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

2024-10-22

醒脑开窍针(精选7篇)

醒脑开窍针 篇1

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血管疾病现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本病在发病过程中, 由于脑组织缺氧, 极易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性的损伤, 虽然在发病初期经积极治疗, 患者可脱离生命危险, 但是, 由于脑组织已经出现了不可逆性的损伤, 常可遗留有神经功能损伤等后遗症, 甚至可使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机体内气血运行失常所导致, 因此调理机体气血运行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而按照中医理论产生的针灸疗法对于治疗本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可有效改善因脑梗塞所导致的肢体活动障碍[1]。因临床针灸方式、方法较多, 所以现今临床所应用的各种针灸治疗方案组合也较多。本文分析总结了我科在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针疗法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至2012年我院治疗的经CT或MRI检查, 并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随机选取其中的54例患者, 分为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针疗法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用头针疗法治疗的对照组各27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 女11例;年龄51~69岁, 平均63.13岁;合并有高血压病19例, 糖尿病15例, 冠心病21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2例;年龄52~70岁, 平均62.88岁;合并有高血压病18例, 糖尿病14例, 冠心病2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合并疾病方面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 可以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在治疗过程中, 药物治疗常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qd, po, 银杏达莫10ml入生理盐水250ml中, 日一次静点;吡拉西坦8.0g入生理盐水250ml中, 日一次静点治疗。针灸治疗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针疗法治疗, 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选穴为:人中穴、双侧的内关穴、三阴交穴、患侧的极泉穴、尺泽穴及委中穴。人中穴应用斜刺并用泻法行针, 内关穴应用直刺并用泻法行针, 三阴交应用斜刺并用补法行针, 极泉应用直刺并用泻法行针, 尺泽穴应用直刺并用泻法行针, 委中穴应用直刺并用泻法行针, 在得气后留针30min。头针疗法选穴均在患者健侧, 主要选择头部的感觉、运动及语言区为主, 得气后同样留针30min。静脉用药时间为2周, 针灸治疗每周6次, 连续4周。

1.2.2 对照组

常规治疗同观察组, 但是针灸治疗不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 而单用头针疗法治疗。治疗的疗程及方式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种。其中临床治愈为患者经治疗后意识清楚, 生活能自理, 治疗前所损伤的肢体肌力恢复5级, 同时并未遗留其它后遗症;有效为患者意识清楚,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治疗前损伤的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 遗留有轻微后遗症;无效为患者未达到以上治疗的评价标准, 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为临床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3.2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中所出现的针刺部位出血、晕针、针刺部位感染等因针灸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 数据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针刺部位出血, 有1例患者出现晕针,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1%;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针刺部位出血, 有2例患者出现晕针,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样为14.81%。两组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塞的发病是在颅内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当颅内血管内膜因各种原因出现损伤时, 可诱发颅内血管狭窄, 最终可导致本病的产生。本病所遗留的后遗症, 是因颅内动脉狭窄而导致颅内缺血的产生, 使得脑组织因缺氧甚至坏死,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所致, 最终出现脑组织损伤部位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显示, 脑组织的损伤虽为不可逆性的, 但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 外界适当有效地刺激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损伤的功能区进行重建, 这也成为现代医学对于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2]。临床有研究同样也证实了, 通过适当的物理方法反复对外周感觉神经进行刺激, 不但可防止因失去中枢神经的支配而产生的肌肉萎缩, 同时也可以建立新的神经功能区来替代已经损伤的脑功能区。但这种刺激一定要及时, 对于中风病致后遗症的患者,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的应用针刺治疗, 可大大降低患者遗留有后遗症的发生率[3]。脑梗塞恢复期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表现, 应属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 本病的产生根本在于心、肝、肾三脏的功能失调, 加之外感或内生风、痰、湿等邪气阻滞经络, 导致患者机体气血运用失常, 引发患者出现肢体活动不利的症状。目前临床上应用针灸治疗本病,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4,5,6]。而本研究多应用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所选的穴位具有补益肝肾、调养心血、并兼以通窍, 可以调补心、肝、肾三脏的功能, 临床应用其效果较传统针刺法更为有效[7]。同时本研究在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同时, 联合应用了头针的治疗方式。其理论依据主要因为头部是诸阳之会, 手足三阳经均经过头部, 因此头部与五脏六腑均存在联系, 头针将头部分为特定的功能分区, 通过对各自功能分区的刺激达到活血化瘀、调和气血阴阳的作用, 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 两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由此可见, 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较单用头针治疗效果更好,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谢财忠, 徐格林, 刘新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 (10) :908-912.

[2]Green JB.Brain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J].Storke Rehahil, 2003, 10 (3) :19-20.

[3]范刚启, 蔡辉, 赵凌杰, 等.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的几点建议[J].中国针灸, 2004, 24 (6) :434-437.

[4]王新宇.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7, 27 (3) :179-181.

[5]呙帆, 方之勇.早期介入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12) :1229-1231.

[6]樊莉, 蒙昌荣, 米建平, 等.腹针联合石氏醒脑开窍针法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 (14) :1967-1968.

[7]李芳梅, 周启昌.醒脑开窍法加焦氏头针及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 :59-60.

醒脑开窍针 篇2

关键词:急性中风,醒脑开窍针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基于中风病的基本发病机制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 导致“窍闭神匿, 神不守舍”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 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 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我院2006年3月—2008年11月, 用该法结合内科药物治疗急性中风80例, 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中风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醒脑开窍针刺组 (治疗组) 80例, 脑出血40例, 脑梗死40例;男56例, 女24例;年龄38岁~82岁, 平均58.6岁。传统针刺组 (对照组) 80例, 脑出血40例, 脑梗死40例, 男54例, 女26例;年龄39岁~80岁, 平均59.2岁。两组病例均为急性起病72 h内的患者, 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求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根据脑血管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1], 治疗组轻型30例, 中型32例, 重型18例;对照组轻型34例, 中型29例, 重型17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内科药物治疗。处方: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为极泉、尺泽、委中、风池;配穴为吞咽困难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加上廉泉, 金津、玉液放血。操作:先刺内关, 直刺0.5寸~1.0寸, 施捻转提插泻法1 min;继刺人中, 斜刺0.3寸~0.5寸, 用重雀啄法;再刺三阴交, 斜刺1寸~1.5寸, 用提插补法;极泉针刺, 在原穴沿经下1寸~2寸, 直刺1寸~1.5寸, 用提插泻法;尺泽直刺1寸, 用提插泻法;风池、翳风、完骨均针向喉结, 进针2.0寸~2.5寸, 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上廉泉针向舌根1.5寸~2.0寸, 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出血量1 mL~2 mL[2]。

对照组用传统取穴针刺法加一般内科药物治疗。处方:百会、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伏兔、足三里、解溪等穴。操作:百会用补法;足三里用补法, 令针感达足背;肩髃、解溪用补法, 余穴均用泻法, 以得气为度[3]。两组治疗时间:针刺治疗均于患者入院2 d~3 d开始, 每日两次, 10 d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3个~5个疗程。两组均结合内科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 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

2 结 果 (见表1)

3 讨 论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主病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居前列, 其病死率高, 后遗症多,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醒脑开窍针刺法由著名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创立, 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形成了一套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病的诊疗体系。笔者应用此项新技术, 经过3年的临床观察, 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疗效显著, 并且经严格的临床对照研究证实, 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法治疗。中风病的病位在脑, 涉及心、肾、肝、脾等脏器, 醒脑开窍、益脑调神、疏通经络为治疗中风的基本大法。督脉为阳脉之海, 与脑及各脏腑关系密切, 所以, 通调督脉对脑及各脏腑功能均有一定作用;人中属督脉为醒神之要穴, 针泻人中可以开窍启闭以醒元神, 通调脏腑;心藏脉, 脉舍神, 心是维持元神功能的重要脏腑, 内关属于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又通阴脉, 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针泻内关具有宁心调血安神之功;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之所。因此, 针补三阴交对肾、肝、脾三脏均有调节作用。三脏功能得调则脑髓化生有源。此外, 针极泉、委中、尺泽等穴, 以激发患肢经气, 疏通经络。在脑血管病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注意, 患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 (1mmHg=0.133 kPa) , 舒张压<105 mmHg。操作中应尽量减少体位的变动, 尤其禁止患者坐起针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于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 缩短疗程, 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

[2]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12-113.

醒脑开窍针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采集于2008-01~2009-10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早期 (中风病稳定期) 患者, 共60例, 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 (治疗组) 和常规药物治疗组 (对照组) 各30例。治疗组男性21例, 女性9例;年龄51~80岁, 平均年龄69.3岁;其中脑出血7例, 脑梗塞23例。对照组男性20例, 女性10例;年龄53~83岁, 平均年龄70.5岁;脑出血5例, 脑梗塞25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l986年泰安会议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和CT结果进行诊断。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首日起均采用依达拉奉针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 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1中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 (湖北民康) 3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1中静脉滴注。以上静滴均每日1次, 连用14天, 停14天后, 再继续连用14天。

2.2 治疗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 同时将针刺手法根据刺激时间、频率、角度、深度等参数量化, 针刺手法专门培训参与课题的医生实施, 做到每位患者的取穴、针刺手法基本相同。

2.2.1 取穴

主穴:①内关 (双侧) 、人中、三阴交 (患侧) ;②印堂、上星、百会。辅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患侧上肢取肩髃、肩外陵、肩内陵、手五里、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下肢取太溪、太冲、足临泣、丰隆、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梁丘。配穴:①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取双侧风池、完骨、天柱;②吞咽障碍取双侧风池、完骨、翳风, 咽后壁点刺;③舌强不语取上廉泉、金津、玉液点刺放血;④高血压取双侧风池、头维、人迎、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⑤便秘取双侧丰隆、左侧水道、归来、外水道 (经外奇穴) 、外归来 (经外奇穴) ;⑥小便失控取关元、中极、曲骨;⑦血管性痴呆取百会、四神聪, 双侧四白、太冲、攒竹。

2.2.2 操作

主穴①:内关, 直刺0.5~1寸, 捻转提插结合泻法, 时间1分钟, 留针30分钟;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120°, 3~5分, 雀啄泻法, 以眼球湿润为度, 留针30分钟, 血压高者不用, 治疗3次后可停用, 以后改为印堂穴;三阴交, 沿胫骨后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1~1.5寸, 提插泻法 (使肢体抽动3次为度) , 不留针。主穴②:先刺印堂, 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 采用雀啄泻法, 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留针30分钟;继刺上星, 选3寸毫针沿皮刺透向百会, 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即捻转幅度小于90°, 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 行手法1分钟, 留针30分钟。主穴①和主穴②可以交替使用。辅穴:极泉, 直刺1~1.5寸, 提插泻法, 使肢体抽动3次为度, 不留针;尺泽, 屈肘成120°, 直刺1~1.5寸, 提插泻法, 使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不留针;委中,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 直刺0.5~1寸, 提插泻法, 使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不留针;其余穴位按常规取穴操作, 并结合辨证补泻手法, 留针30分钟。以上治疗每日2次, 周日停1次, 14天为1疗程, 持续治疗3个疗程。

2.3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由康复专业人员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每位患者由一位评定人员负责, 并对该人员采取盲法。采用Fugl-Meyer躯体运动功能评定, 治疗前和治疗后1疗程、2疗程、3疗程各评定1次。

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P<0.05

4讨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篇4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急性脑血管病分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但均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病”的范畴, 祖国医学对于中风病大力提倡用针灸治疗, 但对于针刺治疗的时间有很多争议。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我国著名针灸大家石学敏教授创立的, 多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我院神经内科近几年来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各期脑血管病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在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246例中风病患者,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均经颅脑CT和MRI检查证实。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84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162例;男性158例, 女性88例, 年龄29~83岁, 平均年龄 (48.4±6.7) 岁;急性、亚急性期 (2h~10d) 共有62例, 稳定期 (11~20d) 共有104例, 恢复期 (21~90d) 共有58例, 后遗症期 (91d~12个月) 共有22例。24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按病程分期分急性、亚急性期31例、稳定期52例、恢复期29例、后遗症期11例。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研究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 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两组治疗2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 同时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各期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最后探讨其作用机制。

1.2.1 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 疏通经络为辅。上午针:双侧内关、患侧人中和三阴交为主穴, 患侧尺泽、极泉、委中为辅穴。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配穴, 若眩晕可选天柱;吞咽障碍可选风池、翳风、完骨;足内翻可选丘虚透照海;言语不清可选金津、玉液放血。下午针:双侧风池、完骨、天柱。操作:直刺内关0.5~1.0寸, 以泻为主, 施术1min后针刺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 运用雀啄泻法, 流泪或者眼睛湿润为度;与皮肤呈45杜斜刺三阴交, 进针0.5~1.0寸, 提插补法, 以针感到足底, 下肢不自主运动3次为度。极泉穴, 术者用手固定患者肘关节, 避开腋毛, 直刺0.5~0.8寸, 提插泻法, 以手麻胀并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 术者托住患者腕关节, 直刺0.5~0.8寸, 提插泻法, 以针感从肘关节传至手指或者手动外旋3次为度;委中穴, 术者抬起患肢取穴, 进针1.0~1.5寸, 提插泻法, 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翳风、完骨均朝向喉结进针2~2.5寸, 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放血量1~2m L。

1.2.2 传统针刺法

取穴以五版教材《针灸治疗学》为主。取穴以百会、曲池、外关、阳陵泉、环跳、足三里、解溪为主。

1.3 疗效判定

临床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 思维正常, 肢体基本恢复, 语言清晰, 生活自理或者恢复部分工作;显效:病残程度为Ⅰ~Ⅲ级, 思维正常, 上肢或者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 生活尚能自理;好转:病残程度为Ⅳ或Ⅴ级, 病情有所好转, 语言、意识、上下肢功能部分恢复, 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病残程度为Ⅵ级, 治疗前后没有变化, 或者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2%,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不同时期患者的疗效对比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效果最好, 而治疗后遗症期患者临床效果相对于其他三个时期差,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其他三组相比, ▲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 △P<0.05

3 讨论

3.1 醒脑开窍针刺法特点

(1) 在病机上, 认为中风是“窍闭神匿, 神不导气”导致的神无所附, 肢无所用; (2) 在治疗原则上, 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 疏通经络为辅”, 然后配合相应的辅助穴位进行辨证对症治疗[1]; (3) 在治疗上, 以开窍启闭, 改善大脑功能为主; (4) 取穴上, 选择有开窍启闭作用的阴经和脑穴为主, 阳经为辅[2]; (5) 针刺手法上, 运用中医“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治疗原则, 根据穴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补泻手法, 同时合理选择进针方向和深度。

3.2 现代医学解释醒脑开窍针刺法作用机制

神经生理学认为:穴位很可能就是产生针感感觉性装置密集的部位。通过针刺穴位, 就可以通过敏感感觉器将针刺信息传入大脑, 经过大脑皮层、脑干等中枢结构整合信息, 然后再下传到肌肉和器官等效应器从而发挥针灸治疗作用[3]。中风时, 锥体束受到损伤, 上运动神经元不能将冲动传到脊髓, 进一步传到肌肉等效应器, 因此就出现了肢体活动不利、失语、吞咽不利等表现;但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功能是正常的, 针刺后就可以通过脊髓反射中枢整合信息后将冲动传至肌肉, 从而产生主动收缩[4,5]。同时在中风早期, 不断针刺刺激穴位, 就可以将信息不断传入中枢, 进而兴奋脑细胞, 从而建立正常的反射弧[6,7]。

3.3 研究结果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2%,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效果最好, 而治疗后遗症期患者临床效果相对于其他3个时期差,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就说明, 针刺时间越早, 治疗效果越好, 最佳治疗时机应该是在3个月内。

总之,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确切, 并且治疗中风的时机越早越好, 能很好的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黄剑, 彭支莲, 丁盼.电针配合醒脑开窍法对脑卒中肢体偏瘫疗效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 (6) :1506-1507.

[2]尹建中, 黄智斌.通络扶正汤配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154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5) :835-837.

[3]马辉, 熊嘉玮, 倪光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3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1, 43 (12) :65-66.

[4]黄寅明, 李华南, 高旸.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 2011, 28 (6) :518-520.

[5]崔新华, 魏秀娥, 荣良群,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卒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1 (12) :13-14.

[6]张中元.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 2010, 27 (4) :348-350.

醒脑开窍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颅脑CT与MRI检查确诊, 中医辨证为中经络, 排除病情不稳定、意识障碍、癌症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等。110例患者中男性78例, 女性32例;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 (58.2±6.2) 岁;病程10~30天, 平均病程 (15.2±3.5) 天;脑梗死68例, 脑中血42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史及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包括心理康复与肢体康复两部分: (1) 心理康复训练。脑中风起病急, 患者生理功能突然发生障碍, 很多患者无法接受现实。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2) 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如肩部运动、腿部屈曲及转足等运动方法, 控制运动力度。指导家属定期对患者进行按摩, 以揉、搓和捏等手法为主[3];指导患者进行日常康复训练, 如穿衣服、吃饭和走路等, 可通过剥豆子和拨算珠等方法训练患者手臂的协调能力。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为: (1) 针灸前护理。针灸前, 护理人员要做好治疗相关讲解与宣教,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2) 主穴选水沟、内关、三阴交, 辅穴选极泉、尺泽、委中、合谷。针刺方法以“泻”为主, 即先刺双侧内关, 直刺1.0~1.5寸, 采用捻转提插泻法, 施术1min;继刺水沟, 以雀啄手法, 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 针尖向后斜方刺, 与皮肤呈45°角进针1.0~1.5寸, 采用提插补法, 使患侧下肢连续抽动3次;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1.0寸, 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 进针1.0~1.5寸, 采用提插泻法, 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处, 采用提插泻法, 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为度, 不留针。1次/天, 15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偏瘫和失语等后遗症基本消失, 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肌力为4级以上;有效:患者偏瘫和失语等后遗症明显好转, 可独自行走, 肌力为2级以上;无效:患者偏瘫和失语等后遗症无明显改变, 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中显效18例, 有效33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中显效7例, 有效29例, 无效1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5.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3 讨论

脑中风的中医病机为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肝风、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均可使脑窍受到蒙蔽, 进而引发卒中。临床实践表明, 针刺疗法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以及颅底血液流向等, 促进构建病灶区侧支循环, 维持因疾病而受损的脑组织的血氧供应[4]。醒脑开窍针法主要针对脑卒中“神不导气、窍闭神匿”的病机, 发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功效, 可恢复大脑生理功能, 其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治疗方法, 开窍启闭, 改善元神之府。中医学认为, 针刺可疏通经络, 促进气血运行, 恢复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功能, 缓解血管痉挛, 恢复皮质病损区血氧供应[5]。由于针刺具有特殊性, 其进针方向、深度及手法的差异均可对临床疗效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在针刺治疗时, 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5%,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壮光.脑中风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27) :52-53.

[2]赵立勤.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2 (16) :226-227.

[3]张勇, 刘泽胜.针灸加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遗症6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2, 20 (10) :29-30.

[4]葛俊领, 田建军, 沈凤梅,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50例[J].河南中医, 2014, 34 (12) :2319-2320.

醒脑开窍针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82例,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0.927±8.404)岁;疗程(14.8±7.0)d;脑梗死28例,脑出血13例;左侧瘫痪26例,右侧瘫痪16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098±7.867)岁;病程(15.3±8.4)d;脑梗死32例,脑出血9例;左侧瘫痪23例,右侧瘫痪1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以及脑卒中患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原发病为脑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2)瘫侧足下垂,踝关节不能背屈或背屈无力;3)知情同意并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检查及配合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2)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定<24分);3)下肢有严重疼痛或伴骨关节及肌肉疾患而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其他疾病4)合并活动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者,恶性进行性高血压,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1)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和抗痉挛模式训练,仰卧位,下肢保持中立位防止外展、外旋,膝关节下垫上毛巾,保持伸展微屈;2)踝关节做关节松动术训练,进行跖屈、背伸、内翻、外翻4个方向生理运动的活动,并对下胫腓关节、胫距关节、距下关节、跗骨间关节做附属运动的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上下滑动等;3)胫骨前侧肌群诱发训练和肌力训练,手法刺激诱发主动或主动助动踝关节的背屈和外翻训练,并用沙袋进行抗阻训练。从早期的髋、膝、踝共同屈曲到Bechterev屈曲反射下的远端屈肌协同收缩分离到最后随意的足背屈和外翻运动;4)采用现代神经生理疗法,缓慢持续牵拉痉挛肌肉,缓解肌痉挛;5)站立训练、三级平衡功能训练和步行功能训练。每W5次,每次45 min。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5~25 mm,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 min;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5~10 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25~40 mm,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0寸,避开腋毛,直刺25~40 mm,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直刺25 mm,用提插泻法,以患者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15~25 mm,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结喉,进针50~65 mm,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 min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25~40 mm,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2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极泉、尺泽、委中不留针,余穴留针30 min。针灸治疗隔日1次。

2.2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 W后分别进行:1)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采用关节量角器测定踝关节主动背屈的最大关节活动度,正常活动范围为0~20°,测量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越大表示踝关节的背屈能力越好;2)踝关节痉挛肌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MAS)量表分级法进行测定,分为0~4级,分级越高表示活动越困难;3)步行能力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4],分为0~5级,级别越高,说明步行能力越强。

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脑卒中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平衡功能、转移能力、步行功能等方面造成了各种影响,而步行功能决定了患者的活动范围,丧失了步行功能对其他功能会造成一种继发性损害。足下垂是影响步行功能及整体康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进行有效地综合康复治疗,偏瘫患者长期卧床制动,小腿前肌群及外侧肌群缺乏适宜的诱发刺激,逐渐萎缩和挛缩,足背肌趾屈肌间肌力失去平衡,导致足背屈困难[5]。由于长期的异常肌张力和异常姿势的作用,进一步导致踝关节变形和功能的丧失。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增强本体感觉输入,使大脑发生可塑性改变,病灶邻近区域未激活细胞通过轴突的侧支生芽,尽最大可能地使失神经支配的组织或部位获得新的支配,通过周围的神经组织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6]。

醒脑开窍针法是石学敏院士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创新,针对中风多由气虚血亏、瘀血阻滞、肝风内动、痰浊蒙蔽等病理因素使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导致窍闭神逆,神不导气而创立。在选穴、针刺方向、力度、深度和操作方法上具有独特之处,遵循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原则。《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法立足于“醒神”、“调神”,改变历来以阳经取穴为主的原则,特取以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的阴经腧穴,重在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委中、尺泽起到开窍醒神、调整阴阳的功能。从现代康复理念来看,醒脑开窍针法重手法有利于增强刺激,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通过神经网络增强对大脑中枢的刺激输入。醒脑开窍针法选穴以阴经为主,而阴经大多位于人体的屈肌侧,避免了针刺阳经在伸肌,操作过强会带来一定的阳性反应,针刺阴经有利于疏通气血经络,缓解屈肌的痉挛和挛缩,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由于处于肢体末端,醒脑开窍针法的强刺激有利于经络的传导,疏通远端经络气血不通畅的作用,同时也促进该部位与其他部位加强联系。康复训练作为现代医学脑卒中患者康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脑卒中所引起的足下垂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和萎缩,建立正常的姿势和维持正常的肌张力,促进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外翻。踝关节处肌腱多且复杂,关节松动术能有效防止肌腱挛缩和关节僵硬,松解粘连、增大关节活动度和缓解疼痛。通过诱发训练和正常运动模式的训练,在运动再学习的反复强化下,形成新的随意运动,由于持续的重复康复训练学习与纠正,不断与被激活的中枢性突触处建立了新的感觉兴奋痕迹[7],能够激发潜在的主动踝背屈和外翻功能。整体性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步行能力的训练将踝关节的功能运用到实际中促进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具有相互协同作用,有利于患者疏通经络、增强感觉、提高功能。醒脑开窍针法发挥中医整体理论特色,开窍醒神、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康复训练能使醒脑开窍针法对患者的刺激和阴阳功能的调整得到进一步增强和反馈。本临床观察证实,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颜婷婷.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8):589-591.

[2]王学新,林发亮,褚文政,等.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疗效差异表面肌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243-244.

[3]中华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7.

[5]王文杰.中风后足下垂的特点及治疗对策[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71-72.

[6]张弛,金珍珍,董海欣,等.早期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300-302.

醒脑开窍针 篇7

抗NMDA受体脑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的一种,以精神异常、痫性发作、睡眠意识障碍、异常运动等为主的一类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神昏范畴,证属热陷心包证。单纯的运用西医或中医治疗该病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清营解毒、醒脑开窍法配合免疫治疗抗NMDA受体脑炎的病人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资料

病人,男,17岁,因“精神异常半月余”入院。半月前因学习劳累后出现失眠、自言自语、时哭时笑,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焦虑症,给予阿普唑仑等抗焦虑治疗,效不佳。后病人逐渐出现自言自语症状加重,不予交流,伴唱歌、跳舞等异常行为,并有口唇咬伤,入院后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沉默不语,陷入昏迷,身体灼热,四肢厥冷,间断出现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抽搐发作,可自行缓解。神经查体:浅昏迷,高级皮层功能查体不配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容积正常,肌张力正常,四肢偶见自主活动但肌力检查不配合,腱反射(++),病理征(-)。舌绛鲜泽,脉细数。脑核磁示无明显异常,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细胞总数15×106/L,白细胞11×106/L,氯130.2mmol/L,葡萄糖4.2 mmol/L,总蛋白42 mg/dL,病毒检查阴性,于外院行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提示脑脊液及血清抗NMDAR-IgG强阳性。中医诊断:神昏(热陷心包),西医诊断:抗NMDA受体脑炎。治疗上给予清营汤加减,组方:水牛角30g,生地15g,银花15g,连翘15g,玄参10g,黄连5g,竹叶10g,丹参6g,麦冬12g,僵蚕10g,全虫6g。配合安宫牛黄丸鼻饲管喂入,丙种球蛋白20g静脉输入日一次等治疗,病人意识逐渐恢复,言语表达清楚,四肢强直、抽搐等未在发作,病情好转出院。

2讨论

抗NMDA受体脑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的一种,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异常运动、癫痫发作、自主神经紊乱及通气不足等表现[1]。59%病人伴有肿瘤,女性多见,以卵巢畸胎瘤多见。男性亦可发病,可伴有睾丸畸胎瘤、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多数病人在发生神经症状3周至4个月后发现肿瘤。抗NMDA受体脑炎的诊断,其血清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脑脊液生化检查可见非特异性炎性改变,包括淋巴细胞增多,部分病人蛋白水平升高,糖及氯化物多为正常[2]。特异性检查为血清及脑脊液NMDA受体抗体检测。本例病人虽无肿瘤征象,但其脑脊液及血清抗NMDAR-IgG强阳性,故可诊断为抗NMDA受体脑炎。

神昏是多种病证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以不省人事,神志昏迷为特征的常见内科急症[3],早在《内经》就已论及神志障碍,宋《许叔微医案》首先提出了神昏病名,“神昏,如睡,多困,谵语,不得眠。”到明清时期,医家又从温病角度探讨神昏证治,使其理法方药得到不断地完善。神昏的病因无外乎外感、内伤两方面,但总属心、脑受扰而发病。祖国医学认为心藏神,主神明,主情志,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与心相关。脑为元神之府,清窍所居之处,凡脏腑清阳之气均含于此而出于五官。但凡邪气上扰清阳,闭阻清窍,心失润养,脑失清明,而成神昏。常见证型有热陷心包、痰蒙神窍、亡阴亡阳、津气欲脱、内闭外脱等。本例病人入院前既陷入昏迷,神志不清,沉默不语,呼之不应答,身体灼热而四肢厥冷,时有抽搐发作,四肢强直,舌绛鲜泽,脉细数,证属热陷心包。病人学习劳累,素体亏虚,卫外不固,热邪乘虚而入,侵袭上焦,即没有外解,又不由上焦肺顺传中焦达胃,加之邪气猖獗,毒力强烈,而于上焦直犯心包,心神失养,脑窍闭阻故发病,正如叶子雨氏说:“肺主气而居隔上,与心络脂膜相连,故经邪入脏易传心也。”

抗NMDA受体脑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李佳佳等[4]认为发病机制是抗NMDA受体异位表达产生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循环于血清及脑脊液中的抗体与海马和前额叶神经细胞膜表面的NMDA受体结合,导致NMDA受体功能异常而引起抗NMDA受体脑炎。同时59%的病人存在肿瘤,特别是畸胎瘤,又以合并卵巢畸胎瘤多见。刘美云等[2]研究发现,卵巢畸胎瘤中存在含有NMDA受体亚单位的神经组织,该神经组织可能作为抗原物质诱导产生抗体从而发病。所以治疗上合并肿瘤的病人,首先以切除肿瘤为要。Dalmau等[5]总结了100例抗NM-DA受体脑炎病例,发现病人尽早切除肿瘤对预后改善很重要。其次是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作为主要的免疫治疗。Lizuka等[6]的研究发现未行肿瘤切除而仅给予免疫治疗也可使病人病情得到恢复。所以西医对于抗NMDA受体脑炎的治疗主要是以切除肿瘤和免疫治疗为主的。

清营汤首见于《温病条辨》,是集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于一体,是治疗热入营血,热陷心包的代表方。方中水牛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生地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清热养阴,又助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病邪初入营分,邪犯心包,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于外,使一部分热邪转出气分而解,营分热毒得解而不致内陷,营分之邪外达,即“透热转气”。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全虫、僵蚕平肝熄风,以上七味药为佐药。现代研究证明清营汤有很好的镇静安神作用。戴春福[7]观察发现热入营分证家兔动物模型CSF-LDH含量显著升高,用清营汤治疗能使CSF-LDH含量明显降低,高热及神志表现亦随之改善,说明清营汤对邪陷心包病变确有良效。翟玉祥[8,9]证实清营汤能够使营热阴伤证家兔动物模型的血浆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力明显提高,同时抑制血清中Na+、K+降低,证明清营汤具有保护脑组织损伤,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提高机体抗过氧化能力,抵御自由基损伤的作用。安宫牛黄丸亦出自《温病条辨》,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开窍的作用。高峻钰等[10]采用c-fos原癌基因表达产物免疫组化标记方法,证明了安宫牛黄丸能将脑干、丘脑及皮层等脑区的神经元活化,证实安宫牛黄丸可能通过激活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而达到促进清醒作用的推测。刘启泰[11]研究证实用安宫牛黄丸制成的注射液能有效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显著延缓小鼠戊四氮性阵挛发作,明显对抗戊四氮惊厥和降低死亡率。

【醒脑开窍针】推荐阅读:

活血开窍法09-11

上一篇:报酬制度下一篇:网络与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