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开窍法(通用7篇)
活血开窍法 篇1
缺血性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1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分期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原则》的恢复期分期标准,患病14 d到6个月为恢复期[2]。
1.2 临床资料
病例均来自本院住院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剔除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服用中药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5.55±11.59)岁;病程21 d~181 d。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67.28±10.34)岁;病程25 d~174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分期以及西药治疗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锻炼、针灸,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尼莫地平等药。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益气活血开窍方,由黄芪、太子参、当归、丹参、川芎、水蛭、郁金、石菖蒲、冰片组成。加水1 000 mL,煎取500 mL,一天服用两次,每次250 mL。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1.4.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参考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3],生活行为能力参考200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委员会制订的生活行为能力的评价量表,用ADL-R评价生活行为能力[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积分。
1.4.2 血脂和血黏度检测
空腹取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采用血液黏度计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2.2 两组血脂和血黏度比较(见表2)
3 讨 论
中风恢复期属于中医“偏枯”、“喑痱”等疾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气血亏虚,脑络瘀阻为中风恢复期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法为治疗中风恢复期的常用治法。研究显示[5],益气活血中药具有显著降低血脂,抗血小板凝聚,抑制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作用。
血脑屏障(BBB)是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角质细胞足突组成的紧密连接组织,可防止血液和可吸收利用物质中有害成分对神经元的损伤,对保证中枢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但BBB也阻止了药物的通过和发挥疗效,如何使药物通过BBB,成为困扰脑血管病治疗的难题。近年研究发现[6],醒脑开窍药物可促使BBB生理性开放,并有利于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笔者在常规益气活血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药物,组成益气活血开窍方,用以治疗中风恢复期,其中黄芪、太子参补益元气为君药,当归、丹参、川芎、水蛭养血活血,祛瘀通络,为臣药,佐以郁金、石菖蒲,化痰开窍;冰片,引诸药上行,达于脑络,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益气活血,化痰开窍等功效。
血脂和血黏度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7]。血脂异常增高,可促使胆固醇向血管壁内沉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粥样斑块,胆固醇还可增加血液黏度,减慢血流速度,血流量减少,微循环障碍,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加速血栓形成,促进缺血性中风的发生[8,9]。本研究显示,益气活血开窍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代谢,降低血黏度,显著提高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行为能力,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原则(第一辑)[S].1993:32-36.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田金洲,韩明向,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5):16-24.
[5]廖春来,佟丽,沈剑刚.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3):176-178.
[6]赵保胜,徐勤,宓穗卿.冰片促血脑屏障开放与一氧化氮含量改变的关系初探[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4):207-208.
[7]吴军,赵水平,郭纯,等.血脂代谢紊乱与中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83-185.
[8]杨云鹏,罗晓惠,马艳,等.脑梗塞的血流速度与血脂的观察[J].云南医药,2004,25(4):318-319.
[9]董曼莉,逄淑华,翟关中,等.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2):221-223.
活血开窍法 篇2
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3]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活血开窍法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脑组织谷氨酸 (Glu) 、天门冬氨酸 (Asp) 含量的影响, 以期探讨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 体重280 g~350 g, 鼠龄4个月。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桂2003-0003, 使用许可证号:SYXK桂2003-0005。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醒脑通脉胶囊由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制备, 按一定比例制成胶囊, 每克含生药15 g;尼莫地平由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国药准字H10910080, 产品批号0507132) , 每片20 mg;戊巴比妥钠:中国医药 (集团) 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批号:F20020915, SCRC69020180。氨基酸标准品、其他试剂皆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由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实验室) 有机化学分析室提供。
1.3 主要实验仪器
AR2140型电子分析天平, 上海奥豪斯生产;5804R冷冻高速离心机, 德国Centrifuge;L-8800 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 日本日立公司。手术器械:手术刀、手术剪、眼科剪、眼科镊、手术镊、止血钳、持针钳、动脉夹、三棱缝针、医用丝线 (黑色0号, 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批号:12E081) 、3-3.5号日本DUEL进口渔线。
1.4 方法
1.4.1 模型的制备及分组、给药
2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 每组5只, 即正常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醒脑通脉组 (大小剂量共2组) , 其中除了正常组以外均制作成脑缺血2 h再灌注48 h的模型。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正常组不造模;其余4组分别用2%戊巴比妥钠45 mg/kg腹腔注射麻醉, 麻醉大鼠仰卧固定, 颈部正中切口, 钝性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 仔细分离避免损伤迷走神经, 并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剪一小口, 以尼龙线从颈总动脉分叉处插入, 进入颈内动脉, 当线栓进入约1.8 cm, 有阻力时表明线栓已达大脑中动脉起始端, 并阻断大脑中动脉起始端及所有侧支血流循环, 导致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 分别栓塞2 h后, 轻轻回拉插线至颈总动脉切口处, 制成再灌注模型, 术后动物苏醒后即行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以评定模型成功与否。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采用Longa等[4]的方法在术后进行5级制评分。评分标准:1级 (0分) 无神经缺损体征;2级 (1分) 不能充分屈曲对侧前爪;3级 (2分) 向麻痹侧转;4级 (3分) 向麻痹侧倾倒;5级 (4分) 不能自发行走, 意识丧失。2级 (1分) ~4级 (3分) 为成功模型, 计入实验动物数。醒脑通脉胶囊治疗组用蒸馏水把醒脑通脉胶囊备制成混悬液, 按每次250 mg/kg (低剂量组) , 1 000 mg/kg (高剂量组) 给药, 分别在造模前给药2 d, 每日1次, 在脑缺血2 h再灌注48 h后灌胃1次,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阳性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 按每次2 mg/kg给药, 给药时间同醒脑通脉胶囊治疗组。在脑缺血2 h再灌注48 h后灌胃1次后, 约1 h处死大鼠, 取脑检测。
1.4.2 检测方法
将大鼠断头取脑, 去掉嗅球、小脑及低位脑干, 快速取右侧大脑半球额顶叶皮层大脑组织约0.3 g, 加200 μL PBS在冰台上磨成匀浆, 吸出匀浆液, 在18 000 r/min、4 ℃条件下离心20 min, 取上清液加磺基水杨酸1∶1沉淀, 用孔径0.45 μm水系滤膜过滤, 取25 μL过滤后上清液直接上机检测氨基酸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版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与正常组大鼠比较, 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Glu、Asp含量显著升高 (P<0.01)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 醒脑通脉大、小剂量组脑组织中Glu、Asp含量显著降低;与尼莫地平组比较, 醒脑通脉大剂量组脑组织中Glu、Asp含量显著降低 (P<0.05或P<0.01) 。说明醒脑通脉大、小剂量组均可降低脑组织中Glu、Asp的含量, 且具有量效关系。详见表1。
3 讨 论
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分为4个阶段, 即兴奋性毒性、梗死灶周围去极化、炎症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缺血后不同的时间分别出现, 各阶段互有重叠并非孤立存在[5]。兴奋性毒性是指因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活引起的神经元细胞死亡[6]。级联反应都以兴奋性毒性开始, 兴奋性毒性也可能是所有下游事件的触发者, 可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一个。由于其发生的时间极短 (数分钟至数小时) , 治疗比较困难。脑缺血时, 缺血神经元大量释放的EAA尤其是Glu对神经元的损伤起关键作用。由于EAA使神经元持续去极化, 增加了神经元内Glu等的大量释放, 又因脑缺血后三磷腺苷 (ATP) 降解, 依赖能量而重吸收Glu的机制衰竭, 影响Glu摄取功能, 甚至出现Glu向细胞外液转移, 如此恶性循环, 突触间隙持续高浓度的Glu就引起兴奋性神经毒性[7]。故拮抗EAA兴奋性毒性, 包括抑制其过度释放, 促进其再摄取, 以及抑制其受体活性, 对脑缺血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有些活血开窍中药能影响级联反应中的某一阶段, 同时还改善血液循环。马丽焱等[8]报告葛根总黄酮、三七总皂苷、氧化苦参碱、小檗碱可增加脑局部血流量。对培养的神经细胞, 三七总皂苷能拮抗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三七总皂甙直接保护脑细胞、改善组织血液循环是其作用的基础。醒脑通脉胶囊为活血开窍剂, 功用活血化瘀祛痰, 醒脑开窍通络。三七及其主要成分具有收缩血管, 促进凝血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度, 具有活血作用;能减轻局部脑缺血后脑水肿, 缩小梗死范围, 因而具有抗脑缺血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可以有效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中Glu、Asp及γ一氨基丁酸 (GABA) 含量的异常升高, 从而减轻上述物质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对神经元的损害, 进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9]。
本研究表明, 缺血2 h再灌注48 h后, 脑组织Glu和Asp含量明显增加, 表明EAA的兴奋毒性参与了脑缺血后早期细胞损伤和迟发性神经损伤的发生过程。在本研究中, 活血开窍法之醒脑通脉胶囊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比较, 醒脑通脉胶囊能明显降低脑组织Glu和Asp含量, 与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具有量效关系。以上结果说明, 活血开窍法可对抗缺血性脑损伤, 防止再灌注时EAA的升高。提示活血开窍法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抗脑缺血再灌注后EAA的升高有关。
参考文献
[1]赵刚, 李树清.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12 (6) :426.
[2]刘泰.自拟醒脑通脉胶囊治疗急性脑血栓的研究[J].临床荟萃, 2000, 15 (19) :867.868.
[3]罗勇, 董为伟.Wistar大鼠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7 (1) :124.
[4]Longa EZ, Weinstein PR, Carlson S, et al.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 without cranietomyin rats[J].Stroke, 1989, 20 (1) :84.91.
[5]廖维靖, Frank W, Ulrich D.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损伤级联反应[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8, 6 (4) :197.202.
[6]Beal MF.Mechanisms of excitotoxicity in neurologic diseases[J].FASEB J, 1992, 6 (15) :3338.3344.
[7]陈维洲, 芮耀诚.脑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3:12.25.
[8]马丽焱, 肖培根, 郭宝林, 等.几种中药成分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 1999, 24 (4) :238.239.
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失眠60例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7-01~2010-12我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共120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32例;年龄在20~80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30年。对照组60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38例;年龄在28~75岁;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26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①几乎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 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 包括入睡困难, 睡眠不深, 多梦, 早醒, 醒后不适, 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 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一部分精神障碍症状, 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80岁的患者;③本次病程在1个月~30年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④药物依赖者;⑤因环境吵闹, 卧榻不适等引起失眠者;⑥中途放弃治疗, 无法判断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 取穴:①主穴 (五心穴) 取人中、双侧劳宫、双侧涌泉。②辅穴取印堂、上星透百会、郄门、丰隆。 (2) 操作方法: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 选用普通 (30号1.5寸) 毫针快速进针, 主穴组先针双侧劳宫, 行提插泻法1分钟;再针双侧涌泉穴, 行捻转补法1分钟;最后针人中穴, 快速斜刺, 针尖指向鼻中隔方向, 刺入0.3~0.5寸, 将针体向顺时针方向捻转360°, 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 然后行雀啄泻法, 直至病人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主穴组操作完成后, 取印堂、上星透百会, 均平刺0.3寸, 予平补平泻手法, 郄门、丰隆直刺1.0寸, 予提插泻法, 以上各穴以术者手下沉紧, 患者局部酸胀得气为度。
2.2 对照组
(1) 取穴:神门、内关、百会、安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者加太溪、太冲、大陵;肝郁化火者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者加中脘、丰隆、内庭穴。 (2) 操作方法:以上诸穴均予常规针刺, 其中太冲、大陵、行间、丰隆等穴均予提插泻法, 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2.3 疗程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 每次留针45分钟, 均嘱其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来针刺, 15次为1个疗程, 每疗程间休息2~3天, 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标准评定疗效。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种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大脑皮质抑制过程, 由于大脑长时间紧张、焦虑、生活不规律[2]等各种原因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使大脑功能活动紧张程度超过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耐受性时, 而导致本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故临床上积极治疗本病已显得非常重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笔者发现用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失眠疗效相当显著。现代医学认为:针刺治疗失眠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调整中缝核5-羟色胺递质系统, 引起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加深, 恢复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平衡, 从而改善睡眠[3]。也有学者[4]认为, 刺激头部穴位, 除了可以解除脑血管痉挛, 改善局部微循环外, 同时能刺激大脑皮层, 抑制大脑异常放电, 使人体达到真正放松状态而入睡。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思虑、忧愁, 操劳太过, 损伤心脾, 气血虚弱, 心神失养所致。属祖国医学“不寐”、“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等范畴。阳不入阴, 阴不涵阳乃其主要病机。本法中的人中为督脉、手足阴阳之合穴, 督脉总督诸阳, 为阳脉之海, 起于胞中, 上行入脑达巅, 故人中用雀啄泻法可调理督脉, 开窍启闭以醒神健脑, 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劳宫乃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 合本经郄穴郄门共奏泻火散结之功。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 是十二经中唯一具有补性的井穴, 具有滋阴利窍而醒神之功, 且醒神而不伤神气, 使神安则寐。印堂为经外奇穴, 位于督脉循行线上, 具有醒神清窍之功。上星透百会可调节阴阳、平肝熄风、填精补髓、益气养血、醒神开窍。丰隆为胃之络穴, 别走太阴, 故可调节脾胃之功能, 乃遵循《素问》“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旨, 泻之可通经祛痰, 使阳入于阴而阴阳调和, 睡眠自安。本法治疗失眠疗效较对照组显著, 临床屡验屡效, 取穴少而精, 起效快, 疗程短, 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操作简单, 患者更乐于接受, 易于在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
[2]郑如云.头面部结合脊背推拿治疗失眠35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2) :173.
[3]石学敏.石学敏针灸全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466.
活血开窍法 篇4
关键词:急性中风,醒脑开窍针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基于中风病的基本发病机制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 导致“窍闭神匿, 神不守舍”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 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 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我院2006年3月—2008年11月, 用该法结合内科药物治疗急性中风80例, 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中风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醒脑开窍针刺组 (治疗组) 80例, 脑出血40例, 脑梗死40例;男56例, 女24例;年龄38岁~82岁, 平均58.6岁。传统针刺组 (对照组) 80例, 脑出血40例, 脑梗死40例, 男54例, 女26例;年龄39岁~80岁, 平均59.2岁。两组病例均为急性起病72 h内的患者, 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求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根据脑血管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1], 治疗组轻型30例, 中型32例, 重型18例;对照组轻型34例, 中型29例, 重型17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内科药物治疗。处方: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为极泉、尺泽、委中、风池;配穴为吞咽困难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加上廉泉, 金津、玉液放血。操作:先刺内关, 直刺0.5寸~1.0寸, 施捻转提插泻法1 min;继刺人中, 斜刺0.3寸~0.5寸, 用重雀啄法;再刺三阴交, 斜刺1寸~1.5寸, 用提插补法;极泉针刺, 在原穴沿经下1寸~2寸, 直刺1寸~1.5寸, 用提插泻法;尺泽直刺1寸, 用提插泻法;风池、翳风、完骨均针向喉结, 进针2.0寸~2.5寸, 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上廉泉针向舌根1.5寸~2.0寸, 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出血量1 mL~2 mL[2]。
对照组用传统取穴针刺法加一般内科药物治疗。处方:百会、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伏兔、足三里、解溪等穴。操作:百会用补法;足三里用补法, 令针感达足背;肩髃、解溪用补法, 余穴均用泻法, 以得气为度[3]。两组治疗时间:针刺治疗均于患者入院2 d~3 d开始, 每日两次, 10 d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3个~5个疗程。两组均结合内科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 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
2 结 果 (见表1)
3 讨 论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主病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居前列, 其病死率高, 后遗症多,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醒脑开窍针刺法由著名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创立, 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形成了一套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病的诊疗体系。笔者应用此项新技术, 经过3年的临床观察, 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疗效显著, 并且经严格的临床对照研究证实, 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法治疗。中风病的病位在脑, 涉及心、肾、肝、脾等脏器, 醒脑开窍、益脑调神、疏通经络为治疗中风的基本大法。督脉为阳脉之海, 与脑及各脏腑关系密切, 所以, 通调督脉对脑及各脏腑功能均有一定作用;人中属督脉为醒神之要穴, 针泻人中可以开窍启闭以醒元神, 通调脏腑;心藏脉, 脉舍神, 心是维持元神功能的重要脏腑, 内关属于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又通阴脉, 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针泻内关具有宁心调血安神之功;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之所。因此, 针补三阴交对肾、肝、脾三脏均有调节作用。三脏功能得调则脑髓化生有源。此外, 针极泉、委中、尺泽等穴, 以激发患肢经气, 疏通经络。在脑血管病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注意, 患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 (1mmHg=0.133 kPa) , 舒张压<105 mmHg。操作中应尽量减少体位的变动, 尤其禁止患者坐起针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于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 缩短疗程, 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
[2]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12-113.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篇5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急性脑血管病分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但均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病”的范畴, 祖国医学对于中风病大力提倡用针灸治疗, 但对于针刺治疗的时间有很多争议。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我国著名针灸大家石学敏教授创立的, 多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我院神经内科近几年来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各期脑血管病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在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246例中风病患者,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均经颅脑CT和MRI检查证实。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84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162例;男性158例, 女性88例, 年龄29~83岁, 平均年龄 (48.4±6.7) 岁;急性、亚急性期 (2h~10d) 共有62例, 稳定期 (11~20d) 共有104例, 恢复期 (21~90d) 共有58例, 后遗症期 (91d~12个月) 共有22例。24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按病程分期分急性、亚急性期31例、稳定期52例、恢复期29例、后遗症期11例。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研究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 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两组治疗2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 同时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各期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最后探讨其作用机制。
1.2.1 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 疏通经络为辅。上午针:双侧内关、患侧人中和三阴交为主穴, 患侧尺泽、极泉、委中为辅穴。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配穴, 若眩晕可选天柱;吞咽障碍可选风池、翳风、完骨;足内翻可选丘虚透照海;言语不清可选金津、玉液放血。下午针:双侧风池、完骨、天柱。操作:直刺内关0.5~1.0寸, 以泻为主, 施术1min后针刺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 运用雀啄泻法, 流泪或者眼睛湿润为度;与皮肤呈45杜斜刺三阴交, 进针0.5~1.0寸, 提插补法, 以针感到足底, 下肢不自主运动3次为度。极泉穴, 术者用手固定患者肘关节, 避开腋毛, 直刺0.5~0.8寸, 提插泻法, 以手麻胀并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 术者托住患者腕关节, 直刺0.5~0.8寸, 提插泻法, 以针感从肘关节传至手指或者手动外旋3次为度;委中穴, 术者抬起患肢取穴, 进针1.0~1.5寸, 提插泻法, 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翳风、完骨均朝向喉结进针2~2.5寸, 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放血量1~2m L。
1.2.2 传统针刺法
取穴以五版教材《针灸治疗学》为主。取穴以百会、曲池、外关、阳陵泉、环跳、足三里、解溪为主。
1.3 疗效判定
临床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 思维正常, 肢体基本恢复, 语言清晰, 生活自理或者恢复部分工作;显效:病残程度为Ⅰ~Ⅲ级, 思维正常, 上肢或者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 生活尚能自理;好转:病残程度为Ⅳ或Ⅴ级, 病情有所好转, 语言、意识、上下肢功能部分恢复, 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病残程度为Ⅵ级, 治疗前后没有变化, 或者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2%,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不同时期患者的疗效对比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效果最好, 而治疗后遗症期患者临床效果相对于其他三个时期差,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其他三组相比, ▲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 △P<0.05
3 讨论
3.1 醒脑开窍针刺法特点
(1) 在病机上, 认为中风是“窍闭神匿, 神不导气”导致的神无所附, 肢无所用; (2) 在治疗原则上, 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 疏通经络为辅”, 然后配合相应的辅助穴位进行辨证对症治疗[1]; (3) 在治疗上, 以开窍启闭, 改善大脑功能为主; (4) 取穴上, 选择有开窍启闭作用的阴经和脑穴为主, 阳经为辅[2]; (5) 针刺手法上, 运用中医“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治疗原则, 根据穴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补泻手法, 同时合理选择进针方向和深度。
3.2 现代医学解释醒脑开窍针刺法作用机制
神经生理学认为:穴位很可能就是产生针感感觉性装置密集的部位。通过针刺穴位, 就可以通过敏感感觉器将针刺信息传入大脑, 经过大脑皮层、脑干等中枢结构整合信息, 然后再下传到肌肉和器官等效应器从而发挥针灸治疗作用[3]。中风时, 锥体束受到损伤, 上运动神经元不能将冲动传到脊髓, 进一步传到肌肉等效应器, 因此就出现了肢体活动不利、失语、吞咽不利等表现;但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功能是正常的, 针刺后就可以通过脊髓反射中枢整合信息后将冲动传至肌肉, 从而产生主动收缩[4,5]。同时在中风早期, 不断针刺刺激穴位, 就可以将信息不断传入中枢, 进而兴奋脑细胞, 从而建立正常的反射弧[6,7]。
3.3 研究结果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2%,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效果最好, 而治疗后遗症期患者临床效果相对于其他3个时期差,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就说明, 针刺时间越早, 治疗效果越好, 最佳治疗时机应该是在3个月内。
总之,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确切, 并且治疗中风的时机越早越好, 能很好的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黄剑, 彭支莲, 丁盼.电针配合醒脑开窍法对脑卒中肢体偏瘫疗效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 (6) :1506-1507.
[2]尹建中, 黄智斌.通络扶正汤配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154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5) :835-837.
[3]马辉, 熊嘉玮, 倪光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3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1, 43 (12) :65-66.
[4]黄寅明, 李华南, 高旸.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 2011, 28 (6) :518-520.
[5]崔新华, 魏秀娥, 荣良群,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卒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1 (12) :13-14.
[6]张中元.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 2010, 27 (4) :348-350.
活血开窍法 篇6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的诊断标准, 并经颅脑CT确诊。病灶分布在基底节区。排除脑干、小脑、脑叶出血、有残留神经缺损的卒中史及其它严重合并症、神志昏迷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240例均为本院2004-01~2007-10脑内科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20例, 男78例, 女42例;年龄49~78岁;治疗组120例, 男74例, 女46例;年龄47~76岁;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抢救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极泉、尺泽、合谷、委中。先刺内关, 直刺人中向鼻中膈下斜刺5分, 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直刺0.8~1.2寸, 施捻转提刺泻法1分钟。每日1次。两组均30日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积分为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7%以下;无效:功能缺损积分无变化或功能缺损积分增多, 甚至死亡。
3.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脑出血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为本虚标实之证, 在本为肝肾不足, 在标为风火相煽, 痰湿阻络, 气血逆乱, 血溢脉外, 窍闭神匿, 病变部位在脑。针刺治疗脑出血有肯定疗效。郑健刚等[2]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认为, 针刺内关、人中等显著增加脑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 减轻脑水肿, 对保护脑细胞, 避免脑细胞损伤及急性脑出血预后均起了积极作用。田青等[3]研究证实针刺能消除和改善脑水肿。本文针灸治疗所选诸穴相配, 既能开窍醒神, 又能滋补肝肾、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文结果揭示急性期针刺治疗, 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了疗效,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郑健刚, 杜元灏, 石学敏.针刺对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中医杂志, 2004, 45 (9) :666.
活血开窍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②起病6 h神经功能缺失症持续进展者;③发病至用药时间 (6~72) h;④年龄<75岁;⑤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颈内动脉系统分布区有新发的梗死灶, 直径>2 cm; ⑥意识清楚;⑦首次发病或者再次发病但无既往遗留症状;⑧患者或其委托人知情同意, 签署协议书[3]。
1.2 排除标准
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肿瘤和动静脉畸形;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心功能不全, 心房颤动;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近期使用过抗凝剂, 血小板抑制剂;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纤维蛋白原浓度<0.8 g/L[4]。
1.3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2007年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进展性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3例, 女17例;年龄45岁~70岁 (59.29岁±6.19岁) ;病程 (2.94±1.70) d;CT或MRI显示病灶:基底节24例, 脑叶6例。对照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年龄46岁~71岁 (60.73岁±7.23岁) ;病程 (2.98±1.24) d;CT或MRI显示病灶;基底节25例, 脑叶5例。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使用灯盏花细辛针、胞二磷胆碱针改善血循环, 保护脑细胞, 对症治疗。巴曲酶 (商品名东菱迪芙针, 北京东菱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首次10 U, 溶于250 mL生理盐水静脉输注, 以后隔日静脉输注5 U, 静脉输注时间超过1 h, 共用药3次, 使用巴曲酶期间, 密切观察有无脑出血和皮肤、齿龈、尿道、肠道等全身各部位出血迹象, 对疑似病例及时行脑CT或大小便潜血检测, 同时监测血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 如有出血或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0.8 g/mL, 则停止使用, 巴曲酶使用期间禁用其他溶栓、抗凝、降纤、血液稀释等, 但允许同时使用甘露醇、脑保护等措施。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按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3]。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委中、尺泽。内关:直刺 (0.5~1.0) 寸, 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 施手法1 min;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0.5) 寸, 用重雀啄法, 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 进针 (1.0~1.5) 寸, 用提插补法, 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 避开腋毛, 直刺 (1~1.5) 寸, 用提插泻法, 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 直刺 (0.5~1) 寸, 施提插泻法, 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 直刺1寸, 用提插泻法, 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5]。两组均以7 d 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5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即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简称为SSS) [6]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ADL) 。基本治愈:减分率91%~100%, ADL 0级;显著进步:减分率46%~90%, ADL (1~3) 级;进步:减分率18%~45%, ADL (1~3) 级;无效:减分率<17%;恶化: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减分率= (入院初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后28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入院初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0%。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0.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 (见表3)
2.4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出现皮下出血, 1例大便潜血 (++) , 未行处理, 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 无一例出现梗死后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 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与血栓进一步扩大和蔓延、侧支循环阻塞[7]、脑水肿、血压偏低[8]等全身因素有关, 治疗脑梗死, 目前公认在药物治疗方面溶栓疗法最有效, 但因时间窗原因, 许多患者首诊时很难进行早期溶栓治疗, 而且进展性脑梗死6 h后症状还在逐渐加重, 甚至有的患者72 h病情还未稳定[9], 因此在不能超早期溶栓的情况下, 如何纠正与神经功能恶化有关的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并阻止其生化指标的改变成为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10]。
巴曲酶不仅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 诱发组织纤维蛋白激活物 (TPA) 的释放, 促经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 减少α2血浆素抑制物 (RPI) 和血素原活化素物 (PAI) 以及溶解血栓的作用, 还具有降低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 抑制红细胞沉降, 增强使用巴曲酶期间, 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及变型能力, 降低血管阻力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11]。新近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巴曲酶具有脑细胞保护作用, 还具有减轻脑水肿作用, 对血液凝固因子, 如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很少影响。
卒中发生后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改善脑循环, 溶解血栓, 遏制病势, 促进“半暗带”的功能恢复, 以缓解危象, 阻止病情发展, 对维持生命、减少死亡及促进患者受损功能活动的恢复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有“时间就是大脑”之说,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得到首肯。近来在急性期的运用报道日渐增多, 但观点不一, 而针刺在超早期治疗中未见报道。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针对“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总病机, 确立了“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 疏通经络为辅”的治则。其中主穴人中作为醒脑急救之要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针灸可直接兴奋上行激活系统, 解除脑细胞的抑制状态, 可特异性地增加颈动脉血流, 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改善脑循环, 故采用雀啄泻法可开窍启闭, 醒元神, 调脏腑。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 可改善患者的心排血量, 改善脑血氧供应, 具有宁心调血安神之效。三阴交可补三阴, 益脑髓, 调气血, 安神志。极泉、尺泽、委中等配穴可疏通经络, 运行气血, 改善肢体运动功能[12]。可见配方组穴从进针方向、深度、手法及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并通过了科学实验的验证。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若能在超早期接受针刺治疗, 可有效控制病情恶化, 其疗效、康复程度将明显提高, 降低致残率。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应用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果的方法。有关针刺治疗的超早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结果显示,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卒中, 具有相互协同的作用, 可以提高疗效, 因此可以认为二者联合使用治疗进展性卒中具有效果明显、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摘要: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发病时间在72h以内,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的进展性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和巴曲酶联合治疗。并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 (SSS) , 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 , 并监测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S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 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 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P<0.05) 。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降低更明显 (P<0.05) , 无出血倾向。结论巴曲酶与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进展性卒中, 具有协同作用, 临床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