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

2024-08-25

菲利普斯曲线(精选7篇)

菲利普斯曲线 篇1

一、引言

经济社会中生产总供给主要是基于劳动者工资、商品价格、劳动就业和商品产出之间确立的价格—产出关系而确立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通货膨胀和失业两者构成的函数关系。在充分就业时期, 商品产出数量会随着劳动就业的增加而提高, 当存在失业时, 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呢, 随之商品的产出会下降, 即失业也产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其次, 关于通货膨胀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在一段时间内, 大部分的商品普遍上涨, 即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菲利普斯曲线主要是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是关于产品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社会中价格、工资、失业和产出之间复杂的联系。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一) 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主要反映了企业工人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劳动者工资增长率越低, 社会往往存在失业的现象, 即失业率越高, 面临的通过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权衡取舍的关系, 政府如果想追求高就业率, 往往会产生高通货膨胀率。

(二) 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

菲利普斯曲线代表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工资增长率的表达式如公式 (1) 所示:

W代表劳动者工资, g代表工资增长率。

简单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如公式 (2) 所示:

其中u代表失业率, 该表达式反映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具有反向的关系。

综合公式 (1) 、 (2) 可以到到工资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如公式 (3) 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 在制定经济政策可以选择不同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组合。首先是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相互的替代的关系。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非常平坦的的, 在面临非常低的失业率时,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会更大一些。其次长期阶段, 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具备相互替代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中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决定的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称为预期的通货膨胀, 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失业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水平, 而是有高于预期通货膨胀之上的通胀引起的。在短期内, 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来不及调整, 当通货膨胀大于预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时, 工人获得实际工资会下降, 就业和国民收入会增加, 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短期的替代关系。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如公式 (4) 所示:

该表达式表明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时, 失业率等于充分就业下自然失业率水平。当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上面临高预期的通货膨胀时, 经济发生衰退, 会产生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在的局面, 即经济生产活动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三、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一) 黏性工资的定义

黏性工资是指劳动者面临的工资不能迅速反应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只能缓慢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而改变调整的工资。黏性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假定劳动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 以及工业和企业根据实际的工资目标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粘性时, 商品价格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水平。当企业支付工人的工资降低时, 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行扩大生产, 从而会有更多的商品被生产出来, 总供给水平提升, 所以短期的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二) 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失业率越高, 国民生产总值越低, 相反失业率越低, 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由产品的成本和价格, 表明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雇佣劳动力需要支付工资, 则生产产品需要支付固定的工资成本。最后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是商品价格关于产出的生产函数。

四、供给冲击及解决政策

(一) 供给冲击的定义

供给冲击是指当经济活动中总供给产生意外时造成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将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发生超过预期的变动, 供给冲击将会造成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不利的供给冲击是指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造成经济社会中产品价格的提高和产出的降低。有利的供给冲击是指总供给曲线向外移动, 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会造成产出的增加。

(二) 适应性的政策

经济政策本身不会对经济活动造成直接的影响, 只会被动的适应客观经济情况的需要, 以系消除不利的供给冲击对经济造成的影响。首先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防止利率上升, 应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会缓解由于货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利率上升。为了预防政府财政赤字或而采取的货币政策, 政府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 加大政府购买和投资会引起财政资金的减少, 导致财政赤字的发生, 为了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保证货币的流动性, 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另外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维持稳定的通货膨胀的状态。

五、宏观经济中对冲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政策制定者对于经济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样反感, 既不想看到通货膨胀的提高, 同样也不愿看到失业的增加, 经济中最佳的情况就是实现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为零。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具有短期替代的关系, 但是由于存在预期的调整, 长期中两者不存在替代的关系。政策制定产生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 在不同时点上会产生差异, 政策制定者会采取相机抉择的方法达到零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在通货膨胀较低的情况下, 政府会利用通货膨胀作为代价减少失业, 促进就业扩大生产, 当通货膨胀上升时, 商品的价格水平提高, 由于工人的名义工资具有黏性, 则会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 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工人增加产量扩大就业。但是由于长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存在替代的关系, 最终结果在没有提高就业量反而导致通货膨胀提高, 即产生了动态性不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郑挺国, 王霞.通货膨胀实施预测及菲利普斯曲线的适用性[J].经济研究, 2012 (03) .

[2]刘金全, 金春雨.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J].世界经济, 2006 (06) .

[3]刘金全, 姜梅华.金融危机后期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估计与经济政策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02) .

[4]娄峰.中国企业价格刚性研究:基于扩展的双粘性菲利普斯曲线[J].中国工业经济, 2016 (02) .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综述 篇2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失业

0前言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当失业率降低时, 货币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 则下降。低失业率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发现就很快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热点, 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都进行修正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备受争议, 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以及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对二十世纪以来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下面将列出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

1 新古典综合学派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不同侧面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其中最著名的修改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做出的。他们利用美国的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得出这样的结果:通货膨胀率越高, 失业率就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二者是负相关的, 在图上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市场非出清, 货币工资刚性。该学派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 为当时的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货币主义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 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 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颠覆了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与否, 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之一是以埃德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 从自然失业率的角度进行解释。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 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 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 由于人们获得信息不充分, 做出的适用性预期, 故菲利普斯曲线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关系。该理论假设前提相对实际工资和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该学派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存在, 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线。

3 理性预期学派菲利普斯曲线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学派, 从理性预期的角度进行解释,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是不会长时间受骗的, 他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修正对事物的错误认识, 通过理性预期很快会形成对未来平均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 所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都不存在, 菲利普斯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线。该理论假设前提是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并提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失业没有影响, 以及政策无用论和经济须实行自由化。

4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者地认为, 在短期内, 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交替关系。他们指出, 由于经济系统的极端复杂, 经济主体很难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的真实值, 即使能预期到, 由于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 经济系统要将名义工资和价格调整到实际水平则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 政府扩张性经济政策的正面效应是明显的, 它能带来失业率的降低和产量的增加。尽管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但是, 这个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这是因为, 通货膨胀的成本是由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的, 而失业的负担则由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来集中承担。两害相权取其轻, 为降低失业, 应容忍适当的通货膨胀水平。因此, 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来降低失业率、提高产量水平。该理论假设前提是市场非出清、工资价格黏性和理性预期。

5 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和信息黏性模型菲利普斯曲线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通货膨胀预期是后向预期, 即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前一期通货膨胀或前几期通货膨胀的平均。而在使用理性预期的模型等兴起后, 后向模型逐渐被忽视。在对前向模型进行改进的过程中, 后向模型的回归也成为必然, 将后向模型与理性预期前向模型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并提出工人关注实际工资而厂商根据以以往信息和对将来的预期制定工资和价格的主要观点。

而信息黏性模型假设中每个厂商在每个时期都制定自己的价格。但是, 厂商收集信息和重新计算最优价格的行动较为缓慢。在每个时期有一部分厂商得到关于经济状况的新信息, 并计算出最优价格的新路径, 而其他厂商继续基于原来的计划和过去的信息来制定价格。该模型仍假设每个厂商都有相同的可能来更新价格计划, 而不管它上次调整发生在何时。

因此, 信息黏性的菲利普斯曲线和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相同的含义, 即短期内产出与价格水平变动正相关, 从而价格与失业变动负相关。这与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致的。因此, 政府仍可以在通货膨胀、产出、就业之间找到政策平衡点。

6 名义工资向下刚性模型

名义工资向下刚性的提法很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效率工资模型中。厂商不愿削减名义工资是担心失去优秀员工和引起道德与生产率滑坡。勒博和阿吉尔等人利用统计资料和大规模随机调查数据, 验证了名义工资刚性的现实存在。阿克洛夫等人利用战后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估计和比较有刚性和没有刚性的两种菲利普斯曲线, 发现存在工资向下刚性的模型的预测效果要好于没有工资向下刚性的模型。该模型于确立了劳动生产率与通货膨胀及失业率组合之间的关系。福廷等人指出, 更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可以促进永久性的通货膨胀一失业均衡, 它允许既定通货膨胀率下有更低的失业率, 或者既定失业率下更低的通货膨胀率。经验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上述观点。

7 近似理性模型

模型中一些厂商的工资和价格制定者可能忽视低通货膨胀, 或意识到通货膨胀但只把它作为几种因素之一加以使用, 从而低估了它的影响。工人在考虑工作满意度 (会影响其劳动生产率) 时, 可能忽视或低估通货膨胀。工人这种行为的单位劳动成本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充分反映在厂商工资决策中。该理论假设前提为部分有意识地忽略预期。并提出近似理性的经济成本非常小, 自然失业率假说有误导性, 通货膨胀在一定阈值内上升可减少失业。近似理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当通货膨胀率处于零到温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时, 这个范围内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带来更低的失业率, 但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这个范围, 在失业上的有效结果将不再增加转而下降并最终消失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下册)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2]斯蒂格里茨.经济学 (下册)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多恩布什, 费希尔, 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厉格非, 王锦功.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2, (2) .

菲利普斯曲线 篇3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一直是各国政府追求的重要宏观经济目标。但是, 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替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 这两大目标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同时使决策者满意。

由于制度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变动关系表现出与西方经济体不同的特征。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否有效并根据其反映的经济运行态势制定适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本文在1979~2006的经济数据基础上, 运用SPSS软件模拟出来的值进行验证, 目的是为了检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

二、菲利普斯曲线简介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由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 (A.W.Phillips) 于1958年提出。菲利普斯发现, 在1861~1913年间, 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 工资膨胀率越低。也就是说, 工资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两者可以用负相关关系函数进行解释。此后, 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得到修正和发展, 日臻成熟和完善。1960年, 萨缪尔森 (P.A.Samuelson) 和索罗 (R.M.Solow) 在AER发表文章《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 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也就是将菲利普斯提出的“失业-工资”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为“失业-物价”型的菲利普斯曲线, 称为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1所示:

图1中横轴表示失业率, 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 点Un表示通货膨胀率为0时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就是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隐含了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通货膨胀, 失业率降低;而经济衰退伴随通货紧缩, 失业率上升。这为政府处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即要降低失业率, 不妨提高通货膨胀率, 而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 往往要以失业率上升为代价。第二, 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即经济处于Un点) 时, 通货膨胀率为0。

三、我国1979年~2006年之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现状及原因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一) 我国1979~2006年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数据

(二) 我国1979~2006年通货膨胀率波动的原因分析

观察图2可知:我国在1979~2006年间的通货膨胀率大概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1979~1989年, 通货膨胀率逐年上升, 其中1988年和1989年曾高达15%。第二段为1990~1995年, 这6年间的通货膨胀率也逐年上升的, 而且波动幅度较大, 从1990年开始回落到来5%以下, 接着在1993年, 1994年和1995年却在15%左右徘徊。最后一段为1996~2007年, 在这10年间, 通货膨胀率从1996年开始慢慢下降, 在1998~2002年,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曾出现负数和大多数都接近为零。从2004~2006年, 我国的通胀率呈现慢慢上升的趋势。

就实际经济运行背景而言, 1984年由于信贷失控和货币发行失控, 中国的物价水平开始扶摇直上, 至1988年, 物价水平高达18.5%,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89年中国开始治理经济环境, 整顿经济秩序, 从管理体制和价格结构两方面开展了“调”、“放”结合的价格改革, 初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其结果是物价水平随之回落。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导下, 我国以“放”为主, 加快了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使市场调节价在价格体系中发挥主要作用, 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热潮。经济随之过热, 至1994年, 中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了顶点, 物价上涨高达21.7%, 导致失业、下岗人员剧增, 总需求严重不足,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年份。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政府吸取了1989年治理整顿的经验教训, 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成功地把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的21.7%降到1995年的14.8%, 1996年再降到6.1%。既抑制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又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顺利地实现了经济运行的软着陆。到1997年, 物价基本不再上涨, 通货膨胀率在1%以下。到了1998年, 物价已经开始呈现负增长。1997年以来, 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转为需求约束、市场约束。物价水平持续走低, 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受到影响, 物价总水平开始呈下降趋势。随着通货膨胀率一路下滑, 同期失业率却一路上扬, 中国开始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三) 我国1979~2006年失业率指数波动的原因分析

图3显示:在1979~2007年间,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79年的5.4%逐年下降, 到1985年降到最低点1.8%, 随后10年失业率都在2%~3%之间徘徊, 1996年后失业率又逐渐波动上扬, 并于2003年到达一个高峰, 其后失业率都在4%以上。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据统计, 我国城镇拥有经济活动人口近2.5亿人, 农村经济活动人口近5.5亿人。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缓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据统计, 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呈上升趋势, 2002至2006年依次为770万、800万、827万和839万人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4.3%4.2%、4.2%、4.1%。目前, 国有企业大量的冗员正逐步释放出来。2000年以来, 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数目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持续流动大大增加了城镇的劳动力供给, 这种流动人口每年约3000万人。另外,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约1000万人。相对于需求而言, 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以及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我国失业人口数量较大, 失业率较高。随着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 企业中的冗员会继续被分流出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力要素被逐渐替代;全球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大调整,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慢于经济增长, 劳动力需求不会有大的增加;同时, 我国的相对劳动力供给呈持续增加之势。因此, 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会有明显改变, 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 失业率将居高不下。

四、回归分析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并检验

运用SPSS软件, 对中国1979~2007年通货膨胀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线性回归, 结果如下:

a All requested variables entered.b Dependent Variable:通货膨胀率

a Predictors: (Constant) , 城镇登记失业率

a Predictors: (Constant) , 城镇登记失业率b Dependent Variable:通货膨胀率

a Dependent Variable:通货膨胀率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

式中, πt为t年的通货率, Ut为t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从方式 (1) 中可以看出,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即失业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率会上升2.338个百分点。但由于R2仅为0.128, 其解释性极差, 也就是说, 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负相关说法较牵强。

五、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存在明显关系的原因分析

(一) 隐性失业率并不能确切体现我国的真实失业

由于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我国政府唯一承认的失业率统计指标, 我国的失业率通常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衡量。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远远偏离真实的失业率, 其原因如下:

1. 该失业率仅以本地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 它不能反映广大农村人口的失业状况, 而且也不能反映已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大量进城农民的失业状况和那些在城市间迁徙流动而未转移户籍的那部分城镇人口失业状况。把如此之多的劳动力排除在我国的失业统计范围之外, 显然是不合理的。

2. 对统计对象的年龄限制过多。1995年以前, 我国城镇登记是以男性16~49岁、女性16~44岁为申请登记的年龄界限;1995年以后, 将年龄界限放宽, 男性16~59岁、女性16~49岁。而国际惯例是就业和失业统计都不设年龄上限的。

3. 以失业登记为基础数据来源, 失业指标仅局限于行政登记行为。

4.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劳动力人数的比值, 但是失业人数与劳动人口的比较范围并不一致。

5. 该指标只反映劳动力市场的显性失业, 并不考虑隐性失业问题。

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 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求, 而出现的低效用现象。

(二) 通货膨胀对失业的传导机制不同

通货膨胀的类型简单划分可以有三种, 即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时, 此时通货膨胀未必影响失业水平;当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时,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会出现短期的替代关系。从前面分析的通货膨胀原因可以看出, 在1979~2007年间的三个阶段通货膨胀中, 1979~1989年十年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 主要是由于国家过量发行货币、信贷失控造成的。而1990~1995年的通货膨胀, 一方面是由于价格机制改革, 另一方面, 也是国家采取“放”的政策指导下引发的通货膨胀。1996~2007年这段时间, 我国的通货膨胀才更多地体现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因此, 在验证菲利普斯曲线时, 并不体现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完全替代。

(三) 我国不完全具备菲利普斯曲线的假设条件

菲利普斯曲线的结论虽然简单, 却包含了许多没有直接阐明的前提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 已经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 通过市场竞争达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全面均衡。其中要素市场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是一种信号机制, 既能反映市场竞争的结果, 也能调节市场竞争的过程, 使之趋向于市场平衡。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 虽然对价格体制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但从管理体制和价格结构来看, 始终没有脱离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这些框架。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 我国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接下来的三年, 通货膨胀率却在15%左右徘徊。可以看出,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物价水平的波动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大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所要求的前提条件, 即市场运行体制在我国并没有完全确立。所以,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失效的。

六、结论

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在我国无法得到很好的论证, 这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不存在其基本的前提假设有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体现真正的失业状况。但是,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 技术创新和货币制度创新经济背景下, 经济环境变得尤为复杂, 即使菲利普斯曲线得到完全验证的国家, 也无法仅仅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相机抉择政策来解决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其他宏观调控方式, 如汇率、利率政策等来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 以期保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 保持相对低的通货膨胀率。

参考文献

【1】李学林菲利普斯曲线基本假设条件及其在中国经济条件下的适用性研究[J]经济问题20081

【2】赵伟探求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之迷[J]现代经济探索20079

菲利普斯曲线 篇4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就业财政政策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目前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主要表现为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经济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 国民经济进入了“滞胀”。因此, 探讨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我国的实证检验

1.1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我国的数据检验

从2002年至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 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 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 根据表1中的数据, 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我们发现2002年~2008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并不符合通货膨胀率INF与失业率UNE (用UUR代表) 、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资料来源:2002~200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6~2008年GDP和CPI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网站, 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网站。

2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情况分析

2.1 我国CPI反映市场价格不力

根据2006年中央银行第四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 63.4%的城镇居民认为物价偏高, 41.7%的居民对未来物价走势不乐观,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 我国是存在着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的。而我国这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CPI指标只是保持低位增长, 这与现实中民众普遍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大现状是相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CPI指数还只是反映日常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 对于房地产、股市、汇市等资产价格却始终没有正确反映。

2.2 CPI对经济反应滞后

我国依然是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型经济, 内需尚未形成经济增长的主导, 这突出表现在我国消费率较低而储蓄率过高, 因此使用CPI来衡量整体经济形势可能出现误导。低估的CPI与较低的消费率和低估的人力成本相适应, 这有利于促进投资和出口的增长, 但这种低估使得CPI对经济过热的反应大为滞后。尤其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后, 大量的热钱将由其逐利性引导涌入资本市场或加速推动投资增长, 而这种泡沫经济传导至CPI有所反映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2.3“高增长、低就业”矛盾凸显城镇登记失业率偏误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矛盾, 即在国内消费需求过热背景经济存在着“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根据表1近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处于小幅攀升趋势, 这与当前我国真实存在的失业现状是不符的。因为我国目前一直缺乏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率统计数字, “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我国目前惟一的官方失业统计指标是存在着偏误的, 它只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当地就业机构登记”, 并不能反映我国失业的真实水平。

3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下的就业财政政策

高GDP、高CPI下的高失业率使得传统的扩张财政政策失去作用, 那么在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下的就业财政政策又该如何抉择呢?我们首先从当前的就业情况来进行分析。

3.1 目前我国的主要就业情况

从2001年起平均每年失业人数约为2000万, 其中待业青年和下岗青年占总失业人员30%以上。再次随着高校逐年扩招, 从2001年至2009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00万, 增长率高达426%。加之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导致我国大量企业裁员减薪、缩小招聘规模, 使得就业岗位进一步减少。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 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因此, 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人民如何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3.2 主要的就业财政政策

3.2.1 必须规范垄断性行业行为

规范垄断性行业行为尤其要降低垄断行业企业及部门 (包括政府公务员) 的工资率, 制定垄断行业部门及政府公务员工资上限。这不仅是增加就业的措施, 也有利于垄断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减少政府官僚机构的庞大开支, 促进投资。

3.2.2 大力实行收入再分配,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从整体上刺激社会总需求。譬如,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征收高额所得税、遗产税, 并将新增税收进行转移支付, 给予低收入家庭以增加社会福利, 大力发展公共服务部门。

3.2.3 政府要为就业起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应把把降低失业率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形成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如果失业率对官员升迁有重要影响, 相信各级官员会比谁都更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 对解决就业问题就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通过提高就业弹性来增加就业容量, 缓解劳动力总量过剩压力。

3.2.4 技术创新引致集约式经济增长

采取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政府适当投入等综合治理措施, 以控制通胀和失业压力。具体讲, 就是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在劳动生产增长率超过工资成本增长率条件下, 能抑制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和由供不应求引致的需求推动型通胀, 而且集约式经济增长本身具有减低生产成本, 产品价格和通胀的趋势。一方面有必要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型企业, 民营企业, 个体行业的发展, 使就业渠道多元化。

3.2.5 完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 加大相应的财政投入

首先要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 改革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近几年我国人才市场上出现大学生供大于求与技工型人才供给不足并存情况, 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就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不合理。国家相应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而相应的学校职业教育的投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增长, 职业教育投入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其次要加大职工培训财政投入, 由于在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既妨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致使一部分人由于知识老化而失业。最后要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财政投入, 建立大学生促进就业制度。大学生失业是失业人群中最引人关注的群体, 虽然近几年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但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 萨缪尔森[著]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王浩林, 胡志红.菲利普斯曲线恶化下的“反失业”财政政策研究——从社会保障视角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 2008, (1) .

[3]孙燕, 马轶群.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J]。三江学院学报, 2008, (12) .

菲利普斯曲线 篇5

1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北京和上海的适用性分析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为:Yt=β1+β2Xt+u

通过使用北京的数据,对当期的通货膨胀率Yt和当期的失业率Xt回归结果为:。通过使用上海的数据,对当期的通货膨胀率Yt和当期的失业率Xt回归结果为

从总体来看,北京、上海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都是成立的。但R-squared不显著,给定α=5%,即5%的上下界,查表可得临界值dL=1.20,du=1.41,“北上广”的三组DW值都处于(0,dL)区间,说明存在正相关,说明模型拟合得不好,解释性不强。

2 引入GDP增长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北京和上海的适用性分析

由于原始模型解释性欠佳,在此我们引入另一个解释变量:GDP增长率。模型为:

2.1 研究北京地区的通胀率与失业率、GDP增长率

对当期的通货膨胀率Yt和当期的失业率Xt以及GDP增长率Gt回归结果得回归方程:

这里依旧计算出北京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都是成立的,然而通过计算得出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也呈负相关,这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相悖,根据数据可以判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从整体上看通货膨胀率与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不显著。另外,R-squared=0.2595较小,模型拟合程度不高。综上原因说明该模型对于北京通胀率解释度不高,因此在后面会引入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模型。

2.2 研究上海地区的通胀率与失业率、GDP增长率

对当期的通货膨胀率Yt和当期的失业率Xt以及GDP增长率Gt回归结果得回归方程:

这里根据自变量系数可以看出上海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都是成立的,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正相关关系也是成立的。然而根据DW∈(0,dL)存在正自相关,R-squared=0.3577拟合程度不高,说明该模型的解释度仍旧不高,后面同样需引入预期通货膨胀模型。

3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其模型为:Yt=β1+β2Yt-1+β3X+u

其中,Yt是当期的通货膨胀率,Yt-1是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Xt是当期的失业率。

3.1 研究北京地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模型

通过使用北京的数据,可以得到回归模型:

。对比之前的模型,附加预期的模型拟合度得到了提高而且满足当期通货膨胀率与滞后一期通货膨胀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然而根据t检验,可以发现失业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关系并不显著。

3.2 研究上海地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模型

通过使用上海的数据,可以得到回归结果:

,我们发现出现了当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正相关的情况,另外解释变量X的t值绝对值小于临界值tα/2(n-k-1),查表得α=5%,自由度为17情况下,tα/2(n-k-1)=2.110,求出的t值显然小于临界值,所以t检验也不通过,说明出现了多重共线性。

4 菲利普斯-奥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菲利普斯-奥肯曲线模型为:Yt=β1+β2Gt+β3Yt-1+u

4.1 北京菲利普斯-奥肯模型

使用北京地区的数据,可以得到最小二乘估计得结果为:

。从回归结果看,G t前的系数为-0.1867是负数,不符合菲利普斯-奥肯模型的定义。而且Gt系数和系数在α=0.05置信水平下所有参数估计值都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G的系数为负数。这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典型特征。

为了检查异方差性,我们使用Breusch-Pagan检验。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α=0.05水平下,因为Prob.F(2,16)=0.742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异方差。

由于模型中含有滞后被解释变量,如果用DW法则DW值总是趋近于2,即在一阶自回归中,当随机扰动项存在自相关时,DW检验倾向于得出非自相关的结论。所以采用德宾-h检验,结果表明不具有自相关关系。

虽然通过了自相关和异方差的检验,但该方程明显具有多重共线性。因此,菲利普斯-奥肯模型是不能解释北京通货膨胀率的。

4.2 上海菲利普斯-奥肯模型

使用上海地区的数据,可以得到最小二乘估计得结果为:

在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时我们发现,两解释变量系数相关系数低,所以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经过BreuschPagan检验,我们发现不存在异方差。

为了检验是否存在自相关检验,我们采用德宾-h检验,结果显示,h=-0.7063041<1.96,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所以最终模型为

从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滞后一期呈正相关关系,符合菲利普斯-奥肯模型的经济意义。并且通过了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的检验。且决定系数接近0.5,与之前的模型相比,拟合度较好。

因此在对上海地区进行经济分析时,菲利普斯奥肯模型更有解释意义。

对北京和上海的菲利普斯-奥肯模型的检验中发现北京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是不符合菲利普斯经济意义的。上海的经济数据更加符合菲利普斯-奥肯模型。

政策建议如下内容:

第一,不宜套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及政策导向治理我国通胀与失业。我国通胀非完全由工资成本增长率推动,失业率和通胀率无稳定负相关关系下,可通过促进由技术创新引致的集约式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政府适当投入等综合治理措施,以控制通胀和失业压力。具体讲,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在劳动生产增长率超过工资成本增长率条件下,能抑制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和由供不应求引致的需求推动型通胀,而且集约式经济增长本身具有减低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和通胀的趋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虽能随生产规模扩大提供新增就业机会,但也会因产业结构升级或自动化程度提高等技术进步而对劳动力需求下降。

第二,注重滞后效应,遏制通货膨胀。我们的研究发现,预期通货率与前一期通货膨胀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要解决失业难题就需要遏制通货膨胀,同时注重滞后效应的影响。采用“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促进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为了打破低工资、低物价和高失业的经济运行怪圈,我国在长期还是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对于滞后效应,我们要解决好农业、能源、主要原材料等“瓶颈”制约。这样,经济的增长就不会带动这些产业物价的大幅上升,有利于保持物价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庞明川.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周期[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9(7).

[2]王政霞.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经济的适用性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2).

菲利普斯曲线 篇6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存在着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偏高这两个问题。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与我国实际情况的实证分析, 从而得出其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产生影响。

二、理论综述

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了通货膨胀存在与失业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 自1958年提出以来, 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形式。

第一种“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组成的坐标系中, 存在一条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呈反方向变动, 当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则失业率较低, 反之, 当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 则失业率较高。

第二种“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被物价上涨率代替。这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呈负相关变动关系。在经济扩张期, 失业率下降, 物价水平上升;在经济萧条期, 失业率上升, 物价水平下降。

第三种“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在“奥肯定律”中: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变动关系, 并使用经济增长率替代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样,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正相关变动关系。在以潜在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所形成的坐标系中, 存在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

三、回归模型

建立计量模型时, 选取了我国1985~2014年的统计数据。通货膨胀率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失业率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GDP增长率采用的是本年GDP数值比上年GDP数值增长百分比。

(一)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实证分析

1.失业———物价曲线

通过建立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建立OLS模型, 得到传统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为:

上式中, Y为第t年的通货膨胀率, Xune为第t年的城镇失业率。上式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即失业率每上升1%, 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3.96%。

模型检验。

t检验:失业率对应的的t值为=3.174>tα=0.05=1.697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差异显著。

拟合优度检验:由R2=0.2383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拟合程度较差, 模型解释性不够强。

2.产出———物价曲线

由于失业———物价曲线中的修正后的决定系数R2=0.2383与D.W.=0.9119值都不够理想, 则进一步引入第二个解释变量—GDP增长率。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 得到的表达式为:

上式中, Y为通货膨胀率, Xune为失业率, Xgdp为GDP增长率。可以看出失业率每下降1%, 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2.1%, GDP增长率每下降1%, 通货膨胀率会下降0.62%, 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趋势。

模型检验。

t检验:失业率Xune对应的t值=2.396>tα=0.05=1.697, GDP增长率Xgdp对应的t值=6.114>tα=0.05=1.697, 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GPD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显著。

拟合优度检验:由R2=0.6687表明该方程拟合优度较好, 通货膨胀中有67%可以用失业率和GDP增长率来解释。

(二)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证分析

由宏观经济学理论可得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πt=β0+β1π*+ (u-u*) +et

其中, π*为在第t-1年形成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u*是自然失业率。由于此模型的自然失业率是恒定的。周期性失业率等于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差值, 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和实际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值。若周期性失业与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两者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 则方程中的β0>0。

但此模型成立必须建立在通货膨胀是在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下, 当前通货膨胀的预期值决定于最近观测到的通货膨胀这个假设前提下。一个简单的形式就是今年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是去年的通货膨胀:π*=πt-1。

那么, 可以得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πt=β0+β1πt-1+β2u+et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 在适应性预期下,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的变化是由于失业水平和其他一些供给因素 (由误差项表示) 的冲击造成的。通过建立OLS模型, 可得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

上式中, Y为通货膨胀率, Xune为失业率, Xinf为上年通货膨胀。可得出失业率每上升1%, 会使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2.25%, 上年通货膨胀上升1%会使预期通货膨胀率会上升0.53%, 并且β0=10.04571>0, 表明周期性失业与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模型检验。

t检验:失业率对应的t值=1.963>tα=0.05=1.697, 上年通货膨胀对应的t值=3.599>tα=0.05=1.697, 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上年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显著,

拟合优度检验:由R2=0.4662表明该方程拟合优度较好, 通货膨胀中有46%可以用失业率和上年通过膨胀来解释。

四、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宏观政策制定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表明, 我国总体上存在传统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特征, 但二者对我国通胀率和失业率关系的解释效果都不是特别好。这是因为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其成立有着特定条件: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的工业化程度, 发达的金融体系;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产业结构失调, 工业化水平不够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完善, 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 这些都使菲利普斯曲线失去成立的要求。在短期内, 菲利普斯曲线拟合优度还不够理想, 但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出了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以及GDP增长率之间的变动关系, 也揭示了其对我国经济政策制定仍有一定影响。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通过运用宏观政策组合, 稳定物价水平, 降低失业率, 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第三产业, 吸收多余劳动力。

简而言之, 菲利普斯曲线只是简略表明通货膨胀存在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 并未具体确定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这不仅是因为诸多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与复杂关系, 更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规律、发展水平, 导致了菲利普斯曲线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所以我们更应该从中采纳适合我国国情部分加以应用, 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博.层次就业与通货膨胀——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05) .

[3]徐海.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 2014 (09) .

[4]谢璐.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4 (08) .

菲利普斯曲线 篇7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HP滤波,ADF检验,BG检验,通货紧缩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涉及失业率或其他一些总量经济活动变量,以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方程。该曲线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58年在题目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提出[1],经过Friedman (1968)、Phelps (1969)、Lucas (1972)等人的拓展,形成了反映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2]。我们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一些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基本无关的因素加进模型。

一、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中国1994—2007年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货膨胀率πt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上年为100)减去100;产出增长率gt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以上年为100)减去100;CPI与GDP数据出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粮食产量变动率数据来自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基本计量工具是eviews5.1ㄢ

二、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估计

对于产出缺口估计的关键是计算出潜在产出。潜在产出一般是指,在非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有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所能实现的生产水平。潜在产出的估计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生产函数法,这种方法利用增长的来源,也就是要素积累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缺点是需要高质量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据。另一种方法是分离趋势法,借助计量分析工具对现实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直接进行处理从而给出潜在产出的估算值,常用的工具是HP滤波器。它将实际产出分解成长期趋势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这种统计方法不需要进行任何假定,也不依靠任何特别的经济理论,它仅需要实际GDP的观测值就可以计算出,非常简单、快捷[3]。这里采用HP滤波法,它最早由Hodrick和Prescott于1981年在一篇分析美国战后经济周期的工作文件中提出,并于1997年正式发表。

它的原理是:设经济时间序列,其趋势成分为为样本长度。时间序列Y中的不可观测部分趋势YT常被定义为下面最小化问题的解:

其中,B (L)是延迟算子多项式:B (L)=(L-1-1)-(1-L),将该式代入上式,则HP滤波的问题就是使下面损失函数最小,即。最小化问题用来调整趋势的变化,并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λ=0时,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等于序列Y;λ趋于无穷大时,估计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一般地,对于年度数据,取λ=100,可以将数据中周期波动适当地消除掉[4]。

三、实证分析

1. 模型的建立。

以往学者将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滞后值作为解释变量[5],我们在以往学者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将粮食产量变动率作为新的解释变量,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其中,πt-i表示t-i时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gt*表示t时期的潜在产出增长率,(gt-gt*)为产出缺口,δ0>0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通货膨胀和实际产量间都存在向上倾斜的关系,rt表示当期粮食产量变动率,εt表示均值为零的残差项。

2. ADF单位根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需检验数据平稳性,这里采用由迪基和富勒提出的增广迪基—富勒(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法,ADF检验由估计如下回归而构成:。其中,εt为纯粹白噪音误差项,而ΔYt-1=(Yt-1-Yt-2),ΔYt-2=(Yt-2-Yt-3)等等。所包含滞后差分项的数目由实证研究决定,一般选择能保证εt是白噪音的最少的项数。虚拟假设是δ=0,即存在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对立假设是δ小于0,即时间序列是平稳的[6]。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ADF值小于1%临界值,因此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粮食产量变动率都是0阶单整序列I (0),即原序列平稳。

3. 回归分析结果。

以上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数据原序列平稳,因此可以直接做回归分析。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与施瓦茨信息准则 (SIC) 确定滞后阶数为一阶,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当期粮食产量变动率的t统计量p值为0.7118,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当期粮食产量变动率不能对当期通货膨胀率作出解释,但是从两者的趋势图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与粮食产量变动率滞后一期值相关,因此将粮食产量变动率滞后一期值作为解释变量,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的一阶滞后值和产出缺口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模型的判定系数R2值为0.925125,该模型整体拟合优度高。滞后一期的粮食产量变动率的t统计量p值为0.0697,在7.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因此认为通货膨胀率受滞后一期的粮食产量变动率影响,前一年的粮食产量每变动1个百分点,当年通货膨胀率反向变动0.19个百分点。剔除了粮食产量变动率因素的影响,产出缺口每变动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同向变动1.90个百分点。由于模型(1)有粮食产量变动率和产出缺口两个解释变量,因此还要检验这两个变量交互作用对通货膨胀率是否有影响。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进变量(gt-gt*)*rt-1表示两者的交互作用。重新进行回归得到:

计量结果显示,产出缺口与粮食产量变动率两者交互作用的t统计量p值为0.3460,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认为产出缺口和粮食产量变动率的交互作用没有对通货膨胀率产生显著影响。

4. 残差序列自相关检验。

涉及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残差序列自相关很常见,进一步,需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自相关检验。因为我们的模型属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因此选择BG检验,这种检验容许回归子的滞后值。对模型(1)的残差建立如下辅助回归方程:表示模型的残差,所需滞后误差项的个数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与施瓦茨信息准则 (SIC) 确定的。欲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构造LM检验统计量:LM=(n-p) R2~χ2 (p),其中,(n-p)是计算辅助回归方程时的样本依据个数,R2是辅助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6]。检验结果显示:LM统计量值为3.743421,χ2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为0.153860,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二阶自相关。

四、结论

本文在反映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考虑到一些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基本无关的因素———农业收成状况,将粮食产量变动率加进模型,因此能更精确地反映出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近期产出缺口型菲利普斯曲线存在,当期通货膨胀率受前一期的粮食产量变动率的影响,前一年的粮食产量每变动1个百分点,当期通货膨胀率反向变动0.19个百分点;在剔除了农业收成因素的影响后,我国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正相关,产出缺口每变动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同向变动1.90个百分点;产出缺口和粮食产量变动率的交互作用没有对通货膨胀率产生显著影响;年平均自发物价增幅为1.06个百分点,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相关,其惯性影响为0.54,即有54%的通货膨胀率转入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预期。

为防止通货紧缩一方面要刺激总需求,政府要扩大公共支出、转移支付的举措,以提振国内有效需求为先,渐次以内需适度取代部分外需,依靠提高消费水平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依靠财政政策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进步,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以提高实际GDP增长率。

参考文献

[1]Phillips, A.W.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861-1957[J].Economica, 1958, 25:283-99.

[2]Atkeson, Andrew, Lee E Ohanian.Are Phillips Curves useful for forecasting inflation-[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Winter) 2001:1-11.

[3]Stefan Gerlach, Wensheng Peng.Output Gaps and Inflation in Mainland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6, (17) :210-225.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一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钱宥妮.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经济中的实证研究---基于产出缺口的分析[J].财经研究, 2005, (6) :60-67.

[6][美]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费剑平, 孙春霞,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菲利普斯曲线】推荐阅读:

菲利普·科特勒09-15

菲利波夫煤矿简述06-01

上一篇: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下一篇:活血通痹汤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