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补肾活血

2025-01-28

益气补肾活血(精选9篇)

益气补肾活血 篇1

血管性痴呆是指一系列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总称[1]。笔者采用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方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40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 均符合《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相关诊断标准:脑血管发病时间明确, 影像学支持脑卒中诊断, 发病3个月内出现痴呆且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 造血系统及精神系统疾病, 以及近期应用过抗痴呆药物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男30例, 女10例, 年龄48~70 (59.2±11.2) 岁;治疗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48~72 (58.5±10.4) 岁。2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 3次/d;治疗组给予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方治疗, 方剂组成:制首乌18g, 桑椹20g, 枸杞子20g, 丹参15g, 三七10g, 天麻15g, 白芍10g, 水煎, 每日服1剂, 分2次服用, 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判定标准[2] 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候评分, 计算中医症候疗效。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66%;有效:66%>疗效指数≥33%;无效:疗效指数<3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MMSEADL评分

2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中医证候学和临床防治研究表明, 血管性痴呆病机以肾虚为主, 同时存在痰瘀内生互结, 堆积体内不能清除, 郁蒸腐化, 伤及脑髓、脑络, 使神经系统机能受损。因此, 临床认为血管性痴呆与肾虚、痰瘀内阻密切相关[3,4,5]。笔者采用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方进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 方中三七、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 白芍可以补气养血, 首乌、桑椹、枸杞子为补肾的常用药物, 天麻具有镇静、镇痛及抗惊厥的作用, 诸药配伍, 紧扣病机, 标本兼治, 固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治疗, 治疗组给予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方治疗, 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对2组进行疗效评价与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 高于对照组的52.5%;2组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补肾活血化瘀方用于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

关键词: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方,血管性痴呆,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1]骆凯, 苗绿, 史洪亮, 等.增智益脑汤治疗中风后痴呆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 (2) :196-197.

[2]田金洲, 韩明向, 涂晋文, 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3 (5) :16-24.

[3]石玉如, 张允岭, 戴中, 等.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证候学观察与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9 (5) :350-354.

[4]戴中, 王少杰, 白文, 等.中医对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的认识[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1 (6) :44-46.

[5]龚华强, 王少杰, 戴中, 等.“治未病”—中医药预防中风后痴呆的新思路[J].北京中医药, 2011, 30 (12) :904-906.

五味子益气补肾宁心 篇2

治虚咳气喘五味子6克,山药15克,地黄15克,山茱萸15克,茯苓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治盗汗遗精五味子6克,牡蛎15克,金樱子10克,桑螵蛸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治体休虚多汗五味子10克,牡蛎15克,麦冬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治神经衰弱失眠,或疲倦乏力、睡眠不好五味子6克,珍珠母30克,石菖蒲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治肺寒、痰饮咳嗽五味子6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细辛2.5克,干姜3克。每日1剂,水煎服。

益气补肾活血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均为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 (Ⅳ期) 患者, 其中治疗组26例, 男19例, 女7例, 年龄46~71岁, 平均54.2岁, 糖尿病病程6~31年, 平均9.5年, 糖尿病肾病病程2.3个月~6年, 平均2.6年;对照组26例, 男17例, 女9例, 年龄45~74岁, 平均52.8岁, 糖尿病病程5~32年, 平均8.7年, 糖尿病肾病病程1.8个月~6.8年, 平均2.5年, 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WHO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符合Mogensen糖尿病诊断分期标准[2], 属 (临床) 糖尿病肾病期 (Ⅳ期) 。纳入标准:确切的2型糖尿病病史;尿蛋白>0.5 g/24 h, 患者处于肾功能正常期或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排除标准:排除1型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或其他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改变的患者。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4]中疗效评定标准制定。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24 h尿蛋白定量<0.5 g或下降2/3以上, 血肌酐下降1/4以上;②有效:症状、体征减轻, 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1/3以上, 肾功能改善, 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或稳定者;③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 各项指标未达有效标准者。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 治疗组26例, 显效8例 (30.76%) , 有效12例 (46.15%) , 无效6例 (23.08%) , 总有效率为76.92%;对照组26例显效5例 (19.23%) , 有效9例 (34.62%) , 无效12例 (46.15%) , 总有效率53.8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忧于对照组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测定值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测定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 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 (P<0.05) , Scr、BuN,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治疗后, 24 h尿蛋白的定量, Scr、BuN也有改善, 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降低24 h尿蛋白Scr、BuN水平方面,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活血补肾法治疗脑血栓形成99例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34

资料与方法

2002年2月~2007年10月在我院住院符合诊断标准的脑血栓形成患者1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发病2周以内住院患者,其中24小时以内发病者1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9例(平均年龄66.19±9.84岁)和对照组99例(平均年龄63.9±6.95岁)。病情分型按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3]分为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和重度(31~45分)。

两组病例治疗前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病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急性期安静卧床、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防治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者给予降颅压,调控血压、血糖,脑保护治疗,支持疗法,生命征稳定者早期功能锻炼等。治疗组病例除给予常规治疗外,给予口服或鼻饲经验方活血补肾汤,1剂/日。该药用煎药机煎煮,共煎煮2次,每次煎煮25分钟,两次取汁混合约500ml,每日分2次温服。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断。

活血补肾汤主方:制首乌30g,菟丝子15g,骨碎补10g,合欢皮20g,熟地20g,寸云10g,丹参15g,当归12g,川芎12g,水蛭10g,麦冬12g。随症加减:伴气短乏力、少气赖言等气虚症状者加黄芪30g,台参12g。伴形体肥胖、舌苔厚腻、喉中痰鸣等痰浊内盛者加全蒌20g,天竹黄10g,胆星(冲)10g,伴大便秘结者,腹气不通者加大黄10g,桃仁12g,芒硝18~20g;伴意识障碍者,加郁金12g,石菖蒲12g;伴头痛头晕、面赤易怒、脉弦等肝阳上亢之症者,加天麻12g,钩藤10g。

观察指标:病人住院不少于4周。详细记录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按脑卒中主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于住院时、2周、4周评分,比较用药前后的变化。同时化验血尿常规、肝功、肾功等。

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内;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65,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值相似;疗程结束时,两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但治疗组平均评分值低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

脑血栓形成的病机比较复杂,但主要矛盾是肾虚血瘀。以肾虚为本,故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大法,根据兼证不同,可佐以活血、化痰、通络等。活血补肾汤以制首乌、熟地滋补肾阴,菟丝子、寸云温壮肾阳,四药合用,阴阳并调,大补肾脏之不足。麦冬滋阴敛液,骨碎补活血补肾强骨以助其力。丹参、当归、川芎、水蛭等活血祛瘀通络,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填髓、活血通络之效,并随症略有加减以竟全功,更妙在伍用舒肝解郁、悦心安神之合欢皮,以使五脏安和,心志欢悦,解除患者中风后之忿怒忧郁、烦躁不宁之症,以利神经功能康复。现代医学中药药理研究显示:首乌、菟丝子、骨碎补、熟地、寸云等补肾中药具有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脑保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而丹参、当归、川芎、水蛭等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扩张脑血管、降脂降糖、抗血栓、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等作用,合欢皮有抗抑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32.

益气补肾活血 篇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09-01~2010-12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60例早期 (病程1~2年) DN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对照组24例, 其中男11例, 女13例;年龄39~75岁, 平均64.5岁;糖尿病病程2~30年, 平均 (9.4±6.2) 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6例, 其中男18例, 女18例;年龄40~76岁, 平均年龄66.8岁;糖尿病病程2~32年, 平均 (9.60±6.5) 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 (1999年) 标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2007年) 筛查和诊断微量白蛋白尿标准, 即采用随机尿标本的白蛋白/肌酐比率 (UAib/Cr) 在30~299μg/mg判定为微量白蛋白尿。并除外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以及心功能不全、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临床期、肾功能衰竭期及血糖控制不稳定者。

2方法

2.1 对照组

进行糖尿病教育、优质低蛋白饮食和药物等综合治疗, 将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同时管理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给予厄贝沙坦 (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300mg/d, 共治疗8周。

2.2 治疗组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加用自拟补肾益气活血汤, 药用黄芪、当归、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丹参、桑螵蛸等, 随症加减。每日1剂, 水煎两次, 共取药汁300ml, 早晚2次分服。共治疗8周。

2.3 检测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率 (UAIb/Cr) , 空腹血糖 (FP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等生化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有关内容制定。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UAlb/Cr降至正常或下降1/2以上, 肾功能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 UAlb/Cr有所下降, 但不达显效标准, 肾功能指标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恶化, 实验室指标无变化或加重。

3.2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3.3 两组治疗前后部分生化指标的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讨论

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 是糖尿病所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但DN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仅以尿微量白蛋白增加为主要特征, 失治则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甚则肾功能衰竭。因此, 及时发现, 有效治疗DN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西医对于早期DN的治疗措施主要为控制血糖血压,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等, 最近几年也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抑制局部的RAS治疗蛋白尿, 取得一定的疗效。西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氧化应激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和细胞的损伤[4];足细胞损伤不能有效覆盖基底膜, 肾小球滤过膜破坏导致蛋白尿的发生[5]。有研究[6,7,8]表明, 厄贝沙坦与中药方剂降糖保肾方联合使用既能发挥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又能保护糖尿病肾组织足细胞的完整性, 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还有文献[9]报道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临床期DN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本文结果表明, 厄贝沙坦联合补肾益气活血汤治疗早期DN疗效满意, 与文报道一致。

中医认为本病病变初期, 以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1], 肾阴亏虚为糖尿病肾病之根本。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我们采用六味地黄汤为基础, 兼以益气活血的中药辅助治疗早期DN取得良效。六味地黄丸是传统的滋阴补肾方剂, 既往研究证实其有降低血糖、血脂和血压, 改善肾功能, 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保护肾脏等作用[10]。方中熟地黄合泽泻、山茱萸合牡丹皮、山药合茯苓, 具有三补三泻之功效, 有减少蛋白漏出、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方中重用黄芪以益气升阳, 使气行血行;丹参等用以活血祛瘀通络和则新血由生。而黄芪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具有调节免疫, 抗衰老、抗应激、减少蛋白尿的作用[11]。

本研究表明, 在糖尿病肾病早期, 联合应用补肾益气活血中药辅助治疗, 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 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本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糖改善无差异, 表明中药辅助治疗可以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 且其作用独立于降糖之外。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4.

[2]钟南山.内科学.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56.

[4]Shalamanova L, Mcardle F, Amara AB, et al.Albumin overload induces adaptive responses in human proximal tubular cells through oxidative stress but not via angiotensin II type I receptor.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07, 292 (6) :1846.

[5]Jefferson JA, Shankland SJ, Pichler RH.Proteinuria in diabetic kidney disease:a mechanistic viewpoint.Kidney Int, 2008, 74 (1) :22.

[6]Portero-Otin M, Pamplona R, Boada J, et al.Inhibition of 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decreases renal protein oxidative damage in diabetic rats.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8, 368 (3) :528.

[7]Tufescu A, Kanazawa M, Ishida A, et al.Combination of exercise and losartan enhances renoprotective and peripheral effects in spontaneously type2diabetes mellitus rats with nephropathy.J Hypertens, 2008, 26 (2) :312.

[8]谢辉, 刘长波, 黄霖, 等.厄贝沙坦联合降糖保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 10 (5) :392.

[9]徐桂芬.中西医结合治疗糠尿病肾病30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5, 12 (4) :248.

[10]王升高.六味地黄丸 (汤) 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医药导报, 2003, 22 (8) :561.

益气补肾活血 篇6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补肾益气活血中药

寻求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世界医学的焦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因子,又称为血管通透性因子,具有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1]。VEGF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及内皮细胞上的受体,发挥其促血管再生的作用[2]。目前认为VEGF是最重要的成血管因子[3]。研究表明,VEGF是强效血管再生因子,VEGF可使血脑屏障(BBB)内皮细胞间紧密联接蛋白复合物的完整性破坏,从而引起BBB通透性增高,诱发脑水肿[4]。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的调节介质和一个强血管通透性因子。VEGF能够开放BBB和介导脑水肿[5]。Davisa等[6]发现在VEGF表达后BBB有着明显的开放,并得出了VEGF是通过提高表达VEGFR-2而实现开放血脑屏障的结论。本实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与BBB破坏的关系,为VEGF临床应用前景提供实验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动物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体重350~420 g,包头医学院实验动物部提供(符合国家清洁级动物标准)。

1.2 试药

血塞通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FB17),脉络宁注射液(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药厂,批号:20111023),10%水合氯醛,生理盐水,4%多聚甲醛(PBS,0.1 mol,pH 7.4),甲酰胺,伊文思蓝(Evans blue,EB),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

1.3 仪器

荧光分光光度仪(960型,上海光学仪三厂),单尼龙线,水浴箱,石蜡切片机,光学显微镜。

1.4 试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36只(分别为缺血90 min再灌注1,3,7 d各12只)和中药组36只(分组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小组中6只用于BBB通透性的测定,6只用于VEGF的检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制作参照koizumis线栓法[7]。10%水合氯醛(3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颈部切口,分离左侧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在颈内动脉近端放线,远端放动脉夹,颈总动脉分叉处剪一小口,将直径0.25 mm单尼龙线经小口插入颈内动脉(18±1)mm。尼龙线外留15~20 mm,线栓成功后移除远端动脉夹;再灌注时只需将栓线抽出至颈内动脉起始部。模型成功的标准是:栓线即刻出现左侧Horner征,麻醉清醒后出现右前肢运动功能障碍。假手术组除栓线只插入0.5 cm左右外,余均同动物模型制备。中药组给药剂量按成人用量10 mL/60 kg,2次/d的10倍换算应为1.67 mL/kg,2次/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67 mL/kg,2次/d。

1.5 行为学检查

参照Bederson等[8]的评分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无神经病学征象为0分;提尾时右侧前肢不能完全伸直为1分;向右侧旋转征象为2分;向右侧跌倒为3分;无自发活动及意识障碍者为4分。均于术后每日观察。

1.6 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定量测定[9,10]

使用EB作为测量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标踪剂,各小组内随机取6只动物在处死前2 h按20 mg/kg体重自尾静脉注入2%EB液。几秒钟后,大鼠眼球结膜,四肢等显示蓝色,表示注射成功。在预定的时间内用250 mL生理盐水进行心脏灌注,迅速取左半球称重后机械性粉碎脑组织标本,按每100 mg湿脑组织加3 mL甲酰胺加盖避光,在37℃水浴箱中提取72 h,提取液在荧光分光光度仪上测定荧光强度,激发波长624 nm,发射波长683 nm,波宽为10 nm。用倍比稀释法制作EB标准曲线计算出线性回归方程,再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提取液中EB的浓度,最后求得脑组织EB的含量,以μg/g湿脑组织表示。

1.7 VEGF表达检测

到达各再灌注时间点后迅速以10%水合氯醛麻醉各组大鼠(每组中剩余的6只),经左心室用生理盐水冲洗,用4%多聚甲醛(PBS,0.1 mol,pH 7.4)灌注固定脑组织,将脑组织浸于相同固定液中48 h。取视交叉平面作为观察平面。石蜡包埋,以石蜡切片机切成4μm厚的连续冠状切片。每张切片分别计数高倍镜下缺血区5个视野里阳性细胞数,取其均值为该张切片每高倍视野下阳性细胞数。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ABC法,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

1.8 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从各组织中随机选取与用于免疫组化的切片相邻的4张连续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特点。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组织血脑屏障的变化

2.1.1 肉眼观察

假手术组左侧半球未见蓝染;生理盐水组和药物组左侧半球(MCAO侧)均有以大脑中动脉为圆心的蓝染,药物组蓝染区颜色较淡。见表1。

(μg/g湿脑组织)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P<0.01,△△△P<0.001;某一时间点与上一时间点比较,#P<0.05;与同一时间点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表示无数据

2.1.2 脑组织中EB含量的检测分析

在各再灌注时间点生理盐水组和中药组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呈现在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迅速升高,72 h达到高峰,以后开始减少,至少持续到缺血再灌注7 d以上。中药组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

2.2 脑组织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2.2.1 VEGF蛋白在脑组织中的分布

缺血侧坏死与正常组织交界(缺血半暗带)显色最深,阳性细胞数目最多;VEGF阳性细胞为核周胞浆染色。在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组大鼠脑组织在双侧室管膜均存在少量VEGF表达,缺血中心区未能检测到VEGF蛋白。病理图片见图1。

2.2.2 缺血区VEGF阳性细胞半定量分析结果

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半暗带神经元阳性反应最明显。达峰值后迅速减少,至再灌注3~7 d只有少数阳性细胞。假手术组皮层未能检测到VEGF蛋白阳性细胞。见表2。

2.2.3 中药对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药在再灌注1~7 d对VEGF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P>0.05)。

2.3 病理学观察

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MCA区呈典型的脑缺血后坏死改变,以尾壳核外侧部分损害最重,其次是背外侧皮层,神经元呈缺血性改变,胞体缩小胞核固缩,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和少量白细胞渗出。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内皮细胞肿胀。病理图片见图1。

(个/高倍视野,×400)

注:同组内与缺血再灌注一天时间点比较,*P<0.01;“-”表示无数据

2.4 症状变化

栓线即刻出现左侧Horner综合征,麻醉清醒后出现右前肢瘫痪。模型组动物偏瘫症状评分均为在缺血再灌注3d后趋于稳定,逐渐降低。中药组在3 d后较生理盐水组评分降低(P<0.005)。见图2。

3 讨论

本实验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破坏为一动态变化过程,在缺血再灌注1 d脑组织EB含量已明显升高(P<0.001),72 h达高峰(与1 d比较,P<0.05),这与临床上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多在3 d内恶化相一致。因为血脑屏障破坏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加重是缺血性脑损伤病情恶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故对能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的因素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临床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均为门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 病程均在1年以上, 最长10年。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 男18例, 女11例, 年龄57岁~70岁;伴糖尿病5例, 高血脂1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淤型19例, 气滞血淤型10例。对照组29例, 男20例, 女9例, 年龄56岁~73岁;伴糖尿病4例, 高血脂7例;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淤型17例, 气滞血淤型12例。

1.2 入组标准

西医参照1979年9月上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及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辨证为血淤型 (包括气虚和气滞) , 主证:胸痛、胸闷, 时发时止, 伴心悸气短, 神疲乏力, 遇劳痛甚, 面色少华或紫暗, 舌淡暗, 脉细缓或结代。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益气通冠汤, 方药组成:党参15 g、黄芪30 g、川芎15 g、赤芍10 g、丹参15 g、桃仁10 g、瓜蒌10 g、薤白10 g、郁金10 g、枳壳10 g、元胡10 g;对照组为上方去党参、黄芪, 均1日1剂, 水煎分2次服,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除按常规口服西药外, 尽可能不用其他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

心电图改善情况、胸痛改善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疗效标准制订。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范围;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包括胸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 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胸痛无改善, 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 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见表1.

χ2=5.497, P<0.05, 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随服药时间的增加而疗效更加明显, 其中有3例心电图恢复正常。

2.2 2组胸痛改善情况比较

显效:胸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包括胸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无效:胸痛无改善。见表2.

χ2=4.858, P<0.05, 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胸痹即现代医学的冠心病, 其临床特征为当胸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短气, 喘息, 不得安卧。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因虚致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 标实为阴寒、痰浊、血淤交互为患。临床以虚实夹杂之气虚血淤证最多见。老年患者体质虚弱, 多有气虚表现, 气虚是血淤的原因, 血淤是气虚的结果, 气虚血淤, 阻滞经络是发病的关键。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 故治疗当以益气治本为主, 活血通络治标为次, 气行则血行, 血行则无瘀, 故益气是阻止气虚致瘀的关键, 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治疗胸痹符合中医理法方药原则。

益气通冠汤方中党参、黄芪补气扶正以行血, 气旺而心气得复, 鼓动有力, 以达血行通畅, 通则不痛之疗效, 即所谓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川芎、丹参、桃仁活血散结, 通利血脉;元胡活血行气止痛, 瓜蒌化痰开结, 宽胸理气;薤白宣痹通阳散结;郁金、枳壳行气通络, 全方共奏补气活血、行气通络、理气止痛之功效。

本研究表明:治疗老年人胸痹应用益气活血法比单用活血法能更好地改善胸痛及心电图情况。对于益气药党参、黄芪, 现代药理研究[3]证实:党参能强心、抗心肌缺血, 增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排血量;黄芪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血管, 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因此, 在治疗老年人胸痹时运用益气活血药比单用活血药更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47-2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41-45.

益气补肾活血 篇8

关键词:骨质增生,补肾活血汤,中医药治疗

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对其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近年来, 各地报道了关于骨质增生的治疗经验, 多数遵从祖国医学提出的寒湿外邪、湿热蕴结、痰瘀交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类型。笔者在临床治疗中, 发现从肝肾入手, 运用补肾活血汤加减治疗该病,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骨质增生患者46例, 男20例, 女26例;年龄20~72岁, 平均41岁。病程1~28年, 其中>8年26例。本组病例均系在治疗前接受其他多种治疗而疗效不佳者。同时具有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畸形等临床表现。

治疗:以《骨质增生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补肾活血汤为基本方。其中熟地为主药, 用量15~24 g, 其他药物剂量多用常规剂量。根据具体辨证, 再酌情加减, 常加用灵仙、五加皮、甲珠、僵蚕、蜂房等药, 以助活血化瘀、消除骨刺。常用方:熟地24 g, 枸杞15 g, 川芎10 g, 菟丝子10 g, 牛膝10 g, 肉苁蓉12 g, 红花10 g, 当归12 g, 山茱萸10g, 没药10 g, 补骨脂10 g, 独活12 g, 杜仲10 g, 甘草6 g。1剂/d, 分3次温服。据情可酌加祛风、除湿、补气补血、散寒、祛痰之中药予以治疗。

结果

本组患者经辨证应用本方后, 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止痛效果尤为显著。除4例止痛效果略差外, 一般均在服药8~12剂后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 其他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也有明显好转及消除。

治疗1~2个月后, 经X线复查, 增生未进一步发展, 且临床症状大有改善。典型病例如下。

例1:患者, 女, 45岁。患者颈肩酸痛、眩晕3个月余, 其痛时轻时重, 眩晕明显, 如坐舟车, 重时只能卧床休息, 舌淡、少苔, 有瘀血斑点, 脉沉细弱, 此属肾虚血瘀之症。某市级医院诊断为劲椎骨质增生、椎动脉型。治宜补肾活血, 镇晕。处方:补肾活血汤加天麻、石决明、钩藤、牡蛎、灵仙、五加皮、甲珠、僵蚕等药治疗。服药5剂后颈肩酸痛、眩晕症状减轻。再服15剂, 颈肩酸痛、眩晕诸症痊愈。

例2:患者, 男, 55岁。患者近半年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胀麻不适, 夜寐不能, 常常将手指压于后背下。神倦气短, 小溲清长, 舌质淡少苔, 有瘀血斑点。病属肾阳虚有瘀之症。某医院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 神经根型。治宜补肾活血。通络止痛。处方:补肾活血汤加甲珠、僵蚕、羌活、灵仙、巴戟、黄芪、红参等药治疗。服7剂后, 胀麻、神疲气短、小溲清长症状减轻减少。再服20剂后胀麻等诸症痊愈。

例3:患者, 女, 54岁。患者腰痛, 腿胀麻, 酸软无力1年余;遇劳症加重, 体重则减轻,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面色白光白, 肢冷畏寒, 舌质淡, 脉沉细无力, 病属肾虚。某医院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处方:补肾活血汤加肉桂、附子、鹿角胶、巴戟天等药治疗。服5剂后, 症状减轻。再服15剂后腰痛、腿胀麻、酸软无力诸症痊愈。

讨论

骨质增生的发病率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而且病情迁延, 不易痊愈, 有些骨质增生病可造成下肢行走困难, 甚至瘫痪, 因此探索中药治疗加上熏蒸、理疗等疗法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1]。根据中医学理论及人体退变特点, 我们认为, 此病跟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以致退变增生关系最为密切, 其余之寒湿外邪、湿热蕴结、痰瘀交阻均为次要病因。应用补肾活血汤加减, 通过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消刺以达改善、延缓骨质增生的进一步发展。本方加减后, 补肾养肝, 强筋壮骨, 活血祛瘀, 消除骨刺, 宜补以通, 防治结合, 确实是治疗骨质增生的良方。

参考文献

益气补肾活血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19例, 女性16例;年龄47~71岁, 平均年龄 (56.5±2.3) 岁;糖尿病病程6~17年, 平均病程 (8.4±1.2) 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17例, 女性18例;年龄46~74岁, 平均年龄 (57.0±2.7) 岁;糖尿病病程5~16年, 平均病程 (7.6±1.5)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符合《现代糖尿病学》中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3]:有糖尿病史, 尿蛋白连续两次测定呈阳性;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合并血瘀。排除非糖尿病导致的肾病患者、肝肾功能严重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 优质低蛋白摄取量控制在每天0.8g/kg。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限制钠盐的摄取, 同时使用ACEI类、ARB类药物控制血压, 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控制血糖。4周为1个疗程, 坚持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汤, 中药组方:冬虫夏草5g, 丹参、生地、赤芍、三棱、莪术、杜仲、土茯苓、车前草、车前子各10g, 川芎、五味子各20g, 生黄芪30g。根据患者病情对药量酌情加减, 加水500mL煎煮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 坚持服用3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 24h尿蛋白定量减少>60%, 血肌酐 (SCR) 减少>25%;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减轻, 24h尿蛋白定量减少>30%, 肾功能改善但没有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没有好转, 多项指标没有达到正常值。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血脂变化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血糖、血脂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肾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不大, 治疗后均有所改善, 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n)

3 讨论

在中医范畴内, 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 两者相互关联。肾虚为因, 血瘀为果, 肾虚必然导致血瘀, 血瘀又会加重肾虚, 因此治疗原则在于补肾活血。俞兵和等[5]人的研究中表明, 将补肾和活血结合起来, 通过补肾促进活血, 活血又达到补肾的目的, 两者互相协同, 使机体祛邪存正、阴阳平衡。在补肾活血汤药中, 黄芪可扩张血管、利尿消肿, 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调节脂代谢的功效;冬虫夏草可降低血肌酐水平, 促进尿蛋白的排泄, 抵抗肾小球纤维化;丹参、川芎能够改善肾功能, 减少尿蛋白含量;生地、五味子可抑制高糖状态下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反应;杜仲可提高免疫功能的稳定性;土茯苓、车前子、车前草则利尿。诸药合用, 从各个方面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改善患者肾功能和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补肾活血汤治疗后, 显效18例, 有效14例, 治疗有效率达91.4%, 优于对照组的80.0%。患者各项血糖指标、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有所降低, 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更佳, 患者血糖血脂得到有效控制, 肾功能明显改善,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毅, 张勉之.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期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 (5) :353-356.

[2]袁沙沙, 张勉之.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50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 2011, 28 (2) :110-111.

[3]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重金属监测下一篇:组播路由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