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畸形分类(精选9篇)
错畸形分类 篇1
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活动, 即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 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 然后由听者评说, 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它既可以针对具体课题, 也可以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 所以可以认为, 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 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活动。简言之, 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1]。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错畸形分类”是五年制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口腔正畸学课程中第四章的内容[2], 是全书的一个重点, 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绪论、颅面部生长发育及错畸形的病因3个章节,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还为后续章节的学习, 如错畸形的检查诊断、矫治器矫治技术、常见错畸形的矫治等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并且“错畸形分类”的学习不仅与口腔临床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而且它也是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知识。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 结合口腔本科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掌握Angle分类法及其优缺点, 熟悉毛氏分类法, 了解Angle理想正畸特征。
1.2.2 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 识别患者错畸形的分类, 为错畸形的诊断、治疗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与之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错畸形的病因等。
1.2.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为其今后从事口腔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Angle分类法及其优缺点。
难点:毛氏分类法。
关键点:以纵向思维方式学习知识, 适时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适当引入后续知识点。
1.4 课时安排
该内容共两课时, 共计100分钟。教师在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引入临床病例, 讲授知识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5 教具准备
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讲义和教案。
2 说学情
2.1 学生的知识经验
我们的授课对象为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在此之前, 他们已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学及口腔正畸学的前三章内容, 这为本节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认知程度不一样。
2.2 学生的技能态度
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学生已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但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会有所遗忘,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达到高峰, 他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一特点, 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3 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教师的教为引导”的原则,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记忆的发展规律,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采用学导式教学法, 在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临床病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总体思路:感知→领悟→掌握→运用, 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驱动教学法、病例讨论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4 说教学程序
笔者计划用两个课时 (100分钟) 来完成教学任务, 共分为4个教学环节, 包括复习和新课的导入 (15分钟) (Angle理想正畸及其他) →新课讲解 (55分钟) (Angle分类法35分钟;毛燮均错分类法20分钟) →临床病例分析 (25分钟) →小结及思考题 (5分钟)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突出重点, 条理清晰, 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4.1 导入新课 (15分钟)
导入语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概括旧知识, 引出新知识, 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2 讲授新课 (55分钟)
4.2.1 对教学重点的处理
在“错畸形分类”的教学中, 教学重点是Angle分类法及其相关内容。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 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4.2.2 对教学难点的处理
在“错畸形分类”的教学中, 教学难点是毛氏分类法及相关内容。因此, 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的方式, 利用清晰的板书来弥补多媒体课件难以显示全部信息的不足。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启发、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记忆、理解知识。
4.3 临床病例分析 (25分钟)
本节课的特色之一是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 把理论知识形象化, 通过展现具体实物, 适当对病例进行引申,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积累、加工,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4 小结及思考题 (5分钟)
结合板书对所讲内容进行小结, 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
4.5 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提纲式的板书, 提纲挈领, 层次分明, 能很好地说明教学内容。同时, 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内容在板书上用五角星标记。
5 说教学设计亮点及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整个口腔正畸学课程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 看似简单的内容, 若没有熟记、掌握, 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定影响。因此, 本次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中熟练掌握错畸形的分类方法。
(2) 本节课融入大量病例, 为学生提供了识记、运用的平台, 也可通过病例的展示, 激发学生学习口腔正畸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讲课过程中需将现代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之前已掌握的知识点, 启发学生思考。
(4) 新课程理念提出, 教学重心应由“教”转向“学”, 这个“重心转移”有3方面的含义:“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材转向学材、教法转向学法。”[3]因此, 在本次说课的操作过程中, 应注重说清以下问题:针对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 学生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达到会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宝峰.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2]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赵才欣, 韩艳梅, 祝智庭, 等.如何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纠正错颌畸形,还孩子灿烂的微笑 篇2
不良习惯是病因
错颌畸形是指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因遗传和疾病、口腔不良习惯、牙齿替换不正常等各种原因,导致牙齿、颌骨、颌面的畸形, 如开颌(上下牙咬不准)、反颌(地包天)、上颌前突(暴牙)等。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种:
奶瓶哺乳姿势不良人工哺乳时,家长常常让孩子躺在床上,自己抱着奶瓶吃奶。因奶瓶经常倒向鼻端,孩子尽力将下颌前伸,以便吸吮奶头,日久便养成了下颌前伸,上颌发育不良,形成反颌,也就是俗称的“地包天”。
吮指、咬物习惯在哺乳期,突然断乳或食欲不能满足,或因衣服束缚不能充分活动,或环境寂寞,无适当玩具而感到乏味,孩子均会养成吮指、咬物、吮物习惯。这些习惯动作如果固定在牙弓某一部位,日久便形成局部开颌、颌突等错合畸形。
舌、唇习惯在换牙期,一些孩子常用舌头舐弄松动的乳牙,或刚萌出的恒牙,或以舌舐弄牙齿残根,都会养成吐舌或舐牙习惯。唇习惯多发生在年岁大一些的孩子,由于模仿别人或经常情绪低落,常有咬唇动作出现。也有孩子在换牙期以唇舐弄牙齿,日久均易养成咬唇习惯。
口呼吸习惯在孩子发生鼻咽部疾病时,常因鼻腔呼吸困难而以口呼吸代偿。鼻病治愈后,若口呼吸仍持续存在,即形成口呼吸习惯。有口呼吸习惯的孩子不但会造成错颌,而且会引起上唇发育成翻卷,颜面表现为开唇露齿。
偏侧咀嚼在乳牙后期,孩子多因一侧有龋齿,或乳牙早失,而影响这一侧的咀嚼功能,造成偏侧咀嚼习惯。偏侧咀嚼除引起错颌外,还会让孩子在颜面上形成左右发育不对称的畸形,影响颜面美观。
所以,错颌畸形首先影响孩子的颌面部发育,其次由于患儿牙齿拥挤,容易引起龋病和牙周病。并且由于错颌畸形的患儿咀嚼能力差,还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父母切不可掉以轻心。
治疗从小处做起
预防性矫治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去除各种可能造成错颌畸形的因素,可以防止错颌畸形的发生。具体方法有:
1.提倡母乳喂养,注意喂奶姿势,减少使用奶瓶,尤其不要让孩子躺着自己抱瓶吃奶;
2.注意孩子口腔的不良习惯,如吮指、咬物等,应尽早设法纠正;
3.定期请口腔科医生检查,发现孩子龋病要及早治疗;
4.乳牙过早脱落要及时去专科医院处理;
5.孩子换牙时,应及时拔除滞留乳牙或多生牙;
6.注意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可适当喂些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食物,使颌骨充分发育。
阻断性矫治错合畸形者,首先要破除不良习惯。在明确病因后,家长要对患儿进行心理矫治,使其明白道理,自觉地改正。必要时制作各种类型的习惯破除器,例如前庭盾、橡皮口罩可以破除口呼吸习惯,舌刺可以破除舌习惯等。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轻度乳牙反颌、早期前牙拥挤的孩子,如果能改掉不良习惯,换牙后可自行矫正。
使用矫正器矫正用矫正器治疗错颌畸形是当今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矫治器适当施力于被矫治的牙上,引起牙体、牙周、颌骨和关节等组织的改变,使畸形得到矫正,建立起正常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但用矫正器矫正必须首先破除不良习惯,否则,不可能取到应有的效果,即或收到疗效,由于习惯没有改变,畸形必然复发。
外科正畸对那些生长发育完成后有严重错颌畸形者,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严重的下颌前突、上颌前突、开颌等,必须在成年后进行,否则会出现畸形复发。
最佳时机需选择
不同的错颌畸形矫治时机不同。孩子4岁左右可向专业正畸医生咨询,是否需要立即矫治。像欢欢这种情况,两牙之间的缝隙可能会随着颌骨的发育,逐渐缩小或消失,因而无须矫治。
1.在乳牙错颌期间(2~6岁)只需要矫治可能会影响颌骨发育的错颌畸形,包括反颌和口腔不良习惯。反颌即“地包天”,一般3~4岁开始矫治,患儿戴活动矫治器3~6个月就可矫正反颌。但有一些患儿在换牙或恒牙早期会复发,需密切观察。在换牙期出现反颌、下颌反缩等要及早治疗。
2.大多数错颌畸形的患儿,可在恒牙初期(女孩11~13岁,男孩12~15岁)。此期恒牙完全建立,牙的移动效果最显著,所以也称正畸矫治的“黄金时期”。
3.严重的骨性错颌畸形患儿,需要等到完全发育成熟(18~20岁)后,进行正颌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有父母担心,错颌畸形会不会与遗传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错颌畸形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约占20%。由此可见,后天因素所引起的错颌畸形还是占了大多数。所以,从婴儿期抓起,精心养护,合理喂养以及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错颌畸形是可以预防的。
栏目管理、编辑/曹雯
错畸形分类 篇3
关键词:Damon-矫治器,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疗效
在临床上, 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是一种常见口腔畸形, 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1]。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颌后缩、深覆以及上切牙舌倾等。在临床上, 对于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的治疗, 主要从牙矢状关系、上切牙唇倾度以及侧貌的三个方面入手[2]。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医疗技术也得到了推动, Damon-矫治器开始不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我院对收治的3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Damon-矫治器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对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有12例, 女性患者有18例, 年龄8~15岁, 平均年龄为11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 均为恒牙早期患者以及替牙期患者, 磨牙为远中关系, 上颌前牙舌倾, 深覆≥Ⅱ度, 下颌后缩, 上颌略微前突。患者均不存在先天缺失牙、畸形牙以及修复体, 不存在颌面外伤史以及正畸治疗史。
1.2 治疗方法
将Damon-Q自锁托槽固定在患者上颌部, 并对配置好平面导板, 患者进餐时可以将其取下, 其余时间需要配戴进行矫治, 配戴7周左右进行一次复诊。Damon-Q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常规治疗如下所示:
上颌切牙托槽转矩设置为侧切牙8度以及中切牙12度。患者在3~4个月后对下颌托槽进行粘固, 使用0.014英寸含铜镍钛圆丝作为下颌部初始弓丝, 之后依次使用0.014英寸×0.025英寸含铜镍钛方丝以及0.018英寸×0.025英寸含铜镍钛方丝, 平面导板继续配置, 直至采用0.018英寸×0.025英寸的不锈钢方丝时, 则协助进行24小时Ⅱ类牵引。6~9个月后, 咬会完全打开, 如果咬打开平均为7个月, 则将平面导板调整为夜间配置, 从而使咬打开得到持续, 夜间配戴时间为1~2个月。总的治疗疗程为20~26个月, 平均为23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中, 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 磨牙得到改善, 均为中性关系或者轻度近中关系, 前牙覆覆盖没有异常情况, 上下颌关系以及软组织侧貌协调。X线头影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 U1-NA以及U1-SN角明显增加, 表明上前牙唇倾;而L6-MP距增加表明下颌磨牙明显伸长;SNA角在治疗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SNB角则明显高于治疗前, B点前移以及ANB角减小, 表明患者下颌后缩面型有所改善;MP-SN角以及MP-FH角则相比治疗前增加, N-ANS不存在显著变化, ANS-Me则显著增加, 表明患者软组织侧貌关系协调, 垂直向面形有所改善。
3 讨论
在临床上, 安氏Ⅱ类错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畸形, 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颌后缩、深覆以及上切牙舌倾等。安氏Ⅱ类错畸形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从牙矢状关系、上切牙唇倾度以及侧貌的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矫治[3]。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口腔矫治技术也得到了推动, 这也让Damon-矫治器开始得到发展和应用。Damon-Q自锁托槽矫治技术, 在临床上具有摩擦力小、治疗时间短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4]。
注:*表示对应指标治疗前后存在显著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amon-Q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是一种被动式矫治方法, 相比普通的托槽矫治技术, 其更具有优越性, 能够促进患者下颌磨牙伸长, 改善患者下颌后缩面型, 使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关系得到改善[5]。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我院对收治的3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可见, Damon-矫治器在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那宾, 白雪芹, 刘学恒.Damon-Ⅲ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硬组织变化的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9, 36 (3) :231-232.
[2]唐国华, 张蕾, 许晓岑, 等.Damon技术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适应证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 2008, 17 (4) :221-222.
[3]周欣荣, 厉松.自锁托槽矫治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 2009, 17 (4) :102-103.
[4]孙少平.Roth直丝弓矫治器联合颌外牵引治疗Ⅱ类错颌畸形[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4) :98-99.
错畸形分类 篇4
1 资料
李某,女,25岁,已婚,G1P0(主诉一年前曾人流一次),于2010年6月8日因停经58天来本站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月经规律,经期/周期 3—5/28—30天,末次月经:2010年4月11日,量中,有痛经史。查尿HCG阳性,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8+周,无其它异常发现。即拟行药物流产。发药前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体温37.2℃,脉搏 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妇科检查:因患者主诉已作过人工流产术故省略未作。实验室化验检查血尿常规、肝功正常。带药回家服用。服药方法:米非司酮,早50mg,晚25mg,总剂量150mg 共2天(6月9日—10日)。第三天(6月11日)早7:00时顿服米索前列醇0.6mg,5小时(中午12点)后,患者自觉下腹坠痛,并伴少量阴道流血,由于腹痛进行性加重,流血仍少量不见妊娠物排出,于2010年6月11日下午3点患者弯腰抱腹自行急诊来站,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可,表情痛苦,生命体征正常。拟行负压吸宫清宫术。术前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短浅,伸进手指有阻挡勉强伸进一个指节,触摸到平滑柔软似篷膜状组织,触不到宫颈,两手间没有双合诊触及子宫的感觉,手感相距很远,子宫大小触及欠清晰。常规消毒外阴阴道,放进扩阴器明显有阻挡,只能放进1/3,勉强扩张,见阴道短浅,顶端平滑状如蓬状,中央见一约4毫米大小小孔,看不到宫颈。遂B超介入检查:见子宫内妊娠囊约39×21mm,囊内见胎芽及原心搏动,子宫左下方见一60×50mm大小回声不均匀混合性肿物,在B超监测下将4号扩宫板
从阴道蓬状组织顶端小孔进入,顿感空荡而顺畅,扩宫板触不到宫颈口,更不及孕囊,声象显示扩宫板在混合性肿物内活动,取出扩宫板见血液自小孔中流出。考虑阴道横隔畸形合并早期妊娠的可能,左下方混合性肿物系横隔上流产形成的积血和凝血块。故停止手术操作,遂于下午3:30 护送转入本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处理。入院后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紧急膀胱注水,再行B超检查:见妊娠囊仍在宫腔内,胚胎组织存活,子宫左下方一回声不均匀混合性肿物仍显示可见,有所增大,约为70×65mm。诊断:阴道横隔畸形合并早期妊娠。于下午5:00在局麻下行阴道横隔切开术:外阴阴道常规消毒,一次性扩阴器扩开阴道,局麻后用会阴侧切剪х形剪开,每剪剪开深达约1厘米,见横隔厚约0.5cm,横隔剪开见积血及凝血块流出,擦净积血,扩阴器深压见宫颈暴露,常规消毒宫颈,宫颈钳夹持前唇,卵园钳钳夹出胎儿及胎盘,7号吸头吸净宫内残留组织,手术完毕。术后阴道填塞纱布,给予抗生素及促宫缩药物治疗。出院诊断:1、阴道横隔畸形合并妊娠8+5周药物流产;2、阴道横隔畸形切开术;3、早期妊娠负压吸宫术。
2 讨论
2.1 阴道横隔形成:阴道横隔为两侧副中肾管会和后的尾端与尿生殖窦相接处未贯通或部分贯通所致,横隔可位于阴道内任何部位,但以上、中段交界处为多见(本例系在中、下段交界处),其厚度约为1cm(本例横隔厚约0.5cm)。完全性横隔较少见,多数是隔的中央或侧方有一小孔(本例隔中央有一小孔),月经血可自小孔排出。横隔位于上段者不影响性生活,常系偶然或不孕检查时发现,位置较低者少见,多因性生活不满意而就医(本例患者恰恰就有难言之隐,病史叙述吞吐,受孕及流产隐瞒家人),一般应将横隔切开并切除其多余组织,缝合切缘粗糙面以防粘连形成,术后短期放置模型防止挛缩。本例流产患者即属横隔切开施行负压吸宫术[1]。
2.2 药流前检查:本例患者所以造成负压吸宫术逼迫终止,主要还是事先听信了患者主诉有人工流产史而疏略了必要的妇科检查,导致先天阴道横隔畸形漏诊,是本来先行畸形矫正术再流产的过程倒置,结果致使正常流产变成流产难产,患者痛苦,医生恐慌。因此在终止妊娠手术前,相关检查必不可少,如体格检查、妇科检查、辅助检查B超、实验室检查等,缺一不可,体格检查和妇科检查目的是排除或发现先天缺陷和后天患病情况,是否影响手术,要一一检查排除,B超检查要了解是否宫内妊娠以及胚胎大小,实验室检查要了解血象正常与否,只有这样手术才能有的放失,不致尴尬。
2.3 随访跟踪服务:通过本例教训笔者认为,随访、跟踪服务、加强药品管理很是重要。建议药物流产必须在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或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且在有经验的妇产科医生指导下服药施行,切忌自行购药流产。否则由于缺少必要的随访跟踪服务,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如该病例严重者可能会使横隔以上间隙积血,导致宫腔积血,积血逆流腹腔,无法排出将使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65—366.
作者简介
错畸形分类 篇5
关键词:肌功能训练,错畸形,作用
近年来,我利用面部肌肉训练法矫治儿童错畸形50例,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在5~12岁,其中前牙拥挤12例,前牙反10例,上颌前突、前牙深覆、深覆盖14例,下颌后退9例,下颌过小畸形、牙弓过小5例。
1.2 训练方法与作用
1.2.1 对上颌前突的作用
上颌前突如不早期制止,则由于口轮匝肌松驰而造成牙齿外露,口唇外翻,唇功能不足,加之下唇顶在上前牙的腭侧,因而助长前牙更向唇侧前倾,久之可致上、下唇不能自然闭合,开唇露齿。纠正方法是:(1)将一块干净的纸巾放在上、下唇之间,使两唇闭合夹住纸巾,不让其掉下来,做下一次时,另一只手用力抽纸,而上下唇闭紧抵抗抽取的动作,以此来锻炼唇肌。每天做两次,每次30~50下。(2)上、下唇用力闭拢完全包住两唇唇红,重复多次。(3)用两小手指牵拉口角,使口唇作收缩,闭拢动作。(4)吹口哨吹笛子。(5)暗示法:由父母经常提醒孩子经常闭口合唇。
1.2.2 对下后退的作用
翼外肌的训练可纠正下颌后退,其方法是首先定好中性关系位,使下颌缓慢前伸至下前牙切缘或超过上颌前牙切缘,尽量伸至上切牙唇侧前方,稍停后又缓慢的将下颌退回至中性处,每日早晚各练习20~30次,感到肌肉疲乏为止,在进行翼外肌训练前必须检查关系,有无影响或妨碍下颌前伸的因素,如个别上前牙舌向错位或上牙弓狭窄,不利于下颌前伸及建立中性关系,须先予以纠正。如上颌前突严重,只能在生理限度内适当前伸即可,且不可强制过度前伸,以免关节受损。
1.2.3 对开的作用
一些由于不良习惯引起的开,若在早期通过肌肉训练及时纠正,则可自然消失[1],其方法是对舌肌的训练:取一块口香糖,嚼出其糖份,用舌将其塑成圆球形,置于上腭部,用舌尖将其逐渐压扁,如纸薄,再重新塑成圆球形,压扁,反复多次。这种训练可促进下颌牙弓的扩大,又能使舌头习惯于正常的位置,借于矫正舌的不良习惯。
1.2.4 对反的作用
上颌发育欠佳,面中1/3凹限陷,上唇部分凹陷,下颌前突畸形,这是反(牙合)的特征,个别牙反更易罹患关节疾患,因而更加需要早期纠正[1]。其方法是:(1)对上唇肌并针对上颌凹陷的训练:口含温水,用拇指食指分开形成八字形,压住下唇,鼓动水时只允许上唇运动,每日早晚各练习20~30次。(2)咬撬法[2]:针对的是个别牙反,取一根宽而扁的雪糕柄,置于上、下颌间反牙位置,适度力量咬
每日两次,每次20下,久之就可达正常关系。
1.2.5 对牙列拥挤的作用
(1)现阶段儿童食品越来越精细,致使孩子咀嚼功能减弱,牙齿和口腔内外肌肉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导致肌肉无力、萎缩,进而颌骨也不能良好地发育,而牙齿数目没有减少,所以儿童牙列拥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儿童咀嚼功能训练,即多食粗糙、坚硬食物,充分锻炼口腔咀嚼肌功能是治疗和预防牙列拥挤的方法之一。(2)针对嚼肌、颞肌训练增强牙颌全面发育方法是:牙齿闭合后,舌尖抵住下前牙舌侧牙颈部,舌体部即向两侧膨胀压迫牙弓,同时嚼肌颞肌收缩,咬紧牙齿,继而放松,以后再咬紧。如此收缩与松驰肌肉,反复练习,每日早晚各练习20~30次,至肌肉疲劳为止,久之牙弓扩大。(3)面部肌肉全面发育的训练:口含温水将牙咬后用舌将水自口腔本部经由牙间隙压迫至口腔前庭,然后口颊肌肉用力,将水挤回口腔本部,如此早晚各练习20~30次,久之自然面部诸肌肉的力量会增强,颌骨发育增大。
2 结果
50例患者经相应的肌肉训练,全部有明显的作用,其中12个月以内显效者18例,20个月内显效者32例,随访2~5年无一例失败、复发。
3 讨论
根据统计,错畸形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29%,环境因素占71%。在环境因素中,后天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1],其中咀嚼功能退化,口腔颌面部诸肌肉功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组应用肌肉训练矫治法治疗的错畸形患者均在12岁以下,因儿童身体各方面都在发育过程中,尚未定型,错畸形患者其相应的肌肉功能较正常弱,若早期加强面、颌、唇、舌各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完全可以协助改正错畸形和肌肉力量的动力平衡,使其建立正常的功能,达到防治错畸形的作用。
在治疗中应注意选准病例,把握时机。嘱患者按时复诊,经常调节肌肉功能训练的范围。对于一些正在接受固定矫治和活动矫治的错畸形病例,同时应用协助治疗,起到增强疗效,减少疗程,巩固治疗,防止复发的良好作用。
面部肌功能的训练,无痛苦,方法简便,儿童易于接受,也能为家长节省日后昂贵的矫治费用和宝贵的时间,因而我认为面部肌功能训练对各类错畸形作用显著,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林珠,段银,钟丁寅.口腔正畸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384-424.
错畸形分类 篇6
关键词:自锁托槽,矫治疗效,系统评价
自锁托槽因其临床操作方便快捷, 椅旁工作时间短[1,2], 患者疼痛感轻[3,4], 口腔卫生状况维护更佳[5,6]等特点, 越来越受到正畸医师的青睐。有学者研究认为, 自锁托槽的摩擦力较传统托槽低[7], 能够缩短矫治疗程[8,9]。但该领域的研究仍然较少, 其疗效对比尚无定论。为进一步客观评价自锁托槽在治疗各类错畸形时, 是否可产生比传统托槽更优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 对现有比较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疗效的研究进行全面评价和汇总分析, 以期对自锁托槽的矫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为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自锁托槽对比传统托槽矫治错畸形的随机对照试验, 无论是多中心或单中心研究。排除失访率大于20%的随机对照试验。
1.1.2 研究对象 临床诊断为错畸形, 年龄在10 岁以上, 男女不限。排除唇腭裂及其它颅面畸形合并的错畸形、使用其它矫治装置及因托槽粘接失败造成疗程疗效存在差异的患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使用自锁托槽矫治装置;对照组使用传统托槽。
1.1.4 测量指标 排齐牙列时间;尖牙间距变化, 前磨牙间距变化, 磨牙间距变化;切牙唇倾度变化 (下切牙唇倾度、上切牙- NA角及上切牙- SN角变化) 。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 (1966~2009.12) , Embase (1974~2009.12) , Cochrane Library (2009 年第4 期) , CBM (1978~2009.12) , CNKI (1994~2009.12) , VIP (1989~2009.12) 等数据库。主要检索词包括Orthodontic Brackets, self ligation, self ligat*;托槽, 托架, 自锁等。采用自由词与主题词结合的方式检索, 并对已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 名评价员独立浏览所获研究的题目、摘要或全文, 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 并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 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干预和对照措施的种类、基线对比信息、结果测量指标等。
1.4 质量评价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10]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 包括:① 是否为随机对照试验;② 分配隐蔽是否充分;③ 是否对试验对象、医务人员、结果测量者实施盲法;④ 是否存在不完整资料的偏倚;⑤ 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偏倚;⑥ 是否存在其它偏倚。采用“是”、“否”、“不清楚”3 种评价结果对上述内容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 Man 5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因本研究中所有结果测量指标均为计量资料, 故采用均数差 (MD) , 并以95%可信区间 (95%CI) 表达。依据拔牙与非拔牙对资料进行亚组分析, 亚组内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卡方检验。如果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时 (P>0.10, I2<50%) ,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存在异质性 (P<0.10, I2>50%) ,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对不能采用Meta合并分析的研究指标, 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文献194 篇。浏览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重复发表、非随机对照试验178 篇, 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 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 最后纳入4 篇随机对照试验[11,12,13,14];其余11 篇研究测量指标与本系统评价不一致, 1 篇失访率>20%[15], 予以剔除 (图 1)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及质量评估
纳入研究的特征 (表 1) 。Scott[11]及Fleming[13]描述了具体随机分配方法及隐蔽分组; Scott [11]对盲法做了描述;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均好, 对失访退出原因均做了说明 (表 2) 。
2.3 结果分析
2.3.1 排齐牙列时间 共纳入2 个研究[11,12], 均测算了使用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的矫治时间, 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拔牙组[11]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00, 95%CI (-27.67, 47.67) , P=0.60];非拔牙组[12]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3.48, 95%CI (-44.74, -2.22) , P=0.03] (图 2) 。
2.3.2 尖牙间距变化 纳入的3 个研究[11,12,13]均比较了使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的尖牙间距的变化。采用亚组分析后显示拔牙组[11]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 95%CI (-1.06, 1.28) , P=0.85];非拔牙组[12,13]无统计学异质性 (P=0.78, I2=0%) , 其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0, 95%CI (-0.21, 1.02) , P=0.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合并分析后显示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34, 95%CI (-0.21, 0.88) , P=0.22] (图 3) 。
2.3.3 前磨牙间距变化 1 个研究[13]比较了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后前磨牙间距变化,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2 组矫治器间第一前磨牙间距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3, 95%CI (-0.20, 1.66) , P=0.12];第二前磨牙间距变化亦无明显差异[MD=0.29, 95%CI (-0.74, 1.32) , P=0.58]。
2.3.4 磨牙间距变化 纳入的3 个研究[11,12,13]分别测定了使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磨牙间距的变化,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亚组分析后显示拔牙组[11]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2, 95%CI (-0.42, 1.86) , P=0.22];非拔牙组[12,13]无统计学异质性 (P=0.40, I2=0%) , 其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08, 95%CI (-1.77, -0.38) , P=0.003] (图 4) 。
2.3.5 下切牙唇倾度变化 纳入的3个研究[11,12,13]均测量了使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后下切牙唇倾度的变化, 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拔牙组[11]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61, 95%CI (-2.58, 1.36) , P=0.54];非拔牙组[12,13]无统计学异质性 (P=0.66, I2=0%) , 其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25, 95%CI (-1.47, 1.98) , P=0.7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后表明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2, 95%CI (-1.42, 1.18) , P=0.86] (图 5) 。
2.3.6 上切牙- NA角变化 1 个研究[14]测算了使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后上切牙- NA角变化, 结果2 种矫治器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2.3.7 上切牙- SN角变化 1 个研究[14]测算了使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后上切牙- SN角变化, 结果提示2 组矫治器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 论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4 个研究, 共284 例。由于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矫治疗效影响较大, 本系统评价将纳入研究分为拔牙与非拔牙进行亚组分析。
3.1 自锁托槽对矫治时间的影响
Scott[11], Pandis[12], Fleming[13]的研究中均比较了使用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排齐牙列的时间, 结果表明, 拔牙矫治病例2 种矫治器无明显区别;而非拔牙矫治病例自锁托槽可以缩短矫治疗程。因非拔牙组中Fleming[13]的研究无法获得矫治时间的标准差, 故未合并分析, 但其研究结果表明, 托槽类型对矫治时间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 尚不能认为自锁托槽矫治错畸形的时间较传统托槽有所减少。
托槽与弓丝间的摩擦力是影响正畸矫治疗效的重要因素。叶亮等认为, 摩擦力的降低可以影响矫治疗效[16];Ehsani通过研究表明, 使用细圆丝时自锁托槽比传统托槽具有更低的摩擦力, 但不能肯定使用粗方丝弓时自锁托槽的摩擦力更低[7]。Eberting[8]与Harradine[9]研究发现, 与传统托槽相比, 自锁托槽可以使矫治疗程缩短4~6 月, 复诊次数减少4~7 次。但由于这两个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 有很多非可控因素会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存在一定偏倚, 故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尚待评价。
3.2 自锁托槽对牙弓宽度及切牙唇倾度的影响
本系统评价还分别比较了使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后尖牙间距、前磨牙间距、磨牙间距及切牙唇倾度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拔牙或非拔牙矫治, 自锁托槽对比传统托槽在尖牙、前磨牙间距改变及下切牙唇倾度改变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andis[14]以上切牙- NA角及上切牙- SN角的变化为指标比较了上切牙唇倾度变化, 因无法获知其标准差计算方法未行Rev Man分析, 但其研究结果认为在上切牙唇倾度变化方面,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等效。而对于非拔牙矫治方案, 自锁托槽可以更有效的扩大磨牙间距。这与Miles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 Miles通过研究自锁托槽的矫治时间、扩大牙弓等指标, 提示目前尚未有足够证据表明在矫治错畸形的以上疗效方面自锁托槽优于传统托槽[17]。
4 结 论
错畸形分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01年-2010年期间口腔科进行牙齿矫治的患者300例, 其中男101例, 女199例, 年龄10岁-43岁之间, 平均年龄19.9岁, 以上数据是参照全国患病率的结果, 并且通过统计学对样本量进行估算所选取的。
1.2 方法
对以上随机选取的患者以个别正常牙 (牙合) 作为标准, 统计方法根据Angle[2]法进行分类, 调查当日选取自然光线下对患者口腔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所有计数数据然后采用χ2进行检验, 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腔正畸患者错 (牙合) 畸形类型
通过上述调查, 我们可以得出, 安氏分类I类错 (牙合) 畸形人数122例, 占40.3%, II类错 (牙合) 畸形人数142例, 占47.6%, III类错 (牙合) 畸形人数29例占9.7%, 特殊类错 (牙合) 畸形人数7例, 占2.4%, 详细可以参考表1, 口腔正畸患者错 (牙合) 畸形类的标记。
2.2 口腔正畸患者错 (牙合) 年龄构成
我们还可以得出, 各个年龄段的年龄分布情况, 10-15岁人数205例, 占68.2%, 16-20岁人数44例, 占14.8%, 21-25岁人数24例, 占8.1%, 26-30岁人数15例, 占5.1%, 30岁以上人数12例, 占3.8%, 详细可以参考表2, 口腔正畸患者错 (牙合) 年龄构成的比较统计。
3 讨论
通过上述的结果, 我们不难比较出, 错 (牙合) 畸形类型以安氏I类、安氏II类最多, 特殊类型较少, 年龄构成比较中16-20岁, 20岁以上患病率明显降低。
正常情况下, 根据安氏分类, 咬 (牙合) 功能以及可以接受牙面美观程度来作为标准, 正常咬 (牙合) 功能是保证牙齿美观、协调的前提且具有良好生理适应性, 此类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是在保证患者可以有正常口腔功能的前提下, 对患者进行外观美观协调的进一步改善[3]。
引起错 (牙合) 畸形因素很多[4], 遗传、生活习惯、乳牙患病情况以及口腔卫生习惯均可能对其有影响, 加之时代进步, 食物加工水平变高, 咀嚼器官产生退行性变化, 主要是以肌肉先退化, 其次是颌骨以及牙齿, 退化不均匀也会导致错 (牙合) 畸形, 因此, 现代人得此病概率明显高于古人, 另外据相关调查, 错 (牙合) 畸形中有70%患者是由于上述后天因素导致的, 也就是说错 (牙合) 畸形还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相应减少此类疾病发生:首先从优生学角度解决由于遗传造成错 (牙合) 畸形的可能, 胎儿在母体内, 母体要注意多种营养的摄入, 预防疾病, 胎儿出生后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外伤;注意对婴幼儿喂养姿势要正确以免影响婴幼儿发育;儿童时可以让其自行增加咀嚼食物, 适当增添硬但易于消化食物以锻炼咀嚼肌;让其从小养成重视口腔卫生的习惯, 并及时发现治疗可能存在的全身性疾病。
错 (牙合) 畸形已经被WHO列入三大口腔疾患之一[5], 口腔正畸学发展与社会发展较为同步, 也就是可以衡量国民物质水平的标志之一, 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 人们对错 (牙合) 畸形的矫正迫切需要, 因此大力发展此类技术也是很必要。
综上所述, 口腔正畸患者错 (牙合) 畸形类型和年龄构成探析我们得出, 对于错 (牙合) 畸形的修复是迫切需要的, 大力发展口腔正畸学, 系统全面培养人才提高医疗质量以为错 (牙合) 畸形患者提供更好服务。
参考文献
[1]傅民魁, 张丁, 王邦康, 等.中25392名儿童与青少年错胎畸形患病率的调查明[J].中华121腔医学杂志, 2002, 37 (5) :371-373.
[2]李伟奇, 聂向真, 谢辉, 等.4865例口腔正畸病例I晦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 19 (3) :185.
[3]黄晓峰, 张丁, 王左敏.北京地区正畸患者就诊要求和原因的调查分析[J].口腔正畸学, 2002, 9 (3) :7.
[4]章和平, 何群, 李云海, 等.厦门市聋哑学生错骀情况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3, 9 (1) :15-17.
错畸形分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患者纳入标准:(1)磨牙远中关系,以下颌位置后缩为主要表现的安氏Ⅱ类错;(2)同时伴有前牙内倾性深覆、后牙颌间距小、后牙萌出高度不足、后牙咬合过紧等高度问题;(3)或者伴有上牙弓宽度明显大于下牙弓,单侧或双侧后牙深覆盖、正锁等牙弓宽度问题。选择2007-01~2014-12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的患者20名,其中男8名,女12名,年龄10~15岁,平均12.8岁;II类1分类患者13名,2分类患者7名;采用Herbst矫治器进行一期矫治的患者12例,采用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的8例。
1.2 矫治设计
(1)对于后牙萌出高度正常的采用Herbst矫治器进行一期矫治,对于后牙萌出高度不足、Herbst矫治器难以固位的采用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进行一期矫治(headgear-activator矫治期间采用高位牵引,未调磨垫),下颌前伸至前牙切对切位置咬合,II类2分类即前牙内倾性深覆患者下颌前伸至略偏反位置;(2)6~8个月后,后牙建并处于中性或偏近中关系,即使推下颌也不能回复到后缩咬合位时,完成功能矫治;(3)再以方丝弓矫治器进行全面的二期矫治,进一步排齐整平牙列,完善咬合接触关系。如果患者治疗前第三磨牙阻生或后牙区拥挤,则拔除第三磨牙后再戴功能矫治器。
1.3 研究方法
以同一X线头颅定位仪在各阶段拍摄正中位头颅定位侧位片。拍片的具体时机:第一阶段(T1期):治疗前2周;第二阶段(T2期):拆除功能矫治器时;第三阶段(T3期):拆除固定矫治器时。每张X线片均由第一作者按同一标准在Win Ceph 8.0头影测量软件中定点并测量分析。测量项目包括:SNA:由蝶鞍点、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由蝶鞍点、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MP/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U1/SN1:II类1分类患者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外角;U1/SN2:II类2分类患者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外角;L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之交角;U6-Ptm: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突点与通过翼上颌裂垂直于上颌平面的垂线的距离;U6-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突点与上颌平面间的距离;L6-Ptm: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突点与通过翼上颌裂垂直于上颌平面的垂线的距离;L6-MP: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突点与下颌平面间的距离;覆:上下中切牙切缘在平面垂线上投影间的距离;覆盖1:II类1分类患者上下中切牙切缘在平面上投影间的距离;覆盖2:II类2分类患者上下中切牙切缘在平面上投影间的距离;Co-Go:从髁顶点至下颌角点的距离;Go-Po:从下颌角点至颏前点的距离;ANS-Me:从前鼻棘点至颏下点的距离;ANS-Me/N-Me:下面高与全面高之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治疗前后牙齿及颌骨的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0名患者经过6~8个月功能矫治器治疗后,前牙达到了浅覆浅覆盖关系,尖牙及磨牙均达到了中性关系甚至偏近中关系,上下颌牙弓宽度协调,后牙咬合过紧解除。戴用功能矫治器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感,未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肌肉酸痛等。所有患者经过9~17个月的二期固定矫治后,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覆盖正常,尖牙中性关系,磨牙达到中性关系或尖窝交错的咬合关系,上下颌牙列矢状向、垂直向、横向关系协调。矫治总疗程平均为22.4个月。
2.2 X线头影测量结果
矫正前及功能矫治后、固定矫治后的头影测量结果及矫治前后测量指标的变化量见表1。
由表1可见,患者功能矫治前后,SNA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NB增大,同时ANB减小;U1/SN1增大,U1/SN2减小,L1/MP增大;U6-Ptm减小,U6-PP减小,L6-Ptm增大,L6-MP增大;覆减小,覆盖1减小,覆盖2增大;Co-Go、Go-Po增大;MP/SN增大,ANS-Me、ANS-Me/N-Me增大。固定矫治前后L6-MP增大,Co-Go增大,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双期矫治前后,MP/SN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功能矫治前后相同。
2.3 典型病例
熊某,男,12岁,因“牙飘”来我院就诊,2年前外伤致左上“门牙”折断,未治疗,否认拔牙史。检查:恒牙列,右侧磨牙尖对尖关系,左侧磨牙中性关系,双侧尖牙尖对尖关系,前牙深覆深覆盖,上前牙唇倾,1冠近中2/3折断,可见根尖处瘘管,左侧后牙咬合过紧,致使正中位时难以看见左下后牙特别是先天缺失,凸面型,下颌后缩,均角(图1)。矫治过程:根管治疗后给患者戴入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7个月时,唇倾的上前牙已直立,正中位时左下后牙已清晰可见,向后推下颌也不能回复到后缩咬合位,停止戴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图2),即刻进行二期方丝弓固定矫治,进一步排齐整平牙列,关闭上下颌间隙,精细调整完善接触关系。二期矫治14个月后,前牙达正常覆覆盖关系,右侧后牙达中性关系,左侧后牙达完全近中关系,侧貌改善,拆除固定矫治器(图3~4),疗程共21个月。
注:1表示P<0.05,T2-T1、T3-T2、T3-T1分别表示功能矫治前后、固定矫治前后、双期矫治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量
3 讨论
对于功能矫治器的应用,学术界一直存在许多争议。很多学者极力推广其应用、肯定其疗效,认为其有更大的可能性改善侧貌[3],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单期矫治和双期矫治在改善颌骨关系和牙性咬合上都没有显著差异[4],双期矫治并不能增加额外的下颌骨生长[2]。本研究中患者双期矫治前后Co-Go增大了6.52mm(P<0.05)、Go-Po增大了2.56 mm(P<0.05),且功能矫治期间的生长大于固定矫治期间。这种生长差异有2种解释[5]:一种是功能矫治期间生长加速是真正刺激了髁突的生长,随后二期固定矫治时正常生长,双期矫治后总的下颌骨生长量比未矫治者多;另一种解释是功能矫治期间生长加速是暂时现象,随后二期固定矫治时生长减慢,双期矫治后总的下颌骨生长量未因为矫治而增加。本研究采用的是功能矫治器加固定矫治器双期矫治,功能矫治期间三维方向的变化分析如下:
3.1 矢状向分析
经过6~8个月功能矫治器治疗后,从矢状向上下颌骨关系看,所有患者SNA减小(P>0.05),SNB增大(P<0.05),ANB平均减小了2.6°(P<0.05),结果提示功能矫治期间上颌生长受限,下颌骨向前生长,上下颌骨矢状关系改善,这与Pancherz[6]、Mc Namara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矢状向磨牙关系来看,相对于翼上颌裂,上磨牙(U6-Ptm)在上颌骨内远中移动了2.6 mm,包括下颌骨整体前移和下磨牙在下颌骨内前移的总和,下磨牙(L6-Ptm)近中移动了3.5 mm,上下牙列矢状关系改善,这与Perinetti等[8]搜索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对生长发育高峰期II类错进行功能矫治,上下颌矢状关系的改善既有骨性效应,也有牙性效应。
从矢状向切牙关系来看,功能矫治后II类1分类患者覆盖(覆盖1)减小(P<0.05),U1唇倾度(U1/SN1)减小(P<0.05);2分类患者因矫治前前牙闭锁性深覆,功能矫治后覆盖(覆盖2)有所增大(P>0.05),U1唇倾度(U1/SN2)改善(P<0.05);所有患者下切牙唇倾度(L1/MP)均增大(P<0.05),提示功能矫治中应考虑到下前牙唇倾度增大的问题。Pancherz等[9]进行32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功能矫治后唇倾的下切牙逐渐复发不整齐,原因不是下切牙唇倾度改变;而是生理性变化,少量的牙龈退缩也与矫治后下前牙唇倾度改变无关。即便如此,正常的下前牙唇倾度对面下1/3的美观有重要作用。下前牙过度唇倾也容易造成骨开窗、骨开裂、创伤等问题,功能矫治中,仍应注意下前牙唇倾度增大的问题。
3.2 垂直向分析
从垂直向看,功能矫治中下颌前伸,前牙达到切对切,后牙咬合分离,自然解除了前牙深覆、后牙区颌间距小、后牙咬合过紧等垂直问题。Harvold等[10]认为功能矫治抑制了上后牙的垂直向生长,促使下后牙垂直向生长,有利于II类关系的改善。牛亦睿等[11]用循证学方法研究表明headgear-Activator对上颌骨生长有抑制作用。本研究也发现一期功能矫治后,前牙覆平均变浅3.73 mm(P<0.05),U6(U6-PP)压低1.56 mm(P<0.05),L6(L6-MP)伸长1.34 mm(P<0.05)。
Ruf等[12]研究Herbst矫治器治疗青春发育期安氏II类1分类高角、低角及均角型患者后发现,Herbst矫治器不会导致下颌的顺时针旋转。本研究中功能矫治后,MP/SN、ANS-Me、ANS-Me/N-Me均增加(P<0.05),提示一期功能矫治后,下颌顺时针旋转;但在随后的二期固定矫治中,MP/SN减小(P>0.05),ANS-Me增加(P>0.05)、ANS-Me/N-Me增加(P>0.05),经过双期矫治后,虽然ANS-Me增加(P<0.05),ANS-Me/N-Me增加(P>0.05),但MP/SN变化较未矫治时无显著意义,提示双期矫治后下颌平面未发生明显顺时针旋转。这可能是由于功能矫治阶段下颌前伸至切对切位,直接导致下前面高增加、下颌顺时针旋转,但同时功能矫治器对上后牙的压低及远移作用,及双期矫治中下颌升支的生长,抵消了下颌前伸造成的顺时针旋转[12]。
3.3 横向分析
从横向看,所有患者一期功能矫治后,后牙深覆盖、正锁解除,上下牙弓宽度协调。虽然在一期功能矫治中,并未另外采用其它手段协调上下颌的横向宽度,但是由于牙弓后部宽度大于前部,功能矫治中下颌向前伸至切对切位置时,发生的咬合跳跃作用使宽度较大的下牙弓后段向前,即自然解除了上牙弓宽度大于下牙弓、后牙深覆盖、正锁等宽度不调。
所有患者经过6~8个月的功能矫治后,矢状向、垂直向、横向的复杂错问题都得到了基本有效的解决,二期固定矫治只是进行简单的排齐整平、关闭间隙、完善咬合,总疗程平均为22.4个月。一期功能矫治器矫治结束后,发现牙改善的情况出现一定的复发,但多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功能矫治刚结束无稳定的尖牙、磨牙咬合接触有关。故在一期功能矫治后,采用固定矫治器进一步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散在间隙,及时建立上下颌牙列完善的尖窝接触关系,对保持咬合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采用功能矫治器双期矫治,可较好地利用功能矫治器的先天独到优势,即在下颌骨功能性前伸至切对切矫治矢状向II类关系的同时,将后牙区颌间距小、后牙咬合过紧、深覆盖、正锁、前牙内倾性深覆等复杂三维错畸形的治疗提供便利。此外,本文仅研究了采用功能矫治器双期矫治此类三维问题的错畸形,将之与单期固定矫治的疗程及疗效进行对比,尚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功能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错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0名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错畸形的患者(平均年龄12.8岁)采用功能矫治器及固定矫治器双期矫治,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中、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功能矫治后,SNB增大(P<0.05),ANB减小(P<0.05),上磨牙压低并后移(P<0.05),下磨牙升高并前移(P<0.05)。双期矫治后,前牙达到正常覆覆盖关系,后牙达到中性关系或尖窝交错的咬合关系,下颌平面未发生明显的顺时针旋转,上下颌牙列矢状向、垂直向、横向关系协调。结论:采用功能矫治器双期矫治下颌后缩同时伴有垂直向、横向不调的错畸形,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功能矫治器,错牙合畸形,头影测量分析
参考文献
[1]林久祥.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52.
[2]Johnston LE.If wishes were horses:Functional appliances and growth modification[J].Prog Orthod,2005,6(1):36-47.
[3]Baccetti T,Franchi L,Stahl F.Comparison of 2 comprehensive Class II treatment protocols including the bonded Herbst and headgear appliances:A double-blind study of consecutively treated patients at pubert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9,135(6):698.
[4]Tulloch JF,Phillips C,Proffit WR.Benefit of early Class IItreatment:Progress report of a two-phas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8,113(1):62-72.
[5]Lai M,McN amara JA Jr.An evaluation of two-phase treatment with the Herbst appliance and preadjusted edgewise therapy[J].Semin Orthod,1998,4(1):46-58.
[6]Pancherz H.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bite jumping on the dentofacial complex:A follow-up study after Herbst appliance treatment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s[J].Eur J Orthod,1981,3(1):49-60.
[7]McN amara JA Jr,Howe RP,Dischinger TG.A comparison of the Herbst and Frnkel appli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0,98(2):134-144.
[8]Perinetti G,Primo6i cˇJ,Furlani G,et al.Treatment effects of fixed functional applianc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multibracket applianc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ngle Orthod,2015,85(3):480-492.
[9]Pancherz H,Bjerklin K.Mandibular incisor inclination,tooth irregularity,and gingival recessions after Herbst therapy:A 32-year follow-up stud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4,146(3):310-318.
[10]Harvold EP,Vargervik K.Morphogenetic response to activator treatment[J].Am J Orthod,1971,60(5):478-490.
[11]牛亦睿,周洪.不同功能矫治器早期矫治Ⅱ类骨性错的系统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3):364-368.
错畸形分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门诊诊治的因为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畸形的儿童94例, 年龄在4~16岁之间, 平均8.42岁。按照儿童所处牙期分组, 其中乳牙期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替牙期41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23例, 恒牙期23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11例。
1.2 方法及内容
1.2.1 调查方法
由单位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包括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口腔不良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分为8类:吮指、唇习惯、咬物、舌习惯、口呼吸、不良姿势、偏侧咀嚼习惯、下颌前伸习惯。调查时由专职调查员 (口腔医师) 向患儿家属及患儿解释每一个调查条目的内容及含义, 较小儿童由家长进行填写问卷调查, 中学生可由本人填写问卷内容。
1.2.2 检查方法
口腔医师对患儿颅面情况、唇舌情况、牙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了解错类型等情况, 并且对患儿口腔不良习惯进行重点问诊, 详细了解不良习惯开始时间、严重程度等。对偶尔出现的情况下不能判定为不良习惯。
1.3 错畸形分类标准[2]
Ⅰ类畸形:中性错, 表现为前牙拥挤、上牙弓前突、双牙弓前突、前牙反颌及后牙颊舌向错位等。Ⅱ类畸形:远中错第一分类, 表现为远中错和上颌切牙唇向倾斜, 第二分类, 表现为远中错和上颌切牙舌向倾斜。Ⅲ类畸形:近中错表现为一侧为近中错另一侧为中性错关系。
2 结果
2.1 口腔不良习惯在各牙期的分布情况
主要口腔不良习惯乳牙期儿童以吮指最为多见, 占到43.33% (13/30) , 替牙期儿童以舌习惯、吮指多见, 占26.83% (11/41) 、21.95% (9/41) , 恒牙期儿童以偏侧咀嚼多见, 占17.39% (14/23) ;在94例患儿中, 前三位口腔不良习惯分布情况吮指占23.40% (22/94) 、偏侧咀嚼占20.21% (19/94) 、唇习惯14.89% (14/94) 。详见表1。
2.2 儿童错畸形分布情况
在94例错畸形中, Ⅰ类畸形为61例, 占64.89%, Ⅱ类畸形为15例, 占15.96%, Ⅲ类畸形有18例, 占19.15%。
3 讨论
错畸形主要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齿排列不齐以及上下牙弓发生错位、上下颌骨位置发生不协调的畸形情况[1]。临床上认为多数错畸形并非病理因素所致疾病, 而是发育性畸形。口腔不良习惯是导致错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杨涛报道的情况显示具有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中错畸形患病率可以高达87.7%[3]。在本文调查研究结果中, 前三位口腔不良习惯分布情况吮指占23.40% (22/94) 、偏侧咀嚼占20.21% (19/94) 、唇习惯14.89% (14/94) , 而在乳牙期儿童以吮指最为多见, 占到43.33% (13/30) , 替牙期儿童以舌习惯、吮指多见, 占26.83% (11/41) 、21.95% (9/41) , 恒牙期儿童以偏侧咀嚼多见, 占17.39% (14/23) 。可以看出不同牙期口腔不良习惯所占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原因, 通常情况下学龄前期儿童的口腔不良习惯是“无意识行为”, 其平时习惯吮指, 逐渐会形成固定习惯, 在学龄前及以后的儿童中开始与社会接触增强, 可能会因为害羞、紧张等心理出现舌习惯、唇习惯、偏侧咀嚼等习惯来缓解以上情绪, 患儿对于自身不良习惯已经存在意识, 但是却无法控制, 而家长如对儿童不良习惯不予监督纠正, 既可能进一步导致不良习惯强化, 导致错畸形发生。针对口腔不良习惯导致的错畸形, 如能在早期进行纠正及戒除口腔不良习惯动作, 有助于避免错发生[4]。如儿童有明显的偏食习惯, 应加强营养, 合理膳食, 有这样刺激颌骨正常的发育, 预防因为维生素缺乏等导致的异食癖、吮指等不良习惯。早期的进行预防消化不良、慢性的扁桃体肥大等疾病, 有助于改善儿童口腔呼吸习惯, 进而预防牙颌畸形发生。
综上所述, 口腔不良习惯可以导致错畸形发生, 并且是导致错畸形的主要病因, 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畸形以Ⅰ类畸形多见, 平时加强对儿童吮指、偏侧咀嚼、唇习惯等不良口腔习惯的早期纠正, 是预防错畸形的主要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畸形的分布情况, 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对诊治的94例由于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畸形的患儿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结果。结果 主要口腔不良习惯乳牙期儿童以吮指最为多见, 占到43.33% (13/30) , 替牙期儿童以舌习惯、吮指多见, 占26.83% (11/41) 、21.95% (9/41) , 恒牙期儿童以偏侧咀嚼多见, 占17.39% (14/23) ;在94例患儿中, 前三位口腔不良习惯分布情况吮指占23.40% (22/94) 、偏侧咀嚼占20.21% (19/94) 、唇习惯14.89% (14/94) 。Ⅰ类畸形占64.89%, Ⅱ类畸形占15.96%, Ⅲ类畸形占19.15%。结论 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畸形以Ⅰ类畸形多见, 加强对儿童吮指、偏侧咀嚼、唇习惯等不良口腔习惯的早期纠正, 是预防错畸形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错畸形,口腔不良习惯,儿童,预防
参考文献
[1]葛永玲, 徐琳, 吴永胜.儿童错颌畸形83例早期矫治的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32 (5) :371.
[2]杨运发, 张光明, 徐中和.33例错颌畸患儿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4) :99-100.
[3]杨涛.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临床分析和预防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 :2167-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