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淤汤

2024-06-13

活血化淤汤(共10篇)

活血化淤汤 篇1

身痛逐淤汤是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淤方剂,对疼痛剧烈的腰腿骨关节病症有较好的疗效,笔者从临床上对主发病因是血淤证的四肢关节痛症投此方,效果甚好,今从活血化淤机制实验角度加以佐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wister大鼠,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物

身痛逐淤汤:按照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灵脂6g(炒)、香附3g、牛膝9g、地龙6g(去土)处方组成,取各味饮片置砂锅容器内,加3倍量水浸泡1h,煎煮30min,过滤,药渣再加2倍量水,煎煮30min,过滤,合并2次滤液,浓缩制成每毫升药液含生药材2g。20%乌拉坦由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配置。

1.3 仪器

电子天平,余姚市金诺天平仪器有限公司。HSS-1B数字式超级恒温浴槽,成都仪器厂。BI-2000微循环图像观察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统计学处理方法

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2 检测项目及结果

2.2.1 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

18~22g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4组。ig给药0.5ml/10g或等容积生理盐水3d,末次给药后1h后以微循环显微镜进行观察:小鼠腹腔注射20%乌拉坦0.1ml/10g麻醉,侧卧于有机玻璃实验板上,一侧耳廓置有机玻璃耳托上,滴涂液体石蜡,置显微镜下,用透射光10×10倍镜观察:(1)耳廓微动脉、微静脉管径(用测微尺测量药前及药后20min测2次)。(2)血色和流态。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血色和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身痛逐淤汤组微动脉血流较空白对照组血流颜色为鲜红色,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均增大,血流速度加快。见表1、2。

注:与空白组对照,*P<0.01,n=10。

注:与空白组对照,*P<0.01,n=10。

2.2.2 小鼠凝血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测定:

取小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2组,ig给药0.5ml/10g及等容积生理盐水3d,末次给药后1h摘眼球取血,毛血管眼眦法[1]测定凝血时间(CT),离心取血浆(草酸钠抗凝)0.1ml,置37℃水浴中加配制好的凝血酶溶液0.1ml,记录凝血酶时间(TT),结果显示,身痛逐淤汤组小鼠凝血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均显著延长。见表3。

注:与空白组对照,*P<0.01,n=10。

2.2.3 身痛逐淤汤对大鼠血液黏度的影响:

取wister大鼠2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随机分组,每组10只。身痛逐淤汤组每鼠给1ml/100g,对照组给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连续3d,末次给药后1h,自心脏取血5ml,加入肝素化试管中,以LIANG-100血液比黏度计测定全血黏度,结果显示身痛逐淤汤可显著降低微血管和微循环血管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T4表示血流经过微血管的时间,T5表示血流经过微循环血管的时间)和见表4。

注:与空白组对照,*P<0.05,n=10。

3 讨论

身痛逐淤汤是王清任活血化淤五剂之一,临床常应用血淤证的痛症,其配伍严谨,行气活血通络,本文从小鼠耳廓微循环、凝血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及大鼠全血及血浆黏度影响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身痛逐淤汤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能明显改善微循环血流,延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时间,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94.

活血化淤汤 篇2

关键词:涤痰汤;通窍活血汤;脑卒中;抑郁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89-02

脑卒中后抑郁症为发生于卒中后的包括多种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在内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为脑卒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1]。患者常有睡眠障碍、精神运动型迟缓、疲劳感等躯体症状,也常见缺乏自信、厌烦、厌世、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症状,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西药治疗存在消化道不适、癫痫发作、心律失常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在使用范围上有很大限制[3]。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涤痰汤联合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为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6.4±5.7)岁;原发病中脑梗死7例,脑出血23例;参考“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评分标准(HRSD)”,轻度抑郁9例,中度抑郁16例,重度抑郁5例;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6.1±5.3)岁,原发病中脑梗死10例,脑出血20例,参考“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评分标准(HRSD)”,轻度抑郁8例,中度抑郁17例,重度抑郁5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标准 患者有卒中后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多疑多虑,胆怯、悲郁、焦急、叹息、善哭等症状。经颅脑CT或颅脑MRI检查证实,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多疑多虑、语无伦次、头痛、失眠、健忘、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无脉等,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实用中医内科学》中瘀血阻窍型中医辨证标准。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排除对药物过敏者;排除严重脏器损伤者、排除精神分裂及有精神分裂家族史这,排除智力、理解力等意识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药氟西丁胶囊,每次20 mg,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涤痰汤与通窍活血汤联合治疗,组方:茯苓、郁金各12 g,川芎、桃仁、生姜、半夏、陈皮、竹茹、红花、赤芍药、石菖蒲、胆南星、老葱、枳实各10 g,麝香0.1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2组治疗4周为1疗程,第1疗程治疗完后间隔5天进行第 2疗程治疗,共治疗2疗程。

1.4 疗效标准 抑郁症状评价参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4],计算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治疗后精神症状消失,100<减分率≥75%为基本痊愈;治疗后精神症状基本消失,75%<减分率≥50%为显效;治疗后精神症状减轻,50<减分率≥25%为有效;精神症状无减轻,减分率低于25%为无效。

神经功能评价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5],即: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抑郁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抑郁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发生后,由于脑组织损害,合并肢体瘫痪、脑内生化递质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使脑卒中患者出现异常心理反应,患者表现为一系列情感行为变化,其中抑郁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在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给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恢复带来严重影响,也增加了患者病死率。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中风”、“郁证”范畴。病理基础为脏腑失调,病机为气血紊乱,七情所伤,肝气不舒,气积郁结,气滞血瘀,久而成痰,痰浊阻滞,蒙蔽脑窍,最终引起痰瘀窍闭而发病。基于此,本研究中选择活性化瘀、化痰清浊开窍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原则,方中以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为主方治疗,发挥涤痰汤化痰开窍,通窍活血汤活血开窍之功,促进患者精神及思维恢复。与西药氟西汀相比,抑郁改善效果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均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厉秀云,鲍继奎,李振民.活血开窍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12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3):353-354.

[2]高跃东.通窍活血汤与涤痰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8):33-34.

[3]鲍继奎,陈希源,李振民.活血开窍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7):96-97.

[4]厉秀云,鲍继奎,李振民.通窍活血汤合涤痰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75例[J].陕西中医,2010,31(10):1317-1318.

[5]陸银艳,刘泰.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55-157.

疏肝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病学组制订的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1], 并且排除近半年内服任何影响内分泌药物的患者以及伴绝经、妊娠、糖尿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176例, 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在临床分型、年龄、病程、病变范围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自制疏肝活血汤 (柴胡15 g、当归15 g、薄荷15 g、桃仁10 g、红花10 g、菟丝子10 g、赤芍15 g、白芷10 g、枳壳10 g、甘草10 g) 每天一剂, 分早、晚饭后口服, 维生素E 0.1 g/次, 维生素C 0.1 g/次, 均3次/d;并辅以中药面膜敷30min, 1次/周。对照组:除不服用中药外, 其余治疗措施同治疗组。疗程均为60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60天后观察疗效。参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 (2003年修订稿) [1]。基本治愈为色斑面积消退>9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为色斑面积消退>6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为色斑面积消退>3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为色斑面积消退<3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3。有效率以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计。

2结果

治疗结果为治疗组有效率为64.20%, 对照组为38.57%,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2, P<0.005) , 见表1。

3讨论

黄褐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和“面尘”范畴,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面部》认为本病“由忧思抑郁, 血热不华, 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其主要原因为情志不遂, 中气郁结, 气滞则血瘀, 气血瘀滞则生褐斑, 有研究亦表明本病与血瘀有关[2], 疏肝活血汤方中用桃仁、红花、赤芍活血为主;当归、白芍补血;柴胡、薄荷、枳壳行气疏肝;白芷祛风;菟丝子养肝;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通过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使气血充盈畅达, 上荣于头面, 润皮肤, 减轻色素[3]。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体内环境、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另外当归、菟丝子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从而抑制酪氨酸形成黑色素, 淡化色斑;当归、白芷也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作用。

本观察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使用了传统的黄褐斑治疗药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 是由于两者具有抗氧化作用抑制黑色素形成[4], 临床上常用于黄褐斑的综合治疗。为了避免该两种维生素对疗效判断的影响, 笔者把本观察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与同类措施治疗且判定标准相同文献比较, 优于刘波等[5]报道的氢醌霜、迪维霜联合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有效率 (45.8%) , 与尚爱民[6]报道的复方维A酸霜联合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有效率 (77.6%)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治疗安全可靠, 疗效好, 不失为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疏肝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76例口服疏肝活血汤和维生素C及维生素E;对照组70例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E。治疗60天后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4.20%, 对照组有效率38.57%,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13.42, P<0.005) 。结论 疏肝活血汤具有调整脏腑功能、调节内分泌、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皮肤营养等作用。

关键词:黄褐斑,疏肝活血汤,维生素E,维生素C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表准 (2003年修订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 2004, 3 (1) :66-66.

[2]陈达灿禤国维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国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64-388.

[3]傅杰英.中医美容.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7-48.

[4]刘艳, 肖生祥, 王永贤, 等.黄褐斑的治疗现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9) :566-568.

[5]刘波, 徐桂香.三种疗法治疗黄褐斑治疗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8) 966-967.

活血化淤汤 篇4

【关键词】活血止痛汤;偏头痛;瘀血型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45-02

偏头痛属于头痛综合征的一种,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疼痛部位是头一侧或两侧的颞部,多认为与遗传、内分泌、代谢、压力、饮食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偏头痛为脉络瘀阻不通所致,因此,中医治疗偏头痛要以活血化瘀、舒经活络为根本。本研究选择100例瘀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活血止痛汤治疗,疗效明显,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00例瘀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讨论制定的《头风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定标准》[1]。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全部患者均分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男32例,女68例,年龄19~65岁,平均(25.13±4.82)岁,病程1.5~12年,平均(4.75±1.42)年,头痛症状平均积分为(5.91±1.46)分;对照组男32例,女68例,年龄19~65岁,平均(25.13±4.82)岁,病程1~10年,平均(5.12±1.37)年,头痛症状平均积分为(5.86±0.76)分。两组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头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生产厂家: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316;规格:5mg/粒)口服,10mg/(次·d),晚睡前服用,治疗4周为1疗程。治疗组给予活血止痛汤治疗。方药:川芎、延胡索各30g,白蒺藜20g,羌活、当归、赤芍、麦冬、红花各15g,白芷、蔓荆子各12g,桃仁10g,全蝎3g(研粉冲服),蜈蚣2条(研粉冲服)。1剂/d,以水煎2次,混合后取药汤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治疗4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需忌烟酒、生冷辛辣食物。

1.3疗效评判标准疼痛程度及疗效评判依据相关文献资料拟定[2]。①偏头痛的疼痛程度视觉线性模拟量表(VAS)评估。在患者前面背向立一条长度为10cm的游动直尺(1cm代表1个刻度,0~10刻度分别表示0~10分,0分表示無痛;1~3分是轻微疼痛,可忍受,4~6分中度疼痛,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让患者将游标移到能够代表自己疼痛的刻度,然后由医生计算出平均疼痛评分。②治愈:头痛症状消失,在12个月无复发;显效:头痛症状显著缓解,疼痛程度降低50%;有效:头痛症状有所缓解,疼痛程度降低25%~50%;无效:头痛症状无明显缓解,疼痛程度降低<25%。[疼痛程度=(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100%。]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7例,显效5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45例,有效27例,总有疗效为78%。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头痛程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相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x±s,分)

分组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1005.86±0.763.33±0.98*

治疗组1005.91±1.462.01±0.56*△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偏头痛多在青春期发病,以女性患者居多[3]。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有畏光、眼前现异常闪光、视物模糊等先兆,部分患者有脑电波改变,但脑CT、头颅MRI等检查却无异常。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临床认为可能是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发病相关因素较多,相关性较高,如遗传、内分泌、代谢、饮食、药物等。现阶段,治疗偏头痛无特效药,西医主要采用选择性钙拮抗剂类药物治疗,通过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减轻头痛症状。

中医中偏头痛属于“头风”“头痛”范畴,主要分外伤、内感两类。内伤类是因痰饮、瘀血、气滞引起,临床辨证为瘀血型偏头痛,因病久入络,缠绵难愈[4]。中医主张采用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治疗法治疗。本研究对治疗组患者给予活血止痛汤治疗,该方活血养止痛血功效明显。其中,川芎性辛温,能通达气血、祛风止痛,且秉升散之性,上行头目,能促进脑血管内皮细胞扩张,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抗血小板的聚集,明显改善脑部血流和脑神经功能,是治疗各类头痛的良药;羌活性味属辛温苦,具解表散寒、祛湿祛风效果,对头风头痛疗效确切;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均是活血补血、化瘀之物;延胡索秉辛温通散之性,不但能活血行气,还可止痛,除治疗头痛症外,对全身上下诸痛均有疗效;全蝎、蜈蚣具有通络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特别是对神经性头痛有奇效;蔓荆子、白蒺藜有清热疏肝之功效;白芷辛温,有祛风除湿之功,其成分挥发油与香豆素热解后能消炎抗菌,减轻平滑肌的痉挛状态,常用于头风、头痛治疗;麦冬养阴,可预防以上诸药耗气伤阴。故采用该方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疗效满意,且用药期间,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病例,安全性亦较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05:69.

[2]杨海霞,张玉芹.刘斌.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评价及其对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5):230.

[3]顾晓群.通络活血止痛汤治疗瘀血型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5)90-91.

[4]马壮壮,梁茂新,张宏.蒡芎疏风颗粒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 :180.

活血化淤汤 篇5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90例均为本院2004-01~2006-01内科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 男27例, 女18例;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63.8岁;病程6小时~4天。对照组45例, 男28例, 女17例;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4.1岁;病程6小时~4天。两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并经CT或MRI证实。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法评定标准》[2]。排除:接受溶栓和降纤治疗者;合并脑出血、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者;既往有中风病史者;精神病患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或明显意识障碍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引起脑栓塞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等药物;同时控制血压、颅内压、血糖,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处理并发症、心理护理等。治疗组加服活血通络汤, 组成:黄芪50g、水蛭10g、当归10g、赤芍15g、红花6g、桃仁6g、地龙10g、僵蚕10g、石菖蒲10g、川芎10g、桑寄生12g、路路通10g、豨莶草20g、益母草20g。水煎, 每日两次口服, 连用4周观察疗效。观察期间停用其他中药及中成药制剂。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法评定标准》[2]进行评定。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组间疗后比较△P<0.05, △△P<0.01 (下同)

3.4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 (ADL) Barthe1指数积分分段比较

见表3。

3.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4。

3.6 副作用

治疗前后均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常规、尿常规, 均未发现异常变化。

4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 以气虚、血行无力为本, 以瘀、痰、火、风阻滞脉络为标。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量、防止再灌注损伤、尽量挽救神经元, 恢复其功能是治疗关键。但多数病人就医时已错过早期溶栓治疗时机, 且溶栓、抗凝继发的出血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抗凝疗法在急性期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讨论[4]。因此, 采取中两医结合治疗是最佳选择。本文采用的肠溶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凝集, 防止血栓形成;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抗凝, 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循环;尼莫地平阻止钙离子内流, 减轻脑组织损伤;胞二磷胆碱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脑细胞代谢, 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和苏醒, 对缺血半暗带区可逆性损伤神经元功能恢复有益。

活血通络汤, 方中重用黄芪补元气, 使血液畅行:地龙、僵蚕、水蛭、桑寄生、豨莶草熄风祛瘀、舒筋通络;石菖蒲豁痰开窍;当归养血活血;赤芍、桃仁、川芎、红花、路路通、益母草行气活血化瘀、通脉络;诸药共用祛瘀而不伤正, 共收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研究证实[5,6,7]:方中诸药能改善血液流变学, 改善微循环, 降低脑血管阻力, 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调脂、降低血黏度, 促进脑血液循环, 减轻再灌注损伤,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本文结果表明, 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积分、中医症候疗效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提示活血通络汤可从多环节、各层次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病理状态, 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减少病残率, 安全、疗效好。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7 (5) :31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9 (1) :55.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 (6) :381.

[4]Al-Sadat A, Sunbulli M, Chaturvedi S.Use of intravenous heparin by North American neurologists:do the data matter-Stroke, 2002, 33:1574.

[5]高建, 徐先祥, 徐先俊, 等.黄芪总皂苷抗血栓形成作用实验研究.中成药, 2002, 24 (2) :116.

[6]马正宏, 彭丽.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2 (4) :39.

活血化淤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87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1例, 男69例, 女22例;年龄35岁~72岁 (62.31岁±11.04岁) ;病程3 d~15 d 26例, 16 d~30 d 30例, 31 d~90 d 22例, 91 d~180 d 13例;伴高血压病58例, 冠心病26例, 糖尿病26例, 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96例, 男例女例年龄岁岁岁岁病程3 d~15 d 28例, 15 d~30 d 32例, 31 d~90 d 20例, 91 d~180 d 16例;伴高血压病54例, 冠心病15例, 糖尿病28例, 高脂血症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1]进行脑梗死病例选择。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符合西医脑梗死的诊断、发病6个月以内, 年龄在35岁以上, 80岁以下者。

1.2.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激性溃疡;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脑血管畸形、代谢障碍、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妊娠或哺育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应用溶栓、抗血小板、降纤、脑保护剂等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化痰活血益气汤, 方药组成:黄芪30 g, 茯苓15 g, 石菖蒲10 g, 僵蚕10 g, 胆南星12g, 川芎15 g, 赤芍15 g, 地龙15 g, 水蛭6 g, 桃仁15 g, 红花15g, 全虫4 g。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1剂/日, 水煎服。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制定, 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和病残程度为依据分为4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级~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同时观察各项检验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6.12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91例, 基本治愈25例, 显著进步33例, 进步30例, 无变化3例, 总有效率96.7%;对照组96例, 基本治愈18例, 显著进步25例, 进步47例, 无变化6例, 总有效率93.8%。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 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肝肾阴阳失调, 每致痰、浊、瘀内停, 导致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发病,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丹溪心法》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淤”。这说明痰、瘀、虚在中风发病前就存在, 是中风的重要病机, 且“痰瘀同源”[3], 瘀血和痰浊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4]。现代医学认为,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由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血瘀。可见“痰瘀互阻、气虚不运”为本病的重要发病基础。现代名老中医王履秋先生总结自己多年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提出中风六要, “化痰应贯穿始终”“治风应首当治血”重调气以祛痰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可谓要言不烦故化痰活血益气汤采用“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 益气养血”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主要由黄芪、石菖蒲、胆南星、川芎、赤芍、地龙、水蛭等药物组成。黄芪为补气主药, 有“气中血药”之称, 与水蛭、川芎、赤芍等活血药配伍, 有相辅相成之用, 而川芎为“血中气药”, 活血兼行气, 两者配伍可通脑络, 行四肢利经脉。全蝎、僵蚕、地龙、胆南星熄风通络, 开启孔窍, 兼有化痰之功, 而地龙、全蝎、僵蚕等虫类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 还兼具填精补髓和祛瘀生新的作用, 尤其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可以长期服用并能有效防止复发[5]。故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效, 使患者的各项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现代药理学研究, 黄芪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提高脑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6]。水蛭有抗凝血, 解除毛细血管痉挛, 加速纤维蛋白原溶解, 降低血黏度作用[7]。地龙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溶血栓作用, 单味黄芪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配伍地龙则可得到弥补[8]。全虫通过抑制血管中枢, 扩张血管, 降低血液黏稠度, 从而抑制血栓形成[9]。石菖蒲、胆南星等化痰之品, 能降低血液的黏滞度, 增加脑血流量。制胆南星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延长纤维蛋白形成时间, 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10]。

本研究结果表明, 化痰活血益气汤与西药相结合治疗脑梗死,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从而明显地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将18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1例,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 对照组96例,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93.8%;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化痰活血益气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化痰活血益气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10) :94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陈银玲.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J].内蒙古中医药, 1994, 2:33-34.

[4]杨利, 黄燕, 蔡业峰, 等.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6) :459.

[5]琚坚, 詹文涛, 李青.中医药配合治疗脑梗塞及其后遗症68例[J].陕西中医, 2003, 24 (2) :128.

[6]季宇彬.中药活血化瘀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J].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10;406.

[7]高纪里.水蛭对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J].中医杂志, 1993, 34 (5) :261.

[8]杨明.益气活血治法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 (1) :14-16.

[9]周本宏.蜈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 1991, 3 (1) :45.

活血化淤汤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阳瘘患者42例, 年龄22~54岁, 中位年龄34.2岁;病程2~6个月10例 (23.8%) , 6~12个月24例 (57.1%) , >1年者8例 (19.0%) , 最长5年。有手淫史17例 (40.5%) 。所有患者主诉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 临房力不从心, 晨间勃起能力明显减弱;或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口干口苦、小便赤黄等症状;部分伴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易出汗等症状;舌红, 苔白腻或黄白相兼, 脉沉或弦滑无力。所有患者一般体检及外生殖器检查均无异常, 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器质性病变所致阳痿患者排除, 不纳入研究。

1.2 诊断标准[3]

凡青壮年男子由于阴茎不能有效勃起而导致性交机会超过75%不能正常进行者诊断为阳痿。

1.3 治疗方法

使用自拟的疏肝活血汤并随证加减, 基本方药:淫羊藿30g, 当归、牛膝、枸杞子、菟丝子各15g, 郁金、白芍各12g, 桃仁、地龙各10g, 柴胡9g。肾阳虚甚者加肉桂、仙茅等;肾阴虚者加生地、女贞子等;脾胃虚弱者加党参、山药等;遗精者加覆盆子、五味子等;腰膝酸软者加寄生、狗脊等;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等;气短乏力、多汗者加党参、黄芪等;纳差腹胀便溏者加砂仁、陈皮等;湿热者加龙胆草、黄柏等;精神抑郁者加合欢皮等;易怒者加龙胆草、栀子等。每天1剂, 水煎, 早晚温服, 14剂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性生活恢复正常, 半年以上病情无反复;好转:阴茎能举, 但举而不久或举而不坚, 时好时差;有效:阴茎坚硬程度有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勃起稍有进步, 但性生活仍不能完成。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有效) /总例数×100%。

2结果

治疗后治愈12例 (28.6%) , 好转13例 (31.0%) , 有效10例 (23.8%) , 无效7例 (16.7%) , 总有效率为83.3%。

3讨论

阳痿在《阳痿论》中论述为:“阳者, 男子之外肾;痿者, 弱也, 弱而不用, 欲举不能之谓也;夫痿者, 非不欲举之谓, 乃不能举之谓。”阳痿也称为“阴痿”、“筋痿”、“阴器不用”等, 《素问·痿论》曰:“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类证治裁》云:“伤于内则不起, 故阳之痿, 多由色欲竭精, 斫丧太过”;《景岳全书》认为阳痿“火衰者十居七八, 而火盛者仅有之耳”、“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 多数阳痿”、“凡肝脾湿热致宗筋驰纵者亦为阳痿”;《杂病源流犀烛》谓:“又有失志之人, 抑郁伤肝, 肝木不能疏泄, 亦致阳痿不起”。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现代人较古人丰衣足食, 物质生活水平较高, 身体素质也明显增强;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工作压力也较大, 人们情志变化快, 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作息时间上也改变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 普遍较晚入睡;加之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及吸烟、酗酒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的共同作用, 经年日久易导致痰浊内聚、肝郁血瘀。在当代社会, 临床上因恣情纵欲、阴精耗损、宗筋失养所致的年轻阳痿患者及因房事不节、阴损及阳、命门火衰的老年患者较少, 而因思虑过度、心神受伤、暗耗肾阴、扰及精室而阳事不举者及因忧思郁怒、肝气郁结、宗筋所聚无能遂致阳痿者较为多见。所以, 从病因角度出发, 现代人中阳痿患者虽有阴阳亏虚、宗筋失养之症, 痰、湿、瘀、郁等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从生理上将, 阴茎的勃起依赖于阴茎海棉体的充血, 因此阴器的功能与气血关系密切。而肝主藏血, 在体合筋, 筋者聚于阴器;而肝脉循阴股入毛中, 过阴器抵少腹。“宗筋受血而能用”, 宗筋有肝血的充养才能使阴茎涨大充盈。但肝又主疏泄, 喜条达而恶抑郁, 若肝血亏虚、肝郁失畅则气机失调、血脉运行不利, 气血不濡宗筋则阴茎自然勃起无力, 阳痿不举。患者从“因郁致痿”到“因痿致郁”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病情逐渐加重。故, 肝与阳痿的关系密切。因此, 对于该类因痰、湿、瘀、郁等致病的阳痿患者当从肝论治, 疏肝解郁、活血通络[4]。

疏肝活血汤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 入肝经, 行气祛瘀;当归滋阴养血;白芍、桃仁养血活血;枸杞子、菟丝子补肾填精;淫羊藿温肾壮阳;牛膝、地龙活血通络、振奋阳道;柴胡引药入肝胆, 牛膝引药下行;当归、白芍、枸杞子补血柔肝, 荣养宗筋。全方配伍, 有补肾填精益髓、养血活血祛瘀、疏肝解郁通络之功效, 能达到强筋兴阳起痿的治疗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 淫羊藿浸膏具有雄激素样作用, 能促进犬精液分泌, 能明显提高正常雄性大鼠血浆睾丸酮;淫羊藿苷能提高家兔阴茎海绵体内环磷酰鸟苷 (cGMP) 的浓度, 对阴茎勃起有明显的作用。菟丝子的醇提取物有提高果蝇性活力的作用, 使其交配率明显增加, 其作用强弱与给药浓度成正相关。

本结果显示, 治疗后痊愈12例, 好转13例, 有效10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3.3%。总之, 中医学从肝论治, 采用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的方剂, 治疗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导致的阳痿有良好作用,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琦.王琦男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223.

[2]李海松, 李日庆.勃起功能障碍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中国性科学, 2005, 14 (4) :13.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一辑)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193.

[4]张春和.从肝论治阳痿的理论基础[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0 (8) :69.

活血化淤汤 篇8

1一般资料

80例脂肪性肝病患者均为2008-01~2010-01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 男34例, 女16例;年龄29~71岁, 平均47.5岁。对照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年龄27~70岁, 平均45.5岁。两组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1,2]。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结兼血瘀证, 症见胁肋胀痛、倦怠困重、腹胀便溏、口苦, 苔薄或微腻, 脉弦或弦数等。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自拟疏肝活血清脂汤, 方药组成:泽泻30g、何首乌20g、焦山楂30g、垂盆草15g、荷叶15g、枸杞子15g、丹参15g、决明子20g、柴胡12g、炒白术30g、茯苓20g、厚朴10g。肝区胀痛明显, 加延胡索、川楝子;脾虚甚加黄芪、山药;腹胀加枳实、大腹皮;肝功能明显异常加平地木、虎杖;纳差加鸡内金、炒麦芽。每日1剂, 水煎2次, 取汁混匀, 早晚两次口服, 150ml/次。对照组口服东宝肝泰片, 每次3片, 每日3次;维生素E 1片, 每日1次, 复合维生素B 1片, 每日1次。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疗程后判定疗效。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降脂保肝药。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血脂指标恢复正常, B超显示脂肪肝表现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血脂指标恢复正常。B超显示肝大回缩或脂肪肝表现消失或由重度转为轻度。有效:症状体征改善, 肝功能、血脂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 B超显示肝大回缩或脂肪肝表现下降一个级别。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肝功能、血脂无明显恢复, B超显示脂肪肝无明显改善。

3.2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愈8例, 显效9例, 有效29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治愈2例, 显效13例, 有效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检验;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变化, 见表1。

t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4体会

脂肪肝属祖国医学“胁痛”、“肝痞”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及体质因素等导致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而至肝郁脾虚、气血痰瘀、肝络瘀阻, 乃本虚标实证, 治宜疏肝健脾、滋阴柔肝、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疏肝活血清脂汤中柴胡、决明子疏肝理气解郁, 以调畅气机;泽泻、白术、茯苓、厚朴燥湿健脾以绝痰源;何首乌、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健脾化浊、滋阴柔肝, 并可防祛邪伤阴耗血之弊;山楂消积行滞, 能加速血脂的清除;荷叶化痰利湿;丹参一味, 可抵四物, 使湿祛痰消瘀化;垂盆草利湿, 具有抑制炎性渗出, 减少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降低。现代研究表明, 泽泻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吸收, 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及抑制甘油三酯肝内合成, 从而改善肝脏的脂代谢, 减轻肝内脂肪量, 并改善肝功能[3];何首乌对多种高脂动物模型有明显降脂作用, 同时显著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的比值, 改善脂质代谢, 并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提高过氧化能力, 能与胆固醇结合, 减少肠道胆固醇的吸收, 并阻止胆固醇在肝脏沉积[4];丹参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肝毛细血管网血流量, 降低肝组织中脂肪含量, 同时具有清除自由基, 发挥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5];枸杞子能加速肝内脂质转运, 抑制肝内脂质合成, 改善肝内脂质代谢, 减轻肝细胞脂质沉积并有降糖作用;柴胡具有保护肝细胞, 使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原以及核糖核酸含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故诸药配伍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3) :164.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3) :161.

[3]范建高, 曾民德.脂肪性肝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41, 542.

[4]刘平.现代中医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35.

活血化淤汤 篇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的诊断标准[1]。102例均呈慢性病程,病史6个月~17年。表现为腹部胀满、腹痛、腹泻,大便呈糊状,3~5次/日,常伴有少量脓血和黏液,重型发作时伴有里急后重,脓血便。纤维结肠镜报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触及易出血,多处浅表溃疡及糜烂、脓性分泌物。大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根据患者的意愿将102例分为中医药健脾活血灌肠汤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3±12.2岁,平均病程2.24年。初发型11例、慢性复发型31例、慢性持续型6例;病变累及全结肠3例、直肠9例、直肠乙状结肠14例、左半结肠13例、右半结肠9例;轻度17例、中度27例、重度4例。对照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龄41.1±11.7岁,平均病程2.09年。初发型14例、慢性复发型35例、慢性持续型5例;病变累及全结肠7例、直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14例、左半结肠13例、右半结肠9例;轻度19例、中度29例、重度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肠镜下病变范围及程度上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健脾活血灌肠汤保留灌肠。方剂如下: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黄连15g,红藤15g,败酱草15g,丹参30g,赤芍20g,益母草20g,地榆炭12g,牡丹皮15g,牛膝20g,乳香15g,三七12g等。水煎至100~150ml,加白芨粉15g混勻,每晚睡前清肠后保留灌肠,1次/日。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5g/次,4次/日,症状缓解后改为0.5g/次,3次/日,重症患者加服强的松片20mg,1次/日顿服。两组治疗4周1疗程,4周后复查结肠镜和大便常规,观察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的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粪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粪常规检查红细胞<10个/HP,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③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无明显改善。以显效和有效总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治疗组48例,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42%;对照组54例,显效21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中药健脾活血灌肠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同规范西药治疗疗效相当。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关节酸痛,2例有恶心、反胃和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轻度粒细胞减少,均未停药,完成对照观察。见表1。

讨论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白术可促进组织修复,有利于溃疡愈合。黄连、红藤、败酱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抗菌,清肠止痛。丹参、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调节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病变黏膜充血、水肿,减轻炎症反应。地榆炭、牡丹皮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功效。牛膝、乳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三七可减少血管通透性,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弹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且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2]。白芨含有膜性物质,其性黏,具有保护肠黏膜,收敛止血生肌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小板凝聚。将白芨打成粉状,容易布散黏膜面,可在肠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具有屏障作用,起到保护黏膜、促进黏膜再生、止血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之功能[3]。诸药合用有明显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生肌敛疮、涩肠止泻、消炎止痛之功效,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

2 董利平,倪广林.中药西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7):1481-1482.

3 罗文芳,黄爱娟.地榆炭、白及粉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6):1144-1145.

活血化淤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5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6例, 年龄为40~71岁, 平均 (53.3±18.8) 岁。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统计的对象经过临床诊断, 结果均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其它原发疾病患者 (例如青光眼等) ;近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根据X线影像学表现分类:3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均显示有受累关节端的骨质疏松现象 (未见正常骨小梁) , 其中17例患者有关节软骨下囊腔的形成, 18例患者有关节脱位 (畸形) 表现。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清热活血汤进行调理和治疗:配方基本组成为:玄参25g, 金银花20g, 当归15g, 赤芍10g, 土茯苓15g, 威灵仙15g, 薏苡仁15g, 甘草10g, 蜈蚣2条。随症加减:湿浊甚者可以选择加用革薛;热毒盛者可以选择加用白花蛇舌草和石膏;有血瘀现象者可以选择加用丹参和桃仁等;有关节肿大变形而且关节疼痛明显增加的患者选择加用穿山甲和全蝎。此清热解毒汤每天1剂, 用水煎后, 煎煮液分早、晚2次服下, 连续服药半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对于以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曾服激素的患者, 嘱咐其维持原服药剂量并逐渐减量至停药。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以下指标:双手握力水平、晨僵时间、发病部位的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 最后按照疗效标准分别统计治愈例数和显效例数, 计算总有效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全部消失, 患病关节部位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水平;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消失,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痊愈19例, 显效14例, 总有效率为94.3%, 治疗后双手平均握力为 (11.3±1.8) kg, 平均晨僵时间为 (0.4±0.1) h, 患者平均疼痛指数为 (3.8±1.5) , 平均肿胀指数为 (4.4±1.9) , 数据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祖国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筹,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期, 很多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以急性发作或者慢性活动等形式出现, 这种临床表现与中医一般的湿热痹证有很大不同, 该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的关节红肿热痛现象, 很多患者同时伴有身热、烦躁和口干等全身性的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病机为湿郁化浊, 热盛成毒, 热毒湿浊瘀阻关节[1,2,3]。因此中医临床以清热解毒和活血通痹治疗为主, 本方剂在治疗过程中重用以金银花为主的清热解毒中药, 其作用在于“败毒又不伤气, 去火而又能补阴”。又因为该疾病的热毒和湿瘀相交为患, 因此在清热解毒之时加薏苡仁等中药以健脾、利湿和消肿, 所用的当归和赤芍具有明显的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方剂中的威灵仙通行十二经, 祛风除湿, 开经络之壅遏以止痹痛;蜈蚣有穿筋透骨, 逐瘀止痛之效;而甘草既可清热又可调和诸药。本研究表明:清热活血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和平衡失调, 对该类患者的常规疗法为非甾体消炎药或者其它抗风湿类药物, 但是这些常规治疗方法都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免疫系统, 仍有较高的致残率, 只有从根本上调节和修复患者的免疫系统, 才能真正达到根除病痛的目的[3]。

当代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证明:清热解毒类型的药物对于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等外来物质等都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热解毒类型的药物不但能抑制病毒的P细胞产生抗体, 而且能够明显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如金银花中含有的多种生物碱能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5,6]) , 而活血化瘀类型的药物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使患者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从而大大减少了炎性介质的渗出, 并大大促进了对炎性介质的吸收, 有利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并改善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郭玲, 安娜, 唐先平, 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超声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11) :17-19.

[2]熊鹏程, 卢芙蓉, 秦铀, 等.伤科.洗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4) :13-15.

[3]张良登, 何庆勇, 赵艳, 等.基于聚类分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其诊断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 (7) :16-18.

[4]李晓云, 张红姗, 李桂, 等.三藤通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3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 (1) :21-24.

[5]陈红明.通痹雷公藤汤配合马钱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9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25 (8) :514-515.

上一篇:短路问题下一篇: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