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治疗

2024-07-20

盆底康复治疗(共11篇)

盆底康复治疗 篇1

有研究统计发现, 我国经产妇45%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1], 一旦盆底功能受损, 盆腔内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 则出现阴道松弛、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等症状, 这种情况在中医解释为气虚、肾气不固所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盆底肌功能进一步下降, 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会越来越重, 最终只能靠外科手术治疗解决, 如果能早期接受合理的康复治疗, 可避免手术治疗[2]。已有研究发现产后妇女盆底肌肉损伤是可以通过康复治疗得到可逆性修复[3], 补中益气汤对于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所致的脏器下垂适用, 近年来我院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1月在我院分娩, 产后6周来院筛查盆底肌力<3级的300例产妇, 年龄22~34岁, 均足月分娩、单胎、初产妇、无产科合并症。随机分成观察组170例, 对照组130例, 均没有盆底肌康复训练禁忌证。观察组自然产119例, 剖宫产51例;对照组自然产92例, 剖宫产38例。两组在年龄、孕周、胎次、分娩方式、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产后护理, 并加用盆底康复治疗仪 (法国PHENIX神经肌肉生物反馈治疗仪) , 采用“生物反馈”, 在阴道内放置肌电探头, 将不易被觉察的盆底肌肉收缩产生的肌电变化转为视觉信号, 以患者感觉肌肉强力收缩而不疼痛为标准, 孕妇可根据显示屏的图形指示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放松训练。Ⅰ类肌纤维的刺激频率为9~32Hz, Ⅱ类肌纤维的刺激频率为20~80Hz, 最后给予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 每次治疗30min左右, 2次/周, 5~8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行对照组处理方法的同时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10g、白术9g、陈皮6g、升麻6g、当归10g、柴胡6g、炙甘草9g、益母草15g、枳壳10g, 以上药剂煎服, 每日1剂, 每剂200ml药汁, 早晚分服。3个月后行盆底肌功能的随访。

1.3 评价标准

两组产妇3个月后门诊随访: (1) 盆底肌肌力改善情况, 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 将盆底肌力分为6级。0级:受刺激后产妇阴道肌肉收缩持续0s;Ⅰ级持续1s;Ⅱ级持续2s;Ⅲ级持续3s;Ⅳ级持续4s;Ⅴ级持续5s或以上。≥3级为正常。 (2) 评估产妇有无尿失禁, 阴道壁松弛、膨出, 子宫脱垂情况。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的评定标准见《现代妇产科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治疗训练3个月盆底肌收缩力比较

观察组盆底肌收缩力≥3级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3级为有效, χ2=11.73,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治疗训练3个月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情况比较

观察组经治疗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妇女在怀孕时由于腹压增加, 对盆底肌肉压力加大, 再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头的挤压, 肌肉的收缩性受损, 导致盆底功能障碍[4]。出现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等症状。盆底脏器脱垂属于中医学“阴挺”的范畴, 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所致。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 补中益气汤对离体或在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结构都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可以使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收缩力增强, 尤其是加入枳壳、益母草等成分时, 作用更加明显。有研究表明, 补中益气汤能抑制子宫运动, 增加子宫肌张力。盆腔肌肉松弛、盆底器官脱垂主要由于素体虚弱或产时用力, 产后过早操劳负重所致, 中气不足, 劳则气耗以致不能固摄子宫而致脱垂, 治以补气升提固脱则自然无下垂之虞[5]。而补中益气汤则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用。产妇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仪的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能唤醒盆底的神经及激活盆底肌肌肉。近年来经研究证实产妇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仪的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行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产后尿失禁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尤其在产后早期运用该治疗方法, 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源头上抵制PFD的发生和恶化, 具有很重大的意义[6]。我院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在生产42d后辨证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行盆底肌康复训练, 效果满意, 证实了该联合方法能有效帮助产妇改善盆底肌功能, 从而有效改善其身心健康, 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女性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产后42d经筛查盆底肌力<3级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0例行常规产后护理及盆底康复治疗仪康复训练;观察组17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口服。3个月后随访, 对比两组盆底肌功能。结果:观察组产妇肌力测定级别≥3级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且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发病情况也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妇产后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能有效恢复盆底肌功能, 能改善产妇尿失禁的症状, 并能有效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电刺激,生物反馈,产后,盆底肌,康复

参考文献

[1]孙玉洁, 李怀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患者体像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 2013, 36 (1) :76-78.

[2]顾美皎.现代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587-601.

[3]刘玉冰, 谭鹰, 曾彩芬, 等, 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0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09, 20 (5) :210-211.

[4]曲坚, 张晓薇.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影响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4) :624.

[5]韩宁.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器官脱垂30例〔J〕.中医研究, 2012, 25 (7) :68-69.

[6]海英, 刘芬, 胡建梅.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 2011, 24 (9) :24-27.

盆底康复治疗 篇2

孕妇和产妇在医生或专业瑜珈师的指导下,练习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可以打开骨盆,有利于顺利分娩;增强肌肉张力和身体的平衡感,提高整个肌肉组织的柔韧度和灵活度;同时刺激控制荷尔蒙分泌的腺体,增加血液循环,消除身体不适,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

束角式:坐姿、膝盖弯曲打开,两手握住脚尖。伸展脊椎,脚掌对贴,双手协助脚跟尽量靠近身体,将两膝下压,靠近地面。注意动作时保持挺胸,肩膀打开。做的时候保持3-5个自然呼吸。这个姿势能增加下背部、腹部和骨盆的血液流通,每天练习,分娩时会减少痛苦。

椅子式膝盖和双脚并紧(或自然分开),向下半蹲,就像你要坐在椅子上似的。把你的双臂举过头顶,手掌相对。保持这个姿势,做3个深呼吸。这种姿势能强化身体功能,打开骨盆,有助于顺利分娩。

猫伸展式:像小猫伸懒腰,趴在地上,在呼吸中舒展脊柱。双手双膝四点着地,大腿、手臂均与地面垂直;吸气背部下沉,下巴上扬,臀部向上抬起;呼气拱起背部,让下巴和胸部靠近。它能改善脊柱和脊柱神经的血液流动,也可缓解不少孕妇容易出现的便秘。

腿上升式仰卧,双腿并拢慢慢抬起,和地面成30度,停留一会儿再向上抬,和地面成60度,再停留一会儿向上抬和地面成90度。每次做2-4组,速度越慢效果越好。这个动作可以锻炼下腹部肌肉。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疗效的分析 篇3

方法:我院从2007年9月至今共开展产后盆底肌肉疲劳度测试2012例。选取常规产后42d检查的妇女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用压力張力器测定盆底压力<Ⅲ级,给予盆底肌肉康复治疗,1~3个疗程后复查;对照组定期检查,未给予任何处理。比较两组的盆底压力改变。

结果:产后42d妇女9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压力受损。两组在初次检查时盆底压力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3个疗程后,两组盆底压力分级均逐渐增加。治疗1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盆底压力分级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3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盆底压力分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促进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1-02

女性盆底肌肉是承托和支持众多盆腔脏器、参与多项生理活动的重要组织器官。妊娠及分娩是造成盆底肌肉损伤与松弛的首要原因。孕期和产时的异常情况如胎儿过大、羊水过多、孕妇体重增加过甚、产程过长、难产、阴道助产等,会使盆底肌肉受损更加严重,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一系列盆底损伤和缺陷。现对在我院产后42d开始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妇女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7年9月份至今在我院常规产后42d检查的妇女,随机选取150例作为治疗组,年龄22~33岁,其中阴道产105例,剖宫产45例,母乳喂养93例,混合喂养44例,人工喂养13例,同期产后42d检查的1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分娩方式、新生儿喂养方式等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询问病史:孕期情况、分娩史、喂养史等;常规检查:血压、心率、妇科检查、三大常规、白带常规。对于恶露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佳的妇女,采用压力张力器对盆底压力进行检测,根据压力表上的刻度将盆底压力分为Ⅰ(差)、Ⅱ(一般)、Ⅲ(好)、Ⅳ(非常好)4个等级,对于Ⅲ级以下的分别给予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等综合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康复,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每1个疗程后予压力张力器复查。对照组初次检测后未予任何处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ASS13.0统计软件,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共300例,其中盆底压力分级<Ⅲ级的272例,约占90%,因此产后42d妇女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压力受损。两组在初次检查时盆底压力分级无明显差异,即在初次检查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盆底压力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盆底压力分级逐渐增加。治疗组在1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第2、3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妊娠和分娩是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生理过程。而这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在带给女性成为母亲的喜悦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不可避免的损伤,如盆底肌的损伤。

女性的盆底肌肉,像吊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除了使这些脏器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等多项生理活动。当盆底肌肉受损,就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初期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感、尿频、便秘等症状,不仅给妇女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婚姻生活质量。

目前在我国,产后康复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国际上已经普遍认为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对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及预防治疗产后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绝大多数妇女对盆底肌肉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影响不大,即便有些不适,也羞于启齿,隐私部位,不便过多的让医生检查,加上医务人员的宣传不够,经济条件的限制等,使得很多病痛缠身的妇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促进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有一定的价值。另外,由于其简易性和实用性,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六.盆腔器官脱垂治疗现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1):3-4

[2]刘颖琳,陈少青,王雅贤.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77-578

盆底康复治疗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31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0例中, 年龄18~40岁, 平均 (29.13±2.51)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40.01±1.36) 周;对照组102例中, 年龄18~40岁, 平均 (28.76±2.37)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39.91±1.41) 周。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排除本次次孕前尿失禁病史、孕前粪失禁史、孕前盆腔器官脱垂、既往怀孕>28周分娩或引产史、多胎妊娠、急产、肥胖、哮喘、长期腹压、糖尿病、坐骨神经痛、盆腔手术史等疾患。

治疗方法: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和盆底训练, 包括常规功能训练、合理运动、饮食指导等。治疗组产妇接受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从产后42 d开始,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康复治疗。第1阶段方法:学会会阴收缩, 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 参数:频率8~33 Hz, 脉宽320~740 us;时间:2次/周, 20min/次。第2阶段:二类肌纤维的初级训练, 参数:频率20~80 Hz, 脉宽20~320 us;时间:2次/周, 20 min/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盆底肌张力评分标准:无收缩、稍颤动、微弱收缩、完全收缩、正常收缩、轻微对抗记、强收缩、持续对抗分别记0分、1分、2分、3分、4分、5分。子宫脱垂根据POP-Q评分, 分0度、Ⅰ度、Ⅱ度、Ⅲ度、Ⅳ度。分别于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测。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肌力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 两组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0, P>0.05) ;治疗6个月、12个月, 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3, 21.73, P<0.01) , 见表1。

两组尿失禁发生情况:观察组210例中,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发生尿失禁61例 (29.05%) 、2例 (0.95%) 、3例 (1.43%) , 对照组102例中,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发生尿失禁31例 (30.39%) 、10例 (9.80%) 、11例 (10.78%) , 治疗前, 两组尿失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 P>0.05)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均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4, 14.02, P<0.05) 。

两组POP-Q评分情况:观察组210例,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观察组Ⅰ度脱垂的比例分别为10.00% (21例) 、7.14% (15例) , 对照组分别为25.49% (26例) 、14.71% (15例) , 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7, 4.52, P<0.05) 。

性生活质量:观察组210例,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性生活水平较高的分别为66.19% (139例) 、70.48% (148例) , 对照组分别为39.22% (40例) 、50.00% (51例) 。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3, 12.46, P<0.05) 。

讨论

分娩时产道扩张、产钳操作、产程延长等因素均可导致盆底肌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肌肉强度降低, 支持组织削弱[2], 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下降等并发症。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肉的训练可有效恢复其功能。早期盆底肌训练利于提高女性控制盆底肌肉的意识和能力[3]。盆底康复治疗中的电刺激是在低频电流的作用下刺激阴道, 使盆底肌肉和神经产生自主收缩, 增强盆底肌肉的弹性和强度, 促进其肌力的恢复, 并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另外, 电刺激能抑制膀胱兴奋性, 从而减少尿失禁的发生[4]。生物反馈可帮助产妇学会控制生理过程。

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经过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治疗后, 盆底肌张力明显高于常规盆底训练的对照组, 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性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恢复盆底肌力是有效的, 并能减少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 提高性活质量。

总之,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减少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其产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寇金玲, 党丽君, 冯秀清.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5) :55-56.

[2]蔡江美, 寿亚琴.不同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J].健康研究, 2014, 34 (5) :545-547.

[3]潘孝英.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9 (S3) :202-203.

盆底康复治疗 篇5

【关键词】盆底康复操;分娩;盆底肌力;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50-01

在妇产科临床上盆底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致病危险因素主要是分娩和妊娠,症状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对产妇产后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次研究以我院妇产科6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盆底康复操锻炼在产妇预后中的作用和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7月~2015年6月接收的6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3~31岁,平均(25.3±2.1)岁,孕周13~24周,平均(17.6±1.9)周。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常规组和锻炼组各34例,给予常规组产妇常规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指导锻炼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操锻炼。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锻炼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孕期阶段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由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为孕产妇进行授课,提升其对女性盆底功能的生理学认知,以及盆底肌力锻炼的意义和锻炼方式;(2)对产妇实施心理干预,避免产妇因妊娠后遗反应产生不良情绪,促进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生活[1]。

锻炼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入盆底康复操锻炼,根据产妇生理状况进行设计,节拍与《第六套广播体操》相似,背景音乐为《梁祝》,盆底康复操包括引导语、动作名称和节奏控制,例如“第一节,臀部运动,全身放松,平躺舒展,缓慢收缩臀部肌肉,双腿紧绷,感觉阴道往上提,放松肌肉;第二节,束角运动。保持坐姿、膝盖弯曲打开,两手握住脚尖。伸展脊椎,脚掌对贴,双手协助脚跟尽量靠近身体,将两膝下压,靠近地面,注意动作时保持挺胸,肩膀打开,保持3-5个自然呼吸。第三节,提肛运动,动作要领为自然收缩括约肌,每收缩一次持续7s,7~8次/min。”

1.3观察指標

两组产妇均在干预60d后对盆底肌力、心理状态评分进行评定。盆底肌力测定以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为准,分为5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肌肉张力越优秀。心理状态评分采用SAS(焦虑评分量表)和SDS(抑郁评分量表)进行评定[2]。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心理状态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7.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锻炼组心理状态评分[SAS(41.7±4.2)分,SDS(40.5±2.9)分]要明显低于常规组[SAS(50.2±3.7)分,SDS(49.4±7.6)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组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妇分娩时,盆底肌组织神经源性和肌源性均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若产妇在产后早期进行体力劳动也会对盆底肌肉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威胁到产妇产后身心健康。

在关美芹等人[3]研究中表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通常会让产妇有尿频、小腹胀痛、便秘等不适感,严重者会出现尿失禁、膀胱直肠膨出、尿失禁等并发症,对产妇心理和生理均造成负面影响。在韩丽琼[4]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引导产妇分娩前后进行积极盆底功能锻炼,可预防产后尿失禁、宫缩乏力等并发症。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干预前提下根据产妇身体素质特点对其进行盆底康复操锻炼指导,让产妇学会正确收缩盆底肌肉的方法,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延长收缩持续时间,通过一系列康复运动,可促进盆底血液循环,增强会阴部及括约肌张力,对子宫韧带和平滑肌缩复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可防止产妇出现产后尿失禁和子宫脱垂。本次研究中锻炼组干预后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充分证实了上述观点。

此外,在产妇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操锻炼还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在本次研究中将康复操与舒缓音乐结合,在节奏感充实的音乐背景中进行锻炼,能有效提升产妇锻炼依从性,且音乐能有效缓解产妇产后压抑的心理状态,与康复操相结合则效果更佳。本次研究中锻炼组心理状态评分要明显低于常规组,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有科学依据。

综上,在产妇产后早期引导其进行盆地康复操锻炼,能加快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降低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钱永华,林丽,等.盆底康复操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12):97-100.

[2]陈燕辉,杨卫萍,邓敏端,等.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757-759.

[3]关美芹,尚雪琴,王秀媛,等.普林格尔治疗仪结合手法按摩在自然分娩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6):236-237.

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至本院分娩的妇女中, 在产后42 d对产妇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检查盆底肌肉肌力, 选取肌力≤Ⅲ级的产妇180例,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治疗组90例中, 年龄22~34岁, 平均 (25.4±2.4) 岁;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5~3.6 kg;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测试产妇肌力, I级者4例, Ⅱ级者45例, Ⅲ级者41例。对照组90例中, 年龄21~35岁, 平均 (24.3±2.5) 岁;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6~3.8 kg;产后行手法检测盆底肌肉肌力, I级者3例, Ⅱ级者46例, Ⅲ级者41例。排除外阴伤口愈合不良和阴道炎症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新生儿体重、产后42 d盆底肌肉肌力、一般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产妇在产后42 d开始进行阴道哑铃训练。首先从最轻或最大的阴道哑铃开始。当产妇可以使哑铃在阴道内保持10 min以上, 且咳嗽、大笑均不脱出后, 逐渐加大重量或减小直径。训练1次/d, 15 min/次, 训练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 (使用法国Phenix USB4低频神经肌肉高级智能型治疗仪) 。以频率50 Hz, 脉宽250μs开始, 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强度, 唤醒患者深层和浅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 以患者感觉肌肉强力收缩而不疼痛为标准。随后给予产妇9~32 Hz、脉宽330~740μ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 训练患者I类肌纤维的收缩。然后调整频率为20~80 Hz、脉宽20~320μs, 训练患者Ⅱ类纤维的收缩。最后给予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每周2次, 每次30 min, 治疗3个月。

1.3 盆底肌力分级标准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PHENIX, 法国VIVALNS公司) 测定盆底肌力, 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 (GRRUG) , 将盆底肌力分为6个级别。0级:受刺激后患者阴道肌肉收缩持续0秒;Ⅰ级:1秒;Ⅱ级:2秒;Ⅲ级:3秒;IV级:4秒;V级:5秒或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所有产妇的肌力均为0~Ⅲ级, 经过3个月的盆底康复治疗后, 治疗组中Ⅱ级者3例, Ⅲ级者10例, IV级者28例, V级者49例;对照组中Ⅱ级13例, Ⅲ级者20例, IV级者25例, V级者32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盆底肌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357, P<0.05) 。

3 讨论

盆底是女性的重要器官组织, 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 具有承托和支持盆腔脏器的功能, 同时还参与多项生理活动。妊娠和分娩又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3,4,5], 妊娠后妇女往往存在一定的盆底功能问题。在分娩过程中, 产妇盆底括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均会有一些不同程度的生理性损伤, 随之膀胱后角发生改变, 尿道横纹肌神经作用发生障碍, 最终导致盆底支持组织削弱, 盆底功能发生障碍。而在中国, 绝大多数妇女往往对此认识不足, 没有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 女性雌激素分泌下降, 盆底肌肉越来越松弛, 功能障碍将会越来越明显, 相应的并发症也将出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6]。研究发现, 妊娠和分娩对于盆底损伤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可逆的, 因此对于产后妇女及时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 恢复盆底功能, 可以有效地减少尿失禁, 阴道松弛、膨出等盆地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对于提高产后妇女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7,8]。

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的盆底肌康复方法有盆底肌训练、盆底康复器、生物反馈电刺激等[9,10]。阴道哑铃训练能增强产妇盆底神经功能, 使产妇能正确自主地收缩盆底肌, 显著增加兴奋频率和有效运动单位, 增强盆底肌力[11]。然而, 单纯阴道哑铃训练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其主要原因可能为训练中产妇不能自主识别特定的肌肉群, 不能正确锻炼肌肉, 影响锻炼效果[12]。生物反馈电刺激主要通过探头发出的不同强度电流信号, 刺激盆底肌肉产生被动运动。通过刺激盆底神经, 在增强盆底肌肉弹性和强度, 同时可提高盆底神经的反应能力, 唤醒一些受损的神经元, 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13,14]。生物反馈可通过模拟视觉或听觉信号来反应盆底肌肉活动情况, 便于观察患者的锻炼情况,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功能锻炼,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15]。本研究中, 笔者对90例患者采用了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治疗前所有产妇的盆底肌力均为0~Ⅲ级, 经过3个月的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 治疗组产妇有77例盆底肌力达到IV级以上,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单纯应用阴道哑铃治疗的效果 (z=3.357, P<0.05) 。杨丽霞等在盆研究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妇女肌力的影响中发现, 对比分析Kegel训练组、哑铃训练组、电刺激训练组和无训练的对照组产妇训练前后盆底肌力发现, 进行盆底训练的三组产妇产后42 d的肌电值较训练前均有显著进步 (P<0.05) ;电刺激训练组、Kegel训练组训练效果较哑铃训练效果好 (P<0.05) 。这一结果提示电刺激和Kegel训练的疗效显著。本次研究中将各种方法联合应用, 取长补短, 综合应用, 临床效果明显。综上所述, 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 恢复盆底功能, 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且辅助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至本院分娩的妇女中, 选取常规产后且经检查深、浅层盆底肌肉肌力均≤Ⅲ级的患者180例,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予以阴道哑铃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予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观察随访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盆底康复治疗后, 治疗组中Ⅱ级者3例, Ⅲ级者10例, IV级者28例, V级者49例;对照组中Ⅱ级13例, Ⅲ级者20例, IV级者25例, V级者32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盆底肌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357, P<0.05) 。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 恢复盆底功能, 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且辅助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盆底康复治疗 篇7

关键词: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盆底肌力,疲劳度,疗效

有报道指出[1], 我国妇女产后约45%可能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PFD) , 临床研究发现妊娠及分娩是其重要诱因, 分娩后盆底肌力减弱与疲劳度增强是PFD的重要表现。我院从2012年5月开始研究产后盘底肌肉康复治疗对调节盆底肌力与疲劳度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5~35 (26.5±5.3) 岁;阴道分娩35例, 剖宫产25例。对照组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5~35 (25.5±6.3) 岁;阴道分娩36例, 剖宫产分娩24例。上述患者产后42d接受常规检查, 确诊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患者排除合并心脑肾肝功能不全者, 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2]。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仪器为法国ELECTRONIC CONCEPT LIGNON INNOVATION生产的PHENIX USB 4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 治疗前患者需大小便排空, 半卧姿势, 阴道中放置电极, 由低到高逐渐增高电刺激电流值, 患者自感肌肉收缩时固定电流值, 结合生物反馈训练, 治疗过程患者需放松。2次/w, 15~30min/次。电刺激同时患者应用阴道哑铃恢复肌力训练10~20min/d, 逐渐加大重量与难度[3]。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治疗方法治疗。向患者介绍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告知盆底肌功能恢复训练技巧, 患者自行恢复训练, 未实施其他干预治疗[3]。两组患者治疗周期为6个月。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盆底肌力测定应用盆底肌肉康复仪, 阴道压力气囊, 推进气体体积15ml, 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盆底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和疲劳度[4]。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疲劳度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盆底肌力采用χ2检验分析, 肌纤维疲劳度通过配对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度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变化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4。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发现, 盆底肌肉由耻骨阴道肌、直肠肌、尾骨肌, 髂骨尾骨肌和坐骨尾骨肌等组成, 上述肌群可调节盆腔内脏器位置与阴道收缩程度, 确保尿道与直肠括约肌生理功能。

注:P值为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

注:P值为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

妇女妊娠及分娩作用, 导致子宫位移, 盆底肌群受压力影响, 盆底肌电位下降, 导致肌肉疲劳度增强与肌力减弱, 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盆底肌纤维共两大类, Ⅰ类与Ⅱ类;Ⅰ类主要负责支撑作用, 具强直收缩性, 收缩持久性强, 持续时间长, 少见疲劳;Ⅱ类负责运动作用, 阶段性收缩效果, 收缩无持久性, 持续时间短, 多发疲劳[5]。

有报道指出[6], 肌纤维疲劳度0%为正常, 负值为异常, 其异常出现早于肌力水平降低, 通常情况下盆底功能障碍发生初期, Ⅱ类肌纤维疲劳度达到负值, 之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达到负值。有报道指出[6], 肌力大小从0~5级, 值越低表明肌力越弱, 盆腔肌力3级以下可导致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盆腔中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有学者研究发现[7], 妇女产后初期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病几率, 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应用生物反馈方法可用于评价盆底肌力与疲劳度变化情况, 以利于早期确诊与治疗方案制定。电刺激疗法通过刺激盆底肌肉使其外因作用下收缩, 激发肌肉正常生理功能发挥, 减轻疲劳度、提高盆底肌力、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发生, 临床上联合生物反馈具较好的临床效果[8]。

有学者实验研究发现, 应用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产后初期即对患者盆底肌力及疲劳度情况准确分析, 实施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后盆底肌力显著增高, 疲劳度减轻;研究结果发现两类肌纤维生理作用不同, 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疗效更加显著;Ⅰ类肌纤维的肌力恢复与疲劳度减轻可降低盆底脏器脱垂几率, 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与疲劳度改善可以提高膀胱括约肌及阴道肌肉收缩作用, 减少性功能障碍与压力性尿失禁发病几率。

有学者研究发现,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已被广泛认可, 而我国妇女逐年提高的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视度, 产后优质生活的需要, 势必能够减少临床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 提高治愈率。

我院通过对患者实施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变化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通过对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障碍患者实施盆底肌肉康复治疗, 不仅改善了盆底肌力还降低了疲劳度, 效果显著, 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燕翔, 孙鹏, 王小云,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陕西中医, 2011, 14 (7) :887-889.

[2]易念华, 刘海意, 乔福元, 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14 (5) :361-363.

[3]杨吉伟, 张孝斌, 赵讯萍,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8) :871-872.

[4]李南, 曾彩芬.电刺激生物反馈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0, 14 (20) :2682-2684.

[5]祁锋, 李环, 张巍颖, 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最佳时机研究现状[J].罕少疾病杂志, 2011, 14 (2) :46-49.

[6]陈玉清, 裴慧慧, 陈蓓, 等.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14 (3) :234-237.

[7]高原, 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4 (8) :936-939.

盆底康复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门诊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97例产后阴道松弛患者, 年龄22~34岁, 均提前告知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并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为单胎阴道分娩, 无巨大儿, 无第二产程延迟和会阴侧切等, 妊娠期无严重合并症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排除有经阴道手术史及盆腔手术史患者, 剔除依从性较差患者 (连续2周凯格尔运动未达3次,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未达2次患者) 。

1.2 治疗方法

采用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相结合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治疗设备为PHE-NIXUSB-4型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法国PHENIX) 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治疗前先连接好治疗仪, 根据个人适应程度, 调整好电刺激参数, 嘱患者取仰卧位, 将中性电极片贴于腹肌表面和髂骨表面皮肤, 涂抹导电膏于探头后置入阴道内电刺激10min, 再给予生物反馈模块15min, 频率、脉宽根据个人情况调节, 2次/周, 15次为1个疗程;进行凯格尔运动150~200次/d, 3~5次/周。至个人感觉盆底肌力明显改善可停止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但仍坚持凯格尔运动。

1.3 观察指标

(1) 盆底肌力:根据法国国家卫生诊断论证局 (ANAES) 修改的会阴肌肉测试标准 (GRRUG) 将肌力分为0~Ⅴ级[3], 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压力治疗头进行Ⅰ类肌 (40%高度) 和Ⅱ类肌 (60%以上高度) 力检测。检测时将治疗头置入阴道约5cm处, 根据测试模块收缩会阴对肌力进行测评; (2) 阴道压力及收缩时间:测试前告知受试者盆底肌收缩要领后, 将PHENIX压力探头一端连接于治疗仪上, 另一端气囊端套上避孕套, 置入阴道口2cm进行盆底肌力检测。阴道静息压:无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值, 反映盆底肌基础张力;阴道收缩压: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差值, 反映盆底肌应激力;阴道收缩持续时间:主动收缩盆底肌肉的持续时间, 反映盆底肌耐力[4]; (3) 性生活质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采用3级评分法, 对以下五方面进行调查: (1) 性高潮减少 (0分) 、无变化 (1分) 、增加 (2分) ; (2) 性生活频率减少 (0分) 、无变化 (1分) 、增多 (2分) ; (3) 性欲降低 (0分) 、无变化 (1分) 、增强 (2分) ; (4) 性快感无 (0分) 、无变化 (1分) 、增强 (2分) ; (5) 性生活不适感增加 (0分) 、无变化 (1分) 、减少或消失 (2分) 。满分为10分, 以总分>7分为满意, 5~7分为基本满意, <5分为不满意;分值越高表明性生活质量越高。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经本院4位专家就项目的适用性、明确性和涵盖面进行审阅, 经预调查反馈结果修改后最终定稿。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t检验, 多个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法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97例患者Ⅰ类肌和Ⅱ类肌Ⅳ~Ⅴ级构成比例仅为23.71%和20.62%, 治疗后Ⅰ类肌和Ⅱ类肌Ⅳ~Ⅴ级构成比例均提高到38.14%,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治疗后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阴道收缩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 (P<0.05) 。详见表1、表2。

2.2 性生活满意度比较

97例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前无1例对性生活满意, 基本满意率仅为12.37%;治疗后12个月, 患者性生活满意度为22.68%, 基本满意度为48.45%, 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阴道的解剖结构包括阴道前壁和后壁, 其中后壁贴近直肠, 前壁与膀胱、尿道相邻[5,6]。阴道壁的组成包括肌层、黏膜及弹力纤维, 其前、后壁横向黏膜皱褶构成了前、后皱褶柱, 阴道侧壁阴道括约肌部分肌纤维跨越至后壁黏膜下层, 收缩时与提肛肌产生协同作用, 可紧缩阴道[7]。阴道松弛产生的原因是上述阴道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 导致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 包括弹力纤维变薄伸长, 弹性降低失去张力甚至断裂, 导致阴道壁松软, 腔隙扩大形成阴道松弛症[8]。分娩是阴道松弛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产后女性是阴道松弛的高发人群。阴道松弛一方面会影响女性的性生活质量, 导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而影响家庭和睦,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女性的生殖健康。其一是阴道松弛后会降低阴道的自净能力, 阴道前、后皱褶柱里长期有细菌、毒素、未排净经血及死皮细胞等残留, 出现异味、瘙痒甚至腥臭白带, 引发宫颈糜烂、阴道炎等[9,10]。其二阴道松弛后阴道壁肌张力下降, 黏膜萎缩, 雌激素分泌减少, 经期紊乱, 卵巢得不到充分滋养而功能衰退, 提前出现老年斑、皱纹、眼袋、肥胖、黄褐斑等衰老症[11], 因此阴道松弛不容忽视。

目前治疗阴道松弛症的方法有缩阴产品、缩阴运动及阴道缩紧术等。缩阴产品见效快, 但无持续效果, 缩阴运动见效慢, 效果不佳。而阴道缩紧手术要在阴道黏膜下缝合缩小阴道腔或切除阴道黏膜组织, 部分患者还需缝合提肛肌, 创伤大、操作复杂, 阴道后壁黏膜的切除还影响了女性的性感受, 不利于性交过程中的性兴奋激发, 同时术中还可能发生直肠损伤。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包括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等。凯格尔运动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由Kegel提出的[12], 凯格尔运动的目的是增加盆底肌肉的张力和收缩力, 而且凯格尔运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坚持每天练习, 可维持和恢复运动器官的功能和形态, 激发神经恢复。生物反馈通过模拟视觉或听觉信号反馈异常或正常的盆底肌肉活动状态, 从而对患者盆底肌收缩提供正确的指导, 并对盆底肌收缩的强度和力量进行记录, 有助于掌握患者治疗进展及治疗情况。电刺激是将不同脉宽、频率的电流作用于盆底肌肉群, 对血管横纹肌和平滑肌产生刺激, 从而增加盆底肌肉群的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修复和生理功能的恢复。研究表明, 局部组织在电流刺激下兴奋性可明显提高, 可唤醒部分去神经化肌肉, 促进阴道壁组织功能恢复。

盆底康复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14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按不同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 各71例。阴道分娩组:年龄21~39岁, 平均 (35.0±2.8) 岁;体重52~76 kg, 平均 (57.4±1.8) kg。剖宫产组:年龄20~40岁, 平均 (35.3±2.7) 岁;体重51~75 kg, 平均 (57.1±2.0) kg。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初产妇, 经B超检查均为单胎, 均于产后42 d到院复查, 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1) 采用徒手检测盆底肌力:右手戴无菌橡胶手套, 将食指与中指放于阴道后穹窿后1.5 cm处6∶00位置及引导外口内1~2 cm处, 分别检测盆底深层肌力与浅层肌力;左手放于腹部以检测产妇收缩盆底肌时是否缩紧了腹肌。采用法国国家卫生诊断认证局 (ANNAES) 认证的测试标准进行判断[3]。 (2) 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盆底肌力、疲劳度及阴道压力进行检测[4]。 (3) 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 (POP-Q) 及其分类法临床分期标准进行盆腔脱垂检测[5]。

1.2.2 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采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综合治疗[6]。 (1) 盆底肌肉训练:持续收缩盆底肌、肛提肌, 做提肛运动10 s, 松弛10 s, 15 min/次, 5次/d, 持续两个月。 (2) 生物反馈与功能性电刺激:排空大小便后, 取半卧位, 阴道内置入盆底肌肉治疗头, 电刺激的电流强度从0 m A开始慢慢调高, 确保产妇盆底肌肉有明显收缩且无不适感, 配合生物反馈练习。30 min/次, 2次/周, 持续两个月。

1.3 观察指标

(1) 对比观察两组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检测情况; (2) 对比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与肌电压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产后盆底功能检测情况

对比两组产妇产后的阴道压力、疲劳度以及盆底肌力,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近期效果

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产妇盆底肌力与肌电压的变化情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盆底功能分成盆底基础电生理功能与压力控尿功能、张力支持功能、生殖与性功能, 其中盆底肌力、疲劳度、阴道压力是盆底基础电生理功能的主要评价指标[7]。临床上诊断中, 可以通过检测盆底肌肉与神经生物电活动对盆底功能进行评价[8]。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产妇产后常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分析其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史、新生儿出生体重≥4 kg等[9]。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的疗效显著, 但医疗成本较高, 且术后容易诱发泌尿系感染、尿道损伤等并发症,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锻炼、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药物治疗等, 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综合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 具有并发症少、风险低、费用少等优势[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阴道分娩产妇与剖宫产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与阴道压力均降低, 疲劳度均升高, 对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应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综合治疗后, 产妇的盆底肌力与肌电压均增强, 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表明, 妊娠和分娩会降低盆底肌力与阴道压力, 增加肌肉的疲劳度;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可增强产后盆底肌力与肌电压,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江美, 寿亚琴.不同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J].健康研究, 2014, 34 (5) :545-547.

[2]张艳, 易念华, 吴兰,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 (3) :351-355.

[3]毛秋葵.盆底康复训练在预防产后漏尿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7) :10-12.

[4]杜黎丽.剖宫产术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医药, 2015, 14 (19) :102.

[5]陈玉清, 裴慧慧, 陈蓓.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 (3) :234-237.

[6]黄建桃.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4, 20 (3) :513-516.

[7]石梅新.阴道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0) :144-145.

[8]杨晓, 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3, 40 (2) :164-166.

[9]刘颖琳, 周艳红, 丁红.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3, 34 (5) :777-781.

盆底康复治疗 篇10

【关键词】 产后尿潴留;危险因素;盆底康复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4.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61-01

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是临床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产后尿潴留若不能及时诊治将会诱发泌尿系统感染、产后大出血、肾衰等严重并发症,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诱导排尿、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针灸治疗等治疗方法治疗产后尿潴留,但其疗效不准。本文旨在探讨导致阴道分娩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以及分析盆底康复干预对阴道分娩后尿潴留的治疗效果,为产后尿潴留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阴道分娩产妇240例,其中发生产后尿潴留产妇120例为病例组,未发生产后尿潴留产妇120例为正常组。所有产妇年龄为23~32岁,平均年龄(26.1±3.3)岁,妊娠35~40周,平均妊娠(36.8±5.8)周,且均初产妇,经会阴侧切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尿潴留的时间为产后6~12h,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泌尿系统疾病者。病例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妊娠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2-3]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包括鼓励产妇多饮水、热水袋热敷腹部正中、按摩、用频谱或红外线仪照射患者的膀胱区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底康复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盆底肌训练:由专业护士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训练指导,产妇取120°半卧位,并将双下肢分开成60°角,收缩尿道及肛门肌肉,时间约为10s,然后放松尿道及肛门肌肉,时间约10s,30次/组, 3~5 组/d。② 盆底肌电刺激: 采用法国 PHENIX 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将三片电极片分别放置于下腹部正中耻骨联合上方、腰部骶尾关节处以及腰部髂嵴皮肤处,按尿潴留治疗程序(频率35HZ,脉宽 200us)进行被动电流刺激治疗,20 min/次, 2次/d。

1.3 评价指标 比较病例组与正常组年龄、体重指数、无痛分娩、新生儿体重、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会阴侧切术以及会阴裂伤等临床资料。比较干预组、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排尿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尿潴留的单因素分析 无痛分娩、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是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具体见表1。

2.2 产后尿潴留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无痛分娩(OR=2.350,P<0.01)、产钳助产术(OR=19.137,P<0.01 )、胎头吸引术(OR=5.250,P<0.01)及手转胎头(OR=2.176,P<0.01)为产后尿潴留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3 盆底康复干预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 干预组干预后残余尿量、排尿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产后尿潴留在临床较为常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将会对膀胱逼尿肌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进而导致排尿功能的长期异常、泌尿系统感染、产后大出血,甚至导致肾衰,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因此,产后尿潴留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防治产后尿潴留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研究发现,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是导致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P<0.05)。同类研究中发现年龄也是产后尿潴留的影响因素,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产妇盆底肌肉以及会阴组织弹性减弱容易造成损伤有关[4]。而本研究所选的产妇年龄均在35岁以下,因此,年龄因素并未造成影响。有研究证明,器械助产术是产后尿潴留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研究显示,胎头吸引术以及产钳助产术均是产后尿潴留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转胎头会造成盆底肌肉以及神经受损,进而提高产后尿潴留的发病率。

盆底康复干预技术由于其具有科学、无创、无痛以及良好疗效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本组研究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盆底训练和盆底肌肉电刺激两种盆底康复干预模式治疗产后尿潴留,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残余尿量、排尿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能明显增加阴道分娩后尿潴留的风险,而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是独立危险因素,盆底康复干预对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涛. 产后尿潴留高危因素及盆底康复技术对其疗效分析 [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3.

[2]姜小环, 林艳娟.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4): 632-633.

[3]屈秀芳. 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9): 1493.

[4]肖建平, 龚健, 梁喜,等. 早期干预对产后尿潴留患者近期尿失禁发病的影响 [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34): 4987-4990.

盆底康复治疗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20例, 足月阴道产1年内发病;符合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存在咳嗽、屏气;全部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产后三个月以内者;正在接受康复训练或参加其他相关康复研究项目者;宫内放置金属节育器者。年龄19~38岁、平均30.9岁;受教育年限为 (14.5±5.4) 年, 体重指数为 (21.3±3.0) kg/m2;产后发病时间为 (6.9±1.2) 年。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进行干预, 黏膜下注射50mL生理盐水, 潜行分离切开, 游离显露膀胱底, 选择耻骨联合上方一横指距中线1.5cm两侧作0.3cm的切口, 放入可吸收吊带, 调整吊带张力, 至膀胱充盈150~200mL轻压膀胱不漏尿为止, 剪除多余的吊带。观察组给予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仪干预, 选择法国METRASOL公司生产的STIMOGYN BIO2001的治疗仪, 刺激周期设定为刺激7s休息3s, 刺激电流强度范围是0~100mA, 逐渐增加电流, 以患者感觉肌肉强力收缩而不疼痛或患者盆底肌肉有跳动感而无疼痛为准, 2次/周, 20min/次。两组均干预4周。

1.3 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自主控制排尿。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 自主基本控制排尿。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变。症状评分:两组在治疗前后根据咳嗽、屏气状况进行评分, 0分为正常, 最高12分, 分数越高, 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和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咳嗽和屏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干预后的咳嗽和屏气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的咳嗽和屏气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预后比较好, 但是如果不进行早期诊治也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来说,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多发生于阴道顺产的产妇, 停止治疗病情可能反复甚至恶化[3]。产后尿失禁的治疗是指非手术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包括理疗、生物电刺激等。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进行干预可以使膀胱气化有常, 小便束摄有度, 但是容易复发, 对于症状的改善效果不佳。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仪治疗能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加强控尿能力;也能刺激神经和肌肉, 从而具有抑制副交感通路、抑制膀胱收缩和降低膀胱收缩能力的作用[4]。本文干预后经过评定,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干预后的咳嗽和屏气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的咳嗽和屏气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相对于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仪治疗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能有效改善症状, 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参考文献

[1]Antiphon P, Elard S, Benyoussef A, et al.Laparoscopic promontory sacral colexy:Is the postetior, recto vaginal, mesh mandatory?[J].Eur Urol, 2013, 45 (2) :655-661.

[2]汪司右, 张淑静.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 (8) :575-578.

[3]王艳萍.2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5) :1074-1075.

上一篇:成语中的文化价值下一篇:高速公路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