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探究

2024-09-19

德育工作探究(共12篇)

德育工作探究 篇1

生命化教育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方法理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进行的是成全人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内涵,班主任要在学生广阔的心灵世界中进行播种、耕耘,进而走向成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只有受过一种合 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 的职业,进行的是 成全人的 生命化教育。这种生命化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内涵,建立在对学生的 尊重、关爱的 基础上,对学生理 解、关爱、信任和成全。回想17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我越来越意识到处理好规范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重要性。下面,我结合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进行生命化教育的感想与认识。

【案例】以人为本,让教育不再遗憾

2013年11月,学校110周年校庆,我迎来了离开明德中学20年的初38班学生。听着声声真挚的问候,望着张张亲切的笑脸,分享着他们的成就,我眼前闪现出和他们校园雪仗、岳阳登高、君山踏春、株洲游园、月 亮岛野餐的一幕幕场景,同时不能自禁再次揪心地想起他们中的一员,T同学!

那是我成为教师的第二个年头,我和怀揣五彩梦想跨入初中校门的65个孩子组成初 一38班。开学后的新生教育、军训等集体活动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很快走上正轨,师生关系日益融洽。得意之时,我发现班上个头最高的T同学常常上课睡觉,作业不能按时交,仔细观察发现他是个独行侠。经过交流,他上课基本不睡了,作业开始交了。我 了解到他父母双无,辗转找到艰难抚养他的哥哥,才发现他住在刚参加工作的哥哥四人间的单位宿舍,没有可以安心学习的空间,只有小学文化的兄长也根本不可能指导他的学习。鉴于此情况,我让他和同一方向的同学放学后在教室做完作业再回去,期待着他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不久,T出现了无故旷 课现象,而班上也 接连出现了几起丢失物品的事件。在找他谈话没有结果之后,我带着疑惑找到他的小学班主任,那位前辈一边告诉我这个孩子的种种“劣迹”,一边对我刚参加工作就接到这样一个“倒霉蛋”深表同 情。后来在我 和他哥哥 的“威逼”下他交出了同学的物品,也做出了不再重犯的承诺。接着让我继续失望的是:班上一个同学刚买的凤凰自行车在电游室外丢了,T骑过他的车,也和他一 起去过电游室。我再次找到T,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是他始终不承认甚至赌咒发誓。在学校、派出所的联合调查下,他被查出与包括那辆自习车在内的校园内外一系列偷盗事件有关。因为校规班规、更因为我的坚 持,他的哥哥带着他黯然离开了学校……

当时我很自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破了这样的“大案”,清除了班上的祸源,孩子们少了一个坏榜样,年级组教师和知情的家长也为我庆幸。一年后的一个周末,在北正街上T和我不期而遇,他没有掉头而去,而怯怯地打招呼后告诉我他很后悔,再也没偷了,但无法工作也没有书读,混日子的感觉特别难受。随后他问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罗老师,我还想回学校读书,可以吗?”我尝试帮他实现愿望,最后没能成功。每每想起稚气未脱的他向善的愿望再度泯灭,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教育初衷,他那后悔莫及的神情和恳切的话语,从此成为植入我心里的一根刺,让我隐隐作痛。

【感想】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每个学生内心都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世界,用文学家刘心武的话说:“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世界向外人敞开,更何况是自幼失亲、缺爱的T呢!如果我多一分耐心,多用一点时间关心那个没父母的孩子,不是只图功效去揭穿他的谎言,剥光他的尊严,不是那么机械地执行班规、校规,或许他就不会被开除,今天或许他会和这些孩子一样围在我的身旁开心地说着、笑着。想着这些,深深的内疚让我的隐痛变成了刺痛、揪心,也感受到于漪老师说过的话:“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后来的教育生涯中,我的班级还是由大家共同制定班规,我尽可能如 苏联著名 的教育家 马卡连科 说的那样:“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把制度的确立和执行真正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我与孩子们彼此关心、关系更加融洽,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在教育少有遗憾的同时我也走向了成熟。

摘要:生命化教育是新课改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方法理念,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进行的是成全人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内涵,班主任要在学生广阔的心灵世界中进行播种、耕耘,进而走向成熟。

关键词:班主任,生命化,教育

德育工作探究 篇2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代发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chsgez.10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长文集/xz23.htm.

[4]戚万学.活动德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篇3

【关键词】德育管理 不佳 原因 三维一体 全员育德模式

德育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占学校工作首要地位,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然而,当前德育工作在很多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比较尴尬,德育往往是学校提得最响却抓得最软,教育效益较差的一项工作。教师们普遍反映:社会越进步,学生越难教。有人总结,现在的学生存在:虚荣心强,诚信减弱;对自己宽,对别人严;没有亲情,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

一、德育教育效果不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思想认识上:一些领导和教师存在重“智”轻“德”思想,片面认为:德育工作是德育部门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有教师错误地认为:进行德育教育要花时间和分散教学精力。

(二)在德育工作上:存在学校德育目标抽象化;德育内容空洞化,远离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错位;德育方法单一化,陈旧化、想象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缺乏灵活性、生活化;德育途径和手段形式化:单一、机械、照搬。

(三)学校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没有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德育部门唱“独角戏”,学校各部门与德育部门工作不协调,使德育工作的效率不高、实效性差。

二、我校实施“三维一体”德育管理工作体系,构建全员德育教育模式

为了改变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了过去抓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大胆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维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和“四点一线,双轨并行”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德育的工作格局。

(一)“三维”是指“学校领导成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一体”,即融为一个整体。“三维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即:学校领导成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形成一个整体抓德育,“全员育人”的管理目标责任体系。“三维一体”的德育模式使全体教师人人都成为了育人的主体,管理的主人。

(二)“四点一线,双轨并行”。

1.“四点”,即: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德育教育执行线(简称:执行线)和政教处、学生会、班干部、学生组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线(简称:自治线)。“双线”,即:执行线和自治线。

2. “双线”同属于政教处领导,同时运行:执行线的职能是贯彻执行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德育常规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德育教育活动,实施教书育人。“自治线”是在政教处的指导下,由学生会组织学生会干部和班干部具体负责对卫生扫除与保持、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升旗和集会、全校性活动、各班学生到校、纪律、学习及规范教育、板报宣传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各班和学生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督查,并督促整改。协助、配合学校落实德育常规和进行规范养成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进完善和自我管理。

3. “双轨并行”,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实现了德育教育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密切配合,形成了和谐德育,使教育管理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推行“四制”

1.实施班主任负责制

2.实施副班主任协作制。每个班设置一个副班主任工作岗位,明确职责要求,实施竞聘上岗。坚持定期考核,这样,既有利于强化班级管理,又能壮大德育骨干队伍,有效培养班主任后备力量,又减轻了班主任工作负担。

3.实施德育导师制。任课教师(与学生自愿组合)各自“承包”若干名学生,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为这些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实施“学科渗透德育”制。落实备课“三渗透”即:一是“目标渗透”;二是“内容渗透”;三是“方法渗透”。上课“四渗透”,即:一是“师表渗透”;二是“语言渗透”,教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甚至一生的影响;三是“教态渗透”,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期望的目光,每一个甜蜜的微笑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以鼓励。四是“内容渗透”。

(四)坚持“四抓”

1.抓德育观念更新。我校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和“抓德育就是抓质量、抓安全”的观念。落实了德育观念“四个转变”,即:一是变管理为“引导”;二是变规章为“常规”;三是变“说”为“做”;四是变“虚”为“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实效性。

2.抓德育载体创新。校园内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项项活动是德育载体。我校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3.抓德育常规创新

德育常规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没有基石的德育就象“无根豆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德育常规工作的落实,总结出“抠细节,重配合,抓落实,勤小结,广借鉴,常改进”常抓常新管理模式。

4.抓德育表彰常态优化,增强磁吸力。

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开展争当“高升娇子”、“优秀学生会干部”、“尊师星”、“爱校模范星”、“卫生模范星”、“礼仪星”、“孝敬星”等的评选活动,评选均是经过了“学生自荐——同学互荐——老师推荐——审核小组审核”等四道程序严格按标准筛选评出。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探究与思考 篇4

关键词:农村德育教育,整体功能,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 适应新时期所需的高素质教育人才为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一环, 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起主导和方向性的作用。

一、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学校必须把德、智、体、美看成是统一的整体, 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途径中, 否则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培养出来的将是“次品”、“危险品”和“废品”。

1. 德育过程应坚持教师、学生和德育内容、方法的最佳配合, 形成统一的教育整体。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 师德在教书育人中起决定作用, 它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 发挥定向、激励、调节和感化的心理功能, 为此, 学校必须加强师德教育, 严格师德考核, 建立坚强的教师集体, 充公调动全校教职工对学生的思想信息, 从不同角度解决学生的种种认识问题, 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2. 在德育过程中, 坚持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培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陶治学生的道德情感, 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并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去应用, 变成相对稳固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校应坚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恒”的德育工作方法, 从实际出发, 灵活多变, 抓住薄弱环节, 因材施教, 统一培养。

3.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因素的广泛性和社会性, 形成“三维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 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引路人且是终生之师, 他们的道德面貌和修养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 对学校教育起着调节作用。

二、热爱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塑造、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灵魂, 就必须热爱学生, 这是教育学生、提高德育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1. 热爱学生, 要立足于全体学生及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当今学生处在历史变革时代, 容易受社会某些弊端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 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脉搏, 关心他们, 了解他们, “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 使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2. 热爱学生, 应当尊重和信任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信任和鼓励。教师应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即使是有许多缺点, 甚至有过违规违纪行为, 也决不能歧视、讽刺和挖苦, 更不能搞体罚或变相体罚, 否则, 会使他们自暴自弃。

3. 热爱学生, 要严格要求学生。

严师出高徒, 对学生必须要进行挫折教育, 使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炼意志, 但教师应做到, “严而有度, 严而有格, 严而有情”, 对学生的要求注意连贯性, 决不能朝令夕改, 一曝十寒。

三、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体制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 它是当今农村学校教育的生命线。

1. 建立健全学校领导组织。

我校聘请了派出所、当地政府及学生家长组成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学校内部德育队伍的自身建设, 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 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的一些实际困难, 做到校内、校外相结合, 对教师德育工作“软任务”提高“硬指标”, 进行量化考核, 防止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

2. 改进工作方法, 开拓学生思想工作新路子。

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从农村实际出发, 在层次上从低到高, 把广泛性和先进性、阶段性和全过程结合起来, 在全方位上, 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成一体;在多维度上, 通过各种教学, 课内外达到整体育人。提高教育的实效, 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3. 建立行之有效的德育考核制度。

学校应把德育工作作为教师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管理育人, 教书育人, 服务育人”。对学生考核, 可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查和行为品德的量化考核, 教师认真做好操行评定, 改变那种平时苦口婆心做工作, 而期末毕业鉴定不做实事求是评定, 只谈优点不写缺点的被动局面。

德育学分制探究论文 篇5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实施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的目的,是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此,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我们是从“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基本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基本学分是对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以科目化、活动化的方式加以规定的一种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参与各种奖励评定的“德育入门线”,是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必须取得的最基本学分,是学生参加各种奖励评定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包括参加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公益劳动情况和日常行为五个方面。基本学分应着重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要以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德育规格的具体化为内容,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设定。每一方面都应确立一种或几种导向重点。例如对学生参加政治学习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在团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觉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具体操作基本学分时,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同时也要求辅导员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在机制上确保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检查和督促。

2.关于奖惩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奖惩学分包括加分和减分。加分以奖励先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其他校、院、系三级管理机构所极力倡导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中发挥作用。加分必须对衡定学生的素质状况有价值,必须能够作为学生各种奖励评定的重要依据。

制定的加分主要包括:(1)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工作成绩优秀者;(2)在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成绩优秀者;(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4)学生公益劳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5)在学院宣传工作中的成绩优秀者;(6)在参加学院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优秀者;(7)宿舍卫生自律方面评比优秀的宿舍长及舍员。

显然,加分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各种表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适当的减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1)故意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卫生者;(2)在教室或宿舍内违章使用电器者;(3)聚众赌博者;(4)集体活动迟到或不到者;(5)无故不打扫宿舍卫生者;(6)打架或偷盗者等。

为了做到奖惩学分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我院奖惩学分的操作原则是:(1)建立德育学分操作小组,组长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成员主要是由班级中推选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同学。操作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落实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工作。(2)制定统一的德育学分操作细则,形成包括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合一的奖励评定机制。(3)随着年级的不同,德育学分的具体细则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具体不同由年级辅导员老师提出,在经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德育学分设置的原则

1.坚持奖惩分明

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肯定其积极因素和先进成分,通过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正确的思想言行,并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否定性评价,使学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并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要注意不能以肯定性的评价代替否定性的评价。

2.坚持客观公正

德育学分的建立其实质就是通过可量化的标准和原始的记载,体现大学生在德育学分内容规定范围内的实际表现。由于德育学分直接作为学生评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奖活动的依据,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改变以往主要凭主观印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不足,以原始记载材料讲话,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可信性。

四、德育学分操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将德育学分的实施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

对大学生德育学分到底要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怎样调节与制约机制的问题,我们主张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与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低年级重点考核学生遵守各种校规校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高年级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与辅导员对实施德育学分的认识

辅导员和学生对于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和学生操作与执行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学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时,把设计、试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学分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意义的认识。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我们制定的德育学分实施办法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进展也较为顺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必须注重体现德育首位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须注重提高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深感,德育方面的考评相比于智育和体育方面的考评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状况,已现实地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瓶颈”因素。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在德育学分的轨道上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全体学生工作者共同建设,保证我校德育学分工作能够科学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楼军江.大学生的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15).

[2]王静怡.积极构建德育学分的评价与奖惩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3]朱丽.实施德育学分制度构筑德育“筑魂”工程[J].教育与职业,,(1).

初中学生互动式德育工作探究 篇6

【关键词】 “互动体验式” 初中学生 主体 创设情境 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05-02

“互动体验式”德育,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将教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一种德育形式。在“互动体验式”德育中,“互动”和“体验”是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互动不只是一个道德的载体,而是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触发情感,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体验”就是在一定情景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伴随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从而影响其道德行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与道德规范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

一、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

道德的形成,是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发展过程。德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可是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容易走入误区。

(一)完全忽略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这些教师认为,初中学生是教师的从属,是知识的容器,是一张任“我”涂抹的白纸,完全忽略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对学生的说理教育,一般来说,只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解决道德认识问题,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我们知道,理解道德知识只是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认识的开始,但是,如果仅停留于此,最多也只是对社会行为准则及其意义有一定认识,并没有进一步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变成自觉行为。

(二)忽视情景教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再精彩的说教,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鼓励学生敢于参与活动,无顾忌地流露心里的疑惑,从而有效地进行引导、施教;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运用“互动体验式”德育方法应思考的问题

“互动体验式”德育方法是学生在直接参与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从而受到教益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互动体验式”德育,就能够清楚学生学到了什么或者思考什么;教师应该把被动变主动,面面俱到,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教育。

(一)转变观念,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听众”,忽视学生是独立个体的人,对客观事物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这样的教育枯燥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使教育本身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社会道德规范、教师提出的要求,一般来说,只在学生中形成“他律”,如果教育的效果只停留在“他律”的层次上,社会道德规范不内化为个体的“自律 ”,不形成道德行为,那么,这种教育是徒劳的。“互动体验式”德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设计、组织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目的、内容融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现实的活动中探究、体验,在做的过程中生成道德。

(二)不能忽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强调在“互动体验式”德育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不用教师的参与,或者说教师的作用不大;恰恰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当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是引导者而不应是导演和指挥家,教师的作用只是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对活动的意义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教师的适当引导常常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

(三)组织的活动一定要为教育目的服务。在“互动体验式”德育中,活动不只是一个载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组织活动,去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影响其行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活动采用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游戏、生活短剧、角色扮演,也可以是讨论沟通、行为训练等。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教育目的的需要,选择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

三、“互动体验式”德育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而不是理论型的,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说理教育,如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德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参与德育活动,这样,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持久,易于达到教育目的。

(一)发挥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互动体验式”德育同样不能忽略这一教育阵地。“互动体验式”班会课,绝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它注重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教育关系,在班会课上,师生可以围绕同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分小组设计班级的发展方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接受教育,避免了教师单向对学生进行说教的枯燥、低效的教育现象。

(二)找准教育突破口,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性评价开始大幅度增长,而内部评价的发展速度却明显减慢,也就是说,学生评价别人或自己时,从道理上做出评价比较容易,但从一个人个性品质或道德品质方面做出评价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学生本身知道上课乱讲话是不应该的,但由于存在“同桌间小声讲话、讨论问题对别人不会造成影响”的错误思想,而做出不良的行为。行为是由心理支配的,学生的违纪、不良行为往往是因为错误的思想所致,要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关键是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指导正确的言行。如能让学生体会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就很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解决学生在自习课中讲话的这问题时,可设计了这样一个教育活动:先要求全班同学静下来。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情境,然后指定两位同学用第三者不能听见的音量相互说一段话,接着叫其他同学回答是否听到有声音,当同学回答说“没有听到”后,同样以第三者不能听到声音为前提,逐渐增加讲话的人数,当全班同学都在“小声”讲话时,全班一片吵闹声。这时,让学生对照前后的变化,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结合实际指出“小声讲话不会影响别人”的错误思想。不用太多的说理,让学生在“新的经历中”去体验、去感悟,纠正错误的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学生在活动中,变换了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自己,常常在无意中接受了教育。

(三)精心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单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有关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虽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还占优势,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果缺乏相应的感性道德经验,学生在学习道德规范时,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而只是形式主义的记忆。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就应提供具体的道德形象、体验。说理教育,教师是主动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常认为是老师要我做,学习主动性不高,而且由于初中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记忆容易遗忘,因而学生不良言行容易出现反复,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互动体验式”德育,由于教育内容具体可感,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说理教育,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让学生直接参与教育活动,通过自身的体验,进行角色的变换,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通过这样的互动教育活动,效果比单纯的说理教育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学.

[2] 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展心理学.

德育工作探究 篇7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学校规定,周日晚上住宿学生都应回学校上晚自习。按照以往的惯例,他们在每周日晚上7点前的时候都在教室了。但是我发现,L、U,还有W还没有回来。因此,我就打电话联系他们,但是他们的手机此时都处于关机状态,总是打不通。我心里也非常着急。于是,我马上联系家长,家长说他们早早就从家出门了。晚上19点30分的时候,他们回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迟到,这三名同学的回答基本一样,都是因为交通堵车,所以来晚了。我将他们都分开,一一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问他们是做什么车来的,三个同学三个答案,W竟然紧张地说是“地铁堵车”。我当时就想笑,看来这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他的期待就是不被我批评。我没有直接戳穿他,怕吓到他。想到这里,我将他们三人带回办公室,让他们三人写这一天的经过。通过他们写的材料,我发现他们挺重哥们儿“义气”,把所犯的错误全揽在自己身上。

看到这,我们大家都应该明白了。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时往往被学生认为比较严肃,难以相处。当学生们犯错误时,有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扰,或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是为了逃避各种惩罚,而出现说谎行为。一般而言,学生说谎行为的形成往往和家长或教师的态度有关。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与教师的态度相当重要。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科学的处理策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导航。

一、中职学生说谎心理的分析

1.“江湖义气”

有一类学生,表示其本人可能并不是问题的主要“策划”,犯错误的是自己的好朋友,但自己又非常清楚这一事件的过程。或是为了照顾自己的好友,或是为了使自己不被同学嘲笑和孤立,他们撒谎为的就是哥们“义气”。因此,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义气”,做人要不失“正气”。

2. 侥幸心理

有的学生说谎时,觉得自己的谎言似乎天衣无缝,且对自己十分有利,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批评或者揭穿。因此,当我们发现他们说谎的迹象时,要留给他们“台阶”,也就是不要当其他学生的面直接揭穿他的说谎行为,或当面询问,而应当选择没有其他孩子在场的场所进行交谈。教师如不能适当对待和纠正,将使这种行为逐渐加剧,并成为学生个性品质中的稳定部分,影响其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诚实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二、说谎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原则

1. 重视沟通的方法

对待撒谎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教师和学生谈话时,要注意方法策略。之所以要沟通,就是要解决问题,不是让问题激化,矛盾加深。要从本质上去剖析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说谎带来的危害,并提出改正的方法,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逐步改掉爱撒谎的习惯。

2. 克制爆发情绪,思考其原因

火山总在瞬间内爆发,顷刻间岩浆会将一切摧毁。大多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之所以对我们说谎,是因为在说谎行为与教育策略的严厉程度之间一定存在着正比例关系。一般来说,惩罚越严厉,孩子犯规时越可能说谎。在学生说谎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切忌冲动、恼怒,使处罚简单化,应当沉着冷静,深入了解学生说谎的原因,弄清楚其背后的那份“期待”。

3. 以理服人,用心浇灌

大爱无痕,润物细无声,教育无处不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名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和蔼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欢乐、带来智慧。要鼓励学生说老实话,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

4.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是用许多学生易接受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的:可以让他当众表演一个节目,可以是唱一首歌,也可以是讲一个故事,还可以是背诵一段英语文章。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次难忘的表演来记住自己的错误。“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我们的责任是帮助所有的学生成为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批评与鼓励的配合,讲道理与后果惩罚的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有坚定的信心。无论是对他进步的鼓励,还是对问题的批评,都应给他以真诚的爱和充分尊重。

5. 严慈适度

班级要制定好具体的诚实行为规范,使学生按诚实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比如不要拿别人东西,要讲真话,不讲假话,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这些具体要求,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诚实行为,怎么做是对的。学生说谎行为的出现,是班级生活中最常出现的偏差行为之一。班主任应该避免将该行为看得过重,并应针对该行为的出现,了解问题的症结,作为制定教育策略的参考。在面对学生偏差行为时,尽可能通过沟通、交流及倾听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及时的教育和适当的帮助。

就这样,我把这三个学生送出办公室。临走的时候,我悄悄地拉住W,小声对他说:“地铁会堵车吗?”他瞬间呆住了,而我则悄悄地离开了。我想,这个时候的我们,不要强行要求学生的解释。如果班主任想得到学生对你的坦诚布公,相信惊弓之鸟的反应你应该知道,那么,为何不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好好地“消化”一下呢?不一会,我的手机飞来一条信息:“老师,对不起,今天我撒谎骗您了。我们就在外面多玩了一会,想去商场买件喜欢已久的衣服。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忘记了时间,怕您批评我们,怕您生气,怕您不理我们,怕您惩罚我们,怕您搞活动以后不带我们,怕您不喜欢我们。总之,我以后再也不会撒谎了。谢谢您!”看着短信,我由衷感到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

撒谎其实就是渴望成功的某些因素之一。不管怎么样,学生们的内心是纯净的,老师就是这纯净心灵的保护者。人人都会不经意地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谎言,人人都会有期待,谎言并不真实,但是谎言背后的那份期待却是实实在在地让人感悟。抛开谎言,用实际行动去灌溉那份真挚的期待吧。抬头看看天,蓝蓝的,几朵白色的云彩慢慢划过,不时有小鸟叽叽喳喳,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列夫·托尔斯泰说:“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我和我的学生们都知道:人生因善良和真实而更加美好。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的教育智慧首先体现在善待生命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一颗博爱之心。同时,还应当用正确的标准和尺度去评价、衡量一个学生,用教育的智慧和手段,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自我发展和完善。

新闻采编工作探究 篇8

1 现阶段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意义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新闻采编工作可知,新闻采编工作是社会媒体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新闻媒体从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其所履行的社会功能与西方的新闻媒体存在着许多差别。现实中,我国的新闻采编工作所反映的是相关主管部门对新闻采编工作资料的收集、内容的整理,以及新闻的制作、整合与处理,还有对新闻传播的主观认识与传播态度,都决定了新闻采编工作其工作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机构虽然大多已经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式,但其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方向依然是不应该改变的,这是新闻采编工作应该始终坚守的工作方向。只有在管理层面坚持正确的新闻观点和舆论导向,新闻采编工作才能始终不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新闻采编工作才能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发挥其自身的社会功能。另外,在现阶段我国的新闻媒体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在相关新闻媒体内部的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新闻媒体机构中的新闻采编与负责经营的部门实现了有效的分离,因此,搞好新闻采编工作对促进新闻行业的更好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新闻媒体对新闻采编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从目前新闻媒体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新闻媒体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升经济效益上来,更多的资源配置也是以经营作为其资源配置的方向,影响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有效开展,阻碍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更好发展。这种对于新闻采编业务缺乏应有重视的状况持续下去对新闻采编工作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经营方式,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经营策略。

2.2 新闻采编工作缺乏专业性

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业务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还要注意遵循科学性,新闻采编工作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且新闻采编工作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新闻采编工作的从业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新闻媒体对新闻采编工作的需要。目前,一些新闻媒体在新闻采编的实施中,更多的是关注对观众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相关的新闻采编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而忽略了现阶段新闻受众群体的现实需要,且一些新闻媒体的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施也缺乏必要的专业性,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施效果欠佳,很难满足广大群众对新闻的现实需求。

3 解决策略

3.1 要始终坚守正确的新闻观

新闻采编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始终以正确的新闻观作为导向,要坚守正确的新闻采编工作方向,这是新闻媒体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基础,更是新闻采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新闻采编工作的正确方向,避免新闻采编工作偏离正确的工作轨道。这就要求在现实的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与时俱进的社会政治导向作为新闻采编工作的指导思想,才能确保新闻采编工作者在具体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新闻观,找准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施定位,促进新闻采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3.2 要增强信息量的不断拓展

新闻采编工作信息量的多少是影响新闻采编工作实施效率的一项重要的因素,在具体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采编工作者逐步的提升在单元时间内新闻采编工作的信息量,加速在新闻采编工作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拓宽信息获得渠道,充分运用现代的媒体网络开展相关的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可以有效获得信息的网络平台,并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在有限的空间版面内,传播最多的信息,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

3.3 要下大力气提升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水平

新闻媒体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新闻采编队伍的建设,要加大相关的资金、人员、设备的投入,尽其所能的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新闻采编队伍,促进新闻采编专业化水平不断的提升,还要在新闻采编的实施中,加强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的提升新闻采编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新闻采编工作更好实施。

4 结论

新闻采编工作的有效实施对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现阶段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对推动当前新闻采编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的事业发展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要承认现阶段在新闻采编工作实施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认真思考问题解决的途径,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媒体,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工作探究 篇9

1.1 学校领导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加快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些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当前, 一些院校的领导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 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认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技能高, 就业率高就行, 不太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2 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当前, 一些应用型院校德育工作者大多数是青年教师, 尤其是政治辅导员教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受经济全球化以及多元价值观念渗透影响, 他们对本职工作态度有所动摇。特别是由于一些本科学校领导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 对思政课教师在评优、职称评定、课酬以及辅导员入编等方面重视不够, 致使一部分德育工作者思想不稳定, 职业的认同感不强, 不安心工作, 不钻研业务, 甚至产生离开岗位的想法, 这极大地影响了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1.3 德育观念和方法相对滞后

在知识经经济时代, 现代教育技术已取得了迅猛发展, 然而当前不少思政课教师还是采取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来灌输知识,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空洞、乏味,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也很少在德育课教学中发挥作用, 部分领导和老师认为思政课只是“讲”, 不需要使用多媒体上课。同时, 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学生接触社会少, 参加劳动少, 对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际认识少。

1.4 德育环境不理想

没有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德育氛围, 是影响本科院校德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绝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 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为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受到课堂理论的熏陶, 而且也受到外部客观条件影响, 但是,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和客观条件限制, 德育走出课堂、体验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 也就影响到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的新途径

针对当前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德育,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 又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1 加强认识,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把德育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 建立党委组织领导、行政专门负责的管理机制。应形成以学校党委为核心, 以党、政、团、学为主体, 以系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为骨干, 管理干部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

2.2 创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这是加强和改进德育的根本途径。因为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科书、道德箴言、奖惩手段等都不能替代的一种人格力量。教师的爱生、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等, 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 学校对德育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和社会调研, 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对外聘教师应加强管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为共同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而努力。

2.3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把德育课的政治教育功能和人的发展教育结合起来, 把注重人文培养和实践精神结合起来, 使德育课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4 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加强德育课的实践环节。应用型本科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实践性, 因此, 让枯燥、空乏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社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 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 是应用型本科德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几点建议

⑴应设置德育实践基地,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⑶加强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办学的最大特点, 在工学结合期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德育,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空间, 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悟职业道德理念, 继续深化对课堂教学中有关德育知识的理解, 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和意志, 进而转化成更稳定的道德行为。所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需要, 也是企业的需要。

⑷开展心理咨询教育, 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应将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心理矛盾, 预防学生出现各类精神病患, 减少心理危机,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和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德育工作探究 篇10

整个民族进步的根本就是创新,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借鉴和继承是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但是,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不能仅仅依靠借鉴和继承, 借鉴和继承仅仅是一种手段, 人们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够达到借鉴和继承的根本目的,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使人类文明得以长足发展。如果人们不实施创新, 就会丧失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和日常发展过程中, 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想要保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运用创新。

近年来, 校企合作得以兴起并且普及, 在高职院校日常管理过程中,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实施德育工作创新,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全过程中, 贯彻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的模式, 学生能够接触到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 并且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结合, 对技能学习、技能训练、文化学习进行深化, 逐渐把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 加强建设实践中心、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

当前形势下,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大, 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缺乏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急需提升, 这种种问题都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在关键的发展时期, 需要很多有良好创新意识的德育工作者开展高成效的德育工作。进而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高操作能力的人才, 实现德育工作的目的, 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其在日后工作岗位中, 团结同事, 尽心尽力,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 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建立起长效的机制, 实施制度创新。首先,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够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得以贯穿, 在高职院校发展建设及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必须体现参与作用, 形成完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德育工作制度体系。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人才标准实施德育工作。同时, 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考评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从本质上对高职院校学生和职工权益进行维护, 保证学生和职工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建设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 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 保证学生行为和教师工作规范化。

(二) 方法创新

新形势下, 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 运用示范引导、说服教育及改善服务等方式方法。高职院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建设人才队伍, 结合自身发展需求, 制订短期计划或者长期目标, 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身学习计划的制订, 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知识。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通过亲自体会企业工作, 提升学生思想意识和水平, 使学生可以明确企业的运行流程, 明确工作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各类企业进行充分运用,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坚持灵活运用德育教育方法, 注重对党员实施政治业务的培训。

(三) 内容创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求美、求知、求新、求乐等特征, 因此,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对其实施爱学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爱国教育、危机教育及磨炼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了解学生的心理, 与学生开展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困难,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为学生办实事和办好事,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见要虚心听取, 切实维护高职院校学生的权益。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有新的内容和主题, 还要有新的举措, 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则, 对新形势发展需求进行自觉适应, 不断丰富和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的时候, 还要紧紧围绕着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水平和情况进行工作内容的设置, 落实精神层面的知识和思想, 注重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突出道德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敬业精神。

三、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 构建教育实践基地

近年来, 为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院校致力于加强与企业合作中, 不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要对基地资源进行充分运用,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选派德育教师, 使其可以深入到企业中, 从德育内容、方法、目标等诸多方面不断深入开展研究, 同时, 制定完善的建设德育实践方案, 使实践基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培养目标相符合, 更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德育工作与产学研同步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全方位提升, 最大限度发挥实践基地效益, 从本质上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落实。

(二) 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渗透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将“两课”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还要将专业课程教学其实践教学具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 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 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价值体现,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高职院校可以聘用企业的专业人员到课堂上讲解, 从职场人角度出发, 对企业需求进行阐述, 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否能够满足企业需求, 明确提升自身素养的方向, 增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效果。

(三) 坚持文化与德育工作结合

高职院校文化是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将学生和职工作为对象, 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及宣传等方法, 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对学生和职工意志进行统一, 对学生和职工行为进行规范, 将学生和职工力量凝聚一起, 为实现高职院校的总目标共同努力。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 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及有目的的德育教学活动, 以便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 进而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 人们可以明确, 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高职院校的学生, 二者均是针对学生开展的工作, 均坚持以学生为本, 均认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 维护学生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四) 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过程中, 高职院校将大部分精力和投入均用在了经营和管理中, 比如, 高职院校管理的重点是推广人才建设和操作技术人才建设,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 在当今新环境和新时代中, 由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为了从本质上调和高职院校内部人际关系, 平复高职院校学生情绪, 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必须将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建设局面改变。通过提升高职院校德育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 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不断突破。不仅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保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自身的领域中能够具有带头示范等作用, 用规范的言行和正直的工作作风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及说服力。还要充分运用专业的培训, 对德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强化, 保证高职院校的德育队伍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通过外部助力, 熟练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 实现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必经之路就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更是职业教育改革重要的方向。通过校企合作,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必须走出校园, 深入到企业中, 结合企业生产、企业经营及企业管理。通过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 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和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云贺, 杨建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党建问题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2:94-95, 103.

[2]荣家俊.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2:25-27.

[3]杨建浩, 包春平.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3:103-105.

[4]戴莉萍, 李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1:66-68+72.

[5]范双莉, 常翔, 牛云, 黄鑫.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5, 02:102-103.

[6]周静.试论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定位与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4) :83.

[7]王振丰.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术论坛, 2012 (6) :204.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探究 篇11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渗透;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54-01

引言

当下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现状决定了德育教育的回位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最深的高中学段尤其如此。基于此,班主任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德育渗透,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好地为以后的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来。本文主要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如下几点探索与研究。

一、做好高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中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中生思想道德情操的高低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授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等都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一个学生一旦具备了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那么他也会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爱,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好的,学生们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能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与成长。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高中生的学习压力通常比较大,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们顺利地度过高中这个人生中比较重要的阶段,班主任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胆识。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自身道德素养提高的积极性

开展德育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接受道德素养的教育,其中,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其的认同度。因此,就要求班主任将传统的教导与实际的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这个主体与德育工作有效地相联系,促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对其道德素养的要求,而且还能够实现长效性,让德育成为学生的内在特质。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班主任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方法采取的有效性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这是每个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责任。班主任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地加以对待,这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班主任想要更好地推动这个过程的发展,就需要及时地换位思考,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及时地了解学生们的想法、需求以及独特的见解。班主任还要不断地改变以往将自己作为教育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帮助,最终为完成德育教育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三、采用具体案例来分析班主任在高中德育中的作用

高中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高考,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们平时的课余活动也都比较的少,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针对学生们的这种学习状况开展一些读书节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的加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而书本的知识已经逐渐被学生所忽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一方面既能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让学生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放松;另一方面,也能够增长学生们的学识,让学生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和乐趣,也可以在班级内部营造出一种很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开展读书节的实践活动中,也能很好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的智育和道德教育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四、加强德育教育的熏陶,加强学生们的抗挫能力

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比较脆弱。为此,可以以德育的形式加强学生们的抗挫能力。挫折是对学生意志的考验,德育教育可以在观念上锻炼学生们的意志,让学生能更好地对待挫折。高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开始快速地向成熟方向发展。挫折同样也是学生能力成熟的“催化剂”,必要的挫折能够让学生的意志得到全面的锻炼。抗挫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有足够的自信心,可以用淡然的态度面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班主任要充分地利用班会时间,围绕“挫折”这一主题,给学生多讲述一些比较励志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受到启发,从思想上升华德育教育,从思想上影响行动,逐渐加强自身的能力。此外,班主任在实施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导学生要积极乐观的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挫折,避免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德育工作本身也属于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之一,开展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高中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之一。本文鉴于此,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组织职能和领导的才能,不断地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为学生多营造一些团结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再组建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班干部团队。此外,还要加强任课教师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全方位地推动学生们自身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班主任还需要以身作则,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的表率作用发挥出来,以此来取得学生们的尊重与信服。在对感染性德育手段、直观性德育手段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适时地开展情操陶冶以及品德实践活动等,不断地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有效性,为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开展日常生活管理中,班主任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努力地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接班人与未来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但承富.试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

[2]李秋灵.如何以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6(06):190-191.

[3]刘平.做好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11):330.

德育工作探究 篇12

一、明确网络信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信息给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只有明确了这些影响,我们教师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1)网络信息给中职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1)网络平台是信息传递非常迅速的一个平台,因此,学校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让他们了解德育工作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更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2)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途径,学生能够从网络中寻找到舒缓心情的办法,从而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了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机会。3)网络的便捷使得人们的交流成本大大减少,在以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只能在教室中交流,但是有了网络之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与教师、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4)网络增加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交际圈得到了很好的扩展,交际圈的扩大也从侧面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网络信息给中职德育带来的不利影响。1)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学生对网络越来越依赖,这种症状逐步地转变成网瘾。一个有网瘾的学生,难以约束自己,最终会使得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功课学习。2)网络交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你不知道与你交流的人是不是一个好人,他所说的话是不是善意的、正确的。一旦学生碰到了坏人,他们很容易就会上当受骗。 3)网络信息的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网上的消极信息、垃圾信息时有出现,从而让部分学生形成错误的道德观、价值观, 影响学生一生的幸福。

二、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效率的措施

既然已经知道了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积极影响来制定德育工作的促进措施,根据消极影响来制定德育工作的防范措施。双管齐下,必然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

(1)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班主任可以开一个有关 “如何正确上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比如,部分学生喜欢在网络中聊天,那么,需要设立什么样的聊天底线,聊天对象如何选择,这些都可以拿来讨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我们利用网络可以做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发现,网络聊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我们可以利用它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开阔人生视野,也可以通过它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关键取决于自己的上网习惯。 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哪些是良好的上网习惯,而哪些又是不好的上网习惯,我们如何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2)确保学校网络文化的优异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一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的校园网。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园网来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比如让学生去校园网参加主题讨论、完成德育试卷,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考核。但是,在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之前,我们班主任首先需要确保学校校园文化的优异性,要确保校园文化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笔者觉得,在校园网上举办德育知识竞赛,可以让学生对德育工作更感兴趣,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3)利用网络强调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打好高尚的道德的基础。网络世界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时空,部分学生正是感受到了这种自由才迷于网络。但是,过度的所谓自由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部分学生道德的缺失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因此,给学生进行一些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班主任要在网络中给学生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 班主任可以在网络上设置一些控制手段,通过这些控制手段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4)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矫正学生的道德观、 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定期让学生上网浏览学习资料、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结束语

思想道德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观,那么他们就非常容易走入歧途。应该注重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网络对德育工作的影响有好有坏,但是总体而言,网络是有利于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因此,要注重网络环境的优化,确保它给德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消除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正确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是中职教师的重中之重。文章阐述的是网络背景下中职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上一篇:产品销售整合营销传播下一篇:支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