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针灸疗法

2024-10-02

颈椎病/针灸疗法(共12篇)

颈椎病/针灸疗法 篇1

针灸疗法对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医生运用针灸治疗本病通常是:在治疗方法上, 大多采用或普通针刺、或温针疗法、或电针疗法、或穴位注射疗法等;在取穴上[1], 使用最为频繁的穴位依次是:颈夹脊、风池、曲池、合谷、肩井、外关、大椎、太阳、百会、足三里、内关、风府、手三里、太冲、列缺、阳陵泉、太溪、丰隆、四神聪、印堂、昆仑、中渚、关元等腧穴。本文运用文献的方法, 试对与目前常规针灸方法取穴有异且疗效亦好的颈椎病针灸疗法综述如下, 以供临床医生拓宽临床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所用。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 不少临床医生采用与平常有异的针灸方法或选取与平常有异的治疗部位来进行治疗。

胡天燕等[2]报道了采用以大椎穴合谷刺法为主的针刺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主穴取大椎、风池、后顶、颈夹脊穴 (C3~C7之间) ;配穴取悬钟、足三里等穴。其治疗的特色之处在于对大椎穴进行合谷刺法, 其余穴位均常规针刺操作。大椎穴合谷刺法具体方法为:大椎穴常规进针得气后, 将针提至皮下, 向患侧呈15~20度斜刺0.5~1.5寸, 行针10min后, 将针提至皮下, 再呈45度斜刺, 使针感向患侧上肢放射, 行针10min后, 将针提至皮下, 最后呈60度斜刺, 行针10min, 然后留针10min后出针。

风池穴是治疗推动脉型颈推病的常用穴, 但大多临床医生只针刺而少用灸法。潘亚英等[3]则介绍了艾灸风池穴治疗推动脉型颈推病的方法:患者俯伏坐位, 剪掉风池穴部位头发。先用乙醇棉球湿润标记处, 然后将做好的麦粒大小艾粒粘贴在标记处, 用线香点燃。点燃时先自艾灶尖端开始, 待燃烧至患者有痛觉时, 医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击, 以减轻施灸时的痛感。待艾灶燃毕, 去掉艾灰, 即可将另一艾灶粘上, 继续艾灸, 共灸5~7壮。施灸完毕后, 灸疤无需外贴灸疮膏, 嘱患者不可触碰灸疮, 保持局部清洁。麦粒灸治疗后次日起在双侧风池穴行温和灸法, 每日2次, 每次20min。10天为1疗程, 共治疗1~2个疗程。

百会穴也是治疗推动脉型颈推病的常用穴, 且大多临床医生均会采用或针或灸的方法来治疗本病, 但王希琳等[4]则强调针刺后需长时留针:主穴百会采用0.25mm×25mm一次性无菌毫针顺督脉的方向, 向前缓慢进针, 横刺约20mm, 得气后用无菌纱布固定 (无需剃头发) , 留针8h后取出毫针, 棉签按压针孔防出血, 碘酒消毒防感染。

在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 几乎所有的临床医生都会用到颈夹脊穴, 但高海锋等[5]通过临床实践发现, 颈外夹脊穴却明显优于颈夹脊穴。作者认为:传统颈夹脊穴则为第2至第6颈椎棘突下缘分别向两侧旁开0.5寸处, 均直刺20~30mm, 此两组穴每侧都分为颈2、4、6椎旁穴和颈3、5椎旁穴两组, 隔日交替选取。而颈外夹脊穴在第2至第6颈椎棘突下缘分别向两侧旁开2寸处, 每侧各有5穴, 针刺时以0.25mm×40mm毫针向颈前正中线方向斜刺20~30mm;颈外夹脊穴的优势之处在于:该穴组处于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穴位因靠近椎动脉及颈神经根, 又正是颈椎病中较多出现软组织损伤及炎症、粘连的部位, 故当针抵及此处时患者常可有明显麻胀感并向周围放散。因有颈椎关节突的阻隔, 针刺时不会直接伤及椎动脉, 尤其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来说, 因为针刺直抵患处, 通过电刺激可以有效扩张局部血管, 消除炎症, 改善椎动脉的顺应性, 增加脑供血。因此使用颈外夹脊穴比传统夹脊穴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在针具的使用上, 张秋玲等[6]报道了采用无痛的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发现该疗法安全、见效快。其方法是:取浮针针具在大椎穴旁开0.5~1寸, 等距左右各刺2针, 针尖朝上, 针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 刺入皮下后放平针身, 针体沿皮下浅筋膜层行进约3~4cm, 病人没有酸、麻、胀感及疼痛感, 遂进行扫散运动:以施术者握针柄之大指和食中指为支点, 左右拨动针体, 使针体在皮下作扇型运动 (平扫) 或针体在皮下作椭圆运动 (旋扫) , 扫散时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 平扫与旋扫可交替使用, 扫散过程中左手揉按颈部, 使颈部肌肉放松, 2~3min后嘱病人活动颈项, 然后再次进行扫散, 如此重复, 直到病人感觉眩晕减轻, 恶心呕吐消失为止。创可贴固定针柄于皮肤上, 浮针针具留针8h, 每日1次。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 取穴多在颈部及上肢。滕春光等[7]发现辨经取穴针刺对电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增效作用, 所介绍的辨经取穴可谓周全细致:先根据疼痛、麻木的区域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5个证型: (1) 手阳明大肠经证:痛以外前廉, 前臂骨上廉为主, 痛及拇、食指; (2) 手太阳小肠经证:证见肩胛痛, 外后廉、臂骨下廉, 痛及小指; (3) 手少阳三焦经证:痛以循外及肘部, 出臂外两骨之间为主, 痛及中指、无名指; (4) 手少阴心经证:证见内后廉, 臂内侧后缘, 小指痛; (5) 足太阳膀胱经证:颈部、枕部疼痛, 由枕部向顶部、颞部放射, 甚达眼眶。然后颈夹脊的基础上兼用辨经取穴: (1) 手阳明大肠经证取穴:肩贞、臑会、肘髎、曲池、手三里、合谷, 其中主穴为手三里; (2) 手太阳小肠经证取穴:天宗、肩贞、养老、后溪, 其中天宗为主穴; (3) 手少阳三焦经证取穴:臑会、消泺、外关、中渚, 其中主穴为消泺; (4) 手少阴心经证取穴:极泉、青灵、灵道、神门, 其中主穴为极泉; (5) 足太阳膀胱经证取穴:天柱、风池、大抒、百会, 其中天柱为主穴。

张毅敏[8]报道了大椎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较常规针刺拔罐及电针疗效好且稳定, 特别是对神经根型疗效最好:以大椎穴为中心2cm直径范围的皮肤消毒脱碘后用三棱针在此范围快速点刺6~10下, 深度约3~5mm;然后迅速在此用闪火法拔罐, 留罐5~10min, 以拔出5mL左右瘀血为宜。4天治疗1次, 5次为1疗程。

潘宝键[9]介绍了巨刺液门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毫针垂直快速刺入液门穴, 进针1.5寸左右。针下有沉紧感或针刺感向上臂或第四、五掌骨放射, 然后提插5~6次, 待针下疼痛感减轻后, 先行右手拇指向后捻转, 泻其邪气, 再行右手拇指向前捻转, 补其正气。病在左取于右, 病在右取于左。在针刺过程中嘱患者缓慢旋转头颈部及患肢, 直至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后, 留针30min, 按压出针。

彭冬青等[10]应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亦好, 气滞血瘀型用下述的强通法加微通法治疗, 风寒湿痹型以温通法加微通法治疗: (1) 微通法:选用毫针刺法,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进针后行捻转或提插手法, 以得气为度, 针颈部穴位针感向肩背部下传, 针肩部穴位针感下传至肘部为宜。 (2) 温通法:选用火针疗法,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用直径0.5mm, 长1.5寸的钨锰合金针, 置酒精灯上, 将针身的前部烧透至白, 对准穴位, 速刺疾出, 刺入深度3~5mm,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眼片刻;在每平方厘米病灶上, 散刺2~3针, 每周治疗3次。 (3) 强通法:选用刺络放血法, 于大椎、大杼、天宗找到压痛点、阳性反应物, 用三棱针刺破局部皮肤, 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于放血部位拔5~10min, 以放出瘀血2~3mL。

何宇峰等[11]所介绍的电针联合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无论是在取穴上还是在治疗手段上亦颇具特色:穴取百劳 (双) , 新设 (双) ,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将选定的穴位充分暴露, 常规消毒, 用1%利多卡因0.2mL在穴位挑刺点皮下注射, 使之隆起呈一小皮丘状, 然后左手固定穴位, 右手持消毒钩状挑治针对准挑刺点垂直刺入0.1寸纵行挑破皮肤0.2cm, 针尖由深到浅牵拉皮下纤维组织, 做左右摇摆旋转牵拉动作10次, 尽数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 然后埋好针口, 覆盖无菌纱块, 胶布固定, 每周1次。

贺君等[12]报道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三针, 此法疗法好, 能够缩短治疗周期取穴:主穴为天柱 (双) 、颈百劳 (双) 、大杆 (双) , 配穴为双侧曲池。毫针于天柱穴向下斜刺约0.5~1寸, 刺入后行快速捻转手法, 频率为每分钟150~200次, 不加电, 每5min行针1次。颈百劳、大杆穴向棘突方向斜刺1寸, 曲池穴则垂直刺入1寸;以有酸麻胀重感为度, 得气后接电针仪, 先选用密波10min, 再选用疏密波20min, 强度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腹针多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 但宣丽华等[13]临床研究发现, 腹针治疗本病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组, 尤其能迅速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气血不足型患者的症状: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 (健侧) 、滑肉门 (患侧) 。患者取卧位, 快速进针, 患者无明显针感, 医者手下有沉紧感即止, 0min后起针。

3 颈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在颈部的局部, 以局部酸胀和隐隐作痛为主, 主要是颈部肌肉的劳损。在针刺治疗上, 杨雄庆[14]报道了采用阻力针法进行治疗:取穴以压痛点作为治疗点, 取颈椎棘旁0.5~1寸压痛点1~2穴, 肩膀胛内侧缘压痛点1穴, 肩胛下角压痛点1穴, 针刺时进针2分, 旋转并施重雀啄手法, 频率120~150次/min, 每穴针刺1~3min后出针, 不留针。

砭石疗法是中国传统的外治法, 该疗法用于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好、见效快。耿引循获[15]介绍了颈椎病的砭石疗法: (1) 将大砭块 (尺寸250mm×150mm×17mm, 质量1800g) 用热水加热至45℃~50℃, 放在患者颈项部热熨15min。 (2) 用肾型砭板 (尺寸90mm×40mm×8mm, 质量60g) 在患者的颈项部做从上向下的刮法5min。 (3) 用椭圆砭石 (尺寸120mm×70mm×20mm, 质量250g) 棱部对局部条索状物行拨法5min。 (4) 以肾型砭板尖端点按穴位, 可选风池、风府、肩井、大柱、天髎、曲垣、肩外俞、天宗、曲池、外关及阿是穴, 每穴1min。 (5) 用椭圆砭石行病变侧上肢外侧刮法5min。 (6) 用椭圆砭石在肩颈项部行叩法5min, 结束治疗。

李丰军[16]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配穴数量的多少无关, 并非穴位越多疗效越好, 针刺远部的昆仑、后溪, 其疗效并不逊于针刺近部的风池、颈夹脊穴。

4 脊髓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此两型颈椎病采用针灸疗法的报道相对较少。部分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手术治疗, 少部分仍可采用针灸疗法。如郭亮[17]报道了采用大椎及夹脊穴加温针灸关元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鄢燕等[18]报道了采用盘龙刺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以华佗夹脊穴为主, 如兼上肢症状时选取肩髑、臂膈、手五里、手三里、外关、合谷;兼下肢症状时选取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华佗夹脊穴盘龙刺, 针刺深度为1.5~2寸;并施以提插捻转补法, 余穴常规针刺。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多, 因此针刺时须随症加减。如祝才银[19]介绍的方法较有代表性:取百会、风池、颈夹脊、内关、三阴交、太冲为主穴。偏头痛加率谷、太阳;眼痛眼胀加攒竹、太阳、鱼腰;耳鸣、耳聋加听宫、翳风;类冠心病加膻中、阴郄;失眠、焦虑加神门、照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加足三里。风池、夹脊穴用温针, 内关、三阴交用捻转泻法, 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望庐山等[20]则采用电针疗法:主穴取颈夹脊、风池、内关、天窗、阿是穴。配穴根据临床症状, 心率失常配神门穴;心绞痛配心俞、厥阴俞、督俞及膻中穴;高血压配曲池、太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多汗配复溜、合谷穴。颈夹脊穴以针刺呈45°角向中心线方向斜刺约50mm, 得气后接电极, 疏密波。余穴常规操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目前有少数临床医生采用了非常规的针灸方法或取穴方法来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上述方法 (无论是针灸方法或是取穴方法) 均是对颈椎病针灸治疗的有益探索, 这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值得临床医生试用和进一步研究。但同时又可以看出, 尽管方法多种多样, 取穴纷呈各异, 但如何优化每一类型颈椎病针灸治疗方案 (如最佳治疗手段是什么, 其最佳穴位是什么、如采用电针疗法其技术参数又如何, 如何根据不同的病程阶段来调整治疗方案, 疗程如何等) 的相关临床研究还很缺乏;此外, 尚缺乏能综合各种方法并吸收各自优势的一整套颈椎病针灸治疗方案, 这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颈椎病/针灸疗法 篇2

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规消毒后在治疗部位涂抹生姜汁,再在治疗部位上撒上督灸粉,之后在其上覆盖桑皮纸,然后再在桑皮纸上铺生姜泥如梯状,最后在姜泥上面放置三角锥形艾柱,然后点燃艾柱上中下三点,连续灸治三次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然后用湿热毛巾把治疗部位擦干净。灸疗后局部皮肤红润,4---6小时后慢慢起小泡。第二天放掉水泡中的液体。

二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三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指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的一种治疗方法。使用方法:

在使用电针机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再将电针机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更不应让电流从心脏部位穿过。通电时调节电钮,使电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切忌由大到小,或忽有忽无,忽小忽大。电量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临床治疗,一般持续通电15分钟左右,从低频到中频,使病人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的收缩。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术终还要注意清点针数,检查针刺部位,以免发生遗针或继发出血。流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艾灸疗法: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刺激,作用于腧穴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艾灸常用方法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2、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施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五梅花针疗法: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叩刺方法:

叩刺法有压击法和敲击法,压击法即拇指和中指、无名指掌住针柄,针柄末端靠在手掌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压击时手腕活动,食指加压,刺激的强度在于食指的压力,适合于硬柄针。敲击法即 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的末端,上下颤动针头,利用针柄的弹性敲击皮肤,刺激的轻重应根据针头的重量和针柄的弹力,靠颤动的力量来掌握,适合于弹性针柄。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年龄、叩打部位的不同,有弱、中、强三种强度。叩刺部位须准确,每叩刺一针之间的距离约在0.3-1.0cm之间。一般每日叩刺一次,连续治疗7-10日为一个疗程,如系慢性顽固性疾病,可持续多治疗几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3-5日。刺血拔罐法治疗各种痛症疗效特佳,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此疗法临床常用于蛇串疮,神经性皮炎,斑秃等疗效显著。

六拔罐疗法:是利用罐内的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造成瘀血现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罐方法: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此法可避免烫伤,临床较常用,一般留罐10---20分钟,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内科疾病效果显著。

七中药离子导入:是将中药与电脑中频疗法融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操作流程:

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

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使用的中药汤剂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

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

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整齐,擦拭干净,备用。此法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对治疗各类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具有满意疗效。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16-01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推拿治疗颈椎病,兼以其他辅助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l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人总数9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5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9岁,颈型41例,神经根型29例,椎动脉型24例,交感神经型4例。根据病人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人,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病例入选标准

1.2.1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部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2.2辨证分型

①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②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病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③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④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耳赤,舌红少津,脉弦。

⑤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1.2.3病例排除标准

①脊椎炎症性病变,如结核、类风湿病变;②脊椎各部位骨折;③黄韧带肥厚;④纤维变性椎间盘的急性紊乱;⑤脊髓肿瘤、脊神经根炎、椎弓裂及脊椎滑脱症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以针刺推拿为主,兼以其他辅助疗法。

2.1.1针刺方法

根据X线片或CT提示的病变部位及症状,取双侧风池、天柱、颈部夹脊穴。患者正坐位,保持颈部舒适及松弛。腧穴部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夹脊穴直刺1寸,风池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l~1.5寸,天柱直刺或斜刺O.5~O.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如兼有风寒湿型加合谷、列缺,兼有气滞血瘀加血海、膈俞,兼有痰湿阻络加丰隆,兼有气血不足加足之里、三阴交,手法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IIlin,出针后对患者施用推拿疗法。

2.1.2推拿方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立其后,用拇指推法、揉法及三指捏法、拿法交替在颈项部两侧,使紧张的颈项部肌肉放松,然后一手托患者下颌,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向上垂直牵引l一2Min,继用旋转复位手法,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1.3其他辅助方法

①牵引:根据本人多年的l临床观察,颈椎部的牵引应分型辨证使用。牵引对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疗效较好,而对颈型、脊髓型、椎动脉型疗效差或加重病情。

②输液:椎动脉型应静脉滴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脉络宁、葛根素等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

2.2对照组

采用以推拿为主,兼以其他辅助疗法。方法同治疗组。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颈椎病疗效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病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经x2分析,P<0.05,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在工作中观察到患者多因夏天空调、电扇直接吹到颈部,平时看电视、打牌、伏案时间长,逐渐导致颈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纤维环膨出、颈椎间隙变窄、椎间韧带损伤松弛,造成椎体不稳,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感受外邪、跌打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颈项部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笔者取风池、天柱以祛风散寒,配颈部夹脊穴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改善椎枕肌群的紧张状态,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所以针刺对各种类型的颈椎病都有疗效。

推拿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适当的手法治疗可使颈部紧张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同时又使错位逆乱的组织和关节回纳纠正,使筋络顺接,气血流通,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

颈椎病病情复杂、反复,在以针刺推拿治疗的同时,对出现神经根受压的病人牵引可减缓病变椎间盘的压力,松解椎旁肌肉的紧张与痉挛,使得突出物与神经根空间位置关系发生改变,从而缓解症状。对通过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椎动脉受压的病人,使用血管扩张药能明显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

单纯针刺不能使失稳颈椎得到有效的整复,骨不正则筋不舒,针刺配合推拿既发挥了针刺的良好镇痛作用,又发挥了推拿整骨舒筋的作用,两者可协同增效,所以较单纯推拿取效更速更优。

参考文献

[1]江立胜.郑明双.刘平.谢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5)

[2]赵冏琪.袁永针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120例[J]-世界中医药2010,05(6)

[3]伍金素 牵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300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2007,13(12)

[4]朱必伟 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148例[J]-中国针灸2000,20(8)

[5]薛青理 牵引下手法循经推拿治疗颈椎病10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4)

[6]邹允灿.缪长新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41例分析[J]-现代康复2000,4(5)

[7]孟繁濤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62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7)

颈椎病/针灸疗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昆明市中医院、云南中医学院收治的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无脊髓损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疾病者。

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其中, 对照组男13例, 女21例;年龄33~69岁, 平均年龄 (45.67±4.09) 岁;病程1个月至6年, 平均病程 (2.73±1.28) 年。治疗组男14例, 女20例;年龄32~66岁, 平均年龄 (45.58±4.13) 岁;病程1个月至6.5年, 平均病程 (2.62±1.33)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患者取健侧卧位, 取病变椎体肩胛骨内上侧曲垣、夹脊穴, 用5mL注射器抽取注射药物 (维生素B12+维D2果糖酸钙混合液5mL) , 经皮肤消毒后垂直刺入穴位, 回抽无血后于夹脊穴注射2mL, 曲垣穴注射3mL, 每2天1次, 持续治疗3周。

1.2.2 治疗组采取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同对照组。针灸:俯伏坐位, 头下垫软枕, 取百会、风池及病变部位夹脊等穴为主穴, 配以上肢手三里、外关、曲池、肩髃穴和下肢足三里、三阴交、伏兔穴、太冲穴等;气血不足者加太溪穴, 痰浊上扰者加丰隆穴, 瘀血阻滞者加血海穴, 头晕者加合谷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 留针半小时, 每天1次, 10次位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疗程间隔3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SF-36) 、疼痛评分 (VAS)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 (CASCS) 、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 (ESCV) 。

疗效标准: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可正常工作;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减轻, 可胜任轻体力劳动;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无法进行体力劳动。总有效率以显效率、有效率计[2]。

SF-36量表包括躯体疼痛、健康功能、健康状况等8个维度, 评分为0~100分,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越高。

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不能忍受的剧痛, 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评分。VAS评分越高, 表示疼痛程度越剧烈。

CASCS包括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体征积分、生活、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积分,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 病情越轻。ES-CV评分包括眩晕、颈肩痛等5个项目, 总分为30分, 分数越高, 症状越轻[3]。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 临床疗效属于计数资料, 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SF-36 评分、VAS评分、CASCS评分、ESCV评分属于计量资料, 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指标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SF-36、VAS、CASCS、ESCV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 ]

(±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颈椎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目前临床多采取非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如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式,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及扶正祛邪之功效[4]。

中医将神经根型颈椎病纳入“痹证”范畴, 多因风寒湿邪导致筋络阻塞, 筋脉失养所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采用穴位注射药物治疗, 可使营养药物直达病灶, 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和消除神经根水肿, 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5,6]。采用针灸治疗, 其中风池穴主治眩晕、头痛等病症;百会穴主治头痛、晕厥、耳鸣等症, 其周围有枕大神经分布, 且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 为诸多神经汇聚之处, 针刺可调和气血, 改善患者气血不足等症状;夹脊穴治疗范围较广, 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对血管性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均有调节作用, 并以上下肢取穴作为配穴, 手三里、足三里为阳明经穴, 可健脾胃、养气血和通经络。将穴位注射和针灸治疗联合, 可发挥维生素B12等药物的营养神经作用, 又可发挥针刺穴位的功效, 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提升治疗效果[7,8]。

本研究表明, 采用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其疼痛感, 提升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穴位注射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 (SF-36) 、疼痛评分 (VAS)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 (CASCS) 、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 (ESCV)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的SF-36、VAS、CASCS、ESCV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其疼痛感, 提升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穴位注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蕊, 陈涛平.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5 (23) :2545-2547.

[2]吴发荣.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3) :105-107, 110.

[3]徐明, 郑庆余.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推拿治疗根性颈椎病效果显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6) :188-189.

[4]冯常武, 卢杰.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26 (11) :86-87.

[5]邱超, 张志强.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5, 16 (6) :727-729.

[6]曾顺军, 范志勇, 曹淑华, 等.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 (7) :491-493.

[7]蒋志伟.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32 (20) :32-33.

颈椎病自我治疗法 篇5

1,起床后可自己按摩面部,用双手分别来回搓脸的正面,侧面和耳后各几次,再用五指梳头几次,无需太多,感觉舒服就可以了。

2,用手轻揉颈部肌肉,用大拇指点揉左右风池,天柱,穴位,用拇指对颈部痛点按揉。3,继续自我锻炼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转动,慢慢转动不可用力过猛,次数多少因人而宜。做完后是不是有些舒服了?

4,如果不能坚持每天做操,你可以试试颈椎复位枕“众僧牌”,每天晚上睡觉前治疗30分钟效果也蛮好的。

庄礼兴教授针灸治疗颈椎病经验 篇6

【关键词】 颈椎病;针灸;特色经验;中医师;庄礼兴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4.016

庄礼兴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医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颈椎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颈椎病临床特征因类型不同而表现迥异,但庄礼兴教授认为,无论何种类型,病位均在颈项,故以病灶周围配方取穴为主,辅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其治疗颈椎病的主穴为风池、颈百劳、肩井、后溪、阿是穴。庄礼兴教授擅长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笔者随师侍诊近

3年,受益颇多,现将其治疗常见类型颈椎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以颈部疼痛、酸胀为主,庄礼兴教授认为,该型颈椎病多由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长期屈颈、劳逸失度所致,治疗上除常规取穴外,经常辅以火针及穴位贴敷。烧红后的火针直接刺激穴位及病变局部,可松解粘连的组织,亦可激发人体经气,鼓舞气血运行,达到温通经络之效。另外,火针烧灼人体腧穴腠理后,可予贼邪以出路,有散寒除湿之功[1],若患者寒湿瘀血倾向明显,则在颈部痛点用火针刺络放血以祛瘀止痛。对火针不耐受的患者则选取颈百劳、肩井、大杼、阿是穴等随证配穴进行药物贴敷。庄礼兴教授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的药物由白芥子、延胡索、大黄、甘遂、细辛等按一定比例组成,以上诸药共研细末,混匀,加入生姜汁调和,做成1.0 cm×1.0 cm×0.5 cm的方形药饼,临使用前点少许具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功用的麝香。通过该疗法的局部组织刺激作用、经络穴位调衡作用、药物本身药理作用、神经调节作用、免疫机能作用等综合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之目的。该方法简捷,疗效确切,患者乐于接受。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除具有颈型颈椎病症状外,突出的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麻木及疼痛[2]。庄礼兴教授认为,该型颈椎病证型多为气滞血瘀,治疗方面在上述主穴基础上加“靳三针”之手三针——曲池、合谷、外关。其中曲池、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该经脉循行手与颈部,且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行气于三阳,阳主动,故上肢活动与手阳明经关系密切。外关为手少阳经三焦经的络穴,内通手厥阴经,且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阳维维诸阳”,故外关穴功擅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三穴合用辨证准确,恰中病机,有活血通络、理气止痛之功[3]。

3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明显,中医辨证多为气血两虚,庄礼兴教授常在百会穴行灸法进行治疗,如百会穴温针灸、艾盒悬灸及艾炷压灸。其中压灸百会法为庄礼兴教授恩师司徒铃教授多年积累、行之有效的经验。原操作是将艾炷做成小花生米或黄豆大小,在百会穴上涂以万花油,将艾炷置百会穴上,用线香点燃,待患者有灼热感时,用准备好的一段清艾条将艾炷压灭,让热力向四周放散,连续灸5~7壮[4-5]。《针灸大成》曰:“百会……主头痛目眩,百病皆治。”庄礼兴教授认为,百会位于巅顶正中,别名三阳五络,属督脉,艾灸百会可振复阳气、补益脑髓、升清降浊、温经活血,为治疗眩晕之要穴,配以独特的压灸方法,更能散寒化湿、醒脑开窍[5]。但此操作存在一定问题,即压灸的最佳时机难以把握,过早压灭效力不够,稍微延迟则患者极易烫伤。于是庄礼兴教授对此法进一步改进,即在百会穴放置12层左右的棉纱或面巾纸,将点燃的艾条直接在百会穴压灭,连续操作数次。该方法安全、简便,很多因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眩晕的患者,当下即可神清气爽,耳目清明,甚至有一股暖流从巅顶向下灌注的感觉。

4 交感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因颈部交感神经被周围组织刺激或压迫,引发头部、胃肠道及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症状。庄礼兴教授不囿于病灶周围取穴,而是根据中医的整体观,配合“调神针法”及耳穴贴压进行治疗。“调神针法”是庄礼兴教授在研究“靳三针”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疗神志病的特殊针法,对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有较好疗效。该套针法以头部腧穴为主,配合心、肝、肾经等腧穴辨证取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常用腧穴有四神针(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共4针)、智三针(神庭穴一针,左右本神穴各一针,共3针)、神门、内关、合谷、太冲等。其中四神针、智三针均源自“靳三针疗法”创始人靳瑞教授几十年临床经验,四神针由前顶、后顶及双侧络却组成,较四神聪在脑部的投影区域更广,增强了调神定志之功。智三针由神庭、本神(双)组成,为历代医家常用的调神要穴。神门为心经的原穴及腧穴,心气出入之门户,《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神门可开心气而调神明,具有宁心安神之效。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联络手少阳三焦经,并通于阴维脉,可通血脉、调阴阳,主治心、胸、胃疾病。合谷、太冲又称“四关穴”,其中合谷属阳,太冲属阴,合谷、太冲两穴配伍,一阴一阳,一气一血,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镇静安神之功。对临床收集的病例进行总结,发现该穴位组合可较好改善交感型颈椎病诸多症状。

耳穴疗法基于生物全息理论,将传统医学与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学相结合,通过耳穴压豆刺激相应部位以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治疗作用[6]。庄礼兴教授常用的耳穴为交感、颈椎,心悸、失眠加心、神门,恶心欲呕加胃,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不足之象加肝、肾。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9岁,2014年8月6日以反复颈肩部不适伴左手中指、无名指麻木半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因劳累后出现上述症状,于当地医院行针灸、推拿等治疗后,颈肩部酸痛反复发作,遂至庄礼兴教授门诊寻求系统治疗。诊见:颈肩部酸痛不适,左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叩顶试验阳性,旋颈试验阳性。头枕部、前额疼痛,偶有头晕,左手中指、无名指麻木感,恶心欲呕,胸闷心悸等。纳可眠差,大便烂,小便调,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舌下静脉稍怒张,脉细数。自带清远市某医院颈部CT示:①颈椎骨质增生;②C4~5~C6~7椎间盘向后不同程度突出,以C4~5椎间盘向后突出为甚;③C3~4椎体节段性不稳。西医诊断:颈椎病,混合型。中医诊断:项痹病,气虚血瘀证。电针:风池、百劳、阿是穴。留针:外关、后溪、三阴交。火针:肩颈部阿是穴。耳穴:交感、肝、心、肾、内分泌。治疗两周,每周3次,患者颈肩部疼痛及手指麻木感明显改善,左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试验阴性,旋颈试验阴性,恶心欲呕,胸闷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

6 参考文献

[1]徐昌荣,许明辉.火针治疗颈椎病的概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3):79-81.

[2]中华中医药学会.神经根型颈椎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78-80.

[3]柴铁劬.靳三针临症配穴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0-56.

[4]张家维,庄礼兴.司徒铃临床运用炙治的经验[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5(4):181-183.

[5]袁菱梅,李艳明,庄礼兴.庄礼兴教授灸法治疗疑难病经验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

892-893.

[6]张红,钱拉拉.耳针疗法对颈性眩晕即时效应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43-644.

收稿日期:2014-12-29;修回日期:2015-02-10

颈椎病/针灸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确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122例, 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其中治疗组包括男性41例, 女性21例, 年龄在33~72岁之间, 平均为 (54.23±8.27) 岁, 患病时间6~38d, 平均为 (16.19±4.58) d;对照组包括男性42例, 女性20例, 病人年龄在34~65岁之间, 平均为 (52.01±9.15) 岁, 患病时间7~30d, 平均为 (11.41±3.44) d。2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以及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推拿疗法:2组病人取坐位, 术者将病人前额托住, 放松病人的颈部及后枕部采用一指禅推、滚、拿、按揉及搓擦等手法, 术者交替双手治疗10~20min;采用牵引床实施牵引, 病人取坐位, 采用颌枕吊带进行固定。为使椎间隙与椎间孔达到最大, 牵引方向和身体纵轴成前倾20°。起始的牵引力保持在3~4kg为宜, 然后缓慢增加到10kg或以上, 每次牵引20~30min为宜, 每日牵引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2) 针灸疗法:2组患者针灸穴位包括:阿是穴、绝骨、风门、肩中俞、后溪、大椎穴以及天柱穴;风池以及曲池为随病配穴;治疗中留针20~30min左右, 针采用平补平泻方法。 (3) 低周波及微波疗法:观察组应用多功能治疗仪进行微波治疗, 围绕病人颈椎处进行微温或温加热量, 每次治疗15min, 应用多功能低周波治疗仪实施治疗, 分别将电极衬垫置于颈后部及患肢部位或穴位上, 通过电极将特殊的低周波电流输入到治疗点, 每日1次, 每次30min, 1个疗程治疗10次。

1.3 疗效评价

痊愈:患者颈肩上肢疼痛及麻木消失, 颈部可以正常活动;显效:患者颈肩上肢疼痛及麻木显著减轻, 仅在天气不好时出现轻微症状;有效:患者颈肩上肢疼、麻木及头晕等表现有所改善, 但仍出现颈酸无力症状;无效: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未改善[2]。

注:同对照组进行对比, *P<0.05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均应用SPSS 11.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对于P<0.05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病人分别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 (60/61)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 (52/61)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中老年人的颈椎骨关节、颈椎间盘、肌肉、韧带、软骨及筋膜等处出现退行性变化造成自身的血管与神经等组织受到压迫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推拿及针灸疗法能够减轻对交感神经丛与颈交感神经的压迫或刺激, 并能够加快血液循环[4];牵引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 使颈椎的正常生理曲线得以恢复;微波及低周波的温热效应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提供组织营养, 提高免疫能力, 加快组织修复, 有利于水肿以及炎症渗出物的快速吸收去除牵引后的不良反应[5]。

本组治疗结果显示2组病人分别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 (60/61)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 (52/61)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联合应用推拿、针灸、微波、低周波以及牵引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实施治疗, 各种疗法具有理想的协同治疗效应, 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治疗作用, 明显提高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王宝利, 李占峰, 王军茹.温热磁场、牵引及推拿联合治疗3868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3) :182~183.

[2]杨丽, 陆家武, 李昂.超声波中药透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1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0 (18) :1745.

[3]王钢.静脉滴注复方丹参配合牵引及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7例[J].颈腰痛杂志, 2000, 21 (1) :59.

[4]詹红生, 应航, 詹强, 等.仰卧拔伸整复手法治疗颈椎病257例临床总结[J].中国医药学报, 2000, 15 (3) :45~47.

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88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 女性15例;年龄24~76岁, 平均 (44.8±1.4) 岁;颈椎病病史1~17年, 平均 (6.1±0.6) 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5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9例;治疗组中男性28例, 女性16例;患者年龄23~78岁, 平均 (44.9±1.2) 岁;颈椎病病史1~19年, 平均 (6.3±0.8) 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4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①患者有明确的猝倒和颈性眩晕病史;②旋颈实验结果为阳性;③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颈椎节段不稳定, 或有椎关节形成;④伴有一定程度的交感神经症状;⑤患者自愿选择接受非手术治疗;⑥患病时间在20年以内;⑦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3]。

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患者颈椎存在先天畸形;②颈椎存在骨折、肿瘤、结核等疾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④孕产妇;⑤颈部皮肤出现损坏;⑥患者选择接受手术治疗;⑦患病时间超过20年;⑦患者不愿加入本次研究。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枕颌带实施常规牵引治疗, 颈前弯曲5°, 重量保持在5kg左右, 患者取卧位, 每次治疗持续30~60min, 每天治疗1次, 共治疗10天。治疗组:在常规牵引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针灸治疗, 主要取穴包括百会、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每天治疗1次, 并艾灸足三里, 共治疗10天[4]。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颈椎病症状消失时间、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实施总时间、颈椎病复发率、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

1.6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颈椎病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颈部活动功能自如, 可以进行正常活动及工作;显效:颈椎病症状有明显改善, 体征基本消失, 颈部活动能力未受到限制, 可以坚持进行活动及工作;有效:颈椎病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 颈部活动能力略受到限制, 可适当地进行活动及工作;无效:治疗后颈椎病症状和体征没有任何变化[5]。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总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常规牵引治疗 (7.71±1.64) 天后颈椎病症状彻底消失, 治疗 (9.42±1.75) 天后颈椎功能恢复正常, 共治疗 (11.39±2.36) 天;治疗组患者针灸治疗 (4.66±0.82) 天后颈椎病症状彻底消失, 治疗 (6.10±1.78) 天后颈椎功能恢复正常, 共计治疗 (8.74±1.93) 天。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牵引治疗期间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在针灸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90.9%) 显著高于对照组 (70.5%) ,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n (%) ]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随访期间有13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29.5%;治疗组有2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4.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 颈椎病属于“骨痹”“眩晕”“痹证”等范畴, 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是其基本特征。采用牵引方式治疗颈椎病患者可对其小关节功能紊乱现象进行纠正, 缓解肌肉痉挛现象, 但对恢复患病颈椎至原有正常弧度, 重建应力分布作用并不大。本研究中, 笔者采用针灸疗法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 选穴足三里, 其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灸之可达到健脾化痰的目的, 对气血生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治眩晕之本, 又可治痰浊之标;太冲属于足厥阴肝经的输穴, 灸之可发挥清泄肝火、平熄肝风的功效, 泄之可治肝风之标;三阴交属于足太阴脾经之穴, 灸之可达到补气血的目的, 补之既可对足三里补气血之功效起到辅助作用, 又可达到补阴助太冲息风的效果;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之穴, 具祛风之功效;百会穴属于督脉要穴, 也为膀胱经与肝经所至, 针之可达到醒脑开窍、熄风止眩的功效。

综上所述, 采用针灸联合常规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欣.体外反搏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转颈TCD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25 (10) :166-167.

[2]李兴洲, 张峰, 陈犬利, 等.针推牵引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5例[J].陕西中医, 2009, 12 (13) :344-345.

[3]裴方舟, 牛相真.牵引推拿配合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5例[J].陕西中医, 2010, 27 (12) :1500-1501.

[4]陆永军, 周万友.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40例疗效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6 (12) :138-139.

针灸治疗颈椎病56例临床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6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6例, 男性29例, 女性27例;年龄21~79岁, 平均 (52.3±2.1) 岁;病程5d~11年, 平均 (3.5±0.7) 年。本组病例均依据CT、X线片、磁共振等临床检查方法确诊。本组病例的临床分型结果为:神经根型29例, 交感神经型13例, 椎动脉型6例, 混合型5例, 脊髓型3例。

1.2 临床分型与症状[2]

(1) 神经根型:一侧颈肩反复发作麻木、疼痛, 咳嗽、仰头时症状明显加重, 手指麻木、活动不灵; (2) 交感神经型:胸闷、心慌、手足多汗; (3) 脊髓型:双侧下肢无力、沉重、麻木, 发病初期有踩棉花感, 逐渐发展为行走困难; (4) 椎动脉型:在头颈活动过程中, 出现头痛、头昏、视觉障碍、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者可能出现猝倒; (5) 混合型:同时出现2个及2个以上症状称为混合型。

1.3 方法

(1) 神经根型:取风池、肩井、合谷、颈夹脊穴、外关、曲池的穴位; (2) 椎动脉型:取风池、百会、颈夹脊穴等穴位; (3) 交感神经型:取风池、合谷、百会、大椎、内关等穴位; (4) 脊髓型:取风池、昆仑、环跳、颈夹脊穴、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 (5) 颈部夹脊穴主治症状, 颈4-5适应证为上臂外侧疼痛、麻木;颈5~6适应证为上臂外侧、前臂桡侧麻木、疼痛, 以及拇指、食指麻木;颈6~7适应证为上臂外侧, 前臂桡侧麻木、疼痛, 以及食指、中指麻木;颈7~胸1适应证为前臂、上臂尺侧、无名指、小指麻木; (6) 颈部夹脊取穴法, 根据X线片、CT检查所提示的颈椎病变与相关症状为患者进行颈夹脊针刺, 特别强调针感至患侧前臂、肩背、手指等处为佳, 施以温针治疗, 1次/d; (7) 以上穴位的辨证加减, 针灸以平补平泻法为主, 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3个疗程后, 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标准[3]

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标准为: (1) 治愈: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颈肩部活动自如, 随访3个月以上未见复发; (2) 显效:患者的疼痛基本消失, 颈肩部活动逐渐恢复正常, 劳累后可能出现疼痛感; (3) 有效: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 但经常复发; (4) 无效: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 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为:治愈29例, 显效13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6%。

3 讨论

结合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 笔者总结了引起颈椎病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劳损, 头颈部长期处于单一姿势或位置, 如:长时间低头学习、工作, 容易引发颈椎病; (2) 头颈部外伤, 部分患者因椎管内软组织病变、颈椎间盘膨出、颈椎骨质增生等因素, 使得颈椎管处于相对狭窄的临界状态, 颈部外伤可能诱发颈椎病的相关症状; (3) 不良姿势, 如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以及坐位、高枕睡觉等; (4) 风寒湿因素, 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风寒湿因素可以导致人体的疼痛耐受力明显降低, 以及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软组织血循环障碍、淋巴回流减慢等引发无菌性炎症。

从现代中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颈椎病属于“痹症”、“眩晕”范畴, 根据患者病因、病症的不同, 其主要辨证分型为: (1) 痰湿中阻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 伴有恶心、呕吐、纳呆、脉滑、舌苔白腻等; (2) 湿热阻滞型, 单侧或双侧上肢、颈肩疼痛, 患者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尿黄、脉弦滑等; (3) 湿瘀阻络型, 单侧或双侧上肢、颈肩疼痛, 患者皮肤麻木, 伴有舌白厚腻、纳差、脉滑细等; (4) 肝肾不足型, 患者颈肩酸痛、上肢隐痛, 伴有耳鸣、腰膝酸痛、舌红少苔、脉沉细等[4,5]。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 颈椎病一般可以分为:颈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脊髓型等, 在本次研究选取的病例中, 排除颈型颈椎病患者, 引起症状较轻, 一般无需进行针灸治疗。在本组病例中,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数量最多, 临床症状也较为复杂, 针灸治疗中以颈夹脊穴为主, 并且多配合电针、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 效果更为理想。应用针灸方法治疗椎动脉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差, 仅能起到缓解部分临床症状的作用, 而无法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在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应用针灸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理想与副作用小等优点, 适合在各级医院, 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6]。但是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 也存在某些弊端与问题,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临床医学资料, 笔者总结了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在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方面, 国内临床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自觉症状、相关体征的实际改善情况, 将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几个层次, 尚未形成统一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所以, 各种临床医学资料中所显示的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总有效率差异较大; (2) 在临床医学研究方面, 国内关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文献报道多偏重于临床观察, 涉及到治疗机理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针灸在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 具有较为理想的镇痛、抗炎作用, 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可以借鉴针灸学及其它研究医学领域的一些实验方法、技术与思路, 以细胞因子及基因表达调控水平的角度出发, 积极开展针灸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 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在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应用针灸治疗方法的总体疗效较为理想, 结合了现代中医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将颈椎病进行合理的分型, 采取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 以保证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疗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6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6例,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型, 给予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 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为:治愈29例, 显效13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6%。结论 在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应用针灸治疗方法的效果较为理想,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针灸,颈椎病,治疗,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50.

[2]沈钦彦.针刺与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3) :79-81.

[3]秦海军.一指禅结合针刺治疗颈椎病128例[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1) :68-71.

[4]陆强.非手术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2) :127-128.

[5]董宇翔, 张萌, 孙晓峰.针刺风池、天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5, 25 (12) :841-843.

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篇10

1 针灸治疗

1.1 传统针灸治疗

马慧臻[1]以颈夹脊穴3~7局部压痛点、大椎穴为主穴,肩臂、手指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头痛头晕者配风池、太阳、百会、头维;心悸、恶心呕吐者配内关、神门、三阴交、列缺、足三里。在83例患者中,治愈29例,显效3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5.2%。傅荣等[2]主穴选取双侧养老穴,背部沿脊柱处疼痛者,加双侧后溪、风池;颈部椎体压痛者,在疼痛椎体间隙旁开1寸处加阿是穴;头晕加四神聪、百会;头痛加太阳、头临泣。结果28例患者显效26例,有效2例,本组病例全部有效,有效率为100%。王艳等[3]取风池、悬钟、颈夹脊、后溪,颈型加患侧天柱、肩井、昆仑;神经根型加患侧肩髃、外关、合谷;椎动脉型加百会、太阳。1个疗程后统计,72例患者,显效6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4%。付大清[4]观察针刺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根据症状分别取相应的夹脊穴进行针刺治疗,设推拿牵引对照组,每日一次,6次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再行下一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1.2 电针治疗

刘荣芬等[5]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合谷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取穴相同,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分别测评VAS值,疗程结束6个月后和12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统计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值经配对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合谷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12个月随访电针合谷刺组复发率低于常规针刺组。结论:两组均能减轻颈椎病患者疼痛,其中电针合谷刺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组。

1.3 新九针治疗

张琳等[6]采用新九针中的锋钩针、毫针、火针、磁圆梅针、梅花针,针分主辅、辨证用针治疗颈椎病252例,其中颈型颈椎病有效率98.1%、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有效率87.2%、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91.3%。说明新九针疗法疗效突出、简便实用、疗程短、复发率低。新九针疗法作为一种保守治疗颈椎病的有效办法,打破针灸治疗中单一针具施治的局限,强调发挥不同针具的特异性、整体性。

1.4 银质针治疗

张君[7]将60例患者,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银质针组和针灸推拿组,其中银质针组脱落2例(怕痛),针灸推拿组脱落1例(经济原因)。治疗3个疗程后,银质针组与针灸推拿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银质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针灸推拿组。并且提出银质针疗法是针刺作用与热疗作用相结合的结果,其针较粗,刺激强度较大,具有普通毫针针刺无法达到的刺激量,往往一次银质针治疗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5 火针治疗

王成等[8]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火针、正骨疗法加甘露醇静点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毫针刺法进行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1.6 水针注射治疗

张斌等[9]取人造胎盘组织液4 ml、10%葡萄糖液4 ml、2%利多卡因1.5 ml混匀,寻找有硬结、条索、痉挛的软组织并有压痛或反射痛、放射痛的部位及肩井穴、翳风穴、肩胛骨内上角等处1~2个部位注射,再配合正脊推拿,210例患者中,治愈172例,好转35例,总有效率98.6%。

1.7 新砭镰治疗

衣华强等[10]用一种新砭镰的医疗工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运用“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治疗理念,用新砭镰施以各种手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以疏通经脉,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36例患者中治愈23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100%。

1.8 腹针治疗

蒙昌荣等[11]选中脘、关元、商曲、滑肉门等穴治疗颈椎病患者,与常规选穴大椎、风池、新设、外关、后溪等穴位治疗进行对比实验。腹针组治愈率64.3%,有效率97.6%,而常规针刺组治愈率4.0%,有效率94.9%,经Ridit统计学处理,P<0.05,腹针治疗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2 针灸配合艾灸治疗

胡厚君[12]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温督通阳针灸组(简称观察组)、针灸组和推拿组各50例。三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椎病优于针灸组和推拿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P<0.05。作者认为温督通阳法采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消除疼痛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张辉等[13]用电针加灸治疗颈椎病80例,临床治愈30例,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3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

刘少鸿等[14]运用手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病60例,痊愈42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5%。杨勇等[15]用针刺双侧风池、肩井、天宗穴以及阿是穴,再配合点按弹拨法、侧旋提推法、颈项旋扳法,对颈椎病患者144例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71.5%,有效率97.2%,其中神经根型有效率99.1%。周秀芸等[16]采取针刺局部颈夹脊穴、风池、肩中俞、肩外俞,颈,肩,背部施以点压、拿捏、弹拔、按摩、滚揉等手法进行结合治疗,86例患者中治愈率56.9%,总有效率91.9%,无效率8.1%。王宏宾等[17]用缓慢柔和的推拿手法,主选风池、颈夹脊、大椎,再根据不同的症状配以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7例,好转11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

4 针刀治疗

刘建安等[18]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成针刀组和针刺组,分别进行针刀加手法治疗和针刺加牵引治疗,结果针刀组痊愈28例,显效22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5%。针刺组痊愈9例,显效15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60%,针刀组与针刺组对照(P<0.01),提示针刀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疼痛的改善优于针刺组。幸波等[19]采用针刀再加手法复位,对228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治愈197例,治疗1个疗程治愈155例,2个疗程治愈35例,3个疗程治愈7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97.37%。黄承军等[20]将12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针刀治疗与牵引治疗。结果针刀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而牵引组为65.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5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

杜丽芳[21]用葛根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与单用针刺治疗颈椎病患者进行对照,针药组60例,治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40例,治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75%。张卓才[22]取穴颈部压痛点、风池、后溪、大椎、外关为主,以桂枝6 g,芍药6 g,葛根15 g,炙甘草5 g,生姜9 g,大枣3枚加减内服,再配合外敷,结果96例颈椎病患者,治愈86例,好转8例。其中神经根型的治愈率为96%。

6 针灸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王泽林等[23]选取主穴颈部夹脊穴,再根据分型选相应穴位进行针刺治疗,配合刮痧疗法,结果64例患者治愈38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98.4%。许建军[24]采用刺络拔罐为主加夹脊刺治疗颈椎病52例,痊愈10例,显效26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为96.15%。并且研究发现刺络拔罐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尤佳,对年龄小、病程短的患者疗效最佳。

7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且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并且临床治疗上更倾向于使用包括针刺在内的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单一针灸疗法疗效更为显著,这个特点值得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重视。目前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评判疗效标准不统一,这给判定各种疗法的实际效果带来了困难,建议研究时尽量采用公认标准,以便于效果评判。(2)临床研究方法学存在较大问题。大多数文献都属于临床观察,而没有进行试验前设计;其中少部分有试验设计的课题,对于随机化的描述、对照组的选取、盲法等的描述不够详细,研究过程质量控制等也缺乏必要的监控,这些都会大大影响试验结果的质量,也会降低文章的可信度。(3)文献显示,目前关于颈椎病的研究更多的还是集中在临床经验的总结上,对其起效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若以上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针灸临床应用和研究前景将更加广阔。

颈椎病/针灸疗法 篇11

【关键词】 针灸;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142-01

颈椎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3.9%~17.5%左右[1],近年来,我国颈椎病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逐渐趋于年轻化,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颈椎病患者发病后,颈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生率约为10%~18%[2]。临床上在治疗颈椎病颈痛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针灸疗法,针灸具有价格便宜、副作用小以及疗效好等优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运用针灸可使颈痛症状缓解,近期疗效较好,但怎样确保远期疗效,使复发率降低,则是当前针灸治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欠佳的原因

1.1 颈椎病颈痛的基本病机 颈痛属中医“项痹”范畴,本为正气亏虚,标为风寒湿邪,本虚标实为该病的基本病机。风寒湿邪入侵颈部为标,使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正气不足或肝肾亏虚为本,精血亏虚,不能对筋骨进行滋养,不荣而痛。虽然各代医家对痹证的解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着相通之处,即都认为痹证是因卫外不固,外邪入侵,正气亏虚,使气血瘀滞,经络堵塞,从而导致疼痛。

1.2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①轻脏腑重经络:五脏六腑与颈痛发病均有联系,但运用针灸对颈椎病颈痛进行治疗时,通常将后溪、风池、大抒、夹脊以及大椎作为主要穴位,将针灸重点放在颈项部,这种穴位选择方式主要以疏通颈部气血作为治疗目的,而忽视了调节机体的重要性。古代运用针灸对颈椎病颈痛进行治疗时,除了将督脉、少阳经以及太阳经作为主要穴位外,还比较重视许多脏腑穴位,比如肺经络穴列缺、心经合穴少海、大肠经合谷以及心包经天池等,所取穴位较多,值得现代临床借鉴;②轻灸重针: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时,通常以针刺为主,忽视了灸的重要性,未较好地发挥灸的治疗作用,影响了远期疗效。

2 增强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的有效对策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颈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但是当前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时,比较重视标实,而没有充分针对本虚辨证论治,所以近期的治疗效果较好,远期疗效不甚理想,应坚持整体观念,运用针灸并重、辨证结合脏腑经络的治疗方法,标本兼治,在取得近期疗效的同时,也能为远期疗效提供有效的保障。

2.1 辨证结合脏腑经络 《黄帝内经》云:“肾主骨生髓,诸痛疮疡,皆归于心”。心肾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对颈椎病颈痛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痛由心生”,主要指的是疼痛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但是其基本中心为心理,而血脉由心主导,因此血脉不荣或不通,都会产生疼痛感。《黄帝内经》亦云“肾热病者…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邪在肾…颈项肩背痛,时眩”[3]。由此可见,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五脏六腑的重要性,辨证结合脏腑经络,重视对五脏六腑的调补,尤其是心和肾,方可提高正气,增强近期疗效,保证远期效果。

2.2 针灸并重 当前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时,轻灸重针的现象比较严重。古代医书《千金方》曰:“灸而不针或针而不灸,非良医也”,强调了灸不离针、针不离灸的重要性。又如《医学入门》所提“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然灸之”,说明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如果单独的针刺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应该运用灸法治疗。《本草纲目》有载:“艾叶性温、味苦、熟热,具有纯阳之性,可以垂绝回阳…以之灸火,能通各处经络,从而除百病”。通过艾叶的药性和灸法的温和热力,对局部进行灸法治疗,可以祛除湿邪、温经通络以治标,还能温补阳气,培肾固本以治本。在进行艾灸时,选择脏腑背俞穴以温阳固本、调脏补虚,从而达到彻底根治、固本培元的效果[4]。艾灸运用在颈椎病颈痛的治疗中,不仅可以对疼痛进行缓解,还能发挥其抗炎免疫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

综上所述,颈椎病颈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时,一定要将该病的基本病机作为依据,坚持辨证结合脏腑经络、针灸并重的治疗原则,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在提高近期疗效的同时,增强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狄忠,姜硕,梁兆晖,等.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问题及对策[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13(8):1991-1993.

[2]陈光.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1(8):212-213.

[3]狄忠,姜硕,林咸明,等. 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近期及远期疗效评价[J]. 中国针灸,2014,22(4):325-328.

[4]黄江艳.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21(7):37-38.

颈椎病/针灸疗法 篇12

1 临床资料

将颈椎病患者108例, 均经颈椎三维X线片、CT或MRI检查,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诊。随机分为2组, 各54例。治疗组, 男30例, 女24例;病程3个月~12岁。单纯对照组, 男34例, 女20例;病程1个月~12岁。为便于对照治疗, 根据临床资料给予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 采用卧式颈椎间歇牵引, 首次牵引重量3kg, 根据患者症逐渐增加, 直至患者既无症状加重, 又无不适感为宜。总重量一般不超过1/6体重。每日2次, 每次30分钟。

(2) 针灸疗法:配穴及部位: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曲池、合谷、绝骨诸穴及随症配取。针灸风池和绝骨穴根据患者体质和辨证虚实采用补泻手法, 其余配穴行提插捻转, 平补平泻, 留针30min。

(3) 推拿疗法:①攘、拿、揉、按、拔伸颈部肌肉, 用拇指点按风池、肩井、曲池、合谷、天宗等穴及阿是穴, 以有酸胀感为宜, 肩背部以斜方肌为重点。②以两手掌根部托住下颌和枕骨粗隆, 用力缓慢上提持续约1min。上提后被动使头颅做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动作。③颈部两侧斜扳, 两手固定好头颅, 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 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的扳动, 以弹响为度, 用力均匀轻柔。④最后, 用双手掌根运用推拿手法在颈肩、上背部及患侧前臂持续3~5min结束。10次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只采用针灸理疗, 方法和疗程同上。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1]制定。痊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阳性体征消失;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阳性体征明显好转;有效: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减轻, 但均不显著;无效: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改善, 同治疗前。

3.2 治疗结果

经上述治疗3个疗程后, 2组各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4 讨论

非手术疗法一般可使颈椎病有较大程度的减轻, 尤其是对早期患者, 可有较明显的好转。因此, 在治疗措施中, 应首选非手术治疗。牵引配合针灸理疗治疗颈椎病, 是针对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和出现的临床症状给予综合施治的一种方法[2]。通过颈椎牵引可以使颈椎的软组织避免受到牵拉, 颈部负荷减少, 颈部的创伤性炎症得到修复。布托牵引器利用了人体本身的重量作为反牵引力, 其受力直接作用于颈椎, 其良好的制动效果使颈椎处于休息状态, 去除发病诱因, 减少颈部活动及对头颅的支撑力, 颈部负荷减少, 使颈部的交感神经免受刺激, 症状得到缓解, 稳定性得到加强。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χ2=15.36,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笔者多年针灸临床中使用绝骨穴治疗本病, 所谓绝骨穴是取其“髓会”之贵, 髓藏于骨, 髓以养骨;该穴在治疗“颈项强痛”方面有较好的功效。风池穴是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主穴, 其下有椎动脉通过, 有效的良性刺激使治疗部位血管的血流加速, 供血量增加。头颈部营养及代谢得到加强。布托牵引加针灸理疗使治疗部位血管的血流加快, 供血量增加, 促进了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肌肉的缺血缺氧状态, 有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及疼痛的缓解, 从而减轻症状。单纯针灸理疗复发率高且对有些类型的病例疗效较差, 具有一定风险性, 以上临床病例中尤其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不确定但通过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3]。同时, 注意指导患者避免不良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中的被迫体位, 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防止受凉, 注意颈部保暖, 指导患者做适当的颈部操练, 纠正不良颈部姿势, 有利于巩固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5~189.

[2]赵平学.颈椎病诊断与非手术治疗[M].沈阳:辽宁白山出版社, 1991:202.

上一篇:挤入灌浆下一篇:环境优化农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