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肾祛湿

2024-10-16

健脾补肾祛湿(共3篇)

健脾补肾祛湿 篇1

摘要:青春期痤疮, 中医学治疗多从肺胃热盛入手。但临床不乏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而致脾胃损伤, 且伴有外感表证者, 笔者意欲通过以健脾祛湿轻清解表治疗有效的临床案例为青春期痤疮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青春期痤疮,健脾祛湿,轻清解表,辨证论治

青春期痤疮, 俗称青春痘,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常伴皮脂溢出[1]。其特点是:皮损丘疹如刺, 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其发病与内分泌异常、皮脂分泌过多及细菌感染有关。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2]、“粉刺”。而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压力、竞争压力的增大, 环境污染的加剧,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 都使得青春期痤疮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 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社交, 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历代医家多认为青春期痤疮是肺胃热盛所致, 主张疏风清热, 泻火通便。笔者临床通过健脾祛湿轻清解表法治疗本病5例, 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现在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青春期痤疮, 古代医家多从肺热、胃热、血热论治[3], 近代医家将本病分为肺胃积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阴虚火旺等型, 治疗上相应地从清解肺热、清热解毒、凉血散结、化痰软坚、滋阴降火而治。现代亦有从血瘀、肝郁、肾虚论治者[4]。《中医外科学》 (2006年版) 将本病称为“粉刺”, 认为本病的形成, 为肺热熏蒸, 血热蕴阻肌肤而致;或因过食辛辣油腻之品, 生湿生热, 结于肠内, 循经上薰, 上壅于面, 阻于肌肤而成;或脾气不健, 运化失调, 水湿内停, 日久成痰, 湿郁化热, 湿热挟痰, 凝滞肌肤所致[5]。笔者认为, 本病由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水湿内蕴, 发于肌表而成;母病及子, 肺卫不固, 外感风邪, 或挟寒、或挟热, 郁于肌表, 而出现营卫不和的症候, 肺脾同病, 而不独有肺热、胃热、血热。表现为皮疹旷久不愈, 色暗, 皮疹以结节、囊肿、疤痕为主, 伴色素沉着, 食欲欠佳, 舌淡胖有齿痕, 舌苔厚腻或薄腻, 脉滑。兼夹杂一些外感症状, 如晨起流涕, 咽部不适, 轻微咳嗽等。

2 辨证论治

治疗上针对病因病机而采取健脾祛湿, 轻清解表的治法。基本处方如下:陈皮6克, 法半夏10克, 茯苓20克, 甘草6克, 薏苡仁15克, 莱菔子10克, 瓜蒌皮10克, 泽泻10克, 白术10克, 黄芩10克, 灯芯草4扎, 鱼腥草10克。用法是:上方以水浸药10分钟, 水量以漫过草药为准, 急火煮开后以文火煮20分钟, 倒出药液再加水重复煎煮一次, 将两次药液混合, 分次服用。如伴咽喉疼痛、咳嗽、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腻等症状属外感风热者, 基本处方去泽泻、白术、灯芯草, 加板蓝根10克轻清肺热, 利咽消肿, 桔梗8克利咽止咳, 牛蒡子10克利咽消肿, 清热退疹, 薄荷3克后下清热利咽, 解表透疹, 甘草加至10克以利咽止咳, 调和诸药;如伴晨起流清涕, 鼻塞, 少许咳嗽, 舌质淡红苔薄白腻等症状属外感风寒者, 基本处方去掉泽泻, 仿玉屏风散意加黄芪10克, 防风10克健脾益气, 祛风固表, 白芷8克祛湿通鼻窍, 苍耳子8克、辛夷花10克温经散寒通鼻窍。

3 病例介绍

笔者所诊5例青春期痤疮患者均为12岁女孩, 在校学生, 病程为1年, 面部、前额、鼻部满布红色丘疹, 胸背部未见皮疹, 皮疹散在无融合, 无瘙痒感, 有色素沉着, 患儿有鼻炎病史, 容易鼻塞流涕, 食欲不振, 睡眠差, 大便干, 小便黄。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舌红苔薄黄腻。虽经多方求治, 皮疹仍反复发作, 中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

5位患者经笔者辨证均属脾虚湿盛, 经给与基础处方并根据伴随症状属于风寒、风热的不同随症加减。治疗期间, 嘱患者多用温水洗脸, 忌用冷水洗脸, 以免刺激毛孔收缩, 加重痤疮;饮食注意营养搭配, 饮食有节,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少食油腻食品及甜食, 多吃豆制食品、新鲜水果和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调畅情志, 乐观向上, 适量户外运动, 避免汗出当风, 改变晚睡熬夜等习惯;禁止滥用化妆品, 以免粉类化妆品堵塞毛孔, 加重痤疮;禁止用手挤压痤疮, 以免炎症扩散, 愈后留疤。服药期间不服用其他西药, 无外搽药物。

经治疗4-8周后, 皮疹明显消退, 仅留少许色素沉着, 无新起皮疹, 胃纳好转, 睡眠改善, 大小便正常, 取得良好效果, 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版) 的治愈标准。

4 治疗体会

青春期痤疮为青春期多发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表现为粉刺、丘疹, 好发于富含皮脂腺的部位, 多见于前额、面部。病因尚不明确, 多认为是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因皮脂腺排泄不畅, 毛囊内细菌繁殖而发生。目前西医治疗此病多采用综合疗法, 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抗菌消炎为主, 但多治疗时间长, 皮肤刺激及胃肠道刺激明显, 不良反应多, 且易出现耐药性, 从而限制了药物的应用。且西医治疗病情易反复,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学早从《内经》就有了“痤”的记载, 后世医疗典籍中称之为“粉刺”“面疱”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也对本病的病因和症状做出表述:“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 起碎疙瘩, 形如黍屑, 色赤肿痛, 破出白粉汁。”《中医外科学》 (2006年版) 将本病分为三型:肺经风热证、肠胃湿热证、脾虚痰湿证, 分别以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参苓白术散合海藻玉壶汤治疗, 外搽以颠倒散洗剂或痤疮洗剂。历代医家多认为肺胃热盛是本病的病因。以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为传统的经典治疗方法。

笔者认为, 青少年过度食用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 或饮食不节, 寒温失调, 损伤脾胃, 中焦运化失司, 水谷不化精微, 反化痰湿, 脾主肌肤, 肺主皮毛, 痰湿泛于肌表而见痤疮。从经络学来讲,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 凡面部所有之处均为经脉所及, 相较于其他循行于头面部的经脉而言, 更有居中驭外的气势, 故面部疾病皆属与胃密切相关, 脾胃有病, 面部首当其冲。“肺经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肺经与中焦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 毋庸赘述。故脾胃受损, 母病及子, 肺气不固, 卫外空虚, 易感外邪。

本病的发生, 虚实夹杂, 以虚为主, 脾胃亏虚, 运化失司为主,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为辅。所以, 主要任务是健运脾胃, 对伴有外感风寒症状者, 以玉屏风散加白芷苍耳子辛夷花健脾益气, 祛风通窍。对伴外感风热症状者, 加板蓝根、牛蒡子、薄荷等轻清肺热, 利咽退疹。而不是一见到有热象, 就应用大量清热药清热解毒, 否则大量寒凉药更易损伤脾胃, 从而出现胃纳更差, 腹痛腹泻等症状, 清热太过, 寒邪留连, 肺脏更虚, 会加重外感症状。不论是驱寒解表还是清热解表, 药味不在多, 而在于适当, 中病即止, 而不是越多越好。所以说, 青春期痤疮的治疗, 轻清解表为辅, 健脾祛湿为主, 脾胃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 运化水谷为精微, 水湿得化, 生化有源, 五脏得养。脾胃功能正常, 肺脏得到母脏滋养, 肺气渐复, 宣发肃降功能正常, 外感症状自然消除。如此一来, 母健子康, 才能平安无虞。笔者所选处方, 以二陈汤加白术健脾燥湿, 理气和中。泽泻、灯芯草、瓜蒌皮、莱菔子、薏苡仁健脾祛湿, 清热通便, 黄芩清热燥湿, 鱼腥草清热解毒。本病的治疗贵在坚持, 所以, 嘱患者生活起居有规律, 避免熬夜晚睡, 适当户外活动, 饮食上要避免偏食偏嗜, 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多吃豆制品, 注意搭配, 营养均衡。

参考文献

[1]温育利.痤清汤加味治疗青春期痤疮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07 (18) .

[2]李智珍.滋阴清肝消痤颗粒治疗女性痤疮疗效观察及痤疮生存质量量表的测评[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1-2.

[3]井钦源.健脾益气化湿法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3例的体会[J].健康必读, 2011 (11) .

[4]林燕, 苗晓玲.痤疮合剂配合周期疗法治疗女性青春期痤疮4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2 (2) .

[5]赵尚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健脾补肾祛湿 篇2

吃粥品

各粥品每次吃1碗,可天天吃,易疲劳、头晕、腰膝酸软者,可另加约1茶匙盐补益肾气,改善以上情形。

荷叶粥

材料:荷叶3克、米50克。

功效:荷叶清热利湿、解暑生津、调理脾胃、升发阳气。

做法:白米洗净后放入药材,加500c、c、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软烂。

薏仁米须粥

材料:薏仁5克、玉米须2克、米50克。

功效:薏仁解热健脾、利水湿,玉米须补虚清热、和胃。

做法:白米洗净后放入药材,加500c、c、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软烂。

生姜益气粥

材料:生姜3~5片、米酒1茶匙、米50克。

功效:生姜健脾益气、开胃止呕、米酒助活血、湿。

做法:白米洗净后放生姜,加450c、c、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30分钟后再倒米酒。

山药绿豆粥

材料:山药及绿豆各10克、米50克。

功效:山药补脾肾、益气养阴、止泻,绿豆解热消暑。

艾灸腹部 可健脾祛湿 篇3

一是腹部温度普遍下降。如人体腹温在36℃左右,则皮肤红润、细腻、身材均匀、免疫力强;34℃左右,则易长斑、长痘、便秘、过敏、面色晦暗等;32℃左右,易肥胖、患痛经等痛症;30℃左右,易手脚冰冷,出现各种肿瘤结节、性冷淡和疑难杂症;

二是腹部容易形成结节异常点。腹部先天是阴经聚合的地方,稍不注意,腹部很快就成为脂肪、痰湿瘀毒凝聚的地方;

三是腹部越寒肚子越大。腹部受寒,脂肪凝聚堆积,把经脉堵塞,身体就会肥胖起来。

因此,在湿气重的时候,建议大家用艾条温灸中脘穴(肚脐上4寸)、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凹陷处)15-20分钟。通过温灸这些穴位,有助于温胃行气,健脾祛湿。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做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或艾条,在穴位上(或疼痛部位)熏灸,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感传达到温经通络,祛寒除湿,回阳救逆,强壮保健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隔姜灸法效果更强。但是要注意,有实热症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和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上一篇:数字校准系统下一篇:管理科学理论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