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中药

2024-09-26

补肾活血中药(精选7篇)

补肾活血中药 篇1

卵巢产生卵子能力减弱, 卵泡细胞质量下降, 导致女性生育能力下降及性激素的缺乏, 称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DOS) , 也称为卵巢功能减退。卵巢储备下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 是卵巢早衰 (POF) 的前期阶段, 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目前对卵巢功能减退的治疗, 现代医学最常用、有效的方法是激素替代治疗, 激素替代治疗远期疗效不佳, 副反应大, 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而中医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色, 抓住“阴阳平衡”这个大方向, 加上毒副作用小, 易为患者所接受, 在DOS治疗上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中医中药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DOS取得了一些经验, 现将其治疗机理综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文献中尚无相对应DOS的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 涉及“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经断前后诸证”等病证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傅青主女科》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成瘀”。《血证论》指出“女子胞中之血, 每月一换, 除旧生新, 旧血即是瘀血, 此血不去, 便阻气化”, 《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妇人月水不通, 属癖血凝滞者, 十之七、八”。王清任云:“气通血活, 何患不除”。说明古代医家亦认为本病与肾虚血瘀有关。

2 作用机理

2.1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

李东等[1]及董莉等[2]研究均证明, 补肾中药具有类似内分泌激素样作用, 通过调整H-P-O轴的功能, 部分恢复卵巢功能。许小凤等[3]通过临床试验, 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卵巢功能减退, 结果发现服用补肾活血中药后INHB、E2、FSH、LH、OVF、RI、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显著性改变, 且治疗后INHB、E2、FSH、LH、OVF、RI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补肾活血中药干预卵巢功能减退的疗效确切。许小凤等[4]通过动物实验还证实补肾活血中药可能是通过升高血清E2、降低FSH水平, 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下调凋亡促进因子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 达到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减少卵泡闭锁, 从而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保护卵巢的作用。王佩娟等[5]研究表明补肾活血中药对制动应激所致卵巢功能早期减退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高、中剂量可明显升高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 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异常升高的激活素水平, 升高抑制素和卵泡抑素水平。黄向芳等[6]采用补肾兼活血调经的助孕排卵汤加减联用激素替代疗法, 周期治疗3~6个月后, 血清FSH和LH显著下降, 临床症状缓解, 32例中13例已有数目不等的卵泡出现, 5例足月分娩, 自然流产和已孕者各1例。

2.2调节免疫平衡

刘慧萍等[7,8]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证明, 补肾活血方具有改善免疫性POF免疫功能的作用, 可有效抑制AzpAb, 从而减少卵泡闭锁, 降低卵泡耗竭速度, 阻止自身免疫性卵巢炎的发生, 有效地改善卵巢功能。他们进一步研究证明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凋亡调控基因 (Bcl-2/Bax) 蛋白表达变化, 调节免疫反应, 抑制抗体聚集, 阻抑卵泡异常凋亡, 从而改善卵巢功能。蔡立荣等[9]通过ZP抗原建立POF动物模型发现, 补肾活血中药复方主要通过抑制特异性免疫损伤, 使血清E2浓度升高, ZP抗体浓度下降, 从而使小鼠的卵巢内残存的少数滤泡得以复苏, 恢复部分卵巢功能, 而且中药的预防作用优于治疗作用。王玉东[10]研究表明, 活血化瘀药有改善盆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作用, 能使卵巢和子宫的供血加强, 内环境得到改善, 活血药能抑制抗卵巢抗体对卵巢细胞的免疫损伤, 从而使卵泡正常发育, E2水平得到改善。李芳等[11]通过动物实验, 选用阴道脱落涂片、外周血E2水平、抗透明带抗体滴度及卵巢组织形态学分析作为检测指标, 发现补肾活血方能够改善卵巢的生殖内分泌功能和卵巢内各期卵泡和黄体的发育状况, 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身免疫损伤作用。田淑霄[12]提出卵巢早衰属于肾虚血瘀, 采用桃红四物汤合二至丸随证加减, 其作用机理与归绥琪[13]观点相符, 都认为补肾益精血能起到诱发排卵的作用, 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供, 抑制抗卵巢抗体对卵巢细胞的免疫损伤, 使冲任通畅, 月事自通而下。

2.3提高卵巢组织反应性

李佶等[14]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滋肾活血治疗能改善卵巢FSH、FSH/LH、E2的反应性, 可以提高妇女卵巢储备功能。杨正望等[15]研究发现, 补肾化瘀方可能通过促进卵巢颗粒细胞的生长, 调整女性生殖内分泌。在体内通过增强卵巢对FSH、Lh的反应性发挥其调节卵巢的功能。杨桂云[16]根据中医学“肾主生殖”的理论, 采用中医补肾为主、活血调经为辅的方法, 自拟补肾活血汤治疗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不孕症, 结果在促进患者排卵及增强黄体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3展望

综上所述, 补肾活血中药作用可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通过增加雌二醇, 降低卵泡刺激素等, 直接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的功能, 实现对生殖内分泌的调节。二是通过调节免疫平衡, 抑制抗体聚集, 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对卵巢靶细胞的损伤, 削弱抗原抗体复合物对卵母细胞内外信息及物质的传递交流的阻碍作用。三是可能上调相关激素受体的表达, 加强卵巢细胞内信号转导, 提高卵巢组织反应性。中医药是从多层面、多环节、多部位发挥作用的, 显示出明显的多靶点效应, 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或卵巢早衰的治疗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须注意: (1) 有效性的评价; (2) 有效度的评价; (3) 中医药的优势不仅在于治已病, 而且更体现于“治未病”的防治思想。希望本文能够为医学研究者们探索一条安全、有效的、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提高女性的生育潜能提供依据。

补肾活血中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60病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于该院生殖中心行IVF-ET后于妊娠早期发生先兆流产, 在本院中医科病房住院保胎患者。年龄25~40岁, 平均33岁;妊娠36~65 d;出血时间为1~12 d。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间年龄, 出血时间, 出血量, 病史等相关因素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30例, 对照组30例。

1.1.1 纳入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2]、《妇产科学》[3]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①胚胎移植术后, 有停经史, 妊娠试验阳性, 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 妊娠囊大小符合停经周数。②阴道少量流血, 或伴有下腹隐痛, 腰痛。③排除宫颈及其它原因引起的阴道流血。

1.1.2 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为异位妊娠或为滋养细胞疾病者。②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重要器官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合并有神经、精神疾患者。③经检查证实有妇科肿瘤、阴道炎者。④近2周曾采用同类药物治疗者。⑤夫妻双方染色体发现异常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IVF-ET术后常规予以黄体酮肌注, 40~80 mg/d, 至孕10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入院后予补肾活血中药口服。我院药剂室煎药, 2次/d, 100 m L/次。基本方药:党参10 g, 白术10 g, 桑寄生15 g, 菟丝子15 g, 白芍10 g, 阿胶10 g, 当归6 g, 五味子6 g等。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继续服用中药2周。

1.2.2 对照组

IVF-ET术后常规予以黄体酮肌注, 40~80 mg/d, 孕10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1.3 疗效观察

1.3.1 观察指标

观察阴道流血、腹痛、腰酸情况等临床症状,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血常规、C反应蛋白变化, B超检查了解胚胎情况。

1.3.2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胎漏、胎动不安”的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 各项检查数据与孕周相符;好转:阴道流血减少, 腹痛腰酸兼证减轻, 各项检查数据与孕周相符;无效:阴道流血不止, 甚至流产, 各项检查数据与孕周不符。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间疗效比较

经对照,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明显差异,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早期妊娠先兆流产率极高, 对妊娠结局产生重要影响。先兆流产属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范畴。本病的主要机理在于肾虚不能系胞, 肾主固藏, 有助于子宫之封藏。肾虚者, 有先天的发育因素, 但主要是后天的因素。因此补养肾气是固摄胎元的主要办法。女子以血为主, 匀后血聚养胎, 在补养肾气的方药中常需结合养血。《血证论》曰:“离经之血虽清, 鲜血亦是瘀血”。现代医学认为胚胎着床是其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后者只有在特定的时期 (即“种植窗”) 内才允许胚胎着床, 因而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胚胎着床的关键因素[6]。国外文献[7]报道, Gn RH-a超促排卵方案降低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是妊娠率低的关键原因。多数医家认为[8]胚胎移植术后, 子宫内膜容受性较低, 其主要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 故治疗采用补肾活血之品, 可以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补肾活血法既能从整体上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在局部又能促进胞脉、胞络与胞宫及他脏他经之间的联系, 从而利于孕卵的着床及发育[9]。药理研究证实, 活血化瘀药物可治疗妊娠期出现的血瘀状态, 可通过加强子宫和胎盘的血液循环, 促进蜕膜发育, 保持子宫静止环境, 抑制母体对胚胎的排斥。活血之品还具有明显的增加血管流量, 抑制血小板凝聚, 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从而促进胎盘后或底蜕膜下血肿的吸收, 同时活血化瘀具有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坏死组织和异物的能力。该研究在胚胎移植术后黄体酮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结合补肾活血中药口服。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益后天之本以养胎;白术燥湿健脾, 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 与人参配伍, 大补后天之本, 培气血之生化;当归补血调肝, 与人参配伍, 补血而能守气, 兼能养脾阴;白芍滋阴养血和血安胎, 以养胎元;阿胶系驴皮所制, 最善伏藏血脉, 滋补肾阴。菟丝子平补阴阳, 补肾益精, 肾旺自能萌胎;桑寄生能养血, 强筋骨, 能大使胎气强壮, 故《神农本草经》载其能安胎, 补肾固冲。各药配伍使中气健旺, 肾气得充, 气血运行通畅, 则胎元自安。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IVF-ET后早期妊娠先兆流产, 从补肾活血入手, 辨证施治, 两组对比治疗有明显差异,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显著降低早期妊娠流产率, 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China&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

参考文献

[1]VelevaZ, TiitinenA, ViskkaS, et al.High and low BMI increase the risk of miscarriage after IVF/ICSI and FET[J].Hum Reprod, 2008, 23 (4) :878-884.

[2]罗颂平, 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45-149.

[3]乐杰.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89-92.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253.

[5]王净净, 龙俊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3:170.

[6]朱桂金, 吴熙瑞.胞饮突与子宫内膜容受性[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2000 (3) :131.

[7]Bonn G, Manaaerts B.Treatment with the 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an tagonist gan irelix in women undergoingovarian slimulation wlth recomb inant follicle stimulatinghormone is efective, safeand convenient:results of a controlled, randomized.multleentretrial[J].Hum Reprod, 2000, 15 (7) :1490-1498.

[8]张伟, 丁彩飞.益肾安胎方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 (6) :487.

补肾活血中药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均为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 (Ⅳ期) 患者, 其中治疗组26例, 男19例, 女7例, 年龄46~71岁, 平均54.2岁, 糖尿病病程6~31年, 平均9.5年, 糖尿病肾病病程2.3个月~6年, 平均2.6年;对照组26例, 男17例, 女9例, 年龄45~74岁, 平均52.8岁, 糖尿病病程5~32年, 平均8.7年, 糖尿病肾病病程1.8个月~6.8年, 平均2.5年, 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WHO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符合Mogensen糖尿病诊断分期标准[2], 属 (临床) 糖尿病肾病期 (Ⅳ期) 。纳入标准:确切的2型糖尿病病史;尿蛋白>0.5 g/24 h, 患者处于肾功能正常期或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排除标准:排除1型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或其他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改变的患者。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4]中疗效评定标准制定。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24 h尿蛋白定量<0.5 g或下降2/3以上, 血肌酐下降1/4以上;②有效:症状、体征减轻, 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1/3以上, 肾功能改善, 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或稳定者;③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 各项指标未达有效标准者。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 治疗组26例, 显效8例 (30.76%) , 有效12例 (46.15%) , 无效6例 (23.08%) , 总有效率为76.92%;对照组26例显效5例 (19.23%) , 有效9例 (34.62%) , 无效12例 (46.15%) , 总有效率53.8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忧于对照组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测定值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测定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 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 (P<0.05) , Scr、BuN,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治疗后, 24 h尿蛋白的定量, Scr、BuN也有改善, 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降低24 h尿蛋白Scr、BuN水平方面,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补肾活血中药 篇4

关键词: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内皮祖细胞,补肾活血中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祖细胞 (EPC) 是一种能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主要来源于骨髓, 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受损内皮, 参与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心肌梗死后归巢到心脏的EPC数目有限性是EPC用于治疗的一个障碍[1]。补肾活血中药能够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和毛细血管的新生[2]。本实验旨在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能否动员骨髓EPC经外周血到达受损心肌, 修复内皮功能, 发挥“自身移植”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健康6周龄SD雄性大鼠60只, SPF级, 体重 (180±20) g, 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生产许可证:SCXK (鲁) 2005-0015。

1.2主要试剂和仪器胎牛血清 (FCS, 杭州天杭生物有限公司) ;DMEM高糖培养基、M199培养基 (美国Gibco公司) ;兔抗大鼠CD34多克隆抗体、兔抗FITC-CD133抗体 (美国Santa Cruz公司) ;VEGF ELISA检测试剂盒 (上海雅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NO检测试剂盒 (南京建成) 。动物呼吸机 (北京众实迪创公司) ;Langendorff灌流系统;Olympus倒置相差显微镜 (德国Zeiss公司) ;流式细胞仪 (美国BD公司) ;酶标仪 (美国BIO- RAD) 。

1.3实验药物补肾活血中药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室优选工艺制成, 组成有女贞子、沙苑子、肉桂、黄芪、川芎、三七粉, 批号:0303349, 规格:每包3g。

1.4方法

1.4.1动物模型制作结扎法。用10%水合氯醛0.3mL/100 g腹腔注射, 麻醉固定后记录心电图。颈部分离气管, 待打开胸腔时连接小动物呼吸机, 放置开胸器暴露心脏, 剪开心包, 在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交界稍下2mm处用无创性缝线结扎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 , 记录心电图出现Q波、ST段抬高、T波高耸或倒置, 证实结扎成功后逐层缝合胸壁。待大鼠出现自主呼吸后, 撤掉呼吸机, 关闭气管。术后24h存活者即为模型制作成功。

1.4.2分组和给药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补肾活血中药高剂量组 (H组) 、低剂量组 (L组) 和模型组 (M组) , 每组10只, 未做手术的正常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 (K组) 。H组、L组分别用补肾活血中药3g/kg、1.5g/kg (分别按成人用量的10倍、5倍计算) 加生理盐水4mL灌胃, 每天1次。M组、K组每天单用生理盐水4mL灌胃1次。4周后采集标本。

1.4.3大鼠外周血、缺血心肌组织EPC培养

1.4.3.1缺血心肌细胞培养采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灌流心脏, 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心脏灌流液为含10 mmol/L HEPES和0.1% BSA的无钙MEM液, 0.1% 胶原酶消化液用无钙MEM液配制。分离得到的杆状大鼠心肌细胞以105/mL种于6孔培养板, 置入37℃、5%CO2培养箱培养48h换液, 以后隔天换液。

1.4.3.2外周血EPC培养无菌条件心脏采血3 mL。用PBS等体积稀释血液, 吸取淋巴细胞分层液5 mL加入15 mL离心管中, 稀释血液沿管壁徐徐加入分层液上, 保持二者界面清晰。离心15min (2 000r/min) 后吸取乳白色混浊的单核细胞 (MNC) 层, PBS洗涤2次后以1×105~3×105的密度悬浮于5 mL M199诱导培养基 (含20%胎牛血清、EGF10μg/L、青霉素105U/L、链霉素100mg/L) 中, 均匀铺在FN包被的培养瓶内。 37 ℃、5%CO2培养箱培养, 48h后以M199培养基轻轻洗去未贴壁细胞, 继续上述完全培养基培养, 每3d换液1次。

1.4.4外周血、缺血心肌EPC表型鉴定细胞培养至第7天, 0.25%的胰酶消化细胞后用PBS重悬细胞, 光镜下计数。分别设立同型对照管A、单标管B、单标管C和双标管D, 每管加入1× 105~1×106细胞。对照管A加入同型抗体2μL IgG1, 单标管B加入2LFITC-抗CD133 (1∶200) , 单标管C加入2μL抗CD34 (1∶200) , 4℃孵育30min后加入2μL PE-IgG1;双标管D中加入2μL抗CD 34, 4 ℃孵育30min后加入2μL PE-IgG1和2 μL FITC-抗CD133。4 ℃孵育30min, PBS洗2次。流式细胞仪检测, 鉴定CD34/CD133细胞数。

1.4.5 ELISA法检测VEGF表达细胞培养至第7天, 分别收集各培养液2mL离心10min, 3 000r/min。设置标准孔、样品孔和空白孔。酶标仪450nm波长处测定各孔OD值。

1.4.6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细胞培养至第7天, 分别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液各2mL每样加100μL。设空白管、标准管和测定管, 依次加入试剂后490nm, 0.5cm光径, 测各管OD值。

1.4.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用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外周血、缺血心肌EPC培养鉴定情况

2.1.1外周血、缺血心肌EPC形态学特征外周血培养至第2天, 贴壁细胞开始伸展;第3天细胞开始融合;培养至第7天即出现梭形样内皮细胞。心肌细胞接种12h后即开始贴壁, 3d后贴壁细胞伸出伪足;培养至第5天细胞搏动明显, 可见成片搏动;培养至第7天细胞搏动减弱, 部分细胞凋亡。

2.1.2外周血EPC表面抗原表达情况用抗CD34、FITC-抗CD133标记细胞, 结果H组、L组表达CD34/CD133阳性率较M组、K组显著升高 (P<0.01) , 且以H组显著。详见表1。

2.2外周血、缺血心肌EPC数量变化200倍镜下选取一个视野观察, 发现外周血和缺血心肌H组、L组EPC数量均较M组、K组显著增高 (P<0.01) 。详见表2。

×200

2.3 VEGF水平比较外周血和缺血心肌H组、L组均高于M组、K组 (P<0.05或P<0.01) 。详见表3。

pg/mL

2.4 NO含量比较外周血和缺血心肌M组NO含量均较K组降低, H组、L组NO含量均显著高于M组、K组 (P<0.01) 。 详见表4。

mmol/L

3讨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有关干细胞技术的研究为缺血性心脏病特别是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曙光。骨髓干细胞移植 (BMC) 引起的心脏功能改善并不明显, 移植的干细胞可引起心律失常、微梗死、加重支架内再狭窄等[3]。因此, 动员骨髓EPC经外周血到达受损内皮修复内皮功能, 发挥“自身移植”作用成为研究的新思路。本研究选择补肾活血中药, 探讨动员骨髓EPC、修复内皮功能的作用, 为防治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EPC主要来源于骨髓, 心肌梗死后EPC应激性动员, 数量及活性有所增加, 但绝对数目仍低, “自身移植”作用微乎其微。本实验研究显示, 模型组EPC虽有所增加, 但与空白组比较EPC数量无统计学意义, 而补肾活血中药组外周血和缺血心肌组织中EPC数量明显增加, 且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更明显。表明补肾活血中药能够动员骨髓EPC到外周血液循环并归巢到受损心肌, 增加受损心肌EPC的数量。张喜成等[4]研究表明, 补肾生血胶囊能够动员骨髓EPC, 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 改善缺血组织的供血。心肌梗死后, 来源于骨髓的EPC归巢到心脏的数量显著增加, 分化为内皮细胞 (EC) , 参与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 NO是代表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血清指标之一。本研究显示, 模型组外周血NO含量明显降低, 心肌缺血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导致分泌NO减少。补肾活血中药组显著增加了外周血和缺血心肌组织中NO含量, 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增加明显, 表明补肾活血中药可能通过动员EPC增加NO含量, 达到修复内皮功能的目的。VEGF主要存在于EC中, 具有诱导EC增殖、 促进血管生成和增加毛细血管渗透性等作用, 是目前发现的最强效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调控干细胞向内皮分化的重要细胞因子。本研究显示, 补肾活血中药能够显著增加外周血和缺血心肌组织中VEGF水平。表明随着EPC数量的增加, VEGF水平亦明显提高, VEGF与EPC之间存在量效关系。

中医学认为, “心本于肾”“补肾生血”“活血生肌”, 肾脏阴阳的虚衰和失调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从肾论治冠心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且对安全性的顾虑较少。以补肾活血中药为主处方:女贞子、沙苑子、肉桂、黄芪、川芎、三七粉, 优选工艺研制的现代中药 (院内制剂) ,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93.33%, 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显著减少, 优于复方丹参滴丸[5]。继续研究发现, 能够促进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和毛细血管的新生, 发挥“自身血管搭桥” 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缺血心肌中VEGF表达上调有关[2]。药理研究表明, 女贞子能改善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沙苑子总黄酮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川芎嗪对麻醉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三七总皂苷有抗心肌缺血及对缺血心肌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因此, 可以推断补肾活血中药能够动员骨髓EPC到外周血液循环并归巢到受损心肌, 增加NO含量和VEGF水平, 达到修复内皮功能的目的, 提示其在治疗心肌梗死等严重缺血性疾病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但其促进EPC归巢到心肌的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adorff C, Brandes RP, Popp R, et al.Trans differentiation of bloodderived human adult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to functionally active cardiomyocytes[J].Circulation, 2003, 107 (7) :1024-1032.

[2]戴国华, 林慧娟, 张彤, 等.祛风生脉颗粒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脏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11) :964-966.

[3]Burashnikov A, Antzelevitch C.Block of I (Ks) does not induce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activity but promotes beta-adrenergic agonist-induced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activity[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0, 11 (4) :458-465.

[4]张喜成, 何延政, 李跃武, 等.补肾生血胶囊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杂志, 2006, 27 (3) :57-58.

补肾活血中药 篇5

关键词:胸椎转移癌,补肾活血,塞来昔布,疼痛

发生在骨组织的肿瘤以转移癌最多见,脊柱是骨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而胸椎转移又是脊柱转移癌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目前对于胸椎转移癌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如何缓解疼痛,改善胸椎转移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各国学者追求的目标。本研究回顾分析65例经补肾活血中药联合塞来昔布治疗的胸椎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外敷对胸椎转移癌疼痛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因胸椎转移癌住院治疗的患者共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

1. 2 病例选择标准

1. 2. 1纳入标准 ( 1) 病理学及组织细胞学明确诊断为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 ( 2) X线、CT、MRI或ECT明确诊断属胸椎骨转移的患者; ( 3) 预计患者生存期 > 3个月; ( 4) 按WHO疼痛分级属Ⅰ、Ⅱ级的患者; ( 5) 有胸背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舌质淡或瘀斑,脉弦细。

1. 2. 2排除标准( 1 ) 治疗期间进行放、化疗的患者; ( 2 )非肿瘤组织产生的疼痛; ( 3) 伴其他内科严重疾病及精神性疾病者。

1. 3 治疗方法

1. 3. 1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一次0. 2 g,1天2次;奥美拉唑胶囊,一次20 mg,1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1. 3. 2治疗组 ( 1) 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一次0. 2 g,1天2次。奥美拉唑胶囊,一次20 mg,1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 2) 补肾活血中药( 由半枝莲、山慈菇、桃仁、红花、当归、熟地黄、桑寄生、续断、骨碎补、透骨草、甘草各取15 g制备而成) 加热至30 ~ 40 ℃ ,外敷患处,1天1次,每次6小时,7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1. 4 疗效评价指标

1. 4. 1疼痛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评价。

1. 4. 2体力状况治疗前、治疗14天后均采用Karnofsky评分[1]评估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从0 ~ 100分,每10分一个级别,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

1. 4. 3生存质量治疗前、治疗14天后均采用NCCN成人癌痛指南( 2008版) 疼痛影响评估量表评估生存质量,该评估量表从以下7个维度评估癌痛的影响: ( 1) 日常生活; ( 2)情绪; ( 3) 步行能力; ( 4) 正常工作( 包括家庭以外的工作和家务) ; ( 5) 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 6) 睡眠; ( 7) 生活享受。每个维度从0分( 无影响) 到10分( 完全影响) 。

1. 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18. 0进行分析,数据均以均数 ± 标准差(  ± s) 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内比较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 α = 0. 05,双侧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界限。

2 结果

2. 1 基线资料比较

有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患处皮肤瘙痒等表现,予终止治疗。因此,纳入研究的患者共65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1 ~ 69岁,平均( 61. 03 ± 4. 74) 岁; Ⅰ级疼痛10例、Ⅱ级疼痛22例; 胸椎单处转移24例,多处转移8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50 ~ 67岁,平均( 59. 88 ± 4. 59) 岁; Ⅰ级疼痛13例、Ⅱ级疼痛20例; 胸椎单节段转移26例,多节段转移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疼痛分级及病变节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 2 两组患者 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组内治疗7天后与治疗前、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治疗组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见表1。

注: 治疗后 7 天与治疗前比较,aP < 0. 01; 治疗后 14 天与治疗前比较,bP < 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P < 0. 01。

2. 3 两组患者体力状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Karnofsk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Karnofsky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1) ; 治疗组治 疗14天后Karnofsky评分显著 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 0. 01) ,见表2。

注: 治疗后 14 天与治疗前比较,aP < 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bP < 0. 01。

2. 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影响各维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疼痛影响各维度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治疗组疼痛影响评分中日常活动、步行能力、正常工作、生活享受4个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或P < 0. 01) ,见表3。

注: 治疗后 14 天与治疗前比较,aP < 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bP < 0. 05 或 P < 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P > 0. 05。

3 讨论

每年美国有120万人被诊断患有肿瘤,其中约60万人有骨转移,而骨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椎体[2]。脊柱转移癌中大约90% 是没有临床症状的,而10% 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胸椎转移癌。胸椎转移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血行转移,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支持的是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并停留在血管树的滤器( 毛细血管床) 上这一假说。由于脊柱特别是椎体内血窦丰富,血流缓慢,因此椎体常常最先受累,而椎间盘由于缺乏血管多不累及。疼痛是胸椎转移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和主要来诊的原因[3]。其疼痛特点为白天轻夜间重,与活动无关,常常因疼痛无法入眠。胸椎转移癌疼痛的可能机制包括: ( 1) 疼痛刺激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改变了受体对过度拉伸、过度机械刺激或炎症的反应而损伤了神经元[4]; ( 2) 肿瘤细胞释放的肿瘤源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内皮素、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和前列腺素刺激了感受器,降低了激活的阈值[5]; ( 3) 肿瘤体积的增大直接压迫了骨膜上的神经纤维导致神经破坏[6]; ( 4) 破骨细胞产生的酸性物质可降解骨组织刺激痛觉感受器; ( 5) 肿瘤侵犯骨组织产生缺氧、p H增高和细胞外钙离子增高的微环境[7]。胸椎转移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病理性骨折( 8% 到30% 的患者) ,高钙血症( 10% 的患者) 和脊髓压迫( 5% 的患者) ,这些并发症可以对这些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产生不利影响[8]。

古代医家的论著里面没有胸椎转移癌的记录,其属于骨转移癌的一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学的“骨蚀”“骨瘤”“岩”“骨疽”等范畴。《洞天奥旨》曰: “因肾气不足,寒湿夹痰侵袭骨骼,以致气血凝聚于骨所致。……入夜尤甚,生长迅速,……坚硬如石,与骨相连。”《灵枢·刺节真邪》: “寒与热相搏,……热盛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外科正宗》云: “……推之不移,坚硬于骨,……气血不荣。”中医学对疼痛的病机主要包括“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机体,正邪相争,瘀血痰凝阻滞经络,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疼痛,多以实证为主; “不荣则痛”则主要是由于久病正气亏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而出现疼痛,多以虚证为主。现代学者对骨转移癌病因病机的研究多集中在气滞、血瘀、毒邪和肝肾气血亏虚等几方面,因此治疗上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解毒散结、补益肝肾气血为主。

本研究使用补肾活血中药外敷患处,起到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气血的作用。其中桑寄生为君,补肝肾、强筋骨,《滇南本草》: “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本草再新》: “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其补肾补血,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半枝莲为臣,归肺、肝、肾经。能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肿。《全国中草药汇编》: “治肿瘤,阑尾炎,肝炎,肝硬化腹水,肺脓疡。”《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伤,血痢。”现代研究表明半枝莲挥发油能抑制体外肿瘤细胞U937和AGS的生长,动物实验中半枝莲多糖能抑制小鼠H22肝癌细胞生长,促使小鼠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9]。山慈菇为臣,归肝、胃、肺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本草用法研究》: “行瘀散结。”《湖南药物志》:“( 用于) 皮肤皲裂,跌打肿痛,淋巴结结核。”《本草纲目》:“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蛊毒……”现代研究发现杜鹃兰的提取物对人结肠癌HCT-8、胃癌BGC-823、肝癌Bel7402等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作用; 动物实验也证实了杜鹃兰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S180肉瘤、肝癌和Lewis肺癌[10]。桃仁、红花为臣活血化瘀止痛。桃仁味苦,性温,《滇南本草》:“治血瘀。”《本草正》: “止鬼疰血逆疼痛,膨胀,疗跌打损伤。”红花味辛,性温,《医林纂要·药性》: “补肝行血,泻心去瘀。”续断归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调血脉,止崩漏。《药性论》曰: “主绝伤,去诸温毒,能宣通经脉。”《日华子》:“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癥结瘀血……”骨碎补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强骨,活血止痛功效。《药性论》曰: “主肾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日华子》: “治恶疮,蚀烂肉,杀虫。”现代研究发现骨碎补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肿瘤源性因子活性,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起到抗炎止痛作用[11]。透骨草味辛,性温,归肝、肾经。能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本草纲目》: “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气。”动物实验表明透骨草可以减少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续断、骨碎补、透骨草三药为佐一起能加强非甾体抗炎药的止痛作用。当归为佐补血活血止痛,《用药心法》: “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熟地黄为佐补血滋阴,填精益髓。《纲目》曰: “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解毒止痛之功效。使用时将药物加热至30 ~ 40℃ 外敷患处,其热效应可扩张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毛细血管,致血流加速,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加速炎症因子新陈代谢而缓解疼痛; 同时热效应还能杀灭部分肿瘤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缩小肿瘤体积。

补肾活血中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0 月~2015 年11 月本院妇科就诊的200 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 例。对照组年龄25~32 岁, 平均年龄 (28.31±1.24) 岁;病程1~5年, 平均病程 (2.46±0.97) 年。观察组年龄24~33 岁, 平均年龄 (28.63±1.39) 岁;病程1~5 年, 平均病程 (2.38±1.03) 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克罗米芬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的月经周期正常, 则需要在月经周期的第5 天开始服用该药物;如果患者月经周期异常, 如周期紊乱、闭经等, 需要在阴道出血后的第5 天给予治疗, 50~100 mg/d, 连续治疗5 d, 3 个月为1 个疗程, 治疗2 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补肾活血中药进行治疗, 方药组成为桑寄生15 g, 枸杞子15 g, 菟丝子15 g, 泽兰15 g, 川牛膝15 g, 川断15 g, 益母草15 g, 赤芍15 g, 鸡血藤15 g, 丹参15 g, 女贞子10 g, 当归10 g, 蒲黄10 g等。每天早晚各1 次, 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痊愈:患者经过2 个疗程的治疗后, 月经周期、经量等均恢复正常, 排卵、妊娠等也恢复正常;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不适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经量有所增加, 排卵、妊娠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经期、经量等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 不适症状得到缓解;无效:经治疗, 患者的排卵、妊娠、经期、经量等无改善、缓解, 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 痊愈+ 显效+有效)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痊愈62 例, 显效23 例, 有效14 例,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为99.0% ;对照组痊愈42 例, 显效20 例, 有效23 例, 无效15 例, 总有效率为8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SH、LH、T、E2、PRL等较治疗前发生明显改善 (P<0.05) ;对照组治疗后仅FSH、E2等较治疗前发生明显改善 (P<0.05) , 其他指标改善不明显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INS :胰岛素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不孕的常见病症, 主要是由于女性生殖内分泌和代谢等功能出现异常, 导致女性体内雄性激素分泌过多而出现的排卵障碍性疾病。该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肥胖、高雄激素血症、B超卵巢增大等多种症状[1]。如果该病症不及时治疗, 会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和危害。中医学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月经周期紊乱、闭经、肥胖等引发的不孕症。肾中精气即肾阴和肾阳在产生月经、促进生殖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若肾阴不足, 肾阳亏虚则会出现闭经、畏寒肢冷、生殖功能减退而导致排卵出现障碍, 甚至不孕等症状[2]。因此, 经临床研究证明, 以补肾活血的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治疗, 可大大激发肾功能, 并进一步调节生殖功能、经血顺畅等。

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克罗米芬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补肾活血中药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可见采用补肾活血中药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治疗, 副作用小、可对血清素水平进行有效调节,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进行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药物治疗, 观察组则给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促卵泡激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 、雌二醇 (E2) 、睾酮 (T) 、垂体泌乳素 (PRL) 较治疗前发生明显改善 (P<0.05) , 而对照组只有FSH、E2较治疗前改善明显 (P<0.05) 。结论 采用补肾活血中药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治疗, 副作用小、治疗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补肾活血,中药,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

参考文献

[1]郭金峰, 王建凤, 孔祥顺, 等.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中外女性健康 (下半月) , 2014, 18 (4) :65, 83.

补肾活血中药 篇7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补肾益气活血中药

寻求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世界医学的焦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因子,又称为血管通透性因子,具有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1]。VEGF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及内皮细胞上的受体,发挥其促血管再生的作用[2]。目前认为VEGF是最重要的成血管因子[3]。研究表明,VEGF是强效血管再生因子,VEGF可使血脑屏障(BBB)内皮细胞间紧密联接蛋白复合物的完整性破坏,从而引起BBB通透性增高,诱发脑水肿[4]。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的调节介质和一个强血管通透性因子。VEGF能够开放BBB和介导脑水肿[5]。Davisa等[6]发现在VEGF表达后BBB有着明显的开放,并得出了VEGF是通过提高表达VEGFR-2而实现开放血脑屏障的结论。本实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与BBB破坏的关系,为VEGF临床应用前景提供实验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动物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体重350~420 g,包头医学院实验动物部提供(符合国家清洁级动物标准)。

1.2 试药

血塞通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FB17),脉络宁注射液(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药厂,批号:20111023),10%水合氯醛,生理盐水,4%多聚甲醛(PBS,0.1 mol,pH 7.4),甲酰胺,伊文思蓝(Evans blue,EB),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

1.3 仪器

荧光分光光度仪(960型,上海光学仪三厂),单尼龙线,水浴箱,石蜡切片机,光学显微镜。

1.4 试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36只(分别为缺血90 min再灌注1,3,7 d各12只)和中药组36只(分组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小组中6只用于BBB通透性的测定,6只用于VEGF的检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制作参照koizumis线栓法[7]。10%水合氯醛(3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颈部切口,分离左侧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在颈内动脉近端放线,远端放动脉夹,颈总动脉分叉处剪一小口,将直径0.25 mm单尼龙线经小口插入颈内动脉(18±1)mm。尼龙线外留15~20 mm,线栓成功后移除远端动脉夹;再灌注时只需将栓线抽出至颈内动脉起始部。模型成功的标准是:栓线即刻出现左侧Horner征,麻醉清醒后出现右前肢运动功能障碍。假手术组除栓线只插入0.5 cm左右外,余均同动物模型制备。中药组给药剂量按成人用量10 mL/60 kg,2次/d的10倍换算应为1.67 mL/kg,2次/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67 mL/kg,2次/d。

1.5 行为学检查

参照Bederson等[8]的评分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无神经病学征象为0分;提尾时右侧前肢不能完全伸直为1分;向右侧旋转征象为2分;向右侧跌倒为3分;无自发活动及意识障碍者为4分。均于术后每日观察。

1.6 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定量测定[9,10]

使用EB作为测量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标踪剂,各小组内随机取6只动物在处死前2 h按20 mg/kg体重自尾静脉注入2%EB液。几秒钟后,大鼠眼球结膜,四肢等显示蓝色,表示注射成功。在预定的时间内用250 mL生理盐水进行心脏灌注,迅速取左半球称重后机械性粉碎脑组织标本,按每100 mg湿脑组织加3 mL甲酰胺加盖避光,在37℃水浴箱中提取72 h,提取液在荧光分光光度仪上测定荧光强度,激发波长624 nm,发射波长683 nm,波宽为10 nm。用倍比稀释法制作EB标准曲线计算出线性回归方程,再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提取液中EB的浓度,最后求得脑组织EB的含量,以μg/g湿脑组织表示。

1.7 VEGF表达检测

到达各再灌注时间点后迅速以10%水合氯醛麻醉各组大鼠(每组中剩余的6只),经左心室用生理盐水冲洗,用4%多聚甲醛(PBS,0.1 mol,pH 7.4)灌注固定脑组织,将脑组织浸于相同固定液中48 h。取视交叉平面作为观察平面。石蜡包埋,以石蜡切片机切成4μm厚的连续冠状切片。每张切片分别计数高倍镜下缺血区5个视野里阳性细胞数,取其均值为该张切片每高倍视野下阳性细胞数。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ABC法,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

1.8 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从各组织中随机选取与用于免疫组化的切片相邻的4张连续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特点。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组织血脑屏障的变化

2.1.1 肉眼观察

假手术组左侧半球未见蓝染;生理盐水组和药物组左侧半球(MCAO侧)均有以大脑中动脉为圆心的蓝染,药物组蓝染区颜色较淡。见表1。

(μg/g湿脑组织)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P<0.01,△△△P<0.001;某一时间点与上一时间点比较,#P<0.05;与同一时间点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表示无数据

2.1.2 脑组织中EB含量的检测分析

在各再灌注时间点生理盐水组和中药组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呈现在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迅速升高,72 h达到高峰,以后开始减少,至少持续到缺血再灌注7 d以上。中药组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

2.2 脑组织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2.2.1 VEGF蛋白在脑组织中的分布

缺血侧坏死与正常组织交界(缺血半暗带)显色最深,阳性细胞数目最多;VEGF阳性细胞为核周胞浆染色。在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组大鼠脑组织在双侧室管膜均存在少量VEGF表达,缺血中心区未能检测到VEGF蛋白。病理图片见图1。

2.2.2 缺血区VEGF阳性细胞半定量分析结果

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半暗带神经元阳性反应最明显。达峰值后迅速减少,至再灌注3~7 d只有少数阳性细胞。假手术组皮层未能检测到VEGF蛋白阳性细胞。见表2。

2.2.3 中药对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药在再灌注1~7 d对VEGF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P>0.05)。

2.3 病理学观察

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MCA区呈典型的脑缺血后坏死改变,以尾壳核外侧部分损害最重,其次是背外侧皮层,神经元呈缺血性改变,胞体缩小胞核固缩,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和少量白细胞渗出。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内皮细胞肿胀。病理图片见图1。

(个/高倍视野,×400)

注:同组内与缺血再灌注一天时间点比较,*P<0.01;“-”表示无数据

2.4 症状变化

栓线即刻出现左侧Horner综合征,麻醉清醒后出现右前肢瘫痪。模型组动物偏瘫症状评分均为在缺血再灌注3d后趋于稳定,逐渐降低。中药组在3 d后较生理盐水组评分降低(P<0.005)。见图2。

3 讨论

本实验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破坏为一动态变化过程,在缺血再灌注1 d脑组织EB含量已明显升高(P<0.001),72 h达高峰(与1 d比较,P<0.05),这与临床上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多在3 d内恶化相一致。因为血脑屏障破坏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加重是缺血性脑损伤病情恶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故对能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的因素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

上一篇:角色游戏的有效评价下一篇:中小学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