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效果

2024-08-23

德育工作效果(共12篇)

德育工作效果 篇1

德育在人类历史伴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并成为古今中外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德育问题。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 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3年) , 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和工作指南。我国高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之高与德育工作效果无人过问形成鲜明对比, 学校的德育知识灌输并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体悟和实践, 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日益严重。究其原因, 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高大上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突出了德育的工具性价值, 德育主体在内心深处的理念冲突和现实德育过程中的矛盾困惑不断加剧等。但不可置疑的是, 我国没有一套完善的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 使得高校德育形式上高度重视, 实质上流于形式, 德育工作的效果没有被及时、客观地反馈给教育的决策和领导部门。德育工作是否有效以及如何发展, 都要依据德育工作成效评价做出正确判断, 因此, 对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研究就成为整个评价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一、德育及其工作效果评价的可能性

广义的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当前理论界使用德育概念极度泛化,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育的效率和效果。很奇怪的现象是:“在教育学门类下有一级学科德育学, 而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二者之间研究的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可又几乎是不相往来”。

德育有评价的可能性, 是因为“思想品德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体现在个体德育行为和思想意识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具有一贯倾向的个体特征。”那些个别零散的德育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 不能称之为思想品德的表现。也正因为“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变成了预测探索的原始基础。”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 才有了预测未来, 为德育决策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可能性。德育评价就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 多方面地收集事实材料, 对德育工作及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德育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的德育活动, 范围是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德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效果 (思想品德) 两部分。其中, 德育工作包括德育决策过程 (包括:德育目标、德育组织、德育方案、德育措施) 和德育实施过程 (包括:德育管理、德育队伍、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德育实践) ;德育工作效果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

总之,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问题。虽然已有德育评价方面诸多宝贵经验, 但这些奠基仍不足以在短期内开发出一种公认可行的德育评价方法, 仍然需要对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做不懈的努力。

二、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原则

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 始终以德育目标为依据, 体现德育的层次性和人性化, 发挥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各要素的整体合力, 达到德育评价的应有结果。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德育是一种道德教育, 致力于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 必然要遵从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在当前, 德育就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也要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德”的阐释, 为德育指明了方向, 也为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提出了要求。

(二) 始终以德育目标为依据, 做到更具操作性

德育工作理应是重要的工作, 但现实中却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评价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究其原因, 是德育工作效果评价难以落实。德育工作效果评价同德育目标密不可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者期望的德育效果, 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一致。但是, 二者在德育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有别。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起导向作用, 而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在德育活动中则起着反馈、调节和修正作用。此外, 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相比之下,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更为细目化、行为化。因此, 有必要对德育目标进行分解, 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

(三) 改变传统德育的元叙事方式, 体现德育的层次性和人性化

中国传统德育的元叙事多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 强调政治性, 忽视个人德行, 关注“集体”和“利他”性, 忽视“利己”性, 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难以转化为德育实践。曾有人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的德育方式:小学共产主义教育震天响, 中学养成教育才开始讲, 大学一切向着现实想。这种德育目标违背了德育培养规律, 难以体现人性化, 难以落实, 难见成效。德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大多数人成为合格的公民, 应该是社会的道德底线, 而不应该提更高的要求。因此, 应该避免德育的“宏大叙事”, 体现层次性和人性化。

(四) 优化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要素, 发挥整体合力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取决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几个要素的整体合力, 没有德育评价主体、德育评价客体、德育评价内容、德育评价方法、德育评价程序等五个方面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 其最终结果都无法准确反映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国德育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和非专业化, 制约德育评价的科学化。同时, 德育评价客体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重视和发挥。在德育的内容方面, 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依然严重, 与德育的本真意义渐行渐远, 道德教育被悄然祛魅。德育评价方法虽已成果丰富, 但这些方法还未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高校德育形势。现实中我国学术界对德育评价过程的研究相对欠缺和滞后、重复, 与德育评价过程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符。

三、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

德育工作效果反映在德育知识的掌握与德育心理和行为的养成两个方面, 对其评价, 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德育测评量表与德育知识库, 建立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等, 建立德育工作效果评价反馈体系, 实现德育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良性互动。

(一) 建立德育测评量表与德育知识题库

心理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承认。在德育工作效果评价中, 借鉴心理学的成熟做法, 让德育工作专家, 根据德育的特点, 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德育测评量表。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测量的不同结果, 分类统计, 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模式, 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样, 学校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但就目前而言, 学校普遍开设的德育课程 (多指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是理论的灌输, 课堂教学还在为提高学生的“抬头率”烦恼, 德育课程难以“入耳、入心、入脑”, 德育效果差强人意。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灌输, 为主动学习德育知识, 学校可以开发德育知识题库, 每个学期进行数次德育考试, 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数次在线德育考试, 系统自动记录每个学生考试的成绩, 期末自动平均汇总, 得出每个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德育考试, 势必会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 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

360度反馈又称全方位绩效考评, 是一种注重“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的德育评估靠外部行政推进, 评价标准趋同, 评估要求千篇一律, 发展性评价少, 缺乏互动交流, 评价方法欠科学。360度反馈法的最大特点是评估主体的多样性, 将被评估者的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客户和被评估者本人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做出评价。360度德育工作效果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领导、社会、专家、学生、动态数据。

利用360度德育工作效果评估法, 建立“五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模式, 可以很好地实现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全面性、科学化和动态化, 推动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领导评价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德育领导和组织部门等, 根据高校的德育目标和任务, 考察德育的实施部门和老师是否严格按照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认真贯彻执行, 是否履行学校规定的教师的职责要求和基本规范;专家评估是让具有较高德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德育评估经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专家, 通过听取德育课程、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座谈等方式对教师的德育教学质量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学生评价是指通过问卷打分或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情况进行评价;社会评价是通过社会群体如, 家庭、社区、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 对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一个适时评价, 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公正性;德育效果的动态化评价是加入了时间的因素, 把历史的数据按权重赋予到评价结果当中, 使德育效果的评价呈现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 实现了德育的可测性、发展性、方向性。

总之, 高校德育工作效果360度动态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发展性、多元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通过360度动态评价技术, 可以让高校德育工作明确自己的优缺点, 清楚自己将来应该保持并继续发展的方向, 实现德育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德育伴随人类学校教育产生发展, 成为古今中外学校各方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文章以厘清“德育”概念, 明确研究对象入手, 提出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原则。在原有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突破创新, 建立德育测评量表和德育知识题库, 尝试性提出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 以期能对化解德育评估的困境有一点启示。

关键词: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德育测评量表与德育知识题库,360度动态评价体系

德育工作效果 篇2

提升党员宣教工作效果

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员宣教工作中,以做好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通过明确党组、支部、教育职能部门与党员所在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对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机制和党员思想状况信息定期反馈和分析制度,形成了覆盖全系统的工作格局,始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党员思想有波动、工作有失误、家庭有困难,都能得到所在党组织的关心、关怀,实现解决党员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党员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党组织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统一了队伍的思想,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党员宣教工作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实现在提升素质、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等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为进一步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基层党组织要将党员宣教工作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增进团队合作的“大家庭”、促进党员成才的“大学校”、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增强党员队伍的集体荣誉感。

德育工作效果 篇3

【关键词】中学德育 环境 优化 效果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创造环境。学校德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德育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受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德育教学的影响,但也受到所处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我们较为熟悉的。[1、2]

一、中学德育失效和低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在中学的几年教学实践,认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中学生对德育存在着误解,拒绝或排斥接受道德教育

现在许多中学生一提到德育课,头脑里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是空洞的说教。不少学生认为,那些“空对空”、“高对高”的德育理念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

(二)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使德育效果难以持久

现行的以说教和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未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式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分离,大大降低了德育实效

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最重要的德育环境在德育问题上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导致的结果就是5+2=0(五天学校教育效果被两天真实世界生话所抵消)。

二、造成中学德育失效和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重共性轻个性的德育观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出发,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忽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注重封闭式的理论教育,忽视开放式的实践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企图通过封闭学校课堂、保留这块“净土”的办法堵塞不良信息,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的教育。殊不知,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控制和封闭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不良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当今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却令人堪忧、不容乐观,宣传封建迷信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图片、录相、光盘等,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厅、电脑网吧,极容易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继网络之后,近几年在,在学生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宠——手机短信。其中,危害最人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之间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已蔓延到了中学生中间。

(四)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家庭教育不如学校教育那样正规和系统,但家庭教育是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个性的影响有时比学校教育更持久和深刻。但由于一些家长没有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或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方式,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

三、优化中学德育环境,提高中学德育实效

(一)转变德育方式

在一切都讲究包装的现代社会里,有时候含蓄比直白更容易深入人心,隐蔽教育意图的潜移默化常常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对特定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或内容的输出,也要注意强调有一定的具体接受情境或情感氛围,当要求学生完成某一既定的任务时,不仅仅要求学生立即按要求去做,更重要的是创设一定情境或情感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从事这项任务的必要性,主动、积极地去完成。

(二)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首先是优化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一一学校硬件建设。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设置等因素构成的校园物质景观。其二是构建亲情德育环境一一精神形态的学校环境(软环境)。其三是构建制度德育环境一一制度形态的学校环境。

(三)优化社会德育环境

社会德育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其中经济环境属于硬环境,政治和文化环境属于软环境。在优化经济环境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

一是坚持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观念。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探索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内容和科学方法。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你希望孩子在品行上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自己就要以实际行动先争取成为这样的人。其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并重视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

在我国,家庭、学校、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机结合,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既有益又可行,这是大德育的要求和开放性原则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少东.正确把握“四性”营造高校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J].警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9):75 77.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橱军.新时期德育思维的视角转换[N].中国教育报.,2001一10- 03( 3).

[5]潘宏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环境写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24(3)

反思德育误区提升德育效果 篇4

隐性课程被忽视

学校教育中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其实德育中也同样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的德育课程一般指如公民课、社会课、德育课等专门的课程和有关教材, 其实宽泛地说还包括形式上有别于常态的各种活动、专门的文本图片等。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包括学校的静态的各种建筑、设施、图文, 弥漫于师生间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态等。学校教育注重显性课程的实施, 但对隐性课程往往忽视, 其实隐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有时因为隐性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因此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更深刻更持久。所以, 不少学者认为注重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才是校本德育的重中之重。

细观各学校, 都或多或少存在隐性的德育课程, 如一所学校的校训、雕塑、橱窗、文化宣传标语、温馨提示语, 甚至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桌椅柜台或者校友捐赠的礼物摆饰等设施、建筑和公物等。这些静止的物件在校园内构成隐性的德育课程, 自然具有教育的意义, 但对待这些隐性课程是将其继续隐性下去, 还是适当将其显性化, 这其实事关教育者的智慧。同样的校训、校园温馨提示语, 有的教育者有心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元素, 利用适当的场合, 如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教育、应时应景的讲话教育等, 将这些隐性课程显性化, 把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联系学校实际生动地阐释出来, 这样, 隐性德育课程就被显性化, 就被利用起来了, 学生以后再走到校训石前、走到花草牌边, 耳畔就会想起老师的教诲。这校训、这校园温馨提示语就开始发挥着教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 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隐性课程应该要显性化, 这样才能发挥德育的效用。德育追求教育无痕, 但这种无痕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虚化或者无为, 仅仅作为摆设不作为, 是不能取得德育效果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很著名。据说这校训是很早就有的, 后来学校请启功先生书写, 并刻石矗立校园, 还在校内各种报刊、板报等媒介上介绍, 把隐性的课程显性化, 而每一届新生入学, 学校则会通过校长或者教师讲解, 以让每一个学生铭记校训教诲。如此, 校训自然深入人心, 潜移默化, 发挥化育功能。而有的学校, 学生入学三年竟然不知学校校训为何意, 不知学校有命名的某文化路, 不知学校有校史馆。这是很可惜的。照此办学思路, 所谓的百年老校跟一些新建的学校已然没有多大区别了, 因为没有这些文化教育活动的传承和挖掘利用, 所谓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积淀这些隐性课程和德育传统, 都将因静默而被遗忘和湮埋, 这些前辈教育者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和留下的德育传统都将被冷落遗弃, 岂非可惜。

所以, 智慧的管理者能敏锐地看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价值, 有意去挖掘并利用起来, 如校园内有校友捐赠物, 必定在爱校教育活动期间让学生去现场观摩;新做了一组橱窗就一定要各班教师组织学生去观摩, 并要作解释介绍;国旗下讲话会结合学校的校训、校风、楼馆名等进行励志教育;班队会要结合校园内的温馨提示语讲解如何爱护校园, 举止文明等。以此反复教化, 加深印象, 使其落入心灵深处, 久久不忘。这样的隐性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 发挥着应有的熏陶化育的作用。

常规陋习当正常

学校管理中不留神就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看惯了学生衣衫不整, 遇到一个穿戴不当的学生也往往不觉奇怪;习惯了校园杂乱, 看到学生多丢一片纸屑也就会视而不见;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关于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的不合规范的要求, 往往因为学校管理者的标准低, 一味容忍, 使得学生的陋习成为校园常规。这种陋习会传染, 一旦有一个学生不被批评提醒, 就会影响到三五个, 三五个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一大片, 长期不被批评提醒, 整个学校都会蔓延, 形成风气, 最终成为学校的一个“标识”, 一种“景观”。所以, 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意识, 要学会反思, 经常以崭新的目光去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 去看待学校学生的行为表现, 及时给以切实的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提醒。

反思常规, 一方面要看到正常行为中的异常现象, 需要及时地纠偏改正。这种情况好理解, 不赘述;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常规本身是否已经过时或者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佩戴红领巾这是对少先队员的基本要求, 但随着天气变热, 三十多度的气温下学生都穿清凉装上学, 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佩戴红领巾上学, 就显得不合时宜, 甚至非人性化了。以前不允许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因为路道窄小不安全, 现在学校周围的道路宽敞, 且人车分流, 交通管理非常好, 附近的中学生完全可以骑车上下学, 以培养自立自理能力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需要教育者有心用心, 才可能实现。对于有些教育者而言, 一张制度管几年, 抱残守缺不顾师生实际情况, 这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有时很可能走向非人性的状态, 走向反教育的立场。如, 报载某学校因为几个女生留长发, 早晨梳头迟到, 就要求全校学生一律短发, 强制执行, 结果遇到一个倔强又脆弱的女孩, 剪了短发跳楼, 不当的教育造成伤亡的惨剧, 绝非危言耸听。

轰轰烈烈当教育

德育工作者都知道“活动育人”的道理, “活动育人”的理念没有错, 但如何举行活动, 如何达到育人目的, 却是颇有讲究的。现在有些学校动辄喜欢举行大型的活动, 且不说“六一”“元旦”的联欢、开学典礼、评优颁奖的会议这些常规性的活动, 一个学期四个月, 能连续搞上文明礼仪月、科技创新月、体育健身月, 或者搞英语节、话剧节、读书节、感恩节等。本来, 举行这些活动也无可厚非, 有些有创意的活动对学校德育甚至教学工作的推动是有一定作用的, 也给学生多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但是, 动辄就是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一个“节”都需要一系列的活动支撑, 而举办者为了达到轰动的效果, 往往是不遗余力通过人数、嘉宾、热闹等很多元素, 以展示宏大规模隆重排场, 取得轰动效应, 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在上面。老师累一点自不用说, 可惜的是折腾很多孩子, 毕竟真正参与活动表演的是少数, 很多的则是观众, 甚至不少环节就只是站着观摩, 听领导讲话, 听老师说教, 学生只带一副耳朵即可。如此规模宏大的活动, 学生又能从中得到什么锻炼受到多少教育呢?客观说, 这样的“月”“节”实际上是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扰乱了学生学习的心境, 效果只是使得学生变得浮躁好动好玩, 无心向学, 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 德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德育活动更适宜规模小、内容精、形式新的活动, 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面对面才能心换心。太大型的活动, 教育者怎能用一颗心换得千百颗心的共鸣呢, 即便有, 对于演讲者或者表演者的艺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有一些职业演讲家进入校园, 举行大型的演讲活动, 那教育效果还真不错。但, 若非很专业的演讲人士, 有时即便是一些作家、教授进校园作报告讲座, 有些都不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专心, 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 何况有不少时候, 全校性的集队、集会就是校长主任进行一些形式的启动仪式, 或是宣讲某种活动的目的意义。这往往都是过耳即忘的东西, 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 活动大型也有大型的好处, 在氛围上气势上有一种感染力, 形式上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说大型活动不要搞, 应该要少而精, 越是大型活动越要考虑环节紧凑, 节目精彩, 要计算人力成本。若非必要, 则学校德育活动更适宜小规模活动, 能在年级举行的就不要在全校铺开, 能在班级举行的不要在年级开展。而且活动不宜太频繁, 一个星期能有一次非常规性的专题交流就可以了。一会儿看展览, 一会儿举行主题班队会, 一会儿开展募捐活动, 学生心性浮躁, 德育效果又怎会好?低效的德育活动充斥于校园, 学生必不能安心, 浮躁心态下的学习生活必不会安定, 矛盾纠纷就很多, 到那时就不是品德礼仪好不好的问题, 有时, 过频繁的活动连基本的秩序都难维持。不少管理者有这样的体会:一次大型的活动过后, 或者过于频繁的活动之后, 学校总会出现一两起校园安全事故。其实就是学生心性浮躁的原因。

注重说教少督促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的学校德育, 养成教育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之一。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中小学生要进行习惯、礼仪等养成教育, 但生活中观察发现, 很多人虽然知道重要, 但教育方式常常停留于说教、观念灌输上, 至多再加上一些评价考核, 动辄给这班扣分那班减分。从德育的过程环节看, 这实际上是抓了德育的两头, 即说教和考核, 而缺少了中间的督促。事实上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 他们自控能力弱, 自主性欠缺, 自觉自律意识缺乏, 这就更需要中间的督促和帮助。德育的说教引领和必要的考核评价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则是中间过程的督促、提醒。“道理说教”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严厉的考核评价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 但在这两端之间, 其实有着广阔的教育空间, 如学生扔纸屑这一行为现象, 就有着很复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对策:有的情况只是学生出于无意, 一经提醒就能改正;有的是出于习惯, 长期这样做突然不这样做不习惯, 所以, 提醒后能改正, 但下次还可能再犯, 需要再提醒;有的则是恶习, 觉得纸屑就应该扔地上, 被别人提醒了不以为然, 我行我素, 即便这次被人看到了提醒了去拣了, 下次趁人不注意, 还是扔到地上, 因为, 在他看来拿着纸屑去垃圾桶是件很艰难很不愿做的事, 自己既懒, 对规则、对被人管束、对改正错误都有着本能的抵触。针对这样不同的情况, 如果简单地用扣分来惩罚评价, 对前两种类型也许有作用, 对第三类人恰恰没有作用。而最需要评价的恰恰是第三类人。前两类学生其实不用扣分, 督促提醒就可以了, 长期的被提醒, 他就知道该怎样做了, 就改正了, 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习惯了。把这样的人剔除出扣分的行列, 而将扣分专门针对第三种人, 这样, 扣分就具有了威力。将三类人混同起来一起扣, 扣分的教育作用就不大了。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图省事, 急功近利, 觉得哪种“武器”威力大、效果好, 就用哪种武器, 只看到扣分有威慑力, 没看到它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局限性。其实, 扣分这种惩罚性的评价就如同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 平常需要悬挂着, 偶尔使用一下, 它具有威慑全局的作用;要是经常把它拿出来, 当做普通的刀剑, 经常下场子去砍伐刺杀, 它则将混同于普通的武器, 不再具有特别的威力了。

德育中的说教、督促、考核, 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 三环节都要抓实才行, 三者必须都要存在, 都发挥作用, 而尤其是督促占据中间, 占有广阔的时空位置, 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 如此, 才承上启下, 惩前毖后。三者相辅相成, 通力合作, 才能让学生明晰规则, 敬畏规范, 养成习惯, 行多成善, 内化成品质。

缺少奖惩难入心

分析学校德育中成效不太明显的原因, 还有一条很关键, 那就是对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没能及时跟上。有的教师说, “我们学校每天都有考核, 都有积分公布出来。怎么就没效果呢, 学生好像不在乎那分数。”考核积分是什么?其实只是考核过程, 不是结果。考核出来的结果起什么用?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学校将此纳入每周文明班级的评比, 这算进步了一点, 跟集体荣誉挂上了钩。但, 考核分数对于个人而言, 仍然缺少挂钩, 这就造成了犯错者对犯错行为无须负责的现实。有的班主任把扣分结果纳入到班级学生的常规考核之中了, 这就又前进了一步, 犯错者跟犯错行为挂上钩了。但, 班级的常规积分有什么用?对这个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否在班级要进行必要的表扬或者批评呢?如果有, 这就又前进了一步, 犯错者的言行被口头批评到了。但, 如果仅此而已, 仍不足以教育警醒到学生, 还应该跟班级的奖惩挂钩才行。如每周进行文明学生的考核和评比, 记入到学生个人档案中去, 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 对每个人的常规积分进行一次评选, 最好将此与一些小礼物、小奖品挂钩, 利用物质奖励的形象性配合精神奖励进行强化奖惩结果。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 对照各种奖项, 如三好生、全优生、文明礼仪星、文明成长星等, 要翻出学生的个人档案进行对照评价, 最后确定各奖项的名单。这样, 让播下行动的人收获相应的果实。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而这项工作系统复杂, 需要从学校层面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 需要班主任长期地坚持落实, 艺术化地跟进教育, 才可能收到效果。而这, 在有些学校被落实得很好, 因为学校德育管理精细化, 设计和管理科学, 尤其是执行力强, 班主任认识到位, 执行得力;在有些学校却只能流于空想, 要么是学校管理者缺乏设计和推进, 要么是班主任缺乏落实, 教育缺乏艺术性。这就使得德育也好, 养成教育也好, 实际上没有有效进行。不完整的教育不可能取得完美的教育效果。

政风行风热线工作效果良好 篇5

7月28日早10点至11点30分,庆阳市司法局班子成员率八县区司法局局长、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律师做客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共同主办,市纠风办与庆阳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95.2(广播频道)政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在直播节目中市司法局以政风行风热线为载体,重点介绍宣传了司法行政工作各项业务职能,为民服务的各项新举措,当场悉心解答听众朋友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切身利益的法律问题。整个直播节目,场外热线咨询电话连续不断,据统计,场外共打进了40个热线电话,对于现场接进的22个热线电话,参加节目的同志都认真做了解答,对未解答的18个问题进行了系统整理,在8月3日负责任的给广大听众朋友进行了反馈。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为热线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接到市纪委通知后,市司法局党组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将这次政风行风热线工作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内容,及时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层层进行思想发动。分别召开了各县区司法局长会、局务会、两次职工大会对热线节目做了动员部署,结合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情况,市司法局党组研究制定了《庆阳市司法局关于95.2政风行风热线工作预案》,对节目上线、值守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对所有上线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各县区司法局主要领导全部参加上线,所有上线人员必须身着统一服装,同时要求县区司法局要将收听情况书面报送市司法局。由于组织措施得力,为热线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充分准备、热情服务,保证了现场的效果

为了切实做好政风行风热线工作,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法律咨询和服务,市司法局上线前积极主动与市纠风办、庆阳人民广播电台、市政风行风监督员衔接落实有关事宜,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市、县司法局利用电台、报纸、庆阳司法网等媒体手段,广泛宣传,扩大影响,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晓率和听众的参与热情。为了确保收听质量,全面了解听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和听众参与热线情况,市、县司法局分别购置了2-3部收音机,组织干部职工集中统一收听。7月28日上午10时至11时30分,在庆阳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室进行政风行风热线现场上线同志热情接听群众的咨询电话,耐心、清楚、完整的解答群众的咨询和投诉,保证了现场的效果。节目完后,市司法局又及时进行总结,寻找差距。真正做到“大事重点办、小事认真办、能办的马上办、难办的设法办”,让群众感受到我们是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愁,而不是作秀,不是搞形式主义。

三、及时受理、主动衔接,提高了热线工作质量

抓养成教育,提高德育效果 篇6

一、明确规范,让学生行有所依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如学生着装与仪表的规定、学生文明交往的规定、文明就餐的规定、住宿生管理条例、卫生管理条例、交往用语四讲四不讲、进办公室的四道程序、关于值周班的几点规定等等,囊括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儿,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明确的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学生行有所依。在制定规范方面,我们突出“全”和“细”两个特点。“全”,就是我们的管理制度涉及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凡事有规范;“细”就是从细微处做起,规章制度具体、细致,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如宿舍管理的毛巾怎么叠,鞋子怎么放,凳子怎么摆,被子叠成什么形状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为了使规范更易于为学生接受,我们在制定规范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在执行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合理建议调整规范。总之,我们的规范既是全面细致的、高标准的,同时也是合情合理的,是学生可以接受和做到的。

二、激情明理,让规范入脑入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教育人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先入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先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因此激情明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知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理解、接受养成教育,进而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确定为常规教育月,每年的十月份确定为爱校教育月,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在常规教育月中,学校要向学生宣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通过开学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熟悉校纪班规。学校每年还组织新学生开展“校园探秘”活动,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了解学校:清新优美的校园、一尘不染的实验室、秩序井然的餐厅、舒适整洁的宿舍,对学生就是一种熏陶。数不清的各种荣誉称号、教育教学的辉煌成绩,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这种荣誉感化为责任感。如,有的班召开“校园是我家”、“我为校园添光彩”、“责任在我心中”等主题班会。学校也通过征文、演讲、校园广播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优美的环境、辉煌的成绩来自于严格的管理,来自于校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要维护学校的光荣,更要续写她的光荣;我们向学生介绍名人成长的故事,让他们懂得,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成才的前提条件,一旦养成,受益终生。这样,学生对我校的严格管理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为养成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勤查严管,让规范化为习惯

学校的养成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常态的生活德育教育,强调养成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时进行、处处体现,对学生不搞“应景式的教育”,不搞任何形式的突击性迎检。教育中始终注意保持前后一致性与连续性,学校养成教育标准是“随时能够接待参观”。长期的养成教育实践,我校形成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教师引导督促为辅的养成教育机制:有学生会负责协调、学生干部为骨干,以值周生为主体的检查机构;有以政教处教师、班主任以及相关部门的教师组成的督导机构。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查制度,能做到事事有人查,处处有人管,随时有抽查。检查后反馈迅速,及时将结果上传校园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们的检查制度突出“严”和“恒”两个特点。“严”,就是严格执行规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恒”,就是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任何时候都不放松标准。

多年来,虽然我们养成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点从不改变,那就是把正确的做法坚持到底。比如说,严禁学生进校外网吧,我校政教处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坚持课余时间抽查,坚持至今,从未松懈,几年的坚持让学生的网络世界纯净了很多。再比如说,校园的自行车摆放,即使是节假日,也一定是摆放整齐的。无论有没有人检查,学生都能够坚持按最高标准做事。我校的养成教育,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做细做实,始终如一,目的就是培养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四、评价激励,使养成落到实处

学校在长期的养成教育实践中。探索出“自评—生评—师评—家长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评价,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督促后进。如我们利用校园广播、橱窗以及校刊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年,我们在全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礼仪标兵”、“优秀住宿生”、“文明宿舍”、“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组织各班开展以“学习身边的楷模”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多年坚持不懈的养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进校园,你看到的是整洁的操场,生机勃勃的绿地,排列整齐的自行车,慢步轻声、文质彬彬的学生;走进餐厅,你看到的是干净的就餐环境,有序的就餐队伍;走进宿舍,你看到的是整洁的床铺,闻到的是清新的气息。

回顾历届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这些品质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在各自的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走出校园的校友们真实的心声,是对校园长期以来始终注重养成教育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校园未来养成教育的激励。

种树者必培其根,育人者必培其心,,只有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养成教育才是最真实、最持久的。让每一个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他的一生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也是学校永远的追求。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养成教育的规律,拓宽教育途径,迎接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培养高质量的社会英才。

课后跟踪评价,强化德育效果 篇7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课后评价,教学策略

跟踪评价是指规划实施后及时组织力量, 对该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 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 及时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品德课堂上的跟踪评价是将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激发的道德情感, 转化为道德意志, 并逐渐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 是品德课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课后跟踪评价提出的背景

(一) 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中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不单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课程目标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 有一条小小的鸿沟, 需要用时间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教学实践的需要。

如今的品德课上, 教师经常设计“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结束教学。课后,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展活动, 但教师很少进行指导与检查, 更不用说反馈与评价。课后跟踪评价就是把课程与生活连成一体, 使课程不断地向生活延伸。

二、课后跟踪评价的策略

(一) 依据目标, 体现评价内容的针对性。

纵观品德教材, 图文并茂, 为我们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可以说, 品德教材文本内容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缩影。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确定, 是教学设计的依据。这就决定了课后跟踪评价的设计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 着眼发展, 体现评价流程的科学性。

1. 课后反馈, 正向激励, 强化效果。

课后反馈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等对学生在课后的实践情况进行诊断、指导及激励, 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能力, 强化德育效果。每一课教学后应该是这样的课后反馈流程:

例如教学《谢谢你们, 我的父母》后,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份孝心行动方案:

让孩子根据父母的需要, 选择关心他们的方式并付诸行动, 留心观察他们的反应, 记录自己的感受。一个星期后, 我们利用班会课进行反馈, 同学们由衷体验到为长辈做事的快乐, 从“说”落实到“行”。

2. 单元评估, 温故知新, 固化品行。

品德教材是按照一个个主题设计的。因此, 主题单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轨迹, 单元评估最能清晰地表现出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如五年级下册《巨龙腾飞》这一单元由《高峡出平湖》、《西部大开发》、《日新月异的交通》三课组成, 分别从长江三峡、西部开发、交通变化三个视角,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我们可以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设计成单元评估卷, 让学生进行测试。评估测试卷分为认知评价和品行评价两部分。认知评价部分旨在测评学生对长江三峡、西部大开发、日新月异的交通等的了解。品行评价部分, 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期末总评, 认清自我, 重新出发。

期末的时候, 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了一张期末综合评估题。我们先让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认知评价, 并对自己进行品行评价, 接着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评价, 然后带回家让家长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通过平时的观察作业、作品、成长档案等方法, 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发展评价, 并给予激励性的评语, 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作出自我改进, 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下一学期的学习, 进一步完善自我。其实, 期末总评是这样组成的:

(三) 优化选择, 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

1. 实践活动, 促进品行习惯养成。

品德课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 又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为此, 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时, 对于教材中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 应该让学生亲身实践, 而不是“纸上谈兵”。如在教学《家乡的特产》时, 教师这样结束课堂:“同学们, 怎样让我们的家乡特产更受欢迎呢?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课后,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特产, 开展一次市场销售调查活动, 看一看这种特产受不受市场欢迎。如果不受欢迎, 问题在哪儿?———是口味不好, 还是包装上存在问题?该如何改进?下节课,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发现许多好方法, 让我们的家乡特产走出小城,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为第二课时要交流、要评价, 就促使学生课后努力做市场调查。

2. 作品展示, 帮助获得成功体验。

品德课教学之前或之后, 我们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 通过完成这些活动, 使学生体验生活, 享受童年的快乐, 这些活动用手抄报、黑板报、图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如在学习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后, 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收集资料, 做一张“民族风情”手抄报, 有时间的话将举行一次“民族风情”手抄报展。后来, 教师精心挑选出优秀手抄报, 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后, 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3. 观察记录, 随时掌握发展动态。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平时品德的学习情况:课前调查体验、课堂参与情况、课后践行作业等做一个记录。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指导, 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品行。这样, 学生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自我审视, 老师和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 及时了解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全员参与, 评价主体要有多元化。

1. 自我评价, 强化主体意识, 促进道德自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尝试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课前手机资料、课堂上的表现、课后实践等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评价,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学生互评, 强化公德意识, 促进道德他律。

品德课堂结束时, 教师经常会留一些实践型作业,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然后让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在实践中的表现。比如《向邪教宣战》, 课后组织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 如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节假日, 到社区向更多的人宣传科学。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可能全程跟踪, 那么在宣传时是否服从组长的安排、是否互帮互助、是否积极参与等, 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形成捆绑式评价。

3. 家长评价, 强化责任意识, 落实家庭的德育职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对孩子能否热爱生活、能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 品德教师要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 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的同时, 关注孩子是怎样完成实践型作业的, 或给孩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或给孩子作出中肯、积极的评价。

如教学《让我自己来吧》这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理能力”活动。学生自主制订“自理能力”方案, 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 实施“自理能力”计划。请家长指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督促学生执行“自理能力”的计划, 并填写“自理能力”活动家长反馈意见表。家长们纷纷表示:“我的孩子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 再也不依赖我了。”“我的孩子再也不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了。”“我的孩子还会帮我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学生通过这次活动, 自理、自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这都是老师在学校所观察不到的。

4. 教师评价, 强化导向意识, 坚持正确的德育方向。

为了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教师一方面要在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时适时给予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参加了活动后, 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活动的成效, 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且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第二课时等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活动中的收获, 教师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甚至提出活动中的不足, 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航。

如《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 品德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记录或采访各学科教师“我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可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两个问题。品德教师可以跟踪了解;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实际, 结合日常生活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其他学科教师则可以对学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习惯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符合小学生进取心强、喜欢鼓励、善于模仿的心理特征, 而且克服那种死记硬背条条款款, 重知识、轻实践、轻养成的考核弊端, 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

三、课后跟踪评价的实效与体会

(一) 实效。

1. 课后跟踪评价的实施, 使师生在体验中共同收获,

使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 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使教学整体优化,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2. 通过不断实践, 我们发现课后跟踪评价倡导“立足过

程, 促进发展”, 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从而发扬优点, 改正不足, 最终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二) 体会。

1. 课后跟踪评价实施过程中, 要求教师做有心人, 平时

注意收集好的作品, 如图片、资料、实践活动达成的某一项技能等, 把它们放进成长档案袋中。但是很多学校的品德教师都兼任其他学科教师, 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有些学生、家长为了应付

老师的评价, 草草打分, 或者寥寥写几句评价, 他们的跟踪评价有点失真。

总之, 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 关注课后跟踪评价, 精心指导学生的“课后躬行”, 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艳芬.品德课实践活动的指导与评价[J].江西教育, 2007, 11.

[3]孙梅.《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 2007, 7.

[4]周长青.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过程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7.

[5]章振乐.《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多元评价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11.

[6]朱宏.品德教学有效评价的实践探索[J].课改在线, 2009, 8.

营销稽查监控工作应用效果分析 篇8

对于电力营销稽查而言却, 其主要是对内部各项工作的具体质量进行稽查管理, 其中包括各项业务流程是否合理, 各个环节是否到位, 业扩报装、业务收费、电价执行、计量装置等是否正确。严谨有序的营销稽查, 是确保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标准, 维护供用电双方合法权益, 提高供电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目前营销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探析

1) 稽查工作重视度不够。兼职稽查员和业务水平低是阻碍稽查工作难以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同时还存在着稽查线索缺乏准确性的现象。近年来, 随着生产营销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议与实践, 纸质帐、卡以及簿方式, 基本上都被信息流程所取代, 导致稽查线索很可能会被随意的篡改。传统稽查体制下, 实际作业操作过程中, 主要是有两种方式, 即抽查、彻查。抽查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与随机性, 而彻查则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虽然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 但是实际工作效率并不高。2) 营销系统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践中可以看到, 因缺乏有效的在线稽查功能, 而无法对营销中的所有环节的在线监控, 所存在着的问题只有在抄表收费之后才能发现。3) 缺乏高效的营销稽查体系。第一, 稽查工作完成后, 未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明确规定整改期限, 对整改情况也没有跟踪复查;第二, 对稽查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没有设立专题, 以致于难以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第三, 实践中并未形成有效的营销质量考核管理机制, 对营销过程中存在着的各种差错问题、单位或个人等, 起不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以致于相同的差错问题反复出现。

三、电力营销稽查问题的解决对策探析

借助电力营销稽查系统、SG186工程营销业务应用系统, 对营销各项工作进行实时在线稽查和常规稽查, 对一定时期存档营销信息数据进行深层次数据挖掘, 及时发现业务差错和管理漏洞, 并提供较为清晰的稽查线索。

(一) 电能计量实施专项稽查管理

实时稽查:在铜损、铁损代码检查录入过程中, 应当与变压器相符合;互感器倍率、总计费倍率之间, 应当相互匹配;同时, 还要对所用表记以及电力互感设备的型号、规格等, 进行检查, 看其是否与所需的相匹配, 现场的计量装置及表计封闭装置是否完好。

常规稽查:周期轮换、表计资产管理以及计量设备档案等, 都要进行定期的常规稽查, 尤其是表计档案、资产之间是否相一致, 表计档案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互感设备倍率和互感器变比是否相一致、故障表计调更换超时限、倍率发生变化客户等, 应当进行及时的检查。

(二) 实现营业管理的专项稽查

1) 营销基础数据质量稽查。对营销业务客户类数据信息、资产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控和稽查。重点监控影响营销业务正常开展、可能带来报表错误或造成计量计费不准的客户档案信息质量。同时, 还要对客户联系人、电话等信息的完整性进行核查;对容量、电压等级之间的匹配性进行核对;对用电属性、行业分类匹配情况以及客户地址规范性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稽查核对。2) 业扩报装稽查。实践中, 应当以用电营业规则为基础, 对电力业扩流程、时限执行以及业扩收费状况进行全面的稽查核对, 同时还要与反窃电班组进行有效的配合协作, 从而提供准确的清单, 便于及时的核查。变压器暂停是否符合规定;客户销户后未结清电费;月用电量与报装容量极端不匹配客户。

(三) 实现电费账务专项管理与稽查

实时稽查:对电能表抄见度数连续性、合理性进行检查, 同时还要对本期电费结算之后是否存在徒增或徒减现象进行检查;对于表记电量而言, 应当对其是否与基于电量计算公式所得的结果相一致进行检查;分时电价和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执行情况, 看其是否与政策要求相一致。常规稽查:在营销稽查过程中, 其常规稽查主要包括电费现金控制、电费安全管控以及电费的实际回收率和上缴率, 同时还有应收电费的余额等内容。重点关注的是电价的实际执行情况、功率因数的具体考核、实抄率、分时电价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电费、电量的实际差错率等参数。

四、营销稽查实现信息化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营销稽查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营销稽查的信息化, 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应当明确稽查的关键和重点内容。在营销稽查过程中, 其监控系统主要是利用了监控分析功能, 并以此将稽查工作中的相关人员从大量的传统查阅工作中分离出来, 以系统自动分析的形式, 为稽查工作提了较为准确的切入点, 从而使营销稽查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第二, 对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对于营销稽查监控系统而言, 并非单一的监控营销系统, 也不是简单的相关业务数据信息, 而是在有效利用各种和营销业务有效的信息数据基础上, 通过统一的分析研究, 对营销业务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准确性, 予以全面审查。第三, 全面提升业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营销稽查监控系统而言, 其主要是依赖于技术手段上的不断创新, 来强化供电质量、控制服务时限, 并对服务渠道的实际运转效率进行有效的监控, 从而有效减轻服务压力。第四, 规范业务流程。实践中可以看到, 营销稽查监控系统中已经对稽查业务流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而且还可以通过稽查任务的有效生成、任务派工以及工单派工和工单处理、工单审批、任务审核等工作节点, 来有效实现稽查工作的全面管理, 从而实现营销稽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五、营销稽查监控工作的建议

1) 有计划开展稽查工作。通过稽查年度、月工作计划的编制, 对稽查专项任务进行有效的落实。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月的实际稽查计划, 应当根据工作重点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 从而为给稽查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便于稽查人员安排工作。2)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机制。营销岗位责任制考核过程中, 应当对工作中的成绩、高质量服务行为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实践中存在着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差错以及超期工作现象, 应当及时的给予处罚, 做到赏罚分明。3) 优化信息反馈机制。营销稽查过程中, 应当定期对汇总表、报告等进行分析和通报, 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对违反相关规定的操作行为, 应当提出对应的考核意见。

六、结语

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全过程、在线实时监控以及营销系统信息数据的稽查, 同时也实现了稽查监控闭环管理, 有效提高了日常业务执行力和客户服务监督力。

摘要:营销稽查工作主要是以量、价和费为基础, 或者与之有直接关系的一系列营销管理工作, 它是利用现代监控系统对实践中的营销政策及落实情况稽查监控系统的五大业务类共132项稽查监控主题、78个分析查询主题对辖区内用户的用电业务及服务质量开展在线监控。本文从稽查监控工作的意义入手, 探讨与分析了电力营销稽查中发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营销稽查,在线监控,信息

参考文献

[1]石栋.营销稽查与电力系统营销管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7.

德育工作效果 篇9

一、以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

队伍管理, 集体生活, 没有规范, 不成方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是我们的管理理念, 我们须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应在既有规章的基础上, 修改制定和完善适合新时期宿舍管理的规定和条例, 并创建落实一些新的制度, 如:

协议制度:新生入学时与宿管科签订“住宿协议书”, 认真做好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 使学生一入学就知道住宿的规章制度。变“要我住”为“我要住”, 增强其接受规范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奖惩制度:要将学生在宿舍的表现, 宿舍状况与学生评奖、评优、评先和发展团员、党员等工作结合起来, 对不合格的宿舍给以一定的处理 (当然, 前提是必须赋予学生宿舍管理部门一定的权限) , 将学生宿舍管理纳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统筹兼顾, 相互衔接。长期以来实行对表现优秀的的宿舍及成员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并在全校通报表扬。

挂牌制度:对于内务一贯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宿舍, 可命名为“标准宿舍”“免检宿舍”“文明寝室”等, 实行挂牌制度。表彰之余, 对更多的同学一种激励和导向;还可实行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入党积极分子自愿申请挂牌制度;要求每一个学生党员都应该使自己所在的宿舍成为文明宿舍。

承诺制度:宿舍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向学生承诺, 如公共场所时刻保持干净、整洁;小修不过夜, 大修不过周等等。同时, 学校还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对宿舍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察, 并能够经常深入学生了解意见和建议, 为政策的制定或修改提供参考。

二、以整洁舒适的环境熏陶人

整洁舒适的宿舍是环境育人的物质载体, 学校要非常重视并给予大力投入, 如加强对学生宿舍楼和公用设施的定期维修、维护和更新, 为学生住宿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不断得到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新楼的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 设计合理, 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要保证学生宿舍区尽量多的绿地面积, 搞好绿化美化;要增设板报、橱窗、信息栏、阅报栏、格言警句等配套设施, 加强宿舍文化宣传, 逐步优化宿舍环境。整洁优美的环境不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爱护宿舍卫生的自觉性, 而且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以全员育人意识培养人

近年来, 学校的中心工作主要围绕新校区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升办高等医专, 加上招生和学生就业的压力等, 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脱节, 特别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 平时更多的是强调稳定和安全,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当务之急是配套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时跟进, 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宿舍管理干部必须集“热心、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于一身, 强化服务意识, 注重服务育人, 要不断提高管理干部干部的综合素质。班主任等各级学生教育管理干部须经常深入宿舍, 参与学生活动, 关心学生生活, 多与学生谈心, 在沟通中真正做到生活上的指导、学习上的辅导、心里上的疏导和风气上的督导, 从而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真正做到管理育人。

四、以高尚高雅的文化氛围塑造人

如果说居住环境的改造是硬件建设, 那么在宿舍中树立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则是更值得重视的软件建设。富有高雅格调和文化品位的宿舍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五、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感染人

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全体员工。要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宿管部门要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用真心、爱心、诚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在服务中育人, 在奉献中育人。要在工作中加大创新力度, 如在宿舍楼的前厅、楼道、板报栏开设“天气预报栏”“每日一言栏”“设计布置名言警句”等, 使学生感受方便, 得到启迪, 用工作的真诚和敬业精神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赞扬;同时, 宿管部门应尽快实现办公自动化, 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尽快步入信息化轨道, 提高工作效率。

六、以自立自觉的风气带动人

学生宿舍的主题是学生。如何把育人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一种内在的要求, 是衡量我们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 要进一步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骨干参与管理、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如成立“宿卫队”、“学生宿舍自律会”等机构, 宿舍楼设学生栋长、层长, 每个楼层长协助栋长、宿舍管理员研究本楼工作, 制定计划, 协助搞好本楼的宣传、治安、卫生评比及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宿卫队的作用, 应强调不只是我们工作手臂的一种延伸, 更重要的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承担起监督学校宿舍管理、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特别是学生团员、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使他们成为宿舍工作的骨干。

赣州市消除麻疹工作效果评估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疫情资料及人口资料来源于赣州市卫生防疫志和大疫情网络资料。

1.2 方法

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强度

2.1.1 计划免疫前阶段

1950—1978年未开展有计划的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年均发病率为615.28/10万,年均死亡率为5.76/10万。其中1959年发病率(1 780.56/10万)和死亡率(47.60/10万)最高;其次为1965年,发病率达1 584.41/10万,死亡率18.29/10万。发病率最低为1950年(0.89/10万),其次为1960年(63.06/10万)。

2.1.2 计划免疫后阶段

1979—2011年间随着预防接种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医疗诊疗水平的提高,麻疹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年均发病率18.89/10万,年均死亡率0.05/10万,其中以1981年发病率(166.95/10万)最高,以1979年死亡率(0.45/10万)最高;最低发病率为2011年(0.074/10万),其次为2010年(0.087/10万)。

2.1.3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为加速麻疹控制,我市于1999、2005、2009和2010年分别实施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1999年对8月龄~7岁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麻疹发病率从1998年的5.61/10万和1999年的4.26/10万降至2000年的3.76/10万。2005年对3~14岁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从2004年的12.79/10万和2005年的8.79/10万降至2006年的2.27/10万。2009年对8月龄~14岁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麻疹发病率从2007年的4.71/10万和2008年的1.56/10万降至2010年的0.087/10万。2010年对8月龄~4周岁儿童实施麻疹强化,2011年麻疹发病率0.074/10万与2009年麻疹发病率0.636/10万相比,亦有所下降。

2.1.4 麻疹疫苗复种活动

2007年麻疹疫苗复种程序从以前的7岁改为18~24月龄,并对1.5~7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复种,全市接种率达96.88%。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从2007年的4.71/10万降至2008年的1.56/10万,见图1。

2.2 不同地区发病情况

2000—2011年期间,18个县(市、区)均有发病,全市累计发病4 609例,年均发病率4.77/10万。累计发病数最多的于都县825例,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为赣县8.39/10万,其次为于都县8.30/10万;发病数最少、发病率最低的为龙南县,分别为19例、0.528/10万。2000—2007年,各县(市、区)几乎每年均有麻疹发病,并有较多县(市、区)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最高为2004年石城县44.48/10万;2008年后,各县(市、区)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09—2011年全市低于国家消除麻疹1/100万目标,见表1。

注:发病率单位为1/10万。“-”表示无统计学数据。

2.3 不同季节发病情况

2000—2011年的4 609例麻疹病例中,1—12月发病的分别为201、271、566、872、880、705、373、127、67、141、231和173例。麻疹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主要集中在3—6月份,共发病3 023例,占总发病数的65.59%。各年发病高峰为4、5月份,其中2000—2006年有2个小高峰,在10—12月份再次出现1个小高峰,发病数最低月份为9月份,不同年份各月发病情况见表2。

2.4 不同人群发病情况

2000—2011年4 609例麻疹中,男性2 684例,女性1 925例,男女之比为1.39 ∶1。各年龄组别以0岁~组所占比例最高,为9.26%;其次为1岁~组,为8.77%;2~8岁各年龄组发病数相近,在6.2%~7.1%之间,共占总发病数的46.95%;86.70%的病例<15岁,51.62%的病例<7岁,13.30%的病例>15岁,表现为小年龄组模式[1]。从各年麻疹发病来看,2000—2006年和2011年麻疹发病均呈小年龄组模式,2007—2010年呈混合模式[1],不同年份不同年龄发病情况见表3。

2.5 不同职业发病情况

2000—2011年间,主要集中在学生、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2.12%。其中散居儿童1 865例,占40.46%;学生1 864例,占40.44%;幼托儿童517例,占11.22%;农民169例,占3.67%;其他职业人群194例,占4.21%。职业发病情况见表4。

2.6 麻疹暴发情况

2004年以前,我市麻疹暴发较为普遍,2005年至今,共有6起麻疹暴发疫情,2005年4起,2007年2起,其中2007年1起为成人暴发外,其余暴发均为学校暴发;2006年和2008年无暴发疫情。

3 讨论

从赣州市历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可看出,在计划免疫前阶段,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流行周期明显,每隔二三年出现一次高峰。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自然流行规律被打破,流行周期不明显,随着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的实施,易感人群大量减少,大规模、高强度的发病条件已经不复存在,目前赣州市麻疹的发病特点是以局部散发为主。

3.1 加强麻疹常规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疫苗有效接种率

从我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看出,我市麻疹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麻疹的自然流行规律已被消除,自1993年以来,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5/10万以下,麻疹发病以散发和局部暴发为主,发病人群从小年龄组模式逐渐转变为混合年龄组模式,提示麻疹疫苗接种卓有成效。当前控制麻疹疫情主要是预防并控制疫情的暴发,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首先要巩固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2]。针对全市免疫规划工作实际情况,我市认真落实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重点加强了对流动人口和特殊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彻底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免疫接种质量和水平。我市至1986年以来,麻疹接种率水平均达90%以上,至2005年以来,实现以县为单位麻疹2剂次接种率>95%,有效防止了麻疹发病;2006年以来,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万以下;2009以年来,全市麻疹发病率达消除麻疹目标。

3.2 调整了麻疹疫苗免疫程序和接种剂量

原疫苗免疫程序中的麻疹疫苗补种和复种免疫间隔时间太长,易使麻疹疫苗初始免疫失败儿童在间隔期内感染麻疹,同时麻疹疫苗接种剂量(0.2 ml)太小也影响免疫应答[3]。2006年,我市对麻疹疫苗免疫程序和接种剂量进行了调整,即将原7岁儿童复种免疫时间调整到18~24月龄[4]接种,使初始免疫失败儿童较早获得复种麻疹疫苗,减少了感染麻疹发病机会,接种剂量也从0.2 ml/人次调整到0.5 ml/人次,从而使麻疹疫苗接种预防效果更好。2007年,我市对1.5~7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复种活动,全市接种率达96.88%,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从2007年的4.71/10万降至2008年的1.56/10万。

3.3 开展强化免疫,建立免疫屏障

2001—2005年,每年4、5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峰,但在1999、2005、2009和2010年赣州市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活动后,麻疹发病率锐减,2000、2006和2009—2011年麻疹发病率持续下降,2011年发病创历史最低,显示有效的麻疹强化免疫能有力地阻止麻疹发病。麻疹发病率是评价儿童免疫规划质量的一个敏感指标,目前,较能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是麻疹疫情[5]。至2008年以来,我市未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显示在2005年初始麻疹强化基础上开展2007、2009和2010年的后继强化效果明显,是常规免疫接种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刁连东,徐爱强,冯子健,等.麻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6.

[2]蔡蓉,王仪,范刚.淮安市1955—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9):668-674.

[3]杨科,罗永平,姜永全,等.黎平县1990—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14(6):569-570.

[4]朱建琼,雷满根,陈广仪,等.1.5岁复种麻疹疫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0,6(1):57-58.

做好复习工作,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篇11

在复习课上,英语教师的“三多”(汉语说得多,词法、语法讲得多,作业布置得多)现象严重,教师滔滔不绝,深感上复习课累,上复习课难。学生受“三多”(听得多、记得多、做得多)所累,上课则按教师要求,背记词语,背诵对话和课文,强记语法规则。由于内容无新意,学生对重复机械记忆感到索然无趣,参与意识不强,下课后又不得不埋在一套接一套的题海中,导致学业负担沉重。可想而知,这样的复习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

要改变这一现象,教者要把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运用放在首位,认真备课,钻研教法。设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上好复习课,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教师要有心理准备,了解科目的目的及要求

在九年级英语的综合复习之前应认真研究近几年的模拟试题及评分标准,了解初中英语应掌握的知识点。避免在复习过程中会偏离主题做太多的难、偏题,正确地引导学生。抓好基础是关键,在复习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考点整理知识点,归纳分类,让学生明确考点,明确要求,掌握重点,有针对性的复习。

二、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乐于参与活动

第一,教师应结合所复习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目标,像平时学习新的语言材料一样,借助实物、图片、挂图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要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动起来,保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第二,将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经常性地穿插在复习课中,在竞赛中强化记忆,促进运用。竞赛内容可涉及对话、习惯用语和句型的复习。竞赛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人抢答,单词接龙,单词的前后级,写词组(以动词为主写,或以某个介词开始写等)及句子接龙等。

加强训练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在竞赛后,可以安排学生配合竞赛内容进行口头或笔头造句练习。这样,不仅可以把写和说结合起来,也可以把写和用结合起来。当然,组织课堂竞赛内容要精,有明确的目的;时间要短,三到五分钟为宜;学生动作要快,在限定时间内争取最佳成绩;参与面要广,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组织方法要活,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分别采取按座次参赛、限人数参赛或自由参赛等不同方式,既可以进行口头竞赛,也可以进行笔头竞赛。

教师精心设计的竞赛内容有助于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在竞赛评比过程中,学生总会百般“挑剔”对手的不足之处,这在客观上可以促使他们强化记忆,提高判断能力。配合竞赛设计的其他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竞赛可以增强学生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也会驱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复习,为小组增光。

第三,将讲英语故事、根据动物习性猜动物名称或根据某个情景猜某种自然现象等活动不失时机地安排在复习课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复习热情高、主动性强,才会乐于动口、动手,勤于实践,参与到复习活动中来。

三、语法的运用

学好语法对学英语者很重要,虽然中考再次简化单纯的语法知识的考察,但从中考题分析,学好语法有助于学生在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等题型上的发挥,避免一些难点和枯燥的讲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所提升。

四、整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复习时间长短不一,因此复习课的安排也各有差异。有的教师按册、按单元顺序复习,有的采取“先密后疏”进行复习。有的则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分两方面进行复习。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步骤,都首先要将学生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各个单元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及重点,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将平时数节课、数个单元或不同阶段的知识前后联系,“前拉后扯”地整合在一起。整合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个方面。通过整合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规律,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促进运用。

五、知识清晰,以点带面

初中总复习要想把课本中每个知识点都讲到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将重点要求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否则,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很多,但学生记不住多少,每节课复习的要点要清晰,而且不能过多,做听力练习时,集中大量的做,不如每天练一会的效果好。

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替复习,使课堂充满情趣,提高复习实效

要复习备考,教师必不可少地要组织学生做一些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题。如果学生手中有数套题,势必浪费学生的时间,加重复习的负担。教师要从手中掌握的复习资料中,精选出信息新、题型得当、练习到位的一套练习题,并以该套题为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拼盘”式重新组题或自编补充一些内容,强化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又可以取得复习的最佳效果。

七、作业批改及时给予反馈

德育工作效果 篇12

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对技能大赛的影响, 创新德育工作形式, 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 搞好德育工作评价。要搞好技能比赛训练, 首先应从德育入手, 让学生认识到比赛训练的机会来之不易, 比赛训练对提高自身技能的意义, 比赛成绩对自身、对学校、对社会的价值。其次通过德育评价和技能评价, 让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 让学生自己通过技能训练找到自信。然后将德育评价和技能评价的结果通报家长、通报同学,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了认可。充分调动学生可持续的主观积极性, 让学生在训练中有成就感, 在训练中获得喜悦。不能以“头悬梁椎刺骨”的精神来要求学生参加训练, 更不能用“吃尽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的理念来要求现在的学生, 谁愿意吃苦, 如果真的学生真的感受到苦了, 他还愿意继续干吗?他感受到苦了, 训练还有效果吗?况且技能大赛训练是既能充实校园生活, 又能提高自身素质, 还能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训练过程如果还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这绝对与“苦”不沾边。

为了德育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大赛训练, 将德育渗透到技能大赛训练的过程, 让参训选手在多元评价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进步的乐趣, 可制作当天训练综合评价表 (如表一) , 当周训练综合评价表 (如表二) , 当月训练综合评价表 (如表三)

从三表学校老师在填写时, 重在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发现和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重在激励学生,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重在树立学生的自信,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在周评价和月评价中, 融入了家长意见, 旨在搞好家校沟通, 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 让家长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周评价中学校领导的寄语首先是先学校领导汇报训练情况, 更反映出学校领导对参赛选手的关心和认可。

技能大赛绝非靠单纯的强化技能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 也绝非靠单纯的物质奖励就能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必须在技能训练中巧妙地渗透德育, 创新德育方法, 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激发爱校情怀、培养团队精神、强化职业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赛场如战场, 没有精神支柱的队伍必败, 没有士气的队伍必败, 没有远大志向的队伍不可能持续作战, 甚至会出现逃兵。大赛指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外, 还必须担当起部队政委的作用, 搞好德育工作, 最终达参训的同学服从从指导老师的指挥, 克服训练过程中的困难, 避免在训练过程中产生自卑感、满足感、乏味感, 树立自信心, 感到自己的生活充实有乐趣, 感到一天比一天有收获, 找到成就感。让参训选手从心理上达到越战越勇、越勇越战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压并列装置下一篇:有线电视双向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