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功能障碍(通用9篇)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1
摘要:目的: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及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312例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成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调查两组分娩前后尿失禁产妇的基本特征,并采用触诊和阴道压力计评估盆底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所有产妇分娩前后盆底肌强度和耐力均发生显著性变化(P<0.001),同时在妊娠中期和产后阴道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盆底肌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产后1年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0.6%和16.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产前体重的增加≥15 kg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妊娠期尿失禁的发生可以增加产后1年尿失禁发生风险。结论:妊娠期尿失禁的发生可以用来预测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孕期体重增加≥15 kg会加大随后的盆底肌功能紊乱的风险。
关键词:分娩方式,盆底肌,尿失禁,影响因素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肌功能减退的主要危险性因素,易导致尿失禁和盆底肌功能紊乱[1,2,3,4]。但是产后尿失禁和盆底肌功能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尚不明确; 此外,选择性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产妇相比,是否尿失禁发生率更低也不确定。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的分娩方式与盆底肌功能及产后尿失禁发生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产科进行定期产检和分娩的产妇312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 阴道分娩组175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47例。所纳入产妇均满足下列标准: 单胎初产,年龄20 ~ 35岁,无禁忌证,新生儿体重为2. 50 ~ 4. 00 kg。 所有产妇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盆底肌功能的 测定采用Myomed 932( EnrafNonius,Delft,Netherland) 仪测定。测量方法: ( 1 ) 最大自主收缩力( MVC) 的测定。要求产妇进行盆底肌收缩3次,每次尽量保持5 s,每隔10 s测定一次; ( 2) 盆底肌耐力的测定。要求产妇尽可能保持盆底肌收缩直到压力测定为零,记录保持的时间,至少进行10次重复; ( 3) 分别采用触诊法和阴道压力计测定法对盆底肌功能紊乱进行测定。尿失禁诊断根据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 ICI-Q-SF) 和1 h尿垫试验而定。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回归分析采用95% 置信区间( 95%CI)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和新生的基本情况
见表1。
注: 括号内为百分比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妊娠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及头围,以及妊娠期和产后1年内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2分娩前后盆底肌功能的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产后( 产后6 ~ 12周) MCV、盆底肌的耐力与孕妇妊娠中期( 孕20 ~ 26周) 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1) 。
2.3两种分娩方式产妇妊娠中期及产后盆底肌功能比较
见表3。
表3显示,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后产妇盆底肌强度均出现下降,阴道分娩下降更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01) 。但两种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耐力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232) 。
2.4盆底肌功能紊乱多因素回归分析
见表4、表5。
分别采用触诊法和阴道压力计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估,两种检测方法对产后盆底功能紊乱多因素分析表明,产前体重的增加≥15 kg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 产后尿失禁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方式并不是1年内尿失禁发生的风险性因素, 妊娠期尿失禁可以增加产后尿失禁发生的风险( OR = 8. 8,95% CI: 3. 2-23. 4) 。
3讨论
有研究认为,经阴道分娩是盆底肌功能障碍和减退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5,6,7],经阴道分娩可以导致阴道收缩压和盆底肌强度及耐力的降低[8,9,10],而选择性剖宫产则可以保护盆底肌的功能。此外,Elenskaia等[4]研究结果表明,产后盆底功能会出现明显减退,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
妊娠和分娩被认为是尿失禁发生的主要病因,初产妇分娩前后盆底肌的强度和耐力会降低,这与尿失禁的发生相关[2]。有学者研究[11]发现,剖宫产的产妇 ( 均无经阴道分娩史) 持续性和长期性的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但即便如此,选择性剖宫产组仍有较高的尿失禁发生率,同时产妇年龄和体重也与尿失禁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并未证实选择性剖宫产可有效地预防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这可能与观察时间短( 1年) 有关。本结果表明,选择性剖宫产组仍有较高的尿失禁发病率,这与文献[11]报道研究结果类似。此外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阻止尿失禁的发生[3]。
尿失禁已经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重要问题,是盆底肌功能性紊乱的主要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分娩后盆底肌强度和耐力均显著性减退; 妊娠期体重增加≥15 kg是产后盆底肌功能紊乱的主要风险因素; 分娩方式并不是尿失禁发生的风险性因素,而妊娠期尿失禁是产后尿失禁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物理疗法对女性尿失禁进行管理和预防性治疗,此外手术也是盆底肌功能紊乱常用的治疗方式[12,13]。
因此,对于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影响因素不仅要考虑分娩方式,还要综合考虑妊娠等因素,同时盆底肌功能障碍的远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并采取积极合适的治疗方式,加强对女性生活的管理。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2
2010年1~12月收治产后复查患者248例,年龄22~38岁;产后42天~1年的患者为重点筛查对象;第1胎186例,第2胎50例,第3胎及以上12例;顺产144例,剖宫产108例;新生儿体重4000g以上32例,3000~4000g 131例,2500~3000g 68例,2500g以下17例。
方法:首先和患者进行良好溝通,询问患者病史,如有无尿失禁或尿潴留、大便情况、有无腰骶部疼痛下坠、以及性生活是否满意。有上述情况者了解发病时间和症状;其次观察腹部有无妊娠纹,瘢痕。再观察外阴,有无红肿、硬结、触痛、压痛、会阴体弹性是否良好。嘱产妇屏气用力看阴道口是否闭合,用手碰触外阴各处,看是否敏感;手诊注意宫颈、子宫和附件情况,还要注意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和漏尿,观察分泌物是否异常;盆底肌检查:在妇科内诊基础上采用中、示指钩挂在阴道后壁和上提肌接触,嘱患者进行阴道收缩,在腹肌和臀肌不参与的情况下,让患者尽最大力量收缩,看能达到几秒,中途不要停顿,否则重新测定,收缩3秒,停顿3秒,重复3次;最后用仪表型盆底肌力测试仪进行测试,以确定盆底肌肌力和疲劳度。根据以上情况得出患者盆底肌的综合肌力程度。
观察指标:通过手检和测试仪检查将盆底肌分为0~5级,盆底肌力达3级及3级以上为正常。会阴肌肉的测试,见表1。
结果
盆底肌筛查248例患者中,手法检测和盆底肌力测试仪测定接近3级126例,未达到3级122例;其中有漏尿症状41例,便秘12例,子宫脱垂11例,阴道壁膨出26例,阴道松弛56例,性功能障碍15例;患者盆底肌力<3级的检出率49.2%。这些患者均有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各种临床症状。
讨论
引起原因:①与妊娠有关:妊娠期随着胎儿增大和子宫重量增加长期压迫骨盆底肌肉导致。②与分娩有关:分娩时,肛提肌过度伸张甚至撕裂,尤其是在急产、自产和器械助产时,肌纤维被拉长,甚至断裂受损,如产后恢复不佳,未得到及时修复,就会为日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埋下隐患。③雌激素水平下降或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水平也随之下降或缺乏,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出现盆底松弛、萎缩,再加上年龄增大引起的肌张力下降,使盆底组织较为薄弱,容易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等临床症状的发生。④腹压增加:如咳嗽、大笑、呕吐、排便和负重时,腹压可增高。以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有慢性咳嗽或习惯性便秘的人,腹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⑤营养缺乏:由于体力衰弱、肌肉松弛和萎缩,就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⑥盆底结构先天发育不良。
预防及处理:虽然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损伤引起的,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要加强指导,早期预防,减轻、减少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建议孕妇于孕28周后就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也就是缩肛运动。产妇在分娩后1天、剖宫产术后3天应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此外,产妇在产后的42天最好做1次盆底功能检查,可尽早地发现问题。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损伤引起的,部分患者未经治疗可自行缓解甚至消失,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肌力达到3级及以上的无需特殊治疗。<3级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盆底肌锻炼、盆腔生物回馈、电刺激等,配合盆底康复器锻炼。
健康指导:女性因为盆底结构的特殊性而容易受到损伤,而妊娠、分娩几乎是每个女性人生的必由之路,如不注意保健盆底肌肉,容易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①鼓励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治疗慢性病,如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肥胖等。②加大宣传力度,采用黑板报、宣传栏、妇女保健咨询热线、孕妇学校等各种形式,提高妇女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识。③积极响应计划生育号召,避免因多次生产而使盆底组织多次受损。④孕妇要定期做产前检查,纠正胎位异常,避免难产发生。推广新法接生,提高产科质量,开展妇女的四期保健工作。产前实施健康教育预防产后女性盆底肌肉功能障碍,产前宣教盆底知识通过信息的传播和行为的干预,可以帮助孕妇掌握产后保健知识。⑤加强妇女劳动保护,降低劳动强度。⑥珍惜健康,不盲目减肥、不错误使用腹带。合理安排饮食,积极纠正便秘习惯。⑦保持乐观情绪,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大鹏,王山米.产后早期尿失禁及盆底肌训练.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1):66-67.
2 王晓光,裴兆辉.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7):575-576.
3 序碧珍,周勤,徐晓阳,等.产后系统指导盆底肌功能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4(1):7273.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接诊的初产妇100例, 年龄21~30岁, 平均年龄 (25.6±4.5) 岁;孕周32~41周, 平均孕周 (37.4±2.6) 周;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 无妊娠相关合并症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50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在产后先评估其盆底肌功能, 包括阴道的收缩压、盆底肌力大小等, 在家自行Kegel法训练:肛门收缩舒张运动, 单次收缩舒张时间各为3 s, 每次持续20 min, 3次/d;辅以生物反馈技术、电刺激等技术治疗。
1.2.2 实验组妊娠中晚期、产褥期及产后在家自行Kegel法训练, 在此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技术、电刺激等技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产后4个月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及国际尿失禁问卷简表 (ICIQ-SF) 调查, 并进行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产后12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压力性尿失禁例数和POP-Q分度, 评价两组盆底肌肉训练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产后4个月实验组盆底肌力≥Ⅲ级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实验组及对照组产后12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4.0% (2/50) 和10% (5/50)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7.531, P<0.05) 。实验组及对照组产后12个月POP-Q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分别为24% (12/50) 和40% (20/5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80,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χ2=10.256,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骨盆的出口有多层肌肉和筋膜共同组成了女性骨盆, 妊娠、分娩、难产、子宫和阴道手术、绝经后卵巢功能丧失、性激素缺乏等均易造成盆底肌肉和神经损伤, 导致盆底功能障碍[3]。怀孕和分娩, 是造成盆底肌损伤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产后运动在产褥期保健中早已受到重视及开展, 但是孕期的运动锻炼对妊娠及分娩有着重要作用, 却在我国孕期保健中做的很少;孕期运动训练主要是为了增强与分娩关系密切的腹直肌和背后相应肌肉肌力的加强和盆底肌肉的活动。一旦盆底功能受损, 盆腔内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 从而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 如阴道松弛、盆腔脏器脱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因此, 所有的中、晚期妊娠及产后妇女, 均应当进行盆底肌肉康复锻练。
Kegel法训练可以锻炼盆底肌肉, 盆底肌肉有力可以减轻分娩造成的盆底肌肉损伤或松弛。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 产后6~12 h内即可起床做轻微活动, 产后第2天可在室内随意走动, 再按时做产后健身操。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且能够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
通过刺激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神经回路进一步增强括约肌收缩, 加强控尿。抑制膀胱收缩能力, 降低逼尿肌代谢水平, 增加膀胱容量, 加强储尿能力。因此可以缓解产后尿失禁至恢复正常[4]。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肌电图、压力曲线或其他形式把肌肉活动的信息转化成听觉和视觉信号反馈给患者,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 并形成条件反射。本研究中实验组盆底肌力≥Ⅲ级的例数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产妇出现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中、晚期妊娠及产后妇女, 进行三位一体化盆底肌功能锻炼及非手术治疗, 能够显著提高产妇盆底肌力, 减少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薛竹, 郑颖.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近期疗效研究.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32) :7823-7825.
[2]邓晓云, 于雅, 吴秀娜, 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力恢复效果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0) :2393-2395.
[3]王莲萍, 阚影, 王芳, 等.1270例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 :29-31.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4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盆底支撑结构损伤、缺陷、功能障碍,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老年女性多发,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尿瘘、粪瘘、性功能障碍等。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与盆底支撑结构损伤、薄弱、先天发育不良有关。我们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患者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轻中度尿失禁,1h尿垫试验超过1g。排除标准:盆底无感觉、肌肉无收缩等失去神经支配,感知障碍的患者等;电刺激禁忌症患者,包括产后月经来潮或者恶露未干净的患者,孕妇或者计划妊娠的患者,盆底失去神经支配的而患者,盆底活动性出血、急性期炎症、水肿的患者,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严重的心律失常的患者,手术瘢痕裂开的患者,结肠、直肠、泌尿生殖器恶性肿瘤,脑电图异常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治疗知情同意。其中30例患侧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为研究组,30例患者仅给予盆底锻炼治疗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检查,包括膀胱颈抬高试验、压力诱发试验为阳性,72h排尿情况,排除下尿路梗阻、泌尿系感染。研究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协议:盆底锻炼一慢反应肌纤维初级、盆底锻炼一慢反应肌纤维高级、盆底锻炼一快反应肌纤维初级、盆底锻炼一快反应肌纤维高级、盆底损伤恢复治疗、盆底肌协调障碍、盆底失弛缓征。电刺激治疗:患者排大小便,平卧,暴露外阴,在左右两侧髂骨、下腹部腹肌位置贴3个电极片,电极用生理盐水冲洗,插入阴道,至电极颈末端,调整电流强度,患者能够感到盆底肌肉的明显收缩,每次20min,先行电刺激治疗2次,周期为电刺激8s,放松8s。盆底肌锻炼:先行I类肌纤维,后Ⅱ类肌纤维,指导患者依据电脑屏幕模拟可视信号进行正确有效收缩及放松盆底肌肉群,最终能够达到脱离反馈仪后能够进行自我控制,改善盆底肌功能,达到治疗目的,1个疗程10次,每次20min,隔天或者每天进行1次,后自行每天坚持Kegel训练。对照组采用盆底锻炼治疗,对患者盆底肌进行评估,健康教育,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指导患者进行Kegel训练,向患者讲解自行在家坚持锻炼的重要性。持续收缩肛门、阴道及肛门以锻炼I类肌纤维,每次持续10s,放松10s,每日120次,坚持10周,并训练间断排尿,在咳嗽、弯腰等诱发尿失禁的动作前收缩盆底肌;快收快放以训练Ⅱ类肌纤维,改善盆底支撑弹性及强度,最大力收缩肛门,每次持续3s,连续15~30min,每次2~3次。
1.3评价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对患者盆底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尿失禁问卷量表(ICI-Q-SF)对患者尿失禁情况进行评价,采用性生活质量问卷(NSQ-12)对患者性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治疗前后检查患者盆底功能,包括静息状态肌电值、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最大尿流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盆底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肌电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及最大尿流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静息状态肌电值较治疗前显著低于对照组,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及最大尿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各问卷得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PFIQ7评分、ICI-Q-SF显著下降,PISQ-12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FIQ7评分、ICI-Q-sF显著低于对照组,PISQ-1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老年高发,患者可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粪瘘、尿瘘、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盆底功能支持、承托盆腔的器官,包括子宫、直肠、膀胱等,控制排便排尿,增强性快感,维持阴道紧缩度。盆腔外层为肌肉、浅筋膜,中层会阴隔膜,内层尾骨肌、肛提肌等,各层形成封闭骨盆出口,其中贯穿阴道、尿道、直肠。当盆底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后,盆腔脏器位置及功能收到影响,出现器官脱垂、尿失禁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盆底横向可分为前盆腔、中盆腔和后盆腔。压力性尿失禁与膀胱输尿管间嵴远端松弛有关。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复杂,生育次数、年龄、生产方法、第二产程长、难产、分娩损伤、胎儿肥胖、遗传等因素可导致,盆腔脏器脱垂可导致尿道位置变化,膀胱出口梗阻,盆底组织萎缩退化,子宫切除术导致盆底解剖改变,其他如呼吸系统疾病、吸烟、饮酒、体力劳动等导致子宫下移,也是尿失禁的危险因素。阴道分娩者更容易发生尿失禁。
电刺激能够唤醒受损的神经,低频电流刺激可加强阴道及周围肌肉的肌力及感觉,高频电流能够对阴道远处肌肉的肌力与感觉产生刺激。盆底肌肉收到电刺激后产生被动收缩,受损盆底组织神经受到电刺激后可明显提升感觉,加强盆底肌肉肌力,促进盆底肌肉神经功能恢复。Kegel是盆底肌肉训练,是生物反馈治疗基础,具有方法简单,容易学习,容易操作,经济,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并且效果显著。研究显示,有效的Kegel训练能够延缓患者病情。盆底肌肉训练能够让患者有意的对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收缩、放松,增强肌力,提高患者控尿的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发展及治疗的效果。盆底肌肉锻炼主要锻炼尿道、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而肛提肌70%为I型纤维,30%为Ⅱ型纤维,盆底的正常功能需要两者的正常收缩。研究显示,盆腔脱垂的患者盆底肌肉较薄,而肌肉的厚度与收缩力有关。盆底肌肉训练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可增强盆底肌肉张力,预防治疗尿失禁。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首选方法。不同的电刺激强度达到组织深部,使神经受到不同强度刺激,收缩肛提肌、外括约肌,加强盆底肌,同时间接激活排尿中枢反馈机制,稳定逼尿肌,抑制逼尿肌兴奋,达到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生物反馈治疗最早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用动物模型建立内脏活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疗法,体内各器官活动经生物反馈反映为医患双方均能感受到的形式。生物反馈仪将不可见盆底肌肉的收缩情况直观的同步的显示在屏幕上,患者通过屏幕进行有效的症状的训练,这就是生物反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生物反馈模式,患者根据反馈到的信号学些症状肛门阴道肌肉收缩的方法,放置错误收缩下肢及腹肌,并且在脱离仪器后可自主进行训练。从而反复训练,增强盆底肌肉張力及贪心,恢复功能,增加阴道紧缩度,改善患者的性生活。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尿失禁问卷量表(ICI-Q-SF)评分显著下降,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显著提高,优于对照组。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愿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孕妇58例(干预组),另安排30例未进行锻炼的孕妇作为效果对照组。入选孕妇的年龄22~36岁,单胎,孕周<28周,超声检查确认属于正常妊娠,无先兆早产、羊水异常、前置胎盘、胎儿生长受限等症状。两组孕妇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58例孕妇均在专业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先对孕妇的身心功能进行评估,为孕妇讲解盆底肌群、锻炼的目的、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孕妇平卧躺在软枕上,双腿屈曲,稍微分开,试做排泄动作,慢慢收紧盆底肌肉,然后慢慢放松,收紧时吸气,收缩肛门3~5 s,放松时呼气。先让孕妇掌握方法,然后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和次数,在不疲劳的原则下,收缩时间要持续8~10 s,2~3次/d,15~20 min/次。同时,配合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盆底肌肉刺激器、阴道负重(哑铃训练)及盆底训练器进行锻炼。另30例孕妇未进行任何盆底肌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持续的时间,使用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测试上述指标。
孕妇盆底肌张力的测定时间在产后3个月,测试方法为会阴肌力测试法。共分为6级评价,0级表示手指不能感觉到肌肉的收缩运动,1级表示手指能感觉到轻微的肌肉收缩运动,但持续时间不能达到2 s,2级表示能感觉到明显的肌肉收缩运动,能进行2次,每次能持续2 s,3级表示肌肉收缩运动能够带动手指移动,持续时间能超过3 s,4级表示肌肉收缩运动有力,持续时间超过4 s,5级表示肌肉收缩有力,持续时间能超过5 s。3级及3级以上表示盆底肌力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产前VSP、VRP及阴道收缩时间比较
产前,两组VSP、VRP及阴道收缩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孕妇产后3个月VSP、VRP及阴道收缩时间比较
产后3个月,干预组VSP、VRP,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孕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张力比较
干预组的盆底肌张力正常率为89.7%(52/58),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盆底肌肉是由一组肌肉群组成的,对骨盆底部形成封闭的状态,其中包括尿道括约肌、括约肌、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这些肌肉的收缩能力在孕产妇分娩时起到增加产力的作用。女性妊娠后,孕周时间的增加,胎儿体重的增加,腰部向前突出,腹部变形向下、向前突起,腹腔内的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方向向盆底肌肉,再加上子宫重量的增加,持续的压力使盆底肌肉受到挤压,盆底肌肉在受到极致的压迫后,逐渐松弛[3]。在阴道分娩后,胎儿显露下降压迫,使宫颈、阴道扩张,阴道周围的肌肉和筋膜也受到了牵拉,严重时会发生断裂的情况,进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4]。本研究针对盆底肌损伤情况,收集孕妇病例,予以盆底肌功能锻炼方式,与未进行盆底肌锻炼的孕妇进行对比,发现VSP、VRP及阴道收缩时间均优于未进行盆底肌锻炼的孕妇,这说明盆底肌训练对孕产妇是有效的。盆底肌训练是1940年Arnold Kegel医生提出的,也被称为“Kegel训练”,这种锻炼方式是对耻骨尾骨肌进行的,有意识的收缩尿道口、阴道及肛门附近的肌肉组织,使盆底肌肉进行被动的运动,从而增加肌肉的紧张感和收缩力,促进盆底血液循环,减轻了子宫对下肢静脉造成的压迫,使盆底神经激发,恢复盆底组织的功能和形态,增加了盆底肌的张力,从而有利于孕妇采用阴道分娩方式进行分娩[5,6]。
综上所述,盆底肌功能锻炼安全性高,能够增加孕妇盆底肌的收缩力,改善盆底肌张力,促进阴道分娩,值得孕妇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阴道分娩前后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盆底肌张力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选择自愿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孕妇58例,从产前开始锻炼至产后3个月,设为干预组,另安排30例未进行锻炼的孕妇作为效果对照组,观察阴道分娩前及分娩后3个月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及发生早产的概率。结果:干预组阴道分娩前及分娩后3个月VSP、VRP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分娩后3个月的盆底肌张力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进行盆底肌锻炼有助于增强盆底肌收缩力,对促进阴道分娩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阴道分娩,盆底肌,功能锻炼,盆底肌张力
参考文献
[1]陈燕辉,杨卫萍,邓敏端.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757-758.
[2]覃媛,黄丽梅,陈淑瑜.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6(3):98-99.
[3]范雅萍,刘圣英,黄丽燕.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4):430-431.
[4]林东红,邱柳华,李艳虹,等.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和会阴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5):738-740.
[5]林丽莎,黄吴健,宋岩峰,等.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9):785-788.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3月-12月产前检查及B超无明显高危因素,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03例。年龄23~31(26±3)岁,产前参加盆底肌功能锻炼为观察组49例,未参加盆底肌功能锻炼孕妇为对照组54例。实施盆底肌锻炼前2组孕妇盆底肌的张力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自然分娩44例,产钳助产5例,对照组自然分娩40例,产钳助产14例。
1.2 方法
观察组由一位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任教盆底肌锻炼课程,制定盆底肌锻炼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认识女性盆底肌群、导致女性盆底肌张力减退的因素、当功能减退可能出现的症状、盆底肌锻炼的具体方法等;课前对参加人员发放自行制定的《盆底肌锻炼调查问卷》;课时进行盆底肌锻炼健康教育,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授课,与孕妇探讨妊娠、分娩对盆底肌的影响、讲解控制孕妇与胎儿体重对盆底肌的好处、盆底肌锻炼方法等;课后约定孕妇测定盆底肌的张力。盆底肌锻炼方法:吸气→收缩肛门3~5s→呼气→自然放松→反复进行,每日锻炼2~3次,每次15~20min,掌握循序渐进原则,并进行一对一咨询,回答孕妇提出的问题,并留下咨询电话;对照组未进行盆底肌锻炼的专人健康教育指导。
1.3 观察指标
(1)临产前2组孕妇盆底肌张力。(2)产程时间(第一、第二产程时间)。(3)分娩方式:顺产与产钳助产。(4)产后42d、3个月、6个月盆底肌的张力。
1.4 盆底肌张力的评估方法
参照法国国家卫生诊断认证局(ANAES)关于修改会阴肌肉测试标准(GRRUG)[2],将阴道肌肉张力评估分为Ⅰ~Ⅴ级。(1)人工法:检查时告知孕妇目的以取得配合,取截石位,外阴消毒后检查者右手戴无菌手套,食中指伸入阴道5cm再退出1cm,左手放至孕妇的下腹部,嘱孕产妇持续吸气,观察阴道持续收缩时间即为阴道肌肉收缩的强度,持续收缩1s即盆底肌肉张力指数为Ⅰ级,以次类推。(2)仪器法:采用衫山公司提供的阴道压力测量治疗仪评估方法:取同样体位,打开气囊阀排气,让阴道压力探头呈负压后套上一次性避孕套,放入阴道5cm深处,打开气囊阀,观察阴道自然张力,嘱孕产妇吸气,观察压力表上升的压力指数,指针指向1即为Ⅰ级,以次类推。压力指数分为Ⅰ~Ⅴ级,压力指数越高,说明阴道肌肉张力越好,间接反映盆底肌肉的张力。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妇分娩前盆底肌张力评估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产妇产程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评估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 论
3.1 妊娠、分娩对盆底肌张力的影响
盆底肌是由尿道括约肌、提肛肌、肛门括约肌等横纹肌组成,盆底肌犹如“吊床”支撑盆腔器官使其保持稳定。妇女非孕正常体位时,人体正常的生理弯曲使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轴指向骶骨;当妊娠时,随孕周增加,胎儿体重渐增,腹腔压力亦增加,腰部向前突出,腹部向前鼓起,向下突出,使重力轴线向前移,而使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使盆底肌肉处在持续受压中,而逐渐松弛,因此,妊娠使盆底肌张力减弱。阴道分娩时,由于胎先露下降压迫,使得宫颈、阴道扩张,阴道周围肌肉及筋膜也不可避免地受牵拉或断裂,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医护人员应教会孕产妇锻炼盆底肌的方法,使其学习正确的蹲位排便姿势、屏气、收缩-放松盆底肌;提高接产技术,避免产程延长及会阴裂伤,以确保孕产妇的盆底功能健康。
3.2 盆底肌张力对分娩的影响
关于产前盆底肌锻炼对分娩的影响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发现在产前妊娠28周始对孕妇进行系统盆底肌锻炼健康教育,能让孕妇正确了解盆底肌群,认识导致盆底肌张力减退的因素,明确盆底肌锻炼的方法、目的,并遵循长期坚持,分娩时可缩短产程。观察组宫缩活跃期、总产程、分娩方式(顺产与产钳助产)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产前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能增强盆底肌肉的强韧,当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胎儿先露部入盆,产道的弹性增加使活跃期进展顺利,从而减少了进入第二产程的阴道助产率,使分娩过程自然化,确保了母儿安全。
3.3 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康复的影响
产后肌肉张力的恢复依赖于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和休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可不同程度地损伤盆底肌[2]。Wilson等[3]报道阴道分娩致中老年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37.7%,我国成年女性的患病率为18.9%~50.9%[4,5];据杨俊玲等[6]报道盆底肌功能训练可改善产后尿失禁。临床观察证明,2组产妇产前、产后42d、3个月、6个月盆底肌张力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阴道分娩的产妇盆底肌张力的恢复需从产前进行并坚持产后6个月,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的张力接近Ⅲ级明显增加,说明有意识的锻炼盆底肌可有效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的肌肉来增加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环,促进盆底肌张力的恢复。从事妇女保健工作的医务人员,要对孕产妇定期评估盆底肌张力,告知其盆底肌的锻炼方法,尤其是从事产科工作的护士要教会孕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以增加其依从性,提高孕产妇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妊娠28周后始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程、分娩方式及产后42d、3个月、6个月盆底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参加盆底肌健康教育学习且经阴道分娩初产妇49例为观察组平时加强盆底肌锻炼,同期未参加盆底肌健康教育学习且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54例为对照组。分别在妊娠28周后、入院时、产后42d、3个月、6个月时评价盆底肌张力、产程、分娩方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孕妇产前盆底肌张力、活跃期及总产程、分娩方式、产后42d、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肌张力优于对照组孕妇(P均<0.05)。结论产前孕妇进行盆底肌锻炼对阴道分娩结局及产后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锻炼,盆底肌张力,分娩,产程
参考文献
[1]边旭明,朱逊,郎景和.剖宫产术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305-306.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
[3] Wilson PD.The obstetrice factor and post prtu urinary in continence[J].Br J Obstet Cynaccol,1996,103(1):154-161.
[4]段继红,杨晨,吴士良,等.北京地区尿失禁发病率调查[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1):74-75.
[5]宋岩峰,陈锦华,谭燕英,等.沿海部分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J].福建医学杂志,2002,24(5):123-125.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规律产检并足月分的单活胎初产妇1 12例,随机分为锻炼组及对照组。锻炼组56例,年龄20~35岁,平均29.3±1.2岁,体质量指数22~35kg/m2,平均26.5±2.4kg/m2;对照组56例,年龄21~36岁,平均26.7±0.8岁,体质量指数23~35kg/m2,平均24.2±3.1kg/m2。两组产妇均排除妊娠合并症,孕周、年龄、体重指数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定期产检,产妇入院后医师仔细询问其病史并行常规妇科检查,了解产妇外阴有无红肿、硬结,会阴体弹性是否良好,是否出现盆腔器脱垂或尿失禁等症状。锻炼组产妇知情同意,由一位盆底康复师在产妇妊娠20周始行盆底健康教育和分娩宣教,让其了解妊娠、分娩方式和产程进展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告知盆底肌锻炼的意义并指导盆底肌锻炼,盆底肌肉锻炼:教会孕产妇缩紧肛门阴道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s,而后放松,连续锻炼10~15min,每日2~3次或每天150~200遍;一对一电话随访了解其盆底肌锻炼情况及咨询,促进产妇积极锻炼[2]。两组分别于37周评估盆底肌力,分娩时记录产程及分娩方式,产后42天再次评估盆底肌力。
1.3观察指标
盆底肌力分级测试参照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试法(GRRIC),产妇腹肌放松后,将右手食指、中指并拢放入阴道内,两指分开下压或上抬与阴道各壁肌肉接触,让受检者以最大力度和最快速度收缩和放松阴道,根据6s工作时间内收缩持续时间、连续完成次数、收缩次数和持续完成次数分级,共6级[3]。0级:手指感觉不到肌肉收缩动作;1级: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蠕动)但不能持续;2级:能明显感觉到肌肉收缩,仅能持续2s,并完成2次;3级:肌肉收缩能使手指向上向前运动,持续时间可达3s,能完成3次;4级:肌肉收缩有力,能抵抗手指的压力,持续时间达4s,能完成4次;5级:肌肉收缩有力,能保持对抗手指的压力达5s或以上。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结果
2.1盆底肌力
妊娠37周两组初产妇盆底肌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236>0.05),锻炼组产后42天盆底肌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0001<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2.2产程
锻炼组产程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3分娩方式
锻炼组阴道顺产37例,剖宫产19例;对照组阴道顺产32例,剖宫产24例;锻炼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女性盆腔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承托盆腔脏器,维持女性排尿、排便、性生活等多种生理功能。女性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会对盆底支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1948年Arnold Kegel首次提出盆底肌肉锻炼,其有意识地自主收缩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加强控尿能力及盆底肌肉力量,此方法无禁忌症、副作用和并发症,可有效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肌肉,增加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环,促进盆底肌张力恢复。盆底肌肉锻炼的关键是正确收缩盆底肌肉和持之以恒,孕中晚期进行盆底相关健康教育,让孕妇对分娩有正确认识,减少社会因素的剖宫产,促进自然分娩;孕中、晚期加强孕妇盆底肌锻炼应请专业的康复医师评估,并根据每位孕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个性化锻炼方案,避免孕妇自己随意改变运动量而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孕中、晚期加强孕妇盆底肌锻炼效果理想,能有效的提高初产妇盆底肌力和顺产率,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林忠,赵军玲,张政昌,等.广西地区壮族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状况调查[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5):342-344.
[2]吴君.盆底肌肉功能训练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09-411.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妇科盆底中心进行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的325例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1) 认知力正常,无沟通障碍及精神病史; ( 2) 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 ( 3) 知情同意,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及随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成实验组( n = 38) 和对照组( n = 34) ,其间因联系方式、个人意愿等原因,实验组失访4例,对照组失访5例,最终完成研究的人数实验组为34例,对照组为29例。两组病人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尿频及尿失禁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详见表1、2。
例
注: 括号中为百分比
1.2方法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自术后第2天起由盆底康复护士对其进行一对一的PFMT指导。首先向每位患者讲解盆底的基本解剖学知识、导致盆底肌力退化的因素、PEMT对盆底肌力恢复的重要性等,然后运用图表或立体模形指导患者正确进行PFMT的方法: 即患者自主地反复进行收缩肛门及阴道的动作,可采取站位或坐、卧、蹲位。吸气时努力收缩肛门及阴道,呼气时放松。每次收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连续做15 ~ 30 min,每日进行2 ~ 3次,或每日做150 ~ 200次,10 ~ 12周为1个疗程。指导过程中,引导患者讲述功能锻炼的感受和困惑,通过提问了解患者对PEMT指导的理解,以保证PEMT指导的有效性和实验的可持续性。出院后,康复护士利用电话随访的方式继续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和指导,督促患者自术后第2天起持续至少10周以上的PEMT。两组患者均在出院后的3、6个月进行随诊,对盆底肌力训练效果进行评价。
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包括饮食、活动等一般知识宣教,不给予持续PEMT指导干预。
1.3效果判定
1. 3. 1盆底综合肌力测定采用手动肌力测量法结合阴道肌电图肌电压测量患者盆底综合肌力,将肌力分为6个级别: 0级: 未感觉到阴道肌肉收缩,患者阴道肌肉收缩持续0 s,记为0分; Ⅰ级: 感觉阴道肌肉轻度颤动,持续1 s并重复1次,记为1分; Ⅱ级: 感觉阴道肌肉存在不完全收缩,持续时间为2 s,重复2次; Ⅲ 级: 感觉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持续3 s,重复3次,无对抗,记为3分; Ⅳ级: 感觉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持续4 s, 重复4次,有轻度对抗,记为4分; Ⅴ级: 感觉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持续5 s及以上,重复5次,有较强持续对抗,记为5分[9]。盆底肌肉张力评为0 ~ 5分,评分越高,说明盆底肌肉张力越好[10]。
1. 3. 2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采用盆底疾病生活影响问卷-短表7( 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short form 7,PFIQ-7)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问卷-短表20 ( pelvic floor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 、 性生活质量问卷-短表12( pelvic organprolapse /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12,POSQ12)[11]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 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盆底重建术后3、6个月,盆底综合肌力得分实验组患者分别为3. 97 ± 0. 93、4. 64 ± 0. 54,对照组分别为2. 89 ± 0. 85、3. 17 ± 0. 84,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术后自觉症状改善情况除便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外,尿失禁、盆底肌肉紧张痛、下腹坠胀感等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 P < 0. 05) 。见表3。
例
注: 括号中为百分比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4。
3讨论
全盆底重建术是目前治疗女性POP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如此,据文献[12]报道,全盆底重建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便秘、尿失禁、性交不适、下腹部坠胀等症状。本研究通过专业康复护士给予全盆底重建术后患者一对一的持续PFMT指导,观察PFMT对全盆底重建术后患者康复的作用。结果显示: 术后盆底综合肌力实验组两次测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PFIQ-7、PFDI-20、POSQ12评分显示实验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术后自觉症状除便秘外,尿失禁、盆底肌肉紧张痛、下腹坠胀感等症状发生率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
PFMT需兼顾5个方面: ( 1) 强度: 肌肉收缩可以产生的最大张力; ( 2) 速率: 最大张力和达到最大张力所需时间之比; ( 3) 持续时间: 肌肉收缩可以持续或重复的时间长度; ( 4) 重复性: 可以反复收缩达到一定张力的次数; ( 5) 疲劳: 维持肌肉收缩达到要求或预期张力产生疲劳。康复护士通过盆底肌力测定确保患者掌握正确有效的PEMT方法。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及次数。Ⅰ类纤维训练主要针对力度、持续时间和重复性几个方面; Ⅱ类纤维训练主要针对力度、速率和疲劳几个方面。此外,PFMT还需要考虑超负荷、特异性及保持这3个要素。超负荷的阈值要依据每个患者的盆底肌力评估确定,不能盲目设定: 如设定过高,超出患者的承受能力,易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导致依从性下降; 如阈值设定过低,则达不到训练效果。特异性是指针对不同纤维特性的肌肉训练模式。快纤维通过快速收缩来加强力度和提高速率,慢纤维通过最佳休息时长来获取更持久收缩,而部分纤维同时具备快收缩和慢收缩的潜力。因此,康复护士要根据每位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制定个性化的模式和方案,包括相应的家庭PEMT指导。例如,康复初期患者可采用卧位或臀部下方放置枕头进行锻炼,这种模式下收缩无需对抗重力。对存在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指导其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Ⅱ类纤维收缩,增大尿道闭合压,避免漏尿。
全盆底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持久漫长的过程,每个患者的盆底情况不同,每个人初始的肌肉收缩能力、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盆底肌肉康复是无法统一治疗标准和固定训练模式的,必须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13],针对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及在康复过程中的效果作及时的调整,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和方案,强调PFMT的持续、针对性。
盆底肌功能障碍 篇9
资料与方法
收集吴中区在产后42 d的产妇344例;孕前20例, 已生育过的育龄妇女26例。
测量方法:用阴道肌力表进行盆底肌功能检测。
统计学分析:对不同阶段的育龄妇女所检测的结果、回访结果进行百分比统计, 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育龄妇女不同阶段盆底肌功能情况:≥3级的孕前妇女70%, 产后42 d9%, 已生育过的育龄妇女34.6%。可见, 产后42 d未进行锻炼, 盆底肌也会有一定的恢复, 但远达不到孕前状态。见表1。
顺产与剖宫产盆底肌自行恢复的情况:顺产后42 d盆底肌肌力达到3级的8.1%, 过后自行恢复26.7%, 而剖宫产后42 d肌力达到3级的10%, 过后自行恢复的45.5%, 可见剖宫产对盆底肌的损伤小于顺产, 同时肌力恢复较顺产好, 但妇女经过孕期及分娩对盆底肌的损伤也恢复不到孕前。见表2。
盆底肌肌力与胎儿体重的关系:把胎儿体重分为<2.5 kg、2.5~3.5 kg、>3.5 kg 3个档次, 统计各级肌力的例数, 通过计算百分比, 无明显差异, 体重 (<4.2 kg) 与盆底肌肌力无明显关联。同时也把产妇分为几个年龄段:<25岁, 25~30岁, >30岁, 统计各年龄段产妇各级肌力的例数, 也无明显差异, 产妇的生育年龄在20~41岁的情况下, 年龄与盆底肌功能无明显关联。
344例产妇中配置阴道哑铃产妇264例, 自行到医院回访的23例, 自觉回访率8.7%, 其他电话回访为少部分, 告知偶尔锻炼, 更多的是不锻炼;进行提肛锻炼宣传后回医院检测的产妇3例, 自觉回访率为3.75%, 很多产妇基本不进行锻炼, 而且还有患者已经不记得医师宣教的盆底肌锻炼方法和作用。
讨论
通过对育龄妇女生育前后3个阶段的调查, 可以得出未生育的妇女盆底肌功能基本正常, 生育是造成盆底肌功能受损的一大因素。妊娠期随着子宫的增大, 体重增加, 骨盆倾斜度也发生改变, 使盆腔承受压力增加[1], 使得盆底肌纤维变形, 肌张力减退。尽管盆底肌有自行恢复的功能, 但不加锻炼, 仅靠盆底肌自行恢复, 其肌力无法达到生育前的状态, 因而产后要注重产后操的普及和运用, 加快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以便接近孕前状态。
通过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肌肌力的检测情况汇总可见, 顺产因为胎儿经过产道, 产道需经过扩张, 从2.5~10cm, 造成盆底肌肉的弹性明显下降;而剖宫产大都未经过产道的扩张, 因而从盆底肌肌力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顺产对盆底肌肌力的损伤大于剖宫产, 且从已生育的育龄妇女的检测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同时通过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自行恢复的肌力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剖宫产肌力恢复的程度较顺产好。
不考虑因胎儿体重增加引起的产道进一步扩展的因素, 仅从胎儿体重而言, 对产妇的盆底肌功能影响较小。孕期增大的子宫造成对盆底肌的负重从而引起盆底肌功能的受损, 妊娠的子宫还包括羊水、增大的子宫、胎盘等, 相对而言, 胎儿体重只占其中一部分。为了优生优育孕妇的年龄一般在20~35岁, 极少数>35周岁, 通过年龄分段未发现其与盆底肌功能受损有关联。
产妇对盆底肌功能的重视程度较低, 无论学历如何、从事何种职业, 对盆底肌功能不了解, 且因为盆底功能障碍症状不明显, 因而产妇一般不重视, 虽然在产后42 d检查时医师进行宣传告知, 医嘱进行提肛锻炼或用阴道哑铃进行康复锻炼, 但坚持的产妇很少。对于配置阴道哑铃的产妇, 自行回门诊复诊的只有数例, 电话回访少部分告知偶尔锻炼, 更多的是不锻炼, 但通过产后42d的宣传, 对于盆底肌功能还是有所了解;进行提肛锻炼宣传的产妇基本不进行锻炼。因而对于妇产科医生的宣传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压力, 让每一例产妇都能真正了解、重视产后康复的重要性。每一例产妇产后都要进行产后锻炼, 如存在盆底肌肌力低或有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则更需要进行产后康复治疗, 以免错过了最佳康复时间加重盆底肌功能障碍, 甚至必须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的种种缺陷和诸多并发症, 盆底康复治疗是一种更理想的途径, 其被誉为当 (上接第161页) 前治疗和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最有前景的方法[2]。
注:0、1、2级肌力必须进行训练康复, 而≥3级则建议康复、巩固训练。
目前国内盆底外科起步较晚, 医务人员重视手术的应用, 对盆底肌康复缺乏重视, 认识不足。产后42 d检测以社区医院为主, 产后盆底肌检测还未全面普及, 因而要把这一检测作为产后42 d检查的常规内容, 并指导孕妇认识到产后监测、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 并及时进行康复保健训练, 是预防、治疗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首选方法[3]。通过妇产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 逐步让人们了解和重视起来, 减少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提高妇女同志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情况及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吴中区344例产妇在产后42 d检查时进行肌力检测, 同时对孕前20例、已生育过的育龄妇女26例进行检测, 并做对照。结果:产妇经过分娩盆底肌力明显低于已生育恢复0.5年以上的育龄妇女及未生育过的育龄妇女;顺产对盆底肌的损伤大于剖宫产;产后不经过盆底肌的锻炼其盆底肌也有一定的恢复, 但无法回到孕前状态, 同时剖宫产恢复较顺产好。产后盆底肌功能减退, 但若暂无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 产妇的重视程度较低, 依从性差。结论:要加强对产妇的盆底肌锻炼的宣传, 让广大妇女同志提高对盆底肌功能的重视。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产后,育龄妇女
参考文献
[1]王秀, 张顺仓, 贺清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10, 1 (7) :23-28.
[2]马乐, 王雪影.中国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0, 8 (21) :55-56.
【盆底肌功能障碍】推荐阅读: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论文06-28
盆底肌功能紊乱10-02
盆底肌功能训练12-18
早期盆底功能障碍07-16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07-26
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12-26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06-1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1-2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论文12-04
盆底支持功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