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方法

2024-06-19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精选12篇)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 篇1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回答是: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人才哪?人的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经过多年政教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 主要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 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 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 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 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 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 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 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我结合班主任工作谈谈一些常用方法:个别谈心, 典型事例, 以身作则, 群体影响等。

二、情感陶冶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 那么情感陶冶法则是“动之以情”。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 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 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化的熏陶, 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 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 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 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 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 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 都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 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 能否经过努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 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 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 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 引起情感的共鸣, 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 从而达到“修身养性, 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 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 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 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 这种良好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 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 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 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 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 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 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 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 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 创设各种情景, 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 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 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 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 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 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 我作为班主任, 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 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既重言教, 又重身传, 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 篇2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因此,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如何才能做好德育工作呢?我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谈点个人体会。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并且还要有耐心,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学生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来感化学生曾经封闭和冷酷的心灵,让学生不断产生爱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产生了德育效果了。

三、加强实践,形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有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组织学生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最终得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示范,学有目标

浅析中学教育的方法 篇3

【关键词】教育 思维 创新

教育不仅涉及个人自身的利益而且关乎国家的发展,良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在国家大力倡导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有许多新型的教育方法诞生,下面作者就简述一下自己在中学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端正心态、树立信心

心态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与败,良好的学习心态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候,优等生与次等生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面对学习的心态,因此,端正学习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在现代教育中有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在学习,换句话说,学生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而学,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一直感到很迷惑,因此,要让学生具有“为自己而学”的心态。

信心也是人们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那么他也就失去了50%的成功机会。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就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学生“我能行”的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要提高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当学生具有“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后,他们就可以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在学习中将会刻苦努力,奋勇向前。

二、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一般包括两种环境:一是学校教育环境,二是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哪一个更加重要是很多人都在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学校教育重要。但另一些人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更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样重要的,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相比的。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清楚一个道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教育,虽然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同,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想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对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新的概念,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只重视知育而忽视德育 , 不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 那么 , 我们培养出来的人 , 将是有知识没有品德 , 有外表没有内涵 , 有幻想没有理想 , 有现在没有未来的人,这将给社会的发展造成可怕结果。所以,今后在学生的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努力的走出以往的误区,以平等的心态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好、更和谐的环境下不断的进步。

尽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校教育必学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引,二者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然而,就我国目前的中学教育而言,學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制约关系,也就说家长抱怨教师和学校教育不负责,反过来,学校和教师认为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中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这种既联系又制约的关系对学生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让孩子有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两者之间要加强合作与沟通,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且学会如何将知识融会贯通。从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思维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创新是否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通过设计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充分的互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与此同时,教师讲课应该深入浅出,用简单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培养学生多动脑思考和建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其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大胆质疑,充分肯定其提出的建议并且引导学生在有利的一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将在探索过程中得到提升。活跃、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可以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并且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文娉,吕美燕,刘婷,朱丽.影响家校合作发展的因素综述[J].商 ,2014(15).

【2】唐才祯. 浅谈中学生教育方法.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

【3】任遂臣.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2005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方法探讨 篇4

信息科技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按照新课程纲要中的要求进行教育,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当下信息技术课程中, 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解决学习问题的主要工具,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各个行业在不断进步, 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与时代需求相一致, 致力于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信息化已经遍布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信息化技术的受益者, 所以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力度, 以改变中学当下的教学现状, 使其从本质上获得革新与塑造。

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2.1不能识别教学有效个体

无论面对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群体, 都要分清楚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的群体, 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定的个体性差异, 这些学生各自的不同将成为教师主体教学工作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在奠定自身主体地位之后要研究与创新个体性差异学习的教学方式, 只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才能够使之对某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 基本上每一个学生家中都有一台计算机, 这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熟识程度还是非常高的, 但是学生也会对枯燥的课程内容感到厌烦,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场不同, 所以在课堂上对该课程内容的响应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2.2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不匹配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以教材为中心, 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多数教师并不能按照新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的去理解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要内容的删减与缩略, 学生只能从课本中体会到信息技术项目的基础理论或操作,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教学与培训。

2.3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落后

造成当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单一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 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基本上都不是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一般都是半路转岗, 这些教师的特征就是沉浸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自拔, 这种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想匹配, 即使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照本宣科;其次, 教学模式只有课堂教学这一部分, 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 教师的不重视, 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 通常会感觉到乏味;最后, 部分地区学校受到教学资源约束, 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支持下, 不能为学生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也就得不到到机房学习的机会, 只能通过书本来理解最基本的理论与操作。

3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3.1 满足新课标要求, 识别教学主客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体制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对当下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受教育主体, 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个性化差异作为教学任务和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方式的思考, 学生是教学目的的出发点,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将重点结合到实践中, 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由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是通过课件形式来呈现的, 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能够有所针对地选择课件的构成形式, 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需要清晰的教学模块和一定的趣味性。在中学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 再结合书本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适当删减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结构。

3.3 提高学生参与度, 改变教学模式

当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会操作计算机器材,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主要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所以, 实践过程中研究得出的内容才是教学内容的革新与塑造, 不断在创新过程中累积教学经验,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炼出教学精华内容, 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给学生开创实践与操作相结合的开放式课堂, 深入了解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受教育平台。同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节奏的掌控, 要注意规律性的变化以及信息反馈, 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 使之与教学内容相搭配, 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是推动我国社会、教育不断发展的首要工作, 所以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 学生需要在充满激励的环境中汲取精华的知识, 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才能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于颖慧.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现状[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11 (13) :73.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篇5

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走向青春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关键。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孩子有了人生的一个美好开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1.要重视孩子初中阶段的家教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初中,年龄大了,知道学习了,不用操心了。多年来,我遇到许多家长,当孩子在学习、行为方面出了问题时,讲“我交着学费,教育孩子就是你学校的事情,孩子出了问题就应该由学校来负责”。这不是简单的责任推卸,而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了问题。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也是子女的终身老师。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习打基础,是非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责任更重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应该加强。

2.了解初中各阶段的特点

学生进入初中,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普遍怀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印象。对初一新生家长要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期望。对原来就比较好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在同一起跑线上跟同学们展开友好的`竞争;对原来成绩欠佳,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从头做起,千万不要当老师或同学的面揭原来的“老底”,以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当然,家长有必要将子女的情况(包括缺点和错误)如实地跟老师交底,但要讲究方法,避免在公共场合给孩子造成难看。

孩子进入初一后慢慢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习知识量上的困难,初中增加了许多学科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许多学生觉得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老师盯的又没有小学那么紧,所以许多同学课堂学习的知识慢慢出现不够系统,作业完成的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意做作业的现象,时间长了成绩就受到影响。三是知识特点上的困难,初中的知识较小学要抽象一些,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孩子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四是受中考影响,初中的学习时间抓的比较紧,考试的频率较大,有时学生感到心理有压力。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进入初中后易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中学的适应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中学起好步。

初二学段最关键的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适应了,有些同学感觉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有点吃劲,对这些同学来说,咬咬牙多用些精力学习就跟上了。反之,思想一松劲成绩上就变为差生,既原先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少数同学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的帮助,或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行为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走向犯罪。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左右,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于是思想和行为上总想独立,但又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喝酒、吸烟、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而一般家长则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已开始懂事了,可以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多事之秋”,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交流,同时与学校积极沟通、携手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当孩子进入初三阶段,临近中考,老师和家长也抓得更紧。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少数基础差的同学,则表现出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由于进入青春期,性机能日趋成熟,对异性由好奇而渴望接触,甚至恋慕。因此,这一年段的家长,要多进行人生观、成绩观、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调节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3.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简析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科学方法 篇6

一、实现自我价值需承担社会责任

某些中学生之所以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就其原因就是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势必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和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和发展,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本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这样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如何,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哪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哪种程度。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之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之流。个人价值的实现,唯一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所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中学生们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觉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推进素质教育需改进德育工作

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承担人才培养的基础责任。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完善的人格。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意识教育内容不够完善的现状,应该在教学中拓宽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走出责任意识仅仅停留在政治责任意识的误区,加大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等更多类型的责任意识教育。我们将立足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水平的基础之上,根据他们的自身的特点总结出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包括自己所属的集体、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教育等内容。

首先,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重要的是日常的行为养成。为此,思想教育工作就不能仅仅在校园中进行,而必须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当中进行。要让中学生们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改革、社会发展的实践,尽可能多地参与改革开放实践,在实践中了解自己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进而认识这种社会责任,从而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来说,中学生时期是崇拜英雄的时期。教育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为学生树立典型,树立让他们从内心佩服的榜样。比如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抗震救灾来说,学生们为什么普遍感到深受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抗震救灾踊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的事跡感染了他们,感动了他们。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样的时机、这样的典型,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把不利的事情变成有利的教育。

三、开展活动需体验角色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教育的关键要求个体养成责任行为能力和习惯,这是判断一个人有无责任意识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个体责任意识的外显及责任意识水平高低的标志。而对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则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如遵纪守法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合作学习、角色责任体验等。其中,角色责任体验更适合责任意识教育,也更适合在思想教育工作。它既能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特定角色来掌握角色责任,又能体验到完成分内事后的成就感和未完成分内事的损失,而未负责时的失落感的体验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一角色责任规范的印象。

四、承担自身责任需反思自身言行

在中学的思想历史、政治课堂上,历史人物、案例、故事分析与活动角色表演虽然迎合了中学生的兴趣,但对学生来说都有点类似于看热闹的感觉,都是客观展现别人的事,无论结局如何都和自己无关,离自己的亲身感受很远,从而无法引起有效的共鸣。要使学生真正进入责任角色,主要促使他们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承担了自身角色的责任。为此,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课堂上教师都可以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供学生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在家,替父母分忧解难,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在学校,努力学习、尊重师长、关爱同学、爱护公物,积极为同学、班集体服务,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学习;在社区、社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身边人做身边事,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爱心捐助等。

古人能做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时刻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具有责任意识,才能担当起强盛和兴旺中国的大任,所以笔者呼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时刻在教育教学中用科学方法教育学生具有责任意识,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更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吴维平.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05,(6).

[2]田俊英.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长治学院学报,2008,(1).

[3]李建成.责任感:德育的"底线"[J].江苏教育,2003,(1). (编辑徐祺琛)

浅析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篇7

一、恰当的方法是完成美术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

美术教育, 形象生动, 鲜明直观, 同时在促进智力开发和陶冶情操等方面, 具有特殊的优势。然而如何扩大它的优势作用, 关键在于任课教师大胆改革, 敢于创新, 把握少年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 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同时, 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能技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 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每个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 最重要的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 方法好比船和桥, 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美术教育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美术教育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就不可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 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并取得预期效果。

与此同时, 兴趣也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要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 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新颖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美术造型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 熟悉常用颜色和工具”, “以游戏的方式, 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 进行感官体验, 并作简单的造型”, “走出教室, 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景色”, “创造学生自己喜欢的漫画和卡通形象, 用来表达观念、情感和思想”等。将美术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设计封面”, “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 并与同学交流”,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 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景观等需要, 设计未来发展规划或制作模型”等。美术教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

二、改革课堂旧式教学,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法简单化, 教师讲、学生听, “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 “满堂灌”, 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如此一来, 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 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三原色、三间色, 教师用一般的抽象讲课方式, 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教师可以考虑用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 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 再把三个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 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 拿试管演示即可。当老师把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 学生们定会兴奋不已。这种做法虽然简单, 但形式较为新颖, 学生像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 兴趣很浓。这样学生记得牢, 记得深, 同时又学会了调色。

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篇8

一、磨砺坚强意志,树立可行的目标

树立远大的志向,是坚强意志的前提。因此,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三个目标。远期目标是初中三年里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你将以什么样的成绩跨入高等学校。中期目标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一年的学习生活中,你要做到哪几点,你要取得哪些成绩,同时把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写在班级的光荣榜上,以此来激励自己为目标而努力奋斗。近期目标是让学生每个月依据自身学习情况制定每次测验考试时可以达到的名次,使自己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适时调整目标。越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越容易在学习不顺利、考试失败时感到压力,难以承受。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一些变化,特别是每次考试成绩出现意外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找他们谈话,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二、磨砺坚强意志,从现在做起

坚强的意志不是一日形成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远大的志向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在做起,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工作任务。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教育,如关注每日的室内外清扫等,以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不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他们注入前进的动力。

三、磨炼坚强意志,学会调整心理

要让学生懂得战胜挫折首先要战胜自我。在学校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是拔河比赛,要求每班选出男生和女生各15名参赛。比赛前,本班的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因为在去年运动会上的拔河比赛中曾经得了第一名。可是这次比赛的结果却不理想,仅仅得了第三名。比赛结束后,学生们个个垂头丧气,有的甚至互相抱怨。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们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这次没有得到冠军,但只要我们找出自身的原因,多在拔河技巧上下功夫,胜利还会属于我们。当我们失败后,只要用心总结经验教训,并从挫折中振作起来,就能减少挫折的再次出现。”

另外,学生也会遇到人际交往挫折和情感挫折。那些看起来内向、胆小、拘谨、疑虑重重的学生在团体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内心充满着因交往挫折而引起的烦恼和痛苦。同时,学生情感十分丰富、强烈,又很不稳定,当事与愿违时,会产生很强的心理挫折感。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个别谈话或书信来往等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共同寻找战胜挫折的方法。

四、磨炼坚强意志,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

当今社会,一些家庭给孩子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事事有人操心,时时有人呵护,孩子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和艰辛。然而孩子一旦遇到困难,遭受打击,便不能承受,总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为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习惯,教师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当孩子遇到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时,家长应该放手让其去克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该让孩子有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中磨炼他们的意志。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些锻炼和磨炼意志品质的机会和环境。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办事认真、艰苦朴素的品质。另外,教师也可以借鉴军事训练的方法教育学生。每年的下学期,初一学生都会进行一周的军事训练活动,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和学生一起晒烈日、走正步、学武术、唱军歌,做好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中磨砺自己的坚强意志,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晨会、每周的班会和团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学生通过阅读伟人和英雄人物的传记、报道等,引导学生从文艺作品中汲取力量。

五、结束语

挫折是促进成长的积极因素,它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经验,增长学生的能力。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如果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低头示弱,是永远都不可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因此,教师只有培养学生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里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汤琪光.浅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挫折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5(09).

浅谈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篇9

一、转变教育观念应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1.教师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传授美术技法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很多美术教师因为专业的特点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学科本位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 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让学生感到美术的专业性很强, 难且枯燥, 使他们失去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视觉积极性, 通过声音、图像、音乐、游戏等, 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 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例如上《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时, 我就利用课件让学生亲手点击鼠标浏览可口可乐公司、丰田公司相关设计色彩搭配信息, 感受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搭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3.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绘画课教学中, 教师用范画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 用笔墨在课堂上亲自作画, 边画边讲, 讲授黑色浓淡的调配, 用笔用墨的方法, 色彩的配制、干湿的衔接等。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 才能真正领会, 更愿意积极参与, 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当场示范结果会令学生更满意, 在上《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时我也是用范画示范给学生看。将绘画的知识、技能完整有序地展示给了学生。以范画为主线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学生学习兴趣始终浓厚不衰。

二、打破传统美术教育的学科界限, 扩大美术教育内容

学科间的整合, 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 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时, 主动地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 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 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科学和艺术对人类来说缺一不可, 对学生来说, 更要广泛了解科学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领域, 艺术想象为科学带来了灵感和广阔空间。

三、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被动地学习,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促进者、组织者等角度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 其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身为人师, 要理解与尊重学生, 理解尊重他们的追求, 情感、兴趣、爱好和“奇思妙想”。

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 从以往消极和被动的忠实执行者, 向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者转变。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 既要完成一节课所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 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在新课标的学习中, “音乐走进课堂, 情境教学法”软化科学边缘“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开创新天地。

农村中学品德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篇10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现在农村中学品德问题学生逐年增多, 品德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病害, 若不及时矫正, 就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严重的还会葬送学生的前途, 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危害, 转化品德问题学生已成为我们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任。那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呢?

一明事理才能成人

古人云:“无羞耻之心, 非人也。”所以, 明是非, 知荣辱, 是成为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知识水平还没有定型, 品德问题学生一般是非观念差, 辨别能力低, 他们往往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的企图时, 及时加以辨别和制止, 错了不知错, 是非不分。为此, 首先, 我们要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出现的问题, 应用一些正反事例、历史人物故事、名言警句等, 宣扬正能量的思想, 让学生明辨真假、善恶、美丑, 做到“知荣而行, 知耻而止”。其次,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正确的“三观”教育, 平时行为应该表现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真诚善良、有责任感等, 并做到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切实地用自己的正面行动去引领学生, 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学生认清是非的界限。再次, 教师要让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鼓励学生多结交良师益友。所谓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结交诚实、善良、乐观、有进取心等品质优良的学生, 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爱抚慰心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 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由于品德问题学生常常具有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教师不应该漠视他们, 应该尊重、理解他们, 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 就像农民对弱苗那样, 给他们多一点保护, 多一点浇灌, 使他们能茁壮成长。如我班学生郭某, 由于脑垂体偏小, 生长激素分泌少, 个子比较矮, 有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脾气暴躁, 经常和同学吵架, 与老师顶嘴, 教育他, 也听不进去。后来, 他要打一段时间的生长激素, 我就叫他把针水带到我家冷藏, 每天下晚自习后, 我陪他到校医室去注射。一天, 他又不小心碰到宿舍的铁床, 左腿划了一道口子, 我急忙把他送到医院, 扶他检查, 陪他缝合、打针, 一直到半夜他父母赶到, 这让他很感动, 我的引导和教育, 他也乐于接受了, 性格也逐渐开朗、乐观了, 和老师同学的争吵也少了。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 理解、尊重他们, 才能给他们以鼓舞, 点燃他们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可以融化那一颗颗长久冰冻的心, 促使学生改正错误, 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 他们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以真诚感动学生

《庄子·渔父》:“真者, 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品德问题学生经常受到家长、教师的批评, 对家长和教师有戒心和对抗情绪, 教师就必须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 给他们以耐心的帮助,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如我班的刘某, 说脏话, 欺负同学, 打架等, 令科任教师感到头疼。后来我多找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 真诚地关心、爱护、帮助他。天冷了, 嘱咐他加衣服, 没有带衣服, 把我儿子的衣服拿给他穿;生病了, 及时问候, 没有开水吃药, 给他提供开水;早恋了, 问清前因后果, 诚恳而婉转地劝导, 鼓励他跨越青春期这个关隘;被值周教师误会乱扔垃圾了, 调查清楚后, 帮他澄清事实等等, 次数多了, 他逐渐意识到我并没有看不起他, 感受到我的真诚, 喜欢和我说心里话了, 听我的话了, 真是“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教师只有用耐心、爱心、诚意感化他们, 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善意, 相信教师的真心, 赢得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产生积极向上的意向, 促使其进一步改正不良品德行为。

四用赏识焕发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也说:“人类最深的寻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赞美。”品德不良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 作为教师要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和进步, 及时肯定表扬他们, 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 学生树立自信心, 体验到自我价值, 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如我班学生张某, 厌学、好打架, 但有号召力、正义感、重情义。在班级管理活动中, 我就根据他的特长和才能, 委以重任, 让他当正班长, 负责考勤和学生违纪情况汇报, 并且在班上对他做得好的方面, 经常性地表扬, 这样既能满足其自尊的心理需要, 又能有效地约束他的行为, 让他有价值感、成功感, 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觉主动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所以如果用严厉的批评, 说服不了学生, 不妨改用称赞和欣赏的策略。因为教师的欣赏是学生成长的阳光, 它可以照亮学生黯淡无光的心灵;教师的欣赏是学生夜海中航行的灯塔, 它可以成为学生穿越黑暗时的希望。

五用宽容、耐心赢得学生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是温暖的阳光。对于品德不良学生来说, 说脏话、打架、违纪都是常见的事, 是长期形成的结果, 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急于求成, 更何况一棵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 其间要园丁修剪多少枝丫, 防治多少病虫侵害, 教育转化不良学生同样需要我们的宽容和耐心。如学生李某, 由于初三我才接他们班, 刚开始上课时, 他有意向我挑衅, 讲话、玩东西, 甚至下课时告诉我, 他喜欢以前的老师上的思品课, 现在不喜欢学了, 我知道他希望我生气, 也好在其他同学面前显摆他的胆量, 但我没生气, 而是很高兴地希望他多给我提提意见, 以便更快地适应他们, 这让他很意外。这件事后, 上课我有意让他多表现, 还不时地表扬他, 让他明白我不会在意他的挑衅, 我是一个宽容、有责任心、认真的老师, 后来, 他上课逐渐规矩了, 学习态度也端正了。“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学生犯了错误, 倘若对他们一味呵责, 只会激起逆反心理, 一错再错。我们教师要站在育人、教孩子学会做人的高度去看待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诚恳地劝导, 鼓励他们改正错误, 给他们反思和悔改的时间和机会。但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 要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 是非面前不糊涂, 评判学生看主流, 心存善意看发展。

六学校、社会、家庭要互相配合

长期以来, 在品德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 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不够, 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 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1) 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 建立家校共教机制, 比如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家长个别沟通等方式, 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 密切配合, 让家长在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学校要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举办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 帮助青少年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 预防和减少心理偏差学生的出现。 (3) 与学校周边的派出所、居委会建立综合治理机制, 形成学校周边良好的育人环境。 (4) 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黄、黑、赌、毒”的打击力度, 整顿音像制品市场, 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游戏厅和录像厅, 净化社会环境, 使之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才能促进学生的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 农村中学品德不良学生的形成并非一两天的事情, 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细致的工作, 需要我们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付出更多的爱心、真诚、尊重、理解、宽容以及心血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张成.浅谈“问题学生”及其形成原因[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8)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 篇11

关键词:物理知识;實验;物理学史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方法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义务教育下的物理教学要在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在课程中融入物理科学领域新的成就、物理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相关技能的培养。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意义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指的是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融入并传授物理科学相关研究方法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当下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推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主要包括:

1.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在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对于中学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运用,并且具备独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学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关科学方法的传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物理知识,而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包括了对学生科学方法、精神、态度等的培养。物理科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思维、工作方法有正确的掌握,并使其科学素养以及科学鉴赏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性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3.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是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有机结合,而物理学是在观察、实验、思考当中得出规律并将其投入到实践当中再进行运用和验证,这一过程充分表现了辩证唯物论当中的认识论,因此在物理科学教育过程当中对于学生唯物主义观能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推行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措施

如何更好地在新课标下实施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很多物理工作者以及中学物理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物理知识教学中融入科学方法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主要包括概念性、实验性、规律性、应用性教材四个重要类别。物理概念的提出、相关规律的建立和发展、运用等各个过程当中,都需要依靠丰富的科学方法来进行。其中物理概念的提出主要包含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分析、归纳等过程;物理规律的建立及发展需要用到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涉及分析、想象、理想化方法等。要想实现科学方法教育,必须将科学方法融入物理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当中。

2.在实验当中融入科学方法教育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指的是人们利用相关科学设备、仪器对客观对象进行一定的干预、模拟、控制,从而得出科学事实的过程,它是研究课题的提出、科学假设的构思、科学理论的建立的主要途径。在物理学研究当中,观察和实验是其最基本的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实验教学当中融入科学方法教育,是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在对实验教学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要从实验设计构思方法、观察方法、实验的分析及综合教育这四个方面入手。

3.结合物理学史的讲解

很多伟大的科学成就,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是科学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当中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物理学史给物理科学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能够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程内容,合理地引入一些物理史实的讲解,使中学生在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的同时,能够将自身融入教师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当中,在体验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产生探索的欲望。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与推广。中学教师只有切实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物理知识、物理实验以及物理学史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当中,充分调动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中学生在学习到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曹璐璐.基于科学方法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5(1):24-25,2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篇12

一、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矛盾, 一是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大多数中学生有美好的愿望, 对未来充满向往。他们想成为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人, 但却不愿付出很多努力。他们追求的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 而不想付出艰辛的劳动, 这就形成了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二是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 并随着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 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 不愿与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交流。他们对长辈也实行自我封闭。三是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 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 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 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 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 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四是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中学生容易动感情, 也重感情。一方面, 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 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容易发生冲动、波动, 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 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 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五是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从长远目标看, 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 希望将来能功成名就;从近期目标看, 他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但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 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 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总之, 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 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 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 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 正确认识这些矛盾, 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二、维护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有些可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及主客观努力而逐步消失;但有些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 掌握心理调整方法才能有效克服。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难以奏效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提出几点维护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方法:

(1)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 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 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 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开展心理咨询, 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 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每个学校应配几名心理咨询教师, 这些教师应当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热情, 而且自身心理健康, 并受过专业培训。并且, 要舍得投资用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

(3)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 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 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 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4) 利用体育及欣赏音乐、电影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 它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 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 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的统一。音乐、电影能潜在影响学生情感, 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 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上一篇: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下一篇:快乐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