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大学生

2024-08-07

中德大学生(共12篇)

中德大学生 篇1

《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是一套依据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构思、全新的素材编写而成的供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系列教材。它指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时代, 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 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因此, 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1 000多年前, 韩愈就已为“师”这一崇高职业给出了明确定义。传道、授业、解惑, 正是为“师”的根本职责。传道, 乃师之第一要务。此“道”乃人生之大“道”, 为人之品德, 为学之精神。解惑, 乃师之关爱, 师生之互动。“惑”既指思想上的, 也指学术上的[1]。由此看来,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一方面要求学生打好英语基础, 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特别是在介绍和讲授西方文化时, 要坚持辩证分析和批判接收的原则, 帮助学生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1 课前认真备课, 为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

课前认真备课, 在备教材的同时, 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力争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 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 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2 结合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

《大学英语》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教师在讲解其知识点的同时, 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1 利用文章内容, 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 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保护我们的环境》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一文中, 作者查尔斯·克劳特哈默强烈呼吁“为了人类自身拯救自然”。他在文中提到:在人人都声称热爱地球母亲, 并以保护环境的名义提出种种相互冲突的建议、限制、规定和法律法规时, 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对于这个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也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2 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生活, 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学生工作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如果没有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精神, 遇到挫折后, 他们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甚至自暴自弃。

《一个推销员的生活》 (A Life of a Salesman) 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推销员———比尔·波特, 他的执着和坚强给世人树立了一个顽强奋斗的楷模。结合这篇文章, 让学生假设工作后遇到的困难, 再讨论如何去解决, 通过这一过程, 强化学生不怕挫折、勇于进取的精神。

2.3 知荣辱、知感恩, 创建和谐社会

每个人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互相关爱和帮助, 才能共创和谐美满的社会。团结、互助、友爱是人必不可少的良好品质, 只有拥有这种优秀品质, 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最后一片叶子》 (The Last Leaf) 是欧·亨利的传世之作, 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文章以最后一片落叶贯穿始终:在约翰西看来, 当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 她就会死去, 但经过一夜的疾风骤雨, 那片孤零零的常春藤叶子仍背靠墙砖, 紧紧抱住梗茎。这时, 约翰西觉得不该轻易放弃生命。最后得知原来是邻居贝尔曼先生为了救约翰西, 冒着生命危险在风雨夜, 把最后一片叶子画在墙上, 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文章感人至深, 尤其在末尾揭示了真相之后, 更是催人泪下, 让人为了文章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而感动。学完这篇文章, 要求学生讨论自己曾经得到过的帮助, 以及曾经为他人付出过的关爱。

3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首先,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课堂传授书本知识之余, 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 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了解国情, 贴近生活, 接受教育, 增长才干, 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2]。其次,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进行第二课堂教育, 针对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比如学者报告会、知识讲座、读书演讲、辩论赛、文艺演出、英语沙龙等。寓德于乐、寓德于教、寓德于管、寓德于学, 在全校形成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络, 使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而完善人格, 提高觉悟, 并实现自我教育, 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4 在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教师不仅要在传授知识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且应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 做到为人师表,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

4.1 运用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构建精品课堂的“细胞”,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 还应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而富有启发性。把自己的“内部语言”迅速且准确地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外部语言”, 就会“言在此, 而意在彼”[3], 达到预期效果和教学目的。

4.2 以身作则, 进行素质教育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 孔子教育学生时, 很少疾言厉色, 他通常使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量的口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也应学习孔子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谦抑的态度来教育学生。“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孔子的这句话正是对教师人格影响力的充分肯定[4]。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一定要把德育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 要恰到好处, 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中国外语, 2004, (1) :3.

[2]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 2004, (1) :5.

[3]杨军.教师人格的隐形教育职能[J].中华教育理论杂志, 2003, (5) :78.

[4]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上海:中华书局, 2006.

中德大学生 篇2

Fruchtbare Zusammenarbeit,langfristige Freundschaft

——赴德交流活动历年回顾

Ein Rückblick auf den Schueleraustausch nach Deutschland 为了让师生们参与国际交流,开拓国际视野,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在汉斯赛德尔基金 会和德国普法基尔辛职业学校的热情支持下,自2004年5月始,我校先后共有10个批 次,300多位师生参加了每年进行的为期两周的赴德交流活动。

Damit unsere Lehrer und Schüler an dem internationalen Austausch teilnehmen und den Horizont erweitern , sendet unsere schule mit großen Unterstützung von Hanns-Seidel-Stifung und der staatlichen Berufsschule Pfarrkirchen seit Mai 2004 insgesammt 7 Gruppen von mehr als 160 Schüler nach Deutschland zu einem zwei woechigen Austausch.交流活动传递了中德两国师生亲善友好的美好愿望,促进了两国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同时也使我校师生们加深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德国历史文化的了解,领略了异国风情,开拓了视野。

Der wohlwollende und freundliche Austausch fördert das Verständnis der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Lehrer und Schüler.Durch den Austausch vertiefen unsere Lehrer und Schueler die Kenntnisse von dem deutschen Dualsystem der Berufsbildung ,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und der deutschen Kultur.Außerdem genießen wir die schöne exotische Landschaft und erweitern unseren Horizont.一、传播文化的使者,构建友谊的桥梁 Bote der Kultur, Brücke der Freundschaft 交流活动是一个平台,让我们得以向德方朋友传播中国的文化,传递我们美好的祝愿,促进中德双方之间建立深厚友谊。在每次的交流互访中,德国朋友处处体现了东道主的热情、友好和大方,让大家有着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虽语言不通,但沟通无界限。七年来,中德两国同学精心设计的祝福海报,和谐融洽的中德师生联欢活动还历历在目;当地官员、政要、基金会项目领导和学校老师的接待,媒体的采访报道总是让大家心潮澎湃;普法基尔辛职业学校的中国墙上留下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师生的身影和笑容,德国朋友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

Durch Schüleraustausch können wir den deutschen Freunden die chinesische Kultur vorstellen, unsere Glückwünsche senden und die Freundschaft zwischen China und Deutschland fördern.Bei jedem Besuch des Deutschlands sind unsere deutschen Freunden so nett , freundlich, hilfsbereit und großzügig, dass wir uns wie zu Hause fühlen.Obwohl wir unterschiedliche Sprachen sprechen, kommunizieren wir ohne Grenzen.In diesen sieben Jahren entwerfen die Schüler viele schöne Plakate und geben viele interessante Partys.Was auch unvergesslich ist die Gastfreundschaft der deutschen Regierungsbeamten, der Projektleiter der Hanns-Seidel-Stiftung und der Lehrer der staatlichen Berufsschule Pfarrkirchen.Für den Bericht der Presse begeistern sich unsere chinesischen Schüler und Lehrer.An der China-Wand der staatlichen Berufsschule Pfarrkirchen hängen viele Fotos von chinesichen Schülerdelegation, was uns beeindruckt.二、深入领会双元制的内涵

Vertiefung des Verständnisses für das Dualsystem der Berufsbildung 德方老师的介绍,再结合企业参观的过程,令我们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内涵:企业与学校的密切合作、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校作为一所双元制在中国的实践学校,交流活动的组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自身特色和发展方向,并结合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取长补短。

Die Erklärung der deutschen Lehrer und der Besuch des Betriebs vertiefen unser Verständnis für das Dualsystem der deutschen Berufsbildung.Die enge Zusammenarbeit von Schulen und der Unternehmen ,die enge Verbindung von Theorie und Praxis, führen zum großen Erfog der deutschen Berufsbildung.Unsere Schule ist auf der Basis des deutschen Dualsystems gegründet.Das Austauschprogramm ist der Entwicklung unserer Schule förderlich, weil wir von der deutschen Seite viel lernen und unsere Schwächen deutlich kennen können.三、激发学习兴趣

Erregung des Interesses am Lernen 在普法基尔辛职业学校为期一周的项目学习是丰富而快乐的。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丰富的课堂互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德国搭档间的项目合作等等都深得我们同学喜爱,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Der Projektunterricht im staatlichen Berufsschule Pfarrkirchen ist vielfältig und interessant.Die aktive Unterrichtsatmosphäre , die positive Interaktion, die Projektbezogene Lehrmethode und die Zusammenarbeit mit den deutschen Schülern gefallen unseren Schülern sehr gut.Der Projektunterricht macht uns viel Spaß.火车模型俱乐部的参观给所有师生都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大家除了感慨各类模型制作的巧夺天工外,更让我们再次体会了德国人的严谨作风和生动的实践课堂。面对同龄人,我们的同学迫切需要学习他们严谨的学风、自主的学习态度,到生活中学习,到自然中学习,到社会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习的目的。

Der Modelleisenbahn-Club hinterlassen bei unseren Lehrern und Schülern einen tiefen Eindruck.Wir bewundern die fantastische Technologie, die ernsthafte Arbeitsweise und die lebhafte Atmosphäre.Von den Altersgenossen sollen unsere chinesischen Schüler den ernsthaft Lernstil,die positive Lerneinstellung lernen.Der Zweck vom Lernen liegt darin, dass wir die Kenntnisse nicht nur in der Schule , sondern auch im Leben ,in der Natur und Gesellschaft lernen.四、开拓视野,领略异国风情

Erweiterung des Horizonts, Besuch der exotischen Landschaft 所有的学习和企业参观经历、以及对萨尔茨堡的音乐文化、中世纪的教堂文化、汽车发展史的了解、博物馆的参观等等一切活动都有助与我们师生了解西方的文化,极大地开拓了大家的视野。

Das Erlebnis in Deutschland z.B.Projektunterricht in der Berufsschule , Beusch des Betriebs, der mittelalterlichen Kirche und des Automobilmuseums , sowie Ausflug in Salzburg vertieft unsere Kenntnisse von westlicher Kultur, erweitert unseren Horizont.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成绩优秀、技能突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在德期间我们的同学完全融入了德国的生活,养成了恪守时间、有序出行、文明就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交流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都在他们的总结中感慨德国的整洁、有序和环保,他们将德国朋友的良好习惯和文明理念带回了上海,这又是他们的一大收获。

Das Ziel unserer Berufsbildung liegt darin, die Personen ,die die gute Noten, die herausragende Technik und die umfassende Qualität haben, aus zu bilden.Während der Tage in Deutschland werden unsere Schüler in das Leben Deutschlands einbezogen.Die Schüler nehmen sich viele gute Gewohnheiten an, z.B.,Pünktlichket,Ordentlichkeit und Mülltrennung.Viele Schüler bewundern Sauberkeit, Ordentlichkeit und Umweltschutz in Deutschland ,wenn sie die Reise nach Deutschland zusammenfassen.Unsere Schüler bringen die guten Gewohnheiten und die moderne zivilisierte Idee nach Shanghai, die die Ernten ihrer Reise sind.赴德交流活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次次文化的交流,又是一次次友谊的传递。回顾这些年的交流活动,我们收获良多;而且相信随着我校与普法基尔辛学校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德两国的友谊也将源远流长。

中德大学生 篇3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 将大学生德育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模式融合,探讨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以及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德育培养体育教学

德育就是道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和政治的教育。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学校体育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陶冶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教育,才能使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體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4.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5.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6.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7.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其途径有那些呢?

一、结合教师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但是学生并非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尤其是当他们有了辨别之后,会对施教者评头论足,表达自己的好恶,我们也曾那样过。因此,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自身的表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绪。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二、运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特点展开德育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

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又各有侧重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三、通过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时,由于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和竞赛、游戏等活动时,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对抗也较多,不可避免的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发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学生时,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是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这样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四、心理素质更是德育培养的良好途径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心理状态健康和病态的程度。体育教学同语文、数学教学一样,也有学习困难生,这些学生大都是本身身体素质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练习效果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会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发生。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丧失了练习的信心,不愿继续练习。若此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的培养是毫无收获的。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要及时抓住闪光点进行激励、给予表扬,使学生产生满足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改变他们的消极心理,多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相比,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当教师对学生有信心和好感时,学生受到表扬和激励后产生的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心理素质培养更是德育的良好途径。

中德大学生 篇4

1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1.1 体育中蕴含德育

体育是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培养人身体的过程。体育通过对人身体的锻炼和身体运动技能的训练, 促进身体正常发育, 强身健体, 磨练意志, 最终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效果。锻炼身体、强身健体是直接意义, 而磨练意志、促使身心发展是深层意义。前者为体育范畴, 后者为德育范畴。体育与德育, 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 并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当中。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体育是一门基础学科, 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在大学掌握好了本专业, 其他学科无所谓。其实不然,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仅仅掌握了一项专业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大学的基础课程就是辅佐专业的发挥, 让学生走出大学后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体育不仅锻炼了身体, 也磨练了意志。

1.2 德育引导体育

德育、体育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促进, 密不可分。体育中有德育, 德育又促进体育的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思想, 才能在体育活动、锻炼中体现出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 使体育锻炼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不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像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一样坚持不懈, 但至少在某一个课堂游戏或者教学比赛中能体现出拼搏精神。如果学生能坚持完成每一次体育课堂上的教学任务, 那么一定能被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一场篮球赛, 学生为本队的运动员加油助威, 在集体的鼓励下, 运动员会变得更加积极, 这是一种荣誉感的驱动, 也会促使运动员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去完成比赛。

2 体育课堂中德育的教育途径

2.1 严格执行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 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 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严密课的组织, 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 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入与影响, 开放的、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已经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诸多问题, 比如道德的普遍滑坡、信仰的困惑与迷失、公德心和人情的淡漠等。每一节体育课都应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如果忽视课堂常规的执行, 不仅有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课堂习惯和风气。比如贯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不迟到、不早退, 及时指出、教育违反了常规的学生, 让学生从小事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每堂优秀的体育课都应安排一个体育游戏。游戏都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思想主题和竞争成份。结合游戏的这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 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 游戏则无法进行。体育游戏多种多样, 还可以培养学生多种优秀品质。比如集体性的体育游戏要求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统一行动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就是集体责任感的体现。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游戏, 需要体育教师去发掘、去组织,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施展才华。

2.2 选择合适的教学、教育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 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进取的精神。比如体育教学中需要变换教学内容、教学器材或教学场地, 也可进行思想教育, 比如动作要迅速、整齐, 要遵守纪律、不计较场地器材的优劣、相互理解等等;纠正动作错误时, 可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相应批评、鼓励等。在严密的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严格的技术要求下, 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集体的需要。只有符合并遵守体育的规章制度, 个人的行为才能得到发展和集体的认可。比如体育课的开始和结束都要集合、整队、清点和报告人数, 练习时需要按一定秩序进行等等。在这些要求和规则的约束和限制下, 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从而加强了思想纪律性教育, 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对于体育课堂中突发事件的处理, 首先要弄清楚情况, 然后通过说理、劝导、表扬、批评等方法, 进行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教育, 选择合适时机和方式进行表扬、批评, 就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走出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才不会触犯法律, 才会以大局为重, 成为一个个合格的公民。

2.3 体育教师的模范作用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文化修养、道德作风等, 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 严于律己, 才能施教于人, 为人所效从。学生可以迟到, 耽误的只是自己一个人, 如果老师迟到, 耽误的便是全班学生。一些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觉悟性不强, 自身没有认清和摆正德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位置, 认为学生德育是德育专职教师的事;还有一些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追求快乐体育, 于是, 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甚至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放羊式”上课, 随意性上课, 不备课上课等现象, 使不少学生养成了纪律松懈、不求上进、贪耍好玩等不良习惯。与学生交谈了解到, 许多所谓的调皮生并非一进大学就是懒懒散散、吊儿郎当, 因为他们的小课老师、专业老师也经常迟到, 上课不敬业, 只关心他们的专业, 忽视了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最终导致了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造成严重的后果。

3 结语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体育课教学对学生的德育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体育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即便学生的学科成绩、专业技术再好, 思想品质却不尽人意, 这样的学生不仅不会对社会做出贡献, 而且还有可能危害社会。所以, 每个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大学教师应将德育放在第一位, 然后再进行学科教育,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2]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9) :227~228.

中德委婉语比较 篇5

中德委婉语比较

语言交际是人类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委婉语在此能起到润滑作用,用迂回的.方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它是各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异同更是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折射,本文按照交际功能对德汉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并找出其异同点,希望能在日常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上对读者有所裨益.

作 者:李佳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200092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2008“”(1)分类号:H0关键词:委婉语 中德比较

中德大学生 篇6

摘 要:根据对本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 讨论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建议和做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德育; 渗透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两课老师的任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 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 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 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由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智力的发展具有深广的影响, 教师必须以德育人, 以行育人, 以教育人, 以学育人。英语老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地在教学中传播西方文化, 更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之精髓和优秀部分, 涤荡其沉渣和垃圾。所以, 英语老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要结合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 强化文章中的德育因素, 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 轻松自然地点点滴滴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与规范的灌输与渗透, 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 从英语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上渗透德育

在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英语课上, 我们首先可以向学生阐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在这个时代的特殊意义, 如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网络、电子商务的普及等, 这使学生一进大学就明确学英语的目的, 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同时第一册第一单元《How To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就是一篇既使学生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 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英语学习方法的佳作。通过课文的讲解, 告诉学生, 学好英语需要决心、信心、恒心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介绍或复习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一课马克思怎样在六个月内掌握俄语的经验, 为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改进提供真实案例。第一堂课的教学极为重要, 为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在英语学习上的轻松过渡与今后长时间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从大学英语教材授课内容方面渗透德育

学生的品德教育非进行不可, 但一味孤立地灌输干巴巴的理论和抽象的大道理, 缺乏感性材料和真实案例, 学生会非常反感, 觉得老师在用条条框框禁锢他们, 且老生常谈, 索然无味, 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 英语老师若能做个有心人, 在讲解中慢慢渗透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体会, 完全可以起到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收效果。大学英语的课文内容绝大多数都有一定教育意义, 都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明辨是非, 提高思想觉悟, 培养道德品质,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缓解心理压力。《The Shelter》中揭露人在危难面前暴露的自私与残酷本性, 呼唤人性的善良和无私的一面, 《Daydream A little》是篇号召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 执着努力追求目标的佳作。《Big Bucks The Easy Way》讲述大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践来谋生;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关于如何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The Making of a Surgeon》讲述每个人必须拥有在未来社会立足并获得成功的又一必备条件——自信心的重要性等。这些思想内容可以以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灌输。如: 向学生提问通过文章受到何种启迪, 也可直接指出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和辩论, 或课后作为习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和表达, 这样, 学生既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理解, 体会课文涵义, 反复接触和使用英语, 提高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又在教学中生动活泼地、真切自然地接受道德教育。

(三)在开展英语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

既要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又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英语老师除了利用自身知识和良好的素养、恰当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材配合学生的主动性外, 还要指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外语环境和气氛, 使学生时常接受英语信息的刺激, 逐渐形成熟练技巧。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学的第二课堂活动极为重要。如利用班级黑板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 聘请外教配合开展“英语角”会话活动; 举行别开生面、深得学生喜爱又赋教育意义的英语晚会; 开展各种英语竞赛; 放映英语电影、录像等。这些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而且具有教育和教养的意义。板报内容可以登与教学相关的英语习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知识性材料, 也可以刊登一些帮助学生思考人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好文章, 以及配合道德教育、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极具时代特色的诗歌、小幽默、心得体会、标语、口号、格言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是一个长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教育方法。英语老师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站在培养人才这一重要基地的第一线, 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这一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配合题材丰富、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大学生活、激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的教材, 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 坚持寓教于学, 在英语教学中点点滴滴地渗透德育, 切实把大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需求、既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又具良好的人品和开拓技能的现代化

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亚芬.大学英语[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王守仁.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篇7

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缺失问题, 要求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者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必修课, 与其他课程相比, 其具备授课时间长、授课对象多、授课内容包罗万象、师生关系较为稳定等特点。[1]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但事实上, 大学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效果一直不佳, 其制约因素在于:

其一, 就大学管理者而言, 他们重要大学英语教学, 制定各种措施提高英语考试通过率, 甚至一度将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证挂钩。但遗憾的是, 这些高校在重视大学英语在各类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 却忽视了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考试结果的功利性倾向,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问题。[2]

其二, 就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而言, 在考试通过率的重压之下, 无心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更为严重的是, 相当多的大学英语任课教师都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的任务。这一认识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一种只重视学生语言技能、轻道德教育的倾向。[3]甚至在整个英语教育界, 也十分突出的对如何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探讨, 而对于如何利用英语课堂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却鲜有问津。可以说, 整个大学英语课堂几乎变成了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4]

其三, 就大学英语教材而言, 教材不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载体, 也是社会规范、价值取向等道德内容的载体。但纵观当前各类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 在课文内容上大多只注重英语语言的应用性, 主要介绍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科技及生活轶事, 忽视思想性和教育性。[5]

可见, 上述各种制约因素导致并加剧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功利化和排斥道德教育倾向的出现, 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有效渗透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本身要求注重语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在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应依附于语言学习, 否则会将语言学习课程转变为纯粹的道德教育课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应把握好相关性、适度性、持久性、针对性原则。

(一) 相关性原则。

即道德教育要与课程内容本身同步并密切相关, 避免生拉硬扯, 不可牵强附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重点在于渗透, 不能喧宾夺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立足于所授课文主题, 在单词讲解、句型剖析、篇章分析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自然融入道德观念, 并启发学生换位思考。

(二) 适度性原则。

即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进行德育渗透, 避免片面拔高道德教育的标准, 也不应过量开展道德教育。因为,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影响、迁移、传递给学生, 使之在无意识中演变、接受、内化, 如果道德教育在此要求太高、内容过多, 将会冲淡英语教学的语言学习目标。

(三) 持久性原则。

即要求连贯而持续的开展德育渗透, 避免道德教育的此一时彼一时。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需要长久、持续的教育、学习和实践。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应注意将道德理念融入不同的课程主题中, 让学生在不同语言材料的学习中感知相同的道德理念, 从而促使学生常常认识、感知、理解某个道德理念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 针对性原则。

即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应切合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实际状态, 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泛泛而谈。德育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 更不能是“假、大、空”式的教育, 割裂学生实际的道德教育极可能走向反面。这一原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事先了解并能抓住学生的主要思想倾向, 并研究需要融入到教学中的基本道德品质,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实施德育渗透。

三、增强大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 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6]大学教育应该是关注人格完善的全方位教育, 不是简单地培养职业技能的合格者。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应该改变当前重语言技能而轻道德教育的倾向, 要让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主导教学。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需要大学本身将既有的应试性教育管理体制改变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规范, 同时充分尊重和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教师而言, 需要通过艰苦努力, 真正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学历水平、英语教育教学能力在内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对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者而言, 应该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 吸纳更多能从正面引导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的学习材料, 将那些具有深刻思想性、道德性、人文性的语料编写进教材。

(二) 选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考虑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 可以将单词、句子和翻译的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英语单词通常可以区分为一般语气词和委婉词, 教师可以将道德理念融入到单词的词性认识中, 促使学生学习单词时便认识、理解某种道德理念;英语和汉语一样, 有很多定型的句子或经典的格言, 这些句子有着很强的人生哲理性, 背后大多有着丰富的故事, 教师可以认真选择这些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有益的句子, 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其蕴含的深刻道德理念;翻译涉及对不同场域中道德的对比和评价, 教师可以在翻译教学中深入开展中外文化、思想、道德的比较, 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因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还依赖于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此, 教师可以利用“正面引导法”和“情感陶冶法”。正面引导法是指通过正面教育, 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 调到学生主动性, 使其不断进步的教学方法, 其特点在于道德教育的有意性和直接性。[7]情感陶冶法是通过教育者自觉地利用一定的教育情景以及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 从而使他们的道德修养逐渐提高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在于德育渗透的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8]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综合应用讲授、讨论、示范、研究式学习、角色扮演、交际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促使德育的疏导、解释、说服、内化功能的实现, 从而提高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凤灵.把道德文化教育融入外语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11 (10) :134.

[2]金瑶.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与实践.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徐在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72.

[4]刘丽玉.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5) :43.

[5]王志红.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4.

[7]陈梦稀.现代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232.

中德大学生 篇8

一、深入领会新教材精神,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首先,教师必须把“育人”作为自己的基本职业追求,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可能文化基础相对来说要薄弱一些,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聪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把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项潜能作为基本任务,才能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其次,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理论德育新教材标准,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坚决贯彻执行,并大胆探索。最后,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有目的地学习有关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深化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消化、吸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要用多元化的标准来看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感情的生命体,而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看待和衡量不同的人。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及时捕捉住有价值的闪光点,并适当把它们放大,给他们以信心、鼓励和成功的感受。努力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火苗,通过谈话、鼓励性符号、评语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这些创新思想的关注和印象。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十全十美、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的“专家”。多一种评价,就会多发现一个好学生,才能发现不同学生身上可能存在的不同的潜能和特长。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我们教师要加以保护和引导,绝对不能斥责和扼杀。因为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探究事物不可知的一面,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学生求知行为在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应对学生的好奇心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本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相互合作,集思广益;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去摸索去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背景,在取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成同步、要通俗易懂、要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在学习“保护资源环境”时,提前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小瓶自己家周围的河水到课堂,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水干净,有的水脏呢?然后我又给出一些水资源污染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一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对学生来说是形象具体,易于理解。这样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在我们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了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法律的能力。也使他们意识到德育与法律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道德,同时也使思想德育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特色,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四、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且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很有必要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材料的选取总是尽可能来自于生活,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德育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德育产生亲切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我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一课“善用合同办事”时,提出我们在商场购物时,发票能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几个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加以汇总小结,发票代表购销双方存在合同关系。培养学生购物索取发票的习惯,以便碰到纠纷可以提供发票,方便解决问题。而且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解决了这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产生联想,对同类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解决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教育也是德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研究、大胆探索,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摘要:教师必须把“育人”作为自己的基本职业追求,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可能文化基础相对来说要薄弱一些,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聪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把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项潜能作为基本任务,才能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

关键词:多元化,发散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顾海平.学会发现,教师修养的另一种历练[N].无锡日报, 2009-9-20.

中德大学生 篇9

一一、德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德国14世纪末建立了海德堡大学 (1386) , 科隆大学 (1388) 等几所大学。与中世纪欧洲其他国家大学一样, 德国大学的早期任务是培养基督教的神职人员。直至1696年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哈勒大学”诞生, 德国的大学才开始注重自然科学和本国语文的教育。由于战争和分裂的困扰, 德国的大学发展一直比较缓慢。17世纪末, 德国大学的声誉, 和其他国家的大学一样, 已是一落千丈。1806年, 在德意志生死存亡的关头, 希特发表公开演说, 疾呼“国家当以普及教育为第一义”。著名学者威廉·洪堡对德国的大学进行了改革, 提出“大学的本质在于联系客观知识与个人发展, 大学的指导原则为:为知识而追求知识, 政府不应从大学中要求任何东西以达到政府的直接目的”等理念, 并于1810年创建了现代模式的柏林大学。洪堡的改革确立了德国高校“追求真理, 学术自由, 教学自由, 教学与科研想统一, 教授治校”的精神。德国高等教育很快一枝独秀, 成为世界各国的榜样。

二战后, 美国等高等教育迅速崛起, 而德国高校却因其复杂的语言, 冗长的学制, 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发展渐缓。为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1999年6月, 德国与欧洲其他28国教育部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签订了《博洛尼亚宣言》, 旨在建立一个共同的高等教育区。其具体目标为:1.逐渐取代传统的Magister (语言, 文化, 法律和部分经济, 社会等人文学科) 和Diplom (理科, 工科, 经济学和社会学等) 学位, 建立易理解、可比较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体系;2.引入ECTS学分体系 (本科180学分) ;3.促进师生的流动性;4.健全质量评估体系;5.制定终生学习计划等。此外, 德国的高校也借鉴了英美国家的高校评价和管理体系。改革后的德国高校学制、学分、课程安排和管理方面采用世界通行标准, 完全与美英国家接轨。

二二、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人们普遍将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的, 一个时期的, 一个群体的显得与众不同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因而, 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文化只有经过长期的沉淀, 凝聚和发展才能形成。大学的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文化, 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风气、传统和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并不体现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楼宇上, 而是凝聚在具有正义感、勇于献身教学与科研的学者的心灵深处和莘莘学子的治学态度上。德国的大学历史悠久, 经历了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锤炼, 始终步履稳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德国大学的精神文化也一直得到传承并不断升华。那么德国大学的精神文化是怎样的呢?纵观德国高等教育之路, 其近现代大学的精神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我认同的诸多理念, 而德国大学共有的理念是发现和传播真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将德国大学从中世纪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 在洪堡为知识而追求知识的理念下, 倡导平等、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 注重理性的科学精神深深根植于以传播知识、追求真理的大学核心精神文化之中。“求真”的科学精神是大学文化之本。大学的任务不仅仅局限在对现有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是将不断探索, 解释并批判真理作为任务和目标。无论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的知识都求真尽美, 不断论证, 加以完善。严谨治学是寻求真理的根本保证。德国的大学以治学严谨闻名于世, 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注重基础、事实收集、论证和逻辑推理。在知识面前, 教授和学生平等, 随时准备修正各自的错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德国的大学夯实了科学基础, 步履稳健地快速迈向世界前列。

2.学术自由, 大学自治。

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德国的大学。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探索知识和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任务, 而学术自由是这一任务的基本保证。学者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下思考和探索, 无限制交流和公开批判与辩驳才有可能不负使命。学术自由发轫于古希腊柏拉图设立的“学园”, 经历了中世纪的科学与理性的发扬, 自洪堡提出后逐渐成为全德乃至世界先进大学的文化和精神之一, 直至今日仍被尊崇。联邦德国《基本法》 (第5条第3款) 责成政府保障高校的“学术自由, 科研自由, 教学自由”。

学术自由, 对于学者来说是教学和研究内容的自由, 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的自由。学者们有自由行事的权力, 可以依己所长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和研究课题, 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结论。然而, 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各行其是, 随心所欲, 这种自由是以长期深入专研和经过严肃论证和缜密分析为基础的。

美国大学生将教育看成是对人生的投资, 而对德国大学生来说, 大学是一种权利。州政府有责任让每个年轻人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 只要他满足基本的条件。在德国, 学生学习的机会均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课程和教授,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学的自由极大促进了学生性格的自由发展和独立性的养成, 最大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

学术自由需要政治制度为保障。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的有利基础, 后者的存在才能保证前者的实施。在德国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 即享有文化和教育的立法权和管理权。各级政府无权直接干涉大学的管理。当然, 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是完全能自治的。大学自治的核心在于, 大学能够独立处理内部事务。大学有自己的管理方式, 大学的内部事务由自己作决策。德国高校最多的北莱茵威斯特法利亚州颁布的《高校自治法》中明确规定, 州政府放弃对高校实施的业务监管, 并把财政、人事和组织的决策责任以及大量的权限移交给高校。

3.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洪堡的教学理念给予教授绝对的权威和地位, 确定了大学以科研为主导, 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思想。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项基本任务, 相辅相成。大学的使命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 还担负着探索和发现科学真理的重任。教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保证大学的质量至关重要, 只有最优秀的学者才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并对科学研究有所突破。德国高校聘请的教师中很多是世界级的大师, 如黑格尔、谢林等, 一流的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全世界45位物理诺贝尔奖获奖者中有10位是德国人, 40位化学诺贝尔奖获奖者中有16位是德国人。

4.创新精神。

创新即对原有事物、理论和思想的创造、更新和改造。创新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还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德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位于欧洲之首。创新能力使德国迅速崛起, 使德国经济长久保持繁荣。也正是创新打造出众多的名牌企业, 使“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德国的创新能力世界一流, 除了良好的设备和充足资金投入等因素外, 还与德国高校传承百年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德国的大学最注重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真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这种大学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大批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批判性的思维、性格自由发展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专业人才。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 德国的科学技术能力迅猛发展, 同时最新的科研成果又迅速地转化为更先进的科技成果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三、大学精神文化的创新

1. 开放与包容。

德国是文化偏向保守的国家。极端的民族主义曾经导致德国走向极端, 对其他民族造成了极大伤害。二战后的德国开始对自我文化进行反思并对外来文化进行辨析。今天的德国以欧洲特有的从容和优雅走向了开放与包容。2011年居住在德国的外国人来自81个国家约690万人, 2011~2012冬季学期在德国高校学习的外国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1.1%。在德国可见多处穆斯林寺庙, 走在大街上可见各种肤色的人种说着不同的语言。德国的大学是文化传承和传播之地, 率先选择了包容异域文化。高校的课程设置中, 很大一部分是跨学科的, 多以国际问题和外国人融入或文化多元性为主题。

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是国际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础。文化开放和包容, 是建立在对异文化的理性和客观对待的基础上的, 同时开放与包容不意味着本民族文化的异化或消失, 相反会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更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接触, 并从中汲取到智慧, 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通达圆润”。众所周知, 没有文化的嫁接和自主, 日本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没有借鉴德国高校的先进经验, 美国的大学也不会迅速崛起。

2. 竞争意识。

德国现代化自洪堡的改革后发展飞速, 在二战前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步入21世纪, 德国的高校渐行渐缓, 逐渐失去其市场竞争力。在2008年世界大学排名中, 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中共有11所在德国, 而美国59所, 英国29所, 加拿大12所。同时, 榜上有名的德国大学也没能获得更好的名次。排名最高的德国大学——海德堡大学位居第57位。

德国高校发展减缓, 究其原因, 复杂的德语、冗长的大学学制有部分责任, 而德国高校竞争意识的缺乏更是难辞其咎。德国各个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水平比较接近, 资金来源也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 改革之前德国高等学校免收学费, 而且学生身份享受政府诸多优惠, 加之学业的复杂、困难, 部分学生放慢了学习的进度, 在大学学习的时间明显高于正常毕业时间。同时大学的教授、教职员工都是由政府直接聘任, 一经聘任都是公务人员。这种欧洲特色的传统机制与英美模式相比, 显然缺乏竞争机制。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校学制完全国家化, 分为本、硕、博三级。本硕学习采取3+2的模式, 规定在同一所大学学习必须在5年内完成本硕的学习。传统的学制下, 多数学生获得第一学位硕士学位的平均时长为7年。这一制度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紧迫感。2004年1月27日, 德国教育部部长布尔曼提出精英大学计划, 旨在高校和科研财政削减的情况下, 引进竞争机制, 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竞争力。

四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与德国的高校相比, 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始终是我国高校的软肋。德国大学的精神文化传统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1.精神文化的传承。

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经百年, 曾借鉴过德国、美国、日本、苏联的办学模式与理念。在借鉴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借鉴国外的大学理念又不断推倒重来, 过分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 使得大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结合得过于紧密, 跟在社会需求的后面亦步亦趋。大学的发展不应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教学目标和核心理念更不应该迎合社会的需要而一变再变。我们的大学更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和办学理念。

2. 追求真理, 远离功利化。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追求真理、传播真知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 也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应该是纯净的地方, 教学和科研不应受到外界干扰。学者只有远离经济利益, 以科学研究和培育才人为使命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科学。现在我国大学的功利化, 商业化现象很明显。温家宝总理曾批评道:“一些大学功利化, 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大学的商业化, 功利化势必导致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整体下降。没有了严谨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大学必会与其使命渐行渐远。

3. 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特点, 也是科学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保证。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时因倡导“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建校思想造就了北大的辉煌。同样, 学术自由也保证了哈佛大学轻松自由的学术和教学氛围, 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术自由, 正成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所追求的理念和发展目标。

4.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坚持创新精神大学才会不断地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 并将其用于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大学的社会功用。培养创新精神需远离思想的束缚, 同时也需要制度的保障。

五五、小结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 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底蕴就是大学的文化传统, 是大学的精神, 是大学的灵魂。没有了灵魂, 就没有了根, 即便有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学术队伍, 也无法建设一流的大学, 也无法长期发展。德国的大学历史悠久,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但却都有相似的精神文化, 即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严谨的学风、保证学术自由和以人为本、强调个体的“和而不同”和学术创新。在这种传统的指引下, 德国高校始终独具特色。

国际化的今天,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 不断融入高等教育的国际环境, 积极参与国际间合作和人才的流动, 积极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模式与理念。我国的大学在经费上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很多学校设备精良。时至今日, 我国的大学一直徘徊在世界一流大学的门前。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是主因。我国的大学在国际化和一流大学的奋进过程中, 应在大学精神文化方面不懈努力。立足传统, 着眼现代, 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发觉本校的学科和发展特点, 建设特色院校, 并与时俱进, 积极吸纳国外大学的先进文化与思想精髓。

中德大学生 篇10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的内容、载体、方式及途径等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在过去,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社会至上”的社会本位价值观,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的“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两者都是未能正确发挥德育功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更的,教育者应将社会发展的要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发展需要及形成规律作为依据来开展教学。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越发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将其作为平台,在其中渗透德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必然要求,符合了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和发展规律,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2]

(一)将德育渗透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清晰化和全面化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渗透德育是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和肯定,考虑到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自身利益,使德育的内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相吻合,确保了学生自身发展诉求的首要位置,使得德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更加清晰地为学生所理解。与此同时,德育的渗透使得这种诉求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个人阶段性的求职就业任务,而是放眼于大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和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保证了大学生在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同时强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性。大实现大学生个人主观目标和社会客观目标有机结合,切实达到了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

(二)将德育渗透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助于高校德育对象主体化

将德育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是在突破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尊重受教育者主体的表现。传统的德育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漠视了个人的价值,也就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引导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实际和相关条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并在明确努力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调动了大学生直接参与德育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其教育主体的地位,使传统道德从高于生活的抽象层面内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激发受教育者去积极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充分发挥德育的协调、导向和激励作用,切实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将德育渗透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助于高校德育方法科学化

有学者指出,虽然现代德育形成系统的、专门的课程体系,但这些课程却凌驾于生活之上,仅以向学生生硬灌输被普遍化和客体化了的道德概念、抽象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形式来达到传授道德知识,而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体验和直觉,这种学校德育的专门化其实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并非“佳音”,其带来的后果只会是引起受教育者对德育的排斥和抵触。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渗透德育有助于改变过去那种在课堂上由教育者对单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方法,帮助德育教育更加生动、科学地展开。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一紧密贴近学生实际的平台开展德育教育,运用互动式(职业发展社团、创业者协会等)、体验式(就业实践、实习兼职等)、启发式(职业指导讲座、校友经验分享等)和竞赛式(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等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方式,并引入相关的职业心理测试,例如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如GATB)、兴趣测试(如SVIB,SDS)、职业成熟度分析测试(如CDI)等,让学生在乐中学,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其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将德育渗透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助于高校德育内容具体化

传统德育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在于德育内容的抽象单调,无法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将德育渗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展开教学,通过重点辅导大学生把握职业生涯的“三观”,即职业生涯发展观(包括生存、发展、事业)、职业价值观(包括事业和金钱、自我与社会、索取与风险)和择业策略观(包括全方位、多渠道、巧应对、慎选择),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更现实、更趋理性的职业观念的同时实现对其理想信念、诚信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对其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根据职业生涯辅导所要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实现基础性就业、促进适配性就业和助力发展性就业)来看,将德育构筑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平台上可以为不同阶段的德育教育确定有针对性的内容,将教育内容逐项细化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帮助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审视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更为主动、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之路。[3]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渗透德育不仅仅有其必要性,也因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契合之处,才使得两者的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成为可能。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德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契合之处。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对象的一致性

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成才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出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也会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要将德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围绕具体的学生个体展开,从对象的个性特点出发来提高德育实效。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就要求个体对自我进行了解和认知,这是职业发展的起点,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入、越清晰,就越能够了解自己的所需所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知到个体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重视大学生在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德育有了共同的对象。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内容的互通性

高校德育的内容一般来说是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方面来进行,强化大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做有底线、懂规则、高修养的合格公民。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进行职业生涯“三观”(职业生涯发展观、职业价值观、择业策略观)、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行为等的教育,使大学生在职业道德的实践认知上更清晰、在思想意识上更自觉。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校德育在道德品质这核心内容上有着高度的契合,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渗透德育可以达到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作用,两者在内容上的互通性也利于两者从渗透层面发展到有机融合的层面。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方式的交互性

目前看来,我国高校德育的开展仍是以课堂作为其主要阵地,进行的是一种有形的、显性的、导向性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侧重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传授,在这里受教育者多是处于被动地位来接受知识。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须以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学生自主提出其成长需求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为其在择业、就业、转业等方面提供最为实际的援助,在这其中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两者教育模式上的交互性有助于引起学生和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互动,这对于将德育渗透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作用的互补性

掌握理论然后付诸实践是学习的必经过程。要把抽象的德育理论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必须将其搭建在一个可以使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上,而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职业素养的提高过程、职业能力的掌握过程以及职业观念的转化过程都离不开实践。这一特点使德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将德育渗透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一方面为德育提供了有效的实践途径,使抽象的灌输教育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转变大学生道德观念、提升职业素养的机会,不再固守“一步到位”、“薪水是判定职业价值唯一标准”等观念,着力让大学生的职业观念更现实、更趋理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如何在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道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摘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探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满足学生根本需求的德育教育新方法,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在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的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平台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实现青年学生职业生涯的圆满发展,就成了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新途径,以期在帮助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同时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余育新,徐力.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7(11).

[2]李晓玲.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职业,2010(03).

中德大学生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必要性;现实诉求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7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21

1 . 德育的概念界定

要了解德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道德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继承性。道德规范与法律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是行为规范,区别在于:第一,作用途径及约束力不同。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第二,形成方式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的;第三,代表的利益不同。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德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法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社会道德公约教育等。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思维方式的教育;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指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

2 .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殊性与可行性

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更要突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以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需要。钱冠连教授曾指出:“所谓外语的教育教养作用,是指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培养,对所学外语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中西方人文、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文化成果,构成了德育的文化资源。德育文化利用科技文化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制度文化培育学生的法纪观念等。教师通过独特的语言文化传递方式,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意识形态的认同,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英语教学以交流为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能力及团队精神,帮助学生更深刻了解西方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让学生认同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引导并教会其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构筑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品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利用教材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很多高校所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从教材的选材、编排到教学资源都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许多课文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内容,这就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 . 大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及现实诉求

3 . 1 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与不足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德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道德教育。我国传统德育范围较广泛,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德育被基本狭隘化为政治教育,目前高校德育主要倾向于思想政治法纪等教育,德育之本原即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即通过德育养成人的道德,使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高校德育的育人的功能无法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前高校德育过度强调社会需求,轻视个体发展,或者有部分学生在重社会轻个人的德育背景下走向极端,而变得自私和个性乖张,却误以为这就是个性意识的张扬。另一方面,高校德育还存在着急功近利,忽视德育的底线——求真。当前某些高校德育机构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德育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比如某段时间准备抓哪方面的德育,就热热闹闹地搞此方面的活动,写总结报告,开表彰大会,这些形式走完,德育就随之结束。高校德育简单化倾向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离,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道德的底线——求真,说真话者不如说谎话者更具备社会适应能力,青年人失去热情纯真,变得老于世故。高校或者因为就业现状艰难,将“求真”引向了一个误区:摒弃德育而追求生存的本能,结果使得不少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谋得职业,不管什么虚假的手段都可以用,道德观、价值观模糊。

3 . 2 高校学科教育中过度重规范教育,轻德育渗透

目前高校德育的主要机构是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学生会等有关机构,他们主要倾向于思想政治法纪方面的教育,而学科德育侧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渗透,具备普遍性、长期性和连贯性等优越性,学科德育理应与机构德育相辅相成,但我国的现实是高校长期重规范教育,学科德育被长期忽略,与德育的规律背道而驰。高校将学科教育划归教务处管理,而教务处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是否认真传授知识和防止教师思想偏激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等方面。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学科德育的进行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职业操守与道德素养。职业操守与道德修养较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这不能不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遗憾。国外很多大学的经验值得一提:由于国外很多著名的理工大学的理念是——只有学习人文学科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理想的人,所以很多著名的理工科大学早已经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的教育。我们国内不少大学也有这样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就规定:理科学生就必须选修一定量的文科课程。高校产业化的刺激,使得学校过度重视学生适应社会及生存技能的培养,我国的高校几乎都成了职业技术学校。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课堂不仅仅指的是思政课,而是指大学中所开授的所有的课程。而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的基础课程,面向学生广泛。如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势必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 . 3 我国“德育为先”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曾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了近几年教育改革与发展具体的推进思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德育为先”,既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又符合德育教育规律,意义深远而重大。任何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杰出的能力,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青年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昌盛与否,与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外界的导向对这些观念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见大学的德育教育相当必要。但是,由于高校德育的低效,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目前,高校德育主要通过思政课、党团建设、课外活动及网络媒介来进行,内容更多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陈旧单一,与学生生活脱节。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课堂不仅仅指的是思政课,而是指大学中所开授的所有的课程。在大学的众多课程中,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是所有在校生的必修课。它的学习人数多,课堂学时多,学习时间跨度长,教学层次复杂,影响面也相当广泛。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势必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大学阶段也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未来发展等各方面的积极引导。因此,大学的德育工作应采取多种措施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大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不仅给人以知识,更给人以做人的信念和力量,给人指明奋进的目标与理想。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辅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3 . 4 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名篇《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师的主要职责,其中“传道”居于首位,很明显,德育是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承担的职责之一。在大学的众多课程中,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是所有在校生的必修课,学时多,学习时间跨度长,教学层次复杂,影响面也非常广泛。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媒介进行德育教育,一方面正是“教书育人”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使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德育教学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政治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全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在语言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英语教师应把“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利用一切的方式将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 . 结语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善于利用手头上有效的资源,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也是为高校的德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邓卉.简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郭燕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J].太原大学学报,2002(01).

蒋凯.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J].高等教育,2003(10).

解朝龙.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学英语,2010(16).

李宜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2).

中德大学生 篇12

关键词:中职英语,德育渗透,中职生

中职学校的多数学生缺乏自信、学习基础差、缺乏对师长的尊重和理解, 如果采取中学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中职生,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教学过程中, 使良好的德育素养在学生的品德形成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笔者从以下四点谈起。

一、言传身教, 进行养成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 教师必须先自己有德, 成为“以德育人”的楷模。 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如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关爱学生, 对待中职生应投入情感, 关爱、呵护这些问题学生, 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主动爱护、主动接近学生, 清楚他们的自卑感、畏惧感、孤独感;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个性;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多表扬多鼓励, 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师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和素养影响学生, 让他们知道是非对错;用温暖的心和鼓励的言语融化学生恐惧自卑的心, 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吃透教材, 寓德于教

现行的职业英语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旨在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陶冶其情操。 教师应把握学科特点, 把日常交际、课文故事等作为载体, 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 灵活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渗透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时间纪律观念、做人的基本道理、职业规范及环保意识等。

如教学Unit4“Time Speaking”环节时, 结合课本图片、词汇, 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日常交际:

A:What time is it?

B:It’s 6:10./It’s 21:40.

A:It’s time to get up.I usually get up at 6:10./It’s time to go to bed.

简短的对话让学生明白自身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束课堂时,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A Gift from Grandpa, 感受遵时守时的重要性。 笔者将文中的 “No matter what to do, just do it on time”再次引入课堂, 这样在学生训练口语的同时, 强化时间纪律的重要性,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品德的引申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范、 专业技能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学习“The story of Florence Nightingale”时,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及提问, 了解南丁格尔的主要事迹 (Why was she called“The lady with the Lamp?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her?) , 让学生明白南丁格尔对人类护理学的贡献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此, 教师将其护士的职业规范引入课堂, 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一种鞭策, 对非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是一种职业操守的教育。

将教材中的对话、交际用语、课文故事加以引申, 使这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日常的礼貌会话等渗入课堂, 融入学生的心理, 表现于平日的行动上。

三、利用格言进行德育渗透

格言精辟深邃, 能阐发真理, 陶冶性情, 激励上进。 在英语教学中加以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陶冶。

1.恰当使用教材中的格言。

高一教材课本“More Information”一栏中出示了一些关于时间、学习、励志等格言,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情况, 让学生有选择地记忆背诵。

2.结合课文教学和阅读指导, 使用格言警句, 进行启发激励式教学。

高一下册Unit3“English Study”, “Learning English”中讲了中职学校毕业生为了适应工作需求, 努力学习英语, 最终能用流利的英语服务顾客的故事。 在文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学习英语的方法, 关键是被这些和他们一样的学生的学习精神感动, 同时了解了“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的敬业精神。 课文最后告诉学生: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笔者此时引入新的格言:A man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No pains, no gains.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通过这些简单熟悉的格言, 激励鼓舞学生。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教学中笔者常常会利用这些格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这种教学法, 学生提升了学习动力, 净化了内心世界, 明白了做人准则。

四、利用学生节假日进行德育渗透

节假日是德育教育的良好资源。课堂教学中遇到相应的节日, 笔者会与学生沟通感情, 互祝节日, 并将其延伸。如在International Labor Day来临时, 笔者利用视频把不同行业劳动模范的工作画面呈现出来, 观察学生的表情, 发现这些素材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然后提出问题:Do you respect them?Why?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Do you want to be a person like them in the future?How can you be like them?所有问题的设置都没有离开引导学生对积极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学生的表达虽不流畅, 但从断断续续的词汇能体会到学生对劳动的重新认识。又如The Spring Festival来临时, 笔者引入传统节日———春节, 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 体会那么多游子回家过年的意义, 体会父母期待、家人团聚的意义, 在这里可以引申到做儿女的应常回家看看, 引申到感恩父母。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 德育一直是笔者最重视的一个内容。 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有科学文化工作知识的人, 更应该是乐观向上、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良好职业规范的技术型人才。 要想德育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 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言传身教、寓德于教,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学科育德不知在说教中.中国教育, 2010.10.

[2]陈微.知识与道德教育·全球教育展望[J].2008.6.

上一篇:中美贸易中的法律问题下一篇:网络信息审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