改善胃肠功能

2024-09-16

改善胃肠功能(共7篇)

改善胃肠功能 篇1

慢性肝病是指病毒、酒精、药物等致肝脏系统持续性进行性损伤, 病程较长, 一般包括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我国是慢乙肝大国, 约有1.2 亿人感染HBV, 慢乙肝患者约有2000 万人[1], 而目前抗病毒药物, 尚不能完全驱除乙肝病毒[2], 即使抑制HBV复制, 慢性肝病仍可持续进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人群也不断增加, 这使得慢性肝病人群庞大。胃肠道症状是慢性肝病常见症状, 随着胃肠道症状不断加重, 患者营养摄入不足, 将进一步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康复, 由于目前尚无很好的办法彻底解决慢性肝病, 肝病导致的胃肠道症状也很难给予很好治疗, 因此目前医学界需要寻找更好的办法改善慢性肝病患者胃肠道症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患者来源于2013 年8 月至2014 年7 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患者, 符合相关慢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并伴有明显胃肠症状辨证符合肝郁脾虚证, 经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入组, 疏肝健脾组共80 例患者, 男59例, 女21 例, 平均年龄 (45.10±9.66) 岁, 西药对照组40例, 男29 例, 女11 例, 平均年龄 (43.90±9.65) 。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构成 (P>0.05) , 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 疏肝健脾组 (25.1±1.68) , 西药组 (24.75±1.58) , 经统计学分析P=0.124>0.05, 说明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采取基础治疗+试验方案用药,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符合抗病毒标准给予抗病毒治疗, 肝硬化患者给予适当抗纤维化治疗, 在此基础上疏肝健脾组给予自拟膏方芪莪保肝膏 (黄芪30g、莪术20g、白术30g、茯苓20g、丹参30g、枸杞20g、山茱萸15g、柴胡12g、三棱20g、陈皮10g、山药20g、鸡血藤30g 、山楂20g、白芍30g、甘草6g、干姜5g红花10g、厚朴10g) 30g, 每日3 次口服;西药对照组给予匹维溴胺50mg (一片) , 日3 次口服。两组患者均服药4 周比较有效率及中医症候积分。

1.3 疗效判定

有效率方面采用Francis G Y等[3]制定的评分系统进行评定, 根据患者腹痛程度、腹痛时间、腹胀情况、排便满意度、干扰生活5 方面程度进行打分 (每个项目分值为0-100) , 根据分值将胃肠功能分为4 个等级 (即正常<75, 轻度75-175, 中度175-300, 重度>300) 。评定标准:显效:积分降低2 个级别以上;有效:积分降低1 个级别;无效:积分在同一级别或升高。中医症候疗效评定: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4]有关肝郁脾虚证的评定标准进行打分, 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患者症候积分改变=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30%;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30%。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 软件, 对实验结果进行卡方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有效率上疏肝健脾组为88.8%, 西药组为80.0%, 疏肝健脾组优于西药组 (P=0.039<0.05) , 说明在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存在差异, 疏肝健脾组优于西药组;中医症候改善方面, 疏肝健脾组有效率为86.3%%, 西药组为75.0%, 疏肝健脾组亦优于西药组 (P=0.021<0.05) , 在中医证候积分上, 疏肝健脾组亦优于西药组。综合对比, 疏肝健脾法对慢性肝病胃肠功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3 讨论

(1) 慢性肝病与中医肝病关系, 笔者认为慢性肝病和中医肝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从中医脏腑之肝脏的位置、形态上看, 与现代医学有着一定的相同性, 《难经·四十三难》中描述“肝独有两叶”, 《医学入门》:“肝著右肋下, 胆附于肝”;《十四经发挥》:“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 并贯脊之第九椎”。在症状上二者也有一定关联性, 慢性肝病患者常出现胁肋胀满疼痛、乏力、恶心、肚胀、易怒、黄疸等症状, 这与中医肝脏病变几乎相同。慢性肝病初期多数患者没有症状, 这给中医辨证带来一定困难, 顾恪波[5]认为慢性肝病早期没有中医症候应用“伏邪”来理解, “伏邪”侵犯人体, 蛰伏不发, 人体正气“一时之虚”可随时发病, 其发病特点为自内而发, 可向表、里分传。丁宝刚[6]认为伏邪可分为外感伏邪、杂病伏邪, 杂病伏邪按病因又可分为摄生不当所致伏邪、祛邪未尽所致伏邪、秉承父母之伏邪, 这几乎囊括了所以慢性肝病病因。因此, 慢性肝病病位在肝, 病性属本虚标实, 病理属肝气郁结, 疏泄失司, 疾病过程为各种肝病伏邪之毒伏于肝经, 遇人体正气虚弱发为慢性肝病, 导致肝失疏泄, 日久或者脾气“一时之虚”传之于脾, 而形成肝郁脾虚之症。

(2) 慢性肝病易出现胃肠症状, 慢性肝病伤及肝体, 肝失疏泄, 而肝之疏泄功能重要组成是疏泄气机, 全身的气机通畅有赖于肝气疏泄。中医饮食消化有赖于脾胃, 胃可以降浊, 脾可以升清, 二者一升一降, 相互配合完成对食物的消化, 而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气机通畅, 功能协调的重要基础,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 将影响脾胃消化水谷功能, 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 则不能疏泄水谷, 渗泄中满之证, 在所不免”。肝和脾五行相克也是肝病易出现胃肠道功能失常的重要原因, 一旦脾气虚弱, 肝和脾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肝木克犯脾土, 脾进一步受损, 脾气愈虚, 则消化功能俞弱, 消化道症状俞明显。

(3) 慢性肝病疏肝健脾法立方基础,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老专家徐富业老教授对中医肝病有着独到的见解[7], 徐老根据自己多年经验, 提出鼓胀之病本质在于本虚标实, 本虚是指脾气虚弱, 标实是指肝郁而致血瘀, 徐老据此立“益气扶正, 活血通经”治疗鼓胀之法, 并自拟方药“芪莪饮”在临床上取得不错效果。笔者在徐老基础上, 结合临床实际, 认为慢性肝病病理存在肝郁、脾虚, 肝之疏泄、脾之健运失常, 气血运行不畅, 定立疏肝健脾, 活血通经之芪莪保肝膏。方中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 培土以益木为君, 柴胡、白芍、陈皮、厚朴疏肝行气为臣, 枸杞、山药、山茱萸滋水以涵木, 丹参、三棱、莪术、鸡血藤活血化瘀以软坚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 共奏疏肝健脾、活血软坚之功。

摘要:目的:研究疏肝健脾法在慢性肝病治疗过程中对胃肠道调节作用。方法:本着随机、盲法、对照的原则, 将120例慢性肝病胃肠道功能异常患者分为疏肝健脾组 (80例) 和西药组 (40例) , 治疗1月后对照比较两组疗效及中医症候改善情况。结果:在有效率上疏肝健脾组为88.8%, 西药组为80.0%, 疏肝健脾组优于西药组 (P<0.05) ;中医症候改善方面, 疏肝健脾组有效率为86.3%%, 西药组为75.0%, 疏肝健脾组亦优于西药组 (P<0.05) 。结论:中医疏肝健脾法对慢性肝病胃肠功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慢性肝病,疏肝健脾,胃肠道功能

参考文献

[1]Zhiqiang G, Zhaohui D, Qinhuan W, et al.Cos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China[J].J Clin Gastroenterol, 2004, 38 (10Suppl 3) :S175-S178.

[2]Lok AS, Mc Mahon BJ.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 2007, (45) :507-539.

[3]Francis G Y, Morris J, Whorwell P J.The irritable bowel severity scoring system;a simple method of monitor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its progress.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7, (11) :395-402.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64-366.

[5]顾恪波.从“伏邪学说”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则治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 (10) :34-35.

[6]丁宝刚.伏邪理论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1) :38-40.

[7]黄斌.徐富业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 2005, 23 (8) :3-4.

改善胃肠功能 篇2

关键词:舒适护理,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

腹部手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手术, 主要包括阑尾切除手术、剖腹检查术和腹腔镜3种基本类型[1]。一般而言, 做完此类手术的患者通常都需要卧床静养, 但是这导致患者胃肠蠕动次数减少, 从而延长了恢复时间。舒适护理是一整套比较人性化、个性化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 在各类病症的护理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观察采用舒适化护理时, 患者手术后胃肠的恢复情况和护理结果,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腹部手术患者150例, 男82例, 女68例。年龄29~77岁, 平均年龄 (46.8±5.4) 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75例。对照组和护理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皆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 (1) 适合做此类手术; (2) 已进行该手术; (3) 手术后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并发症以及其他的意外情况。

护理

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护理, 护理工作人员主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 在患者有突发状况时予以对应办法解决即可, 定期汇报给相关医生说明患者的病情。

舒适护理:护理组患者接受的是人性化护理, 护理工作人员不仅实时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 也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需求等。主要方法如下几个方面: (1) 恶心、呕吐护理:在做完此类手术后, 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所以护士应该告诉患者让其放轻松, 指导其正确的舒适的坐卧姿势, 减少恶心呕吐的感觉。在患者呕吐后, 要及时清除掉呕吐物, 并及时漱口, 以防出现口腔感染。情况严重时, 可以对症采用相关药物止吐。并及时疏导患者进食一些可口、清淡的食物, 注意患者的面色以及血压等指征[2]。 (2) 加强护患沟通:工作人员护理时, 不只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还与患者多作沟通, 排除其心中的烦闷与焦虑,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在沟通时护理人员会注重技巧, 对不同症状、不同性格的患者应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使患者尽量放轻松, 降低注意力。 (3) 卫生护理:由于患者会出现呕吐等情况, 所以要注意保持病室以及患者的身体卫生, 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 提醒患者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注重个人卫生[3]。注意病室的温度, 避免过冷和过热, 维持合适的湿度, 尽量减少探望者, 加强病室内的空气流通。 (4) 疼痛护理:手术后患者可能由于一些动作会导致手术部位疼痛, 所以手术之后的疼痛护理十分必要, 护士应该让患者保持最舒适的姿势, 尽可能缓解疼痛。同时也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保持平稳匀速的呼吸对于缓解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也可以让患者看看电视, 杂志或者其他感兴趣的书来分散注意力, 稳定患者的情绪。

护理效果判定方法:本次研究通过测量各项相关指标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 护理组患者的各项胃肠指标改善更加明显, 各项指标结果更好。护理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应病情恢复的情况也十分乐观。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对比两组最后的胃肠功能的综合评价发现, 护理组的总恢复率为94.6%, 显然高于对照组的80.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后容易出现疼痛、恶心、便秘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会患胃瘫综合征, 这些症状不仅会会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 对于患者的心理也造成较大的影响[4]。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护理尤其重要。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舒适护理成为目前护理疗效较好的一全套护理方式。舒适护理不仅在生理上对患者进行舒适地护理, 也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对应的疏导。在这次研究中, 我院采用舒适护理, 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护理工作中, 将护士置身于患者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当患者身体不舒服时应予以专业的护理服务;当患者情绪低落或者手术前太紧张时, 护士温柔地开导, 引导患者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 拿出信心和勇气来战胜疾病。同时护士也要更加注意患者的要求和满意度, 实施更加专业和人性的护理, 护理干预患者恶心呕吐、卫生环境以及心理护理等多方面[5]。

本研究结果发现, 护理组的疗效整体好于对照组。因此, 舒适护理在胃肠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效果较好,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这种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希转.舒适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2) :106-107.

[2] Parker R K, Holtmann B, White P F.Effects of a nighttime opioid infusion with PCA therapy on patient comfort and analgesic requirements:after abdominal hysterectomy[J].Anesthesiology, 2009, 76 (3) :362-367.

[3] 戴英伟, 吴秀芬.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4) :278-279.

[4] 陈希, 李珍珠, 杨琴.舒适护理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09, 7 (7) :1729-1730.

改善胃肠功能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序贯住院, 并接受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患者。纳入标准: (1) 经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 (2) 有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适应症 (TNM分期T1~3N0~1M0期) 。本文共入选接受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患者67例, 男42例, 女25例, 年龄49~77岁, 平均 (59.30±12.08) 岁。

1.2 方法

1.2.1 分组及FTS干预方法

入选对象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FTS组 (34例) 和对照组 (68例) 。FTS组行FTS专项治疗, 包括以下3大部分:术前准备部分: (1) FTS知识宣传。 (2) 告知FTS治疗计划及过程。 (3)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4) 不禁食、不行机械性胃肠道术前准备。术中处理部分: (1) 尽量选择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 (2) 缩小切口处理。 (3) 保温干预。 (4) 少或不放引流管。术后处理部分: (1) 持续、有效止痛。 (2) 控制术后补液量。 (3) 尽早进行空腹肠内营养乳剂。 (4) 尽早进食水。 (5) 导尿管1d内撤除。 (6) 尽早下床活动。对照组仅行传统结、直肠癌术后常规处理。

1.2.2 胃及肠道功能临床观察指标选择

本研究选择的胃、肠道功能临床观察指标有: (1) 出现胃、肠道症状例数。 (2) 首次摄食时间。 (3) 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 (4)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5) 首次排便时间。 (6) 首术后下床时间。 (7) 术后住院天数。 (8) 住院总天数。

1.2.3 统计学方法

在医学统计专业人员指导下,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集数据分析, 计数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测定, 计量指标对照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测定,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bP<0.01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胃及肠道功能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1。

3 讨论

FTS理念和技术源于20世纪90年代外科新理论, 其是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 通过对围手术期多项处理措施改良、优化, 达到减少手术应激, 维护脏器功能, 减少术后各类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医疗总费用, 达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回归社会的终极目标。目前FTS技术已在普通外科临床中得到了普及和广泛应用。我们连续选择一组近期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 疗效评估指标采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一些常见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有出现胃、肠道症状例数、首次摄食时间、出现肠鸣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 还有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总时间等。入选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FTS组和对照组, 围术期FTS干预方法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3大部分, 我们发现, FTS组的上述各类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未进行FTS干预的对照组患者。国内其它一些作者[1,2,3]采用了与本文相同的FTS方法, 围术期干预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同时术后各类胃肠功能指标恢复也较为满意。

总之, FTS干预方法是结、直肠癌外科治疗领域中的一个较新概念, 其通过对该项手术围手术期一系列处理方法改进和优化, 达到降低手术带来的应激、维护体内大器官功能、减少各类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治疗宗旨。我们同时也验证了FTS技术对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功能也有积极作用, 可在普通外科临床中广泛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快速康复外科 (FTS) 方法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指标情况。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 且接受了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患者67例, 并随机分为FTS组 (34例) 和对照组 (同期手术, 未接受FTS治疗患者, 33例) , 观察入选患者术后各项胃肠道功能指标 (出现胃、肠道症状例数、首次摄食时间、出现肠鸣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总时间) 。结果 FTS组的出现胃、肠道症状例数、首次摄食时间、出现肠鸣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均<0.01-0.05) 。结论 FTS方法干预可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胃肠道功能指标, 术后康复较快。

关键词: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快速康复外科处理,胃肠道功能/术后

参考文献

[1]马华崇, 赵博, 徐慧民, 等.加速康复计划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0, 9 (6) :384-386.

[2]王刚, 江志伟, 鲍扬, 等.加速康复外科的术后措施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 :32-34.

改善胃肠功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 年4 月-2014 年6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进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100 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快速康复护理组, 每组50 例。常规护理组男31 例, 女19 例;年龄32~75 岁, 平均 (55.1±2.6) 岁;肠穿孔11 例, 肠梗阻25 例, 直肠癌14 例。快速康复护理组男33 例, 女17 例;年龄31~77 岁, 平均 (52.4±2.40) 岁; 肠穿孔10 例, 肠梗阻26 例, 直肠癌14 例。所有患者行开放腹部胃肠道手术治疗, 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 即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禁食、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措施;术后48 h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度活动, 主要为双侧上下肢的活动, 每隔2 小时进行1 次, 每次持续5~10 min, 另外每隔2 h帮助患者翻身1 次;术后72 h后指导并帮助患者坐起, 并嘱其每隔2 h主动翻身1 次;术后96 h后帮助患者下床进行适度活动。快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进行快速康复护理干预, 措施包括: (1) 心理护理。围手术期, 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心理负担重。故护士需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使其给予患者关心、照顾,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解释术后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和身体恢复情况, 使其了解手术过程和疾病相关情况, 从而减轻其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通过护士给予心理支持, 所以护士需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 针对每个患者的心理问题, 与其沟通交流,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减轻其心理压力, 纠正其不良情绪[3]。 (2) 早期活动。术后帮助患者每隔2 小时翻身1 次, 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嘱其取半坐卧位, 以利于腹腔内渗出液流入盆腔, 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可预防上行感染引起膈下脓肿;半卧位可减轻手术切口所受的张力, 缓解疼痛, 利于切口愈合。胃肠道在创伤、麻醉药物等刺激下, 可引起肠胀气、腹胀等症状, 通过常翻身、早期活动利于胃肠平滑肌蠕动功能恢复, 尽快排出肠道内的残留气体, 减轻腹胀。 (3) 胃管及引流管。确保胃管内通畅, 可及时吸出残留胃液, 减少肠腔内积气和积液, 缓解腹胀, 利于切口尽快愈合。确保引流管通畅, 可及时把腹腔内渗血、渗出液引流出体外, 预防继发性感染、脓肿的发生。每隔2 小时挤压1 次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黏附引起引流管堵塞, 并固定好引流管, 避免受压导致扭曲不利于引流液流出。 (4) 按摩。术后6 h后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并屈髋、屈膝, 护士四指并拢, 着力点在掌腹部, 环绕患者脐部进行按摩, 沿手术切口的两侧自上而下进行按摩, 每隔10 天一次, 15 min/ 次, 按摩力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 不宜过快。腹部按摩可促进腹部肌肉组织血流灌注, 增强胃肠平滑肌舒张力, 改善淋巴防御功能, 促进胃肠道的分泌, 改善胃肠道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和腹泻、便秘情况。记录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设定 α=0.05 为检验标准,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比较

快速康复护理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情况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情况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及患者本身及其家属支持密不可分。本研究结果显示, 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常规护理组患者明显缩短 (P<0.05) 。提示术后实施快速康复护理, 能有效促进术后患者康复出院, 效果安全可靠。

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可产生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是对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全面的改良, 以期获得更满意的效果。患者术后早期即进行适度活动有利于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 增强食欲, 缩短进食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 进食可增加胃肠道内容物, 进一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功能, 促进粪便的形成而缩短第1 次排便时间;另外, 体位改变可诱发胃肠道反射, 使胃肠道蠕动呈集团式, 利于肠道内容物迅速排出[5,6]。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的护理, 此过程根据时间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术中期、术后期。护士在各个时期的职责是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 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感、紧张感, 积极配合手术[7]。术中给予安全有效的护理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加强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 尽早摆脱疾病困扰, 恢复各项生理功能,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尽早痊愈[8]。本研究结果发现,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不仅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比常规护理组短, 其腹泻、便秘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说明快速康复护理还可有效降低腹泻、便秘等并发症。

经过快速康复护理的实践, 笔者发现, 患者健康宣教及对医护工作配合程度是快速康复护理的关键和难点, 护士通过强化护理方法指导, 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的沟通, 共同给予患者支持, 从而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然而本研究尚存不足, 如胃肠功能恢复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未考虑患者其他基础疾病, 样本量偏小等。故本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颇, 至于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 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可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从而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江志伟, 李宁, 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6 (2) :131-133.

[2]张丽华, 叶平江, 王佳, 等.快速康复护理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及降低医疗费用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46 (13) :71-72.

[3]欧竹君.快速康复外科在肺切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4) :59-60.

[4]谢少华, 黄爱微, 余儒.快速康复外科用于开腹胆道探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0, 61 (4) :331-332.

[5]刘静.快速康复护理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77 (11) :99-100.

[6]刘菁, 张芹, 汤琼, 等.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41 (32) :66-67.

[7]李秀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77 (5) :32-33.

改善胃肠功能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患者, 男22例, 女18例;年龄18~65岁, 平均39.8岁;肠道手术术后24例, 胃切除术后1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 (17例) 和对照组 (23例) 。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术后当日即采用杭州泰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WCH型胃肠起搏器进行胃肠起搏治疗。具体操作方法: (1) 定位, 胃起搏点:正极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2~4 cm, 负极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左3~5 cm再向上1 cm处;肠起搏点:正极位于脐上1~2 cm, 负极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5~10 cm处。 (2) 设定参数:通常胃起搏频率为3次/min, 肠起搏频率为10次/min;治疗幅值应以腹部贴电极片处皮肤有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为宜, 同时可以参考仪器上指示灯的颜色进行调整。治疗时间通常为每日2次, 每次30 min, 一个疗程10次。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及留置导尿, 直至第一次肛门排气。

1.3 护理方法

1.3.1 皮肤的护理

患者取舒适的平卧位, 正确安放电极片。粘贴电极前需用95%酒精棉球充分擦拭体表黏附电极附着点的皮肤至泛红, 目的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油污和角质, 使黏附电极与皮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1]。如贴电极处皮肤无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 应重新清洁皮肤或调节仪器幅值按钮以加大输出电压, 直到贴电极处皮肤获得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每次治疗时都要更换电极, 以保证疗效。

1.3.2 心理护理

心理异常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严重性及功能性胃肠紊乱密切相关[2],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大部分患者对胃肠起搏的疗效有过早、过高的期盼, 但是由于手术的创伤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导致消化功能减退, 从而导致起搏起效较慢, 导致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 因此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还可以通过和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交流, 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疗效。

1.3.3 治疗幅值的调节

胃肠起搏器的治疗幅值为可调节的, 要根据不同体型的患者调整机器的输出幅值。机器输出值过小没有治疗作用;输出值过大, 可能出现皮肤局部灸样灼伤,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同时影响继续治疗。

1.3.4 其他

对安装心脏起搏器或使用人工心肺维持生命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胃肠起搏器, 以免胃肠起搏器干扰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医用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也可在心电监护仪等体外医用电子仪器的使用间隙期间应用胃肠起搏器。同时应用胃肠起搏器时要避免潮湿、高温、剧烈震动、腐蚀及强电磁场等影响。

2 结果

对照组肺部感染1例, 两组均无伤口感染。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27.52±12.08) h和 (47.09±21.49) h,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3 护理体会

3.1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是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及时进食, 可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 也可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 改善消化道黏膜的功能, 还可以减少由于肠黏膜屏障破坏, 肠道细菌移位而导致的全身感染。以往临床上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 通常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腹部热敷、胃肠动力药的应用等。胃肠起搏器是通过刺激机体体表达到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新方法[3]。其基本原理是将模拟胃生物电信息的最佳治疗参数经体表输入, 驱动胃高位起步点, 使其跟随胃生物电信息, 达到恢复及改变胃的功能活动, 减轻或消除症状[4], 术后早期使用胃肠起搏器可达到加快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本组资料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自觉肠蠕动恢复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上均有差异, 且胃肠起搏器在临床上使用方便, 操作简单, 治疗时无需患者活动, 不影响患者的术后休息, 实际应用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患者容易接受。

3.2 减少并发症

患者胃肠功能提前恢复, 胃管被提早拔除, 提前进食, 增加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能提前下床活动, 这又促进了胃肠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本组资料中对照组中1例出现肺部感染, 可能与高龄及胃肠道功能较长时间不恢复、胃管放置时间过长有关。临床研究显示, 长期卧床是诱发肺部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用胃肠起搏器后, 患者胃肠道功能提前恢复, 卧床时间缩短, 因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将大大减少。

因此, 对于腹部手术后患者, 为了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正确使用胃肠起搏器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观察泰士WCH型胃肠起搏器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17例) 和观察组 (23例) ,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 同时加用胃肠起搏器进行胃肠起搏治疗。结果: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27.52±12.08) h和 (47.09±21.49) h,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结论:胃肠起搏器治疗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

关键词:胃肠起搏器,腹部手术,胃肠功能

参考文献

[1]林征, 林琳, 张红杰, 等.胃肠起搏治疗218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19-520.

[2]Drossman DA, Corazziari E, Talley NJ, et al.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Ⅱprocess[J].Gut, 1999, 45 (Suppl 2) :1-5.

[3]孙纯.应用胃肠起搏器治疗腹胀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9) :679.

改善胃肠功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衰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8.18±5.60)岁;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67.65±5.28)岁。治疗组:腹胀26例,食欲减退19例,恶心欲呕23例;对照组:腹胀27例,食欲减退20例,恶心欲呕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中关于心力衰竭的诊断[1]。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拟定[2]。

1.3 纳入标准

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属Ⅱ~Ⅲ级(NYHA)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腹胀、食欲减退、恶心欲呕症状;年龄50岁~7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者;心力衰竭合并MODS者;心衰合并感染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新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有精神异常及不愿意合作者。

1.5 干预方法

对照组严格按照基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卧床休息、限盐、吸氧;强心、利尿、扩冠、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等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实施艾炙疗法,选择双足三里、双内关穴。操作方法: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约距离穴位皮肤2-3cm处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穴灸5-7min,每天2次。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及时弹去艾灰,如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

1.6 观察指标

胃肠道症状:腹胀、食欲减退、恶心欲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评定症状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变。

1.7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腹胀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P=0.032);食欲减退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34);恶心欲呕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P=0.025),两组在症状疗效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归属,是临床常见重症。心衰病的基础为心气不足。心主血脉,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充沛、心阳的推动。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则血液推动无力,致淤血内停,而淤血内停脾胃,致腹部胀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同时食欲减退致机体水谷精微摄入过少,不能滋养心脏,心脏功能受损又致脾脏功能失常、食欲减退,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改善心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是极其重要的。本草纲目介绍艾草性偏温,乃纯阳之品,具有温中、逐冷、除湿的功效,同时可借助火产生热力具有温通气血、袪瘀通络的功效。治疗方法中所取的穴位,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能够宁心安神、调理肠胃,治疗胃痛、恶心、呕吐、呃逆等胃肠道症状;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强壮穴,又是胃经合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调理脾胃,改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本研究显示通过艾炙双内关、足三里,能够有效改善心衰病患者的腹胀、食欲减退、恶心欲呕等症状。中医学治病的一大优势就是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心衰病治疗的关键在于从整体上调整人体气血阴阳,使病人重新恢复阴平阳秘,气血调畅的正常生理状态,在治疗心衰病时中西医结合护理取长补短,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艾炙疗法改善心衰病患者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衰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心衰病常规诊疗护理方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艾炙疗法,于治疗的第7天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胃肠道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结合艾炙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心衰病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关键词:心衰病,胃肠道症状,艾炙,疗效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1.

[2]The Criteria Committee of 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omenclature an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of the heart and great vegsels[M].9th edition.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4:253-2563.

改善胃肠功能 篇7

1 加速康复外科概念

加速康复外科是在2001年由丹麦学者Kehlet提出, 是指在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导下, 在围手术期处理中采用系列的优化措施, 从而有效降低或者减少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应激性创伤, 进一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对患者免疫功能及器官等进行保护, 促进患者尽早出院, 从而有效减轻其经济负担。加速康复外科要求手术者、麻醉师及护士等方共同参与, 相互协调, 从而实现。其具体措施主要如下:①术前精神及体质双方面准备;②减少治疗中产生的应激性反应;③对传入神经对应信号的传导进行阻断, 从而有效减轻、减少患者受到的刺激, 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1]。

2 快速康复措施

2.1 术前准备

传统临床多认为在手术实施前夜禁食能够保证胃充分排空, 从而减少麻醉时误吸现象的发生, 然而部分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 无需采取本措施。术前禁食过早可诱导低血糖发生, 同时术后应激反应的发生增加, 术后分解代谢加快, 而胰岛素抵抗现象亦明显增加。快速康复认为在术前尽量保证患者生理状态无改变, 从而增加手术的的耐受性。有研究者[2]发现在对结直肠癌与胃癌患者进行研究时, 将其分组研究组, 结果显示营养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术前胃肠内营养能够促进术后常蠕动, 从而实现胃肠功能的尽快恢复。国外研究者在研究中亦发现[3], 给予患者有效的糖类液体, 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现象的发生。有学者在对开腹结肠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 无论传统处理组或者快富康复组, 术前营养风险存在时, 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比较高, 因此在治疗前对于营养不良患者, 需要现行肠内外营养支持1~2周, 观察其营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后方可手术。

临床医者多认为在术前进行肠道准备可有效减少吻合口并发症及感染等, 然而部分临床报道显示, 口服肠道抗生素、口服泻剂及机械性灌肠等应激性反应, 均可导致机体脱水、肠粘膜水肿及电解质紊乱等现象, 从而对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王东升[4]在研究中发现, 对于直肠癌手术患者而言, 快速康复 (术前肠道准备) 与对照组 (不进行术前肠道准备) 患者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瘘等现象, 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对于术前存在便秘及需行结肠镜检查患者, 可进行术前肠道准备, 而其余患者无需进行术前肠道准备。Guenaga等[5]在对5805例结直肠患者进行研究时提出, 术前肠道清洁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无效果, 然而部分研究者则认为在直肠手术中, 需要对患者进行选择性肠道准备措施, 然而尚无研究可验证此观点的优势性。

2.2 麻醉及止痛方式

目前关于快速康复的麻醉方式研究较多, 多数临床医生青睐全麻, 这是由于其具有起效快、麻醉时间长且麻醉效果彻底等引起, 然而临床出现关于全麻中术后肠麻痹时间延长的报道, 肺部感染风险明显增加。有研究者[6]在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进行治疗时, 发现不同麻醉方式, 术中患者体征变化亦存在差异。由此可见, 在手术进行中, 可使用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 从而在有效麻醉的同时保证肺功能、心脏负荷等可得到有效保护, 从而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苏醒。

目前关于术后止痛方法, 临床多采用硬膜外置管止痛, 其具有以下优势:①缓解术后肠麻痹现象;②有效阻断交感神经, 从而减轻应激反应的发生;③术后24~36 h内即可有效止痛。秦秦等[7]在对68例结肠癌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时, 分别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及硬膜外自控镇痛两种镇痛方式,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然而术后选择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小于静脉自控镇痛, 由此可见, 在手术中, 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更加适合术后使用。

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与阿片类药物可发生反应, 产生相关副作用, 而这一问题已经为大多临床医者发现, 临床关于术后镇痛模式的研究亦不断增加, 联合至少两种镇痛药物或者镇痛辅助药物从而实现良好效果, 然而需要尽可能减少甚至禁止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从而避免术后肠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国内由临床工作者[8]在研究中发现在术后镇痛中, 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使用, 能够有效阿片类药物剂量, 同时药物产生的嗜睡、恶心呕吐及依赖等不良反应明显缓解, 然而药物所导致的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等现象并无显著缓解。

2.3 手术方式

随着微创手术 (小切口、腹腔镜) 在临床的使用, 其已经成为快速加速康复首推治疗手段, 旨在减少手术创伤。临床研究显示, 通过微创手术治疗, 患者机体应激性反应明显减少, 其术后出现的免疫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明显缓解, 术后患者疼痛现象减轻, 术后胃肠道、心肺及多器官功能等恢复良好, 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减轻。目前关于微创手术的使用安全性研究较多, 临床发现, 胃癌手术患者, 在使用腹腔镜治疗时, 术中吻合、操作难度及淋巴结清扫等难度均比较大, 然而在结肠癌切除术、胃肠间质瘤切除术的使用中均比较安全。戴俏琼[9]等在对48例行胃间质瘤切除术患者进行研究时, 发现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均短于传统开腹手术组患者。国外荟萃[10]分析发现, 对于早期胃间质瘤切除术患者而言, 通过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术中出血量, 同时促进患者康复等优势, 而切口美观度较高, 具有安全可行的优势。部分学者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研究中将其分为开加速康复外科开腹组、加速康复外科腹腔镜组及传统开腹组患者, 结果发现, 加速康复外科腹腔镜组患者在住院费用方面明显较高;然而部分学者则认为随着腹腔镜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器械的普及使用, 腹腔镜手术的治疗费用必将有所降低。

2.4 术后营养支持

胃肠道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肠内营养及经口进食, 术后早期有效的胃肠道营养支持能够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及肠蠕动, 从而有效预防术后肠道菌群移位、肠黏膜萎缩及内毒素吸收等现象, 从而有效实现吻合口愈合及蛋白质合成等, 患者术后免疫能力及营养状况均有效改善, 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11,12]。周寅[13]等在研究中, 对72例传统进食患者及56例早期经口进食患者进行研究, 早期经口进食患者癌术后1 d内饮水, 术后2 d后给予半流质饮食, 对于耐受性较好患者, 在术后2 d进普食, 结果显示早期经口进食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均较短, 然而术后患者出现3例尿潴留患者。

3 展望

加速康复外科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已经逐渐推广使用, 效果得到验证, 然而目前国内外盲选、随机、大样本等研究比较少, 因此反应结果亦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就要求临床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具体治疗, 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更加完善加速康复外科的内涵。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在治疗中, 不仅要实现住院日的缩短, 还需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该研究在对加速康复外科概念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术前准备、麻醉与止痛方式、手术方式、术后营养支持等方面对加速胃肠功能康复在胃肠外科围手术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分析, 并对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加速胃肠功能康复的发展进行展望。

上一篇:企业合理避税技巧下一篇:医学生PBL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