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2024-08-25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共6篇)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篇1

骨外科中尤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便是颈椎病,患者发病后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为颈椎关节以及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且伴有较为明显的肿胀以及疼痛感,严重影响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颈椎病便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患者韧带松动错位、颈椎关节错位或颈椎骨质增生而引起。相关资料报告称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中医康复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病情恢复,促进康复。此次研究将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中医康复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2例,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康复治疗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35~61岁,平均(56.3±3.1)岁;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7~68岁,平均(58.3±2.9)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照南登昆主编的《实用康复医学》中相关内容,同时满足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并且经我院X线片检查确诊。排除标准:(1)急性发作颈椎病患者;(2)患有严重尺神经炎、肩周炎以及颈椎骨折或肿瘤疾病患者;(3)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或造血系统障碍;(4)有精神疾病史患者。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患者从入院即日起,在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加入20 m L丹参注射液行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治疗,其方法为:(1)推拿按摩:使患者处于坐位,采用擦、揉、推、滚以及捏等方式,对患侧上肢进行按摩,同时按压患者的合谷穴、风池穴、天宗穴、曲池穴以及天宗穴。将患者的颌枕部上提且旋转。推拿按摩的时间15 min/次,3次/d。(2)功能训练:告知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颈部功能训练,方法:首先,使患者双腿分开站立,同时将头颈缓慢转动,直至能够看见一侧肩膀后,再向另一侧肩膀处转动;在转动头颈时,若患者自主转动困难,医师则可协助其转动;训练次数在10次以上。其次,告知患者尽量使头颈往健侧处侧屈,将患者患侧手臂尽量下压,训练10次以上。最后,让患者肩胛骨尽可能地接近脊柱,上拔后颈,保持10 s,10次/d。(3)针灸治疗:患者上肢以肩贞穴、曲池穴、三里穴、天宗穴,下肢以昆仑穴、三阴交穴、风市穴等穴位,通过平补平泻法对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留针时间20 min。共治疗1个疗程(1疗程7 d),所有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治疗标准均根据《实用康复医学》中相关内容,将治疗标准分为:(1)痊愈:治疗后患者的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全部消失,同时双侧上肢可随意活动,恢复到患病前;(2)显效:患者的活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不适症状有所改善或消失;(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不适症状有减轻,但并未彻底康复或治愈,活动情况受到一定限制;(4)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依然存在,病情未发生改善或好转,有加重的趋势,双肢无法活动严重受限。

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中,对数据均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利用χ2进行验证。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t检验用作计量资料比较。若P<0.05表明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头晕、颈部不适、视觉障碍以及头痛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无论是头晕、颈部不适、视觉障碍以及头痛等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痊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92.16%(47/51);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72.55%(37/5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临床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尤为常见,我国传统中医对此类疾病研究多年,同时也产生了中医康复治疗法。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中医康复治疗法,通过按摩能够改善患者的颈部血液循环情况,同时减轻了肌肉组织的水肿情况[4]。而通过针灸则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痉挛,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降低了对神经根的压迫[5]。采用中医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起到活血化瘀以及消肿止痛的作用,对颈椎的生理曲度起到良好的恢复作用,从而也改善了患者上肢、颈肩麻木的症状[6]。

从本此研究中看出,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头晕、颈部不适、视觉障碍以及头痛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无论是头晕、颈部不适、视觉障碍以及头痛等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了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而言,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中医康复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头晕、颈部不适以及视觉障碍等评分,从而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2例,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无论是头晕、颈部不适、视觉障碍以及头痛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头晕、颈部不适以及视觉障碍等评分,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康复治疗,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军辉,温振宇,李峰,等.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40-41.

[2]王万兴.中药及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2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4,23(1):75-75.

[3]余慧华.瑜伽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2013,21(4):268-268.

[4]陈启明,左凌,涂昭昊,等.康复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8例[J].河南中医,2014,34(8):1529-1530.

[5]韩学军,弓长丽.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8(17):171-172.

[6]何雪飞,杨柳.中医护理干预在社区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6):62-63.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篇2

一、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府、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俞、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操作如下:

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

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

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 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

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两手拇指腹按压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并用手掌在背腰部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然后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臀部及下肢后侧的肌肉群,轻抚几次,每次5分钟。

5、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患者的背面,按摩风池、肩井穴,再按揉背部,并轻抚几次,这一套动作进行5分钟。

(四)其它

1、吞咽障碍训练:练习咀嚼动作和吞咽动作。

2、言语治疗:口形训练和唇舌功能训练(如发音)。言语不利根据中医理论可分两型:风痰阻络型方用解语丹,成药可用散风活络丸;肾虚精亏型方用地黄饮子。

3、心理障碍康复:心理护理是根据中风患者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进行的有效护理。家人应该用真挚的感情与患者交往,了解患者,掌握患者适应能力、性格、不同阶段心理状态。通过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物质帮助、宽慰、鼓励,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及行为。对患者任何一点微小进步要给以赞扬,给予精神鼓励。可以配合中医的情志调摄法、气功等疗法来改善病人的心身。

只有适当地锻炼才有好的效果。因此,中风病人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则:

(1)持之以恒:每日至少锻炼一次,坚持不懈,否则锻炼的效果不易巩固。

(2)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运动的难度和运动量。

(3)因人而宜:要根据各自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活动量。

(4)劳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心跳过快(每分钟不能超过140次)及心律紊乱,防止血压过高,避免屏气动作及过度用力。如果运动后出现肌肉紧张,说明运动量已经过大。要适当减少。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6)加强正常肢体及躯干功能的锻炼,以代偿残肢功能。

(7)预防废用综合征,防止肩发僵、肢体挛缩畸形等后遗症。

(8)装配假肢及矫形器。对截肢者装配假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对某些肢体畸型、运动异常的患者装配适当的矫型器,可以预防畸形进一步发展,补偿功能活动。对行走不方便的患者,可配备手杖。

(9)在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时,要学习使用辅助装置及简单工具。

(10)要按神经系统疾患的康复原则进行锻炼,运动量开始要小,病后数周再开始功能训练。

另外,中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体力活动显著减少,胃肠道蠕动相对减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发生便秘,因此,给瘫痪病人进行饮食调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饮食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必须满足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总热能的需要。②多饮水、多食半流质食物。③忌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④根据引起瘫痪的病因,调整饮食宜忌,控制食盐、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如蛋类、动物内脏和肥肉等)的摄入,增加含丰富B族维生素的食物。

二、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三、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二)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三)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四)文体治疗: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进行功能恢复,如轮椅篮球、台球、网球、乒乓球、射箭、击剑、轮椅竞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复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娱乐。文体活动的好处在于可提高运动功能和改善体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参加文体活动可以分散对自身残疾的注意,许多文体活动可以和健全人一起进行,对他们积极参与和重返社会十分有利。

(五)中医治疗: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有助于截瘫病人残余肌力的恢复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另外,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对治疗截瘫并发症也有一定效果。

(六)截肢者康复的主要环节

一般截肢手术完成后约在14天左右拆线,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同时应根据截肢的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大腿截肢患者主要进行髋部的肌力训练及预防畸形发生,具体方法是:患者俯卧位后伸大腿训练臀部肌力,卧位向上抬腿,训练大腿外侧肌力。注意保持髋关节的正常位置,不要长期坐位,防止出现髋关节屈曲畸形。小腿截肢患者主要训练膝部肌肉力量,进行患肢的伸膝及屈膝肌力训练。注意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和防止膝关节的屈曲畸形。上肢截肢后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双手交换训练,配合健侧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活动肩肘关节,进行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

安装假肢后,要先学会熟练的穿脱假肢,然后再进行使用假肢的训练。下肢假肢训练从站立平衡开始,到扶拐或步行器行走,到独立行走及适应各种不同路面的行走训练及保护性训练。上肢假肢训练主要有开闭手、屈肘、锁肘、开肘锁、物体的拿放移动、日常生活的穿脱衣服、开门、写字、打电话等。

四、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位姿态,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蠕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五、骨折中医药康复

(一)骨折术后的康复

骨折术后的康复,首先在心理上要有正确的“康复”。术后要学会转移情绪,避免将精力集中在疾病上。如有顾虑、猜疑、应坦诚告诉,以便做好心理方面的疏导和解 释。尤其是脊柱骨折引起的截瘫患者,其基本上处于“残障”水平,其心理障碍是很严重的。家人应该用真挚的感情与患者交往,了解患者,掌握患者适应能力、性格、心理状态。通过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物质帮助、宽慰、鼓励,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及行为。对患者任何一点微小进步要给以赞扬,给予精神鼓励。可以配合中医的情志调摄法、气功等疗法来改善病人的心身。

(二)骨折愈合早期的康复

骨折愈合早期应以动静结合、局部与全身并重。以患肢肌肉等长收缩为主;非固定关节的患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尽量保持健肢的正常活动。一般骨折早期药物治疗,西药以消炎镇痛为主,中医中药早期以行气活血、清热凉血为主,行气活血常用方药如:复元活血汤、柴胡疏肝散、顺气活血汤等;清热凉血常用方药如:加味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等。也可用外用药膏贴敷,消瘀袪肿止痛类膏药如消瘀止痛膏、消肿散等外敷,适用于骨折初期肿胀疼痛。还可用现代的物理疗法如温热疗法是最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起到局部镇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伸长胶原纤维、解除痉挛等效果。比较表浅的温热疗法有红外线和温水浴等,热力能够到达深层的则有超短波、极超短波、微波等。一般骨折后1-2周,运动锻炼以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原则上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他各部关节均应功能锻炼,要求锻炼次数不在多而在于精,每天要有点进步。

(三)骨折愈合中期的康复

骨折愈合中期骨折断端已有纤维骨痂形成,骨折已较稳定,应在原运动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量,增加强度,对相关肌肉进行抗阻训练。中药在骨折中期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为主,常用方药如和营止痛汤、续骨活血汤、接骨丹等。外用药膏贴敷以接骨续筋类为主,常用膏药如接骨续筋膏等。还可以用中医中药热敷熏洗、热熨等。骨折2周后其运动量在原运动量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强度,应在医务人员或家属帮助下逐步活动上、下关节,动作应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上肢:如患者感到肌肉有力,骨折部无压痛,在完成握掌动作基础上,做一些自主性的关节屈伸活动,并从开始的单一关节活动,过渡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但应限制多骨折部产生剪应力的方向运动。

(四)骨折愈合后期的康复

骨折愈合后期此期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此期康复重点应在因骨折而被止动的关节,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以主动运动为主,必要时辅以被动和抗阻运动,如在持续被动运动机器(CPM)辅助下运动。此期中药着重以补养气血、补养脾胃为主,使气血旺盛而濡养筋骨,常用方药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等等。骨折后期应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使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尽快恢复正常,由局部性的锻炼过渡到全身性锻炼。此期锻炼应注意,拆除石膏后的关节功能锻炼,在锻炼前最好先热敷或理疗,有助于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常用的锻炼方法有:自身重量法、不负重练习法、负重练习法。此期可配合针灸、推拿,取穴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以手、足阳明经穴,使局部经络疏通,血液循环加快,肌肉痉挛减轻。用推拿手法还可以帮助患者被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加强关节的运动范围。指导活动辅助装置的使用,如各种支具、假肢等。

(五)骨折后的中医食疗

在骨折时期可以用中医食疗的方法,促进骨折尽快康复,如赤小豆适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许温服之,本方适用于活血化瘀期;猪骨头1000克、黄豆250克,加水小火烧烂,加盐姜调味分饮食之;生黄芪30~6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等等。骨折时期饮食应注意:

1、忌多吃肉骨头:有些人认为,骨折后多吃肉骨头,可使骨折早期愈合,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经过多次实践证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头,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会使骨折愈合时间推迟。究其原因,是因为受损伤后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肉骨头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钙,若骨折后大量摄入,就会促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质内有机质的比例失调,所以,就会对骨折的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但新鲜的肉骨头汤味道鲜美,有刺激食欲作用,少吃无妨。

2、忌偏食: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肿、充血、出血、肌肉组织损伤等情况,机体本身对这些有抵抗修复能力,而机体修复组织、长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肿的原料就是靠各种营养素,由此可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的关键就是营养。

3、忌长期服三七片:骨折初期,局部发生内出血,积血瘀滞,出现肿胀、疼痛,此时服用三七片能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增加凝血酶,非常恰当。但骨折整复一周以后,出血已停,被损组织开始修复,而修复必须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若继续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运行就不畅,对骨折愈合不利。各个时期骨折康复的手段很多,各种现代的运动疗法、物理理疗,祖国传统的针灸、推拿、中医中药都对骨折康复有帮助。骨折康复治疗总的原则是在确保内外固定的同时,强调一个“早”字,“早”运动对骨折的尽快康复,尽快的适应生活,回归社会是很重要的。

六、颈椎病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一)劳伤筋骨,气滞血瘀型。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二)肝肾精亏,筋骨失养型。治法:滋补肝肾,益精活血,方药验方(人参、黄芪、天麻、首乌、黑豆、乳香、没药、枸杞子)。可用中成药辅助如壮骨关节丸、骨质宁擦剂等等。

(三)颈椎病的针灸、推拿治疗

1、毫针疗法。可用补法、平补平泻法,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肩榆、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风池等。

2、水针疗法。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操作,用丹参注射液2—4ML,每次取2—4对夹脊穴,每穴注射0.5—1ML,每日一次,6次后休息1天。

3、推拿治疗。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肩榆、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风池、阿是穴、天宗等。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按拿法。颈椎旋转复位或颈项斜扳法。

(四)现代药物治疗与康复

1、药物治疗 ①消炎、止痛、解痉:可用布洛芬、芬必得。②扩张血管,改善脊髓血运:可用烟草酸、地巴唑等。③维生素类应用:可肌注维生素B1及B12等。

2、理疗。可改善椎管周围组织血液循环,以利其功能恢复。

3、颈部固定。限制颈部过度伸屈或旋转。

4、牵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一般采用布带牵引。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最新进展 篇3

关键词:颈椎病 治疗方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49-0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部扭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本病原则上以保守治疗为主,选用两种或多种疗法综合治疗较为普遍,均取得一定效果。

1 针刺

1.1 电针。鞠丹等[1]采用夹脊电针疗法,取颈部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取穴,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0%和5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果发现: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1.2 银质针。何林宜等[2]将140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牵引加手法治疗,改良银质针艾灸组同时接受银质针艾灸加小针刀加药物注射疗法,发现改良银质针艾灸治疗颈椎病有显著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1.3 小针刀。李淑文[3]运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236例颈椎病,每周一次。配合中药热敷一天一次。总有效率达到97.9%。认为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疗效,方法简单易行,安全,见效快,疗效稳定。

1.4 刺络拔罐。姜京明等[4]运用刺经络拔火罐疗法治疗血瘀型颈椎病100例,取得满意效果。

2 推拿

张秋实等[5]运用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现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优于综合手法治疗。

3 牵引

田金尧等[6]采用颈椎牵引椅及颈椎推拿及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230例。经过上述治疗1~2疗程后,总有效率95.7%。发现该方法治疗颈椎病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相邻椎体关节的影响,避免了用力过度可能造成的肌肉损伤,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

4 中药

4.1 中药内服。杜伟华[7]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取穴风池、天柱、完骨、晕听区、百会、列缺及2~4对颈夹脊穴。口服通脉止眩汤,药物组成:地龙10g,川芎15g,红花10g,桃仁10g,羌活10g,没药5g,当归15g,香附10g,牛膝15g,秦艽10g,五灵脂10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发现针刺配合口服中药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或单纯中药治疗。

4.2 中药外用。孙唯珺[8]发现中药熏蒸对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痛人症状改善显著。

5 水针

曾顺军等[9]将60例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牵引状态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对照组30例常规予以颈椎病推拿配合颈椎牵引。2组均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12.0%,对照组复发率58.8%,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6 穴位埋线

黄延璜[10]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椎病,近期、远期疗效满意,且方法简便,省时间,痛苦小,适合治疗各年龄段的颈椎病患者。

7 练功

周勇等[11]对大学生颈椎病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进行八段锦锻炼,B组进行手法治疗,C组采用药物疗法;治疗实验为6个月,实验前后对受试者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八段锦锻炼的效果相对手法和药物治疗要更好。

8 结语

综上表明,颈椎病治疗方多,新技术发展快。笔者认为,在目前众多的治疗手段中,方法的选择成了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患者的体质、颈椎病的类型以及具体的临床表现,从安全、经济、疗效等方面规范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手段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鞠丹,高维滨,张萍萍.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32-33

[2] 何林宜,邵家林,邓玲.改良银质针艾灸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0):18-19

[3] 李淑文.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7(21):201-202

[4] 姜京明,叶禹,杨武,等.刺络拔罐治疗血瘀型颈椎病100例[J].中医药导报,2009,15(2):59

[5] 张秋实,王丰.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6-117

[6] 田金尧,苏改梅,郝希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230例[J].陕西中医,2011,32(12):1653-1654

[7] 杜伟华,周军霞,杜若瑾.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12):1794-1795

[8] 孙唯珺.中药熏蒸对不同分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10):2671-2672

[9] 曾顺军,范志勇,栗漩,等.牵引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5):732-734

[10] 黄延璜.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486例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2010,28(2):145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为研究对象, 年龄31岁~85岁。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治疗

病人取两侧风池、风府、哑门及颈部夹脊及阿是穴, 用30号毫针平补平泻治疗, 隔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平均治疗3个疗程。

1.2.2 中药内服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肝阳上亢, 症见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常伴有血压增高者, 我院常用中药:天麻15g、钩藤15g、生地15g、杜仲10g、牛膝10g、生龙骨30g、代赭石30g、石决明15g、桑寄生15g、当归15g、丹参30g、菊花15g、川芎10g, 水煎服治疗。眩晕重者加羚羊角冲服;肝火旺者加黄芩, 龙胆草、麦冬、川楝子;肾阴虚者加知母、黄柏、玄参、麦冬;咽部不适者加射干、山豆根、金果榄治疗。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程极为漫长, 而且很容易反复, 大多数病人会有痛苦和焦虑情绪, 我院为病人提供有利于提高病人积极治疗和康复信心的参考信息, 提高病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主观能动性并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方式。可采用欣赏古典音乐等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 鼓励病人保持积极的心态,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及时向病人提供与疾病相关病理性的科普文章, 让病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有一个全面性的认识, 消除病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恐慌以及面对社会群体歧视的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鼓励病人积极参与治疗, 激发病人自身的潜能, 增强其疾病进行抗争的信心和希望并指导病人及时定量服药治疗, 为病人的快速康复奠定基础。

2.2日常治疗护理

低头屈颈长时间工作, 颈后椎旁肌肉因持续紧张而容易疲劳, 颈椎关节亦会劳损, 因此伏案工作不宜过久, 最好1h~2h休息一下或变换一下体位, 定时远视。调整桌面或工作台的高度或倾斜度, 工厂要有工间活动并形成制度。保证良好的睡眠体位, 颈椎应保持自然仰伸位为最佳, 避免高枕。在睡眠时最好采用质地柔软的元宝形枕头, 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头颈牵引、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长期有症状的病人可以在家里自行安装1套简易的牵引用具, 只需仿效医院缝制1条用以固定头颅、悬吊脖子的枕颏带, 加上1个滑车、1条绳子以及代替砝码的重物便可。

2.3 针刺护理

病人初次进行针灸惧怕针刺, 针刺前需调整病人心理情绪, 房间布置成光线柔和、温度适中, 睡床舒适, 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减轻病人心理压力。留针时需仔细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 如出现不适应及时起针, 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2.4 饮食护理

病人睡前可采用温水泡脚、喝热牛奶以及按摩等手段提高睡眠质量。对病人的日常饮食进行适当干预, 指导病人定时定量合理膳食, 多进含钙丰富的食品, 如豆制品、牛奶、虾皮,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暴饮暴食, 不吃辛辣以及过冷等刺激性食物。

3 结果

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经过中医康复护理后, 经过2个~4个疗程的治疗, 包括针灸、中药内服、理疗治疗等, 共治愈75例 (显效64例, 好转11例) , 无效7例。说明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所有病人在治疗和实施护理干预配合的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增大,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且病态越来越年轻化、频发化。综合康复护理治疗能扩张椎动脉、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颈椎病同样需要正确的护理与指导[7,8]。通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实施针灸、中药内服、理疗治疗, 结合中医康复护理, 提高病人对该病的认识, 尽早恢复病人的生理功能。这样不仅能加速病人的康复, 又能减少复发。因此对颈椎病病人采取恰当的护理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在无症状的人群中采取预防措施也同样重要, 如挺胸昂首, 改变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锻炼颈肌, 平衡膳食, 积极治疗慢性病。增强病人预防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日常保健知识, 有利于病人尽快康复。

总之,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进行针灸、中药内服、理疗治疗等治疗, 结合中医康复护理, 效果显著, 可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贵生.综合治疗颈椎病300例[J].颈腰痛杂志, 2007, 28 (5) :447-448.

[2]万海武, 陈新民.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 18 (6) :897-899.

[3]伊指雄, 殷克敬.实用中医脊柱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9-61.

[4]区丽明, 谭杰文, 许俭兴.心理治疗对颈椎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7) :413-415.

[5]吴红, 傅海蓉.现代医院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 2008, 10 (1) :68-69.

[6]陈月桂, 蔡韵琴, 李正英.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 2000, 4 (4) :602-603.

[7]《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188.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篇5

【关键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 康复治疗 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48-01

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是常见的关节疾病,发病因素包括了颈部扭挫伤、睡眠体位不当、慢性劳损、颈椎受凉、劳累或退行性病变等[1]。患者在发病后颈部会出现剧痛,且头颈强迫倾斜,旋转和伸屈均受限,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严重影响[2]。在本次研究中,对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应用了康复治疗,旨在探讨该治疗方式的使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患者共63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30例对照组和33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3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10.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在25岁-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9±10.8)岁。63例患者中,32例为锐痛,31例为酸胀痛。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口服活血止痛胶囊,每日2次,每次3粒。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康复治疗:机械牵引,患者枕颌吊带进行机械悬吊牵引,在牵引中患者始终保持正坐位,并使牵引力的方向与患者脊柱的中线呈一条直线,初始牵引力为3kg,然后逐渐加大,注意牵引力应在患者体重的20%以下。关节松动,患者取俯卧位,在其颈下垫枕,治疗医师将两拇指交替放在患者的颈椎棘突上,通过上肢力量将棘突向患者腹侧做垂直的按压,每次5分钟,每分钟大约60次-80次;之后使用掌根按压患者的患椎,并要求患者深呼吸,在呼气末时顺着关节面的方向将掌根向前下方瞬间用力地下压,听到弹响声表示复位成功。之后再使用放松手法对患椎附近进行局部放松。

1.3 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颈椎前屈活动范围进行统计和对比。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颈椎前屈活动范围通过量角器进行常规测量[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卡方和t值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p值小于0.05表示本次试验数据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值大于0.05代表无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椎前屈活动范围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

3 讨论

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在中医当中属于“痹症”的范畴。患者主要是因為劳累过后受到风寒湿入侵,导致经络阻痹,并留于肌肉关节,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4]。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患者采用了康复治疗的方式,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椎前屈活动范围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康复治疗中,通过机械牵引能够有效增大患者的椎间孔和颈椎的间隙,同时对小关节半脱位和滑膜嵌顿进行针对性的整复,解除或减轻神经根受到的压迫和刺激,同时解除肌肉痉挛,降低椎间盘的内压,并恢复颈椎和脊柱的平衡,使椎间盘向四周施加的压力得到缓冲;此外,还能够恢复颈椎间的相互关系和正常的序列,有助于复位外突的纤维组织。而关节松动则有助于对小关节嵌顿进行彻底的整复,从而进一步保证治疗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关节松动的原理是利用神经作用和力学作用对关节液流动产生促进效果,实施时的手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Ⅰ 级-Ⅱ级手法适用于颈椎小关节疼痛并伴随活动功能受限的患者;而Ⅲ级手法则适用于颈椎小关节疼痛伴随关节僵硬的患者;Ⅳ级手法则适用于疼痛不明显但颈椎活动功能受限的患者。

综上所述,在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荣智,吴继功,刘永才等.双向牵引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J].中国骨伤,2013,16(10):621-621.

[2]李金忠,李云斌.旋转定点复位法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J].铁道医学,2010,28(01):34-34.

[3]高山英,曾姣娥,肖金荣等.颈椎治疗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7(11):820-821.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篇6

【关键词】常规牵引;颈部康复操;颈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5-0109-02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是颈椎病早期病变,难以治愈,易复发,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目前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时,手术和牵引是常用手段,各具效果。但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身体机能降低,身体耐受力差,手术难以实施。因此牵引成为治疗老年颈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笔者以41例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为例,采取常规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75例研究对象均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断,与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中颈椎病诊断标准[1]相符,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未合并其他颈部疼痛疾病,认知功能良好,无老年痴呆、精神性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41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8.1±1.3)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3.1±1.0)年;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9.2±1.7)岁,病程3个月至9年,平均病程(3.6±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颈椎牵引治疗,患者取坐位,以枕颌牵引带悬吊颈椎,行纵轴牵引,根据患者耐受力适当调整牵引重量,每次5~10kg,每次30~60min,每天一次。观察组患者在颈椎牵引同时,并行颈部康复操训练。颈部康复训练操,①患者取站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挺胸收肩,头部正中,下颌微微收起,做前后伸屈、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低头时,下颌贴向胸口,侧摆时,耳朵贴近肩部,每个动作6~8次;②肩部运动,上提双肩,肩部向后旋转运动,每次持续1~2min;③行抗阻头部活动,双手扣于头顶,适当添加负荷。如头部后仰时,双手向前扳,颈部肌肉处于缓慢乏力状态,依次完成后仰、低头、左右侧摆等活动,持续2~3min;④头部按顺逆时针旋转,连续2min,逐渐放松颈部肌肉;⑤肩颈松摇。患者双手握拳置于胸前与肩部,头转向左侧,双肩用力向外牵拉,外展上臂部至肩部,连续4次;随后头部转向右侧,肩部外展,连续4次;⑥患者休息时,取合适颈枕,高度适宜,躺卧取中立位。患者每天训练2次以上,每次20~30min。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评价指标[2] 治疗3个月后,采取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适应能力、临床特征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症状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患者颈椎疼痛程度,计0~10分,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指出相应数字,分数越高,颈椎疼痛越严重。

1.4 疗效评价[3] 治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功能部分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功能未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P<0.05为差异具有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7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CASCS评分及颈椎痛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CASC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此时颈型颈椎病患者椎间盘正处于早期退变状态,存在纤维环结构破坏、椎间盘软组织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轻度增生症状,此时患者神经、血管组织未受到实质性压迫,但会对患者神经感觉产生一定刺激,致颈椎疼痛,颈部功能障碍。通常颈型颈椎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颈椎平衡失衡,因此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时,需缓解患者颈椎疼痛,恢复患者颈部功能,缓解肌肉痉挛。

牵引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主要措施,通过对肌肉和韧带的作用,以外力对病变组织进行拉力,以此延伸并分离软组织,减轻患者充血、水肿组织,缓解神经压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单纯牵引可在近期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不佳,易复发。因此在对患者采取牵引治疗时,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颈部康复操训练是通过手法干预患者颈部病灶,促进颈椎部血液循环,帮助患者纠正颈部不良姿势,改善患者颈椎关节功能,同时颈部康复操训练,加强患者颈椎、肩部功能锻炼,行肌肉和韧带锻炼,可稳定患者颈椎力学的平衡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采取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颈椎疼痛,效果显著。

在实施颈部康复操训练时,需联合肩部和颈部共同锻炼,两者功能锻炼自然融合,并适当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由患者自身能力确定锻炼次数和时间,且随着患者功能恢复,逐渐增强功能锻炼强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总而言之,常规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治疗老年颈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肌肉痉挛,促进患者颈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刘晓亭,董宝强,王晓红,等.颈部功能锻练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62-464.

[2]王国基,王国军,杨翊翔,等.中老年人颈椎病运动疗法康复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564-565.

[3]冯爱春,褚春华,曹靓,等.牵引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12例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78-379.

上一篇:膳食调查下一篇:菲利普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