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治疗仪论文

2024-07-14

颈椎治疗仪论文(共11篇)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1

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病症, 多因慢性劳损退变等原因引起, 目前对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病情较严重、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 但是其风险大, 即使手术成功亦难克服诸多并发症, 因此早期的非手术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的关键。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治疗装置, 但大多结构复杂, 体积大, 不适合家庭治疗, 更不能随身治疗,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006年2月—2010年7月我们采用我院研发颈椎康复治疗器治疗286例颈椎病患者,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6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157例, 女129例;年龄最大71岁, 最小28岁, 其中50岁以下64例, 51岁~55岁78例, 56岁~60岁82例, 61岁以上62例, 平均年龄58.2岁。病程最短2年, 最长30年。全部病例经X线片和 (或) CT确诊为颈椎病。

1.2 治疗方法

将颈椎康复器置于肩颈部 (选用适合型号) , 将弹簧或弹片向下压使颏托前部紧贴下颌后侧, 紧贴枕部, 捆扎好胸带。放置好后, 调至头后仰10°~15°.正确应用时, 每坚持后仰1 min后自行向下扳颏手柄放松颈部约10 s, 如此循环20 min~30 min.该操作可每日进行2~3次, 1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临床痊愈:治疗后颈项痛伴上肢疼痛或眩晕消失, 活动自如, 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疼痛或眩晕明显好转减轻, 活动自如;好转:治疗后疼痛或眩晕比治疗前减轻, 仍有疼痛或眩晕;无效:治疗后疼痛或眩晕无改变。

2 结果见表1.

3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65岁。以头痛、头晕、颈项强痛, 伴双上肢麻木2年加重1个月, 于2009年7月15日来诊。查体:一般情况可, 血压120/90 mm Hg, 心肺 (-) , 颈部活动受限, 压顶试验 (+) , 双侧臂丛牵拉试验 (+) 。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齿突左偏, C5~6、C6~7呈双突征, 且椎间隙变窄。CT示:C5~6、C6~7椎间盘中央性突出。经用我院研发的颈椎康复治疗器治疗13次, 全部症状消失,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4 讨论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 很多人都是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 加上缺乏锻炼, 颈椎病发病率显著升高。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1], 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 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 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 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 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 并引起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尤其是中老年人, 在患有颈椎病的同时, 多伴有骨质疏松、韧带钙化等病症, 治疗上牵引、推拿、按摩、手法复位等属禁忌证, 因此给中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2]。

目前, 治疗颈椎病的仪器国内报道虽多, 但仍存在对不同人群的针对性较强、结构复杂、成本高、疗效不显著等不足。我院针对市场上的颈椎治疗装置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大、不能随身治疗的问题而研发出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随身治疗的适合家庭使用的颈椎治疗器。一种由肩托、颏托和板式弧形弹簧组成, 颏托弧形面与人的下腭相吻合, 利用肩托上弹簧的伸缩作用固定颏托, 将重力支点负载在肩上, 以随时调节颈部张力, 缓减颈部肌力不均匀引起的疲劳, 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见图1) 。另一种颈椎康复治疗器, 包括肩托、颏托、手柄、弹簧及胸带, 所述的颏托设有与人的下腭相吻合的弧形面, 与人的下腭相吻合, 利用弹簧的弹力作用撑起颈椎, 支撑后牵引力量均匀, 可随时调节颈部张力, 缓减颈部肌力不均匀引起的疲劳, 改善和保障椎动脉的供血 (见图2) 。

我们研发的仪器综合了生理医学、人体工程学、物理学专家研究的成果, 已经过近5年、几百例患者的临床实践。它在治疗过程中使头部后仰, 形成对颈椎的自然牵引, 增大椎间隙, 一方面可解除对神经及血管的压迫, 消除肌肉充血水肿, 另一方面可使脱出的椎间盘易于归位, 促进破裂的纤维环康复。另外, 治疗过程中, 后仰1 min向下扳颏手柄放松颈部约10 s, 具有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的作用, 同时也可使紊乱的颈椎小关节得以纠正, 有效缓解颈椎病、颈部疼痛、肩部疼痛、颈背肌肉劳损、落枕等痛症, 安全无副作用。此外, 此仪器经济、实惠, 可供不同人群使用;能够弥补颏枕带、颈托等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颈椎病预防和康复提供可靠的保证。可免除患者封闭、服药、牵引、理疗、手术等大量的花费和痛苦, 在家中就可以治疗, 既能节省金钱、时间、精力, 又可免除排队等候及治疗时的痛苦。具有使用方便, 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成本低和疗效好的优点, 是患者贴身的“小护士”。

本研究项目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治疗颈椎病, 并于2011年6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具有“把医院搬回家”的特点, 越来越受到白领及中老年人群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637.

[2]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7, 7 (1) :13.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2

关键词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牵引治疗手法治疗中药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亦称"颈性眩晕",是骨伤推拿科常见病。轻则数日发作1次,重则1天内频发,甚至摔倒,卧床不起。我科从1990年到1998年应用颈椎牵引与手法配合中药颈椎Ⅱ号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9例,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69例中,男243例,女32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其中30岁以下72例,31~40岁165例,41~50岁154例,51~60岁136例,61岁以上42例,多数病人年龄集中在30~60岁,共455例,占总数的79%;职业为教师58例,纺织工人205例,会计53例,干部136例,护士25例,学生5例,农民42例,营业员45例;发病至门诊就诊或入院时间最短2天,最长14年,其中1年以内306例,1~5年202例,6~10年46例,10年以上15例;病因有头颈部外伤史17例,慢性劳损(强迫位置或低头伏案工作者)436例,原因不明83例,喜高枕103例,喜无枕9例。

1.2临床症状项强368例,占63%;项肩背痛112例,占19.6%;眩晕569例。占100%;眼前发黑或眼前冒金花124例,占21.8%;眩晕与转头有关者178例,占31.3%;恶心328例,占66.4%;呕吐103例,占18.1%;头痛184例,占31%;耳鸣98例,占17.2%;视物模糊142例,占25%。

1.3体征及检查颈部肌肉痉挛152例,占26.7%;活动受限503例,占88.4%;棘旁棘突压痛517例,占91%;椎动脉扭曲试验(+)527例,占92.6%;臂丛神经牵拉试验(+)218例,占38.3%;颈椎退变297例,占52.2%;钩椎关节增生529例,占93%;颈曲改变498例;占87.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98例,占70%;高血压49例,占8.6%;心律失常9例,占1.58%;眼底动脉硬化61例,占17.2%。

1.4诊断依据①均有猝然发作,伴有颈性眩晕;②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颈椎曲度改变;④排除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⑤排除颅内及内科疾病所致眩晕。

2治疗方法

2.1颈椎牵引颈椎牵引是我院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为防止晕倒,患者一般取仰卧位,用一枕颌带套上牵引杆,牵引杆中央系上牵引绳,牵引绳事先穿过固定于床头的滑轮上,且与水平方向约30°左右的角度。使颈部前屈,然后在牵引绳远端挂上所需要的重量(一般用适量铁砣)即可。牵引重量一般为6kg左右,牵引时间每日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忍受能力而调整牵引的重量、时间。

2.2中药根据祖国医学的特点,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在行颈椎牵引的同时,均配合中药内服,每日1剂。我院常用协定处方颈椎Ⅱ号。药物:天麻10g,钩藤15g,白蒺藜15g,黄芪30g,当归12g,白术12g,茯苓12g,半夏10g,苡仁米15g,丹参15g,地龙10g,葛根15g,威灵仙12g,甘草6g。

2.3手法传统手法,辨证施治,每天施术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后停服中药。手法步骤:患者取低端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侧,左手扶持患者头顶使头稍向前屈曲;用右手旋揉颈部;点按风府、风池等穴;用拇指尖从发际开始沿颈椎背侧自上而下弹拨,然后用双手拇指腹顺流而下平推;拿肩井、肩中俞,揉按天宗穴;自上而下滑推颈总动脉,提捏捻揉颈椎旁呈条索状软组织;用手掌顺颈肌走向从上至下推按,使局部充血为度;医者一手拇指紧抵偏移横突,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部,两手同时相对用力,并向健侧缓慢旋转30°,手法告毕。要求:定位准确,用力适当,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切忌暴力。

2.4颈部练功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坚持颈部功能锻炼。每天早、中、晚各做1次,每次10~15分钟。主要动作及顺序:前俯后仰---左右侧屈---左视右盼---伸颈旋肩。

3治疗标准与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为椎动脉供血不全的症状消失,体

征消失,椎动脉扭曲试验阴性,6个月内无复发者;显效为椎动脉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状基本消失,体征80%以上消失,椎动脉扭曲试验阴性;有效为症状减轻,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无效为症状体征无改变。

3.2治疗效果按以上疗效标准进行判断,本组共569例,治愈405例,占71.2%;显效117例,占20.5%,有效36例,占6.3%,无效11例,占2%,总有效率90%。疗效最快1周症状消失。

4典型病例

戴某某,男,47岁,干部。1998年7月18日以"眩晕头痛4年余,加剧3天"为主诉而就诊。4年多来因长期伏案低头工作感头痛,颈部不适,逐渐发展为眩晕,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心慌、胸闷。每遇劳累后发作。轻则1~2个月发作1次,重则卧床3~5天不起。

查: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血压16/11kPa,颈部活动受限,C4~6棘突旁及横突压痛明显。椎动脉扭曲试验双侧阳性,X线片示:C4~6椎体钩突增生,C5~6椎体间隙明显狭窄,生理弯曲变直。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弹性减退。心电图正常。请眼科与五官科会诊排除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7月19日给以颈椎牵引及手法,配合颈椎Ⅱ号方法治疗。1周后自觉诸证明显好转,又继续巩固治疗1周,8月3日眩晕头痛完全消失。查体颈部活动自如,局部无压痛,椎动脉扭曲试验双侧阴性,嘱其加强颈部练功,预防复发。

5讨论与体会

慢性劳损和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使椎间盘变性,椎间隙变窄,韧带,关节囊松弛,从而破坏了颈椎的稳定性,使椎体内外平衡失调,导致椎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本组569例,年龄30~60岁455例,占79%。X线片检查:钩椎关节增生529例,占93%,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弛,椎体移位使椎动脉迂回扭曲,钩椎关节增生及局部无菌性炎症刺激压迫椎动脉而引起椎动脉的痉挛变细,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下降,脑部供血不全而出现的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椎动脉型椎病,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眩"是眼花,眼前发黑。"晕"是头晕,如坐舟车,天旋地转。《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张景岳有"无虚不作眩"等论述。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理。本病的"眩晕"多因颈部慢性劳损,又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衰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改变。经络受阻,气血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拢神明而出现眩晕,亦有脾胃失健,痰浊内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呈之证。

中药"颈椎Ⅱ号方"具有化痰熄风、益气升阳、健脾祛湿之功。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能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

手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正确地使用手法,对颈椎病有消除颈肌痉挛,松解关节囊的挛缩和神经根的粘连,纠正关节紊乱或因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调整椎间孔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的作用。但切忌暴力,以免发生意外。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有效措施之一,通过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松解粘连,解除压迫,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12例, 年龄19~66岁, 平均42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2例, 高处坠落伤7例, 重物砸伤5例, 撞击跌伤5例, 其中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4例, 其中合并头皮裂伤脑震荡5例, 肋骨骨折血气胸3例, 胫骨骨折2例。受伤后就诊时间1~24。骨折类型, 按Denis分类:颈椎脱位27例, 压缩性骨折7例, 爆裂性骨折5例。入院时按Frankel评分:A级8例, B级7例, C级19例, D级3例, E级2例。损伤节段:C4~5 8例, C5~6 21例, C6~7 10例。

1.2 影像学检查

患者入院即行X线和MRI检查。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不连续。有明显的椎体间移位和成角畸形, 损伤节段椎间高度降低。单侧关节交锁7侧, 双侧关节交锁8例。MRI检查脊髓完全横断3例, 余为脊髓出血及水肿等表现。

1.3 手术方法

1.3.1 手术时机

患者入院后积极术前准备, 除急诊手术外, 其余均行颅骨牵引制动, 甘露醇脱水,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应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等治疗, 若受伤在8h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呼吸困难、合并有血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合并有呼吸衰竭难以纠正者则积极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等治疗。

1.3.2 手术方法

取患者仰卧位, 肩下垫薄枕, 采用经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颈前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 C型臂X线机定位, 依骨折脱位程度, 合并椎间盘突出节段决定行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全切除减压, 在Caspar椎体牵开器辅助下完成减压及复位, 彻底刮除椎间盘组织软骨终极及椎体后缘的骨赘, 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入减压节段, 安放合适的锁定型钢板于正常椎体上, 并固定骨块, 再次用C臂透视, 确保钢板螺丝钉位置正确无误, 冲洗切口, 切口处留置引流条、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颈托外固定。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75~150min, 平均90 min, 出血量100~400mL。完全复位31例, 复位90%以上8例, 植骨均于12~16周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6~29个月, 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有2例出现声嘶及咽部疼痛, 经雾化吸入及对症治疗1个月后消失。定期复查X线片, 术后3个月全部植骨获得骨性愈合, 无假关节及骨不连发生, 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功能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

3 讨论

低位颈椎又称下颈椎, 是颈椎损伤的最常见部位, 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颈髓和神经根损伤, 病情往往危重, 处理棘手[1]。颈椎骨折脱位是造成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 其致压物多来自椎体后缘、脊髓前方, 故颈椎前路减压手术被广泛应用, 彻底减压、重建颈椎病变节段的稳定性是手术的目的[2]。前路手术适应证原则及优缺点是手术前必须行X线、CT及MRI检查, 确定如有椎体爆裂骨折, 骨折块突入椎管;椎间盘损伤突出:椎间不稳定:后凸畸形, 且颈椎后柱无明显骨折脱位, 或有骨折而骨折块未陷入椎管, 应首选前路手术。前路手术体位改变少, 继发性损伤小, 可切除间盘、椎体后缘, 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术中减压范围较为大, 可开窗涉及3个椎体和2个椎间盘, 可获得彻底减压的效果, 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 且可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颈椎前路钢板具有固定确实、可靠的优点, 此外前路手术解剖清楚入路容易, 出血量少, 直视下减压彻底, 不损伤脊髓和神经根, 前路植骨的植骨床较好, 有广泛的植骨融合空间, 而且并发症少。本组资料中完全复位31例, 复位90%以上8例, 植骨均于12~16周达到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及骨不连发生, 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的是, 手术时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必要时加用肌松药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 移植骨块大小必须适合, 应该紧嵌入骨窗槽内, 以防止骨块的脱落造成术后严重的脊髓压迫并发症。术中注意保护周围组织, 以防止食管气管的损失, 防止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损失, 以免造成相关并发症。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减压复位, 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完全复位31例, 复位90%以上8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629个月, 平均随访15个月, 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功能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可使损伤节段获早期稳定, 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为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创造了, 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减压,钢板,植骨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陶海南, 蒋守念, 方钢.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68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4) :371-373.

拔罐治疗颈椎痛方法 篇4

①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

②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

③ 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者即是第7颈椎,其下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个椎骨,其下缘旁开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颈椎病的针刀治疗 篇5

1992年,我投师于朱汉章教授,开始应用小针刀疗法为患者解除病痛。目前,已治疗过上万例患者,尤以治疗颈椎病方面感受颇深。颈椎病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者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会计、文秘人员、教师、电脑工作人员等。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个别患者30岁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该病发病缓慢。有医者认为是颈椎间盘退变发生微细变化所引起。还有的认为是颈部软组织劳损或外伤导致椎间关节损伤所致。因为颈部病变往往出现肩及上肢的临床症状,故又有“颈肩综合征”之称。

颈椎病患者常诉有颈部疼痛、颈部不适、经常落枕、头痛、头晕、肩部及背部酸胀疼痛、上肢麻木,个别患者夜间颈部疼痛明显加重,甚者不能入睡或有走路不稳等。特别对40岁以上颈肩部疼痛日趋加重,长时间不能缓解,又无外伤史,颈部活动受限,更应警惕患了颈椎病的可能。

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颇多,如针灸、热敷、封闭、中药外敷、推拿、牵引、中药内服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等。近年来,我们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结合颈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物力学原理,总结出一套高选择性、立体定位,对正常组织无损伤的颈椎病诊治方法,使颈椎病的治疗更安全、简便、易于操作,再配合整脊、颈椎牵引及药物治疗,往往能收到理想的疗效。具体的诊断方法是:患者取坐位,两手自然下垂,医者立其后,双手拇指先从第一颈椎横突尖滑至第二、三颈椎关节突关节,主要用双拇指的指端及指腹触摸至第六颈椎关节突关节,检查有无压痛、结节及高低不平感。然后检查第二颈椎至第七颈椎的棘突,看棘突两侧及上下有无压痛等。最后检查枕骨的头上斜肌、头后大小直肌的附着点等。有时在双肩胛骨内上角也有压痛点。结合CT、X线等检查,排除那些不适合针刀治疗的禁忌症及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等,不适合针刀治疗的颈椎病约占颈椎病总数的5.5~8%。具体的治疗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多数取坐位。患者骑在高靠背的椅子上,双臂放在椅子背上,头部、前额放在手臂上,颈部屈曲,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医者站在其后,根据检查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点,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治疗。根据颈椎错位情况选择整脊手法、牵引重量及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点在颈椎4、5、6关节突关节;棘间;第六、第七颈椎及第一胸椎棘突两侧;枕部的头上斜肌;头后大小直肌和肩胛内上角的肌肉附着点。在棘间进针刀时,刀口线与矢状面平行进针,不可刺入过深,进针深浅应根据患者胖瘦而定。施剥离术时,要根据棘突两侧及关节突关节情况,将针刺到骨面再剥离,剥离不可过多,常规2~3下。多数患者经3~5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即可明显减轻,部分患者可痊愈,一般5~7天治疗一次。(此文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医院针刀专科主任)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 女7例, 男19例;年龄18~68岁, 平均42岁。车祸伤10例, 高处摔伤16例。其中颈椎爆裂型骨折11例, 骨折伴脱位15例;全瘫8例, 不全瘫12例, 6例无截瘫。卧床时间最短9d, 最长77d。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颅骨牵引的护理

颈椎骨折有明显脱位、半脱位患者入院后, 应用颅骨牵引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牵引重量根据需要而定, 一般为5~10kg[1]。头部垫枕圈, 保持牵引力线与颈椎轴线一致, 抬高床头15cm, 颅骨牵引弓针道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3次生理盐水冲洗。进手术室后应解除牵引, 临床时颈托固定, 才能搬动。

2.1.2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通常较危重, 有的还合并复合伤。认为颈椎手术危险性大, 容易发生死亡, 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 担心术后疗效, 思想负担较重, 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 解除压迫, 植骨融合达到固定融合, 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由已行同类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 介绍手术期间无痛, 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 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 配合治疗;并阐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 否则相反。

2.1.3 注重呼吸道的护理

因颈椎骨折压迫颈脊髓导致呼吸肌麻痹, 血液循环相对减弱,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 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流、温湿度适宜, 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采用湿式打扫,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地咳嗽、咳痰, 嘱患者深呼吸, 在呼气末咳嗽, 重复数次, 对无力咳痰者, 先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压气管, 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或用双手压迫患者的胸腹部, 嘱患者用力咳嗽, 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每2h帮助患者按轴线翻身拍背1次, 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应进行吸痰、湿化气道、清洁口腔等护理, 定时更换消毒气管内套管, 用双层湿纱布覆盖气管口, 雾化吸入每日2次。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

2.1.4 指导患者做食管气管的推移训练

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时可引起患者不适, 而影响手术进行, 且此种操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2]。告知患者此种训练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积极配合。训练时, 保持患者体位舒适, 一般患者仰卧, 枕头垫于肩下, 头后仰, 使其颈部肌肉放松。操作者站在患者左侧, 用拇指或2~4指在颈外皮下插入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内脏鞘和血管神经鞘间, 先左右摇摆气管, 然后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牵拉推移或用另一手协助牵引, 牵拉时用力轻柔, 需超过中线, 并避免牵拉过程的中断。持续5~10min, 逐渐增至15~20min, 3~4次/d。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颈椎活动时, 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 使植骨块移动、脱出, 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 避免颈部的过伸活动、过早起床[3], 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 至少2人协助翻身, 一人扶头、肩, 另一人扶躯干、四肢, 翻身同步进行, 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度, 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 使患者舒适。

2.2.2 呼吸道护理

术后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心率、血压及面色的变化, 持续吸氧, 根据血氧饱和度来调整氧流量。手术过程中咽喉、气管等部位的牵拉可造成喉头水肿而产生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术后常规给予庆大霉素8万u和α-糜蛋白酶2 000u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 2次/d, 可减轻水肿[4]。或沐舒坦1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 2次/d。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床边备气管切开包, 以便急需时使用。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2.2.3 切口观察及护理

正常情况下, 术后切口内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h, 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做记录。术后24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mL, 若引流液过多, 色鲜红, 切口敷料渗血多, 周围局部隆起, 颈部增粗, 患者自觉呼吸费力, 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配合抢救。

2.2.4 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

详细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肢体有无抽搐及麻痹平面的变化;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感觉, 尿管间断开放。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 对瘫痪患者, 记录截瘫平面。

2.2.5 功能锻炼康复护理

为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 术后早期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给上、下肢肌肉按摩和关节的被动活动, 肌肉按摩5~6次/d, 20~30min/次, 关节的被动运动只需少量即可, 但每一单次被动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 但不可超越, 以免拉伤肌肉和韧带。上肢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 恢复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强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 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的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活动为辅。四肢置于功能位。对不全瘫、全瘫患者还应训练定期排便、排尿, 以期尽早拔除导尿管。

2.2.6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 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 术后又要求绝对卧床, 故要注意其并发症, 如褥疮、坠积性肺炎、废用性肺萎缩、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对于上述的并发症要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强调对褥疮的预防, 睡气垫床, 按时给予翻身, 应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每日按摩骨突部位, 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褥疮发生。对于昏迷的患者要注意保暖, 定时拍背排痰, 清理呼吸道, 预防坠积性肺炎。躁动患者谨慎使用镇静剂, 应设专人看护, 给予适当约束, 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

2.2.7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仅增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 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沟通,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使患者了解每项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作用, 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提高护理质量。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 (1) 3个月内带颈围保护颈部, 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 (2) 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 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 应马上回院复查。 (3) 术后3个月, 经摄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 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 开始时做颈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动, 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注意颈部勿做剧烈活动, 防止再损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 若出现颈部不适时应暂时停止。

参考文献

[1]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57.

[2]林淑贤, 姜连英.气管、食道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7) :352.

[3]谢冰华, 刘艾红, 王利婷.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2) :11.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7

关键词:颈椎病,红外线辐照,颈椎牵引,手法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 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本研究前瞻性收集我院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的900例颈椎病患者, 将其采取红外线辐照加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治疗480例 (以下简称辐照组) 与应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治疗420例 (以下简称对照组) 进行对比观察,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辐照组:本组480例, 男276例, 女204例, 年龄28~76岁, 平均50.5岁;病程1~150月, 平均23个月;其中神经根型240例, 脊髓型86例, 椎动脉型67例, 交感型42例, 混合型45例。X线表现:颈椎生理弯曲变直256例, 颈椎曲度反张35例, 颈椎骨质增生386例, 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216例, 椎间隙变窄65例, 椎间韧带钙化48例。经CT及MRI检查360例, 具体表现: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98例, 椎体增生使椎管狭窄74例, 后纵韧带钙化52例, 椎体陈旧性压缩骨折2例。对照组:本组420例, 男252例, 女168例;年龄30~74岁, 平均52岁;病程20天~145月, 平均21个月;其中神经根型245例, 脊髓型60例, 椎动脉型48例, 交感型28例, 混合型39例。X线表现:脊椎生理曲度变直212例, 颈椎曲度反张26例, 颈椎骨质增生356例, 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216例, 椎间隙变窄52例, 椎间韧带钙化36例。经CT检查及MRl检查303例, 具体表现: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56例, 椎体增生使椎管狭窄59例, 后纵韧带钙化36例。

1.2 治疗方法

辐照组:辐照应用红外线治疗仪 (佛山市志高电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2005年7月产) 照射颈部20分钟 (剂量以患者有舒适的热感为准) ;牵引:给予牵引拉力8~10kg, 20分钟, 每日1次, 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病情较轻、发病时间较短患者需1~2个疗程症状可改善或消失, 对症状重、病程较长的患者需2~3个疗程。对照组用普通颈椎治疗仪牵引, 拉力8~10kg, 20分钟, 无红外线照射, 疗程同辐照组。 (2) 辐照组及对照组均采用同样手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取坐位, 在颈部施用按、压、拿、揉、整复等手法松弛颈肩背部肌肉, 即用拇指点压揉双侧风池穴1分钟, 点压揉患侧枕骨粗隆下肌肉1分钟, 点压揉胸锁乳突肌后肌肉1分钟, 拿颈部肌肉3~5次, 点压患侧前中斜肌间窝1~2分钟, 点压患侧冈上肌、冈下肌、肩井穴、肩髃穴各1分钟, 点揉斜方肌3~5次, 点揉大小圆肌双侧太阳穴各1分钟, 一手托下额, 另一手托枕部, 向上牵引1~2分钟后, 双手交叉用力向左右旋转各1分钟, 往往可听到“咔嘎”响声, 最后在颈部做揉按扣击及牵抖患肢等放松手法, 施行手法需由轻到重, 再由重到轻, 以患者能忍受为宜, 忌用暴力, 每次15~20分钟, 每天1次, 10次为一个疗程, 一般患者1~2个疗程症状可消失, 病情严重者需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恢复原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仅于劳累后有轻微症状, 能恢复原工作;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 对日常工作生活有轻度影响;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

2 结果

辐照组:神经根型治愈82例, 显效123例, 有效24例, 无效11例;脊髓型治愈24例, 显效35例, 有效2l例, 无效6例;椎动脉型治愈32例, 显效28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交感型治愈18例, 显效16例, 有效5例, 无效3例;混合型治愈17例, 显效14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总有效率94.4%, 无效率5.6%。对照组:神经根型治愈55例, 显效93例, 有效37例, 无效60例;脊髓型治愈l3例, 显效16例, 有效22例, 无效9例;椎动脉型治愈10例, 显效18例, 有效13例, 无效7例;交感型治愈8例, 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4例;混合型治愈8例, 显效10例, 有效9例, 无效12例。总有效率78.1%, 无效率21.9%,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χ2=51.741, P<0.05

3 讨论

颈椎病的形成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后, 椎体间松动, 小关节功能紊乱, 椎体缘骨赘形成、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或神经根、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等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该病随我国老龄社会的出现, 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目前, 国内外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 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我国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治疗颈椎病, 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大多数患者愿意接受保守治疗[2], 花钱少、痛苦小, 很受患者欢迎。只有极少数病例, 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 或者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才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有手法治疗、中西药治疗, 颈部围领、颈枕、颈椎牵引, 局部封闭, 理疗, 针灸及功能锻练等。本组病例采用小拉力扶正, 既能纠正生理弯曲, 解除肌肉痉挛, 增大椎间孔, 利于纤维环及髓核的回纳, 同时能使粘连的组织松解, 能使突出的椎间盘复位, 从而解除对神经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 缓解颈痛、头晕、手麻等临床症状[3]。红外线照射利用其热效应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利于牵引, 并能迅速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尤其是微循环, 加快局部组织新陈代谢, 通经活络, 促进组织炎症吸收, 控制增生发展, 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4]。再结合手法使用按、压、拿、摩、揉及点穴等能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 松解痉挛肌肉,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代谢, 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等功效[5]。此法疗效好, 见效快, 安全可靠, 简单易行, 应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 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裕少朴, 胥少订,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109-1120.

[2]张爱华, 蔡善平, 毛振中.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195例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 2001, 14 (9) :574-575.

[3]田淑娟.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椎病750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2) :103.

[4]李世荣.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C].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博士论文集, 2003:25-26.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24例, 女8例, 年龄18岁~64岁, 平均年龄3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 d~9 d, 平均4 d。均行X线片及M R I检查, 诊断为颈椎爆裂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26例, 颈椎爆裂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及椎板骨折塌陷6例。上述病例M R I均显示有脊髓前方受压, 致压因素为突出的椎间盘、脱位椎体后缘和爆裂骨折块。损伤节段为C4的6例, C5的13例, C6的10例, C7的3例。32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 按Frankel功能分级, A级5例, B级11例, C级9例, D级5例, E级2例。入院后即行颅骨牵引, 一般复位重量为体重的8%~10%, 维持2.0~5.0 kg。检查完备和病情平稳后即尽早手术治疗。其中6例C5~6骨折脱位伴双侧小关节交锁, 先行后路复位减压, 再同时行前路减压固定术。伤后距手术时间1 d~9 d, 平均4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插管麻醉或颈丛阻滞麻醉成功后颈肩部垫高。手术选取以损伤椎体为中心颈右侧横或斜切口, 分开颈阔肌, 纵行切开颈深筋膜的浅层, 切开颈动脉鞘内侧包绕肩胛舌骨肌的颈深筋膜深层, 将胸锁乳突肌和颈动脉鞘拉向外侧, 将气管、食管和甲状腺拉向内侧, 骨膜下从椎体前侧向外剥离颈长肌至钩突关节平面, 用定位针头穿刺后于C形臂机下定位确定骨折椎体。置入Caspar牵开器, 适当调节其张力, 使得脱位椎节的椎间隙略张开, 将脱位椎体的椎间盘切除, 用骨膜剥离器给予撬拨复位。如复位困难则以两侧颈长肌内缘为界, 将脱位椎体次全切并切除上下椎间盘, 再次调节牵开器张力, 并行C形臂机X线透视确认, 获得理想的复位。清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物 (骨片、椎间盘和血肿) , 刮除相邻两椎体的终板软骨, 在牵开器维持状态下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 安放颈椎前路锁定钢板。术中C形臂机透视确认满意后冲洗切口, 伤口内放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 术后2 d拔除引流管, 常规使用激素和脱水剂3 d~5 d, 用颈椎护领保护3个月。

1.3 结果

患者均随访8个月~18个月, 平均12个月。32例术后椎体脱位得到复位,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 术后因合适内固定使颈椎获即刻稳定。前方植骨均融合, 融合时间3个月~6个月, 平均5个月, 无假关节和不愈合发生, 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32例术后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 平均改善1~2级, 见表1。

2 讨论

2.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特点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影响脊髓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损伤。其颈椎排列异常并失稳;脱位椎体大多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 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损伤;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不同程度丧失。因此, 治疗应以恢复颈椎正常排列, 彻底减压, 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重建颈椎即刻和长期稳定为基本原则。在颈椎内固定广泛采用之前, 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 带来的后果是已恢复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再次丢失, 导致颈椎后凸畸形及与损伤椎节邻近节段的继发性退变[1]。

2.2 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适应证

自上世纪80年代起, Caspar等[2]相继报告了采用前路钢板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 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近几年,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的手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1]。对于颈椎骨折脱位, 首选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已得到公认[1,2], 若选择后路手术, 在术前必须行M R I检查, 确定没有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 否则就应首选前路手术[3]。对颈椎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同时合并颈椎椎板骨折压迫颈髓的病例, 主张先做前路减压和固定, 再做后路减压植骨和内固定。Eism ont等[4]报告9例伴有椎间盘突出的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复位, 结果4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本组有6例创伤后骨折脱位, 双侧小关节交锁, 颈髓前后均有压迫, 先行后路复位减压, 再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效果满意。对于伴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 目前大多主张手术治疗[2]。一般认为术后可达到两个目的:减压后牵开椎体, 为脊髓可能的恢复创造一个环境;稳定脊柱, 便于护理, 减少并发症。笔者认为, 在损伤早期对脊髓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的判断并非可靠, 本组有3例术前FrankelA级患者术后分别转为B级和C级。因此, 脊髓损伤的早期应按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所有脊髓损伤的患者。

2.3 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手术时机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R osenfeld等[5]认为, 对于急性颈脊髓损伤在伤后72 h内行减压和稳定术, 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尽快恢复, 还可以减少相应的并发症, 所有病例均应力争在伤后1周左右完成手术。本组获得术后较好的神经恢复, 也与手术时机的把握恰当有关。本组2例因呼吸困难, 颈髓完全性损伤, 做了气管切开, 经积极吸痰对症处理, 病情稳定后, 仍按本法做完手术, 带气管导管回家, 6个月后复查, Frankel分级评定由A级改善为C级, 并拔除了气管导管, 证明手术对此类患者仍有效。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严重颈髓损伤的患者, 因肋间肌、腹肌大部瘫痪, 加之尿潴留, 极易产生肺部、尿路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因此从患者刚入院时起, 就应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积极为手术创造条件。如果双肺呼吸音清晰, 尿常规、血常规正常, 即使体温在38℃左右 (体温中枢失调所致) , 也应积极手术, 否则患者将因错过手术时机而不能手术导致死亡或神经功能无改善。

2.4 前路手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疗效分析

在颈椎前路手术中, 彻底减压和牢固的骨性融合是手术的最基本原则[2]。对于自前方压迫脊髓的颈椎骨折脱位, 应经颈椎前路直接彻底去除颈脊髓致压物, 以恢复正常的脊髓形态和有效的椎管容积, 恢复颈椎正常排列, 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同时行充分有效的植骨及植骨后的即刻稳定, 最终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本组均行充分的减压和植骨, 并行合适的带锁钢板内固定。32例植骨全部融合, 说明颈椎自锁钢板固定可靠, 既达到了即刻稳定, 又维持了病变节段的高度, 保证了植骨顺利融合。本组病例术后3个月~12个月部分患者神经功能继续好转, 说明颈脊髓损伤恢复过程长, 其间按摩、锻炼、针灸和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是必需的, 而且绝不能在手术3个月以后就弃用。

采用早期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可使颈髓减压彻底, 可靠的植骨内固定可获得即刻和长期颈椎稳定, 神经功能恢复满意。主张对此类患者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尽早手术, 以期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摘要: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2例, 其中3例同期后路复位及减压。术后随访8个月~18个月, 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 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即获稳定,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 植骨在3个月~6个月融合, 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改善1.2级、1.32级和1.36级。结论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即刻的稳定和重建。手术不仅可明显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 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前路途径,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袁文.颈椎固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5) :327

[2]Caspar W, Barbier DD, Klara PM.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nd caspar plate stabilization for cervical traum a[J].Neurosurgery, 1989, 25 (4) :491~502

[3]刘景臣, 高中礼, 刘光耀, 等.下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03, 16 (6) :326~328

[4]Eism ontFJ, Arena M J, Green BA.Extrusion ofan intervertebraldisc as-sociated with traum atic subluxation ordislocation ofcervicalfacets:case report[J].JBoneJointSurg (Am) , 1991, 73 (10) :1555~1560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9

1 一般资料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纳入病例[1], 本资料共选取病例86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28岁;第一组48例,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14例;第二组38例, 男性20例, 女性18例。临床上多数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颈椎、肩、上肢疼痛、麻木、酸困及功能障碍, 拍正侧双斜位照片检查, 提示多数病例有生理曲度变直, 椎体前缘增生, 椎间隙变窄。

2 治疗方法

第一组 (治疗组) 全部采用牵引加颈椎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第二组 (对照组) 单纯采用颈椎牵引法治疗。

牵引患者取坐位, 配戴枕颌牵引带, 依据患者X线片变化, 患者的体质, 症状表现确定牵引的位置, 最佳角度及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颈椎曲度加深, 后缘增生明显, 根据症状显著者, 采用前 (曲) 屈位牵引;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 后缘增生不明显, 症状明显者, 采用后仰位牵引;颈椎曲度正常或基本正常, 采用中立位牵引。一般初次20分钟~半小时, 牵引重量3~5Kg, 随症状变化及患者感觉逐渐增减, 一般不超过体重的1/6, 每日1次。

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第一步:患者坐位, 医生站其后, 先行点按、揉搓等分筋、理筋手法于颈肩部软组织10分钟, 以缓解肌痉挛。第二步:患者坐位, 医生先用拇指在颈椎棘突两侧触诊, 待摸清楚颈椎棘突偏歪的部位和方向后, 用与患者棘突偏歪方向同侧的拇指推顶住偏歪的棘突为支点, 另一臂的肘部抱住患者头部, 让患者头前屈, 将头向患侧旋到最大限度时, 嘱其放松颈部肌肉, 医生用肘向上托起并旋转头部, 同时推顶偏歪棘突的拇指轻推偏歪的棘突, 可听到“咔哒”的一声清脆复位声, 拇指下有棘突移动感, 触诊颈椎两侧局部压痛减轻或消失, 证明手法成功。第四步:复位后再以旋推法、擦法等手法放松颈肩部肌肉2分钟即可。治疗每天1次, 12次1疗程[2]。本手法操作时要谨慎小心, 勿用蛮力, 幅度应在颈椎生理活动范围内。另外治疗前需拍摄颈椎常规位X线片, 排除颈椎结核、肿瘤、骨折及脱位等骨质病变, 以免发生意外。

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治愈:患者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全部消失, 颈、肩、背、手臂酸痛麻木消失, 恢复日常工作;好转:颈肩、背、手臂酸痛麻木消失, 颈部活动正常;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4 治疗结果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治愈36例, 占75%;好转10例, 占20.8%;无效2例, 占4.2%;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治愈20例, 占52.6%;好转11例, 占29%;无效7例, 占18.4%;总有效率为81.6%。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 2组疗效有显著差异。见表1。

(例, %)

4 讨论

颈椎病是泛指颈段脊骨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的相应症状体征。根据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而表现的一系列症状、体症, 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四种基本类型。颈椎病中, 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 占50%~60%。临床上多表现为颈肩痛, 并向上肢放射, 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的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的表现。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 手指活动不灵活等。部分患者亦可伴有头晕、失眠等症。检查可见肌肉痉挛, 故患者头喜欢偏向患侧, 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 故亦应与单纯肩关节周围炎相鉴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关节 (钩椎、椎间后关节) 周围的软组织发生损伤、退变, 颈神经根管相对容积变小, 使颈神经根受到刺激, 出现颈肩上肢疼痛、麻木、酸困及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病因是:各种急性损伤, 慢性劳损, 颈咽部慢性炎症及感受风寒等。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失稳错缝, 移位;椎间软组织痉挛、水肿、炎症、充血, 椎间隙变窄, 椎体前后缘和钩突骨质增生。该病属于中医筋痹、血痹范畴, 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 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精亏不能濡养筋骨, 导致筋骨不健, 腠理疏松, 卫阳不固, 风寒湿邪入侵, 搏于颈项筋骨经络, 导致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而致。本文所用治疗方法的目的是:采用牵引疗法, 可将狭窄的椎间隙牵开, 椎间孔扩大, 从而缓解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恢复颈部正常的生理曲度;通过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纠正颈椎后关节错位, 恢复神经根管原有空间, 减轻神经根的刺激;同时还可宣通散结, 剥离粘连, 使局部水肿消退, 血液循环改善, 加速炎症消退;分筋理筋手法, 主要使颈部肌肉紧张痉挛得到缓解, 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达到疏通径络,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86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10

颈椎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5%,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60—70%。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各种因素(盘源性、骨源性、颈椎关节的移位、化学源性)刺激神经根而出现的颈部及上肢疼痛、麻木和功能受限的疾病。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技术即臭氧注射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但颈椎旁臭氧注射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自2011年7月—2012年2月经后路颈椎旁臭氧注射法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27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9岁,年龄最小23岁。病史最长4年,最短2个月。所有病历均符合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标准,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钩突变尖,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上下关节突增生肥大等改变。CT片可见椎间盘突出或脱出,黄韧带、后纵韧带肥厚或钙化,椎间孔变形或狭窄,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上下关节突增生肥大。

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胸下垫软枕,颈部前屈使下颌触及床头边。体表定位:确定臭氧注射脊神经为颈椎上一棘突最高点,距脊中线旁开3.5cm为穿刺点。局麻下以10cm长、7号穿刺针稍向中线刺入皮肤(5°—10°),进针直至触及骨性感即为颈椎椎弓板后外侧,将针体深度标记物退至距皮肤1cm处。将针尖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进针,沿第一次触及椎弓板外缘,继续缓慢进针直至标记物触及皮肤。针尖一旦刺入椎旁间隙,回抽无血液后,注入空气立即出现阻力消失感1。医用臭氧治疗仪选用山东淄博前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ZAMT—80型,用10ml注射器分次抽取30—40μg/ml,缓慢注入椎旁间隙,总剂量为20—30ml2。颈椎旁间隙在颈部互相连同,故臭氧气体扩散至相邻的神经根处。一般每4—5天一次,3—4次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治愈:所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回复正常。好转:所有症状减轻,颈、肩、臂症状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结果治愈21例,占77.8%,好转4例,占14.8%,未愈2例,占7.4%,总有效氯为92.6%。所有患者随访三个月以上。其中3例患者追加2—3次治疗。2例未愈患者椎间盘突出大于1.5cm,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明显,经2次治疗无效,建议手术治疗。

4 讨 论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适当浓度的臭氧在人体内作为生理激活因子,可刺激人体产生多种生物效应。能刺激人体内多种细胞因子产生、促进细胞间信息传递介质的合成、改善细胞供氧及代谢,从而达到促进炎症吸收等。其作用机制为3:①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阻滞内、神经周围的炎性致痛物质成分,如5—羟色胺、缓激肽、脂质类物质、氢离子等,发挥分解、中和、破坏等作用而消除疼痛;②刺激局部组织产生类似针灸样的反射疗法效果,使体内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缓解疼痛;③臭氧代谢后在局部直接改善了神經末梢组织缺氧状况;④浸润注射臭氧过程,能使病变组织内粘连与挛缩得到松解和疏导。臭氧注射对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治疗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抗炎及镇痛作用。

运用后路颈椎旁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其操作简便、成本低、见效快、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好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宝森.神经阻滞技术解剖学彩色图谱.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6:151.

[2] 瞿群成,朱书秀,张军.实用椎间盘微创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30.

颈椎治疗仪论文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46例颈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颈椎管狭窄临床诊断均符合《骨与关节损伤疾病诊断分离和功能评价标准》中的有关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3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6例, 女7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55.8岁, 病程时长20 d至30年, 平均病程为5.3年;观察组患者男14例, 女9例, 年龄47~80岁, 评价年龄56.7岁, 病程时长17 d至29年, 平均病程为4.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时长之间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颈椎弓根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患者行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头低屈颈俯卧位, 使后颈全部暴露, 在颈后正中作一切口, 暴露椎旁肌并对其进行分离, 完全暴露双侧椎板, 使用咬骨钳咬除少数C6和C7棘突远端;检查颈椎受压节段, 对颈椎受压较重的节段采取单侧开门, 采用气动磨钻或薄唇尖嘴型咬骨钳在关节突与椎板交界处内侧之间的椎板开一5 mm左右的“U”型槽, 并逐渐咬除门轴侧外层的椎板, 磨透或咬开单开门侧的椎板;使用神经剥离子探查椎间板间的黄韧带, 并使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探查外侧神经管并将其适当扩大;使用打孔器在各棘突基底部打孔备用, 进钉点选取固定节段椎体侧块的外上象中点处, 尖手椎破除皮处, 使用开路锥向椎弓根方向开路并逐步地钻取钉道, 密切观察钻孔内外和上下倾斜角, 钻取深度一般为22~26 mm, 全程钉道后旋入适当长度和直径的椎弓根钉, 并透视检查各螺钉位置, 将少量自棘突上取下的骨粒后嵌入关节突软骨, 按颈椎生理屈度将安装连接棒预弯并锁紧各螺帽, 同时矫正颈椎屈度, 并透视颈椎屈度和螺钉的位置。使用生理盐水将手术视野冲洗干净, 并彻底止血, 常规置入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 手术后对硬质颈围进行保护, 一般时间为2~3个月, 手术后1个月可进行颈椎操锻炼。对照组患者采取单开门置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和颈曲角度等情况。JOA评分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 (17-术前JOA评分) ]×100%, 优指改善率为75%~100%、良为50%~75%、可为25%~49%, 差为<25%。颈椎曲度由侧位X线片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用±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有效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 (63.2±10.7) %, 对照组患者为 (56.2±10.3)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604, P=0.0144)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曲角度分别为 (18.3±3.1) °和 (18.1±2.9) °,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曲角度分别为 (19.1±4.3) °和 (16.2±3.7) °, 观察组患者术后颈曲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383, P=0.0295) 。

3 讨论

颈椎管狭窄是指由于患者脊柱退行性改变或先天性的颈椎发育未完善所引起的颈椎管狭窄, 该病常见于中老年人, 且C4~6节段狭窄较常见[2]。单开门椎管扩大形成术主要通过将椎管神经根管进行扩大, 使脊髓朝后方退让移行的空间大大增加, 从而有效防止脊髓前方压迫脊椎和恢复脊椎形态, 但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通常是采取牵引悬挂的方式来保持扩大开门椎管的状态, 较易导致因关节囊压迫或悬吊缝合松弛而推回椎板再次关门情况的发生, 缺乏较好的稳定性。因此, 在对颈椎狭窄患者采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同时, 还需对颈椎节段进行稳妥固定。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和颈曲角度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在颈椎管狭窄治疗方面临床效果显著, 且能有助于患者颈部神经功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欲燃, 张玉民, 王献印, 等.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J].中医正骨, 2011, 23 (10) :53-54.

上一篇:安徽电视台下一篇:外墙后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