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型颈椎病

2024-11-06

青年型颈椎病(共12篇)

青年型颈椎病 篇1

关键词:青年,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主要由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而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引起的一系列相应症状的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以上,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颈椎病正向低龄化发展,已屡见于青年人,甚至少年颈椎病也已不罕见,目前青年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27.5%[1]。颈椎病的发病与长期伏案工作、学习、使用电脑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据统计90%的伏案工作者患有颈椎病。本文收集我院诊治的年龄35岁以下112例颈椎病病例,对其进行了临床及X线征象分析,总结得出青年颈椎病X线特点。目的是提高对青年颈椎病X线征象的认识,使临床医生对此种病例诊断治疗更加重视。

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了112例14~35岁经临床和X线诊断为颈椎病的病例,其中男51例,女61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颈椎牵引法,颈椎制动法、睡长圆枕法、理疗、按摩推拿治疗、药物治疗、医疗体育。

统计病例均摄颈椎正、侧、左、右斜位片,部分加摄过伸过屈位片。从X线片总结分析所见:颈椎生理曲线增大,变直,甚至后凸,椎间隙狭窄,椎体缘或钩椎关节增生,项韧带钙化等(表1)。

2 讨论

2.1青年型颈椎病X线特点

2.1.1颈椎结构变化此征象为青年颈椎病主要改变,其中包括以下特点:①颈椎侧弯:表现为左右侧弯或S形弯曲。②生理前屈弧度变小、变直、反弓。③棘突:棘突偏歪、几个节段偏

歪、S形弯曲。④过伸过屈像,颈椎失稳,椎体间后缘连线异常,可成角反弓>11°向前或向后滑脱,向前或向后滑移大于0.2cm为诊断标准,小关节突呈“双边”双突征。

2.1.2韧带钙化在椎体失稳、颈椎曲度改变的条件下,早期可以使项韧带纤维增生或硬化,后期则因长期慢性的刺激,碳酸钙和磷酸钙不断沉积于与病变椎体相一致的局部而发生钙化,以至骨化[2]。项韧带钙化并不会引起严重的症状,但往往可由此提示与项韧带钙化相对应的椎节部位有病变发生,这在X线片上观察则更为明显。

2.1.3椎体骨质增生椎体前后缘增生较多,以后缘增生为主。以C4~C7为好发部位,唇样增生多见。

2.1.4小关节突增生椎间小关节增生致密、关节突变尖变长,突入椎间孔,关节间隙变窄。

2.1.5钩椎关节增生、间隙狭窄青年型颈椎病多数伴有钩椎关节增生,以C3~C6多见。钩椎关节外邻横突孔,钩椎关节增生可引起横突孔内椎动脉受压。

2.1.6椎间隙变窄早期椎间隙无明显改变,随病变发展可见明显变窄,以C4、5、6易见。

这是因为颈椎的屈伸运动是以C4~6为中心的,此部位剪力最大,易因负重或应力作用而使软骨退变。

2.1.7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突增生,椎体后缘增生,椎间隙变窄可使椎间孔变小,变形。

3 小结

青年型颈椎病X线特点主要表现在颈椎生理幅度变小,侧弯,棘突偏歪,椎体旋转双边双突征,颈椎失稳,椎体及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及椎间孔改变。大多青年型颈椎病病人经颈椎牵引、按摩等非手术治疗收效快、效果好。青年人处于生长发育期,除采取积极合适治疗方法外,心理康复非常重要[3]。如预防外伤,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选用合适高度的枕头,长期从事低头工作者要做工间操及自我颈部按摩进行保健治疗,对于巩固和提高疗效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胡良臣,韩笃桃.青年型颈椎病探析[J].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8(10) :533~534

[2] 王长峰,贾连顺,魏梅洋,等.颈椎黄韧带退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关系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8) :486~488

[3] 陈雄生,贾连顺,袁文,等.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规律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 :1301~1304

青年型颈椎病 篇2

磁疗:

具有镇痛、消炎、降压、安眠、止泄、止痒等作用。

牵引治疗:

“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牵引不但不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相反牵引拉直了颈椎,反而弱化颈椎生理曲度,故颈椎病应慎用牵引疗法。

2、交感神经症状严重,反复发作,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经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可以手术治疗。

与青年人谈颈椎病的治疗 篇3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大体可分成两类,即手术与非手术疗法。因为青年人所患的颈椎病多为非典型或轻型病例,采用非手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均可治愈。其中包括:牵引、理疗、按摩、推拿、药物、针灸、围领或颈托、医疗体育等。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二、三种方法同时或交替应用。

现重点介绍行之有效的四种方法,供参考选用。

一、颈椎牵引疗法:颈椎牵引疗法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很广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特别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主要作用是有利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

牵引方法,用双层自布制成枕颁布带牵引。轻症者,用间断牵引,每日1~2次,每次半~1小时,重症者可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牵引重量可从8~4公斤开始,逐渐增加到5~6公斤。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育情况及对牵引治疗的反应等,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牵引以卧位最佳,症状可很快得到改善。方法是,在床头横梁上安装一个滑车(铁或木制的均可),牵引绳一端与枕颌牵引带连结,另一端通过滑车后连接牵引重量(沙袋,铁块均可),何时将床头抬高,以防止患者沿牵引方向移动。亦可采用坐位牵引。

牵引治疗的头几天,少数人可有头晕、头胀或颈背部疲劳感,遇到这种情况,应从小重量、短时间开始牵引,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

二、理疗;也是较为有效和常用的疗法。可以消除神经根、关节囊、韧带的炎性水肿,改善颈部血液供应和营养状态,缓解颈肌痉挛。

常用方法有,(1)离子导入疗法:用直流电导入药物(陈醋,威灵仙、盐酸普鲁卡因等)。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经陈醋离子导入后症状获得明显改善。这可能与局部变成酸性有助于消炎,并能阻止或减少钙盐在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等组织上沉着有关。

(2)高频电疗法;常用超短波,短波及微波等,通过深部电热作用,改善神经、血管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功能恢复。

(8)石蜡疗法:用加热后的石蜡贴敷于患处,组织受热后,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有利水肿消散。因其简便易行而最常用。

三、药物疗法:可起到辅助对症治疗作用。

(1)解热镇痛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消炎痛、抗炎灵、强筋松等。

(2)扩张血管药物:菸草酸、血管舒缓素、地巴唑等,可以扩张血管,改善神经血液供应。

(3)调节神经系统药物:谷维素、刺五加糖衣片、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但不需长期用。

(4)解痉挛药物:安坦片、苯妥荚钠等,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并有严重阵挛者。

(5)局部封闭疗法:用0.5~1.0%盐酸普鲁卡因加强地松龙混悬液穴位或痛点封闭。

(6)中药;成药有换骨丹、养血荣筋丸、骨刺片等。方剂有四物止痛汤、骨刺汤、伸筋活血汤等。

四、医疗体育: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医疗体育起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颈椎椎间关节的功能,加强颈椎的稳定性,改善颈椎血运,矫正不良姿势。具体因人而异,以颈背肌肉劳损为主要症状者,要锻炼颈背部肌肉,上肢肌肉萎缩无力者,以锻炼上肢肌肉为主;下肢跛行无力,则要练习行走及蹲立动作。这里介绍一套防治颈肩痛的体操。

1颈项争力:开立,两脚稍宽于肩,两手叉腰(大拇指向后)。头尽力依次向左,右、上,下旋转。

2左右开弓:姿势同前。两手虎口相对(掌心向前)成圆形,离面部约30厘米,眼视虎口。先两手左右分开至体侧,肘关节下垂,同时拳变空拳(拳心向前),头向左转,视线过空拳望远处,还原。再以同样姿势向右转头。

3双手伸展:姿势同前。手握空拳,拳高于肩,拳心向前。先两拳松开同时两臂上举(掌心向前,抬头,眼视左侧手指),还原。然后以同样姿势,眼视右侧手指。

4开阔胸怀:姿势同前。两手掌心向内交叉于腹前。先两臂交叉上举(眼视手背),再经体侧划弧下落还原。

青年型颈椎病 篇4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强筋束骨,手法治疗,颈椎活动度

随着电气化和自动化社会的到来,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与长时间屈颈等机会的增加相关的颈椎病发病率也有不断上升趋势,且近年呈现出普遍化、年轻化趋势,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颈型颈椎病是各类型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上十分常见,也是颈椎病治疗的最有利阶段。颈椎活动功能受限,是颈型颈椎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研究旨在运用强筋束骨手法为主,配合自我保健治疗颈型颈椎病,以颈椎活动度改善为评价指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19例,均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1]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本研究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26.73±3.58岁,平均病程为7.06±2.62个月;对照组男17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26.32±4.06岁,平均病程为7.32±2.7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20~40岁;③能按本试验治疗方法,保证能够完成治疗者;④既往有其他治疗,经过5天洗脱期者;⑤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本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或合并有颈椎外伤、颈椎肿瘤及颈椎结核等情况者;②患者本人自行中断本治疗方法,或改用其他方法,或有其他疾病和原因难以坚持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严重肝肾功能损害、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不愿意接受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颈部强筋束骨手法+穴位自我按摩手法+颈椎功能保健操治疗,每2天1次,每次约20min,持续2周。(1)颈部强筋束骨手法:①预备手法。患者端坐位,医者采用触诊方法,触及经络不通处,采用按法、揉法、?法等方法放松颈部软组织,5~10min。②颈部穴位理筋手法。拇指分别点揉风池穴,重点突破风池穴周围痛性结节,约3min;由风池穴至下,探及双侧第二到第三横突处痛点,用点按方法,以患者自觉酸痛减轻为宜;同样的方法按摩百劳穴、肩井穴、阿是穴及周边紧张的软组织;再分别用拿法处理上述部位,最后用法揉患者颈肩部、背部及上肢肌肉大约3min。③手动牵引轻旋手法(强骨手法)。用两前臂尺侧置于患者两侧肩部同时向下用力,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顶按在风池穴为止,其余四指及手掌托起下颌部,并嘱患者整个身体稍用力往下沉,操作者双手同时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把患者颈部拉开,一边牵引一边使患者头颈部做前屈、后伸以及左右旋转动作。④善后手法。采用颈部肌肉的放松手法,将操作部位放松。(2)穴位自我按摩手法:可分为三步,分别是按揉风池、推按百劳穴及抚按肩井穴,每天1次。(3)颈椎保健,主要由等长收缩锻炼组成:患者取坐位,挺胸抬头,两手交叉上举,置于脑后;两拇指朝下,置于枕后隆凸下缘,两手掌与头部紧贴;然后头部用力后仰,以两手与之对抗,坚持5s,放松约10s;再次不断重复以上动作,做5~10min,约20余下。每天2次。

1.3.2 对照组

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颈椎牵引+颈部制动治疗,疗程为2周。①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每天1次。②牵引治疗:嘱患者坐于颈椎牵引椅上,医者将枕颌布兜正确置于患者头颈部,头颈部向前微屈,以患者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标准,每天1次,每次牵引20min。③颈部制动:采用制动颈围,治疗后一般佩戴颈围约4小时。

1.4 观察指标

1.4.1 颈椎活动度

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进行颈椎活动度的测量[3],根据患者的屈、伸、左右侧屈、左右侧旋三维六个方向等分别进行测量活动度数,并分别进行评分,最后分数相加得到总分。评分标准为:侧屈或前屈或后伸<20°,或侧旋<45°为3分;侧屈或前屈或后伸<29°,或侧旋<59°为2分;侧屈或前屈或后伸<35°,或侧旋<69°为1分;侧屈或前屈或后伸>35°,或侧旋>70°为0分;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轻、疗效越好。

1.4.2 安全性

对整个治疗过程中也许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如晕厥、病情加重、骨折、脱位、皮肤损伤等进行如实详细地记录,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说明。主要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如手法操作时患者出现头晕、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需即刻停止相关治疗,症状轻者可休息并密切观察,严重者积极有效处理,避免不良事故发生,并将处理结果记录于观察表。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各时点前后对照采用重复测试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颈椎活动度

在治疗组中,在入组时、各治疗时间段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的各时间段颈椎活动度评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照组中,在入组时、各治疗时间段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的各时间段颈椎活动度评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入组时、治疗1周、治疗2周、随访1月、随访2月及随访3月颈椎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颈椎活动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图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2.2 安全性分析

119例患者接受治疗时均未出现颈椎骨折、脱位、晕厥、病情加重等不良反应;随访3月时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3 随访记录及分析

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1周、治疗2周、随访1月、随访2月、随访3月时间点均给予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指标评估,定期电话随访监督患者功能锻炼情况;本研究无失访病例。

3 讨论

3.1 颈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脊柱解剖特点,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节段,也是病变最常见节段。从解剖上来讲,寰枢椎主要完成颈椎的旋转功能,颈椎前屈以C5/C6、C6/C7段最大,后伸C4/C5为中心。对颈部肌肉的分类,根据肌肉起止点及功能不同,分为颈-肩肌、颈-颈肌、头-颈肌、头-肩肌[4]。而颈椎活动受限是颈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颈椎受限主要与周围的韧带、肌群受损或小关节紊乱甚至椎间盘内压力等综合因素相关,故颈椎活动度的改善能够作为颈型颈椎病治疗效果的评判标准之一。颈椎过屈主要受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项韧带、颈后肌群限制;颈椎过伸主要受前纵韧带、颈前肌群阻止;颈椎侧弯主要依靠双侧关节囊及附近韧带、肌肉相互制约、协同完成。颈椎的活动度与患者的年龄呈现正相关。刘希良等[5]分析年龄对颈椎病的影响时发现,儿童、青年型颈椎病X线表现以颈曲度变直为主要特征。青年颈型颈椎病发病因素责之于长期劳损、肌肉力量失衡导致局部生物力学改变,颈椎曲度改变引起。本研究发现青年颈型颈椎病的压痛点、活动受限点多位于颈枕结合部(风池穴附近)、第2~3颈椎横突处,这与颈部肌群附着点、寰枢椎旋转功能区域相关,故认为影响青年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的主要因素为颈部肌肉痉挛性疼痛、运动肌群附着点的慢性劳损引发疼痛。

3.2 颈椎活动度的测量方法及评价

颈椎活动度与性别、年龄、职业等多种因素相关,综合不同种类骨科专业教科书对于颈椎活动度的论述,一般正常活动度为(中立位法):屈伸为35°~45度,左右侧弯为45°,左右旋转为60°~80°。陈肇辉等[6]应用摄像机及图像处理系统测量10名无颈椎疾患自愿受试者(平均年龄24.80±3.97岁)颈椎主动活动度,其中前屈47.3°±2.9°、后伸38.7°±3.4°、左侧屈41.9°±2.2°、右侧屈42.9°±1.7°、左旋68.3°±6.3°、右旋68.5°±5.6°,与教科书所述差别不大。我单位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104A09)参与单位,引进了头盔式颈椎活动测量仪,本测量仪由望京医院朱立国教授研制并进行临床验证,对于测量颈椎活动度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7]。测量方法为:患者抬头挺胸于端坐位,保持胸椎不动,目标平视前方,操作者只需要将头盔的前下缘置于患者的眉弓上缘,整个头盔下缘即处于同一水平面,测量表的指针归零,此为标准体位[3],操作简便易行,更能避免耦合运动,分别测量颈椎三维六个方向的活动。需要提出的是,上颈椎的劳损多影响患者的旋转功能,下颈椎的劳损多影响患者的屈伸及侧屈功能;另外,颈椎是一个整体,其活动度影响因素是综合了肌肉、关节、韧带、椎间盘等多维因素,其运动范围为多种运动的集合,故应用颈椎活动度的综合评分优于分别六个角度的分别评分。

3.3“强筋束骨”手法对颈椎病活动度的改善

“强筋束骨手法”是广东省中医院大骨科主任林定坤教授所创,理论根源来自于中医骨伤科学“筋骨并重”理论。其从“慢性筋骨病”理论阐述颈椎病的发病及其传变过程,将颈椎病分为“筋、节、骨、髓”四个层次,节的概念包括颈椎小关节、小关节错缝等,而青年颈型颈椎病多影响筋、节两个层次。在研究中,通过临床体格检查发现,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压痛点、活动受限点多位于上颈椎,以颈枕结合部(风池穴附近)、第2~3颈椎横突处为常见,这与颈部肌群附着点解剖关系、寰枢椎旋转功能区域过度劳损相关。故手法治疗的第一步,就是运用拇指分别点揉风池穴,重点突破风池穴周围痛性结节,而后由风池穴至下,探及双侧2~3颈椎横突处痛点,用点按的方法,力度由轻到重、部位由浅到深,逐步放松局部肌肉附着点的紧张及压迫所产生的酸痛感,以松解局部慢性劳损,通过松解可达到松解上位颈椎改善患者颈椎的旋转功能。颈椎是一个整体,在治疗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整体肌群的调理,运用点按及点揉的综合手法,按摩百劳穴、肩井穴、阿是穴及周边紧张的软组织,运用双手拿法,运用用拇指、食、中指指腹对称性用力拿捏颈项部两旁的软组织,最后用手掌法揉患者颈肩部、背部及上肢肌肉,以达到整体调理的目的。强筋手法主要以点按及弹拨手法为主,最后可达到束骨的目的,从而阻止了颈型颈椎病向其他各型严重颈椎病转变。若已出现关节、椎骨序列的改变,可以通过手法牵引调整颈椎关节、椎骨序列,使颈部经筋顺畅,从而间接达到理筋的效果。据此,其颈型颈椎病手法特点为先理筋,后强筋,再束骨。在手法治疗的同时,配合患者的自我手法按摩及等长收缩的功能锻炼,可以使维持疗效。本研究通过颈椎活动仪测量颈椎活动度,为评价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提供量化依据。从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的数据分析来看,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前后对比亦得到了改善,这可与消炎止痛药物能够缓解局部肌肉附着点炎症反应,颈椎牵引可改善颈椎关节囊、韧带的挛缩相关。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效果更优,且反弹概率小。另外,从图1来看,治疗组能够更好、更快地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这与手法治疗能够更早、更彻底地松解局部粘连及其劳损、缓解肌肉痉挛相关。同时配合强骨手法治疗,能够更安全地解除滑膜嵌顿,调整颈椎椎间盘粘弹性与应力发布,从而恢复颈、头部的生物力学的生理性平衡状态,阻止或减缓颈椎病变恶性循环。3.4小结“强筋束骨”手法可以使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达到更好的恢复,从而达到消除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而能完成颈椎的正常功能,为长久的自身向愈建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S].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3]朱立国,于杰,高景华,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的观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1):1-5.

[4]王永红,段俊峰,宁俊忠.颈肌与颈椎病关系浅析[J].颈腰痛杂志,2004,25(1):46-47.

[5]刘希良,张建华,秦黎红.不同年龄阶段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53-54.

[6]陈肇辉,黄文化,赵卫东,等.人体颈部活动度在体测量方法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3):411-41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好治疗方法 篇5

髓核的突出或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此外,根管的狭窄、根袖处的粘连性蛛网膜炎和周邻部位的炎症与肿瘤等亦可引起与本病相类同的症状。

二、发病机制

由于本型的发病因素较多,病理改变亦较复杂,因此,视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症状及临床体征各异。如果以前根受压为主,则肌力改变(包括肌张力降低及肌萎缩等)较明显,以后根受压为主者,则感觉障碍症状较重。

在临床上两者多为并存,此主要是由于,在狭小的根管内,多种组织密集在一起,大家都难有退缩的余地。因此,当脊神经根的前侧受压时,在根管相对应的后方亦同时出现受压现象。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机制,除了由于作用力的对冲作用外,也是由于在受压情况下局部血管的淤血与充血所致,彼此均受影响。因此,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两者同时出现者居多。但由于感觉神经纤维较为敏感,因而感觉异常的症状会更早地表现出来。

本型颈椎病引起各种临床症状的机制:

一、各种致压物直接对脊神经根造成压迫、牵拉以及局部继发的反应性水肿等,此时表现为根性症状;

二、通过根袖处硬膜囊壁上的窦椎神经末梢支而表现出颈部症状;

艾条治寒湿型颈椎病 篇6

刘全军国家级高级灸疗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灸疗师职业培训师。研习艾灸养生之道近20年,曾拜师灸界泰斗谢锡亮大师门下,在灸法的理论与实践上有着独到的认知和深厚的造诣。近年来,先后做客天津电视台《健康大讲堂》、《健康宝典》、《养生一点通》、《赢家大讲堂》等全国多家电视栏目进行艾灸养生文化节目的录制和访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现为职业灸疗师,北京大医堂养生机构首席灸疗师,灸道堂品牌创始人。

近年来,患有颈椎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长期面对电脑工作的“上班族”,颈椎更容易出现问题。如果您也是整天对着电脑工作,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同一坐姿,那么一定要注意,一旦发现颈部僵硬、疼痛、活动不利,甚至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四肢乏力等症状,就要提防颈椎病了。

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风寒湿气的侵扰、体内痰湿阻塞经络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病因,治疗阴风寒湿邪引起的颈椎疼痛,用艾条灸风池、肩中俞两穴,每穴灸25~30分钟即可每天1次。

肩中俞

风池穴

后头骨下,相当于耳垂齐平。

图说:风池在脑后勺,由后发际直向上,与耳垂齐平的位置,后正中线两侧有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有一个按上去感觉酸酸的凹陷处,就是该穴。

为什么要灸这两个穴位呢?我们先来看肩中俞。肩中俞是位于背部的手太阳小肠经穴,我们知道,“肩中”指肩的中部,那么“俞”呢?俞就是“输入”的意思,因为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从由这里输入到小肠经。作为内部胸腔和外部小肠经的交汇处,肩中俞会集聚入侵体内的风寒湿邪,导致颈、肩、背疼痛。所以灸肩中俞,能够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祛风除痛。

风池穴位于头颈交界处的凹陷中,自然界中,风总爱往低洼的地方吹,你看池塘里的水就很容易被风吹起浪花,所以“吹皱一池春水”不只是文学美句,也体现了大自然的规律。由此不难看出,风池这个凹陷的地方,堪称风邪最佳聚集点之一,而风为百病之长,它可以携着寒、湿、热入侵人体。因此,这个地方不但是风的一个聚集地,还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场所,风寒湿热等在此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与体内的寒气里应外合,造成了颈椎的气血淤积,经络不畅,所以,占据了这个地方,不仅可抗外辱,还可以除内奸,堪称治疗颈椎病的首先穴。

实际上,风池穴不仅可用于治疗颈椎病,一切与风相关的疾病都可选择用风池穴来治疗。《伤寒论》里治疗风湿寒气等引起的疾病时,在用药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刺风池风府则愈的观点。就是说,前面那些方法你用不用没关系,只要能给风池风府扎一针就行,当然了,由于风池风府穴跟我们的大脑、小脑和延髓脑干相接触,能给这些穴位扎针的都是高人,所以古代很多医书上都记载风池穴是禁针的,但艾灸却不存在这个问题。由此可见,选取风池穴施灸十分恰当。

青年型颈椎病 篇7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颈椎病诊断根据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制定诊断标准 (1992《标准》) [2]。

1.2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5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及神经内诊断为颈椎病的235例年龄在45岁以下的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女126例, 男109例, 年龄17~45岁, 其中30岁以下98例, 其中随机选择67例作为青年组, 主要症状头晕、颈部痛;余135例31~45岁颈椎病中同样随机选择67例作为中年组, 主要症状头晕、颈部痛、肢体麻木等, 两组临床表现见表1, 两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完善影像学、生化、心电图等检查, 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肩周炎、美尼埃病、周围神经炎、心血管病及颈椎结核等。

1.3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摄站立颈椎正侧位、对伴一侧或双侧上肢牵拉放射疼痛、手指发麻等感觉异常者, 加拍双斜位片, 以明确有无椎间孔狭窄而导致的神经受压。对X线正、侧位片显示颈椎序列不稳即颈椎失稳者, 加拍动力位片 (过伸及过屈位) , 以明确有无颈椎失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字资料均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颈椎主要X线表现为: (1)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即生理曲度明显变直或前屈; (2) 颈椎失稳, 包括双边征、旋转不良及颈椎滑脱; (3) 颈椎退行性变包括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骨质增生、韧带钙化; (4) 椎间孔变小; (5) 椎间隙狭窄。两组发生率较高的四种主要的X线表现均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失稳, 椎体骨质增生及钩椎关节增生, 其中青年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例数明显高于中年组, 中年组钩椎关节增生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余X线表现无统计学差异。

青年组与中年组颈椎病患者各型X线表现及例数见表2。

3 讨论

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脑应用的广泛普及,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长时间应用电脑, 使得颈椎处于不正常的强制体位[3]。开始可仅出现颈部的肌肉功能异常, 此时主要临床症状是颈肩痛, 影像学检查往往无异常改变或仅有颈椎生理弧度异常改变;随着颈部肌力持续异常及颈椎正常曲度消失, 椎间小关节受力异常, 逐渐出现小关节功能紊乱、钩突骨质增生变尖等轻度椎体骨质增生表现。若患者对不适症状逐步适应或对本病未引起足够重视, 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本组病例中年组临床症状较青年组重, 其中耳鸣、耳聋、上肢肌力减退、上肢麻木较青年组明显增多, 反映了中年组病程时间长, 颈椎骨质增生逐渐加重, 周围软组织肿胀压迫神经、血管, 进而使临床症状加重。

本组青年颈椎病患者最重要的影像学改变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占76%, 中年组占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占45%, 发生比例都非常高, 但青年组较中年组显著增高, 差异显著。颈椎曲度改变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一个重要指征和客观指标[4], 正常情况下, 颈椎间盘前厚后薄, 其厚度差是维持颈椎生理曲线的主要因素, 对于伏案工作者来说, 颈椎长期处于前屈位, 颈椎呈保护性曲度变直或后凸, 为代偿性生理弯曲, 颈椎病变进一步发展, 会导致钩椎关节增生, 曲度进一步变直, 项韧带钙化, 椎间隙变窄, 颈间盘突出等一系列病变, 同时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4]。

中青年颈椎病患者的一另个重要X线征象为颈椎失稳, 出现双边征, 青年组占45%, 中年组占31%, 两组发生率均仅次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但两组无显著差异。颈椎失稳, 即前、后纵韧带过度松弛, 不能维持椎体稳定性, 颈椎活动时剪应力增加, 促使椎体移位甚至滑脱[5]。失稳时颈椎发生旋转不良, 侧位片可以观察到椎体后缘双重影像, 称为双边征, 此征象对颈椎病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在过伸过屈侧位片上可清晰观察到双边征, 及失稳所引起的颈椎滑脱。对有些可疑但不典型病例加摄张口位, 可以发现寰枢关节增生、偏移等失稳改变, 以提高X线诊断颈椎病的阳性率。

中年组钩椎关节增生及椎体骨质增生发生率较青年组高, 其中钩椎关节增生明显高于青年组, 差异显著, 青年颈椎病退行性变较少见, 如椎小关节退变, 椎间孔狭窄、椎间隙狭窄等退行性病变较少见, 这是与中老年颈椎病的主要鉴别之处, 但是颈椎过久的屈曲会增大椎间盘内的压力, 颈后部肌肉、韧带疲劳受损会加速颈椎间盘和椎关节的退行性变[5]。本组病例中年组退行性改变发生率较青年组高, 但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等与青年组相比无显著学差异, 考虑是病例样本少或均处于疾病早期的原因。

综上所述, 中青年颈椎病在X线平片上具有其特征性。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失稳双边征, 对诊断中青年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 而钩椎关节增生在中年组颈椎病诊断中意义重大。多体位投照的X线平片不失为一种有效诊断中青年颈椎病的常规检查方法。虽然青年颈椎病表现的症状相对较轻, 但会给青年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困难和不便, 因此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给予充分认识,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Kotrych D, Bohatyrewicz A, Zietek P, et al.The prevalence of spinal osteoporosis in relation to the clinical forms and adva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male patients[J].Chir Narzadow Ruchu Ortop Pol, 2010, 75 (3) :178-182.

[2]孙宇, 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8) :472-476.

[3]薄茂盛.青年型颈椎病45例临床及X线征象分析[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7, 1:78-79.

[4]陈星辉.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12) :20.

[5]王闻奇.600例颈椎病X线征象分析[J].甘肃科技, 2001 (6) :52

青年人颈椎病的CR片影像诊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15例, 女35例, 年龄18~30岁, 病程7d~3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大多与其从事服装加工行业有关。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脖子和肩部不适、颈部僵硬、麻木、头晕、恶心、呕吐、头疼、胸闷、耳鸣、视物模糊等其他症状。

1.2 方法

1.2.1 设备。北京万东500MA-X光机、德国CR 30-X扫描仪、德国AGFA-5302相机。

1.2.2 投照条件。胶片距120cm, 70kV, 100mA, 0.6s。

1.2.3 投照位置。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摄影体位, 立位或坐位, 常规正侧位加双斜位, 怀疑有颈椎滑脱患者, 需加照颈椎过伸过曲位。

2 结果

2.1 本组50例中42例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 占总例数84%, 其中生理弯曲度变直22例 (52%) , 轻度成角15例 (36%) , 反张5例 (12%) 。

2.2 颈椎失稳6例, 占总例数12%。包括旋转和滑脱失稳, 以C4~6多见。

2.3 椎间隙变窄21例, 占总例数42%, CR片正位可见椎间隙不等宽, 侧位可见椎间隙变窄, 以C5~C6椎间盘常见。

2.4 椎间孔变窄变形5例, 占总例数10%, 在颈椎双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变窄, 往往是由于颈椎椎体后缘唇样增生、钩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小关节增生所导致。

2.5 颈部韧带钙化3例, 占总例数6%, 其中以项韧带钙化为主, 常表现为粗细不均的长条状钙化影, 是因为颈椎椎体不稳, 在同一水平的韧带受到损伤变性而逐渐产生钙化。

2.6 钩突关节增生9例, 占总例数18%, 大多在C4~6发病, C5~6椎间盘多受累及。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多发疾病, 很久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疾病, 而30岁以下的青年人患颈椎病的则少见, 然而近几年来, 我国30岁以下的青年人患颈椎病的越来越多, 呈逐年递增的势头, 使医务工作者不得不加以重视。考虑颈椎病时, 拍CR片正侧位加双斜位, 并结合临床, 大多数都可以明确确诊, 所以说诊断颈椎病采用CR片的价值很高[2]。

颈椎生理弯曲度异常是青年人颈椎病最重要的影像学表现, 成为诊断颈椎病的一个主要指征, 因此它作为X线诊断标准, 对青年人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正常情况下, 颈椎生理弯曲度是一条柔和连续的前凸弧线, 弧顶位于颈椎4~5前缘之间, 弧弦距 (12±5) mm, 生物力学意义是为增加其对抗纵向压力, 保持颈椎的稳定性[4]。而青年人颈椎生理弯曲度的异常, 其中绝大部分男性有长期上网史, 在本地区女性大多为服装厂工作人员, 长时间低头工作造成的,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疼、恶心、颈部疼痛和麻木。因此笔者认为青年人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习、工作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长期或反复姿势不正确, 可使颈部的肌肉处于不协调状态, 天长日久就会导致颈部肌肉、韧带及其他软组织的慢性损伤, 从而出现肌肉张力降低, 韧带松弛, 颈椎关节紊乱, 使颈椎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功能减弱, 造成颈椎生理弯曲度变直、反张、成角等异常改变[5], 绝大部分临床表现与对应的颈椎X线表现相同。所以, 在临床工作中, 充分加强对颈椎异常生理弯曲度的理解, 对于颈椎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以及颈椎病的防治和抑制病情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uo BH, Han JX.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t ligou (LR5) combined with movement therapy[J].J Tradit Chin Med, 2010, 30 (2) :113-117.

[2]Mink JH, Gordon RE, et al.The cervical spine:radiologist’s per-spective[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 2003, 14 (3) :493.

[3]王成林, 陈健群, 郑勇平, 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诊断标准[J].中华创伤杂志, 1998, 14 (2) :100-102.

[4]李军朋, 李义凯, 王志宏, 等.颈椎曲度弧度的分布特征[J].中医正骨杂志, 2002, 14 (11) :13.

青年型颈椎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 . 1临床资料2 0 0 9 年2 月至2 0 1 2 年1 1 月,手术治疗40 岁以下青年脊髓型患者47 例,其中男26 例,女21 例,年龄22 ~ 38 岁,平均27. 2 岁。其中脊髓型34 例,神经根型13 例。分组方法: 按照患者自身意愿及手术所用器材的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29 例患者( 共33 个椎间隙) ,采用Zero-P颈椎固定融合器治疗,其中男性14 例,女性15例,年龄24 ~ 38 岁,平均31 岁; 其中17 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12 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依据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估分数(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平均12 分; B组共18 例患者( 18 个椎间隙) ,采取ACDF联用钛板、Cage手术治疗方式固定,其中男性12 例,女性6 例,年龄22 ~ 35 岁,平均26. 5 岁; 17 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根据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估分数( JOA) 评分,平均为12 分。术后A组患者随访24 个月以上,B组患者随访50 个月以上。患者入组条件: 剔除颈椎有外伤、颈椎结核、肿瘤、椎间隙感染、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表现均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行走踩棉花感及步态不稳的改变。

1. 2 症状与体征34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上肢有麻木感的24 例,下肢麻木者14 例,( 其中4 例同时合并上肢麻木) ,上肢活动受限者30 例,下肢活动受限7 例( 其中3 例同时合并上肢活动受限) ,胸、腹部有束带感13 例,大小便排便不顺利者14 例; 上肢肌力减弱者29 例,感觉减退者25 例;下肢肌力减弱者23 例,感觉减退者15 例。脊髓型颈椎病入组的34 例患者都查及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霍夫曼征阳性、巴式征阳性等体征。JOA评分平均12 分; 13 例神经根型患者发病初期即出现上肢放射状疼痛,VAS评分平均8 分,经正规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对生活造成较严重的影响。查体: 颈部屈伸活动度明显受限,压颈实验阳性,上肢牵拉实验阳性。

1. 3 影像学表现47 例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X线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拍片,行MRI检查了解脊髓受压情况。11 例颈椎管比值偏小者行CT扫描,了解颈椎椎管内骨性增生情况。其中7 例患者有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反曲畸形,45例MRI显示有颈椎间盘退变表现,44 例颈椎间盘突出,其后方的颈髓受压明显。

1. 4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气管牵拉训练以尽快适应术后恢复,完善检查后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手术治疗。A组患者选择颈椎前方横行切口,切开部分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进入,钝性分离食管鞘及动脉鞘直至颈前筋膜。C型臂定位病椎后,切除病椎椎间盘,Casper撑开器撑开椎间隙,角度刮匙刮除上下终板及椎体后方的骨赘,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 患者选择性切除后纵韧带,减压完毕后选择合适的Zero-P假体以类似于取髂骨块椎间植骨的方式嵌入椎间隙中,内固定位于椎体前缘平齐,并用4 枚固定角度的锁定螺钉固定于上下椎体上,锁定钉角度与水平面成40°角固定,术中透视调整长度,以不超过上下椎体终板为边界; B组患者减压过程同A组患者,颈髓前方彻底减压后Cage试模后植入PEEK材质椎间融合器,选择适当长度的颈椎前路钢板固定于相邻椎体。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抗生素3 d,鼓励患者咳嗽,鼓励患者颈前冰敷以减轻颈前组织牵拉水肿及止痛,术后3 d即可在颈托的保护下坐起,常规佩戴颈托8 周。

1. 5 疗效评定及统计方法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见表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 喉上神经或喉返神经损伤) ; 术后拍片复查观察内固定是否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情况等。采取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第3 天、3 个月、半年、1 年、2 年等时间段的功能恢复情况,然后进行动态测评。选取Bazaz评分法[2]对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评价。将患者的入院资料和随后的动态随访数据输入电脑,使用SPSS 17. 0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自身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较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感染等症状,两组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VAS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进( P < 0. 05)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见表3) 。根据吞咽困难评分( Bazaz) 表( 见表4) ,B组18 例患者( 18 个椎间隙) 术后1 周内有11 例出现吞咽困难( 其中轻度4 例,中度6 例,重度1 例) ,经对症治疗后其中10 例在术后半个月内症状好转,1 例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在消化科经专科治疗后于术后2 个月症状逐渐好转; A组患者术后出现1 例轻度吞咽困难症状,未作特殊处理,1 周后自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内固定失败,松动。

典型病例为一38 岁男性患者,以“颈部疼痛,左手麻木5年”为主诉入院,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完善术前检查后,予以双节段Zero-P固定,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 ~ 4。

图 1术前正侧位 X 线片示颈椎多节段病变,C3 ~ 4,C4 ~ 5,C5 ~ 6间盘病变

图 2术前矢状面 MRI 示 C3 ~ 4,C4 ~ 5,C5 ~ 6间盘突出,相应水平节段颈髓受压明显

3 讨论

ACDF始终被认为是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金标准”[3-4],随着颈前路钛板的出现,解决了椎间单纯植骨或单独使用Cage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 植骨块移位、Cage脱出)等,但同时又带来新的并发症: 螺钉松动、退钉、钢板移位、断裂[5-6]。Yang等[7]报道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单纯减压植骨不使用钛板,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Park等[8]报道融合节段椎体前缘使用ACDF钛板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特别是ACDF术后患者出现的吞咽不适症状。Tortolani等[9]报道,ACDF术后早期有2% ~ 67% 的患者主诉吞咽困难,大多数患者症状在术后3 个月内消失,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彻底恢复。为了解决ACDF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在2008 年“零切迹”材料( 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 成功应用于临床中,Zero-P是建立在经典的Syncage-C椎间融合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由PEEK材质的Cage和4 枚锁定螺钉组成。Zero-P总结ACDF术后所带来并发症的原因进行改进,设计上更符合颈椎的生物力学,最大程度减少ACDF所带来的并发症。Scholz等[10]在尸体标本上比较了Zero-P与传统颈前路钢板加Cage置入后手术节段活动度等生物力学的情况,结果发现Zero-P具有与传统颈前路钢板Cage相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论为: 受试装置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已经被认证的前路椎间融合技术( ACDF) 相似,并且受试装置( Zero-P) 围手术期和死亡率可能降低。而Zero-P与ACDF相比有以下优点: a) 钛板与Cage合为一体,手术过程操作简单,手术步骤相对减少,固定板和融合器是预装的,Zero-P置入椎间隙后具有自动校准功能,省略了前路钛板需要微调折弯和位置校准的步骤; b) “零切迹”的意义: 植入椎间隙后能完全容纳于椎体间隙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颈前食管、气管及软组织的激惹; c) 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螺钉锁定界面; 锁定螺钉头、尾端各40° 成角、25°内、外侧成角,一步完成锁定螺钉,锁定螺钉提供的力学稳定性与钛板联合Cage固定相似; d) 内置物表面锯齿状结构能够增加植入后的初始稳定性; e) 当患者手术相邻节段已行手术内固定时无需取出内固定再更换更长的钢板,将Zero-P植入病椎椎间隙即可; f) 预防临近节段的骨化,降低相邻椎体间盘退变概率。

图 3 患者术前横断面 MRI 示 C4 ~ 5右旁中央型突出; C5 ~ 6左旁中央型突出

图 4术后 3 个月复查 X 线片示 C4 ~ 5,C5 ~ 6双节段 Zero - P 固定良好,颈椎弧度良好

ACDF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吞咽困难,Samuel报道249 例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为10. 8%[11],Bazaz[2]报道249 例患者术后随访吞咽不适发生率为50. 2% ,Lee[12]随访310 例病例报道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为54. 0% ,具体吞咽困难的原因尚未明确,我们考虑可能是术中为了显露视野时拉钩对软组织过度牵拉,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后对软组织的机械刺激作用,术后颈前软组织水肿,术后局部水肿形成等原因都有可能。Lee[12]通过比较不同厚度的前路钛板,得出结论: 钛板的厚度与质地、吞咽不适有直接关系,板越薄,光滑度越高,对软组织及食管刺激就越小,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概率就越低。据此可推断: 在术中尽可能减轻对软组织牵拉的前提下,内固定物对软组织及食管刺激越小,就越能减少术后吞咽不适症状的发生。本组AB两组患者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术后VAS、NDI、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A组患者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能够有效地避免对食管等椎前软组织的机械刺激。两组吞咽困难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此外,Zero-P椎间融合器不像传统钛板一样放置在椎体前缘,而是置入椎间隙中,从而减少了对椎体前缘软组织的剥离,尽可能保留了椎前正常解剖组织结构。ACDF远期并发症主要为: 相邻椎体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椎间盘信号改变、椎间隙变窄、椎间不稳、椎间盘退变等[13]。Heino等[14]对54 例颈椎前路融合患者7 年的随访研究发现,13 例相邻节段椎间盘产生退变合并有脊髓压迫,1 例最终发展为脊髓型颈椎病,15 例出现椎间节段性不稳,认为是前路融合手术导致术后相邻节段变率增加。Mc Grory等[15]报道42 例颈椎创伤患者行前路融合手术,平均随访时间超过7 年,发现非融合节段29% 的患者出现颈椎管相对狭窄和骨赘形成,随访的时间越长,发生率就越高。当前对相邻节段间盘发生退变的确切机制还没有明确,除去椎间盘本身自然退变之外,还可能与术后融合节段上下相邻椎体的活动度增加导致应力集聚在相邻的椎间盘和小关节突关节上、继而发生退变有关[16]。而Zero-P椎间融合器最大程度远离相邻的椎间隙,从而将此风险降至最低,尽最大可能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这点对治疗青年型颈椎病患者极为重要,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青年患者再次因为相邻椎体退变行手术的概率。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门诊和内科住院病例, 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60例, 男35例, 女25例, 20~45岁16例, 46~60岁29例, 61岁以上15例;病程1~10年。药物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20~45岁15例, 46~60岁31例, 61岁以上14例;病程1~10年。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符合1993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2) 年龄在70岁以下。 (3) 坚持完成针刺疗程治疗者。排除脑动脉硬化症、小脑梗塞或出血、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的眩晕或头痛者及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主穴: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天柱穴下0.3寸、肩中俞。配穴:根据不同兼症配合合谷、头维、百会等穴。患者取背靠式坐位, 保持颈部舒适及松弛, 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30号1.5寸一次性毫针针刺。手法:采用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 局部酸胀麻等感觉, 若能向枕部或头部传导为最佳。天柱穴下0.3寸处针向上45°同样针法。留针20分钟。配合加照WS周林频谱治疗仪, 每日1次, 5次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再继续第2疗程。10天为1观察周期。1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川芎嗪注射液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 每天1次, 10天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疗效。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P<0.05 (下同)

3.3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

见表2。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以眩晕、头痛, 恶心呕吐甚至猝倒为主症。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是颈椎退行性变, 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 使血管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 使血管狭窄, 造成通过血流量减少而引起供血不足所致。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 多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 外伤及劳损等导致经脉不畅、脉络瘀组, 使脑失充养而致髓海空虚所致。其根本在于髓海不足, 为本虚标实之证。故针刺选穴取风池、天柱、完骨、天柱下0.3寸, 这些穴位均位于枕后, 解剖位置与枕动脉分支, 枕大神经干密切相关。针刺以上穴位并加大刺激量可以增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气, 舒筋活络、调和气血。起到疏调营卫气血作用。诸穴配伍可使髓海充盈、筋脉畅通、气血调和, 则弦晕、头痛等诸症自愈, 且疗效优于药物组。同时, 应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 注意调整体位, 减少肌肉牵拉, 睡眠时枕头不宜过高、过低或过硬, 注意保暖, 坚持颈部保健, 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订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8) :472.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篇11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综合疗法疗效观察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治疗中非常多见,采用颈椎牵引、推拿手法、穴位注射及中成药、自我锻炼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于后。

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中,男48例,女52例;患病年龄20~72岁,以35~45岁最多见;职业多以低头工作者多见;患病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20年。颈肩疼痛72例,伴手麻38例,臂丛牵拉试验阳性68例,颈椎压迫试验阳性32例,X线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70例。并设对照组100例。

2治疗方法

2.1颈椎牵引牵引重量一般2~8kg,可根据病人体质,以病人耐受适宜为度。牵引时间逐渐增加,第一次15分钟,第二次20分钟,第3次后30分钟,一般每天1次。症状特别重者可以每日2次。

2.2推拿手法患者坐位,医者在患者后面,用髆法、一指禅指法放松颈肩部、上肢肌肉约10~20分钟,按揉颈椎两侧穴位及肩井、天宗、曲垣、肩逹、曲池等穴,拿患者肩井部,最后作颈部斜扳法。颈部斜扳法:患者坐位,颈部前屈约15°,一手扶住患者下颌部,一手扶住患者枕部,使患者头部缓慢旋向一侧,当遇到阻力时作一个快速扳动,幅度大约5~10°,此时可闻及弹响声,随后以同法向另一侧扳动。切记不可追求弹响声。

2.3穴位注射疗法药物:2%盐酸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磷酸钠5mg,维生素B12注射液1ml。病人坐位,一般取颈椎4~7椎间隙旁压痛点,或颈椎正侧位片骨质增生部位,酒精消毒,抽取配好的药液,注向压痛点,抽吸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隔日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

2.4中成药可以壮骨关节丸、益肾益蜀痹丸、追风透骨丸、大活络丹活血通络、祛风湿为主。2.5自我锻炼嘱患者每天锻炼2次,每次5至10分钟,做“米”字操,即用头写“米”字,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缓慢有力,舒筋通络。

对照组:芬必得胶囊,每粒0.3克,每日2次。中美天津史克有限公司生产。

3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优为主要症状消失,臂丛牵拉试验、颈椎压迫试验均阴性;良为主要症状消失,但劳累后自觉尚有不适或臂丛牵拉试验、颈椎压迫试验(±);好转为症状明显减轻;差为无明显变化。治疗效果见下表:

对照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为52%,治疗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为95%,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5,有显著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黄型病例

杨某某,女,42岁,初诊日期1999年4月10日,患者自述:颈椎两侧不适2个月,伴右肩酸痛,右手手指麻木,颈项部活动不利,夜晚侧卧时手麻加重。检查:颈椎3~7两侧压痛,颈椎活动50°50°10°10°度,臂丛牵拉试验(±),颈椎压迫试验(±),CT片示:颈椎4~6骨质增生。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经过牵引10次,推拿5次,穴位注射5次后,症状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已正常,再经牵引10次,推拿5次后,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5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以及钩锥关节处骨赘增生、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成。牵引可拉大椎间隙、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压迫,从而有助于缓解疼痛。

推拿手法治疗本病,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增强肌肉力量,而穴位注射疗法,有助于无菌性炎症消除和局部神经根水肿消退,解除粘连,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疼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近况 篇12

1 病机方面的研究

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常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滞血瘀、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证,对具体组织器官病变定位不足,故有不少同仁对此进行了不懈探讨。一般认为是钩椎关节侧方增生或/和颈椎椎体失稳使椎动脉受到压迫而引发[1]。魏玉龙等[2]认为是上虚下实,脑髓失养,与督脉有极密切关系:当颈椎病变时导致督脉气血不能正常流通而发,定位为督脉颈椎段病变。董世德[3]认为除了骨关节因素外还有上半身动脉痉挛、下半身静脉弛张之“上实下虚”因素,两者并重,严重者可发展为低颅内压综合征等重症,治疗应以恢复“上虚下实”的健康态为目标。孙希化[4]通过对20具成年人尸体的椎动脉外径和全长及其在横突孔内的位置、横突孔内径、钩突尖至横突孔的距离、椎动脉表面和周围交感神经分布等的研究,认为既有椎动脉周围骨性增生压迫因素,也有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椎动脉痉挛等诱因。

2 诊断方面的研究

除了解剖研究,临床上更多运用影像手段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变化以提高诊断率。任先军等[5]运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33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观测椎动脉成像走向并测量椎动脉内径,发现33例患者中有28例椎动脉发育正常,其椎动脉内径平均为:左侧4.1mm,右侧3.8mm;5例单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左侧1例,右侧4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细、狭窄,内径为1.1~1.7mm,平均1.5mm,为正常值的1/3~1/4,且发现该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药物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认为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可表现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但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张小卫等[6]运用MRA-MRI检查10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其进行诊断分型,并据此选择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结果发现椎动脉形状可分为四型:局部狭窄型39例、迂回型14例、全程变细(闭塞)型42例、正常型8例;MRA局部狭窄型、迂回型患者中,MRI显示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外在压迫因素者行钩椎关节切除、横突孔切开,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7%;MRA-MRI检查判定颈椎不稳导致CSA者进行椎体间融合,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4.6%;MRA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采用非手术治疗,疗效优良率达77.0%;得出MRA-MRI分型对CSA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参考价值。刘文波等[7]运用寰枢关节X线平片检查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现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寰枢关节不稳(水平旋转、侧偏、侧旋等),说明寰枢关节改变可能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万向明等[8]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狭窄椎动脉与正常椎动脉的有限元模型,选择1名经临床证实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利用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的CT断层图像,利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9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1.0,结果得到正常与狭窄椎动脉有限元模型,经血流动力学分析后得出:正常血管血流形式为层流,流量、剪切力隨心脏搏动规律分布,狭窄椎动脉狭窄区两端出现涡流及血流滞流区,狭窄前区剪切力最大,而狭窄后区剪切力最小,狭窄后流量减小;结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狭窄椎动脉与正常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血流动力学研究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治疗方面的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常用于病情较重、椎动脉受压明显的病例,或有明显手术指征如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不可逆者。手术方式已基本确定,分为前进法与后进法两大术式,在病位进行的有颈椎间盘摘除植骨术、椎间孔开窗扩容术等;目前研究更多的是施术部位的准确定位,多运用磁共振、X线、多普勒等辅助定位。张小卫等[6]的研究在10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有42例椎动脉受压狭窄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转用手术治疗,行钩椎关节切除术、横突孔切开扩大、椎动脉外膜剥离、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等治疗,效果较好,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提高疗效、防范手术不确定性有很大帮助。除了少数压迫椎动脉不可逆的病例必须行手术治疗外,大多数病例采用的是非手术治疗,且疗效确切。王琳等[9]运用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进行评价,得出上段颈椎病变后伸11°~20°效果较好,下段颈椎病变前屈11°~20°效果较好,上下段同病者前屈1°~10°效果较好,认为运用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检测是指导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的简便、无创、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验证手段。崔树青等[10]应用卧位微调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其疗效优于单纯颈椎牵引。陈才等[11]运用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前瞻性地分为两组,均用扩张血管药、颈椎牵引和短波治疗,治疗组36例则配合Mulligan手法治疗,对照组3 6例加用Maitland手法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10次)后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估量表(CASCS)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双盲法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认为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金伟等[12]针对行常规器械牵引有不良反应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尝试使用仰卧位手法牵引,得出在传统治疗方法中配合仰卧位手法牵引可明显改善行常规器械牵引有不良反应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动脉血流状况,提高临床疗效。章珍明等[13]运用腹部推拿结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指按或揉按腹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石关(双)、大横(双)、风湿点(双)、上风湿外点(双)、上风湿上点(双)等穴各2~3min,隔10min再次施术,最后配合摩腹;针灸穴取百会、风池、颈百劳、天柱、大抒及相应两侧夹脊穴,平补平泻,颈部穴位加电25min,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边金[14]运用电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与单纯运动疗法对照,针刺双风池、颈部夹脊穴加电30min,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连续4周;运动疗法主要为双手置于项部,手颈对抗用力,每天10次,并行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屈等运动,各10~15次/天,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魏玉龙等[15]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督脉之气受阻的关系,运用通督健脑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照组用常规针刺(脾俞、足三里、气海、百会)治疗55例,试验组行通督健脑针法(百会、神庭、大椎、命门)治疗55例,均治疗6次为1个疗程,每天1次,留针30min,治疗3~5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结果通督健脑针法治疗效果占优,提示督脉取穴通督脉之气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对临床辨病选穴有重要意义。王琼芬等[16]针刺颈夹脊穴、颈三针结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对于高压氧结合颈椎牵引之对照组有明显优势。梁国伟[17]运用颈椎牵引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设立单纯颈椎牵引为对照,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均能改善椎-基动脉的血流状况,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李小勇[18]运用颈椎牵引、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8例,疗效显著优于服用西比灵和眩晕宁之药物治疗者。胡云等[19]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以单纯星状神经节阻滞为对照,用1%利多卡因5mL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每周2次;推拿则在颈背部行推拿手法,每周6次,均连续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效果更佳。高珊等[20]取C4~C6夹脊穴针刺后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稀释液(复方当归注射液2mL、生理盐水4mL)1mL/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疗效优于电针组。李镇锋等[21]发现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若配合微波、中频电综合治疗效果更佳。杨智等[22]采用旋提手法配合止眩汤及颈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一般推拿手法治疗后加入旋提手法,嘱患者头颈水平旋转至一侧极限角度,最大屈曲,固定,医者以肘部托患者下颌部,轻轻向上牵引3~5s,然后嘱患者放松,医者肘部用短力向上提拉,操作成功可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最后放松肌肉,隔日1次,共治疗7次。自拟止眩汤取党参、白术、熟地、当归、白芍、天麻、鸡血藤、桂枝、丹参、甘草,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连服2周,药渣可用布袋包温熨颈部。颈康复操主要行仰头、左右偏头颈、左右旋转头颈、前后回旋双肩等运动各10次,每日2~3遍。治疗112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且方法简单、易掌握。

4 小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在病机、诊断、治疗方面均有新的进展:病机方面,在解剖压迫和原有中医证型诊断基础上引入了全身血管方面的因素和中医病位诊断,对临床诊疗有较先进的指导意义;诊断方面,引入了现代技术CT、MRI、多普勒等进行椎动脉内径流速等检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判断、防范医疗纠纷等方面均有显著意义;治疗方面,椎动脉受压明显狭窄者手术优势明显,但大多宜非手术治疗,宜用推拿、针灸、练功、内外药物等多联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单联治疗法。

摘要:总结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机、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以为临床提高近远期疗效提供参考。

上一篇: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下一篇:空间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