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型颈椎病(精选8篇)
交感型颈椎病 篇1
笔者自2008年来,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中医辨证:肝阳上亢型) 60例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60例, 西医诊断依据: (1) 均有姿势不当, 情绪波动史; (2) 以颈项疼痛不适为主, 伴头痛眩晕, 心烦易怒, 耳鸣目涩, 失眠多梦; (3) 拍颈椎片均可在颈椎找到根源, 表现为颈椎失稳, 骨质增生, 椎间盘突出等。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型。症见:颈项疼痛不适, 头痛眩晕, 胸闷心慌, 耳鸣目涩, 多梦失寐, 舌红, 脉弦细。其中男性25例, 女性35例;年龄最小25岁, 最大60岁。病程最长半年, 最短3d。排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相关器质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治疗 (1) 针灸取穴:
颈夹脊穴、内关、三阴交、太冲、角孙、率谷。操作:1次/d, 采用毫针捻转泻法, 留针20min, 7次1个疗程。 (2) 口服杞菊地黄丸或天王补心丸, 方法:3次/d, 1次6~10丸, 7d为1个疗程。
1.2.2 西医治疗口服艾司唑仑片, 用法:
1~2mg/d, 1~2次/d谷维素片, 用法:1~3片/次, 2~3次/d。维生素B1片, 1次10mg, 2~3次/d, 7d为1个疗程。上述疗法,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主要症状消失, 无不适感;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 仍有不适感;无效:各项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60例患者中, 治愈48例, 占80%;有效9例, 占15%;无效3例, 占5%。总有效率95%。
3 典型病例
金某, 男, 38岁, 司机。2008年3月6日初诊, 主诉:颈部疼痛不适半个月, 伴头痛头晕, 胸闷心慌易怒, 耳鸣目涩, 失眠多梦, 舌红干, 脉弦细。曾有情绪波动史。颈部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 第4、5、6、7椎体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血压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诊断为交感型颈椎病。治疗采用: (1) 药物杞菊地黄丸合天王补心丸, 1次各10丸, 3次/d, 饭前服务。艾司唑仑片, 1次1片, 1日1次, 晚上睡前服。谷维素片, 1次2片, 1d3次, 饭后服。 (2) 针刺取穴:率谷、角孙、风池、内关太冲、三阴交 (双侧) 。采用毫针泻法, 留针20min, 7次1个疗程。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 停西药, 采用中药配合针灸第2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注意颈部姿势的正确调整, 畅情志, 避风寒, 常做颈部体操, 随访1年无复发。
5 体会
交感型颈椎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型颈椎病。多是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因情绪波动而诱发, 表现为颈部症状及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交感神经或兴奋或抑制, 本文所述为偏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的表现, 中医治疗应滋阴平肝, 养心安神, 通络止痛。颈夹脊穴解肌舒筋, 风池去风止痛, 内关养心安神, 三阴交、太冲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合天王补心丸是平肝潜阳和养心安神对症之良药, 艾司唑仑及谷维素可有效的调节植物神经,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使之趋于平衡, 从而症状迅速减轻, 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 疗效迅速, 值得推广。不过西药建议短期服用, 中病即止, 以免产生依赖。
摘要: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交感型颈椎病60例, 探讨标本兼治本病的方法, 疗效明显, 总有效率9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交感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 篇2
磁疗:
具有镇痛、消炎、降压、安眠、止泄、止痒等作用。
牵引治疗:
“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牵引不但不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相反牵引拉直了颈椎,反而弱化颈椎生理曲度,故颈椎病应慎用牵引疗法。
2、交感神经症状严重,反复发作,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经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可以手术治疗。
交感型颈椎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42例, 年龄25~40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取夹脊穴、风池穴与百会穴, 常规消毒皮肤, 使患者保持正坐位, 采用30号1.5寸毫针沿百会穴后顶方向皮下针刺1.2寸, 沿风池穴对侧目内眦方向刺1.5寸, 夹脊穴直刺1寸, 每次行针35秒, 留针30min, 每日1次, 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 医生立于患者后方, 对肩颈部进行推拿, 以舒筋活络, 缓解肌肉痉挛。然后对患者下颌做抱球状, 慢慢摇动颈椎, 放松肌肉后, 快速对其颈椎作伸拉斜拔法, 可听到弹响声。每日1次, 2周为1个疗程[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颈椎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颈椎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颈椎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痊愈36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 有效2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6.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3 讨论
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繁多, 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 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 导致椎动脉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时, 还常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表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为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对周围交感神经末梢产生刺激, 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目眩、头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推拿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 可有效缓解肌肉酸痛、痉挛, 解除粘连, 改善血液循环。针灸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在患者颈背部反复作掌揉, 行探法和一指禅推法, 在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位作点、压或拿法, 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风池、风府是治疗眩晕的要穴, 针刺之具有醒脑开窍、祛风止眩的功效。其中天宗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位于第2颈椎上缘, 可调节颈部肌肉张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肩井为经外奇穴, 约在第5颈椎下缘, 主治诸虚百损。
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值得注意的是,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 避免睡眠不足和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 加强锻炼, 避免疾病复发。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痊愈36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 有效2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6.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值得注意的是,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 避免睡眠不足和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 加强锻炼, 避免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吴成举, 谢鑫, 茹东风.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3 (5) :467-468.
[2]肖青云.推拿配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0) :38-39.
交感型颈椎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46例, 年龄41~69岁, 平均年龄 (56.35±7.35) 岁;病程8d~7年, 平均病程 (1.53±0.63) 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并伴发耳鸣、失眠、头晕、视物模糊等, 伴发心悸、胸闷14例, 伴发烦躁、情绪不稳17例, 伴发上肢畏寒15例, 伴发双上肢麻木19 例, 伴发呕吐、恶心10 例, 伴发多汗、自汗12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1) 患者出现耳鸣、头晕、头痛、颈肩痛、视物模糊及周围血管症状; (2) CT或MRI有髓核突出, 存在神经根受压及关节突关节或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缘骨赘增生; (3) 椎动脉造影阴性等; (4) 排除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发的交感神经症状; (5) 存在神经根压迫以及颈椎生理曲度失稳; (6) 颈部局部制动可缓解相应症状; (7) 排除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或其他脑部疾病。
1.3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 取仰卧位, 于肩下垫一薄枕, 头稍微偏向健侧, 呈张口状态, 常规消毒及铺巾, 用左手指缓慢分开气管及颈总动脉, 在平喉结下一椎体或锁骨关节上约3cm及旁开1.5cm处, 触及C6横突, 用右手将针垂直刺入至C6横突, 稍微退出并固定良好, 回抽无血、气、液即可将药物注入 (2ml) , 观察患者稍许时间, 无异常时将0.8% ~1.0% 的利多卡因缓慢注入 (8~10ml) , 注射完成后给予垫枕, 保持注射侧呈倾斜位, 然后继续观察0.5h, 隔日重复治疗1 次, 或交替双侧进行治疗, 1次/d, 总治疗次数为1~11次。阻滞成功时, 患者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鼻塞、结膜充血等, 即符合霍纳氏征复制 (Horner征) 。对照组给予常规按摩、针灸、牵引及局部半导体激光治疗等[3]。两组患者均10d为1个疗程, 间隔2d后继续下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4]对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及6个月后随访时的疗效进行观察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改善分为3个级别, 即显效为患者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对正常工作及生活不构成影响;有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明显减轻, 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在P<0.05 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治疗1个疗程时,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020 5, P<0.05。
2.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时,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498 6, P<0.05。
3 讨论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与这部分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减弱以及外伤、颈部劳损及局部感受风寒湿邪等有关, 并引发颈椎骨关节以及颈椎间盘退变, 炎症压迫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纤维而诱发一系列反射性症状。交感神经分布存在多样性及特殊性, 缺乏特异性, 因而临床症状多样, 可导致患者头痛、颈部肌肉僵硬、咽部不适、心慌、听力减退、耳鸣、肢体麻木等。近年来, 临床上普遍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本文结果也显示, 与常规按摩、针灸、理疗等治疗相比,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 与文献报道保持一致[5]。
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作用于中枢下丘脑以及周围支配区域的交感神经节前、后纤维。对下丘脑发挥作用, 可以对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并进一步促进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也可对心血管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对周围交感神经纤维发挥作用, 可以有效支配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肌肉运动、腺体分泌以及血管功能, 并对痛觉信号传输起到抑制作用。研究显示, 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有效激活植物神经, 迅速恢复交感- 迷走神经失衡, 还可以对交感-肾上腺系统发挥抑制作用。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有利于恢复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并纠正自主神经失调, 这也是目前很多功能失衡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本文还对症状有所改善的患者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再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该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诸如穿刺时注意颈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推移, 避免损伤;还应注意反复穿刺而增加血管损伤风险;用药前注意回抽观察, 避免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及血管;避免双侧同时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等。临床实践中可酌情先尝试常规治疗, 效果不满意后再行该方法治疗, 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 且复发率低,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前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后者采用常规按摩、理疗、针灸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及6个月后随访时,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德俊.浅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4) :33-34.
[2]李玉英.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 (8) :652-653.
[3]李世森.针刺联合推拿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 29 (2) :140-142.
[4]方先钧, 吴祥颖.穿刺式埋线针埋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4, 46 (10) :186-189.
交感型颈椎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均为我科2008年5月-2010年12月就诊的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交感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23)抑郁症诊断标准[2];(3)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17分,<24分;(4)能坚持在门诊完成>8周的治疗。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2)糖尿病、癫痫或器质性精神疾病;(3)酗酒或药物滥用者;(4)哺乳期及妊娠妇女;(5)近2周内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8~65(51.5±2.5)岁;病程0.5~12(6.2±1.5)年;HAMD17项平均得分(20.05±4.15)分。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68(54.0±2.3)岁;病程0.3~12(6.1±2.5)年;HAMD17项平均得分(21.15±3.57)分。2组性别、年龄、病程、HAMD评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非手术综合治疗。(1)推拿:主要采用放松手法、镇痛手法、顺筋手法和舒缓手法,每次治疗时间30min,隔日1次,一般7~10次为1个疗程,视病情需要可行下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之间休息3~5d[1]。(2) 牵引:主要以坐位牵引,牵引质量从3kg开始,2~3d后视病情增加到5kg,≤10kg,牵引时间每次2h,隔日1次,2~3周为1个疗程。(3)运动疗法:双手抱枕部,使双手和颈后肌对抗,每对抗15~20s,放松2~5s,反复进行上述动作,每次锻炼15~20min,每天进行2~4次。治疗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片(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片,早晨和中午口服。疗程8周,从第7周起逐渐减少剂量,即第7周每次1片,早晨口服,第8周每次1/2片,早晨口服。治疗前与治疗第1、4周及第8周末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与脑电图。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3]标准及HAMD减分率[4]评定临床疗效。治疗1、2、4、6、8周末各评定1次。治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50%~74%;好转:减分率25%~49%;无效:减分率<25%。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1 起效时间和临床疗效
治疗组48h内起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第8周末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第8周末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占16.7%,其中恶心1例,口干1例,嗜睡、头晕3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占13.3%,其中口干1例,恶心1例,多汗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或消失,治疗第1、4、8周末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与脑电图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3 讨 论
目前,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从病理生理角度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可因反射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现象,其反射途径有脊髓反射和脑-脊髓反射[5]。有研究认为交感神经受压机制是指颈椎横突孔内的椎神经受压迫,使椎神经丛内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发生椎动脉分布区域缺血性改变。而其进一步引起的颈肌痉挛、小关节紊乱、颈肌及小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以及紊乱的小关节、软组织动态对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的刺激为发病的主要因素[6]。有研究认为,颈椎失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最主要的病机,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从而引发颈交感神经症状。
因此,笔者认为,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为:(1)椎神经受压迫,使椎神经丛内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或颈椎失稳。(2)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通过脊髓反射和脑-脊髓反射可因交感神经反射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现象。不仅造成头颈疼痛等躯体症状,而且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本资料6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其HAMD17项评分为17~24分,为轻中度抑郁。抑郁焦虑发病机制是体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功能异常所致。抗抑郁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5-HT的重摄取,提高脑内5-HT的水平,提高情绪,发挥抗抑郁作用。抗抑郁剂阻断了NE能神经末梢对NE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NE的浓度,临床上表现为抑郁症状改善。
因此,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具有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抗抑郁焦虑作用的抗抑郁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其中推拿手法可以减轻和消除其躯体症状和体征[1];颈椎牵引可恢复颈椎关节的正常序列,松弛颈部肌肉和神经,减轻和消除颈椎局部的创伤性反应;运动疗法有利于保持颈椎的稳定,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从而达到恢复颈椎内外平衡的目的[7]。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是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组成的合剂,其中氟哌噻吨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是一种双相抗抑郁剂,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特性。在临床上应用于:(1)轻、中度抑郁症,神经症;(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多种焦虑、抑郁状态;(4)多种顽固性和慢性疼痛。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发现部分病例伴失眠严重者,睡前加用艾司唑仑口服,能提高临床疗效。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后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颈椎有不稳征象,考虑与颈椎明显不稳有关。据报道影像学检查证实颈椎有不稳征象者,可考虑颈椎中下段椎间盘切除,植骨稳定手术,或颈前路手术,也取得了满意效果[8]。但是对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应该严格把握。因此,笔者从临床上通过在非手术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以抗抑郁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能明显改善或缓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多种焦虑抑郁状态。口服可在4h达到血浆高峰浓度,起效较快,临床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在非手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交感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缓解患者伴随抑郁、焦虑、兴奋状态,疗效确切,起效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服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卫华.颈椎病的诊断与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72-186.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
[3]王新伟,顾韬,袁文,等.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初步探讨[J].脊柱外科杂志,2007,5(4):193-197.
[4]寇桂敏.文拉法辛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25-26.
[5]于泽生,马庆军,刘忠军.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01,4(7):512.
[6]马德库,孟令权,王增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交感型颈椎病18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1):42.
[7]李义凯.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2005,4(5):340-341.
交感型颈椎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门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54例,其中男15例,女39例,年龄35~69岁,平均46.5±7.3岁,病程2~10月,平均4.3±1.6月;伴高血压病30例,有心脏病史25例,糖尿病病史14例。所有患者均拍摄颈椎X线正侧位片,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化;其中合并颈型28例,合并椎动脉型15例,合并椎动脉型11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脊柱神经病学》[1]: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并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临床体检能诱发症状,颈椎X线片有典型的颈椎病表现。
1.3 治疗方法
(1)宽胸理气针刺法:取膻中、乳根(双)、中脘、内关(双)、气海;常规消毒,取汉医牌0.30mm×40mm毫针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2)手法推拿,①循经按摩:患者俯卧位,重点滚督脉和膀胱经5~7遍,然后侧卧位滚法推拿两侧肝胆经5~7遍;②点穴激经:重点点按大椎、背腧穴(心,肺,肝,肾)、风池、百会等各约1min,老年人不用肘点穴位,尽量指压或指拨,以免肋软骨损伤;③拔伸整复:卧位拔伸颈椎,微调胸椎后用擦法和拍打手法结束治疗。第一疗程连续治疗10次;第二疗程隔天治疗1次,共10次;一个月后每周治疗1次,坚持8周(随访治疗期)。
1.4 疗效标准
治愈:交感神经症状、体征消失;好转:交感神经症状部分消失,体征部分改善;无效:交感神经症状,体征无改变或放弃治疗者。
2 结果
1个疗程后,治愈3例,好转4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30%;2个疗程后,其中治愈26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放弃治疗),有效率为90.74%;3个月后,治愈43例,好转2例,无效9例(放弃治疗),有效率为83.33%。
3 讨论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分型,发病率较神经根型、颈型、椎动脉型低,常伴发于各型颈椎病,大部分患者经各科治疗无效而转入我科,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防治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据报道[2,3],颈椎不稳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密切相关,纠正颈椎不稳的主要手段为在不稳阶段施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最终减轻或消除颈椎不稳所致的症状,多获得较理想疗效。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效果确切,但需要麻醉医师和临床医生密切配合,在基层医院不易开展,因多数患者很难接受手术治疗,阻滞疗法技术不到位、医生配合度低等。笔者认为需在中医保守治疗上寻找突破口。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虽在颈部,但与肝经、督脉、膀胱经及循行颈部的经络密切相关,长期慢性劳损是其罪魁祸首,与颈椎退化、风寒湿邪侵袭、生活压力、情绪等有关,致经络-气血-心神调节机制失控,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采用宽胸理气针刺法调气血治其标,手法推拿点穴调经络补其虚,随访调养疏导,安其心神,取得满意疗效。
临床上需与交感神经型颈椎患者沟通交流并进行颈椎病健康教育,针对患者个性情况指导相应保健方法。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笔者发现其最少观察随访和调养3个月才能真正康复,贵在坚持。同时注重病人心神情绪的疏导和调养,治疗-调养-随访疏导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宽胸理气针刺法配合手法推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采取宽胸理气针刺法配合手法推拿治疗,记录其效果。结果:1个疗程后治愈3例,好转4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30%。结论:宽胸理气针刺法配合手法推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宽胸理气针刺法,推拿,针灸,疗效
参考文献
[1]潘旭东,张典学.实用脊柱神经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79.
[2]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穗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3,(9):282-284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手术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37例。其中,男17例,女20例,男女比例17∶20,年龄32~79岁,平均(58.46±10.29)岁,入选条件:(1)脊髓型或神经根型或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2)均伴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3)交感神经症状均严格保守治疗。病程12~204个月,平均(47.38±48.31)个月。症状和体征:头晕32例,伴发头痛15例、眩晕9例、视物模糊8例、耳鸣4例、恶心3例、四肢发凉1例、心悸1例、双手多汗1例、高血压8例、胸闷1例、记忆力减退3例。伴神经功能检查异常的9例患者下肢肌力下降至Ⅳ级,但皮肤感觉存在,其中8例Hoffmann征(+),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髌腱腱反射亢进。余20例四肢肌肉肌力无下降,腱反射正常,但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
1.2 影像学检查
患者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检查,若颈椎X线片显示相邻两椎体后缘滑移≥3mm或角位移成角≥10°,即可诊断为节段性颈椎不稳定,其中C3~4 2例,C4~5 12例,C5~6 17例,C6~7 2例,C4~5和C5~6 2例,C5~6和C6~7 1例,C4~5、C5~6和C6~7 1例。37例患者MRI提示:相应不稳节段椎间盘均有退变。其中,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中17例有脊髓信号改变,4例有椎管狭窄。
1.3 治疗方法
1.3.1手术治疗37例患者具有手术指征。18例患者最后均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n-HA/PA66人工Cage植入、Slimloc钛板内固定术;15例患者行相应椎体的次全切除、n-HA/PA66人工椎体Slimloc钛板内固定术;4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内固定器为stryker公司的器械(OASYS);术中均切除相应节段的后纵韧带。手术时间100~280分,平均(158.24±41.34)分,术中出血量50~500 m L,平均(137.16±97.51)m 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术后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3~5 d;颈托保护6~8周,其中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服用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地巴唑,维生素B1等)2~3个月。
1.4 疗效判定方法
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患者主观满意度[3]及20分评分法[4]评价交感神经症状。患者主观满意度采用优、良、中、差4个等级评价。优:术前所有交感神经症状均消失,且无复发;良:术前交感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无复发;中:部分或少数症状得到改善,有复发但较术前减轻;差: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0分评分法将常见症状依据发病情况给予不同分值:最常见症状如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每项按严重程度分为4级,计0~3分;其次为耳鸣、视物模糊、心慌、心动过速/过缓、记忆力减退等,每项计0~2分。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出汗、面红等其他症状较为少见,有症状计1分,无症状计0分。0~6分为轻度,7~14分为中度,15~20分为重度。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45个月,平均(25.24±9.64)个月。术前JOA评分10~16分,平均(13.70±1.91)分,末次随访14~17分,平均(15.97±0.64)分,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术前交感症状评分3~9分,平均(4.84±1.54)分,末次随访1~2分,平均(1.32±0.47)分,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01);主观满意度评价:优30例,良3例,中2例,差2例,有效率89.19%。X线片显示颈椎不稳消失,术后3个月植骨均融合,无假关节形成。伴神经功异常的9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下肢肌力恢复正常;17例脊髓信号改变患者术后复查MRI提示脊髓高信号得以改善。1例患者术后3天出现呼吸困难,初步考虑为颈部血肿,行急诊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3 讨论
虽然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颈椎不稳和神经压迫是其主要病理机制。解剖学最新研究表明[5,6,7,8,9,10],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纤维与颈神经的相应脊膜支吻合形成窦椎神经进入椎间孔,分布至包括后纵韧带在内的椎管内及椎间孔周围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椎间盘外环及后纵韧带上分布有大量的感觉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在正常情况下,传出性的交感神经活动与初级传入神经元在功能上互不干扰。然而,当神经损伤或组织发生炎症时,两者可能发生化学或解剖上的耦联,即交感一感觉耦联,因而交感神经活动可产生疼痛。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发展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神经病理痛的病理变化。这些感觉神经纤维在感受刺激后也可增强或放大交感神经的兴奋[11,12,13,14]。与此同时,颈椎退变时椎间盘病变所释放的炎性介质容易引起交感神经的刺激、兴奋。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颈交感神经节异常兴奋,从而产生交感神经症状。本组所有病例术前颈椎X线提示颈椎不稳及颈椎MRI提示明显压迫信号表现,所有病人行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均稳定颈椎,切除后纵韧带,恢复生理曲度,交感症状评分从术前3~9分到末次随访时1~2分,表明手术治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感症状。
颈椎退变引起的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常与脊髓长束和神经根受损表现混杂存在,使得疗效评估存在一定困难。笔者采用相对客观的JOA评分和偏主观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患者主观满意度及20分评分法)两套系统来综合考量,使评判结果更加接近事实。本组病例JOA术前术后评分和20评分术前术后均提示差异有显著性。但这个20评分法仍受主观症状影响较大,可靠性并不是很高,而且交感神经症状缺乏客观指标,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建立其客观的评价标准。
虽然本研究提示手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结果令人满意,但是术后仍需长期的随访以观察疗效;而且本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实验动物模型以探究病因;此外,还需对颈椎退变节段和不稳节段的相关性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然而,实验的设计和患者的筛选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仍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交感型颈椎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颈肩腰腿痛科门诊及住院治疗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256例,无年龄、职业、性别限制。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寰枢关节紊乱和非寰枢关节紊乱2组,再根据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所得的分数,分为阳性和阴性2类。
1.2 入选标准
(1)症状:同时含以下症状中的2种或2种以上表现:(1)颈部僵痛;(2)头枕颈神经痛;(3)交感神经症状;(4)各种类型颈椎病的表现。(2)体征:颈肩部肌紧张,局部有压痛,旋转活动受限,无旋转固定畸形。(3)辅助检查:颈椎X线征象包括有退行性改变或颈椎位置关系失常的[3]。
1.3 排除标准
(1)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2)眼压高引发眼源性眩晕。(3)梅尼埃综合征。(4)颈椎椎管内肿瘤。(5)脑部肿瘤者(尤以小脑肿瘤为主)。(6)颈脊髓损伤者。(7)严重的心脏病。(8)严重高血压病患者。(9)关节结核。(10)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者。(11)寰枢关节半脱位。(12)严重贫血。
1.4 方法
由主管医师负责完善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病史收集,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资料(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和颈椎影像学检查。有护士负责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职业、年龄、诊断、其他疾病情况及《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评定表。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256例患者诊断为寰枢关节紊乱52例,其中交感神经症状阳性51例,阳性率为98.08%;非寰枢关节紊乱204例,交感神经症状阳性24例,阳性率为11.76%。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中交感神经症状的阳性率高于非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交感神经症状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评分
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评分3~17(8.64±4.28)分。其中≤6分19例,占总数的36.5%;7~14分30例,占总数的57.7%;≥15分3例,占总数的5.8%。男性得分3~9(5.36±3.64)分,女性得分3~17(10.75±4.48)分。总之,交感神经症状以轻中度为主,且女性比男性症状重(P<0.01)。
2.3 非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评分
非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评分为5~12(4.64±4.28)分。其中≤6分10例,占总数的41.7%;7~12分14例,占总数的58.3%。男性得分5~12(7.36±2.64)分,女性得分6~12(8.75±1.48)分。男性女性之间无明显差别。见表1。
注:与非寰枢关节紊乱患者比较,*P<0.05
2.4 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症状
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症状以头晕、头痛及记忆力下降3种为最高发。非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症状以头晕、头痛、心慌3种症状最高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非寰枢关节紊乱患者比较,*P<0.05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寰枢关节紊乱患者均有交感神经症状阳性症状。对于交感神经症状阳性的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交感神经症状以轻中度为主,有重度患者,且女性比男性症状重。症状以头晕、头痛及记忆力下降3种为最高发;非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交感神经症状以轻中度为主,无重度患者,男性女性之间却无明显差别。以头晕、头痛、心慌3种症状最高发[4]。统计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时发现,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伴发的症状较为复杂,可出现数个症状均为最高分值,或一个患者涵盖所有症状。而非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一般为单个症状最高分值,其余分值较低,无患者涵盖所有症状[5]。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以头晕、头痛及记忆力下降3种为最高发,而且常同时存在,同时得分较高[6]。以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指出此3种症状多由脑部缺血而引发。因此,不论何种原因,最终所引起的脑动脉缺血,可能在引发交感神经症状中起主要作用,其他症状是由于个体差异及损伤的位置、程度不同,继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非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以头晕、头痛、心慌3种症状最高发,但通过数据显示患者常单症状发作,即使同时发作,也以单个分值较高,其余分值较低为表现[7]。其发作原因可能需将其归为单个疾病分析。即非寰枢关节紊乱的患者虽为区别寰枢关节紊乱,将其划为一类疾病,但在临床上是一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有差异的疾病[8]。通过调查的数据也能很好地反映这些疾病的不同点。其中临床常见的疾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寰枢节半脱位、颈性眩晕、颈源性头痛、颈心综合征、颈部肌筋膜痛等[9]。
综上所述,通过交感神经症状在寰枢关节紊乱及非寰枢关节紊乱中的分布情况的研究及分析,表明交感神经症状在是否伴有寰枢关节紊乱的颈椎病中的分布各自有其临床特点,包含了数个疾病,在临床诊疗中需仔细鉴别,避免误诊及漏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 研究交感神经症状在寰枢关节紊乱及非寰枢关节紊乱中的分布特点,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将256例患者分为寰枢关节紊乱和非寰枢关节紊乱2组,再根据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所得的分数分为阳性和阴性2类,最后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6例患者诊断为寰枢关节紊乱52例,其中交感神经症状阳性51例,阳性率为98.08%;非寰枢关节紊乱204例,交感神经症状阳性24例,阳性率为11.76%。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中交感神经症状的阳性率高于非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交感神经症状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评分317(8.64±4.28)分;非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评分为512(4.64±4.28)分。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症状以头晕、头痛及记忆力下降3种为最高发;非寰枢关节紊乱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患者症状以头晕、头痛、心慌3种症状最高发。2组伴交感神经症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交感神经症状在是否伴有寰枢关节紊乱的颈椎病中的分布各自有其临床特点,在临床诊疗中需加以区别。
关键词:寰枢关节紊乱,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
参考文献
[1] 周秉文,陈伯华.颈肩痛[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0-259.
[2] 段少银,黄锡恩,林清池.影像学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2):94-97.
[3] 张柏林,景长宏,胡晓婷.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8):1087-1088.
[4] 于腾波,夏玉军,周秉文.交感神经因素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3):157.
[5]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致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4.
[6] 薛传疆,温鑫柱,周波.寰枢关节紊乱症的临床诊疗研究概述[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2):182-184.
[7] 张玉淼.寰枢关节紊乱与交感神经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
[8] 权伍成,朱汉章,张秀芬.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9):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