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通痹汤(通用7篇)
活血通痹汤 篇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称DPN)是由糖尿病引发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患者死亡率不高但致残率极高,反复迁延会累及多条神经,严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1]。为研究益气活血通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分析2012年1月—2014年4月间该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40例 ;年龄42~68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史(3.8±0.5)年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1例。
1.2 治 疗方法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下(控制饮食、运动、降血糖等),给予甲钴胺(500μg)、维生素B1(100 mg)等药物的肌肉注射治疗 ,1次/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服用益气活血通痹汤,包括黄芪30 g,川芎、木瓜、僵蚕、地龙各10 g,丹参、桑枝、白芍、鸡血藤各15 g。血瘀、气虚偏重者可再酌情添加其他药材,1剂/d,分2次服用。两组均30 d为1个疗程。
1.3 疗 效判定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腱反射减弱、肢体麻木与疼痛等临床病症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肌电图中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M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与S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治疗前后值增加≥5 m/s;有效:临床病症均有所减轻,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MNCV与SNCV增加值<5 m/s)无效:临床病症无任何减轻迹象,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MNCV与SNCV数值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4 统 计方法
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 据的统计分 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51例中显效41例,占80.39%;有效7例,占13.73%;无效3例,占5.88%;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51例中显效33例,占64.71%;有效6例,占11.76%;无效12例,占23.53%;总有效率76.47%。故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51例中胃部不适2例,占3.92%;恶心呕吐7例,占13.80%;肝肾功能异常0例 ,占0%;头疼晕眩5例 ,占1.01%;总不良反应率为27.45%。对照组51例中胃部不适4例,占7.84%;恶心呕吐6例,占11.88%;肝肾功能异常1例,占1.96%;头疼晕眩4例,占7.84%;总不良反应率为29.41%。故两组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在糖代谢紊乱下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查明,初期临床症状为阴虚夹淤或气虚夹淤,后期症状为气阴两虚夹淤、血脉痹阻,造成患者虚弱无力、肢体麻木与疼痛。依据DPN的发病症状与临床经验,采用益气活血通痹汤与西药配合治疗,组方中,黄芪可补气,丹参、川芎可活血,与白芍同服还可养血,鸡血藤、木瓜、桑枝可舒筋活络,僵蚕、地龙可祛风通络。
该次对该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进行肌注甲钴胺、维生素B1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益气活血通痹汤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27.4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为29.41%,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添加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采用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效果非常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益气活血通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进行肌注甲钴胺、维生素B1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益气活血通痹汤进行联合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效果非常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益气活血通痹汤,临床观察
活血通痹汤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9年9月本院就诊的RA患者106例, 其中男32例, 女56例, 年龄 (46.53±9.76) 岁。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 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RA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 (1) 晨僵至少1h, 持续至少6周; (2) 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至少持续6周: (3) 腕关节肿胀, 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至少持续6周: (4) 对称性的关节肿胀至少持续6周; (5) 手的X线有典型的RA变化, 即必须包括骨质的侵蚀或明确的骨质脱钙; (6) 类风湿结节; (7) 血清类风湿因子 (RF) 阳性 (以正常人群中<5%的阳性率作为阳性滴度界限) 。以上7项标准中符合4项或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RA。中医诊断:疼痛较剧, 痛有定处, 遇寒痛增, 得热痛减, 局部皮色不红, 触之不热, 苔薄白, 脉弦紧;或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 肿胀, 肌肤麻木不仁, 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苔白腻, 脉濡缓;或关节疼痛, 局部灼热红肿, 痛不可触, 关节活动不利, 可累及多个关节, 伴有发热恶风, 口渴烦闷, 苔黄燥, 脉滑数。
1.2.2 活动性RA诊断标准:
(1) 红细胞沉降率 (ESR) >20mm/h; (2) RF>1∶32 (阳性) ; (3) C-反应蛋白 (CRP) >8mg/L。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 即可诊断为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1.2.3 X线分级:
Ⅰ级:可有骨质疏松, 无破坏性改变;Ⅱ级:骨质疏松伴或不伴轻度软骨下骨破坏和轻度软骨破坏;Ⅲ级:除有骨质疏松外, 还有软骨和骨破坏;Ⅳ级:骨纤维化或骨性强直。
1.3 排除标准
X线分期在Ⅳ期、关节功能为Ⅳ级者;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重叠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的骨关节炎等;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精神病患者;过敏体质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及不愿配合治疗者。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评分[1]、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ESR、RF、CRP。
1.5 治疗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显效: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检查主要指标明显改善 (≥50%) 。有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6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 祛除病因, 合理饮食、体育锻炼和增加活动量。对照组给予口服雷公藤片20mg, 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通痹汤治疗。组方如下:五加皮15g、丹参15g、川芎10g、苍术10g、黄柏10g、当归10g、川芍15g、桂枝6g、知母15g、黄芪15g, 秦艽15g, 银花20g。加减:热痛剧烈加石膏、桑枝;红肿明显加连翘、赤小豆;脾肾阳虚加附子、干姜。每天1剂, 水煎, 分2次温服。症状好转后可倍量加工成丸或膏剂运用。2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各检测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以便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均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4%高于对照组的6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症状及体征变化
2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的例数均较治疗前减少, 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RF、ESR和CRP的变化
2组治疗后RF及ESR及CR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 (3.57%) ;对照组10例 (20.00)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轻度头晕、皮疹;对照组为轻度白细胞下降、转氨酶升高等。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RA是目前世界性的难治性重大免疫性疾病,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理特点是反复发作, 病情迁延难愈。据统计, 有80%的患者反复发作, 其中又有62.5%的患者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有10%的患者病情一直恶化最终致残, 丧失劳动能力, 特别是在活动期时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饱受痛苦。由于其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目前尚无世界公认的根治药物。大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和细胞毒药物等, 但疗效不够理想, 不良反应多, 妨碍长期服用。鉴于其病情的复杂性、病程的迁延性、预后的不良性、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特点, 治疗策略宜采用综合的方法。而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有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整体调节, 可以达到既能控制疾病发展、消除痛苦、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 又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痹证范畴, 虚实夹杂, 风、寒、湿、热、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 以肝肾气血不足为本, 风, 寒, 湿邪入侵为患, 血瘀痰浊, 里应外合, 持续痹阻经络而生痹证, 因其关节肿痛, 病情缠绵难愈, 又称“骨痹”, “顽痹”。本文自拟活血通痹方中五加皮能补益肝肾, 祛风湿, 养血;黄芪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影响, 可调节机体免疫紊乱, 又可抗病毒, 对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因和外因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抑作用;川芎能改善微循环, 抑制炎性反应时的自由基损伤, 可减轻滑膜局部炎症[3];防风有风能祛, 无风能防。秦艽能祛风湿, 止痹痛;桂枝、芍药、知母的功效为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活血清热。初步实验研究表明, 其配合使用能抑制滑膜纤维细胞增殖和滑膜炎症细胞浸润, 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的作用。全方祛邪与扶正并施, 使风湿得除, 气血得畅, 肝肾得补, 日久则痹证可除。显然, 中医药作用并非针对RA病理环节的某一方面, 而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针对RA的多个病理环节进行整体治疗。因此, 用于治疗不同证型的RA, 不但能改善患者平时躯体活动的生理功能, 而且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较好的疗效。活血通痹方对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健康的自我认识等领域的改善, 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结果表明, 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在消除症状、改善生化指标等多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中西医结合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中西医药物配伍应用能够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3) :316-3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1997:101.
活血通痹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9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的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1], 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8例;年龄48~71岁, 平均 (61.0±4.5) 岁;病程2个月~7年, 平均 (9.5±2.0) 个月;左膝12例, 右膝18例, 双膝18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29例;年龄49~70岁, 平均 (61.2±4.0) 岁;病程1个月~7年, 平均 (9.2±1.8) 个月;左膝11例, 右膝17例, 双膝20例。患者均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避免负重, 尽量休息。同时对照组给予西乐葆胶囊200mg/次, 每天1次饭后服药, 疗程1个月。观察组采用补肾通痹汤治疗, 淫羊藿、白芍各30g, 山茱萸、鸡血藤、熟地黄、黄芪各20g, 川牛膝15g, 羌活、桂枝、红花各10g, 骨碎补、川芎、木瓜各9g, 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分2次服用, 疗程1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受累关节活动自如;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仅余轻微关节疼痛, 或活动受限;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疼痛有所缓解, 但关节活动仍受限;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继续加重, 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好转。以痊愈、显效计算愈显率。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完成数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15例, 显效24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 愈显率为81.3%, 对照组痊愈10例, 显效20例, 有效12例, 无效6例, 愈显率为62.5%,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739, P<0.05) 。
2.2 不良反应
2组患者中均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肝肾功能毒性作用、局部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 安全性好。
3 讨论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影响骨骼肌肉系统的疾病, 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疾病。膝骨关节炎主要由于体虚加以外邪侵袭而发病;外邪指的是风、寒、湿、热等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中医认为当人近50岁时, 肝肾气血衰少, 而肝主筋、肾主骨, 与筋骨的关系非常密切, 肝血不能养筋、肾精不能充骨, 加以正气虚弱, 不能抵抗风、寒、湿等外邪, 风、寒、湿三气夹杂乘虚而入, 导致发病[2~3]。本研究中患者也主要为50岁及50岁以上的患者, 主要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畸形、运动障碍等, 各症状还有不同兼症和特点, 如有些伴有膝关节腔积液、晨僵以及弹响声等,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治疗, 应积极治疗[4]。观察组患者采用补肾通痹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恢复的更快更好, 方中淫羊藿、熟地黄、黄芪、鸡血藤、山茱萸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羌活、木瓜温经通络、散寒除痹, 骨碎补、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止痛, 白芍酸敛, 甘草缓急, 木瓜、牛膝温经通阳、引药下行, 以上诸药合用, 标本兼治, 扶正祛邪, 活血止痛。西医中膝骨关节炎主要应用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荆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内服外用[5], 效果良好但是不良反应严重, 孟照明等[6]针对此现象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案, 将补肾通痹汤用于中膝骨关节炎获得满意效果, 且减少了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黄德军[7]也曾将用自拟补肾通痹汤治疗的45例与用西药治疗的45例膝骨关节炎作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前者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与以上报道结果相符。
补肾通痹汤治疗膝骨关节炎可获得满意疗效, 且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 7 (11) :702-704.
[2]杨恒, 李新建.中药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42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2) :61.
[3]马明明.中医辨证治疗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8例[J].河北中医, 2002, 24 (2) :107-108.
[4]吕存贤, 王维佳.膝骨关节炎病因病理研究及中医治疗概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9 (1) :82.
[5]陈游, 彭丹, 孙材江, 等.透明质酸钠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2, 16 (1) :19.
[6]孟照明, 孟照亮.补肾通痹汤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9) :92.
活血通痹汤 篇4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主要是风寒湿热之邪内侵, 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 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对称性多关节炎是其主要表现。西医认为该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西药治疗见效虽快, 但毒副作用大, 易反复发作[1]。近年来, 笔者在临床上使用自拟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例均为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37例;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38.6 岁;病程2个月~16年, 平均3.8年。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沉重、屈伸不利、晨僵、肿胀、遇寒痛增等;舌胖质淡, 苔白腻或白滑, 脉弦紧或弦涩。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情况, 使用笔者自拟的通痹汤随证加减进行治疗。基础方药用:羌活15g、独活15g、桑寄生20g、防风10g、雷公藤10g、青风藤20g、当归15g、桂枝9g、茯苓20g、牛膝20g、乳香9g、细辛3g、全虫6g、地龙9g、甘草6g。随证加减:风胜者重用防风, 加秦艽;湿胜者加防已、泽泻;偏阳虚者加黄芪、骨碎补;偏血淤者加丹参、赤芍;偏血虚者重用当归, 加熟地;偏肝肾不足者加杜仲、淫羊藿;关节痛甚者加露蜂房、马钱子;关节麻木者加鸡血藤、红花。内服方法:水煎服, 每日1 剂, 早晚分服, 15d为1个疗程, 3~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愈:关节肿痛、酸楚等症状消失, 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测:血沉 (ESR) 、 C 反应蛋白 (CRP) 、类风湿因子 (RE) 恢复正常;停药后3个月内未见复发。显效:肢体关节肿痛、酸楚等主要症状显著改善, ESR、RF、CRP下降;或自觉症状未完全消失, 但ESR、RF、CRP 恢复正常。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减轻, 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服药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2结果
56例患者采用笔者自拟的通痹汤治疗后, 治愈14例 (25.0%) , 显效25例 (44.6%) , 有效12例 (21.4%) , 无效5例 (8.9%) , 总有效率达91.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1,3],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发病初期关节炎症状不明显, 受累关节常从四肢远端的小关节开始, 以后累及其他关节, 关节疼痛、肿大, 呈对称性, 严重时受累关节变成僵硬而畸形[1]。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是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反应, 产生的抗体因缺乏特异性, 攻击入侵相似的关节滑膜, 在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系列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等多种因子共同参下导致滑膜发炎[3]。现代药物治疗大都是针对以上因子的。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 与医古文献记载的“历节病”“鹤膝风”等症状相似, 是“痹证”的一种特殊类型。《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圣济总录》云:“历节风者, 由血气衰弱, 为风寒所侵, 血气凝涩, 不得流通关节, 诸筋无以滋养, 正邪相搏, 所历之节, 悉皆疼痛, 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 肢节不可屈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曰:“寸口脉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 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 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 故曰历节。”当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致人体气血凝滞、经络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 凝滞于关节骨骱, 闭而不通, 引起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肝肾亏虚有关。《素问·痹论》指出:“……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故, 病久而未去却又反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 则病变逐渐加重, 由筋骨深入肝肾, 又致使肝肾亏损, 则进一步导致筋骨失养, 发生关节肿大变形, 甚者不能屈伸。因此, 从病机出发, 笔者认为该病风寒湿淤虚共存, 虚中夹实证, 治疗时须标本兼顾, 在祛邪的同时扶正, 治疗当滋补肝肾、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宣痹。
笔者自拟的通痹汤方中, 独活、雷公藤、青风藤、防风祛风除湿、化淤通络;茯苓、地龙祛风除湿, 牛膝引药入肾, 加强驱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当归、地龙、全蝎、活血逐淤、通络止痛, 能改善关节晨僵、屈伸不利;桑寄生、牛膝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桂枝、乳香、细辛温经通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羌活、当归相配, 能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利关节;甘草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全方配伍, 共奏祛风除湿、化淤通络、活血止痛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4], 雷公藤提取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还能激活NK细胞、巨噬细胞等, 促使干扰素的分泌, 对炎性细胞趋化、前列腺素生成、其他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纤维组织增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青风藤中的生物碱具有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功能, 能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内的异常免疫反应, 并抑制关节内肉芽组织增生。羌活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当归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防止骨质疏松、促进骨愈合的作用, 二者合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 笔者自拟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满意, 总有效率达到91.1%,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付海香, 主编.风湿免疫科诊疗手册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17.
[3]彭兴.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J) .新医学, 2002, 36 (1) :4.
活血通痹汤 篇5
本组病例来自2005-06~2007-05本院门诊病例, 共53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37例;病程最长12年, 最短3年;年龄最大72岁, 最小40岁, 平均56岁。
2治疗方法
以冠心通痹汤为主, 瓜蒌20g、薤白20g、半夏15g、郁金15g、茯苓20g、人参15g、桂枝20g。随证加减, 胸痛明显加降香15g、三七15g;伴有心悸不寐或睡眠不安, 加炒枣仁20g、远志15g、柏子仁15g;气虚汗出加黄芪30g、五味子15g、麻黄根15g、或龙骨30g、牡蛎30g。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各1次口服。15天为1疗程。
3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科急症诊疗标准规范》心痛证的疗效标准评定。结果:临床治愈27例 (50.94%) 、显效18例 (33.96%) , 好转5例 (9.43%) , 无效3例 (5.67%) , 总有效率94.33%。
4体会
活血通痹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门诊病例148例, 住院病例76例, 共224例。其中男165例, 占73.66%;女59例, 占26.34%;年龄78~22岁, 平均 (53.45±5.3) 岁。纳入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其中腰椎骨质增生症118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并发坐骨神经痛88例, 需卧床休息36例;全部病例经X线摄片或CT扫描确诊。将病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111例, 中药治疗组1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分类、病程、严重程度、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护理为保持心情舒畅, 多卧床休息, 逐渐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 纠正不良姿势, 注意腰背活动的自我保护, 避免做强烈的弯腰及负重活动;中药治疗组用自拟益肾通痹汤治疗, 药物组成为骨碎补20g, 巴戟天10g, 仙茅10g, 龟板胶 (烊服) 10g, 黄芪15g, 当归15g, 白芍15g, 鸡血藤20g, 木瓜20g, 威灵仙10g, 徐长卿 (后放) 20g, 蜈蚣 (研末冲服) 2条, 杜仲15g, 川牛膝15g, 甘草6g。每日1剂, 水煎, 早晚饭后服, 10剂为一个疗程。加减:肾虚明显加制何首乌10g, 淫羊藿10g;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各10g, 延胡15g;冷痛加桂枝10g, 细辛3g, 制川乌 (先煎) 6g;灼热痛加知母10g, 黄柏10g, 其他情况随症变化。西药治疗组给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次, bid, 维生素B12片2片/次, tid, 酌情加其他保护神经药物。
1.3 疗效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影像学改变消失或明显改善;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明显改善, 影像学部分改善或无变化;无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没有变化。全部有效病例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 数据用表示, 组内与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 经统计分析, 中药治疗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 (P<0.05) 。有明显差异性, 详见表1。
注:与西药治疗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中医认为, 肾为先天之本, 藏精生髓主骨。肾虚则精髓亏, 骨失滋养是腰骨质增生症发生的根本原因, 复因气血不足, 跌仆扭损或感受风寒湿邪, 乘虚入内, 凝聚于骨, 壅阻经脉, 气血不畅而发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病机在于精气亏损, 而精气亏损的病理变化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导致血行不利, 经络不畅, 出现腰腿疼痛, 运动障碍[3]。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周围软组织退变, 骨骼肌功能减退, 肌力下降, 骨关节应力平衡紊乱, 关节稳定性下降, 在此病理基础上继发骨刺骨赘引起局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 局部微循环障碍, 静脉瘀阻, 组织缺血缺氧, 骨关节内压力增高。主要致病因素与年龄、损伤、肥胖、骨关节畸形、遗传等有关[4]。治疗当从肾着手, 在补肾基础上, 加入强筋健骨, 通经活血, 散结消赘的药物。益肾通痹汤为笔者从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方益肾消刺汤变化而来[5], 方中骨碎补、巴戟天、川牛膝、仙茅、龟板胶补肾益精, 强筋健骨;黄芪、当归、白芍益气补血活血;鸡血藤、木瓜、威灵仙、蜈蚣、徐长卿通经活络, 散结消赘, 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药性。本方标本兼治, 施用临床治疗, 效果较好。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益肾通痹汤加减治疗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24例骨质增生症、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西药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中药治疗组给予益肾通痹汤治疗, 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 中药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治疗组。结论 益肾通痹汤加减治疗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益肾通痹汤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201.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458.
[3]叶世龙, 刘爱芹.补气活血健腰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07, 16 (12) :1477-1478.
[4]周达岸.骨性关节炎的中医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 (4) :757.
活血通痹汤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均为瘀血内阻胸痹病例, 症见:胸胁刺痛、部位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胸痛彻背、伴气短、心悸、胸闷、舌质紫暗、脉沉涩等。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第一组使用地奥心血康胶囊;第二组使用自拟宽胸通痹汤。所有病例现代医学均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第一组:男19例, 女6例, 年龄45~72岁, 平均62.5岁, 其中高血压病20例, 合并高脂血症5例。第二组:男18例, 女7例, 年龄46~73岁, 平均年龄63岁, 其中高血压病21例, 合并高脂血症4例。
1.2 治疗方法
第一组口服地奥心血康胶囊, 一次两粒, 3次/d, 饭后服, 15 d为一疗程, 连续服用两疗程。第二组予自拟宽胸通痹汤:瓜蒌25 g, 半夏9 g, 桂枝10 g, 丹参25 g, 当归30 g, 川芎18 g, 桃仁15 g, 红花15 g, 柴胡15 g, 枳壳15 g, 青皮10 g, 元胡10 g, 砂仁9 g, 檀香9 g, 随症加减:眩晕加菊花15 g, 胸闷加薤白15 g, 手足憋胀加泽泻9 g, 水煎服日一剂, 分三次温服, 15剂为一疗程, 连续服两疗程。两组病例同时根据病情对血压, 血脂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在服药期间均要求忌烟酒, 低脂, 低钠饮食, 适度锻炼。
2治疗效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胸痛发作次数减少或发作时症状减轻, 舌脉有改变为显效;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 舌脉变化不大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心电图疗效:静息心电图恢复为显效;ST段恢复或主要导联T波变浅50%以上为有效;心电图改变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无改变者为无效;心电图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mv, T波倒置加深>50%, 由直立变倒置为加重。
2.2 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两组间比较, 疗效相当, 无显著的差异。
3讨论
中医学认为:“真心痛”为胸痹之重症, 以气滞、血瘀、痰浊为多见。以上病例均为瘀血内阻胸痹, 治疗以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通阳宣痹, 芳香温通为主。地奥心血康胶囊是我国特有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或黄山药的根茎提取物, 其有效成分是甾体总皂苷[1]。研究表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宣痹通阳, 芳香温通, 补益气血之功。可调节心脏功能, 增加冠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供血, 降低心肌耗氧量, 能改善微循环, 同时还可降低血脂, 血粘度, 临床上对瘀血内阻胸痹, 眩晕, 胸闷, 心悸, 气短等均有预防作用[2]。自拟宽胸通痹汤采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活血祛瘀, 桂枝、瓜蒌、薤白、半夏通阳宣痹, 砂仁、檀香芳香调气通阳, 柴胡、枳壳、青皮、元胡疏肝理气, 活血止痛诸药相伍共奏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通阳宣痹, 芳香温通之效。优点:地奥心血康胶囊是单味植物药, 不良反应极少, 服用方便;汤剂可随症加减。
关键词:地奥心血康胶囊,宽胸通痹汤,瘀血内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参考文献
[1]刘忠荣, 邹文俊, 王若竹, 等.地奥心血康十年临床应用概述及疗效分析, 2004, 19, (10)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