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10篇)
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整脊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整脊推拿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复发率及治疗前后JOA评分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2.0%,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且治疗组患者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结论:整脊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 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改善颈椎活动功能, 降低复发风险,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灸,整脊推拿,脊髓型颈椎病
笔者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0例, 采用整脊推拿联合针灸治疗, 并与单纯整脊推拿治疗相比,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复发率及治疗前后JOA评分等,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0例, 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 (1993年) 临床诊断标准[1], 并排除因其它原因导致脊髓压迫及合并严重精神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 女性43例, 平均年龄 (54.7±6.0) 岁, 平均病程 (1.2±0.3) 年;治疗组患者中男性34例, 女性41例, 平均年龄 (55.0±6.2) 岁, 平均病程 (1.4±0.3)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整脊推拿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即针刺颈夹脊穴、百会及风池穴, 艾条灼烧大椎穴及手足三里, 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4年) [2]拟定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判定内容包括各型病症、肌力及颈部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2.0%,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9.3%、9.3%, 治疗组患者临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且治疗组患者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颈椎病类型之一, 患者主要表现为颈椎脊髓损伤症状。临床研究显示[3,4],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脊髓受压及交感神经亢奋诱发的局部血管痉挛密切相关。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血管痉挛导致脊髓缺血损伤, 进而引起部分肢体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祖国医学认为脊髓型颈椎病属“痹症”范畴, 病机为气虚肾亏, 脉阻血瘀, 筋络失养。整脊推拿手法作为中医经典颈椎病治疗手段之一, 一方面可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痉挛, 促进病变局部血液循环及代谢[5,6], 另一方面对于突出颈椎间盘具有一定的回缩作用[7], 从而减轻脊髓神经压迫症状, 还可以加强颈椎肌肉力量, 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针灸疗法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治疗, 取穴包括夹脊穴、百会、风池穴、大椎穴及手足三里等穴位, 其中针刺夹脊穴、百会及风池穴具有促进脏腑气血流通、活血化瘀之功效。研究显示[8,9], 针刺夹脊穴可刺激脊神经前后支, 拮抗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针刺大椎穴及手足三里则作用于患者筋脉失养, 气血不足[10], 具有养血通脉、健脾益气之功效。本研究表明, 整脊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 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改善颈椎活动功能及颈椎椎体的稳定性, 降低复发风险,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宇, 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8) :472-4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3]刘永恒, 张明友, 周其璋.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2) :120-121.
[4]刘宝铭, 杜津莉.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湿敷治疗早、中期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7 (4) :245-246.
[5]赵凯.推拿配合刺五加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5) :910-911.
[6]侯晓桦.牵引按摩和超短波综合治疗痉颈椎间盘突出症52例[J].陕西中医, 2003, 24 (3) :256.
[7]林基华.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9例[J].山东中医杂志, 2002, 21 (7) :412.
[8]李同军.夹脊电针配合脑神经生长素注射液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7例[J].按摩与导引, 2003, 19 (1) :20.
[9]付昌马, 陈惠德, 汤健, 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测量指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学会颈脊髓功能评分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42) :72.
[10]黄锦军.手法为主配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 2008, 20 (2) :27-28.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5例分析 篇2
1999年5月~2007年2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45例,男38例,女7例;年龄33~68岁,平均52.4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3.3年。病变部位:C5~6节段3例,C4~5节段25例,C5~6节段31例,C6~7节段6例,合计65个节段,其中单节段28例,双节段14例,三节段3例。
本组病人的主要症状:躯干部双下肢和(或)双上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经常无故跌倒,动作笨拙,足底踩棉感,躯干束带感,不全瘫,大小便障碍如便秘、尿失禁或尿滴沥,少数病人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和眼花等症状。
主要体征:①肢体感觉麻木, 躯干有感觉障碍平面存在。26例病人的感觉障碍平面与病变阶段不一致,比MRI显示的病变阶段低2~11个阶段。②肌张力升高,肌力不同程度下降,有肌肉萎缩,这种改变以下肢为主或下肢重于上肢。③浅反射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或减弱,腱反射亢进或减弱。④巴宾斯基征和霍夫曼征多为阳性,髌、踝振挛部分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常规进行X线和MRI检查。X线投照位置为正侧双斜位,13例加照过屈和过伸位片。X线片显示出颈椎曲度变直、反曲或呈现S型,病变节段椎间盘高度下降,椎体前后缘、关节突和钩椎关节增生,12例病人椎间孔狭窄,4例病变节段合并有病变节段退变性滑脱,过屈和过伸位片明显,尤其是过伸位片,滑脱距离为1~2mm。MRI主要进行矢状位和横断面扫描。MRI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脊髓损伤的程度。大多数病例MRI均显示退变间盘变薄,信号降低且不均匀,与椎体相比,正常椎间盘呈现长T1与长T2信号,含水量减少后T1与T2信号均变低,髓核向后突出,将后纵韧带顶起压迫脊髓。增生骨刺较大者亦对脊髓造成压迫。在矢状位T2WI上突出的髓核呈高信号,骨刺为低信号,如髓核突出部分与盘内部分相连,则显示为连续一体的形态。如果已经断裂,则显示为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外形。脊髓受压处在T2WI多表现为压迹和局部水肿,呈高信号,脑脊液信号中断。后纵韧带在T2WI上为连续的较低信号,受压处向后突出,无斷裂。椎管内静脉丛因为回流受阻,血流呈现出高信号线状影,而在正常情况下因为血流的流空效应而呈无信号的黑色。脊髓受压较轻时可以无信号的改变,稍重时有水肿改变,如信号变高,脊髓增粗,曲度改变,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脊髓变性的直接征象,如软化灶囊变和萎缩。
手术适应证:有明确的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无出血性疾患和其他器官系统严重疾病,或虽有但可以纠正者,无精神疾患,能够配合检查和治疗者。
治疗方法:在就诊过程中,45例病人进行过理疗、按摩、牵引、颈椎制动和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在治疗初期症状多有缓解,随时间延长,疗效变差,症状复发甚至加重或者出现新的症状。术前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常规进行颈部MRI和X线检查,病人进行气管推移训练和颈椎过屈练习以耐受手术。麻醉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切口为平环状软骨右侧颈前横切口,依据病变节段进行上下调整。术中采用C型臂X光机进行透视定位。手术采用环锯法切除病变间盘或进行椎体次全切除[1],钻孔时要注意环钻必须与所在阶段垂直,避免出现一侧骨质已经钻透,另一侧未透,再钻时可能损伤脊髓。均取右侧髂骨植骨,其中14例利用植骨块与骨洞的嵌插固定;其余病例在嵌插固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变节段采用不同长度钛板固定。术中仔细止血,减少术后出血。手术过程中术者和麻醉师多次询问病人的感觉,以便及时发现手术是否引起神经和脊髓损伤的加重,或者引起新的损伤如喉返神经损伤。
术后情况:术后颈椎围领固定3个月,以利于植骨块愈合。术后颈部切口无感染,无症状加重,3例病人出现取骨切口感染,经过换药和清创后愈合。24例在术后第1天自觉四肢麻木感减轻,肌力恢复。查体发现体征明显优于术前,感觉障碍平面下降,肌力恢复Ⅰ~Ⅲ级不等。病理反射转为阴性,其他病人在术后3~45天内开始恢复,逐渐好转。在本组病例中,恢复早且快的是病程较短的病人。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X线片显示,植骨块位置良好,无移位和塌陷,已和周围骨质愈合。
随访6个月~3年,平均14.3个月。在随访期内病人症状都有进一步好转,部分病人残留有较轻的局部症状,如颈肩部酸痛、活动受限等,但仍可以从事手术前的工作和正常生活。多数病人由于担心病变的复发和发展,减少或停止了手术前的一些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少数病人恢复以前的工作和生活。
讨 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如果任其发展,可以导致严重的残疾。我们认为,根据病史、查体和影象学检查,可以排除其他一些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基本明确诊断并确定分型和脊髓损伤的部位,包括有无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一旦明确存在脊髓损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解除脊髓的压迫,最大程度地保留脊髓的功能。术中按照手术的操作要求操作,应小心轻柔,避免对脊髓的误损伤,造成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在植骨时应当保持植骨块与骨洞壁有适当的压力,使二者间紧密接触,可以减少骨块移位和骨不连的几率,术后要固定足够长的时间,以利于骨块的愈合。术后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及早发现喉水肿、切口内血肿、脊髓损伤加重、声音嘶哑、切口感染等近期并发症。供骨区的感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总之,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效、安全,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较少[2]。利用微创技术可以将手术损伤减到最小[3]。尽管如此,术前也要作好各种准备提高手术的效果,防止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主编.实用骨科学.第2版.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109.
2 王岩,白一冰,肖嵩华,等.颈椎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4,9:538-542.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25例,女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54岁,平均46岁。自体骨置入融合6例,人工椎间盘(Cage)加植骨置入20例,其中1例同时置入2个Cage,另1例同时又行颈椎后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所有患者均为慢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病程1~2年,平均1.5年。所有病例起病后均出现颈部酸胀不适感,上肢及手指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有踩棉花感。查体以颈髓受压表现为主,四肢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瘫痪,肢体存在感觉及运动障碍,腱反射亢进,双侧Foffmann’s sign(++),Babinki’s sign(++)。
1.2 手术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做颈右前斜形或横形切口,按颈前外侧入路显露椎体前方,用C型臂X线透视定位,上下相临椎体上螺钉适当撑开椎间隙,切除病变节段椎间盘,显露硬脊膜和致压物,仔细分离致压物,用小号枪式咬骨钳将其咬除,彻底解除脊髓压迫,上下椎体终板开骨槽,根据所测椎体间高度取合适骨块大小15mm×10mm×8mm,将修整合适的髂骨块植人颈椎开槽减压区内。而置入Cage时简单顺利,适当撑开病变椎间隙后,仅咬除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不用开骨槽,用置入器直接置入已置入骨的Cage,Cage有钛的、碳素的和高分子的,其中间是空的置入松质骨以便与上下椎体融合,其上下面有防滑脱的齿。术后常规静滴抗生素,地塞米松10mg和20%甘露醇250mL每天1次,静滴3~5天,切口拆线后用颈托保护2~3个月。
1.3 疗效评定
优:指术后踩棉花感消失,病理反射减弱,感觉恢复,四肢肌力恢复5级,颈椎曲度正常及稳定性好;良:指踩棉花感消失,病理反射减弱,感觉恢复少,四肢肌力恢复3~4级,颈椎曲度不正常及稳定性差;差:指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
2 结果
术后3、6、12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线平片复查,本组26例术后2~3月均开始行功能锻炼,3~36个月后随访愈合,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喉上、喉返神经、气管及食道损伤。单纯自体骨置入融合6例颈椎的稳定性及曲度略差,人工椎间盘(Cage)加植骨置入20例明显改善,颈椎曲度正常及稳定性好,尤其高分子Cage置入的效果更理想。
3 讨论
颈椎退行性变引起脊髓的外在压迫和/或血供减少产生脊髓功能障碍称为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1]。CSM是55岁以上脊髓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类型,CSM的基本原因是脊柱退行变。其发病始于脊髓的外在因素,累及脊髓周围的骨与软组织,引起脊髓功能障碍。早期病变为退行性变,反应性骨质增生加大椎体在椎间盘水平的矢状径线。所形成的软骨骨赘向后突入椎管,减少脊髓的有效空间和血供。椎间隙狭窄又导致Luschka关节重叠,椎间关节骨关节病。来自Luschka关节和椎间关节的骨赘进一步减小椎管和神经孔的径线。黄韧带失去弹性、增厚、突入椎管是脊髓侧后方的重要压迫因素,成为后路减压术重要的病理依据。临床表现CSM病人可有颈痛、步行困难、不稳、上肢痛、麻木、感觉异常、软弱无力,常合并神经根压迫症。膀胱功能障碍不常见。可并发腰椎管狭窄症。物理检查可发现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但脊髓病变尾侧相应上肢水平也可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改变。Hoffmann征为反向桡反射,即弹拨中指末节指骨掌面,同侧拇指示指指间关节屈曲。颈椎后伸可增加Hoffmann征的敏感性。在诱发肱桡肌反射时显示反向桡反射是CSM的特征体征。痛温觉、轻触觉可有改变,位置觉和震颤觉属更特异表现。上肢受累可为单侧,下肢受累多为双侧。在异常反射出现之前常有精细动作障碍及步行不稳,可有轮替性动作障碍,即缓慢或不协调的迅速交替运动,步行困难。脊髓病变按神经定位征诊断困难,需结合影像学分析。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病史研究发现,89%的患者呈发展或恶化倾向;对手术的远期疗效的观察表明,起病后6~12个月之内是最佳手术时机。对脊髓型颈椎病一经明确诊断,即应考虑早期实施手术。因为早期手术有利于感觉及肌力恢复得尽可能多一些。本组26例均在发病后1年内手术。
3.2 手术方案选择
颈椎病手术入路选择。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或重建椎间隙高度并获得正常生理曲度和与脊髓相适应的椎管容量和形态,尽量恢复脊髓残留功能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或恶化是手术治疗的目的[2]。前入路手术的优点是:(1)符合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点;(2)直接清除致压物,并可于椎间隙植骨融合或置入人工材料;(3)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少。但必须强调颈椎前路手术基本原则:(1)手术前必须完善各项检查,包括患者全身情况和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评估等。(2)减压的基本原则应是以最安全、最小损伤切除致压物,使脊髓和神经根获得减压。(3)减压的最有效办法是直接减压,即哪里有压迫就应该在哪里切除致压物减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致压物多来自椎管前方脊髓腹侧的椎体后缘上下方的骨赘或变性破裂的椎间盘组织,只有通过前路才能直接切除减压。(4)重视植骨融合,任何坚强的内固定都不能替代植骨,只有骨性融合才能达到坚强的力学稳定。(5)符合生物力学原则。(6)出血少不用输血。病变超过两个节段且伴椎管狭窄者需要前、后入路同时手术,出血多需要输同型血800~1 200mL。手术切口的选择:颈前右侧[3]。手术效果:本组26例中,24例为1个节段,1例为2个节段,1例为3个节段,均施行了前入路手术,6例单纯自体骨置入融合,20例均Cage置入髂骨植骨,1例两枚Cage置入髂骨植骨。1例病变为3个节段,施行了前、后入路同时手术。随访3~36个月,术前踩棉花感消失,四肢感觉恢复近正常、肌力恢复为5级。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
摘要: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掌握人工椎间盘或椎间融合器(Cage)的应用。方法:系统回顾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26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6例单纯植骨融合,19例置入Cage加植骨,1例有三节严重椎管狭窄者,同时施行前、后路颈椎手术,分析了不同手术方法的利弊。结果:在26例中,20例优,6例良。术后未发生感染、不愈合、颈椎僵硬及四肢瘫痪。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部分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需要行后路减压术。尤其颈椎前路Cage置入加植骨术,操作简单、风险小、失血少。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植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81.
[2]贾连顺.颈椎病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案选择[J].中国脊髓杂志,2007,17(2):90-91.
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篇4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后路减压 单开门 Odom’s法
脊髓型颈椎病较常见,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该术式是在80年代前后开展的一项技术,既可扩大椎管矢状径达到减压目的。又不过多破坏颈椎稳定性,手术操作简单、减压彻底、视野开阔、获得较好疗效。是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理想的治疗方法[1]。2008年5月~2011年9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手术经过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39~72岁,平均50.5岁。大多数是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病程8周~14年。13例有头颈部外伤史。大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为起病后出现颈部不适,活动不便,有僵直感。查体以脊髓受压为主,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大、小便异常等不全瘫痪。多数病例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前凸均减小或消失。受累椎间隙均有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受累节段以C5~C6为主,其次为C6~C7;C3~C4。11例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8例存在后纵韧带骨化。均行颈椎MRI检查。在MRI上可直接观察到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黄韧带肥厚和骨赘形成及颈髓受压和受损的程度。
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局麻,颈部前屈20°~30°角,常规消毒,取后正中切口,从C2或C3~C6或C7切开皮肤、皮下及项韧带,骨膜下剥离棘突两侧软组织至两侧小关节突外。完全显露棘突及椎板,在小关节突内侧,纵行咬除椎板,以左或右侧为轴,将C3~C6或C7椎板向左或右侧翻开,使开门角度达到60°角,缝合相应左或右侧关节囊附近软组织与棘突固定,扩大椎管,解除束带状硬膜压迫,见硬膜搏动良好。
疗效评定标准[2]:①优:无颈椎病相关主诉,能完成日常工作;②良:有间歇性不适但对工作无明显影响;③可:自觉症状有改善,但日常生活仍受限;④差:与术前相比无改善甚至加重。
结 果
27例患者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2个月。结果:优7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1%。
讨 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经椎管狭窄,使颈髓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的,根据颈髓受损的部位,程度及临床表现可将脊髓型颈椎病分为中央型、椎体束型、横贯型3种类型。其诊断标准:①X线片显示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②CT或MRI证实脊髓受压;③应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椎管内肿物等疾病[3]。
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可以祛除压迫因素,改善脊髓供血状况,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根本。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属间接减压,通过椎板成形扩大椎管前后径和椎管的有效容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通过减压后的弓弦作用使脊髓从前方受压结构后移,实现减压并减少脊柱轴向的张力。改善脊髓的微循环灌注。其原理是利用颈椎生理前凸与脊髓形成的“弓弦原理”[4]。当后路减压后脊髓向着张力小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开前方的压迫,实现减压。因此后路手术必须做到多节段,即从C2或C3到C7或T1,才能做到充分减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①检查示颈椎间盘退变明显,突出伴椎管狭窄,病变范围≥3个节段的;②颈髓前后受压,呈蜂腰状或串珠状改变的;③黄韧带肥厚或钙化以后方压迫为主的;④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⑤心肺等功能无明显异常,能耐受手术的。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体位为前屈20°~30°角,由于颈椎前屈30°角时神经根及黄韧带的相对固定作用,脊髓向两侧拉长、变细并紧贴于椎管前壁,使其内后侧间隙增大,可减少后路手术脊髓和硬膜损伤的可能性。本组27例中,术后症状缓解,未出现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及再“关门”现象。
评价和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手术疗效有许多困难,涉及到众多因素[5]。从随访结果分析,病程短、术前MRI显示颈髓受压、受损程度轻,术后效果好。病程长、多阶段受累、颈髓明显萎缩变性,术后效果差。本组Odom’s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可的3例中,病程10年以上2例,4个节段以上压迫颈髓2例;差2例中,病程10年以上2例,2例均有MRI上颈髓变性改变。
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神经症状较重侧做为开门侧,门轴侧操作轻柔,以防其折断;②伴有根性症状时切除相应节段上关节突内缘,尽量扩大神经根管,解除神经根压迫。轴侧外层椎板要切除足够宽度,防止打开椎板时外层椎板顶端成支点,造成内层椎板骨折;③开门范围应超过压迫节段以上或以下一节段,防止减压后颈髓锐性膨隆而出现新的压迹;④手术保留C2后部结构是必要的和基本的,C2椎体和后柱结构最大,有利于进入特殊形式的椎管扩大术,扩大范围可达15~23mm,在不损伤椎板外展棘及附着肌肉的基础上可以使脊髓充分减压。
综上所述,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擴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的解除脊髓的压迫、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加之无需特殊的手术器械就可完成,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大地.现代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86.
2 Schneeberger AG,Boos N,Schwarzenbach O,et al.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 for chronic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a 2 to 8 year follow up[J].Spin Disord,1999,12(2):215-220.
3 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4):472.
4 邢维平,王元吉.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9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8,32(6):526-528.
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2 例, 女18 例;年龄37~68 岁, 平均53 岁。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16 例 (C3~4、C4~5、C5~6、C6~7分别为2、4、9、1 例) , 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22 例 (C3~5、C4~6、C5~7分别为4、10、8 例) , 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2 例 (C4~72 例) 。患者术前临床表现为颈部不适、疼痛、僵硬, 上肢麻木、无力、双下肢行走不稳和踩棉絮感及胸腹部束带感, 双手内在肌萎缩、精细动作差、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术前病程3个月~9年, 平均13个月。均经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
1.2 影像学检查
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和MRI检查。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 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MRI检查:椎间盘呈中央型突出或中央型偏左/右, 脊髓中央受压明显, 病史长者在T2W1矢状位或横断面可见脊髓内中央前部有局灶性高信号影。
1.3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 仰卧, 肩部垫高, 颈后部垫圆柱形布质枕使颈部后伸。颈前右侧顺皮纹横切口4~6 cm, 切开颈阔肌后在其深部上下潜行扩大, 触摸颈动脉搏动后, 在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纵行切开颈深筋膜并钝性分离。向左侧牵开气管、食管和甲状腺, 显露椎前筋膜, 剥离颈长肌, 显露椎体。用短针标记病变椎间隙后, C臂机透视确认位置, 根据术前MRI确认减压范围, 用环锯打开椎间隙, 用刮匙或薄型颈椎椎板咬骨钳咬除椎体后缘, 尤其是两侧增生部分, 彻底切除椎间盘组织。用较减压环锯大2 mm的环锯于髂骨取骨, 在椎间隙撑开后将骨块嵌入减压处。如行椎体次全切除, 切除减压区上下椎间盘, 用尖嘴咬骨钳快速咬除1~2个椎体, 用刮匙或薄型颈椎椎板咬骨钳咬除椎体后缘残存的皮质骨和增生的骨赘, 并潜行扩大减压范围。锐性分离后切除减压区的后纵韧带。自髂骨取骨块修整成大小合适、带有三面皮质骨的楔形骨块植入减压区, 选择合适的Zephir钛板用4枚螺钉固定于减压区上下椎体的中央。自椎体前方放置1根引流条, 逐层缝合颈阔肌、皮下组织和皮肤。
本组单间隙减压16 例, 单椎体次全切除22 例, 双椎体次全切除2 例。
1.4 术后处理和临床评价
术后48 h内拔除引流条, 甲强龙80 mg和20%甘露醇250 mL治疗3 d, 术后48 h戴颈托下床活动。术后1、2、3、6、12、24个月拍摄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 观察内固定位置和植骨融合的情况, 术后1、2、3、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行体格检查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评价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 (JOA评分) [2], 并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 (improvement rate, IR) , IR=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17分-术前评分) ×100%。术后IR大于等于75%者疗效为优, 大于等于50%小于75%者疗效为良, 大于等于25%小于50%者疗效为中, 小于25%者疗效为差。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40 例患者, 36 例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6年1个月 (4年10个月~7年9个月) 。术前JOA评分4~13分, 平均为7.9分, 术后末次JOA评分6~16分, 平均为13.5分。平均IR为76.3%。手术有效率为91.7% (33/36) , 手术优良率为77.8% (28/36) 。
2.2 影像学结果
36 例术后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得骨性融合, 植骨融合率100%, 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内植物位置良好 (见图1~3) , 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
2.3 并发症
本组并发症5 例:取骨区局部疼痛3 例, 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 例, 术后1个月恢复。脑脊液漏并感染1 例, 男性, 67 岁, 术后第2天伤口渗液, 第7天突发昏迷, 体温39.5℃, 白细胞计数20.2×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1.2%;血液细菌学培养:大肠埃希氏菌, 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 行腰椎穿刺腰大池引流术, 引流术后3 h患者神志恢复清楚, 脑脊液淡黄色浑浊,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脑脊液常规检查:蛋白阳性细胞计数19 600, 白细胞计数450/高倍, 分类70%多核, 30%单核。腰大池引流量500~700 mL/d, 每日更换引流袋, 引流术后第4天体温正常, 白细胞计数8.27×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6.3%, 引流术后第8天拔除引流管, 上肢肌力恢复。
3 讨 论
3.1 颈前路减压术的优缺点
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看, 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主要来自前方椎间隙水平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赘, 因此彻底的减压、解除压迫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颈前路减压可以直接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 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3]。颈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Smith-Robonson法 (椎间盘切除减压法) 、Cloward法 (环锯法) 和椎体次全切除三种基本方法。临床上各种扩大减压、改良术式均基于上述三种基本方法。对年龄相对年轻、病史短、椎体后缘增生轻的患者, 可以首选椎间盘切除减压法, 因其保留椎体终板, 避免了植骨的塌陷。病史长、退变明显, 椎体后缘骨赘大、髓核突出的病例行经椎间隙减压时, 即使进行潜行减压, 减压也往往难以彻底。经椎间隙减压操作空间小, 加之临床上这类病例常常合并椎间隙的明显狭窄, 在椎体后缘有大的骨赘、需要大范围潜行减压时, 操作空间狭小会增加手术难度, 提高手术风险, 影响减压效果[4]。环锯法相对于椎间盘切除减压法减压范围大, 更适合上述病例。有作者[4]认为, 环锯法可操控性差, 我们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环锯入点要居中, 勿偏左或偏右, 还要注意环锯的方向, 仍然可以安全地取出钻芯, 达到减压的目的。其缺点是破坏了邻近椎体终板, 影响载荷能力, 术后节段高度易丢失[4]。我们认为, 过去手术植骨不用内固定, 术后石膏外固定的稳定性差, 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在植骨时选择较减压钻直径大2 mm的三面皮质髂骨, 术中应用钛板内固定, 可以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对两节段或两节段以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理论上讲, 经椎间隙切除椎体上下缘骨赘和退变的椎间盘, 椎间隙植骨融合术, 可有效去除直接致压因素, 有利于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 是两节段或两节段以上者的理想术式, 但是由于操作空间狭小, 手术视野局限。目前临床上常选择椎体次全切除术。该术式具有操作空间大、减压充分的优点, 但是该术式对前中柱结构破坏较多, 植骨难度较椎间隙植骨大, 如果减压范围较长, 无论用自体髂骨、自体腓骨或长钛网植骨均存在因内固定节段多、力臂长、钛板两端单皮质螺钉固定承受应力过大, 容易出现松动、植骨移位的并发症。
3.2 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的临床意义
颈前路减压不但可以直接解除脊髓的致压因素, 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或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的恢复和维持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的恢复是维持颈椎正常生物力学的基础, 椎间隙高度的恢复使同节段椎间孔的容积扩大, 对其内的神经根有明显的间接减压作用, 恢复生理曲度可以使椎管的容积恢复间接达到对脊髓减压的作用。有作者[5]认为, 颈椎生理性前凸的维持可以预防术后“轴性疼痛”和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的发生。
3.3 植骨材料与内固定的选择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术后植骨融合率100%。但是取骨区同时出现并发症, 取骨区局部疼痛3 例, 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 例, 术后1个月恢复。在取骨时注意保留髂前上棘, 锐性分离软组织, 切骨刀锋利, 避免骨板骨折, 取骨后骨蜡封闭髓腔避免血肿发生。修整植骨块时注意皮质骨的保留和供骨与受骨的近远端面—面接触, 有利于提高融合率和减少植骨的塌陷。虽然自体骨被认为是植骨融合的金标准, 近年来异体骨的临床应用也取得了较高的融合率。Yue等[6]报告71 例 (单节段28 例、双节段26 例、三节段14 例、四节段3 例) 前路减压异体腓骨植骨和钢板固定平均7.2年的随访结果, 植骨融合率92.6%, 植骨塌陷和下沉的发生率是47.9%, 仅有6 例出现颈椎后凸, 无一例需要翻修手术。
颈椎前路减压后内固定的应用提高了融合率, 预防植骨块的塌陷、下沉和移位, 恢复了颈椎的生理性前凸, 避免了外固定的固定时间。但是它也存在如下不足:植入的过程中或内植物移位损伤了周围的软组织;内植物的失败;由于固定节段的刚性增加, 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6]。Wang等[7]报告在二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术后融合率是100%, 与本组的结果一致。然而, 传统的静力性钛板在植骨块与椎体终板之间出现吸收性缝隙时阻碍了植骨块与椎体终板之间的进一步接触,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静力性钛板增加了假关节的发生率。动力性钛板解决了此问题, 它在冠状面提供稳定、在矢状面允许椎体间有2°的活动, 在术后为植骨块提供二次稳定。Goldberg等[8]比较了二节段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随访1年的病例, 静力性钛板结合自体骨的融合率是84.7%, 而动力性钛板结合异体骨的融合率是90%。
摘要:目的评价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0例患者, 男性22例, 女性18例;年龄3768岁, 平均53岁。病程3个月9年, 平均13个月。术前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MRI检查。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16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环锯减压, 22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除, 所有病例行髂骨植骨融合加Zephir钛板固定。结果36例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6年1个月 (4年10个月7年9个月) 。手术有效率为91.7% (33/36) , 手术优良率为77.8% (28/36) 。术前JOA评分413分, 平均为7.9分, 术后末次JOA评分616分, 平均为13.5分。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6.3%。36例术后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得骨性融合, 植骨融合率100%, 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内植物位置良好, 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并发症5例:取骨区局部疼痛3例, 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例, 术后1个月恢复;脑脊液漏并感染1例。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固定
参考文献
[1]Samartzis D, Shen FH, Goldberg EJ, et al.Isautograft the gold standard in achieving radiographicfusion in one-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fusion with rigid anterior plate fixation?[J].Spine, 2005, 30 (15) :1756-1761.
[2]Hirabayashi K, Miyakawa J, Satomi K, et al.Operative results and postoperative progression ofossific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J].Spine, 1981, 6 (4) :354-364.
[3]Narotam PK, Pauley SM, McGinn CJ.Titanium meshcages for cervical spine stabilization aftercorpectomy: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J].JNeurosurg, 2003, 99 (2 suppl) :172-180.
[4]袁文, 张颖, 王新伟, 等.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6) :1087-1090.
[5]Geisler FH, Caspar W, Pitzen T, et al.Reopreation inpatients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stabilization indegenerative disease[J].Spine, 1998, 23 (8) :911-920.
[6]Yue WM, Brodner W, Highland TR.Long-termresult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with allograft and plating[J].Spine, 2005, 30 (19) :2138-2144.
[7]Wang JC, McDonough PW, Endow KK, et al.Increased fusion rates with cervical plating for two-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J].Spine, 2000, 25 (1) :41-45.
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 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症状时间、椎间隙个数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1组
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如图1。患者行颈丛强化麻醉, 取仰卧位, 作右侧胸锁乳突肌纵切口, 常规行椎体次全切, 撑开椎间隙, 刮除上下两侧椎体软骨板, 置入适当尺寸的钛网, 自锁钢板固定。
a:术前颈椎MRl示C4、5、C5、6节段脊髓受压;b:颈椎前路术后内固定位置良好
1.2.2 对照2组
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行全身麻醉, 取侧卧位, 颈部前屈20°~30°, 作颈后正中切口, 去除C3~7棘突分叉部分, 在症状较轻的一侧棘突根部向外约0.5 cm的椎板上磨穿外板、保留内板做一条槽, 然后在症状较重的一侧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作椎板全层磨穿, 扩大椎管, 悬吊于颈项肌, 常规置管引流, 缝合伤口。1.2.3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 如图2。患者先做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方法同对照2组) , 术后1周做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方法同对照1组) 。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 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17分法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2], 改善率= (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 / (17-术前JOA评分) ×100%。优: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75%;良: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在50%~74%, 可: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在25%~49%;差: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25%。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
手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 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65,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 *P<0.05
2.2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
随访6~12个月, 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均P<0.05) 。见表3。
注:与术前比较, *P<0.05;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 #P<0.05
2.3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6、12个月的颈椎D值比较
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颈椎D值术后较术前有改善,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与术前比较, *P<0.05;与术后即刻比较, #P<0.05
2.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106例患者中术后7例有不同程度咽痛, 其中对照1组3例, 对照2组2例, 观察组2例, 均3~5 d后缓解。三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根据受压部位、范围和椎管狭窄程度应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直接解除脊髓腹侧致压物, 并能同时植骨融合, 使病变节段重新稳定, 维持颈椎弧度[3,4]。选择前方入路, 可直接切除压迫灶, 且创伤小。当脊髓前方压迫物过大时, 若单纯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的膨大及后移受到限制, 难以获得满意疗效[4,5,6]。因此, 笔者采取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解除前方压迫。
对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 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 Sani等[7]认为术后疗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张华等[8]比较60例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疗效认为, 任何手术方式的选择均以有利于脊髓的充分减压及颈椎稳定性重建为基本原则。以此原则为基础, 本研究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故临床效果均相对较好, 结果表明, 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P<0.05) 。随访6~12个月, 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均P<0.05) 。本研究对照2组颈椎弧度D值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虽然3种手术入路方式不同, 但目的都是使受压脊髓彻底减压, 而本研究结果亦达到了此目的。
综上所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疗效需要长期观察与总结, 根据受压部位、范围和椎管狭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 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合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 对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 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 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对照2组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 术后随访6~12个月, 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结果 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 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65, P<0.05) , 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6~12个月, 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均P<0.05) 。颈椎D值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改善,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1组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咽痛, 对照2组2例, 观察组2例, 均3~5 d后缓解;三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 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参考文献
[1]金大地.现代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386-387.
[2]刘艳兵, 申勇, 杨大龙, 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9) :259-261.
[3]王振宇.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05.
[4]方加虎, 贾连顺, 周许辉, 等.脊髓型颈椎病致压物切除的手术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5) :383-384.
[5]王新伟, 袁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选择[J].山东医药, 2010, 50 (44) :189-190.
[6]崔明宇.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 :32-34.
[7]Sani S, Ratliff K, Cooper PR.A critical review of cervical laminoplas-ty[J].Neursugery, 2004, 1:5-16.
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在2004年3月至2010年4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15例脊髓型脊椎病患者, 且均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确诊。从中选取获得定期随访的89例分为前路组、后路组和联合组3组, 其中前路组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38例, 男17例、女21例;年龄42~70岁, 平均56岁;1个节段椎间盘突出7例, 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29例, 3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3例。后路组行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31例, 男17例、女14例;年龄40~72岁, 平均61岁;3个节段椎间盘突出18例, 4个节段椎间盘突出3个椎体13例。联合行 (后路+前路) 20例, 男21例、女3例;年龄46~76岁, 平均62岁;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例, 3个节段椎间盘突出12例。病程40d~2.8年;术后随访12个月~3年, 平均2年;突出压迫主要节段为C4~5和C5~6。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类型和压迫节段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床上大小便训练。
前路组:患者取仰卧位, 受压部位垫上软垫, 采用全麻, 待麻醉满意后以右胸锁乳突肌中点外侧约1cm做一横切口, 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肉, 同时结扎浅静脉, 牵开甲状腺、气管、食管、胸锁乳突肌抵椎体前方。后分离椎体前筋膜和韧带, 并摘除髓核做前路减压, 减压满意后置入三面待皮质骨髂骨块或钛网并固定。后路组:患者取俯卧位, 并全麻, 以后正中为切点做切口, 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 暴露C2~6棘突和两侧关节突及椎板,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单开门或双开门椎板形成术, 在椎管扩大, 棘突固定牢靠后, 进行开门减压。联合组:将后路组和前路组相结合, 俯卧位进行完成后路手术后, 将患者改仰卧位成进行后路手术。
1.3 观察指标
术后通过相关影像学方式进行复查, 观察并记录3组手术治疗效果、JOA评分、症状消失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
1.4 疗效评价
参考有关文献, 并结合JOA评分, 将治疗效果分为优:JOA评分改善>80%,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良:JOA评分改善50%~79%, 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一般:JOA评分改善5%~49%, 症状有所改善, 但不明显;无效:JOA评分改善低于5%。
1.5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通过t和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3组治疗效果比较
前路组优良率为86.84%, 后路组优良率为83.87%, 联合组优良率为90%, 前路组与后路组无差异 (P>0.05) , 与联合组比较有差异 (P<0.05) , 见表1。
注:*, P>0.05;#, P<0.05
2.2 3组JOA评分、症状消失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的比较
前路组与后路组无差异 (P>0.05) , 与联合组比较有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手术已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的积累,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和治疗已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3.1 临床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 但随着对其的不断研究, 认为其发病因素主要是一方面是脊髓受压, 脊髓受到来自前方和后方的压迫, 前方是由于椎间盘变性, 突出, 椎间不稳和骨赘形成, 进入椎管, 在脊髓前方形成压迫[2];退行性变失去弹性的椎板间黄韧带增生, 皱折进入椎管, 在脊髓的后方形成压迫。脊髓的血运障碍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脊髓前动脉位于脊髓前方正中纵行, 由于它的位置的原因最容易受到压迫, 同时它还占脊髓65%~70%血供。有实验证明即使是小的压迫也可以使血运受阻, 出现脊髓神经功能障碍, 形成脊髓前部综合症。Parke认为致压物诱发神经缺血是导致CSM发病的主要问题之一[3]。
3.2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随着外科技术和手术方式的改进, 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 手术治疗的原则在于确保彻底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和重建椎间隙高度和正常的生理曲度, 术后颈椎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和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体现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
对于单节段和相邻两个节段为主要致病因素的脊髓型颈椎病, 选择前路无明显分歧。原因在于此种入路简便, 对患者创伤小, 且可消除颈前方受压物, 达到直接解压效果。颈椎前路钢板及螺钉内固定的应用提高了融合率, 稳定的植骨块, 减少了因植骨块移位而发生的并发症, 同时能够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也有学者指出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能加速邻近节段退变, 因为该术式改变了退变性颈椎病的自然病程[4]。但对于三节段的患者, 采用前路还是后路, 存在很大的分歧。本组共38例, 三节段的患者有3例, 其中三节段有1例无明显效果。总的疗效满意。有学者回顾性分析表明, 三节段及以上的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均能获得满意的神经减压效果, 但前路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远期颈痛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后路手术[5]。我们对于三节段的患者选择没有倾向前路, 虽然直接对脊髓减压但手术风险大, 技术要求高, 多节段并发症增加, 多节段的融合率降低, 颈椎的退变加速, 功能易受限。
对于后路手术, 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侧椎板而扩大椎管空间, 使脊髓后移而降低或消除脊髓压迫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6], 多适用于发育性椎管狭窄、连续性后纵韧带钙化、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脊髓型脊椎病等。而且此种手术方式风险低, 出现植骨不融合现象少。本组患者均为多节段患者, 手术效果满意。有学者比较了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 结果是无明显差别, 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和我们的结果一致。既然无明显差别, 对于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我们倾向于选择后路。但由于该手术是通过脊髓后移达到解除压迫的效果, 属于间接减压, 并非绝对解压, 可能残留部分症状, 有学者认为长期疗效欠佳。
前后联合入路兼备了前路和后路的优点, 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椎管压, 尤其是对于前后都受压的患者, 并能保护脊髓神经;能够同时进行后、前方颈椎阶段进行手术, 满足了同时重建后结构和确保前柱稳定的效果;通过一次手术完成后、前方手术, 避免了二次手术的损伤;手术并发症少, 安全性更高, 适应证更广。从本组治疗效果中可以看出, 前路组和后路组治疗效果不明显差异 (P>0.05) , 而联合入路效果明显优于以上两组 (P<0.05) , 说明联合入路无论从疗效上还是安全性上看, 均切实可行。但值得注意的是, 联合入路对手术时间要求比较高, 需尽早完成手术以恢复受压脊髓, 但此种手术比单纯的前路或后路时间相对要长, 因此手术前必须充分做好相应的准备, 以缩短手术时间, 还必须确保在更换患者体位是的安全。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后前联合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4年3月至2010年4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从中选取89例分为前路组、后路组和联合组3组, 统计分析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的情况, 随访并得出3种术式的JOA评分、症状消失时间, 比较3组治疗效果。结果 前路组和后路组治疗效果、JOA评分、症状消失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联合组治疗效果、JOA评分、症状消失时间均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 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多于前路组和后路组, 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对于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我们倾向于选择风险更小, 费用少的后路。前后联合入路解压效果更好, 稳定性更强, 有利于康复, 但应缩短手术时间, 尽早完成手术以恢复受压脊髓。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饶书城.脊柱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87-533.
[2]Montgomery DM, Brower PS.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2;23 (11) :487.
[3]Parke WW.Correlative anatomy of cervical s pondyloticmyelopathy[J].Spine, 1988, 13 (10) :831.
[4]Uribe JS, Sangala JR.Comparison between anterior cervicaldiscectomy fusion and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using titaniumcages for reconstruction:analysis of outcome and long-termfollow-up[J].Eur Spine J, 2009, 18 (5) :654–662.
[5]Edwards CC 2nd, Heller JG, Murakami H.Corpectomy versuslaminoplasty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an independentmatchedcohort analysis[J].Spine, 2002, 27 (11) :1168-1175.
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6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8 例, 男31 例, 女17 例;年龄34~74 岁, 平均54.7 岁。病程7个月~15年。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痛, 肢体的肌力减退和活动障碍。
1.2 手术方法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加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 (ORION钢板或ZEPHIR钢板) 。
1.3 结果
本组采用Odom′s临床疗效评定, 48 例中39 例得到随访, 优良率达80%以上, 本组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5 例术后发生咽喉疼痛、吞咽困难, 3 例短暂声音嘶哑, 经过对症处理10 d内缓解。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康复指导
心理康复对机体的功能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而机体的功能康复为心理康复奠定了基础。脊髓型颈椎病因进行性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和其他症状加重, 保守治疗效果不显著, 病程长, 而且病人对该手术了解甚少, 又由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复杂程度较高, 危险性较大, 病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 对手术的担心和术后恢复期望程度也不尽相同, 大多心情紧张、焦虑。我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 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 耐心向病人介绍该疾病的病因、治疗过程、成功病例以及注意事项, 安排好需要的费用, 说明发挥自身潜能的重要意义, 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达到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的充分协调。
2.2 术前康复护理
2.2.1 术中体位及术后卧位训练 a) 训练术中卧位:患者仰卧位, 肩部垫枕, 使颈部呈后伸位并制动, 直至能坚持1~2 h;b) 训练术后卧位:仰卧位时枕不宜过高, 侧卧位时头可略抬高, 使颈与躯干保持一条直线不向任何方向偏离, 并教会其翻身的方法;c) 训练卧位大小便, 以防术后因不习惯造成尿潴留和便秘。
2.2.2 气管食管牵拉训练 用一侧手四指将气管食管向非手术切口侧牵拉, 另一手协助推移, 牵拉要使气管食管过正中线, 牵拉的时间每次10~20 min, 逐渐增加至能耐受20~40 min, 而且不发生呛咳。一般在术前3~5 d开始训练, 注意不要过于用劲以免造成喉头水肿、疼痛, 同时要禁烟, 做好口腔护理, 不吃刺激性食物, 以防术中呛咳。
2.2.3 评估四肢肌力、感觉异常的平面、有无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其他症状, 并记录, 为术后对比提供依据。
2.3 术后康复护理
2.3.1 呼吸道康复护理
颈椎前路手术中只有将气管、食管牵向切口对侧才能暴露椎体, 而长时间受牵拉会造成气管、食管水肿,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同时术中对脊髓的刺激也可使脊髓和神经水肿, 呼吸肌麻痹以及术后切口疼痛或出血压迫等原因皆可使喉头水肿、痰液堆积、气管受压, 随时可导致呼吸阻塞, 引起呼吸困难、窒息、甚至死亡。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a) 吸氧。术后立即面罩或鼻塞吸氧, 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待患者全麻完全清醒后鼓励咳嗽排痰, 向患者及家属讲清咳痰的重要性, 以得到积极配合。b) 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营养的同时, 协助病人呼吸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做有效咳嗽, 练习腹式呼吸。咳嗽方法:咳嗽时将腹肌收缩, 腹壁内缩, 一次吸气, 连咳三声停止, 缩唇时将余气尽量呼尽。腹式呼吸方法:全身肌肉放松, 静息呼吸, 经鼻吸气, 从口呼出, 吸呼气要缓、细、均匀。呼气时, 可见上腹部鼓起, 吸气时内收, 而胸廓保持最少活动幅度或不动, 每天3次, 每次10~15 min, 熟练后增加次数和时间。这样训练可使肺通气量增加, 有助于气体交换, 改善全身氧供应情况[1]。c) 术中对食管、气管的刺激, 使病人常有喉头水肿、吞咽困难, 这样进食尤其是老人极易发生误吸, 加上喉上神经损伤也是前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损伤表现为进食特别是饮水时容易发生呛咳, 因此术后应以半流食为主, 慢慢吞咽, 以防呛咳、窒息[2]。
2.3.2 术后特殊体位的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 颈部制动, 可用颈围护颈, 按术前训练的方法指导卧位及翻身。
2.3.3 切口引流护理
经常巡视、观察创口渗血情况, 注意切口周围有无肿胀, 一旦发现血肿压迫, 立即通知医生拆除颈部缝线, 清除血肿。所有患者均放置负压引流,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保持引流通畅。若发现引流液较清澈或为淡红色液体, 需高度怀疑脑脊液漏, 此时应将切口负压引流改为普通引流, 并去枕平卧, 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症状, 并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处理[3]。
2.3.4 吞咽与进食
一般术后6 h开始给予半流质饮食, 药物应研碎, 逐步过度给予普食。对于一过性咽喉痛、吞咽困难者, 给予雾化吸入、消炎止痛等处理, 予以流食少量多餐或适当的静脉营养支持。
2.3.5 大小便护理
无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大多能自行排尿, 术后尿潴留者, 给予持续导尿, 便秘者要调节饮食结构,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3.6 休息与活动
若病情稳定, 术后24 h可在颈托保护下半卧位或坐位, 以减少颈部水肿、出血, 改善呼吸, 有利进食, 72 h后可下床活动。
2.3.7 神经系统评估
术后要全面、认真、详细、精确的评估神经系统, 严密观察病人四肢感觉及运动情况。观察的方法:a) 触摸病人四肢, 让病人活动双手双脚, 检查其四肢的感觉及运动是否存在;b) 留置尿管者, 牵拉尿管检查其膀胱是否有感觉。因为任何脊柱外科手术都有可能意外地损伤相应的髓节, 造成四肢及膀胱感觉、运动的不同障碍, 甚至全部丧失。对术后有排尿障碍的患者, 排除因卧床、使用导尿管、麻醉剂引起的因素外, 考虑相应的神经损伤, 立即报告医生, 并做及时处理。
2.3.8 预防可预见性并发症
a)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结石, 鼓励病人多饮水, 留置尿管者, 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尿袋低于膀胱区, 保持尿道口清洁。b) 压疮的预防, 卧气垫床, 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及时处理大小便,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 皮肤清洁干燥。
2.3.9 障碍肢体的功能锻炼及护理
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旨在增强肌力, 提高活动力, 调整活动的协调性, 改善全身机体状态。a) 评估术后肢体的肌力、感觉运动能力改善情况, 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护理诊断, 制定功能锻炼计划;b) 手功能锻炼。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损害后, 可造成脊髓病手 (指间肌麻痹, 致手指并拢及握拳障碍) [4], 因此主要锻炼手的捏与握的功能。方法有: (a) 拇指对指练习; (b) 手握拳然后用力伸指; (c) 分指练习外展内收, 用手指夹纸; (d) 揉转石球或核桃; (e) 捏橡皮球或拧毛巾。以上方法每日可练习3~4次, 每次20~30 min;c) 步行锻炼。病情许可可早日下床活动, 但须专人看护, 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
2.4 出院康复指导
a) 术后颈围护颈3个月, 防止颈部过度活动;b) 继续手功能锻炼, 方法同术后, 并做四肢、颈部按摩, 进一步进行较精确的活动训练, 如写字、做针线活、织毛线等;c) 保持正确的姿势, 伏案时间长, 每隔2 h活动颈部1次;d) 睡眠时枕头高低适宜, 颈肩要防止着凉;e) 术后颈椎植骨块临床愈合后, 开始进行颈部功能锻炼。方法: (a) 颈部左右前后旋转, 旋转时颈部肌肉必须在紧张的状态下进行, 不宜过于松弛[5], 每天15~30 min; (b) 用手掌鱼际肌分别顶住头部前后左右, 头手对抗, 每次10 min, 每天3次。
3 结 论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较一般护理更加广泛, 既包括使疾病减轻或痊愈的护理, 还包括对患者机体功能的重建护理。本组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情况表明, 患者的心理康复与躯体康复同样重要。强化训练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体位和手术耐受能力及术后活动能力, 积极预防了并发症, 提高了生活质量, 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 康复护理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均可影响其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春燕, 陈书勤.颈前路减压围手术期的呼吸指导与护理148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2) :23.
[2]王惠琴, 汪四花, 林芬.34例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0) :887-889.
[3]苏丽萍, 郑文痫, 黄孔阳, 等.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5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 :41-42
[4]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740-743.
推拿治疗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篇9
【关键词】推拿;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44.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16-01
颈椎病又被称为颈椎综合征,是颈椎和其周围软组织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影响颈部血管、脊髓、神经等的疾病[1]。颈椎病可引起头、肩、颈、胸、上肢疼痛,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将颈椎病具体分型为以下六种:颈型、神经根型、脊椎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2]。中医通过推拿、针灸、中药、气功等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本文通过观察推拿治疗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在42~66岁之间,平均年龄(52.3±21.2)岁,患者病程2~5年,平均病程(3±1.2)年。患者主诉症状为颈部及肩部酸痛,患者同时存在上肢和头枕部放射性疼痛,疼痛性质为钝痛、灼痛、绞痛等,患者工作和睡眠均受到严重影响。其中有12例患者颈关节僵硬,颈关节活动受到限制,上肢存在酸痛症状;有5例患者存在头晕症状;1例患者伴有恶心头晕症状。60例研究对象经影像学和临床诊断为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并且符合下列入选标准:无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脊椎损伤。根据患者治疗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历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牵引结合针刺治疗,采用自动牵引设备对患者颈肩部进行牵引,针对患者肩颈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3];观察组患者采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推拿手法实行软组织松解法:在颈肩部实行滚、拿、揉,并在颈椎两侧实行弹拨等手法,力度从轻到重,并且直接作用于肌肉、韧带等颈肩部软组织,使颈部肌肉得到松弛,并解除肌痉挛、促进血流循环。推拿手法要轻柔,用力均匀,不可用力过猛,对患处进行轻柔的旋转和屈曲头颈部,患者正坐,医生用推法分别对患者肩颈两侧进行推法。推拿穴位:风池、肩外俞、肩中俞、肩井、合谷、手三里、曲池等穴位。每次治疗10min,10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疗效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参照《中医推拿学》中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4]。治愈:颈椎病症状消失,颈肩部和上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好转:颈椎病症状有所改善,颈肩部疼痛减轻,颈肩部和上肢功能有所好转;无效:颈椎病症状无改善,甚至病情有所恶化。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和视觉模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积分和疼痛积分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临床积分越高表明患者治疗效果越好,疼痛积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5]。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评价积分:对照组(54±1.2)分,观察组(55±1.3)分;疼痛积分:对照组(78±6.7)分,观察组(79±5.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临床评价积分是(85±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疼痛积分是(58±6.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6.7)分,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颈椎病是颈椎增生、损伤导致的椎管狭窄的退行性改变,并且可以引发颈椎间盘脱出、韧带增生、骨质增生等相关并发症。神经根型颈椎病和颈型颈椎病的患者占到颈椎病患者一半以上,并且多发于中老年患者。颈椎病的进程发展较为缓慢,一旦发病就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因为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导致患者气血不足甚至肝肾亏虚,从而导致血瘀气滞,而产生疼痛。本次研究发现在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临床评价积分上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疼痛积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推拿治疗颈椎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腾红君.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85-86.
[2]周海华,郭少英.颈椎病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449-451.
[3]赵仙丽,刘彦昭.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156-158.
[4] 郭健红,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1127-1128.
[5] 黄烈弥,陈筱玲,杨秋萍,等.中西医结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效果的研究[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07(6):418-420.
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篇1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22例, 女性6例, 年龄46~70岁, 平均58.3岁, 均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颈肩部不适、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其中四肢感觉减退21例, 四肢肌力减退23例, 四肢肌张力增高18例, Hoffmann征阳性25例, Babinsky征阳性12例, 髌阵挛、踝阵挛阳性18例。全部病人均行X线正侧位片及MRI检查, 对退变较重、临床怀疑有颈椎不稳者, 加照颈椎过伸过屈位片。所有病例均测量颈椎管矢状径 (7~12 mm, 平均9.3 mm) , 病程6个月~7年, 平均3.7年, 其中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6例, 其余病例均为多节段颈椎管狭窄, 包括3例颈椎不稳、4例颈椎反弓畸形。
1.2 手术方式
均采用全麻, 仰卧位, 双肩垫以软枕, 头颈自然后伸。经右侧横切口, C型臂X光机下定位病变部位, 暴露需减压节段的上下各一个椎体, 减压方式根据减压节段而定。单节段采用环锯法, 多节段在环锯法基础上行开槽减压。对于伴有退行性颈椎畸形的病人, 减压后用椎体撑开器撑开, 恢复其高度及生理弧度。充分减压后, 取自体髂骨修成长方形植骨。最后按要求植入内固定钢板及螺钉。我们常用的钢板种类是由Sofamor Danek公司提供的ORION钢板。融合节段:单节段16例, 双节段8例, 三节段4例。
1.3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2~3 d, 使用颈托保护10~12周。常规使用抗生素及甲基强的松龙3 d。
2结果
本组病例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2例病人术后3 h因喉头水肿, 出现呼吸道梗阻, 紧急行气管切开术。术后随访到21例病人, 随访时间3个月~2年, 21例病人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植骨块融合, 无下陷, 颈椎生理曲度正常, 钢板螺钉无松动、断裂。
3讨论
3.1 前路或后路手术方式的选择
脊髓型颈椎病是采用前路还是后路减压一直有争论。后路手术治疗具有安全、暴露广泛、能直接切除肥厚的黄韧带, 获得广泛减压的优点。对于术前检查提示仅有椎管后方压迫因素的病例, 以及前方压迫较轻, 且为多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例, 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相对来说, 前路手术的风险较大, 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较高, 但对于狭窄因素来自于颈椎管前方的病例, 为达到理想的减压, 则应采用前路手术。本组3例病例为C3-6椎间盘突出致椎管狭窄, 先采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3个月后神经症状改善不明显, 二期行经前路减压术, 术后随访神经症状改善较理想。对于前后方均有压迫因素的病例, 多数人认为应采用先行后路减压, 若效果不满意再行前路手术[2]。
3.2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适应证
最常见的手术适应证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间盘突出是发生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 是颈椎病的早期病理改变。常导致严重的脊髓受压, 神经功能障碍。这类病人发病年龄较轻, 本组单一节段16例病人均为椎间盘突出, 年龄40~45岁。
骨赘形成、退变性颈椎畸形也是其适应证。随着年龄增长, 椎间盘退变进一步加重, 椎间隙变窄, 相邻椎间隙的椎体和终板的骨组织反应性修复使软骨下骨硬化并且形成骨赘, 继之可能出现颈椎不稳, 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变直, 甚至出现反弓畸形。骨赘形成, 颈椎不稳以及反弓畸形等均可能出现或加重脊髓受压。前路手术减压, 可切除增生骨赘、稳定不稳的节段以及恢复其生理曲度。本组病例中有4例病人伴有颈椎反弓畸形, 经前路手术后, 生理曲度恢复, 神经功能改善。有些作者认为单纯前路植骨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是暂时的, 当数月后植骨块下陷可导致矫形失败。建议对于这部分病人应同时给予后路关节融合固定术。本组病例数尚不多, 且随访时间不长, 没有观察到上述情况。
3.3 手术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前路手术的效果除了充分减压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椎体高度恢复与否。本组病人在术中对于恢复其椎体高度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植骨块应略高于减压窗口, 在牵引状态下, 击入植骨块, 一方面可以防止植骨块脱出, 另一方面维持或恢复椎体高度。另外对于有反弓畸形的病例, 减压后用椎体撑开器适当撑开, 恢复其高度。
3.4 颈椎前路钢板在前路减压术中的作用
传统的颈椎前路手术, 术后早期植骨块移位以及后期植骨部位假关节形成均有较高的发生率[3], 根据文献报道植骨块移位率为2 %~10 %, 假关节发生率为2 %~6 %, 尤其是在多节段融合的病例。本组病例采用的是ORION钢板, 是单皮质锁定型钢板, 生物相容性好, 操作简单、安全, 不影响术后的MRI成像, 其特点是锁定后使植骨块、椎体与内固定物牢固相连并且因其两端螺钉与椎体是一定角度, 使固定后的钢板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有一定弧度, 适应颈椎生理曲度。显而易见, 颈椎前路钢板的应用对于维持或恢复颈椎前屈, 稳定骨块及促进植骨融合有良好作用。特别是对于多节段融合的病例。本组随访的21例病例未发现有植骨块移位、下陷、植骨不愈合及假关节形成。这表明颈椎前路钢板可有效地防治植骨块移位, 降低植骨不愈合率,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4]。除此之外, 使用颈椎前路钢板术后不需要外固定, 仅用颈托保护, 病人卧床时间大大缩短, 有助于康复。
参考文献
[1]贾连顺.注重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提高远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9) :547-548.
[2]张锐东, 张霄雁, 哈斯.36例脊髓型颈椎病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1) :57-59.
[3]Hilibrand AS, Carlson GD, Palumbo MA, et al.Radiculopathyand myelopathy at segments adjacent to the sita of a previousanterior cervical arthrode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1999, 81 (4) :519-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