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组织

2024-08-10

肠道组织(精选7篇)

肠道组织 篇1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中胚层的间质肿瘤。1983年,Mazurt等[1]运用电镜技术发现胃肠道间叶肿瘤无平滑肌等超微结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无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于是将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GIST)。1998年,Hirota等[2]发现GIST能特异性表达标记物KIT蛋白(CD117),而KIT蛋白表达来源于c-kit原癌基因突变。2003年,Heinrich等[3]发现部分GIST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 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我院89例组织病理明确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CD117、CD34、DOG-1、SMA、S-100表达情况,分析上述指标对GIST的诊断价值。

大量报道指出[4,5,6],GIST预后极差,40%~90%的手术病人出现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症状。而肿瘤抑制因子(53)、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细胞增殖指数(Ki-67)这三个蛋白指标与GIST的预后密切相关。在收集的89例病例中,5例发生肝转移,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5例原发灶和转移灶的p53、Ki-67、P C N A蛋白的表达,了解这些指标对G I S T预后判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临床资料完整、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诊断明确的GIST病例8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有无转移等基本资料,GIST病理诊断由两位病理医师复阅切片,不一致病例由第三名高年资医师评估,讨论达成共识。

1.2 材料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

C D117、C D34、D O G-1、S M A、S-100、p53、K i-67等抗体及柠檬酸盐修复液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免疫组化步骤为1)脱蜡和水化;2)抗原修复;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H2O2滴加在组织上,室温静置10min;PBS洗3次各5min;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min;滴加Ⅰ抗50μL,4℃过夜;PBS洗3次各5min;滴加Ⅱ抗50μL,37℃20min;PBS洗3次各5min;DAB显色2~3min,在显微镜下掌握染色程度;自来水冲洗5min;苏木精复染3min,盐酸酒精分化3s;自来水冲洗10min;脱水、透明、封片、镜检。4)结果判读标准为CD117、CD34、SMA、S-100、p53、Ki-67、PCNA以细胞核内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DOG-1以胞浆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结果的判断标准按照染色程度和显色细胞的数量结合进行归类:细胞显色比例<5%(-);细胞显色的比例在5%~25%之间,呈现为淡黄色(+);细胞显色的比例在25%~50%之间,呈现为黄色(++);细胞显色的比例>50%,呈现棕黄色(+++)。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0软件系统,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相关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灶中CD117、CD 34、DOG-1、SMA、S-100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图1)显示,在89例GIST中CD117、CD 34、DOG-1、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是95.5%(85/89)、9 1.01%(81/89)、37.1%(33/89)、23.5%(21/89)、14.6%(13/89)。可见CD 117和CD 34在GIST组织中阳性表达较高,而肌源性SMA或者神经源性肿瘤标记物S-100在GST中表达较低。

A:CD117 B:CD34 C:DOG-1 D:SMA E:S-100

2.2 原发灶、转移灶中p53、PCNA、Ki-67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图2)显示,p53、PCNA蛋白在原发部位中不表达,在转移灶中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在原发部位Ki-67增殖指数约13%,在转移灶中增加到约89%(P<0.05)。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发生部位为胃(60%),其次为小肠(30%)、十二指肠(5%)、大肠(4%)[7]。临床特征以消化道出血、腹痛、肿瘤阻塞为主。GIST组织病理学分型可以分为3种[8]: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混合型。梭形细胞型约占70%,上皮细胞型约占20%,混合型约占10%。

目前认为GIST很大程度是由于C-kit基因发生突变引起。C-kit基因是酪氨酸激酶受体,编码CD117蛋白。GIST患者C-kit基因外显子突变,导致基因过表达,从而使CD117蛋白表达增加。CD34蛋白是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特殊性抗原,在原始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都可以看到阳性表达。本组实验,89例GIST患者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高,而肌源性的SMA和神经源性肿瘤标记物S-100阳性表达率低。CD117阳性、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诊断依据[9],而SMA和S-100低表达可以用来排除平滑肌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

然而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C-kit仍有5%左右的阴性表达率。C-kit阴性通常与PDGFRA相关基因突变相关。Rizzardi C等[10]提出C-kit阴性的GIST,存在PDGFRA基因14外显子缺失,导致疾病发生。但是膜通道蛋白DOG-1蛋白[11,12]在C-kit阴性GIST中可以表达[13]。DOG-1的免疫组织化学在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均有表达,因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DOG-1在GIST诊断中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表明,DOG-1可以作为C-kit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预后差,易发生转移[14,15],P53与PCNA在转移灶的表达量明显增加预示着GIST预后差。原因可能是p53调控cyclin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而p21与PCNA结合抑制PCNA的活性。当GIST发生恶性转移时,p53表达增加,打乱这条通路,同时直接激活PCNA,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Ki-67[16]作为增殖指数,与细胞有丝分裂密切相关。有观点认为,在判定GIST预后因素中,Ki-67蛋白比PCNA更具特异性和准确性。然而,Ray等[17]提出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对于GIST预后判断,PCNA更具优势。从本实验结果看,PCNA和Ki-67在转移灶中表达均增加,对预测疾病的复发和患者生存率均具有一定价值。但是对PCNA和Ki-67在临床应用的优先级,仍存在争论。

总之,GIST在形态学上显示为非定向性肿瘤,因此准确诊断是一个复杂过程。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通过检测CD117、CD34、DOG-1、SMA、S-100等蛋白指标可以明确GIST诊断。p53、Ki-67、PCNA蛋白的高表达可以直接反映GIST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利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DOG-1、SMA、S-100、p53、Ki-67、PCNA等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9例确诊为GIST的石蜡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DOG-1、SMA等蛋白表达,对出现肝转移病例,对比原发灶和转移灶的p53、Ki-67、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89例GST中CD117、CD 34、DOG-1、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是95.5%(85/89)、91.01%(81/89)、37.1%(33/89)、23.5%(21/89)、14.6%(13/89)。转移灶中的Ki-67、PCNA、p53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CD117、CD34、DOG-1、SMA对GIST具有诊断和鉴别意义;p53、Ki-67、PCNA对GIST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

肠道组织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标本

收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6年11月-2007年12月消化道腺癌65例和南充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消化道腺癌24例,共计89例。其中高-中分化腺癌64例,低分化腺癌25例,所有组织均经过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4μm。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做HE染色和Ki-67、ToPoⅡ、nm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法。试剂均为即用型商品试剂。

1.3 结果判定

组织学分级由两位医生分别完成并讨论形成统一意见。阳性着色均需定位准确,计算10个400倍视野的平均数。阳性结果分为四级:(1)“-”,着色细胞数<5%;(2)“+”着色细胞数6%~25%;(3)“++”着色细胞数26%~50%;(4)“+++”着色细胞数51%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种抗原的总体表达情况 见表1。

由表1中可以得出nm23总阳性率为95.5%(85/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93.8%(60/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100%。Ki-67总阳性率为91.0%(81/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92.1%(59/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88.0%(22/25)。ToPoⅡ总阳性率为84.3%(75/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81.2%(52/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92.0%(23/25)。

2.2 nm23表达与Ki-67、ToPoⅡ表达的对应情况 见表2。

由表2中可以显示nm23与Ki-67和ToPoⅡ的阳性结果,分别对nm23与Ki-67、nm23与ToPoⅡ进行统计学处理(χ2检验),nm23与Ki-67有负相关性,随nm23阳性强度的增加,Ki-67阳性强度降低(P<0.05)。nm23与ToPoⅡ无相关性(P>0.05)。

3 讨 论

nm23是1988年Steeg等从黑色素瘤细胞系cDNA文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基因,发现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与这种基因的mMRA水平呈负相关,低转移株比高转移株的含量增高10倍,并命名为转移抑制基因[4]。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nm23-H1转录水平或其癌基因蛋白产物nm23,发现其突变丢失与多种肿瘤转移明显相关,在直肠癌中的表达高达84.1%,其中高-中分化的癌表达高达89.8%,在低分化癌中显著低于高-中分化癌[3]。本研究结果略高,nm23总阳性率为总阳性率为95.5%(85/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93.8%(60/64)。在低分化癌中表达较高,可能与实验的具体过程有关。

Ki-67抗原是只存在于增生细胞中的一种核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并可作为肿瘤的标记和预后指标[5],是反映细胞群体增殖活性的可靠指标[1]。在肿瘤与非肿瘤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在高-中分化与低分化肿瘤之间,有与无转移肿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Ki-67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病变体积、部位、类型、分期、病程、年龄、性别无关,是肿瘤细胞动力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指标[1]。本研究Ki-67总阳性率为91.0%(81/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92.1%(59/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88.0%(22/25),与张继红[6]报道的高、中、低分化大肠癌分别为100%、70%、100%相近。

ToPoⅡ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核内,能调节核酸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是控制核酸生理功能的关键酶,通过作用于核酸的磷酸骨架,使DNA双链的一条或两条链暂时断裂,从而实现DNA超螺旋状态与解螺旋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调节DNA空间结构的拓朴异构酶有两种,即拓朴异构酶Ⅰ型(ToPoⅠ)和拓朴异构酶Ⅱ型(ToPoⅡ),在增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oPoⅡ[7]。ToPoⅡ在增殖细胞中的分布和定位比较准确,而且不受肿瘤分化、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细胞的增生状态[7]。ToPoⅡ总阳性率为84.3%(75/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81.25%(52/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92%(23/25)。与陈小岩[1]等报道的高、中、低分化结直肠癌ToPoⅡ表达分别为100%、96.63%、96.27%相比较略低。

nm23蛋白通过使微管蛋白上的GTP转换为GDP导致肿瘤细胞微管系统解聚,从而使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障碍,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移动;阻断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抑制细胞生长,达到调节肿瘤的发生和转移[2]。本研究nm23结果是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与刘剑[5]等报道的一致,均认为nm23高表达者Ki-67则相应地低表达,同理论研究亦相同[2,3]。本研究nm23结果与ToPoⅡ表达无相关性,然而,ToPoⅡ的表达在胃癌虽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但与肿瘤的增殖程度相关,大多数增生性病变中ToPoⅡ可以准确地反映细胞增殖情况,恶性增殖细胞比良性增生细胞ToPoⅡ水平更高,而且较P53、PCNA更稳定。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组织的增生性病变中ToPoⅡ表达的意义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种器官的同种病变,关于ToPoⅡ表达的意义亦有不同报道[7]。因此nm23结果与ToPoⅡ表达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nm23与Ki-67、ToPoⅡ在消化道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23与Ki-67、ToPoⅡ在消化道89例腺癌中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nm23总阳性率为95.5%(85/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93.8%(60/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100%。Ki-67总阳性率为91.0%(84/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92.1%(59/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88.0%(22/25)。ToPoⅡ总阳性率为84.3%(75/89),高-中分化癌阳性率81.2%(52/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92.0%(23/25)。nm23与Ki-67有负相关性,随nm23阳性强度的增加,Ki-67阳性强度降低(P<0.05)。nm23与ToPoⅡ无相关性(P>0.05)。结论nm23与Ki-67呈负相关,与ToPoⅡ无相关性。

关键词:胃肠道腺癌,nm23,Ki-67,ToPoⅡ,免疫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郭学良,傅丽娜,林庚金,等.Ki-67、端粒酶在结直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肿瘤杂志,2002,22(1):50-53.

[2]吴波,闫伟,方刚,等.DNA拓朴异构酶Ⅱ在增殖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2004,17(3):240-245.

[3]陈小岩,施作霖,李燕辉.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P53的协同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18(6):608-610.

[4]刘秉文,陈俊杰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98-499.

[5]刘剑,斯诚,李群.pKi-67与nm23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和预后关系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12):6-10.

[6]张继红.大肠癌中P53,Ki-67,PCNA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6):523-525.

肠道组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并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74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及CD117和CD34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近2年来13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 cm的GIST行c-kit和PDGFRA基因外显子检测,分析其基因突变特点。

1.2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以及E-livision plu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检测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实验步骤按说明书进行,检测项目包括CD117、CD34、SMA及S-100。基因外显子检测采用PCR扩增技术,用QIAamp DNA FFPE tissue Kit提取DNA,采用ABI金牌Taq酶进行PCR扩增,用ABI 3130测序仪对扩增后的DNA进行测序,使用DNAMAN mutation surveyo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所有病例首先进行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的检测,发现有突变者,不再进行其他突变检测;对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无阳性发现者,再进行c-kit基因9号外显子的检测;无c-kit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者,再进行c-kit基因13号和17号外显子的检测。如无ckit基因突变者,进行PDGFRA基因外显子18及外显子12检测。

1.3 良恶性判断

采用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1],按照肿瘤大小、核分裂相计数和原发肿瘤部位对GIST进行分级,具体见表1。出现转移、局部浸润手术无法完整切除及肿瘤性坏死的GIST均视为高危组。

1.4 统计学处理

各定量指标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数据直接用计数及百分率表示,两组之间定量数据比较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χ2检验。所有统计过程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74例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25岁,平均51.8岁,中位年龄54.5岁。大部分患者的主诉症状为便血、腹部包块或腹部胀痛不适,个别无明显症状。发病以中老年为主(见表2),均实施手术治疗。采用t检验进行各年龄组的性别差异统计(t=1.0424,P>0.05),表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χ2检验验证不同性别年龄组的发病率,其中30~39岁的男性组与同年龄段的女性组比较,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3,P=0.015,P<0.05),余各个年龄组无明显差异(P>0.05)。

2.2 病理检查

肿块位于胃44例(59.5%),小肠17例(23%),肠系膜6例(8.1%),结肠1例(1.4%),直肠2例(2.7%),腹膜后2例(2.7%),盆腔2例(2.7%)。肿块最大直径22.0 cm,最小0.5 cm。极低度和低度危险性的GIST大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切面灰白色;中度及高度危险性的GIST大多质软,切面灰白色或呈鱼肉样,可见囊性变、黏液样变、出血坏死。GIST由不同数量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排列形式多样,可呈栅栏状、漩涡状、小巢状、花瓣状。

2.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CD117阳性表达率为83.8%(62/74),CD34阳性表达率为81.1%(60/74),SMA阳性表达率为31.0%(23/74),S-100阳性表达率为5.4%(4/74)。GIST的不同危险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见表3。χ2检验极低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之间CD117和CD34的表达。结果显示,CD117的χ2值为4.845,P值为0.184(P>0.05);CD34的χ2值为4.474,P值为0.215(P>0.05)。表明不同危险度间的CD117和CD34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2.4 基因外显子检测结果

13例肿瘤最大径大于5 cm的GIST中有12例(92.3%)检测到了基因外显子突变,其中8例(61.5%)为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发生部位:胃4例、小肠2例、小肠系膜1、直肠1例;突变的形式:2例点突变、4例缺失突变、1例复合缺失突变和点突变、1例复合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2例(15.4%)c-kit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均为插入突变;1例(7.7%)c-kit基因外显子13突变,为点突变;1例(7.7%)PDGFRA基因外显子18突变,为同义突变;1例未检测到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为野生型。

3 讨论

GIST的发病率为10~20/100万,主要发病人群在50~65岁,中位年龄58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儿童及青少年少见。多为散发病例,部分可见家族遗传病例报告。笔者研究表明,深圳的GIST发病与大宗统计样本大致相同,但30~39岁的男性发病率较高,综合原因可能是收集该年龄段的样本量较少,代表性不高导致该年龄段男性发病率高。需要增加样本量才能有确切的结论。

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胃最常见(50%~60%);小肠次之(25%~30%),其发生率高低依次为空肠、回肠和十二指肠;其他部位(1%~10%)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5%),食管发生率较低(2%);少数发生在大网膜、肠系膜及阑尾等其他部位[2]。而在笔者的研究中,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总的突变率达到13.5%(肠系膜6例,腹膜后2例,盆腔2例),远远高于文献描述。提示深圳地区EGIST发病率较高,这需要大样本统计佐证。因EGIST不涉及胃肠道,症状不典型,发现时肿瘤往往大于10 cm,属于高度恶性肿瘤,须及早手术治疗,密切观察随访。

CD117是一种单克隆抗体,是c-kit原癌基因的蛋白产物,为Ⅲ型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在GIST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80%~100%[3]。CD34是人造血前体细胞标记物,是一种单链穿膜蛋白,在GIST中阳性表达率为70%~80%。在74例GIST中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8%和81.1%,为敏感的标志物,可作为GIST的诊断指标。GIST的不同危险度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不能作为分化程度的依据,与其预后亦无关。

c-kit基因是一种编码跨膜型酪氨酸受体的原癌基因,可用Kit(CD117)单克隆抗体检测,c-kit表达产物及其配体与细胞因子(SCF)结合后,可激发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在74例患者基因外显子检测中,高度危险性的13例中有11例发现c-kit基因外显子突变,其突变率高达到84.6%,明显高于CD117阳性的c-kit基因总突变率76.1%[4],其中以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明显,其突变率为61.5%(8/13),提示c-kit基因突变有可能是造成GIST细胞无限制生长和增殖而最后导致肿瘤恶性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且与11号外显子关系最为密切。其机制为GIST c-kit突变导致KIT结构改变,不需与其配体干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而自身形成二聚体,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细胞异常增殖与凋亡抑制,从而形成肿瘤。故c-kit基因突变可成为判断GIST恶性变的独立预后指标。而在笔者的实验中,发现了2例小肠间质瘤有c-kit基因9号外显子的突变,提示9号外显子突变可能代表一类特殊亚型的GIST,且多发生在小肠,侵袭性较高。惟一1例发生c-kit基因外显子13突变的GIST位于十二指肠,为第642密码子点突变,AAA>GAA,K642E,其突变率较文献描述的发生率高[5],可能与笔者研究的标本量较少有关。

PDGFRA基因由23个外显子组成,位于人类第4号染色体基因编码(4q12),其基因定位与c-kit极为相近,主要在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表达,编码的蛋白质是PDGFRA,与c-kit同属III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且结构相似[6]。HIROTA等[7]发现PDGFRA基因突变为功能获得性突变,且限制和激活了野生型c-kit在转染细胞中的共表达,由此PDGFRA突变可能通过激活野生型c-kit来转化卡哈尔细胞。故其主要发生在CD117阴性的GIST病例上,主要突变发生在基因外显子12和18上,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5%和5.6%[8]。突变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c-kit基因的表达、肿瘤的部位及类型有直接的联系,有c-kit基因突变的患者一般不存在PDGF RA突变,且PDGFRA突变主要发生于胃,而小肠少见[9],黏液上皮样GIST大多有PDGFRA突变。笔者研究中有1例CD117阴性的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检测到PDGFRA基因外显子18同义突变。

所有的GIST都认为是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而肿瘤的大小与GIST的恶性变程度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DEMATTEO等[10]回顾性分析200例GIST后发现肿瘤最大径大于5 cm的GIST患者的生存情况明显差于小于5 cm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而在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中也明确提出了肿瘤最大径大于5 cm的间质瘤属于中高危险度,预后较差。而在笔者研究中发现肿瘤最大径大于5 cm的GIST的基因突变明显高于其平均突变率,其中以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明显,提示其对判断GIST的预后更有价值。

目前研究表明,GIST基因外显子突变对于GIST的预后及治疗存在很大的关联。HEINRICH等[11]研究发现GIST的基因突变的类型与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存在一定的关系,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阳性者,部分缓解率达83.5%,而外显子9突变者为47.8%。PDGFRA外显子18的突变对STI571的疗效好[12],而没有c-kit和PDGFR基因突变的GIST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最差。CHO等[13]在研究中也发现胃GIST 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与肿瘤的远处肝转移和患者预后差存在联系。

肠道组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 年11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64 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 例。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肠道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重型精神病等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对照组增加饮食指导:每周根据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为其制定饮食规划, 明确规定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蔬果的摄入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肠道训练, 具体如下。护理人员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并与患者进行沟通, 共同制定肠道训练计划。患者以1 个月为1 个疗程, 连续接受2 个疗程治疗, 期间监测患者肠道功能改善情况。①训练第1~3 天, 首先番泻叶冲服, 用量为3~5 g, 其次嘱患者腹部按摩, 同时开始提肛训练, 增加肛门括约肌敏感性和收缩力度。最后对患者进行肛门牵张技术干预, 速度保持6~10 圈/min, 按摩5~8 圈/ 次。②使用吸痰管连接注射器, 将开塞露 (20 ml) 缓缓注入患者直肠壶腹部, 使其与大便充分混合。③经过上述训练后, 指导患者感知便意后, 取侧卧位, 先积累便意, 10 min后, 腹部按摩并引导患者用力排便, 若仍不能排便者, 则做人工挖便处理。

1. 3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排便情况进行评价, Barthel指数评分0~10 分, 0 分为患者完全不能控制排便, 随分数升高, 患者排便控制程度提高, 10 分表示排便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干预前后, 分别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 比较评分改变情况, 判断排便功能是否改善。干预后,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干预效果:评分≥ 7 分, 视为显效;评分4~6 分, 视为有效;评分≤ 3 分, 视为无效[2]。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干预前, 观察组为 (2.82±0.52) 分, 对照组为 (2.91±0.71) 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5.251 P=0.872>0.05) 。干预1、2 个月后, 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 (5.72±1.34) 分和 (8.36±0.87) 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64, P=0.036<0.05 ;t=13.364, P=0.021<0.05) 。干预1 个月后, 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 (3.32±1.26) 分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6.364, P=0.423>0.05) 。干预2 个月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 (5.32±1.52) 分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45, P=0.039<0.05) 。干预1、2 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19例, 有效12例,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 (96.88%) ;对照组显效8 例, 有效12 例, 无效12 例, 总有效率为62.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7, P=0.0251<0.05) 。

3 小结

脊髓损伤患者易发生肠道功能障碍 (NBD) , 而NBD也是脊髓损伤治疗的重要难题。肠道功能训练是康复治疗及护理中的新兴干预模式, 近年来临床研究报道显示, 肠道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NBD,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此, 本次研究对肠道功能训练联合饮食指导改善NBD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肠道功能训练联合饮食指导可有效提升患者排便功能, 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 疗效可靠且预后良好。

饮食指导是肠道功能障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本院训练方法为腹部按摩、人工挖便、使用通便栓剂、肛门牵张技术等, 训练方式较为温和, 不易损伤患者肠道。

综上所述, 肠道训练联合饮食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功能障碍, 促进患者控制排便, 应推广使用该干预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采用肠道训练联合饮食指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4例脊髓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结果 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1个月后, 对照组Barthel指数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2个月后, 对照组Barthel指数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 (96.88%) 显著高于对照组 (62.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肠道训练联合饮食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功能障碍, 促进患者控制排便, 该干预模式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脊髓损伤,饮食指导,Barthel指数,肠道训练

参考文献

[1]肖晓芬, 史晶, 滑蓉蓉, 等.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4, 5 (1) :122-124.

肠道组织 篇5

关键词:RCA法,肠道手术,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质量是整个围手术期质量的基础, 直接影响手术治疗的成败。术前准备的目的是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 安全度过手术的全过程[1]。护士需要为术前患者提供各方面的术前准备,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因患者术前准备内容繁多, 且参与准备的工作人员较多, 术前准备质量会有参差。本文通过总结一段时期内肠道术前准备存在问题, 使用RCA方法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智力正常, 能正常表达语言。将2011年1-1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肠道手术患者320例, 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70例, 女150例, 年龄20~78岁。结直肠癌87例, 痔疮行PPH术105例, 行肠息肉行肠镜摘除术128例。将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35例肠道手术者, 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187例, 女148例, 年龄25~70岁;结直肠癌112例, 痔疮行PPH术132例, 肠息肉行肠镜摘除术9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准备方法进行肠道准备出现的问题, 进行RCA分析, 观察组实施整改措施, 具体方法如下。

1.2.1 第一阶段:

组建RCA小组, 调查术前肠道准备不足发生的全过程。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地点、人员、方法、流程、设备、记录) ;组建RCA团队, 选择一线工作人员及具有RCA指导和具备事件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 人员包括:手术室护长1人, 执行护士2人, 查对护士1人, 送手术者1人, 运输人员1人, 外科护长1人。

1.2.2 进行资料收集:

包括观察资料、物证及书面证明。与进行具体操作的护士深入的谈话, 了解实际执行的每一个步骤并记录在案。其中涉及的物品、资料、表格等详细记录, 形成事件描述表:择期手术, 择期手术前1 d, 医生开出手术医嘱, 然后是当天P班 (夜班) 过医嘱, 将术前准备要做的治疗和护理治疗单从电子医嘱系统打印出, 根据具体手术方式的要求、术前准备常规内容, 交A班管床护士 (中班责任护士) 执行, 遵医嘱按不同手术要求, 从术前一天中午就改低渣的饮食, 术前晚餐进食流质, 20∶00后停止进食, 由P、N班 (全夜班) 做肠道的准备, 并观察肠道准备的效果。次日, 再由当天的P班或是二线护理人员送手术前, 再次检查术前准备效果, 然后送手术。

1.2.3第二阶段:

寻找近端原因。寻找所有和事件可能相关的原因;时间及流程确认;操作人为因素等因子分析。

1.2.4 第三阶段。

根据送手术流程上的内容, 将相关有问题的步骤, 制定鱼骨图, 进行核心步骤的分析, 确定根本原因: (1) 医疗护理人员, 对肠道准备要求达到的要求不一致; (2) 没有常规改变饮食。缺乏营养餐单, 护理人员不清楚哪些是低渣类食物, 以致不能准确指导患者选择食物的种类。 (3) 缺乏清晰的肠道准备操作流程及质量评价标准。

1.2.5 第四阶段:

进行问题总结, 针对根本性原因, 形成改进措施。 (1) 与营养师一起制定出低渣餐单, 供患者选择。 (2) 重新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术前肠道准备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3) 医务人员培训, 让医疗护理人员清楚肠道准备需要达到的效果, 统一标准, 以及掌握全院内可以使用的肠道准备的药品。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肠道术前准备缺陷发生率, 延时手术例数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RCA法实施后与实施前护理质量效果比较,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3.1 RCA方法完善了系统

根本原因分析方法 (Root cause analysis, RCA) 是一种回溯性失误分析方法, 起源于美国, 最早应用在航空安全、核工业等领域, 之后广泛应用于各行业。该方法将分析重点放在整个系统及过程的改善方面, 而非仅限于个人执行上的检讨[2]。1997年, 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 (JACHO) 引进了该方法, 用于医疗不安全事件的分析改进[3]。RCA的核心价值着眼于整个系统及过程面, 而非个人执行上的咎责, 找出预防措施的工具, 避免未来类似事件再发生, 最终成果要产出可行的“行动计划”, 营造安全文化的过程。

措施实施后, 延迟手术1例, 为女性患者, 手术当天来月经了。术前准备胃肠准备结果不满意仍有2例, 这与不同医务工作者对于胃肠道准备标准不一致有关, 有医生认为即使是肠道手术, 也不必常规的肠道准备[4,5], 而实际大部分临床医生还是沿袭常规进行肠道准备, 以致护士执行的标准不统一。通过RCA分析, 让整个医疗护理团队, 包括医生和护士, 对肠道手术前肠道准备要达到的标准, 目前本院系统内使用的全肠道洗清剂准确的量及达到标准需要的作用时间, 有了统一的认识。

3.2 RCA方法标准化了护理操作流程

通过RCA方法分析, 针对其根本原因, 制定出标准化的肠道路准备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进行全员培训。让护士们清楚正常胃排空需要3~4 h, 混合性食物从进食至胃排空约需要4~6 h[6]。笔者将执行时间定在术前一天的下午19∶00, 提早到16∶00服聚乙二醇, 直至排出澄清无查的排出液为止。服聚乙二醇后, 沿脐周打圈按摩腹部, 加上缓慢走动, 能促进肠蠕动。患者只需要术前一天的中餐开始进食低渣流质, 服泻剂前2 h停止进行固体食物, 提早了时间开始后, 患者大约在23∶00左右会达到肠道准备的要求, 下半夜可以稍休息, 如果有饥饿感, 则提供果汁 (不含酒精饮料) 或是完全无渣清汤。

术前护理管理内容丰富, 牵涉的部门及工作人员众多, 而术前准备的效果对于手术成功与否和手术切口的愈合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避免术后并发症和取得最大手术效果的保障, 也能使部门间、工作人员间的衔接更为顺畅。术前准备的效果, 与整个医疗系统的运作有极大的关系。RCA分析能帮助护理管理人员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针对整个流程中的缺陷提出改进措施, 能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执行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冯锦, 谭秋华.持续质量改进在患者术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44-545.

[2]何国平, 喻坚.实用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60.

[3]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Biological products;reporting of errors and accidents in manufacturing[J].Fed Rgist, 1997, 62 (2) :49 642-49 648.

[4]Van’t Sant H P, Weidema W F, Hop W C, et al.Evaluation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anastomotic leakage following elective colorectal surger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J].Am J Surg, 2011, 202 (3) :321-324.

[5]Otchy D P, Crosby M E, Trickey A W.Colectomy without 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 in the private practice setting[J].Tech Coloproctol, 2013, 7 (3) :446-448.

肠道组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妇科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的100例需要清洁肠道的手术患者,年龄24~65岁,本科15名,大专30名,中专24名,高中10名,初中15名,小学5名,文盲1名。阴式子宫全切术55例,剖腹探查术30例,腹腔镜手术15例。

1.2 方法

1.2.1 肥皂水灌肠法

从准备用物到操作结束一般需要5~10 min(指灌一次肠的时间)。准备用物:一次性灌肠袋一个,大小量杯各1个,水温计1个,20%的肥皂水,石蜡油,棉签,一次性肛管,弯盘,手纸,便盆及一次性小垫数块。灌肠液的配置:将20%的肥皂水50 ml倒入大量杯,放入开水400 ml,再加入600 ml的凉开水,配成0.5%~1%的灌肠溶液1000 ml,温度为39℃~40℃。操作方法: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排尽小便,用屏风遮挡患者,嘱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肛门,将肛管与一次性灌肠袋连接,用棉签给肛管涂石蜡油,排尽肛管内空气,将灌肠袋距床沿30~45 cm高挂好,将肛管缓慢插入肛门10~15 cm,灌肠液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灌入200~500 ml不等,至患者有便意为止。灌肠次数根据排出大便情况确定。

1.2.2 口服番泻叶法

术前给予患者番泻叶10~20,嘱患者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用开水泡番泻叶代茶饮(浓度及量根据患者排便情况确定)。一般服后3~6 h开始排便。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清洁肠道的效果及患者的反应见表1。

3 讨论

通过长时间临床观察,肥皂水灌肠清洁肠道法有许多弊端:首先是患者的心理方面,由于对灌肠法不了解,以及其他病友的误导,使患者对灌肠产生恐惧;其次是由于操作时所暴露的部位,患者多多少少都有羞涩感,灌肠后难忍的便意,使患者会不顾一切的冲入厕所;再有就是患者身体方面的不适,如腹痛、腹胀,特别是有痔疮的患者,反复多次的插入肛管,会使患者的疼痛加剧。

从护理角度来看,繁琐的准备工作,过多的操作用品,反复多次的灌肠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另外,灌肠液的浓度以及温度也要加以重视,以防对患者造成损伤。

从所用时间上来看,灌肠法所需时间长,现在临床手术患者多,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夜班人员,有的科室只有一名护士)灌肠就会占去大部分时间,从而影响其他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当灌肠的手术患者多时,灌肠后患者入厕就又成了一个问题。

口服番泻叶清洁肠道法,既简单,又方便,患者易于接受,无心理负担。但口服番泻叶的副作用应于服药前告诉患者,当用量过大时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应告诉患者服药量,不能因服药后无大便而自行增加服药量。

笔者通过对100例服药法与灌肠法清洁肠道患者的比较,得出两种方法术中效果相同,无排便现象,术后腹胀情况服药组明显优于灌肠组,服药组术后排气早,排便早,比灌肠组平均早1~2 d。

摘要:目的 观察两种清洁肠道方法 的效果及患者的反应。方法 把100例术前需要清洁肠道的患者分成两组,采用口服番泻叶与肥皂水灌肠的方法 清洁肠道,从几个方面观察两种方法 的效果以及患者的反应。结果 口服番泻叶清洁肠道组不论从试验效果还是从患者感受上明显优于肥皂水灌肠组。结论 术前口服番泻叶清洁肠道效果好,患者反应好。

肠道组织 篇7

关键词:和爽,番泻叶,结肠镜,肠道准备

结肠镜是诊治大肠、肛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 小儿结肠镜检查的数量迅速增加, 而理想的肠道准备是顺利进行肠镜检查和治疗的关键[1]。目前, 我国应用于成人肠道准备的方法众多, 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有诸多报道, 但因小儿的特殊生理特点, 这些方法并不都适用于小儿, 而关于小儿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报道不多[2]。笔者自2013年1月-2014年7月对行结肠镜检查的56例患儿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案进行肠道准备,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行肠镜检查的82例患儿, 年龄1~6岁, 按随机数字表法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成2组, 每组41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肠道准备方法所有患儿在肠镜检查前2d给予半流质饮食, 检查前1d给予流质饮食, 检查当天早晨禁食。A组:予和爽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 1包溶于1000ml冷开水中, 2h内饮完后继续服冷白开水500~1000ml。B组:番泻叶冲泡液。番泻叶0.5g/kg, 用沸水冲泡 (每克番泻叶加水50~100ml) , 加盖10min, 倾出浸泡液, 共冲泡2次, 加蔗糖调味, 冷却至室温后饮用。2组均为检查当天早晨6∶00服药, 检查前抽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和电解质测定无异常。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肠道清洁度。所有患儿均在上午禁饮4~6h后在静脉全麻下, 应用Olympus成人电子结肠镜进行检查。肠道准备的效果评价采用渥太华肠道准备评分量表进行评估[1], 将结肠分成3段 (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升结肠和盲肠) 进行评分, 按照清洁~最差分为5级 (0~4分) , 并加入全结肠内的液体量评分 (少量、中量、大量分别为0、1、2分) , 总分0~14分。评分越低表明肠道准备越充分。用标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种清洁剂患者的可接受性, 耐受性和并发症进行评估。A、B两组患儿麻醉均顺利, 无一例发生窒息、误吸等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观察2组患儿服药后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及脱水症状。 (3) 患儿对清洁度的可接受性。 (4) 生化指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肠道清洁度2组肠道准备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 (P<0.05)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

2.3患儿对清洁剂的可接受性A组患儿对清洁剂的可接受性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 *P<0.05

2.4生化指标2组治疗前后钠离子、钾离子、谷丙转氨酶、血肌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讨论

目前已广泛证实成人结肠镜可安全应用于小儿, 越来越多的患儿的大肠、肛管疾病可通过结肠镜得到明确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3]。而理想的肠道准备是肠镜检查及治疗的关键, 其方法的优选应具有肠道清洁度好、不良反应少、患者可接受、简单、快捷等优点[4]。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于2013年7月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 制订了我国首部《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 (草案) 》, 为消化道疾病患者消化内镜诊疗相关的肠道准备提供临床指导。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具体针对小儿肠道准备的指南, 很多医师依照成人的肠道准备方法进行, 忽略了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 使得患儿不良反应大而肠道清洁往往不理想, 影响了肠镜检查和有效治疗[5]。由于小儿不会配合, 肠镜检查大多需要全身麻醉下完成, 再次检查的成本较高, 对患儿影响大, 家属一般难以接受。因此, 理想的肠道准备方法在小儿肠镜检查和治疗中尤为重要。

肠道准备的方法主要有口服泻药法和灌肠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前者。以往由于口服甘露醇、硫酸镁起效快、应用方便、价格便宜, 临床上应用广泛, 常用于成人结肠镜检查的肠道准备[6,7]。但因甘露醇和硫酸镁的口味较差, 对肠道刺激较大, 容易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而小儿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差, 难以继续配合服药及大量饮水, 导致肠道准备效果差[8]。同时, 由于小儿消化道壁薄弱, 对水、电解质失衡的调节能力差, 较易产生水、电解质紊乱。因此本研究中我们不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肠道准备。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PEG) 是目前国内应用最普遍的肠道清洁剂, 作为容积性泻剂, 通过大量排空消化液来清洗肠道, 不会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 从而不会导致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9]。和爽是PEG产品中的一种, 是复方制剂, 其组分为:每盒由A、B、C各1包组成, A包含氯化钾0.74g, 碳酸氢钠1.68g;B包含氯化钠1.46g, 硫酸钠5.68g;C包含聚乙二醇400060g。加水1000m L配成等渗溶液。和爽通常在4h内导致腹泻, 快速清洁肠道。和爽常见不良反应是腹胀、恶心和呕吐, 罕见过敏性反应如荨麻疹[10]。PEG的口感对于患者的依从性尤其重要, 有研究表明国内研发了PEG的新剂型, 有不含硫酸钠的聚乙二醇 (SF-PEG) , 由于钾含量下降, 以及完全去除硫酸钠而改善了PEG的气味及口味, 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更好, 适用人群更广泛;也有新剂型对PEG的口味进行了改良, 改良后的溶液口感好, 更好地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11]。PEG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口感好, 对消化道刺激小, 小儿容易接受。常见有恶心、饱胀感;少见有腹痛、呕吐、肛门不适等一过性消化道反应。另个别病例可能出现与过敏性反应有关的荨麻疹、流鼻涕、皮炎等。曾有个别文献报道, 60岁以上患者偶可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如贲门撕裂出血、食道穿孔、心跳骤停、肺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呕吐和误吸引起胸部X线蝴蝶样浸润等[12]。

本研究证实,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的肠道准备效果较甘露醇、硫酸镁理想, 且不良反应少。肠道准备时开始服泻药的时间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由于小儿结肠镜检查是在静脉全麻下进行的, 需要按外科手术前的要求进行严格禁饮食, 以防因麻醉或肠镜检查过程中的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常规外科术前禁食时间为12h、禁水时间为4~6h, 常在术前一天晚上22∶00点起禁饮食。

番泻叶为刺激性泻药, 作用于结肠, 通过肠黏膜和神经丛刺激肠蠕动, 具有泻下、抗菌、止血及箭毒样作用。临床常用于: (1) 治疗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及消化道出血; (2) 便秘; (3) 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 (4) 于肛肠病术前及肠镜检查前应用以代替清洁灌肠。其用药需注意避免用量过大, 番泻叶致泻作用因人而异, 有人服用10g, 并无通便作用, 亦无不良反应。但有人服10g则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表现为腹痛、黑便。所以常规用量也应先以小剂量试用, 逐渐加量。用量过大可致恶心、呕吐、腹痛, 并可见头晕、行走不稳、面部麻木等。本研究先予肠镜检查前一晚给小剂量试用, 视情况于第2天晨起逐渐加量, 从而避免了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并发症, 在配液中加少量蔗糖调味, 增加口感, 患儿容易接受, 肠道准备较为理想。

上一篇:表面处理污泥下一篇:老年慢性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