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

2024-06-04

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精选7篇)

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其主要由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 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 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 而造成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多见于中年以上, 青年人也不少见, 分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1]。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8月收治颈椎病非手术治疗患者78例, 其中男42例, 女36例, 中位年龄48.2岁, 住院天数7~21d, 平均12d。通过牵引、脱水、活血等治疗及对患者的预防宣教和精心护理,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 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症状多而复杂, 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 以后逐渐加重, 也有部分患者的症状一开始就较重。这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 多以一个类型为主, 亦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称为混合型颈椎病。其主要症状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 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与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如果疾病久治不愈, 会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3 临床护理

3.1 颈椎病的预防

(1) 保持乐观精神, 树立与疾病艰苦抗衡的思想, 配合医师治疗, 减少复发。 (2) 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在工间或工余时, 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 既可缓解疲劳, 又能使肌肉发达, 韧度增强, 从而有利于提高颈段脊柱的稳定性, 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3) 睡眠时注意枕头的高低及位置, 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 枕头应有适当的弹性或可塑性, 不要过硬, 以木棉或谷物皮壳较好, 应用后可形成马鞍形。因为这种形状可利用中间的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也可对头颈部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 从而减少在睡眠中头颈部的异常活动。 (4) 注意颈肩部保暖, 冬季外出应戴围巾, 防止颈部受风、受寒。避免头颈负重物, 避免过度疲劳, 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5)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 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6) 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 (7) 长期伏案工作者, 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 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8) 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 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

3.2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 让患者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 提高防病意识, 增强治疗信心。 (2) 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情绪的变化, 调节心理情绪, 保持心理健康。向患者解释病情, 让其了解颈椎病的发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治疗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鼓励患者消除悲观心理, 增强治疗信心。 (3) 正确有效牵引, 解除机械性压迫。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 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 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症状, 由于患者颈部制动, 需减轻局部刺激。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 以解除疼痛。 (4) 正确指导患者做头颈功能锻炼, 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 指导患者两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训练, 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 (5) 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注意疼痛部位, 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 (6) 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7) 长期卧床的患者, 应注意有关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经常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患者的骨突部位, 如骶骨、尾骨、足跟处、内外踝等, 按摩上、下肢肌肉, 鼓励患者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 (8) 注意保暖, 颈椎病患者常与风寒, 潮湿等季节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寒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速度降低, 有碍于组织的代谢和血液循环, 因此冬季外出应戴围巾, 防止颈部受风, 受寒[2]。 (9) 饮食:颈椎病以中老年为多,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忌油腻厚味之品;颈椎病肝肾不足, 应长服枸杞、菊花平肝明目, 芝麻、桂圆滋阴补肾,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视力模糊、流泪者, 宜多食含钙、硒、锌等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如豆制品、动物肝、蛋、鱼、蘑菇、芦笋、胡萝卜等;伴高血压者, 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豆芽、海带、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绿豆等。

综上所述, 颈椎病是慢性病, 我们应注重自我预防, 注意保护头颈, 严防头颈肩受伤。要注意生活中的不良姿势, 防止慢性损伤。>50岁人群更应重视预防颈椎病, 注意颈肩保暖。本病虽经牵引、理疗等综合治疗效果明显, 但预防调理更为重要。

关键词:颈椎病,非手术治疗,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56-157.

[2]韦小丽.颈椎病的康复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20) :163.

白领如何预防和自我治疗颈椎病 篇2

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颈椎病可发生于中老年人, 也可发生于青年人, 现在却在27岁至40岁的白领身上集中发作, 其中女性白领人士尤为突出。

白领如何预防颈椎病发生?

1.坐姿正确:要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确, 使颈肩部放松, 保持最舒适自然的姿势。办公室工作者, 还应不时站起来走动, 活动一下颈肩部, 使颈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

2.活动颈部:应在工作1~2小时左右, 有目的地让头颈部向前后左右转动数次, 转动时应轻柔、缓慢, 以达到各个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 使得颈椎关节疲劳得到缓解。

3.抬头望远:当长时间近距离看物, 尤其是处于低头状态者, 既影响颈椎, 又易引起视力疲劳, 甚至诱发屈光不正。因此, 每当伏案过久后, 应抬头向远方眺望半分钟左右。这样既可消除疲劳感, 又有利于颈椎的保健。

4.睡眠方式:睡觉时不可俯着睡, 枕头不可以过高、过硬或过低。枕头中央应略凹进, 颈部应充分接触枕头并保持略后仰, 不要悬空。习惯侧卧位者, 应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 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对着头颈部吹冷风。

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 应该怎么自我治疗?

【第一招】颈部体操:缓解颈部症状, 就要常做颈部体操, 通常是指颈部的“前、后、左、右”4个动作, 即颈部前后屈曲运动、左右屈曲运动的功能锻炼。先是缓慢左右摆头, 然后再进行前后点头, 此时注意动作幅度要大, 点头时, 下巴最好抵到胸部的皮肤, 稍事停顿, 然后头尽量向后仰。这套动作每天做2-3次、每次1分钟即可, 不过做时一定要坐靠在沙发上, 尤其是有颈椎病的人, 小心晕倒。

【第二招】耸耸肩膀:锻炼肩胛骨也能锻炼到颈部功能, 因为肩部的肌肉大部分都与颈椎连接, 所以动动肩胛骨能起到松弛肩部肌肉、缓解颈椎压力的效果。将手臂贴紧身体, 做8个耸肩的动作, 再向前做绕肩动作8次, 向后做绕肩动作8次。

【第三招】用力摆臂:摆臂运动也是一个不错的缓解颈肩压力的方法。把手臂伸直, 整个手臂以肩部为圆心, 顺时针转动8次再逆时针旋转8次, 然后左右双臂轮换再进行一次, 每天坚持10分钟即可缓解肩颈压力。

【第四招】盐袋热敷:理疗的办法也不错, 已有颈椎病的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 用大粒盐袋、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照射等, 起到缓解病情和止痛的作用。特别介绍一种安全、方便、疗效好的理疗方法:将2-3斤大颗粒食盐装入棉布袋中, 用微波炉打热, 注意时间不要太长, 否则食盐会化掉。将热盐袋枕在颈下, 每天敷半个小时为宜。注意要防止烫伤, 加热后的温度最高不能超过手腕内侧皮肤可接受的温度。

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3

1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问题

早在本世纪初针灸治疗颈痛的远期疗效就备受争议, 在针灸的近期疗效得到初步认可后, 针灸的远期疗效问题就成为研究的首要问题。虽然国内学者通过临床研究得出结论, 认为针刺对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 但国际社会并没有普遍认可这一结论。Irnich D[3]等的研究认为针灸治疗慢性颈痛的短期疗效显著, 但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针灸的远期效应。

2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欠佳的原因分析

2.1 颈椎病颈痛的病机

颈痛在中医学上被归为“项痹”的范畴, 以正气亏虚为本, 风寒湿邪为标, 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在于颈部遭受风寒湿邪的入侵, 导致气血淤滞, 所谓“不通则痛”;本在于肝肾亏虚或正气不足, 故而精血亏虚, 不能濡养筋骨, 所谓“不荣则痛”。对痹症进行论述的古代典籍有《灵枢·五变》、《证治准绳》、《诸病源候论》、《济生方·痹》、《古今医鉴·痹痛》, 对于痹症的认识虽各执一词, 但也有想通之处, 即认为痹症是由于正气亏虚、外邪入侵、卫外不固导致经络不通、气血淤滞, 由此产生疼痛。

2.2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存在的不足

一是重经络轻脏腑:通过对针灸治疗颈痛的文献整理发现颈痛与五脏六腑也有比较紧密的关系, 但是, 统计维普数据库中颈椎病颈痛针灸治疗的选穴规律发现, 出现频率较高的五个穴位分别为风池、夹脊、后溪、大椎、大杼, 重点均在颈项部, 这种选穴方式以疏通颈项部气血为主, 忽视对机体进行整体的调节。古代针灸治疗颈痛除了常用的太阳经、少阳经及督脉外, 还有很多其他的脏腑穴位, 如心经合穴少海、心包经天池、肝背俞穴肝俞、脾经原穴太白、肺经络穴列缺、肾经井穴涌泉、大肠经合谷、胃经大迎, 以及任脉的承浆、天突等, 取穴思路很广, 现代临床应借鉴。二是重针轻灸: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文章比较少, 均以针刺为主, 电针次之,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临床治疗颈椎病颈痛目前还是针刺治疗为主流, 整体呈现出重针轻灸的趋势。

3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的增强对策探讨

本虚标实为颈椎病颈痛的病机, 而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法多关注于标实症, 忽略了本虚症, 因此只能产生近期疗效, 为了长期保持疗效, 必须从整体出发, 采取脏腑经络辩证相结合、针灸并重的治疗方法, 标本兼治, 方能取得理想疗效。

3.1 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

经络理论源自《皇帝内经》, 其说道:肾主骨生髓、诸痛疮疡, 皆属于心, 由此可知调补心肾对于治疗颈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痛由心生”, 即疼痛实质为一种心理生理活动, 但以心理为中心, 而心主血脉, 因此血脉不通或不荣, 皆会导致疼痛的产生。据《皇帝内经》记载:“邪在肾……肩背颈项痛, 时眩”、“肾热病者…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可见肾脏与颈痛直接相关。由此可见, 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 同时注重调补五脏, 尤其心、肾, 方可增强正气, 从根本上治疗颈椎病颈痛。

3.2 针灸并重

目前颈椎病颈痛治疗重针轻灸, 因此只能产生近期效应。早在古代文献《千金方》中就说明针不离灸、灸不离针的重要性: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 非良医也。可见, 要解决远期疗效问题, 就必须针灸结合, 而灸法更固本。《本草纲目》云:“艾叶苦辛、性温、熟热, 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阳……以之灸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将灸法治疗和艾叶治疗相结合, 称之为艾灸, 取脏腑背俞穴进行艾灸, 可散寒祛邪, 调脏温阳, 补虚固本, 同时通过现代研究发现, 艾灸能够缓解脊柱退变、抗炎免疫。因此针灸并重, 在针刺的基础上进行艾灸, 才能达到培元固本防止复发的远期疗效。

4 小结

综上所述, 明晰颈椎病颈痛病机, 即正气亏虚为本, 风寒外袭为标, 进而采取治标固本、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 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 调补心肾, 针灸并重, 才能解决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北京, 2010:3.

[2]陈佳红, 秦秀娣.颈椎病针灸治疗进展.上海针灸杂志, 2004, 23 (6) :38-41.

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的60 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组35 例, 男20 例, 女15 例;年龄最小22 岁, 最大45 岁, 平均年龄28.5 岁;病程最短1.5 个月, 最长8.5 个月, 平均 (2.2±1.1) 个月。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与观察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 具有可比性。所以的病例均符合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部伴周围部位的疼痛不适、头晕, 有明显的压痛点, X线或者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变, 椎间盘不稳。排除其他的诸如肩周炎、落枕等疾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指导。给予颈椎牵引及磁热治疗。患者取半卧位, 采取颏枕带牵引法, 重量为5~10 kg, 牵引30~60 min/次, 每天牵引1次/d。同时给予磁热治疗, 每天1次, 每次20 min。观察组患者除采用上述治疗外还进行颈椎操的训练。具体方法:①患者取坐位或者立位,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两臂自然下垂, 全身放松, 两眼平视, 均匀呼吸。每天3次。②双掌擦颈:十指交叉于后颈部, 左右来回摩擦100次。③左顾右盼:头先向左后向右转动, 幅度宜大, 以自觉酸胀为好, 30次。④前后点头:先前再后, 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 30次。⑤颈项争力:两手紧贴大腿两侧, 两腿不动, 头转向右侧时, 上身转向左侧, 头转向左侧时, 上身转向右侧, 各10次。

1.3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肌力恢复正常, 颈部及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能够正常参加社会活动;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颈部及肩背部的疼痛减轻, 颈部及肢体活动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过度活动、外伤、不正确的颈部体位姿势 (如长期低头) , 颈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 造成椎间盘压力分布不均匀, 周围纤维环纤维排列紊乱、断裂、椎间张力下降、引起椎体松动不稳[4]。颈部康复操通过颈部各个方向的放松运动, 可以使患者头颈部肌肉群明显放松, 增大椎间隙[5], 同时促进颈部的血液循环, 加速组织修复, 减轻水肿。缓解肌肉痉挛增强颈部肌肉的弹性和力量, 改善了局部高应力的力学状态, 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及不适症状, 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 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减少了颈肩部疼痛。通过护理干预及康复体操, 不仅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了该疾病的复发率。许成君等[6]。调查结果显示, 55%的颈椎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 41.67%的患者伴有焦虑症状, 患者心理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 认知功能受损, 对疾病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 信心不足, 对躯体不适的感受强烈, 致使生命质量受到影响, 通过此康复操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由于颈椎病常反复发作, 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 造成心理或社会适应能力障碍, 从而影响个人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主旨, 因此对颈椎病患者疗效及生命质量状况进行研究很有必要的[7]。护理人员通过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康复处方及颈椎操的训练后, 患者颈肩部疼痛明前好转, 提高了治愈率, 患者复发的情况明前减少且生命质量明显提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纪经和.颈椎病易患群体的相关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9, 7 (12) :72-73.

[2]张东君, 屈传强, 郭洪志.青年与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变特征对比[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1) :2134-2135.

[3]胡芝英, 方厚国, 顾磊.关注“对颈椎有利的日常生活细节与功能训练”对颈椎病复发率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0, 9 (16) :4-6.

[4]郑晓峰, 刚敬平, 孔庆轩.颈型颈椎病的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 2005, 21 (9) :672-673.

[5]岳红.颈椎康复操对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 2009, 44 (9) .666-666.

[6]许成君, 王相立, 范学龄.颈椎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26 (15) :4.

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模式,颈椎病,依从性,复发率

颈椎病为现实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不断向低龄化发展[1、2]。虽然目前中医和西医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但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若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 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治疗效果。全面健康教育干预模式作为一种新形式, 改变了目前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月-2014年3月来丽水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颈椎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 其中男性86例, 女性64例, 年龄20~71岁, 病程1个月~11年, 并发有严重心、肝、肾类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按照随机分配与自愿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与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针灸、牵引、按摩等方式对两组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 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多样化的全面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而B组仅给以常规性的护理措施。全面健康教育干预模式:⑴治疗前教育。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了解各患者对颈椎病的认知程度, 耐心细致的为其讲解有关该病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治疗患者发放教育处方, 含治疗方法、日常生活行为习惯、预防与保健指导等内容, 促使患者充分认识颈椎病的基本知识与特点, 积极有效配合治疗。⑵治疗期间的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教育目标及时有效的评估治疗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情况。针对各患者自身特点, 为其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细心为其进行健康指导, 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与此同时, 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如督促患者练习颈项强直、翘首望月、左顾右盼等动作。为提高锻炼效果, 护理人员还可根据患者自身条件, 有针对性的制定有关锻炼方案并给予患者一定的指导。⑶治疗后教育。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颈椎病完全康复仍需1~2个月的时间, 叮嘱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坚持进行功能锻炼。此外还应注意做好皮损等并发症的预防工作[3]。告知患者出院后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内通过电话或上门回访的形式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指导。

1.2.2 治疗效果评价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若患者治疗后所出现的颈椎病症状完全消失, 则认为治疗显著有效。若有部分症状消失或减弱, 则认为治疗有效;若各症状没有减弱或加重, 则认为治疗无效。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若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心态积极接受完整治疗, 则其依从性好, 否则为差。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以上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统计结果在P<0.01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A、B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 以治疗后达显著有效和有效的患者占该组总患者的比例表示总有效率。其中经全面健康教育的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 高于B组的8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A组有88.0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B组仅为70.67%, A组好于B组, 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2.3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比较, A组仅有6例患者治疗后复发, 复发率仅为8.00%, 远远低于B组的57.33%, 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4。

3 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普及, 人群期望寿命也得以显著增长, 人们越来越加深了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然而尽管临床现已出现颈椎病的多种治疗方法[4,5,6], 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仍不高。

相比于一般性的护理模式, 全程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是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一种新形式。该模式将患者治疗时的康复和治疗后的康复工作作为一个整体, 将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看作是院内康复的延续, 可保证患者得到全面整体的治疗, 保证治疗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贯穿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为深入探讨全面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在颈椎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后复发率方面的效果, 从2012年1月-2014年3月来院接受治疗的颈椎病患者中随机抽取了150例进行分组对比。比较结果显示, 接受多样化的全面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患者治疗总治疗有效率高达94.67%, 远高于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常规性护理的86.67%。可见, 在全面健康教育干预模式下, 护理人员通过为患者反复细致的进行教育, 可使患者正确有效的认识颈椎病的治疗, 可对治疗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能自发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保持正确的体位姿势, 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通过电话随访或上门回访, 以及有效的监督教育, 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如本文中抽取的接受多样化的全面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患者中有88.00%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从治疗后的复发率来看, 该模式还能大大降低患者患病的复发比例, 如本文中患者的复发比率仅为8.00%。可见, 相比于常规性的护理措施, 对颈椎病患者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 减少复发的发生比例。故应加强做好对颈椎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 培养其健康素养等[7,8]。

参考文献

[1]张纳新.颈部康复操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 (1) :68-69.

[2]Tracy, J.A., Bartleson, J.D.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The neurologist, 2010, 16 (3) :176-187.

[3]莫永兰.舒适护理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期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18-19.

[4]李艳敏, 韩华, 孙晓冬.舒筋通络颗粒治疗颈椎病172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8) :278-281.

[5]刘福水, 张义, 钟鼎文, 等.针刀与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9 (6) :1622-1625.

[6]Kadaňka, Z., Bednaík, J., Novotn, O., et al.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onservative versus surgical treatment after 10 years[J].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1, 20 (9) :1533-1538.

[7]杨文洪, 张曙云, 卓凤坚, 等.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3, 3 (056) :401-402.

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6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化, 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体力劳动相应减轻, 目前颈椎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之一, 而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其中, 神经根型颈椎病 (CSR) 是颈椎病常见类型, 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 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 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 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往治疗以物理治疗和颈椎牵引治疗为主, 近年来我们采用针灸及物理疗法综合治疗多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3月-2008年1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96例, 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将96例患者分为针灸及物理疗法综合治疗组和单纯物理疗法组。其中, 综合疗法治疗组患者为50例,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6~63岁, 平均 (42.37±9.65) 岁, 病程2~38d, 平均 (12.68±5.31) d;对照组患者46例, 其中男25例, 女21例, 年龄28~65岁, 平均 (44.38±10.16) 岁, 病程3~26d, 平均 (13.64±5.31)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 (1992年) 制定[1]。一般原则: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 可以确诊;②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 应注意除外其他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③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 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 不应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除上述原则外应: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 (麻木、疼痛) , 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区域相一致;②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 (诊断明确者可不做此试验) ;⑤除外颈椎外病变 (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 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3 方法

1.3.1 针灸治疗穴位:

天柱、大椎、后溪、肩中俞、天宗、绝骨、颈夹脊、阿是穴;随病配穴:风池、曲池、外关;留针20min, 针用平补平泻法。

1.3.2 微波和中频治疗:

微波治疗采用多功能治疗仪, 以患者大椎穴为中心微温或温加热量, 照射20min/次, 中频治疗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 将电极衬垫放置于颈后, 另一电极置于患肢, 1次/d, 20min/次, 10次为1个疗程。

1.3.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颈肩上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颈部活动自如, 参加正常工作为痊愈;颈肩痛及其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 颈部和上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仅在天气变化时有轻微症状为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痛或头晕头痛、上肢麻木感等症状减轻, 改善, 但仍有颈酸无力感等遗留功能障碍为有效;症状体征无变化为无效。疼痛程度计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1.4 统计方法

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l3.0分析,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总疗效的分析结果

见表1, 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检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计分均有显著性下降 (P<0.05) , 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对疼痛有显著效果。两组治疗后比较, 疼痛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治疗组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颈椎病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及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 及其继发改变, 致使骨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CSR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但现已有年轻化趋势, 病程缓慢而长, 外感风寒, 颈部外伤或长期伏案是其外因,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常是其内因, 本研究治疗组先进行针灸, 然后加用微波和中频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后颈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所通过;侧颈部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所通过。大椎是督脉穴, 为诸阳之会,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能激发诸阳经经气, 通经活络。后溪、天柱分别属手足太阳经, 天柱为局部取穴, 位于斜方肌起始部, 其下有头半棘肌、第3颈神经后支, 针之能缓解颈部挛痛;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与督脉相通, 绝骨穴属足少阳胆经, 是足三阳络, 为髓之会穴。故取绝骨、后溪穴以达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之效。肩中俞表层为斜方肌, 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对下颈段的疼痛又很好的缓解作用。天宗属于局部取穴针感放射至前臂可治上肢及手指麻木者。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外关乃手少阳阳维之会、三焦经络穴, 两穴合用可起到联络气血、益气活血保持局部血液循环, 进一步增强活血通络止痛功效[4]。微波和中频可影响神经的兴奋性,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其温热效应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营养, 促进组织修复等, 加速炎症渗出物和水肿吸收, 引起肌肉收缩, 增加肌力, 改善组织营养代谢作用, 由于微波和中频能透入组织内部, 作用比较均匀, 对神经的炎症控制突出, 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提高组织再生能力,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5]。针灸形态学认为, 穴位有丰富的神经未梢和毛细血管是神经化学未梢或生物学的制动点, 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穴位比非穴位能更好的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通过本观察发现, 在CSR的治疗上, 针刺加物理治疗对治疗CSR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且在治疗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综上所述, 针灸结合物理疗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宇, 陈琅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3) :472-47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4]冯庆奎.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6例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 2009, 24 (9) :2269-2270.

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7

关键词:颈椎病,椎动脉型,环枕筋膜,病位诊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4月至2007年7月我们收治94例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病人, 男38例, 女56例, 男女比例为1/2.75, 年龄25~68岁, 其中≤40者44例, 40岁以上者50例, 平均年龄43.5岁。病程最短8d, 最长5年, 平均9个月。病史有长期低头作业史者34例, 习惯性落枕史者12例, 无明显诱因者23例。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94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伴头枕部及项背部僵痛麻者76例, 56例眩晕与颈部活动有关, 伴颈神经受压症状者26例。其他伴随症状有耳鸣、重听15例, 多汗、心慌、胸闷16例, 视力下降、黑朦9例, 恶心呕吐12例, 眼眶痛7例, 猝倒史4例, 面部麻木, 味觉减退, 吞咽困难3例, 枕项线部、肩颈部扪及筋结、条索样痛性反应物者82例, 旋颈征阳性25例,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10例。

1.3 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功能位片+开口位X线片, 伴臂丛神经压迫症状者摄双斜位X线片。X线片阳性表现为:侧位片上环枕间隙前宽后窄, 其后间隙≤8mm或过屈位片上≤12mm或过伸位≤4mm者累计82例, 环枢关节紊乱者62例, 锥体增生38例, 椎间隙变窄24例, 项韧带钙化22例, 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72例, 骨桥形成2例, 棘突偏歪60例, 双突影34例, 双椎影25例。经颅多普勒检查阳性者83例。

1.4 排除病例

本组病例除外耳源性, 眼源性, 高、低血压, 低血糖, 高血脂, 梅尼埃病, 颅内占位, 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刀治疗

体位:患者俯卧位, 令其下颌与床头边缘平齐, 胸部垫枕, 使头部尽量下垂。定点:枢椎棘突、枕骨下项线下枕骨大孔后缘骨面的稍上方处寻硬结条索状物压痛处。部位:常规备皮及皮肤消毒以后, 于定点处行针刀松解术, 在枢椎棘突进刀时, 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 针刀体与。项部皮肤垂直刺入, 达到棘突上缘后调转刀口线90。, 切开棘间韧带2~3刀;在枕骨大孔边缘的骨面上的硬结压痛处行针刀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 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下, 向尾部倾斜针刀体, 几与皮面平行刺入枕骨骨面, 即达到枕骨骨面。然后调转刀口线90。, 进行横排切开剥离3~5刀再做横向剥离。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刀。术后切口以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压迫止血。每周做1次, 为1个疗程, 视情况1周后进行下1次治疗。

1.5.2 手法治疗

针刀术后仍让患者俯卧治疗床上, 令其下颌和床头边缘齐平。让助手双前臂压住患者背部, 双手挽住患者肩部, 医生将床头边缘垫上薄枕, 并使患者稍抬头, 下颌勾住床边缘的薄枕处, 医生左手托扶患者下颌右手放于患者后脑勺处, 向患者头顶偏下方向下压后脑勺和助手形成以颈后部位的对抗牵引。医生牢牢托住患者下颌, 不使下移, 从医生右手下压牵引起, (1~2) min后, 右手突然加大用力, 弹压后脑勺1~2次。然后按摩揉搓放松颈部软组织;让患者坐起, 点按风池、风俯、哑门、天鼎、缺盆、肩井、肩俞, 天宗、曲池、内外关、合谷等穴位;弹拨枕颈部、颈肩部痉挛, 挛缩, 变硬的肌筋膜组织;根据X线片针对环枢关节、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微小移位情况进行颈部整复扳法。患者取仰卧位, 去枕, 术者站立于患者的床头侧, 一手托其下颌, 一手托其项枕部, 助手拉压住患者双肩, 进行对抗牵引约1min后术者突然加大力向左或右旋转扳动。如果环枕、环枢关节同时有轻微的位移, 则于患者乳突和下颌角之间触及环椎横突, 以环椎的横突为接触点, 用食指推、顶、压环椎横突, 矫正向左或右的侧移和向前或后的旋转, 如果是伴有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轻微位移则托扶枕项部的手拔伸牵引旋转扳颈过程中, 其食指钩住偏歪的棘突向对侧牵拉矫正之。手法隔天治疗1次, 3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结合临床制定如下:治愈:眩晕及项枕部顽固性痛麻等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眩晕及项枕部顽固性痛麻等症状明显减轻, 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随访期间, 偶有加重, 治疗后减轻;无效:眩晕及项枕部顽固性痛麻等症状无改善或稍减轻, 随访期间, 眩晕及项枕部顽固性痛麻等症状时有发生, 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2 治疗结果

94例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患者治愈76例 (占80.85%) , 好转16例 (占17.02%) , 无效2例 (占2.13%) 总有效率97.87%。疗程最短者为1次治疗后诸症即刻消失, 疗程最长者4个疗程, 有2例无效, 其中1例伴有椎间隙狭窄超过正常间隙的1/2以上, 手法治疗后2h之内有效, 过后仍同前;另一个伴C3~4~5~6发生严重骨桥形成者, 不能行中下颈段旋转扳法者, 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是属于颈椎病中的一种类型,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和交感神经刺激两种学说, 认为由于颈部退变、颈椎失稳、伏案过度劳累、外伤等造成椎动脉受压, 迂曲、牵引或外在的异常刺激如通过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颈神经周围的交感神经、颈部韧带和关节囊压迫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椎动脉的痉挛而导致一过性脑血流障碍。随着对椎动脉性颈椎病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强调颈部软组织病变对本病的重要性, 如有专家认为[1]颈项部软组织紧张可引起丘脑下部机能异常, 此种异常刺激下行至眼部运动系及脊髓反射系, 由于平衡失调而引起眩晕症状。再有人通过对183例颈性眩晕症病人引起眩晕的病变部位的分析后认为[2]仅1/4的病人的颈性眩晕症与颈椎的骨关节病变引起的椎动脉变化有关, 3/4的颈性眩晕症是由上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其产生机理与眼视力障碍、屈光不正等引起的眩晕机制类似, 并不是通过椎动脉因素引起, 而是由于上颈部软组织中的感受器的部分传入纤维和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丘脑等有关眩晕中枢相连通, 因而上颈部软组织病变, 其无菌性炎症的化学、组织内压变化, 通过脊神经后支的传入就可以引起这些中枢的兴奋, 产生眩晕, 对这些病人, 在上颈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以手法治疗后, 大多立即获得眩晕消失之感。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常见于中老年人, 本组资料中年龄在40岁以上者50例占53.19%, 年龄≤40岁者44例占46.81%, 说明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的发病呈低龄化趋势, 符合环枕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颈型眩晕好发于40岁以下[2], 同时引证了环枕筋膜等颈项后部软组织病变等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关系的密切性。

有资料表明[3]100%的颈性眩晕患者伴有颈项板滞感, 77.28%伴有颈痛。临床查体时发现环枕筋膜,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紧张痉挛, 并可扪及痛性筋结和条索状物。针刀对机化、疤痕、粘连或挛缩的肌肉或韧带的松解、剥离、切割, 放松紧张或痉挛的软组织, 消除无菌性炎症, 解除肌内高压, 改善局部微循环, 促进代谢, 恢复其理化平衡关系, 从而环枕筋膜处的无菌性炎症消失和肌内高压得以解除, 使局部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受到异常刺激, 眩晕中枢兴奋性减低或消失部分病人顿觉头清眼亮, 眩晕消失。

颈部软组织的病变如肌肉痉挛僵硬可使颈椎正常应力发生改变, 而导致颈椎失稳[4]。点穴按摩可疏通经络;弹拨手法能疏筋解痉, 缓解肌紧张痉挛;颈项后部牵伸有助于环枕筋膜等颈后软组织的放松, 使挛缩变硬组织的弹性恢复, 拉大环枕后间隙;旋转扳颈正骨可纠正锥体关节紊乱, 恢复环枕、环枢、小关节正常位置, 达到骨合缝, 从而缓解颈椎各关节对椎动脉及周围神经的影响, 消除对椎动脉丛, 交感神经干和节、窦椎神经的压迫与刺激, 达到“骨正筋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文才.颈椎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154.

[2]柳登顺, 赵利连, 张吉林, 等.实用颈腰痛诊疗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95~198.

[3]连宝领, 严陶, 沈国权, 等.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作用研究[J].按摩与导引, 2001, 17 (1) :7.

上一篇:塑料排水板施工技术下一篇: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