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创新成果报告

2024-08-05

德育创新成果报告(精选8篇)

德育创新成果报告 篇1

恩平市鳌峰中学

“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进课堂

成果总结

一、背景分析

我校是城区内一所普通初级中学,自2010年9月份开始实行全寄宿管理,现有寄宿生1160多人,分22个教学班,学生生源是经过我市两间重点初中选拔后剩下的城区地段生。由于学生素质一般,多数家长又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因此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礼仪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当前的教育更多的着眼于“眼前利益”——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终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门课程来考虑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过去,学校在礼仪教育方面也作过探索,但做法都是零散的,未能形成系统化,效果较差。2010年12月起,我校开设了德育教育校本课程——“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我们每年都从七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目的是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而顺利地打开局面,发展事业,推动自身的发展。

二、实施理念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教育是为学生生存、发展和创造做好准备。

三个原则:

(一)坚持“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增强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在教育学生学习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把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的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

(三)坚持“两结合”原则。两结合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和良好氛围,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祖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而懂得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懂得文明礼仪是个人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等修养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完善自我、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3、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

4、培养学生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意识,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完善个人素养。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实施过程和成效

(一)广泛宣传,制定《恩平市鳌峰中学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教育进课堂实施方案》。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礼仪教育宣传,让全体老师全面领会“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教育进课堂”活动的意义和要求,各班级根据方案积极开展工作。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礼仪的相关知识。学校高度重视,每周每班都安排一节课,精选上课老师。授课内容为“进校礼仪”、“校园礼仪”、“课堂礼仪”、“家庭礼仪”、“青少年社交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内容,并将平时的讲课内容汇编成校本课程。

(三)通过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学校老师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抽烟的改掉抽烟的习惯、改掉随手丢烟头的不良习惯,平时谈吐讲文明礼仪,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传统礼仪教育及现代交往艺术相关影视教材,由政教处、团委定期出宣传板报,定期举办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讲座和报告会,请新黄埔青少年军校朱校长到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讲座,向学生讲解、示范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请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宣传股的同志到我校上文明法制课,让学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请市教育局关工委的同志到学校作文明礼仪教育的巡回演出,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通俗节目感受到文明礼仪教育就在身边。

(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文明礼仪。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载体,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

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

(七)学科渗透。除每周一节礼仪课外,各科教学继续渗透文明交际礼仪知识教育。

五、基本经验

(一)学生“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进课堂活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校本工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需要统筹安排、周密安排,合理部署,政教、团委、教导、后勤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工作。

(二)在开展“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进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把礼仪教育同学校一日常规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教师礼仪、学生礼仪的基本内容,从内部因素入手,师生通力协作,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对学生的礼仪从到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礼仪、集会礼仪、卫生礼仪、保护公共财物礼仪、离校礼仪、待客礼仪、活动礼仪、家庭礼仪、同学间礼仪、进办公室礼仪、其他礼仪等提出明确要求。

(三)在开展“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进课堂活动的同时,要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政教处根据德育工作计划,开展系列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普及性参与活动体验,在活动中受教育,规范文明行为,使条教的礼仪教育生动化、形象化,学生易接受,教育效果更持久。如开展的 “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让他们牢记文明礼仪就在他们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让他们意识到礼仪不是抽象的概念,他存在于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开展“问好”主题教育,让学生懂得最起码的基本规范礼仪。学生养成了不管是在校内外,见到同学、老师、领导、来宾(统称客人),都主动问好的文明习惯。通过制定

文明礼仪知识学习计划,开展“美在文明,爱在礼仪”——自我成长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文明礼仪现象的思考,逐步在心中形成一种文明礼仪的认识观。并通过对生活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校园礼仪等的学习实践,把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积淀成为学生的人格文明。“用眼看礼仪”摄影比赛,不仅丰富了广大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同学关注文明礼仪,提高对美的观察能力和摄影水平。“文明礼仪伴我行”征文比赛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展示与延伸,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最尴尬的” 采访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文明现象的表里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礼仪之星”评选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规范学生的礼仪,努力提高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对全体学生行为规范的考核及“礼仪之星”的评选,激励学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家校互动是最好的教育平台,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家长的榜样作用同样重要,我校一直坚持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定期进行面访、电话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班主任和家长经常交流教育经验和方法。

六、成果评价

通过一年多开展“传统礼仪及现代交往艺术”进课堂教育活动,讲文明、懂礼仪在我校蔚然成风,学校纪律井然有序,突破了寄宿学校纪律管理、卫生管理困难,学生习惯养成困难,学生之间容易发生矛盾等的难题。培养了学生知礼仪、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礼貌谦让随处可见。学生上下课自动站排、不打闹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上下楼梯井然有序,受到领导和家长好评。学生不乱扔、乱倒、乱吐、乱画,养成了把纸屑、果皮、包装袋放到垃圾桶和随手拾废物的好习惯,学生衣着整洁、大方、得体,能自觉爱护校园环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课堂纪律、服从教师管理,形成了“自主合作、勤学苦练”的浓厚学风和“文明、勤奋、活泼、向上”的优良校风。学生在各种德育主题比赛如演讲、征文比赛中都获得了好成绩,多人次获得市表彰,我校也多次被评为恩平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七、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礼仪教育不是一校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站在重视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个高度来思考礼仪教育问题。礼仪教育是我校在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接轨方面作出的尝试,目的是实现学而有用。我们希望以此打破当前教育的“新八股”问题。

德育创新成果报告 篇2

为此, 我校从2010年12月起, 选择“农村高中和谐德育管理体系研究”作为课题, 目的是从本校已有的实践和对未来的展望出发。在小背景 (农村) 、小时段 (初高中学段) 、小空间 (学校内) 内进行操作层面和局部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在难以取得社区和家长的配合下, 尽力挖掘本校德育潜力, 推行精细化管理, 以审美化的要求调控德育诸要素, 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德育工作,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协调相应的有机整体, 将学校变成一个积极的组织系统, 引领师生主动、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一、主要研究成果

本课题由重庆市教育学会立项, 经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历时三年时间里, 我们边计划, 边研究, 边反思, 边修改, 以理论指导实践, 又在实践中摸索规律, 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 明确三级德育目标, 回答了“管什么”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中外德育文献的认真研究, 对比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对德育目标的认识, 提出了学校的三级德育目标, 个体发展目标是“做个好人——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做个达人——有一门通透的学科、有一样娴熟的才艺、有一项擅长的运动, 做个完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美丽的人、一个睿智的人、一个勤劳的人”。班级发展目标是“壮底气、树正气、讲和气”。学校德育目标是“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这样, 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努力各有侧重, 各有分工, 指向性明确。学校德育不再象过去那样“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按下葫芦, 浮起瓢”盲目被动地开展工作。而且这种目标与学校实际、与学生自身紧密关联, 不再高、大、空, 易记、易查、易于自我操控, 保证了德育要求的一贯连续性。

(二) 完善校内德育管理机制, 回答了“谁来管”的问题

农村中学不比大城市, 很多孩子父母都不在家, 社区德育力量极其薄弱, 要想提高德育实效, 只能挖掘校内德育潜力。课题组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矩阵式德育管理机制:纵向系统上, 校长主抓“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 学校中层领导主抓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及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主抓班集体建设和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主抓班务竞标及量化考核。在横向方面, 蹲点领导主抓任课教师的帮教工作, 值周领导、生活指导教师、学生会、文明监督岗主抓日常行为的考核。以此为前提, 学校重新增删、修订了学校德育管理制度, 编写了《德育制度汇编》, 供领导使用, 编写了《班主任工作手册》, 供班主任使用, 编写了《学生手册》, 供新生使用。力争使全体师生拧成一股绳, 相互协作, 主动配合, 形成一个“齐抓共管, 人人帮教”的和谐育人环境。

(三) 改造校园环境, 开展德育技能培训——回答了“如何管”的问题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老师, 是师生们的“家”, 绝大多数人都要在这里生活三年以上。家要宜居——不能危害人的健康, 不能危害到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家要利居——使人生活方便, 更要乐居——赏心悦目的景观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催人奋进。为了师生乐居, 促进师生自我发展, 学校领导必须对校园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一是尽量恢复自然景观, 使校园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二是进行人文改造,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棵花草 (木) 都能含情, 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三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正如美国作家桃乐斯诺特所说:孩子在充满批评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吹毛求疵;孩子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争论反抗;孩子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忧虑害怕;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富有耐心;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 便学会勇敢自信。

(四) 开发一系列德育课程——回答了“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

为了正确处理好诸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相互关系, 课题组在充分吸收道德发展阶段论的部分观点, 相信个体的道德发展须经历“必须”、“弘扬”、“觉醒”三层次的基础上, 参照学生自主发展的“好人、达人、完人”三目标, 以课程的形式和要求来整合、设计学校德育活动, 设置了“必修与考核”、“兴趣与特长”、“积淀与觉醒”三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前两“系列”是活动课程, 一为强迫, 一为鼓励, 后一“系列”是文化课程, 但无教师讲授, 全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 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齐步走”、“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 正确划分了“教师管束”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的界限。

(五)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回答“管得怎么样”的问题

本课题探索出的德育评价机制实现了道德隐性与行为显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三结合, 实现了领导、教师、学生评价意识的根本转变:以班级事务竞标为条件, 将学生个体置于学生“小社会”当中, 帮助学生将道德品质外显为行为活动, 便于学生通过活动来全面检视自己的发展状况, 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各“自管小组”的行为记录为依据, 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精确量化, 利用“社会认同”机制, 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同时为定性评价做准备;以班级量化考核为基础, 班级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并准确评估过去的德育工作成效, 有的放矢地开展今后的德育工作。

(六) 取得了丰厚的物化成果

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之后, 大家整理了各自的德育材料、学习笔记、个案研究报告、科研论文等, 形成了一系列的丰厚的物化成果:⑴高阳中学各处室德育工作手册⑵《高阳中学班主任工作手册》、⑶《高阳中学学生手册》、⑷校本教材《审美常识》⑸校本教材《中学生学习方法汇编》⑹校本教材《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我要, 我能》⑺校本教材《塑造一种完美的品格——可信, 可用》⑻校本教材《憧憬一份稳定的职业》⑼《高阳中学“德育方法库”》、⑽《高阳中学学生操行评定手册》、⑾《高阳中学“和谐德育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汇编》、⑿《高阳中学“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管理体系研究”结题鉴定评审材料》 (含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 、⒀专著《关于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⒁《高阳中学励志歌曲选辑》光盘及文本⒂《“名家讲座”选辑》光盘、⒃《德育周报》。给学校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 扩大了社会影响

课题组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 服务社会。叶茂林校长撰写的《中小学中层干部的五选、五不选》发表在《今日教育》2010年第1期上、朱耀东副组长撰写的《如何提高学校内设机构的行政执行力》发表在《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5期上, 为全市, 乃至于全国的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朱耀东副组长撰写的《请为教师种下一棵幸运草》发表在《今日教育》2009年第9期上, 探讨了当下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并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课题组开发的《班级事务分配及量化考核表》被云阳进修学院的付院长、中山外国语学校教务处的李主任拿到本校大范围推广。2012年2月20日, 课题负责人叶茂林校长应邀在云阳县教育工作年会上介绍了本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 为全县学校的特色发展、为云阳打造教育强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和谐德育教育深入推进, 促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 带动了、全校教科研工作深入开展

在三年的研究实践中, 课题组教师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撰写个人心得体会、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等亲身经历, 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并通过经验介绍、闲谈交流, 提高了其他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以课题组的累累果实和现实榜样, 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教师投入到教育科研的洪流中去。在校内掀起了一个科研热潮。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及时进行研究总结、认真撰写研究论文, 成为了青年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 2009年余晶晶老师的《论青春期教育在农村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等28篇论文荣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10年张明清老师的《以后进促先进》等35篇论文荣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11年付林老师的《浅谈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37篇论文荣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12年朱耀东老师的《建立校园安全工作规范, 确保育人环境的和谐与稳定》等42篇论文荣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11年学校被评为云阳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二) 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德育处通过举办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教科室通过集中培训等多种手段, 提高了我校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和育人水平。广大教师也主动地学习有关理论, 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于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平时生活的语言与思维, 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常规习惯, 努力夯实自己的基本功, 提升“一专多能”的本领, 积极参与对外交流, 尽情展示个人风采, 经常撰写经验总结, 从而形成了一支素质高、有特长、业务好、敬业爱生、善于研究、勇于探索的师资队伍。吴宇老师2010年在云阳县文明礼仪进课堂赛课活动中获得二等奖;李树林老师在2010年的云阳县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三等奖;黄丹老师2010年在云阳县师德演讲比赛中获得优秀奖;李磊老师2011年参加云阳县思想政治教学大赛获县级一等奖;朱耀东老师2011年被评为云阳县教研先进个人;周伟、程杰老师2011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向晓欣、付林2012年被评为云阳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于东云老师2012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余志国老师2012年被评为云阳县优秀职业能手。

(三)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班主任等德育队伍的德育水平不断提升, 各班加强了班级管理, 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模式, 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 改善了班风学风, 提高了学生人格意识。各处室、各教研组加大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与训练力度, 老师们在午间和放学后的抓差补缺,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齐抓共管, 互相配合, 培养出了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团队:遵守社会公德、遵循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 养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 提高了;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氛围, 浓郁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全面的综合素质, 反映在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中, 反映在社会各界的公认、赞誉里, 反映在高考成绩里。在2010年的高阳镇红歌大赛中学生队获得第一名。在云阳县第二届运动会上, 学生运动队获14块金牌, 14块银牌, 8块金牌, 并有4名同学被推荐参加重庆市第四届农运会。王丽君同学在云阳县“读经典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在2010年付茜茜等5名同学获得重庆市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类第一、二等奖, 陈好等6名同学在2011年的云阳县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高阳镇红歌大赛中学生队获得第一名。2011年的高考中我校艺体本科上线28人, 何川同学以全市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2012年的高考中艺体本科上线61人, 姜春晖同学再次以全市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

(四) 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创新德育载体 开展影视德育 篇3

一、开展影视德育的必要性

1.多媒体时代的召唤

信息化社会决定着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读字成长的一代改变为读图成长的一代。虽然阅读文字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热衷“快餐文化”,学生阅读书本的时间在减少,但是观看影视的时间却在增加。大部分学生很少去书店购买书籍阅读,但几乎每个学生一个月至少都会看一次电影。

2.学生的身心特点

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语言、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薄弱,而在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上则比较敏感,这类学生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所以,如果按学科体系式的德育内容或说教式德育形式来进行德育,终会因缺乏趣味性、感染力而让学生心理上排斥,难以真正地将德育伦理内化。而影视作品有画面有声音,变口头的说教为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画面中欣赏,在情节中思考,在心灵上感悟。

3.传统德育的弊端

目前,许多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宗旨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传播伦理道德,以便让学生规范道德行为。因此,“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交流;重外律,轻内修”,这样的德育是“唠叨德育”或“条款德育”,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反而使学生的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在德育主体上,教师往往处于管理者地位,掌握了话语权,学生处于被管理者地位,只能听从教师的教育。从课堂评价上来讲,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到的“道德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历程”。

时代的呼唤要求我们的德育课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消除传统德育的弊端,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仅仅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而在于是否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或活动中“明事理,通人情”。

二、影视德育的亮点

1.激发学习兴趣,影响伴随终生

很多人认为技校生是“学习的失败者”,学习较无兴趣,那么,这些学生的德育课是否也要像其他科目那样“传道授业解惑”,然后换来“睡倒一片”或是大多数人漠然地把玩着自己的手机不亦乐乎?其实,完全没必要。技校生不是没有学习兴趣,不是愿意在“度日如年”中消耗青春,关键是学校的课程内容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是否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实践探索发现:自从德育课堂引入影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激发出来了,出现学生不愿下课的现象,甚至连课间十分钟也不休息了。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说是因为选择的影片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和影视的主角一起体验人生百态,他们甚至跟随着影视情节或心情沉重或开心大笑。

传统的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伦理道德,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只起到暂时的强制作用,或让学生产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不一致的现象,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而影视德育通过影视文化长期、全面地渗透和辐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影响往往是伴随终生的。例如,学生观看《背起爸爸上学》后,被影片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顽强上进的精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锲而不舍的斗志而感动,在谈观后感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奋斗,这些感悟是唤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动力,也是他们学会看待人性真善美的出发点,是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2.走进学生心里,触摸学生心灵

为什么很多德育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因为德育工作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灵触动,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心理学认为,新颖多样的强化信号,对人们的刺激强度就大,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影视德育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它不是课堂的说教教育,而是呈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学生在画面的冲击下思考,在故事情节中进行道德判断,在道德认知基础上选择某种精神和价值观念。例如,在观看《南京,南京》电影时,学生不仅在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的画面中了解了历史真相,更是在观看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爱,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教育效果,比任何形式的爱国教育说教都更有成效。

影视德育正是因为它的“以情施教”,把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在影视中,让学生在影片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使他们获得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满足感,引起心灵的震撼。这种方式的德育,用学校教师们的评价是:影视片让学生“流出的是眼泪,净化的是心灵”,学生的评价是:震撼的是心灵,外化的是行动。

3.师生互动,共话德育

在德育主体上,一直把德育对象定义为学生,学生总是处在“被教育”的角色。然而,技工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他们更有主体意识,更有“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他们对教师、书本讲授的道德内容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不愿意被人轻易改变其价值观念。而德育的最佳境界是“自育”,“自育乃育人之本”。

影视德育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与影片中的人物、情境的“对话”,一方面则是体现在师生互动上。与书本上枯燥的德育内容相比,影视德育的人物是活灵活现的,甚至是学生自己体验过的角色,他们与影片中的人物有着相似的境遇、或者面临相同的选择,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时刻体验着“互动”。而与其他课程相比,德育课堂上引入影视,让学生更有心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使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话德育现象、判断德育行为、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德育实践。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撞击思维、拓宽视野、明辨是非、转化行为。这种课堂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封闭性和说教性,激活了课堂的气氛中,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以往德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将教师的“德育”变成了学生的“自育”,更加有利于促使学生从他律的道德水平提升到自律的道德水平。

nlc202309011750

三、影视德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成为影视的播放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德育工作者要明确的是:教师不是电影的播放者,德育影视课程不是搬来多少部电影或电视剧播放给学生,更不是随意播放任何题材的影视。首先,教师要做好对剧情的初步宣讲,必要时辅之以问题设置来引起悬念,让学生对影片激发兴趣。其次,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干,更不能说暂时离开课堂,让学生自己观看。而是要在适当的时间暂时停止播放,让学生一方面视觉上消除疲劳,一方面让学生适时反思。这时要做的就是根据剧情发展,重新提示设置的问题,或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让学生猜想剧情后面的发展情况,或是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的选择是否合理。尤其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以此作为判断学生情感变化或是心理变化历程的根据,同时要思考学生或开心或沉重的原因。最后,在影片播放完,更要围绕影视开展相应的活动。

2.建立资源库,挖掘影视作品的德育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在影视课上播放是影视德育的又一关键因素。影视作品选择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德育的影视进行筛选,合理规划,建立影视资源库。有很多种途径可供选择,可根据德育活动的主题确定影片范围,如爱国主义影片、家庭生活影片、校园生活影片、军事题材影片等;又如根据时间的意义来确定影片内容,三月是雷锋月,可播放《永远的雷锋》;五月是母亲节的日子,可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网络妈妈》等,六月是毕业实习就业的季节,可播放《喜剧之王》、《杜拉拉升职记》等影片。

不但要播放与德育相关的影片,更要挖掘影视作品的德育因素。优秀的影视作品将社会道德要求形象化、艺术化,对道德的内化有独特的作用。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解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教师在影视德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影视中的德育因素,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领悟影视中的道德底蕴。

3.开展影视评论活动,引导正确德育观

经过选择的影视作品,包含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其对影视的领悟就有所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影视德育过程中要开展影视评论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在影视评论活动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自身特点和人生经历的差异,在理解影视作品时,必然都带有个人色彩,也要遵循影视作品中的客观德育价值。

影视评论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去挖掘作品中的德育价值,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科学的评论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的负面效应,克服不当的德育思想,如拜金主义、不择手段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等;科学的评论能使学生吸取影视中的德育精华,如体会父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社会的真情等。这样,使学生在接受影视健康影响的同时,自觉抵制各种消极东西的侵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优秀的德育影视以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为载体,它以丰富、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不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感恩的能力和爱与被爱的感悟。要使德育工作更为有效,尝试将影视引入德育课堂,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但要注意一些开展影视德育的问题,并纳入到德育工作的整个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影视德育的作用。

推进德育创新 提高德育实效 篇4

提高德育实效

青岛市城阳区职教中心

青岛市城阳区职教中心建于1995年,现有在校学生5600多人,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中职德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初步形成了“就业导向,文化引领,创新推进,队伍保障”的德育工作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推行文化管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最有竞争力的资源。近几年来,职教中心按照“以建设学校文化为主线,以实施文化管理为重点”的工作思路,构建了“物质文化营造育人氛围,制度文化规范道德行为,精神文化凝聚师生人心”的三位一体的学校文化建设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文化管理,通过管理人的思想,间接影响人的行为,达到激励师生共同进步、推进学校持续发展的目的。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重视育人环境的优化,建成了文明、优美、温馨、安全校园,装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服务和良好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人本化理念,充分体现关注学生发展的特点,各项规章制度具有鲜明的“激励人”、“发展人”的功能。精神文化建设注重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责任〃奉献”确定为师生的核心价值观,把全校师生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凝练为“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师生价值观在内的价值观体系,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打造 了学校文化管理的思想基石。

培育共同价值观是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由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到走向文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定了文化管理实施意见,申报了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管理课题,在学生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方面突出“四个结合”,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管理特色。一是把价值观的培育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学校通过每周举行早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每季度召开学生思想行为总结会,每学期评选和表彰各类先进,对全体学生进行共同价值观的灌输和培育,强化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二是把价值观的培育与校园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学校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和技能比武活动,举行班级文化建设和宿舍文化评比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和礼貌礼仪展示活动,在活动开展中贯穿价值观教育,让全体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先进文化的熏陶。三是把价值观的培育与完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健全了德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规范,落实检查和考核的各个环节,重视制度文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较好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四是把价值观的培育与学习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学校建立了企业文化长廊、劳模先进长廊和优秀毕业生长廊,着重展示海尔、喜盈门等大型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规范和辉煌业绩,宣传全国劳模和技术能手的优秀事迹,介绍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才道路和展示“企业小老板”风采,让学生接触企业优秀文化,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还定期聘请著名企业家和优秀员工作报告,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现在,大部分学生已认同了“责任〃奉献”的价值取向和“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形成了诚信、感恩、守纪,自信、宽容、爱校,文明有礼、崇尚劳动和敬业乐群、报效祖国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学校文化的价值引领、情感激励、规范调节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二、创新教育模式,逐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时期。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抓好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创新教育工作模式,实施感悟式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目标管理,促进了学生良好个人道德的形成。

(一)实施感悟式道德教育。

感悟式道德教育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特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的一项工作创新。感悟式道德教育是学校创设一定德育情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学习道德知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一种新型德育工作模式。2007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设道德讲堂,进行感悟式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把道德讲堂纳入课程计划,作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感悟式道德教育的内容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状况确定,道德情景的素材主要借助有效的社会文化资源,如于丹的《论语讲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中国十佳道德模范事迹和抗震救灾英雄人物事迹等。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学校把社会文化资源与德育课程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了与德育课程相对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四个主题系列,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感悟式道德教育以开设道德讲堂为主要形式,以班级为活动单位,通过看、写、讲、评四步教育法,即组织学生收看校园网统一播放的录像资料、写出个人心得体会、进行讨论交流、评说人生感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而通过润物无声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感悟式教育的具体活动计划和各教育主题的思考题由德育教研室制定和设计,道德讲堂每周一节,两节课为一个教育内容循环,由德育教师组织实施。为确保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学校健全了组织保障,实行跟踪研究指导,推动教育效果不断提高。在向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时,学校统一播放了于丹的讲学资料,德育教研室拟定了学生讨论题目,德育教师指导学生在写心得和开展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孝道的具体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体验亲情”的实践活动,品悟古人的高尚品德,感悟自己的存在问题,定准自己的行为方向。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的孝敬和感恩只停留在口头上,通过这次活动才真正明白了孝德的真正含义。

(二)推行学生行为养成目标管理。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通过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所能奏效的。按照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一定阶段内改掉一个或几个坏毛病,养成一种或几种好习惯,近两年,学校在实行学生校园行为积分和诚信积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养成目标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行为养成目标管理,就是在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身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确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进步措施,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养成和阶段性评价,在“自订行为养成目标、自寻行为养成方法、自评行为养成效果”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学生个人道德素养全面提高。

学校为每个学生印制了《行为养成评价手册》,学生自订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经家长和班主任认同后,由本人填入手册,并通过主题班会、张贴目标汇总表等形式,向全班同学和任课教师公开承诺。《行为养成评价手册》设“行为习惯养成记录”栏,学生对照自订的改进措施,定期记录良好习惯养成情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两次,评价形式有个人自评和他人互评两种,他人评价又分小组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和班主任评价,评价意见都要填入《评价手册》。学校把学生行为养成目标管理同平日进行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礼貌礼仪教育、诚信守纪教育紧密结合,把实施情况纳入对班级、班主任和专业科的考核内容,纳入学生个人学分,与就业安置挂钩,逐步构建起学生道德教育的新型机制。

实行学生行为养成目标管理,是学校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实施的一项具有自警、自醒、自励、自律作用的德育创新模式,是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尝试。一年多来,不少学生在这项活动中改掉了抽烟、说脏话、不尊敬师长的坏毛病,养成了见到教师主动问好、乘车主动让座、回家主动做家务等好习惯。学生的良好行为表现得到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可,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企业领导和工人师傅称赞。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强有力的班主任群体

城阳区职教中心有100多个教学班,需要一支长期坚守岗位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建校以来,学校把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较好地解决了班主任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初步建立了一支愿意做,能做好和长期坚守岗位的优秀班主任队伍,保证了德育创新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班主任的培训交流,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搭建平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教育艺术。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专业性岗位。学校把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按照“责任〃奉献”的价值观要求,通过文化管理和文化活动,引导班主任教师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惑,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身心地倾注到班主任工作上,用人民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体学生和全社会的尊重。学校实行菜单式班主任培训,不仅聘请专家教授讲理论和理念,更多的是介绍正确理论、理念指导下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法。在校本培训中,特别重视如何召开主题班会、如何指导班委会工作、如何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何与学生谈心、如何与家长沟通等问题的讲解,切切实实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学校每学期选派优秀班主任代表到省内外先进学校学习取经,开拓视野,2007年组织部分优秀班主任到上海参加全国的专项培训活动,使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重视青年班主任的培养。新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先由政教处进行岗前培训,然后安排在第二班主任的见习岗位上,让其尽快熟悉班主任业务。学校制定了《班主任结对学习实施意见》,青年教师在结对教师指导下,每学期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公开课,召开一次任课教师协调会,撰写两个班干部培训方案并实际施行,促进青年班主任与骨干班主任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目前,全校年龄30岁以下和教龄不满10年的青年班主任已占班主任总数的75%,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班主任队伍的主力。

学校建立了每周班主任例会制度,每次例会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有中心发言人,都有案例分析,便于促进交流和提高。创办了《班主任之友》月刊并出刊89期,介绍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刊登本校教师的经验体会和工作反思,深受广大班主任喜爱。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和一次班主任论坛,每年一度的教育教学研讨会都要交流班主任论文,推动班主任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学校申报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等省级科研课题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实效性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有多名班主任参与研究工作。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大量交流研究活动的开展,激发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升华了班主任的精神追求。

(二)完善班主任的考核机制,让班主任的艰辛劳动得到应有回报。

班主任工作是教师与学生深度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尝识”。推而言之,班主任最大的心理满足就是自己的工作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和褒奖。

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考核标准及办法》,每学期根据班主任意见进行修订和完善,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考核机制。班主任考核由政教处和专业科共同负责,两个部门各占一定权重。班主任的业绩 考评包括个人工作完成情况和班级管理量化得分两部分,班级的学风和学业成绩及专业技能成绩列入考核内容。班主任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两个学期均获一等奖的即为优秀班主任。学校实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班级分类考核,适当增加工作难度较大班级的得分权重和评优比例,较好地体现了客观公正的原则。2007年,学校出台了《星级班主任评选办法》,教师获得一次优秀班主任称号即为一个“星”,连续三年或累计四年获优秀班主任称号的为“三星班主任”,连续五年或累计六年获优秀班主任称号的为“五星班主任”,累计十年获优秀班主任称号的为“十星班主任”。这一举措,对于鼓励优秀班主任长期坚守班主任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合理的考核标准、严格的考核程序和富有实效的考核结果,维护了班主任的心理平衡,赢得了广大班主任的高度信赖。他们纷纷要求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创造优异成绩,争取在班主任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强化班主任的价值定位,营造以从事班主任为荣的学校氛围。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做班主任难,做职业学校班主任更难。近几年,学校认真研究和分析了班主任容易诱发职业倦怠的思想和工作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以从事班主任为荣的学校氛围。学校坚持把班主任工作记入工作量,每月拿出教师绩效工资总额的10%用于班主任津贴和奖励。对于评出的优秀班主任,学校每年暑期组织一次外出休假,每学年初安排各专业科优先聘任。获得三星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每周增加相应的课时量,工作津贴高于普通班主任,在各项评选中享受优先待遇,在职称晋升时可按不同梯度加分。五星以上班主任有赴韩国友好学校参观访问的机会,每年母亲节学校都要邀请他们的亲人到学校座谈,增强优秀班主任的幸福感,让他们体验真正的成功和满足。学校大力倡导“为班主任服务”的理念,努 力为班主任创造合作、信任、宽松的工作环境。

2008年1月,学校在四届四次教代会上,明确提出了“让星级班主任成为全校最受尊敬的人”的响亮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全体班主任教师。在城阳职教中心,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青睐。看到学生的茁壮成长,感受学校的真情关怀,许多班主任更加钟爱自己从事的职业。他们表示,“牺牲和磨难,我无怨无悔。班主任工作,我愿永远干下去。”

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城阳区职教中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文化管理中实施德育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成为海尔、海信等大型企业的首选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发展步入进出两旺的良性循环。我们深深体会到,先进的学校文化是事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正确选择。只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就业导向,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管理,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的研究探索,努力开创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成果总结 篇5

早恋就像是青苹果,涩涩的,它会给人带来痛苦;成熟的感情就像红苹果,丰收的季节才能采摘。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

一、早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种是自然型。学生从进入初中起,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变异。就生理方面而言,第二性征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对于异性的吸引和爱慕的心理特征也就随之出现。加上多数学生在此阶段并未接受这一方面教育引导,使他们将这种变异特征同成年人的恋爱简单地结合起来,进入“心里恋爱”。一般是心里爱慕,而表现出来的则只是对对方的特殊“留心”,并未真正提出来。

第二种是逆反型。有些学生的“恋爱”,是被某些老师、家长或其他同学硬逼出来的。常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见异性学生在一起、或有来往,便不问青红皂白,将“早恋”的帽子扣在俩人的头上。而实际上,他们并非真的在谈恋爱,但他们受不了老师和家长的训斥,受不了同学们的讥笑,只好两个人“团结”起来,形成真的“恋爱”关系。第三是虚荣心的满足。某些学生认为围着自己的异性朋友越多,越能表现出自己的魅力或风度。

第四是寄托型。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型,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了。这些学生中多数得不到理解和关心,心灵上

有一定的创伤。于是便到外面去寻找自己的知音,寻我自己的精神寄托。由于“同病”使这样的学生自然地“相怜”了起来,进而彼此间由同情向“恋爱”转化。

第五是成熟型。这样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相当民主化的家庭中,他们的性格开朗、乐观,与父母没有太深的鸿沟。这些学生多爱好文学艺术。由此,他们的情感较同龄人有显著的成熟的特点,对“爱情”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能正确看待“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这一类型的学生是极个别的。

二、早恋的危害:

1、影响学习和生活

有的中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或者认为:“相爱产生动力,促进两人学习”,这些都是极不客观的。实际上,早恋者往往以恋爱为中心,以对方为航向,感情为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成绩没有不下降的,许多早恋者两人交往虽然很隐蔽,之所以最终还是被家长、老师发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成绩下滑引起家长的注意,追问之下,道出实情。

2、早恋更容易使人受到伤害

青少年态度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

3、“早恋”极难成功

由于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使早恋者极少走向婚姻的殿堂。父母、学校的干预,两人感情的裂痕,升学、转学、工作等太多的因素都使早恋这个不健康的婴孩中途夭折。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一般发生于20岁之前。这个时期,由于年令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

早恋是青春期性萌动的结果,异性相吸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成熟的果子。中学生早恋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生理上说,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从心理或思想上来说都属于尚未成熟的成长期。中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正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早恋常会占去不少学习时间,使学生精力分散,影响学习和进步。早恋也常使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处于波动状态,给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三、解决的方法:

1、理解学生的“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是“个人内心世界圣洁的情感”,认为它对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和进步、对新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该生的.早恋,我没有批评、指责,而是“珍视它、爱护它”。

2、以诚相待

知道了该生有了早恋现象之后,我从那天几乎每天课外活动都和她拼在一起。有时候是做做运动,但我的目的是开导她,她也明白。

我和她谈人生,谈她的优势,谈她凭借自己的潜力,未来肯定很美好。路还很长,现在不是恋爱的时候。她被我的执着所感动。

3、心理沟通

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多抽点时间,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交谈,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改变自已的心理,用正确的心理来引导教育孩子,关心他们的成长,解决成长中遇到的所有困惑。

4、理想教育

在和小昕谈话中,我问他“你有理想吗?有些什么理想呀?”“如果你保持现在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状态,这些理想会实现吗?”“为什么?”“从现在开始你应该怎样做?”等等。

5、事例说服

空洞的道德说教,不仅会扼杀在个别学生的心灵里刚刚萌发的爱的幼芽,而且会使他们对爱情产生错误的认识。处于空洞说教下的孩子,精神世界是空虚的、狭小的。我及时运用身边事例来说服早恋的危害。

6、让该生科学地自我调整。

现在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光阴一去不复返,而谈情说爱,等有了一定成就再说,那时才会知道什么样的人最适合我。当前是任务是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对自己爱慕的同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视同仁。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消失淡化。

更新理念,德育创新 篇6

——德育理念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工作小结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又以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俗话说,成人先成才,育才先育德。德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正是由于德育的特殊功能与地位,决定了我们无论在何时都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此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不断的体现其时代性与科学性。

一、德育创新 尝试“日行一善”

我校一直将德育工作置于优先地位,坚持“以德立校、以德树人”的方针,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不断探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我们在坚持做好德育常规工作外,结合传承文明、时代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及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开展师生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把“日行一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构筑德育平台,创建我校德育特色。“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整个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围绕明善、实施、检查、评比四个基本环节开展工作,从编辑“日行一善”教育规则的小手册,整个宣传工作,营造氛围的布置,到每个实施阶段的具体工作安排、检查、总结,领导都非常重视,1 不断总结好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老师通过学习“日行一善”,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做到日行一善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二)从回收的400多份“日行一善”调查表来看,“日行一善”教育得到了100%家长的欢迎、支持和认可,并希望学校持之以恒,不要流于形式。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创建文明学校。

我校为了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做到了 “四重”、“三实”。“四重”即重视宣传工作,重视硬件建设,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作用。“三实”即工作措施扎实,形式上求真务实,评价机制落实到位。通过开展诵读活动,收到了三方面明显的效果。一是促进了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三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落实“双好”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关于关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字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的规定和要求,我校开展了“双好”(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教育活动。让普通话成为我们的校园语言,“双好”教育活动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围绕实施、检查、评比三个基本环节开展工作,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工作安排、检查、总结。在活动中,结合“朝阳读书”读书活动,以学生手抄报评比、师生演讲、书法、诵读经典诗文、发放调查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管齐下,促进了此项工作的深入持久地开展。通过“双好“教育活动,教师的基本功素质,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书写能力,语言文明程度,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效果显著。

德育创新成果报告 篇7

为了有效地挖掘及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 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形成了“双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双轨并行指的是:“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的管理链条和“党支部—少先队—德育基地”的教育链条的有机结合;“三方参与”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齐抓共管。

二、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夯实德育基础

我校的单亲家庭和特困生占到了7.9%, 学生有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于调节自己的现象,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 我校从实际出发,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 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1.遵循心理发展特点, 扎实上好心理健康课

学校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开发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心理健康辅导。

2.开展心理咨询,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我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种心理问题,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 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 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 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3.心理训练活动

(1) 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游戏与训练活动在辽宁卫视、辽宁青少《小星星亮晶晶》节目中播出。

(2) 建立心理档案, 进行心理测试与跟踪辅导。

4.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科学规范

十五期间, 我校从学科教学入手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的研究》。这期间, 我们又参与了国家级子课题《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 我们从学生心理到教师心理的研究、力求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更好地审视与开展德育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培育民族精神, 健全学生人格

为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及“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儿童通过口诵心想, 久熏成习, 久习成性, 气质得到改变, 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为此, 我们完成了校本教材《优秀古诗文诵读选》。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唐诗》、四年级诵读《宋词》、五年级诵读《大学》、六年级诵读《论语》, 每天早自习及全天最后一节课的时间, 全体诵读争取将上万字的经典美文装在孩子们的心中。

通过经典诵读与创作, 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到:所谓“三北一西”地区的孩子们文明了, 心静了, 学习沉得下去了, 孩子开启了智慧, 也逐渐使孩子成为了既有文化底蕴, 又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学生、好少年。

四、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陶冶情操, 启迪心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参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德育工作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 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对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开设了综合艺术校本课程, 培养孩子审美的本领。学校不仅在培养音乐特长方面为孩子们搭建了舞台, 同时也让他们在美术的天空中驰骋, “梵高画室”、“民间工艺室”就是培养他们艺术修养的场所。

五、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创新少先队活动特色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始终注意教育者不要随意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 我们始终强调以“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就会多一批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思路。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 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让他们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 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1.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九·一八”纪念馆, 开展勿忘国耻等教育活动。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从认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要求学生“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 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科技、环保教育活动。

我们组织开展了争创“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 校园科技创新比赛、“七巧板”比赛等活动, 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 孩子们的小发明创造, 还多次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关爱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 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

5.感恩教育活动。

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 号召学生为父母尽孝心, 为长辈、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 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 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 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 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 根据学生特点, 发挥学科优势, 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 在实践中品味成功, 在思索中激活思维, 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指导学习方法,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 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 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座谈会等形式, 一课一主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 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 叩击学生心灵, 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了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 关爱每一个师生, 关注每一个师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七、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 注重环境育人

一是用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 润物无声。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以浓郁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功效。

总之,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面对着未来对我们的要求, 深感任重道远, 更需要我们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出发, 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培养祖国的未来, 谱写团结路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篇章, 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近年来, 和平区团结路小学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关于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的指示精神, 坚定不移地要把薄弱学校改造好, 让同在蓝天下的孩子, 享受平等的教育。

德育创新成果报告 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 德育途径 德育特色

一、加强德育组织网络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为了有效地挖掘及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双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双轨并行指的是:“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的管理链条和“党支部—少先队—德育基地”的教育链条的有机结合;“三方参与”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齐抓共管。

二、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夯实德育基础

我校的单亲家庭和特困生占到了7.9%,学生有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于调节自己的现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我校从实际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1.遵循心理发展特点,扎实上好心理健康课

学校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开发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心理健康辅导。

2.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我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种心理问题,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

3.心理训练活动

(1)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游戏与训练活动在辽宁卫视、辽宁青少《小星星亮晶晶》节目中播出。

(2)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试与跟踪辅导。

4.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科学规范

十五期间,我校从学科教学入手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的研究》。这期间,我们又参与了国家级子课题《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我们从学生心理到教师心理的研究、力求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更好地审视与开展德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培育民族精神,健全学生人格

为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及“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儿童通过口诵心想,久熏成习,久习成性,气质得到改变,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为此,我们完成了校本教材《优秀古诗文诵读选》。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唐诗》、四年级诵读《宋词》、五年级诵读《大学》、六年级诵读《论语》,每天早自习及全天最后一节课的时间,全体诵读争取将上万字的经典美文装在孩子们的心中。

通过经典诵读与创作,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到:所谓“三北一西”地区的孩子们文明了,心静了,学习沉得下去了,孩子开启了智慧,也逐渐使孩子成为了既有文化底蕴,又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学生、好少年。

四、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参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德育工作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对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开设了综合艺术校本课程,培养孩子审美的本领。学校不仅在培养音乐特长方面为孩子们搭建了舞台,同时也让他们在美术的天空中驰骋,“梵高画室”、“民间工艺室”就是培养他们艺术修养的场所。

五、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创新少先队活动特色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注意教育者不要随意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我们始终强调以“多一把尺子

评价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思路。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

1.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九•一八”纪念馆,开展勿忘国耻等教育活动。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3.科技、环保教育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争创“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校园科技创新比赛、“七巧板”比赛等活动,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孩子们的小发明创造,还多次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关爱教育活动。学校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

5.感恩教育活动。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号召学生为父母尽孝心,为长辈、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

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了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关爱每一个师生,关注每一个师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七、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注重环境育人 

一是用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润物无声。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浓郁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功效。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面对着未来对我们的要求,深感任重道远,更需要我们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出发,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培养祖国的未来,谱写团结路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篇章,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家庭法院作文600字下一篇:考研交流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