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共9篇)
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 篇1
颈椎病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 (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 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 颈椎病分为:颈型 (又称软组织型) 、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 (目前主要指食管压迫型) 。如果以上两种类型同时存在, 称为“混合型”。各型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颈型, 具有典型的落枕史;神经根型,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 (麻木、疼痛) 和体征, 椎间孔挤压试验和 (或)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脊髓型, 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交感型, 出现眩晕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椎动脉型, 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旋颈试验阳性。常规X线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和疗效对比有重要价值。笔者收集了与临床诊断相符的320例颈椎病病例, 现将其X线平片影像学特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10年7月确诊临床症状明显的颈椎病患者320例, 男194例, 女126例, 男女之比为1.6∶1.年龄26岁~84岁, 平均年龄53岁, 其中26岁~35岁25例, 36岁~45岁69例, 46岁~55岁76例, 56岁~65岁92例, 66岁以上58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摄X线正位、侧位、双斜位片, 其中34例摄过伸过屈位片, 45例行CT检查, 14例行MRI检查。
2 结果
2.1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本组患者测量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有198例, 占62%.其中变直106例, “S”形改变56例, 反曲29例, 增大7例。
2.2 颈椎不稳或前后滑脱
表现为椎体自然弧度消失, 病变椎体曲度呈阶梯状错落感, 可形成各关节特别是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病理解剖结构的改变, 在过伸过屈位片上反映更明显。本组24例有此征象, 占9% (比例较小, 可能与摄过伸过屈位片例数较少有关) 。
2.3 椎间隙狭窄
本组98例有此征象, 占31%.此征象是椎间盘变性的可靠征象, 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相应关节面致密, 无骨质破坏及椎间隙消失。
2.4 椎体骨质增生
本组158例有不同程度骨赘形成, 占49%.主要表现在椎体前后缘上或下角唇样骨质增生, 有时可见上下椎体骨刺相连形成骨桥。
2.5 椎间孔改变
本组89例有椎间孔狭窄或变形, 占28%.在斜位片上表现为椎间孔变小, 边缘不齐, 上下径缩短, 有的呈哑铃状。
2.6 钩椎关节改变
本组有92例, 占29%.表现为钩突不同程度变尖、变长, 骨赘形成。
2.7 韧带钙化
本组可见102例, 占32%.有不同部位、程度的韧带钙化, 其中以项韧带钙化最多, 共74例, 前纵韧带钙化16例, 后纵韧带12例, 两处以上部位钙化36例。
3 讨论
3.1 颈椎病的病理改变
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 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 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 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 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 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 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移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 当颈椎活动时, 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 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 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 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 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由于颈椎间盘向四周膨隆, 可将其周围组织 (前、后纵韧带) 及椎体骨膜掀起, 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被掀起的韧带组织之间形成间隙, 称“韧带间盘间隙”, 其中有组织液积聚, 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引起的出血, 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 于是形成了骨赘。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 又使颈椎不稳定, 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 使骨赘逐渐增大。
3.2 X线平片表现及诊断要点
3.2.1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立位或坐位投照时, 头部后仰, 下颌前伸, 使上门齿咬面与乳突尖端连线与水平面平行[1], 否则可造成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假性征象。生理曲度测量方法为自枢椎齿状突的后上缘至C7后下缘做连线, 测量该直线与颈椎后缘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即深度, 正常值为 (12±5) mm.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为颈椎弧弦距≥2 mm且<7 mm, 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或消失为颈椎弧弦距≥0且<2 mm, 颈椎生理曲度呈节段性向后凸出或呈反弓为颈椎弧弦距为0或为负值[2]。
3.2.2 椎间隙狭窄
正常情况下, 椎体前缘椎间隙间距平均为3.3 mm~4.3 mm, 后缘间距1.62 mm~2.18 mm[3].如发生髓核退变, 在早期由于韧带松动可显示椎间隙前方反而增宽, 但此后即变窄, 并随着病变的进展而日益明显。椎间隙愈窄, 椎管也随之变窄。以C4~5最多发, 其次为C5~6和C6~7.
3.2.3 椎体骨质增生
椎体骨质增生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 使颈椎平衡系统破坏, 失去稳定造成椎体受力不平衡, 失衡侧解剖结构首当其冲受损、炎变。同时韧带不平衡牵引及髓核的侧突, 均可直接作用颈椎局部, 引起偏侧性骨质增生, 以对抗过高的应力, 于是便出现当颈椎一侧性失稳, 另一侧也受到不良应力, 引起双侧性骨质增生, 但以失稳侧骨质增生明显。表现为椎体缘骨质增生硬化、骨赘或骨桥形成, 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 椎体相邻椎间盘缘骨质磨角样改变, 前缘游离体等, 以C5、C6椎体骨质增生最多发。
3.2.4 椎间孔的改变
常规摄颈椎双斜位片, 用以观察椎间孔的矢状径、高度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常人C4~7椎间隙的矢状径平均为5.5 mm~7.5 mm, 当钩椎关节处有骨质增生时则此孔变窄, 表现为椎间孔变小, 边缘不齐, 上下径缩短, 有的呈哑铃状, 此征象是平片诊断颈椎病的重要指征。
3.2.5 钩椎关节改变
正位片上钩突向上方增生者多呈尖状, 向外上方增生常呈角状或斜坡状, 钩突分别向上与外方呈唇状, 多伴有边缘硬化。钩突轻度增生变形, 在正位及左右斜位片上显示较好。
3.2.6 韧带钙化
颈椎病可有不同部位、程度的韧带钙化, 其中以项韧带钙化最多, 前纵韧带钙化次之, 后纵韧带较少。
3.2.7 其他表现
颈椎病在平片上常还可见到棘突排列不齐、环枢关节或椎体旋转移位、椎体曲度呈阶梯状错落感、颈椎双边征等颈椎不稳和颈椎滑脱的征象。曾有报道, 通过测量椎体与同一平面椎管矢状径算出比值, <0.75可作为椎管狭窄的诊断指征。
3.3 颈椎病诊断需要注意的问题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包括症状、体征与病史) 是诊断的基础, 没有临床表现的颈椎病是不存在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必须密切结合, 才能确立颈椎病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 有针对性地拍摄患者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的X线片。对有脊髓损伤表现的患者, 需要进行颈椎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 或脊髓造影加CT技术检查。X线平片是基层医院诊断颈椎病的常规方法, 具有简便、直观、廉价、迅速等优点, 特别是对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钩突增生、椎间孔变小变形、生理曲度改变与韧带钙化以及颈椎滑脱等具有肯定的诊断意义。虽然CT和MRI被逐渐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检查, 但其价格昂贵, X线平片在提供患者的临床类型、症状特征等方面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仔细观察X线平片并结合临床, 对绝大多数颈椎病都能作出较正确的判断。但X线平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不能提供脊髓、神经根的形态学资料;不能明确椎间盘变性的性质及椎间盘突出对椎间孔、侧隐窝的侵袭情况;有时对后缘骨刺观察亦不够准确;对骨性椎管的测量有一定的限度等。
对于X线表现较明显而临床表现轻微或无明显临床症状者, 应考虑是否为颈椎病的早期;对于有典型临床症状而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 应考虑为隐性颈椎病或系颈椎以外的其他相关疾病所致, 宜增加CT及MRI等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
[2]张建军, 周鹏, 高雪梅, 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 2 (8) :39.
[3]吉建学.颈椎病的影像标准化诊断[J].中外医疗, 2008, 27 (18) :147.
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72-02
中图分类号:R 681.804.4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5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head, ANFH)又称无菌性坏死,是一种常见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有利于早期治疗,维持关节功能。笔者收集了2000年5月~2009年4月共32例确诊为ANFH患者的CT和X线平片,并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32例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9~70岁,平均51.1岁;单侧发病23例,双侧发病9例,共41髋;病程3个月~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间歇性跛行并进行性加重,下肢酸痛不适;查体患侧腹股沟深压痛,4字实验阳性。其中有髋关节外伤史13例,长期大量服用激素10例,酗酒5年以上6例,无明显病因3例。
2.方法 本组32例患者均进行双髋关节X线平片和CT检查。采用MX8000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两前臂上举,扫描范围从两侧髋臼上缘至股骨颈连续扫描,层厚5 mm,间隔5 mm。
3.分期标准 目前国际上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期方法很多。本组病例参照Froberg等1996年提出的6期分期标准[1],将X线、CT各分 0~V期。X线分期:0期,正常;Ⅰ期,骨小梁模糊或轻度骨质疏松;Ⅱ期,斑片状骨硬化及不规则透亮区;Ⅲ期,骨硬化及透亮区附近出现新月征;Ⅳ期,大块骨碎裂、塌陷及股骨头不完整;Ⅴ期:合并退行性骨关节病及关节间隙狭窄。CT分期:0期,正常;Ⅰ期,骨小梁星芒结构增粗、扭曲变形及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区和骨质疏松;Ⅱ期,斑片状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骨小梁星芒结构消失;Ⅲ期,在Ⅱ期基础上出现新月征及轻度骨碎裂和关节面微陷;Ⅳ期,明显骨碎裂及关节面塌陷致股骨头失去完整性;Ⅴ期,合并股骨头肥大畸形,髋臼缘增生及关节间隙狭窄。
4.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结果
1.32例患者64侧髋关节中,X线平片检查发现21例患者25侧髋关节有病变,其中双侧髋关节病变者4例,无阳性发现39侧髋关节,病变发现率为39%(25/64)。CT检查发现32例患者41侧髋关节有病变,其中双侧髋关节病变有5例,病变发现率为64%(41/64)。X线与CT分期结果见表1。
表1X线与CT分期情况(n)
分期n0ⅠⅡ ⅢⅣⅤ
X线6439061243
CT642310121243
χ28.00810.8472.327000
P<0.01<0.01 >0.05>0.05>0.05>0.05
2.32例患者中CT发现早期ANFH(I~III)共34个股骨头,发现率约为53.1%,其中I期ANFH的发现率约为15.6%(10/64)。X线片中 I期ANFH的发现率为0,早期ANFH的总发现率约为28.1%(18/64)。经卡方检验,CT与X片对I期ANFH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7,P<0.01)。
讨论
引起ANFH的因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主要是使供养股骨头动脉断裂或阻塞,引起股骨头缺血。非创伤性因素很多,据日本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皮质激素治疗后和酗酒是两个最主要因素,约90%的患者与之有关[2]。有学者[3]将ANFH的发病机制概括为:①血管壁完整性受到损害;②骨内血管受挤压;③血管内梗阻。它的共同特点都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最终导致股骨头骨皮质断裂、股骨头塌陷[4],这也是ANFH的不同病理阶段。
X线平片与CT平扫的影像学表现:本组X线片上骨小梁模糊和轻度骨质疏松很难观察到,故以股骨头斑片状高密度硬化为本病最重要的早期征象,出现于股骨头承重区,边缘不清,其内骨小梁增粗、模糊;CT表现为星芒结构增粗以致消失,此为ANFH最早出现的改变,以后由于进行性破骨活动和骨质吸收增加而出现局限性透亮影,进而广泛的骨吸收导致支持结构减少引起关节面塌陷而进入中晚期。
文献报道[5],Ⅲ期是诊断和治疗ANFH的关键期,一旦进入Ⅳ期就发生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即向Ⅴ期迅速发展,同时将Ⅰ、Ⅱ、Ⅲ期作为早期ANFH。本组资料中,X线片对ANFH早期诊断有18个,其中Ⅰ期0个,而CT检查发现34个早期ANFH,其中Ⅰ期10个。表明CT与X线片相比,在病变显示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不仅能通过观察骨小梁星芒状结构的异常变化来判断X线片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而且在显示骨小梁细小断裂和关节面塌陷及确定病灶大小、位置、边界和结构等方面也明显优于X线片,从而可为早期诊断和分期提供更多的信息。但X线照片因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在显示股骨头全貌、骨关节面、髋关节间隙方面仍优于CT,可作为ANFH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检查手段。
目前,对ANFH的早期诊断虽然以MRI和核素扫描为最佳检查方法,但这两项检查价格昂贵,不易普及,特别是大多数医院亦不具备此条件。而随着DR、CR的普遍应用及CT成像质量的不断提高,它们对ANFH早期病变的发现和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 焱,常惠贤, 刘金来,等.X线平片、CT、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7):41-42.
[2]臧任丽,马为民.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螺旋CT诊断[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31(1):66-67.
[3]张雪哲.骨坏死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38(8):882-883.
[4]刘德斌,纪凤颖,范金玉.早期股骨头坏死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7):1310-1312.
[5]郑春生,黄柿兵.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与X线片影像对比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8,25(4):395-397
(收稿日期:2009-06-01 修回日期:2009-08-05)
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价值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颈椎病患者90例, 其中男性患者54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28~77岁, 平均 (49.7±18.8) 岁, 病程3个月~8年, 平均 (2.3±1.9) 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骨科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颈椎外伤、脊柱畸形、脊柱肿瘤的患者及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不在纳入范围中。
1.2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表现为颈肩部不适, 28例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不适, 包括上肢酸胀或手指麻木, 21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 9例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39例患者压颈试验阳性, 31例患者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1.3 检查方法
X线检查设备选择万东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 (DR) , 选择高千伏摄影, 摄取患者颈椎正位及侧位片。观察椎体、椎弓、横突、棘突、椎管、椎间隙及各韧带情况。所有X线图片均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学诊断医师独立分析。
1.4 观察指标
从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小关节退变、韧带钙化、椎间隙变化等方面观察。
2 结果
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表现主要有: (1) 曲度异常 (52.2%) , 多表现为曲度变直, 少数患者表现为颈椎反曲。 (2) 骨质增生 (78.9%) , 椎体相对缘棘状突起, 以颈4~颈5、颈5~颈6及颈6~颈7明显。 (3) 椎间隙变窄 (63.3%) , 表现为相邻椎体间距离较其它正常椎体变窄。 (4) 关节突退变 (21.1%) , 小关节增生硬化, 形态不规则。 (5) 韧带钙化 (31.1%) , 有棘突后方项韧带、椎体后方后纵韧带及椎管后方黄韧带钙化等。 (6) 颈椎序列不稳 (27.8%) , 颈椎椎体排列不规整, 甚至发生轻度滑脱,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这主要与长期伏案工作, 不良的姿势及缺乏适当锻炼有关。患者表现为颈部不适、疼痛、头晕、眼花、上肢麻木、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等, 重者可在某些诱因下发生脊髓损伤, 会出现明显的定位体征, 对患者有较大的影响[3]。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颈椎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查体所见及影像学检查, 其中影像学检查占有重要的地位[4]。临床工作中,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及磁共振成像 (MRI) 等。MRI的优势在于软组织分辨率高, 可以显示脊髓损伤, CT的优势在于显示椎间盘突出、钙化、椎管狭窄及韧带钙化等[5]。但由于二者检查费用高, 很多普通百姓难以承受, X线平片仍然是颈椎病普查最基本的检查方法。X线平片摄片方位有正位、侧位及双斜位, 正位片可以观察椎体边缘硬化、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 侧位片除了能显示椎体边缘硬化、椎间隙狭窄外, 还可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黄韧带钙化及项韧带钙化等。双侧斜位可以协助正侧位观察[6]。本研究中, 应用颈椎正侧位片观察颈椎病表现, 其中52.2%的患者存在颈椎曲度异常, 主要表现为曲度变直, 部分表现为向后反曲, 它常常是由于椎间盘变性, 椎体序列失稳所致。78.9%的患者存在颈椎骨质增生, 以颈4~颈5、颈5~颈6及颈6~颈7明显, 表现为椎体相对缘棘状突起, 它是由于颈椎慢性劳损长期作用的结果。63.3%的患者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颈4~颈5、颈5~颈6为著, 椎间盘变性后变扁并后突是其主要原因。21.1%的患者表现为小关节增生硬化, 形态不规则。31.1%的患者表现为韧带钙化, 包括项韧带、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等, 韧带钙化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7.8%的患者表现为颈椎椎体排列不规整, 甚至发生轻度滑脱。由于颈4~颈5及颈5~颈6活动度最大, 它们是颈椎病最好发的部位, 该处磨损最大, 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最大。长期的劳损引起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甚至发生颈椎序列不稳[7]。病变处椎间盘突破纤维环或 (和) 后纵韧带而突入椎管, 引起硬膜囊或脊髓或神经根受压, 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研究显示[8], X线平片作为颈椎病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椎体及附件骨质改变、椎间隙改变、椎管改变、椎间孔改变及韧带钙化等均有较好的显示, 能够起到筛选检查的目的。左右斜位片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椎间孔大小及形态的变化, 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若临床症状与X线平片所见不符, 可行CT或MRI检查, 进一步明确椎间盘突出情况、椎管狭窄情况、椎间孔狭窄情况及脊髓变性损伤情况, 并除外先天性脊柱畸形所致的颈椎曲度异常及颈椎序列不稳, 除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致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9]。
综上所述, X线平片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颈椎病的各种影像学征象, 包括生理曲度改变、椎体边缘及小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椎管及椎间孔狭窄、韧带钙化等。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可以作为颈椎病普查的基本方法, 必要时可以加作斜位片辅助观察。
摘要:目的 分析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颈椎病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 X线检查设备选择万东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 (DR) , 选择高千伏摄影, 观察椎体、椎弓、横突、棘突、椎管、椎间隙及各韧带情况。结果 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表现主要有:曲度异常 (52.2%) 、骨质增生 (78.9%) 、椎间隙变窄 (63.3%) 、关节突退变 (21.1%) 、韧带钙化 (31.1%) 、颈椎序列不稳 (27.8%) 。结论 X线平片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颈椎病的各种影像学征象, 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可以作为颈椎病普查的基本方法, 必要时可以加作斜位片辅助观察。
关键词: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
参考文献
[1]范志强, 张于和.X线平片对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9) :96-97.
[2]王玉新.X线摄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9) :1549-1550.
[3]刘兴高, 李建龙.数字化X线摄影对颈椎病的诊断[J].吉林医学, 2011, 32 (23) :4858.
[4]张立明, 刘文华, 李洪毅.青少年颈椎病125例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3 (5) :108.
[5]沈毅强, 陈岩, 李雪.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2) :140-141.
[6]张明才, 石印玉, 王翔, 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0, 23 (10) :746-749.
[7]宋国军, 赵志英, 董立军.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青年人颈椎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4) :43-45.
[8]买小军, 王学琦, 卢万春, 等.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3) :220-222.
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 篇4
【摘要】目的:对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X线平片进行检查诊断;实验组采取CT影像进行检查诊断,检查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检出率、检出费用及检出时间。结果:实验组检出率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出费用、检出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检出时间及检出费用明显高于X线平片检查,临床应用中应合理选择检查诊断方法。
【关键词】X线平片;CT影像;脊柱爆裂型骨折;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54-01
本研究就X线平片和CT影像在脊柱爆裂型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X线平片进行检查诊断,实验组采取CT影像进行检查诊断,检查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检出率、检出费用及检出时间。实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52.13±10.14)岁;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52.14±10.15)岁。诊断标准:经CT、MRI影像结果显示椎体破碎、附件断裂和错位;椎管变形和狭窄等,均经手术证实[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采用CT影像检查。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16层多层螺旋CT(MSCT)对骨折部位进行扫描,并对扫描机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将矩阵调整为350×350,电流为250mA,电压为120KV,层距及层厚均为5mm,重建层厚为1mm,患者取卧位,沿椎管垂直面开始扫描,上下扫描范围超出1节椎体即可,检查结束后,对检查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1.2.2 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使用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DR)进行检查,方法如下:首先对患者的损伤部位进行X线摄影系统拍摄,并采用东芝数字化拍片系统对患者的腰椎进行正面、侧面拍摄,拍摄结束后,使用嵌入式热敏打印机进行打印[2]。
1.3 观察指标 检查结束后,对实验组脊柱爆裂型骨折和对照组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检出率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检出率;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检出费用以及检出时间进行分析,检出率越高诊断价值越大。检出费用和检出时间由患者自行填写,检出费用和检出时间越低,应用价值越大。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检出率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出费用、检出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脊柱爆裂型骨折的病因及病情较为复杂,且影响骨折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受伤体位、骨折部位、椎间盘退变情况及骨质疏松程度等。脊柱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3]。X线平片和CT影像是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两种常见手段,各有优缺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检出率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出费用、检出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虽然该诊断方法会增加检出治疗费用和检出时间,但是该方法确诊率较高,避免后续检查诊断增加患者费用,为患者后续治疗节省时间,故CT影像检查值得在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符水,康占龙.脊柱爆裂型骨折的CT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74-75.
[2] 刘正义.分析X线平片和CT影像对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诊断运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83-84.
[3] 谢海涛.X线平片和CT影像在脊柱爆裂型骨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16):51-52.
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75例患者中, 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和排除标准,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40例, 年龄最大者70岁, 最小者24岁, 平均年龄47岁, 病程平均2周, 本组病例大部分是由于上、下肢麻木及颈部不适等症状来我院就诊而拍精准侧位平片, 少部分是由于外伤而就诊。其中上肢麻木者共44例, 下肢麻木者21例, 颈部不适及其它症状的31例, 外伤者12例。
2 X线分析
75例颈椎X线侧位平片中, 出现异常X线表现者共63例, 总发生率为84% (男82.6%, 女84.36%) , 其中主要X线表现有生理曲度的改变 (包括全段变直, 下段变直, 反向) 47例, 占62%, 软组织钙化包括前、后纵韧带、纤维环及项韧带钙化35例 (47%) , 准间隙变窄的38例 (50%) , 后三者表现常发生在颈4~7椎体之间, 其中椎间隙变窄以颈5~6椎间隙较多见, 出现颈部综合性改变13例。
3 临床及X线表现
本病最多见于中老年人, 临床上一般有肢体麻木、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 但有时临床症状与X线表现不一致, 本组病列经临床挑选有典型症状及体征, X线阳性者63例占84%, 有10例病史 (最长达3年) , 经牵拉、理疗、推拿等治疗后有明显好转, 病情稳定, 但X线表现均报告为阳性占2.7%。
4 颈椎平片X线表现
颈椎病的X线表现主要是在4~6椎体, 这是因为4~6椎体为颈部的活动中心, 局部容易受到应力而发生退变。具体表现有:
4.1 颈椎曲线改变:
颈椎曲线的改变同颈椎骨关节增生, 间盘退行性改变, 颈椎周围肌腱韧带带失去原来平衡状态关系密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突都具有诊断意义。但投照时颈部姿态不当可造成假阳性征象应注意。
4.2 颈椎椎体前后缘均可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以前缘多见, 但后缘增生更有意义, 侧位及斜位上较易发现。
4.3 椎间隙变窄:
在侧位上较易观察, 有前宽后窄、前窄后宽或前后等宽等几种改变。
4.4 椎间孔的改变, 由于关节突的增生、变尖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使椎间孔失去正常卵圆形形态而变小。
4.5 钩椎关节退变:
颈2~7椎体上面后外侧的钩突与上位椎体对应缘构成锥椎关节, X线表现为肥大增生, 间隙变窄, 严重者钩椎关节缘卷曲外展, 对椎间孔影像较大, 亦为诊断本病重要X线指征。
4.6 项韧带钙化, 多为于病变突后方, 沿着项韧带走行可有节段。
后纵韧带钙化于颈椎片显示有一定的困难, 常同椎体后缘退变增生汇合一起, 不易分辨, 其骨刺形成不如前缘显著。
5 讨论
病因和病理:由于急性创伤何慢性劳损, 因工作、生活习惯导致的长期颈椎不稳, 椎体的异常活动可刺激骨膜下新骨形成而成骨刺。同时椎间盘功能退变, 脱出又可引起周围续发骨质增生, 本组中50岁以上男性, 60岁以上女性95%有椎间盘退变和椎体骨刺。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当今工作强度增加及个人生活习惯不良所致 (如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 而关节突关节何钩椎关节退变, 韧带钙化、椎间隙和孔变小均与上述因素互为因果关系。另外, 在临床上, 应该把X线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作出准确的诊断。从而减少误诊。
摘要:目的 对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X线平片诊断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病变的C5受累最多, C6次之, 每位患者颈椎可单或多个部位受累。结论 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表现,X线
参考文献
[1]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3.
[3]唐光健.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0例中,男227例,女153例,年龄23岁~76岁,平均年龄49.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颈部不适35例,占9.21%;头痛、头晕,且疼痛多为胀痛或钝痛186例,占48.95%;上肢或手麻木159例,占41.84%。病程均在半年至5年以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颈椎正、侧、双斜位及张口位片,之后经临床牵引、推拿等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41例患者因症状加重而施行手术后,症状得以改善。
1.3 诊断标准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平片表现有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变形、变小;椎间隙变窄;椎轴异常;韧带钙化[2]。
2 结果
2.1 颈椎退行性变的部位本组380例患者病变部位在C3~7之间,其中以C5~7椎体骨质改变为主。
2.2 钩椎关节增生、退变
本组182例患者在C4~6间出现钩椎关节变尖、肥大,关节间隙模糊、变窄,关节面硬化,占47.89%。
2.3 颈椎曲度改变
213例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占56.05%,表现为曲度变直或后突反曲,病变处椎间隙前窄后宽。
2.4 颈椎骨质增生
有176例患者,占46.32%,在椎体前、后、上、下缘出现骨质硬化、增生现象。其中59例患者占15.53%,在C4~5及C6~7之间骨质明显增生,有骨桥形成。
2.5 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退变
231例患者占60.79%,在C4~7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改变。表现为:(1)椎间隙变窄;(2)椎体软骨下骨质增生即在狭窄的关节面和椎体上、下缘产生密度增高、硬化征象;(3)纤维环钙化,表现为受累椎间盘前端呈现小三角形或线样、点状钙化;(4)髓核钙化,为受累椎间盘内出现点状、环形或泥沙样钙化;(5)真空现象,见于椎间隙内产生线样透亮影。
2.6 椎间孔变形、变小
在双斜位片上,可见有264例患者出现该征象,占69.47%,表现为椎体后缘及小关节突增生、变尖,有骨赘形成,使椎间孔变形、变小。
2.7 颈椎失稳、移位
81例患者出现该征象,占21.32%。表现为颈椎正常曲度消失,生理曲线呈阶梯状,也有椎体向后移位滑脱者。颈椎失稳后可使受累椎体发生旋转,出现双边、双突征。
2.8 韧带钙化
本组146例患者可见韧带钙化,占38.42%,表现为前纵、后纵及项韧带呈点状、斑片状、长条状密度增高的钙化影。
3 讨论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由于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性或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骨质增生退变,小关节移位等基本病因诱发使颈部肌肉痉挛,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所致,是中老年人颈肩痛的常见病[3]。随着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传统X线平片、CT、M R I等的广泛应用,诊断的正确性明显提高,但X线平片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目前,临床上对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很草率,分型不确切甚至有些单凭想象,只有一两项症状即诊断为本病,从而扩大和延伸了该病的诊断范围及标准。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在X线片上表现主要有钩突关节增生、小关节增生硬化、椎体前后缘骨刺形成、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形变小和颈椎周围软组织钙化等。X线片摄影要求位置准确,影像清晰。颈椎的侧斜位片最为重要,70%的X线征象在颈椎侧位片上可显示[1]。由此可见,在颈椎的X线平片诊断中,颈椎的骨质增生和骨赘骨桥形成是本病的主要依据;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为该病的起因,是诊断本病的基本点;椎间隙、椎间孔改变是诊断本病的主要特征;颈椎周围软组织钙化、小关节增生及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为诊断本病的间接征象。通过X线片的认真分析,能够观察到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大部分征象,在该病的初步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X线平片检查是基层医院诊断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应予以重视。
摘要:目的分析X线平片对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0例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0例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表现为:钩椎关节增生、退变占47.89%;颈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者,占56.05%;颈椎骨质增生者占46.32%;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退变患者占60.79%;椎间孔变形、变小占69.47%;颈椎失稳、移位占21.32%;韧带钙化者占38.42%。结论X线平片能够观察到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大部分征象,在该病的初步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王相武,彭红胜.250例颈椎病X线平片分析与探讨[J].医学信息,2008,21(6):969~970
[2]梁萍,方华盛,黄春芹,等.1200例X线平片诊断颈椎退行性变的再评价[J].广西医学,2005,27(4):557~558
X线平片诊断颈椎病的意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颈椎病患者中, 男110、女90例子, 年龄最小为20岁, 最大88岁, 病程最短15d, 最长35a。其中颈型30例, 神经根型80例, 脊髓型10例, 椎动脉型10例, 交感型20例, 混合型50例。主要临床变现:上肢、手指麻木、颈肩疼痛、颈部强直、活动不利、心慌、胸闷、眼花、耳鸣、头晕、恶心、呕吐等。
1.2 方法
200例患者均摄取站立前后位、侧位、左右双斜位, X线管中心线对准第4颈椎, 投照距离为1m。
2 X线平片表现
2.1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经测量本组病例曲度改变100例, 其中变直80例, "S"型改变10例, 反曲10例。
2.2 椎体骨质增生
本组150例均有不同层次的骨质增生, 主要表现在椎体前后缘上角或下角唇样骨质增生, 年龄大者可见上下椎体骨质增生相连成骨桥, 又得椎体形态趋向扁长方形。以椎体后缘唇样骨质增生更有意义。
2.3 小关节及钩椎关节退行性变
本组有30例表现为钩突不同程度变尖、变长、边缘骨质增生, 可有小关节半脱位, 上方椎体向后移位。
2.4 椎间孔的改变
本组有100例椎间孔变形, 以C4~5, C5~6椎间孔变窄多见, 在斜位片上表现为椎间孔失去正常的椭圆形, 而呈哑铃状或不规则性。此征象是平片诊断颈椎病的重要征象。
2.5 椎间隙狭窄
本组100例有此现象, 此征象反映椎间盘特别是髓核退行性变或突出, 表现由椎间隙变窄, 相应关节面致密增白。
2.6 韧带钙化
本组100例有不同部位程度的韧带钙化, 其中以项韧带钙化最多见, 在同一水平的项韧带, 易受到创伤及劳损而出现变性, 产生钙化。其次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表现为颈椎周围韧带、软组织内斑片状或条状钙化影, 可出现于前后纵韧带、项韧带等部位, 以后纵韧带钙化更具有临床意义。
2.7 椎体不稳
本组病例有20例可见"双边"或"双突征", 表现为上下椎体弧线消失。
3 讨论
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变性后, 周围骨质、小关节及软组织等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 压迫和刺激神经根、脊髓、颈动脉等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症状。颈椎病已是常见病、多发病, 据统计, 90%以上的伏案工作者患有颈椎病。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颈椎病趋势向低龄化发展。以前认为青年人不会得颈椎病的结论已经过时。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 学习和工作节奏加快, 电脑、电视的普及, 伏案工作增多, 运动量的减少,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及颈部过度劳累等现象普遍存在, 青年人患颈椎病日渐增多。临床表现为:颈肩部不适、酸痛、上肢麻木、活动无力、吞咽困难、胸闷、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耳鸣、发热、多汗或少汗等。按1984年我国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试行方案) , 一般分型为颈型, 神经根型, 椎动脉型, 交感型, 脊髓型, 混合型。以神经根最为常见, 以颈5~6最多见, 次为颈6~7和颈4~5之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颈椎病最常见的X线征象, 表现为颈椎呈保护性的曲度变直或后突, 病变处椎间隙前窄后宽。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一个重要指征和客观指标, 其发病与椎体发育、椎体失稳、损伤、积累性劳损、感染等因素有直接关系。颈椎体不稳即上方椎体向后移位, 椎体后下缘至相对的椎板内缘之距离小于12mm, 多可发生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青年型颈椎病平片X线主要表现脊柱形态学的改变。侧位片可以观察椎体后缘双重影像, 成为双边、双突征。此征象对颈椎病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中老年以退行性变多见, X线平片为椎体边缘致密发白、粗糙, 椎体前后缘唇样骨质增生, 钩突及小关节骨性关节面致密粗糙、尖刺样增生。小关节及钩椎关节退行性变, 边缘增生变尖, 可有小关节半脱位, 上方椎体向后移位。椎间孔变小, 椎间隙变窄是椎间盘变性的可靠征象, 表现为椎间隙变窄、关节面致密, 椎间孔失去正常的椭圆形, 而呈哑铃状或不规则性, 此外, 椎体前缘形成的骨赘可导致吞咽困难, 形成食管型颈椎病, 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综上所述, 颈椎病在X线平片上具有其特征性, 特别是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改变、骨质增生及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形、椎体不稳对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临床工作中加强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征象的认识, 如果患者有以上临床症状尽量让患者拍颈椎片, 既经济让患者易接受, 又有助于颈椎病的早期诊断, 而且对预防和抑制颈椎病的进程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X线诊断颈椎病的意义, 提高对该病诊断的认识。方法 收集经临床及X线平片确诊的颈椎病病例200例, 采用颈椎正侧位加双斜位片, 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平片基本能确诊颈椎病, 特别是在颈椎病的早期具有重要意义, 但它在提供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组织的形态学资料方面有比较明显限度。结论 在颈椎病的诊断中, 既要发挥平片诊断的优势, 同时也要考虑到它的局限性, 以便能客观地做出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关键词:颈椎病,X线平片
参考文献
[1]龚志刚.颈椎病X线平片影像学诊断[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12 (6) :888.
[2]金征宇, 主编.医学影像学[M].417~418.
[3]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08.
[4]X线诊断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457~458.
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4例,男172例,女112例,发病年龄26~69岁,中位年龄47岁。发病时间1d~6个月。其中临床诊断颈椎病属局部型102例,神经根型76例,脊髓型10例,椎动脉型20例,交感神经型48例,混合型28例。以急性发病而就诊118例,有CT诊断结果70例,有MRI诊断结果4例,院外诊断复检14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因颈部、颈肩部疼痛或酸痛就诊136例,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部有压痛106例,牵涉肩胛部疼痛伴压痛74例,伴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82例,双上肢同时出现症状46例,双下肢无力伴踩棉感10例,眩晕16例,头晕痛18例,眼花、视觉障碍10例,体格检查上肢牵拉试验阳性70例,压头试验阳性192例,举臂试验阳性74例。
1.3 X线摄片方法
检查前瞩患者除去膏药、敷料以及能产生伪影的饰物等。常规拍摄颈椎前后位、侧位、双斜位,需要时加摄颈椎过伸、过屈功能位及张口位X线平片,拍摄焦-片距为100cm[3]。
2 结 果
X线表现:(1)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小或僵直102例,呈反弓或S形34例;(2)颈椎序列不整轻度向前、向后移位112例,一侧侧弯变形16例;(3)椎间隙改变中单个椎间隙变窄28例,2个以上椎间隙变窄26例;(4)单个椎间孔狭窄变形22例,2椎间孔狭窄变形66例,多个椎间孔狭窄变形36例;(5)钩突关节变形变尖36例。(6)颈后纵韧带连续性钙化50例,间断性钙化40例;颈前韧带钙化6例,项韧带钙化68例。(7)椎管矢状径有明显变窄者15例(国人正常矢状径X线片上测定≥13mm[2])。(8)颈椎椎体轻度骨质增生100例,中度多椎体骨质增生160例,重度两椎体骨桥形成24例。
3 讨 论
颈椎的稳定有两大系统:静力性稳定系统(如椎体、椎体间关节、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等)、动力性稳定系统(颈椎前、侧、后各组肌肉的力学协同作用)。X线摄片对颈椎静力性稳定系统的功能、位置、退变程度等影像学表现的观察与分析,为颈椎病诊断的一个必要环节。当颈椎静力稳定系统退行性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3.1 临床上以颈背酸痛、颈部肌群紧张、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可诊断为局部型颈椎病,年龄<40岁者以生理曲度改变明显,年龄>40岁以上既有生理曲度改变又伴其他退行性改变,本型共102例(35.9%);以颈、肩、背痛加剧并向上肢放射,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等为主,X线检查以颈椎间隙狭窄或病变颈椎前缘唇样变,斜位片上椎间孔狭窄变形等为主要表现者,可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本型76例(26.8%);以四肢乏力、走路不稳者,X线检查以椎管比例失调、椎体后缘骨化骨嵴形成、后纵韧带钙化等为主要表现者,结合CT检查结果,可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本型10例(3.5%);以眩晕,头痛,颈部肌肉紧张、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X线检查发现钩椎关节变尖,椎间孔变小为主,结合其他退行性改变,可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本型20例(7%);临床有交感神经症状,病程较长,同时伴有颈部肌肉症状,X线表现为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变或消失等,可诊断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本型48例(16.9%);若2种以上压迫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本型28例(9.9%)。若某一临床症状较明显且与X线表现不相符者,要根据X线主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建议CT检查。对于X线的综合表现与临床症状相吻合部分可作为临床诊断颈椎病的分型依据。
3.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多变的 (1)年龄的增长、异常活动和不良位置等反复伸曲劳损可逐渐引起椎间盘纤维环由内而外的破裂[4]。由于椎体生物力学的改变可导致颈椎的稳定系统障碍而诱发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有文献报道:颈肌韧带累计性劳损致其功能失调,降低对颈椎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影响颈椎的稳定,从而产生颈曲异常和一系列的临床症状[5]。颈部软组织在颈椎病发病的环节中,开始为病因,最终又是症状的体现者之一。(2)颈椎退行性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椎间隙变窄,小关节的承受力增加,上方椎体后移,下方椎体的上关节突嵌入椎间孔而使椎间孔狭窄变形,同时造成椎间关节后部的骨刺突入椎间孔。椎间孔的变化可证明椎间关节及椎弓关节受累,严重者变窄的间隙可发生骨性强直,最后导致韧带的变性、增生、钙化等改变。本组病例发现先天性椎管狭窄者5例(有3节以上矢/横径<0.75[6]),均有不同症状。
3.3 颈椎退行性改变的X线表现 早期X线检查以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明显变直,椎体序列不整,呈反弓或S形,椎体向前、向后移位,椎间隙变窄等功能性改变为主要特征。当颈椎退行性改变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受累的椎间隙左右不对称,棘突偏歪,钩椎关节边缘增生肥大变尖,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前后纵韧带可出现截断性或连续性骨化,项韧带可出现条状或片状钙化。颈椎斜位片可显示椎间孔变小且边缘不整齐,上下径缩短中部变窄呈哑铃状[7]。
3.4 X线平片检查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 X线摄片常规及功能位片检查可全面观察颈椎退行性病变。临床实践证明,上颈段(C1~3)退变、损伤,以头面颈部痛为主。中颈段(C4~6)损伤和退变,以颈臂痛、颈肩痛为主;下颈段(C6~T1)损伤和退变,以颈臂和颈背痛为主;临床手法治疗的关键是判断损害的节段和准确定位。牵压手法以改善和缓解神经根管的粘连,减轻椎间盘的压力和对神经根的刺激,调节椎管外肌肉的平衡和弹性,维持颈椎动力性稳定为主。对于X线表现有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失稳、颈后纵韧带骨化、骨质增生骨桥形成、脊髓型颈椎病、骨密度变化等代谢性疾病以及骨肿瘤、骨接结核等病例应视为手法治疗的禁忌证。经正规的手法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病理反射无减轻时,方可考虑其他治疗方案。
3.5 CT及MRI检查 可以弥补X线平片检查中的局限性,同时也可作为颈椎其他疾病鉴别的重要方法。CT检查可敏感地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存在,并能清楚显示骨化厚度、形状及椎管的狭窄程度。本组病例中有70例经CT检查均证实有不同程度的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者46例,椎间盘突出者24例,表现有脊髓受压者10例,有钩突增生肥大48例,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26例。CT检查可观察到:(1)椎间盘突出和钙化,在椎间隙层面椎间盘超出正常纤维环后缘突向椎管内的软组织影,可位于正中、侧后方、椎间孔甚至椎体侧缘等;(2)椎体后缘骨赘形成表现为椎体后缘不规则致密骨影呈波浪状或齿状突起;(3)钩突增生肥大;(4)椎管、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5)椎体前缘骨赘增生;(6)黄韧带肥厚[8]。因此,在临床症状明显且与X线表现不相符时,对有条件者可行必要的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
4 对 策
4.1 颈椎病如何预防
4.1.1 注意改善不良的睡眠习惯:
正常人仰卧位枕高应该在12cm左右,一般以与本人拳头等高为好。枕心内容要求细碎、柔软。常用谷皮、荞麦皮、绿豆壳、草屑等充填,而海绵、棉絮、木棉等均不适合。枕头的形状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此种形态可以利用中部凹陷处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对头颈部可以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
4.1.2 固定姿势改变工作习惯:
对于低头工作或头颈部固定在一定姿势下工作的人,首先要使案台与坐椅高度相称,尽量避免过度低头屈颈,桌台可适当高些,勿过低,半坡式斜面办公桌较平面办公桌更为有利。除改善工作条件外,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有工间操,包括颈椎保健操。对于专业化程度高的工作,适当改变工种,或定期轮换工作,对于预防颈椎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4.1.3 注意感染的影响:
咽喉部炎症及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因为这类炎症一旦经过淋巴系统向颈部及关节囊扩散,往往成为颈椎病的诱因。因此,预防各种上呼吸道炎症及感冒,保持口腔清洁,也是预防颈椎病的措施之一。
4.2 非手术治疗
4.2.1 一般治疗:
在颈痛发作的急性期,提倡适当的卧床休息,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卧床以硬板为宜。严重者可在颈部两旁置沙袋制动。
4.2.2 理疗,推拿与按摩:
(1)理疗:常用方法主要是超声波、热疗、红外线等局部照射;(2)推拿与按摩:以利于颈部活动受限的肌肉得到缓解,调节和改善血液循环,可消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
4.3 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常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较严重的患者。
4.4 自我治疗
(1)颈围:限制颈部的过度活动,缓解椎间隙内的压力,增加颈部的支撑作用;(2)牵引:可限制头颈部活动,有利于椎间隙内突出物的还纳。
4.5 颈椎保健操
4.5.1 方法:
(1)向前低头、向后仰头、左右摇摆各2拍。每节做2×8拍;(2)逆时针、顺时针旋转,每节做2×8拍。
4.5.2 要求:
操作时运动速度要慢,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做操要持之以恒,每天2~3次,每节从2×8拍做起,逐渐加至4×8拍。
总之,颈椎病一定要积极预防,患者要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在对颈椎退行性改变的诊断中,临床诊断颈椎病是以颈椎“动力系统”的症状、表现为依据;X线诊断是以“静力系统”的功能、位置以及退变的影像学阳性表现为依据。2种诊断方式,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相互印证的相关性。 1992全国第2次颈椎病专题研讨会即指出: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变,致使其周围组织(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受限,而呈现出相应临床症状者称为颈椎病。由此可见,诊断颈椎病的3个必备条件:(1)有颈椎病的一些临床表现;(2)影像学证实椎间盘或椎关节有退行性改变;(3)影像学征象须与临床表现一致。在临床选择治疗颈椎病的方案时,需根据X线表现进行分析定位,以选择正确治疗方法。而一部分X线阳性表现及X线测量数据能提示手法治疗中的某些禁忌及慎用标准。因此,X线摄片检查不仅在诊断颈椎退行性改变时有重要价值,其影像学表现及数据在临床选择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时,更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诊断颈椎退行性改变在指导临床治疗颈椎病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84例颈椎病病例。结果其中受累部位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性改变,椎体后缘骨化,骨嵴形成,后纵韧带钙化,椎体管比例失调,椎间孔变形、变小等为颈椎退行性改变的主要X线表现。结论颈椎各种位置的X线摄片检查,能够证实颈椎骨性结构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椎管、椎间孔狭窄从而造成神经根、脊髓和椎动脉受压而引发的各型颈椎病。X线摄片检查不仅在诊断颈椎退行性改变时有重要价值,而且可根据其影像表现及数据寻找对策,对预防颈椎退行性改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颈椎,退行性改变,X线平片,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银舜德,柳小林.青年颈椎病[J].空军总医院学报,1992,8(1):41.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462-1469.
[3]燕树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聚(影像技术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76-77.
[4]房敏,严隽陶.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骨伤科,2001,14(2):94.
[5]李新忠.青年颈椎的发病及其诊治[J].中医正骨,1996,8(6):15.
[6]李卫.测量颈椎椎管矢状径与横径之比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7):626.
[7]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96.
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的临床用途 篇9
关键词:颈椎病,诊断,X线平片,临床用途
颈椎病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低头族越来越多,由此而引发的颈椎病有明显增多趋势。由于基层医疗设备的限制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传统的X线检查因具有价格便宜且能诊断出大部分的影像学改变等优势,仍具有被肯定的诊断意义[1],而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首选。结合基层现状笔者总结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各型颈椎病X线平片特点对我院100例颈椎病患者的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5岁~35岁17例,35岁~45岁28例,45岁~55岁25例,55岁~70岁30例;病程在3个月到2年不等。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不适、头晕、肩部困疼、手麻木、吞咽不适等[2]。
1.2 检查方法
使用北京万东500 m A X线摄影机,摄取颈椎正位、侧位及双斜位片。摄正位片时,可根据患者的体形、颈部长短将X线管向头侧倾斜一定的角度进行投照,可观察颈椎钩突关节有无增生;双斜位片可观察椎间孔有无变形变窄;侧位片可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有无变直,椎间隙有无变窄,颈椎椎体有无脱位,有无融合,有无项韧带钙化等。
1.3 诊断结果
100例颈椎病患者的X线表现:(1)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并伴有项韧带钙化23例。(2)颈椎体前后缘增生、硬化、骨赘形成,双侧椎间孔变窄53例。(3)颈椎失稳、滑脱、和旋转18例。(4)颈椎间隙变窄20例。(5)椎体钩突关节增生、钩椎关节退变40例。(6)颈椎小关节增生25例。在100例颈椎病患者中,椎动脉型占40%、神经根型占27%、脊髓型占10%、食管型占5%、交感神经型占6%、混合型占12%。
2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变性所引起的小关节突、钩椎关节及软组织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压迫刺激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而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基层医院X线透视及摄片是检查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摄正、侧位和双斜位,正位能观察钩椎关节及钩突、关节突肥大增生向侧方突出,双斜位观察椎间孔的改变,但侧位是诊断颈椎病的最佳位置,可以观察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改变、椎体的增生及滑脱等。颈椎病在临床上大致分6型[3]:X线片以钩突关节处增生为主结合症状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甚至猝倒即椎动脉型;钩突内后缘增生、小关节的增生、钩椎关节骨刺形成,以及3个关节的松动和不稳结合症状手麻、手臂麻即神经根型;椎间隙狭窄、骨赘、滑脱和不稳定结合症状颈痛、步行不稳、上肢困麻、感觉异常软弱无力即脊髓型;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钩突骨质增生影响到了椎间孔的交感神经而出现交感神经紊乱症状即交感神经型;椎体前方骨赘压迫或刺激食管以致引起食管痉挛而造成吞咽困难者为食管型;由于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以致脊神经根和椎动脉同时受累即混合型。通过X线片表现和临床症状的结合,诊断颈椎病准确率很高。
参考文献
[1]王林,贾亚飞.浅谈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2):101.
[2]王学海,马彪,成齐.颈椎100例X线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分析[J].中原医刊,2006,23(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