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2024-11-24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精选12篇)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1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回答是: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人才哪?人的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经过多年政教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 主要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 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 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 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 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 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 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 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我结合班主任工作谈谈一些常用方法:个别谈心, 典型事例, 以身作则, 群体影响等。

二、情感陶冶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 那么情感陶冶法则是“动之以情”。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 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 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化的熏陶, 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 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 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 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 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 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 都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 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 能否经过努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 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 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 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 引起情感的共鸣, 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 从而达到“修身养性, 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 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 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 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 这种良好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 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 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 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 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 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 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 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 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 创设各种情景, 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 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 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 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 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 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 我作为班主任, 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 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既重言教, 又重身传, 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2

渑池二中 何建功

摘要: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 1 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 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学物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義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

一、德育工作的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其中到处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以及课本的有关概念、规律,用辩证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其实有许多可以遵循的规律和定律。例如:在学习“从原子到星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从自然界的可见物体到不可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它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到“机械运动”时,可以让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观点”。物理学中的运动和静止、匀速和变速、物体的热胀冷缩,、惯性的利与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成像中的虚像与实像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讲述物态变化、导体和绝缘体、电生磁、磁生电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总结规律,通过规律去指导生活,再去认识新的事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例如,在讲光学时,可以介绍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他们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历尽艰难险阻返回祖国的事迹就更多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

二、物理教学加强德育的方法

1.运用教材进行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从科学知识中提炼思想教育内容,找准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

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必要的途径。如组织学生参观水电站工程,不仅可以从现场看到电站工作原理,而且可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造福人类的乐趣,利用时事报告会的形式,使学生深深懂得要使祖国强盛,科教才能兴国的道理。

3.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是增强道德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模范的师表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受到熏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4

一、实现“互联网+德育教学”须从“德育教学+互联网”做起

目前,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普及,最典型的就是课堂上教师普遍使用PPT进行教学。但PPT教学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从实际操作来看,这其实还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电脑灌”;就不少教师实践的体会而言,其教学效果也未见得有多好,有时可能还比较糟糕。

随着各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加快推进,如今不少学校都尝试将互联网引入课堂,并在专用教室为学生配备了IPAD用于课堂教学及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较之PPT教学,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新奇感与兴趣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但是从本质上看也只是将互联网当作了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但必须承认,这毕竟借助了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较其他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与当前倡导的“互联网+教学”联系显然更近了。但课堂上如果只是把互联网作为教学的辅助,还不是我们当前所倡导的“互联网+教学”,仅仅是“教学+互联网”。“互联网+”与“+互联网”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中的互联网是主动的,不仅仅是工具,意味着要以互联网为主体、为中心,体现了技术的“生态观”;而后者中的互联网则是被动的,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意味着让互联网“为我所用”,体现了技术的“工具观”。

同样,就德育教学而言,目前的课堂教学虽然使用PPT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提高,但借助互联网的教学依然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只是偶尔“触电”,即便偶尔“触电”,也只是处于“德育教学+互联网”的阶段。因此,要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互联网+德育教学”,必须首先从“德育教学+互联网”做起。因为只有当“德育教学+互联网”成为德育教学的常态后,大家才能普遍感受到互联网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巨大功能,只有有了切身体会之后,才能发现原来互联网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的辅助工具层面,它对教学本身所发生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对教学主体的影响也是全面的,随之互联网才会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如此,“互联网+德育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因为课堂教学方式的演进从来就是一个慢慢推进、悄悄革命的过程,创新向来是基于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就教师而言,其教育观念的变革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关涉互联网的教育技术的掌握也需要培训和实践,由于旧的教学习惯势力的排斥,教师的教学一下子实现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和其他教学一样,中学德育教学要实现“互联网+德育教学”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黑板+粉笔式教学”———“PPT教学”———“教学+互联网”———“互联网+教学”。目前只是处于由“PPT教学”向“教学+互联网”转变这一阶段,而真正使得“互联网+德育教学”成为德育教学的新常态,可能还尚有时日,但“互联网+”时代浓烈的社会氛围的催生力量以及国家层面的行政推动力量,为“互联网+德育教学”的早日到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二、“互联网+”国家战略为改变中学德育教学现状提供契机

当前,用互联网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创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层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互联网+”行动计划必然会关涉到教育领域,自然也会关涉中学德育教学。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国家战略可以为改变目前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提供大好契机。

德育无疑是中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功利化的负面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甚为堪忧。就教材内容而言,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德育味虽然较为浓烈,但游离教育的教学味似乎更浓;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的模块说教味很重,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几乎荡然无存。就教学本身而言,为应试而教依旧是常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差不多。但也有一些地区为了改变为升学考试而教的状况,直接把初中思品课程从中考科目中砍掉,初衷可能是让这门课程专门服务于德育,但其结果却使得思品课程沦为连体育、艺术都不如的副科。在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应试是唯一路径的教学生态下,德育课程的教育功能的体现和德育价值的实现成了天方夜谭。

在“互联网+教育”中,课程教学必然会分割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一般认为,线上主要偏向于知识教学,线下则主要偏向于教育,这就为发挥德育课程的德育功能腾出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德育教师可以在知识点的教学上向学生推介互联网教育云平台上的相关德育课程资源,让学生自定时间与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的德育课程超市中进行自我选择、自主学习,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课堂上德育教师则可以集中问诊,以解决学生与知识内容相关联的思想迷惑与道德困惑,可以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初中思品课教材中大量的德育素材就可以在德育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感性体验与情感渲染,从而发挥出德育课程本身的德育功能与教育价值。

但事实上,这只是在理论上为发挥中学德育教学的德育功能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在现实中另一种可能的发生概率或许更大,那就是线上线下都是在为应试教育服务,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初露端倪。这显然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中学德育教学而言,更糟糕的是课程的德育依然缺失,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中学德育课程更大程度地不受欢迎。要防止这种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依赖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我们要让德育课程中的德育远离书面应试,因为通过书面应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道德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德育课程中的德育与升学挂钩,因为如果不与升学挂钩,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升学一方面要通过应试成绩看学业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并以此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也即要确保道德品质水平的量化值真正对升学起作用。如果我们真正确立了这种招生机制,那么包括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才会呈现“线上网络学习以知识学习为主、线下课堂教学以教育为主”的总体格局,唯有如此,德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教育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三、“互联网+教育”助推德育教学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

如果谈及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定是其中首选。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一些专家学者把核心素养培育作为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就学校教育而言,核心素养如何指导和引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如何有效落实到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这显然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下,在学科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变当前教学的“知识导向”为“素养导向”,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中学德育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必须承认,就学科课程教学而言,从过去的“知识至上”转向“核心素养”导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作好方方面面的准备。比如,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目前尚无定论,更无正式权威文件规定,那么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缺乏具体的抓手。再如,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哪里,评价的标准又如何予以量化?这个问题不解决,对课程教学如何进行评价就缺少了衡量的标尺。但是,用核心素养去引领课程教学实践,或者说课程设计与教学、教学评价体系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课程教学变过去那种“知识本位”为“以核心素养为旨归”的大趋势,这是肯定明确的。

当前推进的“互联网+教育”对课程教学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究竟是否具有推动作用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方面,如前所述,“互联网+教育”使得课程教学有了线上与线下一定偏向的教学与教育分工,从而为课程学习由学科课程教学向学科课程教育转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学科的教育功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与释放,而这种学科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中学德育教学相较其他学科显然更具教育性,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德育任务,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教育功效必将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与发酵。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个性化教育、柔性化教育,必然会更加回归教育的根本,而这个柔性化、个性化教育对学生素养的培育显然会较原有的以共性为基点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因而也必然更有实效性。另外,“互联网+教育”还会催生教师角色的重塑,“互联网+教育”中的教师会更像一个导师,不再以教为主,而是变成以导为主。教的是知识,而导的就是思想与灵魂。因此,“互联网+教育”在对包括德育课程在内的中学课程教学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方面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这种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四、“互联网+教育”必将重构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新生态

“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地把教育搬到网上,而是要通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的新的系统生态。它跟以往单向度传输信息的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倡导一种技术的生态观,即从技术和人的融合共生关系的视角来考察教育,促进了教育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提升了群体互动的深度与广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互联网+德育教学”也必将对德育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性重构,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新生态。

一是德育教学环境的彻底改变。“互联网+教育”对整个教学环境的重构是必然的。学校将不再仅仅是目前的数字校园,而要转型升级为智慧校园,学校教学系统在大数据教育云平台的支持下与教学必备的智能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无缝对接,从而构建全新的学校智慧教学空间。对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而言,这一智能化的智慧教学空间就是我们德育教学必然置身的新的教学环境,德育课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空间内,通过搜寻海量的德育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德育教学资源为其所用,从而实现德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是德育教学内容来源更为广泛。“互联网+教育”必将带来教学内容供给上的重构,因为此时将会彻底改变教学内容的来源及构成,教材与教师尽管依旧是教学内容的来源,但已经不可能是唯一来源,甚至可能不再是重要来源,线上的课程配置或将成为每一所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常规性配置,加上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产品,而且学校本身也会主动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寻求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的对接与互补。届时,中学德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教学内容的获取渠道显然会更多更广。

三是德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重构。就目前中学德育的教学方式而言,尽管较以前有所改进,课堂教学中有了所谓的互动探究、课堂辩论等形式,但总体而言,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浅层次结合也让教师与学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乐趣,但他们其实并未掌握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特别是促进学生学的方法,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知识的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互联网+德育教学”就是要通过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去打破原有的德育教材与教师的中心地位,甚至会打破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德育教学从仅仅关注设备技术的应用,转变为更加关注教学任务本身,这样的教学显然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才是以学习任务为关键的教学。而且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那种按部就班式的教以及被动接受式的学都将被淘汰,将会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并富有较大挑战性的教学的全新场景。

当然,技术本身的双面性也告诉我们,“互联网+教育”尽管会给当前的教育带来许多令人欣喜的改变,但必须承认其本身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与其他课程一样,“互联网+德育教学”同样会面临不少的困难与问题,而且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可能会更多,因为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更具教化人的功能和突显教育的学科使命。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云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会带来选择上的困惑,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视角会导致良莠难辨,市场经济社会的利益至上正在不断挤兑着诚信的空间,当前应试教育生态下的成绩至上一时也难以治愈教育上的种种顽疾,等等,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如何有效克服这些现象给中学德育教学设置的重重障碍,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价值,这显然是全体中学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去加以破解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竹立.“互联网+”与创客教育[J].今日教育,2016(2):10.

[2]王锦飞.培育核心素养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6(2):46.

[3]张磊,余胜泉.“互联网+教育”:重构学校生态的“转基因”工程[J].今日教育,2016(4):13.

论文 中学德育管理实践 篇5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我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近年来,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好德育工作。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体行政人员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并专门安排一位副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德育纲要,合理安排德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等。

2.注重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高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些论述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为此,我校狠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育人观念,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应成为德育工作者,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如实验员在实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节约物品的教育;图书管理员对学生进行爱护图书、珍惜图书,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育;厨房师傅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体育教师进行健身强体、报效祖国的教育。同时建立健全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3.尽力发挥教育资源的德育价值

教育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我校的做法是:

(1)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位教师还需通过言传身教的文明语言,得体的举止,高尚的情操及人格魅力感化影响学生,我们具体要求教师上课语言要文明,不带脏字,衣着整洁,按时上下课,对待学生态度要和蔼,上课不准抽烟等十项要求,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是我校各科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同时通过每天一次的新闻荟萃以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等内容的校园广播,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我校除按照教学大纲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外,还经常组织学生特别是团员到校外进行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宣传栏、板报、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教师节期间进行尊师教育的报道。在课室张贴一些标语及伟人、名人的语录等。

(5)通过升旗、讲座、比赛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每周的升旗仪式,全校师生合唱国歌,进行国旗下的宣誓讲话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做合格小公民”征文、演讲比赛及“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使许多学生明确自己已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统一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学讲座,邀请知名人士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6)每月对学生、对班级进行德育量化评比。对照学校制定的德育量化评比标准,对学生、对班级进行评分量化评比,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同时树立学生的荣辱观和班集体荣誉感。

4.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的功能在不断扩大和增强。加之独生子女增多,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百依百顺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出现了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违背,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难度。为此,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的希望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相一致的——使学生品学兼优。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

(2)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我校采取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如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们了解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再如通过电话访、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或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为使我校德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在下一步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将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撰写德育论文带动德育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为使德育工作更好的开展,每位班主任每学期以论文的形式写一篇德育论文,并进行评比,纳入到年终考评。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6

关键词:德育;评价;设计

以人为本,创新德育评价机制;贴近学生实际,充实德育评价内容;大胆探索,改进德育评价方式;拓展空间,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是推动中学德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就是望通过教育把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品质等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品质素质,从中体现出中学生的德性、精神面貌和健全人格。只有实行科学的学生德育评价,更加注重体现对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检验,德育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设计构想

设计制订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既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全面构建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

(一)中学生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自省性原则。③现实性原则。④发展性原则。⑤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的权衡研究

1.指标要素的确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等有关精神确立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再把诸指标所涵盖的内容,按逻辑关系列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步实现指标内容具体化和评价可操作的要求。

2.评价标准的确立。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将三级指标的内涵再作具体细化。

3.权重和等级的确立。以百分制设计为评价的基本分,即100分为满分,再根据组成评价体系的诸要素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设定三级指标及其相关要素的分值(比重值)和系数。

4.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框架构建。应该将评价体系分为以下三项一级指标和17项二级指标,并应根据实际将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形成第三级指标,并明确相应的系数。

思想品质:家庭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国家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待学习的态度、具有一定理想和追求、善于思考,崇尚科学。

道德行为:文明习惯,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尊重同学、热爱劳动,节俭朴素、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团队精神。

个性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评价和反思自己,自信心、毅力与承受能力,善于与人合作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心理健康、活泼开朗。

不同学校不同年级都可以根据以上三级指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成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结构。

三、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实施运用

在构建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目标,努力实现指标内容、评价标准、操作方式的创新。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必须掌握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一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德育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对照德育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日常德育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与鉴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总结、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目的,实现对德育品质的自我内化。

2.必须拓宽丰富多样的评价途径。一是开展家长、教师、学生的多元主体评价。通过自评、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在学习、生活中,变他律为自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家长参与评价,就是要在家庭生活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德行,特别是要把握孩子某种一贯的和综合的品德行为方式,从而对学生进行真实性的评价。教师评价是德育评价体系的主体。

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学,德育德育管理,问题,对策

中国自孔子开始便以培养“贤者、君子”为目的来教书育人, 新中国建立后, 各届领导人都极为重视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 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 因此德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德育教育工作。五常市各个城镇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仔细筹划和实施, 但随着时代变迁, 社会的高速发展, 教育体系和制度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一些中学内, 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校过于强调成绩, 过于重视课堂教育, 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 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1.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口号喊得很响亮执行力不够强, 迫于升学的压力, 学校之间, 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都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上, 因此学校对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安排较少, 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德育相关的活动。大多数家长则认为德育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工作, 不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而中学的学生们正处在青少年的懵懂期, 对德育没有深刻的认知, 没有良好的引导, 自身也不重视德育的培养。

2.没有完善的德育管理体制。目前基本上所有的中学专设德育处, 从数据和形式上看各个中学的德育管理体制基本完善, 但是健全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良性运转, 德育工作执行缓慢, 效果不明显, 几乎没有任何反馈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全员育人的局面尚未形成。目前各个学校的德育工作由德育校长主抓, 班主任, 辅导员老师, 德育课程老师做辅助工作, 除此之外其他自然学科的老师们对于德育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对于教育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致使中学里的德育教育队伍略显单薄。

4.德育评价理想化, 缺少对平时德育工作的检查和调整, 就容易导致我们进行德育评价时, 存在着班主任最关心学习好的学生的现状,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大家最关心学习成绩的进步”, 因此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不正确, 同时学校设立的德育目标要求过高, 也容易导致德育评价理想化。

2中学德育问题总体管理原则

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 应该从社会, 学校, 教师, 学生和家长多个视角全面深入研究, 解决这一问题。

1、应该构建校内德育管理组织网。各个中学应成立由校长、德育处、教导处、年级德育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 这个小组由一名主管校长担任直接负责人, 直接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决策, 提出任务和目标, 指导各层次的工作。中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离不开文明、礼貌、健康、清净的社会环境, 教师可以鼓励我国中学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参与到社区环境工作, 通过从我做起的方式, 来带动周边人群, 共同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各个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还需要学生的参与, 德育工作小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德育管理工作, 纠正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明确自身责任, 通过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途径来帮助学校实施德育管理工作。

2、实施多元化德育管理方式

我国中学校园内, 德育管理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 这项工作与其他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 需要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心育和劳动教育等相结合, 德育工作还应主动进入课堂, 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同时, 学校举办的各项集体活动, 也是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有利时机, 学生可以通过营造文明礼貌的活动秩序, 让每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一个优雅的德育环境的感受力和影响力。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政治课堂, 更需要拓展到学校的角角落落, 比如操场上、食堂内、宿舍内, 让学生参与卫生管理工作、环境清洁工作、监督检查工作, 提高学生主动积极性, 促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中, 家庭教育是学校领域的延续, 是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的环节, 德育工作更需要家庭因素的参与, 一些家长在家中主要强调孩子的成绩, 对孩子的德育行为不够重视, 还有一些家长很少考虑到自己的一些不雅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程度, 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程度更为严重, 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给学生留作业, 也要给家长布置任务, 让家庭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机结合, 共同实施德育管理工作。

3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实施措施

现代社会中, 一些家长认为德育工作并不重要, 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 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与家庭无关。其实, 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 只有学校和家庭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学生。

1、建立学校和家庭定期联系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和家庭定期联系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小祖可以通过家访、电话、QQ群、微信等方式,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一来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具体表现, 二来可以发现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消除不利因素对学生德育行为的影响和干扰。

2、建立家庭德育教育交流会制度

学校可以建立家庭德育教育交流会制度, 挑选那些德育工作实施比较好、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来传授具体的实施经验, 帮助一些家庭实施改进措施,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建立家长学校活动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学校活动机制, 通过该机制, 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 让家长不再盲目随意地教育孩子, 及时与学校沟通,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 我国一些中学要提高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就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视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 正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内在客观规律, 反思中学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全员育人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 德育管理者应牢固树立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构和完善主体性德育管理体系, 提高中学德育管理水平, 增强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顾海峰.学习考勤管理系统闭[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07 (18) .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8

一、产生困境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 ,我们积极地吸收借鉴人类所创造的各种优秀文明成果, 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精神垃圾也趁机而入, 过去那种封闭起来创造最优环境进行“温室培育”的模式已经被打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观念并存, 这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产生许多矛盾。同时,西方一些社会思潮不断涌进国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影响逐渐深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反差较大, 而德育教育工作中又缺乏在新环境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相应转变, 使学校的教育效果不太明显。

2.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有一份 “对在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资料显示:家长用物质刺激教育孩子的占23.5%;父母长期在外, 受隔代教育的占11.8%; 家长重智轻德的占20%;学习生活基本无人照顾近的占1%;家长言行不能起表率作用的占20%;用惩罚、体罚对待孩子犯错的家长的占23.8%。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不良环境, 家长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 甚至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老师说一天不如父母的一句话”,所以可以说家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是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家庭“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之间已呈现出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此深刻的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难度不可低估。

3.学校的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脱节。近几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各学校也是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模式。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仍呈现出一些固有特征:一是用知识教育代替德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塑造品格、净化灵魂的德育教育主题。二是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等各种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导致理论、实践“两张皮”,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多于生动活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 更忽略了操行的训练和考察;教育内容回避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缺乏针对性;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 德育教育工作收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走出困境的具体方法的探索

1.树立道德标杆。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灌输古今中外历史上道德典型的言行及运用身边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褒贬。 同时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宣传报道先进人物,倡导新的道德风尚,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和作品,宣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和读书修身活动,并且及时揭露、批评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明意识。通过这些道德教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树立道德标杆。

2.深化道德情感。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开始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深化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3. 营造道德氛围。营造校园良好道德氛围形成文明 、健康、和谐、团结向上的优良道德教育环境,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工作, 它要求学校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 在舆论宣传、制度管理、理论研究、价值导向及客观条件等方面同时发力,齐抓共管,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宣传上要加大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弘扬正气促进学生道德新风尚的养成。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加上家庭德育教育环境的配合缓解社会“大环境”对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4.付诸道德实践。当学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指导思想时,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一种高尚的道德素养付诸实践。

如果我们能让这四个方面,即标杆、情感、氛围、实践,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甚至可以说让它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运用中学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的效果将会非常显著。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层面教育的有效载体,也就是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社会思想道德的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素养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在完成这一过程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困境,本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索。

中学德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篇9

关键词:德育管理,以人为本,师德

在德育管理中,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用人才, 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依法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德育管理中, 只有重视学校学风、班风、师风建设, 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学校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有关文件精神,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法律条文,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如:教职工考勤和奖惩制度、教师教学和教研制度、学生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制度、升旗制度、学生礼仪要求、学生德育评价制度等。同时也要大胆改革学校一些陈旧的不适应当今时代教育管理的制度, 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管理机制, 例如, 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民主监督制。制定各项职能岗位职责, 做到责任到人、奖勤罚懒、优胜劣汰, 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从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在德育管理中, 师德建设应摆在首要地位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因此, 育人先育己,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要率先垂范。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走在社会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9月1日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六个方面的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所以, 我们在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时,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坚守高尚情操, 知荣明耻,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1. 履行职责, 率先垂范。

这是教师对待事业的基本道德。要求教师遵章守纪, 珍惜教师工作, 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对国家、人类和未来的巨大作用,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真正给学生作出榜样。

2. 融入集体, 团结协作。

这是教师对待人格的道德规范。教师要正确认识个人的作用, 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用正确的心态处理人事关系。教师之间应当互相合作, 努力克服文人相轻、相互猜疑和业务封锁等不良习气,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民主平等, 关爱生命。

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规范。教师要重视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细节教育感染人, 宽容理解与呵护并存, 用真情召唤学生,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成长,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当然, 学校还要结合实际, 对师德进行细化, 作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补充。如我们出台了《师德六不准》等, 这些基本要求很现实。如, 现在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中断讲课, 接听手机、收发短信,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损坏了教师形象, 就需要禁止;不准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代购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严禁以教谋私, 不准从事有偿家教和私自外出兼课或校外办班, 等等。这些要求都要坚决贯彻落实。用实际行动树立教师在家长和社会上的正面形象, 让教师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 完善自我, 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做好师德的践行者。

三、以人为本, 把法规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明确要求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上述要求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 学校要成立德育领导小组, 由校长亲自负责, 由德育主管部门具体落实。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 工作耐心、细致。应做到以下三点:

1. 平时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教育重点。

对照学生的言行, 每日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通过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案例, 进行分析教育, 还有班主任的常规强化训练以及学校的检查督促, 不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2.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对纪律较差的后进生, 教师要多了解实际情况, 进行调查家访,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真正感化其内心, 并在其周围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 促使其改掉不良的习惯, 自觉遵守法纪, 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远大理想。

3. 重视青春期的性教育。

要把青少年性教育当作师德建设中的重点来抓。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不久, 某中学发生了一起由中学生早恋、三角恋引起的凶杀案。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 老师和家长们对孩子的青春期性心理和性生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这个案例进一步提醒各中学的领导班子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它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全员重视, 这对青春期性教育成为社会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 要组织一支队伍,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必要时学校需专门培养心理咨询教师, 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 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学校只进行自身的教育改革是不够的, 还要发挥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让孩子在家庭里做一个好孩子, 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好公民。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巩固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教育。如:利用政法的力量配合学校净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召开英模报告会, 结合当地派出所及时取缔学校周边的一些不健康场所, 举行家长座谈会, 建立学生校内外德育评价档案等。另外, 家庭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农村中懂得教育的家长为数不多。部分家长文化、思想素质较低, 对教育孩子感到束手无策。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 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举办“家长培训班”, 提高家长的文化思想素质, 对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帮助他们增进法制观念, 使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10

为此, 我校从2010年12月起, 选择“农村高中和谐德育管理体系研究”作为课题, 目的是从本校已有的实践和对未来的展望出发。在小背景 (农村) 、小时段 (初高中学段) 、小空间 (学校内) 内进行操作层面和局部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在难以取得社区和家长的配合下, 尽力挖掘本校德育潜力, 推行精细化管理, 以审美化的要求调控德育诸要素, 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德育工作,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协调相应的有机整体, 将学校变成一个积极的组织系统, 引领师生主动、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一、主要研究成果

本课题由重庆市教育学会立项, 经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历时三年时间里, 我们边计划, 边研究, 边反思, 边修改, 以理论指导实践, 又在实践中摸索规律, 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 明确三级德育目标, 回答了“管什么”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中外德育文献的认真研究, 对比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对德育目标的认识, 提出了学校的三级德育目标, 个体发展目标是“做个好人——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做个达人——有一门通透的学科、有一样娴熟的才艺、有一项擅长的运动, 做个完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美丽的人、一个睿智的人、一个勤劳的人”。班级发展目标是“壮底气、树正气、讲和气”。学校德育目标是“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这样, 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努力各有侧重, 各有分工, 指向性明确。学校德育不再象过去那样“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按下葫芦, 浮起瓢”盲目被动地开展工作。而且这种目标与学校实际、与学生自身紧密关联, 不再高、大、空, 易记、易查、易于自我操控, 保证了德育要求的一贯连续性。

(二) 完善校内德育管理机制, 回答了“谁来管”的问题

农村中学不比大城市, 很多孩子父母都不在家, 社区德育力量极其薄弱, 要想提高德育实效, 只能挖掘校内德育潜力。课题组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矩阵式德育管理机制:纵向系统上, 校长主抓“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 学校中层领导主抓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及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主抓班集体建设和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主抓班务竞标及量化考核。在横向方面, 蹲点领导主抓任课教师的帮教工作, 值周领导、生活指导教师、学生会、文明监督岗主抓日常行为的考核。以此为前提, 学校重新增删、修订了学校德育管理制度, 编写了《德育制度汇编》, 供领导使用, 编写了《班主任工作手册》, 供班主任使用, 编写了《学生手册》, 供新生使用。力争使全体师生拧成一股绳, 相互协作, 主动配合, 形成一个“齐抓共管, 人人帮教”的和谐育人环境。

(三) 改造校园环境, 开展德育技能培训——回答了“如何管”的问题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老师, 是师生们的“家”, 绝大多数人都要在这里生活三年以上。家要宜居——不能危害人的健康, 不能危害到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家要利居——使人生活方便, 更要乐居——赏心悦目的景观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催人奋进。为了师生乐居, 促进师生自我发展, 学校领导必须对校园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一是尽量恢复自然景观, 使校园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二是进行人文改造,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棵花草 (木) 都能含情, 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三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正如美国作家桃乐斯诺特所说:孩子在充满批评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吹毛求疵;孩子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争论反抗;孩子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忧虑害怕;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富有耐心;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勇敢自信。

(四) 开发一系列德育课程——回答了“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

为了正确处理好诸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相互关系, 课题组在充分吸收道德发展阶段论的部分观点, 相信个体的道德发展须经历“必须”、“弘扬”、“觉醒”三层次的基础上, 参照学生自主发展的“好人、达人、完人”三目标, 以课程的形式和要求来整合、设计学校德育活动, 设置了“必修与考核”、“兴趣与特长”、“积淀与觉醒”三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前两“系列”是活动课程, 一为强迫, 一为鼓励, 后一“系列”是文化课程, 但无教师讲授, 全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 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齐步走”、“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 正确划分了“教师管束”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的界限。

(五)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回答“管得怎么样”的问题

本课题探索出的德育评价机制实现了道德隐性与行为显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三结合, 实现了领导、教师、学生评价意识的根本转变:以班级事务竞标为条件, 将学生个体置于学生“小社会”当中, 帮助学生将道德品质外显为行为活动, 便于学生通过活动来全面检视自己的发展状况, 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各“自管小组”的行为记录为依据, 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精确量化, 利用“社会认同”机制, 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同时为定性评价做准备;以班级量化考核为基础, 班级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并准确评估过去的德育工作成效, 有的放矢地开展今后的德育工作。

(六) 取得了丰厚的物化成果

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之后, 大家整理了各自的德育材料、学习笔记、个案研究报告、科研论文等, 形成了一系列的丰厚的物化成果:⑴高阳中学各处室德育工作手册⑵《高阳中学班主任工作手册》、⑶《高阳中学学生手册》、⑷校本教材《审美常识》⑸校本教材《中学生学习方法汇编》⑹校本教材《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我要, 我能》⑺校本教材《塑造一种完美的品格——可信, 可用》⑻校本教材《憧憬一份稳定的职业》⑼《高阳中学“德育方法库”》、⑽《高阳中学学生操行评定手册》、⑾《高阳中学“和谐德育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汇编》、⑿《高阳中学“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管理体系研究”结题鉴定评审材料》 (含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 、⒀专著《关于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⒁《高阳中学励志歌曲选辑》光盘及文本⒂《“名家讲座”选辑》光盘、⒃《德育周报》。给学校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 扩大了社会影响

课题组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 服务社会。叶茂林校长撰写的《中小学中层干部的五选、五不选》发表在《今日教育》2010年第1期上、朱耀东副组长撰写的《如何提高学校内设机构的行政执行力》发表在《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5期上, 为全市, 乃至于全国的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朱耀东副组长撰写的《请为教师种下一棵幸运草》发表在《今日教育》2009年第9期上, 探讨了当下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并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课题组开发的《班级事务分配及量化考核表》被云阳进修学院的付院长、中山外国语学校教务处的李主任拿到本校大范围推广。2012年2月20日, 课题负责人叶茂林校长应邀在云阳县教育工作年会上介绍了本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 为全县学校的特色发展、为云阳打造教育强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和谐德育教育深入推进, 促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 带动了、全校教科研工作深入开展

在三年的研究实践中, 课题组教师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撰写个人心得体会、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等亲身经历, 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并通过经验介绍、闲谈交流, 提高了其他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以课题组的累累果实和现实榜样, 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教师投入到教育科研的洪流中去。在校内掀起了一个科研热潮。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及时进行研究总结、认真撰写研究论文, 成为了青年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 2009年余晶晶老师的《论青春期教育在农村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等28篇论文荣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10年张明清老师的《以后进促先进》等35篇论文荣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11年付林老师的《浅谈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37篇论文荣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12年朱耀东老师的《建立校园安全工作规范, 确保育人环境的和谐与稳定》等42篇论文荣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11年学校被评为云阳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二) 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德育处通过举办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教科室通过集中培训等多种手段, 提高了我校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和育人水平。广大教师也主动地学习有关理论, 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于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平时生活的语言与思维, 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常规习惯, 努力夯实自己的基本功, 提升“一专多能”的本领, 积极参与对外交流, 尽情展示个人风采, 经常撰写经验总结, 从而形成了一支素质高、有特长、业务好、敬业爱生、善于研究、勇于探索的师资队伍。吴宇老师2010年在云阳县文明礼仪进课堂赛课活动中获得二等奖;李树林老师在2010年的云阳县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三等奖;黄丹老师2010年在云阳县师德演讲比赛中获得优秀奖;李磊老师2011年参加云阳县思想政治教学大赛获县级一等奖;朱耀东老师2011年被评为云阳县教研先进个人;周伟、程杰老师2011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向晓欣、付林2012年被评为云阳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于东云老师2012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余志国老师2012年被评为云阳县优秀职业能手。

(三)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班主任等德育队伍的德育水平不断提升, 各班加强了班级管理, 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模式, 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 改善了班风学风, 提高了学生人格意识。各处室、各教研组加大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与训练力度, 老师们在午间和放学后的抓差补缺,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齐抓共管, 互相配合, 培养出了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团队:遵守社会公德、遵循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 养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 提高了;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氛围, 浓郁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全面的综合素质, 反映在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中, 反映在社会各界的公认、赞誉里, 反映在高考成绩里。在2010年的高阳镇红歌大赛中学生队获得第一名。在云阳县第二届运动会上, 学生运动队获14块金牌, 14块银牌, 8块金牌, 并有4名同学被推荐参加重庆市第四届农运会。王丽君同学在云阳县“读经典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在2010年付茜茜等5名同学获得重庆市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类第一、二等奖, 陈好等6名同学在2011年的云阳县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高阳镇红歌大赛中学生队获得第一名。2011年的高考中我校艺体本科上线28人, 何川同学以全市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2012年的高考中艺体本科上线61人, 姜春晖同学再次以全市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

(四) 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11

【关键词】班级管理;德育工作;中学阶段

中学班级管理中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切实高效地实施德育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础,为祖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最重要的课题。我国经济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学德育工作面临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的重新定位和整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学校教育工作新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一系列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观念,重新构建中学德育工作的体系。

1 高中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包含学生知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诸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思想品德的发展,在全面推行课改的今天,强化德育工作,改革思想品德教学,优化德育成果显得尤为重要。蔡元培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可见,班级德育工作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德育工作是很高的现实意义。

2 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措施探讨

2.1 转变德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班主任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明确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德育观念、德育责任的方面,以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为突破口,狠抓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使班主任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当一个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信念。其中,班主任要树立大德育观念,明确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社会来共同完成,这也是符合道德的本质特征的,因为道德本身就来自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建立多系统、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的立体交叉式的德育网络。班主任要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另外,班级管理中应注意让学生深入社会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不断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分析能力、评判能力。

2.2 因材施教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例如对于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因而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对于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对于个性强烈的学生,班主任需要仔细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他们扬长避短,避免学生因个性不同引发的矛盾,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

2.3 适应实际需要,拓宽与更新德育内容

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德育取得实效的保证,班主任在选择内容上,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时代及学生的实际,正确处理好几者的关系。德育内容的选择要注重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学生需要与其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是他们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但确是学校德育所欠缺的。班主任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生生活、人际交往、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与生存、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既要源于现实,又要适当超越。

2.4 探索德育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方法是直接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确立的教育目标制约着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科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方法选择应把握以下几点:

2.4.1把封闭式德育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把学校同社会结合起来。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2.4.2强化“隐性教育”,弱化空洞的说教。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班主任来说,强化“隐性教育”即是要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注重自身的形象、言谈、举止。因此班主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班级的环境建设,班级环境建设要體现本班的特色。二是班主任自身形象的塑造。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群的。三是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的确立。隐性教育是一种文化控制,它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得不接受一定的文化价值规范。在课堂上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要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课堂、师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之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3 结语

德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而高中生德育肩负着塑造人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重中之重。班主任对学生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它于班主任的个性性格、理论水平、德育理念、工作方法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与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学生自身存在着直接关系。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中各因素有科学性、针对性、实事求是地对待,全心全意搞好班级中的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12

在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所以能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并列取得长期存在的资格和地位, 就是因为德育具有特殊的本质属性和功能, 这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德育工作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提高整个教育工作质量的需要,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笔者在本研究中对德育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 通过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近年来, 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中学德育工作, 提出了种种口号, 组织了大量的教育活动, 在德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 中学德育的整体实际效果, 与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比较, 可以说是很不相称的, 中学德育实效性差已经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为数不少的中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厌学早恋、抽烟酗酒、离校 (家) 出走、勒索钱物、打架斗殴等品行不端和违反法纪的事件在许多中学时有发生。究其原因, 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和其它一些客观因素外, 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薄弱与不足。

目前, 中小学德育面临着这样一种现实:学校德育状况经常和社会现实道德状况发生背离。学校德育的过度理想化, 不仅排斥了德育的现实取向, 而且有脱离社会生活现实的危险。例如, 学校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而学生们耳濡目染的是一掷千金的狂热消费, 公款吃喝的铺张浪费;学校一贯倡导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品德, 与现实生活中的见利忘义、有偿服务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告诉学生: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但是谁又能否认腐败现象的滋生和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这种不一致。诚如广大德育工作者发出的慨叹:课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 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 也不如社会公共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学校德育在社会生活与道德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德育管理方式是实现德育管理目标, 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中学德育工作中, 受传统教育观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师多数是居于主导地位, 学生促与从属地位。而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 道德教育都应该从只注重迫使受教育者接受、服从具体的道德规则, 转移到重视受教育者接受、服从具体的道德规则、转移到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上来, 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从学校管理研究的角度来看,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 学校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校文化的形成、维护和发展过程。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指出, 组织的关键问题是创造一种浓厚的、得人心的、一视同仁的感情信念。随着管理理念与管理活动的不断变革, 传统的科层化管理逐渐转化为以文化环境的创设为核心的柔性管理。”管理理念, 就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或管理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思维方式, 是管理者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它指导并贯穿与管理者的管理活动。素质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面对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中德育无位问题, 根据时代的变化, 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职工必须适应这个要求, 转变观念, 树立大德育观。所以, 要做到树立全新的德育管理理念, 加强建设德育管理队伍这两点。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觉悟, 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学校领导者应当从管理的角度做好学科渗透工作。首先, 这不仅需要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领导部门的正确引导, 作为学校领导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 努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其次, 学校可从教学角度出发明确提出渗透德育的要求。第三, 由于中学政治课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所以要重视政治课教学的管理。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思想品德获得充分、全面发展的必须。活动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 能为他们开辟一个进行思想对话, 感情交流, 建立友谊的好场所, 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教育。

形成德育教育整体化安排策划分层次实施的特色。努力做到基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常规教育与差生转化工作相结合, 班级、年级教育与党团教育相结合。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从养成教育开始, 从一点一滴抓起, 所以,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关注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的状况, 对本地区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意义。3年来, 笔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对中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并对德育处提出了许多建议。例如, 了解学生的德育管理现状, 提出措施, 改变学生中不良道德行为。学校开家长会, 更多注意教师与家长的交流, 相互学习德育知识与经验,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氛围。社会与学校共同合作, 已使本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有了一定起色。

摘要:德育工作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提高整个教育工作质量的需要,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就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找出了应对之策。

上一篇:集材方式下一篇:早期宫颈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