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创新(精选12篇)
德育工作创新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德育工作历来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在新形势下, 能否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关键在于不断创新。灌云县伊山中学在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方面, 闯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1 以感恩教育为主线, 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随着市场调节负面影响的不断扩散, 网络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日益彰显, 青少年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越来越令人担忧, 做一名懂事的孩子, 学会孝敬父母、感恩他人、诚实守信, 已经成为一种奢侈。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 身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灌云县伊山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张继扶同志, 经过反复调研和多处考察, 先后两次邀请被誉为“全国感恩教育第一人”的彭成老师来校为学生作“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感恩主题演讲会, 以打破这种尴尬和无奈。
那是2008年10月22日的上午8时, 彭成感恩教育演讲会在伊山中学隆重举行, 全校师生、部分学生家长和一些兄弟学校的领导共5000多人参加了演讲会。当身着朴素的彭成老师随着明快的音乐走上演讲台时, 全场的掌声并不那么热烈, 然而, 他那饱满热情的语言, 激情奔放的互动, 撼人心魄,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 一次次心灵的碰撞, 一次次情感的交融, 一次次爱与爱的传递, 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同学们, 数千人同时泪流满面, 哽咽地喊出:“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 许多同学还上台发誓以后决不再上网吧, 决不再去抽烟, 决不再让父母伤心, 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一切关心和支持过自己的人, 不愧为“震撼心灵的演讲”、“令人终身难忘的演讲”。
演讲会的巨大成功, 让领导和老师都感到惊喜, 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老师、班主任反复强调不许进网吧, 不许抽烟, 学生还是我行我素?为什么学生在班主任面前始终不承认自己进过网吧, 而在演讲会上却一个个站到台上去勇敢的承认自己并发誓不再去呢?答案当然只有一个, 那就是方法的不同, 是得益于创新!学校以此为契机, 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后续动作, 相继开发了学生《感恩日记》, 让学生把每天的感恩之举写在日记上, 并进行交流和展示;组织人力开展“感恩教育”国家级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 创新教育形式。学校共青团还举行“感恩之星”评选活动, 为学生树立标杆;举办学生感恩演讲会等, 由此而激发了学生强大的内生动力, 并逐步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收到了显著效果, 并在多家媒体上陆续报道, 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感恩, 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它既是一种品德, 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更是一种责任, 应是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践行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起码的修养。然而,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 这种美德在一些人身上已经消失殆尽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伊山中学邀请被誉为“感恩教育终身推广第一人”的彭成老师,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 激励广大青少年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每一件事情做起, 来珍惜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 把这次感恩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推动德育工作上台阶。
2 以自主教育为主体, 锻造学生的道德情操
德育工作的目标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来实现, 自主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锻造学生道德情操的过程。在当代, 由于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呈现尴尬局面, 德育“说起来相当重要, 做起来可以不要”, 什么说教、行政命令、理论灌输、行为规范, 都显得那么苍白。为此, 伊山中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 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自觉遵循德育自身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强化学生的自主教育, 改变以往以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模式, 建立以学生自主教育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新模式, 学校自主开发了《学生成长手册》, 为每一位新生配备成长记录袋, 把三年的成长历程全部记录在案, 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评价自己, 并坚持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班主任评价相结合,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先后提出了“我的班级, 我是主人”、“我的校园我的家”、“我自主、我精彩、我阳光”等口号, 从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把养成教育化作学生的内在需要, 自觉搞好班级卫生、纪律、学习、常规和其它活动, 自觉维护校园整洁, 并通过每周一评、每月一结, 每学期评选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学校开展的“文明班级”评比、“星级宿舍”评比、“八荣八耻”歌唱比赛, 以及“社会公德讲诚信”故事、演讲、征文比赛活动等,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养成教育。此外,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会组织在学生自主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会设立的文明监督员、文明监督岗和文明监督栏, 开展的“文明标兵”、“青年文明号”评比, 都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效应,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新时期中学生爱唱好跳的特点, 学校还先后开展“校园十佳歌手”评比, 举办学校“艺术节”和“体育节”, 组织学生乐器队, 经常性举办学生画展等, 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2008年学生组织开展的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活动还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播出, 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推进学生自主教育过程中, 伊山中学还十分重视学科渗透作用, 尤其是注重发挥思想政治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由学校共青团牵头, 组织政治教师, 依托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和问题探究,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结合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 要求学生每周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相继进行了收集“爱国名人录”、“爱国诗词选”、“民族团结故事”、“尊老爱幼案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典型”、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辉战例”等, 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小组发言和交流、撰写学习心得等,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使锻造学生道德情操和培养道德情感贯穿于学习的至始至终, 成为将现代网络技术与当代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 得到了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学校共青团连续五年被评为县“五四”红旗团委, 连续两年被授予“青年文明号”, 学校也多次被评为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近年来学校还先后开展了“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活动、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舞动青春、构建和谐2009年元旦文艺汇演”活动, “迎奥运、我添彩”活动、澳门回归十周年演讲比赛活动, 以及庆祝祖国60华诞演唱会等, 这些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以激发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宗旨,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 为同学们锻造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以创新活动为载体, 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 灌云县伊山中学更加注重活动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学校从不放弃每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并积极创造条件, 把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纳入校本课程, 抓紧抓实,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做到“高起点、严要求”, 2009年暑期, 伊山中学再次邀请彭成感恩教育团队来学校, 为高一新生开展“学前成长动力集训”活动。为了消除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 学校和团队一起精心设计了一个名为“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游戏, 特受学生的欢迎。老师用课桌搭建2.5米高的台子, 台下有十多名同学用手臂挽成保护网, 手臂被捆起的同学站在高台上向后摔。一开始, 同学们站在那么高的台子上, 谁也不敢做背摔, 即便知道下面有许多同学在保护。上去的同学个个心发慌、腿发抖, 不是瘫在高台上, 就是脚着地。后来, 老师的示范给予大家更大的勇气, 结果全班同学顺利通过这个项目。一个小小的游戏, 竟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信任, 在随后的几天活动中, 老师和同学就象朋友一样相处, 同学们则亲如兄弟姐妹。
为了培养新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前成长动力集训拓展训练中, 学校还特别安排了一个叫“穿越模拟死亡电网”的游戏项目, 可以说让同学们终生难忘:四面被电网封锁, 只在半人高的地方有个网洞, 显然, 依靠个人的能力是无法逃生的, 需要其他同学将过洞的人抬起来, 向传递木头一样将人送出去。否则, 边上网铃铛一响, 就为失败。同在“恶境”中的同学, 齐心协力、相互配合, 方才逃出“电网”的封锁。还有类似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一个学生坐在一张凳子上, 然后一个同学坐在他的腿上, 依次200多名同学如此重叠, 最后抽去凳子, 同步前进。200多个人结成这样的一个阵型, 且大家都半蹲身子, 要同步向前, 如有一人倒下, 就会倒下一大片。在多次失败后, 同学们依靠团队协作, 最终取得了成功。
今年的3月23日, 当伊山中学领导得知江苏省德育基地——灌云县伊山烈士陵园揭牌的消息后, 张继扶校长认为这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 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机会难得, 便主动要求领导让伊山中学派些学生参加, 有关领导被张校长的真情所感动, 决定让新入学的整个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全部参加, 并由伊山中学安排学生代表发言。当同学们一走进烈士陵园, 就被一种特殊的情境所感染:庄严肃穆的伊山烈士陵园, 人潮如水, 哀乐低回。修缮一新的纪念碑前, 鲜花和松柏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无限哀思。同学们明显开始激动起来。上午八时, 祭扫烈士墓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 由16名武警战士组成的方队迈着稳健的步伐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 参加祭扫烈士墓的广大师生和各界领导、群众等向烈士们三鞠躬。随后, 由伊山中学高一 (5) 班学生葛静同学代表全县中小学生发言, 当葛静同学讲到“想起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多少革命先辈, 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解放事业, 抛头颅, 洒热血, 英勇奋斗, 前赴后继, 赢得了人民的世代敬仰……在我们灌云这片热土上, 也有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灌云的解放, 成为我们灌云人民世世代代最可爱、最崇敬的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 我们既不能忘记历史, 更要勇挑建国大业的重担, 倍加珍惜无数先烈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 永远踏着先烈们的足迹, 继承先烈们的光荣传统, 刻苦学习, 顽强拼搏, 开拓进取, 以我们的真才实学, 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在葛静同学的发言过程中, 许多同学一直在不停的流泪。最后, 同学们和参加扫墓的各届领导、群众一起参观了烈士纪念堂。在整个活动过程, 同学们纪律严明, 秩序井然, 文明礼貌, 表现出新时代青少年的文明风范和思想道德修养, 给在场的各级领导和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关键在于不断创新。灌云县伊山中学在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方面, 以感恩教育为主线, 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以自主教育为主体, 锻造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创新活动为载体, 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德育,生命,创新
德育工作创新 篇2
永川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曾维模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和生动性,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全新课题。近年来,我市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基本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构建有时代特色和永川特点的德育系统工程,在改革德育管理机制、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力求德育实效上下功夫,使我市德育工作上了新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全市有10所学校被评为重庆市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有16所学校被评为德育示范学校。有 10所学校被评为永川市德育示范学校,20 所被评为永川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32所被评为永川市文明礼仪合格学校。有20名教师被评为重庆市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有8名学生荣获重庆市“四星级雏鹰奖章”。北山中学初中学生孙露希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汇龙小学邓娅代表中国当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被日本东京书籍株式会编入《日本与中国》的小学教材。学生参加德育竞赛活动,获国际奖10人,全国奖216人,省级奖367人,市级奖405人。我们的作法是:
一、强化三个意识,树立三个观念
1、强化德育改革意识。树立学校现代德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观念,以现代德育思想为先导,用改革的眼光、改革的措施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2、强化德育工作多元化意识。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家长学校、共青团等组织,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平台,实现德育工作由单一型向立体型发展。
3、强化创新意识。树立新的人才观,把“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灵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育人先育德,五育并举,实现德育内容多元化,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活动之中。
二、建立德育机制,形成多维体系
1、制定规划,形成目标体系。市政府把学校德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
1的总体规划,制定了《永川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五规划》和《永川市德育工作实施意见》。市教委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内容,并将德育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写入《永川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形成了规划——计划——实施——考核的工作目标体系。
2、完善机制,形成管理体系。理顺管理机制,变行政指挥式管理为服务、指导、督促、参与式管理。一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市教委成立了德育工作的领导小组,设立了德育管理机构,德育专干,建立完善了《永川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职责任务》。二是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德育工作例会、德育考评等工作制度。三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德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四是将德育内容纳入市教委教育目标综合督导评估,进行考核奖惩。五是建立德育经费融资渠道,将德育经费纳入教育预算,形成多渠道筹资的保障体系。
3、相互配合,构建德育立交体系。一是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把德育目标与各学科教学内含的德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在教学内容中;二是综合治理。成立了教育、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组成的优化育人环境工作小组。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200米以内的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录像放映等活动场所的管理;三是社会共同参与。加大打击侵害青少年学生权益和教唆青少年学生犯罪的行为的力度。四是完善“法制副校长”的聘任和管理工作,形成了领导、管理、育人的工作体系,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4、加强督查,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一是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教委教育目标综合督导内容进行考核评估。二是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系的工作机制,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监督评估。
三、创新育人方法,搭好“三个”平台
1、以学校活动为载体,搭好学校教育平台。一是深化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及新《守则》、新《规范》的教育活动,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二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特点,调整充实德育内容。小学生主要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联系生活实际,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初中加强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德修养。高中侧
重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精心组织开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持续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活动、“红岩精神助我长”、“公民道德日”、“弘扬民族精神 建设魅力重庆”等主题教育。四是坚持“我与诚信”、“绿色校园我的家”、“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班队活动和全市性的中小学生艺术节、“永川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活动。五是开展“净化城市”、“美化城市”志愿者活动。六是在各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争创永川市首届“德育示范学校”、永川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和“文明礼仪合格学校” 的评选活动。近三年来,评选出永川市级三好学生443人,优秀学生干部227人,先进班集体151个;重庆市级三好学生90名,优秀学生干部25名,重庆市级先进班集体16个。
2、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搭好家庭教育平台。一是会同工会、老干局、妇联等,建立完善永川市家庭教育委员会,依托社区教育,统筹协调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外教育,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德育工作指导组织。二是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开展了“创建敬老学校”和“老少共建”的试点工作,创办家长教育学校150余所,利用中小学双休日、节假日教育资源闲置的机会,对学生、学生家长进行道德、法纪、国防、科技、教育新理念等方面的公民素质教育培训,把学生“离校不离教”的工作落到实处。
3、以公德教育为载体,搭好社会教育平台。一是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学生进行“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二是以永川烈士纪念碑、聂帅陈列馆等9个德育基地为载体,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塑造教育新形象。近年来,我们以“三名”工程为突破口,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一是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责任制。市教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转发了重庆市教委《教师从教六条规定》,制定了《永川市委教育工委、永川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永川市师德师风建设“十不准十提倡”》、《永川市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并落实了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从市教委到镇街教办、学校、教师,层层签订了《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二是健全教师师德考核评议制度。市教委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考评细则,对教师师德师风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开放式的教师互评、学生评议、学生家长评议、社会评议来检验师德师风状况。三是开展专题师德教育活动。召开了永川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习会300多次,教职工受教育面达99%以上。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橱窗、校报等宣传师德师风建设内容、作法,营造了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四是认真扎实开展以“陶冶师德、锤炼师能、讲究师表、遵守师纪”和“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每年市委、市政府举办了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五是教师实行“三定”、“四制”改革、学校干部竞争上岗,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全市涌现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5名,重庆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10人,优秀辅导员35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到99%、99%、77%;全市有重庆市级骨干教师24人,名教师3名,名校长2名;永川市骨干教师200名,名教师2名,名校长3名。
2、加大德育干部培养力度,建设量足质优的德育队伍。
(1)组织全市德育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永川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意见》等德育政策、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提高德育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
(2)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交流研讨会。就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建设及作用发挥、学生基础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不良行为学生教育转化、学校德育常规管理、落实整体化德育工作纲要等德育工作进行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提高全市德育工作水平。
(3)加大对班主任队伍培训的力度。建立对班主任的培训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班主任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技能进行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4)广泛开展德育活动。坚持每年组织全市德育干部、政治教师、班主任参加的“德育法规及相关知识”竞赛活动、“反思教育习惯,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和外出学习考察活动。
(5)积极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提高德育工作效果。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为龙头,以“学会做人”教育研究为主线,积极开展以“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工作,走以科研促发展,以科研提质量的德育之路。
(6)建立激励机制。建立表彰奖励制度,以调动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先进引领、榜样示范的作用。
五、创新育人策略,提高育人质量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8号文件要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针对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倡导“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精神,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进一步开展对中央8号文件的深入学习,加大对文件精神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干部教师参加 “校长论坛”和“论文大赛”征稿活动,围绕服务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端正办学思想等方面撰写专题文章,掀起学习讨论活动的新高潮。
2、深入推进“三大”主题教育。一是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国情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二是以遵守最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三是以实现“诚信师生”为目标,开展“创建诚信校园、培育诚信师生”主题教育,探索建立师生诚信评价机制,使学生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化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办好校报、墙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社团组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信息网,大力加强文明上网教育,积极探索开展网络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建永川市“德育示范学校”。
4、积极推进德育课程建设。一是积极开发地方和校本德育资源,形成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课程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群体。二是把德育融入到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构建以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青少年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
5、高度重视少先队、共青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利用学生入队、入团及成人仪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二是办好中学生业余党校、团校,积极开展党、团基本知识教育,并在高中生中择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三是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负责少先队、共青团工作,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每年要定期开展少先队辅导员和团干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思想觉悟。
6、不断推进课余活动建设。一是严格执行教育部新形势下“减负”工作的“五项要求”,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二是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小学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初中学生每学年不少于30天,高中学生每学年不少于40天。
7、着力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一是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是强化为学生服务意识,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在各类评优、评先、评聘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损教师职业形象的行为,应予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对品行不良、侮辱学生、造成恶劣影响者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育人理念 篇3
德育为先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所谓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全面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应该包括知识、品德、能力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同时容纳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品德是做人的前提,在对人的综合考察中居于核心和首要地位。因为知识和能力可以用多少、大小来衡量,即对知识和能力可以进行定量考核,都能相对量化。而品德往往是用好与不好来衡量,是一个定性考核的问题,即说品德有正与负之别。知识、能力与品德之间,不一定存在直接的正相关,不能简单的说品德好的人具有必然的多知识和高能力;但品德好的人较他人通常具有比较好的内在和外部条件,从而有助于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现阶段上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结果,下到关系到每个大学生切身利益、前途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学生本位
歌德说过:“世界历史的惟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时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由此可见信仰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的市场经济,一方面把人从自然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人的主体性及自由全面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如市场经济的竞争及对效益的追求,铸就了人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效率意识和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各种缺陷也给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致使教育主体(教师、管理者等)与教育客体(学生)的信仰都发生了困惑与迷失,道德行为的价值感与神圣感走向了削弱或消失。高校德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神圣而崇高的工作,它的本质在于“铸魂”,它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坚强支柱,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下,高校德育也被加以市场化、工具化、短视化。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使高校德育的价值理性受到压抑,高校德育的崇高性受到了工具性的挤压,高校德育的价值与作用受到了怀疑、甚至被颠覆。个人主义的横行、金钱支配一切及人的经济动物的异化,使高校德育中弘扬的集体主义以及社会良知遭遇了最大的嘲弄。目前,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采取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重塑崇高信仰以将他们极度混乱、扭曲与绝望的思想价值取向加以调适。
全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广义而言,是指“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上下联动、水平沟通、全员负责的育人管理系统。在育人主体方面,建设一支具备先进的育人理念、掌握现代化育人手段的高素质育人师资队伍。在工作模式上寻求将高等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内化为素质的主体性育人模式。即在育人主体、工作方式、育人环境、载体建设、教育模式等多管齐下、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始终掌控德育主阵地、控制权和话语权。
全方位育人,即高校对学生德育工作要做到齐抓共管,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政工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专职政工人员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且要做到全体教职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格局,开展全方位的、立体的学生德育工作,真正把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与细处。
通力配合
德育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工程,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确立大德育观的工作理念,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尤其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而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应主动发挥德育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德育工作要直接面對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必须进行德育创新。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
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 篇4
一、明晰理念, 重点在落实
太安小学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 德育为首”为理念, 以“德为先、勤为本”为校训, 在育人目标上明确四个定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明晰的工作理念是德育教育的方向与指南, 也是太安小学德育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
在德育实施的内容上, 我校抓住三个重点:一抓“爱”的教育, 教育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爱校园、爱父母、爱老师、爱长辈、爱同学、爱伙伴;二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三抓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以独特有效的教育方法落实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养成教育: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落实爱的教育。如通过“八个一”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明显。2、抓检查评比促养成教育, 我校制定了《太安小学一日行为常规儿歌》、《班级管理量化评比细则》、《文明班级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条例, 全员参与 (包括学生) 检查、通过考核、评比, 促进学生的行为逐步走向规范。3、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每学年对毕业年级进行青春期专题教育, 各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辅导等, 并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 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4、榜样示范作用, 我校一方面利用教师的以身示范, 教给学生行为处世的准则, 另一方面, 也在学生中树立行为方面的榜样, 弘扬学生中的典型模范。5、用环境育人。首先是坚持不懈常抓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则努力打造德育阵地, 利用校园文化, 不断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 提高师生品位。同时,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 构建书香校园, 让师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2006年, 我校被授予重庆市“读书育人示范学校” (全市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 。
6、抓“仪式”德育, 利用开学典礼, 散学典礼, 毕业典礼、入队仪式等进行序列德育教育活动。
二、以“八个一”活动为载体, 促学生思想道德形成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创新工作思路, 明确推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八个一”活动。即:
1、祖国见闻每日一讲。
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校德育处要求全体学生收集祖国见闻, 并将见闻整理成两分钟的讲话稿交给班主任, 再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每天的朝会课前讲话, 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2、爱国教育每周一诵。
学校在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 要求学生做到“立正肃立升国旗, 仰望国旗徐徐起。少先队员行队礼, 高唱国歌情无比, 热爱祖国记心里, 革命传统不忘记”。并在升旗仪式之后, 安排优秀学生在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每周一诵活动, 使全校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自编小报两周一刊。
由学校德育处和大队部确定主题, 在中高年级段学生中开展自编自办“手抄报”活动, 围绕科技、环保等知识, 有学生自主选材, 每两周办出一刊, 学校德育处对优秀手抄报给予奖励。
4、班队活动每期一评。
学校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要求所有的主题活动紧紧围绕《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标准》、《中小学生守则》等教育纲要, 以分组竞赛, 节目表演, 争鸣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学生心中烙下文明之印。
5、爱国歌曲一日一唱。学校要求在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前预备铃响后, 各班级学生必须合唱一首爱国歌曲。
6、传统影片每月一看。
学校结合学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选择百部优秀爱国主义影片, 每月组织学生轮流在多功能教室观看。
7、国情教育每期一次。
为让师生更多是了解中国国情, 学校安排好相关的工作人员和材料, 在每学期适当的时候对全校师生进行一次大型的国情教育活动。
8、行为规范每期一评。
学校对各班每周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对做得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并将量化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班级考评。
“八个一”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让“小主人”参与学校管理, 促进学生行为养成
我校突破传统德育教育框架,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隐性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 我校一直在实践中探索这一新颖的管理机制。我校研究制定将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落实在“12345”工程。“1”即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2”即两大任务:育合格人才, 创文明校风;“3”即三个制度: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期一表彰。“4”即四条途径:环境育人、形象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5”即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其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安排值日表, 确定值周生, 指定管理负责人, 制定《班级常规管理检查评比量化表》。每天值周生人手一张量化表, 对全校各班的纪律、卫生以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巡视、检查, 作好记载。同时, 安排路队长维持路队纪律, 发现违纪的学生和新风尚作出记载;还安排各寝室室长在住读值周老师的带领下早晚检查寝室的清洁卫生及就寝纪律。这些学生每天都要及时向值周老师汇报情况, 再由值周老师和领导汇总, 计算出各班得分情况, 并在纪律、行为、卫生等各个方面做出优、良、中、差的评价。第二天, 由该周值周组长上台通报前一天全校学生的德育情况,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在相互检查交流中, 班与班之间无形中展开比赛,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常规管理成了学生自我约束的行为。
为了引入奖励监督机制, 大队部还设有红领巾监督岗、文明行为监督岗;各班设有文明礼仪纠查员, 卫生监督员, 安全保卫员。每天有值周学生代表对各班学习、纪律、卫生等进行总结。大队部还设立了“纪律流动红旗”、“卫生流动红旗”、“课间操流动红旗”、“眼保健操流动红旗”、“红旗中队”、“文明寝室”等六项殊荣, 每周进行一次综合评比。再就是对班主任进行量化考核, 期末评出“示范班”、“优秀班”、“合格班”、“不合格班”, 班主任津贴的发放与班级等级紧密挂钩, 促使班主任把工作做细、做活、做实。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主体的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 逐步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校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德育工作, 用规范化的管理和创造性的育人方式, 使德育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万州区“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德育示范学校”, 连续几年获“最佳县级文明单位”。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篇5
山里各庄小学 蒋云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村庄,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城市建设者。一方面,在大城市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大城市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得他们能够为家中父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最基本的经济支持。但与此同时,也给当今中国农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便是其中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学生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往往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学习,重养轻教,面临现代人、现代社会形态以及现代社会背景,大多还是使用过去那套“只管学生吃饱吃好、穿好穿暖,其它一并放任。”的老办法,好吃、好玩的给学生留着;天冷了或下雨了,给学生送衣、送伞;而对学生学业、行为习惯均无干预。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的,不能标本兼治。这样常常致使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父母的关爱的不足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留守学生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等心理病症,甚至逃学厌学,自暴自弃,沾染上不良习惯。留守儿童这些问题就像一块块厚厚的坚冰深深的嵌在学生的心中,靠学生自己本身没有能力解决,即使有别人的帮助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针对上述情况,从2013年开始,我就围绕着留守学生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经过多方面研究创新,在教育、管理、监护“留守学生”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根据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班级设立留守学生亲情电话,二、班级成立互助组。互助是关爱留守学生的起跑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留守学生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学习上予以解疑答难,生活上予以爱护和尊重,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三、建立家、校一体制度。我通过电话、微信群、座谈会和家访,与家长沟通,弥补父母“失察”对学生的管理、关爱,商议教育方案。
四、坚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精神上正确的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在开班会时给学生们讲问什么要感恩,父母即使不在我们身边,她们同样也是非常非常的爱我们。我还让学生留心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吃饭时,父母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我们;每年总是给我们买好多新衣服,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在我班掀起感恩教育热潮,通过多种形式比如主题班会、文娱活动等探讨“感恩是什么”、“为什么感恩”、“怎样感恩”等问题,利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礼物、写一封信给老师与家长,对老师说句心里话,为父母做一件事等行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并能实际行动起来。把留守学生与其父母不断地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下面是几则案例,具体介绍一下我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
案例一
张娜同学的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其生活、学习皆由其二姨监护。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辞。跟老师、同学交流较少。上学期的考试成绩也不太理想。在课堂上,胆子也很小,从不敢主动地举手发言,即使老师叫到她,也是常常脸红害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针对这些情况,我找她谈了一次话。起初她很紧张,总是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半天也没讲一句话。后来在我不断鼓励下,她才开了口。她说,自己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因此,上课很怕老师让她发言,怕大家取笑他。我耐心地开导她,“每个人都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其他同学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你可以试着举手发言,你会发现,你可能学得更快乐”。
接下来,我在课堂上有意的留心张娜,时不时的给她给鼓励的眼神,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会让她回答,多给她发言的机会。我又告诉其他的老师,多给她一些发言的机会。该生的课堂发言多了一些。无论对错,我都鼓励他,慢慢地,该生课堂发言越来越精彩,答错的也越来越少,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也渐渐增多了。其它任课教师也对她的表现越来越满意,对她的表扬也越来越多。她的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二
石耀旭,父母均在外打工,与爷爷奶奶在一起,饮食起居由爷爷奶奶照管,父母亲只偶尔来几个电话,或寄些钱来。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无力帮助他学习功课,双休日在家也因溺爱而任由其发展。因此,他骄横、爱撒谎,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在一次傍晚放学时,就因他同桌的一句话“徐欢骂我,你帮我教训他一下!”他二话不说,上前对准徐欢的后背就是一拳,致使徐欢向前跌倒,膝盖上擦破好几处。当我第二天问起此事时,石耀旭竟将责任推的一干二净,说是他奶奶告诉他在外面千万别挨欺负,你挨了欺负,回来奶奶打你,你太没出息了。只要不挨欺负,你要是打了别人,奶奶领着他们去医院。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每次出事都有奶奶护着。我和他的父母沟通时,他却说:“他们只知道挣钱,他们眼里只有钱,那里有我呀!”说话时眼里也满是泪花。我发现其实这个孩子心里也特别苦,他特别渴望父母的关心与疼爱。又是他也感觉这样不对,但是没有人告诉他该怎样做。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开导他:天下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得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有时候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孩子。父母是爱你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表达出来或者是我们太粗心没有发现。我把孩子的想法告诉了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听后,感到吃惊,但也感觉是对孩子关心太少了。以后会多多的关心孩子。在班中我又多次举行感恩教育的活动,我发现石耀旭变了,他不再欺负班里的同学,慢慢地向班里比较要好的同学说:“爸爸妈妈今天回来看我了”,“上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狼牙山完了”,等等。现在他已经是我班的劳动委员,特别爱劳动,还帮助同学呢!
通过以上这些典型案例,我深深得体会到歌德那句名言:“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发光。”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对学生来说,师爱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所以,要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想法开启他们心灵的天窗,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学生中间,去询问,去了解,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理想的火花,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教育教学中,常有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就对学生辱骂或进行体罚,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所以,在管理班级时,要尊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育人,会令孩子更爱你,也使你的工作更轻松,心情更舒畅。
我又在班里设立了“心语传递”信箱。这个信箱就挂在教室前面墙上,学生有心理“疾病”,可以以书面形式随时投递到信箱里。我每周开箱两次,然后,采取书信反馈,或用促膝谈心的方式消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
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感到老师的爱,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留守学生的爱更是对他们一种最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只要我们教育者多给他们一份爱,每个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爱护留守学生,促使留守学生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完全做得到的。
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学生 德育工作 创新
引言
学生处于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三观的建立相对比较懵懂,对于是非的辨认不是十分的清晰,特别是在德育教育背后对于知识学习的不彻底,因此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的研究分析是提高学生德育工作优化、全面发展的关键。下面本文就对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进行分析。
一、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学生的德育工作与我国实现的计划生育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出现了许多独生子女的现象,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引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变,也使各种形式的权威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学生的特点更加显著。在教育上,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具有很强的个性,与此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沉溺于网络、不重视机体精神、心理问题严重等。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学生比较迷茫、凶杀、抢劫、吸毒等行为不断增加,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对当代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一个严峻问题。在道德教育中,帮助青少年走出“误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我国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罢课、早恋、上课玩手机、沉溺网络、青少年犯罪等德育问题。老师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无奈,利用英国的体谅德育模式,对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优化,能够使当前的问题得到缓解。
二、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研究的出发点要从学校(班主任)、家庭、学生三方面的结合来实现,其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得以实现的重点环节。
1. 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尊重、理解为基础。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尊重、理解为基础,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实际、思想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才能够真正地做好班主任德育工作。
作为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爱心的力量,要相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真情付出,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一个关于班主任与学生德育教育的案例,曾经担任某某同学的班主任经常对他进行额外照顾,让他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在这位班主任的悉心关怀下,任某某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知名大学。因而,在实践中让每一个班主任相信,在进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期间,爱心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后的工作期间,要更加注重发挥爱心的力量,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帮助学生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期间,要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增强其参与班主任日常活动安排的兴趣,才能够更好地配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2. 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施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逐渐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学生相关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加强学生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还要做到学校、班级、家庭与社会齐心协力来完成,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可以采用在网上联系或是登门拜访的形式,保持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根据学生在家长眼中和教师眼中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制定德育教育措施,“爱”与“严”并施,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及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班主任德育工作要注重量化管理,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由于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因而,在进行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始终注重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量化管理,要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控为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真正地实现高效率的德育教育管控。在进行量化管理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4. 班主任体谅德育模式的内容
在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中,“体谅德育模式”包括三个方面:①设身处地。它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从而体谅他人的动机;②付诸行动。主要是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③证明规则。为学生提供机会,在他们取得成年人地位的过程中,在与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建立统一性意识,能够将自己作为共同体中做出贡献的人。通过体谅德育教育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比较全面的认识到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如下图1所示。
图1 体谅德育教育模式对教师的帮助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起点,学生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形成一定的判断力。批判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思想之一,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人们往往很难发现疑问或者质疑某些问题,那么,教师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古人曰:有疑者看到无疑,其意尤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发现不寻常的问题,提出的质疑才会趋向多样化。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前提,那么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抓起。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才能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敢于对新事物进行质疑和批判,也便达到了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更是其学生管理的重点内容,因此各院校一定积极创新学生德育工作,从而对其工作有效性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玉堂. 创新德育方式.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9):264-265.
[2]孙建国.以创新家访模式促进德育教育发展[J]. 中国西部,2012(33):69-71.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篇7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
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工作实效的首要问题, 不是方法问题, 更不是内容问题, 而是转变观念。观念转变必然会带来方法的变革和内容的更新。转变观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 以德育为先, 在学校工作中要切实落实以“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就要解决校长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 要让校长在思想上重视德育工作且在实践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做真正的人, 才能使知识对社会有用, 这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办学的方向。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并且不能把德育局限为一种规范教育, 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伦理教育、社会意识和公德教育等。我校把德育工作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培养品德, 塑造健全人格放在第一位, 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提倡德育的创新, 优化育人的途径:“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 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 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 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达到实实在在的育人目的。
二、狠抓常规, 突出重点,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我校结合当前实际, 以常规教育为基础,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 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 开展专题化、经常性、渗透式教育活动,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 加强常规教育, 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常规教育, 大力抓好《守则》《规范》的践行活动, 促进学生逐步养成文明习惯。
2. 积极开展专题化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战略抓手, 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我校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与“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开展贴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成效明显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从中学习、体验、感悟、认同、弘扬民族精神。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每周至少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整,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创新方法, 加强实践, 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 就要在实践中探索德育的新方法。学生有着强烈的实践欲望, 想通过实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更想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践是学生获得道德感知的最直接路径, 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碰撞中, 磨炼意志, 陶冶情操。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 从而转变自己的行为。我校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周边资源, 广泛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探究项目, 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等研究性实践活动。例如:我校开展了《向陋习宣战》、《诚信案例大揭秘》、《中小学生过度上网的危害》及《参观武警消防大队》等调查研究, 学生亲自走访、调查、收集资料、讨论、交流, 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们收获很大, 触动也很大。这样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生产劳动,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满足、在满足中完善自己, 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以教学为载体, 以活动为纽带, 讲求德育工作方法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 我们要求各科教师既管教又管导, 不能只做灌输知识的教书匠, 而要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自觉寓德育于教学中, 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这些科目的教师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笔记都要有德育渗透, 学校在组织听课或教案评比中, 都将所教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作为重要评比原则。
一年来, 我校组织开展了“珍爱生命”征文比赛、“关注留守儿童”、“扶弱救残”献爱心活动、篮球联赛、隆重的新团员入团仪式、“吸烟有害健康”专题知识讲座及“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塑造了学生的品格, 提高了素质修养, 形成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使学生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避免了空洞说教。
班会、黑板报、国旗下的讲话是三个德育阵地。我校每周星期一都举行升旗仪式和有准备的国旗下的讲话, 教育学生长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做文明中学生。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 涉及安全教育、语言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环境教育、心灵美教育、诚信教育等方方面面。“抓一件落实一件”, 使学生每周均有新的收获, 循序渐进,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德育实效性。每月举办两期有主题的黑板报, 由教导处组织评比, 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学生受益匪浅。我们可以把教育内容渗透到课堂、课间游戏、值日生工作等中, 甚至平常的聊天等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中, 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 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
五、抓好家庭教育, 做好家校沟通, 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在各班认真摸底, 建立“留守生”档案和“特异学生”档案, 要求班主任平时对这些学生重点关注, 生活上多关心, 多进行心理疏导;二是坚持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 经常向家长或监护人反映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做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利用电话、短信、网络、家访、家长会等方式, 老师和家长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 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 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专门教育与沟通, 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 抓好家长学校工作, 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 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 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 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稳定了学生的思想, 改善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立足学生成长创新德育工作研究 篇8
一、以德育队伍建设为突破, 构建德育工作新网络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要以德育工作为重点, 凝聚一批人,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形成一个大的德育工作团队。校长要牵头制定“德育工作一体化”的总实施方案, 以前瞻性的理念对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新模式, 为德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在建设德育队伍时, 以德育工作目标实现为突破口, 形成了“三线”工作思路。第一条是德育管理线:校长是德育工作的总指挥者, 提出了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及实现的策略和办法, 德育处负责人根据总目标和学校教师实际制定可行性强的细化德育工作方案,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围绕着德育工作方案各司其责、各尽其能。第二是德育线: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对象是学生群体, 德育工作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挖掘学校的特色德育文化与传统, 通过制定一套可行性强的工作方案, 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领下能够健康成长。第三条是社会教育线: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德育成长的一部分, 社会才是学生德育成长的大舞台。学校要认真考虑哪些社会因素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 哪些资源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精心加以挖掘和整合, 从而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融为一体。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构建德育新体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教师想让校园文化建设绽放魅力, 就要细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结合学校的本土特色, 挖掘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 并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精心设计校园文化, 使学生在校园中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
1. 建设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是凝聚学生最主要的阵地, 也是德育工作的最小单位。学生都在班级里学习生活, 班级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校可以开展班班有特色的文化创建活动, 鼓励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创设属于自己班级的文化, 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如将学生的特色才艺融入到班级文化中, 使学生有展示的平台, 并通过平台影响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
2. 开发走廊文化系列
走廊是学生每天上下学必经之路,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走廊文化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特点,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 精心挖掘, 才能真正形成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接地气”的走廊文化。如将国学经典、书画艺术、安全教育等融入到走廊文化中, 使学生每天都能受到熏陶。
3. 搭建特色宣传文化阵地
校园文化既包含静态的文化内涵, 还包含动态的文化内涵。如校园广播站就是动态文化,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创建红领巾广播站,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校园音乐、心灵成长、体育健康等融入其中, 使学生每天在校园里都能感受到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静态的文化宣传包含基于学生成长的书画展示、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等,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精心设计展示平台, 从而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参与者, 并浸润其中。
三、以德育活动开展为载体, 构建德育大平台
德育活动是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营养剂”, 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的开展要紧扣学生的成长实际, 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 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乐趣, 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活动, 并在活动中能获得收获。例如, 节日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契机,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将节日文化作为德育活动的契机, 并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成长的正能量。如3 月是学习雷锋活动月, 学校可以结合雷锋生前的事迹, 通过讲座、主题班会、读书活动、手抄报等活动, 让学生对雷锋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接着, 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 如让学生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参与环境卫生的整理、利用时间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小就以雷锋为榜样。
四、结束语
总之, 德育活动是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 要意识到德育活动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而是实实在在的活动。而要让德育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正能量, 还需要教师把握德育活动的特点, 结合学校实际, 挖掘校园中存在的德育文化素材, 巧妙引导, 从而让德育活动焕发活力,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参考文献
[1]李世奇.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及其趋势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2) .
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篇9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忽视倾向。
目前的基础教育中, 以素质教育为先, 而德育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忽略德育教育的素质教育, 犹如离水之鱼。某些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强调相关学科的重要性, 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进而忽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近年来, 少年犯罪率普遍升高, 究其原因, 问题就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一最简单却又最重要的环节, 同样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深思的环节。
2. 教学研究流于形式, 教学课程安排未得到有效落实。
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研配备,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难以深入地开展起来。尽管许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地标明了德育课程的设置,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日程中, 德育课程却常被挪作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之用。同时, 任课老师对德育课程也鲜有相应研究, 对课程的把握不够。
3. 德育工作的方法趋于简单。
由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 对德育教育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少于其他学科, 对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研究, 对社会发展缺乏长足的认识, 更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认识。总之, 缺乏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腐蚀这一课题的研究。故而, 多数时候, 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流于说教、流于喊口号的形式, 没有对学生的终身教育负责, 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4. 缺乏人本认识, 思想意识模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 同样在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 理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 就要求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中去, 德育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更是教育工作中的第一阵地。试想, 德育作为人生教育的第一步、第一环, 如果缺乏, 我们的学生会心智健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有言为证:人若无德, 与禽兽何异?我们的教育成果绝不是培养一批有才无德的后继者, 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交托于谁呢?总而言之, 我们的德育教育忽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
5. 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
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 主要停留在把学生的有限信息和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 机械地要求家长予以配合, 没有很好地让家长扮演家庭教师的角色, 忽略了家长角色的重要性, 从而大大减弱了学校和家庭的整合资源教育优势。进而, 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学生的教育, 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 导致教育观念上的偏差, 以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通, 教师家访不充分, 教师、家长双方了解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 降低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 殊不知“孟母三迁”的另一层含义, 正在于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6. 学生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现今的学生, 多是独生子女, 生长于优越的家庭, 缺乏对具体社会细节、生活细节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关心他人、互帮互助方面, 表现不积极;二是攀比思想严重, 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 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二、对于德育工作的思考
1.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重点应巩固管理干部在教育队伍中的引领作用。“上梁不正下梁歪, 中梁不正垮下来”, 身处德育工作一线的工作者,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 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 进行合理配置, 造就“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将合适的干部人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组织学习相关的德育工作研究理论, 做到理清、理顺, 研究切实可行的德育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德育教育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须知优秀的德育教师理应成为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典范。提高业务能力, 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绩效评比,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业务水平的高下, 直接决定德育工作的实效, 也直接决定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2. 创建德育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德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应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德育工作的督导操作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 倡导“会诊式"的评估方法。每次教学检查评估结束后, 要负责任地向社会、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 向被评估学校提出德育工作、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 并定期检查改进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接受群众监督, 以期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指导力度。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学科的建设, 创设王牌学科, 提高德育学科教师的待遇。建议学校相关部门, 对全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并依据方案, 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 以此作为德育教师、班主任晋职、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将责任落实到人。
3. 改进对学生的道德评价。
以往我们看待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 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 如若真实考评学生的道德水平, 须仔细考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是否与成绩相符, 所谓“行胜于言”就证明了一点。因此, 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 不能以试卷成绩为唯一参照, 而应综合学生的思想水平、日常言行、德育知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积极推广成长记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 同时辅以传统的评价方式, 形成学生自评为主, 同学互评, 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估机制。通过动态、灵活的评价,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1. 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第三次世界革命的急先锋, 悄然地降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网络同样可以进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如何积极地利用它的积极影响, 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发挥优势作用, 是德育工作者所应深加思索的。反之, 如果学生为网络的消极作用所影响, 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如上网成瘾、利用网络犯罪等。
因此,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 构建德育教学的信息平台、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有效开展网上德育教学, 打造符合时代特征、适合本土教学、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新型德育教育课程。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 建立德育教育课程观的新导向。
首先,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活德育观。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于行动、在于实践, 而不仅止于言传身教。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 简单地将道德知识的传授等同于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就如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就是道德。”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 因而德育教育应是活泼、富予实践内涵的。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教育, 只能是无源之水。
其次, 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为人本教育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应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 融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去,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态德育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理念, 教育学生遵循生态规范, 懂得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念出发, 通过一系列实在的体验活动, 提高生态智慧和生态道德能力, 养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和有机联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既与学校教育有关, 又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因此应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加以整合, 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理解的同时, 学校还应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解释、推广全面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应如何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相衔接, 成为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言传身教, 扮演积极角色, 与孩子平等相处, 尊重孩子, 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 使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共同深化德育教育,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在教育实践中, 高质量地注入人本内涵, 领悟德育的真谛, 才是真正探索学生德育教学的光明之路。
摘要: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课程设置陈旧、观念传统、模式老套等问题, 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力。因此,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 倡导生活德育观、人本德育观、生态德育观, 已刻不容缓。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科学发展的真谛融汇到小学德育工作中去, 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德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封平.加强学校生态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6, (1) .
[2]李下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N].南方日报, 2001.
[3]周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功能观试析.教育研究, 1990, (12) .
[4]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7, (1) , 1999.6, (2) .
德育工作创新 篇10
1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1.1 关于德育理念的分析
所谓的德育理念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对于德育问题的具体看法, 是在社会整体环境下的, 针对德育主张的系统剖析与反思。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确保他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 在一系列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学校要注重感情投资,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 尊重学生的青春特点, 进行人才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 完善学生的品格, 健全学生人格。在日常德育观念创新中, 应该树立新型有效的的德育观念, 主要包括全员育人的德育观、多重性德育功能观、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教学模式观, 既面向未来又立足现实的德育目标观。
1.2 关于德育内容的分析
为了确保学生个人人格的塑造健全, 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心工作, 将职业道德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德育工作进行中, 应该注重实践教育的强化, 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精神、奋斗精神,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注重人文关怀,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 以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新风气, 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要把学生成长作为该德育内容的关键环节, 以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1.3 关于德育方法的分析
所谓的德育方法论是一种把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环节, 这种德育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德育的基本思路、战略构想以及方式方法等。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共建机构的建立, 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 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和社会家庭的联系, 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 及时更新德育方法, 利用一系列人格魅力法、师生换位法、专题讨论法、实践性教学法、以及案例剖析法以及立体教学法等,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4 关于德育手段的分析
实际教学过程中, 营造德育氛围的方式是很多的, 比如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利用其信息量大, 快速便捷的优点, 实现多手段德育教学, 有利于加强实验心理学与传播学的研究, 有利于德育手段的艺术化以及技巧化。有利于德育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 关于德育机制的优化分析
德育机制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制系统, 它与其他机制有着一定的联系, 并且存在着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领导机制、队伍机制、方法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有利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良好运行。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德育机制有分为一系列机制, 其中比较关键的有领导机制、环境机制、动力机制以及领导机制等, 这些机制的深化发展, 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育人观念有误
高职院校中存在一种错误观念, 德育工作与老师关系不大, 它只是学校相关部门政工干部的工作, 这种错误的理念, 导致相关人员的德育意识不强, 难以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
2.2 主体性价值丧失
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中, 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教化功能, 在具体的德育工作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育者, 强调学生遵守道德规范, 履行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 无视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人格尊严。
2.3 实施途径存在偏颇
目前来说, 实现高职教育的方式有德育课程教学, 学校刚性的制度规范。前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 通过灌输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后者包括学校的校规校纪、管理规章、绩效考核等内容, 旨在引导、约束、矫正与激励学生。以上两种方法都偏重于显性, 而忽视隐性途径的运用。
3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3.1 创新德育思维方式
3.1.1 为了有效的进行创新德育思维的创新, 需要积极继承与借鉴
中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 积极其余国际相关的优秀文化成果, 赋予其时代特色, 综合考虑学生在目前形势下面临的思想行为难题。
3.1.2 要将理论传授与原著选读结合起来, 将人类社会共有的道德
理念与“两课”教学相结合, 将“两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坚持德育工作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
3.1.3 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德育过程中尽力塑造德育教师与听课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建立和谐互动的沟通机制。
3.1.4 实施模块教育。将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分成理想信念教育、“三
观”教育、“三义”教育、“三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园文化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党的知识教育、形势教育与民族宗教教育模块。
3.2 树立全员育人理念
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 相关人员要积极提升师德和业务水平, 以有利于日常教学的展开,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感染影响学生, 与此同时, 后勤部门要积极做好后勤保障, 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3 倡导体验式德育模式
为了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需要积极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 把握好德育工作的规律, 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发展规律相契合, 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与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媒介, 坚持理性和感性、内容和形式并重,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增强学生“明荣知耻”的道德意识, 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道德意识与道德水准。
结束语
针对上文所说, 虽然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但是在道德育人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弊端,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 需要针对育人过程中一些错误, 进行纠正,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莉华, 白群.略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职教论坛, 2004 (12) :44-46.[1]钟莉华, 白群.略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职教论坛, 2004 (12) :44-46.
[2]娄淑华, 张丽敏.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 2011 (1) :202-204.[2]娄淑华, 张丽敏.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 2011 (1) :202-204.
[3]程路.“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德育的创新之路[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63-65.[3]程路.“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德育的创新之路[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63-65.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 篇11
【关键词】学校;学生;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69-02
一位企业负责人曾经这样说:“一个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如果技能不行,企业可以培训;如果职业素养、道德品质不合格,企业很难培养”。这段话反映了社会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期待。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他们的素养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发展和我国技术工人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德是基础、是教育的根本。
1 德育教育观念创新
1.1 树立“德育为本”的理念。“教育即德育”,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灵魂、根本,确立德育与智体美劳相融合的思想,把德育过程和智体美劳各育过程看作是同一过程。中职教育首先是成人教育,要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关心他人和生命的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次强化教师自身的道德形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完成本职工作,就要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2 树立了德育内涵多元化观念。树立德育内涵多元化观念,必须根据适应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形势的需要,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积极因素,在学生的成就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效率意识、健康心理意识等方面不断拓宽德育内容。
1.3 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工作,不能谈到德育工作就认为是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事。只要见有学生违纪行为,无论教师、职员、工人都有责任去教育、跟踪,努力构建一个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位一体。常言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职工既是施教者,又是示范者,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全校广大学生。
2 德育教育内容创新
2.1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中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中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注重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2.2 抓养成教育,规范行为习惯。一是通过每年新生军训规范学生的规范学生的站、坐、行习惯;二是通过教职工的德育工作、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团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升华班”学习活动等,增强学生诚实守信、语言文明、仪表仪容端庄和有礼有节的行为意识。三是抓寝室、教室的卫生,通过检查、评比,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观念,养成讲懂文明、讲卫生的习惯。
3 德育教育途径创新
要实现德育目标,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长此以往,便能潜移默化的培养提升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逐渐养成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积极、健康、向上、稳定的道德品质。
3.1 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多渠道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成立了28个社团组织,每天下午5点—6点,以及周四下午3点20—5点30分作为社团活动时间,并以“社团发现学生特长、健康学生心灵、找回学生自信、增进同学友谊、丰富学生生活”作为社团活动的目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营造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成长的舞台,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让每位学生都发现了自己的閃光点,并感受到成功的幸福——我行,我真行!
3.2 实行班、团例会制。每周星期天晚上,班主任组织班、团干部开班级管理会,学生提出本周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要改进,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下周工作要点,怎样落实。班级例会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管理中的困难、困惑,提高他们的觉悟和管理水平,以此来带动全校学生积极、健康、向上。
3.3 开办“升华班”。由于中职招生的无门槛入学,许多学生的文化基础、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较差,即三差生。我们通过对经常违纪的学生举办“升华班”,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文明礼貌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让学生放弃内心的痛苦,快乐生活、快乐学习,通过军训、劳动、谈心、写心得、自我总结,使差生转变学习、生活态度,增强自信,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德育工作创新 篇12
社会管理创新, 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1]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社会管理纳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科学轨道。检察机关作为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 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部门承担着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职责, 一方面通过纠正当事人权利的错误状态、矫正失范的审判行为或是对执法办案过程中发现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弊端和漏洞提出检察建议督促修正, 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稳定;另一方面通过确认司法审判、行政行为的正确性, 维护社会管理的公信力, 保障社会管理的良好秩序。
二、民行检察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与路径选择
民行检察的主要功能应定位为“支持+纠错”, 基本运作模式表现为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 提出相关法律建议或意见, 促使相关部门启动再审程序或纠正违法行为、改进工作的同时, 依法维护正确裁决的既定力和法律权威性。
在当前民诉法修改的形势下, 对于通过民行检察工作创新更好地实现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应从观念、机制和方式三个方面入手:
(一) 理念创新
1.从对立监督理念向协同监督理念转变。
2.从实体监督理念向实体、程序监督并重理念转变。
3.从绝对主义理念向相对监督理念转变。
4.从被动监督向能动司法转变。工作的开展应从立法本意与目的出发, 在法律规定的条件、范围和程序范围内, 切实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拓展监督空间。
(二) 机制创新
1.对内
(1) 健全一体化办案机制, 确立省市县区一盘棋的工作部署, 实现工作重心下沉, 增强办案工作合力, 构建分级履责、运转高效的民行检察监督体系, 提高整体监督效能。 (2) 与本院公诉部门、反贪部门和渎侦部门就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民事责任追究、审判人员和执行人员违法犯罪线索的移送工作等建立配合协作机制。 (3) 民行检察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 启动办案质效考核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将网络与现场、理论与实务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 建立分类培训体系, 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
2.对外
(1) 与法院沟通协调, 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制度、法律文书送达检察机关备案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案件风险预警和信访矛盾联合化解等制度。 (2) 建立民事行政检察和法律援助的衔接协作机制。检察机关民行部门与法律援助机构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 及时沟通反馈情况, 最大限度地为弱势群体畅通申诉渠道, 保障其合法权益。 (3) 完善检调对接机制。综合运用社会力量, 构建大调解格局。
(三) 方式创新
1.加大申诉案件的办理力度
执法办案是履行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属, 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2]。具体应分三步走, 一是案前评估, 在受理审查立案环节做好当事人抵触社会管理的风险预案;二是案中说理, 重点针对做出不立案、不抗诉、不提请抗诉的案件做好释法说理、协调疏导工作;三是案后总结, 通过类案分析研究对比, 总结案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发现普遍性的制度问题, 督促相关部门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从制度层面化解社会管理部门与社会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
2.通过公益诉讼工作的不断完善, 维护社会公益
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公益诉讼应重点从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突出问题入手, 调查分析成案原因、特点和规律, 及时向党政部门提出对策建议, 并配合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保障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既要凸显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主体地位, 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机关引领其他合法主体广泛参与公益诉讼的优势作用, 逐渐形成诉讼主体多元化的良性态势。
3.充分运用违法行为调查, 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充分利用审查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契机和专业优势, 对在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过程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违法乱纪问题, 大胆调查, 小心求证, 通过抗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和初查、移送犯罪线索等法律手段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保证社会管理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
4.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推进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
当前民行部门对于行政诉讼监督工作与民事审判监督工作的开展是严重失衡的。以H省Y市为例, 2008年以来共办理抗诉案件46件, 提请抗诉案件50件, 其中行政案件仅为2件。今后应加大对行政诉讼的监督力度, 从法律视角观察案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利益冲突, 从根本上消除矛盾对立。并通过深入研究行政行为和行政诉讼的特点和规律, 积极探索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监督的途径与方式, 同时在执法办案中要立足大局, 注意从机制层面帮助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发现和弥补社会管理漏洞, 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其他关系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 通过检察建议、提出公益诉讼和发现执法背后的职务违法犯罪线索等形式予以纠正。通过这些法律手段促进社会组织的自律和规范, 使其依法管理、服务于民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展示, 从而实现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N].检察日报, 20100202.
【德育工作创新】推荐阅读:
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讨11-01
中职德育工作创新点08-14
德育论文: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与创新08-27
加强德育工作创新管理思路05-26
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分析论文05-19
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07-20
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07-16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08-25
德育创新成果报告08-27
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