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2024-07-26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通用9篇)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盆底损伤和机能退化造成盆底脏器脱垂、张力性尿失禁、粪失禁, 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 日益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和健康, 特别是妨碍女性的工作和社交活动, 甚至被称为“社交癌”。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迫切要求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对盆底解剖修复和重建的新概念、新技术的提出和发展、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修补材料的发明应用, 以恢复解剖、恢复功能、微创为手术策略的盆底修补及重建手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疗效也在不断提高, 女性盆底重建外科正逐渐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国内也迅速发展。我科自2006年6月起实施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张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疾病48例, 有关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4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 其中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15例, 阴道前壁膨出伴张力性尿失禁25例, 阴道前后壁膨出8例;年龄35岁~73岁, 平均48岁;46例病人均实施阴式手术, 其中经阴道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 (TVT-O) 34例, 阴式全子宫切除同时行阴道穹隆骶棘韧带悬吊术加TVT-O 6例, 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6例;1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及骶骨固定术, 1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及骶棘韧带悬吊术加TVT-O 。

2 结果

48例病人手术过程顺利, 45例术后7 d拔除导尿管, 顺利排尿;3例在拔除导尿管, 解尿数次后出现排尿困难, 再次留置导尿管, 定期开放24 h后拔管, 解尿顺利。经1个月~12个月随访以了解阴道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补片 (网片) 侵蚀、感染及脱出等, 结果48例病人术后均无尿失禁、尿潴留及器官膨出、感染等症状。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病人年龄均偏高, 对手术多有恐惧、焦虑的表现, 应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特点, 着重强调本手术具有简单、微创性的优点及良好的预后;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多关心、多交流, 让病人了解负性情绪可加重心血管负担致原有疾患加重、降低免疫功能而不利于手术;教会病人有意识地使用放松术;术前晚按医嘱口服安定, 保证睡眠质量。

3.1.2 阴道准备

脱出部位有溃疡的病人每日碘伏抹洗阴道后用红霉素软膏和欧维婷涂抹患处, 并还纳脱出部位, 直至溃疡面愈合。术前3 d碘伏抹洗阴道每日1次或2次。

3.1.3 饮食及肠道准备

①饮食:术前3 d给予少渣饮食, 术前1 d流质, 晚上08:00后禁食。②肠道排空: 术前1 d下午14:00口服甘露醇250 mL导泻, 伴有糖尿病病人改服番泻叶泡茶, 术晨清洁灌肠。

3.1.4 安全护理

由于病人的年龄偏高, 多伴有内科疾病, 应积极控制原发病;肠道准备时预防摔倒的意外, 注意营养及电解质的补充。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按麻醉方式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6 h后, 生命体征平稳者改每班1次。

3.2.2 观察阴道及创面流血

观察阴道及创面流血的量、性质, 术后24 h~48 h取出阴道塞纱。

3.2.3 留置尿管护理

术后留置尿管7 d, 每天会阴抹洗2次或3次, 注意妥善固定、保持通畅, 观察引流液性状、量;留置尿管开放3 d~6 d后定时开放1 d~2 d后拔管。

3.2.4 饮食与活动

术后6 h进流质, 术后1 d半流食, 肛门排气后进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鼓励多喝水。术后根据麻醉要求予平卧6 h, 必要时给予弹力绷带绑双下肢6 h,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6 h后协助病人2 h翻身按摩1次, 24 h可床边活动, 48 h下床行走。

3.2.5 观察排尿情况

拔除尿管后, 经过2次或3次排尿训练, 在B超监视下测定残余尿量, <100 mL为合格, >100 mL则重新留置导尿, 再经过1 d或2 d的恢复后重新测定, 直至残余尿量正常为止。

3.3 出院指导

3.3.1 骨盆肌训练

骨盆肌肉训练可以增强盆底及尿道周围肌肉的张力, 所以术后需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骨盆肌及肛提肌的收缩训练, 加强其功能。方法:用力收缩肛门, 每次连续进行10 min, 每日2次或3次。盆底肌锻炼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1], 事实上有效的骨盆腔提肛运动对大部分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训练简单易做, 出院前均要教会病人。

3.3.2 生活指导

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及跳跃动作, 指导其避免腹压增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如长期站立、蹲位、负重等。术后1个月可恢复一般活动, 术后禁性生活至少3个月。

3.3.3 定期随访

由于盆底重建术术中植入的多股聚丙烯编织的吊带、网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侵蚀和感染, 发生率约为1.7%[2], 阴道后壁置入网片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前壁置入的网片, 主要并发症是直肠损伤、便秘及会阴体疼痛[3]。网片、吊带将在2个月~3个月后与组织逐渐融合, 成纤维细胞生长入网带中,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工韧带。术后1月、以后3个月~6个月随访1次, 如出现排尿困难、疼痛、血便应及时就诊。

4 体会

盆底重建外科是在古老、传统的问题和技术基础上新兴的集妇产科、泌尿外科、肛肠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盆底重建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 其创伤小, 出血少, 效果确切, 不易复发, 直接解决了女性病人在生活、工作中不便, 提高了生活质量[4]。由于发展的时间不长, 随访时间有限, 主要注重术前评估病人身心状况, 综合考虑病人其他系统的疾病, 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确保围术期的顺利度过, 指导病人长期自我护理的方法, 使病人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总结女性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4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施行各种盆底重建手术的护理措施, 除术前、术后身心护理外, 更应注意观察术后排尿情况、测定残余尿量和训练膀胱功能, 并指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出院指导。[结果]经术后随访, 48例病人均治愈, 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术期护理重点是术前准备、术后的病情观察、导管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重建术,护理

参考文献

[1]袁浩斌, 钱晓路, 张美娟.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的系统评价[J].现代护理, 2004, 10 (1) :3-5.

[2]Fox SD, Stanton SL.Vault prolapse and rectocele:Assessment of repair using sacral colpopexy with mesh interposition[J].BJOG, 2000, 107:1371-1375.

[3]Antiphon P, Elard S, Benyoussef A, et al.Laparoscopic promontory sacral colpopexy:Is the posterior, recto vaginal, mesh mandatory-[J].Eur Uro1, 2004, 45:655-661.

[4]郎景和.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过去、现在与将来[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3) :145-147.

[5]张晓红, 王建六, 金玲, 等.网片在妇科盆地重建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10) :712-713.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2

【关键词】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盆底肌;康复治疗

相关报道称孕前女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占1%~38%,而产后上升到49%~83%,且以性交疼痛为主,给广大女性患者家庭生活及心理带来较大的伤害[1]。由于产后性功能障碍主要与产道、盆底肌损伤及性激素改变有关[2],为此产后加强盆底肌康复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我院诊治的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给予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64例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的性交痛、性高潮障碍、阴道松弛等症状,排除产前性功能障碍、严重创伤、配合度低等患者。患者年龄在23~40岁之间,平均(26.6±1.3)岁,病程在1~3个月之间,平均(1.5±0.2)个月。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产前产后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盆底肌功能因妊娠、分娩产生变化,盆底肌康复训练等内容。指导患者掌握自行缩肛运动,1天1~3次。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包括两点:①盆底肌锻炼。产前由专业护士指导个人盆底肌锻炼,帮助孕妇选择平卧位,两腿微微屈曲分开,吸气时开始收缩肛门,3~5秒,呼气时则放松,必要时护士将擦有液体石蜡的手指慢慢插入孕妇肛门,帮助其行肛门运动。1次3~5分钟,1天根据孕妇情况确定运动次数。另外,产妇产后第2~3天指导其行盆底肌功能锻炼,1次10~15分钟,每隔1个星期锻炼1次。②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指导患者掌握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法,电刺激时帮助患者选择平卧位,将电极片与专用阴道电极连接,并将阴道电极放到患者阴道内,电流强度从0mA慢慢增加到30~60mA。另外让患者依照不同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训练,并根据显示器结果给予适时指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综合肌力、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盆底综合肌力以阴道肌肉收缩状态为依据,护士把两根手指轻轻放入患者阴道,感受阴道肌肉状况。分为6个等级:0级——手指没有感觉到阴道肌肉收缩,1级——阴道肌肉微微颤动;2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2秒,重复2次;3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3秒,重复3次,没有对抗;4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4秒,重复4次,轻微对抗;5级——肌肉收缩持续超过5秒,重复5次,持续对抗。另外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综合肌力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性生活高质量率78.13%,对照组性生活高质量率18.75%,两组比较χ2=22.58,P<0.01;另外观察组性交痛发生率9.37%,对照组性交痛发生率50%,两组比较χ2=12.65,P<0.01。见表2。

3 讨论

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主要包括性高潮障碍、性交痛、性欲低等诸多表现,典型特征为产前正常,产后性障碍,主要是由妊娠、分娩造成盆底肌受压、损伤等引起。为此积极加强盆底肌康复治疗对预防或减少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盆底肌康复治疗包括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及盆底肌功能锻炼,其中盆底肌功能锻炼由凯格尔(法国)医生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最开始着手的是张力性尿失禁治疗,随后逐渐在盆底肌松弛预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患者阴道肌肉收缩产生刺激,提高会阴和腹部收缩力。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4级高达71.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63%。另外观察组性交痛发生率为9.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可见盆底肌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盆底肌力及性生活质量,性交痛发生率低,值得在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宝良,胡冰,张晓瑜,等.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3):86-87.

[2]孙岚,文勇,张源,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诊断及康复治疗效果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10(10):121-126.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3

1 压力性尿失禁 (SUI) 的治疗

1.1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轻度SUI患者。包括药物治疗、注射疗法、行为治疗、盆底肌肉锻炼、盆底电磁神经刺激及生物学反馈治疗及针灸疗法。

1.1.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SUI的目标是通过增加尿道平滑肌的张力而提高尿道闭锁力, 减少溢尿。目前, 常用的药物有: (1)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治疗可有效地提高膀胱口的阻力, 在膀胱充满和排空过程中, 可以刺激尿道平滑肌收缩, 持续地提高尿道的闭锁力。因此, 在过去, 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被认为是治疗SUI的主要药物。 (2) 激素替代治疗 (HRT) :以雌激素治疗为主, 适用与更年期后妇女的SUI。雌激素具有增加尿道括约肌的张力和血供作用, 还可以通过增加α-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量和敏感度来提高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响应。阴道给药比口服见效快, 可选用雌激素栓、倍美力软膏。但有新的研究表明, 长期使用雌激素、孕激素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卵巢、乳腺癌、中风的风险。 (3) 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尿道β-肾上腺素受体, 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在尿道中对α-受体的作用并提高尿道口阻力。据研究普萘洛尔对SUI的治疗有效。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和心脏失代偿不良反应。 (4) 三环类抗抑郁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 对治疗尿失禁有效。丙米嗪是治疗SUI的三环类抗抑郁制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其有可能增加尿道平滑肌上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作用。实践证明, TCA会产生口干、便秘、尿潴留、镇静、嗜睡、视力下降及直立性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量大者可能会导致死亡[3]。

1.1.2 注射疗法治疗SUI:

通过尿道或经阴道将药物、化学制剂、自体组织等注入后尿道或膀胱颈内口黏膜下, 使尿道腔缩小、变窄或拉长, 使尿道阻力增加, 功能性尿道的长度延长, 进而使尿道内口和后尿道关闭。目前, 常用的填充材料是特氟隆糊剂、胶原及自体组织 (血块、脂肪等) 等。特氟隆糊剂以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和甘油载体。特氟隆糊剂注射量通常控制在10~15ml, 当注射入人体组织后, 组织把甘油吸收了, 而纤维组织把特氟隆包裹而起支撑作用。但有报道, 注射特氟隆糊剂后有局部组织慢性炎症反应及组织纤维化发生, 甚至微粒转移至肺引起肺栓塞[4], 故临床上已很少用。注射用胶原是一种异种蛋白, 由纯化牛皮肤胶原后与戊二醛交链制成, 在注射前需作皮肤过敏试验。注射胶原疗法的发生概率与严重性低于手术疗法, 因此, 可能是一种治疗SUI较好的方法。不过其有效率仅为53.1%, 低于手术治疗的72.7%[5,5]。自体脂肪组织最早用于尿道旁注射以治疗SUI, 其简便性、持久性和无副作用等诸多优势已使其成为最具潜力的治疗SUI的新方法, 但由于其不稳定性易被再吸收, 近期疗效很好, 远期疗效尚待研究。

1.1.3 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包括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 (PFME) 及习惯培养练习, 是患者重塑行为的过程。膀胱训练是排尿时反复控制中断排尿, 使尿道括约肌收缩, 训练抑制膀胱收缩, 增加膀胱容量。谷观恩[5,5]报道, 膀胱训练可增加膀胱容量70~300ml, 从而修正排尿行为, 恢复正常的排尿习惯。治疗效果取决于患者的积极参与和坚持程度。盆底肌训练 (PFME) 又称Kegel运动, 是以锻炼耻骨-尾骨肌肉群为主的训练, 增强盆底肌肉组织张力, 使尿道阻力增加。它是一种主动盆底复健的方法。具体训练是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后放松, 间隔5~10s重复上述动作, 连续5min, 2次/d。以后根据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6], 这样可更有效防止尿漏。新的行为习惯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患者运动的熟练及肌肉的加强也需要时间, 因此, 患者持之以恒是行为疗法成功的关键。

1.1.4 生物学反馈治疗:

患者及医生通过模拟的声视信号, 获取患者盆底肌肉活动的信息, 了解盆底锻炼情况, 有利于获得正确的、更有效的盆底锻炼;冼海燕、袁瑷芹[7]等报道, 治疗组盆底肌电收缩强度和会阴肌力均较治疗前增强。证明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治疗女性SUI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1.1.5 盆底电刺激疗法:

原理是通过放置在阴道内或肛门内的探头电极, 用探头对神经肌肉进行直接刺激或对盆腔神经和阴部神经反射性刺激, 以达到治疗尿失禁的目的。电刺激电流≤40mA为宜。有文献报道,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女性SUI, 总有效率达90%左右[8,9]。

1.2 手术治疗

中度以上SUI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 重度患者可直接手术。目前常用的手术分为3种: (1) 耻骨后固定术, 包括固定尿道旁组织于Cooper韧带的术式 (Burch术) 和耻骨后尿道膀胱颈悬吊 (MMK) 术; (2) 泌尿生殖膈成形术, 包括尿道折叠术、阴道前壁修补术等; (3) 尿道中下段悬吊术, 包括经闭孔尿道悬吊术 (TOT) 、经阴道吊带悬吊术 (IVS) 、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带术 (TVT) 。

1.2.1 无张力性阴道悬吊术 (TVT) :

原理是在尿道中段放置尿道吊带, 平时无张力, 当腹压增大时吊带阻止向下移动的尿道, 防止尿液溢漏。方法是从已与阴道分离的尿道旁间隙插入穿刺导针, 沿腹部方向、耻骨支后方向上推进出针, 调整张力、固定, 术中注意膀胱镜检查有无膀胱损伤[10]。TVT手术简单, 创伤小, 疗效好, 手术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 它改变了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观念, 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11]。

1.2.2 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TVT-O) :

于尿道中段下方置入尿道吊带, 与TVT不同的是, 穿刺导针路径经两侧闭孔的耻骨降支, 远离耻骨后间隙、尿道和膀胱, 在两侧闭孔间建立吊带吊床支持。珠仲秩、苏琛辉等[12]报道, TVT-O与TVT比较, 手术程序简化了, 手术时间缩短了, 减少了损失膀胱的机会, 治愈率高[12]。

1.2.3 经耻骨上尿道中段悬吊带 (SPARC) :

又称称改良型TVT, 是无张力的尿道悬吊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方法之一。将弧形穿刺针由耻骨上缘切口插入, 沿耻骨后面下行并弯向阴道切E1方向, 在手指的引导下穿过盆底生殖膈由阴道切口、同侧尿道旁间隙穿出, 膀胱镜观察膀胱无损伤, 接上吊带将其由耻骨上切口拉出, 同法处理对侧[13]。侯佩金、王云炎等[14]研究显示, 与传统的各种治疗SUI的方法相比较, SPARC法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较好的一种微创方法。

1.2.4 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 (MMK) :

适应于尿道有一定的关闭功能, 阴道无狭窄, 膀胱颈及尿道活动度较大的患者。方法是通过缝合膀胱底、膀胱颈、尿道、尿道两侧的阴道前壁于耻骨骨膜上, 抬高膀胱底膀胱颈位置, 使膀胱尿道后角趋于正常, 延长功能性尿道长度。有研究表明TVT手术各方面都优于MMK手术, 随着TVT手术在临床的应用普及, MMK手术将越来越少。

1.2.5 腹腔镜膀胱颈悬吊术 (burch手术) :

适应证与MMK相同, 通过阴道壁缝合于Cooper韧带上, 抬高近段尿道及膀胱颈位置, 延长功能性尿道长度。对轻度与中度的膀胱膨出有一定程度矫正作用。目前, 该法已逐渐被TVT、TVT-O等手术取代。

2 盆腔器官脱垂 (POP) 的治疗

2.1 非手术治疗

2.1.1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

研究表明, 该法对Ⅰ°患者有近10%治愈率, 而Ⅱ°、Ⅲ°患者没有1例治愈, 说明该种治疗方法是难以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的, 但大部分Ⅰ°和多于一半的Ⅱ°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盆腔脏器脱垂症状和体征都能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 Ⅲ°的4例患者中有1例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子宫脱垂改善为Ⅱ°, 说明这种方法对于Ⅲ°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疗效欠佳[15]。

2.1.2 子宫托。

子宫托适应证: (1) POP程度较轻或不愿手术、不能耐受手术的POP患者; (2) 当患者出现可能与POP相关的盆腔痛、背痛等症状时, 可以先用子宫托实验治疗, 模拟手术情况, 预测手术是否可缓解患者症状; (3) 希望保存生育能力的POP患者; (4) 了解POP患者是否伴有隐匿性压力性尿失禁。禁忌证:对硅胶和乳胶过敏者;患有急性盆腔炎或严重阴道溃疡者;认知能力或动手能力差者;不能保证随访的POP患者[16]。研究表明, 子宫托对POP仅有缓解作用, 取放困难为子宫托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17]。

2.2 手术治疗

2.2.1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适应证:Ⅰ°~Ⅱ°子宫脱垂、年轻患者, 有较多合并症不宜行大手术的中老年患者;禁忌证:宫颈肥大、过长者不宜采用。该法操作简便、安全、容易掌握。有研究表明, 老年性Ⅲ°患者, 子宫已萎缩、无子宫颈延长者, 宫颈组织血检测正常者, 或宫颈及阴道壁无损伤性溃疡者, 可单纯行阴道前后修补术, 手术也能达到预期效果[18]。

2.2.2 经阴道子宫切除加阴道壁修补术。

适用于Ⅱ°以上子宫脱垂或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且不需保留子宫的患者。该法是治疗中老年女性子宫脱垂及膀胱、直肠膨出的主要方法, 且有腹部无切口、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少、术后疼痛反应轻、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早、恢复快、肛门排气早、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创伤少等优点[19]。对非手术方法疗效不佳和无生育要求患者列为首选[20]。

2.2.3 改良的阴道闭合术。

指不切除子宫, 将阴道前后壁各切除相等大小的黏膜瓣, 再将阴道前后壁剥离创面相对缝合以部分封闭阴道。适用于年龄较大, 无性生活要求的患者。研究表明, 改良的阴道闭合术对治疗严重POP的高危老年女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21]。

2.2.4 子宫次 (全) 切除加悬吊术。

子宫切除同时利用圆韧带、带蒂腹直肌筋膜条悬吊。有阴道穹隆吊带悬吊 (P-IVS) , 适用于于子宫脱垂以及阴道穹隆脱垂患者; 子宫悬吊术, 吊带悬于宫骶韧带、骶棘韧带或骶前间隙的前纵韧带, 也可用补片缝合固定于骶骨岬, 另一侧缝合同定在宫颈 (阴道顶) 。

上述均是盆腔脏器脱垂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 近年来, 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整体理论, 其手术方法原则要求是: (1) 通过区别阴道各部位对盆底功能障碍所起的作用, 采用整体的方法解决盆底功能障碍问题; (2) 在特定的手术原则的基础上, 使患者的风险、疼痛和不适降到最低; (3) 手术创伤小; (4) 强调以症状为基础, 从而使手术指证扩大到包括那些症状严重而脱垂较轻的病例[22]。在此理论影响下, 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手术方式。

郎景和把POP新手术方式分为三类: (1) 前部区域:前壁修补术并应用替代物 (mesh) 、阴道旁缺陷修补术; (2) 中部区域:腹部子宫切除术并阴道骶骨固定术、阴道子宫切除术并髂尾-骶棘悬吊术、韧带固定术、经腹或经阴道骶骨子宫固定术; (3) 后部区域:后壁修补术并应用mesh、骶骨固定术、经阴道悬吊术及修补术[23]。

全盆底重建术 (prolift术) 是通过固定在皮下以及盆腔筋膜和骶棘韧带上的网带和网片, 提升并承托盆腔脏器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从而可以分别纠正盆底不同部位的缺陷, 达到对整个薄弱的盆底进行修复, 还可以同时对侧壁的结构缺陷进行纠正, 以达到整体化治疗的目的[24]。张晓红、王红等[25]研究结果显示, 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和Gynemesh全盆底重建术均安全可行, 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在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面, Prolift组要优于Gynemesh组。谭金风、余利云等[26]采用经阴道Prolift全盆底悬吊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效果明确、并发症少, 属于微创手术, 不进腹腔, 对肠道的干扰少, 减少该人群手术的风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由于Prolift及Gynemesh等全盆底重建术的修补网片存在侵袭及感染的风险, 其远期效果有待积累资料与临床循证, 同时手术的技术要求较高, 费用比传统的手术费用大,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盆底重建术在临床的应用。

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 治疗有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 近年来, 全盆底重建术是妇产科医生的研究热点。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4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9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綜合康复干预治疗,干预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康复干预前后盆底肌功能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康复干预后患者的盆底肌功能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

结论:采用康复干预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康复干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18-0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女性产后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等,给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国外一项研究表明[1]:盆底肌功能缺陷是导致产后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盆底肌的功能,其中康复干预是治疗产后功能性障碍的主要方法。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康复干预在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9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阴道分娩,产后行盆底功能评定结果表示异常,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7.4±2.6)岁。

1.2康复干预方法。

1.2.1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给患者讲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介绍产后康复治疗的方法,并强调产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的通畅,防止发生便秘,少饮用咖啡、茶、碳酸饮料以及酒精饮料,以免诱发尿频尿急[2]。同时,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做使用腹肌的动作,并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功能恢复的训练。

1.2.2功能恢复锻炼。采用Kegel法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恢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有意识的收紧肛门,并能自己感觉到收缩肌紧握手指,移开手指时肌肉收缩保持3~5s,放松3~5s,重复15min,然后不放入手指,自己有意识地训练阴道外口括约肌,收缩保持3~5s,放松3~5s,重复15min,4~6周为1个疗程[3]。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膈肌锻炼,吸气松腹,收腹呼气,屏住呼吸时,腹部不动,继续收腹、扩胸,同时收缩盆底肌,以上动作应反复做15min,2次/d。

1.2.3阴道按摩。治疗师食指放在患者切口疤痕疼痛处,轻轻按揉,力度以不觉得痛为宜,中二指置于患者阴道后穹窿处,往下按压耻骨尾骨肌,指导患者收缩这块肌肉,然后手指退至阴道口处,分开阴道[4]。并将上述动作要领传授给患者,指导患者每天在洗澡时自行按摩疼痛部位,时间不超过5min。

1.2.4物理治疗。物理疗法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我院主要采用法国产PHENIX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电针刺激治疗。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平卧于治疗床上,大腿稍分开,自然放松,将电极置入阴道内,电刺激的电流强度从0mA开始,逐渐增加,以患者自觉盆底肌肉有明显收缩但又无不适为限,然后配合生物反馈模式练习。每次治疗20~30min,每周治疗2次。

1.3观察指标。采用指检法评价盆底肌功能状况[5]:Ⅰ度为检查者手指在挤压阴道时感到肌肉松软,且在肌肉收缩和松驰时,施压的手指未感到阻力;Ⅱ度为在肌肉收缩时检查者施压的手指可感到阻力,但在肌肉松驰时无阻力;Ⅲ度为在其收缩或松驰时均能对施压者手指产生相当的压力。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盆底肌功能情况。如表1所示,康复干预后患者的盆底肌功能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疗效。康复干预后患者显效78例(84.8%),有效10例(10.9%),无效4例(4.3%),治疗总有效率为95.7%。

3讨论

产妇在分娩时由于胎儿先露部分对产妇盆底韧带和肌肉的过度扩张、引产过程中造成的损伤,都会对分娩后产妇的盆底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康复干预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盆底康复治疗是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采用物理联合生物治疗方式,加强及功能恢复,以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延长肌肉收缩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采用健康指导、功能恢复锻炼、阴道按摩以及物理疗法等综合康复干预措施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肌功能有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在产后42天开始康复干预治疗效果确切,且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采用康复干预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Kapoor DS,Thakar R,Sultan AH.Conbined urinary and faecal in-continence[J].Intorogynecd J Delvic Flo Dyunct,2005,16: 321

[2]李芸,覃晓红.健康教育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1):253

[3]瞿东晖,孙晶珠,瞿金桂,等.产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39-140

[4]杨文珍.盆底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9):136-137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5

1 行为治疗

实施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亦被称为膀胱训练。行为治疗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医护人员要督促患者将日常的饮水与排尿情况作出详细的记录并认真填写膀胱功能训练表, 还要引导患者将排尿的时间故意延长[3]。此举措对由SUI以及混合性尿失禁者较为有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 对PFD患者实施行为治疗的重要性, 它可有效地缓解女性尿失禁的现象, 而且也进一步说明在女性的健康体检中, 尿失禁检查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4]。

2 盆底康复治疗

2.1 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训练是一种主动盆底康复方法, 也是治疗PFD疾病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盆底肌训练是由美国妇科医生Arnold Kegel所提出的, 因此它被称作Kegel锻炼[5]。盆底肌训练是引导患者对“耻尾骨肌群”进行自主性收缩, 从而有效的延长患者的排尿时间, 对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现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笔者对PFD患者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 约有84% 的患者在实施盆底肌辅助治疗的基础上病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康复率达到一半多, 如果患者能够长期坚持锻炼, 则康复率会大大提高[6]。而且研究发现在妇女产后引导其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可有效的增强妇女盆底肌张力, 减少尿失禁现象的发生, 防止妇女阴道前壁出现自然下垂现象。然而, 发现国外在治疗PFD疾病时已不单单是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而是基于生物反馈的基础上实施盆底肌肉训练,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模拟声音将信号传递, 研究人员通过对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出患者的盆底肌肉处于正常或是异常状态, 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疗[7]。在生物反馈机制中, 通常选取的仪器是一些对妇女的生殖器官损伤较小仪器像阴道直肠压力球囊以及阴道直肠肌电图探测仪等, 而且该方法已得到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 效果显著、副作用小[8]。然而最近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发现: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状况, 但如果在盆底肌肉训练的基础上实施膀胱训练辅助治疗的话, 则患者的症状会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生活质量也较之前有显著的提高, 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即治疗的效果在3 个月后随即消失[9]。所以, 可对一些轻度患者采取盆底肌肉训练方法进行治疗, 如条件允许的话则可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膀胱训练加以辅助, 治疗结果会更加高效化, 但超过三个月后治疗的成效性则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免疫情况决定[10]。此外, 由于盆底肌肉锻炼大都是在物理治疗师的指引下实施的, 这样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女性患者的康复概率, 从中也可看出治疗PFD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实施盆底肌肉锻炼。

2.2 盆底肌电刺激

盆底肌电刺激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妇女阴部神经和盆腔神经的反射性刺激从而强化盆底肌肉的伸缩性。实施盆底肌电刺激的好处在于可增强盆底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加快神经细胞的修复功能, 促进肌肉血液循环的畅通无阻[11]。在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时笔者通常选择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快速高频电刺激法, 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盆底神经的反射, 从而有效的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疾病;二是慢速低频电刺激法, 它主要是通过刺激阴部神经从而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性, 该方法主要是针对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底肌肉薄弱的治疗[12]。研究发现, 对PFD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法配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因而在临床医学上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13]。

2.3 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模拟声音将信号传递, 研究人员通过对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出患者的盆底肌肉处于正常或是异常状态, 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疗, 有效的缓解患者尿失禁现象的发生[14]。生物反馈治疗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引导压力计治疗;二是阴道锤的有效应用;三是生物反馈仪的使用。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主要是将探头放置于患者的阴道内, 通过电信号的传递, 将视觉信号回馈给患者和医师, 医生通过对信号波的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状[15]。通过对54 例PFD患者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研究, 发现POP患者治愈率为10%, 效果有明显改善的为70%[16]。而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大都是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治疗的成效性, 反而会加重病情的复发。所以, 在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时进行必要的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很关键, 它可提高患者的康复概率[17]。在实际治疗中, 医生还应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后, 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去实施, 这样才能降低患者的病发症状, 增强治疗的成效性。

3 子宫托治疗

子宫托治疗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支持型与空间填充型。支持型像杠杆型多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 而空间填充型像立方型托常在中重度患者身上使用, 空间填充型主要是通过托和阴道壁之间的吸引力从而确定托的具体方位[18]。子宫托治疗的应用范围较为宽泛, 一方面可作为脱垂的一线治疗, 另一方面还在手术失败或者症状得不到缓解时使用, 提高治疗的成效性[19]。临床上, 很多患者不愿意进行手术治疗, 子宫托治疗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它的优点在于无需手术治疗, 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为患者创设舒适的治疗氛围。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子宫托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实施子宫托治疗时, 需要做好长期的护理工作, 如果护理不当的话极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糜烂等现象的发生[20]。因此在使用子宫托治疗时, 可对绝经后期的妇女使用阴道雌激素霜剂涂抹于阴道壁处, 这样可避免感染。另外, 子宫托的大小也要严格控制, 尽量使患者在进行简单活动时没有不适现象发生则为宜。

4 药物治疗

在PFD治疗中, 实施药物治疗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方式。药物治疗可分为两种:一是 α-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二是雌激素替代。α-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的主要标志性药物是盐酸米多君[21]。它是一种外周 α 受体的强力选择性激动剂, 在生物选择中激动剂主要作用在 α1受体。药物治疗的第二种方案雌激素替代疗法在使用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尽管雌激素可促进结缔组织增厚, 强化尿道的封闭机制, 但通过近些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妇女在进行雌激素治疗时病症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的尿失禁现象, 如果继续使用的话, 则会使妇女子宫内膜增生, 严重者会诱发乳腺癌, 所以, 不提倡对SUI患者实施雌激素治疗PFD疾病[22]。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临床实验, 发现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新型药物Duloxetine治疗效果较为突出, 它主要是一种去甲肾上腺和5- 羟色胺重吸收的抑制剂, 可通过刺激骸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来强化尿道括约肌收缩的功能[23]。Duloxetine的疗效评价指标有三个:一是每周漏尿频率的检测;二是平均漏尿时间间隔统计;三是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 对所有患者正常用药后的三项指标进行仔细检查, 如这三项指标有明显的改观, 则表明该药物对治疗SUI有一定的疗效性[24]。Duloxetine主要是在患者储尿期进行作用并有效控制, 因此不会增加患者梗阻性尿困难现象的出现[25]。倘若有尿路梗阻病史的患者在实施该疗法时要格外注意, 以免造成尿路感染等现象的发生。

总之, 通过上文的分析与探究, 可知在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中, 康复锻炼以及选取有效的康复方法至关重要, 它是提高康复率的有效保障。与此同时, 不断优化与健全现有的临床治疗途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 作为医护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 掌握先进的科学理念与技术, 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成效性, 为女性创设舒适和谐的治疗氛围, 帮助她们尽快走出疾病的困扰。

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简称PFD, 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多发生在中老年妇女身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盆底修复和重建的非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女性PFD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7月-2015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科进行治疗的患者225例, 均接受妇科检查, 年龄21~55岁, 平均 (29.74±8.56) 岁, 病程2~30个月, 平均 (15.67±3.74) 个月,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松弛、压力性尿失禁等;排除体重超标、体虚以及先天发育不足者, 重点筛查对象包括分娩后6周~12个月, 主要观察盆底功能变化。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医护人员对受试者既往史以及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尤其是卫生情况。医护人员应采取温和、耐心的态度, 同患者保持有效沟通, 向其宣讲检查相关医学知识, 包括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 之后进行盆底检查。盆底检查步骤主要包括常规妇科检查, 然后依次检查外阴、会阴是否出现压痛、红肿、硬结、触痛以及肌肉弹性, 阴道口是否闭合, 重点观察子宫、附件以及宫颈情况。重点观察盆腔脏器是否出现漏尿以及脱垂现象, 分泌物是否正常[3]。

盆底检查包括:在临床妇科检查中, 操作者在阴道厚壁中应用食指及中指进入患者阴道内后壁中, 使其同上提肌有一定的接触, 同时嘱咐患者尽可能收缩阴道, 排除腹肌及臀肌的影响, 需连续坚持10 s, 若中断只能重来, 或收缩停顿各3 s, 反复3次。稍后进行盆底肌测试仪测试, 确定患者盆底肌激励以及盆腹协调性不同指标, 符合标准者为正常盆底肌力。

若盆底功能显示为障碍者, 初次筛选中按照患者既往史、体征及检查结果, 推断临床症状, 同时根据盆底测试仪检测结果, 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措施[4,5]。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措施, 纠正患者日常不良卫生习惯, 嘱咐其采用正确排尿方法排尿, 远离咖啡、可乐等具有一定刺激性的饮品, 保持良好习惯。严重者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主要利用盆底生物电的刺激作用, 术后指导患者科学肌肉训练。

1.2.2 治疗措施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杉山U4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 治疗时间20~30 min/次, 2次/周, 10~15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需间隔3个月。治疗中根据治疗仪内提供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进行盆底肌肉电刺激和电刺激与盆底肌肉自主锻炼同时进行的治疗方法。同时, 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在院外自行进行缩肛运动练习, 双腿呈屈曲或伸直, 仰卧位, 吸气时需收缩肛门, 呼气时需放松肛门, 一呼一吸, 一缩一放, 规律提收肛门, 每次缩放肛门时间均为6 s, 2次/d, 10~25 min/次;训练原则为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坚持不懈。并通过应用不同重量的阴道哑铃, 锻炼盆底肌肉来巩固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盆底肌力超过5级显示正常, 结合肌肉反应能力是否下降以及下降幅度等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有效:患者主观认为临床表现得到明显改善;无效: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 甚至加重。总有效=痊愈+有效。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225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者, 盆底肌力均未超过5级, 肌肉反应能力均有所下降, 其中, 包括压力性尿失禁及膀胱不稳定性尿失禁54例, 盆腔脏器脱垂105例 (子宫脱垂21例, 阴道前壁脱垂43例, 阴道前后壁脱垂41例) , 并发上述两种疾病66例。

2.2 治疗效果

经临床治疗, 225例患者中痊愈136例, 占60.44%, 有效89例, 占39.56%,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慢性盆腔痛者4例, 占1.78% (4/225) , 经治疗盆腔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单独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73例, 均得到明显缓解。

3 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是否存在障碍, 对于女性身体健康以及日常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若女性在分娩后发现盆底肌肉存在一定损伤, 其主要原因在于女性妊娠期间, 胎儿逐渐增大以及子宫质量的逐渐递增, 长期压迫骨盆底部, 促使肌纤维产生变形, 肌张力因此受到一定减退[6]。孕妇阴道分娩期间, 盆底肌肉以及筋膜可受到影响进一步扩张及伸展, 若未能及时恢复, 则盆底肌肉以及筋膜弹性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造成弹性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进而发生一系列盆腔产后不良并发症[7]。对于产后女性而言, 妊娠及分娩均能够对盆底肌肉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很多女性在产后立即开展哺乳及照顾孩子, 可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但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盆底肌肉损伤一直存在, 并向前发展, 导致对女性健康出现严重不良影响。

产妇在分娩后均可见到一定程度的骨盆底部疾病, 其可能性生理原因在于女性盆底存在三层肌肉以及筋膜, 起到封闭骨盆出口作用, 同时对骨盆内器官产生一定的支撑及承载作用。骨盆肌肉因环境影响对自身张力产生调节作用, 持续性活动可提供动态性支持。孕妇无论选择何种分娩方式, 妊娠激素的变化以及胎儿在妊娠期间的不断加重、增大, 均可造成女性盆底出现一定程度损伤, 导致骨盆底部功能出现障碍, 临床以尿失禁为典型表现。此类患者在大笑或咳嗽时, 均可导致尿液因刺激而发生自主溢出现象[8]。通常情况下, 临床治疗尿失禁标准为, 治愈:患者自觉无漏尿症状, 查体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自觉尿失禁症状明显好转, 漏尿量减少>50%;无效:自觉漏尿症状无好转, 漏尿量减少<50%。本次研究中, 尿失禁患者54例经临床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其中, 痊愈47例, 占87.04%, 有效7例, 占12.96%, 无效0例。

近几年来, 随着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 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大多数临床机构均可见到电刺激治疗仪器, 普及盆底肌肉锻炼方法。女性在分娩6周后开展盆底肌肉恢复训练, 可对女性盆底肌肉功能产生有效积极影响, 促使尽快恢复至正常状态, 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若女性在分娩后错过恢复时间, 肌肉松弛程度与年龄呈正比, 同激素水平呈现反比, 临床表现越发严重, 最终仅能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本次治疗中通过妇科临床检查以及B超检查筛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 并进行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恢复骨盆底部功能, 加强女性身心健康, 优化其生活质量。电刺激能够促使机体组织重排, 软化细胞, 激活组织细胞分化过程, 加速组织新生过程;电刺激还可能对局部细菌以及真菌感染性炎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同抗生素的抗感染药效产生协同作用。电刺激治疗能够调整肌肉收缩率, 促使其达到生理范围临界点, 加快肌肉运动功能恢复过程, 还可同药物治疗进行配合, 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药物疗效。目前, 很多医务工作者将补中益气丸等药物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过程中, 但存在临床疗效不佳等缺点。此外, 医务工作者应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加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 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药物, 结合临床实际, 制定符合国内女性患者临床表现特点的诊疗方案, 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表现的同时, 减轻其心理压力以及经济负担, 缩短康复时间。

摘要:目的:分析妇科检查及治疗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起到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5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科接受检查及治疗的患者225例, 观察并记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检查及治疗效果, 分析临床价值。结果:225例患者中痊愈136例, 占60.44%, 有效89例, 占39.56%,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高发人群为中老年妇女, 对女性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女性患者还需进行相应盆底功能性康复锻炼促进恢复, 有利于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优化预后。

关键词:妇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检查,治疗

参考文献

[1]米建锋, 梁桂玲, 劳东玲, 等.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20例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8) :19-22.

[2]廖镜芳, 周冬梅, 钟东彩.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解剖学研究, 2010, 32 (2) :130-133.

[3]杨晓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骶主韧带MRI特征及三位重建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2012.

[4]王文艳.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全盆底重建手术的解剖学、影像学及临床治疗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2009.

[5]施红, 徐燃.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23) :4438-4439.

[6]王雅迅, 何君怡, 蒋素珍.低频脉冲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1817.

[7]左海燕.产科因素对产后盆底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4.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7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妇产科学》[1]中相关诊断标准。本次受试患者平均年龄 (37.5±3.7) 岁;PFIQ-7评估 (3.7±2.0) 分;ICI-Q-SF评估 (8.6±0.9) 分;疾病类型:压力性尿失禁48例, 盆腔器官脱垂33例, 产后盆底损伤50例, 其他1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联合组 (A组, n=73) 和电刺激组 (B组, n=74) 两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 (2) 临床资料完整者; (3)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盆底失去神经支配者; (2) 相关治疗禁忌证者; (3) 中途退出治疗、更改方案或随访期失联者; (4) 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 (5) 精神障碍、意识不清或语言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予以饮食干预、作息知道, 尽量避免过度劳累;B组予以功能性电刺激疗法:采用PHENIX4型神经肌肉电刺激仪, 高频 (35~50 Hz, 推荐50 Hz) 持续电刺激, 电流0~70 m A, 脉冲200~500 us, 1 h/次, 1~2次/d, 持续8~12周后观察疗效。A组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采用法国PHENIX 4型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 消毒电极片并轻插入阴道内直至电极颈末端, 通过阴道电极收集生物反馈电流, 以有刺激感觉而无疼痛感为宜, 电流<100 Hz, 20 min/次, 3周内持续10次, 每周至少2次, 其间1~2 d行1次kegel训练, 持续8~12周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 [2] (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尿失禁问卷简表 (ICI-Q-F) [3] (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评分变化差异, 记录其排尿间隔、每日排尿频次、夜尿频次、每次排尿量等排尿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问卷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治疗后两组患者PFIQ-7及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与B组对比P<0.05

2.2 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对比差异分析

治疗后A组排尿间隔及每次排尿量明显高于B组, 且每日排尿频次及夜尿频次低于B组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与B组对比P<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予以联合疗法的A组患者及采用电刺激方案的B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均得到显著提升, 说明电刺激作为一种被动性盆底肌肉训练方案, 能通过电流刺激诱导盆底肌肉表现治疗性反应, 以达到调节下尿路功能、改善尿频、尿急症状的目的。杨梅等[4]研究者也在报告中指出, 虽电刺激疗法近期疗效可达到50%~80%以上, 但存在明显的年龄及疾病限制, 50岁以下的青年及中年患者近期疗效优于老年患病群体, 且应激性尿失禁者显效率高于急迫性尿失禁者, 提示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疗法。笔者虽未针对该方案的临床效果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但也发现在电刺激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方案的A组患者盆腔肌力恢复效果及排尿改善情况均较B组理想, 说明电刺激时辅以生物反馈, 可有效增强盆底肌肉活力, 促进盆底肌肉群收缩, 提高其肌力及弹性, 在短期内改善盆底功能, 促进排尿恢复, 和谐夫妻关系,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储小燕等[5]研究者也在报告中对上述结论予以支持, 但其还认为, 虽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突出, 但局限性较大, 尿道压力、体重指数、既往手术史、病情发展程度等均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且治疗时间跨度长, 需患者每周至少入院两次, 否则将难以获得理想疗效, 极大影响其接受度及依从性。笔者则认为, 临床需全面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以选择最佳方案, 不必局限于一种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 疗效确切, 能有效改善其盆底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47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意愿分成A、B两组。B组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A组则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FIQ-7、ICI-Q-SF评分变化差异, 记录其排尿情况。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PFIQ-7及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 (P<0.05) ;2治疗后A组排尿间隔及每次排尿量明显高于B组, 且每日排尿频次及夜尿频次低于B组 (P<0.05) 。结论 对PFD患者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方案,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5-136.

[2]Zhu L, Yu S.Chinese valida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J].Menopause, 2011, 18 (9) :1030-1033.

[3]Huang L, Zhang SW, Wu SL, et a L.The Chinese version of ICIQ:a useful tool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urinary incontinence[J].Neurourol Urodyn, 2008, 27:522-524.

[4]杨梅.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肌康复效果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 (2) :291-292.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8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是因盆腔支持结构缺陷、退化或损伤造成的疾病。通常是由于妊娠妇女怀孕分娩过程中, 盆底韧带和肌肉过分牵拉或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血管受伤, 造成提肛肌松弛、萎缩, 包括阴道脱垂、子宫脱垂及生殖道瘘等, 极易引发尿失禁[1]。笔者旨在探析治疗PFD的最佳方案, 降低PFD带给女性生活及健康中的痛苦,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入的产后PFD患者150例, 均经阴道自然分娩, 符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无产科合并症、并发症;患者能正确理解治疗意义, 主动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与治疗相关禁忌证, 中途退出治疗、随访失败及精神障碍患者。年龄19~37岁, 平均 (31.5±8.7) 岁;初产妇101例 (67.3%) , 经产妇49例 (32.7%) 。子宫脱垂48例 (32.0%) , 阴道脱垂41例 (27.3%) , 盆底损伤39例 (26.0%) , 其他22例 (14.7%) 。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 A组85例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 B组65例予单纯电刺激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给予两组详细讲解治疗目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使其了解治疗过程, 增加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治疗期间饮食要清淡、多饮水, 多食高蛋白、低油低脂低盐;作息规律, 避免过度劳累。A组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嘱患者治疗前排空膀胱, 将消毒电极片缓慢插入阴道内直至电极颈末端, 通过阴道电极收集生物反馈电流。每周使用两次, 每次20分钟, 使用时以感到刺激感无疼痛感为宜, 电流不超过100Hz。B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高频50Hz持续电刺激, 脉冲500Hz, 电流<70m A, 每次持续1小时, 每日两次。两组治疗结束后, 建议患者在家时采取Kegel练习, 巩固治疗效果。指导产妇Kegel时, 平卧于床上, 头下垫一软枕, 采取舒适体位, 两腿分开屈膝, 呼吸深而缓, 依次收缩肛门、阴道、尿道, 使产妇有盆底肌上提的感觉, 每次收缩时深吸一口气, 保持3~5秒, 放松时缓慢吐气。连续做15~30分钟, 每日3次。3个月后, 对比分析两组的盆底肌力及排尿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分为5级, 1级最差, 5级最优。②肌电值:肌电值越大表示盆底肌收缩力越强、功能越好。③排尿情况:排尿间隔时间长、排尿频次及夜尿频次少、每次排尿量多表示患者恢复越好。④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每一问题对应5个备选的回答选项及对应分值, 分值分别为1、2、3、4、5分;按每一问题所得分值, 分为较差 (1~2分) 、差 (>2~3分) 、可 (>3~4分) 和较好 (>4~5分) , 全部分值合计为生活质量总评分。总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⑤疗效评定标准:尿失禁症状消失, 无遗尿现象发生为治愈;尿失禁症状缓解, 遗尿现象减少, 尿垫使用次数比治疗前减少50%以上为显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 遗尿现象和使用尿垫次数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表1)

治疗前两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 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水平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均较前改善, 且A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比较 (表2)

治疗前两组排尿间隔、每日排尿频次、每次排尿量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夜尿频次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做治疗后比较。治疗后A组排尿间隔及每次排尿量高于B组, 每日排尿频次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3)

治疗前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均较前改善, 且A组行为的限制、心理的影响、社会障碍评分均高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疗效比较 (表4) 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 7, P<0.01) 。

3 讨论

PFD由于处于隐私部位, 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心理, 期待侥幸自愈心理较多。但PFD对产妇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易引发炎症、带来不适感, 严重者影响正常夫妻生活、导致社交恐惧、焦虑不安等情况。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PFD不仅能够加固盆底肌肉肌力, 还能提高尿道周围括约肌功能, 解决患者尿失禁、器官脱垂等症状[2]。

本文结果显示, 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PFD疗效优于单纯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A组盆底肌力、排尿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优于B组, 说明在电刺激治疗基础上辅助生物反馈, 能有效促进盆底肌肉收缩, 增强盆底肌肉活力, 达到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增强尿控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但在观察中部分患者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比单纯采用电刺激治疗的患者效果差, 说明治疗方法存在个体差异。因此, 治疗方法的选择应全面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目标,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案, 不必局限在同一种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可建议经阴道顺产产妇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将盆底功能恢复作为常规康复治疗, 增强盆底功能、保障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明明, 杨爱主, 姚丽丽.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 (4) :111.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 篇9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腹腔镜,护理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 PFD) 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 又称盆底缺陷。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 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而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 阴道前后壁膨出和压力性尿失禁, 最常见的症状是阴道口脱出物, 腰骶部不适和疼痛, 腹压增加时不自主尿液流出。目前, 手术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成熟和设备改进, 腹腔镜用于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逐步得到推广。我院从2008年3月—2012年5月, 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共48例, 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3月—2012年5月行腹腔镜下宫骶韧带缩短固定术、阴道旁修补术和膀胱颈悬吊术共48例, 年龄32岁~68岁, 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 阴道口扪及块物, 排尿不畅及性生活不满意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腹腔镜手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的护理经验。

2 结果

48例病人自觉脱垂症状明显好转, 主观满意度100%,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有36例行膀胱颈悬吊术病人拔出导尿管后, 术后排尿自如, 无跑跳或咳嗽后不自主溢尿, 排尿前加压试验阴性。但有2例手术后出现听水声后不自主溢尿等急迫性尿失禁表现, 未作处理, 1周后自行好转。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不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 也是家庭社会问题。一旦得病, 病人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病变部位隐私, 病人羞于开口, 因此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病人多数年龄较大, 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 限制了她们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能力, 对所患疾病认识不足;老年人经济较拮据, 常依靠儿女资助, 对费用问题存在顾虑。种种原因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的心理负担, 既盼望手术成功, 又担心手术效果。护理人员应理解和尊重病人, 为她们讲解相关知识, 根据护理程序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和评价, 了解其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让家属从感情上给病人以支持, 共同稳定病人的情绪, 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

3.2 并发症护理

盆底功能障碍病人以老年人居多, 常合并内科疾病。应给予对症治疗, 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术前严格监测病人的血糖、血压值, 将结果反馈给医师, 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和饮食, 确保手术如期进行。对糖尿病病人应强调控制糖尿病与尿路症状之间的关系, 尿糖是尿路感染持续和复发的极佳环境, 并且常引起尿急和紧迫性尿失禁, 因此术前积极控制血糖在一个稳定状态。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经常触发咳嗽使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恶化。因此, 对高血压病人术前详细询问服药情况, 如服用卡托普利治疗者, 须与其内科医生交流, 建议更换其他抗高血压药物[1]。老年人心脏应激能力下降, 储备功能降低, 有潜在性心功能不全[2], 注意输液量和速度的控制, 经常巡视病房, 如有异常, 及时对症处理。

3.3 术前准备

由于腹腔镜手术路径为腹壁组织结构薄弱处和脐孔, 因此对脐孔皮肤的清洁尤为重要。先用液状石蜡棉签清洁, 碘伏消毒脐部, 操作时动作轻柔, 尽量减轻棉签对脐孔皮肤的摩擦刺激。这对预防腹腔及切口的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除常规准备外, 合理、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具有积极意义[3], 即术前30min静脉内给予广谱抗生素1次, 可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作用。

3.4 安全护理

由于病人的年龄偏高, 在做各项检查和治疗时需有家属陪护;进行阴道冲洗及妇科检查时应协助其平稳上下治疗床;对年龄偏大或体质差的病人, 因控制排便能力差, 灌肠应在病人床边进行, 并备好便器, 以免病人急着如厕导致跌倒。

3.5 术后护理

3.5.1 一般护理

由于腹腔镜手术是在二氧化碳 (CO2) 气腹下完成, 术中大量吸收CO2易出现高碳酸血症。因此, 术后常规给予病人持续低流量吸氧, 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以早期发现有无高碳酸血症、腹腔内出血和感染。

3.5.2 留置尿管的护理

手术后留置尿管48h, 密切观察尿量、尿色、性状, 保持尿管通畅, 防止打折、受压、扭曲。每天会阴擦洗2次, 保持局部清洁, 防止尿路感染。嘱病人多饮水, 预防尿潴留, 与病人沟通并向病人讲解排尿技巧, 以消除病人拔尿管后的排尿恐惧感。

3.5.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5.3. 1 下肢血栓的防护

由于此类病人多为中老年妇女, 术后卧床休息, 导致血流速度缓慢;同时老年人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故术前应做好预防工作, 如穿抗血栓压力袜, 双下肢屈曲运动等。术后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活动, 病情允许后离床活动, 以增加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 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严禁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3.5.3. 2 肩背酸痛

这是腹腔镜术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由于术中CO2气体残留积聚膈下, CO2转变为碳酸, 刺激横膈, 由膈神经放射至肩部而感觉疼痛, 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因此, 术后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因为吸氧可提高氧分压, 促进CO2气体的排放, 预防CO2产生碳酸引起反射性肩背酸痛。并鼓励病人早翻身, 早期下床活动, 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3.5.3. 3 膀胱损伤

是腹腔镜下膀胱颈悬吊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资料中有2例膀胱损伤, 于术中行腹腔镜下膀胱修补术。术后保留尿管7d,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 注意妥善固定尿管, 防止脱落, 并保持尿管通畅。

3.5.3. 4 排尿困难

是膀胱颈悬吊术后的主要并发症, 主要与术中悬吊张力有关。因此, 拔除尿管后注意指导病人多饮水、勤排尿, 以达到生理性冲洗膀胱的作用。

3.5.4 健康教育

坚持做骨盆底肌群训练, 增加盆底肌的支撑力, 改善膀胱颈部下垂, 提肛运动, 每天3次, 每次持续5s~10s, 重复10次~15次, 以增加盆底肌的张力。术后半年不做重体力活动, 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 如长时间站立、蹲位、负重、吸烟、咳嗽、便秘等。

4 小结

腹腔镜下盆底功能障碍手术以其创伤小、术中视野清晰、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所接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相关的准备, 术后重视留置尿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 加强健康教育, 在治疗过程中为病人提供系统化的整体护理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洁, 薄海欣.腹腔镜Burch手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20 (30) :2583.

[2]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7.

上一篇:“健康校园”建设下一篇:的基本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