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校园”建设(精选12篇)
“健康校园”建设 篇1
摘要:<正>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论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重点任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慢性疾病占据疾病谱首位,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做好社
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论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重点任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慢性疾病占据疾病谱首位,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做好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问题。心脑血管病长期占据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而且突出的“四高”(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尽管近十年来各类诊疗技术突飞猛进,急性期溶栓和取栓、卒中单元被多国指南明确推荐,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针对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群体进行一级预防[1]。今年8月新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的IN-TERSTROKE荟萃分析结果明确提示,通过控制高血压、体力活动缺乏,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房颤、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生活压力过大这10项卒中高危因素可以降低90%的卒中风险[2]。
一级预防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老年群体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社会交流等多种因素导致对各类疾病早期识别、诊断、防范的意识落后,因此亟需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进行健康素养的培训,进一步对社区老年慢病人群进行资源优化管理,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又有利于人力资源节约和健康管理效率的极大提高。潘晓东[3]面向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开发相关APP软件和物联终端,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使老年人或家属得到可信赖的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素养能力的培训,也能辐射培训社区医生,带动社区医生管理本地区患者,同时引导相关综合医院和社区医师的互动,是一次“互联网+老年慢性病管理”的创新性探索,有利于促进老年群体健康素养提高,推动老年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
苏北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实行“双轨制”慢病管理模式,也符合新医改提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总体要求,将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管理有效落实到到社区层面[4]。既注重定期培训社区医护人员,强化对分管片区居民进行持续、系统的慢性病知识健康讲座,提高对各类慢性病的正确认识,推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又抓住了国家卫计委高度重视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专项工程,全面强化了以脑卒中为代表的重点慢性病患者管理。联合广州等多家医院强化脑卒中患者的“ABCDE”健康管理策略,突出了中国特色的H型高血压有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有与心脑血管病关系密切的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5]。无论是对于认知障碍的观点态度、基本医学知识、基本保健要点,还是早期识别技能,正确的就诊-随访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2016年初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著名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美国近30年来痴呆发病率在逐渐下降,该研究从1975年开始,研究对象为5205名≥60岁人群,分析可能与严格脑卒中高危因素管理有关[6]。而2011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为800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不仅仅是缺乏准确的全国范围认知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基于临床取向的认知障碍健康素养评估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并且缺乏完善的老年认知障碍的健康评估体系。因此,加强公众健康教育与设计出适合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语言等背景的认知障碍相关健康素养的评估体系同等重要。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求我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对于老年慢性病而言,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才能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李庆云,洪音,徐俊.加强脑卒中健康管理,提升老年健康素养[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0):796-798.
[2]Feigin VL,Roth GA,Naghavi M,et al.Global burden of stroke and risk factors in 188 countries,during1990—2013: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Lancet Neurol,2016,15(9):913-924.
[3]潘晓东.互联网的新医疗模式下促进社区老年慢性病的健康素养[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0):803-805.
[4]洪音,张桁忠,徐俊,等.老年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提升是慢病管理抓手[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0):798-800.
[5]王姗姗,贾建军.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健康素养[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0):801-803.
[6]Satizabal CL,Beiser AS,Chouraki V,et al.Incidence of Dementia over Three Decade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N Engl J Med,2016,374(6):523-532.
“健康校园”建设 篇2
根据市、区政府及市、区教委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特别是健康校园建设的文件精神,为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如下健康校园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建设工作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建设“健康校园”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2014年学校创建成为XX区健康校园
三、工作内容
(一)开齐开足体育课程
保障每周4节体育课,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坚持做到有教师有课时有教材有教案。
(二)推进体育评价改革
认真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深入推进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工作,培养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具备一项艺术特长与一项科技技能。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落实阳光体育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坚持每天上午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营造人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倡导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去锻炼和陶冶身心。
(三)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力求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体育课时总量,加大体育教师编制配备工作,增加体育教师结构比例,努力满足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展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建立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制度,巩固和提高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合理解决体育教师待遇,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善体育卫生基础条件
认真执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切实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学校食堂、厕所、饮水等基础卫生设施的投入,消除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隐患;及时对学校低值易耗体育器材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六)积极举办体育竞赛活动
每年举办春、秋学生运动会,广泛开展各种趣味性运动会,积极 组队参加市区各种赛事。
(七)加强学生近视防控和营养干预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学生近视问题,加强学生营养干预工作,努力改善学生肥胖和营养不良问题;加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专兼职营养师培训,推进学校营养配餐工作。
(八)改进学校健康教育
按标准配齐配好学校校医,完善学校医务室设施设备,备齐备足必要的药品和器械,开展必要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安排不少于7学时用于健康教育课。把预防近视和膳食营养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九)抓好学校饮食卫生
推进食堂标准化建设工作,改善学校饮水卫生条件,严把桶装饮用水进货渠道,有效保障日常使用安全;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严格执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晨检、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等制度。
(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设好心理咨询室,提高心理咨询质量;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学校“健康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年级组长以上管理人员为成员,加强对“健康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
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的总动员、总统筹、总协调、制定标准和总结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德育处,负责落实领导小组交办事项、具体任务布置、工作检查、过程督查、经验总结和接受考评验收。
(二)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校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把体育卫生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的改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
(三)加强督导检查
(四)加强责任追究
对职能办公室、班级等因管理不善,导致师生在学校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实施卫生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取消相关责任人当在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的一切创优评先资格,重者移交主管部门或者司法部门处理。
黔江区实验小学校
健康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陈XX(党支部书记 校长)
副组长:舒XX(支委成员 副校长)
张XX(支委成员 副校长)
杨XX(支委成员 副校长)
组 员:王XX(办公室主任)潘 X(教导主任)庞XX(总务主任)
何XX(食堂负责人、出纳)杨XX(办公室副主任)宴XX(德育处副主任)陈XX(少先队辅导员、音乐组长)陈XX(校医)张XX(体育组长)蒋 X(美术组长)孙XX、程XX、万XX、李XX、冉XX、周XX等各个年级组长。
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的总动员、总统筹、总协调、制定规划、方案和总结表彰工作。
“健康校园”建设 篇3
四川将确定一批城市、县城(乡镇)和村作为首批建设试点地区,并陆续推广扩大试点范围,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示范点。
四川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原则,把健康融入全社会各方面的政策,瞄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康管理服务、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着力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文化,为群众提供更清洁的水、更清新的空气、更舒适的环境,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断增进四川人民群众健康和幸福生活。
基础设施“硬标准”。加大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实施厕所改造、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大气污染、土壤质量改善工程等项目。为群众提供更清洁的水、更清新的空气、更舒适的环境,让一座城市或者村镇的“健康标准”达标。
社会人文“软实力”。着力构建健康社会,培养健康人群。其中,包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以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等。就是要让不同的人群享受到健康福利,并自我投入到强健体魄的行列中。
健康服务是“底子”。“健康”要以“无病”为前提。在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创建过程中,医疗服务能力无疑是其中的“底子”。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强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等,都是从“医”这个“底子”建设上提出的重要要求。
老百姓得病能治好,“未病”能预防,在家附近就能获得充足的医疗服务,也是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的重要标志。
(本刊综合)
“健康校园”建设 篇4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进步,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在趋于完善。于是,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兴起。不过, 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以, 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不足以成为现实所需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不够科学、系统、综合, 特别是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
基于此, 如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怎样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愿意终身进行体育锻炼, 就成为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实验小学 (以下简称“万小”) 从实际出发, 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 构建了鲜明活泼、丰富多彩的高品质体育文化,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概念的强化——解读“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 即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相对于体育文化来说,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培养杰出的人才。因此, 笔者认为, 对“校园体育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极其重要。“校园体育文化”, 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强调在校园环境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二是着重以身体练习为实施手段, 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三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包括身体的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 更涵盖育人的意义, 诸如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指点学生领略体育美学、组织学生进行与体育相关的文娱活动等。归根结底, 重视和强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对学校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价值的体现——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1.建设鲜明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
当下, 学生身体素质的不佳和体育意识的薄弱, 使得营造体育氛围, 培养体育精神, 建设鲜明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受过去观念的影响, 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比较侧重体育知识的灌输、体育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了体育氛围的营造、体育精神的培养。如此一来, 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 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应只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体育技能的传授, 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 注重营造积极、健康、浓郁的体育氛围, 重点建设鲜明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 引领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 接受体育的熏陶, 树立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思想, 养成天天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培养合理规范、高尚良善的“校园体育文化”
如今, 社会不良体育文化正在逐渐入侵校园。学生盲目跟随时尚, 模仿外国运动明星的发型、穿着, 效仿狂野、放纵的行为, 痴迷于金钱和地位, 甚至利用体育赛事进行赌博。同时, 在校园内的体育活动, 也时常会有学生为了器械、赛事而争吵打斗, 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无疑, 这些不良的体育风气已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破坏了良好的校园风气。因此, 培养合理规范、高尚良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刻不容缓。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对抗外界不良风气的入侵, 更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完善其人格品质。这就要求学校不断地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 并让其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其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 对师生的生活质量、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对培养合理规范、高尚良善的“校园体育道德”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3.构建促进发展、全面育人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校园文化, 即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而构建促进发展、全面育人的“校园体育文化”即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发展、全面育人的校园体育文化于学生而言益处很多:一是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 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规范个人行为, 树立团队意识, 协调人际关系;四是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精神烦恼, 给其带来愉悦心情, 使之身心和谐而健康地发展;五是有益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提高创造能力, 培养挑战精神, 具备规则意识。
三、建设的举措——落实“校园体育文化”
1.结合实际, 制定“校园体育文化”的总体目标
学校要制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目标,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将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思想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而这正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经反复研究, 万小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参与、健康、超越, 以高品位文化, 引导学生在体育中学习做人, 促进全校学生实现体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即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参与, 即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 让体育在校园中富有感染力、充满吸引力,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体育的爱好者、体育文化的建设者;健康, 即让学生懂得“健康第一”的道理, 懂得不但要身体健康, 还要心理健康, 并能适应各种环境,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拒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抵制不健康的文化;超越, 即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使每个学生比过去更健康, 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上不断进步, 进而自我超越、全面发展, 今天当个好学生, 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
2.体现关怀,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
万小校园不追求富丽堂皇、豪华气派, 但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会尽量增加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建设先进而现代的体育设施。目前, 万小有标准乒乓球桌45张, 标准篮球场5个 (其中室内塑胶篮球场1个) , 羽毛球场4个, 网球场1个, 还建起了200米橡胶跑道和小型足球场, 并在树荫下建起美观而舒适的水泥桌椅, 桌面上设棋盘。这不是单纯的物质的陈设, 它体现着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对体育的重视。
3.激励锻炼, 营造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环境
万小校园内有富于健康美的体育艺术雕塑, 围墙上有栩栩如生的体育运动图像, 长廊上有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和名人的体育理念、体育格言, 体育展览室中有反映世界、我国、本市和本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图片, 并设有体育奖品陈列室, 供学生、家长和其他来宾参观。如此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的营造, 激励了师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4.全面改革, 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制度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 包括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师生的责任、学校各个体育组织 (如运动队等) 的建立、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活动开展的制度和原则等。万小对“校园体育文化”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力求建设体现“健康第一、全员参与”理念的“校园体育文化”组织制度, 其具体措施有两点。一是成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 教导主任、体育科组长、教工会主席、各年级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小组成员。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初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内容有:其一, 对上月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详细的总结;其二, 研究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其三, 确定本月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二是用制度规定教师人人有关心体育、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的责任。为此, 万小在体育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有:其一, 必须积极地参与;其二, 一定要以身作则;其三, 进行必要的干预。
5.五种功能,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
万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宗旨,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具体而言, 有五方面内容。一是建设校园体育健康舆论文化, 加强健康体育文化的导向功能。二是建设激情投入、神采飞扬、友好和谐的赛场文化, 让运动员和观众都感受到体育赛事中激烈对抗、自我超越的魅力, 加强体育文化的激励功能。三是开展体育“小志愿者”活动, 建设学校体育公益和服务文化, 提高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四是开展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音乐舞蹈、体育文学作品、体育服装设计等创作、欣赏活动, 开设体育审美知识课程, 建设体育美感文化, 提高体育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五是开展“健康第一”的意识教育, 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文化, 提高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
四、实践的成效——收获“校园体育文化”的累累硕果
经过探索和努力, 万小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教师和家长能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 构成了教育合力的格局。二是学生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 能够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师生体质、体育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三是形成了“参与、健康、超越”的体育文化特色, 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 具有了较好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既能有效地抵御校外不良文化的侵袭, 又能在体育活动中文明有礼, 人际交往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均得到明显的提高。四是以“参与、健康、超越”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不仅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
五、前进的方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不断延续
杨庙中学健康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篇5
固镇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教育局:
杨庙中学于2010年10月,根据县体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五园”建设的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固镇县杨庙中学“健康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并依据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学校近期组织相关人员按照《固镇县中小学“健康校园”评估标准》要求扎实开展自查和整改提高工作,已基本实现“健康校园”建设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报告于后:
一、建立工作网络,加强组织领导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把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学校有一支比较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有1名校医,3名专职体育教师。按照《中小学卫生室器械与设备配备目录》的要求,进行器械配备,以满足卫生工作的需要。为了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序、全面地推进,学校成立了创建健康促进学校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制订工作计划、研究创建措施、明确人员职责、落实专项资金、健全规章制度、检查实施情况等工作。大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健康教育工作当作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部署,详细分解任务,做到责任到人,工作有计划、有落实。
二、制定相关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1、合理安排课程表。学校从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
2、切实制订制度。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推进健康学校建设的规章制度。包括师生体检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控烟制度、卫生室工作制度、卫生室工作人员职责、文 明办公室评比制度、班级常规考核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学生常见病定期上报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等。
3、健全应急机制。为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预案,包括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及其它事件工作预案、处理消防及校舍发生险情时工作预案等。
三、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
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整修了操场,规划好篮球场、排球场等,修建了休闲广场和花园,为师生创设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添置学校乒乓球桌及体育器材,保证学生的运动器材。修建好了学校食堂,配备好食堂餐具,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我校在校园布置中,十分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学校文化底蕴的挖掘给人以新的启示。在教室、走廊、梯阶墙壁上悬挂了名人画像、格言警句;学校文化墙里经常更换学生的书画,宣传橱窗里布置了介绍学校、优秀师生先进事迹的图文资料,定期布置健康教育的黑板报专刊等,从而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进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师生健康向上的行为指向。
四、落实体育课程,强化特色教育
按国家规定开足每周三节体育课,重视学生“两课(体育课、活动课)两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管理,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竞技相结合,体育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常年坚持,其他教师各尽其责,分工配合,全校教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学校长年开展学生的体育训练,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学校以科研课题为抓手,深入推进体育、科技、艺术工作,保证学生在校每天运动半小时。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积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们精心组织部署,做了全面实施《标准》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一是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训工作,对落实应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二是积极认真开展学生体制的测试上报工作。
五、落实卫生工作,提高健康质量
1、重视校园环境卫生工作。学校历来把培养学生自觉的卫生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抓好文明校风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班,定期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教育,将卫生教育与检查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重视学生用眼卫生教育,加强防近视眼和防蛀牙教育,做好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传染病高发季节。多年来,我校没有出现因流行性传染疾病大面积感染引发重大事故。
2、重视卫生教育。开展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及时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疏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多次进行卫生教育宣传,提高了学生对日常生活卫生知识的知晓率。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教育,对防流感和疫苗接种的必要性进行教育,强化管理,增强了学生的疾病预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持久的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强化了师生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3、重视食堂管理工作.学校食堂每年组织全体工作人员体检,所有从业人员都有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有效健康证,食堂有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有效期内的卫生许可证。学校的食品和饮用水认真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检查,符合卫生部门的 检测标准,从未发生过食品、饮用水问题引发的中毒事件。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严把食品卫生关,做好餐具消毒和食品留样,保证师生的就餐安全.六、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努力提高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效率。
2、拓宽教育教学渠道。学校利用宣传画廊、黑板报、星火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开设专题健康讲座、观看健康宣传片、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活动,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3、重视卫生检查评比。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班级的环境卫生、学生的个人卫生、广播操、眼保健操等进行检查评比,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目前我校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95%以上,眼保健操的正确率达90%以上。
七、开展健康服务,提高总体水平
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基础上,学校还会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有目的、有重点地为师生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保障并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1、学校对每个教职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全体教职工的常规每年一次;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一年一次的全套体检。一轮体检结束,校医还对师生总体的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及时的统计,并作相应的分析。对体检中发现异常或阳性特征、疾病的则及时通知教师或家长,并督促其及时治疗。
2、切实开展常见病的防治
学校遵循“预防为主,习惯培养为重”的原则,每年制订常见病的防治计划和措施,每确立重点监测的项目,家校联手,切实有效地开展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近几年,学生“六病”的发病率和因病缺课率等比较正常。
3、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 学校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重点抓了晨检、特殊从业人员定期健康检查、隔离消毒、患者隔离治疗等工作,还健全了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切实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至今为止,学校未发生过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的事故。
八、存在不足与整改方向
不足:我校现在有二十几个班级,学校的规模大,人数多,原有的体育场地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活动需求,使学生的活动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校部分教师缺乏运用先进的教育科研理念,不能结合当前的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有效开展研究性体育课程,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在当前中考压力下,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严重困扰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方向:学校努力争取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进一步进行教室整改和调整,为学生增创学习活动空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对学生作业的针对性、具体化操作,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考试心态,学会合理释放学业压力。
“健康校园”建设 篇6
为了落实《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大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广大教师了解更多教师专业化成长标准、优秀示范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及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开展形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在各省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单位的支持下于2006、2007年及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一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两千多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班主任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了学习。
应广大教师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洛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洛阳市教育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将于2009年春季一年一度牡丹节之际在中原古都洛阳组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培训班将以专家培训为主,辅以不同形式的交流、研讨及学生工作坊活动。学习之余可于洛阳检察官学院免费参观小浪底水库及游览白马寺、欣赏盛大牡丹节景观。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在百忙之中参加此次活动,会议详细情况请登录www.xinlifuwu.cn,www.ourfeeling.com或www.gghelp.com网站即可查询。
一、会议日期及地点:2009年4月25~30日;河南洛阳
二、会议主题(详细内容见上述网站)
三、报名方式:
1.请学校及个人提前填写回执表(见上述网站)传真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会务组或电邮至:ltr88257943@126.com,希望各单位积极组织人员参加。
2.北京联系方式:010-51959335 13681575637
传 真:010-51959335 68062199 联系人:吴文庆 赖泰荣
3.洛阳联系方式:0379-63253328 15896676177联系人:张老师 刘老师
电子邮箱:gghelp@163.com
四、投诉
投诉电话:010-82562023,13911131061(24小时为您服务);
邮诉电邮:chen.rainbow.hong@gmail.com
浅谈太极文化取向的健康校园建设 篇7
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 它是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学原理和养生理论、传统的兵法学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1.1 太极拳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太极阴阳学说认为, 自然界周而复始, 由无极而太极, 阴阳对转, 化生万物。其和谐是“天人合一”观, 强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 正所谓人身一小太极, 自然一大太极, 两者应当和谐, 人应“道法自然” (《老子》) 。太极拳正是以这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 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 体现了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和谐思想, 要求打太极拳时要“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 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 外不发”“由内到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这种和谐思想, 要求打太极拳时遵循阴阳和谐的法则。对称、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 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练者要处于刚柔并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相间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状态。《太极拳论》讲:“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劲力上也讲究前发后塌、逢上必下、逢左必右, 以维持自身平衡与和谐。这种和谐思想, 要求人与外界建立一种和谐与统一的关系, 这种和谐观, 能十分容易地转化为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观, 即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这种和谐的思想, 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1.2 太极拳蕴含的“顺应”的思想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太极推手讲究“舍己从人, 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这些法则要求练习者不管对手处于什么位置, 都始终能够视不同的情况从容的积极主动地应对, 这就是“顺应”。“须要从人, 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 由己则滞。” (武禹襄《太极拳解》) 这种顺应既反应了和谐的思想又体现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人们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在推手中将深深体会到这种“顺应”, 它不是对抗, 而是应坚韧主动地保持自身和谐。和谐则生, 和谐则能和平共处。这样, 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融洽相处, 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氛围。
1.3 太极拳的“心静”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说:“心不静则不专一, 一举手, 前后左右, 全无定向, 故要心静。”《十三势歌诀》中有“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所以, 平心静气, 才能真正体悟到太极拳, 太极拳对心静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值得指出的是, 心静不仅是练拳的要求, 也是思考、行事、待人的需要。只有心静才能真正钻得进去, 才能把事情考虑清楚、做好;只有心静, 方能对人平和。所以, 心静能使校园变得和谐, 中学生心理也变得健康。
1.4 太极拳的“内”与“外”相兼的文化思想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形神兼备, 内外兼修”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有:“精神贵乎蕴蓄, 不可外露圭角。”内练精、气、神, 外练筋、皮、骨, 内外兼修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体魄和精神面貌, 对塑造稳重、成熟的性格大有裨益。
1.5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身法正者, 身桩端正, 无所偏倚, 虚灵顶劲, 落地生根, 故不惧他人推倒。演练太极拳中, 会逐渐体会到做人要身正, 身正才能理直气壮;顶天立地, 才能无所畏惧、神气十足。这对塑造人具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太极拳通过整体修炼过程, 使人的身心两方面都达到高层次的和谐、平衡和自由[1], 况且大学生文化修养高, 容易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从而更有效促进健康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太极拳可以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2.1 太极拳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1) 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练习能降低抑郁。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 意在身先, 使练太极拳的人, 既无大量的体力消耗, 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 从而使锻炼者在平衡舒畅的状态下, 排除一切不必要的紧张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 可以加大膈肌的运动幅度, 对内脏器官进行有节奏的按摩, 增加了肺活量, 加强了互相系统的功能。太极拳的呼吸要求是“深、长、细、缓”, 这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 节省了呼吸肌的工作的能耗, 有利于人体吸入大量的新鲜空气。太极拳在练习时非常注意腰部的动作, 对腰部起了按摩作用, 对肾脏也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可以说, 太极拳提高了整个内脏器官的功能。太极拳运动要求节节贯穿, 增强了肢体关节系统的功能。它步法的虚实转换、迈步如猫行等, 可增强腿部力量, 提高人体控制平衡的能力。它使身肢在放松放长的情况下进行运动, 不但使肌肉得到良好的锻炼, 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 提高学生对氧的运输能力以及身体组织对氧的利用率, 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机体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运动, 还可以加快静脉血的回流, 减轻心脏负担, 保持血管弹性。根据现代心血管学说, 心血管功能的改善会促进锻炼者心境状态的改善。根据身心交互规律, 人体生理健康的变化, 会相应地引起人体心理功能的变化, 从而间接地引起人体心理健康的变化。
2) 体育锻炼中与朋友、同事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 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一般认为, 集体进行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成群结队的太极拳拳架、推手的练习、交流、探讨, 可以大大增加人际交流, 从而使练习太极拳者能较好地克服孤僻, 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 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知彼”功夫的练习, 拳架练的是“知己”功夫, 推手练的是“知彼”的功夫。“着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知彼”的阶段, 通过“知己”“知彼”功夫的练习, 明显提高了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 这种“自我”的认识, 既是对自己的认知, 又是对他人的认知, 而且能达到“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的境界, 使练者非常自信;另外, 通过太极拳练习, 可增强锻炼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加活力。这样, 根据“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清晰度的明显提高与自尊呈正相关”理论, 练习者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得到提升, 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增强, 从而有利于学生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 促进了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2.2 太极拳作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大潮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中学生在高考的目标下压力仍然很大, 因此我们都意识到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种能促进健康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便是太极拳。太极拳这种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 是非常可取的。太极拳运动, 从运动方式上看, 可以练拳架, 可以练推手。从组织形式上看, 可以单练, 可以双人练, 还可以多人练、集体练。从运动设施要求上看, 非常经济, 只需要一块场地。如若进行单练拳架、双人推手, 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如若喜欢群练, 只要由一人组织即可。所以说, 太极拳是一种经济实惠、可操作性很强的运动, 它可以保证这个运动的开展, 从而达到健康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 实现了人的身与心的健康和谐。它把身心两个方面的运动, 即躯体的运动同心理的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太极拳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既能修心又能养性, 形成建设健康校园文化趋向的运动。
参考文献
[1]冉学东.论太极拳的自然和谐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29-30.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63-66.
“健康校园”建设 篇8
2005年10月, 教育部等中央十二部委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全国发起了“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它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项宣传实践活动。“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 以实现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为载体,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搭建关爱平台, 以“健康校园”为主线, 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的软环境教育及学校硬件建设等诸多方面, 确立我国“健康校园”的标准,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将“健康校园”的主旨落实到学校相应的具体工作中去, 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对“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精神是否透彻、准确地理解和实施了呢?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研究。
二、“健康校园”建设研究
1.“健康校园”涵义的研究
各地方政府和学校在理解“健康校园”涵义的时候表现出了细微的差异。重庆将“健康校园”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提倡校园环境健康、师生意识健康、校园风气健康、人生意识健康。认为“健康校园”创建是学校建设“和谐校园、人文校园、科研校园、质量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把创建“健康校园”作为学校建设精神文明的主题, 以改善教育环境, 提高师生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为目标, 以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 以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为重点, 努力促进校园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 实现“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北京则将“健康校园”视为和谐社会的部分, 同时开展“绿色奥运, 绿色校园———健康校园行”。广东更是直接将“健康校园”要求落实到应急技能训练、保护自身健康安全的实践中。
2.“健康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
在对“健康校园”涵义的诠释之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采取了自己独特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重庆的策略是: (1) 加强领导, 完善制度, 建立学校健康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2) 结合学校实际, 建立健全一系列促进师生健康的规章制度。 (3) 注重引导, 强化落实, 积极开展学校特色健康教育活动。 (4)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 把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5) 规范作息, 体验阳光, 确保学生体质得到有效锻炼。
北京的策略是:全面开展主题为“和谐社会, 健康校园”大型公益活动。活动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健康宣传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视力保护、疾病预防和健康心理为侧重点, 整合社会资源, 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结合动员。
上海的策略是:制定了建设“健康校园”三年行动计划。着重从开展五个“人人”行动 (人人参加健身活动、人人掌握救护技能、人人知道自己血压、人人参与无偿献血、人人养成健康行为) 入手, 全面实现“健康校园”的建设目标。并且在年度精神文明单位考核中, 将“健康校园”建设项目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广东的策略是:设置全套的健康计划, 配置专业的培训人员 (如心理健康教师、行动管理人员等) , 开展市级部门的专门评审规范;强化措施, 完善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应急机制, 有效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加强学生心理卫生工作, 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强化学生营养工作措施, 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和学生营养餐规范化管理;继续加强学校常见病的规范化防治, 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加大投资力度, 努力改善学校环境;开展创建健康校园评审和表彰活动。
3.“健康校园”建设的文化理念研究
建设“健康校园”的思想应该说是建设校园的多种理念中的一种, 虽然确立“健康校园”的标准,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 但校园文化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在校园建设中却是功不可没, 发挥着独特的威力。
如果将校园文化营造的策略特质和“健康校园”建设的精神相照应, 不难发现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中, 无不体现着建设“健康校园”“健康第一”的中心理念:健康的身心是以人为本, 尊重保护自由安全的积极发展是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仁”“义”“合”无不营造着健康心态和健康生活的途径;与时俱进的和谐精神是当今社会渗透和统领各个领域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灵魂,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协调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环境的和谐正是贯彻建设“健康校园”宗旨的最好体现。
三、太极文化取向下的“健康校园”建设研究
武术起源于中国, 但最能代表中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古老文化的当首推太极。它将宇宙运化、自然规律浓缩到一个拳种, 并与人自身的生命有机结合起来, 它的对立统一、阴阳互补的中国哲学思想, 它用养生和技击双重作用激发人的灵肉潜能, 开发人体全方位素质和全面创造性, 把人不断引向自由进步的王国, 这正是古希腊人奥运的不朽精神———提高普遍人性的美感, 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和谐。
鉴于之前所述建设“健康校园”的必要性, 以及对“健康校园”“健康第一”精神的领会和诠释,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这一有利的途径建设“健康校园”。而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太极文化, 传承几千年中国哲学的太极文化, 正恰当地体现了时代和民族结合的焦点, 将太极文化融于“健康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1. 在体育文化中引入太极文化
因为太极文化的重要体现便是太极拳, 所以作为体育健身运动, 太极文化的引入顺理成章。主要策略是: (1) 在教学过程中将太极拳高深的技击、艺术和良好的健身作用传授给学生; (2) 练太极拳不仅强身健体, 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 通过太极拳本身内涵或外在的美育特点, 加强练拳者美的教育, 增强个性、品德、教养的精神美, 陶冶情操,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太极拳的中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特殊性; (3) 将太极拳体现的运动发展及相互转化哲学见解传授给学生, 做到一种形神俱备的思想深化教育。
2. 将太极文化内涵中的和谐思想吸纳和运用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中
太极阴阳学中的“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内不动, 外不发”, 讲究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 及其和谐精、意、气三者兼练并举, 形神兼修的身体平衡和谐思想, 与现时代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珠联璧合, 同时太极拳的“顺应”和“心静”思想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 加之太极自然整体道法哲学更使它成为学生们练就气定神闲、坚强独立的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的重要载体。
3. 将太极精神和哲学气韵引入学校健康文化建设
主要的策略和方法有:制定太极拳发展规划, 加大太极文化宣传力度, 比如纳入校铭、校章, 开展相关大型活动、比赛;设立太极拳发展基金, 接受捐赠, 设立荣誉称号;构建太极文化学研训体系, 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举办培训班;编辑合适的太极文化教材, 从每天的课堂做起, 深入人心, 充实创新太极文化内容, 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创新教学方式, 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等等。
摘要:建设“健康校园”, 营造适宜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环境, 奉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施行。健康体现在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去进行, 找到兼具时代性、民族性、独特性, 反映学习精神的文化取向极其重要, 太极文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凸显它的魅力, 对构建“健康校园”的作用值得研究。
论儿童健康档案建设 篇9
2014年3月政协委员刘志红在全国两会上呼吁给每位国民建立健康档案。她提议建立全国学生体检数据管理系统, 希望构建完整的国民健康档案。委员翟美卿提出了:落实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制度。这些提案将对政府出台政策产生影响, 也反映出完善儿童健康档案的意义。
(一) 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
儿童健康档案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档案学与医学、信息管理学等的相互渗透。以计算机科学为依托, 档案学、统计学等相互融合, 这不仅丰富了档案学领域研究的内容, 而且为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儿童健康档案体系的建立, 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积累起完善的基础知识, 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搭建儿童医疗数据库平台
儿童健康档案为实现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儿童远程医疗搭建起数据库平台。儿童健康档案系统录入信息, 有利于专业人员查询、处理、统计儿童病情, 从而汇集成有价值的资料库。这有利于儿童病情的信息共享, 为儿童的各种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依据。儿童健康数据库的建立将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 满足现代家长需求, 从而为实现儿童健康档案建立的目标奠定基础。
(三) 提高儿童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儿童健康档案的建立推进了儿童医护人员业务水平的步伐。为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在建立儿童健康档案时就必须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由于儿童的身心特点与成年人存在差异, 就对医护人员从儿童保护意识、儿童心理特点、医疗保健知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健康档案的建立成为推动医护人员专业化的动力, 为打造具有综合素质的儿童医护工作者提出培训的要求。
二、儿童健康档案建设的问题
面对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我们需要具备全局意识, 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在看到儿童健康档案建设必要性的同时, 更需要意识到尚待解决的问题, 避免沉溺于儿童健康档案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 理论基础滞后
当前我国儿童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但却忽视了档案基础理论的研究。儿童健康管理从内涵到实践中的规范、标准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面对我国各省市儿童健康档案建设取得的诸多成效, 若理论知识无法为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儿童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的建设步伐。
(二) 信息交流平台不健全
儿童健康信息数据的迅速增长, 我们需要制定出统一的交流规范标准和转换方式, 重视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备份工作。零散儿童健康状况数据不便于汇集处理, 更不利于各个医院、社区卫生站点的信息共享。由于儿童健康档案记录了儿童的基本情况及隐私信息, 所以数据的安全保密性成为挑战, 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针对用户的需求研发出合理的产品。
(三) 医护人员素养较低
儿童病发的特点与成年人有区别, 如果以成年人的治疗方案针对未成年人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就要求儿童医护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 对儿童病发特点有足够的研究。儿童健康档案的建设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只有做到人岗匹配才能充分发挥出儿童健康档案的优势。
三、儿童健康档案的建设的措施
儿童健康档案的建设需要综合多方面力量参与, 努力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儿童健康档案系统的完善, 将突破传统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 搭建起同时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的综合服务。
(一) 调整儿童健康服务理念
为了迎合儿童健康档案信息化的趋势, 传统疾病诊治的服务模式正逐渐被预防控制的服务模式所取代, 从医护人员到家长的儿童健康服务理念也发生变化。计划搭建起的儿童健康档案服务体系, 将以往的“检查—诊断”模式调整为“预防—保健”模式, 这满足了现代家长对儿童健康服务的需求。
(二) 加强儿童健康档案的技术支撑
为了提高儿童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程度, 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业必须采取合理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 形成“一站式”的儿童健康服务机制。将儿童健康数据与云计算结合, 通过建立儿童健康档案数据库将数据输到云平台, 借助云资源更好的为儿童医疗信息化建设服务。
(三) 提升儿童健康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全面开发儿童健康档案的功能, 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 更需要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医护人员。为实现儿童健康服务专业化, 就必须通过测试、培训、持证上岗等方式规范行业。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岗前培训、开展讲座等。通过层次分明的培训工作, 使得儿童健康医护人员的素质提高, 从而适应服务要求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摘要:儿童健康档案是国民健康档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介绍儿童健康档案建设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 探讨了我们儿童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服务理念、技术支撑、专业素养等层面给儿童健康档案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健康档案,档案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辉.浅议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J].档案学研究, 2014 (1) :63-64.
[2]张燕燕.许培斌.儿童健康管理现状与展望[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5) :424-426.
[3]王晶.论儿童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的实现[J].办公自动化杂志, 2013 (2) :16-17.
[4]徐化宇.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优化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 2014 (2) :182-183.
我国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 篇10
1.1 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要求也日益加大。在我国的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通过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才能解决对于卫生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需求加大的矛盾。全国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必须从社区健康促进能力的建设入手, 才能取得成功。
1.2 人民对社区健康促进的需求增大
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只依靠个人行为的改变方法, 很难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在社区水平上实施健康促进, 进行行为干预, 能够覆盖社区的大部分人群, 促使整个社区人群行为的改变, 促进大环境中健康态度、信念、行为的形成。人们对社区健康促进的要求也随着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加大而提高, 对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的需求也加大。
2 我国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
2.1 组织机构建设缺乏适应性
我国如今的社区健康促进工作主要是以卫生部门为主体, 在社区开展某项目规划, 其支撑点是项目经费, 一旦项目结束, 很难继续开展工作;或者是争取社区领导的支持, 但具体实施仍以卫生部门为主体, 领导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在社区健康促进工作中没有统一而合理的组织机构作为工作依托, 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缺乏活力。体制问题、管理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缺乏有效管理或多头管理, 造成了政令不畅, 经费渠道不通, 制约了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发展。
2.2 资金投入不足, 常规经费无保障
资金投入是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保障。但是我国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投入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不足, 地域差距明显, 独立机构优于非独立机构。2010我国卫生总费用19980.4亿元, 仅占的GDP 4.98%。其中政府卫生支出5732.5亿元, 占28.7%, 卫生投入总费用明显不足, 分到社区健康促进工作中的经费更是不够用。
例如, 2005年对我国省级健康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现状调查分析数据显示, 当年直接下拨到健康教育机构的经费5400.4万元, 其中财政拨款4462.8万元;企业赞助816.0万元;支出工资2343.7万元、办公经费832.1万元、业务支出2193.9万元、设备配置费376.4万元。中央转移支付经费中, 结核、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经费, 绝大多数随项目整体划拨给主管疾控中心所相应的部门或机构, 而不是下拨到省卫生厅直属的健康教育机构或省疾控中心主管的健康教育机构。对于社区健康促进建设而言, 这些资金的比例与不少于当地当年卫生事业经费的5%的要求相比, 有一定差距。
2.3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专业化程度低
人才队伍建设在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2011年数据显示,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学历及技术职务构成中, 研究生学历仅占0.6%, 大学学历占18.4%, 大专学历占39.9%。按技术职务分类, 高级职称人员占4.2%, 中级占25.7%, 初级64.3%。可见我国如今的社区健康促进人才队伍中, 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 以专、本科学历人员占大多数;以初级、中级职称人员为主, 仍有大量无职称人员参与工作。同时, 对上岗后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多为短期的、项目性的, 很少有持续性的培训。培训场地、经费、师资力量等等均十分缺乏, 造成人才技能很难提高, 人才流失率大。
2.4 群众参与度低
我国现有的社区健康促进主要还处于卫生宣传阶段, 或者由政府组织的“自上而下”的健康促进项目为主。强势政府推动, 虽然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但是各部门完成任务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3 国外的健康促进的经验及对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的启示
3.1 国外的健康促进
3.1.1 日本的健康促进
日本开展过分别从在1978年、1988年、1996年开始的为期十年的国民健康促进活动, 均是经过广泛讨论和反复论证确定下来的日本国家健康政策, 是日本的国民健康战略, 针对日本目前健康状况和今后的主要健康问题, 融入新的理念所形成的健康促进运动。日本的健康促进能力建设表现在全社会对其的重视度上, 与其称之为社区健康促进, 不如称为社会健康促进, 强调的是全社会的参与, 注重营养、休息、运动三素并进,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在能力建设中以社区乃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为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达到良好效果。
3.1.2 美国的健康促进
美国的社区健康促进可以通过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颁布的《健康公民2010》体现。它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美国的国民健康计划。《健康公民2010》整个目标的实现与社区的健康促进能力密不可分。由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门牵头,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医疗工作者、教育者、社区领导人和公众都担当了角色。社区与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个人和各种团体都参与到了整个计划中去。能力建设中的组织机构建设尤其突出, 建立了从联邦政府机构到州政府机构, 州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横向和纵向交织的健康促进网络。
3.1.3 澳大利亚的健康促进
澳大利亚社区健康促进的特点可以用以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 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方面、众参与、广覆盖、长时间”的健康促进活动来概括。其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最突出的优点表现在筹资渠道方面。联邦政府用税金对公共卫生方面进行投资,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8%左右。政府对整个卫生系统的筹资政策与补偿机制的进行宏观调控, 直接主管一些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较差的卫生项目的投资, 如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健康促进工作等。为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3.2 对我国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的启示
从这几个国家的社区健康促进过程来看, 我国可以从中获得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区的健康促进能力建设范围包括社区居民和社区外的其他组织, 能力建设应动员全社区人人参与, 并与社会各界各部门各行各业都建立联系。二是对于社区健康促进的资金投入必须由政府牵头做好保障, 又可以结合商业模式引入多渠道的筹资方式。三是社区健康促进的能力建设必须是长期性、连续性的, 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澳大利亚, 都有长期而连续性的国民健康促进运动, 他们对社区健康促进能力的建设和发展也是持续性的。
4 推进我国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的建议
4.1 改进组织机构建设
组织建设是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一大方面。政府部门必须先从多头管理、管制不严, 组织不规范, 缺乏活力的现有问题入手, 精简机构, 实行统一管理。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 为组织的组成和运转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组织机构改变理论, 必须使组织机构的结构和运作过程适应环境的发展。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 要求涉及到工作的卫生部门和社区组织转变文化价值观,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为主题, 健康促进人员起带头作用, 以社区群众为基本, 形成社区健康促进的纵向网络;以社区为单位, 形成社区主管领导牵头, 社区内各单位协同参加, 由街道、文化、教育、卫生、财政、环保、群众团体等组成健康促进横向网络。以街道办事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居委会社区保健工作站作为条块的交汇点。
4.2 注重领导力的开发
在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的全过程中, 应该认识到领导力也是社区健康促进能力的一种, 将领导看做资源, 积极开发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领导层, 争取领导层的支持, 使他们担负起对社区群众的健康责任, 做出推进健康促进工作的决策。领导力的开发范围包括政府的主管领导、相关部门领导和各级主管人员、社区示范点领导和主管人员、健康项目管理人员、街道领导专干和居委会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的能力。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 使他们树立大卫生观念, 力求他们在健康促进工作中起指导作用;同时, 要注重对他们的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4.3 社区健康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4.3.1 社区健康促进工作者的人力资源建设
社区健康促进工作者的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括有学科建设为主的职前人才培养和岗位培训为主的在职人员培训。高校应当开设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相关专业, 每年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养专业人才。岗后培训应该结合社区健康促进的实际需要和人员需求, 使用多种活动形式, 开展长期性、专业化、分层次的健康促进工作者培训。包括将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不断更新, 对个体和小群体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行需求评估, 培养专业知识通俗化, 操作化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等。
4.3.2 社区群众的人力资源建设
社区群众是社区工作的最重要资源, 以他们为主的人力资源建设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实现。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学习小组、参观学习、门诊咨询、同伴教育和行为改变交流等多种方式, 根据不同的人群与环境, 结合不同健康项目的开展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必须注重社区群众的接受性和活动开展的持续性。
4.4 加大投入, 注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4.4.1 加大资金投入
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和国外其他国家的健康促进经验都表明, 健康促进工作的前提是国家政府对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所以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健康促进的资金投入, 赋予社区更大的支配权, 社区才有能力完成各项健康促进工作。在政府投入主导的同时, 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筹资经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拓宽筹资渠道。如争取各类团体的赞助与捐助, 与医疗机构合作的便民门诊, 合法利用商业赞助开展健康宣传等。
4.4.2 资源分配注重公平
健康促进的很大作用在于促进健康的公平性, 在社区健康促进能力建设的资源分配上, 更应该注重公平性。在我国资源分配存在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的情况下, 政府在进行卫生资源的调配时, 应当用不同的措施来保证公平性, 向弱势群体和偏远贫困地区倾斜, 这也是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
4.5 伙伴关系建设
4.5.1 多部门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公共卫生所涉及的问题牵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 不可能单靠单一部门解决。因此社区应该与交通、教育、企业等各个部门共同完成健康促进工作。一是能够依托其他部门的资源优势深化各个层面的社会推进活动;二是能够使公众无论在不同的场合都受到健康促进活动的影响;三是有利于对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除了政府间多部门的伙伴关系建立, 与社会团体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特定健康项目的开展中, 与学校、NGO、商业团体等组织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以美国加州1990年的控烟运动为例, 在控烟过程中, 烟草公司, 广告公司以及其他媒体, 非营利性组织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与这类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应当着重利用市场规律, 在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下, 就共同利益开展合作, 谋求健康促进目标的达成。
4.5.2 社区健康促进工作者与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伙伴关系建设
健康促进的实践证明, 如果从社区以及社区成员的自身的需求出发, 对健康促进的能动性大, 取得的效果就会远远比从外部强加给社区工作好。让社区的人们当家做主, 主动参与健康促进活动, 也是社区增权的核心问题。社区健康促进工作者应当将社区成员看成社区健康促进能力的最主要部分, 重视与社区成员的伙伴关系建设, 倾听他们的需求, 发动和引导他们参与到社区的健康促进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在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的发言[C].见:李新华主译: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技术报告集, 2002.
[2]陈怡.健康促进的能力建设[J].Chin J Health Education, March1999, 19 (3)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4]林琳.李英华.我国省级健康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 2007, 23 (5) .
[5]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的通知[R].北京:卫生部办公厅, 2005:1-6.
[6]郭志伟.能力与能力建设释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9, 25 (5)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8]赵芳.上海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健康促进能力研究[D].复旦大学, 2010, (4) .
[9]张宗豪, 王文军, 陈根福.日本的健康促进运动对我们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6, 11, 13 (6) .
[10]刘朝杰, 李伟, 姚岚.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对中国的影响和蕴[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21) :1545-1550.
加强社团建设 培育健康心理 篇11
当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的形成原因。针对目前职校学生心理教育的具体状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建立完善的咨询机构当然很有必要。但同时要认识到,职校生中出现大量心理问题不是偶然的,是由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形成的。成长中产生的问题要在成长中解决。而学校社团在此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团活动能帮助学生自我调整心态,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资料显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都在于主观上的挫折感和失败感,生活单调、兴趣单一、缺少精神寄托的学生很容易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和失败产生心理障碍。因评价标准的问题,职校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大都是失败者,学习成绩方面比较落后,指责声比鼓励声多,产生自卑心理,对于任何自卑者来说,最为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在社团活动中他们的许多优势,如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得到体现,从而他们得到了更多的成功和快乐体验,心态也得到调整。另外社团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一些特殊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使其自我价值感增强,会变得更加开朗、活泼、积极,更加自信。
其次,社团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的社团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的基础上,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跨越专业和班级的社交环境,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结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心理支持系统。再则由于多数社团活动主要的组织者、参加者都是学生,不用受到来自老师或其他组织的约束,其自主性会很大,因此,容易使学生产生自由感,能使学生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
再次,社团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其精神支柱和动力。社团活动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参加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所坚持和追求的,什么才是正确的。通过社团的实践,弥补了单向教育的不足,可以有效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尤其是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能在社团活动中把个人价值和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从心灵中体会到助人和奉献的快乐,达到自我实现,形成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人翁精神和公正民主的意识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要让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功能,学校团委应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一是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独立自主地开展各种思想理论类、文艺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兴趣类、体育竞技等活动。通过参加优秀社团评比展示、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演等方式,进一步活跃社团活动,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为学生社团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营造氛围。
二是规范完善管理办法。学校团委要设社团部或指派专人负责社团工作,具体制定或修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在社团成立、审批、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评优奖先、财务管理和监督、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目标和方法。督促学生社团制定、执行《社团章程》和内部lT作制度,对学生社团及其成员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抓好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学生干部体系,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从事社团工作及其业绩。通过他们,凝聚更多学生,使社团聚集在党团组织周围。
弘扬太极文化打造健康校园 篇12
1 太极拳运动的价值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柔合舒展, 运动量中等的全身运动。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并备”, 讲究“内三合”、“外三合”, 注重心、意、气、劲与肢体动作协调配合, 通过持续不断地提升人的“精、气、神”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太极拳运动, 在行拳时是一种缓慢的柔合运动, 讲究的是肢体放松, 骨节“对拉拔长”、“节节贯串”, 身上的肉体要求松柔。经过长年的这种松柔训练, 腿部的韧带自然而然地拉长变柔, 不需要“劈叉”强力拉长韧带。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见这样一张照片: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妪, 靠在一根竖直的旗杆旁, 单腿站立, 另一条腿高高举起紧贴在旗杆上, 与下面的支撑腿成“一”字型, 上半身也紧贴在举起的腿上。文章中介绍, 这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 长年习练太极拳, 身体柔韧性很好。偶然看见她经常锻炼的广场旗杆下有年轻人做这个动作, 心想, 我能不能做?于是稍加训练很快就做出了这个类似“劈叉”的动作。
一般的体育运动大多需要有较大的场地和设备。有的要集合许多人, 在学校时还可以天天运动, 离开学校, 一年难得有几次机会。太极拳运动无论场地大小, 人员多少, 皆可运动, 又不需要设备。其他体育运动, 比如田径、足球等, 运动量大, 非常剧烈, 不是人人可以参加, 结果只有少数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能保持常年运动。而且, 这些剧烈运动, 只有二、三十岁的人可以参加, 到了四、五十岁便要告退了, 运动寿命较短。况且运动太剧烈, 容易引起伤病, 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害。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太极拳运动的优点:1、不要大的地方和设备, 是经济的;2、人人可以运动, 是普遍的;3、老少皆可运动, 是终身的。
2 太极拳运动与受益者
“在太极中养生, 在教拳中快乐, 在悟道中长寿”。许许多多大力弘扬太极文化, 热衷普及太极拳运动的人, 本身就是太极拳运动的受益者。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例。
河北承德地区, 现已年过80岁的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廷铭先生年青时, 不幸身患脑炎, 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身体近乎瘫痪。由于坚持学练太极拳, 身体慢慢康复, 走上了健康之路。他的太极老师“中国十大武术名师”李天骥先生曾多次说:“赵廷铭是太极拳受益者的典型, 是一个奇迹, 是中国太极拳强身健体的最好例证。”赵廷铭先生在身体康复后, 长年坚持太极拳的习练和教学, 始终不渝坚持“自我健身, 服务社会”的宗旨, 使成千上万的大众受益。他所提倡的:练拳先修德、练拳要用智, 练拳要研理等理念, 使许多人除了在太极拳艺有很大提高外, 在尊师敬友、谦虚谨慎、处理矛盾关系等诸多方面将太极文化理念转化为工作、生活的智慧。赵廷铭先生不仅在太极拳上有较高的造旨, 而且在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等方面有高超之作。2009年赵廷铭年满80岁时, 身体硬朗, 精神饱满。他的亲友、弟子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 气氛热烈, 情景感人。充分体现了太极人的无穷魅力。
重庆第48中学校何广仲老师年青时由于教学任务重, 工作压力大患了严重的精神衰弱和失眠症。经常连续睡不着觉, 身体很快极度虚弱和消瘦。一个普通的感冒一个月都不会好转, 冬天只能裹着厚厚的冬衣躲在室内。到医院打针、输液、吃药是家常便饭。20多岁的他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包袱, 学校的累赘, 前景一片灰暗, 心情非常烦躁。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点拔他去练太极拳或许会好起来。于是他报着试一试的心情在80年代末跟随北碚武式太极拳研究社社长左培林先生学练武式太极拳。开始时并没有什么感觉, 一运动就会虚汗长流, 手脚酸软, 一会儿就想坐下休息。但他报着强烈的康复身体的愿望, 努力地坚持了下来。以后慢慢就尝到了甜头, 失眠症得到控制, 能睡着觉了。精神也好了, 吃饭也香了, 身体壮实了, 感冒病没了。身体的好转加强了他练拳的恒心和信心, 越来越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伟大。他想, 我是太极拳运动的受益者, 我应该把太极拳运动介绍出去, 让更多的人受益。在何广仲老师的热情推荐和协调下, 1991年的金秋, 重庆北碚武式太极拳研究社社长左培林率师兄弟和弟子一行人来到重庆第48中学校, 从此太极拳运动在重庆48中落地生根。“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何广仲老师多年来除了自己习练和传播太极拳外, 还多次抓住机会在重庆48中推广和普及太极拳, 在他的热情和感召下, 重庆48中太极拳运动从无到有, 由小变大, 于2009年成立太极协会, 在全校师生中全面普及。从2010年开始经常组队参加各类展示、表演和比赛。其中2010年在重庆市北碚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 由重庆48中组织的数百学生参加的大型太极拳团体表演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影响深远。近两年, 参加各类比赛, 获得奖牌近百枚, 引起了全国一些地区和重庆市有关部门的关注, 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亮点。重庆市多家媒体为此到学校专访。何老师在多年的太极拳比赛中获得许多奖牌。其中最有价值的是2010年参加的香港第八届国际武术节“獬豸杯”, 获得武式太极男子M11组第一名 (金牌) 。在教学工作中也成绩斐然。其主持的科技活动也硕果累累, 他指导的学生在科技制作和比赛中得到了许多各级奖状。其中最高奖状是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三等奖。他由此受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科技制作交流会。何老师现在已年近50, 但他满头浓密的黑发, 身材匀称健壮, 精力旺盛, 不怕热、不畏寒, 冬天很少穿棉衣。就连感冒之类的小病也离他远去, 早已脱离当年弱不经风、瘦弱不堪的形象。他常说:是太极拳的神奇力量使我获得新生, 我也将在一生中努力地传播太极文化, 使更多的人受益。
3 太极拳运动与保健
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 长期坚持太极拳习练者往往是体弱者或老年人。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初学不易入门, 动作看似简单, 做出来却是七扭八拧, 从而丧失了信心;二是日复一日动作枯燥, 热情一过, 就不再坚持了;三是理论知识学习太少, 缺乏探讨练拳感受的原动力, 坚持练拳的凝聚力减弱;四是年青健康者不容易体会太极拳运动的保健作用, 加上太极拳的功夫不能速成, 许多人浅尝辄止, 尚未受益就中途离开了, 殊为可惜。下面我们就针对第四个原因谈谈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人人皆知, 但为什么体弱年老者感受强烈, 年轻体健不易感受呢?我们可以把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十层, 到达十层为满分。一个体健的人, 健康状态应该在六、七层以上。如果他经过太极拳习练健康状态上升一、两层, 健康状态上升的幅度并不大, 效果不十分明显。一个病弱的人, 健康状态假设只有两层。经过太极拳习练后, 健康状态上升一层, 他的健康情况就上升了百分之五十;如果健康状态上升两层, 他的健康情况就上升了百分之百。健康状态上升的百分比非常大, 效果强烈。虽然, 现在这个体弱者的健康状态只有三、四层, 远远不及一个体健者的状态。但是, 他已经认识到了太极拳运动的好处。随着长期坚持, 健康状态逐渐提高, 体会越来越深刻, 太极拳运动就变为终身运动了。
太极拳运动有哪些保健作用呢?现在社会是一个高速度、快节奏发展的社会, 竞争强烈, 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随之变快。许多人觉得压力过大,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一些人长期精神高度紧张,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极容易患上各种疾病。而太极拳运动强调全身放松、柔和舒展、圆活连贯、稳健轻灵, 可以极大地缓解快节奏所引起的紧张、焦虑。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的气血不畅就要生病。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 以经络学说为纲, 调动人的精、气、神, “以意行气、以气导血、引血归经、循经走穴”, 促进体内经络疏通, 气血流通, 保持“通则不痛”的状态。从而平泌阴阳, 调活气血, 通经活络, 提高各器官与系统的机能, 达到去病延年, 健康长寿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 太极拳运动通过肌肉的放松, 能产生三磷酸和腺甘酸等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产物, 能使微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许多倍。可以有效地减轻心脏的负担, 防止血管硬化, 对心血管病有很大的好处。太极拳的呼吸均匀深长, 有利于吐故纳新, 且使横隔肌随之上下运动, 加之腰身转换, 对内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 能够促进新旧代谢, 强壮淋巴系统, 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特别是练拳要求心静体松, 排除杂念, 意识集中, 对精神系统大有好处。随着身体的放松, 精神末稍得以放松, 继而整个精神系统大部分逐渐放松。练拳时意识集中, 可以刺激这一部分精神系统和大脑皮层高度兴奋, 这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可抑制其他大脑皮层的兴奋, 使其他大脑皮层得到很好的休息, 消除紧张状态。从而对精神衰弱、长期失眠、心烦意乱、性格急躁、内分泌失调等有很好的疗效。
4 太极拳运动与道德修养
上世纪60年代把武式太极拳传入重庆的第一人孙懋令先生, 不但武德高尚, 而且技击功夫高强。在80年代一次展示擒拿和反擒拿功夫时, 他叫几个人一起封住他的颈脖, 只见一沉一旋, 几个人一下就东倒西歪。当时市公安局两位刑警实践后惊叹说:“我们怎么抓坏人啦?”孙先生说:“坏人不可能练出这种功夫来, 一要有名师指点, 二要自己体悟和长期的心性修炼实践, 如坏人能这样修炼也就成正果了。”孙先生的一席话向我们揭示了太极拳运动与道德修养的内涵, 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标, 决不是要把人培养成纠纠武夫, 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内修外练, 实现人性的反璞归真, 是对完美人格的一种塑造。
太极拳从中国古典哲学道、儒、佛等思想立论。以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为本。用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炼性情;用儒家的舍己从人、与人为善塑造品格;用佛家的海纳百川、宽广大度静化心灵;培养出沉稳轻灵、神舒体静、内外相合、柔中寓刚、周身一家、劲如发箭的太极拳功夫。更重要的是通过习练, 在性情、品格、心灵上不断完善自我。修身养性、以拳悟道, 强调自我和谐, 人与人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当前社会提出的“健康”“平安”“和谐”“幸福”“阳光心态”的思想基础。
【“健康校园”建设】推荐阅读:
健康校园文化08-23
校园平安健康主题班会08-08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汇报10-16
杨庙中学健康校园建设自查报告11-04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10-27
校园心理健康活动总结06-15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10-18
3广顺中学健康校园建设规划07-12
新课堂健康校园观后感08-29
主题班会 无烟校园 健康生活10-09