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牵引器(共10篇)
颈椎牵引器 篇1
不适是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 对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负荷极重的一种感觉[1]。颈椎病手术治疗是防止病变继续进展、减轻脊髓受压的主要措施。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2~3天, 颈椎活动受限, 卧位、翻身时需要高度适宜的卧位枕, 普通卧位枕影响患者手术区域的稳定性和患者卧位的舒适性[2]。本院骨三科将充气式颈椎牵引器用于颈椎术后早期患者, 改善了患者的舒适度, 收到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椎前路手术患者136例, 其中男82例, 女54例;年龄42~68岁, 平均52岁;术前颈椎病类型:神经根型62例 (45.6%) , 脊髓型26例 (19.1%) , 眩晕型48例 (35.3%) 。入组标准:经影像学证实脊髓、神经根有中至重度压迫, 均由同一术者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平均手术时间2小时, 出血量75ml。患者按临床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本次观察得到患者及主刀医生同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观察组使用充气式颈椎牵引器 (图1) , 对照组使用普通低卧位枕。充气式颈椎牵引器由充气球、止气阀、接头、C形乳胶三层气囊、绒布衬套组成。观察组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开始头卧充气式颈椎牵引器, 普通大小的毛巾对折卷起后放于颈椎下方, 高度5~6cm;C形气囊开口向床头, 患者头部枕于C形气囊上, 使用时手握充气球充气, 根据患者感觉舒适的高度随意调节充气量后, 关闭止气阀。
1.3 评价指标
1.3.1 舒适度
平卧位时颈部有无悬空感, 枕骨后有无受压, 高度是否适宜;轴线翻身呈侧卧位时颈部有无过屈、过伸现象, 有无头颈部不适, 睡眠质量及吞咽情况有无改变, 切口有无疼痛等。
1.3.2 心理状态
评估患者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1.3.3 术后并发症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咳痰困难、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评价指标结果比较 (表1)
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切口疼痛、头颈不适、睡眠质量下降及紧张焦虑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出现紧张、焦虑情绪2 2例 (3 2.4%) , 对照组有4 8例 (7 0.6%)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9.9 0, P<0.0 1)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6例 (8.8%) 咳痰困难, 对照组患者出现24例 (35.3%) 咳痰困难, 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两组无颈部血肿、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3.8 6, P<0.01) 。
3 讨论
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颈椎周围神经血管较为复杂, 外围还有甲状腺、气管等重要器官及组织, 手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患者易产生不适感[3]。因此, 要对颈椎病术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护理。
我科将充气式颈椎牵引器用于颈椎病术后早期患者的护理中, 保持颈部肌肉放松及手术区域的稳定性与舒适性, 且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充气式颈椎牵引器根据患者头颈部的高度及自身要求调节充气阀充气, 使患者枕部悬空以防压疮, 既增加了颈椎手术区域的稳定性, 又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的颈部不适, 有效分散头、颈、肩部的压力, 防止对手术切口的牵拉[4]。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切口疼痛、头颈不适、睡眠质量下降及紧张焦虑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气式颈椎牵引器具有以下优点[5]: (1) 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 能够保持颈椎在不同卧位时的正常生理曲度。 (2) 专用枕采用人性化设计, 使用舒适, 操作安全、便捷;颈圈上方垫毛巾, 透气性、吸湿性好, 方便更换, 保持患者头发清洁无异味。 (3) 带有充气式阀门, 可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节相应的高度。
综上认为, 充气式颈椎牵引器可避免患者头颈部无适当支撑物而导致手术区域疼痛, 提高头颈部舒适度, 减轻患者的痛苦, 且价格低廉、操作简单, 保证了护理的安全与有效性, 大大降低了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杨晓蓉, 涂羽, 伍红萍.颈椎手术患者术后不适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局部解剖学杂志, 2010, 19 (5) :358.
[2]孙岩, 张莹莹, 施锋.Triton牵引器结合颈椎手法治疗下颈椎不稳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3, 23 (5) :41.
[3]冯娟娟.颈椎前路手术舒适度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4, 35 (7) :1551.
[4]龚春兰, 文国英.颈椎术后患者使用颈枕的研究进展[J].局部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2) :15.
[5]罗海燕, 杨帆, 唐英秀.自制眼孔床联合充气式颈椎牵引器在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1, 18 (8A) :59.
颈椎不适 牵引要慎重 篇2
有些颈椎病患者的心脏也有问题。临床上就有很多左边肩胛部疼痛的患者,他们可能是心脏出现问题引起的放射性疼痛,也可能是颈椎出现问题影响到肩背部酸痛,这就需要通过检查进行鉴别。首先是做心电图,如果检查结果没有异常,大部分是颈椎出现毛病。但假如心电图显示心脏有问题,那还有一种可能是心脏和颈椎同时出现毛病。要进一步辨别,还可以做运动试验,让患者跑步或爬楼,用排除法来鉴别。颈椎病的辅助检查除了心电图以外,还有肌电图、心电图、CT、磁共振、X线片等。
1.4%的颈椎病都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手麻,肩背部、上肢和颈背部的酸麻胀痛。这类病痛主要采取牵引治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患者基本可以耐受。颈椎牵引的重量一般为6~15千克,根据时间长短来进行调节。如果是持续牵引,重量为四五千克,时间还可以延长,牵引角度为15~20度。但下列几种情况最好不要进行牵引:70岁以上老人,由于骨质疏松,牵引过度容易引起骨折;15岁以下的少儿也不要牵引,因为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过度牵拉有可能拉松骨骼;肿瘤、结核病患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按摩(也叫推拿)。通过按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改变椎体位置,帮助复位或者关节调节。另外还有超短波,是通过深部透热促进循环,达到消炎消肿的功效。
如果中老年人长期有颈部酸痛不适或肢体麻木等症状,最好尽早到医院检查颈椎有无病变,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颈部受凉。尤其是颈椎病人特别怕凉,颈背部比正常人对外界环境冷热感知要敏感得多,一遇天气变冷,就要戴上围脖防止受凉。此外,注意改正生活中一些不良姿势,不要躺着看电视,不要突然猛烈甩头。
伸伸懒腰耸耸肩,摇摇脖子看看天。平时看书或电脑时,持续45分钟应活动一次颈部,大家最好“3个方向、2个动作”来活动颈部,3个方向是:低头、仰头;左旋、右旋;左侧摆、右侧摆;2个动作是:耸肩,将肩膀往上提,持续10秒钟,第二个是向后扩胸,持续10秒钟。目的是增加颈肩背部肌肉力量,通过肌肉收缩,促进代谢产物排泄。
此外,正确选择保护颈椎的睡枕也很重要。正常颈椎曲度是向前屈,有部分人在睡觉时不垫枕头或枕头比较低,这样容易造成颈椎变直。颈椎一旦变直,它的曲度发生改变,结构也随之改变,就会压迫神经和血管。现在市面上也有专门的凹形护颈枕,选择也有讲究,托住颈部高度有一个大概的参考值,是个人肩宽1/3再加减1厘米。如果以前习惯睡高枕头,就在此基础上加1厘米,如果是低枕头就再减1厘米,这样就比较符合颈椎的生理曲度。还要注意枕头里面填充物不要太软,最好中等硬度。
颈椎病日常保健法
每天起床后,用手轻揉颈部肌肉,特别注意要用拇指点揉左右风池、天柱等穴位。如果颈部有痛点,还要多加按揉。
接下来就转头颈:前屈,后仰,左右转动。转的时候要慢,不可用力过猛,次数因人而异。
最后按摩面部。双手搓热后,分别来回搓脸的正面、侧面和耳后,再用五指梳头,循环进行。次数无须太多,感觉舒服就可以了。
在伏案读书或者操作电脑时,每过1小时就要转动一下头颈,放松一下四肢。
颈椎牵引器 篇3
关键词:颈椎病,红外线辐照,颈椎牵引,手法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 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本研究前瞻性收集我院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的900例颈椎病患者, 将其采取红外线辐照加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治疗480例 (以下简称辐照组) 与应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治疗420例 (以下简称对照组) 进行对比观察,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辐照组:本组480例, 男276例, 女204例, 年龄28~76岁, 平均50.5岁;病程1~150月, 平均23个月;其中神经根型240例, 脊髓型86例, 椎动脉型67例, 交感型42例, 混合型45例。X线表现:颈椎生理弯曲变直256例, 颈椎曲度反张35例, 颈椎骨质增生386例, 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216例, 椎间隙变窄65例, 椎间韧带钙化48例。经CT及MRI检查360例, 具体表现: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98例, 椎体增生使椎管狭窄74例, 后纵韧带钙化52例, 椎体陈旧性压缩骨折2例。对照组:本组420例, 男252例, 女168例;年龄30~74岁, 平均52岁;病程20天~145月, 平均21个月;其中神经根型245例, 脊髓型60例, 椎动脉型48例, 交感型28例, 混合型39例。X线表现:脊椎生理曲度变直212例, 颈椎曲度反张26例, 颈椎骨质增生356例, 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216例, 椎间隙变窄52例, 椎间韧带钙化36例。经CT检查及MRl检查303例, 具体表现: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56例, 椎体增生使椎管狭窄59例, 后纵韧带钙化36例。
1.2 治疗方法
辐照组:辐照应用红外线治疗仪 (佛山市志高电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2005年7月产) 照射颈部20分钟 (剂量以患者有舒适的热感为准) ;牵引:给予牵引拉力8~10kg, 20分钟, 每日1次, 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病情较轻、发病时间较短患者需1~2个疗程症状可改善或消失, 对症状重、病程较长的患者需2~3个疗程。对照组用普通颈椎治疗仪牵引, 拉力8~10kg, 20分钟, 无红外线照射, 疗程同辐照组。 (2) 辐照组及对照组均采用同样手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取坐位, 在颈部施用按、压、拿、揉、整复等手法松弛颈肩背部肌肉, 即用拇指点压揉双侧风池穴1分钟, 点压揉患侧枕骨粗隆下肌肉1分钟, 点压揉胸锁乳突肌后肌肉1分钟, 拿颈部肌肉3~5次, 点压患侧前中斜肌间窝1~2分钟, 点压患侧冈上肌、冈下肌、肩井穴、肩髃穴各1分钟, 点揉斜方肌3~5次, 点揉大小圆肌双侧太阳穴各1分钟, 一手托下额, 另一手托枕部, 向上牵引1~2分钟后, 双手交叉用力向左右旋转各1分钟, 往往可听到“咔嘎”响声, 最后在颈部做揉按扣击及牵抖患肢等放松手法, 施行手法需由轻到重, 再由重到轻, 以患者能忍受为宜, 忌用暴力, 每次15~20分钟, 每天1次, 10次为一个疗程, 一般患者1~2个疗程症状可消失, 病情严重者需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恢复原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仅于劳累后有轻微症状, 能恢复原工作;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 对日常工作生活有轻度影响;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
2 结果
辐照组:神经根型治愈82例, 显效123例, 有效24例, 无效11例;脊髓型治愈24例, 显效35例, 有效2l例, 无效6例;椎动脉型治愈32例, 显效28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交感型治愈18例, 显效16例, 有效5例, 无效3例;混合型治愈17例, 显效14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总有效率94.4%, 无效率5.6%。对照组:神经根型治愈55例, 显效93例, 有效37例, 无效60例;脊髓型治愈l3例, 显效16例, 有效22例, 无效9例;椎动脉型治愈10例, 显效18例, 有效13例, 无效7例;交感型治愈8例, 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4例;混合型治愈8例, 显效10例, 有效9例, 无效12例。总有效率78.1%, 无效率21.9%,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χ2=51.741, P<0.05
3 讨论
颈椎病的形成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后, 椎体间松动, 小关节功能紊乱, 椎体缘骨赘形成、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或神经根、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等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该病随我国老龄社会的出现, 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目前, 国内外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 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我国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治疗颈椎病, 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大多数患者愿意接受保守治疗[2], 花钱少、痛苦小, 很受患者欢迎。只有极少数病例, 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 或者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才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有手法治疗、中西药治疗, 颈部围领、颈枕、颈椎牵引, 局部封闭, 理疗, 针灸及功能锻练等。本组病例采用小拉力扶正, 既能纠正生理弯曲, 解除肌肉痉挛, 增大椎间孔, 利于纤维环及髓核的回纳, 同时能使粘连的组织松解, 能使突出的椎间盘复位, 从而解除对神经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 缓解颈痛、头晕、手麻等临床症状[3]。红外线照射利用其热效应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利于牵引, 并能迅速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尤其是微循环, 加快局部组织新陈代谢, 通经活络, 促进组织炎症吸收, 控制增生发展, 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4]。再结合手法使用按、压、拿、摩、揉及点穴等能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 松解痉挛肌肉,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代谢, 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等功效[5]。此法疗效好, 见效快, 安全可靠, 简单易行, 应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 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裕少朴, 胥少订,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109-1120.
[2]张爱华, 蔡善平, 毛振中.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195例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 2001, 14 (9) :574-575.
[3]田淑娟.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椎病750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2) :103.
[4]李世荣.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C].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博士论文集, 2003:25-26.
颈椎牵引治疗1例高血压 篇4
关键词高血压颈椎牵引降压作用案例
患者,男,67岁。因腰痛伴下肢放射痛1月余入我院某科治疗,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周后感头晕、颈项部疼痛伴拇指麻木难忍,遂来我科求治。检:颈项部肌肉痉挛,左侧C5~6椎体横突旁有明显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颈椎核磁摄片示:C4~5、C5~6椎间孔变窄;脑彩超:左侧椎动脉血流减慢。患者诉无左侧面部出汗,咽部无异物感。拟诊" 神经根椎动脉型颈椎病"。给予枕颌牵引、牵引方式:静牵,牵引重量6kg~14kg,重量逐日递增,每次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压"史,来我科前每日血压19.9~21.3/12.0~13.3kpa(150~160/90~100mmHg,血脂正常。持续服用消心痛2片/次,3/日,洛丁新1片/次,1/日(1片=10mg),服药后血压18.7/12.0kPa(140)/90mmHg)。连续治疗第5次时,左手拇指麻木消失,血压16.0/10.4kPa(120/78mmHg),患者感头晕严重,改洛丁新为0.5片/次,1/日,服药时间同前。连续治疗第7次时,测血压14.6/9.6kPa(110/72mmHg),患者仍感头晕严重,改洛丁新为0.5片/次,隔日服。治疗第11次,血压17.3/12.0kPa(130/90mmHg),患者头晕消失,无不适感,遂停用洛丁新。继续牵引治疗1周,血压维持在17.3~18.7/10.7~11.3kPa(130-140/80-85mmHg)。患者出院后1个月随访,(消心痛一直服用)血压正常。
讨论
患者血压的降低,可能由两个因素造成。其一,颈部牵引改变了"骨刺"与横突孔之间的位置,使横突孔内椎动脉受到的挤压减低,椎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其二,颈部牵引时,颈套可能对一侧的颈脉窦有压力。颈动脉窦是一重要的体表-内脏反射点,起着调整血压作用。颈动脉窦内压力增高,血管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官而感受管壁扩张所产生的牵张刺激,引起神经冲动释放,传递至延髓内的孤束核。又经直接或间接联系至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及分支至心脏,形成反射弧--心率减慢。同时自孤束核至延髓网状结构内的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血管中枢活动,并引起血管扩张,使血压降低[1]。
参考文献
手法牵引配合按摩治疗颈椎病 篇5
1 一般资料
病程:最短者2周,最长者6年。症状:颈部不适疼痛75例,肩痛伴上肢麻木20例,头痛头晕耳鸣12例。CT检查:颈椎间盘突出并有骨质增生75例,CT显示无明显改变者25例。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按摩
2.1.1 操作以患者俯卧,医者立于患者床前。采用推法,然后进行拿揉法,以后枕部,颈部肌肉放松,有热感为宜,重点风池,风府,完骨,百会,肩井,大椎,天柱,天宗。
拇指弹拨,按揉枕骨隆突部肌肉附着点,乳突周围肌肉附着点,环枕筋膜和颈椎横突部左右交替操作。用较快的拿揉法施于颈周围肌群。在肩背部使用揉法,压法,弹拨法,滚法。
2.1.2 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床前。在头部采用推、揉、按等手法,重点攒竹、太阳、下关、印堂、睛明等穴位,伴有上肢疼痛麻木,在上肢部进行推、揉、握拿、弹拨,虎口对敲等手法操作,点曲池、内关、合谷。
2.2 手法牵引
患者正座,医者立于后侧。医者双手托定患者头部,调定呼吸,以吸气时稳稳上提牵引头颈部,呼气时缓缓放松,连续牵引8~10次。此法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程度并结合患者牵引时的反应,随时调整牵引的方向、力度和角度。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应以颈椎间盘和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为主,涉及椎间关节、韧带、肌肉等组织结构的相应改变。笔者以颈椎力学原理认为,颈椎结构精细,部位重要,活动频繁,椎间盘较薄弱。成年以后,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开始退行性变,椎间受力分布不均,不能完全符合正常解剖生理要求,使活动较多的颈椎易受损,肌肉韧带易受劳损,久之椎间盘狭窄,椎间压力向外扩散,引起椎体前后缘和椎间孔周围骨质增生,钩椎关节表面粗糙。又因颈椎力学的改变,使颈部周围的软组织反射性痉挛致颈椎内在平衡失调,关节失稳,椎间隙压力增高,关节囊和黄韧带肥厚,产生一系列临床综合症状,而且病变又影响到颈椎软组织,形成恶性循环的复杂病理过程。
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机制,笔者认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正常生理情况下,肌肉、骨骼以关节为枢纽,而产生各种运动,但在病理情况下,肌肉痉挛和颈椎细微错位的改变可互为因果,亦可导致椎间孔狭窄,产生相应的症状。所以治疗颈椎病之关键,在于调整肌力和关节细微错位。从整体观看,颈部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人体本身也存在着强有力的自身调节功能,故采用手法按摩、推法、拿揉法、滚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消肿散瘀;按揉法可以解痉止痛;弹拨法可剥离粘连,滑利关节;点穴,揉点印堂、睛明、攒竹、太阳、百会、风池可治头痛,视物模糊;点下关完骨可治耳鸣;点风府、大椎、天柱、肩井、天宗、可消除颈间背部肌肉疼痛,酸困等症状;点曲池、内关、合谷可治上肢麻木疼痛。
手法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增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纠正关节错位,缓减症状。辅助以功能锻炼和人体自身调节潜力,细微错位的小关节就可以自行复位,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颈椎牵引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就诊患者86例, 其中男39例, 女47例;年龄38~72岁, 病程0.5~12年, 将其随机分为,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通过患者的自我描述结合X线、CT检查确诊为颈椎病, 排除合并心脑血管、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患有风湿、类风湿、结核及精神病等疾病者及妊娠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1.2.1 牵引复位
让病人直接仰卧躺在治疗床上, 不用枕头或采用很低的枕头。 (1) 医生使用双大拇指按压双侧肩穴、太阳穴; (2) 用一手扶于健侧头部斜转向对侧, 另一手于颈部施按; (3) 将手掌部放于肩关节处双手分别伸展颈部肌肉做患侧治疗; (4) 一手托住病人枕部, 另一手扶于下颌将患者头稍向上仰或背屈, 同时双手用适当力牵拉旋转适当角度2~3次。1次/d, 30min/次, 5次/周, 10次为一个疗程。
1.2.2 中药
续断、杜仲、骨碎补、三七、血竭、琥珀、桃仁、泽兰、苏木、红花、土鳖虫、马钱子、重楼等药物共150g, 蒸热至50℃左右, 外敷颈部患侧周围, 1次/d, 30min/次, 7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间隔2天, 再行下一疗程, 共4个疗程。
1.2.3 推拿手法
(1) 患者坐位, 医生在患者后面用双手在颈椎两侧行按揉、推法放松颈肩部软组织; (2) 依次点揉风池、风府、天柱、天鼎、大椎、阿是穴等穴位; (3) 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并寻找阳性反应物做弹拨; (4) 作颈肩部拔伸法, 反复2~3次; (5) 用拇、食、中指捏拿颈部两侧肌肉, 提拿肩井, 点按天宗、曲池、列缺等, 并弹拨桡尺神经。1次/d, 30min/次, 5次/周, 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组3种方法一起使用, 对照组只进行牵引治疗, 一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疼痛消失, 无运动功能障碍, 能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显效:疼痛消失, 能做轻工作;有效:症状虽有所改善, 但仍有疼痛, 不能工作;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 不能工作。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 临床疗效按照判定标准具体数据如下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5) 。
(n)
3 讨论
正常颈椎的稳定包括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内源性稳定即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结构, 为静力平衡;外源性稳定即附着于颈椎的肌肉的调节和控制, 为动力平衡[3,4]。现代医学认为, 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退化等病理改变导致颈椎病, 由于刺激和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各种临床, 如头、颈、肩、臂等处疼痛、颈部僵硬、麻木、头晕、耳鸣等。病因多为外感风寒、外伤、长期伏案、高枕等职业因素。
颈椎病多见于中医“眩晕”、“痹证”、“痉证”、“痿证”、“头痛”、“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为: (1) 颈肩部外露, 风寒湿邪侵袭颈部肌肉, 使筋脉气血凝滞, 经络闭阻不畅; (2) 素体虚弱, 年老体衰, 肝气亏损, 筋骨失健, 筋弛骨痿; (3) 风痰上扰, 痰浊中阻, 浊阴不降致气机不利; (4) 颈部肌肉急慢性损伤, 而导致颈筋气血凝滞不行, 气机受阻, 不通则痛。
牵引是采用改变曲度、符合生理曲度的应力作用, 通过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使椎间隙增宽, 扭曲的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而治疗此病。手法牵拉复位消除了部分临床症状[5],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力度适宜的松解手法操作, 解除或缓解颈椎周围软组织的紧张、痉挛, 使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过程, 促进炎症与水肿的吸收, 减轻神经血管局部的不良刺激。早在公元2世纪, 我国医学典籍《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中医内病外治法。中医外治法结合经络腧穴, 有其独到之处[6]。外用药的优点包括[7]:口服给药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处, 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 且减轻了胃肠道的副作用[8], 疗效得到提高;口服给药可产生血药浓度峰谷波动性, 而外用药能维持恒定的血液浓度或药理效应, 疗效得到增强;外用药能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由于使用外用药提供了可预定的作用时间, 因而减少了用药次数, 使患者用药依从性加强;另外由于外用药比较方便, 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中药热敷可以消炎止痛, 主要作用机理为扩张局部血管, 改善微循环, 调节免疫及清除自由基, 使局部致痛物质减少, 消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不良刺激[9]。热敷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及降低椎间盘压力, 改善脊髓血供和脑脊液循环, 调整并改善脊椎内外环境, 使之趋于平衡。
本文治疗此病所用的中药, 具有补肝益肾、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筋通络、散结消肿、通利关节的作用。 (1) 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续断、杜仲、骨碎补; (2)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三七、血竭、琥珀、桃仁、泽兰、苏木、红花、土鳖虫; (3) 通络止痛、散结消肿:马钱子; (4) 消肿止痛:重楼;其中 (1) 为主药, (2) (3) (4) 为佐药。诸药合用, 效果显著。颈椎病也可以使用西药治疗, 如西药葆胶囊、西比灵等, 但中药制剂与西药相比, 具有毒副作用小、适宜长期使用、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
推拿手法, 能使局部粘连的肌肉和韧带松解而疏通经络, 局部取穴组方可解除颈肩肌肉痉挛, 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10,11]。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单纯牵引治疗不足以治疗此病, 中药外敷加推拿手法同时治疗此病, 能取得良好效果, 治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治加牵引推拿治疗颈椎病与单纯牵引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86例颈椎病的患者, 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 治疗组牵引治疗的同时中药外敷配合推拿治疗, 对照组只进行牵引治疗。结果:一个疗程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二者比较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药外敷配合适当推拿治疗颈椎病比单纯牵引疗效更优, 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药外敷,牵引,推拿,颈椎病
参考文献
[1]龚星军, 应晓健, 马文央, 等.牵引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5, 17 (5) :39-40.
[2]郝延科, 黄向业, 王晓英, 等.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9, 21 (9) :26-27.
[3]ODOM G, FINNEY W, WOODHALL B.Cervical disc lesions[J].JAMA, 1958, 166 (1) :23-28.
[4]姜淑云, 房敏, 左亚忠, 等.颈部肌群与颈椎病[J].颈腰痛杂志, 2006, 27 (3) :235-238.
[5]万勇, 涂昭昊, 陈启明, 等.定点引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 2004, 19 (6) :358-358.
[6]司国民, 李云, 李咸营, 等.中医外治法与透皮给药系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 (3) :468.
[7]杜月莲, 高萧枫.国外经皮给药技术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 2003, 32 (5) :495-496.
[8]刘浩.中药内服外治结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9) :1804.
[9]吴成举, 刘海英, 谢鑫.推拿联合中药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5) :624-625.
[10]卜彦青.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4, 24 (2) :98.
便携式颈椎牵引控制系统设计 篇7
关键词:颈椎治疗仪,颈椎牵引治疗,USB通讯,传感器
0 前言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变快,颈椎病越来越多,成为一种常见病。牵引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外力牵拉脊柱颈段及相关组织结构,使颈椎间隙增大,调节颈椎椎间孔大小,缓解由损伤、退变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神经根刺激或压迫性疼痛。间歇牵引还可改善血流循环,松解肌纤维粘连,刺激关节和肌肉感觉神经,起到按摩、镇痛的作用[1]。而且目前,医疗电子设备开始呈现便携性的发展趋势,针对便携化的发展趋势,则要求电子设备必须具备小体积、低功耗、低价格和易于使用的特点[2]。国内市场上的牵引装置,常限于手动操作,施加持续力,疗效差[3]。而进口智能化牵引仪功能单一、体积大、且价格昂贵,不利于广大颈椎病患者在家进行日常而有效的治疗。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智能化颈椎病牵引控制系统设计。它集显示、力反馈控制、通讯等功能于一体;可选用多种牵引工作模式,设置牵引力大小、牵引时间、间歇时间、治疗时间等程序化参数;它还配有程序扩展空间与接口电路,以扩充其它物理治疗功能。本系统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便携、家用等多功能颈椎病治疗仪的智能化控制。
1 颈椎牵引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颈椎牵引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当系统按照所设定的工作模式运行时,步进电机转动产生牵引力的变化,牵引装置中的力传感器通过A/D转换器将牵引力大小实时反馈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将其与程序预设置的牵引力参数相比,以得到步进电机的控制参数,从而调节当前施加牵引力的量值等参数。同时,LCD液晶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实时、动态显示所施加的参数及系统状态。遇到异常情况,系统自动报警,并立即停止治疗。牵引结束,仪器根据预设置程序,自动进入理疗程序,以放松病人颈肩部肌肉,减轻病人患处的疼痛,增强牵引治疗的疗效。系统配有USB通讯接口,可与电脑通讯,以便医生根据患者治疗情况,通过计算机将康复处方及疗程控制参数定期写入牵引控制系统,从而确保牵引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计算机亦可对治疗仪器进行控制操作。
1.1 微机控制单元
微机控制系统采用了美国TI公司的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为32位定点DSP控制器。其频率高达150M,大大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和芯片处理能力,是电机等数字化产品升级的最佳选择[4]。I/O口供电电压为3.3V,可降低系统的功耗。它本身带有128K闪存,可用于开发及对现场软件进行升级时的简单再编程。该器件还包括12位的A/D转换器,吞吐量每秒可达16.7MB的采样,完全能达到本文的设计要求,不需要再单独购买A/D转换器,既省钱又可减小系统的体积。片上带有两个事件管理器,是数字电机控制应用使用的非常重要的外设[5]。所以采用TMS320F2812作为微处理器,非常适合便携性、低功耗、低价格和高性能的要求。
1.2 电机驱动和力反馈信息采集单元
电机采用Kinco型步进电机。它的步进角为1.8°,额定电流1A,保持转矩为9kg.cm。电机驱动器采用Motek细分型步进驱动器2M412。它的工作电压为12~36V,输出电流可调,最大驱动电流为1.2A。该驱动器具有高功率、性能稳定、体积小、价格低廉等特点。它可提高步进电机的转速精度、降低其振动和噪音。CPU通过时间管理器产生PWM波为2M412提供步进控制脉冲信号。步进控制脉冲信号要求具有10mA左右的驱动能力,脉冲控制信号宽度应大于10μs,占空比保持在10%~90%之间,以免引入干扰。
力反馈信息采集由S型传感器和TMS320F2812内部的A/D转换器来实现。S型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且价格低廉等特点,是理想的测绳拉力传感器。
1.3 实时显示部分和人机接口单元
实时显示与人机接口主要由LCM168651液晶块实现。128×64点阵,接口模式采用直接访问方式。由于TMS320F2812的I/O口供电电压为3.3V,而液晶模块的电源电压为5V,所以中间需加上电平转换电路进行电平转换,本系统采用LVC16245作为电平转换芯片[6]。人机接口部分的键盘采用独立式键盘工作方式,键盘信号的读取通过74HC573由CPU的通用I/O口完成。
1.4 计算机-系统USB通讯模块
在系统(下位机)与PC机的连接上,引入USB传输技术,提高终端设备同PC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简化操作。其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2中PDIUSBD12的第28引脚UC/D是输入引脚,它由TMS320F2812的一个引脚来控制。在正常工作时,当28引脚状态为逻辑1(高电平),PDIUSBD12认为在引脚D0~D7上接收到的为其内部的命令信息,如果命令能够识别,则执行它,否则不作响应。当28引脚状态为逻辑0(低电平),PDIUSBD12在D0~D7上接收或者向TMS320F2812发送其在USB总线上解包出来的数据。第21引脚通过一个发光二极管串联一个330Ω电阻接到电源VCC上,可以用灯的闪烁来直观地显示USB总线的连接和传输数据的的情况,这对于调试有很大的帮助。第19引脚EOT_N仅在DMA模式下用来指示数据的传输结束,在本系统当中没有使用该传输模式,所以在此置成了无效的高电平状态。芯片的电源附近接的电解电容起到滤波、稳定电源的作用。
1.5 物理治疗功能扩展接口及实时保护电路
理疗功能扩展接口主要包括数模转换DAC7643和功率放大器17358。它为软件设计了物理治疗方式,如:中频电治疗等,提供适当输出功率与接口。
系统采用TMS320F2812内部的看门狗电路作实时保护电路。当系统在设置时间内无信号输入时,看门狗定时器会启动复位脚,使CPU复位。另外,系统使用一个蜂鸣器,如果病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牵引力过大,理疗电流过大等),蜂鸣器亦会自动报警,同时中断系统工作。
2 软件设计
仪器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结构,使用C语言对DSP进行编程,从而实现对步进电机和理疗部分的控制。
控制系统主程序和键盘中断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主程序初始化(定义常量、变量及LCD初始。EEPROM初始化、AD7705初始化、RAM初始化等。)结束后,系统开外部中断XINT1,可处理键盘外部中断,它的中断优先级最高。然后进入主循环,调用LCD显示程序和键盘处理子程序。键盘处理程序根据变量KEYCODE的值调用相应的功能函数。
当有键按下时,进入中断处理子程序,查询键值,如果为牵引键或理疗键,赋给KEYCODE,退出中断;如果数字键、中频键、STOP键、PLAY键、PAUSE等键调用相应的程序,改变对应的变量,如数值大小、STOP_F状态等后,退出中断。
在病人作完牵引后,主程序可根据LCD显示菜单中设定的理疗参数,自动进入理疗程序,之后判断有无PLAY键按下,决定波形是否输出,并根据菜单输入的时间参数启动定时器,中间如有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并停止工作。
3 结论
本牵引控制系统设计采用了自动控制、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它具有自适应反馈控制功能,以解决动态牵引过程中的恒定拉力控制问题。系统提供多样性牵引康复处方设置功能,以满足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颈椎病患者选用不同牵引康复处方的需求。系统具有牵引过度保护及报警功能,以便患者在因牵引重量偏大,增加过快过大引起被治疗者颞颌部感到不适时,及时采取应激措施,中止治疗,以避免造成患者颞颌部关节痛、牙痛、头痛和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损伤。
系统还配有程序扩展空间与接口电路,以扩充其它物理治疗功能。这种集牵引、理疗一体的程序化操作不仅方便用户,更重要的是,它可大大提高牵引治疗的效果。系统配有与计算机的USB通讯接口,以便医生输入、更新康复治疗处方,从而确保病人安全、可靠地在家中或旅馆中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2]蔡建新,等.生物医学电子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陆银春,等.间歇式、加热型颈椎治疗仪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08-109.
[4]苏奎峰,吕强,耿庆锋,等.TMS320F2812原理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邹彦,唐东,宁志刚,等.DSP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颈椎牵引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6例。其中男34例, 女42例;年龄20~78岁, 平均 (56.8±6.3) 岁;病程6个月至8年, 平均 (2.7±0.9) 年。病因:颈部外伤8例 (10.5%) , 慢性劳损68例 (89.5%) 。将纳入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因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 且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2) 颈椎X线检查提示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颈椎骨质增生和退行性变, 部分椎间孔变窄。排除标准: (1) 眼源性、耳源性和脑源性眩晕, 高血压、颅内肿瘤、神经官能症等病变; (2) 明显的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予以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颈椎牵引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的颈椎牵引治疗,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具体方法:颈椎牵引取坐位, 取枕-颌式间歇牵引法, 牵引角度为前屈5°, 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5, 每次持续3 0m in, 2次/d;桂枝加葛根汤方药主要组成:葛根25g、白芍15g、桂枝12g、甘草6g、生姜8g、大枣3枚, 并随症加减, 其中疼痛较甚者加全蝎5g、紫丹参15g, 气血亏虚型加黄芪20g、鸡血藤15g, 气滞血瘀型加川芎和炒穿山甲片各7g, 风寒湿痹痛型加桑枝和络石藤各12g、防风7g, 痰湿阻络型加半夏10g、丝瓜络2 0 g。首煎加水5 0 0m l, 取汁2 0 0m l, 二煎加水4 0 0m l, 取汁150ml, 两煎混合分早晚两次口服, 1剂/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并比较治疗后随访3个月和6个月内的复发率。
1.5 疗效评估标准[3]
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颈椎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示椎动脉血供正常。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前大部分消失, 劳累后偶有眩晕, 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线较前明显改善, TCD示椎动脉血供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前有所改善, 但仍有眩晕, 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线较前明显好转, TCD示椎动脉血供轻度异常。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颈椎X线片、TCD检查均无明显好转或较前加重。以痊愈、显效和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 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 5, P<0.0 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复发率比较
对治疗有效者进行随访, 观察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内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62、5.58, P<0.05) , 见表2。
2.3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颈椎病好发年龄50~80岁, 随着近年来竞争压力的增大和伏案工作的增多, 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年轻化。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迄今国内外尚未完全研究清楚, 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原因是患者的颈椎骨质增生退行性改变, 使椎间孔变形或狭窄, 导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 椎动脉及椎神经压迫和刺激, 颈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兴奋, 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临床症状[4]。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起重要作用, 特别是血瘀状态伴随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全过程[5]。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枕-颌式牵引扩大椎间盘间隙和椎间孔, 缓解神经根受压, 松解粘连, 并促进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 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6]。
中医认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眩晕”等范畴, 常伴有颈背不舒、汗出肢冷等症状, 原因是患者椎动脉受压使椎动脉局部血供障碍,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桂枝加葛根汤实为《伤寒论》中葛根汤去麻黄而成, 方中葛根为君药, 具有除痹止痛、活血化瘀功效, 辅以桂枝温阳通脉, 白芍益阴敛营、化痰通络, 与姜枣配合调和营卫, 甘草调和诸药, 共为佐使。陈海波等[7]研究发现桂枝加葛根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治疗作用,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尤其对椎动脉血供有明显改善作用, 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剂。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内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好,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复发率。
摘要:目的 探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6例,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予以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颈椎牵引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的颈椎牵引治疗,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并比较治疗后随访3个月和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2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随访, 观察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内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好,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 降低患者复发率, 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桂枝,葛根汤,颈椎牵引
参考文献
[1]曾庆强, 王创明, 陈海波.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0例[J].光明中医, 2012, 27 (3) :493.
[2]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S].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8) :472.
[3]李雷.《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 14 (12) :45.
[4]范大鹏, 孙波, 金哲峰.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20 (10) :76.
[5]帅维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3) :115.
[6]涂豫建, 张允, 李怡.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5) :923.
58次牵引都没治好的颈椎痛 篇9
确定诊断结果后,我让他在红外热像指导下接受粗银针和小针刀的治疗。很快,他的疼痛得到了缓解。随访发现,他软组织损伤治愈之后,疼痛几乎没再发生。
软组织损伤是头、颈、腰痛最普通的原因
当前,与老李一样是软组织损伤却被当作颈椎出现问题来治的患者不少。一出现颈痛、头痛、腰痛就怀疑自已得了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而很少想到是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这样的患者在门诊碰到不少。而有时候,患者由于颈肩腰背软组织损伤出现疼痛,同时伴有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影像学改变,医生常忽略其软组织损伤,一味给予牵引治疗。
软组织损伤可导致血管痉挛、管腔变窄
在人们的印象中,颈椎病就是由于颈椎增生或突出,从而压迫椎动脉,使其歪斜、扭曲,造成血管管腔狭窄,严重时可以完全梗阻。由于椎动脉与大脑的血管是相连接的,当该动脉被压迫时,会导致脑供血下降,患者常出现头昏、眩晕症状。而很少人会考虑软组织损伤也可使椎动脉管腔狭窄。
其实,椎动脉在各段颈椎穿行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旅程”都在软组织中通过。因此,一旦软组织损伤、痉挛,则很容易刺激椎动脉,使其受到刺激、挤压、痉挛。这时,痉挛的椎动脉就会出现管腔狭窄,使脑血管缺血缺氧,从而使患者发生头昏、眩晕等症状。
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颈椎病发病率更高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许多顽固性的头、颈、肩、臂、腰、腿痛,甚至腰腹、盆腔、四肢痛,胸闷、心慌、头晕等症,均与软组织损伤密切相关。临床观察发现,因颈椎本身的病变刺激椎动脉痉挛或挤压的几率是较低的。我们在门诊处理了大量的颈椎病病例,包括颈椎增生、椎间盘突出症等伴有眩晕的患者,有的甚至症状明显,准备手术治疗。经处理颈部软组织损伤,改变了神经状态,往往使症状很快消失。复查X光片、CT、MRI,突出和增生未见任何变化。症状消失是因为改善了软组织和神经功能状态之故。
疼痛程度取决于软组织损伤的轻重
软组织损伤发生发展是个渐变的过程,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和功能障碍。其中疼痛是首要症状,它可从损伤初期延续到损伤恢复。在损伤初期,疼痛是由于损伤导致的血肿压迫神经、血管或炎症刺激产生;在后期,疼痛则是由于损伤后的软组织局部微循环下降, 致痛物质浓度升高,刺激、压迫感觉神经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刺激运动神经出现肌痉挛等症。病痛的程度取决于损伤的轻重。
诊治均有好办法
红外热像对软组织损伤的诊断能提供客观清楚有价值的影像证据,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的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CT、MRI、X光结合,形成完整的结构影像与功能影像相结合的现代影像学概念。
软组织疼痛的治疗手段众多,对于深部、广泛、顽固的软组织损伤往往推荐使用密集型粗银质针、针刀和药刀,从而能松解痉挛粘连、软化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使其及早恢复功能。而射频疗法、激光疗法、臭氧疗法亦正成为软组织疼痛治疗领域中的新军,受到人们的注目。
颈椎牵引器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8岁~60岁, 均来自门诊。病程最短者半月, 最长者10年。全部病例均有颈部不适, 疼痛及转动时出现头晕, 其中伴有头痛8例, 视物不清19例, 耳鸣5例, 上肢疼痛不适21例, 猝倒1例。全部患者X线片均显示有颈椎不同程度的变直或反弓, 及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椎间孔变小等, 属器质性颈椎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颈部牵引
使用东方医疗电子技术公司生产的SS—182J微机控制牵引治疗机。患者取坐位, 颈部轻度前屈, 牵引重量一般从6 kg开始, 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加, 采用持续牵引, 每次15 min, 1 d 1次, 10次1个疗程。
2.2 推拿
牵引完后, 待患者休息片刻, 即进行推拿治疗。患者取坐位, 医者站立其后, 先在颈肩部疼痛处施以滚法5 min, 接着用双手手指拿揉颈肩背部肌肉5 min, 配以指揉, 点按阿是穴、肩井、肩外腧、肩中腧等, 每穴3~5次, 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指揉法从风池穴沿颈项两侧至颈肩交界处往返按揉10~15次, 遇有阳性反应物或压痛敏感点则施以弹拨、点按, 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5 min~10 min。随后让患者缓慢仰卧于治疗床上, 医者坐于患者头前, 先以鱼际揉法施术于颜面部肌肉5 min, 手法轻柔和缓, 继以指揉法、点按法施术于颜面部腧穴, 以睛明、攒竹、鱼腰、太阳、阳白、四白等眼周腧穴为主, 每穴点揉3~5次, 然后再对头部毛发区施以扫散、点按、指拿5 min。点按时自前向后顺序点按, 以督脉、膀胱经及两鬓的胆经为主, 而后再用示指、中指、无名指推揉两侧桥弓穴3~5遍, 手法要求深透有力, 最后以颈肩部的拿法、推法结束。每次35 min~40 min左右, 1日1次, 10次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自觉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半年未复发;显效:自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好转:自觉症状和体征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
3.2 结果
40例患者全部获效, 临床治愈28例, 占70%, 显效5例, 占12%, 好转7例, 占18%, 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42岁, 银行职员, 2012年6月30日就诊。患者颈项部酸困不适已半年有余, 时感头部发紧, 颈部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因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而未予治疗。近半月因工作繁忙, 出现头痛眩晕, 不能转头, 动则恶心、呕吐, 由家人搀扶到我院就诊, 经内科诊断为颈椎病。给予药物输液治疗10 d, 症状略有改善, 但仍感头晕、头痛, 由内科门诊转来我科寻求进一步治疗。查体:颈肩部肌肉僵硬, 颈项两侧压痛明显, 活动略受限。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颈3, 4椎体钩椎关节略变尖, 诸椎体边缘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随即给予颈部牵引 (9 kg) 及手法治疗, 5次后即感头晕明显减轻, 续治疗3次, 诸证消失。嘱患者加强颈肩部肌肉的功能锻炼, 不要单一姿势时间过长, 后再未发作。
5 体会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又称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肩部肌肉劳损, 颈椎间盘退变, 颈椎骨质增生及颈项部韧带劳损后继发的肥厚或骨化、钙化等原因, 刺激、压迫或影响了与之相邻的血管 (主要是椎动脉) [1]2, 使位于横突孔中椎动脉受到牵拉、挤压、扭曲, 引起的一系列脑供血不足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者, 临床症状较为复杂, 轻者可见头昏沉, 思睡, 重者可见头晕, 头痛, 失眠多梦, 记忆力下降, 耳鸣, 眼睛发憋发胀, 恶心呕吐, 甚至可出现晕厥、猝倒等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 多数症状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的特点。采用颈部持续性牵引, 有助于解除颈肩部肌肉痉挛, 缓解疼痛;拉大椎间隙, 加宽椎间孔, 减轻椎间盘内压力, 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改善或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 牵伸挛缩的关节襄和韧带, 改善脑供血。在颈肩部施以滚法、指揉、点按、弹拨等适当手法, 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加快, 促进已有炎性反应物的消散、吸收, 松解粘连, 缓解肌肉血管的紧张、痉挛, 从而消除对椎动脉的刺激和挤压。对头部毛发区、颜面部的手法治疗, 可以解除头皮毛发区血管、神经的紧张, 痉挛;调节颜面部肌肉的紧张度;增加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向脑部的供血[1]60, 缓解脑缺血缺氧状态, 达到解痉止痛, 醒脑明目的目的。颈椎病虽然发病率高, 症状复杂, 但只要经过及时、准确的治疗及正确的功能锻炼, 即使是器质性颈椎病, 基本上也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