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2024-10-11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共9篇)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1

摘要:本文在列举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表现并分析原因之后, 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双元制学徒项目实践经验为例, 提出了本项目在提高学徒职业素养方面所采取的举措, 总结出健雄中德双元制项目在职业素养培养上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双元培养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2014年6月24日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 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恰如一缕春风, 吹进了每个职业教育从业者的心扉, 笔者作为职业教育大军中的一员, 倍感荣幸, 欢欣鼓舞。

然而,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 一直以来我们专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获得, 而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学生职业素养的整体情况堪忧。而职业素养教育在整个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式的概念。职业素养本质上是人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 是通过职场锻炼的磨合、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后天养成的, 比如服从意识、严谨的态度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等等。它配合职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不断更新完善职业规划, 从而达到职业世界对职业人的综合要求。

如果把专业上的知识和技能比作显性素养的话, 职业素养就是隐形素养。显性和隐形构成了一个人全部的职业素养。本文中职业素养要讨论的就是职业技能以外, 为完成工作任务还需要具备的其他能力特质, 即隐形素养。

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表现

现在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由过去的资历趋向、能力取向, 向更多地关注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转变。有研究发现, “很多人在工作中表现失败或者丢掉工作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品质或者不正确的工作态度, 并不是因为缺少知识或技能”。“两个具备同等职业能力的人, 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这种质量差别正是由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所致”。

(一) 职业意识薄弱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职业教育除了要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外, 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特别是以下几种特质:团队协作、自我负责、自律、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等品质。高职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普遍比较盲目, 对专业对口的行业和企业动态没有主动了解和积极关注, 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 又谈何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 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自我设计, 难以结合社会职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计划。只有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较为顺利地实现自身的目标并不断提升自己。目标模糊, 找不到前进的目标, 对于刚刚毕业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作出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错误决定。

(三) 职业道德淡薄, 职业忠诚度有待提高

很多企业反映, 他们在评价员工时, 在职业技能和以职业道德为代表的职业素养的比例上通常按照3.5:6.5进行。他们认为员工的职业素养哪怕提高一小点, 也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知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不断深化, 在现今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 很难再有过去那样一辈子在一家企业工作的情况。但一些人仅仅因为几十块钱的工资差距而频繁跳槽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而这样的跳槽并不符合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律, 同时我们也对其职业忠诚度打上问号。还有, 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 花大力气和成本培养了学生, 可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后, 以非正常的原因, 不顾双方协议约定而离开企业, 对于这样的情况, 我们不得不说是学生职业道德淡薄的表现。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可以从学校教学层面、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层面、社会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学校教学层面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 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更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而忽视学生在情感意识层面的塑造;同时学生的实践培训更多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创设真实的企业环境;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体系, 虽有相关课程和活动, 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无法形成合力。

(二) 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层面

教师在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上存在两点问题:一是高职学院的专业教师更多是关注学生技能的提高, 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抽象地提及, 轻描淡写;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认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的责任, 与己无关, 自己只要把课教好就行, 殊不知, 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素养的提高与自己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 这只有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的发展予以教导, 才更有说服力。

(三) 社会层面

二十余年经济的高速发展, 给我们的生活和这个社会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水平提高的背后是对“利”的追逐和对“德”的轻视, 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浮躁的状态之中, 这不可能不对现在的年轻一代产生影响。同时,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苏州健雄中德双元制项目在职业素养提高上的措施和创新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享有“中国德企之乡”美誉的苏州太仓。2007年, 利用当地德资企业集聚的优势和企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健雄学院和德国工商会上海代表处以及部分德企合作建立AHK-健雄中德培训中心, 是德国工商会在中国合作开展的第一家跨企业联合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秉承德国“双元制”精髓, 走国内学历教育与德国职业培训并重的道路, 引进、吸收和创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有益尝试。

多年来的发展证明, 培训中心不仅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经过与德资企业多年合作的经验积累和自己不断的摸索和改进, 培训中心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的体系, 归纳起来, 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 组织开展职业发展论坛系列讲座

通过邀请企业的培训专家和经理人员定期开展系列讲座, 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

(二) 在实训场室创建真实工作情境

由于培训中心主要培养机电一体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 因此, 通过实训场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现场管理体系如“5S管理”和“TPM管理”, 创设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 在每日的实训中, 使学徒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高其职业意识。

(三) 实行职业导师制度

每个班级配备一名职业导师, 由专业教师担任。职业导师不同于高校中传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 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努力以自身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辅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充分利用学院及自身优势和资源, 通过社会网络及时为毕业生搜集实习与就业信息, 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以及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方法的传授,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高岗位适应性。

(四) 发挥榜样的力量

培训中心每学期邀请1到2名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回到培训中心, 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分布在各个德资企业, 邀请他们回来的好处有两点:一是他们之间年龄相近, 经历相仿, 通过学长的“现身说法”, 使学生们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 学习更具目的性;另一方面, 通过已毕业的优秀学生的展示, 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德双元制项目的吸引力, 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到项目中来。

(五) 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大赛

通过举办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和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 来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 同时使学生在中短期内有一个明晰的职业规划。

(六) 引入企业元素, 深化校企合作, 真正实现校企双元培养

德国“双元制”的精髓就是校企“双元培养”, 即企业也真正参与到学徒三年的培养之中。学生一进入中德培训中心之后, 就与相关企业签署培训协议, 这样他就具有了双重身份, 既是学校的学生, 同时又是企业的学徒。从第一年的暑假开始就进入到企业进行培训, 三年的培训时间, 其在企业培训的时间比例达到50%。这样企业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徒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学徒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情况, 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意识,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三年培训期满后, 可以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

五、小结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忽视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 疏离了人的主体性, 其结果必然导致职业教育理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萎缩。近年来,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 在硬件建设逐渐与市场、与企业接轨, 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学生的软实力和素质就成了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同时,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 我们应把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9) .

[2]许亚琼.活动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 2009 (23) .

[4]杨玉芹.从职业能力到职业素养: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超越[D].锦州:渤海大学, 2012.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2

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 党宁伟

为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大幅度提高中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2014年3月1日我怀揣幸福,扬帆起航,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带着领导的期望和同事的重托带着对知识的渴望非常有幸来到了“弘治励学、进德修业”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感谢泾川县职教中心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国培成长的机遇;感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底蕴,使我“知明行笃,立诚致广”;感谢教授们的谆谆教诲,愚钝的我豁然开朗。作为一名普通年轻教师,我深感教育使命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决心利用好国培机遇,潜心学习,为促进我校汽修专业专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本次国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紧任务重,这次培训使我更新了汽修专业教学观念,充实了汽修专业课程,提升了专业文化素质,现就这两个多月的培训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介绍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天津市属全日制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是国家示范性优秀建设高职院校。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与企业、社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校企合作、校社联携”新型的“相互作用学校”,构筑校企之间“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开放式教育机制。为此,在学校文化环境建设规划中,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营造美观大方、品位高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学院目前拥有的各类先进设备和仪器上万台套,其中大量是由德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引进的实用型生产设备。学院紧密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战略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了以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应用技术、自动化技术、汽车应用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经贸管理、应用语言、艺术等制造业及制造类服务业十大专业组群,提升

负责对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基地办公室具体负责我们的培训组织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每个班配有专业负责人和班主任,并按照专业培训方案进行教学。

(二)基地师资保障

中德学院培训基地选派了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培训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学质量。此外,基地还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景格科技、博世汽车维修站、奥迪汽车4S店以及圣威科技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但聘请教授来校教学,还邀请我们到他们学校、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三)基地设备保障

基地第一时间为学员提供了上网的条件,以确保完成学习任务。建设有校内实训基地和理实一体化教室,虚拟仿真模拟软件实训室,为学员提供学习机会。

(四)学习质量保障

基地建立了课程考核制度。首先是出勤考核,由代课教师亲自点名划到。其次是理论课程考核,理论课程考核学员每学习一个知识点都要交学习任务工单,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培训内容有李欢老师的“汽车发动机测量与检修”和“汽车底盘新技术”、韩冬林老师的“电控发动机传感器原理与检测”、翟秀军老师的“全车电器系统原理与检测”、姜绍忠老师的“自动变速器原理”和“整车故障诊断与分析”、刘晓明老师的“空调原理分析”,几位老师的讲课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学识层次不尽相同,我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层次不齐。

(五)基地后勤保障

基地专门为我们安排了培训公寓,每个房间设施设备配置完善,学校食堂、医院、体育馆(场)、图书馆一应俱全,为每个学员办理了饭卡,每个月按时把生活费打到每个学员卡上,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消费。

四、聆听名师讲座,更职业教育理念

本次培训的前一周都是职业教育最前沿资质深经验丰富的领导教授为我们讲授,剖析了现在中职学校的学校学科建设、教师职业能力和学生的德育培养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讲解,提升了我的专业素质,促进了我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针对此次国培,中德学院培训基地邀请到众多名师给我们授课,各位专家教授以大量的信息,生动丰富的实例向我们讲授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中职教育政策和职教动态、职教体系及中职学校教学方法,还向我们介绍了西方的教育思想、我们职教现在的发展状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首先是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魏爱琴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一堂教师职业心态建设“调适心态,提高任职胜任力”讲座,她从教师的心理特点,对教师职业的胜任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教师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上要认真负责提高我们的职业胜任力!第二天徐琤颖教授为我们作了“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题讲座,他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入手谈谈了德国人一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德国人才教育模式进行了肯定,接着对我们中国式教育静心了评价,对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考核等进行了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三天学院吕景泉教授为我们作了“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与系统化人才培养”讲座,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六化”和“六项”任务,六化即国际化、校企化、体系化、系统化、终身化和协同化,六项即院校品牌建设、专业组群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基地条件建设和赛项平台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第四天卢双盈教授为我们作了“职业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讲座,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盲点进行了阐述并做了一些解释。最后一天王宪成教授作了“研究中职学生的优缺点,做好中职学生教育培养”讲座,他从“当今年轻一代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主要优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缺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对年轻一代优缺点的几点认识、做好中职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五个方面分析了对中职生的教育培养问题。五位教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中职教育更新了观念,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丰!

五、企业参观走访,拓展行业知识

此次培训,除了安排公共课程、校内专业知识学习以外,学校还与企业达成共识,让我们到企业进行了三天的参观培训活动,主要以观摩走访为主,学员旁听为辅的方式进行三天的企业实习。

主要参观走访了以维修服务为主的天津博世汽车维修站、以整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主的天津保税区奥迪汽车4S店和以生产销售汽车检车与维修设备为主的天津圣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三家企业主要工作内容不同,让我们了解到的知识也大相径庭。但是三家企业给予了我们现在汽车市场上的一些信息,不管是新车型的更替换代还是优质的维修服务质量以及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他们都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挖掘汽车行业的前沿技术,扩大更加令人满意的服务范围。

在三大企业的各企业车间,我利用师傅们的闲余时间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现在汽车的修理技术,新车型的维修注意事项,典型车辆的故障排除方法。他们比较热情,维修经验特别丰富,只要我们问到的一些汽车维修类的问题,都能毫不保留的给我们讲述,还向我们灌输现在修车的技巧。利用空闲时间,我们和企业领导交流,了解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用人制度,特别是车辆的维修服务流程了解最多。这些考察让我们增长了很多的知识,让我了解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职业教师,我们既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脚踏踏实实地做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职业学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强实践、加强校企联合,让我们考虑怎么把企业实践的情况融入今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的管理观念,让我们的学生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学生的技能培训要尽可能的结合真实的维修作业环境,提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能力。

六、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我校汽修专业发展

我校汽修专业起步晚、发展慢、硬件设施老化短缺、师资队伍薄弱、学生人数最多、流失率最高,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现将自己在国培中吸取的精华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创造优质实训条件

汽修专业是我校学生学习人数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实训设备短缺,班级人数过多,分组实训仍然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少观望的多,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可能对抱有很大抱负到最后渐渐形成了厌学的情绪,没有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些实训设备经常使用会老化失去韧性,慢慢就不能再使用!今年我校汽修专业实训设备购置项目即将落实,希望到时候能够弥补我们的实训教学空缺现象。

(二)加强课堂组织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大多数学生在我看来学习主动性不强,没有学习目标,书拿到手翻翻了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潜意识的开发学生的这些恶习,让他们动起来,不能老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做个别玩。在这次培训中,我把这个问题向好几个老师请教过,他们最后的答案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制作任务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或者分组讨论完成,这样让爱偷懒的学生融入到学习行列之中。学生喜欢玩手机,可以让他们利用手机搜集需要查询的东西,坚决不能让他们乘机进行玩游戏或者QQ聊天。

(三)强化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

在专业课程现行的基础上,考虑哪些教材适合中职学生的心里特点,怎样的教材知识结构会引起更多学生的青睐,把握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一些学生喜欢文字多一些的教材,一些学生喜欢图片多一些的教材,这个可以进行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意愿。在课程开设上,坚持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原则,不要一直沿用一种教材,也不要每学年都更新教材。一般学生在校是两年,我们可以以四年为一个教材更新周期,挖掘市场上更适合我们学生知识结构的教材。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先以同学们最急迫想要了解的教材进行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滞后开设,这样学生在理上会感到一些满足,会继续在学校读书而不中间流失。课程开设要瞄准高考和技能大赛,合理有序的让每一门课程渗透到学生大脑里。

在校本教材开发上,避免一个人包干到底的方式,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按照国培教授的意见,一个专业集中精力搞好一门精品课程,集中精力开发出一门校本课程,这样编出来的教材内容更丰富、知识更全面,知识的错误点会更小一些,谁熟悉那一章节就由谁重点编排。一本书由五六个人编排的内容肯定比一个人编排的知识面更广更丰富更实用一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技术娴熟人才

我校汽修专业师资比较薄弱,教师人员太少,教师队伍年轻化,企业工作经验不足,对汽车维修行业发展把握的不够准,故不能将新知识及时的传给学生,其他专业也是一样,比如数控、焊接、电子电器、计算机等。为了更好的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可以再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到企业进行实习学习,把握好每次培训的机会,真真实实把教师送出去把知识带回来!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3

11月29-30日, “2011年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于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召开。大会的主办单位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国职业教育联盟, 承办单位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对外合作与信息服务部、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菲尼克斯 (中国) 电气集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会者有来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 地方职教学会、行业协会代表, 学会各机构代表;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 特别是中德合作项目的院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领导和研究人员代表;各有关企业的负责人, 特别是在华德资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媒体人士等。

本次大会既是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具体行动, 也是践行中德两国总理本年所达成共识的具体举措。大会的主题是“合作、发展、共赢”。

会议期间, 大会围绕主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高水平报告。报告主要包括:1.教育部职成教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领导就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作报告。2.德方专家就职业教育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欧盟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创新举措, 德国实训教师培养体系等作专题报告。3.中方专家、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就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国际比较, 校企合作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等作专题报告。同时, 大会根据《谅解备忘录》, 针对当前中德职业教育共同关注的三个问题开展了三个专题论坛:1.应对新形势下的行业指导与校企合作。2.适应工作世界变革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3.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项目推介。大会还点击开通了“教育部中欧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网”, 开展了培训项目、资格证书和教育装备推介与合作洽谈。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4

根据市职称办«2015年政工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意见»(津政职办【2015】4号)、«关于申报初、中级政工专业职称实行“以考参评”的意见(试行)»(津政职办【2015】6号)及国资委«国资系统2015政工职称工作安排意见»文件精神和要求,为做好我院2015政工职称评审工作,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遵循原则

按照市政工职评办关于2015年政工职称评审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及集团的具体工作要求,在推荐工作中认真执行评审条件和评审程序:严格参评岗位的界定、坚持“三倾斜、一控制”的重要指导原则、严格分流、专制、军转、转岗人员申报条件、针对初、中级申报人员推进以考参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政治纪律。

评审工作要坚持政策标准和有关政策规定,确保评审质量,维护评审工作的公平与公正。

二、时间安排

1.5月21日符合申报条件人员从校园网人事处网页下载申报材料和填报说明。(从本年开始,申报初、中级政工职称人员实行“以考参评”制度,考试大纲及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2.高级职称申报人员准备并上报材料(5月21日——5月26日)(1)高级职称申报人员填写《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申报表》。(2)5月26日高级职称申报人员向人事处报送个人述职报告及申报卷。逾期未能上交的,影响卷宗质量,由申报人个人负责。

(3)由申报人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申报表》的内容准备述职报告一份(不少于3000字),详见附件1。此述职报告要经过本人主管领导审核并签字,于5月26月上交到人事处(610办公室)。逾期上交者不能参加群众述职会议。

(4)5月28日召开由至少12名群众代表参加的评议座谈会。(5)5月29日至6月4日高级职称申报人员情况公示7天。

(6)6月5日上午9:30在六楼会议室召开学院政工职评领导小组会,评委对申报人员材料进行审核,填写单位推荐意见。

(7)并将所有高级职称申报材料上报集团职评办审查。3.初、中级职称申报人员准备材料

今年市政工职称办公室将制定«关于申报初、中级政工专业职称实行“以考参评”的意见(试行)»和«复习考试大纲»,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参评。考试报名时间及考试大纲另行通知。

请所有申报人员把握好时间,掌握好标准,准确打分,实事求是填报,按要求上报证件材料,按规定整好自己的申报卷,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组织负责的态度,高质量地完成好2015年学院政工职称申报工作任务。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 2015年5月18日

附件1:

述职报告

(1)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目、现岗位、现职务、现有职称及评审通过时间、最高学历情况、累计政工专业年限、受聘履职年限、申报何档次职称。

(2)六项能力综述。包括:开拓创新能力、组织指导能力、教育疏导能力、培训辅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专业文字能力。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共同体,构建方式,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 而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必须与行业和企业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然而, 由于我国校企合作的开展时间较短、相应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认可度和服务功能水平不高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校企合作存在着表面化、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校企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继承和发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校企共同体”建设的途径和机制, 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共生, “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模式逐渐形成。

“校企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校企共同体”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 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通过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可实现校本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 提高人力资本价值, 创造最大的边际效益。“校企共同体”突破了“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化”的层次和维度, 成为校企共荣发展的最高组织形式。

“校企共同体”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1) 共筑愿景。校企合作双方以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为合作契合点, 共同构建以提升企业生存活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标准化、国际化为发展目标的总体愿景。 (2) 合作育人。校企双方密切合作, 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 (3) 共享成果。校企双方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为原则共享合作成果, 包括人力资本提升、技术专利应用、生产流程优化、管理服务标准提高等多个方面。 (4) 共担风险。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过程中合理分担设备耗损、安全防卫、金融环境、成果转换等多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 (5) 共荣发展。校企双方通过构建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良性互动模式, 实现校企双方共同提升发展品质, 进而开辟新的合作渠道。

“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 经历了从“教学车间”到“校企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宗旨, 进而从校企合作走向了校企共生。

(一) 教学车间模式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启动《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探索出以下三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教学车间建设模式。

引入式, 即将企业车间引入学院 组建方式是由学院提供场地、服务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如包装印刷教学车间就是由学院和美丰印务有限公司按照上述规则共同组建的。引入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企业通过竞标方式将技术包植入学院, 与学院遴选及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匹配, 从而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信念、信任和信心。

合作式, 即与企业共建教学车间 学院采取多元化共建形式, 与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共建了国际化手表装配教学车间, 培训高档手表装配师。学院与企业依据双方的利益和需求在共建协议中明确了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等关键要素的分担方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式的最大优势在于组织结构和机制的灵活性, 校企双方可以根据后续需求适时追加合作内容或调整合作形式, 从而极大地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租赁式, 即由学院负责教学车间的建设, 企业采用租赁形式与学院合作 通过校企双方协商, 实施新产品研发、实践教学、小型生产等合作项目, 产品原料和技术一般由企业提供, 如郁美净真空乳化教学车间等。租赁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提高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边际效益, 为企业节约建设成本, 降低学院的流动成本, 同时提高校企双方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 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与企业密切合作, 以产品的生产作为教学载体, 融“教学做”于一体。该课题研究为“校企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并于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 校企共同体

学院在继承和发展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探索“校企共同体”的建设方式, 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

建设思路 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突破口, 建立紧密耦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依托职教集团董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三级管理平台,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引入合作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 拓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 形成具备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新产品研发等多重功能, 校企共建、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共同体。

主要举措 建设“校企共同体”的主要举措包括:第一, 在校内拓展建设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 同步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基地, 完善“校中厂”建设模式。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 完全按照产品生产、技术研发、项目运营形式组织教学, 同步培养学生的全人理念、职业素质、技术技能。例如, 学院与天津嘉利源公司合作建设了日化生产教学车间, 学生实训所需的价值50万元的实训设备均由企业提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 个性化研发成果坚定了学生通过日用化学品应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信念。第二, 在校外拓展实训基地, 完善“厂中校”建设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完善, 可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 感受就业氛围, 建立对订单培养企业的归属感、价值感和文化认同感。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 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 实训的项目与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无缝”对接, 同时, 在实践过程中渗透职业课程和职业发展指导。例如, 学院与海鸥集团、长城汽车集团、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宝洁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等企业集团合作, 在企业中建立了学习岛, 与企业共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基地。

建设效果 通过“校企共同体”建设, 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育人模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为例,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通过与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天津津乐园食品有限公司、天津益倍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嘉丽源日化有限公司、天津如麦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 建成了鲜啤酒酿造、现代生物发酵、天然产物提取、GMP制剂、焙烤工艺等生产性实训教学车间5个, 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室8个, 配套准备室5个, 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及红外色谱等专业分析检测实训室12个, 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 设备总值超过2 000万元。在专业师资培养方面, 学院通过调入、从企业选聘、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内部培养等方式建设了“双师型”教师团队, 并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全部实践技能课教学任务, 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目前, 已拥有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合理, 熟悉食品、生物专业现代科学技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由学术权威和技术领军人物担任学科技术带头人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达到100%。在育人模式方面, 根据食品、生物类企业的生产特点实施“旺入淡出”的顶岗实习方法, 在企业最需要人的时候派学生进入教学车间、企业顶岗实习, 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 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岗位技能学习, 待企业阶段性生产任务完成后, 学生返校继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技能学习后可考取两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共同体”将企业实习、学院教学双线融为一体,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又可以满足企业需求, 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赢发展。

构建“校企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校企共同体有序运行并充满活力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包括管理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保障机制可使校企共同体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而严格规范合作各方行为, 在微观上明晰各方责权利, 使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建设是“校企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关键。公办高职院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 可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 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 以增强办学活力。管理机制建设的根本是权责分明、协调统一。在职教集团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下, 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发展层面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均由学院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 具有典型的双主体性。因此, 要制定严格的例会议事制度, 兼顾学院与企业的资源和人力资本分配, 以学生培养为中心,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安排教学进程, 更新教学内容, 推广产品研发与合作生产方案, 拟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 拓展兼职教师库。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水平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调整方案, 处理教学资源、教师配置、教学质量、就业水平等管理中观问题;专业指导委员会应接受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统筹领导, 负责包括教学组织实施在内的相关领域的微观运行, 并向校企合作理事会反馈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可以凝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和人力优势, 为“校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学院与企业可通过统一规则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包括企业员工在学院培养的总体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带薪实践、学院教师加入企业研究团队、企业为学院提供较高资质的兼职教师等等。

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需要一个动力系统, 要深化校企合作, 就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所谓动力机制, 就是利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避免以往校企合作中“学校热, 企业冷”的局面。“校企共同体”的建立, 首先要厘清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和关系, 即“校企共同体”是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企业不是参与一次性的慈善活动, 而是以经营进而取得一定收益为目标进行具体合作。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 必须充分考虑投资的回报率和相应的投资风险, 只有当企业确定与学校的合作及投资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益处, 在经济上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时, “校企共同体”才能生存, 校企合作才能有效开展。切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企业在合作中除了有其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之外, 还应该是受益的一方。因此, 出台专项政策、建立专项资金、争取财政补贴、签订互惠互利的协议及合同等非常重要。要在公正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双方的需求和利益, 从根本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保证企业投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监督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持续进行,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机制是关键。要依托职教集团董事会, 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 成立“校企共同体”监督小组, 对合作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合作态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要制定合作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 对绩效不突出, 在合作中不履行或不及时履行规定职责的责任人要进行惩处。要制定《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指标》, 由各专业进行“校企共同体”合作情况自评, 及时发现和纠正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 掌握合作发展动态, 并将其纳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形成实施——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提升学院与企业共生、共荣的能力, 促进和推动“校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基于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的“校企共同体”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规律, 通过“校企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於实.“校企共同体”与新型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2) :65.

[2]郑小飞, 许淑燕.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2) :40.

[3]李国桢.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6) :31.

[4]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18) :21.

[5]王冠华, 王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174.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6

作为衡量现代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既是政府、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促进学校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层面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实现科学决策、进行宏观调控和实施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研究数据平台在教学质量诊断中的应用。

一、数据平台应用背景及现状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数据平台数据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对大数据的作用认识不到位;(2)投入不到位。包括高职院校对资金投入、精力投入、人员投入不到位;(3)制度惯性大。某些院校畏于改革,“路径依赖”病症比较突出。(4)质量意识淡化。不少院校在平台数据和质量年报中避实就虚,作风浮躁。

数据平台自2008年起到2015年经历了九次升级与改版,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各个应用系统由不同的业务处室使用和维护,运行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使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彼此间没有联系,导致各管理系统彼此独立运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随着学校的发展,对各应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孤岛”所引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出现了诸如基础数据不一致、数据重复录入等一系列问题,在数据采集、数据共享、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无法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权威性的数据,严重制约了学校下一步的信息化发展。因此,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有机整合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

二、教学诊断工作的探索与实施

“通知”中鼓励相关行业与院校联手进行试点,要求各院校自愿为原则,选择的合作企业在行业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力;须以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设计专业诊断项目;必须保证教学质量反馈报告及改进建议的客观性;最后形成倒逼机制,通过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学校对专业进行改革和建设[2]。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以院长牵头的数据平台采集组,针对2015数据平台的采集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顶层设计,根据平台中的12个一级项目、54个二级项目数据表的相关内涵进行分解,各部门负责人为各项目分表的主要责任人,并指派1名专人对自己所属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校对。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是领导责任制,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对自己部门的数据负责,院长对全校的数据负责,同时对源头采集的相关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把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列入考核范畴。

(一)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

2015年学院全力打造以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会计5大专业为主体,14个相关专业辅助的5大专业群建设。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实现了“双证三岗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了“双证书的总体设计,识岗、顶岗和上岗的整体培养过程,多元化的专业发展与建设路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完成了“两化三融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工厂化、教室车间化为人才培养的整体建设布局,融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生产项目、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等三大主要内容为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形态,将人才培养的专业与职业、定制与通用、素质与规范、学历与(职业)资格等四个方面作为必备要素,进一步规范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现了“个性定制切入,岗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实施的服务需求对接、培养指向精准、能力要求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电气自动化专业完成了“三贯通四融入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岗位的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规范相互贯通,整体提升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会计专业探索“岗位融通,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培养具诚信、合作、敬业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对其他14个辅助专业也进行了诊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重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使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据统计,2015年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1.5%,比去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二)师资队伍建设诊断与改进

2015年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66.87%,相比2014和2013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高于天津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一数据的提升得益于学院通过数据平台发现问题,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及时出台科学合理地制度。

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整体提升,适应需求”的建设原则,形成了“一体两翼五平台”的建设架构的师资阵容,推进师资团队的整体建设。学院鼓励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培养职业素养,加大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的力度,在教学中更多地融入企业文化;搭建起的五个重点建设的专业教学团队平台,使教师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教师的职教理念、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均得到提升。据统计,2015年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为26.29天,比2014年的人均企业实践增加了48%,学院专任教师通过企业———院校人才互通模式的交流与实践[3,4],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专业教师也为企业进行了多项技术服务,申请新型实用专利达26项。学院注重专任教师的各种类型的培训和提升,2015年学院专任教师参加省级培训量达到1339.5人日,在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实训项目创新、教学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信息化建设诊断与改进

为了适应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新态势,弥补学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量的不足,2015年,学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加大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教学资源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30083GB,远远高于全国及天津市平均水平。

学院根据高职院校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学院积极开展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信息化实训教学、网络课堂、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等教师信息化大赛,通过院级信息化大赛的历练与提升,学院5名教师分别获得省部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二、三等奖。

学院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了“互联网+毕业环节”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基于互联网监控、交流、评价一体的毕业课题(设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指导教师利用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和得实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对学生进行指导、交流,及时反馈信息,同时掌握学生在企业或自主创业的情况,提升了学院毕业环节管理的质量。

(四)督导工作的诊断与改进

学院之前的督导工作通常是通过给学生和部分企业分发调查问卷来完成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但经过实践的证实,这种方式既耗时,而且回收的数据也存在较大的失真性。2015年,学院结合数据平台相关指标,针对偏弱相进行比对和分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面向用人企业、教学管理机构、学生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通过收集、梳理、提升,全面探索和制定了教学督导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制度的有效实施保证了督导工作多层面、多环节、多形式的有效进行,充分发挥督导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引智入校,聘请高水平的校外专家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帮助指导,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不断督促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据统计,学院2014年、2015年雇主满意度连续两年均为100%,2015年学院学生对母校满意度高达91.5%。

四、结论

1.高职院校需深度理解教学质量诊断工作的内涵,因地制宜,建立和健全适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

2.建立常态化源头化采集与数据应用管理机制,数据平台的采集工作必须实现源头唯一、实时采集过程数据。

3.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构和实施教学诊断制度和工作机制,明确了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具体内容,定期从教学实际出发,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要素进行自我诊断,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订了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摘要:高职院校做好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大举措。在大数据背景下,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为诊断工具,对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建构和实施教学诊断制度和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数据平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基于数据平台的高职院校办学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3,(6).

[2]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3]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个案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7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打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互合作, 搭建一流自主创新平台, 形成资源共享, 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与科研教学体制改革,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是高职院校更好的符合社会和市场对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这里所说的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 (泛指用人单位) 和高职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 共同推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科研教学体制改革的活动, 其中主要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工学结合, 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研发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 为企业输送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成果, 学生通过与企业技术要求紧密配套的课程设置和“学徒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设备的学习锻炼中迅速掌握技术技能, 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和高职院校“双赢”式效应。下面以海鸥集团与现代学院为例, 在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方面进行一些可行性探索。

1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条件

产学研合作要想获得成功, 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必须具备相关的条件, 只有把握产学研合作中的规律, 遵循产学研合作中的基本条件, 企业才能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成功, 产学研合作才能实现多赢效应。

1.1 具有正确的产学研合作理念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 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和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谋求资源共享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产学研结合突出合作范围的具体和深入。它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合作, 教育产品的规格、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方式、教学考核及奖惩、毕业教育及就业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这是一种整合双方现有教育资源、合力打造教育产品的产学研各方的全面的紧密型合作, 构成产学研各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赢机制, 形成利益共同体。

1.2 有适合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和组织机构

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 因此合作伙伴选择得合适与否是决定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否成功开展和持续进行的关键。在寻找产学研合作伙伴的过程中, 既要遵循教学规律, 又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 满足合作双赢策略。因此, 合适的合作伙伴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一是管理者或领导者对于产学研合作要有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要有共育人才, 利益共赢的高度思维和科学意识;二是企业的现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三是企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能提供满足学生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要求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岗位;四是学校特色鲜明, 基础夯实, 具有与合作企业相关的专业建设和校内实训设备以及技术支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等。

实施产学研合作应建立起由学研方和产方主要领导参加的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合作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和合作实施执行机构三级合作组织, 分层次负责产学研合作各类事项。

1.3 具有彼此合作的利益点

同任何领域的合作一样, 产学研合作必须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之上。产方有产方的需求, 学研方有学研方的需求, 各方需求的外延是不可能重叠的。要合作, 就要找出其中彼此利益的重叠部分, 尤其是事关彼此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 就需要基于艰苦的调研和耐心的谈判之上, 求同存异, 以对彼此的信赖程度挖掘合作双方最深刻最根本的利益互通点。产学研合作通常都是由于彼此行业 (专业) 相同、相近而实现优势互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 人们往往较多的关注眼前的既得利益, 然而, 当产学研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 其影响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利益显现出来, 合作不可能建立在绝对的“慈善”上。因此, 产学研合作既要把握住合作的机遇, 准确对合作方式予以定位, 又要积极从长计议, 把自己做强做大, 真正实现利益共惠共赢。

1.4 具有适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要以企业需要为导向, 以技术技能等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合作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实践教学环境作用, 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三个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教育体系。

该模式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 学校和生产经营企业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形成利益共同驱动机制, 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 打造现代“学徒制”既师傅带徒弟式的真实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形成“工学结合、顶岗工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1.5 具有较为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备条件, 也是学研方最重要的着眼点所在。校外实训基地即企业真实生产场所, 是最直接、最明确的反映企业最常规、最有序的一线经济运行面貌, 是最能代表市场最前沿技术装备设施和技术涵盖的重要场所。因此, 学研方才会毅然的打破传统式的教学或研究, 积极寻求与企业相互信赖与肯定, 坚定地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进入校外实训基地, 教师得以拓宽专业视野, 更新专业知识, 提升实践技能。学生可以接触到与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式的教学环境完全不同的真实的学习锻炼场所, 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 知识与能力挂钩, 实现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双提升”。

2 实行产学研合作,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施方案

产学研合作的实施方案一般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理论原则层面部分, 二是操作层面部分。在学校与合作方企业商榷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上, 要注意双方权利、义务、利益、责任等的对等和均衡。既要保证学校方教育目标的实现, 又要使合作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应有的利益, 还要使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学生的权利、利益得到保障。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效果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 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拟定产学研合作方案时要有足够的条款来界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期间的生活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条件、工作制度、学习要求、培训内容、福利待遇、人身安全等, 保证实习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 在实行工学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应包括以下部分:合作教育目标的定位;合作教育组织与机制;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合作教育的具体实施操作;合作教育的管理和保障体系。

3 现代学院和海鸥集团产学研合作实证分析

3.1 现代学院和海鸥集团在实现校企合作,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海鸥集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再创业, 逐步形成了以机械自动手表为代表的精密机械加工的产业方向, 在实施把“海鸥表”打造成国内第一品牌, 在国际品牌手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发展战略中, 迫切且长期需要补充、培养、提高各类人才, 持续不断的提高技术人才团队的素质和能力需求。

现代学院密切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 立志把精密机械制造打造为特色专业, 并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合作。海鸥集团与现代学院在技术技能型人才输送和培训提高现有职工职业素质上达成校企合作意向,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下的有效校企合作将为两个单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资源、机会和条件。

3.1.1 确立了科学的合作理念

双方确定了“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学院办工厂、工厂办学院”以及“量身定做成品人才”的合作理念。学院提供实训基地, 工厂提供实习条件, 师傅做老师, 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企业的人才需要是学院培养、输送的目标。学院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 达到毕业入厂既顶岗。

3.1.2 建立了以海鸥集团为依托的校外实训基地

海鸥集团提供与其生产近似的实训基地各项条件, 统筹安排接纳学生顶岗实习, 安排技术指导师资。

3.1.3 确立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了培养学生由精密机械加工技术 (可涵盖自动车、夹板设备、数控机床操作) 向手表专业深化 (可涵盖手表装配、精密仪器等) , 向非金属精密加工扩展 (可涵盖宝石、陶瓷和磁性材料等) 。学生毕业可到企业就业, 按照企业需要和相应考核规定, 为企业提供现场工程师、技术操作工人、基层生产管理者。

3.1.4 签订管理与专业技术等的职工岗位培训

学校帮助企业诊断管理、提升生产经营与营销等管理, 在信息化、财务核算、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提供培训, 组织岗位授课, 提高现有各级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针对各专业工种职工适应产品升级、工艺改革等需要, 教师进企业提供单科技能培训。

3.1.5 建立健全合作实施组织

召开领导高峰论坛会, 相互沟通交流。建立联络委员会, 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学生实习和各类培训, 协调落实合作中的各项事宜。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负责组织检查、评估培训、实训效果, 检查、评估人才培养效果, 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 并对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提出改进意见。

3.1.6 确立工学结合, 校企双赢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 学院的培训、企业兼职专家的授课都要纳入经济运作体制, 企业接受毕业生遵循市场化规则, 实行“双向选择”而不是福利安置, 企业安排人才培训费用预算。建立合作动力机制, 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相关的合作保障机制、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机制等。

3.2 现代学院和海鸥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的方法

3.2.1 在校企联合的产学研合作中, 要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学校以提供教育服务为主要任务, 努力打造与企业需要紧密结合的“适销对路”的人才。

3.2.2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双方要充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既分工明确, 又合理建立合作机制, 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及目标、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质量的评价等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 共同确定, 以期达到最优教学质量, 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3.2.3 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应规章制度, 形成完整的学生学习、实训、实习管理规章, 特别是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教育与管理。学生在面对真实的企业生产管理环境过程中, 会暴露出许许多多在学校出现不了的问题和矛盾, 给校企合作的实施带来许多困难。对此, 学校和企业都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要对学生提前给予必要的教育和警示, 要在实习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指导, 要制定预防措施和制度来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3.2.4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和保障机制。确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合作对象, 协商合作内容, 实施合作项目, 评价合作绩效, 开发合作新项目, 确立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其人才和智力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 使技术开发服从于商业开发, 技术要素服从于商业要素。在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上,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把企业的主体作用, 高校的生力军作用和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 整合为集成优势。通过建立健全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机构、保证体系等实现产学研各方的双赢效应。

摘要: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本文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为实证, 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条件、实施方案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对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鹏宇.中美天道 (北京)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入驻亦庄园[Z].中关村科技园区年鉴, 2008.

[2]曹妍.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到生命园视察[Z].中关村科技园区年鉴, 2008.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8

用先进的办学思想,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推动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立足行业, 面向社会, 贴近经济, 服务企业”的办学方向;“立足行业与面向社会并举,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能力为基础、依托行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工作特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紧贴学生就业实际的德育工作特色;以教育经营为重点、加强面向市场能力建设的机制创新特色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办学模式的产教结合特色。这些思想和理念, 在促进学院又快又好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王院长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原则, 他提出了体现石油行业特点的“新时期能干能吃苦”的学校精神, 坚持“以大庆传统立校, 用铁人精神育人”, 使育人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在实践中, 他提出了“把德育纳入规范, 把规范变成习惯”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学院被天津市有关部门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油田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学院管理上, 主持制定并实施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学院实际的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协调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学院管理不断提升为人本管理。几年来, 在他的带领下, 学院设备资产总值翻了两番, 教学设备总值增加了六倍, 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教职工收入水平逐年增加, 全院上下心齐气顺。一支结构合理, 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已经形成, 学院凝聚力有效增强。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他注重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 建立组织、完善机制, 从建院之初就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探索,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依托行业支持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先后被授予天津市工业系统石油石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石油大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综合职业技能鉴定站, 被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联合确定为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为满足中国石油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对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国内同类院校中, 率先主持举办了“中澳合作石油工程专业”, 创新培养模式, 突出培养特色, 探索总结了以培养模式的“三个结合”, 培养过程的“三方介入”, 教学质量的“三方监控”, 教学内容的“双强化”、“双渗透”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订单方式培养的该专业首批毕业生全部被中石油涉外企业录用, 受到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办学业绩突出, 使学院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在他的带领下, 全院教职工艰苦奋斗, 顽强进取, 全面实现了学院“十五”发展确定的各项目标。在他的组织下, 学院形成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 以石油工程类专业集群为主干, 以石油自动化和石油管理类为依托“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以上, 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年均15000人次;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三十余项技术发明、教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或省部级以上奖励。学院油藏地质研究所、软件开发研究所承担的油气田开发、企业应用软件等项目广泛投入生产应用;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中国石油报》等媒体专题进行了报道。学院建设一年一个台阶, 一年一次跨越, 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王建华同志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石油教育》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和省部级、全国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宣讲交流。作为主要人员, 参加完成了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九五”重点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规划课程等项目的研究并获奖。由他主持完成的《国际化石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天津市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并被天津市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王院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成绩, 在天津市和石油系统内外的同类学校中具有广泛影响, 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 他先后担任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职教委员会副主任、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华职教社学术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团体的职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库成员, 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聘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中国石油报》、《天津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多次对他的工作成果多次进行专访报道。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9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采用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 依靠行业力量, 积极争取铁路和轨道运输企业的支持, 以契约关系的形式, 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办法, 有效解决了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训基地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困难, 企业在与学院合作过程中, 解决了职工培训等诸多问题, 学院和企业实现了双赢, 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和发展机制。

1 契约及契约原则

契约一词源自于拉丁文, 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团体之间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合法的义务关系协议。在理论上, 这种协议即为一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债协议。但是契约的法律强制力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契约分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契约的订立都是在预测实现目标的基础上设定的义务和收益, 在执行过程中, 有些问题是很难预料的, 因此, 现在经济团体之间的契约一般都是不完全契约, 有些没有写入契约的事宜由契约各方协商执行。契约的设定本着自愿的原则, 其基本性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交易关系。首先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 对整个交易的顺利进行负有共同责任, 没有哪一方可以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平等的重要性还在于, 平等是自由表达意志、保障个人权利的前提, 因此也是此后契约必须信守的前提。如前所析, 没有平等, 意志表达就可能是被迫的, 那么契约也就可能不成其为契约, 而只是一种胁迫的结果。其次, 契约关系经常是相互的, 权利和义务之间往往是互相捆绑在一起的, 在契约交易中, 所交换的总是某种物品或对于某种物品的权利。第三, 执行契约的义务在我, 而核查契约的权力在人, 契约的构成和履行还要求交易者有行为能力, 也就是能够做到意思自治。第四, 我的义务保障的是你的利益, 而你的义务保障的是我的利益, 契约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自愿参与交易的各方都预期有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部分学者认为契约这个词过于陈旧, 一般用合同来表达。在法律意义上, 契约和合同是一致的, 都是协议的表达。本文采用契约和合同相一致的观点。

2 校企合作机制

2.1 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依据培养标准, 投入了大量资金, 先后建设了符合岗位技能需求的实训基地58个, 但是这些基地的建设远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首先, 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技能岗位众多, 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准入制度, 铁路特有工种准入职业为77个, 在这77个职业中, 又包含许多岗位细化工种, 职业技能标准等级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 现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其次, 资金的投入, 学院资金投入一般都是依靠财政拨款, 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 但是,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都是杯水车薪, 财政投入远远不足;学院虽然依靠自己的办学实力, 可以自筹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实训基地建设中, 可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第三, 场地限制。天津铁道职业学院现有两个校区, 共占地240亩。由于校区面积所限, 不可能在现有占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无限制地建设实训基地。另外, 有些大型实训场地并不适合建设在学校内部, 比如桥梁、隧道等。第四, 仿真模拟不能代替真实工作岗位。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 按照岗位技能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能力训练。现有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设施虽然都和真实工作岗位使用的设备、设施相一致, 但是工作环境采用的是仿真模拟技术, 模拟程序都是预先设定的, 不能随意更改。这样的工作环境不符合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现场情况随时发生变化的特点, 不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2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鉴于存在以上的问题,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 依靠行业的力量, 积极同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企业开展有效的合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 学院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 (以下简称理事会) 。理事会制定了详细的章程, 以密切学院与企业的联系, 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 致力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和就业以及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学院与企业信息互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章程的第二章第七条明确规定:做好学生的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理事会成员要积极与学院共建专业实训基地, 积极为学生实习提供实训场地和项目、指导教师、安全保障及生活等方面的便利条件。目前理事会企业成员有182个, 均和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以及校企合作协议书的签定, 解决了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等诸多方面的困难, 学院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3 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新模式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理事会成员企业,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书的规定, 本着自愿的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合作形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形式, 企业投资并负责建设, 学院提供场地并负责管理, 校企共同使用。企业和学院根据共同的需求, 由学院提供场地, 由企业投资和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 学院负责日常的管理和保养, 校企共同使用。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学院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 资金的投入回报在哪里, 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呢?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工的技能培训。这种模式的合作要求学院具备雄厚的教学实力, 对学院的要求比较高。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己雄厚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这种模式的实训基地的建设。2007年, 中铁六局投资48万元在学院内建设了高速铁路轨道实训基地, 建成高速铁路整体道床100米, 铺设了高速二型轨道板, 设置CP2控制点一组, PC3控制段六对, 可以同时满足40人的实习实训任务, 实训项目为高速铁路整体道床施工, 整体二型轨道板铺设施工、CP2和CP3控制测量。

第二种形式, 企业提供物资支持, 学院提供场地并建设和管理, 校企共同使用。同样, 企业和学院基于共同的需求, 由企业提供建设实训基地所需的物资设备, 学院提供场地并负责建设和管理, 建成之后由校企共同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 根据需要, 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员工的培训工作。这种合作方式和第一种合作方式基本相同。例如, 青岛供电段于2009年提供整套的变配电设备, 和学院合作建设了铁路供电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为铁路变电、铁路配电等实训, 2009年铁路供电工程公司提供整套设备, 由学院提供场地, 合作建设了接触网工实训基地。

第三种形式, 根据校企理事会的章程和校企合作协议书的规定, 学院在企业设置顶岗实训基地, 这种合作形式有效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 职业技能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企业的收益就是根据协议优先录用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毕业生为企业员工。例如, 学院先后在唐山机务段、天津工务段, 南仓工务段、北京站、天津西站、北京动车段等单位设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校外实训基地46个, 其中, 北京铁路局南仓站和天津工务段被天津市教委命名为天津市职业院校校外实训基地。

4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成果分析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本着共建共享、适用性、规范性、多元性、先进性的原则, 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为一体, 满足了校企多方面的需求。

4.1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弥补了学院资金投入的短缺

职业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正如本文开始分析的那样, 资金的不足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 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财政支持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 职业院校自筹资金比较少, 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行业和企业的支持, 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吸引行业和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技术需求而对职业院校进行资金投入, 企业资金投入的收益就是得到职业院校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使校企合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4.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习实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首先要满足企业的需求, 这也是企业积极参与的源动力, 否则企业就没有参与的热情, 企业根据自身的职业标准和岗位技术需求, 来规划和建设实训基地, 使实训基地技术标准更符合现代化岗位能力需求。学生在这样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 更有针对性, 有助于学生对岗位技术标准理解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说, 更能适应岗位技术需求, 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今后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3 提高学院培训能力, 推动技术服务工作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增加和丰富了学院实训基地的数量和种类, 为学院开展面向企业的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提供了教学资源, 丰富了教学手段, 提高了教学质量。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 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 近三年来, 年均培训5000余人次。先后于2001、2003、2008、2011年四次承办国家商务部援坦赞铁路高级技术人员培训。

4.4 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学院依靠丰富的教学资源, 承建了铁道行业第十五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天津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第61所, 可鉴定初、中、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5个等级74个铁路特有工种及通用工种的技能鉴定, 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为实施“双证书”教育创造了条件。这两个鉴定机构每年承担国家鉴定任务7000余人次, 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4.5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机制以及在此机制下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丰富了学院的办学层次, 扩大了学院的办学规模, 提高了学院的经济效益。学院不但承建了两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而且还是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单位;铁道部机车司机培训考试基地和高速铁路技术培训基地;商务部坦赞铁路高级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建设部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北京铁路局和中铁六局职工培训基地, 学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5 结束语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支持, 通过开展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 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建设, 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道路。

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 使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学院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的职业能力显著提高, 2011届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100%。

近三年毕业生平均首次就业率为95.5%。订单培养人数达到在校生总数的44%以上。截至2012年5月, 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95.1%, 签约率78.1%;2013届毕业生的签约率69%。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斯公司的《天津市高校毕业生质量2011年度报告》显示, 我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5.3, 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 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70%, 企业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在各类高职院校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生存和发展。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铁路交通运输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 以契约约定的模式, 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建设、开发实训基地, 实训教学效果良好,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契约,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戴桂荣, 张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9) .

[2]王平双.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2) .

[3]丁怀民, 樊哲民.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和实践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0) .

上一篇:唇腭裂畸形下一篇:休闲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