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支持功能

2024-05-09

盆底支持功能(精选7篇)

盆底支持功能 篇1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盆底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5种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本文探讨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影响,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分娩的健康初产妇100例, 其中剖宫产50例 (剖宫产组) , 阴道分娩50例 (阴道分娩组) 。

1.2 方法与仪器

产后6~8周进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评估和盆底功能张力的评定。盆腔器官脱垂情况评估采用Bump教授提出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析法 (POP-Q) 。盆底功能张力评定使用法国PHENIX盆底张力功能诊断仪USB2, 按照一类和二类肌纤维肌力和疲劳度及阴道动态压力5个方面进行测定盆底功能张力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剖宫产组发生盆腔器官脱垂情况轻于阴道分娩组 (P<0.05) 。见表1。剖宫产组盆底功能张力测定5项指标均优于阴道分娩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阴道分娩组比较, *P<0.05

注:与阴道分娩组比较, *P<0.05

3讨论

正常女性盆腔压力施于内脏器官是按液体动力学定律来反应的, 即压力平均分布在各内脏器官上, 压力指向腹腔的侧方周围, 于吸气时在膈肌下形成一负压区, 所以子宫承受的压力在平常并不大, 也不会因日常工作使用腹压而发生子宫脱垂。另外子宫常为前屈前倾位, 其压力作用于子宫后壁, 盆腔器官的重力作用与盆底的支撑力的合力是向后下方向的, 以向后为主[1]。远离生殖裂孔, 腹腔内压力增加将盆腔内器官向骶骨窝推挤, 肛提肌反能防止其下降。1994年, De-Lancey提出了阴道支持结构的3个水平的理论。第一水平垂直支持子宫阴道上1/3, 是盆底最为主要的支持力量。近年的研究表明健康未产妇正常阴道的远端1/3为垂直状态, 上2/3几乎水平坐于肛提肌上, 腹压增加时上段阴道水平位更为明显, 避免了阴道向下膨出。而在妊娠期间, 子宫在盆腹腔的位置也逐渐变直, 至孕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了一个垂直的器官, 从而使更大的力量直接压向盆底的支持组织。随着子宫的长大、脊柱向前弯曲, 盆腔逐渐承受到向前下方向的压力, 加之妊娠晚期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 韧带松弛, 宫颈环受到的合力虽仍向后下为主, 但部分以向下为主, 作用于生殖裂孔, 所以妊娠对盆底和生殖裂孔的压力不仅有因子宫增大而增加, 同时也有方向的改变。阴道分娩时, 会阴撕伤、会阴侧切对盆底深层肌肉和浅层肌肉及神经具有一定程度损伤, 使会阴张力下降;子宫收缩致宫口扩张, 宫缩时宫腔压力最高可达100~150mm Hg, 同时腹肌收缩腹压增加, 均可使盆底支持组织扩张和撕裂, 导致盆底及尿道周围肌肉松弛、膀胱颈及尿道支撑结构破坏。盆底肌肉代偿性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或时间, 盆底肌肉结构直接受到分娩侧切或盆腔手术切割等影响, 失代偿后, 代表肌肉收缩力度的疲劳度指标增加, 肌力下降。所以阴道分娩在一定程度上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较剖宫产损伤更大, 但应权衡利弊, 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证。

参考文献

[1]李靖.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9) :84.

盆底支持功能 篇2

关键词:盆底支持组织功能,分娩方式,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产科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 常见的类型有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膨出等,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阴道分娩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有学者认为, 实施剖宫产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盆底, 但也有学者持不支持态度。为了解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产科相关因素对于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影响, 本文对比分析了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初产妇在分娩后近期盆底支持组织功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 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健康初产妇134例, 根据其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 (70例) 和剖宫产组 (64例) 。剖宫产组的年龄在20~34岁, 平均为 (27.3±2.1) 岁, 均为选择性剖宫产, 第二产程时间在0.4~2h, 平均为 (0.9±0.5) h;阴道分娩组的年龄在21~33岁, 平均为 (25.9±2.7) 岁, 均为未实施胎头吸引或者产钳助产, 第二产程时间在0.2~2h, 平均为 (0.8±0.6) h。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设计尿失禁症状调查表, 于产妇分娩以后6~8周时进行调查。采用Femiscan诊疗系统 (Mega公司生产) 进行盆底肌电图测定。嘱产妇将膀胱排空, 取膀胱截石位, 并将探头缓缓置入阴道内部, 嘱产妇作反复提肛以及阴道收缩动作, 详细记录盆底肌在舒张和收缩时的肌电图值。

1.3 诊断标准

女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国际尿控协会所制定的标准, 即患者在喷嚏、咳嗽、大小、改变体位或者运动时不自主漏尿。盆底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评价主要根据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左右盆底肌在收缩以及舒张时的肌电图活力值、功能值、峰值以及两侧的差值。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 并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在分娩前, 阴道分娩组有12例 (17.1%) 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剖宫产组10例 (15.6%) ,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在分娩后, 阴道分娩组有14例 (20.0%) 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剖宫产组6例 (9.4%)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两组盆底肌电图检测指标比较

阴道分娩组的右侧活力值、功值以及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 (P<0.05) , 左右两侧活力值差值显著高于剖宫产组 (P<0.05) , 两组速度值无明显差异。详见表1。

2.3 产科相关因素与产后尿失禁及盆底肌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

2.3.1 产科相关因素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之间的关系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产妇的年龄、分娩前体质量知识、第二产程时间 (阴道分娩组) 以及新生儿出生时的体质量均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OR=1.141、1.122、0.003、1.010, P<0.05) 。

2.3.2 产科相关因素与盆底肌电图变化

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两侧功值差值均与盆底肌电图变化密切相关 (r=0.223、0.207, P<0.05) 。其中, 分娩前后的体质量指数差值与活力值均值显著相关 (r=0.181, P<0.05) ;第一产程时间与右侧功值显著相关 (r=0.292, P<0.05) ;侧切口长度与右侧功值呈显著正相关 (r=0.232, P<0.05) , 而与两侧速度值均值呈显著负相关性 (r=-0.279, P<0.05) ;侧口角度与两侧活力值差值及两侧速度值差值呈显著正相关 (r=0.264、0.248, P<0.05) 。

3 讨论

女性妊娠期以及分娩期间, 体内激素水平以及体质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对于盆底组织具有较大影响[2]。对于初产妇而言, 在分娩后其阴道周围支持组织将受到严重扩张、牵拉, 容易造成损伤, 导致产后盆底组织松弛、盆底肌收缩功能降低以及盆腔气管脱垂等, 同时, 膀胱的活动度及位置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尿道的闭合压降低, 极易引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剖宫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相比于自然阴道分娩的发生率明显更低[3]。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剖宫产组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显著对于自然阴道分娩组,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在盆底肌电图各项指标中, 阴道分娩组的右侧活力值、功值以及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 左右两侧活力值差值显著高于剖宫产组, 两组的左侧活力值以及速度值并无明显差异。提示阴道分娩产妇在产后6~8周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损伤, 认为盆底肌功能降低可能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此外, 研究还发现, 产妇的年龄、产前体质量指数、第二产程时间以及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均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功能改变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阴道分娩所致盆底肌神以及肌肉损害持续时间较久,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诱发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 掌握妊娠期、分娩中及分娩后的盆底肌功能康复情况, 对于预防和控制产后盆底肌功能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丽莎, 黄吴健, 宋岩峰, 等.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9) :785-788.

[2]胡孟彩, 王锐, 徐冬梅,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7) :884-885.

盆底支持功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产妇112例, 入选标准:正规产前检查, 单胎, 足月产。排除标准:患有器质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盆腔手术史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产妇56例, 年龄为21~36 (27.0±3.1) 岁, 孕周为38~41 (39.3±0.6) 周, 新生儿体质量为2.8~4.2 (3.6±0.5) kg。观察组产妇56例, 年龄为20~37 (27.2±3.0) 岁, 孕周为38~40 (39.1±0.5) 周, 新生儿体质量为2.9~4.3 (3.6±0.6) kg。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新生儿体质量比较时,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常规康复指导, 未行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产妇行盆底康复训练, 内容如下:电刺激时, 设定频率为8~33 Hz, 脉宽为320~740μs, 行Ⅰ类肌纤维训练;设定频率为20~80 Hz, 脉宽为20~320μs, 行Ⅱ类肌纤维训练。20 min/次, 2次/周, 6周/疗程。Kegel运动时, 患者平卧, 让双腿屈曲后稍分开, 指导吸气时收缩肛门10 s, 呼气时放松10 s, 间隔10 s, 连续做20 min/次, 2次/天, 6周/疗程。

*通讯作者:E-mail:651509166@qq.com

1.3 评定标准。

手测盆底肌力的评定标准[3]:医师指导下行阴道收缩, (1) Ⅰ级。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持续。 (2) Ⅱ级。能明显感觉肌肉收缩, 仅持续2 s, 完成2次。 (3) Ⅲ级。肌肉收缩能使手指向上向前运动, 持续3 s。完成3次。 (4) Ⅳ级。肌肉收缩有力, 能抵挡手指压力, 持续时间4 s。完成4次。 (5) Ⅴ级。肌肉收缩有力, 能持续对抗手指压力达5 s以上。完成5次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见表1。治疗后, 两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 、盆底Ⅱ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 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 、盆底Ⅱ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盆底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产妇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 从诸多方面均有多体现, 如持续收缩时间增加。分析原因如下:电刺激时, 使用特定频率的电流, 可以刺激盆腔组织器官, 也可刺激支配器官的神经纤维, 通过效应器作用[[33]], , 影影响响神神经经通通路路活活动, 达到改善膀胱的功能, 激活盆底肌后, 可重建神经肌肉兴奋性, 增加增强其活性。

注:*为两组产妇治疗后相比较P<0.05

给予产妇长期电刺激后, 还可增加盆底横纹肌的抗疲劳性, 增加肌纤维数量, 能产生传导性神经冲动, 抑制逼尿肌收缩。强化盆底肌肉收缩, 应区分不同纤维类型, 效果更好, 故认为, 盆底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4]。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训练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产妇11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56例产妇未行盆底康复训练为对照组, 56例产妇行盆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结果 治疗后, 两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 、盆底Ⅱ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 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 、盆底Ⅱ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盆底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

关键词:盆底康复训练,产后,盆底肌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艳, 金春香, 冯丽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对女性生活质量的诠释[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3) :5412-5414.

[2]刘浏, 张妤, 卫兵, 等.3种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肌力的疗效分析[J].安徽医学, 2015, 36 (5) :522-525.

[3]蔡江美, 寿亚琴.不同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J].健康研究, 2014, 34 (5) :545-547.

盆底支持功能 篇4

关键词: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盆底功能,产妇,产后护理,效果

产妇自然分娩结束后常因生产过程屏气用力、过度牵拉盆底组织等造成盆底肌群松弛[1],若不及时治疗恢复,容易引发SUI(压力性尿失禁)、POP(盆腔器官脱垂)等一系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产妇今后生理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2]。因此,产妇产后进行盆底功能恢复训练十分必要。本文对比分析我院妇产科分娩产妇采用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妇产科接收的初产妇78例,胎儿均为单胎,且身体健康;分娩方式均为常规自然顺产,且产后无出血等并发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9例,年龄20~30岁,平均27.6±2.9岁;观察组产妇39例,年龄23~32岁,平均29.3±4.1岁;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胎儿状态、临床表现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产后护理,包括疼痛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产妇下床活动后简单讲解和指导其常规盆底恢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盆底康复训练,①对产妇进行缩肛检查,并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②指导产妇进行生物点刺激康复训练,即在患者阴道中置入一次性治疗棒,并连接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选择适当电刺激量对患者盆底肌进行肌电活动反应训练,根据观察结果随时调整训练强度;③指导产妇休息、睡前进行有意识的盆底肌主动收放训练,每天尿道、会阴以及肛门自动缩松训练2次,每次收缩5~10s,间隔3~5s,每回重复训练5min,连续训练8~10周以上。

1.3 疗效标准

痊愈:产妇盆底功能完全恢复,盆底肌功能V级(即盆底肌收缩完全,且持续抗力好,能维持5s以上收缩);显效:产妇盆底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提高,盆底肌功能Ⅳ级(即盆底肌收缩完全,但抗力轻微,能维持4s收缩)或Ⅲ级(即盆底肌收缩完全,但无抗力,能维持3s收缩);有效:产妇盆底功能有所改善,盆底肌功能Ⅱ级(即盆底肌收缩不完全,能维持2s收缩);无效:产妇盆底功能无改善,盆底肌功能Ⅰ级(即盆底肌仅为纤维颤动,能维持1s收缩)[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adit值表示,采用Ra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盆底功能

对照组产妇总有效率为79.4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临床满意度

对照组临床满意度为71.79%,观察组临床满意度为92.31%,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一种妇产科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对产妇产后的生理健康和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容易引起产妇阴道松弛、便失禁、尿失禁、性活动能力下降以及精神抑郁等[4]。因此,加强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护理恢复极为重要。早期盘底康复训练是针对产妇产后盆底肌群功能下降而开展的一系列恢复训练,能有效修复受损盆底肌群,且具有无痛苦、操作方便简单、产妇依从性高以及费用低等优点[5],因而受到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本次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产后护理的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产妇产后采用早期盆底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其盆底功能,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及产后护理满意度,医患关系融洽,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马信华.产后康复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和盆底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1024-1025.

[2]折瑞莲,魏晓萍,汪杨,等.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恢复情况194例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66-367.

[3]刘湘晖,杜丹,黄淑妹.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6):181-182.

[4]杨素勉,马卫景,王秀粉,等.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促进产后盆底器官功能康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937-938.

盆底支持功能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31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0例中, 年龄18~40岁, 平均 (29.13±2.51)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40.01±1.36) 周;对照组102例中, 年龄18~40岁, 平均 (28.76±2.37)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39.91±1.41) 周。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排除本次次孕前尿失禁病史、孕前粪失禁史、孕前盆腔器官脱垂、既往怀孕>28周分娩或引产史、多胎妊娠、急产、肥胖、哮喘、长期腹压、糖尿病、坐骨神经痛、盆腔手术史等疾患。

治疗方法: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和盆底训练, 包括常规功能训练、合理运动、饮食指导等。治疗组产妇接受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从产后42 d开始,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康复治疗。第1阶段方法:学会会阴收缩, 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 参数:频率8~33 Hz, 脉宽320~740 us;时间:2次/周, 20min/次。第2阶段:二类肌纤维的初级训练, 参数:频率20~80 Hz, 脉宽20~320 us;时间:2次/周, 20 min/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盆底肌张力评分标准:无收缩、稍颤动、微弱收缩、完全收缩、正常收缩、轻微对抗记、强收缩、持续对抗分别记0分、1分、2分、3分、4分、5分。子宫脱垂根据POP-Q评分, 分0度、Ⅰ度、Ⅱ度、Ⅲ度、Ⅳ度。分别于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测。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肌力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 两组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0, P>0.05) ;治疗6个月、12个月, 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3, 21.73, P<0.01) , 见表1。

两组尿失禁发生情况:观察组210例中,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发生尿失禁61例 (29.05%) 、2例 (0.95%) 、3例 (1.43%) , 对照组102例中,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发生尿失禁31例 (30.39%) 、10例 (9.80%) 、11例 (10.78%) , 治疗前, 两组尿失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 P>0.05)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均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4, 14.02, P<0.05) 。

两组POP-Q评分情况:观察组210例,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观察组Ⅰ度脱垂的比例分别为10.00% (21例) 、7.14% (15例) , 对照组分别为25.49% (26例) 、14.71% (15例) , 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7, 4.52, P<0.05) 。

性生活质量:观察组210例,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性生活水平较高的分别为66.19% (139例) 、70.48% (148例) , 对照组分别为39.22% (40例) 、50.00% (51例) 。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3, 12.46, P<0.05) 。

讨论

分娩时产道扩张、产钳操作、产程延长等因素均可导致盆底肌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肌肉强度降低, 支持组织削弱[2], 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下降等并发症。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肉的训练可有效恢复其功能。早期盆底肌训练利于提高女性控制盆底肌肉的意识和能力[3]。盆底康复治疗中的电刺激是在低频电流的作用下刺激阴道, 使盆底肌肉和神经产生自主收缩, 增强盆底肌肉的弹性和强度, 促进其肌力的恢复, 并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另外, 电刺激能抑制膀胱兴奋性, 从而减少尿失禁的发生[4]。生物反馈可帮助产妇学会控制生理过程。

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经过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治疗后, 盆底肌张力明显高于常规盆底训练的对照组, 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性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恢复盆底肌力是有效的, 并能减少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 提高性活质量。

总之,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减少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其产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寇金玲, 党丽君, 冯秀清.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5) :55-56.

[2]蔡江美, 寿亚琴.不同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J].健康研究, 2014, 34 (5) :545-547.

[3]潘孝英.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9 (S3) :202-203.

盆底支持功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 年8 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后42 d复查的初产妇124 例。入选标准:年龄18~35 岁,单胎足月顺产,盆底肌力测评≤Ⅲ级,体重指数< 29 kg/m2, 新生儿体重2500~4000 g。排除标准:急产、产程过长者,既往泌尿系统感染者,有肾脏疾病、急性生殖系统炎症及盆腔手术史者。依据是否进行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表1 可知,两组产妇在年龄、体重指数、胎儿体重、出生孕周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指导及一般产后健康教育,不做训练,待自然恢复。观察组则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使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治疗刺激的最大电流强度以患者有刺激感觉而无疼痛感为准。依据生物反馈信号主动调整收缩部位、力度等。治疗原则:产后42 d盆底肌力测评≤Ⅲ级,一次30 min,每周2 次,一个疗程10 次。患者盆底肌肉收缩持续0 s肌力为0 级,持续1 s肌力为Ⅰ级,持续2 s肌力为Ⅱ级,持续3 s肌力为Ⅲ级,持续4 s肌力为Ⅳ级,持续≥ 5 s肌力为Ⅴ级。

1.3 检查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730),5~9 MHz腔内探头。适度充盈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将阴道探头外覆避孕套,置于阴道口及尿道外口正下方,经阴道口扫查矢状面,观察耻骨联合、膀胱、膀胱颈、尿道、阴道等盆腔脏器。以耻骨联合下缘为参照点,分别在静息状态及压力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时)下观察膀胱颈及尿道内口,并测量以下内容: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ladder Necksymphyseal Distance,BSD),-R为静息状态下的值如(BSDR),-S为压力状态下的值如(BSD-S),下同;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PUVA),即膀胱后壁与近端尿道之间的夹角;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Mobility of Urethrovesical Junction,UVJ-M),即在安静状态下,图像上标记尿道膀胱连接部(UVJ)的位置,然后嘱患者做Valsalva动作,观察UVJ的移动距离。膀胱颈下降值(Bladder Neck Descent,BND)>1.5 cm或UVJ-M>1.0 cm, 提示膀胱颈活动度增高;BND=(BSD-R-BSD-S)。两组产妇产后42 d均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复查,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复查B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 ±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3个月各指标比较

产后3 个月,观察组的BND、静止期膀胱尿道后角(PUVA-R)、最大压力期膀胱尿道后角(PUVA-S)、UVJ-M等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的BSD-S、I类肌纤维肌力、II类肌纤维肌力则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1)(表2)。对照组与观察组产后3 个月的超声图像,见图1。对照组膀胱颈下降2.2 cm,而观察组膀胱颈下降1.46 cm ;对照组压力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明显大于观察组。观察组膀胱颈下降值以及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这说明经过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盆底功能明显优于未经盆底康复治疗的对照组。

注:(a)和(b)中,左图均为静息状态超声图像,右图均为Valsalva动作后的超声图像。

2.2 观察组产后3个月与产后42 d各指标比较分析

观察组产后3 个月的BND、PUVA-R、PUVA-S及UVJ-M均比产后42 d明显减小(P<0.05),而盆底肌力(I、II类肌纤维肌力)均较产后42 d明显增大(P<0.01)。

3 讨论

由于妊娠、分娩等因素导致的前腔室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官的脱垂,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如盆底肌、盆底结缔组织薄弱受损,支持功能下降导致[4]。经阴道口二维超声可在静息及压力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时)下观察和测量膀胱颈的活动度、尿道内口、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膀胱尿道后角、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等在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实时二维超声能在Valsalva动作的盆底肌肉收缩时期实时观察盆底解剖结构的变化,而这在评估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中十分重要。超声检查不能直接诊断尿失禁,但可以结合尿动力学参数和压力性尿失禁的解剖学改变来确诊,帮助临床选择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最大Valsalva动作时,超声表现为59% 的漏斗形尿道内口、膀胱尿道后角>115°或消失、尿道倾斜角增大、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变小等改变[5,6]。前腔室盆腔器官的脱垂,如膀胱膨出,在超声下可表现为尿道向后、向下移位,而且膀胱的后壁弧形可下降至耻骨联合下缘,有些甚至可脱垂到阴道外口[7]。因此,本研究对61 例初产妇在产后42 d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并且以63 例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的初产妇作为对照,采用经阴道口超声进行治疗前后的盆底功能评估,探讨超声在盆底功能康复中的评价效果。

产后42 d实施早期盆底康复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而应用超声可有效评估盆底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3 个月的超声参数BND、PUVA-R、PUVA-S、UVJ-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BSD-S、I类肌纤维肌力、II类肌纤维肌力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3 个月的BND、PUVA-R、PUVA-S及UVJ-M均较产后42 d明显减小,产后3 个月的盆底肌力(I、II类肌纤维肌力)均较产后42 d明显增大。这说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可提高产妇盆底功能,超声参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盆底功能。廖晗甦[8]报道,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女性患者在分娩后生殖器官及盆腔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或者退化所致,尽管该疾病不具有致命性,但对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若能在产后42 d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则可明显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然而,该疾病的治疗要求临床医生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明确肌力受损部位,评估尿失禁和盆腔器官的脱垂位置和程度,这就要借助经阴道口超声,不仅可以显示各腔室的空间和位置关系,而且可以准确判断膨出或脱垂的器官,评估前腔室脱垂者植入网片的位置、移动度、并发症等[9,10]。

参考文献

[1]Dixit P,Shek KL,Dietz HP.How common is pelvic floor muscle atrophy after vaginal childbirth?[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4,43(1):83-88.

[2]祁锋,李环,张巍颖,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最佳时机研究现状[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2):47-49.

[3]徐繁华,王慧芳,陈华,等.经会阴二维超声观察未育女性前盆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8):1587-1590.

[4]刘蔚,王慕军.超声成像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2):76-77,56.

[5]Tunn R,Goldammer K,Gau ruder-Burmester A.Pathogenesis of urethral funneling in w omen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ssessed by introit al ultrasound[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5,26(3):287-292.

[6]Dietz HP.Translabial ultrasound in the assessment of pelvic floor and anorectal function in women with defecatory disorders[J].Tech Coloproctol,2014,18(5):481-494.

[7]Ulrich D,Guzman Rojas R,Dietz HP,et al.Use of a visual analog scale for evaluation of bother from pelvic organ prolapse[J].Ultrasound Obst Gyn,2014,43(2):693-697.

[8]廖晗甦.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近期疗效的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5):67-68.

[9]Tunn R,Picot A,Marschke J,et al.Sonomorphological evaluation of polypropylene mesh implant s after vaginal mesh repair in women with cystocele or rectocele[J].Ult rasound Obst Gyn,2007,29(4):449-452.

盆底支持功能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4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 其中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15例, 阴道前壁膨出伴张力性尿失禁25例, 阴道前后壁膨出8例;年龄35岁~73岁, 平均48岁;46例病人均实施阴式手术, 其中经阴道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 (TVT-O) 34例, 阴式全子宫切除同时行阴道穹隆骶棘韧带悬吊术加TVT-O 6例, 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6例;1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及骶骨固定术, 1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及骶棘韧带悬吊术加TVT-O 。

2 结果

48例病人手术过程顺利, 45例术后7 d拔除导尿管, 顺利排尿;3例在拔除导尿管, 解尿数次后出现排尿困难, 再次留置导尿管, 定期开放24 h后拔管, 解尿顺利。经1个月~12个月随访以了解阴道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补片 (网片) 侵蚀、感染及脱出等, 结果48例病人术后均无尿失禁、尿潴留及器官膨出、感染等症状。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病人年龄均偏高, 对手术多有恐惧、焦虑的表现, 应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特点, 着重强调本手术具有简单、微创性的优点及良好的预后;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多关心、多交流, 让病人了解负性情绪可加重心血管负担致原有疾患加重、降低免疫功能而不利于手术;教会病人有意识地使用放松术;术前晚按医嘱口服安定, 保证睡眠质量。

3.1.2 阴道准备

脱出部位有溃疡的病人每日碘伏抹洗阴道后用红霉素软膏和欧维婷涂抹患处, 并还纳脱出部位, 直至溃疡面愈合。术前3 d碘伏抹洗阴道每日1次或2次。

3.1.3 饮食及肠道准备

①饮食:术前3 d给予少渣饮食, 术前1 d流质, 晚上08:00后禁食。②肠道排空: 术前1 d下午14:00口服甘露醇250 mL导泻, 伴有糖尿病病人改服番泻叶泡茶, 术晨清洁灌肠。

3.1.4 安全护理

由于病人的年龄偏高, 多伴有内科疾病, 应积极控制原发病;肠道准备时预防摔倒的意外, 注意营养及电解质的补充。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按麻醉方式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6 h后, 生命体征平稳者改每班1次。

3.2.2 观察阴道及创面流血

观察阴道及创面流血的量、性质, 术后24 h~48 h取出阴道塞纱。

3.2.3 留置尿管护理

术后留置尿管7 d, 每天会阴抹洗2次或3次, 注意妥善固定、保持通畅, 观察引流液性状、量;留置尿管开放3 d~6 d后定时开放1 d~2 d后拔管。

3.2.4 饮食与活动

术后6 h进流质, 术后1 d半流食, 肛门排气后进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鼓励多喝水。术后根据麻醉要求予平卧6 h, 必要时给予弹力绷带绑双下肢6 h,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6 h后协助病人2 h翻身按摩1次, 24 h可床边活动, 48 h下床行走。

3.2.5 观察排尿情况

拔除尿管后, 经过2次或3次排尿训练, 在B超监视下测定残余尿量, <100 mL为合格, >100 mL则重新留置导尿, 再经过1 d或2 d的恢复后重新测定, 直至残余尿量正常为止。

3.3 出院指导

3.3.1 骨盆肌训练

骨盆肌肉训练可以增强盆底及尿道周围肌肉的张力, 所以术后需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骨盆肌及肛提肌的收缩训练, 加强其功能。方法:用力收缩肛门, 每次连续进行10 min, 每日2次或3次。盆底肌锻炼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1], 事实上有效的骨盆腔提肛运动对大部分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训练简单易做, 出院前均要教会病人。

3.3.2 生活指导

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及跳跃动作, 指导其避免腹压增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如长期站立、蹲位、负重等。术后1个月可恢复一般活动, 术后禁性生活至少3个月。

3.3.3 定期随访

由于盆底重建术术中植入的多股聚丙烯编织的吊带、网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侵蚀和感染, 发生率约为1.7%[2], 阴道后壁置入网片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前壁置入的网片, 主要并发症是直肠损伤、便秘及会阴体疼痛[3]。网片、吊带将在2个月~3个月后与组织逐渐融合, 成纤维细胞生长入网带中,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工韧带。术后1月、以后3个月~6个月随访1次, 如出现排尿困难、疼痛、血便应及时就诊。

4 体会

盆底重建外科是在古老、传统的问题和技术基础上新兴的集妇产科、泌尿外科、肛肠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盆底重建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 其创伤小, 出血少, 效果确切, 不易复发, 直接解决了女性病人在生活、工作中不便, 提高了生活质量[4]。由于发展的时间不长, 随访时间有限, 主要注重术前评估病人身心状况, 综合考虑病人其他系统的疾病, 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确保围术期的顺利度过, 指导病人长期自我护理的方法, 使病人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总结女性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4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施行各种盆底重建手术的护理措施, 除术前、术后身心护理外, 更应注意观察术后排尿情况、测定残余尿量和训练膀胱功能, 并指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出院指导。[结果]经术后随访, 48例病人均治愈, 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术期护理重点是术前准备、术后的病情观察、导管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重建术,护理

参考文献

[1]袁浩斌, 钱晓路, 张美娟.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的系统评价[J].现代护理, 2004, 10 (1) :3-5.

[2]Fox SD, Stanton SL.Vault prolapse and rectocele:Assessment of repair using sacral colpopexy with mesh interposition[J].BJOG, 2000, 107:1371-1375.

[3]Antiphon P, Elard S, Benyoussef A, et al.Laparoscopic promontory sacral colpopexy:Is the posterior, recto vaginal, mesh mandatory-[J].Eur Uro1, 2004, 45:655-661.

[4]郎景和.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过去、现在与将来[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3) :145-147.

上一篇:消费者学习下一篇:拼音及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