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功能障碍

2024-08-22

肠道功能障碍(精选8篇)

肠道功能障碍 篇1

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E) 是指≥60岁的老年人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病情复杂、凶险, 病死率极高。探讨MODS发病和死亡危险因素, 有针对性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可有效降发生率和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择:病例来源于内蒙古通辽市医院1998年9月至2008年8月期间就诊住院的153例MODSE患者, 均符合MODSE诊断标准[1]。对照组按照1∶3配比, 选取非MOFE患者459例。配比条件为同性别、同年龄 (±5岁) 、同居住地、同时间就诊 (±1个月) 。

1.2 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专门设计的统一调查表, 调查内容主要有:一般情况、原患疾病种类、常见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检测等, 由经专门培训的医师逐一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体检后填写。

1.3 研究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 确定肠道营养障碍研究因素 (变量) , 对其先进行赋值, 之后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分析方法

均衡性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 定性资料采用检验, 当P值接近0.05时, 用Fisher确切概率法;RR值及其95%CI的计算采用COX回归分析;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95%CI) 的计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病例组与对照组共612例。男497例 (81.2%) , 女115例 (18.79%) ;男最小年龄60岁, 最大年龄为94岁;女最小年龄为60岁, 最大年龄为86岁;男平均年龄为79.2岁, 女平均年龄为70.7岁。

2.2 配比变量的均衡性比较

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居住地、就诊时间等因素间均衡性良好, 性别配比稍有差异 (表1) 。

2.3 MODSE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肠道营养障碍 (X) 因素与MODSE的发生有明显的关联 (P<0.001) (表2) 。

2.4 MODSE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最终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肠道营养障碍 (X) 因素, 其OR (95%CI) 为5.34 (1.47~19.41) , 此因素为MODSE发生的有明显关联的重要危险因素 (P=0.011) (表3) 。

注: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5 MODSE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见表4。

注:多因素分析结果为采用cox回归逐步筛选变量法的RR值

为进一步探讨MODSE死亡与危险因素 (诱因) 关联程度, 同时控制混杂因素, 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再进行多因素分析, 最终进入多因素COX模型的变量为:肠道营养摄入障碍。其RR及95%CI为:1.92 (1.248~2.95) , 此因素与MODSE死亡有明显关联的重要危险因素。

3 讨论

肠道营养障碍:发病危险因素, 本组153例MOFE中占66.7%。而对照组仅占3.1%, 其OR (95%CI) 为5.34 (1.47~19.41) , 研究表明, 该因素是MODSE发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死亡危险因素, 其RR及95%CI为:1.92 (1.248~2.95) , 此因素是MODSE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肠道是脓毒症和MODS发生的始动器官。肠道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功能和保护肠道屏障。肠道营养更符合生理需要, 优于全肠外营养 (TPN) 。TPN和饥饿可使肠黏膜萎缩, 肠壁变薄, 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 肠道细菌移位加剧[2]。

生理机能完整的肠黏膜正常情况下对肠道中的细菌和内毒素构成屏障作用, 在感染和创伤等应激情况下, 肠道屏障功能受到削弱或损害, 细菌和内毒素经门静脉和肠系膜淋巴系统大量的侵入体循环, 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 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全身各器官的损害, 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激发连锁反应。

早期进食肠道营养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重要措施, 不仅能降低细菌移位的数量, 而且能增加机体清除细菌的能力, 故MOFE若能早期给予胃肠道营养支持, 可阻滞细菌移位及肠源性感染, 有助于MOFE逆转。

老年MODS患者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 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 比如:脑梗死、脑出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手术、外伤等, 意识障碍或吞咽功能障碍, 经过口腔无法进食, 在传统的静脉营养中, 不能很好利用大量营养底物而出现高血糖等代谢并发症。另外, MODS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机体器官功能和免疫力下降。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多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养素的补充, 随着对机体代谢过程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各种营养底物代谢途径的了解, 人们发现各种营养底物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与给予方式, 对疾病的预后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后期营养支持可加速组织修复, 促进患者康复[3]。

摘要:目的 探讨肠道营养障碍与MODSE患者发病和死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1∶3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OR值及其95%CI的计算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RR值及其95%CI的计算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MODS患者153例, 依配比条件选取对照459例。发病危险因素, 经过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肠道营养障碍, 其OR (95%CI) 为5.34 (1.4719.41) , 此因素为MOD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P=0.011) 。死亡危险因素, 经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营养障碍, 其RR (95%CI) 为1.92 (1.2482.95) , 此因素为MODS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对有上述因素的老年人群应视为MODS高危对象, 重点防范, 并控制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士雯.重视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J].实用老年医学, 2004, 18 (5) :227.

[2]凌康.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肠道保护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0, 20 (1) :60-62.

[3]卢金萍.肠内营养在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8 (3) :386-388.

肠癌术后“养”好肠道功能 篇2

李雁 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肿瘤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肺癌、胃癌、肠癌、食道癌、肝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脑瘤、肾癌、骨髓癌等多种癌症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结直肠癌手术后,由于手术切端吻合、手术中肠道受到机械刺激等原因,患者常出现厌食、腹痛、腹胀、便溏、便秘、或便溏便秘交替出现、里急后重,严重者甚至出现营养不良或腹水的症状。大肠癌术后1~2年内出现慢性腹泻的患者高达80%以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的高发生率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限制,造成不便。那么,如何改善结直肠癌术后的肠道功能紊乱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呢?

改善肠癌术后患者的肠道功能,主要靠“养”。

1. 调适心态

除肿瘤复发或合并感染所造成的肠道功能紊乱外,对于肠癌术后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患者应放松心情,正确对待,了解其在一定时间(约2年)后可逐步缓解,同时注意饮食和腹部保暖。

2. 腹部保暖+饮食搭配

肠癌术后,应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复伤阳气,使脾胃更加虚弱。此外,由于手术影响,胃肠功能减弱,临床多见脾胃气虚、湿热蕴结的情况,患者入食即泻,大便稀薄、不成形。因此不宜食用生、冷、辛、辣的食物,以避免其刺激肠道。应多进食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纤维的食物。

推荐食物

山药:补中益气,有平补脾胃的效果。食用方法:可以切片煎汁当茶饮,也可切细加米同煮为粥。

米仁:又称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合肠癌术后长服,可祛除余毒。食用方法:煮粥、煮水均可。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适合肠癌术后大便溏薄、舌苔粘腻的患者。食用方法:可以煮水,或磨粉加入其他食材共煮。

3.中药调理四型体质

健运脾胃、补中益气、利水渗湿是中药调理常用的方法,主要从改善患者体质入手,临床上常将患者体质分为四型,根据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调理法。

①脾胃虚寒型:症见倦怠无力、面色无华、腹部隐痛、喜按、大便溏,治疗以补气为主,常用黄芪、人参、肉桂、吴茱萸等药物。

②中气下陷型:症见气短、少气无力、纳后腹胀、便溏、甚至大便失禁,可服用补中益气丸、红枣、人参等。

③肝气犯胃型:症见口干、口苦、烦躁胸闷、喜太息、大便不畅、泻后不解,常用柴胡、郁金等配合健脾药物治疗,亦可食用芹菜、豆芽菜、陈皮、金橘等。

④湿盛型:症见厌食恶心、大便溏、里急后重、四肢沉重,常用参苓白术散,亦可食茯苓、白扁豆、米仁等。

4. 中医传统疗法

肠癌术后肠道功能紊乱除了使用中药外,也可用一些中医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如耳穴、足底按摩、推腹按摩、穴位按压,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推荐按摩保健法

腹部按摩:用手掌按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顺序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适用于术后便秘、肠道蠕动减慢者。

穴位按压:可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作为保健穴位进行按压,可起到健脾的作用。

神阕灸:肠癌术后长期腹泻、大便溏薄者,可以选用神阕穴(部位在肚脐)进行灸疗,灸一壮,以达到温补胃肠的目的。

肠道功能障碍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5例脊髓损伤患者, 其男453例, 女422例;年龄33~72岁, 平均 (51.6±10.2) 岁。 损伤类型:完全性损伤420例, 腰骶部损伤268例, 颈脊髓损伤142例, 胸脊髓损伤45例。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 排除原有的肠道疾病。 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例分为干预组 (438例) 和对照组 (437例)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护理

1.2.1.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主动提供疾病的相关信息, 告知注意事项, 令其充分配合护士的工作。

1.2.1.2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应该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 少吃牛奶、糖等易产气的食物。 在饭菜保持新鲜的同时, 也需要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 从而达到软化大便的作用。

1.2.1.3药物导泻使用番泻叶、果导等药物协助排便。

1.2.1.4人工通便护理人员或家属戴上手套, 将润滑剂 (液体石蜡或食用麻油等) 涂在示指上, 将其慢慢插入直肠将粪便取出。

1.2.2干预组护理

1.2.2.1腹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腹部按摩, 按摩方向按照以脐部为中心, 顺时针做环行按摩, 按摩力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 按压时告诉患者呼气, 每天2次, 每次15~20 min。

1.2.2.2肌肉锻炼在排便过程中, 腹肌和骨盆肌肉的力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指导患者进行腹肌训练和吸气训练, 如仰卧起坐, 腹式深呼吸和提肛运动等。

1.2.2.3刺激肛门训练指导家属定时以示指和中指给患者扩肛, 以刺激排便反射, 使患者能够进行自主排便。

1.3观察指标

1.3.1肠功能指标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各项肠功能指标, 包括腹痛、便秘、药物依赖、排泄时间及Wexner评分进行比较。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失禁类型分为固体、液体、 气体、卫生垫及生活方式改变五项内容, 频率分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及总是。 0分=正常, 20分=完全失禁。

1.3.2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GQOL-74) 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 生活质量方面内容主要包括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角色功能及社会功能4项, 并对以上4项及总分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

1.3.3满意度调查

共发放875份调查评分表, 收回有效评分表875份。 满意度= (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 /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各项肠功能指标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各项肠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角色功能得分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社会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的比较

由表3可知, 干预组患者满意人数为329人, 基本满意人数为88人, 不满意人数为21人, 满意度为95.2%, 对照组患者满意人数为118人, 基本满意人数为173人, 不满意人数为146人, 满意度为66.6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2, P < 0.01) 。 见表3。

3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因神经系统通路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可出现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障碍[8,9,10]。 其中脊髓损伤对神经源性肠道神经系统影响十分严重, 因而造成患者的发生率较高, 导致出现便秘、腹胀、大便失禁、排便时间延长等一系列问题, 甚至引发机械性肠梗阻[11,12,13,14,15]。 这些都会导致患者饮食受限、户外活动受限、精神压力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结果表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和对照组经干预后各项肠功能指标 (腹痛、便秘、药物依赖、排泄时间及Wexner评分) 均较干预前降低, 且干预后干预组的各项肠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肠功能恢复高于常规护理组。 表明干预组在降低患者便秘腹泻的发生率、减少药物依赖性、缩短排泄时间及减少肛门失禁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效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经干预后的生存质量 (总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及环境领域等方面) 得分情况均较干预前升高, 且干预后干预组的生存质量得分情况显著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常规护理组。 分析干预后效果较好的原因可能在于:通过手指直肠探查、手指定时辅助排便、腹部按摩、规范用药、正确的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大肠反射、胃大肠反射、直肠肛门反射, 能及时保护残存的肠道功能, 有效防止便秘造成的肠道膨胀损伤肠壁牵张感受器, 实施肠道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情况。

应激致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 篇4

1 肠道屏障的组成

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 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 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5]。肠道屏障包括机械、生物、免疫及化学屏障。

1.1 机械屏障

该屏障主要由肠道黏液层、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连接、上皮基底膜、黏膜下固有层等组成, 而肠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是机械屏障的决定因素。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 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6,7]。紧密连接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 包括咬合蛋白 (occludin) 、闭合蛋白 (claudin) 家族、带状闭合蛋白 (zonula occludens, ZO) 家族、连接黏附分子 (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JAM) 等。广义的机械屏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 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间滞留, 起到肠道自洁作用。

1.2 生物屏障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 寄居着大约1013~1014个细菌, 肠道内常驻菌群的数量、分布相对恒定, 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 此微生态系统平衡即构成肠道的生物屏障。

1.3 免疫屏障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 免疫屏障被认为是阻止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8], 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免疫防御系统主要由存在于肠壁中的肠相关淋巴样组织 (GALT) 及其分泌的IgA、IgM、IgE等构成, GALT包括派尔集合淋巴小结、孤立淋巴滤泡、肠系膜淋巴小结 (MLN) , 绝大多数肠道分泌物中的IgA是以sIgA的形式存在[9], 肠道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sIgA是黏膜免疫最重要的功能, sIgA在保持消化道上皮的完整性, 使消化道能够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维持机体的营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4 化学屏障

胃肠道分泌的胃酸、溶菌酶、各种消化酶、胆汁、黏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具有裂解及杀灭细菌、稀释毒素及与内毒素结合防止内毒素吸收, 从而保证肠道不受致病菌的侵害及防止内毒素易位的作用, 由此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

2 应激致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机制

应激时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通过损伤肠道机械、生物、免疫及化学屏障, 从而导致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2.1 应激致肠道机械屏障损伤

机械屏障损伤不仅表现为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加, 还包括肠道上皮的损伤, 如细胞坏死、细胞凋亡以及溃疡形成[10,11,1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出现血流重新分配, 胃肠道血流明显减少。胃肠道最早发生缺血缺氧, 又最迟得到恢复[13]。缺血缺氧时可直接引起肠黏膜上皮水肿, 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连接断裂, 导致细胞坏死、形成溃疡, 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同时缺血缺氧时引起酸中毒, 细胞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组织损伤, 并且可间接通过增加细胞外Ca2+内流而使细胞组织水肿加重, 引起上皮通透性增加;应激状态下不仅存在肠道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 还存在有别于坏死的另一主要形式——细胞凋亡。Ikeda等[14]对缺血15 min再灌注60 min的小鼠进行了观察, 证实了细胞凋亡的存在;在严重创伤感染或休克时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并相互作用, 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 造成肠黏膜损伤并加重甚至衰竭。参与的炎症介质包括一氧化氮 (NO) 、肿瘤坏死因子 (TNF) 、白细胞介素 (IL) 、γ干扰素 (IFN-γ) 等, 在炎症期, 由于可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活化导致NO生成增多, 而高浓度的NO可破坏细胞内骨架、抑制ATP生成, 使细胞间紧密连接变得松弛而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TNF-α、IL-1、IL-6、IL-13、IL-4和IFN-γ同样是通过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引起肠黏膜损伤, IFN-γ通过使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和 (或) 重新分布引起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15], TNF-α可单独也可与其它细胞因子协同作用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 改变细胞膜脂质组成, 通过Ca2+钙调蛋白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MLCK) 活性, 诱导MLCK蛋白表达而引起肌球蛋白轻链 (MIC) 磷酸化、抑制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并重新分布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16,17,18,19], IL-1β引起肠上皮紧密连接通透性增加, 主要与咬合蛋白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以及发生重新分布有关, IL-1β还可引起抑制蛋白依赖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 活化, 进而激活下游核转录因子Elk-1使其转位入核, 与MLCK基因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 引起MLCK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增加, 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20,21], IL-4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损害肠道屏障功能, IL-13在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中也有一定作用[22];应激致肠道黏膜缺血/再灌注, 上述缺血缺氧状态下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同时再灌注后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与其他炎症介质可进一步损伤肠管, 影响黏膜修复[23]。应激能引起肠上皮细胞分化改变, ZO-2及咬合蛋白mRNA表达减少而致屏障功能障碍[24];有研究表明烧伤休克期肠道通透性增加的同时, 肠上皮细胞连接处ZO-1及咬合蛋白减少并重新分布, 紧密连接蛋白改变, 可能是烧伤后早期缺血缺氧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25]。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在肠道屏障功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要, 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主要受肠内神经系统分泌的循环及局部的激素、神经递质的调节如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多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调节。创伤、寒冷、疼痛等应激时可诱导上述脑肠肽的释放从而抑制小肠的运动[26,27], 导致细菌在邻近肠黏膜停留的时间延长, 增加了细菌易位的机会。

2.2 应激致肠道生物屏障损伤

如上所述, 应激时损伤肠道机械屏障致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 肠道内菌群可穿过黏膜上皮进入组织导致细菌易位[28]。细菌易位导致肠道内菌群比例失调, 微生态系统间的平衡被打破, 各种常驻及暂驻菌群可产生大量潜在致病有机物、内毒素及抗原, 肠内病原体与肠道上皮细胞间有活力的及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肠道屏障损伤及炎症反应[29]。肠内病原体可通过直接与肠道细胞表面分子结合从而改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致肠道屏障损伤, 或者, 肠道病原体可产生内毒素和蛋白酶促进细胞损伤及凋亡, 并且破化细胞间紧密连接及细胞骨架, 从而导致肠道屏障损伤。在此, 举几个例子简要说明病原体损伤肠道屏障的机制: (1) 霍乱弧菌是肠道内的主要病原体, 通过破化细胞间紧密连接以及启动炎症级联反应损伤肠道屏障功能。其产生的一种主要细胞毒素为血凝素蛋白酶 (HA/P) , 它是一种锌结合金属蛋白酶, 可降解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从而损伤肠道屏障[30]。体外研究发现HA/P能够使闭合蛋白的细胞外组成部分断裂, 从而使闭合蛋白细胞内组成部分相互作用, 破化了细胞间紧密连接复合体及细胞骨架结构的稳定, 导致肠道屏障损伤[31]。 (2) 产气荚膜梭菌 (CPE) 可直接以紧密连接为受体并与之相互作用, CPE与肠上皮细胞的咬合蛋白-3、-4的细胞外环连接, 在细胞膜血浆面形成小的蛋白复合体[32], 这种复合体可通过齐聚反应形成大的蛋白复合体, 并且伴随着细胞膜血浆面通透性的增加[33]。CPE还可通过与闭合蛋白相互作用促进其从紧密连接中迁移并重新分配于细胞质中[34], 这种闭合蛋白的再分配导致紧密连接结构的不稳定, 从而引起肠道屏障渗透性增加, 肠道屏障受损。新近研究表明, 侵袭性大肠杆菌也可引起肠上皮ZO-1、咬合蛋白、闭合蛋白1及JAM-1蛋白表达降低及重分布, 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35]。

2.3 应激致肠道免疫屏障损伤

应激是肠道免疫屏障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sIgA的合成明显受到抑制, 包括肠壁组织中产sIgA的浆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受到抑制, sIgA含量减少, 以及被sIgA包裹的革兰阴性杆菌减少3个方面。应激时存在蛋白质营养不良, 肠黏膜中B淋巴细胞的分化受到干扰, 使sIgA分泌减少, T淋巴细胞的功能也出现障碍, 导致肠黏膜抗感染的免疫功能降低;同时破坏肠黏膜中杯状细胞的功能, 使黏膜和黏蛋白生成减少, 从而降低肠黏膜非特异性屏障功能。并且可以直接抑制机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削弱机体的全身抗感染防御能力[36,37];应激时肠道及腹腔内脏血流减少, 同时固有层浆细胞数量和质量下降, 导致IgA单体分泌减少、加工IgA双体和组配sIgA的能力降低, 而且由于肝血流减少, 肝上皮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将IgA单体加工成IgA双体和组配sIgA的能力也下降, 经胆汁分泌入肠腔的sIgA减少, 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减弱。

2.4 应激致肠道化学屏障损伤

严重感染、创伤等应激患者因处于禁食状态, 胃肠道处于无负荷状态, 由于缺少食物和消化道激素的刺激, 胃肠黏膜更新修复能力降低, 同时胃酸、胆汁、溶菌酶、黏多糖等分泌减少, 消化液的化学杀菌能力减弱;部分患者由于持续胃肠吸引减压, 胃酸、胆汁、胰液等大量丢失;另外, 为预防危重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而采用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 等等。上述因素均可削弱肠道化学屏障功能, 由此可促进外籍菌的优势繁殖, 引起细菌易位及内毒素血症, 进一步损害肠道屏障功能。

总之, 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免疫和生物屏障4个部分, 休克、大面积烧伤、缺血再灌注等所致病理性应激可致上述各种屏障功能损伤, 几种屏障功能损伤常同时存在, 相互之间具有协同致病作用:肠道上皮细胞或细胞间紧密连接受损所致机械屏障损伤使肠道通透性增加, 发生细菌易位及内毒素血症, 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可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进而加重损伤, 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各种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涉及微生物、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等诸多领域, 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具体的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摘要:肠道不仅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 而且对肠道细菌及其毒素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在休克、大面积烧伤、创伤等应激状态下肠道屏障功能发生损害, 出现细菌易位及内毒素血症, 进一步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最终触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中作者对应激反应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致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作一综述。

肠道功能障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患者,并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1岁~82岁,平均年龄(39.9±8.4)岁;21例非完全性损伤,13例完全性损伤。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28例,女6例;年龄23岁~79岁,平均年龄(38.5±7.5)岁;22例非完全性损伤,12例完全性损伤。2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康复护理,对3 d没有排便的患者,利用开塞露通便处理,合理调整饮食,指导其多食用含高纤维食物;对于4 d没有排便的患者,采用泻药通便处理;对大便失禁者,采用纸尿片与止泻药物处理,充分完成肛门的清洁工作;同时实施常规的康复训练,5 d作为一个训练周期。

观察组患者实施自拟的神经源性肠道护理方法,对患者的肠道功能损伤程度与损伤类型有效评估,密切观察排便习惯,对肛周皮肤的损伤程度充分确定,完成对腹部状况与饮食的评估,对肠道内积聚的大便充分清除,制定出相应的肠道功能恢复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饮水指导:每天饮水2 000~2 500 m L,水具有润滑剂的作用,促使食物纤维在肠道内有效吸收水分并膨胀,进而促使粪便软化,使粪便体积与质量明显增加,加快肠蠕动。指导患者早晨起床后在空腹的状态下饮淡盐水,还可以饮温开水,多食用菜汁或水果汁等。②饮食护理:通过对患者粪便硬度的了解,对其饮食结构合理调整,在营养丰富且全面的前提下,适宜多食用一些高钙与高粗纤维食物,加快肠胃的蠕动。禁止食用辛辣与刺激性食物。③固定排便时间:对排便时间充分固定,没有规律的在早餐后的1 h内实施排便训练。④肠道功能恢复锻炼:痉挛性肠道训练:在指力刺激、药物以及腹部按摩等前提下对肠道功能进行训练;松弛性肠道训练:在指力刺激、药物以及饮食等前提下,对肠道功能进行训练。训练方法如下:首先,患者选择舒适的排便体位;其次,在早餐后,指导患者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对下腹部按摩2 min,力度从轻至重,随后再从重至轻,不完全损伤者还需要配合完成收、提肛肌训练,促使肛部神经敏感度的增强,对括约肌的收缩有效刺激,强化肠蠕动,出现便意;第三,戴上手套,在示指或中指上涂抹润滑油,在患者的肛门处缓慢插入20 mm~40 mm,确保和肠壁充分接触,顺着肛管慢慢旋转21 s~30 s,随后慢慢地直肠壁牵拉5 s,有助于对肠道神经反射的刺激,放松肛门括约肌,可多次实施,随后将手指抽出,使患者自行排便;第四,如若以上方法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实施低压小剂量保留灌肠,将注射器与一次性硅胶吸痰管相接,把20~40 m L的开塞露注入到直肠壶腹部或者是较深的位置,和大便有效混合,使大便软化,对直肠黏膜有刺激作用,进而促进排便;最后,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与交流,将脊椎损伤有关知识充分告知,使其对治疗的有效性有所了解,有较强的信心,充分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5 d作为1个周期,如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应对患者的病情再次评估,合理调整肠道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腹胀与便秘的出现情况密切观察,并对反射性排便建立情况准确记录,对2组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与治疗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

1.4 评价标准

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2],对患者的肛门控制情况有效评估:患者能够自行控制,排便较规律,存在便意,计为10分;患者偶尔有失控的情况,存在便意,计为5分;患者能够定时排便,但不存在便意,计为4分;患者没有便意,不能控制,没有排便,计为0分。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为治疗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0分者占17.65%,治疗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0分者占44.12%,治疗有效率为55.8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腹胀、便秘、腹痛发生率与排便反射建立情况比较

观察组腹胀、腹痛、便秘等并发症发生7例,发生率20.6%;对照组发生25例,发生率73.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25,P<0.05)。观察组建立排便反射21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显著(χ2=10.161,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是一些意外事故使脊髓受损断裂或压迫导致损伤,因此患者死亡的概率也比较大,但由于抗生素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不断完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有关研究表明[3],脊髓损伤患者会产生胃肠功能障碍与神经通路异常的现象,致使患者极易产生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建立合理的肠道管理及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与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其可以优化患者有规律的排便习惯,强化肠道功能恢复锻炼,包括科学的饮食等措施,有效降低患者腹胀、便秘、腹痛和较快建立排便反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包括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给予心理支持和放松疗法等,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强患者自信心,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通过自行拟定的神经源性肠道护理方法,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制定相应的肠道护理措施,合理指导饮食与饮水,确定患者的排便时间,定时进行肠道功能恢复练习,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有规律地按摩腹部,并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88%(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便秘、腹痛发生率与排便反射建立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完成肠道功能恢复训练,合理优化患者饮食和排便习惯,并给予心理支持等,可使其肠道功能较快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付群芳,刘美胜,陆丽敏,等.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51-253.

[2]陈琳,陈慧.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胃肠功能观察及康复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98-99.

热应激对猪肠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篇6

热应激是影响畜禽夏季生长性能的主要因素, 同时也是爆发畜禽各种传染病的诱因。在集约化养殖的今天, 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热应激已成为影响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养猪生产中由高温引起的损失更显突出, 。产力下降、疾病增多、淘汰率与死亡率上升, 生产成本提高, 已成为养猪业, 尤其是规模化猪场在夏季面临的巨大难题。对于商品猪来说, 热应激不仅可诱发猪应激综合征 (PSS) 而引起猪只死亡, 或产生PSE肉, 更多地是由于热季运输造成的掉膘减重。为进一步探明热应激对猪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从形态观察入手, 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夏季炎热气候, 观察研究了热应激猪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 并采用病理图象分析技术, 对猪肠绒毛长度与宽度、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以及和消化吸收密切相关的结构、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试验动物

12头3月龄中国试验用小型猪, 购自中国农业大学昌平实验站。单笼常规饲养管理, 每日清扫后用250mg/L的次氯酸钠喷洒消毒。

1.1.2主要设备和仪器

实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人工气候室中进行。人工气候仓内温度、湿度、光照均通过电脑编程控制。AO 820型切片机 (Amersham optical) ;BH 2Olympus生物显微镜;Motic 31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

1.2试验方法

1.2.1热应激实验

12头猪随机分成两组, 热应激组和常温对照组。人工气候仓内, 热应激组模拟夏季炎热气候, 气温从 (26~39) ℃24h循环变温, 39℃时维持4h。常温对照组在24℃下饲养。自由饮水、采食。试验共进行10d, 在热应激前、热应激的第5日和热应激结束的时候 (第10d) 称重, 计算各组的体重增重率。体重增重率=[100 (终体重—初体重) /初体重]×%。

1.2.2切片制作和肠绒毛长度的测定

在热应激的第10日, 39℃高温持续期结束的时刻剖杀, 分别采取十二指肠中段、空肠及回肠中段, 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分别置于4%甲醛溶液和2.5%戊二醛-多聚甲醛混合固定液中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详细观察和比较各试验组猪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变化情况, 并应用Motic照相处理软件和病理图像分析系统, 测量每头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 并计算绒毛长度/隐窝深度, 每个肠道组织切片选取5个最长的肠绒毛长度, 进行统计, 取其平均值。

1.2.3扫描电镜样品制作

参照佘锐萍等 (2002) 的方法进行扫描电镜样品的制作。取经2.5%戊二醛-多聚甲醛混合固定液固定的样品, 梯度酒精脱水, 经醋酸异戊酯处理后, 将样品按正面及侧面定位黏附于样品台架上, 经CO2临界点干燥, 喷镀, 日立S570扫描电镜观察, 拍照。

1.2.4 PAS染色和上皮内杯状细胞计数

采用Schiff氏剂显示法显示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染色结果:杯状细胞呈粉红色。光镜下详细观察和检测各组的十二指肠中段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取每根肠管横切面, 计数每100个肠黏膜上皮细胞间杯状细胞的数量, 每个肠管统计观察5根最长且排列整齐的绒毛, 求其平均值。

1.2.5碱性磷酸酶显示方法

采用Gomori氏改良法染色, 显示肠黏膜上皮中碱性磷酸酶 (AKP) 的活性。染色结果:碱性磷酸酶阳性信号呈黑色沉淀。在显微镜下, 观察肠粘膜上皮中AKP阳性反应物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1.3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对测定的数据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实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结果

2.1热应激对猪增重率的影响

各组猪平均体重增重率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热应激5d后, 试验组猪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较, 稍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不显著;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 热应激10d后, 热应激试验组猪体重增长率显著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2.2小肠黏膜上皮的形态学变化

光镜下, 对照组肠黏膜结构完整, 层次分明, 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轮廓清晰, 染色鲜明, 排列规则 (图1 (a) ) 。热应激后, 猪十二指肠肠黏膜上皮脱落固有层裸露 (图1 (b) ) , 黏膜下水肿, 肠腺萎缩, 且极度水肿 (图2) 。柱状上皮细胞, 呈高柱状单层排列, 胞浆丰富, 胞核椭圆形, 位于细胞基部。杯状细胞散在于柱状上皮细胞之间, 呈高脚杯状 (图3) 。

扫描电镜下, 对照组猪的十二指肠在低倍镜下可见粘膜表面指状或舌片状的绒毛突起呈丛状或粗状聚集, 绒毛排列整齐有序 (图4 (a) ) 。热应激组, 十二指肠在低倍镜下可见肠粘膜脱落, 固有层裸露 (图4 (b) ) 。高倍镜下, 黏膜表面细胞排列整齐规则, 细胞界限清楚, 微绒毛排列致密整齐 (图5 (a) ) , 热应激组固有层裸露 (图5 (b) ) 。

2.3 热应激对猪各肠段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 (V/C值) 及绒毛宽度的影响

各组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及绒毛宽度定量检测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热应激10 d后, 与其形态学变化相呼应, 试验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均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较, 热应激组猪各肠段的绒毛长度均明显下降, 其中回肠绒毛长度减少最为显著 (P<0.05) ;各肠段隐窝深度及V/C均出现下降, 但差异不显著;热应激组各肠段绒毛宽度均显著比对照组的低 (P<0.05) 。

2.3 热应激对猪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热应激对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杯状细胞数量 (个/100个上皮细胞) 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对照组猪十二指肠 (图6 (a) ) 、空肠 (图6 (c) ) 、回肠 (图6 (e) ) 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呈逐渐增多趋势。热应激10 d后, 空肠 (图6 (d) ) 和回肠 (图6 (f) ) 内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其中回肠显著增多,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由于十二指肠绒毛脱落较严重, 且伴有上皮细胞坏死, 所以无法统计杯状细胞的数量 (图6 (b) ) 。

2.4 热应激对猪肠黏膜上皮中碱性磷酸酶 (AKP) 活性的影响

Gomori氏改良法染色结果显示, 在对照组猪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缘 (纹状缘) 有大量碱性磷酸酶阳性信号分布, (图7 (a) 、图7 (c) 和图7 (e) ) 。热应激10 d后, 试验组猪肠黏膜上皮的AKP阳性反应物显著减少, 几乎消失已尽。如图7 (b) 所示, 热应激后猪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几乎看不到AKP阳性反应物;空肠和回肠内仅可见少量AKP阳性反应物 (图7 (d) 、图7 (f) ) 。

(a) 对照组十二指肠; (b) 热应激组十二指肠; (c) 对照组空肠; (d) 热应激组空肠; (e) 对照组回肠; (f) 热应激组回肠

3 小结与讨论

据报道, 热应激抑制猪的生长性能。J. L. Morrow-Tesch等人[1]研究发现, 33℃条件下, 猪的体重从热应激的第7日开始有所下降, 到28天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下降 (P<0.01) 。研究发现39℃条件下, 猪的体重增重率在热应激的第10日与对照组相比较, 显著下下降 (P<0.05) , 这一结果也验证了前人的结论。有关热应激造成猪体重下降的原因, 家畜的主动采食量 (VFI, voluntary food intake) 下降被认为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2]。研究从热应激对机体肠道结构及功能影响的角度, 揭示热应激造成猪生产性能下降的另一原因。

小肠是消化道内营养物质吸收和转运的主要部位, 肠腺具有分泌能力, 所以小肠粘膜结构的良好状态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动物正常生长的结构基础。因此, 小肠结构与功能的正常是营养物质被充分消化与吸收的基本保证, 特别是小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及绒毛表面积是衡量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指标。其中, 肠绒毛长度、宽度与黏膜上皮细胞的数量和吸收面积有直接关系。绒毛越长越宽, 吸收面积越大;绒毛短、窄吸收面积则小, 对养分的吸收能力降低[3]。绒毛高度/ 隐窝深度 (V/C) 的比值综合反映小肠的功能状态, 比值下降, 表明黏膜上皮发育不良或受到损伤, 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生长受阻。猪热应激后, 肠黏膜结构受到损伤严重, 尤其是十二指肠受损最为显著, 表现为黏膜上皮变性、大面积脱落, 固有层裸露 (图1 (b) 和图4 (b) ) , 肠腺萎缩, 显著水肿。各段肠道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及绒毛宽度定量检测结果表明, 热应激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绒毛宽度均显著变窄 (P<0.05) 。上述诸多情况, 都必然导致试验猪肠道消化吸收面积减少、功能下降, 以致猪增重率显著下降。

杯状细胞是一种单细胞腺, 其分泌的粘蛋白与水结合成一种润滑液, 即粘液, 具有润滑和保护肠粘膜的作用。如果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粘液分泌过多则会引起腹泻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 热应激后, 猪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这可能正是本试验中临床出现腹泻的原因所在。

碱性磷酸酶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 在机体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与脂肪、糖类和蛋白质的吸收与运输密切相关[4], 碱性磷酸酶可促进Ca、P吸收[5]。在具有明显吸收功能的上皮细胞的微绒毛中, 均富含AKP。正常情况下, 在肠道绒毛上皮细胞表面的纹状缘富含碱性磷酸酶[6], 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动物小肠吸收功能的强弱。结果显示, 热应激后猪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这必然导致实验猪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4 结论

热应激造成了实验猪肠黏膜结构的严重损伤, 黏膜上皮的碱性磷酸酶急剧减少, 这是引起实验猪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以致增重率降低的形态学基础;而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的增多是引起实验猪腹泻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Morrow-Tesch J L, McGlone J J John J, et al.Heat and social stress effects on pig immune measure.J Anim Sci, 1994;72:2599—2609

[2]Bellego L L, van Milgen J., Noblet J.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on protein and lipid deposition and energy utilization in growing pigs.Animal Science, 2002;75:85—96

[3]李可洲, 李宁, 黎介寿, 等.短链脂肪酸对大鼠移植小肠形态及功能的作用研究.世界华人杂志, 2002;10 (6) :720—722

[4]Toofanian F, Targowski S P.Fet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 in rabbit.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1982;32:303—305

[5]罗立, 李英文, 林仕梅, 等.半胱胺对草鱼酮体代谢、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饲料广角, 2003;16:33—35

肠道功能障碍 篇7

关键词:轮状病毒,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儿童

轮状病毒 (rotavirus, RV) 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 人类感染轮状病毒后由于小肠上皮细胞黏膜受损导致细胞对体液和电解质控制能力丧失, 肠道分泌与吸收能力失衡引起腹泻[1]。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 如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损害[2]。其确切损伤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变化, 探讨免疫功能变化与RV发生肠道外感染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间37例住院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住院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 诊断标准依据《实用儿科学》第7版,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ELISA法) 为阳性。其中男20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32.3±6.57) 个月;37例中合并呼吸道感染7例, 心肌酶谱异常18例, 肝功能异常12例。对照组20例为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33.2±5.96) 个月。近2周内无肠道感染, 无过敏性及免疫相关的疾病。各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花青藻红素-5 (PE-CY5) 标记抗CD3+抗体, 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标记CD4+抗体, 藻红朊 (PE) 标记抗CD8+抗体。取外周血, 肝素抗凝, 每管50μL全血中加入不同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轻轻混匀后暗室下孵育, 然后加入溶血素 (Opti Lyse) 裂解红细胞, 轻轻混匀后再次暗室下孵育, 经离心、洗涤后流式细胞仪上进行分析。详细步骤见试剂说明书。试剂盒由美国BD公司提供, 仪器为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Epics XL.MCL流式细胞仪。IgG、IgA、IgM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 仪器为西门子公司的特定蛋白仪, 试剂盒由西门子公司提供, 详细步骤见试剂说明书。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包为SAS 8.0,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2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s)

同正常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4+高于对照组 (P<0.01) , 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 (P<0.01) , CD3+、CD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IgG、IgA、IgM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 见表2。

3 讨论

全球每年约有114亿人发生RV引起的腹泻, 并导致大约80万儿童死亡。RV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 而且发病早期即可发生病毒血症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 研究认为可能与RV病毒血症及感染后的免疫损伤有关[3~5], 但具体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IgG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 它占总的免疫球蛋白的75%, 是初级免疫应答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抗体, 在抗感染中起到主力军作用, 它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和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2种, 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吞噬ADCC作用;分泌型IgA (SIgA) 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 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研究证明呼吸道、消化道分泌液中SigA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粘膜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两者呈正相关, 而IgM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6]。本研究发现观察组IgG、IgA、IgM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文献报道IgA、IgM较IgG在RV感染时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7]。

T淋巴细胞不仅是机体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 而且也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 机体的免疫平衡的维持依赖于T细胞亚群的相互协调作用, 其中CD+4和CD+8T细胞相互诱导, 相互制约, 形成T淋巴细胞网络, 调节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免疫机制研究发现, 免疫缺陷的患儿感染后可在肠道外如肝脏和肾脏等脏器内检测到复制的病毒抗原, 这提示肠道外发病机制可能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8~9]。本研究结果表明RV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紊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虽然总T细胞 (CD3+T) 没有变化, 但CD4+T细胞活化亢进, 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的增高, 而CD8+T细胞无变化, 相应CD4+/CD8+比值也显著增高, 表明CD4+T淋巴细胞增高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到过度辅助作用而产生免疫损伤, 这与RV病灶扩散或病程延长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提示在RV感染患儿的治疗中, 可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调节患儿免疫功能和应答, 促进病毒的清除, 在阻止RV感染后向肠道外播散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良好效果。

[ (±s) , g/L]

参考文献

[1]马晓燕, 仲海娟.轮状病毒抗原检验结果189例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20) :2158.

[2]王斌, 封志纯.重症轮状病毒感染[J].小儿急救医学, 2005, 12 (5) :344~345.

[3]魏升云, 张淑珍.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 2004, 22 (6) :409~411.

[4]周瑞, 陈兰举, 陈名武.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 32 (6) :354~355.

[5]姚英民, 欧乃群, 李宁.小儿轮状病毒血症与临床发病特点关系初探[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11) :867~869.

[6]郝素珍, 王桂琴.实用医学免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15~18.

[7]李建军, 刘作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3) :176~178.

[8]李宁, 姚英民.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2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141~143.

肠道功能障碍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动物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新西兰兔40只, 周龄5~8周, 体质量2.0~2.6kg, 雌雄不限。将40只新西兰兔采用Pringle法进行持续性肝门阻断, 持续时间30min后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只。

1.2手术方法术前给予禁食12h, 自由饮水。新西兰兔腹腔麻醉, 药物及剂量:水合氯醛3.5ml/kg, 5~15min麻醉满意后仰卧位四肢固定, 中上腹部脱毛, 消毒。于剑突下腹部正中略偏左侧竖切口, 长约4cm, 逐层暴露腹腔。切开腹腔, 暴露第一肝门, 采用Pringle法用无创血管夹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 持续时间30min, 撤夹恢复血流。试验组术前12h及术后给予谷氨酰胺溶液 (300mg/kg) 腹腔内注射, 每天2次。对照组同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分别于再灌注后4、24h各取10只新西兰兔采用注射空气法处死, 收集血浆, 离心后置于-70℃冰箱备用。肠道标本收集采用距屈氏韧带以远端约15 cm处向近端切取约5 cm空肠段, 用0℃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置于-70℃冰箱备用。

1.3检测方法比较2组测定肠道组织中的丙二醛 (MDA) 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检测血浆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及内毒素水平变化。血浆内毒素采用反应时间法测定, 肿瘤坏死因子-α采用ELISA方法测定。肠道组织中MDA、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再灌注后4h, 2组新西兰兔肠组织MDA、TNF-α及内毒素水平增高, SOD水平下降;再灌注后24h MDA、TNF-α及内毒素水平较再灌注后4h降低, 而SOD水平较再灌注后4h上升。而试验组再灌注后4、24h的SOD、MDA、TNF-α及内毒素水平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有研究表明[5]肝脏大手术后缺氧再灌注也可能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产生影响。肝门阻断造成急性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血流阻断、血液瘀滞可导致肠道的缺血性损伤[6,7]。肠道组织中的SOD水平下降、MDA水平上升表明肠道组织内存在脂质过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损伤导致肠道内环境失衡、菌群失调、肠源性毒素大量产生, 刺激机体单核巨噬细胞释放TNF-α, 炎性反应又加重肠道免疫屏障功能[8,9]。谷氨酰胺作为一种具有抗氧化性的条件必需氨基酸, 研究表明其可能增加机体免疫, 减少机体炎性应激。谷氨酰胺是否对缺血再灌注肠道黏膜起保护作用, 目前尚缺乏研究[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结果发现再灌注4h后, 2组新西兰兔肠组织MDA、TNF-α及内毒素水平增高, SOD水平下降。24h后MDA、TNF-α及内毒素水平较再灌注后4h降低, 而SOD水平较再灌注后4h上升。试验组再灌注后4、24h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小。分析原因可能与谷氨酰胺是肠壁黏膜细胞的主要功能物质, 也是蛋白质、核酸代谢的中间产物, 补充谷氨酰胺能明显加强机体蛋白质合成, 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同时谷氨酰胺能促进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生和分化, 增强机体防御能力, 谷氨酰胺经过肝脏代谢后产生还原型谷胱甘肽, 具有解毒、抗氧化功能[10]。

综上所述, 谷氨酰胺具有肠黏膜保护作用, 肝脏手术后应用谷氨酰胺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肠道黏膜损伤。

参考文献

[1] 张国勇, 吴成军, 黄丽美.注射用L-丙氨酰-L-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支持在外科患者的应用[J].医药导报, 2009, 28 (30) :318-319.

[2] 王波, 宋怀宇, 杨建荣.肝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 (8) :893-895.

[3] 张海涅, 李元海, 周宏运, 等.肝脏缺血再灌注对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 31 (12) :1427-1429.

[4] 孙家艳, 谈定玉, 朱海蓉, 等.大黄与谷氨酰胺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保护作用比较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 2007, 36 (10) :51-55.

[5] 马跃峰, 付维利, 谭文翔.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及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 2008, 29 (12) :51-53.

[6] 王爱丽, 牛琼, 刘成霞, 等.谷氨酰胺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4, (9) :1703-1707.

[7] 何桂珍, 董良广, 周开国, 等.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淋巴干结扎及谷氨酰胺营养干预的作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5) :443-448

[8] 彭利盼, 李乐平, 靖昌庆, 等.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大鼠小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 12 (10) :837-841.

[9] 彭利盼.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大鼠小肠粘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上一篇:诉讼中证据保全下一篇:重点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