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节能示范园(精选3篇)
中德节能示范园 篇1
“中德节能示范园”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合作的节能住宅项目, 由辽宁省省直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开发, 总建筑面积44640平方米, 共计6幢板楼, 以科技节能, 健康环保的中小户型为主。项目位于沈阳市于洪区大二环以南、处于长江街、黄河大街之间, 众多教育、医疗机构环伺周围, 毗邻北陵公园, 依傍北行商圈、乐购超市, 购物休闲两相宜。
中德节能示范园由德方专家全程参与指导, 在建筑规划上以人文观念为重点, 充分利用建筑新技术, 集健康、环保、绿色、科技、节能为一体, 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 提高环保能力, 改善人文生态环境, 相应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构筑了时尚的人文居住社区。
中德节能示范园是辽宁省独家节能达70%的住宅, 最大特点是“会呼吸的房子”——采用新风系统, 通过性能良好的风机和气流控制系统使室内新风的交换完全得到控制。在不开窗的前提下24小时不间断地将新鲜空气送入屋内。中德节能示范园充分利用地球浅表热能, 采用地源热泵高效节能空调设备, 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外墙采用最新建筑保温技术, 室内保温好冷热不流失;园区照明全部采用太阳能;使用节能电梯, 是真正会呼吸的健康节能住宅。以节能低碳高新科技的成功应用入选中国房地产低碳行动示范工程。
中德现代化示范农场项目深入推进 篇2
中德现代化示范农场项目是由中德两国农业部共同合作的项目。2008年9月,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与德国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议会国务秘书米勒博士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该项目由德国农业协会 (DLG) 和AFC国际咨询机构联合执行, 5家德国农机企业克拉斯 (CLAAS) 、格力莫 (GRIMME) 、雷肯 (LEMKEN) 、莫克 (RAUCH) 和莫纳森 (MONOSEM) 为该农场提供农机设备支持。
打造中德农业合作的“样板”
示范项目扎根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农管局管辖下的甘河农场, 项目运行至今, 为甘河农场及周边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截至目前, 在农机和农艺方面不断钻研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农机耕作技术, 并综合研究土壤肥力监测、育种、耕整地、施肥、植保和作物收获等技术, 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北方农场的耕作模式和作物生产计划。
项目经理布恩格 (Horst Bunge) 先生在会上介绍了示范项目的运行状况和未来前景。据他介绍, 示范项目的前三年里, 一方面对整地、耕种、施肥、收获和植保等整个生产体系下的农业机械进行了特性和功能方面的评核, 并着力培训农场员工全面掌握农机的操作、维护和故障排除等技术, 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真正在示范农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为此而兴建的中德示范农场农机示范培训中心已于2009年10月底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另一方面, 项目对整个生产体系从整地到耕种以及收割等的农艺技术都进行了检验。
谈到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原因, 布恩格先生指出,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示范项目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于土壤养分、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 并把研究结果作为耕整地、施肥和植保等计划的依据。同时, 布恩格先生对于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他相信, 在中德双方合作伙伴的努力下, 通过不断调整农机耕作技术和完善农作物种植的过程控制, 逐步优化农场的运营管理计划, 使项目真正成为中德农业合作的“样板”。
成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作为中德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示范项目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与国内农业专家开展对话。2010年7月6日和2011年7月12日, 在德国农业协会 (DLG) 的精心组织下, 示范农场连续举办两届“田间日”活动, 向前来参观的政府代表、农机企业、研究人员和媒体等综合展示农业机械设备和田间农艺技术, 以及项目取得的成果, 受到高度赞誉。
为增强农艺交流, 项目先后举办以作物生产、植保和土壤肥力监测等为主题的研讨会, 力邀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农业院校的资深专家现场交流, 共同为这块“试验田”出谋划策。
中德节能示范园 篇3
会见时, 张庆伟对柯慕贤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 河北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基础雄厚, 但偏重的产业结构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 河北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德国是世界建筑节能领域的典范, 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实力雄厚,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前,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为河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北有市场, 德国有技术, 双方对开展合作有着共同的愿望。张庆伟建议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共同推动德国有关企业落户河北, 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园区;二是加强垃圾处理方面的合作, 促进节能减排取得实效;三是加强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 为河北培养更多节能环保人才;四是加强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柯慕贤对张庆伟提出的建议表示赞同。他说, 河北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环保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德国几十年前遇到的问题相同。德国经过转型升级发展, 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制造业也得到了更好发展, 希望德国的经验可为河北提供借鉴, 并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在更多领域实现务实合作。
随后举行的签约仪式上共有五个项目进行签约, 分别是:德国能源署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合作建设被动式门窗博物馆项目;德国威玛生物质燃料公司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合作生产生物质燃料项目;德国梅森伯格商贸无限责任公司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共同在中国国际门窗城建设德国绿色家居建材展览中心项目;德国诺托·弗兰克五金集团、德国雷诺科涂料公司分别入驻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项目。
“2014中德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也于同日在中国国际门窗城举行。德国能源署署长斯蒂芬·科勒以《开发高能效建筑市场——德国能源署在德国和中国的实践经验》为题向与会来宾介绍了德国能源署在德国的成功经验。科勒先生提到, 通过德国能源署在德国的实践经验表明, 窗户是高效建筑的重要构件, 其关键是高品质的门窗材料和配件、标准化的门窗生产以及专业的安装。据科勒先生介绍, 德国能源署在中国的工作重点及实施模式主要是:向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构建建筑节能领域企业战略合作平台;开发制定高能效的技术标准;通过示范项目进行展示和推广以及战略性研究诸如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等课题。2013年, 德国能源署与中国首个合作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在河北秦皇岛开工。该项目为单体18层, 居住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群, 德国能源署负责设计、施工、运行方面提供质量保证。据悉该项目增量成本约为627.8元/m2。另外, 首个中国合作高能效——被动式低能耗公共建筑示范项目——河北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综合楼也于2012年9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动工, 预计2014年11月完工。该项目为6层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10, 500m2。其制冷、供暖采用地源热泵、带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围护结构传热系数0.14-0.15W/m2 K, 外窗传热系数0.8 W/m2 K。
其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就《中国建筑节能现状和发展方向》发表了演讲。刘加平院士指出2000年到2012年, 中国建筑面积从277亿平方米增长到510亿平方米, 2000年后建成面积占已有建筑45%;建筑总能耗从2.9亿吨, 增长到6.9亿吨标煤。中国未来人口峰值将达到15亿, 城乡建筑总面积还将持续增长, 目标力争控制在600亿平方米, 建筑总能耗期望能够控制在8.4亿吨标煤。如果建筑总面积得不到控制且节能建筑不能全面推广, 那么建筑总能耗将有可能超过10亿吨标煤, 因此建筑节能的压力极为巨大。
德国瑞好聚合物有限公司总裁Nils Wagner、河北奥润顺达集团董事长倪守强、德国万瑞门遮阳系统设备 (上海) 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库斯·迪恩也分别就《德国在建筑和门窗节能方面政策的支持与经验分享》、《建筑节能门窗是关键》、《德国在建筑和门窗节能方面政策的支持与经验分享》发表了主题演讲, 共同探讨中德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大计。
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节能门窗生产企业, 是行业内唯一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奥润顺达与德国合资, 首次将欧洲节能门窗理念技术引进中国, 成为我国节能门窗的首创者和先行者, 并由此获得快速发展, 在产业拓展、国际合作、科技创新、交易平台建设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为节能减排和深化建筑节能, 促进中国门窗行业向节能化、国际化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09年, 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2013年, 集团又被科技部批准认定为省部共建的“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
作为中国节能门窗的发源地和制造大省,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门窗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奥润顺达窗业集团长期稳固的国际合作优势和市场优势, 出台一系列举措, 全方位支持和推进中德合作, 把节能门窗产业作为节能减排、深化推进建筑节能的新的突破口, 和转型升级的引爆点, 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新亮点。
【中德节能示范园】推荐阅读:
中德标准05-24
中德比较论文07-25
中德经贸关系11-17
中德大学生08-07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08-27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09-12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10-11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12-10
发展中德学术交流08-24
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