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

2024-09-26

交感神经(精选12篇)

交感神经 篇1

摘要:目的:在研究交感神经皮肤响应(SSR)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病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样机并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DAN)的无创检测和分析。方法:选择健康人及糖尿患者各30名,采用自制的仪器进行SSR信号采集和分析。结果:无论患者有无出现临床神经病变症状,SSR研究方法对糖尿病患者(DM)神经病变均表现出了较强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SSR检测分析方法及本样机在评价与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DN)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的早期病变。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皮肤响应,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1 引言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累及身体各个系统,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分泌汗腺的运动神经及视觉系统[1],其中分泌汗腺的运动神经损伤会产生糖尿病性泌汗异常。泌汗异常会引起足底的排汗减少而导致皮肤干燥,容易产生进一步的损伤,这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病理基础[2]。糖尿病足发展迅速,如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将致残,甚至死亡。美国每年有3%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因素,成年人中40%的足和下肢截肢是糖尿病所致。糖尿病足病变是可防可治的,通过加强对有危险因素的足的预防性保护,这种病变可以被推迟,及早地做出正确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并合理地治疗非常重要。

交感神经皮肤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又称周围自主表面电位(peripheral autonomic surface potential),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它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所诱发的皮肤瞬时电位变化[3],前者包括咳嗽、深呼吸等;后者包括电刺激、磁刺激和听觉刺激等。SSR反射弧的传入纤维因刺激方式而异,电刺激的传入支是粗大的皮肤有髓感觉纤维;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包括中脑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等,大脑皮层对SSR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位于脊髓中间外侧柱的节前催汗神经元接受来自网状结构的催汗冲动,动作电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由交感神经传出纤维释放的冲动产生的催汗反射,记录着与汗腺分泌活动有关的表皮电压变化。SSR取决于出汗活动,它与无髓轴突的功能有最佳的相关性,在影响这些纤维的疾病中,SSR可为异常,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和波幅的降低,SSR潜伏期反应的是引起发汗的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的传导时程,主要反映节后无髓C类纤维的功能;而波幅的高低反映的是有分泌活性的汗腺的密度,两者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指标,因此SSR为临床诊断糖尿病早期神经病变提供了一种敏感、可靠、无创的检测手段。

2 SSR检测方法和分析指标

2.1 检测方法

采用自行开发研制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系统[4]。被检查者均在安静的环境中,仰卧放松,室温在25℃左右,皮肤温度均控制在32℃以上。记录电极采用一次性心电电极,手心记录,手背参考,如图1所示。系统的硬件流程图如图2所示。用表面电极刺激腕部正中神经,电流强度为20 mA,电刺激时程分别为0.1、0.2 ms,分析时间为10 s,刺激次数为3次以上,刺激间隔时间60 s以上,以减少刺激部位的适应性。

2.2 分析指标

测量SSR的潜伏期(见图3),并以无糖尿病组的x軃±s为正常上限,超过的属于延长。波幅取几次测量中幅度最大的一个波,低于对照组的为降低。几次测量均不出现波形的也属于异常。

在实验中,患者同时使用欧米诺糖尿病足早期诊断膏进行检测。欧米诺诊断膏是测试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排汗功能的简易方法,敏感性为94.4%[2]。若欧米诺在10 min内变色完全,则说明交感神经系统没有受到损害。欧米诺的变色时间同时可作为评价Ⅱ型糖尿病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级指标,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48,变色时间越长说明神经系统受损越严重[5]。因此,我们把欧米诺完全变色时间作为评价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3 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

对照组30名(男性22人,女性8人)均为健康人群,无糖尿病及神经系统患病史,平均年龄(25.97±3.28)岁。糖尿病组30例,均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患者,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97±13.13)岁,均为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均不包括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

3.2 分析方法

各组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测量2组的潜伏期和波幅,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测量值差异的显著性。为考察SSR分析各参数与欧米诺完全变色时间之间的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计算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分别列出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P值)和相关系数。

3.3 分析结果

2组SSR分析结果见表1。糖尿病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SSR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和变色时间的相关性表明潜伏期和神经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659;波幅和变色时间的相关性表明波幅和神经病变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90,分析结果见表2。

4 讨论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表示P≤0.01,**表示0.01

糖尿病经常引起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早期会累及无髓小纤维和有髓小纤维,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感觉麻木、疼痛,尤其是四肢远端的烧灼感。但早期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常不明显或者很轻微,患者开始往往无自觉症状,要想通过临床表现进行判断极为困难。待症状出现后,治疗已很困难[6],给患者精神和肉体上造成巨大痛苦。传统电生理诊断方法不能评价自主神经系统,而SSR提供了有用的检测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的方法[7]。本文的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SSR潜伏期和波幅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糖尿病患者确实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伤,且能在SSR上反映出来,潜伏期时间与糖尿病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分级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SSR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定量检测糖尿病交感神经纤维功能的方法,潜伏期可作为交感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它可以使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Pruna S.Improved technique for testing antuonomic dysfunction:evaluation of transicent behaviour of the autonomic response[J].Medical&Biological Engineering&Computing,1990,28(3):119-126.

[2]Papanas N,Papatheodorou K,Christakidis D,et al.Evaluation of a new indicator test for sudomotor function(Neuropad)in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ype2diabetic patients[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5,113:195-198.

[3]Fagius J,Wallin B C.Sympathetic reflex latencies and conduction velocities in normal man[J].J Neurol Sci,1980,42:133-488.

[4]张正刚,邓亲恺,闫微.交感神经皮肤响应检测仪的设计和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3):20-21.

[5]Papanas N,Giassakis G,Papatheodorou K,et al.Use of the new in dicator test(Neuropad)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staged severity of neuropathy in type2diabetic patients[J].Exp Clin Endocrinol Di abetes,2007,115:58-61.

[6]Johnsen S H,Loseth S,Mellgren S.Small fiber neuropathy[J].Tidsskr Nor Laegeforen,1997,117:1476-1479.

[7]Nazhel B,Yetkin I,Irkec C,et al.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ic neuropathy[J].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2002,42:181-185.

交感神经 篇2

磁疗:

具有镇痛、消炎、降压、安眠、止泄、止痒等作用。

牵引治疗:

“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牵引不但不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相反牵引拉直了颈椎,反而弱化颈椎生理曲度,故颈椎病应慎用牵引疗法。

2、交感神经症状严重,反复发作,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经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可以手术治疗。

尽早修复神经防治神经痛 篇3

疼痛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礼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就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长期慢性疼痛患者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精神不振、抑郁、焦虑,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自理能力丧失。在医学界,疼痛已被认为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带状疱疹所致神经痛的严重程度和慢性过程,使它成为影响患者朋友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般临床上把带状疱疹的神经痛分为3个阶段,一是疱疹出现的第一个月内的急性疼痛,二是发病后1~3个月的亚急性疼痛,最后是超过3个月直至数年的慢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它在疱疹治愈后持续存在。带状疱疹之所以会带来那痛不欲生的感受,最主要的原因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并损害相应感觉神经的结果。受损部位多种神经纤维和感受器受到破坏后,表现为累及各种感受的感觉异常和疼痛。病人会体验到三种类型的疼痛:持续性深部锐痛或烧灼样痛,阵发性刀割样痛和痛觉超敏(例如正常非疼痛刺激诱发的疼痛) 。约1/3的病人会有机械性疼痛过敏,有些病人对冷疼痛过敏。除持续疼痛外,有的病人通常还主诉阵发痛,描述为电击样刺痛。受到累及的神经支配区除了疼痛之外,还有如紧束感、痒、感觉异常、蚁行感、麻木感或不定时抽动及其他不适的感觉。有些患者主诉这种“患区后遗症状是仅次于剧烈疼痛的痛苦感觉”,令人难以忍受,它可能比疼痛本身还令人烦恼。

尽管近年来在神经生物学研究方面有所进展,但临床疗效尚不满意。我们目前的种种治疗方案,早期特别着重于控制病毒的发作。但是按照常规抗病毒治疗,往往需要2~3周的时间,疱疹才慢慢消退。而带状疱疹的发作,从局部皮肤疼痛开始到疱疹消退,也要经过2~3周的时间,其实这就是病毒肆虐、侵害神经的一个完整过程,说明我们目前的治疗手段可能并没有真正有效地控制住病程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治疗不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提示我们目前的治疗不能有效地阻断病毒对神经的侵害,因此90%以上的患者在早期就饱受疼痛的折磨,寝食难安。少数患者会遗留下顽固的神经痛,迁延数年,痛不欲生。而临床医生往往对此束手无策。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非常抗药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针对此病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抗抑郁药、麻醉性镇痛药和麻醉药、局部辣椒素和麻醉药贴膏等,重点都是在于控制疼痛,效果有限。其他的治疗方法有选择性区域神经及交感神经治疗,包括神经干、椎旁神经根及交感神经节治疗技术;神经功能调节治疗相关技术,如脉冲射频治疗;三氧介入治疗;脉冲仪治疗;微电流电极治疗;脊髓电刺激技术;鞘内埋藏药物输注系统;等。同时还包括有心理治疗。如此众多方法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我们对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无奈。

交感神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46例, 年龄41~69岁, 平均年龄 (56.35±7.35) 岁;病程8d~7年, 平均病程 (1.53±0.63) 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并伴发耳鸣、失眠、头晕、视物模糊等, 伴发心悸、胸闷14例, 伴发烦躁、情绪不稳17例, 伴发上肢畏寒15例, 伴发双上肢麻木19 例, 伴发呕吐、恶心10 例, 伴发多汗、自汗12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1) 患者出现耳鸣、头晕、头痛、颈肩痛、视物模糊及周围血管症状; (2) CT或MRI有髓核突出, 存在神经根受压及关节突关节或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缘骨赘增生; (3) 椎动脉造影阴性等; (4) 排除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发的交感神经症状; (5) 存在神经根压迫以及颈椎生理曲度失稳; (6) 颈部局部制动可缓解相应症状; (7) 排除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或其他脑部疾病。

1.3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 取仰卧位, 于肩下垫一薄枕, 头稍微偏向健侧, 呈张口状态, 常规消毒及铺巾, 用左手指缓慢分开气管及颈总动脉, 在平喉结下一椎体或锁骨关节上约3cm及旁开1.5cm处, 触及C6横突, 用右手将针垂直刺入至C6横突, 稍微退出并固定良好, 回抽无血、气、液即可将药物注入 (2ml) , 观察患者稍许时间, 无异常时将0.8% ~1.0% 的利多卡因缓慢注入 (8~10ml) , 注射完成后给予垫枕, 保持注射侧呈倾斜位, 然后继续观察0.5h, 隔日重复治疗1 次, 或交替双侧进行治疗, 1次/d, 总治疗次数为1~11次。阻滞成功时, 患者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鼻塞、结膜充血等, 即符合霍纳氏征复制 (Horner征) 。对照组给予常规按摩、针灸、牵引及局部半导体激光治疗等[3]。两组患者均10d为1个疗程, 间隔2d后继续下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4]对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及6个月后随访时的疗效进行观察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改善分为3个级别, 即显效为患者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对正常工作及生活不构成影响;有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明显减轻, 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在P<0.05 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治疗1个疗程时,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020 5, P<0.05。

2.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时,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498 6, P<0.05。

3 讨论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与这部分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减弱以及外伤、颈部劳损及局部感受风寒湿邪等有关, 并引发颈椎骨关节以及颈椎间盘退变, 炎症压迫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纤维而诱发一系列反射性症状。交感神经分布存在多样性及特殊性, 缺乏特异性, 因而临床症状多样, 可导致患者头痛、颈部肌肉僵硬、咽部不适、心慌、听力减退、耳鸣、肢体麻木等。近年来, 临床上普遍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本文结果也显示, 与常规按摩、针灸、理疗等治疗相比,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 与文献报道保持一致[5]。

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作用于中枢下丘脑以及周围支配区域的交感神经节前、后纤维。对下丘脑发挥作用, 可以对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并进一步促进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也可对心血管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对周围交感神经纤维发挥作用, 可以有效支配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肌肉运动、腺体分泌以及血管功能, 并对痛觉信号传输起到抑制作用。研究显示, 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有效激活植物神经, 迅速恢复交感- 迷走神经失衡, 还可以对交感-肾上腺系统发挥抑制作用。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有利于恢复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并纠正自主神经失调, 这也是目前很多功能失衡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本文还对症状有所改善的患者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再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该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诸如穿刺时注意颈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推移, 避免损伤;还应注意反复穿刺而增加血管损伤风险;用药前注意回抽观察, 避免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及血管;避免双侧同时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等。临床实践中可酌情先尝试常规治疗, 效果不满意后再行该方法治疗, 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 且复发率低,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前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后者采用常规按摩、理疗、针灸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及6个月后随访时,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德俊.浅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4) :33-34.

[2]李玉英.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 (8) :652-653.

[3]李世森.针刺联合推拿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 29 (2) :140-142.

[4]方先钧, 吴祥颖.穿刺式埋线针埋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4, 46 (10) :186-189.

刺激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篇5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汗腺竖直肌、肾上腺髓质、肾等不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

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四个方面:

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

④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起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交感神经 篇6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单孔;选择性胸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手汗症

[中图分类号] R74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90-02

原发性手汗症常见于青春期患者,由于手心出汗,往往对患者的社会活动及社交产生阴影和心理障碍,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由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以手掌多汗为主要表现的多汗性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笔者对9例手汗症患者行电视胸腔镜下单孔选择性胸交感神经干T4切除术,本组中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男女比为1:2,年龄18~32岁,中位年龄24岁,平均(23.6±1.2)岁。全组患者首要症状是手掌多汗、双手湿冷,情绪紧张时手掌掌心滴汗。全部患者无严重心肺肝肾疾患,手术前常规检查血生化、常规心电图、胸部CT(可选择性)检查、确定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改进手术方法即胸腔镜单孔交感神经干T4切除术,采用半坐位(45°),双臂外上展双手上举呈“投诚式”(因该姿势类似于投降故此命名),双腔管气管内全麻,由专人测控术前术后手掌温度。采用单侧肺通气,术前定位切口并标记,在第4肋间腋前、中线之间做一约1.0 cm切口作腔镜套管(Trocar)插入胸腔镜,用镜体将肺进一步压缩萎陷,使术野充分暴露,首先肋骨定位,扇形肌附着处为第2肋,由此定位T4,于脊椎旁沟内、肋骨小头的前方找到白色交感神经链,退出腔镜套管,沿镜身后方置入电凝钩,电凝切断T4交感神经干及电凝烧灼旁开2 cm相互间的交通支。

测温方式:手术开始前,交感神经链离断10 min后开始测控双侧手掌皮肤温度并记录,结果显示双侧手掌皮肤温度升高(2.3±0.8)℃。术后术野、尤其是切口仔细止血,术后再出血往往是切口出血,切口分层缝合,置胸引管水封膨肺,排气完后拔除胸引管打结,两侧手术操作方法相同,在同一体位下完成。均不留置胸引管,为缩短手术时间,采取两侧同时操作开孔,平均手术时间(双侧)20 min (15~30 min)。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双手充血、红润,自觉较前明显干燥、温暖。术后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有无血气胸或肺不张,必要时胸透。可下床活动,术后第1~3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3.2±0.6)d。本组患者手术恢复顺利,无Horner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 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气,经胸穿抽气1次后治愈。1例患者出现头面部代偿性多汗,随访术后6个月~1年症状明显减轻,有1例患者出现胸前皮肤感觉异常伴轻度疼痛,1个月后缓解。全组患者在术后5~7 d 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术后随访1~2年,全组患者无一例复发。我院传统VATS手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比较,优点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手汗症对白领管理阶层及手工作业患者的社会交际和职业活动影响明显,造成患者社交心理障碍并部分妨碍其日常工作,若不治疗它可长期困扰患者,甚至导致性格孤寂、不合群、自卑。有文献报道,原发性手汗症往往有家族史,且青春期的女性较男性多见。其发病机制不明,多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外分泌腺异常所导致的多汗性疾病,发病率为0.5%~1.0%。

3.1 手术效果与适应证

由于原发性手汗症不是一种必须治疗或手术的疾病,手术与否主要取决于症状对患者造成障碍的程度及对手术治疗效果期望值。内科常规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抗胆碱能药物、局部使用吸水剂、收敛剂甚至心理疗法、催眠疗法及电离子透入疗法等,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可控制症状,但停止治疗后随即复发,甚至症状更为加重,导致患者对保守治疗极度失望。目前针灸和中医中药也未发现报道有很好的疗效。综上所述,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手汗症惟一效果肯定并且症状改善持久的方法。而改进的胸交感神经T4切除疗效确定外,创伤更小,患者对于症状改善的满意度在95%左右。

3.2 胸腔镜单孔交感神经干T4切除术理论依据

关于术中胸交感神经切除范围目前存在一些争议。Neumayer等则认为仅对T4进行钳夹阻滞即可达到治疗上肢多汗症的目的。此外有临床报道[1]显示:保留T2交感神经节,只切除T3、T4 交感神经干也可达到治疗目的,而且术后患者其他部位代偿性多汗会明显减少。本组采取改进型电视胸腔镜下选择性胸感神经切除术T4手术,仅单孔切断胸交感神经干T4,并烧断毁损其神经节及鸦爪交通支。实践证明同样可达到治疗目的,而且术后患者其他部位代偿性多汗会明显减少,杜绝Horner综合症的发生。

3.3 手术技术比较

传统VATS手术通常采用2~3个切口,切断T2、T3、T4,留置胸引管,术中需要更换体位方能完成对侧手术。术后创口多,并发症多,双侧留置胸引管恢复时间长。相比而言,改进型电视胸腔镜下选择性胸感神经切除术T4则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采用半坐位(45°) ,双臂外上展双手上举,呈“投诚式”来完成双侧手术。优点:开孔可同时进行,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单孔切口一般选择第4 肋间的腋前、中线之间,较为隐蔽,更微创。术中寻找交感神经干T4较为容易,操作较为方便,单人即可玩成单侧手术操作。缺点:操作方向、视野稍受局限,这可通过手术技术熟练来克服。要注意手术切口及交感链旁浅表小血管的损伤止血,尤其是前者。双手掌皮肤测温最好有专人测控,这点较为重要,术后手掌皮温的升高可帮助手术者对手术效果的确切判断。

3.4 并发症及其预防

3.4.1 Horner综合症 是传统VATS手术者最为担心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术中不慎损伤星状神经节所致,其发生率<1%。分为暂时性损伤和永久性损伤,前者可经日后恢复。术中烧断毁损交感神经链只要不超过第2肋骨上缘,可有效防止Horner综合症。而改进型电视胸腔镜下选择性胸感神经切除术T4手术效果确切,手术者无需顾忌Horner综合症,因该术式完全有效杜绝Horner综合症的发生。

3.4.2 出血 主要与术者的操作技巧与手法及腔镜经验有关。手术创面出血少见,更为常见的是操作孔内出血,往往被术者忽略,关胸前一定不要遗漏检查此处,发现出血妥善处理。

3.4.3 代偿性多汗 传统VATS原发性手汗症手术中,躯干部、大腿和脚的代偿性多汗对于患者来说是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2-4]。有作者认为,代偿性多汗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交感神经干切除的节段和范围呈正相关,术中切除的节段愈多、切除的范围愈广,症状就愈重。笔者切除胸交感神经干T4并烧灼破坏其神经节与脊神经间的相互交通,切除的节段仅一个,切除的范围很小,患者出现代偿性多汗少见。

3.4.4 气胸和血胸 Drott等报道,传统VATS原发性手汗症手术163例,发生出现气胸和血胸各5例,均通过闭式引流治愈。笔者在常规关闭胸腔切口时,先在肌层缝合时于该层预置1根缝线,放置胸引管接水封后由麻醉医师持续膨肺,膨肺球囊压力达到30 mmHg无漏气,再保持持续膨肺状态迅速拔除胸引管打结,打结过程中麻醉医师保持膨肺状态,待打结完毕恢复正常通气,再缝合皮肤全层,这有助于排出积血,预防了气胸及肺不张。笔者还规定在手术后第1天对患者拍摄立位胸片以了解胸腔积血积气情况,若发现血胸、气胸及肺不张后立即处置。

综上所述,电视胸腔镜下单孔选择性胸交感神经干T4切除术是治疗手汗症的一种疗效确切、创伤小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De Campos JR,Wolosker N,Takeda FR,et al.The body mass index and level of resection:predictive factors for compensatory sweating af ter sympathectomy[J].Clin Au2ton Res,2005,15(2):116.

[2] Lin TS,Huang LC,Wang NP,et al.Video2assisted thora2coscopic T2 sympathetic block by clipping for palmar hyperhidrosis:analysis of 52 cases[J].J Laparoendosc AdvSurg Tech A,2001,11(2):59.

[3] Fredman B,Zohar E,Shachor D,et al.Video2assistedt ransthoracic sympathectomy in the t 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hidrosis:f riend or foe[J].Surg Laparosc EndoscPercutan Tech,2000,10(4)226.

[4] Dumont P,Denoyer A,Robin P.Long2term result s of tho2racoscopic sympathectomy for hyperhidrosis[J]. Ann Thorac Surg,2004,78(5):1801.

交感神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待的105例 (总计110侧耳) 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 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男患69例, 女患36例;年龄15~79岁, 平均为 (39.5±4.7) 岁;病程1个月~19年, 平均为4.9年。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与诊断可知:有100例单侧发病、5例双侧发病, 8例单纯耳聋、91例耳聋伴耳鸣、13例耳聋耳鸣伴眩晕;患者咽鼓管外耳道、骨膜、内耳道及颅底等皆正常。此外, 通过对患者进行耳聋分级可知:轻度耳聋有30耳、重度耳聋有68耳、重度耳聋有12耳;对耳鸣分级可知:0级6耳、1级3耳、2级5耳、3级46耳、4级44耳、5级4耳、6级2耳。随机将105例患者110侧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53例患者, 对照组52例患者, 皆有55侧耳。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治疗, 即辩证论治, 针对不同的分型给予不同的中草药, 以期实现活血化瘀、补肾养阴、行气通窍、清火化痰等效果。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 其中对于单侧患者取其患侧颈中神经节阻滞, 而双侧患者则行交替颈中神经节阻滞, 具体治疗方式如下:患者取仰卧位, 在其肩下放置薄枕, 头部居中稍往后仰, 并放松颈部的肌肉;操作人员左手的食指与中指应并拢, 在阻滞侧的环状软骨旁往外往下推压, 将患者的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抠向外侧, 使其触及到颈部的6横突前结节, 然后两指的指腹分别滑到前述结节的上下缘, 使得两指将前结节夹在中间固定不动;右手持注射器将药液从左食指与中指的间隙中垂直刺入 (大约1~2 cm为宜) , 反复将无血液或者脑脊液回抽;药液注射完毕后应压迫3~5 cm, 并对其进行观察30~45 min, 若无异常反应方可离院。患者进行1次/d, 以10次作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 总计不超过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该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 (1) 阻滞后1~5 min出现霍纳综合征为成功, 反之为失败; (2) 记录是否出现并发症, 如上肢麻木、声嘶、咽部不适及回抽见血等; (3) 阻滞前后的听力与耳鸣变化[4]。

1.4 疗效评定标准

该次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为:无效:耳鸣没有任何改善或者单一频率听力改善低于15分贝;有效:耳鸣降低一个级别和 (或) 单一频率听力改善不低于15分贝;显效:耳鸣降低两个级别和 (或) 听力改善不低于30分贝;痊愈:耳鸣消失且在一个月以上并未复发和 (或) 听阈恢复正常范围。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53例患者55侧耳听力和 (或) 耳鸣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27% (48/55) , 对照组52例患者55侧耳听力和 (或) 耳鸣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9.09% (38/55) , 两组总有效率采用统计学分析可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时间平均为 (6±2.32) d, 对照组则为 (10±3.33)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 P<0.05) , 可见研究组治疗病程短疗效好, 成功率较高;研究组并发症3例 (5.66%) , 研究组并发症7例 (12.73%) , 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很低。此次研究相关数据详细分析见表1。

3 讨论

中医主张辨证论治, 尽量使得脏器的阴阳得以调衡[5]。但是, 不管中医还是西药治疗神经性耳鸣, 都应加强行气通窍与活血化瘀处理, 而这也是为了改善耳部及大脑的血液循环, 当属治疗的基本原则[6]。对于神经性耳聋耳鸣的治疗而言, 有关研究显示其治疗效果除了与治疗方式有关之外, 还同病程长短有着显著相关性, 比如说在一些听力损失在2~4周内固定, 即使之后采用积极的治疗, 但是患者的听力改善却再也不明显, 甚至无法继续改善[7]。祖国医学以辩证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 相关方剂治疗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除了能对脏腑进行调理之后, 还能起到活血化瘀、聪耳、益气通窍的效果, 而且不良反应也较小, 使得患者易于接受。但是, 单纯采用中药治疗, 实际效果却不可观, 为此给予了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配合治疗, 以此使得内耳听觉神经及大脑的血液循环更加顺畅。该院针对2009年3月—2013年3月接待的105例 (总计110侧耳) 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对照组单纯行中药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 其效果显示:研究组53例患者55侧耳听力和 (或) 耳鸣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27% (48/55) , 对照组52例患者55侧耳听力和 (或) 耳鸣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9.09% (38/55) , 两组总有效率采用统计学分析可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研究组治疗病程短疗效好, 且成功率较高, 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很低。

综上, 对于神经性耳鸣耳聋患者而言, 采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配合中药治疗, 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可靠、安全及有效的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采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该院接待的105例 (总计110侧耳) 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53例) 与对照组 (52例) , 其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有55侧耳。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基础上给予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 平均每天进行1次, 以10次作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之间应间隔1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及对比。结果 研究组53例患者55侧耳听力和 (或) 耳鸣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27% (48/55) , 对照组52例患者55侧耳听力和 (或) 耳鸣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9.09% (38/55) , 两组总有效率采用统计学分析可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研究组治疗病程短疗效好, 且成功率较高, 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很低。结论 对于神经性耳鸣耳聋患者而言, 采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配合中药治疗, 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着可靠、安全及有效的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神经性,耳鸣耳聋,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力, 黄增平, 李浩, 等.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J].解剖与临床, 2011, 16 (4) :307-309.

[2]赵小梅.浅谈神经性耳聋耳鸣及治疗[J].工企医刊, 2012, 25 (4) :58-59.

[3]李阳, 闫祝帆, 李芳, 等.针药并用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 23 (9) :91-92.

[4]何叶.传统中医疗法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3) :458-459.

[5]池青.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方法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1) :117-117.

[6]李娜.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17) :3622-3623.

交感神经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2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购自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10)。大鼠在12 h光照/黑暗循环中圈养,自由获得标准鼠的饮食。实验之前,鼠有1周的适应期,自由饮食。模型组按照15μL/h的速率连续在硬膜外腔置导管注射0.5%丁哌卡因24 h,对照组则按照同样速率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完成后,使用超剂量的戊巴比妥钠(100 mg/kg)处死大鼠,迅速分离空肠,一部分进行-80℃下冷冻,另一部分在4%多聚甲醛磷酸盐缓冲溶液(p H7.4)中固定24 h,然后石蜡包埋。

1.2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无菌分离大鼠肠系膜淋巴结,通过200尼龙过滤网获得单细胞悬液,PBS洗涤3次,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最后细胞悬浮在含有10%灭活新生小牛血清的2 m L的RPMI 1640中。用台盼蓝测定细胞活力,当细胞活力大于90%,调节浓度至1×105cells/m L后,将悬浮液加在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μL)中。丝裂原Con A的亚适和最适浓度为10μg/m L和20μg/m L,LPS亚适和最适浓度为10μg/m L和25μg/m L,分别刺激4 h后,肠系膜淋巴结的增生反应用CCK-8试剂盒测定,光密度(OD)用酶标仪测定,然后计算刺激指数(SI)。

1.3 PCNA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石蜡包埋的空肠切片厚5μm,将其用多聚赖氨酸粘附在载玻片上并脱蜡,然后用100%~70%的酒精级联脱水。免疫组化检测按SP法进行,首先用煮沸的柠檬酸盐缓冲液(0.01M p H6.0)抗原修复,然后将切片在室温下用3%H2O2孵育10 min,接着PBS清洗3次,将切片用非免疫血清封闭10 min,一抗用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在4℃下孵育过夜,PBS清洗3次,然后用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10min,最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链霉素孵育10 min,PBS清洗3次,DAB显色液孵育1 min,苏木精复染,酒精级联脱水,中性树胶封片。阳性细胞在400倍显微镜下计数,视野面积用Scion Image软件测量,最后计算每平方毫米的PCNA阳性细胞数目。

1.4 核蛋白提取和PCNA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核蛋白用Nuclear-Cytosol Extraction试剂盒提取。样品煮沸5 min,-80℃保存。印迹时,150μg蛋白质经过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转移到PVDF膜,薄膜用封闭缓冲液在室温下封存3 h,用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或兔抗人组蛋白H2A-1多克隆抗体4℃下孵育过夜,薄膜再用TBST清洗3次(15 min/次),然后用结合HRP的抗鼠或抗兔的二抗孵育,用Invitroge公司的化学荧光试剂盒来进行蛋白印迹分析,带的密度用Quantity One软件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转化率

由图1可见,模型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低。当Con A浓度为10μg/m L时,模型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降低23.46%(P<0.05),当Con A浓度为20μg/m L时,则比对照组降低31.20%(P<0.01)。当LPS浓度为10μg/m L时,模型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降低15.56%(P<0.05),当LPS浓度为25μg/m L时,则比对照组降低40.00%(P<0.01)。

2.2 PCNA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图2A表明,PCNA阳性细胞表达于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图2B表明,PCNA阳性细胞数量在模型组比对照组低,每平方毫米低(1 155±380)个细胞(P<0.01)。

2.3 PCNA蛋白表达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图3A显示,组蛋白H2A-1作为内参照,两组经过组蛋白H2A-1校正上样量后,对照组的PCNA带的强度比模型组高。图3B显示,对照组校正后的PCNA/Histone H2A-1的量是模型组的1.23倍(P<0.05),表明PCNA蛋白在交感神经阻断后表达降低。

3 讨论

3.1 交感神经对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哺乳动物的淋巴结是抗原诱导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所以对维持正常胃肠黏膜的免疫功能也很重要[7],肠系膜淋巴结被认为是淋巴细胞的储存库[8],受儿茶酚胺能神经和肽能神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维持肠道正常免疫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肠系膜淋巴结T或B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局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相互对应。

在本研究中,肠系膜淋巴结T或B淋巴细胞的转化分别由丝裂原Con A和LPS诱导,模型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低,表明交感神经阻断可以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曾有类似研究表明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转化率在外周交感神经阻断后降低,并认为这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NE)造成的[9]。NE是交感神经系统末梢释放的信号分子,所有的器官系统都有发现,包括主要和次级的淋巴器官。从神经末梢释放后,NE和高亲和力的β2-肾上腺能受体(β2AR)结合,这种受体在各种免疫细胞群都有表达。研究表明B细胞和CD4+Th1细胞的克隆表达β2AR[10,11],Th2细胞的克隆不表达,揭示了一种机制,使NE选择性的调节特定免疫细胞群。例如,和NE完整的SCID小鼠相比,耗尽NE的SCID小鼠,伴随抗原特异性β2AR阴性Th2细胞克隆和β2AR阳性B细胞再生,最终导致抗原特异性Ig M和Ig G1的血清水平降低,以适应免疫反应[12]。因此,NE刺激β2AR在B细胞表达对维持理想的体内Th2细胞依赖的抗原结合反应是不可缺少的,交感神经阻断下调肠系膜淋巴结T和B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导致肠道免疫的降低。

3.2 交感神经对肠黏膜PCNA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PCNA是一种分子量为36 k D的蛋白质,存在于细胞核内,细胞增殖循环中PCNA的变化和DNA复制的阶段一致,高的PCNA表达率反应了高的细胞增殖状态[13]。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是肠道免疫屏障的重要部分,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生命周期只有12h,它们的增生和凋亡维持肠道免疫屏障的正常功能。本研究中,胸段硬膜外导管连续注射丁哌卡因阻断交感神经,PCNA蛋白质表达和增生阳性细胞降低,可能和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有关[14],去甲肾上腺素被认为有抵御凋亡的作用。KOUMEI[15]研究了四氯化碳造成肝损伤模型,模型使用交感神经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化学切断交感神经的大鼠和正常的大鼠,结果发现化学切断交感神经的小鼠模型凋亡细胞是所有大鼠中最多的,而增生细胞最少,这和本组的实验结果一致。这些数据表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参与PCNA的调节,交感神经切断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增加,增生减少,从而破坏肠黏膜屏障,在一定程度上,肠道免疫力也降低。

颅部副交感神经节的解剖学观察 篇9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取解剖实验室10%福尔马林固定30例成人 (男性20例, 女性10例, 平均年龄40岁) 尸体头部标本, 排除外观畸形的、因脑部疾病死亡者。在正中矢状面锯开, 剔除毗邻的结构, 充分显露睫状神经节、耳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 观察其位置和形态, 测量其与相关神经的最近距离, 观察与神经节相连神经的数量和大小。

1.2 器械与设备

手工锯、解剖刀、弯剪、眼科剪、牵拉器、骨刀、放大镜、精密软尺、可固定双脚规和游标卡尺 (精确度为0.01mm) 各一把。

1.3 方法

在正中矢状面锯开, 剔除毗邻结构, 充分显露睫状神经节、耳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 观察其位置和形态, 测量其与相关神经的最近距离, 观察与神经节相连神经的数量和大小。

2结果

2.1 睫状神经节

22例头标本中, 睫状神经节位于眼眶深部, 视神经的外侧。在功能上, 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进入睫状神经节。其余8例头部标本中, 睫状神经节位于总腱环和视神经的后下方、中间或前上方。在形态方面, 睫状神经节较小, 呈椭圆扁平状, 大小约1mm×1mm。

2.2 翼腭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在功能上, 与面神经的岩大神经相连。外观比其它神经节大, 呈扁平状。

2.3 下颌下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位于舌骨舌肌外侧靠上, 下颌下腺外侧, 舌神经的下方。在功能上, 通过鼓索神经加入面神经, 外观呈细小梭形。

2.4 耳神经节

耳神经节位于下颌神经内侧, 卵圆孔的正下方。在功能上, 鼓室神经 (舌咽神经分支之一) 进入耳神经节。耳神经节的形状也是细小、扁平、椭圆形。

2.5 比较研究

对于下颌下神经节来说, 在不同的标本上, 与其相连的神经纤维数量和大小及与舌神经连接点存在着差别。此外, 其与舌神经的最近距离范围为1.9~6.1mm。对于耳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来说, 与其相连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和大小在不同的尸体标本上也存在着差别, 耳神经节与下颌神经前部的距离也各不相同, 范围是0~4.1mm。在尸体标本上, 翼腭神经节和睫状神经节分别与上颌神经和视神经的最近距离变化不大。

3讨论

有研究报道, 睫状神经节靠近眼眶眶尖, 位于视神经和外直肌之间[1,2,3,4,5], 本观察结果与其相一致。而Tsybul’kin[6]观察到睫状神经节位于总腱环 (Zinn’s韧带) 和视神经的后下方、居中或前上方, 本研究结果也观察到此类位置关系。在形态学方面, 睫状神经节形体小且扁平, 大小似针头[1], 亦可能是椭圆形、四边形[7], 卵形或矩形[4], 或形状不规则。此外, 睫状神经节大小如谷粒, 测量大小是1mm×2mm或者3mm×3mm[8]。在本研究解剖标本中, 发现睫状神经节也非常小, 在形态上与Warwick[1]和张春虹等[2]描述的相似。翼腭神经节对眼内压平衡、与血管性头疼相关的脑血管舒张起着重要作用[9]。它位于翼腭窝内[10], 靠近腭大孔, 在翼管的前方[1]。在形态学方面, 对翼腭神经节有多种描述, 根据已有研究, 翼腭神经节呈稍扁平[1], 或三角扁平, 是颅部自主神经系统最大的周围神经节。而有文献称此神经节形态多样, 可能是菱形、梨形、半月形、三角形或梭形, 长约5~7mm[7], 在本观察中, 翼腭神经节是扁平形, 是这些神经节中最大的, 约为3~5mm;因此, 此观察结果和Warwick[1]描述的一致。

据文献报道, 下颌下神经节位于舌骨舌肌上部[1], 其形状可能为三角形、卵形或丛集形, 大小如谷粒, 故解剖暴露此神经节的过程相当不易[7], 在本研究解剖标本中, 此神经节是很小的梭形结构, 长约2~3mm, 与Warwick[1]描述相似。在30例尸体标本中, 观察舌神经与下颌下神经节的关系, 发现46.9%的标本中, 舌神经和下颌下神经节融合在一起;53.1%的标本中, 二者相互分离[10]。在本观察中, 没有发现舌神经和下颌下神经节融合在一起的这种解剖结构类型。

耳神经节位于卵圆孔正下方[1,3,5], 本研究对耳神经节的位置观察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在形态学上, 耳神经节呈很小的椭圆形, 轻度扁平[1], 或形如小扁豆, 亦可能是细长形[7], 而我们的观察结果与Warwick[1]的观察结果一致, 在我们的观察标本中, 没有发现形如小扁豆的。

对标本的比较分析发现, 耳神经节是一椭圆形结构, 长3.5~4.5mm, 宽3mm, 深1.5mm。在10例标本中共20侧, 18侧耳神经节出现在颞下窝, 其形状和经典描述的相似。本研究还观察到, 耳神经节与颞骨岩部神经和耳颞神经之间有少许连接支。在13个耳神经节中, 到达翼内肌的分支也非常明显;在9个神经节中, 进入脑膜中动脉交感神经从的细小分支也非常明显。8例尸体标本的颞下窝内, 耳神经节椭圆形结构在两侧均可看到, 而在2例标本中, 这种形状仅在单侧可以看到。我们的观察结果揭示了所有标本中的双侧耳神经节形状及结构。以前的文献没有报道与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相连神经纤维数量及大小的差别, 也没有报道耳神经节与下颌神经之间最近距离的差别。而本研究观察到了这些差别存在。

摘要:目的:在尸体标本上暴露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对其位置和形态进行比较分析, 为口腔科和眼科医生提供基础解剖学资料。方法:取解剖实验室10%福尔马林固定头部尸体标本30例, 对头颅进行矢状面切开, 在局部剔除副交感神经节毗邻结构, 充分暴露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观察其位置和形态, 测量其与相关神经的最近距离, 并观察与神经节相连神经的数量和大小。结果:下颌下神经节与舌神经之间的最近距离以及与下颌下神经节相接神经的数量和大小在不同标本上存在差别;下颌下神经节与舌神经之间的最近距离范围是1.96.1mm;与耳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相连神经的数量和大小也有差别, 耳神经节与下颌神经前部之间最近距离是04.1mm;翼腭神经节和睫状神经节分别与上颌神经及动眼神经之间的距离没有变化差异。结论:在形态学方面, 本观察结果与以前对这些副交感神经节的经典描述相一致, 但耳神经节与下颌神经之间的最近距离存在着差别;与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相连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和大小存在着差别。

交感神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42例, 年龄25~40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取夹脊穴、风池穴与百会穴, 常规消毒皮肤, 使患者保持正坐位, 采用30号1.5寸毫针沿百会穴后顶方向皮下针刺1.2寸, 沿风池穴对侧目内眦方向刺1.5寸, 夹脊穴直刺1寸, 每次行针35秒, 留针30min, 每日1次, 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 医生立于患者后方, 对肩颈部进行推拿, 以舒筋活络, 缓解肌肉痉挛。然后对患者下颌做抱球状, 慢慢摇动颈椎, 放松肌肉后, 快速对其颈椎作伸拉斜拔法, 可听到弹响声。每日1次, 2周为1个疗程[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颈椎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颈椎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颈椎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痊愈36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 有效2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6.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3 讨论

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繁多, 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 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 导致椎动脉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时, 还常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表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为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对周围交感神经末梢产生刺激, 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目眩、头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推拿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 可有效缓解肌肉酸痛、痉挛, 解除粘连, 改善血液循环。针灸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在患者颈背部反复作掌揉, 行探法和一指禅推法, 在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位作点、压或拿法, 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风池、风府是治疗眩晕的要穴, 针刺之具有醒脑开窍、祛风止眩的功效。其中天宗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位于第2颈椎上缘, 可调节颈部肌肉张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肩井为经外奇穴, 约在第5颈椎下缘, 主治诸虚百损。

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值得注意的是,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 避免睡眠不足和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 加强锻炼, 避免疾病复发。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痊愈36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 有效2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6.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值得注意的是,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 避免睡眠不足和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 加强锻炼, 避免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吴成举, 谢鑫, 茹东风.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3 (5) :467-468.

[2]肖青云.推拿配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0) :38-39.

交感神经 篇11

“马克·哈拉特(Mark Hallett)教授是一位大家,是一位医学科学上的大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被称为“中国细胞刀第一人”的李勇杰教授如是评价。

美国医生马克t哈拉特,是世界著名神经病学家和临床神经生理学家,担任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疾患和中风研究所神经科主任,人类运动控制实验室主任,是《世界神经病学杂志》主编,《Braln》杂志副主编。他在运动障碍病及其相关神经病学、神经生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北京宣武医院,记者见到了马克·哈拉特教授,印满中国福字的领带格外引人注目。马克·哈拉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喜欢人们叫他“马克”,2004年,他被首都医科大学聘为名誉教授,此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今年是他第八次中国之行。

因他共融、无私的奉献精神,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马克2010年度北京市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以表彰他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

助力“脑起搏器”在中国跨越式发展

2010年10月,“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在北京市宣武医院揭牌。脑深部电刺激俗称“脑起搏器”,是治疗运动障碍病的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其中最为成熟和最常见的是治疗帕金森病。“脑起搏器”通过在人脑中植入刺激电极,用体外遥控装置调控脑内电极的刺激参数,控制和改善患者的症状。“脑起搏器”还可以用于治疗原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抽动症、脑瘫、疼痛、癫痫和精神疾病等功能性脑病。北京宣武医院从1999年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技术治疗功能性脑病以来,巳为600多名患者植入1000多个电极。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马克的努力密不可分。“2004年我到中国时,“脑起搏器”的研究工作在宣武医院才刚刚起步,这几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研究中心。”

事实的确如此。宣武医院2009年在脑深部刺激植入数量上远远超过欧美先进国家跃居世界第一,运动障碍病治疗和术中电生理研究以及功能核磁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美国Metronic公司颁发的《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的证书,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标志着中国立体定向手术技术实力已达到世界水平,并具备了与欧美先进国家竞争的实力。该院功能神经外科医疗服务水平在马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实现了神奇的跨越。

马克极其关注运动障碍病的病理生理研究,他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他的努力下,该医院运动障碍病的术中电生理研究水平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受到国际的高度关注,为中国术中电生理研究从创建之初就瞄准世界高水平发展,并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马克将其对帕金森病神经影像学的最新研究带入北京宣武医院,这也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对帕金森病影像学研究,从几乎一片空白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他在积极努力推动将美国运动障碍病学会举办的“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国际年会”争取放在北京举行,以推动中国运动障碍病研究的发展。

病人至上

对马克教授的采访是非常规的,整整一个上午,他始终没有时间坐下来回答记者的问题。这位身材高大的美国医生,一直在各个病房里,仔细为每一位患者做检查,他细心地观察患者手脚等部位活动的情况,认真倾听主管医生介绍患者的情况。这是他每年到中国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几年的中国之行,马克将他在学术上的新研究、新发现与中国医生分享。而谦虚、敬业的工作作风,更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提起马克,李勇杰的语气中充满敬佩之情:“马克·哈拉特与我们合作多年,每年都会到宣武医院来,来看看我们这些老朋友,探讨医学领域的新动态、新发现。因为相处时间久了,他喜欢我们直呼他‘马克’。我们这里的医生都非常尊敬他,不仅因为他是享誉世界的医学专家,更是因为他对待病人的那份爱心。他在给病人看病时,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关切之情。给病人做检查时从来不会因为考虑自己方便而要求病人这样做那样做,他总是从病人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比如,检查病人腿部时,他绝不会要求病人站起来而是自己跪下去检查。曾经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他给病人做检查时,请病人坐在椅子上,脱了鞋,检查病人的脚指头,让钩起来放下去。检查完成后,他蹲下身子,替病人穿上袜子和鞋,然后给病人系上鞋带。”

这样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很多中国医生做不到。李勇杰感言,与马克在一起,不仅仅是学习到医学上的经验和技术,更会受到医德方面的教育。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更难得的是,他越是有学问就越是谦虚。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对所有的患者都一视同仁,美国病人和中国病人对他来说没有差别。在他看来,没有病人的支持和信任,医生是不可能获得成就和经验的。

“只有拥有数量庞大的患者资源,见到各种各样情况的病人,医生才能够获取和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医术。”马克说,“中国的医生在患者的数量和由此可以产生医学数据的质量这两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这对于医学研究非常重要。来到中国,一方面我把美国的先进医学成果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数量巨大的患者资源也为我在美国研究提供了帮助。比如,与中国医生合作,我们发现,美国研究出的医学成果,在中国对亚洲病人同样适用,这就是医疗领域的一大发现。我与中国医生的交流是互惠的,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救治“中国阿甘”

郑心意是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青年,他的故事曾经在各大媒体上广为流传,被称为“中国阿甘”。在两岁时,郑心意得上了一种奇怪的脑病,他的上肢痉挛并向身体一侧扭转、双手不能弯曲、嘴巴肌肉歪向一旁,说话非常困难。他的父母带他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都没有什么切实的治疗办法出现。

郑心意身体上有疾病,也没有上过一天学。然而他却没有屈服,他努力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多次谢绝了别人的帮助。在他眼里没有太多的奢求,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治好自己的病,然后照顾双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却成了他心中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

2010年,李勇杰在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之后,被他的事迹所感动,当即决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位让无数人感动的顽强青年。他邀请郑心意来宣武医院治疗。郑心意被诊断为“扭转痉挛型脑瘫”,医生们认为手术治疗是缓解各种症状的最佳方法。3月8日,碰巧马克来访,马克当即与医生们一起会诊郑心意的病情,完全肯定了宣武医院对郑心意的诊断,决定亲自为郑做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住院期间,郑心意在生活方面从不让别人帮忙,他非常艰难地完成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动作,而他乐观的笑容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马克至今对郑心意的情况记忆犹新。手术也正如他所期望的一样取得了成功。郑心意接受脑深部电刺激埋植术后,恢复很快,跟很多人一样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像郑心意这样接受马克的诊治并重获健康的病人还有很多,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位给他们做检查和治疗、和善亲切的美国医生是一位如此重量级的医学泰斗。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地荣幸。

“长城友谊奖”的奖牌上印有我的名字

在马克眼中,中国医生既聪明又勤奋。他说,近年来,中国医学界与国际上的交流日益增多,很多中国医生到国外去学习工作,接受培训,参与国际交流,这使得中国医生的整体综合水平快速上升,促进了中国医疗服务水准的提高。

当看到他在美国教授的中国学生回国后成为顶级医生、推动中国医学进步时,马克心中由衷地高兴:“我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学成后回到祖国,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服务,提高当地的医疗研究水平,这使得我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工作能够惠及全世界各地的人民,间接地为全世界的患者服务,这让我非常高兴,我在美国的研究、培训工作更加有意义。”

他的学生中,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员庄平博士就是其中一位。1994年到1998年,庄平到哈拉特所在的研究所并师从他进行运动障碍病的临床研究,学成后回到宣武医院,目前已经是我国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

在马克眼中,北京乃至中国,这些年来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北京兴建了很多现代化的建筑,交通越来越方便。尤其是便捷高速的高铁,更是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宣武医院有个医生家在天津,以前只能周末回家,现在有了高铁可以每天回去了,非常快非常方便。”由此可见,他与宣武医院的来往是多么地密切。

交感神经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80名我科收治并确诊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60人和对照组20人;其中治疗组男24人, 女36人;对照组男8人, 女12人。治疗组平均年龄 (56.13±12.62) 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54.27±12.86) 岁;治疗组病程为 (15.0±6.3) 月, 对照组病程为 (14.0±6.7) 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1) 颈肩背酸胀痛、心前区痛, 疼痛呈钝痛、胀痛或刺痛, 胸闷、气短, 症状劳累加重及颈椎病症状; (2) 心电图、长程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无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 (3) 按冠心病、心绞痛常规治疗无效或症状缓解不明显; (4) 颈椎X线片、CT或MIR检查提示有典型颈椎病临床影像学改变。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取穴:

心俞、厥阴俞、内关。操作:嘱患者俯卧位,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采用0.30 mm×40 mm毫针, 于心俞、厥阴俞快速刺入皮肤, 然后针尖指向脊柱方向, 针体与皮肤呈75°角缓慢进针, 同时行捻转手法, 患者常有胸背部的放射感;内关直刺30 mm, 使针感向上传导, 留针30分钟。

1.3.2 对照组取穴:

颈夹脊穴, 嘱患者俯卧位,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采用0.30 mm×40 mm毫针, 快速刺入皮肤, 平补平泻, 留针30分钟。

1.3.3疗程

两组患者均为10天一疗程, 两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考有关资料自拟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但遇劳累或长期不良姿势偶有复发;好转:症状部分消失或有一定程度缓解, 但病情迁延容易复发;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见表1)

经两个疗程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67%、60.00%,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分别为68.33%、25.00%, 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颈椎病为现代生活的多发病, 其发病原因有风寒湿气、肝肾不足、积劳损伤、气血亏虚等, 其发病机理多与神经压迫、椎体失稳、神经刺激、应力改变、体液因子刺激等因素有关[2]。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针刺可刺激局部穴位感受器, 反射性地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 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 纠正椎间关节紊乱等, 从而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关系和生物力学平衡[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虽发病率低, 但危害最重。由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甚至反弓, 引发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上下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 椎间盘变性, 膨出或突出, 韧带钙化等因素压迫或刺激颈交感神经, 使其受累而表现出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主要以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头晕、眼花、耳鸣、手麻等。颈椎解剖结构中有大量神经分布, 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由T1~T5发出, 经颈上、颈中和颈下 (即星状神经节) 更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形成心上、心中、心下3条神经, 此3条神经与颈交感神经的数个灰交通支合并, 至心脏和主动脉弓形成心神经, 支配心脏和冠状动脉的舒缩活动。当颈椎退变造成颈椎机械力学紊乱, 颈椎间盘变性突出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时, 会对颈交感神经产生刺激、压迫, 使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累, 冲动向下扩散, 通过心神经丛产生内脏感觉反射, 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症状[4]。心俞、厥阴俞为心和心包的背俞穴, 深层布有第四、第五胸神经后支, 针刺背俞穴可调节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 降低心神经丛兴奋性, 调节冠状动脉的舒缩功能。背俞穴是脏腑气血输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位, 与相应脏腑有着特殊的联系, 对其进行一定刺激能激发和调整脏腑功能, 起到固本培源、调和气血的作用, 使人体之阴阳气血平衡, 脏腑功能正常, 疾病自愈。

参考文献

[1]李家顺, 贾连顺.当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2]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9, 7 (1) :1.

[3]蒋振亚, 李常度.杵针大椎八阵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1, 21 (2) :94.

上一篇:联合用药不合理下一篇:全局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