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移位型论文

2024-09-27

中青年移位型论文(精选3篇)

中青年移位型论文 篇1

地铁施工具有标段短、工期紧、地面障碍物多等特点,经常会遇到盾构调头施工情况。盾构调头方法很多,可根据竖井尺寸、龙门起重机起重量、盾构直径、重量及移动距离等决定。由于盾构设备重量大、体积大,起吊或者移动调头耗时长且工作量大,必须预先编制完善的调头方案,做到安全、可靠、迅速。

盾构移位调头通常有4种方法,即分体吊装法、整体吊装方法、接收基座直接移位法、钢珠型重载移动装置移位法,4种方法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1 钢珠型重载移动装置介绍

钢珠型重载移动装置(图1)是由载荷板、钢珠、挡板组成。其中钢珠由高碳铬轴承钢制成,直径60mm,每个钢珠抗压力可达240t。钢珠可沿轨线在装置中移动,并可承受较大载荷。根据盾构主机长度选择钢珠型重载移动装置的数量,把所有移动装置按主机各部位重量平均分配到接收基座下面并与基座固定(如图2)。应用此方法进行盾构调头,施工现场应满足:(1)竖井底部平整,并铺设钢板;(2)竖井尺寸足够大(即满足主机调头所需空间)。

1-载荷板;2-钢珠;3-挡板

钢珠型重载移动装置的特点是:(1)构造简单,加工制造方便,能够承受较大载荷,故障率低;(2)可以实现直进、横移、回转等360°全方位移动,如图3所示;(3)相比滑动装置,此装置采用钢珠型,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因此移动时所需动力小,节约动力装置成本;(4)运动平稳,没有较大冲击,噪音小。

1-盾构主机;2-重载移动装置

2 盾构调头工艺流程

2.1 竖井内铺设钢板

对盾构调头井进行场地平整,在井内铺设5mm细砂及20mm厚钢板,并对钢板间接缝进行焊接,铺设或焊接时必须保证接缝的平整,如有错台需进行打磨处理。

2.2 盾构接收基座安装定位

按要求安装盾构接受基座,并在下安装钢珠型移动装置,对接收基座进行精确定位,并复测。接收基座精确定位后,采用14#工字钢将整个基座和竖井四壁支撑固定,以防盾构接收时滑移。

2.3 盾构接收

顶推盾构主机到接收基座,并拆除主机和后配套拖车液压管路和管线,将盾构主机和后配套拖车分离,并将盾构主机和接受基座焊接牢固,以防调头移动时盾构主机移动。

2.4 盾构主机调头

在盾构接收基座四角安装4根转向顶推油缸,在盾构调头过程中根据最佳受力点位置焊装液压油缸顶推反力架,每根油缸两端分别与基座架、反力架连接,连接部位均带有双向U型活络铰,每根油缸顶推力为50t。旋转时用4根油缸动作,每次油缸行程仅能使整个接收基座转动5°~10°,要分若干次进行,由于顶力点角度变化,油缸安装后,反力架也需要有相应的位置变化,即重新焊装反力架。转向调头过程如图5所示。

2.5 盾构分体始发

盾构主机调头到位后,由于受竖井尺寸的限制,只能采用主机和后配套拖车分体始发,主机完全进洞后再进行后配套调头。盾构主机调试完成后,进行盾构整机调试。全部调试完成后,安装反力架,安装洞门密封并焊接防扭块。破除洞门钢筋进行始发。

2.6 盾构后配套调头、和主机连接及正常掘进

盾构始发掘进100m后(掘进距离原则上是以管片能够提供足够的推力,反力架和负环管片可以拆除时为准),进行后配套调头;拆除盾构主机和后配套延长管线、拆除负环和反力架。后配套拖车解列,拖车依次前移调头,完成后,依次连接后配套管线,最后对整机进行调试,调试完成即可进行正常掘进。

3 结语

地铁施工具有工期紧、任务重、文明施工要求高、噪音要求污染小等特点。钢珠型重载移动装置移位法可以实现平移、前进、旋转,运动平稳,没有较大冲击,噪音小,应用范围广泛(大、中、小型盾构调头都可采用),可以满足地铁施工要求,相比传统的解体、吊装再组装的方法,可以明显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工程费用,加强其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对于盾构施工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当盾构在封闭式竖井内移位调头时,采用钢珠重载移动装置,相比传统的解体、吊装再组装的方法,可以明显缩短工期,减少工程费用。此方法对于盾构移位调头施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盾构调头,重载移动装置,工艺流程

参考文献

[1]周文波.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镇春,韩亚丽.南京地铁玄武门站盾构机调头技术[J].隧道建设,2003,23(6):31-34,51.

[3]丁志诚,杨启本.超大直径盾构机进洞后原位调头及平移方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9):68-73.

[4]陶建勋,段浩,李博.成都地铁天府广场站盾构机调头技术[J].山西建筑,2009,35(24):275-276.

[5]http:∥www.asai-e.co.jp/contract-cs-shieldmball.html

中青年移位型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 例, 男8 例, 女2 例;年龄18~64 岁, 平均42 岁。均为闭合性损伤。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 例, 车祸伤8 例。骨折部位:单纯肩胛颈骨折5 例, 肩胛颈合并肩峰骨折2 例, 肩胛体骨折3 例。主要合并伤:合并同侧锁骨骨折1 例, 合并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及血气胸6 例, 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1 例。10 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 手术均在伤后2周内进行。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患侧在上并向健侧倾斜60°左右的侧俯卧位, 取肩胛骨后方不同长度的弧形切口, 如合并肩胛冈、肩峰骨折则向肩峰端延伸。切开皮肤皮下脂肪, 适当游离皮瓣, 辨认清楚三角肌内侧缘与冈下肌间隙并分离。将三角肌在肩胛冈的止点切断, 用7号线缝合, 与外侧皮瓣一起翻向外侧并临时固定在肱骨头表面的皮肤上。于肩胛骨体部外侧寻找冈下肌与小圆肌间隙, 此间隙是越靠上越好寻找。在此间隙中有从四边孔穿出的旋肱后血管及其中分出的沿肩胛骨外侧缘延伸的分支, 是术中必须谨慎处理的关键, 也是止血的关键。结扎此间隙中的血管, 沿肩胛骨外侧缘骨膜下剥离到肩胛颈下方, 向上方牵开冈下肌, 并注意保护从肩胛切迹出来的肩胛上神经与血管, 向外侧牵开小圆肌, 此时肩盂以外的骨折完全可以暴露。

固定方法:骨折均采用1~2块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 肩胛骨的肩胛冈、颈部和体部外缘的骨质上均可选用4孔或6~8孔重建钢板行内固定术, 可将钢板折弯以适应不规则的骨嵴, 钢板帖服后钻孔上螺钉。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病例, 另作前方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切口显露骨折, 并用钢板内固定。合并锁骨骨折者同时行内固定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用颈腕吊带或三角巾悬吊保护伤肢1周。因为骨折为钢板坚强内固定, 故能早期功能锻炼。先做前后方向的摆臂锻炼, 2周左右开始主动锻炼 (如“爬墙”) , 必要时辅以被动外展和上举活动。

2 结果

术后随访12~43个月, 平均22.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8周, 仅有1 例患者上举功能差, 其余患者肩关节外展与上举、内旋与外旋、前屈与后伸功能完全正常。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1]评定, 优:肩关节活动不受限, 外展肌力5级, 无肩周疼痛, 本组7 例;良:肩关节活动略受限, 外展肌力4级, 肩周有轻度疼痛, 本组2 例;可:肩关节活动中度受限, 外展肌力3级, 肩周中度疼痛, 本组1 例;差: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外展缺失大于40°, 肩周严重疼痛, 外展肌力2级, 本组无。本组功能恢复优良率90%, 无钢板断裂、骨不愈合、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肩胛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肩胛骨骨折属高能量损伤, 往往伴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其他损伤, 如颅脑损伤、血气胸等。储旭东等[2]报道首诊漏诊率达66%, 因此在优先处理危及患者生命伤后, 对肩关节及其周围应仔细查体, 疑有肩胛骨骨折, 应及时针对肩胛骨做如下检查:a) 常规胸片、肩胛骨正位片 (将胸廓向患侧旋转30°, 使肩胛骨与胶片平行, 射线垂直于胶片) 、腋窝位片, 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用常规胸片代替肩胛骨正位片, 因胸片漏诊肩胛骨骨折高达43%[3]。b) 有条件时要及时做肩胛骨的CT检查及三维重建, CT三维重建能发现X线片及二维CT不能发现的骨折, 并纠正后两者的假阳性, 还能从最佳的任意角度观察骨折的情况, 为术者建立肩胛骨骨折的立体及整体形态[3]。

3.2 肩胛骨骨折的分类方法

依据肩胛骨的不同部位, 通常分为:体部骨折、盂缘骨折、盂窝骨折、肩胛颈骨折、肩峰骨折、肩胛冈骨折、喙突骨折。分类的意义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3 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指征

肩胛骨为扁宽形不规则骨, 其周围附着有许多肌肉, 这些肌肉与肩关节各项功能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颈部骨折多由肱骨传导来的间接暴力所致, 该处骨折多为嵌插性和粉碎性;体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因肩胛骨前后均有肌肉保护, 故骨折多无明显移位, 这也是肩胛骨骨折多保守治疗的原因。但有明显移位的肩胛骨骨折, 肩关节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据Ada等[4]的报告, 使用非手术治疗可出现伸展无力、肩峰下疼痛等肩关节功能障碍, 50%~100%的患者发生静止痛, 40%~60%的患者出现伸展无力, 20%~60%的患者伸展疼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本组病例通过手术治疗, 重建钢板内固定后, 功能优良率达90%。因此笔者认为, 对移位型肩胛骨骨折, 要想取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 采用手术治疗有以下方面的必要性:a) 肩胛颈骨折如合并有同侧锁骨骨折、肩峰骨折或肩锁韧带的损伤、喙肩韧带损伤, 可形成浮肩。正常的肩胛骨及其韧带所形成的悬吊弓消失, 肩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并可限制盂肱关节的活动, 因此保守治疗效果欠佳。b) 肩胛颈骨折后或移位或嵌插都可导致肩正常倾角的改变, 如不解剖复位, 骨折在移位的位置畸形愈合, 肩盂前后倾角与外倾角增大或缩小, 导致肩盂关节活动异常, 易形成半脱位或脱位。c) 广义的肩关节是由四个关节组成, 即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盂肱关节、肩胛骨与胸廓之间的滑动关节, 其中以盂肱关节的活动为主, 要保持肩关节功能的完整性, 这四个关节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因此, 对于移位的肩胛骨体部骨折, 畸形愈合后肩胛骨前面不平整, 与胸廓之间黏连明显, 限制了肩胛骨在胸廓表面的滑动, 影响肩关节的外展。d) 产生肩关节活动的肌肉与韧带起止点多在肩胛骨上附着, 肩关节功能的动力结构与之相关。正常的肩关节活动需要正常的肌肉动力, 发挥肌肉的正常动力需要正常的杠杆作用, 如非手术治疗, 骨折非解剖部位畸形愈合, 肌肉收缩作用异常, 不能发挥最佳作用。

笔者赞同贾健[5]提出的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指征:a) 肩峰骨折向下移位超过5 mm, 影响肩峰下活动者;b) 肩胛冈骨折上下移位超过5 mm, 影响冈上、下肌滑动者;c) 肩胛颈骨折嵌插或分离移位超过1 cm、CT片肩盂前后倾角超过40°或上下倾角超过40°者;d) 肩胛体外侧缘骨折移位超过1 cm并关节囊破裂者;e) 合并同侧锁骨或肱骨外科颈骨折, 出现浮肩者;f) 盂缘骨折引起肱骨头脱位者;g) 喙突骨折移位明显, 伴有血管神经受压者;h) 有多处骨折并有上述移位征象的混合者。本组病例中没有喙突及盂缘骨折。

总之, 采用手术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能够达到坚强固定及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并可减少黏连发生, 减轻肩部疼痛, 防止肩部畸形等后遗症发生, 缩短了肩关节的制动及外固定时间, 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重建钢板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的10例移位明显的肩胛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病例均获12~43个月的随访, 平均22.3个月, 骨折完全愈合。功能恢复按照Hardegger标准评定, 优7例, 良2例, 可1例, 优良率90%。结论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可坚强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关键词:肩胛骨,骨折,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陈红卫, 赵钢生.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4) :196-198.

[2]储旭东, 孙峥, 骆宇春, 等.多发伤合并肩胛骨骨折的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24 (12) :1887.

[3]王劲, 张雪林, 李树祥, 等.三维重建技术对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华骨折杂志, 2003, 23 (10) :615-617.

[4]Ada JR, Miller ME.Scapular fractures, analysis of113cas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1, (269) :174-180.

中青年移位型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中年龄最小4岁, 最大14岁, 5岁~8岁最多, 共33例占56.9%。男44例, 女14例, 男女比例为3.14︰1。左侧25例, 右侧33例。致伤原因:小儿玩耍致伤24例, 高处坠落摔伤16例, 自行车摔下12例, 跑步及行走绊例6例。骨折类型及X线表现:本组病例均系儿童严重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X线片示肱骨外髁骨折块严重旋转移位, 呈90°~180°翻转, 骨折块翻转并向前移位者23例, 骨折块翻转向右移位者17例, 骨折块翻转向外上方移位者1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8例手术中, 2周内手术者40例, 3周~12个月陈旧性骨折手术者18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

幼儿及不能配合的较大儿童用氯胺酮全麻, 较大儿童用臂丛阻滞麻醉。

1.2.2 手术暴露及骨折复位

肱肘外侧Kocher切口, 长4 cm~5 cm, 应先暴露肱骨外侧髁骨折断面、沿关节囊撕裂口向近侧稍加扩大。用小拉钩向切口两侧牵开, 扩大手术野, 暴露翻转骨块, 清除关节内血肿及粘连, 按骨块旋转的相反方向使其复位。对陈旧性骨折在分离粘连和切除瘢痕组织时, 要注意保存骨块的血供。

1.2.3 内固定方法

骨折完全复位后, 于骨折线中1/3处用巾钳夹住骨块与肱骨下端外侧骨皮质, 保持骨折端对位, 内固定前要仔细检查肱骨外髁与滑车的关系是否恢复, 关节面是否平整。 (1) 7号丝线内固定:在维持对位之巾钳两侧, 分别距固定点1 cm, 骨折线上下各0.8 cm, 先用巾钳在骨块前侧打一骨隧道, 将7号丝线穿入短粗圆针自骨隧道引出;同样方法在骨折块后侧引出7号丝线, 分别打结, 移除保持对位之巾钳, 再在骨折块前后二针之间固定一针。对幼儿只要缝合骨膜与外侧肌间隔2~3针就能阻止骨折块再移位。本组共36例。 (2) 克氏针内固定:通过干骺端骨折片向肱骨干骨折处斜形穿入1枚克氏针, 如骨块固定不移位, 为防止术后骨块滑移, 再交叉置入1枚克氏针, 剪短针尾, 弯成钩形, 埋于皮下。本组共22例。

1.2.4

术后用长臂石膏托固定2周~4周, 摄X线片证实骨折愈合后去除石膏, 行功能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随访时间为1年~15年, 平均7.5年。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1]标准判定疗效, 优:95~100分, 肘关节发育及屈伸功能正常;良:80~94分, 肘关节屈伸范围在120°, 携物角增大或减小在5°以内, 能从事任何工作;可 (一般) :60~79分, 肘关节屈伸范围在100°~120°, 携物角增大或减小5°~10°, 持重物酸痛;差:0~59分, 有下列一项者为差:肘关节屈伸在100°以下, 携物角增大或减小在10°以上, 有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骨不连、关节内骨质增生。

2 结果

本组患者优38例, 良9例, 可8例, 差3例, 伤后2周内手术, 疗效优良的患者比例明显较高。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选择

(1) 肱骨外髁严重移位型骨折, 手法所致的软组织损伤远比手术损伤要严重得多。本组有11例因手法整复失败而行手术治疗, 我们在术中发现前臂伸肌群在肱骨外髁起始处形成一个狭小的颈, 翻转移位的肱骨外髁被锁扣于外侧肌间隔外面。对于翻转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 一般很难采用手法将骨块推入“扣孔”返回关节内使骨折复位, 更难达到解剖对位。故不宜按常规施行手法整复, 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对陈旧性翻转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 如果没有明显的骨化性肌炎、骨折未畸形愈合、骨折块未出现明显变性、时间不是过长, 为争取较好的功能, 更应积极手术处理, 术前关节活动差并不是手术禁忌证[2]。 (2) 本组58例患者内固定物选用7号丝线或克氏针, 不建议使用螺钉固定。因为螺钉固定虽然比较牢固, 但由于儿童肱骨外髁的结构特点, 螺钉使用不当会损伤骨骺而影响肱骨远端的生长发育。

3.2 骨块对位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完全解剖对位于日后功能恢复极为重要, 通过对本组58例术后X线片观察, 术后肱骨外髁解剖对位者37例, 其中33例在维持解剖对位下骨折愈合, 肘关节发育正常, 功能完全恢复;另4例在术后3周解除石膏固定, 摄X线片复查时, 骨折端已愈合, 发现肱骨外髁骨块有1 mm~2 mm向前或向后或向外移位。在1年~5年的随访中无明显异常, 6年后随访X线片上出现肱骨外髁骨质增生粗大及携物角的改变。本组陈旧性骨折18例, 术中未获得解剖对位者16例, 术后肘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限。

3.3 影响骨块对位的因素

(1) 手术时间:本组1周内手术者完全解剖对位占88.9%, 2周手术者占78.2%, 3周手术者占36.8%, 4周后手术者均未达到解剖对位。陈旧性骨折影响解剖对位的主要原因是肘关节瘢痕粘连, 前臂伸肌群和关节囊挛缩, 游离骨骺生长受限。而未损伤骨骺正常生长或比损伤前生长更快, 骨折端有骨痂形成, 使骨折线不清楚, 致骨块难以解剖对位。伤后手术时间的延长不利于骨块解剖对位, 为提高疗效, 应视为急诊手术。 (2) 操作熟练程度:本组2周内手术40例, 术后解剖对位者35例, 骨块移位1 mm~2 mm者5例。由于对骨折断面以及关节内血肿、瘢痕、软骨碎屑的清创认识不足, 尤其在关节囊皱褶内隐藏的血肿、瘢痕、软骨碎屑, 当骨块复位过程中, 松弛的关节囊也随着拉紧而被挤入骨折断端内, 影响骨块的解剖对位。 (3) 内固定必须牢固, 外固定有效, 才能维持骨块解剖对位至骨连接。

3.4 对前臂伸肌腱缩短的处理

有学者认为术中将前臂伸肌腱间断部分切断, 若牵拉力仍较大, 对位不满意, 不得不把伸肌腱Z形延长, 而使骨块完全游离复位, 复位后再将伸肌腱延长缝合。本组陈旧性骨折18例, 严重伸肌腱缩短者4例, 均采用先切开肱骨远端外侧骨膜, 向远侧分离瘢痕粘连, 暴露外髁骨块软骨面, 小心分离骨块周围粘连。若骨块拉力仍大, 可间断部分切断外侧肌筋膜, 将伸肌腱Z形延长, 直至骨块复位满意。术后随访1年~5年, 前臂伸肌群无粘连, 腕关节及手指背伸力正常。

3.5 功能锻炼

按时复查、适时去除外固定, 行有效的功能练习, 确保肘关节功能优良。在术后至石膏拆除前, 肘关节局部不宜活动, 以免造成新的损伤或影响组织愈合。为了避免整个上肢功能下降过多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应尽早并尽量多行手部及肩关节的功能练习, 根据内固定物的固定牢固程度及骨折愈合情况, 去除外固定后, 开始逐步活动, 恢复肘关节功能。但要遵循以下原则: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活动外辅, 功能练习循序渐进。在骨折3个月~5个月后, 全面恢复肘关节的活动角度与肌肉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33、858.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信心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