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肠道灌洗

2024-10-15

全肠道灌洗(共6篇)

全肠道灌洗 篇1

结、直肠癌手术术前肠道准备方法众多, 但真正能使肠道空虚、瘪陷、清洁的方法则为数甚少, 通常采用的传统肠道准备方法不够理想[1]。自2006年以来, 我院对收治的经组织学证实的大肠癌采用改良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进行术前肠道准备,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2008年12月, 将我院收治的12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 其中, 男38例, 女22例;年龄26~74岁, 平均57.5岁;结肠癌16例, 直肠癌44例。对照组60例, 其中, 男42例, 女18例;年龄32~70岁, 平均55.8岁;结肠癌19例, 直肠癌4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肠道完全梗阻性病例不在此观察之内。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改良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硫酸镁溶液法。

1.2.1 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 (硫酸镁加等渗溶液法)

入院后患者饮食不加限制, 术前1 d 11∶00后进流质饮食, 16∶00口服导泻液硫酸镁60 ml, 16∶30开始口服等渗肠道灌洗液。灌洗液的配制为1 000 ml温开水 (水温37~41℃) 中加入氯化钠6 g, 碳酸氢钠2.5 g, 氯化钾0.75 g。开始每小时摄入灌洗液总量为2 000~3 000 ml, 以后适当减少到每小时总量为1 000~2 000 ml, 直至排出液清亮, 完全无粪汁为止, 总液体量为4 000~5 000 ml。开始阶段患者一般都会感到腹胀, 腹胀感重时暂停灌洗, 恶心、呕吐可肌肉注射胃复安, 并嘱患者行走15~30 min, 待症状好转后继续灌洗。一般30~60 min开始排液, 150~180 min可达到肠道清洁效果。灌洗前后称体重, 测血压、脉搏, 并记录。

1.2.2 单纯口服硫酸镁溶液法

术前3~5 d服低脂饮食, 术前3 d改为流质饮食, 术前口服甲硝唑片及氧氟沙星片3 d以上, 术前1 d 10∶00口服硫酸镁溶液120 ml, 再口服温开水2 000 ml, 平均90 min开始排液, 150~180 min可达到肠道清洁效果。

1.3 肠道清洁效果评定标准[2]

优:手术时见全肠道空虚、瘪陷, 切开后见全肠腔清洁、完全无粪汁;良:肠道无胀气, 切开肠腔见少量粪汁;差:肠道胀气明显, 肠腔内较多粪汁。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比较

实验组肠道清洁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3.5,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 (χ2=16.8,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情况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χ2=5.3, P>0.05) ;乏力、饥饿、虚脱、肛门不适情况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12.9, P<0.05) 。见表3。

3 讨论

大肠癌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对于减少手术的危险十分重要[3]。目前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方法众多, 以往采用的传统肠道准备方法存在着许多缺点, 不利于术后恢复[4];有必要针对术前肠道准备寻找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改良等渗性全肠道灌洗的作用机制:通过药物导泻后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 同时其大分子润滑性也能促进排便, 增进小肠推进作用, 使用后可使患者全肠道内处于空虚状态, 有利于术中暴露视野。优点: (1) 清肠快速, 肠道准备满意。 (2) 良好的消化道耐受性。 (3) 患者无饥饿感, 不发生低血糖反应。 (4) 不发生水、电解质失衡等。

手术见全部小肠、结肠萎陷, 非常有利于手术的暴露和操作, 肠腔内只有少量清液或粪水样内容物, 减少了术中污染的机会。实验组患者肠道清洁度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排气、腹胀、排便情况进行观察, 实验组排气早, 仅部分患者稍感腹胀, 均能排便;对照组肛门排气晚, 且有部分发生便秘, 有2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恶心、呕吐、腹胀例数比对照组多, 腹痛、乏力、饥饿、虚脱、肛门不适例数比对照组少。

任何肠道准备方法都不可能将细菌完全从肠道中消灭, 只能减少肠道中的数量[5], 而用改良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不需要术前口服抗生素, 大量的液体冲洗可达到明显减少细菌的目的。有文献报道, 灌洗后便液中细菌计数可较灌洗前减少95%左右[6]。

硫酸镁属于容积性泻药, 口服后不易被肠黏膜吸收, 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状态, 保持大量水分, 肠道被扩张, 引起机械性刺激, 促进肠蠕动, 从而起到导泄作用, 硫酸镁对肠黏膜有化学性刺激, 但不损伤肠黏膜[7]。实验组需口服硫酸镁溶液60 ml, 对照组需口服硫酸镁溶液120 ml。实验组口服硫酸镁溶液的量少于对照组, 再加上大良的液体冲洗, 更减少了硫酸镁溶液在体内的存留, 对肠黏膜的刺激性小, 有利于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使用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的患者入院后饮食不加限制, 仅术前1 d改流质饮食, 可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灌洗完后, 患者若感到肌饿, 允许在睡前服用巧克力糖或糖开水, 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利于术后恢复, 使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18 d减少到14 d。

理想的肠道准备是: (1) 结肠完全空虚; (2) 不需要抗生素, 肠腔内细菌数减少; (3)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4) 患者痛苦少, 缩短准备时间; (5) 廉价[8]。本研究采取的改良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正符合理想的肠道准备, 临床实践证明, 该方法效果满意, 且简单易行。

摘要:目的:探讨自配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在大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120例大肠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自配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硫酸镁溶液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术后感染性并发症、住院天数、便秘、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自配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与单纯口服硫酸镁溶液法相比, 肠道清洁度好, 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少, 减少了住院天数。术后排气、排便早且无腹胀、便秘, 不良反应少。结论:自配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优于单纯口服硫酸镁溶液法。

关键词:改良等渗性全肠道灌洗法,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

参考文献

[1]Young CJ, Simpson RR, King DW, et al.Oral sodium phosphate solution is a superior colonoscopy preparation to polyethylene glycol with bisacody[J].Dis Colon Rectom, 2000, 43 (5) :1568-1571.

[2]陈声乐.结直肠手术肠道准备方法的改进[J].广东医学, 1998, 7 (4) :45.

[3]鞠冬阳, 颜成国, 张汝一, 等.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6) :525.

[4]林嘉旋, 靳凤霞, 林捷新, 等.口服硫酸镁行肠道准备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 2006, 20 (1) :12-14.

[5]王军勋, 刘玉华.3种肠道准备方法清洁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7) :53-54.

[6]梁云芳, 黄丽华, 袁瑜.三种肠道准备方法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 :13-14.

[7]马俊.普外科术前肠道准备的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 2008, 8 (3) :69-72.

[8]郑思琳, 官德蓉, 甘永贵.老年大肠癌2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7) :21.

全肠道灌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施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造口患者5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新辅助化疗或放疗。

纳入标准:(1)自愿接受实验相关研究;(2)经病理确诊为低位直肠癌;(3)无远处转移或全身多处转移;(4)无其他严重疾病、精神症状或神经系统疾病者。

排除标准:(1)术前有慢性腹痛腹泻病史,或术前1周有急性腹痛腹泻病史,或术前有肠梗阻症状患者;(2)术前1周有感染征象,体温升高>37.5℃,血象WBC>10.0×109/L;(3)术前1周有使用抗生素病史;(4)糖尿病患者;(5)术前有使用皮质激素病史;(6)一般情况较差,严重营养不良患者;(7)术前有肝、肾功能障碍者;(8)正在参加其他药物的临床试验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材料

培养基:(1)厌氧培养基:TPY培养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KV培养基(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布氏琼脂);(2)需氧培养基:乙胺丁醇培养基(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吩噻嗪培养基(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Pfizer肠球菌选择性琼脂)。仪器和设备:3.0LOXIOD厌氧罐、37℃普通培养箱、Ⅱ级生物安全柜。

1.2.2 粪便收集

对照组采用自然排便法收集,即直接收集造口袋内粪便。观察组采用结肠造口灌洗法收集+口服微生态制剂,即术后进食后开始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2粒/次,3次/d,疗程1个月。结肠造口灌洗:肠造口灌洗均在本院造口门诊进行,于术后7~10 d开始,每24 h重复1次。灌洗器材为康乐保公司一件式灌洗系统,将储水袋挂于造口上方50~60 cm处。患者取卧位或坐位,用38℃左右温开水灌洗,润滑灌洗栓并插入造口,控制水流速度为60~80 ml/min。灌水毕,粪便将在10~30 min内自造口排出,于集粪袋底部收集粪便,整个过程约需40 min。

1.2.3 肠道菌群的检测

用密闭的无菌便盒收集新鲜粪便2 g左右,常温下快速送检,在30 min内完成送检。用天平称出0.5 g新鲜粪便加入4.5 ml无菌生理盐水中,放置在振荡器上振荡成匀浆液,按10倍连续稀释至10-9,分别取10-1、10-2、10-3、10-4、10-5、10-6、10-7、10-8及10-9稀释液各50μl,每次稀释均使用不同的Tip头,按从高稀释度至低稀释度的顺序接种,接种于用于培养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TPY、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乙胺丁醇、吩噻嗪选择性培养基上,每种接种3滴,用无菌的L型棒均匀涂布,将TPY、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放在厌氧罐中,放入厌氧产气袋封闭,再放在37℃的孵育箱中培养48 h;将乙胺丁醇、吩噻嗪培养基直接放在37℃的孵育箱中培养24 h,一般肠杆菌培养18 h即可完成。确定目的菌后,根据平板上的活菌计数和稀释度,按活菌计数公式计数,结果以每g粪便湿质量中菌落形成单位的对数值表示(1 g CFU/g)。每ml标本中活菌集落单位即公式CFU/ml=(标本质量+稀释量)/标本质量×稀释度×菌落个数(或×10)(稀释度即稀释倍数)。

1.2.4 比较两组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采用问卷调查法,术后2周、1个月共发放问卷58份,全部有效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问卷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 QLQ-C30 V3.0中文版),问卷包括排便规律、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4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4个因子,共30个条目组成,每项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的分析

手术前排便菌群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性菌(肠球菌、肠杆菌)、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排便分析中性菌(肠球菌、肠杆菌)和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周,观察组中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观察组中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首次排便、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的粪便中肠道菌群检测结果。见表1。

2.2 结肠灌洗及口服微生态制剂对生活质量影响

两组结肠造口患者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术后两周和术后1个月时,评价生活质量4个方面(排便规律、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直肠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低位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保肛手术成功率提高的情况下,仍有15%~20%的患者需要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导致永久性结肠造口[1]。直肠癌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是一个创伤较大的手术,手术的应激作用会使肠道黏膜损伤,肠道蠕动减弱,导致肠道致病菌群的大量繁殖[2],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樊广业等人[3]研究也指出,直肠癌手术对肠道正常菌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对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郭世奎等人[4]对此提出同样的观点。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结肠手术对肠道正常菌群的存在有一定影响。

人体肠道正常存在大量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不但对机体无毒、无害,而且参与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的过程。研究证明,它在维持机体健康的微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对宿主的生理过程,包括上皮屏障和免疫功能的维持是必不可少的[5]。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使其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并抑制消化道内潜在的病原微生物[6]。而FLOCH[7]研究发现,双歧杆菌的存在与多少对寿命的长短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具有明显影响。一旦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将导致机体出现异常,出现排便规律的改变,急性或慢性腹泻,伴有腹胀和腹痛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张亚超等人[8]研究指出,人体肠道内菌群与宿主间存在的微生态平衡一旦破坏,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将造成影响,如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等。Nature杂志也报道指出,肠道菌群异常也会对人体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如MICHAEL指出肠道菌群异常可能影响人们的行为;BERCIK指出肠道菌群异常会导致人们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

既然肠道菌群失调会对机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本研究提出采取结肠造口灌洗,利用结肠扩张后反射性收缩的机制,使肠蠕动加快,经造口将结肠内的粪便排出体外,减少肠道致病菌的繁殖,有利于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尹伯约等[9]研究认为,长期灌洗对身体无害。本组观察组采取结肠造口灌洗,发现包括排便规律可控性、躯体功能恢复等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结肠造口灌洗对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有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益,为更多的造口患者带来福音,使他们更加积极地生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可直接补充正常生理性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能抑制肠道中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病原菌,对患者的腹胀腹泻及便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0]。本组研究中观察组采取结肠造口灌洗+口服培菲康,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肠道有益菌及中性菌,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排便规律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组研究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13]。

结肠造口改变了正常排便途径,从隐蔽的会阴部移到腹部,且不能随意控制,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的影响[11]。寇京莉等[12]通过对结肠造口灌洗的研究给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结肠造口康复训练方法。钱惠玉等[13]提出结肠灌洗给患者带来术后排便的安全感。本院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研制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患者的排便规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进行评价。本组研究将两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生活质量进行打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观察组患者在排便规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结肠造口灌洗+口服培菲康可使患者达到自控排便,使排便规律化,便于患者生活、社交、旅行等日常活动,患者的社会适应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总结,笔者认为直肠癌术后永久性造口的患者通过结肠造口灌洗及口服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可以减少肠道致病菌群,增加有益菌群,改善患者的排便规律及躯体功能,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 观察结肠造口灌洗及口服微生态制剂对结肠造口患者术后肠道菌群调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病例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自然排便法,观察组采用结肠造口灌洗法加口服微生态制剂。在术前、术后首次排便、术后2周、术后1个月行肠道菌群培养计数,同时行术后2周、术后1个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术后两周、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肠道中性菌(肠球菌、肠杆菌)和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造口灌洗及口服微生态制剂可以改善结肠造口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的配合体会 篇3

1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最小38岁, 年龄最大65岁, 均为煤工尘肺。

2 护理

2.1 术前访视

任何手术对患者来讲都是较强的一种紧张刺激, 一般来说, 术前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 轻度焦虑反映了患者正常的心理适应能力, 有利于与医护人员的配合。重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则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使内分泌系统受到抑制, 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影响对手术的耐受性, 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术前指导的目的是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焦虑情绪, 使患者在身心俱佳的状态下接受手术[3], 因此, 手术前进行心理访视十分必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及心理状态做好术前访视, 和蔼亲切的态度、周到礼貌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尊重, 产生信任, 有利于其充分表达情感, 从而正视现实, 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2.2 术中配合

2.2.1 术前用物准备

双腔管、3 000 m L 37℃温盐水8袋、灭菌的Y形管、量杯、管钳、自制面巾一块 (用30 cm×30 cm无纺布制作, 在15 cm处剪开15 cm长) 、暖风机、护眼膜、大夹子 (夹呼吸回路) 、麻醉架、纤维支气管镜、血气分析仪、动脉采血针。药品有:呋塞米、地塞米松、山莨菪碱。

2.2.2 麻醉方法

采用快速诱导全身静脉复合麻醉, 于诱导麻醉后在肌松最佳时期采用细径纤维支气管镜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 进行双肺分隔。分别听诊左、右肺, 比较双肺呼吸音应基本一致, 然后关闭左肺, 右肺通气, 听诊左、右肺, 应于左肺听不到呼吸音, 进行灌洗。

2.2.3 灌洗方法

灌洗液与Y形管连接, 悬挂于距腋中线40 cm高处, 灌洗液与Y形管连接置于距腋中线60 cm低处, Y形管另一端与灌洗侧支气管连接, 大夹子将管固定于麻醉架上, 用2把血管钳夹住灌洗液的出入两端。我院常规每次灌入1 000 m L, 灌入1 000 m L进行一次引流, 引流液量用量杯记数, 一般一侧肺灌洗次数不超过12次。于第3, 6, 9次引流末进行加压通气, 以提高血氧分压及排尘效果, 每次肺灌洗完毕加压通气用于排水, 减少肺内残留量, 促进肺功能恢复。用同法进行另一侧肺灌洗。

2.2.4 术中护理配合

护眼膜护眼, 将自制面巾放于患者面部, 将面巾剪开处为双腔管的位置, 铺好后固定, 面巾可有效防止灌洗液流入面部。使用暖风机为患者保温, 用分体式小被分别盖好患者上下肢体, 备好37℃生理盐水3 000 m L (袋) , 连接Y形管, 每次根据刻度给予1 000 m L, 根据医嘱控制灌洗液的入量, 详细记录灌洗液的出入量。根据医嘱抽取血气分析, 导尿和静推呋塞米、地塞米松、山莨菪碱, 注意为患者保温, 间断为患者按摩活动四肢, 预防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形成。灌洗次数以灌洗回收液由黑色浑浊变为无色澄清为止。

2.2.5 灌洗液加温

麻醉剂有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室温>32℃时体温>38℃, 室温<21℃则体温<36℃, 因此, 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 相对湿度Ⅰ、Ⅱ级手术室为40%~60%。除以上环节外, 应注意灌洗液的温度, 使用恒温箱等加温设备, 对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至37℃, 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并防止体温下降。研究表明液体或血液制品加温至36~37℃是安全、舒适的, 且对液体成分无影响。

3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良好, 无1例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此手术通过自然的腔隙入路, 无手术切口, 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有效。

4 体会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为各类尘肺职业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同时由于具有创伤小、相对安全、解除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点, 护士术前访视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尊重和理解患者, 让患者提出自己的需求, 根据情况帮助解决。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 正常体温对于维持人体各项功能至关重要, 术中确保手术室的温度在22~24℃, 既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同样可以降低低体温发生率;对灌洗液进行加温, 减轻机体刺激反应, 使用暖风机为患者保温和用分体式小被分别盖好患者上下肢体, 都是降低手术后低体温的有效措施。手术中采取各种保温护理, 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术后恢复;准确记录灌洗液进出量便于及时观察肺功能情况, 减少肺内残留量, 促进肺功能恢复, 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摘要:目的 探讨大容量肺灌洗术的配合方法, 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160例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手术患者, 对灌洗液进行加温处理、记录灌洗液的进出量, 观察配合效果。结果160例患者手术成功, 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良好, 无1例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结论 全肺灌洗术具有创伤小、相对安全、解除患者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 对灌洗液加温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低体温发生, 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准确记录灌洗液的进出量便于及时观察肺功能情况, 减少肺内残留量, 促进肺功能恢复, 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尘肺病,全肺灌洗,大容量,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牛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192.

[2]陈志远.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医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

全肠道灌洗 篇4

研究表明:粉尘引起的PAM (巨噬细胞) 破坏崩解, 使肺组织发生损伤是尘肺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肺内残留的粉尘还继续与PAM作用, 这是尘肺患者虽然脱离粉尘作业环境, 但病变仍继续发展升级的主要原因。大容量全肺灌洗的治疗机理不是针对肺间质纤维化, 而是针对尘肺病人始终存在于肺部的粉尘和炎性细胞, 延缓病变升级。具有去除病因、改善呼吸功能、缓解症状等效果。

我科于2012年2月~2015年6月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47例, 其中尘肺33例, 矽肺9例, 电焊工尘肺4例,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 均安全有效, 无一意外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术前护理

1) 做好心理护理:患者由于长期胸闷、气短、咳嗽、咳痰, 情绪悲观, 缺乏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的相关知识, 惧怕手术等, 因此恰当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与患者交谈, 打消患者的疑虑, 鼓励正视现实, 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使之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 做好患者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包括胸部X线、胸部CT, 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尽早戒烟, 减少呼吸道刺激。术前3天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 以利灌洗后肺的恢复和肺部分泌物的排出[1]。确保患者有充足的睡眠, 手术当日禁食。

2术中护理

1) 协助麻醉师行气管插管, 将患者去枕平卧, 头后仰, 待插入双腔气管插管, 听诊两肺呼吸音, 两肺分隔满意后, 行气囊充气。

2) 灌洗瓶与Y形管连接, 悬挂于高处, 引流瓶与Y形管连接于低处, Y形管另一端与灌洗侧支气管连接, 用两把止血钳控制灌洗液的进出。根据病人肺容量, 每次灌入500—1500ml温度为36℃~37℃的无菌生理盐水。每侧肺累计灌洗量约10000ml。

3) 为减少血液分流造成的低氧血症, 尽可能加快引流速度, 缩短引流时间, 每次灌入时间1~2分钟, 引流时间2~3分钟。灌洗期间, 可采用震动排痰机放置在侧胸部震荡, 以促进肺内异物的排出和加速肺内残留液的排出, 肺内残留灌洗液控制在1000~1500ml。准确记录灌入及引流出的液体量, 以防有肺内潴留而诱发术后肺水肿的发生。引流液按先后顺序排序编号, 注意其颜色、性质及沉淀情况等, 用以指导灌洗的量及灌洗间隔的时间。如此反复, 直至引流液由浑浊转为澄清为止[2]。

4) 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Pa O2、Sp O2改变。引流过程中发现Sp O2下降至90%以下, 立即停止引流, 给予加压通气, 改善, 改善肺泡氧和。为避免肺水肿, 在灌洗过程中遵医嘱给予速尿及地塞米松处理。

5) 同法灌洗第二侧肺。第二侧肺灌洗条件:灌洗侧肺内残留液基本排出和吸收;灌洗侧肺内呼吸音基本恢复;灌洗侧肺顺应性接近灌洗前水平, 气道压降到30cm H2O;该侧肺单肺通气3分钟后, 血氧分压大于13.3kpa;生命体征平稳、血气分析无明显酸碱紊乱[3]。

3术后护理

1) 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 严格按全麻术后的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脉搏、呼吸、面色及Sp O2等。术后24小时内每4小时抽血查血气分析, 动态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必要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2) 术后颈下垫平枕头使患者采取平卧位进行休息, 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顺畅, 鼓励患者正确咳嗽、咳痰等, 为其提供合理浓度的氧气[4]。

3) 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 预防肺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注意保暖,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指导患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4) 预防急性肺水肿的发生:由于肺泡灌洗时冲洗量较大, 平均灌洗量在1L左右, 大量的灌洗将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丢失, 肺复张受限, 肺内毛细血管壁损伤, 通透性增加, 潜在性的肺水肿的危险性增加。术后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的量, 并观察记录痰的性状, 如有粉红色泡沫痰时, 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5) 加强心理护理,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嘱患者术后脱离粉尘环境, 是避免尘肺加重的重要措施之一。

大容量全肺灌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 周密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保障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顾慧娟, 董佩芳.一例重症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全肺灌洗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1) :861-862.

[2]杨柳, 邝军, 张桂丽.全肺大容量肺泡灌洗术的护理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1, 09 (05) :81-82.

[3]陈志远, 张志浩, 车审言, 等.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医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全肠道灌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煤工尘肺, 均为男性, 年龄40岁~65岁, 平均53岁;病程5年~20年;均有煤尘接触史。5例院外曾诊断为肺炎, 抗感染效果不明显。1例曾诊断为间质性肺炎。18例病人表现为进行呼吸困难、咳嗽、咳灰黑痰, 乏力、盗汗2例, 消瘦6例, 肺部湿罗音4例, 发绀10例, 肺功能均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中度下降、低氧血症。胸部X线片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分布的小结节阴影。单纯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结节影。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快速诱导全身静脉复合麻醉[4]。术前日晚口服地西泮5 mg~10 mg, 术前30 min地西泮10 mg, 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0.1 mg/kg, 异丙酚1 mg/kg, 维库溴铵0.08 mg/kg, 芬太尼3 g/kg, 琥珀胆碱1.5 mg/kg ~2.0 mg/kg, 注药后, 待病人意识消失, 肌肉松弛满意, 插入左型双腔空支气管导管, 纤维支气管镜确定导管就位准确, 双肺分隔满意后, 一侧肺纯氧通气, 一侧肺反复灌洗。麻醉维持配制异丙酚复合液60 mL (复合液中异丙酚400 mg+维库溴铵16 mg) , 以异丙酚4 mg/ (kg·h) ~12 mg/ (kg·h) 即50 μg/ (kg·min) 的速度用微量泵持续输注, 术中根据病人循环系统情况和麻醉深浅调整麻醉药注入剂量及 (或) 单次追加麻醉药。按照《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医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5]灌洗。

2 结果

本组病人32例双肺同期灌洗, 3例单肺分期灌洗。术后1 d或2 d病人即感到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咳出灰黑痰, 感觉呼吸轻松;心情愉快, 体质体力明显增强。胸部X线片术后较术前两肺弥漫性结节阴影密度明显减少, 肺组织透过性明显增强。CT片示术后肺纹理明显增强, 结节阴影密度明显降低。术后病人肺通气功能显著改善, 弥散量明显增强, 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提高, 见表1。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宣教

病人虽然都是公费治疗, 但均担心手术失败。因此, 护理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肺灌洗术的基本方法、优点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术中配合的重要性, 注意事项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解除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 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3.1.2 低流量吸氧

术前持续低流量吸氧可缓解呼吸及缺氧症状。

3.1.3 术前呼吸功能训练

术前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 (手压下胸腹部, 深吸气后用力自肺的深部咳出) 和呼吸操锻炼[6], 以利于灌洗后肺功能的恢复和肺部分泌物的排出。

3.1.4 完善术前检查

包括胸部X线片、胸部CT、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 询问有无麻醉药过敏。

3.1.5 术前保证充足睡眠

术晨禁食水, 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SpO2) 。术前30 min给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

3.2 术中护理

3.2.1 术中准备

病人取平卧位, 建立2条静脉通路, 一条静脉通路补液, 另一条静脉通路行静脉复合麻醉输入麻醉药。准备灌洗用具, 将灌洗液加温至37 ℃。

3.2.2 术中配合

配合麻醉师诱导麻醉, 置入双腔支气管导管, 纤维支气管镜确定两肺分隔满意后进行灌洗。灌洗液为37 ℃无菌生理盐水。灌洗液量每次1 000 mL~1 500 mL。每次灌入时间1 min~2 min, 引流时间2 min~3 min, 每侧肺灌洗15次~20次, 灌洗总量1 L~2 L, 以灌洗回收液由灰黑色变成无色澄清为止。于第3次、第6次、第9次引流末或监测的SpO2下降时以及每侧肺灌洗完毕应用另一台麻醉机连接双腔管灌洗侧, 通过手控气囊间歇纯氧正压通气, 进行纯氧正压通气交替负压吸引 (简称加压吸引) , 其频率与机械通气同步, 最大压力每次4 kPa~5 kPa, 正压通气3次~5次后负压吸引。加入灌洗液准确无误, 收集灌洗引流液, 记录灌洗次数、出入量、肺内残留量、引流液的色泽、混浊程度等, 保存好灌洗回收液。术中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及时采集血气标本, 立即送检, 并做好穿刺部位的按压。观察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恢复、自主呼吸及肌张力恢复等, 拔管, 回监护室。

3.3 术后护理

3.3.1 饮食护理

术后6 h~8 h后鼓励病人进食。

3.3.2 保持呼吸道畅通

术后取平卧位鼓励并协助病人深呼吸、咳嗽, 将呼吸道分泌物及时咳出, 并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对于体质虚弱、痰液黏稠的病人, 可行氧气驱动雾化治疗, 每日2次, 协助病人翻身叩背, 有利于痰液的排出, 改善病人的肺通气功能。给予面罩吸氧, 监测生命体征、SpO2、呼吸频率、节律, 根据SpO2及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调节吸氧浓度和停氧时间, 并做好记录。

3.3.3 控制肺部感染

术后当日病人进入安装有准层流净化装置及医用空气消毒机的重症监护病房,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3 d~5 d。术后第1天, 根据病人肌力、血钾、血钠情况, 适当补充电解质, 常规口服氯化钾片3 d。生命体征平稳后, 病人进入普通病房,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含氯消毒液拖地, 擦拭门窗,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增强肺免疫功能。

3.3.4 术后复查

复查胸部X线片、肺功能、血气分析变化及胸部CT。

3.3.5 康复指导

进入康复期, 运用有效的应对要领, 提高康复期自我保健能力, 戒烟。出院后要加强营养, 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房间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加强自身防护, 减少感染机会。一旦出现感染症状, 及早就医, 控制病情。加强肺功能锻炼, 建议调离原从事的有害粉尘作业工作岗位。

4 小结

在WLL治疗过程中, 由于术前的充分准备, 医患良好的沟通, 正确有效的护理, 术中病人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病人均在短期内缓解出院。

关键词:全肺灌洗,护理,尘肺

参考文献

[1]路淑娟.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的护理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 10 (4) :532-533.

[2]谭玉林, 陈简超.护理干预对治疗尘肺肺灌洗术病人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18) :1454-1455.

[3]张玉香.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病人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6) :24-25.

[4]陈志远, 张志浩, 车审言, 等.规范的大容量肺灌洗术治疗肺病[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40) :2856-2858.

全肠道灌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7例病例中, 男3例, 女4例, 年龄22~45岁, 平均年龄34岁, 病程为3个月~6年。

1.2 治疗

7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采用双腔气管内导管进行全肺灌洗措施。一般灌洗时首先选择患者发生病变较为严重的侧肺进行, 若无明显差异首选左侧。完成插管后, 通过套囊的充气膨胀完全封闭气道隔开左右两侧, 保持一侧肺通气, 同时灌洗另一侧。为将患者肺内氮气冲洗完全, 并提高其氧储备, 在冲洗前20min保持纯氧通气。再将患者保持灌洗肺在下通气肺在上的侧卧位, 后用停止灌洗肺通气, 单一观测通气肺情况, 通过调节呼吸机参数使血氧饱和度 (Sp O2) 稳定语90%以上。在保持通气肺纯氧通气的情况下, 将三通管的一端与灌洗通路相连接, 另一端连接回收通路的引流瓶, 最后一端与双腔气管插管的灌洗肺接口相连接。开通灌洗通路向肺内灌注500~1000m L37℃的生理盐水, 速度为100m L/min, 保持1min左右, 后通过虹吸作用将灌洗液引流出, 应尽量回吸收灌洗液, 记录回吸收量, 观察回吸收液的颜色, 反复灌洗直至灌洗液由浑浊液体变为清亮为止, 一般每侧肺应灌洗10000~15000m L左右方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术中可静脉应用速尿20mg, 以减少肺水肿的发生。同时灌洗过程中保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 如血压和心电图等。若发现通气肺的Sp O2<90%或出现湿啰音, 须马上停止灌洗, 改行双肺通气, 因此情况提示气管套囊很可能存在渗漏, 须待患者情况稳定无湿啰音出现后再行灌洗。灌洗结束后不应马上拔除双腔管, 而需保持1h的机械通气。间隔1周后, 采用同法对另一侧肺进行灌洗。所有患者在灌洗3d后复查胸片、肺功能、血气分析, 评价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结果行χ2检验, P<0.05表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本组的7例患者在肺泡灌洗后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明显减轻, 灌洗后活动耐力增强, 其中灌洗前发绀3例患者, 在灌洗后发绀消失。灌洗后复查X线胸片或CT显示双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 这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一致。灌洗后血气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均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灌洗后肺功能检查显示: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等多项指标均有改善,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3 讨论

PA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有: (1) 患者体内肺泡巨噬细胞出现异常肥大现象导致功能缺陷, 使患者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发生利用障碍; (2) 患者体内上皮细胞因机体产生了GM-GSF抗体或患者本身存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GSF) 基因缺陷导致无法正常运作, 致使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无法被有效清除;生成过多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或清除减少; (3)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GSF) 基因缺陷或机体产生GM-GSF抗体, 继之引起I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活性缺乏, 不能有效地清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4) 患者体内出现奴卡菌、卡氏肺孢子虫、结核分支杆菌以及真菌等感染现象; (5) 患者体内患有免疫缺陷; (6) 吸入硅、铝等无机粉尘。

PAP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病因不明的称原发性。伴发于其他疾病时 (如矽肺、免疫缺陷或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等) , 则称为继发性。继发性PAP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1) 肺部感染; (2) 影响患者免疫状态的疾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3) 患者误吸某些化学物质或无机矿物质。

肺泡蛋白沉积症发病较为隐匿,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进行活动后出现咳嗽、气短、胸痛、咳白粘痰等现象, 偶有咯血发生, 且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常伴有体质下降、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往往临床并无明显肺内体征表现, 若患者发生严重缺氧情况, 常同时伴有杵状指、视网膜斑点状出血或发绀等症状。呼吸音常正常, 主要是由于蛋白样物质填充周边含气肺组织, 往往因气流而无法移动, 故而患者在呼吸过程中不会出现湿啰音。而若患者出现发热, 或患者肺内湿啰音清晰可闻, 则提示患者可能为继发肺内感染。支气管充气征和两侧肺门向外放散的弥漫细小的结节状或羽毛状浸润影是其典型胸部线表现以肺基底部表现为着。肺门周围可表现为“蝶形”状阴影, 酷似肺水肿的表现。临床应用胸部高分辨率CT医学影像技术对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诊断具有利用价值, 肺泡蛋白沉积症在胸部高分辨率CT医学影像技术检查下主要表现为患者两肺出现边缘锐利清晰的“地图状”, 并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完全不同的致密影, 并可观察到支气管的气影征。有时则出现小叶间隙和间隔不规则增厚的毛玻璃样改变, 表现是多角形态的“铺路石”征。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肺功能表现为患者肺活量与肺总量下降, 且发生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一秒率正常, DLCO降低, 经过血气分析则表现为PaO2和SaO2下降。经肺段支气管肺泡灌洗所获得的灌洗液通常呈“牛奶”状。PAP的确诊有赖于肺组织活检或BALF组份PAS染色检查。

上一篇:ZigBee定位下一篇:暑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