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力(通用6篇)
盆底肌力 篇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和粪失禁(fecalincontinence,FI),是妇女常见病,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PFD病因很多,既往对女性PFD的研究集中在老年妇女,近年来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妊娠及分娩是导致产后PFD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展了关于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方面的研究。当今,康复物理治疗与产后PFD的防治工作备受关注。本研究应用不同的盆底康复方法[1],观察其对产后盆底肌力改善的作用,以探讨治疗产后PFD的适宜方法和疗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门诊行产后42~60天复查的女性,诊断为产后PFD的患者127例。患者入选条件:①单胎分娩存活婴儿;②育龄妇女;③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④既往无盆腔手术史。患者年龄30.03±3.57岁,分娩孕周39.32±1.10周,产后天数44.67±4.58天,均为初产妇。根据国际尿控学会(ICS)的标准[2],127例PFD患者中,POP患者40例,UI患者87例,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59例,急迫性尿失禁(UUI)10例,混合性尿失禁(MUI)18例。按POP-Q定量评分法[3]测定,40例POP患者均为Ⅰ度轻型患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1.2.1. 1 治疗组
能够保证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87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Urostym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Myo Trac Pro型,加拿大Though公司),插入阴式探头,电刺激电流大小以患者感觉肌肉有跳动而无疼痛为最佳,每次治疗前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重新调整参数以达到上述标准,并通过阴式插头上肌力传感器转换盆底肌力强度为视觉信号,收集生物反馈信息并进行不同场景下的模拟训练。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分别于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进行盆底肌力评估。
1.2.1. 2 锻炼组
因路途遥远或在医院接受治疗有困难的患者为锻炼组(4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由专人指导实施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锻炼(Kegel锻炼法)指导。具体方法:吸气时尽力收缩肛门持续5秒,呼气时放松,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和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每次15分钟,每天3次,6~8周为1个疗程,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嘱患者逐渐延长每次收缩时间、锻炼时间,1个疗程后来院进行盆底肌力评估复查。
1.2.2 盆底肌力评估
盆底肌力采用肌电图描记法,使用Urostym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中Glazer盆底功能评估程序,进行产后盆底肌电图的描记,分别以10秒持续收缩描记来反映Ⅰ类肌的收缩力度(持续收缩力);以快速收缩5次,求得其平均值,来反映Ⅱ类肌的收缩力度(快速收缩力);微伏(μV)为单位,自动记录检测结果,打印报告。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Fisher's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锻炼组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组87例,其中UI 54例,占62.1%;POP 33例,占37.9%;完成1个疗程87例,2个疗程35例。锻炼组40例,其中UI 33例,占82.5%;POP 17例,占17.5%。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组与锻炼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收缩力的比较
治疗组与锻炼组分别于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或锻炼前比较,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持续收缩力增长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锻炼组(t=2.115,P<0.05);而快速收缩增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0,P>0.05)。见表2。
2.3 治疗组2个疗程与1个疗程两类盆底肌收缩力的比较
治疗组1个疗程与治疗前的快速收缩力、持续收缩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疗程的快速收缩力优于1个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的持续收缩力与1个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①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1个疗程比较,P<0.05;③与1个疗程比较,P>0.05
3 讨论
3.1 产后进行盆底功能康复的重要性
PFD是妇女常见疾病,更是普遍性公共卫生问题。妊娠与分娩是PF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围生期是PFD发病的高峰时段。由此,产后盆底康复是PFD防治过程的重要环节及起始阶段,是妇女PFD防治终身计划奠定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盆底肌锻炼、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是近年来产后盆底康复常用手段,通过患者主动和被动收缩或刺激盆底肌,促进妊娠和分娩过程损伤的神经和肌肉得到恢复,从而改善远期盆底状况,降低因解剖结构改变和年龄增长发生PFD的机会。研究表明,孕期盆底训练可以降低初产妇产后3个月的PFD发生率,产后康复治疗明显降低产后6~12个月PFD的发生率[4]。同时,分娩1年后,治疗组盆底肌力显著高于未治疗组,尿失禁的发病率低于未治疗组[5]。产后尽早地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锻炼,是预防日后发生PFD的关键。
3.2 Kegel锻炼是产后增强盆底肌力的首选方法
育龄妇女盆底肌功能是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POP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UI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6]。由此,加强盆底肌收缩力是改善盆底功能的关键和基本点。对于去医院治疗有困难的轻症患者,可选择在家Kegel锻炼法锻炼。Kegel锻炼法是1940年美国妇产科医生Kegel针对产后妇女SUI、子宫、膀胱直肠脱垂和阴道紧缩度降低等问题,创建了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法。在本研究中,40例患者经过专人指导后,回家坚持Kegel锻炼,1个疗程后复查,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都明显提高(P<0.01)。通过产后6~8周坚持每天缩肛锻炼,有助于盆底肌肌肉的康复,并改善SUI和POP等。Kegel锻炼法具有不受时间、地点及体位限制等优点,是产后增强盆底肌力的首选方法。
3.3 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是提高产后盆底肌力的主要手段
电刺激是一种较早应用于临床盆底肌肉损伤及萎缩的方法,起到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和弹性,有助于提高产后盆底肌力[7]。生物反馈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让患者通过声音及可视图像反馈刺激大脑来调控身体的功能,从而学会在一定范围内由意识调控内脏器官的活动,纠正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活动的一种治疗和锻炼方法。多数文献报道其治疗的有效率在70%~80%[8,9,10],Dannecker等[8]报道390例SUI患者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总有效率达95%,随访3个月至7年,有效率仍达71%。电刺激治疗对SUI症状的改善率为35%~60%[9]。在本组资料中,对87例患者先给予电刺激治疗,促进肌肉的被动收缩、恢复盆底Ⅰ类和Ⅱ类肌收缩的本体感受。而后再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让患者在可视图像的引导下,学会收缩会阴动作,锻炼Ⅰ类和Ⅱ类肌力,纠正偏离的收缩方法,巩固和加强肌肉的自主收缩力,并于1个疗程后复查,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明显提高。产后PFD症状有所改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疗法在促进产后盆底肌力康复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4 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
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和生物反馈都能提高盆底肌收缩力,可以改善盆底血液循环,增强盆底肌收缩力量,有助于改善UI和POP等产后PFD。锻炼组和治疗组的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增长值比较显示,两组的快速收缩力增长值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在盆底肌Ⅱ类肌的康复中均有效。而两组持续收缩力增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盆底肌Ⅰ类肌康复中,电刺激加生物反馈优于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对POP患者康复更有效。在有生物反馈声像的引导下,患者可能更易掌握盆底肌正确收缩的方法,增加收缩持续时间,有利于Ⅰ类肌的康复。同时,本研究显示,2个疗程的快速收缩力高于1个疗程,但持续收缩力1个疗程与2个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Ⅱ类肌可短时间内康复,而Ⅰ类肌康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也解释了临床上UI患者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后改善症状较POP患者明显的原因所在。因此,对于医院治疗有困难的轻症患者,可选择在家进行Kegel锻炼,但要注意需由专人指导,让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坚持6~8周,1个疗程后复查。对于能够来医院接受治疗的产后PFD患者,可采用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最少坚持2~3个疗程。加强和重视产后盆底保健,尽早地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增强和改善盆底肌力,对产后PFD的防治具有很好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康复疗法在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产后42~60天的妇女,有产后尿失禁或盆底器官脱垂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7例,其中能在医院接受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的87例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的35例完成了2个疗程;而无法在医院接受治疗,在家进行Kegel锻炼法的40例患者为锻炼组,6~8周后来医院复查。并分别比较两者治疗或锻炼前后、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的盆底肌收缩力的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1个疗程治疗前后比较,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持续收缩力增长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锻炼组(P<0.05);而快速收缩力增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P>0.05)。4治疗组2个疗程的快速收缩力优于1个疗程(P<0.05),持续收缩力与1个疗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产后Kegel锻炼法、电刺激加生物反馈对提高盆底肌收缩力均有效,但电刺激加生物反馈优于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疗程长效果更优。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肉,Kegel锻炼法,生物反馈
参考文献
[1]张珂,贺晶.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杂志,2011,28(1):24-27.
[2]国际尿控学会.国际尿控学标准化指南[M].关志,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8.
[3]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7-288.
[4]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2):164-166.
[5]MOrkved S BOK.Effect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rinary inconti-hence:a one-year followup[J].BJOG,2000,107(8):1022-1028.
[6]张珂,王澜静,贺晶,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与盆底肌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10):757-759.
[7]黄健,丁岩,陈丽梅,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疗效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47-550.
[8]Dumoulin C,Hay Smith J.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versus no treatment for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A Cochrane system article view[J].Eur J Phys Rehabil Med,2008,44(1):47-63.
[9]许晓英,任红红.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及康复锻炼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0):4785-4786.
[10]Ghaderi F,Oskeouei AE.Physiotherapy for women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a review article[J].J Phys Ther Sci,2014,26(9):1493-1499.
产后盆底肌力筛查及其临床意义 篇2
关键词:盆底功能,肌力等级,肌力异常
分娩过程作为女性最为特殊的生理阶段, 可能对产妇盆底组织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认为阴道分娩过程容易对盆底组织造成过度牵拉而改变盆底组织功能[1]。以盆底肌力为诊断指标可了解引发盆底功能障碍的诱因, 对诱因的治疗也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评价指标, 本研究通过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进行筛查, 来探讨影响产后盆底肌力改变的相关性因素, 为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供参考依据,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9月于我院产科分娩且产后复查的产妇中选择8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阴道分娩组462例, 年龄28.96±3.26岁, 初产妇346例, 经产妇116例, 新生儿体重3312.80±18.69g, 分娩前体质指数28.15±3.16kg/m2, 其中会阴侧切276例, 会阴阴道自然裂伤184例, 产钳助产2例;剖宫产组406例, 年龄29.42±4.14岁, 初产妇393例, 经产妇13例, 新生儿体重3432.30±28.71g, 分娩前体质指数30.49±3.35kg/m2, 其中选择性剖宫产40例, 进入产程剖宫产366例, 其中头位难产 (进入产程) 是主要原因占60.1% (220例)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产妇年龄、新生儿体重差异显著 (P<0.05) , 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产妇产后6~10w内复查时采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力筛查 (法国PHENIX U2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产品) 。测定内容:产妇产后盆底肌肉疲劳度、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盆底肌肉收缩的目的在于维持张力或动作, 当收缩能力降低时难以在需要的时间内完成收缩, 肌力测定方法为计算收缩时间或次数, 嘱咐产妇排空膀胱、按仪器指示收缩阴道及提肛, 探头置于产妇阴道内, 得出肌力图形。Ⅰ类肌纤维肌力的标准以6s内可用40%最大力持续收缩5s为正常, 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标准以15s内可用最大力收缩1s、间隔2s重复5次为正常[2]。
1.3 分级标准
Ⅰ类肌纤维肌力的评价共有六个级别:6s内可用40%最大力持续收缩0s为0级, 持续1s为Ⅰ级, 持续2s为Ⅱ级, 持续3s为Ⅲ级, 持续4s为Ⅳ级, 持续5s及以上为V级。Ⅱ类肌纤维肌力的评价共有五个级别:15s内可用最大力收缩1s、间隔2s重复收缩1s完成1次收缩和放松阴道为I级, 完成2次为Ⅱ级, 完成3次为Ⅲ级, 完成4次为Ⅳ级, 完成5次为V级。盆底肌力评价标准:以盆底I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为明显异常[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力异常率比较
阴道分娩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35.1% (162/462) , 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35.5% (164/462) ;剖宫产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39.4% (160406) , 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39.7% (161/406)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附表。
2.2 相关因素与盆底肌力异常的相关性
对产妇年龄、产次、产钳助产、新生儿体重、分娩前体质指数、第二产程时间、会阴情况等产科相关因素是否为盆底肌力改变相关性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娩前体质指数是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相关因素 (0R=-0.095, P<0.05) ;第二产程延长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为54.5%, 高龄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0.0%、40.7%, 均呈现升高趋势;会阴裂伤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 (34.8%) 、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 (35.3%) , 均低于会阴侧切+产钳组的35.3%、35.6%,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进入产程剖宫产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为39.9%, 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5.0%、37.5%, 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在女性妊娠期, 由于子宫增大容易造成盆底组织损伤, 而且激素水平变化使盆底组织胶原代谢受到影响, 盆底支持结构功能减弱, 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 因而盆底肌力异常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4]。产妇分娩时, 如采用阴道分娩方式产妇阴道周围组织易因受到牵拉的力度过大而受到损伤, 导致产后盆底组织松弛, 还可能引起阴部神经损伤, 导致会阴肌肉肌力减弱, 通常阴道分娩次数越多, 盆底组织的损伤程度越大[1~3]。
结合本研究结果, 得出以下结论: (1) 本研究认为剖宫产与阴道分娩方式相比未对盆底组织提供明显的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I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提示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不明显, 这与以往的文献报道结论[1,2,3,5]并不一致,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剖宫产组产妇年龄较大所致 (与阴道分娩组比较, P<0.05) , 虽然未有明确数据表明年龄为盆底肌力异常的相关性因素, 然而产妇盆底肌力异常率随年龄升高表现出升高趋势, 另外选择剖宫产分娩方式的高龄产妇盆底肌力异常率与阴道分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而且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 (P<0.05) 也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有研究结果[4,6]证明剖宫产未能完全避免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虽然阴道分娩组与未产妇相比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差异显著 (为未产妇的5倍, P<0.05) , 但剖宫产组与未产妇相比同样差异显著 (为未产妇的3.5倍, P<0.05) 。由此可见剖宫产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而无法避免压力性尿失禁, 原因是妊娠可能导致盆底组织受损, 本研究结果也能说明妊娠对产妇盆底肌力的影响。 (2) 有研究[5~7]发现分娩时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可能导致盆底纤维变性甚至断裂, 分娩过程中肛提肌大程度扩张, 其扩张程度与胎儿胎头直径相关, 是盆底组织最易受损的部分, 在妊娠期和阴道分娩过程中肛提肌容易产生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改变, 不仅表现为急性期改变而且也可能存在慢性期改变, 说明妊娠期和分娩时的压迫、牵拉极易造成盆底组织的肌肉和神经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二产程延长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高于正常阴道分娩产妇, 进入产程剖宫产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也高于选择性剖宫产产妇, 提示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延长与进入产程剖宫产对产妇盆底组织的损伤程度更大,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产妇分娩前体质指数是Ⅰ类肌纤维肌力等级的负相关因素, 分娩前体质指数高则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率高, 这提示无论是对于孕前体质指数过高或孕期体质指数大幅度增加者, 都需注意控制体质量, 以免使盆底组织受到较大损伤。 (3) 有研究结果[2]显示产次、产钳助产、新生儿体重等产科因素与产后盆底功能有关, 然而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除产妇年龄、新生儿体重外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增加差异性样本量来进一步评价这些因素与产后盆底肌力等级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 本研究结果提示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神经等可能造成损伤, 剖宫产分娩方式未显示出对产妇盆底功能的明显保护作用, 控制产妇体质量有助于避免产妇盆底功能受损, 应加强这方面的宣教。
参考文献
[1]王燕翔, 孙鹏, 王小云,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陕西中医, 2011, 32 (7) :887-889.
[2]龙燕, 边旭明, 朱兰, 等.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 (12) :808-811.
[3]丁月红.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盆底肌力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22) :95.
[4]何程炜.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J].中外医疗, 2009, 29 (15) :173-174.
[5]胡孟彩, 王锐, 徐冬梅,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7) :884-885.
[6]滕莉荣, 边旭明, 朱兰, 等.妊娠期和产后尿失禁患者肛提肌形态学特征及阴道黏膜神经表达的改变[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9, 12 (2) :l12-116.
盆底肌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6月期间产后6周的复查初产妇100例, 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成顺产组与剖宫组, 每组5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都进行阴道指诊法检查, 对产后6周产妇进行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2]。将肌力分成6个分数级别, 每个级别分别以0~5分进行标示。0分:阴道没有一点收缩力;1分:阴道仅有抽动;2分:只有轻微的收缩力度, 有一定的收缩动作, 但是完全没有压迫和内缩提升的感觉;3分:有轻度压迫和内缩上提感觉的普通收缩;4分:阴道收缩力恢复到正常状态, 在指诊手指压迫阴道时, 可以清楚感觉到阴道有收缩表象, 有一定的反抗力度;5分:阴道肌肉恢复收缩力, 在指诊手指向下压迫阴道时感受到强有力的收缩感。4~5分表示肌力正常, 0~3分则表示肌力下降[3]。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组间试验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 应用t进行检验, 若对比P<0.05, 则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顺产组的肌力≤3分的产妇为31例, 占比例为62%, 肌力≥4分的产妇为19例, 占比例为38%, 平均肌力评分 (3.52±1.39) 分。剖宫组的肌力≤3分的产妇为22例, 占比例为44%, 肌力≥4分的产妇为28例, 占比例为56%, 平均肌力评分 (4.91±1.44)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女性盆底组织一共分成3层, 外层是浅层筋膜组织及肌肉组织, 中层是泌尿生殖膈, 最里面一层是肛提肌及其筋膜, 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功能需要这3层组织神经的共同作用下才可以完成[4]。如果筋膜和肌肉以及组织神经全都出现异常, 盆腔脏器功能就会出现问题, 导致女性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根据权威调查, 产妇的分娩行为、多次妊娠和盆腔手术、长期的慢性腹压增加性疾病、肥胖等不良因素都会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5], 而其中妊娠和分娩则是最危险的一个因素。由于韧带和筋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也是连接肛提肌和尿道的主要组织。在产妇妊娠期内, 机体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胶原纤维产生变化, 减弱自身重力支撑能力[6]。在妊娠期内子宫会不断的增大, 重量也不断地增加, 以至于盆底韧带筋膜以及肌肉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容易造成组织的慢性损伤。另外在分娩时, 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的张力不断加大, 极易发生结缔组织的断裂。这些损伤在顺产分娩时, 产生的几率相对于剖宫产的几率会更大[7]。
顺产即自然分娩, 是指胎儿通过阴道进行自然娩出的过程, 顺产对于母体来说具有较大的好处, 第一, 顺产后恢复较快, 产后的6~8h即可自行下床行走, 并且疼痛感较轻;第二, 顺产时不必将子宫内部及腹腔暴露于空气中, 降低了生殖器官的感染几率;第三, 顺产有助于排出机体内的分泌物, 对产妇的健康十分有益, 而且产后症状的发生情况较剖腹产低。当然, 顺产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比如产妇的阴道会发生松弛, 影响性生活质量;产妇在怀孕期间会出现膀胱颈及尿道肌肉韧带的松弛, 使尿道及膀胱的正常位置发生改变, 造成产妇产后出现小便失禁等。剖宫产是指经腹部将子宫切开进而取出胎儿的一种分娩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才会采取剖宫产, 比如产妇年龄太大、肌肉韧性降低、胎儿长时间不能娩出;胎儿头部与产妇骨盆不对称或产妇的骨盆异常, 不能进行自然分娩;胎盘早剥易致胎儿缺氧及产妇出血, 应及时采取剖宫产;胎盘前置, 胎儿娩出通道受阻, 易致产妇大出血;产道被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等。剖宫产会造成产妇身体损伤, 如肠管、膀胱的损伤, 手术切口与膀胱发生粘连, 产妇大出血等, 同时对胎儿也会产生影响, 如胎儿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 很容易并发肺部感染、胎儿骨折及软组织挫伤等。此外, 剖宫产产妇在术后需要平躺休息, 切口疼痛感较强, 并需要安插导尿管, 小便较困难。
通过临床数据表明, 分娩方式的不同确实会对产后早期的盆底功能产生影响, 其中顺产的影响更大, 但是临床上不能因此就随意的选择剖宫产进行分娩, 应严格按照剖宫产的指征。有研究证明, 剖宫产在保护盆底功能方面, 对远期恢复并没有明显作用, 所以不提倡盲目的选择剖宫产。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具有不同影响, 产妇在生产之后盆底功能会下降, 其中顺产产妇的盆底功能下降更多。由于产后盆底肌力的下降没有办法恢复, 因此可以在产后进行合理的训练, 以此来提高盆底肌肉的力量, 促进盆底组织的血液循环, 进而减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6月期间产后6周的复查初产妇100例, 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成顺产组与剖宫组, 每组50例。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测定盆底肌力。结果:顺产组的肌力≤3分的产妇为31例, 占62%, 肌力≥4分的产妇为19例, 占38%, 平均肌力评分 (3.52±1.39) 分。剖宫组的肌力≤3分的产妇为22例, 占44%, 肌力≥4分的产妇为28例, 占56%, 平均肌力评分 (4.91±1.44)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顺产分娩和剖宫产分娩都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产生影响, 致使产妇的盆底功能发生下降, 其中顺产比剖宫产下降更多, 因此顺产分娩产妇需要在产后进行及时的盆底功能锻炼, 以恢复盆底功能。
关键词:盆底功能,剖宫产,阴道分娩,肌力
参考文献
[1]宋岩峰, 庄蓉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的整体观念[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2) :140-141.
[2]张慧敏.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 :300-301.
[3]雷亚兰, 高鹰, 任为,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近期影响的临床观察[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 22 (2) :110.
[4]于迎春, 宋俊华, 于凤.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 12 (2) :88-90.
[5]曹江霞, 周燕.不同分娩方式对围绝经期女性盆底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1) :4504-4506.
[6]马乐, 王雪影.中国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0, 21 (4) :254-256.
盆底肌力 篇4
1 盆底功能测定的研究
盆底肌力的正常与异常主要通过功能测定, 目前, 盆底功能的测定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 盆底肌力检测, 有3种方法: (1) 手法肌力检测; (2) 盆底肌肉筛查仪检测; (3) 国外用空气压力装置、阴道肌电图等仪器定量测量盆底肌的张力。 (2) 盆腔器官脱垂的检测方法: (1) 传统的诊断通过临床症状以解剖学诊断为主, POP-Q分度; (2) 采用盆底超声影像能完整地显示女性的盆底器官、结构等。 (3) 尿失禁:填写ICIQ尿失禁调查表。 (4) 性生活质量:填写FSFI女性性功能量表。目前国内有条件的医院多数采用盆底肌肉筛查仪和盆底超声仪检测及配合手法检查评价盆底肌力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基层医院多数以手法检测为主。以上诸多方法均围绕盆底肌力而进行, 是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前进行功能评估的重要方法。
2 盆底肌力研究意义及现状的研究
FPFD的发病很早已被人们所认识, 早在1999年国外就有报道, 在全球范围内, FPFD的发病率高达40%[3]。但由于社会关注度低、盆底知识的缺乏、患者经济条件限制和认为是隐私而羞于启齿等原因, 导致就诊率低。同时基层医务人员自身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着人类生命的延长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围生医学保健的不断发展, FPFD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国际上对女性生殖健康给予了高度关注, 特别是欧美国家先进的产后康复理念的提出和应用, 我国政府也对此类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给予高度重视, 为了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健康权益, 将FPFD防治列入妇幼安康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FPFD防治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已有相应诊治设备和规范诊治;有规范的诊治指南及其流行病学资料;有相关技术培训教材、培训中心和师资力量;大部分医疗人员开始重视此类疾病, 各地相继推出FPFD的防治方案, 广泛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研究, 临床医生的精力已经由盆底重建手术转向盆底功能康复。
3 阴道分娩与盆底肌力关系的研究
妊娠和分娩导致盆底肌肉神经解剖学及生理功能发生很大变化。妊娠时随着胎儿的增大, 子宫重量的增加, 长期压迫骨盆底部, 最终导致肌张力减退;而阴道分娩时产道的扩张可造成骨盆不稳定、关节脱位、产道损伤, 引起盆底肌肉、筋膜松弛, 膀胱和尿道解剖位置改变等导致排尿失禁功能障碍。一些研究表明, 阴道分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受损, 是造成产后盆底肌肉松弛的主要原因。在阴道分娩过程中, 由于子宫收缩致胎头下降对盆底肌产生机械性压迫, 产力作用于盆底的压力高达320~329cmH2O, 盆底还要承受高达3000~6000g的胎儿体重, 而盆底的厚度 (3~7cm) 分娩时却不足1cm, 盆底代偿性拉伸延长, 肌肉高度紧张。此外, 会阴裂伤、会阴侧切对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及神经一定程度损伤, 会阴张力下降。如果合并胎儿过大、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等异常分娩情况时, 会使盆底肌肉的损伤更加严重[4]。万忠艳[5]选择产前组52例, 产后组56例, 观察阴道分娩前及分娩后盆底肌张力, 结果显示:产后组盆底肌张力低于产前组, 提示阴道分娩会导致盆底肌张力下降、阴道松弛。金回芳[6]对128例阴道分娩产妇, 进行产前产后盆底肌力检测评估, 结果产前盆底肌力优于产后。苏曰华等[7]的研究也得出上述类似结果, 均提示阴道分娩可能不同程度地损伤会阴神经、肛提肌及盆内筋膜等盆腔支持组织, 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研究表明, 阴道分娩后会出现盆底肌局部肌肉缺损, 耻尾肌体积缩小, 与肌力相关, 尿道旁及阴道旁结构变化等, 产生的缺陷可能是多处的[8]。可见妊娠及分娩可能都是POP及SUI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剖宫产与盆底肌力关系的研究
剖宫产与盆底肌力的关系, 目前尚有争议。有认为, 盆底肌的损伤在妊娠期就已经发生了, 妊娠本身是盆底肌力损伤的因素, 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 重力的作用和腹腔压力的不断增加, 使盆底肌肉处在持续受压中, 对盆底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分娩方式不同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无差异性。一些学者[9]提出了妊娠本身也是盆底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剖宫产并无明显预防意义。董晖[10]选取产后6~8周130例初产妇, 分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5例, 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组深层、浅层肌力受损差异不明显。郭志娟[11]选择产后复查的产妇868例, 阴道分娩组462例, 剖宫产组406例, 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进行筛查。结果表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相当。林丽莎等[12]的研究也得出上述类似结果, 提示剖宫产与阴道分娩方式相比未对盆底组织提供明显的保护作用, 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不明显。关于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 还有与之相反的结论, 另有一些研究认为, 剖宫产时胎儿不需要通过阴道, 避免了对盆底软组织的损伤, 较阴道产和难产发病率低[13]。选择性剖宫产因不存在阴道分娩所致的盆底损伤, 因而被认为对盆底功能起到保护作用[14]。蒋红等[15]随机选取阴道顺产55例, 剖宫产65例。结果表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认为剖宫产及阴道顺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 相对于阴道分娩的妇女, 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但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并不是解决FPFD的最佳方法。杨曼娟[16]选取150例产妇, 阴道分娩79例, 剖宫产71例, 对比观察两组盆底肌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剖宫产组盆底肌力恢复程度优于阴道分娩组。杨虹[17]、张艳等[18]的研究也得出上述类似结果, 均认为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肌肉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第二产程实施剖宫产对肛提肌没有保护作用, 故不应以期达到降低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而作为剖宫产的选择原因及手术指征, 剖宫产率的升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剖宫产并不是终止妊娠的最佳选择, 虽然剖宫产近期可减少盆底功能损伤的危险, 但不能完全避免SUI及POP的发生。
5 产钳助产与盆底肌力的关系
在自然分娩中, 产钳助产可以缩短产程, 降低剖宫产率, 保证母婴安全, 产钳助产分娩过程中对盆底肌肉过度的牵拉, 造成肌肉去神经化, 肌力损伤严重。李海英等[19], 选取自然分娩初产妇172例, 产钳助产组60例, 胎头吸引器助产组52例, 单纯侧切组60例, 于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结果:三组肌力损伤发生率比较, 产钳组明显重于胎吸组和单纯侧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学敏等[20], 选择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1008例, 阴道分娩组551例, 剖宫产组457例, 阴道分娩组中, 会阴侧切者425例, 会阴阴道自然裂伤 (Ⅰ度或Ⅱ度) 42例, 产钳助产84例。结果:会阴裂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异常率均较会阴侧切组和会阴侧切+产钳组降低。产钳助产除对妇女盆底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外, 还可引起阴道疼痛, 可能与产钳术中器械深入放置阴道, 且放置骨盆侧壁更大的空间位置有关;还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SUI) , 王小蓉等[21]报道产钳助产及阴道顺产产妇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因此, 临床工作中, 应严密观察产程, 严格把握产钳助产的指征和正确使用产钳, 避免严重的盆底损伤, 对减少产后FPF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6 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影响的评价
妊娠和分娩是引起盆底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22,23], 有关资料已经证实, 妊娠和分娩作为一独立的危险因素影响FPFD的发生发展[24]。关于分娩方式对盆底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 不同分娩方式 (阴道自然分娩、剖宫产和产钳助产) 对盆底肌力均有影响,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三种分娩方式中, 产钳助产对盆底的损伤最严重, 而阴道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对盆底肌力影响程度结论并不一致, 尚存很多争议, 可能与样本选择偏移, 研究尚缺乏大宗资料证实或产妇进行盆底功能评估过程中未按照医生要求, 应用了腹直肌参与盆底肌肉收缩有关, 但多数认同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FPFD的高危因素, 阴道分娩尤其是难产将不同程度地损伤盆底支持组织。
综上所述, FPFD虽然不是致命的, 但其对患者生理、心理上造成的损伤却是十分巨大的[25]。近年来众多的研究揭示了FPFD发病相关因素, 尤其是分娩方式与FPFD的关系尤是深入,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 盆底肌力功能检测技术的提高, 对育龄尤其是产后及早进行盆底功能检测, 了解其盆底肌力的损伤程度, 以利于及早干预, 早期开始进行盆底康复治疗, 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FPFD的发生, 降低由此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 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此乃今后研究的课题。
盆底肌力 篇5
关键词: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本文研究选取了63例本院产妇案例,根据实际分娩方式来分析其盆底肌力的影响,从而结合盆底肌力改善理论提出改善措施。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了本院2016年的63例初产产妇数据,其中,顺产为33例,剖腹产为30例。其中,在筛选研究对象中,主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产后症状以及并发症判断,发现存在泌尿和阴道感染的就进行剔除。
1.2 研究方法
按照GRRUG测试标准,能够将产妇盆底肌力划分为0~5级,肌力3级者采用广州杉山公司PHEIVIX神经肌肉刺激仪,并且通过抗腐蚀给予专业化的训练,每周2次,共计六周;肌力4级者通过进行基本的健康辅导即可,并且在产后6个月内进行跟访。
1.3 盆底肌肉肌力分级测试
0级:通过手指触摸不能实现肌肉收缩;1级:通过手指触摸能够发现肌肉出现收缩,但是在短时间内出现;2级: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出现肌肉收缩,一般收缩时间大于2 s,并且在2次能够完成;3级:通过手指触碰能够使肌肉进行收缩,并且可以维持3 s以上,能够实现3次;4级:通过手指触摸能够发现出现有力的肌肉收缩,并且收缩力大于压力,并且可以维持4 s以上,达到持续四次;5级:通过手指触摸能够发现出现有力的肌肉收缩,并且收缩力大于压力,并且可以维持5 s以上,达到持续五次。
1.4 盆底肌肉功能训练
通过使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方法,进行探索盆底肌肉的功能训练方法,具体过程如下:(1)给予频率为8~32Hz、脉宽为320~740 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引导产妇进行收缩腹部和收缩会阴;(2)给予频率为20-80 Hz、脉宽为20~320 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引导产妇类肌纤维收缩;(3)能够进行训练I类与II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引导患者训练,提升产妇的1类与II类肌纤维肌力;(4)采用模拟场景让产妇能够进行相应的联系;(5)通过实施A3反射的生物反馈训练,能够让患者在进行咳嗽动作下,进行联系相应的盆底肌肉训练;(6)进行会阴一腹部肌肉协调性训练,通过生物反馈进行调整产妇的动作协调性,并且让患者能够在各种体位下实现收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各项数据分析如下,针对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
通过进行训练测试后,发现择期剖宫产组3级、4级分别占23.3%,76.7%;阴道顺产3级和实际分别占54.5%和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后续进行跟访发现,6个月后3级者择期剖宫产组经过训练的产妇,7例患者由3级上升为4级;阴道顺产组3级的18例初产妇中有12例肌力提高至4级,有效率为66.7%。4级没有训练的产妇呈现不同情况的降低,择期剖宫产组中有1例肌力降至3级,阴道顺产组有2例肌力降至3级以下,与产后6~8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和分娩很容易引起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且在妊娠中产妇的相应身体机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相应的身体结构和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在孕妇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能够有效地初始盆底肌肉胶原纤维的舒展,进而提到盆底肌力的松弛。通过进行剖宫产,在该过程中就容易影响盆底支持结构。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择期剖宫产和阴道分娩都会直接影响初产产妇盆底肌力的恢复情况,而通过对比可知,择期剖宫产对初产产妇盆底肌力的恢复影响较小,但是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研究[1,2]。
然而,在剖宫产对盆底肌力回复影像中可以看出,该措施从产妇长期健康来看该方法不符合科学要求。因此,本文提出通过盆底肌肉功能训练的方法进行初产妇产的恢复指导,从而改善和提升产妇的盆底肌力,全面预防各类障碍性疾病的产生。其中,通过电刺激能够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具体包括:(1)激活本体感受器;(2)促进肌肉被动锻炼;(3)限制膀肤逼尿肌产生收缩;(4)控制痛苦发生情况;(5)有效地促进血液局部循环情况。
因此,根据当前医学提出的患者安全和低成本的要求,盆底肌肉训练就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盆底肌力,具备良好的功效,能够有效地避免FPFD症状的出现,在未来医学领域中应该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08):593-595.
盆底肌力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我院产后病人随机抽取1 30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0例,平均年龄28岁(21~34岁),治疗前进行病史问卷、体格检查、低频电诊断等。
1.2 研究方法
采用面对面询问病史的方法:如孕期情况、分娩史、喂养史等,常规检查:心率、血压、三大常规、白带常规、妇科检查等。对恶露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佳的妇女,采用压力张力器对盆底肌力进行检查,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将盆底肌力分为6个级别:即0、Ⅰ、Ⅱ、Ⅲ、Ⅳ、Ⅴ,分别采用手动及仪器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对于观察组Ⅲ级以下的分别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康复,每周 2次,15次为1疗程,疗程完成后予压力张力器复查。对照组初次检测后未予相关肌肉康复治疗。
1.3 肌力诊断标准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法国)测定诊断盆底肌力:将肌电位探头放进患者阴道内,另一端连接于PHENIX肌肉刺激治疗仪上,分类检测患者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变化。当患者盆底肌肉收缩持续0S肌力为0级,持续1S肌力为Ⅰ级,持续2S肌力Ⅱ级,持续3S肌力为Ⅲ级,持续4S肌力为Ⅳ级,持续5S或大于5S肌力为Ⅴ级。
1.4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均为初次妊娠,顺产,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650例。观察组妇女的年龄为28.2±4.1岁,对照组为28.0±4.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妇女的产后体重为58.6±8.9 kg,对照组为58.4±9.2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娩出的胎儿体重观察组为3.21±0.36 kg,对照组为3.16±0.31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分娩方式、分娩次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2 盆底肌肉康复情况
1 300例治疗前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Ⅲ级的1 134例,占87.23 %,由此可见,产后42 d妇女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受损。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3 讨论
妊娠和分娩是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正常的生理过程,而怀孕和分娩都会对盆底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产后生活质量及引起产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即使是剖宫产的妇女产后也有部分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但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破坏更大,特别是阴道难产如胎儿过重、产钳助产等,其损伤更为严重;在临床工作中,研究发现阴道肌力小于Ⅲ级者患性功能障碍的比例在逐年增加[2],因此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水平及妇女生活质量的提高,盆底肌肉康复已引起医学界特别是国内大城市的广泛重视。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是施行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2,3]。传统的盆底康复方法以kegel锻炼为著称,通过对盆底肌群锻炼,可以增加尿道、阴道及肛门的肌力,增强尿控能力,并提高阴道功能,促进盆底血液循环,恢复盆底肌肉功能。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妇女对盆底肌肉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影响不大,即便不适,也难于启齿,羞于隐私部位不便过多的医学检查,导致延误最佳康复治疗时机[4,5,6]。我院引进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康复,预防和治疗妇女产后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盆底障碍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7]。
经过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在初次检测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盆底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有所改善,观察组大部分(90.5 %)达Ⅲ级以上,与对照组(62.2 %)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使用简便,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本研究显示应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有较好的疗效,结果与马小玲[3]、卢玲[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对预防产后妇女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应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分娩的产后42 d检查妇女1 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样本数均为650例,应用压力张力器测定盆底肌力,观察组盆底肌力<Ⅲ级者,应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疗程完成后复查;对照组定期检查,不实施任何治疗,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改变情况。结果:产后42 d的妇女87.23%(1 134/1 30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受损;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神经肌肉治疗对盆底肌力康复有一定的疗效,可结合盆底肌肉锻炼进行产后康复。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力,康复,神经肌肉电刺激
参考文献
[1]刘传勇,王晓光.不同方法测定盆底肌力指导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1):856-858.
[2]李瑞满,罗新.产后性功能障碍常见类型及诊断量化标准[J].中国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8(24):571-572.
[3]马小玲,姚荣玉,冯凤英.30例产后42天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33-34.
[4]卢玲.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疗效的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4):48-49.
[5]刘颖琳,陈少青,王雅贤.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77-578.
[6]Connolly AM,Thorp Jr JM.Childbirth-related erinealtrauma:Clinical sign;ficance and prevention[J].Clin Ob-stec Gynecol,1999,4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