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科技骨干

2024-09-24

中青年科技骨干(精选7篇)

中青年科技骨干 篇1

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 只有创新发展方式,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 而中青年科技骨干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文献综述

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

国外学者Radosevic (2002) 提出了科技创新系统的要素框架模型, 描述了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4个不同层面的要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1]Cooke P. (2001) 、Riddel M.和Schwer R.K. (2003) 、Tura T.和Harmaakorp V. (2003) 指出, 创新能力是为了有效吸收、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现有生产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 它根植于企业内部网络、个人之间内在联系, 且大部分是隐性知识。[2,3,4]

国内学者王缉慈 (2004) 、肖家祥等 (2005) 认为, 企业群落或产业集群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有时是直接的, 有时是间接的。[5,6]薛风平 (2009) 认为, 国内学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较含糊, 忽视了创新网络、企业互动、产学研互动、社会资本、创新环境等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之间以非线性方式互动, 同时受到创新网络、创新环境的影响。[7]李贞等 (2010) 将归纳式建构和演绎式建构相结合, 并借鉴模糊聚类算法思想, 构建了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测度体系, 提出了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两种提升路径, 即企业为主体和政府为主体的外部提升路径。[8]倪鹏飞等 (2011) 采用结构化方程模型, 对影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 城市的全球联系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9]易伟义等 (2012) 指出,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有赖于区域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 源于区域众多企业的群体突围, 受控于区域主导产业的共同驱动。[10]艾琳等 (2013) 认为,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为企业、大学、政府, 这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共同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11]余凌等 (2013) 分析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面向协同的产学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12]张仲梁等 (2013) 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比较研究了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路径选择。[13]冯陈澄 (2014) 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出发, 从实际需求的角度, 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优化路径与方法。[14]汪桥红 (2015) 从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环境3个要素出发, 构建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PLS—SEM模型, 实证分析了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15]田雪 (2016) 分析了限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提出从完善科研制度、建设科研团队和平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多途径, 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16]

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结构对我国培养中青年骨干创新能力的启迪

通过对历届诺贝尔得主获奖时年龄进行统计 (见下表) , 可得知物理学奖 (PH) 得主的年龄平均为55岁, 42岁居多;化学奖 (CH) 得主平均年龄为57.574岁, 57岁居多;生理学或医学奖 (PM) 得主平均年龄为57.541岁, 49、55、57、61岁居多;文学奖 (LI) 得主平均年龄为64.55岁, 60、69岁居多;和平奖 (PE) 得主平均年龄为61.369岁, 73岁居多;经济学奖 (ES) 得主平均年龄为67.053岁, 61、67岁居多。另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PH+CH+PM=PNS) 得主的年龄普遍分布在61岁 (见下图) 。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 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普遍在45—65岁左右, 而较小年龄的只有17岁。可见, 诺贝尔奖得主普遍居于中青年时期, 这对我国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创新能力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科研人员的知识获取能力

李平等指出, 科研人员的科技文献知识获取能力、学术交流强度和科研合作强度均正向作用于其创新能力。[17]因此, 中青年科技骨干可通过提升科技文献知识获取能力、科技期刊阅读强度、参与学术团体特别是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等, 及时掌握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 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同时注重与其他科研人员的合作, 在团队合作研究中提升创新能力。此外, 还要提高外语水平, 扫除获取外文资料的语言障碍。

科研人员所在单位应为科研人员获取科技文献资料创造便利条件, 帮助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国外本领域的研究动向, 鼓励科研人员参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营造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包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加强与国外相关科研机构或组织的联系, 通过互派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等, 促进科研人员的参与式交流, 在管理上采用项目组方式, 以利于科研人员取长补短、联合攻关。

2.科研环境的影响

不同环境因素对基础研究发展和绩效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 物质环境是基础研究的重要保障, 经费投入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科研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等, 是支撑基础研究的基础平台, 也是催生源头创新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对基础研究起到培育作用, 适应基础研究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体制机制, 可以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而释放创造潜能;文化环境对基础研究有引领、规范和辐射的作用, 直接影响创造活动主体的心理感受, 关系到科研人员的价值追求与科学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合作环境对跨学科、跨部门的交叉融合具有促进作用, 有助于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 多渠道信息与知识的集成, 更好地利用更大范围的创新资源。

3.变革型领导的影响

孙建国等研究表明, 变革型领导与创新文化总体上呈正相关, 其对“创新文化”的影响, 从大到小依次为, 愿景激励、个性化关怀、领导魅力、智能激发。[18]通过让科研人员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 激发其高层次需要, 建立互相信任的氛围, 促使科研人员为了组织、团体和部门的利益, 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并达到超过原来期望的结果。这种通过增加人员自我效能感的领导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创新的产出。

4.创新激励机制

科技人员当前的创新动力, 主要受科研产出的未来收益。因此, 中青年科技骨干科研创新的内在动机, 应该成为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 科研经费支持是激励知识创新的补充措施。在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时, 应考虑激励强度的适度性, 适当的激励可以正面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因为适度的激励强度与激励效果存在着密切关系。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求设置激励模式, 他们的期望值也会随之增高。这需要领导地细心留意观察与督导, 创新激励形式。

5.创新环境的效应

组织创新环境正向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 科研人员感知到愈加强烈的组织创新环境, 就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举动。及时性地沟通, 让彼此之间更加高效、便捷地掌握问题与研究趣味, 也更容易由头脑风暴带来创新、创意。加之恰如其分的组织支持, 科研人员会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 会由内而外地表现出对工作的积极性, 更容易表现出创新行为。

中青年科技骨干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制定科学的科技骨干选拔制度

科技骨干的选拔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在选择科技骨干时, 需要考察候选人己取得的科研成果, 论证候选人的科研水平;科学选聘领导骨干、或对原有领导骨干的领导方式和风格进行优化与改进, 抓住变革型领导本质, 激发科研产出。

2.改善科研创新氛围

科研创新氛围是组织文化氛围的一种外显, 它呈现出科研组织的价值观、信仰、科研思维与组织精神, 而这种氛围与科技骨干的创新工作双向作用。中青年科技骨干受科研创新氛围的塑造并反向作用该氛围, 逐步地内化为精神支柱。所以, 应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 着力改善创新的组织科研创新氛围, 为个人发展提供环境。

3.营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共享机制

对科研组织与团队而言, 由于自身内部的人才与技术优势, 多元、包容性的共享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自由、包容的环境彼此间能相互取长补短。不同的人员由于学习经历、人格特质、爱好等方面存在某种异质性, 间接地要求组织环境的多元与包容。当中青年科技骨干切身地体会到与组织环境相融时, 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工作中。这一点利用马斯洛的安全需求理论可得以验证。

4.产学研一条线, 走出去, 合起来

(1) 开放、整合区域资源, 创建多方合作方式。

(2) 创建三大科研主体交流平台, 鼓励中青年科技骨干人员走进企业和高校, 传递和扩散资源信息, 通过企业和高校活跃的创新氛围, 带动科研机构创新热情, 刺激其创新成果的产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引导性, 避免了因投入、供需不匹配带来的损失。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为社会、经济产生高效的效益与进步, 也为中青年科技骨干创新力的培养提供了资源供应与完善。

5.完善专利保护机制

一味的“拿来主义”, 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 损害和打击了专利人的利益和创作热情。完善专利保护机制, 加大对知识、专利保护的力度, 可有效提升科技创作热情, 刺激创新产出。

中青年科技骨干 篇2

一、指导思想: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希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学校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尽快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能适应我校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提高全体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将把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使青年教师能早日进入角色,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可持续发的展骨干后备力量。

为全面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修养、课堂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使骨干教师迅速成长,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以“让教师与时代一起进步,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培养目标,遵循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骨干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制定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方案。

二、实施范围

1、在我校任教,年龄在40周岁以下,重点是有培养青年教师。

2、各学科的优秀教师,学科教育教学带头人、先进工作者优先。

3、师德优良,敬业精神强,有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成绩优秀者。

三、总体培养目标:

1、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尊师爱校,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改革意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培养骨干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教学的发展趋势,熟悉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对他们加强工作责任性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的培训。

3、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高青年、骨干教师学科的专业素养,提升新理念下学科教学水平,创新教学设计,为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4、通过培养,使青年、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学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成为我校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示范能力的典范。

5、通过培养在使他们在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中成为我校一线骨干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能够独挡一面。承担起我校教学的主要重担,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带头人。

6、使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较强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能独立完成各自学科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课题和教改实验。

7、促使青年、骨干教师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提升自己,带动我校教师队伍,实现学校教师共同成长的远景。

8、建立学校考核制度,考核项目有:写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心得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

通过努力,力争使每位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达到合格水平。

四、分级培养目标

(一)、青年教师培养措施

1、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上积极引导,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以先进教师的事迹,教育激励他们,使他们真正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2、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为青年教师的校内外培训铺路搭桥,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力度。

3、明确具体工作和努力目标,对青年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使我们的青年教师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求青年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4、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落实培养规划,为他们聘任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基本的教学关。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严格把关继续开展导师带教工作。使广大青年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和提高。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周集体备课。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多交流,在工作、生活上多关心指导,督促青年教师爱岗敬业,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骨干教师。

5、积极开展教改和教科研,树立“教学即教研,问题即专题”的意识,积极投身新课程教学研讨,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努力培养教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论文等。

6、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办法。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讲座,学习外地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有关领导、专家来校讲学,给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教学信息。

7、抓教学基本功和教育常规,通过组织竞赛,以赛促练,掀起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的热潮,同时,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8、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的业务素质。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支持与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针对某一学科进行进修学习等,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骨干教师的培养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钻研相结合,观摩与示范相结合等方式。

培养分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主要以校内培养为主、教研组培养为重点和校外培养为辅导,严格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性与专业性、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采取跟踪问效的形式,有效管理,及时指导,重点考察,全面考核,保证培养的质量。

(一)校外培养。

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

1、鼓励骨干教师采取不同方式提高自己学历,目标是越高越好。

2、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各种与本学科相关的学科培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3、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各种与本学科相关的研讨会、观摩会,拓展教师的视野。

4、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

5、鼓励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培训。

6、与友好学校进行交流,撰写心得体会。

(二)校内培养。

立足于工作实际,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出发,本着前瞻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统一标准和按需施教相结合,整体提高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1、第一阶段:确立培养名单、培养内容和方式。根据我校的特点,结合学科特色,由各教研组推举骨干教师名单,教导处进行考核、筛选,然后通过听课、座谈,全面考核,最终确定骨干教师名单。

2、第二阶段:通过自修、参加讲座、教学实践与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水平。

骨干教师校内培养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

(1)有针对性的讲座。(2)上好示范课与观摩课。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带动教师各个教学环节的扎实落实。每期在本专业或本教研室开展一次示范课或观摩课,真正达到骨干教师的示范性。示范课应强化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对教师备、讲、批、辅、考等环节都应规范、科学、合理。教研组听后,应进行集体研讨,加以反馈,指导。

(3)加强听课、评课。骨干教师听课应有硬性指标,每周都要听课,做到听课有记录,有建议。通过他们的带动,要在教师中掀起互听互评,互相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热潮,让新老教师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4)加强自修。

每位骨干教师要加强自修,要有实际的自修内容,有定期的自修笔记。(5)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课等评比活动,并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使其在实践中,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第三阶段:培养评估与成果交流

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定期对骨干教师所上的示范课、上交的材料,如教学论文、心得体会、读书笔记进行评审考核。对优秀的成果进行观摩、交流,适当时候进行公开展示。

4、骨干岗位要求:

A、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勇于创新,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

B、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形成个人风格,成为本学科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带头人。

C、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等公开教学任务,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D、根据我校教师队伍的特点和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主动承担一般教师、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帮助和提高。

E、每学期至少在本教研组开设1次示范课或观摩课,或在全校开设1次公开课或观摩课。

F、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写作等活动。积极参与学校教改和课题研究,主动申报教研课题。

G服从学校安排,主动担任班主任等职务。每学期撰写骨干教师工作总结,主动配合学校对骨干教师的考核。

五、定期抓好几项工作:

(1)开展四查:查对《新课程标准》的熟知程度,查备课,查作业批改,查辅导学生。

(2)抓业务培训:抓教学“六认真”工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情况。

(3)利用教研组活动,为青年教师创设教学平台,抓好一些活动。如:钢笔字、粉笔字比赛,创优课评比,说课、研讨课等等。

六、主要活动安排:

1、制订工作计划。

2、教师上岗前培训(结合每年区教育局教研室:新教材培训、新教师培训)。

3、随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工作。

4、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请专家、校级交流)。

5、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七、管理和考核:

骨干教师考核是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制定、管理,各教研组密切配合、落实。培养过程采取动态管理,定量考核,做到有标准,有落实,有检查。

中青年科技骨干 篇3

【摘要】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各学校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本文从骨干教师引领这个角度出发,从结对互助、示范引领、个性化备课、做实培训、以赛促教等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骨干教师引领;方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生力军,同时,青年教师又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成为学校的“短板”。如何有效规避“短板”,使教师群体均衡发展呢?每所学校都会有一批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骨干、带头、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师徒结对,互助成长

青年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但他们的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因此,青年教师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和带教。对刚参加工作1—2年的新教师,可选派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骨干教师进行“入门”带教。对部分参加工作3—5年的青年教师,可挑选校内优秀中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等,进行“稳定期”示范。提倡一位“名师”带几个徒弟,也可以一个徒弟拜几个师傅。在“师带徒”的过程中,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刚开始可完全“拷贝”师傅的做法,一段时间之后再融入自己个性的创新;同时师傅也要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专业成长情况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在期末考核时,实行师徒捆绑评价。这样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一批新的“骨干教师队伍”就会迅速成长起来。

二、“四课联动”,示范引领

所谓的“四课”,一是“青年教师诊断课”,即先由青年教师执教一节展示课,学校骨干教师团队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二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优势,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精心备课并提供示范课,青年教师观摩后逐人交流观摩感受,挖掘授课“亮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三是“跟踪矫正课”。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结合研讨、评议情况,分析授课得失,指导授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四是“反思汇报课”:青年教师经过听评课的磨练、示范课的引领及个人的感悟,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好汇报课。

“四课”活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而青年教师通过参与 “诊断课——示范课——跟踪课——汇报课”等“四课”联动研讨活动,能迅速激发起参与教研的内在动力,加快成长步伐。

三、个性备课,突出实效

为保证让骨干教师、有经验的教师拿出主要精力培养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个性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备课制度的改革,减少机械、重复性的备课,研究实用高效的、新的备课形式,把教师从繁重的抄写备课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学校可根据教师的教龄和授课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备课要求,青年教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有所区别;一直从事某学科教学的和刚刚改教某一学科的也要有所区别。这样分层要求就使得骨干教师有了更充足的时间钻研教材与教学反思,他们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也成为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开展集体备课。以“生成备课”为着力点,采用青年教师个人备课和年级组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法,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教案,由年级组集体讨论修改后作为执教教案,实现协作备课。

四、各展特长,做实培训

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的擅长组织教学,有的擅长阅读教学,有的擅长写字教学,有的作文教学最拿手。每学期开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形式向教师征询培训内容,就教师在平日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及目前在教育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培训专题。也可通过调研让教师自己选择培训者和培训对象,青年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培训导师,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教师也可自我推荐,并确定自己培训的对象。

学校可根据教师的需求组织本校在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等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全体教师做讲座和专题报告。让骨干教师介绍自己平时积累的教育教学小技巧和金点子,使青年教师直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这样一来,作为培训者本身是一个梳理、总结、升华的过程,对于受培训的教师也是一个收集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的过程。

五、以赛促教,搭建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竞赛等方式,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使青年教师能迅速脱颖而出。通过竞赛,骨干教师可以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现实状况,为进一步的指导提供依据;通过竞赛,青年教师之间能增进理解,相互信任,有助于集体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通过竞赛,青年教师之间能产生互相寻找差距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学习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失败教训,用别人的方法对比自己教学、改进自己教学的良好教研氛围。这样的竞赛活动,还能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及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成长为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当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和途径还有很多,比如集中式专业培训、走出去跟班学习等等,但结合校情、依托校本、挖掘本校优秀教师资源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而有效的

途径。

中青年科技骨干 篇4

本项目以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自治区级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和参训学员选派工作的通知》要求为依据, 为提高自治区各地小学一线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使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 并切实结合培训前的需求调研, 确定了对小学英语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和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概况

1.目标和主题:本项目以“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的提升”为主题, 总目标是通过培训提升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自治区各地小学培养一批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领头人, 发挥其教学名师、高端人才的辐射作用, 从而对所在地的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产生影响、提升新疆小学英语整体教学水平。围绕培训目标和主题制定的具体目标是: (1) 结合案例领会并掌握新课标要求, 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2) 领悟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前沿动态和教学理念, 并熟练掌握教学设计思路及授课方法。

2.实施过程。根据既定计划, 整个培训过程分3个阶段, 各阶段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

(1) 集中研修阶段: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内容, 集中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采用案例引领、讲座释疑、参与研讨、互动交流等方式, 内容涉及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学科教学基本技能, 重点是布置总结阶段的汇报展示任务;第二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方式, 具体任务有:小学英语微课制作及课堂展示, 规范汇报课教案和说课稿并上汇报课, 语音训练成果汇报, 小课题选题汇报等。

(2) “影子教师”实践阶段:本阶段研修采用导师“传帮带”的方式, 学员依据“任务驱动”模式完成培训计划, 计划主要内容包括英语教学能力训练、班主任工作训练、校本课程开发及小课题研究方向等。

(3) 反思总结阶段:参加或观摩培训期间小学英语班组织的“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比赛”并撰写教学反思或评课记录, 撰写实习实践阶段学习心得并交流, 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或小课题研究选题报告, 并做交流、总结和汇报。

以上三个阶段训练, 前期主要从案例分析入手指导学员进行教学设计, 经专家指导后走入课堂实践设计, 最终使教学训练走向课堂。同时, 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的确定及前期研究工作指导;“影子教师”实践阶段以“任务驱动”来指导参训学员完成培训, “影子学员”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影子教师”培训计划。该阶段结束时, 撰写小课题研究选题报告及培训总结。

3.培训成果和学员反馈。培训结束时, 参训学员以各种方式呈现了本次培训的学习成果:汇报课教学设计及说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数字故事、微课作品及小课题研究选题等, 圆满地完成培训期间的目标任务, 使本次培训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来讲, 经过集中培训和影子培训培训, 参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有较大提升, 部分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小课题研究的意识逐步萌生、科研计划初步形成;通过赴内地参观学习, 参训教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活跃了思维, 更为重要的是, 对参观地文化名胜和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最终升华为炽热浓厚的爱国之心和投身教育的报国情怀, 纷纷立志将为边疆教育事业振兴而尽一己绵薄之力。

培训结束时项目组对参训学员就本次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培训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结果表明:

(1) 本次培训的优点及给学员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学科专业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 对今后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启发很大;赴小学英语教师优质课比赛现场观摩并聆听专家点评, 课堂观察和评课、说课技能得到较大提升;学习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课制作辅助英语教学, 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专业化技能有非常突出的效果;学员参加模拟小学英语词汇课实践教学及说课、评课, 班级举办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擂台赛等实际教学技能训练活动, 切实提升了参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员互助合作, 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学员对该项目今后改进的建议:希望多组织这样以提升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为目的、“接地气”的培训;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教师、教研员就学科教学方面的困惑、问题开展面对面研讨;建议多开设一些能提升学员开展小课题研究能力的课程及有关科研方法的课程。

二、项目培训效果测评

培训期间承训单位对学员发放了调查问卷, 对来自全疆各地州的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和受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及本次培训效果进行了调查。

测评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 本方案设计的培训目标结合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 针对性强, 能够切实帮助参训学员将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贯彻实施, 解决了一线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小课题研究选题等方面收获尤为突出。

对本次培训内容及课程安排, 100%的学员表示, 本次培训中的优秀教师现场观摩课、优质课比赛及专家点评、与一线教师教研员面对面研讨, 特别是班级全员参与的“小学英语词汇课模拟课堂”授课和听评课活动以及班级自主举办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擂台赛”对其帮助很大, 认为本次培训活动对于提高学员的实际教学能力、观课评课能力及教研能力非常实用, 能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极大地帮助他们改进教学设计和实施。

大部分受训学员在问卷调查中都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类似本次培训这样的活动, 承训单位能多安排组织自治区专家及一线优秀教师进行授课、点评及面对面研讨, 并且最好能定期开展此类培训活动。

以上关于培训目标和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 学员也对本次培训效果表示非常满意, 并纷纷表示将会在回到原单位后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对新疆各地州小学英语教学起到引领作用。

三、分析与反思

本次培训工作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得益于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到位, 特别是培训方案经过专家论证、项目负责小组修订后, 培训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 并由项目小组精心组织安排、严格落实方案计划, 最终使学员在培训中更加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教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本次培训最大特色就是实效性。本次培训以“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等体验式培训活动为主, 力求所有的培训环节都做到“接地气”, 即所有培训活动的都力求搭建高校英语教育研究专家、一线教师教研员与参训学员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具体体现在: (1) 学员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有所提升, 集中培训期间的围绕小学英语词汇、阅读课等核心课组织的模拟课和优质课比赛使参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2) 所有的观摩课、优质课及学员汇报课后都有授课教师说课、专家点评以及与学员互动交流的环节, 使参训学员在观课现场与授课教师和点评专家思维碰撞、有效更新教学理念、快速学会并内化教学技能; (3) 所有高校英语教学研究专家及教研员的讲座专题均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培训需求, 将案例分析、互动研讨与理论讲授相结合, 使参训学员当场解决诸如教学理念、教学技能、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困惑; (4) 培训过程中参训学员在过程评价和任务驱动的模式之下,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课堂观察与评价、微课制作、汇报课说课等培训考核任务, 最终达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能力、教研能力有效提升的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成效显著,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部分参训教师表示逐步具备了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意识, 但对于课题申报、课题研究的方法等还是无从下手, 希望今后的培训能重点解决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能力提升的问题; (2) 小组合作协同完成培训目标任务的模式虽然极大地调动了部分学员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不同智能模式学习者的创造性、想象力, 但也在高涨的小组合作和团队精神的热情之下, 掩盖了个别学员敷衍了事、懒惰拖延的不良现象。

四、结束语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汇报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老师:

XX年9月,我带着领导的重托和厚望,有幸参加了“陕西基层人才队伍援助计划”项目培训,这次培训采取在校研修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时共60天。其中在校研修时间为45天,主要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规划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其余15天时间前往南京,深入课堂,观摩学习。两个月来的学习和跟岗研修,我聆听了南京市鼓楼区第29中的吴琳、周伟、张静及西安市第26中的杨筱冰、90中的庄立等省内外教育专家的常规教学示范和专题报告。教授们的讲座,都渗透着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每一讲中都有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东西,使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课程标准下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设计规划,使我从中领略到了他们的教学风采,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受到了深刻的启发,这其中既有教育理念上的洗礼,也有教育理论上的提高,更有教学技能上的提升。下面我就培训期间所学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向各位领导和同仁做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在教学中,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才能提升和实现社会价值。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气氛,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以学生为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关系才能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实现这些新的观念,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促进,转变学习的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不能单纯的讲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参与面。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较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量,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时,扬学生之所长,癖其之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对一些胆小的学生,只要他们能积极参与就应表扬。对于班中一些理解,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就要关注培养他们的交流和应对能力。只有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让他们切实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提高,才能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然,当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还应即使对他的发言予以正确的评价和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切实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更新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

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有八个年头,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跨出很大的一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有所提高和改观。可中考、高考选拔功能没有变化,应试教育的势头还很强大,这势必阻碍新课改前进的步伐,甚至出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怪异现象,为此,马晓雄、石洛祥、李彩娜、操林英、张立昌等五位专家就“学习新理念,践行新课程”作了专题报告,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转变理念,要求我们要从过去生命的塑造者转变为生命的赞赏者和呵护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从过去学习成果的裁判者转变为学生心理的促进者和鼓励者;从过去独立的劳动者转变为教学共同团体的合作者;从过去教学任务的完成者转变为教学科研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听了高芬教授《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进展趋势》的报告,我明白了教师的外语教学为什么要适合进展趋势,因为现代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科技快速进展,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变革,教师要运用现代技术改善教育,作为教师,要有不断进修意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善于在工作中不断反思、钻研,成为研究型,自我进展型的教师。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提升理论的基础上,回归课堂,老师们为我们搭建教学实践平台,组织我们开展说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各种形式,切实提升了我的教学平水,使我难忘的是在南京鼓楼区第29中学跟岗研修中听了吴琳老师上的公开课:“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s?”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很有触动,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差距及差异,他们的课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灿烂的笑脸告诉我们他们在享受课堂的乐趣,他们以优美的语调跟老师及伙伴自由的交流,真是学得愉快,活得自由自在。课后我们与南京的老师进行交流,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并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才是新课改的精华所在。

三、教学理念的转变

由以传授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由于这种接受式的学习只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寡,对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否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普遍关心不够;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兴趣、情感等因素,教师也投入不够;对于学习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这样的教育体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等不正常的现象。而新课改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赵克礼教授的《新课程下英语学习与教学》的报告给我很大的收获,他强调了新课标的六个基本理念和“任务型教学”。六个基本理念:1.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2.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进步。3.强调学习过程,倡导体现参与现代外语教育理念注重语言教学过程,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4.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使用语言,在使用语言过程中进展语言能力。5.任务型教学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6.任务型教学是双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的语言是实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有较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丰富,教师从全面出发,观察、控制课堂的进展。江苏杨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就是典型,他们正是在践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转变过去的、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手段,溶入到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中,并取得了新课程标准的显著成绩。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元的学习方式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接受式学习”。教与学本来是相互联系的,但传统的那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教条了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由于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较差,学习层次低,知识的获得也较为被动,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生研究、探索的成分较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发挥学生学习潜能,难以形成学习内驱力。因此,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学生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元的学习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提问,勇于质疑、主动探索、深入研究,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协商等多种手段,关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应该深刻的意识到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交流也应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让课堂教学从单相交流变为多向交流,学生从静听变为互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倾听同学发言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评价等能力。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价值取向的交往性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全班范围的交往,将班级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人数较少的小组里,学生主体间互动的频率比全班性的师生互动频繁,同时对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情绪,主体互动水平,主体参与效度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因而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主体间高频率,高水平的交往互动。课堂教学还可以分为四到八人不等的学习小组,每组既有优生,又有潜能生,组长由优生和潜能生轮流担任,不要终生制。一方面是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是他们“正人先正己”,学困生当上小组之后,他自己也会做得很好,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三个不固定的,由教师自己掌握的动态管理级别。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不断变化的学生,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课后,学生要善于总结,自主反馈、及时获取信息、找错补差,重新认识、塑造自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关于课堂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现在崇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打渔的方法。

五、热爱教育对象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南京见习期间,和老师们谈论学生,他们挂在嘴边的词是:我的那些孩子,静心思考这句话,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抒发出来的感情,才能打动孩子的心房,只有爱孩子的人,才有可能教育好孩子。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这些所谓的“差生”应该加倍的关爱和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的、品德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孩子的自信,使孩子感到温暖,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用29中学的校训来总结就是我们要让“优秀的更优秀,让普通的变优秀,一个都不能少”,我相信如果我们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另外一番新天地。

六、智慧不是靠灌输获得的,成功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之上。

通过培训,使自己有了不少的收获:

1、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在培训过程中,我从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身上不光学到了教学、教研的本领,而且使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教育目的、活动、方法的指导者、探索者、实践者,学生成长进展的领路人,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奉献是一种美德,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教育的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热爱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不是出于个人需求,是持久而深厚的教育之爱。我们知道师生交往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交往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好坏的关键,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只要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那我们每一位老师即使不去强调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他们也会非常自觉地把每节课学好,教育的真谛是爱,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最优化的进展,爱心、责任是师德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此次骨干班的全体学员几乎都来自教学第一线。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使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莲~山]

3、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教师的专业素养想得到进展和进步一定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提炼总结。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那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来到陕西师大一下子听了那么多课,记了厚厚的笔记,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两个月的学习,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4、合作学习、共同成长:学习过程中,全体学员合作学习、共同成长,成为一个亲密和谐的学习大家庭。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培训结束,就是我们新的合作开始,回来工作之后,我们仍然互通信息,保持联系,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争取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大胆的在课堂中引进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课上的问题。课堂上及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环节与教学思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做到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由教师教学变为学生乐学、愿学、自学,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了不断进步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将积极参与各级的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中青年科技骨干 篇6

一、青年干部的优势与不足

当前青年干部队伍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年龄优势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在追求更高更好发展的动力支撑下,青年干部工作劲头大,思维敏捷,接受能力、沟通能力与适应能力相对较强,这促使他们能够快速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度高,融合快,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

随着干部队伍的层次交替及企业改革需要,许多优秀的青年陆续走上管理岗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然而也显示出一些不足。

缺少实践经验是青年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青年干部思想不够成熟,想法多且容易产生偏差等种种问题就显示出来。他们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容易悲观、退缩,韧劲不足,缺乏勇于坚持的意志和毅力。

二、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特别是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需要青年干部具备与时俱进的素质和能力。

1.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这是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的首要素质。青年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中最年轻、最活跃、最具朝气、最富改革创新精神的一支力量,青年干部的政治水平、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因此,青年干部必须牢固树立“讲政治”的意识,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长远的眼光和思维。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思维方式,要善于观察,与时俱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勇于创新。同时,青年干部要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决策。因此,青年干部一方面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另一方面要全面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拓宽思维,使自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3.高尚的道德和扎实的作风。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青年干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因此,青年干部要立足本职,着力培养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要坚持一切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4.突出的工作魄力和超前的大局意识。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宏观把控的能力,有效整合和动员社会力量的协调能力。

三、培养青年干部的对策

促进青年干部在企业中发挥骨干作用,是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从企业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年干部提出以下对策。

1.科学制定培养规划。青年干部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要确立中长期培养规划。同时,要建立企业的后备干部库,形成年龄梯次,进行动态管理与调整。否则,会出现备用脱节,干部趋于同龄化或青黄不接的现象。

2.规划分解落地。根据青年干部培养规划,进行年度分解实施。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

3.建立健全青年干部培养制度,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强化各级领导培养青年干部的责任,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做好工作上的传帮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青年干部工作的各项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摘要:青年干部是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青年干部,发挥骨干作用是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从青年干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及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等方面,就企业如何培养青年干部发挥骨干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青年干部,骨干作用,培养

参考文献

[1]唐建国.青年干部成长成才之路[J].中国青年研究,1999(5).

[2]周德睿.对青年干部成长的一点思考[J].领导科学,2008(9).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7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育人更重于教书, 这一点对青年骨干教师尤其重要。教育教学能力关系学生的短期目标与人生成长, 教育教学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培养一名青年教师, 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 了解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前提: (一) 青年教师主体意识强, 好胜心、自尊心强。 (二) 青年教师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有较强的危机感与压力, 他们希望能找到自身发展的机会, 有所作为, 渴望自己工作得到校领导、家长、学生的认可。 (三) 青年教师思想比较解放、务实, 思维活跃, 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针对这些特点, 在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时, 就要注重运用赏识培养。赏识培养的特点是注重青年骨干教师的优点和长处, 充分肯定, 不断强化, 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让青年骨干教师在“我是好教师”的心态中意识到和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光荣责任。其次, 我们认为当好一名教师应具备:

1. 师德。

被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三心两爱”, 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艰苦奋斗, 不畏艰辛, 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

2.师才。被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能独立处理教材, 选择教法, 有效地监控教学过程, 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装备。

3.师识。被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必须具有合格学历, 专业知识扎实, 知识面比较宽广, 兴趣广泛。教师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 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 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粘合剂, 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 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

能够动之以情

我们在培养过程中, 注重给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思想教育, 创造机会, 帮助其克服困难, 突破其心理上的困惑。让他们体会到一名教师的崇高与伟大, 从而坚定从教的决心。将其职业转化成一种爱, 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一种倾向, 进而形成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在教师情感方面应表现在对待职业和对待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教师热爱教育这一职业, 利用政治与业务学习讲述从教的乐趣及其光荣的使命。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热爱学生, 这一条很重要。因为, 只有教师热爱学生, 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并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上。

给予发展的空间

无论是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还是对普通青年教师的培养, 都要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发展空间, 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和激情来尽情的施展自身的才能, 发掘自身的潜力。因此学校要创设条件, 为被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夯实基础, 搭建成才的舞台, 提供成才的途径:

1 制度激励。

学校要建立有利于青年骨干教师成长的激励制度, 如《教师教育、教学科研奖励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教职工考核晋升制》等制度。

2“榜样”激励。

学校要善于挖掘青年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闪光点, 要创造机会和场所大力进行表彰, 树立全体青年骨干教师学习的榜样。

2. 提供学习机会。

学校要有意识地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班, 市地一级的骨干教师培训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更要鼓励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

3. 大胆启用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 让德才兼备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等。

4. 注意发扬民主, 注重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个性影响力。

教育民主是教师良好个性品质的折射。它要求教师具有真诚的情怀、博大的胸襟, 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 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

处理好重点培养与一般培养的关系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状况如何, 直接和长远地影响高校功能发挥的效应, 因此重点培养是很重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的一部分, 但如果没有老教师的培养和传、帮、带, 这支队伍就不可能很快成长;另一方面这支队伍还要靠青年教师的成长得到补充。因此,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丝毫不可忽视其它教师的培养。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师培养工作, 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导师制, 建立了由大学书记、校长及知名教授、学者为导师的导师队伍, 大力支持中、老年教师定期参加学术交流、短期新技术新进展培训;鼓励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安排助教选修研究生课程;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作访问学者进修。我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使重点培养更有基础、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江春强, 江秀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05) .

[2]肖文泉.有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 (S1) .

[3]王奇志.简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 (04) .

上一篇:拍摄作用下一篇:高中阳光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