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

2024-10-01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精选6篇)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 篇1

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德育工作是一个学校工作的核心部分,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所学校,不管你教育质量如何好、升学率有多高,只要是德育工作没搞好,也不是一所优秀的学校。目前在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正如北京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教授所讲到的一样,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有追求、有思想、有选择。我认为,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不然形成有机联系,因此,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自然是围绕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教育,学校德育要通过教书育人,以明理、入情、强意,形成提供意识,激发情感,坚定意志三个方面合力施教。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德育实施的途径是:

1、学校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的学校应建立健全制度,层层落实,领导者以制度约束自己、以制度管理广大教职员工;教师以制度监督自己、以制度管理学生。

2、重点抓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如班风、班纪、食品卫生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等。

3、教育教学。这就要各学科教师的协同配合,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时时进行良好品德的培育,不时渗透法律法规的教育。这点要让全校教师共同行动起来,决不能让他们认为德育教育就是思品教师的事。

4、开展好团队活动。实实在在开展好第二课堂,与少年宫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兴趣你、爱好和特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扫墓、到敬老院做义务劳动等,不断增强学生热爱家园、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向革命先烈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决心;让学生从小养成尊老爱幼、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质。

学校德育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以上的活动中我们教育的方法必须是:家长、教师、校外辅导员及关工委的言传身教,家长、教师、校外辅导员及关工委必须是学生榜样,再加上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就能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可以努力改变一些可以改变的东西。我们应该让学生健康地成长,进而让社会有良好的风气,让公共道德水平得到普遍提升,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 篇2

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与普高学生有着截然不同个性心理的学生群体。如何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 已成为职业学校关注的焦点。

一、目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处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之中, 新旧体制并存, 特别是新体制在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漏洞, 必然会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加入WTO后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网络信息时代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在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 国外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都在潜意识的影响着青年一代。

2. 家庭环境问题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的影响。有的家长忙于生计, 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教, 使孩子养成了放任自由的习惯;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参加特长班、文化辅导班, 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厌恶学习;有的家长不注重自身修养, 每天酗酒赌博, 使孩子也沾染上了不良习气;有的家长过于娇惯孩子, 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还有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增多等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学校问题

不少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 缺少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 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少、关爱学生少;教职工的师德规范、行为示范淡化;班主任教育方法不当, 师生缺乏真情互动;学校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 未形成教育合力, 缺少必要的协调与配合等。

4. 学生问题

理想信念方面:部分职业学生职业理想模糊, 对人生价值取向不明确, 缺乏责任意识。思想上缺乏动力, 不求进取, 对前途悲观失望, 在学习中得过且过。

行为规范方面:侧重以自我为中心, 时间观念淡化, 行为自控能力差, 不善交往, 不注重塑造自我形象。

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较重, 自信心不足。

二、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1. 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

每位教师应真正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 以道德服务为己任, 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影响。而德育是教育的道德目的, 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辅助性服务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教育应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的工作, 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和专营的权利。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就是为了使全体教师明白,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否则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知识的搬运工”或“训练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语重心长地寄语教师:“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 不仅仅是一名专家, 善于把人类的理智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 并在他们心灵中点燃求知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 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 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的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 就是你的职业。”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受教育者, 是诸多行为规范相对较差的学生, 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 尤为重要。

2. 树立“非课程化”德育理念,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课程化”, 无疑是把德育等同于学科教学。我们姑且不去考虑担任德育的教师是否在道德方面已经良善、博学, 到了足以向学生施以德育教育的程度。事实上如果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去实施德育, 那么道德教育或教学就不免流于说教。因为道德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尽管它包含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成分, 但其核心是正确的态度或价值观的树立。口授式的教、示范及训练式的教是不可能帮助学生获得某种态度或价值观的, 至多学生获得的是道德的知识。“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重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励时, 这样的课才有效果, 如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 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影响。”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 在学科教学中从教材内容、教师的教法、教师本身的道德情感、课堂气氛中渗透道德影响, 应该更有助于学校德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把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割裂开来, 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没有希望。”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时期, 也是情绪和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 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暴雨形式的“心理动荡期”, 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加上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又受着不良行为习惯困扰和别人的“另眼相看”, 因此自我认识、自我激励、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的能力较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缺陷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内容, 正式列入学校德育大纲, 这在职业学校尤其显得重要。心理健康是助人自助的行为, 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它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题, 以学生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自我改造为主线, 通过帮助而不是替代, 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动参与中来弥补自己的道德认识, 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众所周知, 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对与错, 当与不当的判断能力;道德敏感性指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利益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对即将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 不得不全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职业学校, 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道德现状出发, 应当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实施。仅靠学校专职德育教师, 仅通过德育课程是不能完成德育任务的。只有建立一个学校各部门责任明确、措施得力、目标一致、相互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 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 方法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5-01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为各个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型人才,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是很重要的。德育工作对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学生成才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在日后步入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只有在保证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其社会价值,这对德育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属于高中分流下来的‘弱势群体,学习能力较差,处于性格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学校缺乏德育方面的教育,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观的前提下步入社会就很容易受社会的不良风气污染,从而影响其一生。所以在学校期间开展德育工作既是我国教育对学校的要求,同样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技能教育相互配合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提升,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提升是片面的,一个思想水平低的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现状

2.1学生自身素质较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身素质较低,对学习的兴趣较低,同时叛逆心较重,在学校管理时不服从学校管理的现象很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游戏等娱乐上,这些都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自身素质低是中等职业学校自身教育任务所决定的,所以针对这类学生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会起到效果。

2.2缺乏对德育工作重视

德育工作对于学生非常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德育工作的开展的现状而言,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于德育的的认识都存在偏差,以致于德育工作一直没有进展,学生对此也毫无兴趣。这种认识的低浅也就意味着重视程度不够,在各个方面对德育工作的支持程度不够,学校在政策上缺乏针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对德育工作的研究不够,导致德育工作开展遇到重重阻碍,很难有很好的成效。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特殊性,想要在德育工作上有所成效,就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道路,单纯的课堂教育已经没有效果。

3.1将德育工作融入到生活化

德育工作生活化就是将德育工作同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通过日常生活的渗透,以起到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对不同学生要制定不同的德育方案,让学生的德育发展同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能活中为学生渗透有意义的思想观念,这能够帮助学生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步入社会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社会的真善与丑恶,这种生活化的德育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3.2德育工作同心理研究相结合

德育工作开展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在教育工作开展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从基本做起,这样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态度,这样才能起到针对性的教育,防止教育对学生起到负面的反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识别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辅以一定的心理调节,对于部分问题学生要注重心理方面的教育,通过教师谈心等方式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掌控力。

3.3注重德育工作的时代特征

德育工作开展需要与时俱进,因为社会在进步,新的思想在不断出现,所以要想不被社会所抛弃,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接受新的思想,德育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要注重同社会的新思想相结合,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对学生步入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新思想的融入是学生成才发展的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在面对社会上复杂的情况时有能力有勇气去应对,这样就会一步一步的成长。

4.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于学生很重要,要引起充分重视,要明确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途径,注意同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心理以及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蓓.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J].新西部(理论版),2013,Z2:199-200.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 篇4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中学周梅艳

邮编:550505电话:***1

【摘要】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班级教育进行,因此,班级德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很特殊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教育水平相对城区落后,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教育就更成为每个班主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在农村初中工作过多年的班主任,笔者根据个人的做法,就农村初中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生产劳动、课外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肩负着一个班的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重任。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优劣,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教风、学风乃至良好的校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对象是全班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身心发展不同,思想行为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综合自己的班主任经历,我认为农村初中实施德育教育可以重点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利用好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课和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课实施德育教育。

1、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会觉得,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班会课,开得多了,好象翻来覆去都是一些常规的教育,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因此每周的班会课之前,大部分班主任都会凑在一起,看看本周有什么要通知的重要事情,有什么该要交代的问题,其实不然,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总结和反思,提炼和积累,善于发现那些隐性的、潜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

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因此,常规班会决不能仅限于“常规”二字,只有这样,即使是一节普通平常的常规班会,也会因班主任的用心构思而新意百出,从而更好地达到班级德育教育的目的。

2、主题班会课都是在开学的德育工作计划中就已经明确列出来了的,一般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照计划实行(如班级目标或实际情况发生改变主题班会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因此,主题班会有着很明确的德育目标,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班会,借助一定的主题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二、结合所任教的科目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的时机是无时不在的,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但教育时机不是随时想有就有的,想捕捉就能捕捉到的。因此,一个好老师还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班主任身负德育工作的重任,如何在一个班级中培养一种具有完善人格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断创造、设计一个又一个情境,使德育能在实际操作中实行,是这一重任的核心。因此,我在担任的科目教学中,只要有教育的契机,我都不会放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毅力、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效果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教育要好得多。

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尽管现在农村的家庭教育水平良莠不齐,还跟不上现代德育教育的步伐,但还是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取得家长的配合是我们开展好班级工作尤其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协调科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班级德育教育工作。

科任教师担任班上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直接担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所以有时候跟学生走得更近些,有时候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不顺畅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人来配合,这时候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科任教师了。协调好科任教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02年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另一位女老师担任我班的数学教学,记得当时班上要是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俩总是一人唱红脸,一人唱黑脸,配合巧妙,化解了不少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班级德育教育高效地开展

作为班主任而言,在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途径,还要讲究方法

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不同的班主任,所用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下面就我的体会谈几点:

(一)、爱心先行,尊重学生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然后才能顾及其他,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班主任都必须要先用“爱”去度量自己的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从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出发去思考、确定,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因小失大。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此班主任要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使自己的德育教育充满人情味。

(二)、宽容以待,做学生知己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学生正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出现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所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马朝文同学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问题学生,我允许他出错,但前提是不能天天犯同样的错,在我的宽容下,小马的小错不断得到改正,现在已经成为班上学习积极、品德较为完善的学生了。

(三)、因生而异,捕捉时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生而异,正确引导。我班陈霞同学,母亲早就离家出走,父亲不务正业,姐妹三人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极度贫困,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应有的爱。使该生孤僻、自卑,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我常常关心她的生活,找机会与她交流,让她帮办公室打扫卫生,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也因此搭建了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四)、严于律己,德高为范

初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老师说什么都听,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至于老师怎么做,则不太懂得关注。初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这样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更具有说服力。

(五)、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班级德育教育中,贴近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先从爱护自家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做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首先要教育他爱自己、爱家、爱班级、爱学校,最后才能上升为爱国,使学生的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以升华。我校的卫生打扫很勤,可保结工作却总是不尽人意,很让领导恼火。为了维护好环境卫生,我要求学生,不管其他班的同学怎么做,我们班的人不许在任何场合乱丢垃圾,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暂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方便时再放到垃圾桶里去,通过这样的要求,我们班基本上杜绝了乱丢垃圾的现象,这个做法被学校表扬了之后,其他班级也实行了这项不成文的政策,收效很好。因此可见,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样可以显示出德育教育的魅力。

(六)、天天总结,天天反思

只有总结,不断反思,人才会不断地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我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一小结”和“一反思”,时间为晚上躺在床上临睡前的几分钟时间。对自己一天的学习、劳动、品德、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做一番回顾,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总结哪些方便做的好,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再反思在明天的日子里,自己该怎么做。通过这“一小结”和“一反思”,学生当天存在的问题、出现的问题都会沉淀下来,情绪也会稳定下来,天长日久,既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够不断进步。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工作方法和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城乡差距日益拉大,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 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 久而久之, 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 从而致使孩子们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另外, 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 又加之久居在外, 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极少, 使得亲情疏远:一方面, 父母、子女之间无亲情可言;另一方面, 子女不懂得感恩, 更有甚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闹, 有的甚至走上了自杀之路。而且这部分家长不懂也不会指导孩子的学习, 更谈不上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管理, 甚至无暇顾及孩子的发展, 认为只要能给孩子提供不愁吃穿的物质生活就足够了, 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 学校和老师就得负责学生的一切, 对孩子的学习、日常生活习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孩子们不听从管教、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目无尊长、不懂文明礼貌等不良习惯。

还有, 大多数家长、部分农村老师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 因此只看到孩子的成绩, 对孩子的品德不是很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某些坏习惯的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 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 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 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 坏的模仿快。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 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 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 加强师德建设, 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 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学校领导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 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 更是学生的楷模。因此,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 努力加强个人的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 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

俗话说:“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做到:谈吐文雅、庄重含蓄、幽默风趣、彬彬有礼、文明礼仪常伴左右, 一言一行都为学生做表率、起示范作用。教学生学会做人:不管将来自己将会从事何种职业, 都要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善待人、谦让人、“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诚实守信, 把这些美德一一培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转化成学生的信念, 使其成为学生一笔真正的精神财富。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修身养德, 泽被后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 懂得做人的道理, 学会做人。

其次, 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 加强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守护孩子的美好的心灵。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 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 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就是“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 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 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长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 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素质的同时, 无疑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 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 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 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 加强沟通, 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 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巴尔博士曾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 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 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 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 帮助小同学拎水, 帮助同学学习, 拾金不昧, 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 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都要记在本子上。学校每月都对各班的记录进行评比, 在校会上进行表扬。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 其实是“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 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 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对于一些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 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交流管教孩子的经验教训, 相互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 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举行各种活动, 举办红歌赛“党在我心中”, 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利用节假日,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更好地发扬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 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等等。

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那些留守学生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 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 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孩子们, 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这些孩子们交朋友, 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 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 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多方沟通;在学习上, 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最后, 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要对学生早抓、早管、早引导, 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并且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社会化。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 篇6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特点是以学生为本位,发展学生特性,使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人文教育的内涵既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和追求,也包括对道德、理想、信念、人生、人格和社会相关问题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

一、高中德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从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出发,其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前者主要体现教师平时自我涵养中的人文精神,是借助文化积累在生活中自觉内化为人文精神,进而长久自我内持的一种修养人性、构建人格的精神。后者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的实施过程来体现,教师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感化、熏陶学生,使学生把教师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德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在教学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形成,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使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更能够关注情感价值观的建立。

三、高中德育教师要具有博爱之心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可见,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爱。教师只有以爱心为前提去关怀、理解、宽容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不会以任何原因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实实在在、全心全意地关爱、理解、宽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做良师,更要做慈爱的长者,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积极利用教学实践,设计渗透人文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

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实践性,更倾向于应用性。从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高中德育教师应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与重建三个方面入手强化人文教育。

首先,德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素材。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知识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高中德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德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其次,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主体化和个性化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贯穿于政治课程的始终,以达到学生人文精神升华的目的。

最后,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反思,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知。只有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人文是为人之本,是民族存亡之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德育教师和其他各科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多方面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的积极配合。相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德育教师和各界人士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力合作,积极推动我国的人文教育进程,使人文精神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

上一篇:读一部教学专著读后感下一篇:对八九**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