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探究

2024-09-11

德育方法探究(精选12篇)

德育方法探究 篇1

一、德育工作实效性缺乏的原因

(一)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然说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接受对象, 但是其主体位置却没有在德育教育中体现出来。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 没有独立的思想, 不用考虑他们的想法及感受, 同时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是按照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去“生硬”地执行, 导致学生参加德育教育活动时像是看热闹的围观者一样, 表面上接受了教育, 但在实质上根本没有体会到德育教育的内涵, 这就在一方面造成了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缺失。

(二) 德育活动较为浮夸和形式主义

现阶段小学德育活动的内容并不能和学生成才的需求紧密相连, 多数是喊口号、说教式、运动式的教育活动, 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 心智尚不成熟, 这样具有浮夸和形式主义特点的德育活动无法深入学生内心, 对学生形成完整的德育观念也没有很大帮助, 使学生不理解、不接受, 也就造成了德育工作缺失实效性。

(三) 德育教育力量单一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 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学校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 社会却提供一些反面教材, 家庭引导学生更加注重现实的情况。这样的矛盾使所有的德育教育力量变得愈发单一, 无法使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 更好地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贡献力量。此外, 在人们的观念中, 德育工作普遍被认为是德育处的工作, 与其他领导及任课教师没有什么联系, 整体缺乏“育人”的意识, 甚至有些教师自身也不能达到德育的标准, 不能以身作则。这在主观上造成了德育教育力量单一的情况出现, 从而也就导致德育工作缺失实效性。

二、提高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的方法

(一)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合理的德育需求

学生是班级德育活动的核心、主体, 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提高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因此, 在举行班级德育活动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切合实际地考虑学生的想法, 并且将学生的想法融入到班级德育活动中来, 使学生合理的德育需求得到满足, 让学生通过班级德育活动真正地理解德育的内涵。因此, 我校在这时根据学生的这一主体德育需求, 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金种子”工程, 并以“善行义举榜”活动和“认星争优, 做美德少年”活动为载体, 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善行义举榜”就是在活动中设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 (即仁、义、诚、敬、孝) 和其他类共六个榜, 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学校举荐的形式推荐上榜学生。通过此活动不仅宣扬了好人好事, 展示了善行义举, 而且引导全学校形成一种学习先进模范、争当先进模范的浓厚风气, 满足了学生主体的德育需求。

(二) 设计朴实、“接地气”的班级德育活动

能引起学生产生道德共鸣的, 不是那些浮夸的形式主义的德育活动, 而是那些更为贴近学生实际朴实、“接地气”的班级德育活动, 这样的班级德育活动才更加有效果。这也正与我校“求实创新和谐高效”的校训相符合。例如, 我们可以改革班级干部制度, 一改从前的“小干部终身制”变为“小干部竞争制”。或者可以采取“今天我是小小班主任”的班级活动, 让每位学生轮值参与班级日常管理, 让学生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使学生自身的德育发展得到推动力。

(三) 整合德育力量到班级的德育活动中去

在德育教育中, 社会、学校、家庭都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只有提高这三者德育行为的协调性, 整合德育力量, 发挥德育整体的教育功能, 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因此,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的班级德育活动, 例如, 在班级中可以开展“德育大家谈”的活动, 需要派出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和社会人士的代表来共同参与这个活动, 在活动中各方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听取他人的看法, 使各位学生在通过实际的交流中逐渐领悟德育的真谛, 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德育行为的协调性, 从而使这三股力量更好地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要想扭转当前德育工作薄弱的局面, 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我们就应该认真搞清楚德育工作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并且在进行班级德育活动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求, 设计朴实、“接地气”的班级德育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 相信一定会提高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德育方法探究 篇2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突发事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田径队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师生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这些群体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五、寓德育于突发事件中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一次“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偏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在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讲述我国运动员如何带伤参赛为国争光的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一番的耐心教育,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个个争先恐后地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德育方法探究 篇3

当今社会常常出现情感冷漠、道德失范等现象,作为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健全思想。本文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将德育融人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

一、言传身教

1.从言谈举止上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先律己再育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手势、每一句话……都有教育意义。教师要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真诚待人。

例如,笔者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部分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这样一方面让学生真切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含义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从知识素养上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知识素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除了要讲解政治理论知识外,教师还要适当谈及化学公式、物理现象、中国古诗词、电影观后感等多方面的知识,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钦佩之情,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结合生活

1.将教材与热点新闻有机结合。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然而要想将德育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将教材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其中,将教材与热点新闻有机结合是有效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这部分知识时,将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思想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相关热点新闻,分析教材知识。这一方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2.将教材与社会现象有机结合。

社会现象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高中政治教学素材,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常常在德育过程中将社会现象作为教学案例,结合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例如,笔者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部分知识时,向学生介绍了“月光族”、“金钱至上”等社会现象,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贴近学生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高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关注自己道德素养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虽然很困难,但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之一。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教给学生一些富有深意的思想,如“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做人的底线是不要对他人造成伤害”“人生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关注自己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2.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然而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德育方法探究 篇4

教学活动是学校最主要、最频繁的活动。作为学生, 在校期间, 上课时间是最多的, 因此, 德育应当渗透到各课程之中, 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 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神圣使命。

1 德育的内容与目标

德育, 即品德教育, 包括基本品德教育和专业道德素质教育。德育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的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试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内容主要是三义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的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

德育目标是要使学生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

2 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我们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 虽然不同程度地从某一方面发挥了德育作用, 但层次不深, 维度不全, 效果也不佳。主要表现在:重传递、轻思考, 忽视了对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观的培养;重灌输和说教, 轻交流, 课堂上习惯于“老师说学生听”, 缺乏平等的对话和情感沟通, 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 轻内修, 只依赖于严格的要求与纪律约束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 忽视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

2.2 评价制度因素

现代工作成果的评价讲究“德、能、勤、绩”综合指标的考核, 德在首位。但在实际操作中, 这一考核标准的可操作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 不可避免地将质量的指标具体化为数量, 例如学生的成绩、教师研究成果的数量等, 这就使德育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大为下降。

2.3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部分教师受当前某些评价标准的制约, 过多地注重科研成果, 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不严格要求自己, 责任心不强, 也不严格要求学生, 忽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些教师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治学不严谨等现象, 不利于发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4 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低

课堂教学大多不能凭借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单靠教师单一的灌输, 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乏味。由于教学手段太过单一, 理论知识难免成为空洞说教, 阻碍了德育的顺利进行。

3 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探究

3.1 制定德育目标, 拓展德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学期为单位, 制定德育的目标, 并将其渗透到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讨论、学生言行中检查德育的实施效果, 并适时纠正目标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使之不断得以改进, 学期末进行总结提高, 进一步指导下学期的教学工作。同时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引导模式, 增强德育与社会的关联度, 强化社会对德育的认可程度, 使德育的价值真正体现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上, 强调德育的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恩格斯强调指出的:“人们行为的一切动力, 都一定要转变他们的愿望和动机, 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

3.2 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处处渗透德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没有科技, 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 就不打自垮。”可见专业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专业知识虽然是以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 但是发现和创造它们的过程却是一条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坎坷之途。因此, 在讲解每门专业课的演变历史时, 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时代性的案例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例如:有一位会计老师在讲错账更正的时候讲到,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会计人员, 就不该做假帐, 要对企业、社会负责, 要做事先做人。在无形之中告诫学生, 作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 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3.3 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

要有效实施渗透教育, 就必须在教学思路上变演绎法为归纳法。教师单纯的语言表达在讲解知识、教育学生方面有时候显得比较单薄, 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各种形式的案例, 千方百计创设情景, 调动学生的感情参与其中,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 诱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同时多利用一些视频资料, 通过形象、直观的视觉、听觉手段在学生头脑中传达各种观念, 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4 联系时事,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培养其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引用案例时, 要注意例子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其中以学生熟悉的、认同的、时效性强的案例为最佳。例如, 在《质量管理》课程的课程导入中, 为了增强学生对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可以以社会上广为讨论的三鹿奶粉事件做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方面,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 学生可以在事件当中懂得, 作为一个企业, 要想生存和发展, 必须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 即对社会发挥有利作用, 从中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责任感。

3.5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进行德育渗透最直接的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模范引导、典型示范作用。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 要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的方法知识, 能够整体把握教学的理论体系结构, 用自己健康的行为影响学生, 以高尚的道德为人师表, 以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 以自己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其次教师的言谈举止、衣饰穿着, 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教师要用干净整洁的衣着, 端庄典雅的举止, 得体的行为, 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文明礼仪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王冰.试论高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制约及其化解[J].职业与教育, 2008, 9 (27:总第595期) .

[2]萨仁图野.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创新的探索[J].职业与教育, 2008, 9 (27:总第595期) .

小学德育有效性探究 篇5

--以楚雄实验小学为例

摘要:今天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而小学德育教育则决定着国家未来的人才水平。本文以楚雄实验小学为例对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原因。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如何增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希望能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存在的问题,有效性,建议

Abstract: Nowaday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essential.And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determines our country‟s talent level.The essay which takes Chu Xiong Shi Yan primary school as example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Meanwhile, the essay expresses how to add the validity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It aim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advice for teaching staffs.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ctuality, existing problems, validity, advice

一 德育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德育,即学校德育。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的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练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各级各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实施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素质。因此,小学德育的实施在21世尤其重要。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完成这次的文章,我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对自己所在的楚雄实验小学的道德教育进行了调查。通过各位同事的热情帮助,我对本校的德育教育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其中,我重点调查了实验小学的学生,现我把整理分析后的现状陈述如下:

一)实验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情况

1.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德育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里。在学校认同德育教育重要性的人群占97.1%,认为有必要在小学生当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占95.4%。

2.德育教育的知晓度较高。95.6%的教师表示对德育教育熟悉或基本了解。且在问卷、走访过程中发现,97%的教师都对德育教育颇为了解。

3.学校里德育教育开展情况参差不齐。调查发现,占学校各班级经常性开展德育教育的占11.3%,几乎没有开展的占12.3%。只有20%的教师经常会在自己课程中有加入德育教育的想法,其他30%的老师偶尔会渗透德育的传授,另外余下的50%的老师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嫌麻烦而从不在教授学科中传播德育思想。调查中我还发现,学校里几乎只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该门课的老师对感恩教育的活动引导开展较多,其他各科老师声称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落实德育教育活动。

(二)家庭家长的配合情况

我从对家长的问卷及访谈中发现:

1.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已认识到应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但是,仍然有将近30% 的家长还没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25%的家长只是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回报他人。

2.家庭德育教育存在不作为现象。

问卷显示家长在思想上都认为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有开展必要。而实际上,很多家庭都没有付诸实际。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有85.9%的家长认为只要儿女成绩好就是最好的。在询问家长开展德育教育频率问题时,经常性教育孩子对别人的付出表示感谢的家长占了49.6%,经常性培育孩子爱国情怀的家长只占14.3%,而从来没教育过的家长占了16.9%,在教育孩子培养热爱自然情怀中,经常性开展的家庭31.1%,偶尔有或者从来没有的占35.8%。

(三)学生本人的情况

为了解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后感恩意识的现状,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我在实验小学2-6年级各抽取15-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105份,回收率为86.7%,其中男生61人(占52.5 % }、女生59人(占47.5%)。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爱国、集体荣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人生观、与父母相处、尊敬师长、与同学交往等方面设计了20个题目.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思想相对复杂,受到社会上各类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已开始进入叛逆期,平日里正面教育活动开展相对不多,由于部分老师过于强调学习,致使在某些方面我们面对的德育教育工作还是很艰巨的。在爱国思想,集体荣誉、尊敬师长、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大。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没有受到正式的爱国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的概念。虽然部分高年级的小学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关心时政的意识和思想觉悟,具有正义感、责任心和同情心,法制观念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并渴望将来学有所成。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缺乏一个完整和有效的体系

目前,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一个完整和有效的体系,来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很多学校的德育教育只是停留于表面。大部分的学校只是开设了小学思想品德这门课。可想而知,想单纯的依靠这门课,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缺乏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社会方面: 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仍用考分和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育的好坏,衡量学生素质的好坏。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考的分高,就是最好的。另外,部分教育领导对德育教育不是十分重视。很多领导不思进取,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对教育改革的信心,对教育事业听之任之,对德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校不敢改革,这对德育教育的实施十分不利。

学校方面:首先,当前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待提高。低素

质的教师队伍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施,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其次,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盛行。有的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考试排名率,非要分清主课和副课。很多时候,语数外老师随便的就占掉学生的思想品德或者其他的课,这也让本来就没有受到重视的小学德育教育雪上加霜。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也逐渐开始向着高分前进。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高分而学。大部分学生为追求高分,常常把全部精力课本上,老师也没有精力去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1]。这也是目前为什么德育教育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道德教育就像素质教育一样,倡导了很多年,结果还只是停留在理

论表面,没有真正的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鲁宾斯坦曾指出:“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为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2]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抽象的理论往往难以理解,而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就正好是这样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以灌输抽象的理论为主。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则是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带入课堂,使学生掌握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这也正符合新时期德育从传授一种知识到

培养一种能力的目标要求。因此,新时期德育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抽象的理论回归到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三 加强小学德育实施有效性的措施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

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以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的体系为主。以加强“五爱”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为核心,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为宗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建立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教书育人三结合的教育力量体系,建立德育目标与学生品德考评一体化的教育行为体系,全方位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在客观实践活动中,知、情、意、行等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是一个通过自身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道德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学校德育要从过去那种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要真功实做

[3]。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师应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因此,小学德育要结合实际,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 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家种养的蔬菜、桑蚕等, 开展“冬种蔬菜高产技术”专题研究活动,让他们查阅有关资料, 请教有关专家等方法去获取知识养成技能。这样, 学生既可直接接触自然, 了解社会, 为语文课的说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艰苦奋斗等良好素质。

3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及品德形成的规律,从“小事”抓起,一抓到底

小学生各方面正处于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养成的习惯对以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时候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要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开始时,就不断丰富和发展其道德情感,加强其道德意志的锻炼,深化其道德行为的养成训练。要根据小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及价值取向上的偏差,有针对性地开展“做人”教育。尤其是很多的独生子女有醉心于当“小公主”、“小皇帝”的倾向,应该开展“孝心献父母”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抓起,并且常抓不懈。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各自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切实搞好落实工作,如要求学生使用文明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和蔼,讲普通话;坐立行走、读书、写字要保持正确姿势;不吸烟、不喝酒等等,这些行为看得见、抓得住,看似小事,但坚持下去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且一旦养成,终生受益。

4良好社会氛围的构建

一是拓宽教育覆盖面。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拓展德育教育覆盖面,逐步引导家长、教师、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及更多普通市民重视德育。发挥网络优势,利用各网站,适时发布一些经典德育教育故事发挥社区学校、市民大课堂、感恩教育宣讲团、老年电大等场所的作用,持续向市民宣传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二是树立道德榜样。深入挖掘道德榜样,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其榜样力量,激励孩子们在对道德典型的品评中接受道德精神的洗礼,实现道德的内在教化。三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深入持久开展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专项整治,大力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四是广泛宣传发动。建立多种媒体联动宣传机制,形成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文化宣传体系,利用网络、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介进行全面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道德文化氛围。

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小学实施德育教育,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但是可行的, 也是必行的。必须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深入、彻底、细致地进行教育改革, 使德育教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物质基础, 德育教育才能在小学真正实施。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积极探索增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工作实效,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何拴来.浅析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J].科技视野,2007.32

[2] 鲁宾斯坦.心理发展的原则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5.[3]仲春艳.开放社会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J].内蒙古大学学

报,2005,18

[4]杜妍.论增进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

[5]丁银辉.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

德育方法探究 篇6

【关键词】汉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54-01

汉文化与汉语言两者相辅相成,在我国精神财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中,应切实践行德育思想,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由此可见,在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

一、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质

分析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可将以下内容作为切入点[1]:其一,思想层面的教育。所谓的思想层面的教育指的是对德育教育相关理念进行实施;其二,在教育中引入德育的教学模式(育德于教)。所谓的育德于教指的是进行汉语文教学时对德育教育渗透技术及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利用。就德育渗透来说,汉语文教师应对其的重要性、实质性加以深刻了解、认识,且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执行,以将德育巧妙引入汉语文课堂教学。此外,在开展汉语文教学时,应加大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的重视、投入力度,以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就西藏地区中职汉语文教学而言,很多教师仍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且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教材。尽管大多数教师明晰教书育人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并未注重培养学生“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塑造学生“人格”。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校习惯于分开实施学科知识教育及德育。如此,德育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效用,以致教书育人成为空谈。从本质角度来看,汉语文教学具备双重性质,即审美趣味性、情感性。由此可知,在进行德育时,汉语文教学可从审美趣味性及情感性着手。

三、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皆表现出很低的效率。少许教师纯粹为了教而教,以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兴趣。汉语文教师将理论性教育作为工作重心,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应用汉语言能力、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单一的教学方法

汉语文教学实践中,课本是教学与学习的唯一知识资源。当然,教学中经常采用读写教学模式。但教学方法仍旧十分单一,在创造性内容方面较为匮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难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甚至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较低综合素质的教师

虽然某些少数民族学校开设了汉语文课程,但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由于该课堂缺乏趣味性,很多学生不愿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另外,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并未创设大量机会,以供学生展示自我。如此,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不到有效提升。究其原因,当属教师执教能力与水平较为落后。

四、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及利用汉语文中的德育资源

纵观区编版中职汉语文教材,笔者发现其内部所含的德育资源极为丰富。对于德育案例,其涉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此外,中职汉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我国壮丽山河、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精心准备课件,通过细致讲解,以促使学生感知汉语文的魅力,进而提升其道德修养。

(二)加强汉语文朗读的情感体验

由现存的古代文学资料可知,情感能够触动人心[2]。因此,在汉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须积极鼓励学生将自身情感融入阅读中。唯有领略到文章中富含的情感,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富含的德。开展阅读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宜的情感指导,以促使其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例如:某些文章在朗读时须节奏鲜明、语调抑扬顿挫、语势一气呵成,某些文章在朗读时须节奏缓慢、饱含深情等。如此,学生便能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重训练汉语言

对于汉语文教学,其除了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注重训练汉语言。进行训练时,学生不但要对汉字加以掌握,还要对汉字应用能力加以提高。教师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汉语言训练中,以促使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五、结束语

当前,社会对全面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汉语言文学属于与时俱进专业范畴。所以,学校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提升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及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通过采取充分挖掘及利用汉语文中的德育资源、加强汉语文朗读的情感体验、注重训练汉语言的措施,以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道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希冀,各位同仁、专家、学者能够积极参与此课题研究,以为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西洛.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学语文,2014,30:133-134.

[2]王玉霞. 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7:39.

作者简介:

德育方法探究 篇7

一、用心关爱学生, 真正尊重学生

高中班主任要像佛家一样博爱仁德, 要用真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 这份关爱既有慈母般的仁爱, 又有严父般关爱, 还有小伙伴间的友爱,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心的接受教导[2]。

1. 用心关爱学生。爱是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只有用这份对学生的真爱, 才能平静理智的面对学生的错误, 才能在苦累繁琐的班主任工作中无怨无悔, 才能在工作中产生无尽的幸福感。

2. 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前提, 班主任只有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犯下的错误, 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拥护[3]。因此, 班主任应走出办公室, 走进学生, 了解学生, 认识学生, 主动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班主任和学生谈话是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班风, 引导正确的舆论

班风是一个班集的风气, 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氛围, 反映了班级成员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 引领着班集的未来发展。引领班集形成正确的舆论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有了正确的舆论就可明是非, 支持正确的批评不正确的事物, 使班级成员的思想、行为有正确的标准。

1. 培养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风一旦形成, 对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4], 要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学习型班级, 可从以下几方面做:

首先,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千变万化的, 班主任应根据他们的不同点来拟定具针对性的方针策略, 如: 魏书生的故事里有一位学生期中考试只考了58 分, 他不敢把成绩单给父母看, 便向魏老师借了2 分, 并保证期末考试还给魏老师, 结果期末考试这位学生的成绩迅速提高。魏老师借给学生的不只是2 分, 而是借给他进取的动力, 激发了他的学习欲望。

其次,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高中的学习内容多而难, 加上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会出现一段时期停滞不前, 甚至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一些主观偏颇, 往往是教师教不好, 学生学不好的根源。因此, 需要高中班主任向本班科任教师做好 “如何正确看待、评价学生” 的工作。

再次, 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运用影响学习质量的学习策略,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调节。帮助学生确立可行的学习目的, 正确认识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 为自己勾画一副勤奋上进积极的自我意象。

2. 正确的舆论。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从抓养成、明观察、树榜样三方面来培养班级正确舆论。

首先, 抓养成, 形成正确舆论的基础。在新班级建立之初, 即向学生宣讲学校的规章制度, 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 并把其中的内容具体化, 情景化。

其次, 明观念, 确立正确舆论标准。在日常班会课和教学课上,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教育, 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公私观, 荣辱观、恋爱观、幸福观, 使他们初步具有明辨是非, 辨别美丑, 开拓进取的能力[5]。

再次, 树榜样, 树立正确的舆论形式。通过树立具有优秀品质的榜样, 可使抽象的道德观规范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观察、学习和效仿。因此, 班主任可考虑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现实中的先进模范人物, 学生的家长和老师, 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中寻找榜样, 对学生起间接或直接的示范作用。

三、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表扬和批评是重要的手段[6], 恰当的使用表扬和批评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而且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做到表扬要深入具体, 有针对性; 表扬要适可而止, 不能夸大其词; 表扬要实事求是, 不得无中生有; 表扬要及时, 不能拖拖拉拉; 表扬要一视同仁, 不得厚此薄彼。

总之,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哪些方法适合我们的学生, 这是因人而异的。这需要我们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 同时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学习, 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温兴喆.职业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成才之路, 2015 (4) :43-44.

[2]何娟娟.德育案例分析——用爱心去爱学生.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 (18) :207-208.

[3]于德宏.爱、理解, 尊重学生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3 (9) :52-53.

[4]庞碧涛.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4 (7) :74-74.

[5]陈时.班会课——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4 (7) :87-88.

德育方法探究 篇8

早在近代, 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便已提出“国之兴盛在于晚辈后生”的观点, 其在《少年中国说》中洋洋洒洒写到:“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纵观各国历史, 无不佐证了老先生的观点, 故而, 对国中少年“德智体美劳”培育十分重要。而“德智体美劳”五项中又以“德”字为先, 更是体现了道德教育实为重中之重。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面临着从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这就要求了我国必须继续坚持走“科技立国”和“教育强国”之路。茶道精神一贯秉承着儒家的“真诚”、“仁爱”, 道家的“清净”、“淡然”, 佛家的“圆和”、“意志”, 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操守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亦给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提供了良好参考, 使得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方式得以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获得升华, 让大学生在德育教育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内外兼修, 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2 茶道精神指引下的德育工作开展方法

从古至今, 我国都十分重视精神思想打造, 尤其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 学子们更是从小便接触思想品德、人文历史等教学。因有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思想道德基础, 故而现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重点在于宣扬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为该群体服务社会奠定思想基础。但就近几年社会上大学生违法犯罪比例升高现象看来, 我国大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在基本的德育教育工作上还是不能放松。

俗话说:“有才无德谓之废材。”据笔者看来, 一个空有才华却道德沦丧之人, 不仅不能造福社会, 反而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害。这就要求我们反思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扬长避短, 改变传统德育工作开展方法, 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总体素质。

而由茶文化所衍生的茶道精神, 兼具儒释道三家之长, 恰好满足德育教育的要求, 不论在形式、内容还是传播途径上都可给德育工作开展方法提供良好的参考。下面笔者将从茶道精神所涵盖的“真诚”、“仁爱”、“清净”、“淡然”、“圆和”、“意志”内容对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的启示分三部分进行阐述。

2.1“真诚”、“仁爱”之于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的启示

浏览新闻, “老人跌倒在地无人搀扶”、“外乡人求助无人理睬”等消息时有出现。似乎在当代社会, 飞快的社会步履节奏让人们的“真诚、友爱”之心日渐消磨。这些消息容易让作为刚刚脱离青涩生活, 又飞快面临社会巨大竞争压力的特殊群体, 三观还未牢固成型的大学生感到困惑和茫然。大学生因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所以无论是在繁忙的学业中, 还是丰富的团体生活中, 独立在外的他们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改变想法。而现代大学生传统学院制的德育教育方法, 似乎也因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变换而不受大学生群体的重视, 因而收效颇微, 甚至形同虚设。相较而言, 现代大学生似乎更亲近新颖开放的教育方法。

“真诚”和“仁爱”是茶道精神中关于儒家精神的部分, 千年来一直在品茗和茶道切磋中深刻体现。茶道十分讲求茶叶品质、水源品质、茶具品质、煮茶火候、更讲求品茗奉道之人的人品。茶叶品质自不再说, 上好的茶叶是好的茶水的决定性因素;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水解三十”, 言明各种水质的优劣, 故不同的水源对茶水好坏也起着重要作用;茶具品质不做详述, 但煮茶火候是文是火势必要小心掌握, 因茶水亦有老嫩之说, 老茶和嫩茶给予人之感受大相径庭;最后是煮茶品茗之人的品性, 茶道是“儒”的一种, 儒家讲究修身养性, 须得“仁义礼智信”还得“温良恭俭让”, 故而对人品的要求十分之高, 它也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要求能在茶来茶往中体会到“友爱”、“和睦”的道理。这些点正好跟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相吻合。传统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乃是课堂教育模式, 一般都是老师讲, 学生听, 许多大学思政课堂的景象是大学生昏昏欲睡, 教授侃侃而谈, 私学亦是儒学的教育模式, 故而, 按上述, 若是将传统枯燥的德育课跟茶道结合, 参考茶道品茗、煮茗、论茗的方式, 在课堂上渗透“真诚”、“仁爱”的儒学因素, 并追溯其来龙去脉, 在分组讨论和作业互助对“真诚”和“仁爱”做出实际体验, 并耳濡目染, 培养相应习惯。

概括而言, “真诚”和“仁爱”给予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的启示便是在德育教育课上进行分组讨论和作业互助, 将闭合的课堂转型为开放的课堂。

2.2“清净”、“淡然”之于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的启示

明朝著名作家吴承恩曾在《西游记》的第一回中作了一首打油诗, 诗曰:“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 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 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 更无一个肯回头。”这首诗讽刺了当时人们的追名逐利和攀龙附会。

时代虽然在变迁, 但“天下熙熙, 为利来往”的现象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尤其是当代, 丰富精彩的物质社会生活更是让世间之人心浮气躁, 为生活奔波, 为前程劳累, 都让现代人的内心无法安定。各地高校尽管被戏言“小隐隐于林, 大隐隐于市”, 但身处其中的大学学子也难免沾染上社会的浮躁之气, 许多人在学业和事业上追求速成, 企图营造空中楼阁, 因而也产生许多学术造假、抄袭等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因此, 沉稳踏实的心境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实在重要。

而茶道精神中的“清静”、“淡然”, 正是源于道家的“无为清静, 身心一体”观念, 亦跟现代德育工作的要求殊途同归。茶道为“道”的一种, 自古讲求“天人相应, 形神一体”, 即在品茗和赏茗中体悟正道, 在安静清幽中找寻自我, 升华自我。德育工作者可根据茶道精神的启示, 适当在课堂上引领大学生模仿道家的打坐修习之法进行内观, 即闭上眼睛, 以提问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近况, 并放下尘世间的喧嚣和执念, 在闭目养神的淡然中思索将来。这种做法也可应用于课后, 久而久之可以让大学生养成清静淡然的心性, 自然的, 便能减少这个群体打架斗殴、无视学业的比例, 相应的个人修养亦能得到提升, 更能促成和谐社会的建成。

总结一下, “清净”和“淡然”给予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的启示便是在德育教育课上进行内观反思, 引领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积极的思想活动。

2.3“圆和”、“意志”之于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的启示

现代大学生大多数个性分明、棱角峥嵘, 一方面固然体现了我国人文教育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但另一方面, 过度效仿西方崇敬个人主义, 便容易导致“selfishness”的产生。大部分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的羽翼, 走进集体, 过着跟以往不一样的生活。试想, 若此时过于自私, 凡事不从大众考虑, 那么势必会引发许多不必要的争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宿舍舍友矛盾不和惨致命案的例子不在少数正是此理。又因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 大学生的心性亦受到了影响, 古代学子乃“十年寒窗苦读”, 现代学生则自身意志薄弱, 无法抵挡许多诱惑而荒废学业, 终究一事无成而在家“啃老”的更不少见。故而,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群体观念和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茶道精神中的“圆和”和“意志”, 又恰如其分地应了上述要求。“圆和”源于佛家的“众生平等”说, 即无论贫富贵贱、蝼蚁人群都一视同仁, 都必须得到尊重;“意志”则源于佛家的苦禅修炼, 百年如一日。德育工作者可据此, 适当添加“圆和待人”相应内容的课程并嘱咐大学生课后付诸实践后记录相关感想, 也可据每个人情况不同让其坚持一事, 亦记录感言, 并观察其效果。让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佛家之“圆和”和“意志”并加以总结, 尽力成长为才德兼备的贤人。

概括而言, “圆和”和“意志”给予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的启示便是在德育教育课上适当添加圆和待人和意志修炼内容。

3 结束语

在科技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 培养好下一代是国家大计。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栋梁和接班人, 不仅仅要学识渊博, 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由茶文化所衍生的茶道精神, 兼具儒释道三家之长, 恰好满足德育教育的要求, 其在儒家的“真诚”、“仁爱”, 道家的“清净”、“淡然”, 佛家的“圆和”、“意志”方面能给予了德育工作开展方法莫大的启示, 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在形式、内容以及意义上都可提供良好的参考, 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

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奉行“科学立国”、“教育强国”之路。在科技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 培养好下一代更是重中之重。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栋梁和接班人, 不仅仅要学识渊博, 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为防止新生代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现代社会中迷失方向、建立起真正有益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体系, 德育工作的正确开展很有必要。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传统德育工作开展方法也理应时时更新, 做到更贴合社会实际, 更能令大学生接受。而茶道精神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 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开展起着积极作用。下文笔者将就该题进行浅述, 以供往来者参考。

关键词:茶道精神,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方冉, 梶野诗织, 蔡碧凡, 周新华.中日茶人对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 2013, 05:92-97.

[2]侯巧红.论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09:73-75+108.

[3]杨薇.日本茶道:精神美的追求[J].农业考古, 2012, 02:290-297.

[4]宁静, 谭正初, 李健权.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茶业通报, 2009, 02:77-78.

[5]吴峣松.茶道精神之“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茶叶科学技术, 2008, 01:57-60.

中职德育课堂有效模式探究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模式

当今社会,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各种思潮相互碰撞, 各种诱惑增多,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中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教育,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中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各种技能水平, 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这主要体现在德育教学上。就目前而言, 德育教学在各类职业院校中都摆在重要的地位, 是任何一个校领导都不能放松和忽略的, 不断增强中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中职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因此, 广大中职院校师生应立足于培养新形势、新常态下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人才, 把德育教学渗透到院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德育教师, 是中等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是学生思想进步、品格优秀的导师, 是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工程师。如何在德育课堂上深入广泛地开展德育教学, 确保教学成效, 是摆在中职院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认为, 应当突出两个关键点, 一是教师的作用, 二是课堂的作用, 二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德育影响作用

教师是培养人的特殊职业, 教师的形象, 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因此,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 用无私奉献的诗魂、诚实正直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这一点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尤为重要。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 初中一毕业就进入了中等职业院校, 道德素养相对缺少, 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低, 知识水平相对较差, 更需要有人管、有人教、有人带、有人引导。这就对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 言行一致,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应当具有崇高的思想品质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能够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 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随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二) 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德育工作者应当有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顽强的进取精神, 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服饰情态,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习惯, 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生活在一起, 学习在一起, 学生随时都在学习和模仿, 对教师进行心理评价, 小到语言说话、衣着头饰, 大到思想观念、性格气质, 无不烙下了教师的烙印, 这在中等职业院校新入学的学生中非常普遍。

(三) 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讲求教学效果, 那些教学能力强、水平高、效果好的教师, 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就高, 权威性就强, 信任感就高, 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 学生愿意听, 愿意学, 更愿意接受他的教育。这样一来, 教学效果也就会提升, 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德育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要形式, 德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 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利用教材内容, 深入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材, 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结合学生的实际, 结合课程特色, 结合当地区域发展水平, 在教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马列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的教育, 生动地开展德育教育。其中, 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行为,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的意识和思维。比如, 德育教材中有许多插图, 符合学生对人的心理和事态发展的认识过程, 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插图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另外, 德育教学, 不仅要注意课内教学, 还应该注重课外教育, 德育工作者应配合学校行政、团委、德育处、班主任,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辅导, 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 分析学生的思想, 从学生语言反映出来的思想分析, 选择教育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文英.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6) .

中学生活化德育探究 篇10

一、生活化德育的内涵与特征

德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趋向。“德是在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养成的。”[3]“道德是行为中的问题,而不是知识问题,不能通过教授来解决。”[2]因此,德育应始以生活为起点,终以生活为落点。生活化德育就是要德育回归生活,在文化熏陶中感受德育魅力、在生存环境中铸造德育品质、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德育情操。中学生活化德育就是在尊重中学生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以具体生活场域为载体,发挥学生德育践行的主体性,以开放的、民主的、对话的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活化德育模式,是宏观掌控和微观养成的统一。

生活场域是德育的丰厚土壤,德育应回归生活,其鲜明的特点是:首先,生活化德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生活化德育的生活化就是德育寓于生活、服务生活、回归生活。要针对德育对象的个性特点、生活现状、思想状况的实际情况,将德育具体落实到教育对象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具体生活中体验、在具体生活中感悟、在具体生活中养成、在具体生活中提升。其次,生活化德育强调资源的整合与统一。生活形式多种多样,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活化德育应该从点滴做起,注重细节,机械的强调某一生活场所或环节而于其他方面淡化,德育教育肯定事倍功半。当前的中学生德育,父母对孩子的学业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只寄希望于学校场域而忽视家庭的教育功能,德育并不能取得如期的效果。德育是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的结果,是多种教育资源和生活场域的有机统一和整合。再次,生活化德育强调亲历亲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真知是在实践中感悟出来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是历经实践的冲刷和洗涤,“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练达人情、洞明世事,就是亲历亲为的道德实践。生活化德育的三个特性是相互渗透,互为体现的,也就是加强实践性才能凸显生活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又增加对生活的体验。

二、中学生德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基础教育的改革,我国德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独生子女教育状况和近百余年间的中国家庭结构变迁而言,德育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当前,在中学道德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德育生活化方法单一、僵化而封闭

在当前中学德育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当成软任务。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和法律教育等德育内容。德育工作方法封闭、僵化,表现出来的是灌输、说服,流于简单化、一刀切、呆板生硬而缺乏实效和吸引力。学生能背诵班级文明规约但缺乏体验和感悟;学生虽然都知道何为“拾金不昧”“遵守纪律”“诚实守信”,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斤斤计较,互相攀比,“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严重;倡导美国式的自由,却享受着中国式的宠爱,结果是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又丢弃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内容单一且流于形式,德育不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不是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甚至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空泛的宣讲大道理,违背了德育的特质。

2. 德育生活化的环境亟待优化

德育要生活化,才有生机和活力;生活化德育,必须要培育和优化育人环境。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使得一些西方思想伴随西方产品迅速输入我国,加上中国固有的封建残余思想糟粕在很大的程度上困绕着当前德育的实效性,使得部分中学生的思想中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一切讲求实惠、图享受、向钱看、自私自利以及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等。再加上当前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状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学生的思想,当他们无法承受学业上负担的时候,选择放弃学业过早地走上社会择业谋生,这类人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为中学生德育提供了负面的例子。同时,遍布街角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的暴力倾向和黄色内容对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诱惑,严重地消解了中学德育的效果。中学德育是养成教育,既然养成,其生活环境至关重要。

3. 德育生活化内容狭窄,强调书本教授,忽视多样化熏陶和养成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当前中学德育过多地强调教材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场所的建设。中学德育应大力挖掘古今中外优秀德育资源为我所用,利用案例式、体验式、探究式和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去体会、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德育,主张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并且有大量鲜活的例子,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4]他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学生不应拘束于书本知识,闭门读书。我国的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观,其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认为,“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6]德育教育要生活化,必须积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德育资源,充实德育的内容,将德育的历史感与时代感、世界感和民族感有机统一起来,摈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守书本的狭隘观念。

三、加强中学生活化德育的途径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中学生活化德育教学中应该遵循下列原则。第一,目标宜小不宜大。在生活化德育中,从大方向上把握,从小点上展开,以小见大,以近及远,“积跬步以达千里,聚小溪以成江海”,具体直观地制定生活化德育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热点时事谈起,使德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第二,主题宜新不宜旧。“新”是指德育的主题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但形式上要大胆创新。道德观念不是死的教条或概念,而是寓于生活之中,随着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能模式化,更不能一成不变。比如“孝道”,传统有“埋儿奉母”事例,但今天应该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要抽象继承,可以讨论、可以辩论,要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三,形式宜实不宜空。“空”是指德育流于形式,“实”就是要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学生生活实际中。当前的中学德育教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德育成为应付检查的陈设、评优的工具。真正将德育工作做实在、做全面、做透彻、做到学生的生活中、做到学生的心中。

1. 探究生活化德育规律,提升德育的地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不能过于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生活本身需要学生去感悟、去体味、去发现。为此教师一定要“蹲”下身来,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规律来审视德育。学生不再只是“坐”着上课,而要寻找“自由”的德育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新的德育课堂的热情。如,高一经济生活中提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识点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但是要让学生都按照书本的原则进行消费是当下很多中学生需要进步的地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中进行一个简短的辩论———到底是“买贵的,还是买对的”。这样不仅能听到学生的心声,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道理。其次,必须建立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生活化德育教学体系。如果单靠思想政治课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有限的。所谓的生活化德育是全方位的德育,从学科上来谈,就是要求所有学科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除思想政治课,其他各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都能给学生带来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与人生实践的感悟。

2. 美化生活化德育教学环境、净化德育氛围

首先,整洁干净、环境优美的教学环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能无形地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比如,学校的校训、学校走廊过道的名人名言、横幅标语、名人字画都能够给学生提供美德教育的机会。其次,注重行为规范的培养。见到师长问好、和同学友好、爱护校园、关心集体等行为规范要养成习惯。通过评选道德模范生、道德风尚奖集体来增强学生对美德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校园的环境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长期奋战才能形成良好氛围,学生对于美德的培养才不会敷衍了事。

3. 强化家庭育人环境,发挥家庭德育功能

首先,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加强沟通、增进交流,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但有的家长强迫学生学习,忽视了对他们的情感培养;有的家长打骂和责罚子女。现代的家庭德育观念是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要用合理的心态对待孩子,认真分析和评价得与失。其次,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充分沟通,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相协调。家庭和学校要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流学生在校情况及在家表现,全面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例如,“家长会”就给了家长一次走进学生学习环境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注意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在校情况,在家长会期间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提高德育实效性。“家访”给教师提供一次了解学生生活的机会,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需要帮助辅导的方面,更加全面地做好德育工作安排。

4. 整合社会力量,服务德育工作

社会生活中,有社区团体、志愿者服务中心等机构,有劳模、战斗英雄、科学家等人物,这些都是学校、家庭难以提供的,他们能够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教育,学生们亲自聆听光辉人物的先进事迹,亲身经历无私服务他人的志愿服务,认识社会、自我教育,从而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德育网络系统。电视、网络的暴力色情书籍、影片、虚假广告,民间的恶习陋习等对于学生有很大的误导作用,社会要监管、整顿和打击。要正确发挥大众舆论的作用,加强宣传优秀的文化作品。社会各界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范围。总之,生活化德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单靠学校难以完成,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全方位投入才能提供全方面的德育体系,才能真正使生活化德育回归到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当代小学德育管理策略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素质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86-01

一、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的背景

关于构建德育管理策略方法体系,中央教科所詹万生同志在“十五”开题报告中提出了深化研究的两个重点,其中一部分就是深化德育管理。学校的品德素质教育要想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党的这些方针和政策无疑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虽然加强科学有效的德育活动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只有通过有效可行的德育活动管理,才能把它的优势发挥出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一个学校的德育活动就不能够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

因此,必须加强德育活动管理,这样品德素质教育及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得以落实,才能有保障。当前,人们的角色和社会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从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角度,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德育目标管理强调低调、高效;德育内容管理突出细化、长效;德育活动管理要求精致、实效。

二、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界定

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策略是根据客观形势或主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式。为实现研究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一般称作策略研究。它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

(二)理论依据

1.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行为修养的形成同样如此,修养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

3.道德品质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即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第二阶段的儿童是权威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的尊敬和顺从的愿望。第三阶段是可能性阶段,他们认识到了基于遵从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自律。第四阶段是公正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可以看出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德育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4.道德情感理论。朱小蔓在《道德情感教育初论》认为,道德情感不仅仅是道德认识的产物,同时它是人的情感系统本身的发展升华。道德情感生成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机制在于人的那些与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德性形成的情感的形成。道德情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构成物。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它是由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能力维度三个维度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整合的心理组织,它显现为一种动态的彼此交叉、互为联系的网络体系。

我们还应以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德育观,真正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所学校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工作实践中。

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1.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锻炼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风气,培养出一支科研型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是教师就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义务,一定要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2.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熟悉德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3.把学校文化特色作为前提,公正、合理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价,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形成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特色。

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探究 篇12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现状

(一) 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仍然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与劣,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校教学主要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 学生终日沉浸在题海战术中, 有背不完的课文和单词, 有写不完的作业和试卷, 德育教学只是成了学校的口头禅、门面活, 而这样的教育结果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越来越迷茫, 成绩越来越差, 教师训斥、同学轻视, 使他们逐渐对学习丧失信心。另外, 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 一些负面的东西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厌学、逃学成了家常便饭, 喝酒抽烟、留恋网吧、小偷小摸的现象时有发生, 日积月累他们就成为了问题少年。

(二)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形式单一、脱离生活实际

小学教学中虽然安排了品德课, 可是这门课要么被语、数、英这些所谓的主课挤占, 要么是学校不重视, 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学, 不结合生活实际, 结果是教师教的无味、学生学的无聊。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 虽有德育教学的要求, 可是教师为了成绩,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内容很少涉及德育教学, 最终使学校的德育教学流于形式, 没有任何成效。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对策与研究

学校教育不仅是为社会培养高科技人才, 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 而这里的“合格”主要指的就是品德合格, 这对小学教育者来说, 任重道远, 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从点点滴滴做起。

(一) 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知识或可言传, 德行需得身教。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热忱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关爱每一个学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用自己良好的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 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思想上的困惑, 真正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二) 要把知识的传授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同时, 语文教学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其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既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更注重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 一些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一些课文描写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刚正不阿的良好品质。此外, 在一些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于让学生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 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诵读《三字经》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诵读《弟子规》可以教给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在家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言行要谨慎, 做人要讲信用, 和人交往要平等和气。对国学经典的诵读, 既传承了中华文明, 又陶冶了学生的品德和情操。

(四) 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课外阅读其实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拓宽视野, 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的在交谈。”在日常教学中, 常常会有一些“不听话”的学生, 虽然教师在课上和课下反复强调日常行为规范, 可这些学生却把它当作耳旁风, 这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缺少新意, 空洞无物, 学生听起来干燥无味。如何解决这一教育难题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学生在阅读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优秀小说、人物传记、世界名著的时候, 会自然地融入到那些优美的意境之中, 他们会随着故事情节或喜或悲, 他们会对丑恶的现象产生厌恶之情, 对美好的事物和人物产生热爱之情, 那些优秀的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 友爱、真诚、勇敢、正直及爱国主义的良好品德自然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五) 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拓宽德育的渠道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宝贵的德育资源。比如“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系列活动, 追忆革命烈士先辈活动, 以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 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三八妇女节”通过给妈妈送件礼物的行动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端午节”通过诵读屈原的作品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3月5日, 是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纪念日,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以此来引导学生做社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

总之, 立德树人永远都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 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重任,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国学诵读、课外阅读等形式来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

上一篇: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论文下一篇:活血开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