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标准(精选12篇)
中德标准 篇1
2 015年2月6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和德国标准化协会(DIN)共同主办的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修炳林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国家标准委工业二部主任戴红和德国标准化协会董事会成员马奎特先生(Mr.Marquardt)共同主持,国家标准委、中德电动汽车工作组专家、国内外相关技术机构专家等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田世宏表示,电动汽车是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新的里程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并出台了具体指导意见,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他指出,标准化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国家标准委会同国家工业信息化部、科技部、能源局等有关部门,构建了部门间的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共同推进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设施标准体系建设,已发布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8项,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委将继续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地方管理机构,产、学、研各界,不断完善我国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为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规范,同时也为全球电动汽车标准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田世宏强调,中德两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在电动汽车标准化上有许多共同需求,面临着诸多共性问题。近年来,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合作成果显著,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合作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会议总结和回顾了中德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示范推广、气候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广泛合作成果和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现状、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修订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等相关情况。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产品技术提升、市场环境培育、商业模式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底,中国累计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11.9万辆,年度产量达到8.49万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部分城市和区域逐步形成网络,截至2014年6月我国共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593座,交直流充电桩2.7万个;国家、地方支持政策陆续出台,系统部署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工作;充电设施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充换电和充放电设施标准体系分别为58项和20项,标准计划项目51项。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中国专家积极参加了IEC/TC 69(电动道路车辆和电动载货车技术委员会)、IEC/ TC 23(电器附件技术委员会)和ISO/TC 22(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等有关工作组的工作。
近年来,中德在新能源汽车各相关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展延伸。在研发方面,2010年6月中德共同启动了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相关研究及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示范推广方面,2011年6月中德签署了关于可持续交通、节能减排和创新交通技术的谅解备忘录,为双方开展对口示范城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继续深入开展城市间电动汽车互动示范运行方面达成了共识;在支撑环境体系方面,中德签署了关于气候保护和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明确在商业模式创新、可再生能源融合、低碳交通体系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
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瞿国春、德国联邦经济部创新与信息技术司副司长杨森博士(Dr. Janssen)进行了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推广、标准制定等情况和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成果。
德国标准化协会马奎特先生介绍了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工作组第三次会议成果。中德双方多名专家就电动汽车领域的具体技术问题做了相关报告,并与参会专家互动,展开深入的技术交流。最后,德国标准化协会马奎特先生和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二部主任戴红对当天的会议作了全面的总结。
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工作组成立于2011年,负责协调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促进中德双方对于电动汽车相关标准化项目及成果的信息交流,提高双方在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上的相互了解。在2月5日召开的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工作组第三次会议上,中德双方就今后的合作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组合作机制。建立工作计划的定期更新机制,按照电动汽车国际标准化需求以及中德合作需求,适时拓展合作领域。二是继续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的合作。在电动汽车充电和通讯协议相关国际标准、电动汽车及电池安全国际标准、电动汽车换电国际标准等领域,中德双方将继续深入交流,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快进展。在大功率交直流充电、感应充电、电动汽车消防安全、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等新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实际应用。
中德标准 篇2
上午十点到公司笔试 时间一小时
第一部分是数字逻辑 两排数字 隐去部分 看规律填空 难度一般 时间有点紧 从易到难
第二部分图形排列 就是方块三角圆圈按一定规律排列 找出规律填空缺的 比较简单
第三部分是文字推理 都是一些逻辑、集合的问题 也不是很难 画画图就可以了 按条件
排除也可以
第四部分是英语能力 就是阅读理解选择题 前两个是图表报告 最好准备一下商务英语
看起来会亲切点 后面就类似六级的阅读题 时间抓紧点够的`
中德标准 篇3
关键词:中德智造中德经济关系;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从1972年中德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济关系曾受冷战影响,有些停滞。但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两国的经济合作一直保持稳定而迅速的发展。贸易形式由民间、半官方进化到官方等多元,贸易额呈现逐年增长,经济合作范围从贸易,到经济技术、投资,发展到现在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这两年,中德两国首脑互访,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的跨越式发展。
一、“中德智能制造”——当德国“工业4.0”遇上“中国制造2025”
(一)德国“工业4.0”的提出
德国“工业4.0”由德国产、学、研各界共同制定,是以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高科技战略计划。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成立专门工作组并发表《保障德国制造业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并由2013年12月由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细化为“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目前,“工业4.0”已上升成为德国的国家战略,预计投入2亿欧元,成为德国面向2020年高科技战略的十大目标之一。
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互联网高新科技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实现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旨在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數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活动领域和新的合作形式。在德国人心中,此次的制造业技术革新是制造领域的颠覆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故称之为“工业4.0”。
“工业4.0”战略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生产”,即领先的供应商策略。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旨在构建遍布德国不同地区、涉及所有行业、涵盖各类大、中、小企业的高速互联网络,并通过这一网络实现德国各类企业的快速信息共享,最终达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实现更为专业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智能销售”,即领先的市场策略。旨在实现商业企业与生产单位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拉近德国制造企业与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之间的距离。“工业4.0”战略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①
(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
2014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首次提出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设想,这被外界认为是制定中国版“工业4.0”的规划。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是我国提出的首个关于制造业发展的十年规划,也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其战略任务和重点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等9项,旨在通过特殊政策和制度优势,突出创新驱动,依靠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中国品牌,形成中国创造,推出中国质量,完成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将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将智能制造、互联制造、个性化制造、绿色制造结合起来,推动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金融扶持、财税政策支持、制造业对外开放、支持中小微企业、组织实施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最终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从资源依赖型、环境破坏型、劳动力与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树立我国制造业品牌。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层面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乃至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携手并进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德,中德两国确认发展互利的创新伙伴关系。同年10月,两国共同签署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将2015年确定为“中德创新合作年”,约定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新四化”以及教育、环保、交通、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创新合作,重点围绕“工业4.0”开展合作。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两国宣布,将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发展“中德智造”,明确负责双方开展该领域合作的牵头部门,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自愿、平等的互利的合作,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达成双赢。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表示,“在‘工业4.0’智能制造方面,中德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德国是传统制造业强国,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乃至欧盟经济的支柱,产值规模占德国GDP总量的20%以上。其机械和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自动化水平及产品质量全球领先,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3.0,大部分企业都处在向4.0发展的阶段;中国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发展基础薄弱,在自主创新能力、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等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企业处于2.0到3.0的发展阶段,但中国具有庞大的制造业市场和广泛的制造业基础。可见,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优势互补是实现共赢的关键。
二、“中德智造”开启中德经济合作新篇章
21世纪以来,中德经济关系大体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尤其是在欧盟成立之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德国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国,以及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国和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还是近4年来对华投资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中唯一的欧盟国家、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欧洲国家,以及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FZ)和无偿赠款(TZ)最多的欧洲国家。②目前,贸易是中德两国经济关系中最大的合作领域。
三、结语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携手共进,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提升两国综合实力的明智之举;是实现两国优势互补的共赢之策。翻开了两国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关系、加强经济合作的新篇章。“中德智造”,代表的是中德两国经济关系的深化,更是中德全方面战略合作的重要开端。
目前,中德关系正处于“恋爱期”,创新驱动的科技合作正日益成为“恋爱中”的新动力。然而“中德智造”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问题,它将会涉及政策、就业、教育、法律、安全等社会的诸多层面。两国的合作共赢,仍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外交学院)
注解:
① 本节参考:德国政府下属高科技战略网站,http://www.hightech-strategie.de/
② 玛丽娅娜.中德经贸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11.
参考文献:
[1] 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机械工程导报》,2013年10-12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全文),2015年5月8日.
中德节能示范园 篇4
“中德节能示范园”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合作的节能住宅项目, 由辽宁省省直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开发, 总建筑面积44640平方米, 共计6幢板楼, 以科技节能, 健康环保的中小户型为主。项目位于沈阳市于洪区大二环以南、处于长江街、黄河大街之间, 众多教育、医疗机构环伺周围, 毗邻北陵公园, 依傍北行商圈、乐购超市, 购物休闲两相宜。
中德节能示范园由德方专家全程参与指导, 在建筑规划上以人文观念为重点, 充分利用建筑新技术, 集健康、环保、绿色、科技、节能为一体, 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 提高环保能力, 改善人文生态环境, 相应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构筑了时尚的人文居住社区。
中德节能示范园是辽宁省独家节能达70%的住宅, 最大特点是“会呼吸的房子”——采用新风系统, 通过性能良好的风机和气流控制系统使室内新风的交换完全得到控制。在不开窗的前提下24小时不间断地将新鲜空气送入屋内。中德节能示范园充分利用地球浅表热能, 采用地源热泵高效节能空调设备, 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外墙采用最新建筑保温技术, 室内保温好冷热不流失;园区照明全部采用太阳能;使用节能电梯, 是真正会呼吸的健康节能住宅。以节能低碳高新科技的成功应用入选中国房地产低碳行动示范工程。
信息技术中德育渗透 篇5
杨 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应该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共同学习,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
1、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演示与实践、任务驱动;
2、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采用交流、互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3、熟练操作计算机:给他们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获取信息、完成任务,重点培养这类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带动一、二类同学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互助合作精神。
(二)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组。在上信息技术课时,采用兴趣分组,让每位同学在各自兴趣小组中进行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个性。
这样,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在合作中进行了探讨与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理解了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远离网吧,珍惜前程”的幻灯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1.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更应该倍加珍惜;对时间负责,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的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良好的言行造就良好的德育,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前途负责。2.对别人负责。因为现代社会最讲求的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所以同学们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努力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这样社会才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3.对家庭负责。家庭是养育自己的摇篮,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负责。作为学生,以最好的成绩和表现向家长汇报就是最好的负责。
4.对集体、社会、国家负责。作为学生,首先要遵守班规、校规、校纪,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更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有修养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中德白电战 篇6
“在国内的白电市场上,基本上是中国品牌与德国品牌之争。”家电专家、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告诉《英才》记者。
博世西门子正是德国品牌的代表。从2002—2008年的六年间,西门子家电在华实现了每年25%的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销售额仍同比增长18%。
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博世西门子还启动了新一轮的中国市场战略,在未来3年时间里,每年在华至少还将追加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盖尔克告诉《英才》记者,在中国市场的目标是,各产品线在其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前3名。
进入2010年,西门子家电再次加速,截至今年5月,较去年同期实现了超过50%的增长。旗下另一品牌博世家电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也基本都超过50%。
作为在华第一外资家电品牌,博世西门子将会如何应对海尔等本土企业向高端市场的发力?哪些领域将成为它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促销背后
“成功对于西门子来说不是路径问题,而是时间问题。伊莱克斯好像一直是在寻找一条路径,比如做OEM、中国区换高管等。”罗清启如此评价西门子这个德国品牌与伊莱克斯这个瑞典品牌在中国战略的不同。
全球最大家电制造商伊莱克斯1996年全面进入中国,最初阶段它也曾定位高端,但由于市场未立见成效,就转变战略改打价格战,对其品牌造成一定的伤害。其中国区的最高层在过去11年中经历7次换帅,期间不断有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今年,伊莱克斯宣布与国美、苏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一做法也与去年提出的聚焦区域市场,大力发展自建渠道的做法背道而驰。
与伊莱克斯频繁变动的人事和市场策略相比,盖尔克自2002年以来就开始负责博世西门子在华的业务,西门子和博世家电也一直坚守自己的高端定位,它的价格在零售市场也是最为坚挺的。
今年5月,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借助苏宁全国冰箱节,拿出其旗下西门子和博世包括冰箱、洗衣机在内的21款产品,进行了三年来首次大范围降价促销,降价幅度最高达到20%。而它的前一次大规模降价还是三年前西门子全球160周年庆典期间。
冰箱、洗衣机正是西门子家电传统的优势领域。根据中怡康的数据,西门子冰箱在国内市场排第二,洗衣机排第一,尤其是在滚筒洗衣机领域,以30%左右的份额长年排名第一。
罗清启认为,不要把这次降价看作一次简单的市场推销活动,博西通过价格调整,是希望获得一定的本土优势,这是一个战略举动。
在他看来,金融危机之后,汇率的变化导致本土品牌在海外市场盈利下降,在国内市场降价将使处境更为艰难,为了获得一定的溢价空间,就往高端延伸,却苦于缺少品牌的拉力。而像博西这样的高端品牌,当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的时候,进行价格调整,借力更大。
盖尔克告诉《英才》记者,高端产品的价格浮动往往会引起关注,但企业进行价格调整、促销行为是很正常的举动,例如当新技术出现时,就会对旧型号进行促销或降价处理。
市场人士认为,所谓高端并不是仅指价格比竞争对手高,而是有能力提供给消费者具有更高价值和能力的产品。据博西家电中国销售总经理吴建科介绍,西门子家电的平均利润是在12%左右。
高端扩张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沈伟认为,在彩电市场,由于占成本七成的面板受制于外资品牌,本土品牌竞争压力较大。而在白电市场,国内的产业链上下游较齐全,成本容易控制,受技术限制较少,本土品牌竞争力更强。
博西家电正在受到国内品牌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根据中怡康的数据,今年1月,西门子冰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为15%,到今年6月即下降到11.2%。在冰箱领域,海尔是处于绝对的领导者地位,以30%左右的份额位列第一。
张沈伟说,家电是注重规模的行业,外资品牌随着份额越来越低,成本就会较高,只能走高端路线。
事实上,冰箱、洗衣机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冰箱尤以中高端产品增长最为迅速,这五六年来,博西家电一直在国内进行产能扩张。2009年9月,位于南京的博西家电园新滚筒洗衣机工厂全面竣工投产,将其在中国市场的滚筒洗衣机年供给能力提高了80万台;2008年3月,在安徽滁州总投资3亿元的博西全球最大的双开门冰箱项目正式投产……
除产能扩张之外,盖尔克说,开放式厨房理念和嵌入式厨房电器是未来博西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嵌入式厨电以及与高端楼盘合作正在成为西门子家电保持高利润率的新方向。罗清启说,这种做法是一个趋势,因为单独地卖硬件,价格透明度高,面临的问题较多。如果做解决方案,再加上独特的品牌,能给企业带来差异化的利润。
2008年,博世家电就曾与龙湖地产合作,为其170套别墅提供全套的博世家电,博世希望从2009年起的三年中,通过楼盘渠道的销售额可以占到其在中国总销售额的四成以上;西门子家电也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与高端楼盘的数百个项目进行合作。
西门子家电进入中国市场已经14年,主要定位在大众化市场;博世家电2004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它的定位更为高端。2008年,博世开始正式运作博西旗下的超高端品牌“嘉格纳”。
中德企业文化差异 篇7
中国社会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中国的传统管理者以儒家文化“和”的理念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而相对将经济的发展放在次要的位置。所以, 自古以来, 中国的传统管理者都重在对人的管理, 于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出一套管理人、调节人际关系、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的特殊的方法。反映在企业管理中, 就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理念的形成,
反观德国, 其发展市场经济已经多年, 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成熟的管理文化体系。首先, 其管理文化是规范负责的文化, 所说规范就是依法治理, 讲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杜绝随意性和灵活性。其次, 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影响, 基督教给欧洲提供了理想的道德规范, 对德国人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德国人的博爱、平等、勤俭、节制等价值观念,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宗教的影响。最后, 德国人特有的冷静、理智和近乎保守的认真、刻板、规则的文化传统, 也明确地反映到了他们的企业文化中。说其特有, 是因为这种特点的德国文化, 明显不同于美国自由、个性、冒险的企业文化, 也区别于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 下面具体加以分析。
二、中德企业文化差异具体分析
1、思维模式
传统上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形成思维方式, 一般是先求共识、再论差异, 反映到具体的工作方式上, 尤其在商务方面, 就成了先务虚、再务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这种思维方式有其优势, 可以使双方谈判更具有灵活性, 不为细节所困, 但这让喜欢单刀直入式谈话风格的德方人员觉得别扭, 德国人讲话习惯开门见山, 不拖泥带水, 不转弯抹角。他们认为中国人的客套都是废话, 是兜圈子。在中德合资企业交流中, 偶尔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本来很简单明了的问题, 德方与中方交流时, 随着中方领导的阐述和问题的深入, 德方人员倒越来越糊涂了。另外,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更讲究大而化之, 更讲究从全局观念出发。有些中国企业只看大方向没问题, 一些小细节不会顾及。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能动性, 多途径实现工作目的。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容易造成投机取巧, 细节问题太多, 容易积重难返;成功缺乏牢固的基础, 很难复制。这在许多传统的讲究扎实工作、步步为营的德国人看来, 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2、做事风格
在中国企业中, 规章制度往往得不到领导者的足够重视, 所谓“法理不外乎人情”, 即使执行正式的规章制度时, 也常常由于某些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而被灵活变更。正式制度的作用被弱化, 相应的, “人治”的作用就要增强。所以, 领导者个人的偏好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反观德国企业, 员工和领导者都习惯按章办事, 每项工作开始之前, 相关的工作人员会用大量的时间开会讨论每一个细节, 直到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以及具体的时间, 然后工作就会按部就班的进行。如果中间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除非情况严重到不可自行解决, 否则领导和员工都不会对原有的计划作出改动。德国员工在工作时态度是相当严肃认真的, 他们不喜欢开玩笑、闲聊, 认为这是对工作的不认真, 尤其是在开会的时候。德国企业的员工非常遵守时间, 他们准时开会, 准时接送文件, 准时配送货物, 每天他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时间表, 也习惯于按照时间表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常常被其他国家的人视为僵硬、呆板、不会变通, 但是德国员工坚信详尽的程序和规则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并且只有遵守规则, 工作才会有秩序的进行, 不会陷入混乱和不可控制的局面。八小时工作时间内, 德国人会尽力的工作, 但下班后就是自己的时间, 希望能够独享自己的个人空间, 家庭生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希望有别人打扰, 包括工作方面的内容也会尽量避免提及
3、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 中国人都表露出惯于利用“关系”的行为方式特点。比如找工作、看医生、寻旅行社都会习惯性的先看看有没有“关系”。这里的“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关系与交友网络。中国人十分看重非正式渠道的关系, 并以此作为其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本。与“关系”紧密相连的还有“圈子”的概念。中国人社交中有所谓的“圈子”, 从表面上看, 大家好像平等相处, 一团和气。但实际上, 尤其在一些非常时刻, 圈内圈外对许多人有很大的区分。在德国, 业余时间在大街上游览时, 喜欢成群结队在一起的大多是东方人, 比如中国或者日本游客。这就反映了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 一个人默不作声的做一些事情, 很多中国人会觉得索然无味。反观德国企业文化, 往往会突出个人主义, 同时领导和普通员工之间等级观念不显著。在德国企业里, 只要是为了工作需要, 普通员工也会和自己的上级据理力争。有时会发展到强烈的语言冲突, 甚至面红耳赤。可是事情过后, 会一切风平浪静, 双方会一切归于和好, 继续合作。同时工作上的争执一般会仅仅限制在工作层面上, 不太容易发展为个人攻击, 更不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工作态度
德国人行为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合乎规矩, 遵循条理。在德资企业, 如果你留心观察德方人员的办公桌, 你会发现文档材料排放整齐, 拉开抽屉, 钉书器、胶水等办公用具都有特定位置, 码放的整整齐齐。用完后, 都会放到原来位置。德国人工作的严谨认真是举世闻名的。在工作中, 德国人习惯做计划, 时间节点会特别的精确。即使是一些小的事情, 德国人也会一丝不苟的列出计划。在工厂里你会经常看到, 为了检查或者保养设备, 德国人会整个身体钻在机器下面, 油污灰尘全然不顾。对设备会像对待婴儿一样细心的呵护。
三、结语
总之, 在中德合资企业中, 作为企业管理层, 尤其是管理人员, 了解和认识对方的管理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领会并能恰当的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整体而言, 中德双方的行为都有自己的特点, 都受自己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 没有区分孰优孰劣的意义。对中德合资企业来讲, 关键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差异, 达到双赢的效果。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显著提高, 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来到中国投资, 建立中德合资企业。由于双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管理文化的差异, 加上德国企业文化具有典型的独特性, 造成中德双方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鉴于此, 本文对中德企业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文化,德国,中国
参考文献
[1]、宋莉, 张德, 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及形成, 特区经济。2005, (10)
[2]、林帆, 现代企业文化的新趋势, 工业企业管理。2007, (2) :112-113
[3]、孙彤, 组织行为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中德会展经济对比研究 篇8
德国的会展也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随着工商业迅速发展, 作为具有高社会受益、低投入、零污染的会展业成为工业国家现代服务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经济支柱。与德国这一会展强国相比, 我国的会展业开办时间短, 还处在会展业的初级阶段, 因此通过对德国会展业与我国会展业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中国会展业的不足, 有利于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
1 中德会展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对比
(一) 德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德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会展强国, 全世界有三儿之二的顶尖会展都是有德国举办, 进入全球会展十强的会展企业, 就有二分之一属于德国;而且五大全世界最大的展览中心, 有四家属于德国;在全世界营业收入最大的十个会展企业中, 有六家属于德国。当前德国有260万平方米的室内会展面积, 占全世界总室内展会面积的五分之一, 同时拥有十个大于十万平米的会展中心。每年借助会展这一平台, 德国为全球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二十万以上的生产商和参展商提供面对面交流的场地。每年在德国举办一万场以上的商贸会议, 参加会展的人数也是高达二百五十万人之多。
德国会展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在100多家会展企业中, 有五分之三的企业能够开办国际性会展。每年在德国本土开办的国际性会展就多达140场, 吸引了16多万的参展商来参展, 其中国外占九万多, 同时有700多万的摊位被参展商租赁。
(二)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初, 我国国内有4300个颇具规模的会展项目, 其中有1344个占地面积为一万平米以上;有两千个会展项目在国外申请成功;国内总共有316个会展场馆, 有500平方米的室内总面积, 其中大于五千平米的会展展览馆有145个, 据有关预测每年开班会展而取得的收入高达150亿元之多。在区域分布图来说, 会展业较为活跃的地区有: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北京、广东、辽宁等。
近几年来, 国内会展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这主要体现在建设会展展览馆的规模逐渐扩大, 其中国内已有150多个大中型展览馆, 且有超过三百万平米的占地面积。
2 德国会展持续稳健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给中国的启示
(一) 德国会展持续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德国展委会统计得知, 在参与展会时, 有一支常年参展的企业队伍作支撑。这一支队伍是德国会展业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该队伍企业有六万家企业组成。他们扮演者参展商和采购商双重角色, 他们已经将参展视为扩展业务和营销的必备工具。
较好的地理位置以及精湛的制造信誉, 吸引大量客场前来参展。德国位于欧洲中部, 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其会展的范围包括欧洲大陆, 地理位置绝佳是德国会展业持续稳健发展得有又一重要原因。通过统计得知, 在德国参展商中, 有六成以上都是来自于欧洲各国。同时, 无数客商往来密切离不开德国精湛的制造技术以及良好信誉。德国会展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 是三分之二的顶尖会展聚集在此的又一因素。
拥有规模大、功能强的会展中心作依托。当前, 德国拥有的会展场馆有70多座, 其中包括25个大型展览场地。室内展厅的占地面积总和大于260万平米, 室外场地则是100多万名米, 总展览场地的面积超过360万平米。
(二) 德国会展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分析德国和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以及德国会展业能够持续稳定增长因素的致, 德国的经济发展与会展业密切相关, 每年的会展业营业收益多大26个亿, 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社会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在我国通常是政府干预会展的运营, 而德国则是采用公司运营和市场化经营的管理模式, 政府在会展举办的整个流程中只是一个牵线搭桥, 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能够更好合作的功能, 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展览场地。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下,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会展公司的发展空间, 能够将一批优秀专业的会展工作人员培养起来。这样不但提升了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使德国会展的国际效应得到提升。因此, 在我国举办会展时, 政府的扶持非常必要, 但不能"过度"。
根据第一章得知, 德国的外商参展商就有9万多家, 这也说明我国的会展想要迅速稳健发展, 就必须遵循"走出去"战略, 面向全球扩展业务, 要用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市场变化, 从而把握先机, 更有利于找出会展的优势。同时培育出一批专业会展人员, 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3 结语
本文通过中国和德国的会展现状进行分析得知, 德国是全球会展发展强国, 然而我国会展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同时, 德国的会展业发展带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分析德国优势因素来找出我国会展发展的不足, 是我国会展业迅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石芳冰.中德会展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比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2014.
中德MP合作延伸项目签约 篇9
2009年7月24日, 对MP项目第一期培训企业江门市二轻集体企业联社林伟勤和北京爱思泰克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周从章来说, 是MP培训项目撒下的种子破土萌芽的一天。他们的企业联手和北京理工大学冯长根课题组签订了“离子交换纤维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合作协议书, 这一MP合作的延伸项目将在广东省江门市落地开花。项目以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为依托, 通过江门电镀厂示范平台, 利用离子交换纤维电镀废水处理新技术, 较好地满足企业废水处理与重金属回收的需求。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军民结合推进司, 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的有关领导和江门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出席了签约仪式。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贺信说:“这一项目解决了先进制造业中电镀废水重金属污染和循环回收应用难题, 是广东省中小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珠三角产业升级调整的具体体现。”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思考 篇10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 教育都是民族和国家命运发展的关键。一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与其社会进步总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结构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制定。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设计, 必须是一个横向与纵向社会结构协调搭配的设计结果。反过来说, 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与传统习俗、价值观念, 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设计、方针和政策。因而, 国家与国家间的教育布局没有先进与落后之说, 只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并以国家政策作为保障进行广泛推广, 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累计派出赴德职业培训团体上百次, 培训总人数上千人。作为受训人员之一, 在德期间, 笔者不仅完成了具体的课程 (情景教学设计) 设计, 而且在德学习期间的亲身见闻, 使笔者对于中国职业教育, 从教育现状、教育保障制度与良性循环以及教育传统的连续性方面, 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笔者常常提醒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 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成功之“果”的同时, 更应该学习其成功的“因”。因为一种合理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方式, 永远是和其社会制度与文化相结合的, 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一样,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 不同的社会状况与文化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因此, 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时, 应该思考德国社会状况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因果关系。
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出现是社会手工业发展的产物。我国在明朝洪武年间 (1395年) , 随着民营手工业规模化的发展, 在江南出现了手工技术人才的专门化培训, 这是我国规模化职业教育最早的雏形, 也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规模化职业教育萌芽。但我们的职业教育随着历史的变革, 与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一样被淹没在历代王朝更替的大潮中。
1 德国的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得益于西方近代工业革命。1800年, 德国出现如我国明朝类似的职业培训, 随着产业生产的需要, 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凸显, 以师父带徒弟的传统职业教育方式, 被以行业为主的机构大量招收学员的职业培训机构所替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出现, 行业培训又无法完成大批量的人才培养, 培训机构开始寻求与学校合作, 进行联合培养, 加之政府统一的教育经费以及统一的教育制度, 形成了今天德国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学校、政府三者合作办学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其中, 企业是甲方, 学校是委托方, 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制度保障、经费支持与监督。这就形成了德国现在职业教育中赫赫有名的双元制度。其实, 除了双元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与途径, 双元制度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已。
一个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 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就会越高。因此, 职业教育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 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 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会越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显得非常急迫,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对于职业教育者而言, 机会与挑战并存。由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特征与社会特点, 中国的职业教育并不能够完全照搬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经济、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念的角度,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 中德教育的差异
中国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并不是手段、方法上的区别, 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也并不仅是手段、方法上的学习。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有4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与思考: (1) 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制度本身的设计方向) ; (2) 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 (3) 教育保障制度的完善与教育体系的独立价值; (4) 教育理念的延续性与价值导向的独立性。
在我国古代, 社会化教育有2种重要的形式与途径: (1) 由国家行政机构设计, 面向全社会的科举教育 (精英教育) , 它有着现代意义上的学历教育精神, 每一个学习阶段都由权威部门颁发合法的文凭, 如状元、举人、秀才的等级证明, 这种教育 (精英教育) 是整个社会价值导向的唯一标杆, 孔子定义的“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第二》)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导致了知识分子阶层崇尚“重道轻器”的传统习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金字塔教育结构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里; (2) 最为广泛、社会地位低下、不被人们重视的技术 (职业) 教育, 也是国家权利范畴之外的民间途径—“师徒”制度, 它的存在没有依赖国家法定的“学历”证明, 而是一种庞大的、没有成文的行业规则来维持, 凡是入行的人都需要自觉遵循该行业规则, 包括技术的学习与为人的准则, 这是一种最广泛的、普通意义上的技术 (职业) 教育形式, 被统称为“百工”。“国有六职, 百工与居一焉……” (《考工记·总序》) , 这些“百工”就是意指从事各种手工业的工奴, 有的兼指管理工奴的工官。可以想象, 在中国古代, 技术在人们观念中的社会地位何其低下。其实, 古典意义上的 (职业) 技术教育非常广泛, 潜藏于广泛的底层社会中, 师与徒、父与子、兄与弟之间, 随时存在着职业教育的传承, 其社会地位低下、收益微薄, 因此不被社会所崇尚, 但它实际上承载了中国最为广泛的职业传承。
这些特殊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严格的社会分工制度导致了受训人的社会地位、收入与人生境遇。唐代的朝散大夫、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戒子绝艺”就是最好的例子。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结构的变革与社会分工形式的改变, 传统职业模式已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分工带来的职业需求。如是, 职业学校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这是国家行政机构在教育设计上的出发点, 但教育的受众对于职业教育认识却还停留在过去的观念上。
3 中国教育的问题
今天, 中国大部分受教育者还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求学是改变现实命运的重要途径, 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与个人发展命运、人格尊严等同。高考就像一扇“门”, 过不去就成为“坎”, 金字塔形的教育结构决定了教育受众高度统一的受教价值观, 与爬山一样, 越往上竞争越激烈, 受教的价值与成果也就越高。所以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 选择大学是受训者社会地位、利益与价值尊严的综合选择, 而非个人的爱好、志趣与职业规划, 这种现实状况滋生了教育执行部门热衷于大学的等级排名也就并不奇怪了。对于中国大部分教育资源较贫乏的地区来说, 宁愿选择最差的大学也不愿意选择最好的职业学校,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观念使得大学 (常指非职业教育) 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包含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之外的许多特定价值, 导致了中国特殊的受教土壤与教育形态。所以就有了如“久旱逢甘雨, 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等说法。对于受训者来说, 由于教育成本非常高, 以及人们普遍爱“面子”, 常常把自身职业与其社会地位甚至人格尊严的价值观等同起来,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上最差的大学都比上职业学校好。这种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观念 (观念的潜在制度化影响自身的实际利益诉求) 的影响。而相对来说德国却没有这种观念的制约。
在德国, 教育执行部门对于教育的理解、教育结构的设计, 因没有中国高考这样的“同化器”, 让教育受众对于教育途径的认识就如渡河一样, 不同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就像选择不同的渡口。所以德国教育就像一扇窗, 在教育受众的观念中, 从事技术职业与其他理工科职业就像从不同窗户里展望不同的风景一样, 只有专业选择与职业属性的不同, 而没有社会地位甚至牵扯到人格尊严的上下与优劣之别, 这与其整个社会的工业化程度、社会文化习俗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笔者在与德国职业学校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有的学生 (职业学校在校生) 在中学期间是非常优秀的, 他们没有选择大学而是先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原因仅仅只是自己的爱好与人生理想, 他们认为职业学校与大学之间各有优劣, 只是专业类别、学习内容与社会分工不同而已。这在中国就不同了, 今天, 中国的职业学校实质上已成为各类大学的“差生收容所”。首先, 中国人普遍崇尚“办公室类”职业, 忽视“劳工类”的工作。这种观念导致中国职业教育行大学之职的教育现象在所难免。其次,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社会效益”的考虑以及职能鉴定体系的缺失与利益制度化, 使得教育执行单位必须考虑职业设置与招生的关系, 教育受众考虑的是受教育成本与受教育成果的关系, 这些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中国职业教育的生态与发展。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 民族传统的自信与价值观、传统的思维习惯、教育制度遭到了彻底的否定, 教育发展的主要参照与依据, 并不是纵向的社会、文化、行业传统, 而是横向的现实处境。到1949年以前, 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与起因是对传统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因此, 在教育上的所有改革、探索行为的内在性质是各种思潮的反映。1949年以后的60多年间, 改革开放前出于政治原因、改革开放后出于利益原因, 教育的改革其实是各种社会运动的表现。
中国与德国职业教育在制度层面上来说, 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观念、环境等方面, 而是教育精神的独立性、延续性与断层性之间的区别。德国的职业教育, 在教育精神、方向与设计上200年不变, 不管社会发生何种变化, 其教育的原始方向始终独立于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之外而延续和发展。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却是三年一小变, 五年一大变, 在“创新”的幌子下, 教育改革变成为一种运动思维, 其实质还是20世纪以来的民族自卑心理与制度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德国虽然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主要参战国和战败国, 但其文化传统、社会价值导向并没发生根本改变, 其教育始终独立于政治制度之外独立发展。所以, 无论社会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其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没有发生变化。职业教育根本的价值观没有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轻易被否定, 只是在结构制度上进行改良与完善。从这方面来分析, 德国的双元制度与德国社会的文化、经济、人文等发展是相协调的。
4 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
相比中国, 德国不仅是一个职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 而且在职业化的普及程度、职业教育的制度保障、社会文化与习俗方面保证并繁荣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社会对职业培训的投入、职业结构的设计、职业资格的认定与准入, 都有非常成熟的机制与完善的制度建设相配合。以建设一栋民房为例, 需要的职业分工主要有:Statiker (相当于中国的安全验收人) 设计师、木工、漆工、水泥工、制砖工、电工、瓦工、地板工、清洁工等。在这些职业分工中, 都需要有职业准入才能够从业, 否则就是“黑工”。“黑工”不仅待遇非常低, 而且是违法的。而在中国, 其中除了电工需要职业准入之外, 其他的都还是以民间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在延续, 这样的好处是节约了受训者的教育成本, 同时也节约了国家的教育投入。但最致命的缺陷是:由于职业准入门槛低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导致了职业能力的低劣与效率的低下。在我国, 一个初中毕业的孩子跟着大人做一年半载的瓦工, 就可以独立从事瓦工工作了, 没有人说他是否合格, 他们也并不需要自己出钱去学校培训。所以, 在中国的职业学校里,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专业设置是“办公室”类的, 很少有“劳工类”的专业设置, 这是教育执行部门和受训者之间都非常清楚的社会现实, 也是教育执行部门与教育受众均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教育现象。中国这种客观的社会因素, 导致了中国职业教育之路的特殊性, 无法与德国职业教育环境完全等同对待。
5 结束语
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 导致了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普及时间短;中国社会特殊的传统文化与观念情境, 导致了教育观念的特殊性。如近几十年广泛见于中国农村地区的“要想丢掉锄头柄, 就要上大学”等公共标语, 可以想见, 大学赋予人的职业期盼有多高。在中国, 特别是落后地区的职业受训者, 习惯统称职业院校为“大学”, 反映了受训者还无法重视与正视职业教育的真实心理。那么, 与德国的职业教育相比较, 我们该学什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而应该是开阔眼界反观自我, 从根植于中国的现实社会情境之中, 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现行的教育制度来分析与反思。
参考文献
中德老人的文化情缘 篇11
德国旅行,进行文化交流呢?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中国论坛”执行主席斯黛芬妮女士的赞同,她正负责老年人的福利和文化等相关工作。老人的女儿梁红燕此时正是斯黛芬妮的中文秘书,在德国已经生活了十一年,于是,这件事由中德两位女士共同操办,最后决定邀请章程、俞萃然、王纪仪、冯天虹、王松竹五位原大观山的文艺骨干策划组队。对队员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一是要有才艺,二是愿意自理费用,因为德国人希望看到真正的中国民族文化,看到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采,希望在民间寻找符合上述条件的人。
章程找到上世纪50年代的笛友王宗祥。王先生与一批民乐爱好者经常在一起演奏江南丝竹,他们都曾是演奏员,现又都退了休,弘扬民族音乐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大家交谈了想法之后,一拍即合。这样,由大观山人的演唱、小品、书画、中国武术(木兰拳、剑术、功夫扇)、风筝文化交流队伍初步形成。“前往德国我们拥有足够的底气的。”一位队员讲到。
访问中,杭州江南丝竹乐队的老人们受到了此次邀请单位成人教育学院(V H S)的热情接待,访问了吕纳堡市的成人教育学院、老人院、划船俱乐部、欧德曼中学,并且到德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为客人精心安排行程,配备多名翻译,“中国论坛”的执行主席斯黛芬妮始终陪同。
吕纳堡市长沙夫博士也在市政大厅接见了全体成员,并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说,你们这些艺术家的来访,在吕纳堡市引起了轰动。半个月的文化之旅,中德双方就文化艺术、老年人的健康生活、社会保障、业余爱好等多方面成功地进行了交流。访问团的队员多才多艺,各具特长,为德国朋友带去了纯粹的中国民族艺术。第一次站在国外的舞台上,《玛依拉变奏曲》《天路》《新康定情歌》……一首首富有中国特色的歌曲被完美地演绎出来,这些精彩的表演,让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沉浸在中国的旋律中,而每一首歌都让德国的朋友们报以长时间的掌声。江南丝竹演奏《欢乐歌》《春江花月夜》和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更是让在场的每一位德国友人深深震撼。
“记得在皇冠大酒店演出结束时,德国观众掌声不息,久久不愿离去。 ”成员王宗祥在回忆去年的德国之行时,依旧感慨无限。这次访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加深了杭州人民和吕纳堡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而且为今后两城市民间的互访打下了基础,双方当即就决定要每年进行互访。这也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金秋,远方的客人真的来到杭州。
这次杭州之行,身为主人的江南丝竹乐队成员带着德国朋友游览杭州风景名胜、参观养老院,了解杭州老人的休闲生活,体验杭州民间体育、文艺、书法表演。作为东道主,杭州的老年人可谓拿出了看家本领。江南丝竹、四川变脸、越剧清唱……各种中国风,各种欢乐颂。老人们很懂得与德国客人拉近距离,用江南丝竹弹奏起吕纳堡的市歌《石楠花开》和德国电影插曲,远道而来的德国老人深受震撼,瞬间领悟,舞台上下顿时互动起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德老人之间的交流,是再恰当不过了。即使远隔万里,因为那份友谊那份真诚而相互吸引,从杭州到吕纳堡,再从吕纳堡到杭州,似两家邻居互相串门探望,地球村中一种新颖而特殊的跨国情缘,在两市市民之间,牢牢地相牵。当访问结束时,双方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斯黛芬妮再三说:“我们还会回来!我们以后每年都要互访,让中德友谊之树根深叶茂。 ”
中德设计教育的特点和区别 篇12
关键词:德国,工业设计,设计思想,教育方式
提到德国, 人们很快就想到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德国是一个勤劳、严谨、刻苦的民族, 德国人对工作一丝不苟, 讲究纪律, 任何事情都要依章办事, 所以, 德国的产品也给人留下了耐用、扎实、可靠的印象。
1 中德设计简介
1.1 工业设计教育方法
工业设计是美国艺术家约瑟夫·西奈尔在1919年首次提出的。国际工业设计学联合会组织也对工业设计作出了几种解释, 可将其定义为:“对于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利用相关训练、经验和视觉感受, 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和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
德国的发展与其工业发展情况密不可分, 其实可以说, 德国是工业设计这门学科的发源地, 有悠久的历史。德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实践, 鼓励创新, 动手创造, 大家一起探讨, 互相启发, 这正是我国在设计领域所欠缺的。教育的重点就是, 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 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 社会迫切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1.2 设计的本质和方法
设计的本质是人类创造思维的一种活动, 在工业设计外观上, 如果太过强调外观, 就是“装饰设计”, 反之, 如果太过关心物品的操作性, 就变成了“功能设计”。工业设计自身是多元的, 它是多门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此, 在人才的培养上, 要不断提高每个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对艺术、对设计思想的见解, 形成学派, 而不应该一味保持陈旧、老牌的艺术观念, 忽略创新的思想和对艺术的探索。在此过程中, 要寻求中外独有的文化, 寻找探索中国特色。
2 德国设计思想
工业设计是多门学科交叉, 涉及多个领域的一门复杂学科。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工业设计都有其特点和特色。德国从落后的小国发展为一个独有、魅力四射的工业大国, 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
2.1 德国工业腾飞缘由
19世纪以前, 德国是一个分裂的农业小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由于四分五裂的小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型市场, 所以, 新兴的资本经济发展并不是很顺利。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 德国终于成为了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这使得德国的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生机。工业化发展的德国有自己的思想, 而这也是德国工业化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
2.2 德意志联盟的发展兴盛
19世界后期, 在德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 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制造出了大批廉价产品, 但是, 这些产品并不漂亮。从当时的情况来看, 工业美术运动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机器化的大量生产, 不能装饰, 没有浮华和虚饰。
这时, 作为德意志联盟发起人之一的贝伦斯提出了一个观点, 他认为:“设计应该是从工程设计开始的。”产品的外形应该以功能性为主, 提倡简洁的工业造型, 反对过度装饰, 产品应朴素实用, 没有多余的装饰和修饰。这一理念完全体现出了工业化后机器美学的价值。
3 我国现代工业设计思想
工业设计起源于德国包豪斯, 至此, 该理念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引入了工业设计教育。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年轻教师和接受过相关思想教育的教师, 在国内开始进行认识工业设计的教育。至此, 迎来了现代中国工业设计的第一次浪潮。
3.1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
进入了21世纪, 我国已有许多设立了设计专业的高校, 其中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 每年设计专业招生数10万人。由此, 设计类专业也成为了高校发展的热门专业。我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在设计学上, 应当重视我国的传统和文化, 不能单纯纯粹地拿来, 而许多观念、理论、文化应当与我国的本土文化、思想相结合。
3.2 我国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设计仍然处于模仿外国的设计和基础改良阶段。鉴于此,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艺术积淀。我国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忽略创作、创新, 没有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观念太过陈旧。现阶段, 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 我们应当因地制宜, 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4 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是一个并行的、多领域的综合学科, 在未来产品的开发上, 必定会与更多的领域相结合。例如, 对于材料工业、电脑编程等, 要统一开发, 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与机器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人们的生活也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在人机交互方面, 对于高科技, 甚至是未来的虚拟仿真, 很多设计的支撑技术就源于新兴科技的发展。这些科学技术也会大幅提高工业设计的层次。
5 结束语
与人文自然学科相比, 工业设计的发展比较短暂, 对我国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 希望我国的工业设计能够不断发展, 取得较大的进步。对于艺术教育, 其课程设置要符合我国的文化, 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积淀, 要重视实践活动, 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艺术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2]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中德标准】推荐阅读:
中德比较论文07-25
中德经贸关系11-17
中德大学生08-07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08-27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09-12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10-11
中德节能示范园11-29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12-10
发展中德学术交流08-24
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