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途径与方法(共8篇)
德育途径与方法 篇1
小学德育方法与途径探讨论文
摘要: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生理年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人生阅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德育一直存在着众多问题,特别是在途经、方法上存在着突出问题。教育的多样性、德育的丰富性,教育对象(学生)的多变性、成长性及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等,要求德育要通过多途径来实施。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充分重视德育工作的完成,切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方法;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德育工作逐渐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小学各科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保证学生的智力发展、专业发展和的德育发展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本文就小学教育应该如何较强学生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简单分析。
1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德育的发展与学校的内部管理是分不开的,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必须要求学校能够从内部管理着手,创新内部管理理念,重视小学的德育工作。在过去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均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的特征是固定化管理、效率低。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为了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学校必须要创新“低重心运行,高效率工作,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管理理念,转变内部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而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不仅要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还要将德育工作当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监督系统和执行系统,即创建德育处,使德育处和教务处对各班级和年级的德育工作进行实时监督,要求各年级和各处室必须要严格按照新的管理思想进行教学,同时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方便年级教师或者处室人员进行德育相关信息的反馈。只有做好以上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德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和领导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要充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道德素质。校园文化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反思文化。反思文化主要是针对各科任教师而言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压将反思的精神和思想贯穿于教学中。每堂课上,教师均需要做好反思工作,如做好案例的编写和教学记录工作,要形成习惯,逐渐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让教师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效果;其次,合作文化。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均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但是,要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不能够仅仅将各教师的力量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将每个教师的力量相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在合作中实现学校师资力量的乘积。因此,各教师一定要强化自我的团队意识,在教学中和日常的管理中要相互合作和交流,优化资源整合,提高校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再次,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建设主要指的是让各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能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打造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就教师队伍而言,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学习,认真严肃其中关于师德方面的内容,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就管理队伍而言,学校应该要加强对管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使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接受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培训之外,各管理队伍还应该要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如每周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交流大会中可以为管理队伍推荐管理类的书籍和文章,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做好必要的记录;最后,做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书香环境文化,进行布置校园,通过将文化、景观和绿色相结合的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书香校园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
3举办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法定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节假日,如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日子、传统的节日、校庆日等,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举办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保证学生德育的发展。例如,开学的第一周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定期让学生观看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以“孝顺、敬老”为主题举办多样的专题活动等,当然也包括“学习雷锋”、“环保”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竞赛活动等。这些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够使学生在校园活动的参与中接受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为了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德育为中心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独立的科目进行教学,如教授学生关于我国的景点诗词和传统文化礼仪,让学生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低年级学生可以以礼仪教育为主,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本原则,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提高德育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学生,校本课程则应该以诗词朗诵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诗词朗诵中加强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德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要求学校能够通过校园管理念的创新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外部环境基础,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民.积极探索德育途径不断创新德育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7).
[2]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Z1).
[3]赵兴明.浅谈新形势下小学德育途径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上).2014(07).
[4]关洁馨.浅议思想品德课的说理教学[J].教育导刊.1994(Z1).
[5]张亚兰.思想品德课优化教学入门谈[J].甘肃教育.1997(Z1).
[6]侯秀奇.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文化素质[J].辽宁教育.2001(05)
德育途径与方法 篇2
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与普高学生有着截然不同个性心理的学生群体。如何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 已成为职业学校关注的焦点。
一、目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处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之中, 新旧体制并存, 特别是新体制在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漏洞, 必然会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加入WTO后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网络信息时代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在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 国外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都在潜意识的影响着青年一代。
2. 家庭环境问题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的影响。有的家长忙于生计, 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教, 使孩子养成了放任自由的习惯;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参加特长班、文化辅导班, 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厌恶学习;有的家长不注重自身修养, 每天酗酒赌博, 使孩子也沾染上了不良习气;有的家长过于娇惯孩子, 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还有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增多等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学校问题
不少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 缺少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 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少、关爱学生少;教职工的师德规范、行为示范淡化;班主任教育方法不当, 师生缺乏真情互动;学校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 未形成教育合力, 缺少必要的协调与配合等。
4. 学生问题
理想信念方面:部分职业学生职业理想模糊, 对人生价值取向不明确, 缺乏责任意识。思想上缺乏动力, 不求进取, 对前途悲观失望, 在学习中得过且过。
行为规范方面:侧重以自我为中心, 时间观念淡化, 行为自控能力差, 不善交往, 不注重塑造自我形象。
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较重, 自信心不足。
二、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1. 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
每位教师应真正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 以道德服务为己任, 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影响。而德育是教育的道德目的, 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辅助性服务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教育应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的工作, 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和专营的权利。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就是为了使全体教师明白,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否则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知识的搬运工”或“训练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语重心长地寄语教师:“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 不仅仅是一名专家, 善于把人类的理智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 并在他们心灵中点燃求知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 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 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的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 就是你的职业。”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受教育者, 是诸多行为规范相对较差的学生, 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 尤为重要。
2. 树立“非课程化”德育理念,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课程化”, 无疑是把德育等同于学科教学。我们姑且不去考虑担任德育的教师是否在道德方面已经良善、博学, 到了足以向学生施以德育教育的程度。事实上如果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去实施德育, 那么道德教育或教学就不免流于说教。因为道德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尽管它包含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成分, 但其核心是正确的态度或价值观的树立。口授式的教、示范及训练式的教是不可能帮助学生获得某种态度或价值观的, 至多学生获得的是道德的知识。“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重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励时, 这样的课才有效果, 如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 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影响。”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 在学科教学中从教材内容、教师的教法、教师本身的道德情感、课堂气氛中渗透道德影响, 应该更有助于学校德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把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割裂开来, 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没有希望。”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时期, 也是情绪和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 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暴雨形式的“心理动荡期”, 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加上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又受着不良行为习惯困扰和别人的“另眼相看”, 因此自我认识、自我激励、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的能力较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缺陷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内容, 正式列入学校德育大纲, 这在职业学校尤其显得重要。心理健康是助人自助的行为, 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它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题, 以学生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自我改造为主线, 通过帮助而不是替代, 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动参与中来弥补自己的道德认识, 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众所周知, 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对与错, 当与不当的判断能力;道德敏感性指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利益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对即将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 不得不全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职业学校, 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道德现状出发, 应当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实施。仅靠学校专职德育教师, 仅通过德育课程是不能完成德育任务的。只有建立一个学校各部门责任明确、措施得力、目标一致、相互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 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途径与方法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德育工作 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36-01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我们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全新的教育思想,树立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现代教育观,总结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规律,探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1 建立适应农村环境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我校是一个偏远农村小学,这里教室简陋,设备陈旧,但是却有一群天真聪明可佳的孩子。为了学生,为了适应新环境新时期的需要、保证德育工作内容的落实,我校重新组建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以校长为核心的督导指挥系统,以德育校长为核心的具体实施落实系统。以全校教师为核心的评议反馈系统。从而构建了严密科学的管理系统。
2 探索适应农村环境的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1 树立老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
单独的德育工作不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不只是说服教育,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老师尤其是每一位班主任的仪表形象,更应是德育工作者,古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古代教育名言,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我们应用这种完美的偶像力量启开学生的那向往美好的心灵。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种习惯,以自己的良好的师德风范,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反过来再让孩子去影响家长,这样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更有利于改变同代素质。
2.2 抓住班级这块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推进全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是学校某个人的工作,而是每一位教职工的工作,从校长到教师每一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是一个好的德育工作人员。在学校里班主任和学生走得最近,学生的每一个缺点,最先知晓者那就是班主任,每一位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品德的差生。那么就看班主任的工作,只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位同学的工作,善于把握他们向好的方向上引路,才能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推动全校的德育工作。
2.3 发挥课堂教学这块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投入在教学活动中的,所以无论哪个学科都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渠道,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语文课《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小音乐家杨科》、《凡卡》则能培养学生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人和同情心。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国。
3 摸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3.1 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渗透不同的德育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进行各项活动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小学一年级进行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一系列活动,向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教育。二、三年级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观察乡村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五年级为毕业班,进行“我为学校添光彩。”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校园的思想感情,这样在不同的层次上受到不同的教育。
3.2 根据不同的月份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如三月份“我为妈妈唱首歌”的孝心献给父母的教育;四月份“消防知多少”的防炎安全教育;五月份“勤劳小帮手”的热爱劳动教育;六月份“做一名合格的少年队员”的组织观念教育;七月份“党的光辉传万化”的爱党教育;八月份“写给解放军叔叔的一封信”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教育;九月份“献上一份祝福”的尊师教育;十月份“祖国好儿女”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月都以演讲、征文、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以有声的说服教育转化成一种轻松活沷的无声教育,这种教育更容易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更容易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不断的争取进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3.3 德育工作要善于观察,根据学校的情况而改变德育教育的内容
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关门造车,那样只能把脚下的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脚踏实地的去细心观察,观察学校学生的问题,多年来,我很少坐在办公室里,我要么和教师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想法,要么在走廊、楼梯、班级间行走,去发现德育教育的问题,记得在上学期,我在走廊行走时,有几次听到学生说脏话,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我连续一年在班级“文明在我心中”系列主题队会活动。一年后,学生讲脏话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是想搞什么就搞什么,为检查而设计,而是要细心的观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做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
4 德育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如果把德育教育和别的教育相割断,德育教育就不可能尽善尽美,例如:有的家庭因父母离婚,孩子无人管教,或家庭成员的唆使,熏染孩子犯错误,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有偷偷摸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这些问题都不是谈一两次话能解决的,这些病因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那么就需要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要经过长期教育、反复培养和逐步提高的过程才能形成。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规律、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郭顺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才智,2010(16).
[2]王济幼.校本课程——农村小学创办科技园的探索[J].湖南农机,2009(3).
[3]刘玉.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
德育途径与方法 篇4
在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新途径与方法
作者/王彦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德育工作如何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创新,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与方法。
一、班主任要强化民主思想,弱化权威意识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以“绝对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管理者思想与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成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德育价值观,弱化功利的意识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人”的作用,让学生管理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他们在管理中学习、进步、提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学校评价班主任工作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这一标准也决定着班主任奖金的高低,结果导致班主任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奖金,造成不良的影响和恶性循环。新课程要求班主任要正确树立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轻视分数的高低和奖金的多少。
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微笑
要做到持之以恒的激励学生,首先必须提高我们班主任的修养和心理素质,切实做到遇事冷静而不是冲动;果断而不是武断;周到细致而不是顾此失彼;和风细雨而不是大发雷霆。能时刻调整自身的情绪,从心灵深处发出由衷的微笑。微笑是心情愉悦的信息,也是赞扬学生、肯定学生的表征,更是爱心的真正体现;微笑能使自己和别人都感到轻松;微笑将使你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悦耳动听,一举一动都和蔼可亲;微笑表明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乐观向上、与人为善;微笑可以感染任何一个人,从而解除戒惧,达到心灵的沟通。
四、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学生美好生活的起点,班级活动是学生班级生活的美好回忆。“德育必须”活“起来,班主任必须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树立”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交往,教育是师生的共同体,教育是共创人生的体验“新的教育观。
德育途径与方法 篇5
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实施德育内容,必须经过一定途径和渠道。德育途径是客观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有效的途径,选择效果优良的途径。就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看,德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1、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将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和相关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各学科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最稳定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德育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发挥师表作用,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大纲和教学评价标准都要坚持德育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到教学领域,指导学科德育的有机渗透。
2、校内其他各种途径
主要包括班主任、共青团、活动课与课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等途径。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建设好班级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协调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德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的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组织引到自己周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通过举办业余团校、党校、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班级应保证活动课程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各种进步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形成整体性德育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合理设计,科学布局,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使之达到绿化、净化、美化、香化、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和影响。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认真抓好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图书室、荣誉室、德育活动室、文体艺术等多种专用场所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是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各校要认真搞好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升学、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劳动与社会实践也是学校德育一个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学校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切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大力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尽量避免和减弱网络信息可能产生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和侵害。有条件的学校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开办校园“网吧”,提高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中本人认为以下3种教育方式可以尝试
1、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实践中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2、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老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3、让学生说“我们合作吧”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合作交往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它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有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应该创造多种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学生进行交往与合作。为此,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你挣我赶,为自己的小组争光,学习、劳动都不甘落后。在不断的为集体争光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在教学方面,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配合进行课文表演,或者同座之间商讨一种写作思路。在班队活动中,可有意识的向学生讲中外知名企业是怎样注重员工的人际关系,古今中外一些因合作而成功的案例,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我还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有一种竞争观念;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一种团结合作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求知的欲望,也多一份合作的意识。
德育途径与方法 篇6
杨国欣 发表于《河南教育》2009年第9期
[内容摘要]德育与智育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都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德育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德育与智育不能实现有效地融合。因此实现德育与智育的一体化,是提高德育成效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关 键 词]德育;智育;比较;一体化;途径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智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具有不同的特质,又具有天然的联系,两者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然而现代教育从实践上使两者变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行为,导致了“德育由专门从事德育者实施”、“智育由专门从事智育者实施”的局面,结果不仅没有真正加强德育,反而削弱了德育,使教育的完整性受到了损害。因此,揭示德育与智育的内在关系,探讨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一体化实现途径,对加强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与智育的区别
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教育任务、教育功能、主要矛盾、教育难点、成效机制等方面的不同。
1、内容不同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按一定社会或阶段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是智能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发展受教育者智能的教育。因此,德育传授的是道德理念、道德精神和道德追求,智育传授的是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工作技能。
2、任务不同
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当代学校德育还要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使学生能够对一定的事件和行为进行敏锐地感知和评判;智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才能。
3、功能不同
德育的功能主要有:解读功能,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了解道德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规范功能,德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在规范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作用,并自觉养成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功能,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因此,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协调人与人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导向功能,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积极进取等。① 智育的功能主要有:认知功能,智育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学习,提高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水平,提高智力水平;传承功能,智育过程也是传承人类优秀科学文化的过程,通过智育使得人类文明成果代代相传;创新功能,智育过程中除了知识和技能传递之外,教育者又将知识与技能又作为一种媒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发展功能,正是由于智育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了科学、文化、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促进了智育自身的发展等。
4、主要矛盾不同
德育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即德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们的道德理念、道德精神、道德规范等要求,相信这些道德要求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更要解决学生的道德实践问题,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把对道德的信仰转化为道德的实践行为;智育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问题,即智育不仅要解决学生扎实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传承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更要解决学生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使所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有用人才。
5、难点不同
德育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将道德信仰转化为道德实践,并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由于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和道德的支配,而且还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于是在许多情况下便会产生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的尖锐矛盾冲突,这就需要强烈的道德信念、坚定的道德理想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因此,培养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德育中的难点所在;智育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化为智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等。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的态势下,没有科学的精神和适应科学快速发展的能力,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智育中的难点是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多种能力培养。
6、成效机制不同
影响德育成效的机制与影响智育成效的机制是不同的。智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校教育,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实现的,学生所接受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师。即便家庭、社会也会对学生的成才产生影响,但一般情况下都是与学校的教育一致的。影响学生的成才的因素主要地是学校教育,是一种同向的单维的影响机制;德育的效果确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因为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而且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又常常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当来自于学校的正面教育难以抵制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消极影响时,学校的德育成效就会受到削弱。因此,德育的成效机制是多维的,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构成的。所以德育的成效机制要比智育的成效机制要复杂的多。
二、德育与智育的联系 德育与智育的联系,表现为德育主导智育,德育促进智育,智育承载德育,智育融合德育,从而使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1、德育主导智育
在阶级社会中,德育体现着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培养的人才“为什么社会服务”、“为哪个阶级服务”、“为什么人服务”,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纵观历史与现实,那些大贤大善与大奷大恶者,在最终分野之处不在才能之大小,而在品德之高下。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德与才的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提出了道德品质是才能的统帅的观点;法国教育家拉伯雷认为:“有知识而无德性人的,是没有灵魂的人”;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②非作恶愈大”;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③。因此,在德育与智育关系中,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是首位,德育对智育起着主导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整体中,德育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成分。德育引导着智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才社会价值的高低,主导着智育的潜力和方向。
2、德育促进智育
智育过程是一个由教学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等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多种能力。智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教师教育的效果,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对智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所培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摆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目标和理想的前提,是学生找准人生方向的保证;二是德育为智育提供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德育在与智育的结合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学”的问题,千百年来由于学习的目标、理想、追求不同,学习的动力也各不一样。只有通过德育,把学生学习与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三是德育为智育提供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支持。古人讲,志不坚者智不达。在人的智能发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欲望、兴趣、信仰等具有重要作用,对解决“愿不愿意学”、“能不能坚持”、“有没有兴趣”、“采取何种态度学”等问题至关重要,而德育中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培养,正是学生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基石。通过德育而形成的正确思想、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毅力和成效;四是德育教会学生正确处理“成人与成才”、“人品与学问”的关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有知识、有能力、又有人品的人,是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道德教育,要让学生懂得道德品质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只有具备了高尚道德的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才;五是德育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这些对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都是十分重要的。
3、智育承载德育
德育必须寓于智育之中,智育是德育的条件和基础,是德育实践的重要渠道、途径和手段,是德育的载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④,他认为,教育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能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智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承载着德育,成为德育的重要的实现途径。任何教育都必须找到自己的载体,智育需要载体,它的载体就是由不同类别的课程的精心组织所形成的教学活动。同样,德育也需要载体,它的载体主要的是智育活动。尽管德育也有知识传授,但德育知识传授是有限的,德育的成效更多的不是通过自身的知识传授来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与智育的结合,在智育的过程中,在更加丰富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的。失去了智育这一重要媒介,德育将会失去根基,失去生命力,德育将会变得苍白无力。
4、智育融合德育
要实现德育与智育的一体化,整个教育界都必须强化三个理念。第一个理念是“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各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学生的人生实践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毛泽东讲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⑦,他还讲到:“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就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⑧。强调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所提出的要求,更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问题,自上世纪末许多国家制定的教育规划中都把道德品质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如日本提出要培养“有高度文明与出色人品”的人,韩国提出要培养具有很高道德意识与集体意识的“与众共生的人”等。从更深层次上看,强调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也是由于科学技术教育的缺憾所决定的。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⑨。科学技术教育只有以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保证才能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第二个理念是“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课堂德育,二是课余德育。课堂德育主要是专门德育课教育和渗透于各门课教学之中的道德教育。课余德育主要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开展道德教育。两者相比,无论从教育力度、辐射面还是实际效果看,课堂德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因为课堂是学生教育活动最集中、学生持续时间最长、活动空间最大的场所,是能最有效地组织学生、能最灵活最直接开展教育的场所,是教育辐射面最大的场所。因此,所有的教师都应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将德育融于智育之中;第三个理念是“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全体任课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学校各类人员中,专门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是德育的核心力量,从事其它专门课教学的教师是德育的基本力量,从事党政管理和辅导工作的教师是德育的补充力量。强调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首先是教师的职责所规定的。古代教育家韩愈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首先就要传做人之道。其次,教师是学校德育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学生接触教师最多,特别是各类专业教师比直接从事德育课的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要多的多。其三,教师开展德育比一般党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更具优势,教师是通过知识传授来阐释道德问题的,因而更具影响力。
3、德育与智育一体化应建立保障体系
要实现德育与智育的一体化,将德育渗透到智育之中,核心的问题是要建立一种保障体系,其中应包括教案评价体系、学生评教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导师制度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等内容。首先,在教案评价体系中,学校对教师备课及教案准备应提出明确的德育要求,使教师自觉把德育作为每一门课教学的基本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学校要考查教师在每一门课的教学中是否有德育的内容,是否能结合每一门课的每一部分内容,揭示出某种知识和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其次,在学生评教体系中,要确定教师育人评价项目,学生评价教师不仅要评价教师教学的水平,也要评价教师教书育人的情况,通过学生的评价,观察教师是否将德育渗透到各门课的教学之中;其三,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学校要把德育渗透作为整体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把德育渗透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也将引导学校自身的教育评价,并督促德育与智育一体化的落实;其四,在导师制度体系中,更要特别体现导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传道授业解惑”三项任务中,始终把“传道”放在第一位,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指导对象的道德修养、人格形成、思想政治倾向、心理健康锻炼以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其五,在考试考核体系中,要明确增加德育成效的内容,即便是自然科学学科的考试,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外,也应有少量的考查德育成效的试题,考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思想启发、价值取向、精神追求以及人生哲理等。德育与智育一体化实现途径中,还有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而探讨德育与智育一体化的保障体系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①参见王立仁《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2期。②参见黄正平《新世纪德育与智育关系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年Z1期。
③《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
④赫尔巴特《教育学讲义纲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94页。
⑤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页。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94页。⑦⑧《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第351页。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
作者简介:杨国欣,男(1962-),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后勤集团公司总经理,从事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科学研究。电话:***,邮编:471039
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说的。德育是什么,智育又是什么!
现在看来,我们的教育中,智育是不成功的,但却是有成效的。然而我们的德育简直是一败涂地。
德育为什么失败,因为我们的至于不甚成功,一个缺乏智慧的民族便不会是一个拥有崇高道德情操的民族。我们的德育,长期以来通过的是一种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灌输的内容很多又是非常理想化的,然而社会本是却并不是理想化的。以至于人踏上社会,接触了更多的事情以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原有道德框架的崩溃。我们的民族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却为以后留下了太多的隐患。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积重难返,社会积弊深重。最为糟糕的莫过于民族信仰的丧失。什么是信仰,信仰是对一个目标或是一种价值的持守和践履。一个没有了信仰的民族等于是没有一种全民族所共同追求并决心为之奋斗的目标与价值,那这样的民族是可悲的。
要振兴我们的民族,我们不仅仅要摆脱物质上的落后,更要摆脱我们文化上的沉重负担。中国的文化既是华光璀璨的瑰宝,又是威力无比的酱缸。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思想的启蒙,是民智的开通。只有将全民族的思想意识塑造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国民性――上进,自由、平等、开放、理性,拥有激情,活跃的,负责任。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才能更健康的发展。而这一切,需要的恰恰不是德育而是智育。这种智育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文化知识,而这种智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国人不成为文盲,而且要让国人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是国家与社会的主人而不是任何人的奴才。只有当我们国民的意识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我们的德育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
3.大学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土壤,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力量和智力支持。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必然依靠大学的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才能取得长足的进展。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要求教育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如果要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正视、解决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既要防右,更要防“左”,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5.含义[古]∶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大学的解释
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大学还包括高等专科学校。
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如虞舜之时,即有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不过,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 中西
211工程 “211工程”是我国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实施的。它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准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决策。这一工程的实施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其立足国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当代大学教育仍然是以培养高技术的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来看,这就当然决定了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最重要的目的,知识的高度同时也决定了道德的境界,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格魅力的过程,所以当然以智为先。
大学教育教会我们如何运用知识来谋求发展,这是大学教育之本。可以去上网看下《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本人觉得还不错
浅谈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篇7
德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作用,构架起“一主两翼”的德育网络。
(1)以学校为主阵地,完善三条育人经线,使校内达到全员育人。即以班主任为主的管理育人线,以任课教师为主的教书育人线,以辅导员为主的活动育人线。
(2)延伸育人“手臂”,完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两条育人纬线,达到“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家长学校,以此加强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配合。学校还要与部队、公安、街道建立共建关系,聘请法制教育副校长及校外辅导员,邀请他们来校辅导工作,举办法制报告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公民道德专题讲座等,以他们个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教育引导学生。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抓好学科渗透
学校的主要活动是教学,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教书育人,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始终强调既教书、又育人,把德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
(1)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育人的导向课,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学校对思想品德课要紧抓不放,明确要求,选配品德优良、教学认真、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品德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在各科教学中特别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渗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主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德育过程中彼此呼应,实现德育内容、过程和目标的有效对接。
三、以活动为载体,大力突出以“创新、实践”为主题的育人特色
学校要把指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和有效途径。
(1)学校要积极更新德育理念,高度重视活动育人,使活动育人成为一种工作规范,并逐步使其系列化、制度化,如:三月份进行“文明礼貌月教育活动”;四月份结合清明节进行“缅怀先烈、立志报效祖国的教育活动”等。
(2)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两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学校要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工人的劳动过程,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认识和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安排学军、学农活动,努力以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四会”“两自”能力。各项系列化寓教于乐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强化学生基础文明道德建设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要使德育有效地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必须把德育做细、做实、做严。
(1)细,即分解目标,细化内容,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来说,循序渐进地教育是一条普遍规律,在进行养成教育,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时,对高、中、低年级的目标定位要不同,要求高年级能模范地执行规范,中年级能自觉地执行规范,低年级能认真照规范去做。对低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懂得自身任务是好好读书,努力做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对中年级学生,要逐步引导他们以班集体小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向“三好”目标努力;高年级学生临近毕业,要教育他们为祖国努力学习,在各方面自觉要求自己,力求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2)实,即要求不能过高、过空,要实实在在,从点滴做起。在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要确定学生进校、离校、集会等一日校园规范,起床、就寝、用餐等一日家庭规范,行路、购物、游玩等社会规范和待人接物等礼仪规范,以体现德育工作“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精神,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同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教育有机结合,切实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德育途径与方法 篇8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標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德育途径与方法】推荐阅读:
德育途径与方法08-19
德育教育方法与途径06-02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论文12-10
论文: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10-11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10-01
专业课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06-26
德育新途径11-21
小学德育的途径11-19
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06-25
大学德育教育途径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