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牙合畸形(共7篇)
错牙合畸形 篇1
功能矫治器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1],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仍存在很多争议。Johnston[2]研究表明功能矫治器并不会增加额外的下颌骨生长,但增加了费用和矫治时间。于是,功能矫治器无用论甚嚣尘上。骨性II类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前牙内倾性深覆、后牙多个牙深覆盖、正锁、后牙咬合过紧、颌间距小等垂直向、横向不调的错畸形,是一类三维方向均存在不调的复杂错畸形,对于这类错的矫治,一直是正畸治疗的难点。功能矫治器目前多被用于治疗单纯的骨性II类下颌后缩,鲜见其治疗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复杂问题的研究。合理利用功能矫治器,能否为解决骨性II类下颌后缩同时伴有三维方向不调的复杂错畸形提供便利呢?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功能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双期治疗骨性II类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错畸形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患者纳入标准:(1)磨牙远中关系,以下颌位置后缩为主要表现的安氏Ⅱ类错;(2)同时伴有前牙内倾性深覆、后牙颌间距小、后牙萌出高度不足、后牙咬合过紧等高度问题;(3)或者伴有上牙弓宽度明显大于下牙弓,单侧或双侧后牙深覆盖、正锁等牙弓宽度问题。选择2007-01~2014-12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的患者20名,其中男8名,女12名,年龄10~15岁,平均12.8岁;II类1分类患者13名,2分类患者7名;采用Herbst矫治器进行一期矫治的患者12例,采用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的8例。
1.2 矫治设计
(1)对于后牙萌出高度正常的采用Herbst矫治器进行一期矫治,对于后牙萌出高度不足、Herbst矫治器难以固位的采用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进行一期矫治(headgear-activator矫治期间采用高位牵引,未调磨垫),下颌前伸至前牙切对切位置咬合,II类2分类即前牙内倾性深覆患者下颌前伸至略偏反位置;(2)6~8个月后,后牙建并处于中性或偏近中关系,即使推下颌也不能回复到后缩咬合位时,完成功能矫治;(3)再以方丝弓矫治器进行全面的二期矫治,进一步排齐整平牙列,完善咬合接触关系。如果患者治疗前第三磨牙阻生或后牙区拥挤,则拔除第三磨牙后再戴功能矫治器。
1.3 研究方法
以同一X线头颅定位仪在各阶段拍摄正中位头颅定位侧位片。拍片的具体时机:第一阶段(T1期):治疗前2周;第二阶段(T2期):拆除功能矫治器时;第三阶段(T3期):拆除固定矫治器时。每张X线片均由第一作者按同一标准在Win Ceph 8.0头影测量软件中定点并测量分析。测量项目包括:SNA:由蝶鞍点、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由蝶鞍点、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MP/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U1/SN1:II类1分类患者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外角;U1/SN2:II类2分类患者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外角;L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之交角;U6-Ptm: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突点与通过翼上颌裂垂直于上颌平面的垂线的距离;U6-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突点与上颌平面间的距离;L6-Ptm: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突点与通过翼上颌裂垂直于上颌平面的垂线的距离;L6-MP: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突点与下颌平面间的距离;覆:上下中切牙切缘在平面垂线上投影间的距离;覆盖1:II类1分类患者上下中切牙切缘在平面上投影间的距离;覆盖2:II类2分类患者上下中切牙切缘在平面上投影间的距离;Co-Go:从髁顶点至下颌角点的距离;Go-Po:从下颌角点至颏前点的距离;ANS-Me:从前鼻棘点至颏下点的距离;ANS-Me/N-Me:下面高与全面高之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治疗前后牙齿及颌骨的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0名患者经过6~8个月功能矫治器治疗后,前牙达到了浅覆浅覆盖关系,尖牙及磨牙均达到了中性关系甚至偏近中关系,上下颌牙弓宽度协调,后牙咬合过紧解除。戴用功能矫治器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感,未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肌肉酸痛等。所有患者经过9~17个月的二期固定矫治后,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覆盖正常,尖牙中性关系,磨牙达到中性关系或尖窝交错的咬合关系,上下颌牙列矢状向、垂直向、横向关系协调。矫治总疗程平均为22.4个月。
2.2 X线头影测量结果
矫正前及功能矫治后、固定矫治后的头影测量结果及矫治前后测量指标的变化量见表1。
由表1可见,患者功能矫治前后,SNA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NB增大,同时ANB减小;U1/SN1增大,U1/SN2减小,L1/MP增大;U6-Ptm减小,U6-PP减小,L6-Ptm增大,L6-MP增大;覆减小,覆盖1减小,覆盖2增大;Co-Go、Go-Po增大;MP/SN增大,ANS-Me、ANS-Me/N-Me增大。固定矫治前后L6-MP增大,Co-Go增大,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双期矫治前后,MP/SN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功能矫治前后相同。
2.3 典型病例
熊某,男,12岁,因“牙飘”来我院就诊,2年前外伤致左上“门牙”折断,未治疗,否认拔牙史。检查:恒牙列,右侧磨牙尖对尖关系,左侧磨牙中性关系,双侧尖牙尖对尖关系,前牙深覆深覆盖,上前牙唇倾,1冠近中2/3折断,可见根尖处瘘管,左侧后牙咬合过紧,致使正中位时难以看见左下后牙特别是先天缺失,凸面型,下颌后缩,均角(图1)。矫治过程:根管治疗后给患者戴入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7个月时,唇倾的上前牙已直立,正中位时左下后牙已清晰可见,向后推下颌也不能回复到后缩咬合位,停止戴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图2),即刻进行二期方丝弓固定矫治,进一步排齐整平牙列,关闭上下颌间隙,精细调整完善接触关系。二期矫治14个月后,前牙达正常覆覆盖关系,右侧后牙达中性关系,左侧后牙达完全近中关系,侧貌改善,拆除固定矫治器(图3~4),疗程共21个月。
注:1表示P<0.05,T2-T1、T3-T2、T3-T1分别表示功能矫治前后、固定矫治前后、双期矫治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量
3 讨论
对于功能矫治器的应用,学术界一直存在许多争议。很多学者极力推广其应用、肯定其疗效,认为其有更大的可能性改善侧貌[3],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单期矫治和双期矫治在改善颌骨关系和牙性咬合上都没有显著差异[4],双期矫治并不能增加额外的下颌骨生长[2]。本研究中患者双期矫治前后Co-Go增大了6.52mm(P<0.05)、Go-Po增大了2.56 mm(P<0.05),且功能矫治期间的生长大于固定矫治期间。这种生长差异有2种解释[5]:一种是功能矫治期间生长加速是真正刺激了髁突的生长,随后二期固定矫治时正常生长,双期矫治后总的下颌骨生长量比未矫治者多;另一种解释是功能矫治期间生长加速是暂时现象,随后二期固定矫治时生长减慢,双期矫治后总的下颌骨生长量未因为矫治而增加。本研究采用的是功能矫治器加固定矫治器双期矫治,功能矫治期间三维方向的变化分析如下:
3.1 矢状向分析
经过6~8个月功能矫治器治疗后,从矢状向上下颌骨关系看,所有患者SNA减小(P>0.05),SNB增大(P<0.05),ANB平均减小了2.6°(P<0.05),结果提示功能矫治期间上颌生长受限,下颌骨向前生长,上下颌骨矢状关系改善,这与Pancherz[6]、Mc Namara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矢状向磨牙关系来看,相对于翼上颌裂,上磨牙(U6-Ptm)在上颌骨内远中移动了2.6 mm,包括下颌骨整体前移和下磨牙在下颌骨内前移的总和,下磨牙(L6-Ptm)近中移动了3.5 mm,上下牙列矢状关系改善,这与Perinetti等[8]搜索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对生长发育高峰期II类错进行功能矫治,上下颌矢状关系的改善既有骨性效应,也有牙性效应。
从矢状向切牙关系来看,功能矫治后II类1分类患者覆盖(覆盖1)减小(P<0.05),U1唇倾度(U1/SN1)减小(P<0.05);2分类患者因矫治前前牙闭锁性深覆,功能矫治后覆盖(覆盖2)有所增大(P>0.05),U1唇倾度(U1/SN2)改善(P<0.05);所有患者下切牙唇倾度(L1/MP)均增大(P<0.05),提示功能矫治中应考虑到下前牙唇倾度增大的问题。Pancherz等[9]进行32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功能矫治后唇倾的下切牙逐渐复发不整齐,原因不是下切牙唇倾度改变;而是生理性变化,少量的牙龈退缩也与矫治后下前牙唇倾度改变无关。即便如此,正常的下前牙唇倾度对面下1/3的美观有重要作用。下前牙过度唇倾也容易造成骨开窗、骨开裂、创伤等问题,功能矫治中,仍应注意下前牙唇倾度增大的问题。
3.2 垂直向分析
从垂直向看,功能矫治中下颌前伸,前牙达到切对切,后牙咬合分离,自然解除了前牙深覆、后牙区颌间距小、后牙咬合过紧等垂直问题。Harvold等[10]认为功能矫治抑制了上后牙的垂直向生长,促使下后牙垂直向生长,有利于II类关系的改善。牛亦睿等[11]用循证学方法研究表明headgear-Activator对上颌骨生长有抑制作用。本研究也发现一期功能矫治后,前牙覆平均变浅3.73 mm(P<0.05),U6(U6-PP)压低1.56 mm(P<0.05),L6(L6-MP)伸长1.34 mm(P<0.05)。
Ruf等[12]研究Herbst矫治器治疗青春发育期安氏II类1分类高角、低角及均角型患者后发现,Herbst矫治器不会导致下颌的顺时针旋转。本研究中功能矫治后,MP/SN、ANS-Me、ANS-Me/N-Me均增加(P<0.05),提示一期功能矫治后,下颌顺时针旋转;但在随后的二期固定矫治中,MP/SN减小(P>0.05),ANS-Me增加(P>0.05)、ANS-Me/N-Me增加(P>0.05),经过双期矫治后,虽然ANS-Me增加(P<0.05),ANS-Me/N-Me增加(P>0.05),但MP/SN变化较未矫治时无显著意义,提示双期矫治后下颌平面未发生明显顺时针旋转。这可能是由于功能矫治阶段下颌前伸至切对切位,直接导致下前面高增加、下颌顺时针旋转,但同时功能矫治器对上后牙的压低及远移作用,及双期矫治中下颌升支的生长,抵消了下颌前伸造成的顺时针旋转[12]。
3.3 横向分析
从横向看,所有患者一期功能矫治后,后牙深覆盖、正锁解除,上下牙弓宽度协调。虽然在一期功能矫治中,并未另外采用其它手段协调上下颌的横向宽度,但是由于牙弓后部宽度大于前部,功能矫治中下颌向前伸至切对切位置时,发生的咬合跳跃作用使宽度较大的下牙弓后段向前,即自然解除了上牙弓宽度大于下牙弓、后牙深覆盖、正锁等宽度不调。
所有患者经过6~8个月的功能矫治后,矢状向、垂直向、横向的复杂错问题都得到了基本有效的解决,二期固定矫治只是进行简单的排齐整平、关闭间隙、完善咬合,总疗程平均为22.4个月。一期功能矫治器矫治结束后,发现牙改善的情况出现一定的复发,但多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功能矫治刚结束无稳定的尖牙、磨牙咬合接触有关。故在一期功能矫治后,采用固定矫治器进一步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散在间隙,及时建立上下颌牙列完善的尖窝接触关系,对保持咬合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采用功能矫治器双期矫治,可较好地利用功能矫治器的先天独到优势,即在下颌骨功能性前伸至切对切矫治矢状向II类关系的同时,将后牙区颌间距小、后牙咬合过紧、深覆盖、正锁、前牙内倾性深覆等复杂三维错畸形的治疗提供便利。此外,本文仅研究了采用功能矫治器双期矫治此类三维问题的错畸形,将之与单期固定矫治的疗程及疗效进行对比,尚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功能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错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0名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错畸形的患者(平均年龄12.8岁)采用功能矫治器及固定矫治器双期矫治,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中、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功能矫治后,SNB增大(P<0.05),ANB减小(P<0.05),上磨牙压低并后移(P<0.05),下磨牙升高并前移(P<0.05)。双期矫治后,前牙达到正常覆覆盖关系,后牙达到中性关系或尖窝交错的咬合关系,下颌平面未发生明显的顺时针旋转,上下颌牙列矢状向、垂直向、横向关系协调。结论:采用功能矫治器双期矫治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的错畸形,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功能矫治器,错牙合畸形,头影测量分析
参考文献
[1]林久祥.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52.
[2]Johnston LE.If wishes were horses:Functional appliances and growth modification[J].Prog Orthod,2005,6(1):36-47.
[3]Baccetti T,Franchi L,Stahl F.Comparison of 2 comprehensive Class II treatment protocols including the bonded Herbst and headgear appliances:A double-blind study of consecutively treated patients at pubert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9,135(6):698.
[4]Tulloch JF,Phillips C,Proffit WR.Benefit of early Class IItreatment:Progress report of a two-phas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8,113(1):62-72.
[5]Lai M,McN amara JA Jr.An evaluation of two-phase treatment with the Herbst appliance and preadjusted edgewise therapy[J].Semin Orthod,1998,4(1):46-58.
[6]Pancherz H.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bite jumping on the dentofacial complex:A follow-up study after Herbst appliance treatment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s[J].Eur J Orthod,1981,3(1):49-60.
[7]McN amara JA Jr,Howe RP,Dischinger TG.A comparison of the Herbst and Frnkel appli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0,98(2):134-144.
[8]Perinetti G,Primo6i cˇJ,Furlani G,et al.Treatment effects of fixed functional applianc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multibracket applianc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ngle Orthod,2015,85(3):480-492.
[9]Pancherz H,Bjerklin K.Mandibular incisor inclination,tooth irregularity,and gingival recessions after Herbst therapy:A 32-year follow-up stud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4,146(3):310-318.
[10]Harvold EP,Vargervik K.Morphogenetic response to activator treatment[J].Am J Orthod,1971,60(5):478-490.
[11]牛亦睿,周洪.不同功能矫治器早期矫治Ⅱ类骨性错的系统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3):364-368.
[12]Ruf S,Pancherz H.The effect of Herbst appliance treatment on the mandibular plane angle:A cephalometric roentgenographic stud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6,110(2):225-229.
错牙合畸形 篇2
【关键词】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口外弓;推磨牙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03-01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是口腔正畸临床常见的一种错畸形,其临床表现为上颌前牙拥挤,深覆、深覆盖、尖牙唇向低位错位牙合,磨牙远中关系,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美观。由于年龄和造成畸形的机制不同,根据拥挤程度,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一般采取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口外弓推磨牙向后采取不拔牙低角病人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矫治的关键,首先是利用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力,协调上下颌骨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协调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年-2010年因美观和功能等个人需要到李林口腔诊所就诊要求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女性4例、男性4例,年龄9-13岁。
1.2 适应症 安氏Ⅱ类Ⅰ分类、上颌牙弓轻中度拥挤、下颌骨发育正常、下颌牙弓无严重拥挤的病例,磨牙呈轻度或近似完全远中关系并且病人上颌第二恒磨牙尚未萌出或萌出尚未建,患者及家长配合。
1.3 方法 非拔牙矫治,低角病例。口外弓装置配合方丝弓矫治器,采用成品的口外弓颈带水平向后牵引,牵引力最初为350g,适应1个月后加至400g,每天戴用12h,在傍晚及夜间戴用,平均疗程为1年。
2 结果
8例患者,X线片测量显示:SNA角平均增大1.0°,A点受到抑制,SNB角平均增大7.6°,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上颌受到抑制,下颌向前自由生长,所以ANB角减小3.4°,Y-axis角增大0.72°,⊥-T角增加16.1°,MP-FH角增大1.9°。
3 讨论
人一生有4个生长发育高峰期,其中与正畸关系密切的是第3快速生长期,也称青春生长高峰期,若能把握好时机,可使许多错畸形得到良好的生长改良治疗,使面形美观得到改善。在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第二磨牙尚未萌出或正在萌出尚未建牙合,此时推磨牙向后较易。若第二磨牙全部萌出增加了推磨牙向后的难度,疗程亦大大延长,所以矫治时机十分重要,通过早期矫治可以使固定矫治的治疗时间缩短,降低拔牙率。
相关研究结果[1]表明能不采用拔牙矫治尽可能采用不拔牙矫治,其优点在于:维护了口颌系统的自然生理状态;不拔牙矫治相对简单、疗程短;有助于牙合稳定且不拔牙者比拔牙者牙合关系总是要好。利用口外弓推磨牙向远中获得间隙,有效解除牙列拥挤及前牙深覆盖,达到不拔牙矫治的目的。在口外弓作用下,上颌骨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SNA减小,说明口外弓不仅作用于上颌第一磨牙,而且通过它传递到上牙的每1个牙,整个上牙将受到向后的牵引力,于是上颌的发育受到抑制,而下颌继续向前自由生长,使ANB角减小[2]。安氏Ⅱ类Ⅰ分类矫治的关键是协调两个“关系”,首先是利用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力,协调上下颌骨间关系,即颌骨“优先”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协调上下合关系,包括牙量骨易关系,力求协调、稳定、美观。
对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早期行口外弓配合方法矫治技术中,上颌最好没有第三磨牙牙胚,在矫治中应注意轻力原则,以免影响生长中牙根及邻近未萌的后牙。Ⅱ类牵引宜在完成弓丝上进行,适当增加下磨牙高度,合平面由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下颌平面角开大,有利于深覆矫治[3]。
口外牵引力的调控[4]力大小、方向、作用点与作用时间是发挥效能的四大因素。根据错牙合的具体情况调节牵引力方向,口外弓的低位、高位与水平牵引在临床上通常根据面部垂直方向上的发育状况来取决。口外弓的使用还可抑制上颌A点的向前生长,减小SNA角,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下颌合位,可以顺应下颌的生长趋势,使SNB角增大。但应注意:矫治改变了关系,因而矫治过程中需适当去除早接触点,以利关系的稳定,防止复发;矫形力矫治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因此应耐心说服,引导保证戴用时间,以免因不适而影响外观和疗效。口外弓推磨牙向远中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因而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武广增,沈真祥. 实用口腔正畸矫治方法与技巧[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 2004:86-89.
[2] Hattab F, Rawashdeh M, FahmiM1 Impaction status of third molars in Jordanian students[J].Oral Surg OralMed Oral Pathol,1995,79:24-291
[3] Bishara S. Third molars: a dilemma! Or is i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9,115:628-633.
错牙合畸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来医院口腔科,要求口腔治疗的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中,按标准选择327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315例,平均年龄(14.21±2.02)岁;女1 959例,平均年龄(13.75±1.95)岁。通过分析曲面断层片了解和确认额外牙的数量和位置,研究额外牙的患病情况。
纳入标准:(1)汉族,出生地为北海市地区;(2)身体健康,无系统性疾病;(3)无正畸、正颌治疗史;(4)无颌面部外伤史;(5)无恒牙拔除史;(6)同意参加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每一位纳入调查的患者拍摄曲面断层片,由3人在同一天同一台电脑上观察、统计数据分析以下问题:(1)额外牙在寻求正畸治疗青少年中的患病率;(2)额外牙的形态及分布情况;(3)额外牙在性别患病率在性别间的差异;(4)额外牙对牙弓形态的影响。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此样本中额外牙的患病率为7.61%,共249例371颗,其中男生184例,女生65例,男女比为2.83∶1,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得出χ2=127.585,P=0.000,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以单发为最多见,计183例,占73.49%。萌出于口腔中178例234颗,占71.49%。好发于上颌,上下颌之比为9.73∶1。前牙区多于前磨牙区及磨牙区,比为6.38∶1,位于上前牙区多生牙数占总数的86.44%(见表3)。其牙冠形态有与正常牙相似,也有圆锥形及不规则形;牙根短根占68.35%,其中31.22%根尖弯曲。额外牙对邻近恒牙造成的影响,以邻牙的移位、扭转和相邻两牙间出现间隙为最多见,占86.37%。见表2。
3 讨论
从生物学物种进化理论来看,牙齿变化趋势是:数目越来越少,结构越来约复杂,功能分化更具体[4]。额外牙病因至今尚不清楚,这一现象与人类牙齿进化趋势相反,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额外牙具有某些较低等动物牙齿的特征。因此,额外牙的发生可以视其为返祖现象在牙齿数目变异中的表现。根据文献报道和本调查的观察,其形状以圆锥形多见,结构比正常牙齿简单,患病率在性别间有差异,多数对牙弓形态有影响。
恒牙列多生牙多见于男性,有报道高加索人种患病率男女比率为2∶1,香港学龄儿童患病率男女比例则高达6.5∶1。本研究中男女比例为2.83∶1;额外牙可发生于牙列中的任何位置;大部分为单颗发生,多颗额外牙较少见,本研究中见1例下颌前磨牙双侧4颗正常形态的额外牙;上颌前部是多生牙的好发部位,正中额外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可以是正位、呈倒置或水平异位,或者位于异常的萌出道;大部分额外牙为锥形,其次是结节样牙冠,也可表现为牙瘤样,也有如第四磨牙或类似正常牙形者;有的额外牙则埋藏于上下颌骨中而不萌出,有时可先于恒牙萌出,或者有时异位萌出于正常恒牙唇腭侧或颊舌侧,常常影响了正常恒牙的排列,使牙列不齐,牙牙合关系变异,程度不同地防碍咀嚼、发育和美观[5]。
摘要:目的 了解北海市错牙合畸形患者额外牙的患病情况。方法 以近年在该科接受正畸治疗的3274例健康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分析曲面断层片来确诊额外牙的患病情况。结果 北海市错牙合畸形患者额外牙发病率为7.61%,男女性别之比为2.83∶1。结论 北海市错牙合畸形患者额外牙的患病率可能存在地域性特点,上前牙区最多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造成牙弓拥挤为主要表现。
关键词:额外牙,青少年,患病率,额外牙分布
参考文献
[1]邓辉,彭静.牙齿发育异常及其防治.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85.[1]DENG H,PENG J.The tooth developmental abnormalities andits prevention.Children's Stomatolog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2009:185.Chinese
[2]SHI SZ.Children's Stomatology[M].Beijing:People’s MedicalPublishing House,2003:46-50.Chinese
[3]续美如,霍益亮,吕冰峰.北京地区青少年恒牙先天数目异常的分析[J].人类学学报,2003,22(2):145-149.[3]XU MR,HUO Yl,LV BF.The number of permanent teeth con-genital anomalies analysis in Beijing Youth[J].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2003,22(2):145-149 Chinese
[4]李国藩,邓巨燮,主编.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167-173.[4]LI GF,DENG JX,Editor-in-chief.Vertebrate comparative anato-my[M].Guangzhou: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1985:167-173.Chinese
错牙合畸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6月期间收治的3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单纯性发育畸形, 与外部因素无关, 均符合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适应症[2],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患者中男18例, 女15例, 年龄16~32岁, 平均年龄 (23.7±3.6) 岁;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者以及失语者等。
1.2 方法
该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1) 术前正畸:均采用固定矫正器行正畸治疗, 连续治疗8~16个月, 平均 (12.5±3.2) 个月。 (2) 正颌手术治疗:依据临床X线头颅测量结果, 制作模型, 明确每位患者的手术方案, 该研究中33例患者均行双颌手术加颊同期成形术, 术后均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与支持疗法, 并定期通过影像学对其进行复查, 观察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3) 术后正畸:正颌术后3个月, 经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后, 给予患者术后正畸治疗, 治疗时间为8~15个月, 平均 (11.4±3.5) 个月, 治疗结束后, 指导患者继续利用保持器矫正24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各项软组织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复发率等, 该研究中软组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鼻唇角、上下唇倾角、H角、Z角UL、Z角LL、上下唇基角、面型角、全面凸角及软组织面角等。分别于治疗前后, 采用影像科X线头颅扫描检测, 设定X线片机的参数为90 k V和12 mA, 分别调整球管胶片距、头颅部正中矢平面胶片距为150、15 cm。具体检测方法:患者取端坐位, 置入耳塞, 使其与外耳道并齐, 使暗盒、头矢状面处于平行状态, 指导患者咬正中牙合位, 唇自然放松, 将眶针尖端置于眶下缘最低位置, 确保影像学检查清晰度较佳。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软组织稳定性
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各项软组织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前, 患者鼻唇角为 (73.2±8.1) °, 上唇倾角为 (65.1±5.3) °, 下唇倾角为 (58.8±5.2) °, H角为 (7.4±2.5) °, Z角UL为 (84.3±8.2) °, Z角LL为 (78.5±12.2) °, 上唇基角为 (86.9±1.8) °, 下唇基角为 (91.3±1.5) °, 面型角为 (-7.2±2.3) °, 全面凸角为 (146.1±4.4) °, 软组织面角为 (92.6±2.7) °。治疗后, 患者鼻唇角为 (89.9±7.5) °, 上唇倾角为 (77.0±7.8) °, 下唇倾角为 (49.7±3.3) °, H角为 (13.9±3.2) °, Z角UL为 (72.4±5.8) °, Z角LL为 (70.2±8.3) °, 上唇基角为 (91.4±1.7) °, 下唇基角为 (84.1±1.2) °, 面型角为 (5.9±1.3) °, 全面凸角为 (135.4±2.5) °, 软组织面角为 (85.0±1.6) °。治疗前后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复发率
治疗后, 随访调查2年, 观察患者病情复发情况, 33例患者中复发2例, 复发率6.1%, 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均较好。
3 讨论
一般而言, 临床多将上下颌骨间大小、位置、形态关系不协调所致的错牙合畸形称之为骨性错牙合畸形, 该上下颌骨关系失调多为三维结构异常, 其中尤以前后向关系失调较为多见, 严重影响患者颜面形态美观, 临床主要表现为安氏Ⅱ类和Ⅲ类骨性错牙合, 是口腔科骨性错牙合矫正的主要内容。
目前, 临床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多采用正畸-正颌联合疗法, 各大医疗机构中多将该治疗过程分为术前正畸、正颌手术以及术后正畸等三个部分, 其中术前正畸能够去除牙代偿, 拓宽适应证, 使不耐受患者也可行正颌手术治疗, 且术后正畸, 可整齐排列牙齿, 协调牙齿尖窝的交错关系, 提高其完整性和美观度, 并降低患者复发率, 预后较好。该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鼻唇角、上下唇倾角、H角、Z角UL、Z角LL、上下唇基角、面型角、全面凸角和软组织面角等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经随访调查发现, 患者复发率较低, 仅为6.1%, 对患者整体疗效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 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正畸-正颌联合疗法, 患者牙齿软组织稳定性良好, 且治疗后复发情况较少, 临床疗效显著, 应用价值高。
摘要: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稳定性。方法 选取我院3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影像学检查, 对比患者各项软组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 患者鼻唇角、上下唇倾角、H角、Z角UL、Z角LL、上下唇基角、面型角以及全面凸角和软组织面角等多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 经治疗后随访调查发现, 患者复发率为6.1%。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治疗效果良好,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
参考文献
[1]唐宓, 卿泉, 唐祁.北海市错牙合畸形患者额外牙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19) :83-84.
错牙合畸形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中, 男40例, 女66例, 年龄18~45岁。牙列缺损情况:前牙缺失、错位、中线偏斜伴个别牙扭转48例;缺牙间隙变小、邻牙倾斜40例;前牙散在间隙伴反牙合18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者口腔进行常规的全面检查, 包括面形、牙弓形状、缺失牙区情况, 余留牙牙周、牙体情况、覆牙合、覆盖、牙轴倾度、中线等。根据其不同病情, 请相关科室会诊, 如牙体牙髓科、牙周科、修复科、颌面外科等, 最终确定治疗方案。患者经牙周、牙体等基本治疗后, 80例采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正技术, 26例采用经典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 如集中间隙, 开拓缺失牙间隙, 竖直基牙, 压低过长对颌牙, 整平过陡的Spee曲线, 调整覆牙合、覆盖关系。创造良好的牙列及基牙条件后, 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进行义齿修复, 最后戴用合适的保持器结束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修复体的大小、形态与同名牙相匹配, 符合牙齿的正常解剖形态;②修复体与邻牙间的接触部位与同名正常牙的接触部位一致;③不同咬合位置时前牙区无障碍;④牙形态正常, 正畸牙位置稳定, 无松动, 无反弹复位;⑤修复体能正常行使功能。凡达到以上标准者为成功, 否则为失败。
2 结果
106例患者的错牙合畸形都得以矫治, 修复体经1~2年随访, 100例成功, 6例失败。失败病例表现为固定义齿有移位现象, 出现不同程度的牙列间隙。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口腔学科的飞速发展, 口腔各学科间的相互联合、渗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同时随着修复材料和技术的进展, 对牙列情况和基本条件的要求亦越来越高, 因此在修复前应对口腔内余留的牙齿、牙颌进行适当的正畸治疗, 以达到最终较完善的修复效果。有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烤瓷牙修复前正畸治疗的目的是:矫正错位牙, 恢复牙弓的正常形态, 为烤瓷牙修复创造良好的牙列及基牙条件, 以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因此, 在治疗前要对患者的缺牙情况、前牙错位情况、间隙分布情况以及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做通盘考虑, 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 成人的适应性和改建能力不如青年, 成人骨组织代谢慢, 牙移动慢且移动范围有限, 因此一般采用小量移动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属于辅助性正畸治疗[1]。106例患者均为成人, 而成人牙颌畸形的治疗效果与生长发育期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2]。成年患者往往有较多的龋患牙、牙周病牙、缺失牙等, 因此, 在正畸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牙周健康的维护尤为重要, 应充分综合考虑牙体、牙周的健康[3]。良好而稳定的牙周状况是正畸治疗和义齿修复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4]。尤其要了解牙周情况, 使牙齿的移动适应牙周组织变化, 在矫治过程中应使用轻而持续的矫治力。矫治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排齐整平牙列, 纠正牙列偏斜的中线, 竖直倾斜基牙, 压入伸长的对颌牙, 调整咬合关系, 同时, 改善深覆牙合, 纠正反牙合, 依照修复体制作的要求移动牙齿, 灵活处理间隙, 使矫治结束后达到牙弓形态正常的要求, 使缺失牙的修复能顺利地进行。对于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 单纯的修复治疗只能顺其原来的错牙合状态进行义齿修复, 对患者的口腔功能及美观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而根据牙合关系的需要进行正畸治疗, 排齐牙列、纠正中线、开拓失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 则有利于修复治疗, 以达到符合生理状态的治疗效果[5]。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 克服了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面形和咬合关系, 从而获得良好的修复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正畸与修复联合法治疗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6例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采取修复前正畸治疗, 排齐牙列、纠正中线、开拓失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后再进行固定义齿修复。结果106例患者的错牙合畸形都得以矫治。结论正畸与修复联合法治疗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正畸学,修复,错牙合畸形,牙列缺损,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徐宝华.现代临床口腔正畸学.人民卫生出版, 1991:272.
[2]罗颂椒.当代实用口腔正畸技术与理论.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0:329.
[3]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05.
[4]段银忠.口腔正畸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460.
错牙合畸形 篇6
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对生长发育期的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有效。但是对于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的前方牵引矫治报告较少。据报告:对于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进行前方牵引时,口腔内制作的矫治器多为可摘矫治器,但是临床经验表明,乳牙牙冠短小,当进行前方牵引对颌骨施加重的矫形力时,可摘矫治器固位力有限。本研究旨在对乳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在口腔上颌全牙列粘接固定树脂矫治器进行前方牵引,观察此方法治疗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11月-2012年1月,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初诊乳前牙反牙合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4.1岁~5.7岁。纳入标准: (1) 至少3个前牙连续反牙合; (2) 不伴有明显的颌面发育畸形,例如先天性发育畸形 (如唇裂、腭裂) ; (3) 前牙反覆牙合深;下颌功能性前移位;前牙反牙合导致下颌向一侧偏斜; (4) 治疗之前上颌乳前牙根尖片显示没有明显的上颌乳切牙牙根的吸收,恒中切牙牙根发育不足二分之一; (5) 如果上颌乳牙发生龋齿,先进行龋齿的治疗与充填; (6) 上颌第一恒磨牙未萌出; (7) 患儿家长自愿配合治疗。
每位患者正畸治疗之前与之后拍摄常规正畸面像照片,并且制取上下牙合模型。
1.2 上颌全牙列树脂矫治器的制作
制取上颌模型。在上颌模型双侧乳尖牙与乳侧切牙之间的唇侧牙龈缘上方用0.6 mm的钢丝弯制牵引圈,钢丝在侧切牙与尖牙外展隙之间的唇侧延伸,绕过乳尖牙舌面,向后通过上颌乳磨牙牙合面。固定此钢丝,用牙色树脂包埋钢丝与整个上颌乳牙,树脂边缘平齐牙龈缘,使上牙弓形成一个整体。
1.3 矫治器的粘接固定
矫治器在口腔内试戴,调磨树脂牙合面使下后牙均匀接触呈平面式牙合垫,前牙刚好能解除反覆牙合。彻底清洁上颌牙齿,并用75%酒精消毒,磷酸凝胶酸蚀牙面30秒钟,彻底冲洗酸蚀剂之后吹干,隔湿。京津釉质粘合剂A、B两组份中直接加入A、B液,调拌,置入此矫治器内,粘接到上颌牙列,立即去除牙龈方多余的粘接剂。
1.4 口外装置为面具式前方牵引器,牵引皮圈挂在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的牵引圈上。
牵引方向低于牙合平面约15°,每天累计牵引12~14 h,视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橡皮圈的牵引力,调整到每侧约300~450 g牵引力,每日更换橡皮圈。一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调整牙合垫高度,同时检查牵引皮圈的方向与患儿的口腔卫生状况,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一般矫枉过正到前牙覆盖偏大之后,改用轻力保持到总疗程6~10个月。矫治完成之后拆除口内树脂矫治器,无需佩戴保持器。
2 结果
2.1 32例患者经过治疗, 不论从外形侧貌还是口内咬牙合关系均达到正常。
覆盖关系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可以过矫治到大于正常前牙覆盖关系。疗程最少者持续牵引6个月,最长者不超过10个月。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初诊年龄4岁1个月。双侧上下颌第1乳磨牙之前8个乳牙反牙合,双侧第2乳磨牙近中关系,左上乳切牙龋齿。诊断:安氏Ⅲ类错牙合,左上乳中切牙Ⅳ度龋齿。矫治过程:先行上颌中切牙根管治疗,龋齿充填。调磨下颌乳尖牙,在上颌全牙列粘接固定树脂矫治器,进行上颌前方牵引,头1个月每天牵引时间大约10 h,第2个月开始每天牵引时间12 h,总治疗时间7个月。治疗后患者的面型及牙合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乳牙反牙合矫治的目的与机理
乳牙反牙合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尽早消除咬合创伤,避免由于长期前牙反牙合对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同时为上下颌尽早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早期生长改形治疗,利用患者的生长潜力,促进上颌骨的生长,抑制下颌骨的生长,减轻颌骨畸形的发展。年龄较小时矫治,治疗时间较短效果较好。早期矫治可以降低错牙合畸形的严重程度,减小后期的治疗难度。对于处在生长发育快速期的患者,还可充分利用生长潜力以阻断畸形发展,引导颅颌面的正常生长。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生长改型的原理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类骨性错牙合。颅颌面部生长特点表明:颌面部增长的第一快速期在3周至7个月,第二快速期4~7岁;第三快速期11~13岁;第四快速期16~19岁。充分掌握和运用颌面发育的快速期,对儿童错牙合进行治疗,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尤其是第二第三快速期临床意义较大。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矫治充分利用了颌面部第二快速生长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乳牙反牙合矫治方法及特点
乳牙期前牙常用的矫治方法有:进行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上颌舌簧可摘矫治器;下颌连冠式斜面导板。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能够促进上颌骨的发育与前移上牙弓,下颌骨向下、后呈顺时针方向选转。将上牙弓多个牙连接成一个整体能够最大程度地前移上颌骨而不只是前牙。应用可摘上颌平面式牙合垫矫治器,卡环固位一般不理想,故将全牙弓树脂矫治器粘接固定在上颌乳牙列将上,患儿不能自行取下。上颌前牙舌簧后牙牙合垫可摘矫治器:前移上颌乳前牙达到正常的前牙覆盖。存在的问题是乳牙牙冠短,固位困难,虽然可考虑在乳牙颊面磨浅沟加强固位效果,但是可以摘取,体积大,异物感强,患儿不易配合。下颌斜面导板矫治器:适用于深反覆牙合患者,引导上颌乳前牙向唇侧,有将其根部腭侧的恒前牙带到齿槽骨更加腭侧的趋势。
3.3 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原理与治疗时机的选择
上颌前方牵引器是利用口外装置对上颌骨施加矫形力,向前牵引上颌骨并促进上颌骨发育的矫治器。前方牵引器矫治反牙合的机制为促进上颌及上牙弓前移,下颌骨向下、后呈顺时针方向选转。乳牙反牙合的形成机理表明:骨面畸形在乳牙反牙合患儿中普遍存在,中面部发育受限导致下颌骨前突是主要原因;在乳牙反患牙合者中,下颌生长方向和生长型已显异常[3]。根据乳牙反牙合发病机理,矫治方法应该着眼于促进面中部发育,诱导下颌后退,抑制下颌向前发育的趋势。即使是非常明显的乳牙牙性反牙合,由于上颌恒中侧切牙与恒尖牙的牙胚位置经常位于乳切牙和乳尖牙根尖的腭侧[4],因此在正畸移动乳牙时,难免会影响到恒牙胚。在乳牙根尚未吸收的情况下进行矫治时,恒牙胚可能随同乳牙向同一方向移动,如果采用合垫式上切牙推簧矫治器或下颌连冠式斜面导板矫治器,单纯倾斜乳上切牙牙冠长轴,势必有将乳上切牙根方的恒牙胚带到齿槽骨更加腭侧的趋势,导致恒切牙尖牙萌出之后,反牙合复发。
本临床研究就是根据此机理,对乳前牙反牙合进行前方牵引矫治。为避免单纯牙的前移,采用平面式牙牙合垫,消除咬合干扰,将上牙弓形成一个整体,利用重力牵引影响颅面骨缝的改建,促进面中部发育,诱导下颌后退,使合、肌肉、关节恢复一致的关系,矫治不易复发。采用此粘接固定全牙列树脂矫治器,保证了矫治器的固位,只要患儿能够配合治疗,都能解除前牙反牙合,是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矫治乳牙期前牙反牙合方法。结果32名患者经过治疗, 不论从外形侧貌还是口内咬合关系均达到正常。Ⅲ类咬合关系达到Ⅰ类咬合关系。
参考文献
[1]傅民魁, 卢海平, 胡炜, 等.口腔正畸专科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04.
[2]彭友俭, 高嘉泽.口腔正畸早期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8-71.
[3]徐如生.CV值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88, 23 (3) :188.
错牙合畸形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1-07~2012-05正畸科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畸形 (ANB<-2°, pogN的垂线>5 mm) [8,9]共62例成年正畸患者 (男31例, 女31例, 年龄18~30岁, 平均20.8岁) 。按照下颌颏点偏离面中线的距离程度分为不对称组和对称组[10], 其中不对称组30名 (男13名, 女17名) , 对称组32名 (男18名, 女14名) 。
纳入标准:不对称组: (1) 正中位和姿势位时下颌都处于偏斜状态; (2) 下颌颏点偏离面中线>4 mm。对称组: (1) 正中位和姿势位时下颌无明显偏斜状态; (2) 下颌颏点偏离面中线<2 mm。排除有缺失牙、埋伏牙、唇腭裂、颜面部外伤、单侧髁突肥大、肿瘤、可致颜面不对称发育的先天性综合征及遗传性疾病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CBCT扫描方法
患者坐立位, 保持身体直立, 扫描平面与眶耳平面平行, 且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 保持牙尖交错位采用New Tom VG型锥形束CT机 (New Tom VG, QR s.r.1, 意大利) 对颅面部进行扫描。
1.2.2 CT图像的处理和数字化
CT图像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 (Dolphin Imaging.USA) 读取图像, 进行CT三维重建。
1.2.3 测量方法
三维参考平面的建立:基准平面采用眶耳平面 (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 FH平面) 即过左侧耳点Po L、右侧耳点PoR及左侧眶点Or L所构成的平面。三维参考平面 (图1) :水平面 (horizontal plane, HP) 为过鼻根点N且平行于FH平面的平面;矢状面 (sagittal plane, SP) 为通过鼻根点N及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并垂直于水平面HP的平面;冠状面 (coronal plane, CP) 为通过鼻根点N并垂直于水平面HP和矢状面SP的平面。
1.2.4 解剖标志点 (图1)
在三维模型上进行描记解剖标志点, 共13个, (1) Consup R:右侧髁突最上点; (2) Consup L:左侧髁突最上点; (3) Coant R:右侧髁突最前点; (4) Coant L:左侧髁突最前点; (5) Conpost R:右侧髁突最后点; (6) Conpost L:左侧髁突最后点; (7) Conmed R:右侧髁突最内侧点; (8) Conmed L:左侧髁突最内侧点; (9) Conlat R:右侧髁突最外侧点, (10) Conlat L:左侧髁突最外侧点; (11) Go R:右侧下颌角点; (12) Go L:左侧下颌角点; (13) Me:颏下点。
1.2.5 测量项目
下颌骨测量项目共37个, (1) Conmed-水平面:Conmed到水平面的距离; (2) Conlat-水平面:Conlat到水平面的距离; (3) Go-水平面:Go到水平面的距离; (4) Conmed-矢状面:Conmed到矢状面的距离; (5) Conlat-矢状面:Conlat到矢状面的距离; (6) Go-矢状面:Go到矢状面的距离; (7) Conmed-冠状面:Conmed到冠状面的距离; (8) Conlat-冠状面:Conlat到冠状面的距离; (9) Go-冠状面:Go到冠状面的距离; (10) 髁突长度 (m-l) :Conmed-Conlat的距离; (12) 髁突长度 (a-p) :Conant-Conpost的距离; (13) 下颌支长度:Consup-Go的距离; (14) 下颌体长度:Go-Me的距离; (15) 下颌总长度:Consup-Me的距离; (16) 正位下颌倾斜度:Conlat-Go至矢状面的角度; (17) 侧位下颌倾斜度:Conpost-Go至水平面的角度; (18) 髁突倾斜度-水平面:Conmed-Conlat至水平面的角度; (19) 髁突倾斜度-冠状面:Conmed-Conlat至冠状面的角度。每个测量项目测量3次, 取平均值。每次测量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位医生在连续时间内完成。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对称组和不对称组组内男女分别使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 发现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 故排除性别对测量结果影响, 对组间数据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 对组内左右侧数据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 Me点偏移与测量项目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颌骨位置的测量比较
通过组间及组内比较发现, 相对于颜面部对称组, 颜面部不对称组内偏斜侧Conmed-冠状面、Conlat-冠状面、Conmed-矢状面、Conlat-矢状面、Go-冠状面、Go-矢状面明显大于偏斜对侧 (P<0.05) ;Conmed-水平面、Conlat-水平面、Go-水平面显著小于偏斜对侧 (P<0.01) (表1) 。
(±s)
注: (1) P<0.05, (2) P<0.01, 差值=偏斜侧-偏斜对侧
2.2 下颌骨形态的测量比较
通过组间及组内比较, 相对于颜面部对称组, 颜面部不对称组内偏斜侧侧位下颌倾斜度显著大于偏斜对侧 (P<0.01) ;髁突长度、髁突倾斜度-水平面的角度、下颌总长度、下颌体的长度、下颌支的长度、正位下颌倾斜度显著小于偏斜对侧 (P<0.01) 。髁突倾斜度-冠状面的角度在组间以及在组内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另外在组内比较中, 下颌角的大小与偏斜对侧有明显差异 (P<0.05) , 但在组间比较中无明显差异 (P>0.05) (表1~2) 。
2.3 Me点与测量值相关性分析
Me点的偏离程度与Conmed-冠状面、Conlat-水平面、下颌总长度有显著相关性 (P<0.01) , 与Conlat-冠状面、Go-冠状面、Go-水平面、Go-矢状面、下颌体长度、下颌支长度、正位下颌倾斜度具有明显相关性 (P<0.05) (表1) 。
3 讨论
3.1 髁突的生长发育异常
髁突是下颌的生长发育的中心, 髁突由于软骨性的增殖性生长而向后上方移动, 根据Enlow的“V字生长理论”, 髁突的生长为面向生长方向的内面骨质增生, 离开生长方向的外侧为骨质吸收, 这样髁突位置可以向V字开阔的侧方连续变化[11]。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颜面部不对称组, 偏斜侧髁突处于向后、向外、向上的位置, 偏斜对侧髁突的大小以及髁突倾斜度-水平面明显大于偏斜侧 (P<0.05) , 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早期的外伤导致单侧下颌髁突生长中心的损伤, 影响了髁突的正常生长发育, 导致偏斜畸形;另外可能由于本研究对象为骨性Ⅲ类错患者, 早期的反、干扰造成的牙性下颌偏斜, 对偏斜对侧髁突产生了刺激作用, 在神经-肌肉组织的共同作用下, 偏斜对侧髁突的失去控制、过度生长, 且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逐渐加重, 最终导致成年后真性下颌偏斜的形成。周芳等[12]对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关节窝进行研究发现偏斜侧的关节窝深度相对于偏斜对侧明显增加, 也会导致偏斜侧髁突的位置相对于偏斜对侧发生改变。提示临床, 在早期去除干扰、纠正牙性下颌偏斜及肌功能训练是治疗的关键及重点[13]。早期进行髁突切除术及正畸治疗以纠正髁突生长的方向避免出现严重下颌偏斜[14]。针对髁突大小不对称引起的成人下颌偏斜, 可以通过髁突切除术及下颌矢状劈开来纠正下颌偏斜[15]。
(n=30, ±s)
注: (1) P<0.05, (2) P<0.01
3.2 下颌骨体部和下颌支的生长发育异常
You等[8]认为髁突和下颌体共同影响了下颌偏斜的产生, 并且认为髁突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Fong等[16]认为下颌骨或者髁突过度生长都可能增加下颌骨不对称性, 但对于哪种因素对下颌偏斜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本研究发现在颜面部不对称组, 偏斜对侧的下颌总长度、下颌支长度、下颌体长度、正位下颌倾斜度均明显大于偏斜侧 (P<0.01) , 并且与Me点的偏移显著正相关, 与许一起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的对象为骨性Ⅲ类错患者, 下颌体部的长度的生长失去了控制, 偏离正常轨迹, 偏斜对侧相对偏斜侧表现为无制约地生长。偏斜对侧下颌支的增长是由髁突生长所引起的还是仅仅由于其自身的生长所产生的呢?Wolford等[17]认为髁突的增生是一种病理状态, 可诱发髁突头部、颈部或者下颌体部的变化, 如果双侧是对称变异则会产生对称的下颌骨增生, 如果双侧生长不一致, 那么就会产生不对称。但是Enlow等[18]认为下颌的生长并非只有髁突起到关键作用, 下颌升支的生长也直接参与其中, 整个下颌支的生长和改建需要髁突和下颌升支的共同参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偏斜对侧髁突及下颌升支与整个下颌支的增长有关。此外, 下颌骨的生长主要是向后上生长, 因此尽管下颌整体的移位方向是向前向下, 但是升支的改变大体仍为向后上方的, 下颌升支通过骨沉积和骨吸收的改建过程使下颌升支重新定位, 此前升支的前分转变为下颌体生长增加的部分, 使下颌体长度增加[18], 所以偏斜对侧下颌体的增长可能是由于下颌支的增长所致。
3.3 下颌整体向偏斜侧旋转
本研究结果表明, Me点的偏离, 并且下颌偏斜侧Go点至冠状面、水平面及矢状面的距离与偏斜对侧具有显著差异 (P<0.01) , 说明偏斜侧Go点相对偏斜对侧处于向上、向外、向后的位置, 此外相对于偏斜对侧, 偏斜侧髁突同样处于向上、向外、向后的位置, 这提示我们下颌可能整体向偏斜侧发生了旋转。但是在本研究部分样本中我们发现, 即使偏斜侧与偏斜对侧髁突大小、下颌体及下颌支长度的大小均无明显差异, 但是Me点仍然发生了明显的偏移, 这可能是仅仅由于下颌体整体在空间上发生了旋转所致。
下颌偏斜的治疗取决于患者对颜面部美观的要求以及上下颌及咬合的不平衡严重程度, 对于生长发育期的轻度下颌偏斜的患者, Proffit等[19]认为可以通过正畸治疗来控制和纠正不对称的生长,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不对称的功能矫治器, 强制患者下颌在对称性位置行使功能来使受累侧更好的生长, 从而尝试恢复下颌的对称性[20]。对成人下颌偏斜的患者, 大多数采用正畸和正颌联合治疗的手段[21], 但是有时即使手术很成功, 患者对术后面型的改变仍然不是很满意, 这是因为对于不同因素引起的下颌偏斜的预后差别很大, 对于仅仅由于下颌支或者下颌体长度不调引起的下颌偏斜, 可能通过手术就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预后, 但是对于伴有下颌支倾斜度不调或者下颌骨整体旋转的患者, 只通过手术往往不能取得一个满意的预后, 我们必须采用一些附加的治疗措施, 例如软组织的修整掩饰治疗来取得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