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肉训练

2024-07-24

盆底肌肉训练(精选6篇)

盆底肌肉训练 篇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 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 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 (SUI) 和盆腔器官脱垂 (POP) 。SUI和POP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医疗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而SUI和POP被认为与妊娠分娩导致的肌肉功能受损有关, 因此, 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国内外资料分析提示:Kegel锻炼、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对于盆底康复都是有效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康复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后42 d复查的产妇, 记录其年龄、产次、既往史、此次妊娠分娩情况。入选标准为产后恶露干净, 剔除标准为阴道炎、泌尿系统感染, 以及产后住所非从化地区者。入选时间为2009年4月—6月, 随访至2010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产妇150例。

1.2 方法

1.2.1 分组及处理方法

入选产妇应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 (ICIQ-SF) , 调查妊娠期SUI发生情况。将入选产妇150例随机分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锻炼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剖宫产率、分娩新生儿体重、妊娠期SUI发生率、产次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70例, 于产后6周开始, 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仪进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 每周2次, 每次20 min~30 min, 共10~12次。疗程结束后, 指导其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每周2次。对照组80例, 只是采取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2组均于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9个月测定盆底肌肉张力, 调查尿失禁发病率, 产后42 d及产后9个月测定POP-Q分度情况。

1.2.2 疗效评价指标

①SUI的诊断标准: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不由自主漏尿;②盆底器官脱垂分度:应用POP-Q分度法;③盆底肌肉张力测定:a) 阴道静息压 (VRP) :无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值;b) 阴道收缩压 (VSP) :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差值;c) 阴道收缩持续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

2 结果

2.1 2组依从性情况

对2组进行随访至产后9个月, 锻炼组共失访18例, 对照组共失访20例。锻炼组中PHENIXA康复仪生物反馈+电刺激疗程结束后, 能坚持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 仅为17% (9/52) , 且9例均为产后42 d即已有SUI者。

2.2 2组盆底肌肉张力比较

锻炼组和对照组产后42 d 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3个月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2组SUI的发生情况比较

锻炼组与对照组产后42 d SUI的发生率分别为12.86%和1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3个月SUI的发生率为2.86%, 低于对照组的13.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SUI的发生率为1.92%, 低于对照组的1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2组POP-Q分度情况比较

锻炼组和对照组产后42 d及产后9个月随访, POP-Q分度均在Ⅱ度以内。产后42 d POP-Q分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POP-QⅠ度所占比例为34.6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例 (%)

例 (%)

3 讨论

3.1 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很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妊娠和分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1]。妊娠随着子宫增大, 重力作用对盆底的慢性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 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 增加了POP的发生风险;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 盆底拉伸延长, 肌肉高度扩张, 使盆底发生神经改变, 结缔组织间连接分离等变化;难产、器械助产等易引起盆底尿道周围的损伤、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 尿道闭合压下降, 导致SUI的发生[2]。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肛提肌及阴部神经机械性损伤, 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但是分娩导致的结缔组织损伤最初在临床上不易觉察, 随着产次增加及年龄增大, 这种缺陷逐渐明显[3]。有作者对278例生育年龄女性的调查显示, 妊娠和初产后5年, SUI患病率上升, 初产后没有尿失禁的妇女, 产后5年SUI发病率为19%[4].因此, 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仍不佳, 本研究失访率较高, 锻炼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5.71%和25%, 产后3个月后能坚持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者, 仅为17% (9/52) , 且9例均为产后42 d即已有SUI者。康复对象意识多仍停留在治病上, 而非防病上, 需要加大有关方面的宣教。

3.2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提高盆底肌肉张力、改善SUI、POP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 根据个体化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由专业治疗师指导, 产后42 d开始通过生物反馈及电刺激, 产妇首先学会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 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 以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和延长肌肉收缩持续时间, 以及收缩的协调性, 对尿失禁患者还必须训练不同场景下的尿控反应。有研究认为电刺激通过以下途径起作用[5]:①刺激阴部神经传出纤维, 增强肛提肌及其他盆底肌肉及尿道周围横纹肌的功能, 提高尿道关闭压。②刺激经阴部神经传入纤维, 通过神经元连接至骶髓逼尿肌肉核, 抑制逼尿肌肉核兴奋, 再经盆神经至逼尿肌, 抑制逼尿肌收缩。本研究显示, 经过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的盆底康复训练, 产后3个月盆底肌肉张力锻炼组较对照组提高, SUI发生率降低。

经过生物反馈及电刺激, 在产妇学会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并在盆底肌肉张力已有改善的情况下, 再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可提高患者的触觉敏感性, 增加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训练, 以巩固疗效。杨吉伟[6]等研究认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Kegel训练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研究显示,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产妇产后3个月后继续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随访至产后12个月, 尿失禁发生率锻炼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 尿失禁没有出现反复[7]。而不少研究表明SUI和POP常合并存在, 本研究亦表明, 锻炼组产后9个月盆底肌肉张力、SUI、POP均有明显改善。故认为,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提高盆底肌肉张力, 改善SUI、POP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trini T, Bukovi D, Roje D, et al.Epidemiology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habitants[J].Coll Antropol, 2007, 31 (2) :483-487.

[2]张晓红, 王建六, 崔恒, 等.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1) :12-14.

[3]Christian P, Ash M.Chidbirth and the pelvic floor:the gynaecological consequences[J].Gynaecol Pract, 2005, 5 (1) :15-22.

[4]王大鹏, 王山米.产后早期尿失禁及盆底肌训练[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1) :66-67.

[5]WeissBD.Selectingmedicationsforthetreatmentofurinaryincontinence[J].Am Fam Physician, 2005, 71 (2) :315.

[6]杨吉伟, 张孝斌, 赵讯萍,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8) :871-872.

[7]王雅娴, 刘颖琳, 陈少青, 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8) :593-595.

盆底肌肉训练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和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术前诊断明确的因子宫及宫颈疾患、有子宫切除术适应证者, 除外严重便秘脱肛、泌尿生殖系统急性炎症、阴道流血、妇科恶性肿瘤者, 共计183人。

1.2 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者按入院时间顺序编号, 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医师和患者实行双盲。对照组按常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基础上将PFME计划加入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课题组人员的培训。课题实施人员为具有10年以上有妇科护理从业经验、大专及以上学历、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自愿参加本课题的科室护士, 项目负责人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路径、盆底肌肉锻炼的正确实施计划、知情同意书的填写、判断患者掌握此训练的指标;术后观察指标等。 (2) 干预护理路径的确定与实施。根据循证医学证据, 对PFME方法进行优化处理, 并请临床专家审核修改确定护理路径。术前向患者讲解PFME的目的和方法并发放书面材料, 指导患者正确实施训练的方法。训练者食指带指套入肛门, 嘱患者收缩肛门3 s后放松, 一收一缩为1次。每天做3组锻炼, 每组为150~200次, 约15~30 min。本研究于入院即对患者开始训练, 每日护士检查督促实施。手术当日术前仍锻炼15~30 min, 手术后患者清醒、监测生命体征平稳后视患者能力进行训练;术后第1天恢复正常锻炼, 早、中、晚各1组, 直至出院。

1.3 确定康复指标

由临床医疗和护理专家对术后观察指标进行评定, 最终确定康复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tata 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年龄及各定量观察指标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术前不同文化程度、疾病分类及手术方式各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观察指标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当理论频数<5时, 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在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切口延期愈合、阴道残端出血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其他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表2中术后平均体温是指按护理规范测量术后3 d体温的平均值, 排尿时间是术后按医嘱拔除尿管后距离第1次自解小便的时间。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3 讨论

我们将PFME作为干预措施运用到全子宫切除患者的早期康复中, 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术后3 d内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排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 (P<0.05) , 说明PFME对子宫切除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加速作用。有研究表明, 持续有效的PFME, 能促进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恢复, 令锻练后的肌肉功能很快恢复到正常的动力学范围[5]。此外, PFME还可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护能力, 从而加速了患者术后康复[6]。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相应缩短, 总医疗费用成本降低, 出院问卷调查对护士及护理技术服务满意度也明显升高。本研究还发现, 干预组住院期间阴道残端出血及切口延期愈合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阴道残端出血是由于术后阴道残端羊肠线脱落, 吻合口局部血管破裂所致, 一般发生于术后7~14 d, 而本组患者通常术后5~7 d出院, 故本次研究评估期间两组仅各有3例发生, 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因出血量少, 回访过程中给予指导或门诊对症处理即痊愈, 故个别病例没有统计在内。其次, 患者阴道流血时暂停PMFE, 可能也是造成结果无差异的因素。切口方式影响切口愈合, 横切口的张力较小, 切口较易愈合。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91例中68例为横切口, 干预组92例中横切口71例, 这可能是造成两组间切口愈合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的原因。

总之, PFME能促进全子宫切除患者的早期康复, 减少术后并发症, 操作简单易行、适宜人群广、耗费医疗资源少, 缩短术后平均住院日, 节约了医疗资源, 对于夯实优质护理、促进康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指导患者规范正确执行PFME训练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既往研究表明, 产后初次就诊时有30%的妇女无法识别盆底肌并进行PFME[7], 另外, 患者的依从性差, 需要护士耐心解释并督促患者规范训练, 才能使PFME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俊玲, 谢丽, 张培莲.盆底肌肉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现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5) :436-437.

[2]郎景和.重视盆底康复治疗, 提高女性生存质量[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8) :563-564.

[3]ZAHARIOU A, KARAMOUTI M, PAPAIOANNOU P, et al.The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on sexual life of woman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J].Eur Urol Suppl 2007, 6 (2) :206.

[4]何丽贞, 孔碧华, 黎惠新, 等.强化性心理疏导与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7) :1138-1139.

[5]黄雪辉, 吴秋莉, 刘品干, 等.盆底肌肉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33) :11-13.

[6]王艳.盆底肌肉训练对分娩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0, 17 (6B) :48-50.

盆底肌肉训练 篇3

关键词: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盆底肌力,疲劳度,疗效

有报道指出[1], 我国妇女产后约45%可能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PFD) , 临床研究发现妊娠及分娩是其重要诱因, 分娩后盆底肌力减弱与疲劳度增强是PFD的重要表现。我院从2012年5月开始研究产后盘底肌肉康复治疗对调节盆底肌力与疲劳度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5~35 (26.5±5.3) 岁;阴道分娩35例, 剖宫产25例。对照组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5~35 (25.5±6.3) 岁;阴道分娩36例, 剖宫产分娩24例。上述患者产后42d接受常规检查, 确诊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患者排除合并心脑肾肝功能不全者, 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2]。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仪器为法国ELECTRONIC CONCEPT LIGNON INNOVATION生产的PHENIX USB 4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 治疗前患者需大小便排空, 半卧姿势, 阴道中放置电极, 由低到高逐渐增高电刺激电流值, 患者自感肌肉收缩时固定电流值, 结合生物反馈训练, 治疗过程患者需放松。2次/w, 15~30min/次。电刺激同时患者应用阴道哑铃恢复肌力训练10~20min/d, 逐渐加大重量与难度[3]。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治疗方法治疗。向患者介绍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告知盆底肌功能恢复训练技巧, 患者自行恢复训练, 未实施其他干预治疗[3]。两组患者治疗周期为6个月。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盆底肌力测定应用盆底肌肉康复仪, 阴道压力气囊, 推进气体体积15ml, 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盆底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和疲劳度[4]。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疲劳度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盆底肌力采用χ2检验分析, 肌纤维疲劳度通过配对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度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变化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4。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发现, 盆底肌肉由耻骨阴道肌、直肠肌、尾骨肌, 髂骨尾骨肌和坐骨尾骨肌等组成, 上述肌群可调节盆腔内脏器位置与阴道收缩程度, 确保尿道与直肠括约肌生理功能。

注:P值为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

注:P值为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

妇女妊娠及分娩作用, 导致子宫位移, 盆底肌群受压力影响, 盆底肌电位下降, 导致肌肉疲劳度增强与肌力减弱, 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盆底肌纤维共两大类, Ⅰ类与Ⅱ类;Ⅰ类主要负责支撑作用, 具强直收缩性, 收缩持久性强, 持续时间长, 少见疲劳;Ⅱ类负责运动作用, 阶段性收缩效果, 收缩无持久性, 持续时间短, 多发疲劳[5]。

有报道指出[6], 肌纤维疲劳度0%为正常, 负值为异常, 其异常出现早于肌力水平降低, 通常情况下盆底功能障碍发生初期, Ⅱ类肌纤维疲劳度达到负值, 之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达到负值。有报道指出[6], 肌力大小从0~5级, 值越低表明肌力越弱, 盆腔肌力3级以下可导致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盆腔中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有学者研究发现[7], 妇女产后初期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病几率, 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应用生物反馈方法可用于评价盆底肌力与疲劳度变化情况, 以利于早期确诊与治疗方案制定。电刺激疗法通过刺激盆底肌肉使其外因作用下收缩, 激发肌肉正常生理功能发挥, 减轻疲劳度、提高盆底肌力、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发生, 临床上联合生物反馈具较好的临床效果[8]。

有学者实验研究发现, 应用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产后初期即对患者盆底肌力及疲劳度情况准确分析, 实施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后盆底肌力显著增高, 疲劳度减轻;研究结果发现两类肌纤维生理作用不同, 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疗效更加显著;Ⅰ类肌纤维的肌力恢复与疲劳度减轻可降低盆底脏器脱垂几率, 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与疲劳度改善可以提高膀胱括约肌及阴道肌肉收缩作用, 减少性功能障碍与压力性尿失禁发病几率。

有学者研究发现,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已被广泛认可, 而我国妇女逐年提高的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视度, 产后优质生活的需要, 势必能够减少临床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 提高治愈率。

我院通过对患者实施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变化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通过对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障碍患者实施盆底肌肉康复治疗, 不仅改善了盆底肌力还降低了疲劳度, 效果显著, 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燕翔, 孙鹏, 王小云,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陕西中医, 2011, 14 (7) :887-889.

[2]易念华, 刘海意, 乔福元, 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14 (5) :361-363.

[3]杨吉伟, 张孝斌, 赵讯萍,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8) :871-872.

[4]李南, 曾彩芬.电刺激生物反馈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0, 14 (20) :2682-2684.

[5]祁锋, 李环, 张巍颖, 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最佳时机研究现状[J].罕少疾病杂志, 2011, 14 (2) :46-49.

[6]陈玉清, 裴慧慧, 陈蓓, 等.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14 (3) :234-237.

[7]高原, 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4 (8) :936-939.

盆底肌肉训练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的60例有性生活史的炎性慢性盆腔痛患者,平均年龄34.6岁,随机将患者分为电刺激组和药物组,电刺激治疗30例,单纯给予口服妇科千金片30例治疗。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2组患者需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淤血综合症等病变;排除恶性肿瘤;急性盆腔炎、阴道炎、泌尿系感染者除外;宫内置环除外,怀孕、哺乳期患者除外。口服药物组同时排除对妇科千金片药物过敏者。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妇产科学》(2004年,第2版)中慢性盆腔痛的诊断标准和《妇产科学》(2013年,第8版)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电刺激治疗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 USB8,具体治疗方案如下。患者仰卧位,阴道探头均匀涂抹导电膏后放置阴道内,将八个电极片分别连接A、B、C、D四根电流通道上,其中四个电极片分别贴于脐周(电极片大小5cm×5cm,以肚脐为中心,直径约6cm,间距相等),另外四个电极片贴于后背,与前面四个电极片相对应,前后电极片为一个通道,前“+”后“一”。嘱患者放松身体,选择治疗方案:①镇痛一传统的经皮电刺激,频率为80-120Hz,脉宽为80—120us,电流大约为感觉阈值的3倍,治疗时间15分钟。②内啡肽TENS联合疗法,频率为1—4Hz,脉宽为230—270us,治疗时间15分钟。

2.2 口服西药治疗

口服药物为妇科千金片(株洲千金药业生产,0.32g*180片)。给予患者妇科千金片6片,日3次温开水口服,连服4周。

2.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疼痛缓解率和复发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如表1所示,2组治疗后疼痛N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电刺激组较口服药物组疼痛NRS评分更低。2组治疗后血浆5—HT没有统计学差异。

如表2所示,2组复发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电刺激组复发时间晚于口服物组2组疼痛缓解率及1年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采取的是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 USB8自带的疼痛治疗模式,其频率和脉宽的选择并没有做到绝对个体化。到底选用何种电刺激,Tu FF等研究表明高频经皮电刺激是治疗慢性盆腔痛有效的物理治疗方式。因此对于炎性慢性盆腔痛最有效的治疗频率和脉宽,以及电极片粘贴的位置,需要电生理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盆底肌肉训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1-03~1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0例未生育或经剖宫产分娩的女性志愿者, 年龄22~54岁, 平均 (38.3±15.2) 岁;根据年龄分为4组:20~29岁15例 (中位年龄26.3岁) , 30~39岁15例 (中位年龄35.5岁) , 40~49岁12例 (中位年龄46.2岁) , 50~54岁8例 (中位年龄52.3岁) 。排除有盆底疾病症状、盆腔外伤史或MRI检查禁忌证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3.0T超导MR设备 (DiscoveryMR750, GE Healthcare, USA) , 8通道相控阵腹部线圈, 摆位时线圈尽量向下覆盖住盆底。受检者检查前15 min肌注丁溴东莨菪碱20 mg, 减少肠道运动伪影, 排空膀胱, 取仰卧位, 双腿平行, 轻轻地固定。

MRI应用4个序列, 于3.0T MRI上首先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2WI和横轴位T1WI序列。T2WI采用FRFSE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视野 (FOV) 22 cm×22 cm, 矩阵256×224~288×288, 层厚3~4 mm, 层间隔0.3~0.4 mm, 层数23~29层, TR 4500~7200 ms, TE 99.3~104.6 ms, 激励次数2~4, T1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FSE) 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FOV 32 cm×32 cm, 矩阵320×240, 层厚5 mm, 层间隔0.5 mm, 层数30层, TR 344 ms, TE 6.5 ms, 激励次数1, 上述序列中盆底肌肉均未发现任何异常形态或异常信号。然后行正中矢状位动态Fiesta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FOV 35 cm×22.7 cm, 矩阵192×272, TR 3.3 ms, TE 1.5 ms, 激励次数1, 采集时间1 min, 该序列检查过程中嘱受检者反复行Valsalva呼吸2~3次, 检查前训练受检者呼吸动作, 该序列排除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最后行盆底DTI检查, 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位自旋平面回波 (SE-EPI) 脉冲序列进行盆底扫描, 扫描参数:FOV32 cm×32 cm, 矩阵128×128, 层厚4 mm, 层间隔0, 层数31层, TR 3200 ms, TE 72.8 ms, 激励次数5, b=500 s/mm2, 15个方向, 采集时间4 min 19 s。

1.3图像分析

盆底纤维束成像应用GE AW 45-3的DTI后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感兴趣的肌肉是盆底的耻骨内脏肌和盆壁的闭孔内肌。进行后处理时, 首先在横轴位T2WI上尽量准确地手动勾画出预定的ROI, 即每一层面上的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的范围, 得到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A) 值。然后通过后处理软件自动计算得到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三维彩色肌肉纤维束解剖图 (图1、2) 。所有数据均由2位副主任医师分别进行分析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V8软件, 同一年龄组内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不同年龄组间耻骨内脏肌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DTI图像无运动伪影及变形, 通过软件处理得到双侧盆底的耻骨内脏肌、盆壁的闭孔内肌的纤维束图像, 双侧对称, 纤维束形态走行自然, 无受压变形及断裂现象。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对应的ADC值和FA值见表1及图3。同一年龄组内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组间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图2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同时显示的DTI纤维束

图3女, 26岁。A.左、右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分别为1.42×10-3mm2/s、1.37×10-3mm2/s、1.43×10-3mm2/s、1.15×10-3mm2/s;B.左、右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FA值分别为0.37、0.39、0.37、0.43

3 讨论

活体DTI是目前唯一能无创地提供组织内功能结构信息的方法, 而常规MRI无法完成。近年DTI纤维束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异常脑白质和脊髓白质纤维束成像以及少量的上下肢骨骼肌的纤维定向[5,6,7], 目前正逐渐应用于腹部和盆腔[8,9], 其受限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腹盆部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本研究将DTI应用到盆底支持的肌肉, 希望提早于肌肉解剖形态学改变之前发现其功能异常, 帮助妇产科医师寻找盆腔器官脱垂的致病因素。

由于DTI在盆腔的运用受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 本研究中受检者检查前15 min均肌注丁溴东莨菪碱20 mg以减少肠管运动伪影;其次在DTI成像中b值的选取也很重要, b值越大, 对水分子扩散运动越敏感, 但b值越大则信噪比越小;较小的b值得到的信噪比虽然较大, 但对水分子扩散运动不敏感, 而且组织信号的衰减受其他运动如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大, b值过小, 图像容易受T2WI影响, 得到的图像近似T2WI, 因此, 本研究中权衡各因素后选择b=500 s/mm2最佳。

盆腔的耻骨内脏肌是肛提肌的主要组成成分, 它由耻骨会阴肌、耻骨阴道肌、耻骨肛门肌、耻骨直肠肌组成, 肌纤维排列复杂, 呈一个翼状结构, 由于局部嵌入邻近的盆腔器官, 边界不清晰。研究中在选择适当的参数及经过受检者预先准备后所得到的DTI图像无明显变形, 无运动伪影, 成功获得了正常女性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三维纤维束图, 清晰地显示了其外形、大小、位置, 而且得到了其DTI的正常参数ADC值及FA值范围。本研究得出正常女性盆底耻骨内脏肌ADC值范围是 (1.20±0.09) ~ (1.50±0.06) ×10-3mm2/s, FA值范围是0.31±0.06~0.41±0.08;盆壁闭孔内肌ADC值范围是 (1.21±0.06) ~ (1.41±0.18) ×10-3mm2/s, FA值范围是0.30±0.09~0.42±0.07。然而目前DTI尚不能把耻骨内脏肌的4块肌肉分别清晰地显示出来。

尽管盆腔肌肉的纤维束成像是可行的, 但是纤维束的标记是一个耗费时间的手动标记过程;另外小块的盆腔肌肉如肛门周围括约肌、尿道周围括约肌还不能单独很好地显示。

总之, 采用3.0T DTI纤维束成像评估盆底肌肉是可行的, 并得到了正常女性的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DTI参数。本研究下一步将针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 应用Fiesta序列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的程度, 采用3.0T DTI纤维束成像获得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DTI参数, 与上述正常值进行对照, 观察有无差异。

本研究的潜在价值在于评估盆腔器官功能障碍患者, 如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旁薄弱和尿失禁的患者, MRI不仅可以观察到盆底肌肉解剖形态学及信号上的变化, 还可以通过DTI评价肌纤维的走形形态、位置, 并测量扩散系数, 早期评估肌肉的功能异常。一方面, 盆腔DTI可以用于预期评估盆腔器官功能障碍;另一方面, 当盆腔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常规MRI上未发现盆底肛提肌形态、信号异常时, 可以应用DTI序列进一步观察肛提肌纤维束走形有无异常及DTI扩散系数有无异常, 为临床医师提供盆腔器官功能障碍的致病肌肉, 鉴别正常的肌肉和有损伤的肌肉,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 (DTI) 在正常女性盆底肌肉纤维束的三维显示及参数特点, 为DTI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50例未生育和经剖宫产分娩的女性, 按年龄分为20~29岁 (15例) 、30~39岁 (15例) 、40~49岁 (12例) 、50~54岁 (8例) 。于3.0T MRI上首先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2WI、横轴位T1WI检查;然后行动态正中矢状位Fiesta序列检查, 排除盆腔器官脱垂;最后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自旋平面回波 (SE-EPI) 脉冲序列行盆底DTI检查, 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正常女性盆底肌肉纤维束图像, 并测量对应肌肉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A) 值。结果 所有受检者盆底耻骨内脏肌、盆壁闭孔内肌均获得满意的三维肌肉纤维束图像及对应的ADC值、FA值;同一年龄组内左、右侧耻骨内脏肌及闭孔内肌ADC值、FA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组间耻骨内脏肌及闭孔内肌ADC值、FA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0T MR DTI纤维束成像可以三维观察女性盆底复杂肌肉纤维束结构, 并且获得其正常ADC值和FA值。

关键词:骨盆底,磁共振成像, 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女 (雌) 性

参考文献

[1]Lansdown DA, Ding Z, Wadington M, et al.Quantitative diffusion tensor MRI-based fiber tracking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J Appl Physiol, 2007, 103 (2) :673-681.

[2]张静娜, 邱明国, 谢兵, 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结构完整性的变化: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 :1-4.

[3]吴珂, 史大鹏, 轩昂, 等.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扩散张量成像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相关性.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3) :166-169.

[4]Gürses B, Tasdelen N, Yencilek F, et al.Diagnostic utility of DTI in prostate cancer.Eur J Radiol, 2011, 79 (2) :172-176.

[5]Budzik JF, Le Thuc V, Demondion X, et al.In vivo MR tractography of thigh muscles using diffusion imaging:initial results.Eur Radiol, 2007, 17 (12) :3079-3085.

[6]Froeling M, Oudeman J, Van den Berg S, et al.Reproducibility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human forearm muscles at 3.0T in a clinical setting.Magn Reson Med, 2010, 64 (4) :1182-1190.

[7]王亚, 刘怀军, 杨飞.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7) :1468-1471.

[8]Kobus T, Vos PC, Hambrock T, et al.Prostate cancer aggressiveness:in vivo assessment of MR spectroscopy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t 3T.Radiology, 2012, 265 (2) :457-467.

盆底肌肉训练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62例, 两组患者SUI诊断标准及分度按照国际尿控协会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 标准[4], 轻度即在夜间及日间一般的活动时无尿失禁症状, 但腹压增加时偶有尿失禁;中度即腹压增加或站立活动时常有尿失禁, 需佩戴尿垫;重度即站立活动时或卧位时体位变化方出现尿失禁, 对社交及生活有严重影响[5]。16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盆底肌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组 (保守组, n=94) 及TVT组 (n=68) 。两组基线指标比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保守组患者采用多功能神经电生理定量诊断仿生治疗仪 (Phenix USB4, 法国Electronic Concept Lignon Innovation) 进行盆底肌肉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仪器主要参数设置:频率15~90 Hz, 电流0~50 m A, 波宽200~500μs。患者采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后将工作电极置入阴道内。采用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交替的模式进行治疗, 治疗频率最先从低频开始, 逐渐转至高频, 再转至低频反复进行。在治疗时的最大电流强度以患者能有刺激感觉但不致疼痛为准。每次持续治疗时间约为30 min到1 h不等, 每周约2、3次, 治疗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过程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酌情调整仪器模式, 以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治疗期间不采用任何药物进行治疗。患者每次治疗后均采用不同重量的阴道锥体进行重力训练, 以增强阴道收缩力。

TVT组患者手术操作参照文献[6,7]介绍的方法进行。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记录每日排尿的情况, 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判定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24 h总排尿次数、24 h总尿失禁次数及总膀胱容量。治疗结局分治愈、有效及无效。定义治愈为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为在疗程结束后不自主溢尿和漏尿次数减少, 尿失禁症状减轻;无效为在疗程结束后不自主溢尿和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症状无明显缓解[8]。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在SPSS 13.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治疗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 两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24 h总排尿次数、总尿失禁次数及总膀胱容量比较

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a P<0.05

162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未发生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治疗后保守组及TVT组24 h总排尿次数分别为 (23.8±14.6) 及 (24.1±12.5) 次, 24 h总尿失禁次数为 (11.5±10.7) 及 (10.6±11.3) 次, 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0.05) ;总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增加, 分别为 (172.1±89.4) ml及 (186.5±96.9)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治愈率、有效率比较

见表3。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与TVT组比较, a P<0.05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0.6%vs 8.8%, 治愈率分别为83.0%vs 88.2%,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在女性泌尿外科中属于常见疾病, 常见于经产妇中, 特别是经阴道分娩次数较多的妇女[9]。另外有研究报道, 大体重婴儿及产妇肥胖等也为其危险因素之一[10]。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尚存在一定争议, 但解剖上盆底肌肉的抗拉强度及尿道阻力等因素可能对控尿功能有直接影响, 其中以盆底肌肉抗拉强度最重要。

目前, 治疗SUI的方法较多, 包括药物治疗、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或生物反馈法及手术治疗等, 其中以手术治疗的方法之一TVT疗效较好, 但由于TVT属于有创性治疗, 临床应用时具有一定局限, 故寻求一种可与TVT疗效相当或更好的微创或无创治疗方法成为临床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 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在SUI治疗中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

早在1963年有学者就试图根据电刺激可以导致生物神经传导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原理, 利用电刺激来改善SUI患者的症状, 即电极置入SUI患者骨盆底骶骨棘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直至目前电刺激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是通过刺激盆底及会阴部传出神经纤维以增强局部肌肉收缩功能, 从而增加尿道阻力治疗SUI。另一方面可通过兴奋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膀胱底松弛, 抑制逼尿肌的兴奋, 同时增加膀胱储尿的功能, 从而使不自主溢尿和漏尿的情况减少[11]。此种方法较其他保守疗法疗效明显加强, 而且同时又避免了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盆底肌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SUI的整体有效率为93.6%, 术后总排尿次数及总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 总膀胱容量有一定提高, 且上述各指标与TVT手术无明显差异。另外, 由于上述联合疗法属于无创治疗, 患者更易接受。我们本次研究由于条件所限, 未对两组患者进行性生活情况的调查。有文献指出,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性生活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2], 而包括电刺激在内的保守治疗对性生活影响非常小。最近也有报道[13,14]认为, 盆底肌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产后SUI安全有效, 且无创、无痛苦。

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也注意到, 在刚开始治疗时, 患者不能准确定位盆底位置及不能良好的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这些需要在治疗前给予详细解释并予以充分引导。在治疗中医师还可通过波形判断并纠正其错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高低频率交替, 这可同时治疗潜在未发现的混合性尿失禁。在生物反馈治疗时, 需针对每个患者的耐受情况制定个体化化的方案, 如阴道锥形器的大小和重量以及训练的强度。还需注意对患者的家庭宣教, 以确保患者依从性及家庭训练的自主性。

上一篇:意象化油画下一篇:外汇占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