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管畸形

2024-07-24

大血管畸形(精选7篇)

大血管畸形 篇1

产前超声检查应对胎儿主要脏器进行形态学的观察, 如颅内某些重要结构、四腔心切面、腹腔内的肝、胃、肾等脏器的观察, 对胎儿严重致死性畸形进行粗略的筛查[1,2]。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条例》所规定于妊娠18~24周应诊断的致死性畸形包括无脑儿、严重的脑膨出、严重的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单腔心、致死性软骨发育不全。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测, 检出的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胎儿100例的病例资料, 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进行统计的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测, 检出的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胎儿100例的病例资料, 孕妇的年龄范围为24~36岁, 平均年龄为 (28.89±7.78) 岁, 孕妇产前检查时的孕期为18周~26周, 平均孕期为 (22.54±12.21) 周。文中所用的超声检查仪器为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探头频率为5MHz) 。

1.2 检查方法

被检测的孕妇检测时取仰卧体位, 多普勒血流显像仪的探头置于孕妇腹壁, 以便于探测宫内胎儿。所有的切面在获得二维声像切面, 且影像学结果满意的情况下, 叠加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检测时发现胎儿的心脏出现异常的症像时, 则近一步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的详细检查。见图1。

1.3 诊断切面

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有效诊断切面 (包括心脏四腔心切面, 流出道切面及大动脉长轴切面, 三血管切面, 三血管气管平面, 动脉导管弓切面, 主动脉弓切面) 的检测, 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胎儿进行确诊。

1.4 诊断线索

通过切面的诊断, 对胎儿的诊断线索包括:心室不对称, 血管内径大小异常, 血流性质异常, 血管排列关系和血管数目的异常, 气管相对位置或者数目的异常等

2 结果

通过产前诊断, 100例胎儿中, 血管排列关系异常的28例, 血管数目异常的30例, 血流方向异常的25例血管内径大小异常的17例。具体结果如下表1。

3 讨论

目前我国产前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目的和内容的不同, 将产前超声检查分为:第一层次:一般产科超声检查[3]。主要对胎儿进行大致的生长发育评估。第二层次:常规产科超声检查[4,5]。除要求要完成第一个层次的检查内容外, 还应对胎儿主要脏器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和对胎儿严重致死性畸形进行粗略的筛查。第三个层次:系统胎儿超声检查[6]。第四个层次:针对性超声检查 (包括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 , 此种检查通常要在前三种检查的基础上才开展, 针对某一特殊要求或目的进行详细检查。本文主要是进行第二和第三个层次的检查。

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的诊断线索的讨论分析:一是血管内径大小异常:正常情况下, 胎儿的肺动脉内径宽度与主动脉内径相比略见宽 (约为主动脉内径宽度的115%左右) , 如果该肺动脉内径宽度比主动脉窄, 则提示大动脉内径大小, 可能存在大动脉畸形;二是血流性质异常:胎儿在正常情况下, 其心脏的大动脉内血流方式为层流, 如果存在动脉的狭窄现象, 则可能出现血管血流向心方向 (正常血流方向为离心方向) , 该现象也提示可能会有大血管畸形现象, 该线索也可以作为其余线索的补充线索;三是血管排列关系异常正常情况时, 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干起始部成剪刀样交叉排列, 肺动脉偏离胸前, 而主动脉靠近脊柱, 两个切面不再同一面上, 如果显示在同一平面上, 则提示有大血管畸形现象;四是气管相对位置异常:胎儿正常情况下, 在三血管气管的平面中, 气管位置在主动脉弓和上腔静脉中间靠后位置, 如果在三血管支气管平面中, 支气管位于肺动脉和主动脉弓横切面之间的主动脉左侧, 则提示主动脉弓的位置异常, 表面有先天性的心脏大血管异常。

摘要:目的 进一步研究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线索、检测技巧, 为提高临床胎儿产前诊断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测, 检出的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胎儿100例的病例资料, 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有效诊断切面 (包括心脏四腔心切面, 流出道切面及大动脉长轴切面, 三血管切面, 三血管气管平面, 动脉导管弓切面, 主动脉弓切面) 的检测, 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胎儿进行确诊。结果 通过产前诊断, 100例胎儿中, 血管排列关系异常的28例, 血管数目异常的30例, 血流方向异常的25例血管内径大小异常的17例。结论 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进行产前检测, 通过检测心脏四腔心切面, 流出道切面及大动脉长轴切面, 三血管切面, 三血管气管平面, 动脉导管弓切面, 主动脉弓切面, 能提高临床胎儿产前诊断率。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切面

参考文献

[1]李胜利, 欧阳淑嫒, 陈琮瑛, 等.四腔心平面头侧偏斜法快速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 14 (8) :594-595.

[2]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58-179.

[3]Yoo SJ, Lee YH, Cho KS.Abnormal three—vessel view on sonography:aclue tothe diagnos i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the fetus[J].AJR AmJRoentgeno1, 2011, 172 (32) :825-827.

[4]McEwing RL, Chao uiR.Congenitally 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the great arteries:clues for prenatal diagnosis[J].Ultra sound ObstetGynecol, 2009, 23 (12) :68-72.

[5]裴秋艳, 梁梅英, 李建国, 等.四腔心和流出道切面在常规产前先天性心脏畸形筛查中的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 (7) :538-510.

[6]Tegnander E, Williams W, Joh ansenO J, et a1.Prenatal detection ofheart defect sinanon-select edpopulation of 30149 fetuses detectionrates andout come[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9, 27 (3) :252-265.

大血管畸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确诊为合并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抽取其中41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23例, 女18例, 年龄1个月~27岁, 平均 (7.9±2.4) 岁, 所有受试者在入选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且全部得到手术证实, 自愿接受本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41例临床确诊合并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展开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手术结果为依据, 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价, 并进行比较分析。

1.3 检查方法

1.3.1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3~7 MHz, 检查项目包括彩色多普勒、M型及二维超声、频谱多普勒等。常规进行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大动脉短轴、胸骨上窝等多个切面的扫查, 扫描时患者采取平卧或左侧卧位。

1.3.2 多层螺旋CT检查

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多层螺旋CT诊断仪, 双管高压造影剂注射器, 自外周静脉对患者注射非离子造影剂, 以患者心率、体质量、扫描范围以及检查方式等对造影剂的剂量进行合理选择, 依照造影剂的注射量、流量等对延迟时间进行计算, 扫描范围自头臂干至膈下, 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儿可适当应用麻醉药物。CT扫描参数为层厚为0.625 mm, 间隔为0.625 mm, 管电压80~100 k V, 管电流100~300 m As。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41例患者中, 证实为法洛四联征者20例, 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者7例, 血管环者4例, 先天性主动脉狭窄者10例。其中, 经多层螺旋CT检查全部得到确诊, 诊断率为100.0% (41/41) ,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30例, 诊断率为73.2% (30/41) , 可见多层螺旋CT诊断率较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影像学表现

法洛四联症:通过增强CT断层图像以及三维重建图像可观察到有5例患者合并有大量体-肺侧支, 2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经多层螺旋CT检查, 20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均得到确诊, 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100.0%;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中, 有3例患者未做出明确的诊断, 诊断率为85.0%, 心动图CT诊断率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 (P<0.05) 。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 7例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患者均得到确诊, 其中无脾综合征者4例, 多脾综合征者3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3例, 诊断率为42.9%, 较多层螺旋CT检查明显降低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原则为心脏阶段分析法则, 也就是将心脏按照心房、心室、大动脉3个阶段的顺序依次进行分析诊断, 内容包括有心房的位置、心室的位置、房-室连接、大动脉结构、心室-大动脉的连接关系等[2]。大动脉结构异常在多数情况下, 会表现出供体动脉干对所有冠状动脉、体循环动脉、肺动脉进行供应。大动脉起始区域出现畸形的诊断将会对患者心室流出道的重建、动静脉的血流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影像学对精细解剖结构进行清晰显示是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的关键[3]。

临床对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治疗, 术前准确的诊断和鉴别意义重大。目前, 临床将心血管造影作为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金标准, 而经胸超声心动图则被临床视为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进行诊断的首选无创手段[4]。随着CT技术的发展, 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合并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诊断率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相关报道基本相似[5,6]。由此证实, 在合并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 多层螺旋CT诊断率较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明显升高, 临床应首选该方法进行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晖, 王勇, 孙吉林.64层螺旋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 (1) :129-132.

[2]马小静.先天性心脏病CT诊断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9-60.

[3]朱红伟.64排螺旋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15 (11) :187-189.

[4]张晖, 王勇, 刘蓉辉, 等.合并大血管畸形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T与超声的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 2014, 20 (22) :4189-4193.

[5]张涛, 杨志浩.先天性心脏病研究的技术发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4 (11) :768-769.

血管畸形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篇3

关键词:血管畸形,手术,疗效

由于先天性血管畸形往往具有弥散性、多发性等特点, 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我院对搜集的100例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为日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其中海绵状血管瘤者35例, 男22例, 女13例, 年龄13~34岁, 平均年龄 (23.64±3.34) 岁。先天性动静脉瘘者27例, 男14例, 女13例, 年龄6~39岁, 平均年龄 (26.45±3.14) 岁。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者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9~44岁, 平均年龄 (30.25±2.36) 岁。将三组患者依次设为A、B、C三组。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将100例患者均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A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检查, C组患者均进行患者深静脉造影检查。C组患者中合并有明显软组织肿物的患者, 进行磁共振检查。静脉造影中效果并不理想的患者进行双功彩超检查。色素沉着、皮肤温度明显增高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

1.2.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35例。根据患者磁共振检查结果, 对患者病变部位等进行综合考虑, 确定手术方式。病变部位较浅、病变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方式, 共13例。病变部位较深、病变范围较大者, 采用手术与激光相结合的手术方式, 共22例。B组患者:27例。手术治疗者17例, 介入栓塞治疗者4例, 手术与术中PVA颗粒联合治疗者5例, 介入治疗后行手术治疗者1例。C组患者:38例。3例患者因检查结果显著腘动脉狭窄、股浅等实施松解治疗手术。4例造影显示病变周围血管丰富, 实施腘动脉分支结扎术以及外侧静脉及曲张静脉切除术。剩余31例中, 26例患者实施外侧静脉及曲张静脉切除术, 5例患者实施外侧静脉及曲张静脉激光闭塞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0.5~3年随访, 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复发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s) 表示。

2 结果

100例患者均进行0.5~3年定期随访, A组患者中11例患者出现伤口肿胀现象, 9例患者经检查确认体内留有病灶, 复发者10例, 复发率为28.6%。B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但随着时间的增加, 患者疼痛缓解、皮肤温度过低等现象比之术前有增无减, 复发者13例, 复发率为48.1%。C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7例复发, 复发率为18.4%。

3 讨论

先天性血管畸形为临床常见病症, 由于其肠胃弥散性病变, 因此可逐渐蔓延至血管、肌肉、神经等重要组织和器官[3]。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受到当前医疗水平的限制,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 极易对患者神经、血管等造成严重伤害, 导致患者部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4]。即使不手术, 患者也容易出现残疾、功能障碍,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存有一定难度[5]。

在本次研究中共有10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由于该病常累及到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 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手术治疗不能彻底治愈, 易出现反复发作现象。对于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者来说, 一般按照发病部位及深度来选择手术方式。一般来说, 进行病灶切除及瘘支结扎的患者, 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在本次研究中未见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对于其他发病位置的患者, 则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进行, 比如介入栓塞治疗, 介入后再进行手术切除等治疗手段进行。对于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患者, 主要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并发症而确定手术方式。其中静脉发育不良、闭塞等现象严重的患者, 应积极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进行。对于出现静脉溃疡久治不愈的患者, 可采用患肢外侧畸形曲张静脉切除方式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采用外侧静脉及曲张静脉切除术进行治疗。

总之, 针对先天性血管畸形,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制定出联合与个性化治疗方案, 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罗伟, 胡朝晖.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诊断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5) :178-179.

[2]张开光, 王巧民, 郑邦海, 等.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内镜腺下治疗疗效的随访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 (7) :483-486.

[3]闫保功.58例肠血管畸形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0) :61-63.

[4]喻永涛, 邵君飞, 俞向荣.脊髓血管畸形12例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1, 21 (3) :426-427.

大血管畸形 篇4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颈外动脉结扎术,颌面部畸形,口腔

动静脉畸形, 手术治疗过程中以往常采用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结扎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本院2008年1月至12月, 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血管畸形10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 均符合颌面部畸形诊断标准, 男4例, 女6例;年龄20~53岁。均采用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2方法

2.1 导管插入法

间接插入法:将导管从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逆行插入, 一直插到颈外动脉。股动脉位置较表浅、易于经皮插入, 且有损伤小, 患者较舒适等优点, 故目前最常用的是股动脉插管。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于X线机床上, 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右腹股沟韧带下2~3 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 在穿刺点皮肤作小切口, 经刺股动脉, 血液从针孔内喷射状涌出即为穿刺成功。从针孔内插入金属引导丝, 拔除穿刺针后, 将导管套在导丝上, 沿导丝插入股动脉。在电视荧光屏的监视下将导管向前推进, 通过主动脉弓、颈总动脉一直插入所选择的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内。先用2 mL造影剂做试验性注射, 从荧光屏上证实导管确定已插入所选择的血管后作造影。直接插入法:经手术暴露颈外动脉, 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为穿刺点, 或在某些易暴露的颈外动脉分支, 如舌动脉或面动脉进行穿刺;采用Seldinger技术在动脉前壁直接插入。

2.2 注入栓子法

将栓子置于容器内, 加生理盐水充分混合成悬糊状;用10 mL注射器抽吸, 排除空气后注入。如用间接插入法, 为防止栓子返流入颈内动脉和控制栓子量, 在注入时, 必须在电子荧光屏监视下, 流量控制, 低压注射栓塞材料。一旦发现血管已有被阻图象, 病变区的动脉搏动有所消失时, 提示动脉可能被栓;此时可做栓塞后动脉造影加以证实。被栓后的动脉应不显影;如尚显影, 可再次注入栓子, 最终达到栓塞为止。采用直接插入法, 则根据注入栓子后颞浅动脉或病变区搏动消失, 插入的导管内无血液返流现象时, 提示注入的栓子量已足够[1,2]。

3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间接注入法:血管有被阻图象, 病变区动脉搏动有所消失, 作栓塞后动脉造影, 动脉不显影则栓塞成功。直接插入法:注入栓子后颞浅动脉或病变区搏动消失, 插入的导管内无血液返流现象提示注入栓子量不足。

3.2 治疗结果

本组10例, 全部完成治疗, 术中平均失血量和颈外动脉结扎法相比可减少65%~80%, 输血量减少68%。

4小结

动脉栓塞术应用较广泛的是对蔓状动脉瘤、颌骨中心性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和骨肉瘤等病变的手术。这些病变有极为丰富的血供, 传统控制失血方法是结扎颈外动脉, 当结扎同侧颈外动脉后, 其动脉压力会突然下降, 这种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导致它和对侧颈外动脉甚至和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之间的吻合支扩张开放, 形成侧支循环, 从而仍维持病变区的血供, 因而达不到理想减少出血的目的。

采用本组疗法, 由于各级血管的栓塞, 从而能有效地发挥其控制失血的作用, 同时能使术野清楚, 便于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国瑜, 张志愿, 竺涵光, 张陈平, 孙坚.Nd:YAG连续激光治疗31例口腔颌面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上海口腔医学, 2000, (01) :77

大血管畸形 篇5

关键词:产前超声,胎儿心血管畸形,诊断价值

胎儿心血管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也是目前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研究显示, 近年来由于胎儿、孕产妇以及遗传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我国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发病率高达4%~10%, 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 临床上对胎儿心血管畸形进行早期诊断, 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 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妇的分娩质量, 减少缺陷胎儿的出生率[2]。本文对1 000例孕产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 探讨产前超声早期筛查胎儿心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孕产妇1 000例, 均排除羊水异常、心律不齐、心率异常等疾病, 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 (28.21±6.34) 岁;胎龄19~40周, 平均 (28.43±5.81) 周。所有孕产妇在超声检查前均告知检查的局限性与准确性,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所有孕产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voluson E8型) 进行检查, 采取仰卧平躺位, 探头频率设置为3.5~5 MHz, 行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对胎儿的胎位进行判断, 对胎儿各器官部位进行扫描, 检查有无异常。首先, 将胎儿的超声心动图作为重点进行检查, 选择心脏作为检查的第一道程序, 采用横切胎儿腹部的方法进行扫描, 获得胎儿标准的四腔心切面, 然后旋转并移动探头, 对左及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动脉导管、主动脉弓切面、三血管平面-气管平面、上腔静脉以及下腔静脉的切面进行扫描, 并对胎儿的心血管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全面检查胎儿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包括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 观察胎儿是否存在复合畸形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对1 000例孕产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 胎儿心血管畸形40例, 畸形率为4.00%, 4例心脏横纹肌瘤、5例静脉异位引流、7例大动脉转位、4例动脉导管早闭、5例室间隔缺损、3例三尖瓣闭锁、2例主动脉缩窄、1例三尖瓣下移、3例肺动脉狭窄、2例二尖瓣闭锁、4例动脉导管走行迂曲及狭窄。对40例产前超声检查为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孕产妇进行随访, 36例分娩后经心脏超声心电图以及尸检结果得到确诊, 其中3例室间隔缺损, 胎儿在顺利分娩后检查其心脏动脉导管已经闭合。4例孕产妇分娩后3个月接受复查, 其中2例胎儿出现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狭窄, 2例顺利分娩后心脏动脉导管闭合。另外960例孕产妇在产前超声检查中无异常, 产后超声检查中有1例确诊为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

2.2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危险因素

经超声诊断确诊为胎儿心血管畸形的40例孕产妇, 其中23例孕产妇具有高危因素, 主要以既往异常妊娠史和高龄为主, 35岁及以上者在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35岁以下者 (P<0.05) , 既往异常妊娠史者胎儿心血管畸形发病率显著高于无异常妊娠史者 (P<0.01) , 表1。

注:与35岁以下孕妇比较, *P<0.05;与无异常妊娠史比较, #P<0.05。

3 讨论

产前超声检查作为筛查胎儿畸形的二级预防方式之一, 因其准确性高、微创等优点, 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诊断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3,4]。孕妇高龄、孕期服药史、既往妊娠异常史、家族遗传及病毒感染史等因素是诱发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主要因素。因此, 产前筛查应引起孕产妇及家庭的足够重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胎儿心血管畸形主要包括简单型和复杂型的先天性疾病, 在婴幼儿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5]。简单型的先天性心脏疾病, 因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均可自愈, 仅少数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所以对婴幼儿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很小;复杂型的先天性心脏疾病, 因其不可自愈, 所以在胎儿出生后, 约50%的患儿在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将会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部分患儿因病情严重会危及到生命。因此孕产妇应深入展开超声检查并进行治疗, 诸如检查新生儿的染色体有无异常、有无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等, 并对胎儿的身体情况仔细观察, 及时给出有效地临床干预治疗。一般情况下, 应尽量避免采用大型超声诊断仪对孕妇进行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且诊断先天性胎儿血管畸形的最佳孕周为18~24孕周, 但据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与孕周成正比, 如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等[6], 孕周时间越长, 畸形越明显, 早期诊断难度大, 所以在28~30孕周时可再次进行胎儿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诊断, 此时进行超声检查会提高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诊断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1 000例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产妇之中, 发现胎儿心血管畸形的有40例, 其中36例分娩后经心脏超声心电图以及尸检结果得到确诊, 3例室间隔缺损, 胎儿在顺利分娩后检查其心脏动脉导管已经闭合。产前超声检查无异常的960例孕产妇, 其中有1例在产后进行的超声检查中确诊为心脏畸形。在超声诊断确诊的心血管畸形的孕产妇之中, 存在既往妊娠史者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既往无妊娠史者, 且年龄35岁及以上者胎儿的心血管畸形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低于35岁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对孕产妇行产前超声检查有利于对胎儿的心血管畸形等进行早期筛查, 能够提高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 进而给予及时的早期干预治疗, 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的缺陷率, 有效提高产妇的分娩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秋妍, 张茜.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心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5, 24 (21) :94-95.

[2]潘琦, 邓学东, 张俊, 等.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3, 10 (10) :44-48.

[3]姜春峰.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5) :2333-2334.

[4]祁艳征.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9) :55-56.

[5]李莹超, 晁玥.产前超声诊断中晚孕期胎儿心脏畸形48例的应用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15 (4) :264-265.

大血管畸形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2年06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100例(均为中小型脑动静脉畸形),将其分成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4:16,年龄5~76岁不等,平均(36.2±2.5)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0例,Ⅱ级16例,Ⅲ级2 4例;病灶部位:额叶15例,顶叶10例,枕叶11例,幕下9例,基底节区5例;42例表现为自发性颅内出血,5例表现为癫痫,3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对照组:男女比例33:17,年龄5~76岁不等,平均(36.3±2.4)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1例,Ⅱ级15例,Ⅲ级24例;病灶部位:额叶16例,顶叶11例,枕叶10例,幕下8例,基底节区5例;40例表现为自发性颅内出血,6例表现为癫痫,4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选择ONYX胶治疗,对照组选择NBCA胶治疗,手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巾,全麻,借助18G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插入6F导管鞘,连接加压输液管道及导管鞘侧臂三通连接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畸形团大小、静脉回流情况,在患者患侧颈内动脉插入6F引导管,将导丝置入导管,后用蒸汽塑造导管末端形状,并在导引管中出入部分Magic导管,排空气体,Y型阀接头与引管尾部连接,静滴生理盐水,推送微导管,拔出支持导丝,在尾部连接装有低浓度造影剂的注射器。X线监测下缓慢插入Magic导管,后行畸形团造影,而后推注液体栓塞胶,让栓塞胶在畸形团中弥散铸型,效果满意后停止注射,拔出导引管、Magic导管。

1.3 疗效评定

治疗后,统计两组栓塞体积、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栓塞率,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调查,统计复发率。

1.4 数据处理

借助软件SPSS11.0分析、处理统计学数据,计量数据,t检验,以()表示;计数数据,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栓塞体积、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栓塞体积缩小(12.32±2.62)cm3,术后恢复时间为(23.62±1.32)h,住院时间为(16.21±1.92)d,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栓塞率及复发率比较

经临床统计,观察组栓塞率为84.0%,术后复发率为0.0%,与对照组的64.0%、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脑动静脑动静脉畸形是一堆结构变异的动脉和静脉交错缠绕在一起的血管团块,这种脑血流改变和异常的脑血管机构可导致脑盗血、脑出血等[2],进而使机体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颅内出血、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癫痫发作。

近年来,人们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介入神经放射学不断发展,血管内栓塞已经成为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有学者[3]为45例患者采用ONYX胶液态栓塞系统治疗,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头痛、颅内出血等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成功栓塞率为84.44%,复发率为0.00%,提示ONYX胶液态栓塞系统在中小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栓塞体积缩小程度优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栓塞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近似于相关文献[4]。

开颅手术适用于较大的畸形团病例,血管内栓塞适用于畸形团直径≤6cm的脑动静脉畸形[5]。在血管内栓塞治疗中,国内多为患者应用NBCA胶液态栓塞系统治疗。ONYX胶(乙烯醇聚合物的衍生物)为新型血管内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已成功用于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治疗中。与NBCA胶液态栓塞系统相比,ONYX胶液态栓塞系统具有较佳的弥散性和可控性。大量研究证实[6,7],用ONYX胶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可收获较高的治愈率,但ONYX胶液态栓塞系统治疗大型脑动静脉畸形团、深部脑动脉静脉畸形团以及重要功能区畸形团的效果及安全性还有待评价。

综上所述,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效果比较满意,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患者的临床情况有所差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06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均应用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观察组选择ONYX胶,对照组选择NBCA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效果更佳,观察组平均栓塞体积缩小(12.32士2.62)cm3,术后恢复时间为(23.62±1.32)h,住院时间为(16.21±1.92)d,栓塞率为84.0%,术后复发率为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效果满意,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效果观察,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雪梅,夏海琴.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06):658-660.

[2]王忠,孙超,李彬,等.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2(10):13-15.

[3]高坤,杨新建,穆士卿,等.ONYX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分析[J].山东医药,2010,06(06):75-76.

[4]王泽云.Onyx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J].工企医刊,2011,17(03):15-17.

[5]江伟民.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护理配合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13(33):438-438.

[6]黄昌仁,耿明英等.血管内栓塞与伽玛刀结合治疗86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11(06):561-563.

大血管畸形 篇7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栓塞,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疗效及安全性,生活功能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 (occult intracran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VMS) 是一类先天性脑血管病变, 包括所有无法通过造影检查而必须通过手术和病理学检查的脑血管的病变[1,2,3]。加之这种疾病具有低发病率的特点, 往往被漏诊或者是误诊, 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4,5]。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 但是手术的风险较大, 患者的神经功能很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受损, 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6]。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 但是手术的风险较大, 脑发育障碍可能会引起脑部的部分血管数量和结构上发生异常而导致脑血管畸形, 会影响正常的脑血管血流情况。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也逐渐被临床工作者所承认,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最主要的治疗思路便是将畸形的血管完全栓塞住, 这样可以阻断畸形血管与各个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联系, 防止其对血流的影响。本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4例, 女44例;年龄24~51岁, 平均 (34.26±2.31)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和栓塞组, 每组64例。手术组中男38例, 女26例;年龄24~49岁, 平均 (33.26±3.21) 岁;栓塞组中男46例, 女18例;年龄25~51岁, 平均 (35.97±1.29) 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和本院相关部门的批准后实施。

1.2方法手术组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检查结果, 在显微镜下切除患者畸形的血管, 并将颅内的血肿清除, 术后进行优质护理;栓塞组则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在右股动脉处进行穿刺, 放入6 F导管, 并推入造影剂, 进行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造影, 并进行全身的肝素化, 调整机头的角度, 将微导管导入, 并进入畸形的血管团中, 对病灶部位进行治疗, 该方法需要反复进行以达到完全栓塞的目的, 如果血管存在多处畸形, 则需要进行反复的造影进行治疗[7,8]。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检查并记录, 采用日常生活功能的ADL评级对患者的生活功能进行评价, 共分5个等级, 一级:患者日常生活完全恢复正常;二级:患者虽然可以独立生活但没有恢复所有功能;三级:患者仍然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够正常的行走;四级:患者意识虽然清楚但是无法运动;五级:患者是植物状态。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栓塞组完全栓塞率低于手术组, 大部分栓塞率高于手术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小部分栓塞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生活功能分级比较栓塞组生活功能为一级的患者比例高于手术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27, P<0.05) , 见表2。

3讨论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 (occult intracran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VMS) 是一类先天性脑血管病变, 包括所有无法通过造影检查而必须通过手术和病理学检查的脑血管的病变。加之这种疾病具有低发病率的特点, 往往被漏诊或者是误诊, 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 但是手术的风险较大, 患者的神经功能很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受损。脑发育障碍可能会引起脑部的部分血管数量和结构上发生异常而导致脑血管畸形, 会影响正常的脑血管血流情况, 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最主要的治疗思路便是将畸形的血管完全栓塞住, 这样可以阻断畸形血管与各个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联系, 防止其对血流的影响, 而又不会因为手术而导致患者的功能丧失[9,10,11,12,13,14,15,16,17,18]。因此对于脑血管畸形的患者来说,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性较小的方式, 而且这种方式可以重复进行, 可以作为治疗脑血管畸形的一种首选的方式[19,20]。

本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对隐匿性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栓塞组的完全栓塞率低于手术组 (P<0.05) , 大部分栓塞率高于手术组 (P<0.05) , 而两组小部分栓塞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栓塞组生活功能为一级的患者的比例高于手术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的治疗效果与手术方法治疗的效果相似, 而栓塞组生活功能为一级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手术组, 说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对患者的影响较小, 而且三、四、五级的患者数量都明显少于手术组, 说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能够降低对神经的损伤, 能够使得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增加疾病治疗的安全性, 减少治疗的后遗症发生。

上一篇:新时代企业下一篇:实用美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