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畸形

2024-10-11

唇腭裂畸形(精选6篇)

唇腭裂畸形 篇1

唇裂和腭裂是常见的颜面部畸形, 但产前超声诊断唇腭裂畸形在近年才有少量病例报道。笔者自2000年~2007年9月对妊娠20周以上的妇女常规进行胎儿口鼻结构的超声检查, 从中发现胎儿唇裂、唇腭裂畸形22例共23个胎儿 (其中1例双胎妊娠两胎儿均有唇腭裂畸形) , 全部病例经引产或足月产后证实,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门诊及住院妊娠妇女15 360例, 孕20~41周, 年龄19~43岁。对所有胎儿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记录, 若发现胎儿有唇腭裂畸形, 用热敏记录仪打印并对孕妇进行跟踪随访。同时对本地区5年来出生的唇腭裂畸形儿进行登记并与原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使用仪器为美国LOGLQ500彩超仪, 探头频率3.5MHz。首先常规显示胎儿颅骨环, 测量双顶径, 然后旋转探头冠状切面探查胎儿颜面部, 自头侧依次显示眼球、鼻尖、鼻翼、鼻小柱、鼻孔、上唇、下唇, 横切面略向头侧倾斜探查牙槽嵴。显示口唇后仔细观察其形态结构, 特别注意唇弓是否完整, 若发现回声中断, 转动探头作多切面探查。口鼻结构的显示效果与胎头位置关系不大, 主要与胎儿面向有关, 以胎儿面向母体两侧时显示最佳, 面向前次之, 面向后不易显示。

2结果

15 360例孕妇共生产唇腭裂畸形儿27例, 超声检查出23例, 漏诊4例。超声检出率85.2% (23/27) 。23例胎儿中足月顺产7例, 剖宫产1例、引产15例, 全部证实有唇裂, 其中不完全唇裂6例, 完全唇裂17例。超声疑腭裂11例, 产后证实14例。漏诊的4例中, 单侧唇裂3例, 双侧唇裂并腭裂1例。

2.1 胎儿正常口鼻声像图

冠状切面胎儿闭嘴时显示上下唇呈“桔瓣”状, 张口时呈“0”状, 唇缘连续完整, 于唇弓的正中可见略凹陷的人中切迹及两侧高起的唇峰, 在与人中切迹相对应的口裂侧可见略隆起呈高回声的上唇结节。鼻尖及鼻小柱居中, 两侧鼻孔等大。

2.2 胎儿唇裂声像图

胎儿闭口时可见唇弓回声中断, 上唇形态不规整, 呈“溃堤”状, 上唇结节回声消失。不完全唇裂表现为唇弓回声中断间隙较窄, 向上不延伸到鼻孔底部, 鼻结构多正常。完全唇裂表现为唇弓回声中断间隙较宽, 裂隙延伸至鼻孔底部, 鼻尖及鼻小柱向健侧移位, 患侧鼻翼内陷, 鼻中隔向健侧偏移, 患侧鼻腔扩大, 鼻孔不对称, 唇裂合并腭裂时以及单纯腭裂时声像图难以直接显示腭裂, 若有完全唇裂合并鼻结构畸形或牙槽嵴裂缺时可提示诊断。

3讨论

唇裂多发生于上唇, 有单侧、双侧和正中裂。单侧或双侧唇裂是因一侧或双侧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内侧鼻突愈合所致, 上唇正中裂是由于左右内侧鼻突未能在中线愈合或愈合不良所致。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唇裂。不完全唇裂仅在唇缘缺损。完全性唇裂从唇红至前鼻孔底部裂开并多伴有鼻中隔歪扭, 鼻小柱偏移及短缩, 鼻翼扁平塌陷等鼻部畸形。鼻畸形产生的原因较复杂, 主要是患侧鼻翼软骨及鼻中隔软骨发生错位。

腭裂是由于左右外侧腭突未在中线愈合或愈合不完全, 或外侧腭突未与其前面的正中腭突愈合所致。分前腭裂、软硬腭裂、后腭裂和完全腭裂四型。在超声诊断胎儿唇裂畸形时应注意勿将人中切迹和脐带压迹误诊为唇裂, 前者为上唇正中的局限性小凹陷, 其对应的口裂侧有高回声的上唇结节, 因其较突出易显示, 在唇裂时多见不到其回声。脐带压迹有时很象唇裂的超声图像, 但在连续的切面上, 可见脐带血管延伸至羊水中, 若采用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显示脐带血流, 鉴别较容易。同一唇裂胎儿的唇弓回声中断间隙宽度有时因探查切面或胎儿口形的不同而有差异, 通常越接近唇缘越大, 越接近鼻孔越小。胎儿自然闭口时回声中断间隙较宽, 张口时较小, 此种现象在不完全唇裂时较明显。若区分不完全唇裂及完全唇裂时应主要观察裂隙是否达到鼻孔底部和鼻部有无畸形, 不完全唇裂很少合并鼻部畸形, 而完全唇裂多合并鼻畸形。

本组病例中漏诊4例, 漏诊原因为部分胎儿口鼻结构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清。主要影响因素有: (1) 胎儿面向后; (2) 胎儿肢体遮盖面部; (3) 脐带干扰; (4) 羊水过少; (5) 单纯腭裂。对前3种原因嘱孕妇活动半小时后复查, 多能清楚显示胎儿面部结构, 对活动后仍不能显示者、羊水过少者可放弃观察胎儿面部。唇腭裂畸形不但影响患者容颜, 在功能上还影响患儿吸乳、发音、吞咽。易并发营养不良、中耳炎及呼吸道感染, 严重者甚至在生后几天内死亡。目前我国多为独生子女家庭, 一旦生育一唇腭裂婴儿, 虽然多数患儿可以手术修复, 但对孕妇及家庭的精神、心理影响极大, 产前若能明确诊断, 可给患者家庭一个适应过程或给孕妇及产科医师在选择生产方式时提供重要依据。

对胎儿唇裂的超声诊断, 只要检查手法熟练, 胎儿口鼻结构显示清晰, 诊断准确性极高, 但存在10%左右的漏诊率。对胎儿腭裂的超声诊断, 由于唇部软组织及牙槽骨、鼻腔等对超声波的衰减作用, 硬腭和软腭处组织结构又比较复杂, 声像图难以直接显示腭裂, 仅能间接提示诊断, 有待于继续总结经验, 提高超声对胎儿腭裂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胎儿唇腭裂畸形的价值。方法:采用B超及彩超对15 360名孕20周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共发现唇腭裂畸形胎儿23例, 漏诊4例, 检出率85.2%。结论:胎儿唇弓回声中断是胎儿唇裂的主要征象, 上唇结节回声消失, 鼻小柱向健侧移位, 患侧鼻翼内陷是唇腭裂的常见声像图表现, 单纯腭裂及唇裂合并腭裂时声像图难以直接显示腭裂。

关键词:唇腭裂畸形,胎儿,超声

参考文献

[1]安笑兰, 钱宇平.出生缺陷监测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17-18.

[2]曹少曼.超声显像诊断胎儿唇裂畸形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5, 10:770-772.

[3]谢玉娴, 陈焰.胎儿先天性唇腭裂的超声诊断 (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5, 5:234.

[4]韩彬, 岳文雅.胎儿唇裂的B超诊断与分析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6, 3:70-71.

[5]常洪波, 李有忠.胎儿唇裂畸形的超声诊断 (J)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6, 增刊:49-50.

[6]王英, 刘耀平, 吕恩范.B超诊断胎儿唇腭裂1例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7, 8:64.

[7]刘斌, 高英茂, 主编.人体胚胎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39-240.

唇腭裂畸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 年2 月— 2015 年2 月37 例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4]患儿行DO矫治。其中男13 例,女24例,年龄9~13 岁,唇腭裂类型:单侧29 例,双侧8例,牙列期:恒牙列期7 例,混合牙列期30 例。

1.2 治疗方案

1.2.1术前准备

患儿均于DO术前接受常规正畸治疗,并结合头影测量、剪纸外科及模型外科设计结果,预测术后软硬组织侧貌,并确定上颌骨移动的距离和方向。采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RPM)制作头颅模型,选取合适的牵张器放置部位及截骨部位,而后对牵张器实施预成型处理,模拟牵张过程,再次明确DO的可行性,预测牵张效果[5]。

1.2.2手术操作

行全麻,取仰卧位,自上颌前庭沟入路,行上颌骨高位Le Fort I型截骨,将上颌骨断离,安置QKQ04-15-1/2 牵张器(西安中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牵张器参数[6]:延迟期7 d,牵张节律0.8~1.0 mm/d,牵张次数2~4 次/d。牵张器置入完毕后固定8~12 周,而后取出牵张器,行正畸咬合调整,巩固矫治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X线头影测量

分别于矫治前、矫治后12 个月,对患者X线头影片进行拍摄与测量[7],软硬组织结构测量采用CASSOS 2001 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模拟和预测系统,测量标志点见图1,测量指标见表1。

1.3.2语音效果评价

于矫治后12 个月,使用主观判听手段由2 名唇腭裂修复与语音研究的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完成评价,评价标准参照文献[8],分为优、良、差,优良率=(优+良)/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 进行分析,验证数据符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行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

2 结果

2.1 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

患者矫治后12 个月后SNA、G-Sn-Pg’、Ls-E plane、H角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G-Prn显著降低,G-Sn、G-Ls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语音效果评价

患者矫治后12 个月语音效果优22 例,良10 例,差5 例,优良率86.5%。

2.3 典型病例

患者吴某,19 岁,腭裂术后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行DO治疗,牵张过程顺利,预期牵张目的达到,牵张距离21 mm,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未见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矫治后12 个月,患者面形明显改善,SNA为80˚,SNB为78˚,颌骨位置与咬合关系稳定,语音效果评价优(见图2-3)。

3 讨论

由于患者唇腭裂程度不同、先天性生长潜力有限,加之术后疤痕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出现上颌骨横向和矢状向发育不足,进而导致术后继发颌骨畸形[9,10]。目前认为,对于乳牙列和混合牙列尚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的患者,应用DO促进面中部生长发育是首选方案[11]。

本研究采取DO方案,对37 例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进行了矫治,结果表明,患者矫治后12 个月后SNA、G-Sn-Pg’、Ls-E plane、H角、G-Sn、G-Ls均显著增加,G-Prn显著降低,说明患者上颌骨得到了明显前移,其中,患者G-Prn矫治前后平均差值为3.29 mm,说明其软组织鼻尖点前移满意,其G-Sn差值为6.87 mm,说明其鼻底点亦有效前移,同时,患者G-Ls差值达到5.41 mm,进一步表明患者上唇最突点前移效果理想[12,13]。上述结果表明,经DO矫治后,患者面中部凹陷畸形得到了明显改善,上下前牙正常覆盖、覆牙合关系恢复,反牙合亦得到了有效纠正[14]。DO矫治优势主要表现为:1)通过以一定的频率、速度将2 个骨段牵开,可促进间隙中新骨的有效形成,保证矫治方向及长度符合术前设计;2)在新骨形成、颌骨延长的同时,面部软组织也可相应延长,在避免因上颌骨瘢痕牵拉导致矫治效果受限同时,亦保证了良好的局部稳定性;3)与传统上颌前牵引面具及颏兜矫治比较,DO方案无须植骨,大大简化了矫治程度,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15]。

需要注意的是,Verzé 等[16]认为,虽然DO矫治术后患者上颌骨的稳定性更佳,但亦具有一定复发风险,这与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既具有先天性发育障碍、又存在术后软组织瘢痕牵制有关。因此,应注重DO术后颌骨骨段稳定性的保持与复发的预防,建议延长正畸治疗时间,必要时可维持至成年,以最大限度保证上颌骨稳定性、降低复发风险[17]。此外,关于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时机选择,目前临床尚存在一定争议[18]。我们认为,应于患者9~12 岁、处于混合牙列期时进行外科矫治,因为此时矫治实施难度较低,且双侧牙弓连为整体,能够有效保证牵引效果,亦可将术后维持正畸至成年期,以期在有效降低复发可能性的同时,避免畸形导致的心理障碍加剧,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改善及远期发育的保证均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患者牙列均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故未能明确DO对牙列已处于生长发育稳定期患者颌面畸形的矫治效果,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总体而言,DO在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的矫治中发挥了安全、有效的优势,不仅能够显著促进上颌骨前徙、改善面形,还可有效保证患者语音效果,其良好的矫治效果值得肯定。

摘要:目的 :分析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临床效果,探讨其对患者颌骨畸形及语音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37例采用DO术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资料,观察矫治前、矫治后12个月X线头影变化,并对其矫治后12个月语音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矫治后12个月后SNA、G-Sn-Pg’、Ls-E plane、H角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G-Prn显著降低,G-Sn、G-Ls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矫治后12个月语音效果优22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86.5%。结论 :DO能够有效促进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上颌骨前移,减轻口颌系统继发畸形及功能障碍,保证语音效果、改善面形。

唇腭裂畸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门诊进行产前胎儿检查及分娩的胎儿3856例, 年龄20~36岁;孕周20~38周。并对检查发现口唇部异常经引产后或所出生的新生儿进行随访后证实。检查出唇裂及唇腭裂畸形者6例。

1.2仪器

采用美国GEV73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 。

1.3 方法

孕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常规观察胎位、胎盘、羊水、胎儿头颅、脊柱、四肢、胸腹腔脏器情况。①首先显示胎儿双顶径标准切面, 将探头旋转90°, 即可获得胎儿颅脑一系列冠状切面, 此时将探头声束平面平行移向胎儿面部, 可观察到胎儿鼻尖、鼻孔、上唇及下唇一系列冠状切面。②显示双眼横切面, 平行移动探头依次显示双侧眼球、鼻根部及鼻中部、双侧鼻孔、上牙槽突、腭及下牙槽突。③以标准双顶径测量切面为基础, 探头向颅底方向移动, 可显示一系列胎儿颜面部横切面。④经一侧面颊向对侧方向扫查的斜横切面可观察探头侧原发腭裂与继发腭裂;经梨状孔扫查、声束向足侧方向及经口或下颌扫查、声束向头侧方向的斜冠状切面可观察继发腭的声像。

2 结果

在3856例胎儿中, 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唇裂及唇腭裂畸形6例, 其中1例足月产、5例引产后得到证实。6例唇腭裂畸形中, 单纯唇腭裂2例, 单侧唇腭裂3例 (左侧2例, 右侧1例) , 双侧唇腭裂1例, 2例伴脑积水。3例足月产胎儿孕中期曾在外院进行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 其他5例经超声诊断唇腭裂的孕周分别在25周6天、26周3天、27周5天、31周6天和32周3天。唇裂 (唇腭裂) 的三维声图表现:上唇部病变部位明显中断, 与鼻间可见裂隙, 图像直观, 合并腭裂者鼻与唇之间结构紊乱, 上牙槽骨突断裂, 上唇唇像显示不清;面切牙明显凸时则提示双侧唇腭裂。严重者可见鼻梁塌陷、变形。在冠状面和斜切面上的三维成像尤为清晰。注意切割三维图像, 不能把面部切割过深, 以免切除部分唇部组织, 而造成误诊[2]。

3 讨论

胚胎发育的第4~5周, 胎儿的颜面部开始形成并发育, 若在第6~7周上颌突与球状突一侧或两侧部分或全部未能联合, 则在上唇一侧或双侧形成不同程度的唇裂;若在第9周两侧腭突在某个部位未能与对侧的腭突及上方的鼻中隔融合, 则可发生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腭裂。若上述2种情况同时存在, 则可发生胎儿的唇裂伴腭裂。

超声明确诊断胎儿唇腭裂严重程度十分重要。单纯唇裂待胎儿出生后可以修补。如唇腭裂较严重, 胎儿出生后会因吞咽困难而无法存活。因此, 产前做出明确诊断, 对于临床产科医师决定分娩方式也至关重要。

胎儿颜面部超声显像受以下因素影响:①胎儿体位。显像效果最佳的是左、右枕横位及左、右骶横位。此外, 胎儿肢体或脐带对面部的遮挡、胎儿面部紧贴宫壁或胎盘, 特别是胎儿吸吮手指、羊水量少等对唇部的观察都产生一定的影响。②适宜的孕龄。孕周过小, 则胎儿面部发育尚未成熟, 鼻唇体积小, 回声较低, 且胎动频繁, 鼻唇切面不宜获取;孕周过大, 则胎位固定, 羊水透声差, 胎儿面部不宜显示。

唇腭裂畸形对患儿的容貌产生极大地影响, 而且影响胎儿的吸吮、吞咽和发声。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虑, 出现唇腭裂畸形的患儿家庭将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而在产前的超声检查中及早诊断和确定, 对于临床分娩意义重大, 而且给患儿家庭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超声检查安全、对胎儿无辐射性、重复性好、诊断率高, 对胎儿唇腭裂畸形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目前, 很多医院的超声检查仅仅应用于常规检查中, 对胎儿颜面的检查不够重视, 从而导致唇腭裂畸形胎儿的出生, 给患儿和家庭带来痛苦。为提高人口质量, 响应国家优生优育的政策, 应将胎儿颜面部的检查列入超声常规检查项目中, 做到及早诊断, 从而有效控制唇腭裂畸形胎儿, 尤其是重度唇腭裂畸形的胎儿的出生。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成像技术在胎儿产前筛查唇腭裂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本院门诊进行超声检查及分娩的孕妇3856例, 检查出胎儿唇裂及唇腭裂畸形者6例。结果在3856例胎儿中, 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唇裂及唇腭裂畸形6例, 其中1例足月产、5例引产后得到证实。6例唇腭裂畸形中, 单纯唇腭裂2例, 单侧唇腭裂3例 (左侧2例, 右侧1例) , 双侧唇腭裂1例, 2例伴脑积水。结论 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无痛苦、无损伤等优点, 在产前胎儿唇腭裂畸形检查中作用显著、意义重大。

关键词:超声检查,胎儿,唇腭裂,畸形,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爱露, 解丽梅, 竹内久弥, 等.三维超声对胎儿正常唇及唇裂的诊断的评价并传统二维超声对照分析.中国声超医学杂志, 2001, 17:218-220.

[2]严英榴, 杨秀雄, 沈理.产前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32.

[3]魏衡.胎儿唇腭裂的产前诊断价值.青岛医药卫生, 2010, 42 (1) :43-44.

唇腭裂畸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 例8~15 岁 (平均年龄11.5 岁) 的唇腭裂术后骨性Ⅲ类错患儿, 男8 例, 女12 例。分为2 组, 替牙期组11 例, 年龄为8~11 岁, 男5 例, 女6 例;恒牙早期组9 例, 年龄为12~15 岁, 男3 例, 女6 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6 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4 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 全景片及左手正位片, 并取记存模型。

所有对象应符合以下标准:唇腭裂术后骨性Ⅲ类错, 头颅侧位片示上颌骨发育不足, 下颌正常或稍前突, ANB角在-5°以内;恒磨牙为近中关系, 下颌后退位时前牙不能达到对刃关系。在此之前未进行过任何正畸治疗。

1.2 方法

前方牵引前先行上颌快速扩弓, 采用基托式螺旋扩弓器 (3M公司, 标准型, 宽度10 mm) 快速扩弓, 螺旋扩弓器每天旋转1次, 每次旋转1/4圈, 直至上后牙舌尖接近下后牙颊尖为止。

前方牵引使用面具式前牵引器 (杭州正兴医疗器材厂) , 牵引钩设计在乳尖牙或恒尖牙的近中处, 用3M公司生产的9.4 mm (3/8 英寸) 橡皮圈牵引, 每侧施力3.6~4.5 N, 牵引方向[1]:平面斜向前下20°~30°, 每天牵引12~14 h。口内矫治器部分塑料向后包绕上颌结节, 后牙区有平面式垫可以解除反, 全天候戴用口内垫矫治器, 直到前牙获得2~3 mm的覆盖及磨牙呈中性关系。

恒牙早期 (12~15 岁年龄组) 前牵引结束后大多数再采用固定矫治器, 纠正牙齿的错位、扭转等畸形, 并用Ⅲ类颌间牵引和唇侧辅弓保持前阶段治疗效果, 防止复发。

2 结 果

20 例患者经过6~10 个月矫形治疗, 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重叠测量显示, A点均有前移, SNA角增大, 上颌长度 (ptm-ANS) 增加, 上切牙唇倾, 上磨牙近中移动、颊倾并伸长, Ⅲ类骨面型改善, 由凹面型变直。

3 讨 论

3.1 矫治时机

唇腭裂修补术后牙畸形大多在8 岁以后就诊, 选择8~15 岁年龄段进行正畸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全, 存在横向及前后向关系不调, 矫治的目标是达到个别正常。临床上常在上颌骨牵引之前, 先行上颌骨的快速扩弓[2], 增加前牵引的效果。

研究发现上颌骨的前移在8~11 岁组比12~15 岁组前移明显, 显示前方牵引后, 上颌骨的位置改变与年龄有关。在8~15 岁范围, 提倡早期矫治年龄越小, 前方牵引联合扩弓的效果越好。有学者认为, 应该在患儿能够配合时尽可能早的进行矫治[3], 促进上颌骨进行生理性改建以加速其生长。

3.2 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形态特点

唇腭部组织缺损和移位。腭部骨质缺损, 上颌骨各骨段发生移位, 上颌骨的连续性中断, 失去正常的腭中缝解剖结构, 并有唇部及腭部瘢痕组织的挛缩, 口周存在异常的肌张力。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常有健侧与患侧骨段重叠并错位, 弓形不对称, 常需不对称扩弓;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表现为前颌骨前突, 两颊侧骨段处于后缩位或向面中线塌陷。

3.3 扩弓特点及效果

唇腭裂患者因腭部骨质缺损, 扩弓主要是上颌骨周围骨缝的打开和腭部瘢痕软组织的扩展。 (1) 扩弓速度不宜过快, 中、慢速扩弓比较适宜, 强调轻力扩弓, 原因有:牙齿的钙化及牙根的发育比普通儿童差, 过大的矫治力必然会损伤支抗牙的牙周组织或导致牙根吸收;由于颌骨发育欠佳, 牙槽突比较薄弱, 此类患者扩大牙弓不宜过快, 以免牙槽“垮塌”而使牙根暴露[4];当上颌骨扩弓超过0.5 cm时, 须特别小心, 防止腭部瘢痕弹性伸展的有限性导致腭部黏膜过薄而穿孔[5]。另外, 腭部瘢痕组织多, 血供不足等特点也影响扩弓的速度。 (2) 矫治时间长:扩弓时间约为普通患者的2 倍。 (3) 易复发:术后唇部肌肉的过度紧张, 疤痕的收缩, 口内外肌肉动力平衡的失调, 均可导致前牙反的复发。腭部瘢痕的收缩, 腭中缝缺少骨质的支持, 均可导致扩弓后的复发。所以强调过矫正, 并延长扩弓后保持的时间。扩弓后需制作活动保持器戴用1~2 年。 (4) 固位差:与普通患者相比, 唇腭裂患者常有牙齿的缺失、错位、拥挤、萌出高度不足以及颌骨形态的变化, 均影响活动矫治器的制作和使用, 加力时容易出现脱落现象。

3.4 扩弓方法的选择

快速扩弓常选用基托式螺旋扩弓器及Hyrax扩弓器。上颌逐渐扩弓常选用Quad-Helix、菱形分裂簧等矫治器。活动矫治器需要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加力, 疗效不确切, 而固定矫治器效果相对稳定。选择快速扩弓还是上颌逐渐扩弓问题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本人认为年龄越小越是快速扩弓的指征。其它还应根据是否有生长发育的潜力、自身条件、需要牙齿的正畸治疗还是颌骨的矫形治疗、牙弓缩窄的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 选择一种适合患儿个体的扩弓矫治装置。

3.5 牵引方向

前方牵引在替牙期容易打开上颌骨周围的骨缝, 牵引时注意方向, 使鼻上颌复合体的中心发生向前下方的整体移动, 防止腭平面逆时针旋转, 引起开, 高角病例更应注意牵引的方向。在12~15 岁年龄组, 前牵引出现上前牙的明显唇倾和磨牙的前移,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掩饰性矫治的作用, 改善了面型。

唇腭裂术后患者中切牙常有扭转、错位;裂隙附近的侧切牙常有先天缺失或过小畸形, 需正畸治疗结束后用隐形义齿或烤瓷冠修复;尖牙常埋伏阻生, 需开窗牵引至正常牙列, 对9~11 岁时已行牙槽突植骨术的病例, 最好在尖牙牙根形成2/3时矫治, 利用固定矫治器, 将尖牙牵引至植骨区。对于严重颌骨畸形的唇腭裂病例, 待颌骨发育停止后, 还需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Itoh T, Chaconas SJ, Caputo AA, et al.Photoelastic effects of maxillary protraction on the craniofacial complex[J].Am J Orthod, 1985, 88 (2) :117-124.

[2]Proffit WR, Fields HW Jr.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M].St Louis:Mosby, 1993:456-459.

[3]Litton SF, Ackemann LV, Isaacson RJ, et al.A genetic study of Class3malocclusion[J].Am J Orthod, 1970, 58 (6) :565-577.

[4]段银钟, 孙应明, 刘彦普, 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腭裂术后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良症[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8 (5) :408-411.

唇腭裂畸形 篇5

资料与方法

2005-2015年收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患者80例,平均年龄(14.04.5)岁,其中单侧唇腭裂的患者58例,双侧唇腭裂的患者22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畸形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试验组:正畸手术:于正颌手术前完成正畸术,取自体髂骨植骨在牙槽嵴裂处,这一植骨术保持了上颌骨的完整性,术前正畸可排齐牙列、改善咬合、去除牙代偿。完成正畸后,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和全景片进行定位,然后取石膏模型对患者畸形部位和畸形的程度进行研究,由口腔和正畸外科医师联合会诊,制作板。正颌手术:使用标准的Le FortⅠ截骨前徙术,将游离的上颌骨移动到设计位置。安放中间板,以确定上颌位置,固定上颌截骨段,同期行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戴入终末黔板,然后以上颌骨为标准使下颌骨后退至适当位置,取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处理:于正颌手术48 h后,进行弹性颌间牵引,用橡皮圈。术后常规采用固定正畸治疗,进一步矫正个别牙列形态、调整牙弓,协调上颌下颌的咬合关系,巩固疗效。②对照组:本组患者采用正颌手术行矫正治疗,同时对存在位移严重的牙齿进行矫正,在经过手术后仅采用板内固定的方法固定牙齿,并没有行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

统计学方法:本次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统计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牙颌面畸形恢复良好,牙齿咬合功能改善,咀嚼功能提升,畸形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对于其病因的认识目前尚未统一,现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遗传和非遗传两方面因素。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唇腭裂畸形常伴有牙颌面畸形,尤以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发生严重的牙颌面畸形为甚[2]。术后瘢痕挛缩,上颌骨血运障碍,常形成特有的“碟形脸”面型,出现上颌后缩,而下颌真性或假性前突,并伴有牙列拥挤、牙齿关系紊乱等特殊面容,这类患者比其他先天性牙颌畸形具有治疗难度高、愈后差、复发率高等特点[3,4],传统单纯的矫正手术很难有效改善其外形和恢复其功能。

注:两组比较,P<0.05。

同时由于唇腭裂患者的口腔解剖结构异常及自洁功能低下,因此唇腭裂患者的牙周、牙体等疾病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为保存牙周、牙体组织和预防牙周、牙体疾病的发生,应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包括清洁牙齿、封闭窝沟及牙周、牙体病的一般治疗及恢复口腔颌面正常结构的特殊治疗等[5]。

唇腭裂患者由于面容特殊,多伴有明显心理障碍,且从儿童到成人的每个发育的不同阶段中,其心理各有不同特点,因此唇腭裂患者的心理干预也是不容忽视的。理想的功能和形象的恢复及心理健康等日益成为患者的迫切需求,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和改善唇腭裂的治疗方法。

本试验运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其具有以下优点[6]:①术前去除代偿,正畸排齐牙列,使患者正常咬合关系得到初步恢复,是降低复发率、改善咬合功能的基础,也利于移动的骨块顺利就位进行正颌手术时,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操作。②恢复了上下颌骨的正常位置关系通过正颌手术,改善患者的特殊面型,协调面部的比例。③术后能够使牙列恢复正常的关系,通过正畸精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提升咬合的功能,以巩固矫正手术的疗效。

总之,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手术在唇腭裂术后的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试验组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正颌手术行矫正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牙颌面畸形恢复状况良好,牙齿咬合关系改善,咀嚼功能提升,畸形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手术在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正畸正颌联合手术,唇腭裂,牙颌面畸形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曾荣生,陈亦阳,等.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6):411-414.

[2]王兴,张震康,张熙恩.正颌外科手术学[M]济南院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5-427.

[3]李锦峰,周洪,任战平,等.正畸-正颌联合防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3):307-310.

[4]蔡恒星,龙星,杨学文,等.Le FortⅠ型截骨术在唇腭裂正颌外科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7(6):487-490.

[5]段瑞,李永生,张晓林.坚固内固定术后颌间牵引对颌骨骨折复位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2):98-99.

唇腭裂畸形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76例, 年龄6~27岁, 平均 (13.6±2.5) 岁;病程3~25年。国家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 13~34分, 平均 (27.5±5.8) 分;单侧唇腭裂53例, 双侧唇腭裂23例;I度21例, II度25例, Ⅲ度增生30例;替牙列期或恒牙列初期62例, 14例为恒牙列期。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分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术前正畸过程:采用方丝弓矫正技术, 排齐个别牙及牙列, 扩大牙弓, 协调上下牙弓宽度, 平整Spee曲线, 直立牙长轴并保留所需的牙间隙以便截骨。正畸后均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颌骨曲面断层X线片, 利用正颌外科模拟系统预测头影测量分析、诊断、治疗设计, 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完成外科模型, 制作牙颌板与术后固定装置。正颌骨手术方法:Le Fort I型截骨术21例, Le Fort I型截骨术联合下颌体部截骨术9例, Le Fort I型截骨术+BSSRO 8例, 术后采用牙颌板内固定, 术后1个月可行正畸以调整咬合的稳定性, 并定期复查。

1.2.2 对照组

所有患者仅采用正颌手术矫正畸形, 存在严重移位的个别牙同时给予手术矫正, 术后采用牙颌板内固定, 但未进行术前术后正畸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所有的患者随访1年, 观察组患者咀嚼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畸形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观察组中截骨均愈合良好, 其中下颌偏斜与下颌前突的患者咀嚼功能改善最为明显;观察组复发1例, 对照组复发6例, 其中下颌前突3例, 上颌前突2例, 上颌后缩1例。

例 (%)

3 讨论

唇腭裂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口腔颌面部畸形, 通常表现为牙弓狭窄, 牙列拥挤, 上颌后缩及牙颌关系紊乱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及口腔功能, 其畸形比一般牙颌面发育畸形更为复杂, 临床治疗较为棘手[2]。唇腭裂修复术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 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牙颌畸形, 其原因是手术使腭大血管神经束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瘢痕增生挛缩使腭黏膜血运不足而进一步加重, 同时瘢痕的牵拉也使上颌骨截骨段移动受限导致畸形复发[3]。

正颌外科手术可矫正不协调的颌骨位置,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颌面畸形的外观, 但术中和术后均难以重建良好的咬合关系, 此外, 部分患者因移动颌骨骨段而无法达到大多数牙的尖窝接触, 或因不协调的牙弓或减少个别牙干扰而无法实现良好的骨段移位。而术前正畸可有效去除影响术中和术后重建的因素, 使术中移动骨段时可重建牙颌, 并采用牙颌板内固定1个月后进行术后正畸, 以恢复咬合的稳定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咀嚼功能改善率84.2%, 显著高于对照组5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对于提高正颌外科术后咀嚼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还显示, 观察组术后畸形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正畸使患者初步恢复正常的颌骨位置及咬合关系, 同时术后正畸的精细调整使口、牙合及颌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总之, 正颌外科联合正畸可明显改善咀嚼功能, 减少术后复发, 是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7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8例。分别采用正颌联合正畸和正颌进行治疗。随访1年, 观察两组咀嚼功能的改善及术后畸形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咀嚼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畸形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正畸可明显改善咀嚼功能, 减少术后复发, 是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

关键词:正颌外科,正畸,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

参考文献

[1]秦科, 吕碗瑜.牙颌面畸形正畸和手术联合治疗的正畸策略[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1, 4 (5) :268-272.

[2]沈国芳, 唐友盛, Sammen N, 等.98例唇腭裂患者牙颌面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 1 (2) :74-77.

[3]杨小平, 曾融生, 陈亦阳, 等.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5, 21 (6) :411-414.

上一篇:卵巢妊娠分析下一篇: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