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理论

2024-10-02

活血化瘀理论(共7篇)

活血化瘀理论 篇1

近年来, 随着中医理论的快速发展, 采用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相关研究日益深入, 特别是将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应用于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医学者的青睐, 进而也催生了新的一批中药组方用于临床治疗, 这些新的中药组方推动了我国中医药学的快速发展[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共收治9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其中包括男51例, 女45例, 患者年龄54~81岁;其中65例患者患病时间在一年以上, 31例患者患病时间不足一年。随机将上述患者分成两组, 其中观察组61例, 对照组35例。全部患者均排除心率失常、重症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以及颈椎病等, 全部患者的主要症状均为反复性发作的心绞痛,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的96例患者, 均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诊断及治疗标准》[2]进行诊断, 患者均表现为典型的心血痹阻症、心脾两虚症、心肾阳虚症、心肝失调症、痰浊壅塞症以及寒凝心脉症等明显症状[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 所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片, 5mg/次, 3次/日, 同时配合给予辛伐他汀、肠溶阿司匹林以及美托洛尔等。观察组所用中医活血化瘀方的处方组成:益母草30g, 丹参30g, 黄芪20g, 麦冬15g, 仙灵脾15g, 补骨脂15g, 赤芍15g, 当归12g, 积壳10g, 白术10g, 川芍10g, 红花7g以及甘草6g, 水煎口服, 1剂/日, 分早晚两次给药, 连续给药10周。两组患者同疗程进行治疗10周时间。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心绞痛胸闷、气短以及心悸等临床表现的改变情况、每周的发病次数、硝酸甘油的使用量以及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等。

1.5 疗效评价

根据《延缓衰老中药的筛选规程和临床观察规范》[4]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对本研究中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心绞痛疗效以及症状疗效进行评价。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低至少达80%,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气促、胸闷、胸痛及心悸现象消失, 硝酸甘油使用量下降至少在80%以上, 或其心电图恢复至基本正常或完全正常者为显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气促、胸闷、胸痛、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心悸现象及程度均降低, 硝酸甘油使用量降低50%~80%, 心电图ST段降低回升超过0.05m V, 或T波自平坦转为直立者为有效;治疗前与治疗后病情未见改变或出现加重, 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未见显著降低, 其硝酸甘油使用量减低不足50%, 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基本未变或者为无效。

1.6 数据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采用检验, 对于P<0.05代表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观察组6 1例患者中, 5 1例 (8 3.3%) 有明显效果, 9例 (14.8%) 有效, 1例 (1.7%) 无效, 总有效率为98.36%。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10例 (28.6%) 显效, 19例 (54.3%) 有效, 6例 (17.1%) 无效, 总有效率为82.86%;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1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血脉瘀积而造成心血管疾病。通常在中医的临床表现方面将其归为“心悸”、“胸痹”、“心痛”范畴[6]。鉴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最本质病机是本虚标实, 所以应实施补通并举的治疗原则, 主要采取活血化瘀兼通络止痛措施, 本研究的观察组所服用的中医活血化瘀方中的黄芪为益气主药, 能够鼓动心血;红花及丹参能够活血化瘀及通脉扩冠;当归可去除细小血管痉挛, 亦发挥通脉扩冠之功效, 并松弛血管平滑肌;仙灵脾具有温补肾气作用;白术可健脾、助运且利水;川芎与赤芍发挥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补骨脂补肾助阳, 对心脏发挥扩张冠脉之功效;麦冬可养阴生脉, 又具强心作用;益母草的剂量十分重要, 至少应在30g以上, 量少则不著, 足够剂量的益母草可活血、养血, 其不伤新血、不滞瘀血, 此外可发挥降压、散风以及利水之功效;枳壳可行气宽中, 为开胸痹之良药;甘草发挥调和诸药的作用[7]。目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各类制剂种类繁多, 但是尚无既能起效快, 又能更好的治疗心绞痛急症的方剂, 本研究所用的中医活血化瘀方能够标本兼顾, 通补兼施, 加强气血互用, 保证机体的精血互生、脉盈血行, 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 均取得理想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观察组61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36%, 对照组的3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86%;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治疗老年性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并评价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方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9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观察组61例患者给予中医活血化瘀方实施治疗, 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口服硝酸甘油片配合辛伐他汀、肠溶阿司匹林以及美托洛尔等进行治疗, 疗程均为10周。结果 在观察组61例患者中, 51例 (83.3%) 为显效, 9例 (14.8%) 有效, 1例 (1.7%) 无效, 总有效率为98.36%。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10例 (28.6%) 显效, 19例 (54.3%) 有效, 6例 (17.1%) 无效, 总有效率为82.86%;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治疗老年性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冠心病,中医理论,活血化瘀

参考文献

[1]马礼坤, 余华, 冯克福, 等.急性心肌梗死经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 (6) :485-48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7 (3) :195-209.

[3]王永亮, 陈淼, 李虹伟.阿托法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发再通率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 25 (8) :606-608.

[4]王广霞, 王英丽.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8) :175-176.

[5]邵莹, 郑连冬, 张丽.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4) :468.

[6]卫广成, 郝明.自拟益气活血方剂治疗不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 2010, 11 (17) :101.

[7]周美伦.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实践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3) :59-60.

活血化瘀理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 在我院体检和入院检查时发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40例, 其中男性85例, 女性55例, 年龄在50~75岁, 平均年龄 (67.6±2.5) 岁;病程在1~11年, 平病程 (4.6±2.1) 年;包括高血压67例, 冠心病36例, 心绞痛37例;排除重症高血压、心肌梗死、脑梗死、心律失常等患者, 排除其它脏器有原发疾病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临床症状:患者自觉胸闷气短, 头晕目眩, 胸痛, 心悸, 劳累或情志异常时加重。

1.2 方法

观察组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作指导, 自拟活血化瘀方药治疗, 方药 (g) :丹参20, 赤芍10, 益母草20, 黄芪20, 红花10, 川芎10, 麦冬15, 当归10, 延胡索10, 仙灵脾15, 三七10, 补骨脂15, 枳壳10, 白术10, 甘草5,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次100m L[2];对照组用西医方法治疗, 依情况服用阿司匹林或他汀类药物, 心绞痛严重加硝酸甘油。两组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疗效。

1.3 观察要点

主要从患者胸闷气短、胸痛、心悸等发作次数和缓解程度进行观察。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制定标准如下[3]:显效:患者的全身症状消失, 心悸、胸痛等症状的发作次数减少到治疗前的1/5;有效:患者的全身症状减轻, 心悸、胸痛等症状的发作次数减少到原来的1/5~1/2;无效:患者的全身症状无明显缓解甚至加重, 心悸、胸痛等症状的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甚至增加;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用SPSS11.0分析, 标准差用 (±s) 表示, 组间差异用t表示, 如果P<0.05, 说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2.2 显效时间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 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比较用表2表示。

3 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是多发疾病, 我国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几乎达到84.3%, 中年之后肾气亏虚, 调摄失度而致气血不足, 痰浊不化, 心肌缺血导致胸闷、心悸、胸痛等为主症, 在祖国医学中属“真心痛”、“胸痹”范畴, 《灵枢》和《金匮》等中医古籍中阐述[4], 病变在心, 病机是痰瘀所致, 痰浊阻络。瘀血停滞, 不通则痛, 所以患者出现胸闷等中医征象, 病因以嗜食肥甘厚味, 在体内淤积变生痰湿, 侵犯清旷之区而致发病。治则宜活血化瘀除阻, 属中医“八法”中的“消法”。方中丹参、赤芍、当归属养血活血类中药, 川芎、红花属祛瘀生新类中药, 延胡索、三七是祛瘀活血止痛类中药, 益母草活血养血, 配合补骨脂补肾助阳, 仙灵脾温补肾气, 黄芪温中补气, 升阳利水, 枳实消痰破气, 泻除积痞, 麦冬、白术健脾养血, 柔肝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上药配伍应用, 标本兼顾, 通补兼施, 共同扩张冠脉, 降血脂, 改善微循环, 补心气, 养阴生脉, 降压化瘀, 既增强血液流变, 又使血管壁积存的血脂和微血栓被清除, 恢复血管弹性, 在本次试验中, 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4.29%, 症状的改善时间比用西药治疗缩短近1倍, 说明应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作指导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 疗效更值得肯定, 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讨论中医的活血化瘀理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40例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 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作指导, 自拟活血化瘀方药治疗, 对照组用西医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胸闷气短、胸痛等改善时间更短,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作指导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 中医症状的改善更明显, 改善时间更短, 总有效率更高, 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理论,老年,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周美伦.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实践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3) :59-61.

[2]黄泽滋.老年心血管疾病应用活血化瘀理论的治疗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19) :67-68.

[3]李伟.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在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605-607.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 篇3

气为阳, 血为阴, 二者有阴阳相随, 互为依存的关系。“气为血之帅”, 气行血亦行, 所以气在瘀血的形成过程中, 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气滞不行, 必致血液运行障碍出现瘀血。气虚不能推动, 血液运行无力, 亦可致瘀, 气虚无以生化, 血也因之虚少, 少则运行涩滞而成瘀。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就提出补气活血法, 所以在治瘀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调气。

治瘀时要根据瘀血的特点, 掌握辨证的关键。瘀血的特点:疼痛有定处, 且为刺痛;肿块在内为癥块, 固定不移, 外则有创伤史, 发绀可见;眼睑乌黑, 皮肤紫斑, 唇舌发绀或发暗, 或有瘀斑、瘀点;脉多细涩或细弦。有以上特点可判断有瘀证, 然后再结合其他全身症状, 去辨别病之虚实、寒热, 制定治疗方案。

辨虚实

虚证, 指气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致瘀。常见有:心气 (或心阳) 虚成瘀和脾气 (或脾阳) 虚引起的瘀血。心气 (或心阳) 虚表现为:心血淤阻, 胸痹刺痛, 痛引肩背, 胸闷不适, 气短, 动则加剧。治疗要补心气温心阳, 活血化瘀;方如保元汤和丹参饮。脾气 (或脾阳) 虚引起的瘀血, 常有食少纳呆, 神疲乏力, 颜面水肿, 妇女会出现月经量多等, 可用益气摄血同时加活血化瘀药, 如归脾汤和四物汤。

实证, 主要指气滞血淤, 是由于气滞不行导致血运行障碍出现瘀血。常有胁肋胀满, 两目暗黑, 或肌肤甲错, 或性情急躁善怒, 妇女可有痛经、闭经, 脉多细涩或弦紧,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口唇紫暗。可用逍遥散加桃仁、红花、元胡、苏木等, 或可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辨寒热

瘀血的形成, 有因寒客血脉形成的血寒证, 也有因热与血结的血热搏结证。

血寒证, 感受寒邪, 寒主吸引凝聚, 因血凝涩不通而淤滞,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其特点是形寒肢冷, 痛喜暖, 或得温痛减。治疗常用温经汤或当归四逆汤。

血热搏结证, 多由于热邪伤津灼血, 血受热煎熬则凝结淤滞。常见发热面赤, 痛则喜冷, 或见皮肤有瘀斑, 舌质红绛, 或有脓毒败血症, 或有发狂、谵妄等。用桃仁承气汤, 或导赤散加桃仁、红花、五灵脂。

创伤形成的瘀血, 常表现为局部血络脉道受损, 阻滞气机, 形成瘀血, 多有创伤史、局部症状。治疗常用跌打丸或云南白药、红花油等。

活血化瘀理论 篇4

1一般资料

200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全部病例都经泌尿系B超, 尿液常规、泌尿系造影检查, 部分病例经膀胱镜检查, 肾组织穿刺活检, 均未发现出血病灶及明确病因。年龄7~20岁55例, 21~30岁16例, 30~40岁25例, 41~50岁46例, 50岁以上58例;男102例, 女98例。尿液检查:红细胞 (+) 46例, (++) 48例, (+++) 45例, (++++) 46例, 肉眼血尿15例。病史:最短者2个月, 最长者15年。

2治疗方法

血府逐瘀汤加补中益气汤:党参、黄芪、丹参、当归、白术、升麻、柴胡、红花、陈皮、生地、桃仁、枳壳、赤芍、川芎、川牛膝、益母草等各10g, 甘草5g, 每日1剂, 随症加减。畏寒怕冷, 手足冰冷者加附片10g, 仙灵脾30g;喜凉怕热、五心烦热者加黄柏、大黄各10g;共30付, 早晚两次分服, 儿童减半, 老年人初期服时减半, 无明显不适时按正常量服。好转但未痊愈者再加服30付。服药期间嘱患者多饮水, 多做有氧运动, 少食油腻食物。

3治疗结果

200例中, 经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痊愈 (尿检红细胞-) 138例, 好转 (尿检红细胞+++以上者减少至+) 48例, 无效 (尿检红细胞+++以上者减少+或未减少) 14例。好转者加服30付后又有38例痊愈。总有效率93%。

4典型病例

男, 72岁, 自2002年12月以来发现尿液呈酱红色, 作B超, 腹部平片, 尿液常规, 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 排除泌尿系结石, 肿瘤, 结核, 认为血尿原因可能由前列腺增生引起。在某三甲医院行前列腺电切, 电切术后四个月血尿未得到治愈, 考虑血尿与电切前列腺不彻底有关, 遂行开放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 术后仍然反复血尿, 多次尿道膀胱镜检查发现后尿道有可疑出血点, 呈慢性炎症改变, 多种抗生素、止血剂及中药等治疗无效。患者除血尿外, 自觉困乏无力, 食欲不佳, 大便不成型, 脉细弱。2003年7月16日来我院就诊, 给予服血府逐瘀汤加补中益气汤, 两天后血尿明显减轻, 一周后血尿消失, 坚持服药一月, 患者体力恢复, 食欲佳, 大便成型, 脉有力, 随访两年血尿无复发。

5讨论

不明原因血尿西医治疗大多采用抗炎、止血等措施, 但效果欠佳, 中医药辨证治疗有一定优势, 但用健脾补肾法、止血中药止血法效果也不理想。中医认为肾主二便, 但就临床所见, 一般少见腰痛等肾虚症状, 而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 舌淡便溏等气虚脾虚症状则较多, 我们认为对不明原因血尿的治疗, 明确其可能病因是治疗的前提。

血瘀是引起血尿的原因, 血尿通常由下数原因引起:炎症、结石、肿瘤、外伤、凝血机能障碍、肾小球疾病等, 对无法查出明确病因的血尿, 称之为不明原因血尿。中医理论有“百病皆由血瘀生”之说, 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血瘀的角度来寻找不明原因血尿的可能病因。对此类患者检测甲皱微循环, 发现大多有血管管径细, 血液流速减慢, 红细胞聚集等“血瘀”的表现。血瘀会引起组织损伤, 组织损伤会导致出血, 出血发生在泌尿系统就会出现血尿;血瘀会导致血管的不畅, 不畅的血管会引起血液外溢, 机理与不畅通的河流水外溢类似;因此我们认为“血瘀”很可能是不明原因血尿的病因。

造成血瘀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既然血瘀可能是不明原因血尿的原因, 那么针对引起血瘀的原因进行治疗, 就可能很好地治疗血尿。我们认为引起“血瘀”的主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 血管管径变细, 血流动力不足 (气虚) , 以上三种因素哪一种都能引起血液流动缓慢, 导致血瘀, 其中血流动力不足 (气虚) 引起血瘀较不易被人理解。中医认为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或气虚运血无力, 血脉瘀阻出现血瘀。我们认为中医的“气”与西医的“血流动力”有很大相似之处, 血流动力不足即气虚本身就可以造成血流缓慢出现血瘀, 这种原因引起的血瘀在血流变正常时, 尤为重要, 对血流动力不足 (气虚) 所致”血瘀”认识的不足或检测手段的不普及, 常使血流动力不足 (气虚) 的病因不被人们所认识或被忽视, 导致治疗的无针对性。

活血化瘀治疗不明原因血尿:既然血瘀是血尿的根本原因, 解决血瘀就可以治疗血尿, 而采用止血药物止血不但不能减轻“血瘀”, 反而会加重“血瘀”, 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应在情理之中。因血液粘度增高, 血管管径变细, 血流动力不足 (气虚) 是引起“血瘀”的主要原因, 因此解决血瘀应从改善以上三因素做起。“血府逐瘀汤”是经典的活血化瘀药物, 方中川芎、赤芍、红花、桃仁为活血化瘀药物, 其水提取物主要为芍药苷、总酸类等物质[1], 具有疏通血脉, 降低血液粘度, 增高、改善血液流动, 改善微循环障碍, 祛除血瘀的功效[2]。因此在药物的选择方面, 选取“血府逐瘀汤”为主方。又因气血同源, 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或气虚运血无力, 血脉瘀阻, 气虚往往同血瘀相伴而行, 因此我们在治疗“血瘀”时, 常规加入在化瘀中容易被人忽视的补气药物。我们选取经典的补气中药“补中益气汤”作为补气药物。“血府逐瘀汤”和“补中益气汤”的联合应用, 很好地解决了引起血瘀的三个原因, 在临床的应用中, 对不明原因的血尿有效率达到了93%, 治愈了多例多年来得不到治愈的不明原因血尿。

活血治疗出血并非创举, 在中医治疗出血中“用活血治疗出血”已有报道[3,4]。刘宝厚教授认为在血尿治疗中应尊“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随证化裁, 灵活加减, 或凉血止血, 或活血止血, 或二者兼用, 强调灵活配伍, 决不能见血止血, 偏用炭性收敛, 一味地使用止血药。对久病血尿, 更应加强活血化瘀之品, 将其贯穿始终, 如桃仁、红花、川芎、三七之类, 验之于临床, 则屡见疗效。治疗中还特别强调湿热和血瘀在造成血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提出“瘀血不祛, 血尿难止, 热清湿散, 瘀血得去, 血流通畅, 新血得生, 肾亦得安”[5]。西医也有活血治疗出血的报道, 肝素为抗凝剂, 临床上就有用其治疗血尿的报道[6]。

补气止血在中医界不难理解, 并不少见。“补中益气汤”是经典的补气中药,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当归补血, 柴胡、升麻益气升提,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 黄芪、白术、当归等具有调节免疫, 清除氧自由基, 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用于治疗不明原因血尿的常有报道[7,8,9]。中医认为“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气滞或气虚运血无力, 血脉瘀阻, 导致“血瘀”。我们认为中医的“气”与血流动力学中促进血液流动的“动力”有很大相似之处。动力不足时, 即使血液粘度正常, 血管管径正常, 血液也会流动困难, 出现血瘀;血瘀的出现, 往往又会使组织因营养代谢不良出现功能失常, 使作为人体第二心脏的微循环动力不足加重, 进一步加重血瘀。因此应用补气亦即增加促进血液流动动力药物, 可使不足的正气得以恢复, 从而有效地改善血瘀。

在临床治疗血尿中, 我们将“血府逐瘀汤”和“补中益气汤”组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血府逐瘀汤”的清瘀降血粘作用和“补中益气汤”的提供血流动力作用, 达到既使血液高粘状态获得改善, 血管管径获得舒张;又使不足正气得以恢复, 血流动力得以加强。从引起血瘀的多个层面入手, 使血瘀得到治愈或改善, 从而大大提高不明原因血尿的治愈率或好转率。

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血尿的可能病因, 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不明原因血尿的效果。方法: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治疗200例不明原因血尿, 随访半年, 并对不明原因血尿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结果:200例中, 经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痊愈138例, 好转48例, 无效14例。对好转者再经过一个月治疗后又有38例痊愈。总有效率93%。结论:血瘀可能是不明原因血尿的根本原因, 通过活血使血液畅通可以治疗大部分慢性的不明原因血尿。

关键词: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补中益气汤,不明原因血尿,治疗

参考文献

[1]彭金咏, 栾连军, 程翼宇, 等.精制血府逐瘀方不同配伍情况下芍药苷的溶出量[J].中国中药, 2003, 28 (6) :516-517.

[2]刘剑刚, 董国菊, 史大卓, 等.气血并治方水溶性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血液流变性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微循环学, 2005, 15 (2) :48-51.

[3]董胜寿.活血止血法治疗单纯性血尿1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4, 12 (6) :20.

[4]吴群励, 翁端怡.郑健教授益肾活血法治疗儿童单纯性血尿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 2004, 5 (12) :688-689.

[5]施金铆.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小儿血尿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1, 10 (2) :159.

[6]许筠.刘宝厚教授治疗血尿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 2006, 7 (10) :562-563.

[7]祝子健.单纯性血尿的辨证施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6, 15 (14) :1945.

[8]任玉兰.益气止血汤治疗不明原因性血尿4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0, 9 (21) :2157.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年龄26岁~51岁, 病程3年~10年, 均为妇产科门诊患者, 2组共治疗慢性盆腔炎414例。中医组 (观察组) 治疗245例, 26岁~30岁130例, 30岁~40岁65例, 40岁~51岁50例;西医组 (对照组) 治疗169例, 26岁~32岁72例, 33岁~42岁67例, 43岁~51岁30例。主要诊断依据:曾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经常腰困下腹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低热及血象升高, 脉涩, 舌质瘀紫, 经内诊子宫压痛, 活动欠佳, 与周围组织有牵扯, 附件肥厚有压痛, 有时可触及包块, 必要时配合B超进行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

基本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炒五灵脂12 g, 当归12 g, 川芎9 g, 桃仁12 g, 丹皮9 g, 赤芍9 g, 乌药9 g, 元胡6 g, 香附9 g, 红花12 g, 丹参30 g, 甘草6 g。随证加减:肝气瘀结者加柴胡12 g, 小腹甚有寒者去丹皮加蒲黄10 g (冲服) , 川楝子12 g, 吴萸6 g, 炒小茴香3 g;瘀热便秘者加大黄6 g, 栀子10 g, 湿热带下者加泽泻15 g, 车前子10 g, 经血有瘀块者加三棱6 g, 莪术12 g, 日久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5 g。每日1剂水煎, 分2次, 早晚服用, 28 d为1个疗程, 经期停服, 未愈者停药10 d后继续服用。

1.2.2 西药治疗

主要以抗生素加激素, 抗生素有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 每日2次;胎盘组织液2 m L肌肉注射, 隔日1次;甲硝唑片0.4 g口服, 每日3次, 饭后服用;泼尼松片30 mg, 晨起顿服, 待症状好转逐渐减量, 每周减5~10 mg。

1.3 治愈标准

自觉症状和体征症状消失, 体温、血象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 中药治疗总有效率达96%, 治愈率达65%;西药治疗总有效率95%, 治愈率为30%, 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王清任活血化瘀九法浅谈 篇6

1 补气活血法

《素同·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血实宜决之, 气虚宜擎引之。"王氏:"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周学海《读医随笔》也云:"凡人气血犹源泉也, 盛而流畅, 少而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 虚则无有不滞者"。正如王清任所述:"人行坐转动, 全仗元气, 若元气足, 则有力;若元气衰, 则无力……无力则不能动"。并提出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 使气足而血行, 经络通畅;归尾、赤药、川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佐地龙通络。临床上常用以治疗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蹇涩, 口角流涎, 下肢痿废, 大便干燥, 小便频数, 或遗尿不禁, 面瘫。

2 活血逐水法

王氏云:"古下瘀血汤治血鼓。何以知是血鼓?腹皮上有青筋;是血鼓腹大"。因血瘀和水停常互为因果, 血不利则为水, 水阻则血不行, 因此时若单施活血祛瘀, 则会因蓄水不去而压抑脉道, 使血行迟滞, 终至瘀血难消。单施逐水, 则会因瘀血障碍使得液敷布及排泄受阻, 致水饮旋消旋生, 使水血互阻而加重。故两者必须兼施, 王氏因此创活血逐水并施之法。代表方古下瘀血汤。方用桃仁八钱, 蛰虫三个攻逐瘀血;大黄五钱活血泄热;甘遂五分峻下逐水。临床常用此法治疗肝硬化腹水。

3 解毒活血法

即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同用。病机因疫毒入血, 邪热炽盛, 化火成毒, 毒遇血分而至血瘀。适用于高热稽留, 头痛如劈, 汗出烦连翘, 甘草清热解毒;葛根、柴胡鼓舞胃气, 驱邪达表;赤芍、桃仁, 红花活血祛瘀;当归, 生地凉血;佐少量的枳壳理气, 以助活血之功。

4 通窍活血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 三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脑对气血的需求很多。随着机体五脏和气血运行功能的减弱、失调, 必然会出现血瘀脑络的病理改变。王清任曰:"耳孔内小管通脑, 管外有瘀血, 靠挤管闭, 故耳聋"。常用通窍活血汤治疗"久聋, 头痛, 酒糟鼻", 头面上部五官七窍之瘀血症。"用通窍活血汤, 以通血管"。本法即为活血化瘀药中配以通窍之品, 通窍活血, 代表方即通窍活血汤。方中赤芍, 川芎行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开窍;黄酒通络;佐以大枣缓和芳香辛串药物之偏性。然则, 其方中主药麝香味辛性温, 功专开窍通闭, 与姜、葱、黄酒配伍更能通络开窍, 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 从而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

5 行气活血法

王氏立行气活血之法, 用以治疗"积聚成块, 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肚腹疼痛, 总不移动是血瘀"。本法是以行气药与活血药合用, 治疗气滞引起的血瘀证或血瘀而造成气滞证。本法代表方:膈下逐瘀汤,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五灵脂破血逐瘀;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 且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以活血化瘀药与行气药相伍, 使气行则血行。

6 养血活血法

因血虚与血瘀常兼见, 故养血活血亦常合用。王氏说:"载气者血, 行血者气"。设久病, 饮食劳倦或房劳, 或血证大失血, 致肝肾精血衰少, 脉道滞涩, 久则阻闭脉道而致血瘀。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方中之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合四逆散 (枳壳易枳实) 疏理肝气, 使气行则血行;柴胡疏肝解郁, 升达清阳;牛膝通血脉, 祛瘀血, 引血下行;桔梗入肺经, 引药入百脉;甘草缓急, 调和诸药, 本方活血化瘀而不伤正, 疏肝理气而不耗气, 共奏养血活血, 理气祛瘀之功。

7 温经活血法

《灵枢·痈疽篇》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王清任用此法治疗"少腹积块疼痛, 或有积块不疼痛, 或疼痛而无积块, 或少腹胀满, 或经血见时, 先腰酸, 少腹胀, 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 接连不断, 断而又来, 其色或紫或黑, 或块, 或崩漏, 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代表方少腹逐瘀汤, 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 温经散寒, 通达下焦;元胡, 没药利气散瘀, 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 散结止痛, 其中蒲黄生用, 重在活血祛瘀, 灵脂炒用, 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 血中之气药, 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 散滞调经。

8 祛风散寒活血法

王氏提出"风寒湿热入皮肤, 何处作痛。入于气管, 痛必流走入于血管, 痛不移处"。风寒湿热客于血管使血凝之故, 所以提出活血化瘀, 通经祛邪, 把活血化瘀与祛风除湿药物合用, 治"肩痛腿痛, 或周身疼痛"之痹症。代表方身痛逐瘀汤, 方中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 灵脂, 香附行气活血而止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缓急而止痛。

9 祛痰活血法

本法是以祛痰药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主要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痰结血瘀证。唐容川《血证论》也说:"瘀血攻心, 心痛、头晕、神气昏迷……"。王清任:"气血凝滞脑气, 与脏腑气不接, 如同作梦一样, 哭笑不休, 詈骂歌唱, 不避亲疏, 许多恶态"。故设癫狂梦醒汤, 方中重用桃仁、赤芍破血逐瘀通经;大腹皮下气宽中;木通降心火, 清肺热, 通利九窍血脉关节;陈皮、桑白皮、苏子理气化痰;柴胡、青皮疏肝解郁;"倍加甘草缓其中"以健脾杜生痰之源, 使痰去血活, 气畅郁舒。

活血化瘀治疗暴盲一例医案评述 篇7

刘某, 男, 66岁, 退休。

初诊日期:2008年3月17日。

主诉:双眼视力骤降2d。

病史:患者于2d前在搬运重物后突感视力骤降, 休息后未能缓解。遂到医院就诊, 检查发现视力下降明显, 但眼前节、眼底均无明显异常改变, 未能明确诊断, 故未予任何治疗措施。故来江苏省中医院王友法主任门诊求治。

检查:Vod指数/5cm, Vos光感, 矫正后视力不提高。眼压正常。双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 (-) , 双角膜清, 前房 (-) , 瞳孔圆, 对光反射 (+) , 左眼对光反射稍迟钝。双眼视盘色泽正常, 边界清晰, 网膜上未见缺氧性水肿, 视网膜动脉管径较细, 静脉迂曲, 走行均正常, A-V交叉压迹 (+) , 双黄斑部少许渗出, 未见樱桃红斑。舌红, 苔薄白, 脉弦。询问患者, 得知有高血压病史5年, 测血压, BP:175/110mm Hg, 嘱患者在眼科就诊同时于内科控制血压。3月18日查FFA示:双眼视网膜动脉硬化Ⅱ;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 (早期) 。

诊断:暴盲 (视力下降原因待查) 。

辩证:患者老年, 肝阳上亢, 肝阳化风, 挟痰走窜经络, 局部脉络不畅, 气滞血瘀, 目失濡养。

立法:平肝袪风, 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地15g、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炙全蝎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0g、干地龙10g、僵蚕10g、防风10g、甘草3g) 水煎服7剂。

二诊 (1周后) :Vod0.1, Vos指数/30cm。双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 (-) , 双角膜清, 前房 (-) , 瞳孔圆, 对光反射 (+) , 左眼对光反射稍迟钝。双眼视盘色泽正常, 边界清晰, 血管走行正常, A-V交叉压迹 (+) , 双黄斑部少许渗出。经平肝袪风, 活血通络治疗后视力较前有明显提高, 原方去法半夏加葛根、川芎。服14剂。

三诊 (3周后) :Vod0.1, Vos指数/50cm。双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 (-) , 双角膜清, 前房 (-) , 瞳孔圆, 对光反射 (+) , 左眼对光反射稍迟钝。双眼视盘色泽正常, 边界清晰, 血管走行正常, A-V交叉压迹 (+) , 双黄斑部少许渗出。视力较二诊时未有明显提高, 考虑加用活血药物, 原方去生地、茯苓、陈皮加鸡血藤、紫丹参、广郁金。服14剂。

四诊 (5周后) :Vod0.15, Vos0.03。双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 (-) , 双角膜清, 前房 (-) , 瞳孔圆, 对光反射 (+) , 双眼视盘色泽正常, 边界清晰, 血管走行正常, A-V交叉压迹 (+) , 双黄斑部少许渗出。原方去赤芍、鸡血藤、广郁金加密蒙花、首乌藤、甘杞子、菊花。服14剂。

五诊 (7周后) :Vod0.3 (矫正至0.7) , Vos0.03 (矫正不良) 。其它检查结果基本同前。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未再复诊。

评述:该病例介绍的患者属于中医学“目系暴盲”的范畴。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无明显季节性, 也无地域或性别差异。相当于西医学之急性视神经炎、严重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疾病。严重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供应视盘的睫状后血管分支缺血引起的局部梗塞所致, 好发于中老年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六淫外感、情志内伤或外伤等因素有关。该例患者为老年男性, 起病较急, 考虑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可能, 但所行各项检查未给予明确的支持, 未能明确诊断, 故未给予任何治疗, 属疑难病例。暴盲起病急骤, 如不及时治疗则可造成严重的视功能障碍, 故当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二师分析认为:患者老年, 肝阳上亢, 故见血压升高。肝阳化风, 挟痰走窜经络, 局部脉络不畅, 气滞而血瘀, 视衣失却濡养, 而致目几无所见。根据证候特点, 予平肝潜阳、袪风通络联合活血化瘀之剂。起病之初, 重在袪风通络, 病后期重在活血化瘀通络。风痰祛除, 脉络通畅, 视衣得濡, 故目复明, 患者视力逐渐提高。该病例中, 患者黄斑部有少许渗出, 查FFA示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 (早期) , 考虑其与视力骤然下降无直接关系, 属慢性病变。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 故把治疗重点放在提高视力之“标”上。该案例中, 在现代医学无明确诊断、合适治疗措施的情况下, 根据辩证结果给予治疗, 收效甚好, 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辩证论治之特色及优势。

摘要:暴盲是眼科急诊之一, 起病急骤, 应及时治疗, 如治疗不及时则可造成严重的视功能障碍。笔者随陆绵绵教授、王友法主任临证期间遇暴盲1例, 患者经二师辩证论治, 给予平肝潜阳、袪风通络联合活血化瘀之剂, 经数诊后取得较好疗效。

上一篇:公路隧道施工探讨下一篇: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