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

2024-12-10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共5篇)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 篇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初中思想品德课正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学科。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一改往日机械而被动的灌输, 而是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富有活力与开放的教学,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内化, 这样才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道德。 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浅谈如下几点: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

正所谓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育并不只是言传, 更为重要的是身教。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注重言传, 更要身教, 只有言行一致,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 为人师表,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如要求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学习, 教师首先就要对生活、对学习充满激情;要求学生礼貌待人, 教师首先就要文明用语、与人和睦相处。

言传不如身教, 尤其是对于思想品德教育, 教千遍万遍不如做一遍, 为此教师要将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 要以教师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行为来感染学生, 这样才能避免枯燥而机械的理论说教, 以身立教, 以德育人,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全面提高。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 不仅要向学生展现独特的教学技巧与教学风格, 还要向学生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美好的心灵, 让学生可以在教师身上看到道德的闪亮, 这样才能实现渗透德育教育于无形, 才能更加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胜心, 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生之中树立榜样, 以此来发挥学生榜样的激励作用, 以此来带动学生整体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感人事例, 更具真实性与亲切性, 学生更为熟知,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上取心, 更能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教学实例, 这样既可以化解教学的枯燥性, 避免机械的理论灌输, 而是将行为与准则联系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加有目标, 有动力, 让学生自觉地向榜样看齐。 这样可以大大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积极地参与学校与社会区所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从而培养学生愿意参加、热爱公益劳动的情感, 取得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三维教学目标。 这正是榜样的积极带动作用, 是传统的理论说教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情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层次来进行德育教育, 只是向学生讲解一些道德规范, 而没有必要的情感参与, 学生只能是记忆于脑中, 而无法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

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与情绪主动参与, 让学生处于思维的最活跃状态, 学生才能主动思考, 能够将所学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 通过不断思考、理解与消化从而能够将这些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实践, 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机械地讲述教材, 而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带动学生的参与。

引入音乐, 音乐是一种艺术, 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能够以特殊的旋律、节奏来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信息, 尤其是情感, 一曲委婉动听的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起到强烈的渲染与烘托效果。 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相关的音乐, 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教学中来, 同时又可以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 引入关于亲情的歌曲, 如《烛光里的妈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常回家看看》等等, 悠扬的旋律、欢快的节奏都可以向学生传递浓厚的亲情。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更加深刻地体会亲情。

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这不断变化的生活世界正是教学的源泉。 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生活, 审视教学, 要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大大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同时也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更能形成自觉行为。

四、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知行合一, “ 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扩展知识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生活经验, 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德育教育来说, 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为此, 我们的教学要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实践舞台, 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如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家庭活动等,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亲身去体验、去感受,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形成自觉行为。

例如, 开展网络对于初中生利与弊的调查与研究, 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与运用网络;深入工厂街道开展环境污染的社会调查,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走进养老院送爱心活动,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热心助人的情感等等。 课外有着更为广泛的空间, 这正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手段。 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小舞台与生活的大舞台结合起来, 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强化学生的亲身感受。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见闻, 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开阔, 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将这些行为准则转化为自觉行为, 这样才能取得德育的成功, 才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 篇2

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

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要求党团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人觉得对政治老师和班主任应该花大力气,还有人感到这意味着学校要更为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所有这些,对于落实德育首位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研究学科教学的教育性,探索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和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德育渗透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讲水资源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1.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如有计划的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装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5.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地理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理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化合与分解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6.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

7.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扫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8.推荐读物法

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历史课,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昨天、今天、明天〉等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教育。

9.开展活动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大、中、小队活动和各种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10.审美教育法

现行中小学教材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自然、地理展示的自然美,音乐、美术、语文展示的自然美,历史、政治展示的自然美,还有数学、理化展示的理性美,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初中时期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让青少年培养高尚品行的启蒙学科。思想品德课集德育与智育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新形势,新的教学模式下,将德育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方向对今后初中生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诚然,在现阶段,我国没有正式的德育教学课程,唯一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就是通过在课程上的思想品德课进行教育,因此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有效的德育培养手段和途径。那么怎么进行德育渗透呢?

初中一年级,是刚刚开始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主要是从学生心理上进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心理态度,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懂得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重自信的健康信念。再者,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除了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法律常识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国家立法的母法,还要使他们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法律就是比纪律更高一层次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没有了法律就没有秩序,就难以实现人与人的平等。还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的良好素材。

经过调查发现,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同时,让其坚持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政治日记,对其思想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教育有着明显的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走出去、引进来,亲身体验,感悟社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在我国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进行植树,在清明节带领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等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植树节中,可以让学生懂得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的重要意义;从扫墓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信念。

三、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渗透

每个学生从小的成长环境不同,对其人生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初中生的思想德育教学中应积极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对初中生德育教学的深刻素材,从而让他们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再则,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要实事求是,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要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从青少年时期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在当今社会,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化普及,繁杂的信息很容易就可以融入社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这些已经成为对青少年德育极度严峻的挑战。作为人民教师,尤其作为思想德育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狠下药,下猛药。更深刻、更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潘永芳.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渗透德育[J].广西教育,2012(10).

[2]赵岐山.问题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1(06).

[3]秦建春.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渗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9).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 篇4

一、课程“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和法律、健康心理、国情国策等基础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者与接班人必备的基本知识。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与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必备的方法与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培育自尊自信、坚强乐观的健康心理;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所必备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

同时,“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公民道德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内容,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品质等中学德育的内容要求,又接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公共理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学德育课程与大学德育课程的整体衔接。“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的习得,使之与“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联系起来,说明学科能力的提高是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现实问题的辩证思考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理性的思考中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公民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兼顾了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上海“两纲”教育关于国家观念、公民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综上所述,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就是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由浅入深地获得社会基本道德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逐步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领会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公民意识,形成健全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定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二、推动课堂教学改进,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1. 合理制订目标,突出育人要求

教师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应树立严格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意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总体设计,突出育人价值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凸显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要着重培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要着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认真研读教材,挖掘育人内容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载体。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和领会教材中关于上海二期课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尤其要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两纲”教育等重要文件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重视研究教材每个栏目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用好这些教材,实现育人价值的目标。例如,进行《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教材阐述的重点——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全面思考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理解其辩证关系,结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变化,联系生产力发展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客观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3. 深入分析学情,加强育人针对性

教师开展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精选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了解各种观点背后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努力践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学科知识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展现学科的理论魅力。例如,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模糊认识,不回避人大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制度性质、制度设计等方面,深刻认识人大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了解人大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分析制度执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大制度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 开展实践探究,践行育人价值

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必须通过学生的行动表现才能固化,而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主体过程。教师要重视教材中“实践与探究”单元的活动落实,精心设计和实施活动方案,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中获得多种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结合《商业银行》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周边的银行业务,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了解商业银行的作用,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

5. 重视时政教育,拓展育人内容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社会、获得社会体验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观察和分析时事政治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师还应结合时政教育,组织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拓展育人内容。例如,结合《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生动具体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实现“中国梦”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意义。

6. 实施多元评价,激发育人动力

教师要推进实施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指标综合、具有过程性且激励性的学习评价。评价重点要从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品质、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表现等领域,既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要尝试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的指标进行追踪,把握学生发展的完整过程;学习评价要凸显学科特色,把对时政教育的考核、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列为本学科的重要评价内容,使评价成为促进育人价值有效落实的重要动力。例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真实地记录学生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性表现,将认知考查和行为表现有机结合,如实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状况。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措施分析

一、前言

音乐不但承担着传播知识的目的, 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尤其是对学生高尚情操形成的重要作用。采取更加积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审“乐”能力, 陶冶学生心灵情操, 将实际德育需要寓于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同时满足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水准。

二、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一) 深入发掘德育因素, 积极传承核心价值

任何教材本质上都具有德育性意义, 音乐教材也是一样。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处理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 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声音动作来激发学生共鸣。例如, 在进行《凤阳花鼓》演唱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这首歌实际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味到地方风土民情, 之后教师可以用节奏明快的音乐来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最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行处理, 实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升华;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史,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不易, 以此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让学生在歌曲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入的体验, 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 借助音乐情境, 陶冶学生情操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为学生营造生动的音乐情境, 为学生传达高尚的音乐精神。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情绪更多地是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的精神面貌、对音乐的感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美好的音乐意境,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自身对课程感悟的角度出发, 实现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

(三) 灵活组织教学, 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音乐教学一般是唱歌、乐理以及欣赏等综合性训练, 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并不是只能够完成一项任务,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实际作用以及音乐作品相关介绍, 来引导学生产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音乐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升华音乐内涵。

例如, 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以及作者希望通过黄河形象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愿望。作者能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如此宏大的音乐作品, 体现出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更加高尚的人格, 渗透着作者强大的爱国情感。借助一系列人物作品、人物介绍, 有效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 积极倡导课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及重要延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合唱队、舞蹈队以及器乐队等方式来实现德育活动的有效延伸。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歌唱效果。在进行合唱练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利用每一个声部来体现出成员音色, 充分利用学生音色特点来实现各个声部音色一致, 要保证学生每一个声部换气协调一致, 保持良好的合唱效果。

课外音乐活动可以升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音乐课程, 教师可以在合唱训练中让学生了解实际的乐理, 在实际训练中充分考虑到集体利益, 更加听从指挥, 提高学生责任心, 提升实际的合唱质量。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教师需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动地位,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以及课堂学习主动性, 积极组织课外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努力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 通过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德,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巧玲.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11) :17.

上一篇:Firefox下一篇:实验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